手机阅读

2023年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7:20:08 页码:14
2023年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汇总8篇)
2023-11-09 17:20:08    小编:XZR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关注和探索许多不同的领域。如何处理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总结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新颖的观点和见解,让我们的总结更有新意。

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篇一

滥觞于黄河的中华文明起初并不夺目。当与它冥冥中遥相呼应的古代文明相继湮灭,空中花园已为绝迹,它却在九州大地上安静流淌,孕育生命。大河文明中,唯它深谙水的精魂,凭着那股子韧性,浩荡而行五千年。

中华文明柔软其表,坚韧其里。它少了一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悲壮,少了一份绝对纯粹,却多了一份包容与融合,从此,便拥有了不喧哗而自有声的从容。万物皆可为我所用,而万物也皆为我。狂风、大雪,也可化作清风、甘霖,成为文明独特的一部分。但无论再怎么改变,它就像每条河流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汇入大海那样,让多元在统一的构建里生长,让多元凝聚成统一的力量。

古代文人,是中华文明的韧性旷远的投影,在他们生活的时代里。他们总能在儒的理想受挫时寻找另一片精神净土。或是从南怀瑾先生所说的药店一样的道家,百货店一样的佛家中找寻,或是流连在隐士的东皋。陶渊明官场沉浮三十年,却终能抽身而去保全己志,循身山野,另辟蹊径,而不被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同化。正如王勃言曰:“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古代文人没有穷途,只有“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有“此心安处是吾乡”。通向实现生命个体价值的路在混乱的年代常是条死胡同,文人却用心的坚韧,开荒山,斩荆棘,转向一条鲜有人问津的小道,而到达终点。这转变的本质,却是心灵的柔软,一种知道现实与旧有理想不符后最深刻的包容。

中华文明,又有多少次像是走到了路的尽头?自道家、佛教兴起,儒学备受冲击。但它没有就此没落,反而在魏三教合流、唐儒学振兴、宋新儒学改革后,历久弥新。它以水的姿态,容纳了道佛,便不再有隔膜和对立,尽头也成岔口。

五胡乱华,中华文明危在旦夕。政权沦落,文明却悄悄乘着草原儿女的马蹄在无形的文化疆域里开疆拓边。直到北魏孝文帝极力推行汉化改革,有些人才后知后觉得发现,中华文明不但没有湮灭,反而在蛰伏中积攒力量。中华文明凭韧性,折而不断,胜之不武。

中华文明的韧性正是水的特质。“抽刀断水水更流”,它是无形的坚韧;“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它是无形的柔软。文明之水,亦如江河之水,始终哺育着这个民族。

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篇二

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变迁,要想留住一个国家从古至今的文明,那就要看这个国家文明的韧性了。“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泱泱大国正是因为有了韧性,历经五千年风雨的中华文化才得以流传至今。

文明的韧性是对思想文化的执着。遥想春秋战国时期,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风暴。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开启了思想学术之争,为中华文明的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迨至西汉,儒客大家董仲舒“继往圣”而“开来学”,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于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集权统治和国家的大一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及至两宋,程朱理学应运而生,实现了中国哲学的一次伟大突破……在历史的岚帐前细加钩沉比勘,不难发现,五千年的文明若想源远流长,势必需要任重道远的“士者”弘毅,将刻在骨子里的韧性发挥到极致。

文明的韧性是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国的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现如今,在各地风景区都会看到不少店面在卖纸雕、泥人、油纸伞、糖人等传统手工艺品。当然,也不乏一些专业学校培养“独具匠心”的人才,以此来继承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对于一些地区自然遗产的保护,各级政府也提高了重视,有计划地提供资助,甚至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定期的修复。这些沉甸甸的关注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出于心底的矢志不渝的坚守。

回望历史,无数前人铆足了劲儿,凭着一股韧性,在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当负重前行,挥动韧性这面旗帜,在复兴中华民族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篇三

有韧性的文明是敢于坚守,具有抗争力的,是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笃定步履,一往无前的。只有这样的文明薪火才会从容舒展,才会长久兴盛。中华文明就是这样,在栉风沐雨中穿越时空的千沟万壑,直到今天依然生生不息。

中华文明也是敢于和外来文明、新的文明样态碰撞交融的。这既表现与东方部族,诸如蒙古、俄罗斯、女真等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汇聚,更表现在自古就大胆地与。

本站https:///。

西方文明融合时的海纳百川。直到今天,在我们的汉语当中大量的外来语作为泊来品,已经形成了汉语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已经为普罗大众所熟悉。当然,这其中就更不乏网络文化所带来了中华文明的丰盈与充实。

中华文明是敢于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从农耕文明起步,几千年来曲曲折折,哲学、历史、科学等多学科的伏延渐进,直至进入工业文明,从文化基础设施上的百废待举到如今进入知识文明时代后,国家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各行各业的蓬勃兴盛。这其中既有纵线历史上的变迁演进,又有横线发展轨道上不同文化样态的齐头并进。

泱泱华夏文明从远古一路走来,其中的辛酸,拓江河大荒,汇四海灵韵,可她却以顽强的韧性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华文明犹如青青野草一般顽强自信,历尽劫难,青葱依旧。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也将得以涅盘重生,得以光华灼灼。

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篇四

水利万物而不争,是因其柔性;山历千载而不倒,是因其刚性;中华文明屹立于世界五千年而不变,是因其韧性。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历史变迁,中华民族不曾消亡,文化从未停止流淌,中国人的品格一代一代薪火相传。中华文明,有着巨大的韧性。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如今只剩下中华文明。古埃及留存下来的金字塔是一个谜,今天的埃及,无人知晓答案;中国的长城绵亘万里,今天的每一位中国人,都知道秦朝先祖抵抗外族入侵的决心。古巴比伦空中花园早已成为传说;古印度文明更是无迹可循。只有华夏文明,历千载而不朽,经万世而不竭,绵延至今,让我们看到文明的韧性。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新中国,中华文明虽饱经沧桑,但坚韧不拔。每一次外族入侵改朝换代,都给古老文明融入新的血液,使之在碰撞与交融中焕发生机。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先秦诗歌里没有自怨自艾的懦弱,只有柔中带刚的韧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遭受宫刑、忍辱负重的司马迁在光照千古的《史记》中这样写道。这部史家之绝唱荟萃了古代历史之精华,这部无韵之离骚显示了我国文人之韧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毅然选择“种豆南山下”,虽“草盛豆苗稀”,可他要的就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生逢乱世,他是柔弱的。但他坚韧执着地活在自己的桃花源里,足以对抗这世间所有兵荒马乱。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遭受流放,仍然一心为国,最终以身殉国——这是中国人忠君忧民的品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丞相文天祥在元朝统治者长达三年的威逼利诱中毫不低头,最终只留下一句诗,从容赴死——这是中国人宁死不屈的品格。“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石破天惊振聋发聩的话,是亲眼目睹中华不振后的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标。后来,他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爱国信念,跟随毛泽东,赶跑日寇,建立新中国——这是中国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品格。这些品格,或柔韧,或坚韧,总之,都体现了我们中国人韧的品格。

中华文明巍然屹立五千年,因其韧性。下一个五千年,需要我们继承中国人的品格,继承中华思想文化精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篇五

泱泱大国,几千年的文明,何以传承下去?靠的是一种韧性。一种曲而不折,刚柔并济的力量。

古希腊、古巴比伦文明,曾经灿烂辉煌,却最终走向了消亡,而中华上下五千年,从未断代——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种文明是脆弱的、是短暂的,但一种具有韧性的文明,却是源远流长而不易“折断”的。

中国文学艺术便是如此:从《诗经》、《楚辞》到汉赋、骈文,唐代有诗宋有词,明有小说元有曲,在文学体裁的变换中,体现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朝代的更迭中,流传至今。这体现着文明坚实而变通的韧性——破中有立。

而这种文明的韧性正来自于中国人的韧性——苏轼仕途不顺,但并不消极沉沦,而是豁达从容,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放诗篇;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因不肯投降而被单于幽于大窖之中,啮雪咽毡却依旧不肯背弃朝廷,后又被流放去边疆牧羊,去时正年壮而回时须发尽白……人是文明的物质载体,正是因为无数中国人的坚实而顽强的精神品格,造就了中华民族的韧性,汇集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韧性。

这种韧性在关键时刻、关键时期,更加显得重要。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深渊,此后的数十年间,战乱频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这样的险境中,国土几尽沦陷,是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求索,才探寻出了中华民族的路——正是这种在强压下百折不挠,在“隐忍的痛”中成长的韧性,拯救了中华文明,成就了中华文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曾经的屈辱不会忘记,在当今的时代,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这时的中华文明的韧性,便体现出了“柔软”的一面——这种“韧”是开放而包容的,是多元而融合的。从一带一路,到文化博览会,中国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来文化秉持包容的态度,积极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相互借鉴,体现大国风范、大国情怀;以包容的态度,兼收并蓄,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互鉴发展,在发展中展现文明的“韧”——熔铸百家的气魄,以及海纳百川的胸怀。

当今世界处于巨大的变革中,“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国还会经历许多困苦与磨难,道路更是漫长而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这种“韧性”将会引领我们中华民族走向繁荣,走向富强!

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篇六

纵观天下,中国人大概是最有资格写《文明的韧性》这个题目的了。我们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和我们同时期出现的文明都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我们是传承性最好的文明,论中华文明之正统非中国莫属,毫无争议。至少在现在,我们认为中华文明是人类一切文明中最有韧性的绝非无稽之谈。

衡量一个文明的韧性,最重要的大抵就是衡量一个文明实现复兴的能力。文明想要长盛不衰是不可能,迦太基城再坚固也终有被夷为平地的一天,罗马城再宏伟也终有陷落的'一刻。汉唐之盛何其壮哉,也不过是两三百年之数。中国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并不是因为中国不会被毁灭,而是因为中华文明能够不断浴火重生,实现涅槃。

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北方的民族似乎总是比南方的民族更加骁勇善战一些。不论是罗马人还是中国人,在面对北方民族的南下时都有岌岌可危的时刻。在罗马城被蛮族攻破之后,西罗马帝国所象征的罗马文明就彻底销声匿迹了,欧洲由此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然而中华文明却不这样,靖康之难使宋朝受到了沉重打击,但换一个皇帝、迁一下首都,文明总归还是能够延续下去。即使是清兵入关,整个国家都落入敌手,中国的文明也不会断绝。日耳曼人学习拉丁语和拓跋宏推行汉语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罗马文明灭亡了,中华文明复兴了,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坚韧之处。

文明的毁灭也不全是由于外敌入侵,从内部发生变质腐烂进而导致毁灭的文明同样比比皆是。东罗马帝国曾几何时也是罗马文明的国家,到最后却舍弃拉丁语而以希腊语为官话,放弃罗马式的帝国而建立其东方式的国家,虽有罗马之名,却不复罗马之实了。而中国人却是不这样,孟子见齐宣王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语。面对这样的问题,笑而不语的恐怕不只是齐宣王而已,两千年后的蒋介石听到这个问题,难道不会笑而不语吗?张载的横渠四句和钱穆的“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虽然隔了千年的时光,但从气象上看实在没有什么不同。马可·奥勒留之后斯多葛学派再无大师,而儒家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代出人才。中华文明之韧性由此可见一斑。

中华文明能有如此之韧性,能绵延至今而不衰,大抵有三个支柱。一曰郡县,二曰科举,三曰儒生。有郡县则天下一统,国家不会割据分裂;有科举则代有人才,民族不会无才可用;有儒生则人心不乱,文明不会“和平演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儒学是什么关系呢?我觉得它们都是对中国文明的概括,并不拘泥于特定的观点或主张。实事求是的讲,我在文章里爱用“儒学”很多时候只是因为方便对仗罢了~(笑)。

文明终究是由人组成的,而郡县、科举、儒生则是怎样用人、怎样选人、选什么人的准则。设郡县、兴科举、选儒生,那么中华文明的复兴未来可期!

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篇七

韧性文明敢于坚持,有抵抗力,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坚定行走,锐意进取。只有这种文明才会从容传播,长久繁荣。中华文明就是这样,在飓风和暴雨中穿越了数千里的时空和山谷,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尽头。

中华文明也敢于与外国文明、新文明碰撞。这不仅体现了与东方部落如蒙古、俄罗斯、女真等不同民族的文化趋同,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与西方文明的结合。到目前为止,我们汉语中的大量外来词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景观,为广大公众所熟悉。当然也不乏网络文化带来的中华文明的丰富和丰富。

中华文明敢于与时俱进,不断自我更新。从农耕文明开始,历经几千年的曲折,哲学、历史、科学等学科逐渐延伸。直到进入工业文明,从抛弃文化基础设施到知识文明时代,国民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行业蓬勃发展。其中,竖线的历史有变迁和演变,不同的文化模式在横线的发展轨迹中齐头并进。

伟大的中华文明从远古就一路走来,其中的辛酸,江河大漠的扩张,四海的魅力,她却以坚韧的精神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中华文明像绿草一样顽强自信,历经劫难依然绿。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也将涅槃重生,辉煌灿烂。

文明的韧性作文800字篇八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各种文明就如同溪流倒映的月光一样时而灿烂时而暗淡,但它的源头就在人类脱离动物的蛮荒、具备社会属性开始的那一天。要寻找文明的韧性,就如同我们在谈论一把利剑,需要握住它的剑柄,插入坚石中,再回过头来敲打剑身,听听是否有龙吟之声。

国人在寻找文明的源头的时候,早已不满足商殷的起点,从周口店跳到蓝田,从蓝田跳到了元谋;欧洲人也不满足于希腊的神庙和罗马的斗兽场,从日耳曼、安格鲁萨克逊跳到尼安德特。殊不知,圣母玛利亚、阿拉和玉皇大帝给你们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原来大家文明的源头都在那个东非的小村落里,那位露西的子孙后代们,沿着海岸线,磕着海蛎子走到世界各地建立了不同的文明。因此,全世界的文明本就同根同源,相互包容而多样,固其大而存其异,或许这样的文明才是正真具有韧性的文明。

历史长河中有一些文明,反其道而行之,固其小而谋其大,很快失去它的韧性。铁木真帅数万草原铁骑掠欧亚大地,其子孙落得折鞭钓鱼台,落荒漠北,直至今日潦倒于中亚,其萨满文明何以谋大?希特勒驱钢铁洪流碾压欧洲,围困莫斯科,数年后落得狼穴自毙,一墙隔国东西,其法西斯文明何以某大?还有凯撒、李元昊、丰臣秀吉,还有滑铁卢、中途岛和北纬38度。太多文明已经尝到逆流而行的恶果,路人皆知,谈不上韧性也谈不上辉煌。追寻这里面的原因,就在于当一个文明谈不上包容就会失去它的韧性,丢掉了合约拾起了刀枪,最终只会在一声清脆后折为两段。因此,不同的文明固其大而存其异则存,固其小而谋其大则败。

再来反观一下中国的文明,国人引以自豪的泱泱中华上下五千,礼仪道德亘古不变。真的是一尘不变吗?当然不是,谈不上崖山之后再无中华,但确实我们今天的华夏文明接纳了太多的异族文明。正是这样的包容才让我们有了汉唐盛世,才让我们的文明立足五千年,有了韧性。但是不是我们一直这样包容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当华盛顿在美洲建立当今和我们针尖对麦芒的另外那个文明时,那十全老人还在纠结为了顾及他的面子英国人应该跪一条腿还是两条腿,闭关锁国,当文明拒绝存其异时,最终换来的是善意的敲门声。所以在同样的文明历程中,固其大而存其异则兴,固其小而谋其大则衰。

几年前,当飞机从上海飞到旧金山的时候,我俯视着太平洋突然有了一个很怪异的想法,要是太平洋只是一个小小的池塘,红色巨龙应该叫塘西小胖,汤姆大叔也该叫塘东小白。大家邻里之间,求同存异,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华为保卫战了吧,也不会有六十年前的金家保卫战了。直至今日还有太多的文明,掌握在权伐手中相互拼着各自的韧性,不惜以换取一声清脆。就不再说文明的归宿了,因为我们知道了它的起点难道还很难找到它的终点么?只是在这条路上,太多的文明没有走上它应有的道路失去它的韧性,清脆夭折。

当然,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只是溪流倒影上的那个光斑,微小到不足以照亮四周,却能识得明暗,懂得高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