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资本论文范文(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2:18:00 页码:7
2023年资本论文范文(实用11篇)
2023-11-13 02:18:00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经验的提炼,对行动的指导。写总结时,我们要注重逻辑性和结构性,以便让读者更好地把握总结的重点和思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

资本论文篇一

《资本论》是很“大”很“深”的书籍,我买的是编译局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书籍,很晦涩,坦白来讲,看到17章,跟自己内心链接极少,阅读的体验感也挺差的。当初想去看经济学的书籍,本来选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来觉得资本是个很大,很有意思的东西,很有格局和气象。所以想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读读看。

读下来总体的感悟是:一是会让自己比较理性地去看待商品和货币,劳动和资本。其实所有公司里员工和老板的关系都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的,无法否认。

一个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一出生就是注定要努力奋斗的,而且是要付出很大很大努力。这是我们降落到这个家时的“前业“,也可以称之为命。在这个点上不分男,女的,可能有人觉得女孩子嫁个有钱的老公一辈子衣食无忧就行了,这个是比较浅层的想法,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好皮囊,可以因此获得男人的赞美,可以获得男人的爱,以为可以获得男人的一切。

这个想法会让女人受很多苦,青春韶华易逝。马斯诺5个层次的需求里面讲到:友情,爱情,性亲密是基于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上的,这也展示:爱情的不稳定性。其实生命本来就是无常的,而在所有无常中我们能够把握的有常就是持续性地奋斗,不管外面惊涛大浪,还是身居高位,我还是默默坚守我心里那一块,这是保底的策略。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其他人,不管是父母,还是爱人,都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下面是我摘抄《资本论》一段的感悟:

“资本不仅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按其本质来说,它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一切剩余价值,不论它后来在利润,利息,地租等等哪种特殊形态上结晶起来,实质上都是无酬劳动时间的化身。资本自行增值的秘密归结为资本对别人一定的数量的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这句话展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举个例子,我同事一个人全面负责公司的一个项目,公司给他的工资及一切福利20万,这个项目一年利润120万,这100万就是资本的秘密。简单地来说,用别人的时间和金钱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自行增值的秘密。

《孙子兵法》读完后,现在已经在读《道德经》了,很有美学价值。今天把20xx年的阅读计划安排好,就等着时间的推动发生的神奇的效果。很感谢视觉化陪我阅读了17章,使晦涩的书籍有趣味了一些。

资本论文篇二

摘要:对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这里所说的“生产方式”有着不同的解释,所以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也就有不同的认识。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的方法,概括的说,就是唯物辩证法。全书的体系和结构,是一个科学的严密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自己也说过:《资本论》是“把辩证方法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第一次尝试”。

资本论三卷的内容分别可以概括为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和利润。

关键词:资本论;劳动;价值;利润。

一、《资本论》第一卷。

列宁说过:“研究这个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发生、发展和衰落,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的内容”。马克思对整个《资本论》第一卷做了个总结,这个总结的内容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出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个人的以本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又以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的必然性,对本身加以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是集体所有制。生产资料重新同生产者结合起来,但已不是在前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已有的成就―自由劳动者的协作,土地与由他们生产资料的共有制―的基础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这样研究经济现象的,即在它们的互相联系和运动中,也就是在矛盾的连续产生及其同时的解决中研究它们。商品从一开始就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细胞的形式”来考察的,也就是说,不是孤立地、而是作为整体的出发点来考察的;并且是研究商品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价值在交换中从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研究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货币中寻求解决,即寻求自己运动的形式。但是在这里商品和货币都不是作为孤立的物,而是作为价值表现的两极出现的。

二、第二卷。

资本论第二卷要主要讲流通领域,但是应该把单纯流通和资本主义流通或资本流通过程分开。商品流通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时代就已经存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商品流通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商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在发展流通时改造了流通,使单纯流通成为资本主义流通。流通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资本;一种特殊商品即劳动力也加入了流通了。使劳动力变为商品的生产资料同生产者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和出发点,是所谓原始积累,而资本主义生产经常再生产这种分离。资本主义生产不仅再生产资本和资本家,而且再生产无产阶级,即再生产资本主义关系;因而,资本主义生产再生产资本主义流通的客体,再生产资本主义市场。资本生产过程不仅以价值,而且以价值的运动、价值形式的交替,即价值从商品形式变为货币形式以及相反的更替为前提的。因此在分析作为《资本论》第一卷研究对象的资本生产过程以前,必须先分析商品流通或单纯流通。在第二卷研究的已经不是单纯流通,而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后者的分析只能在资本生产过程分析以后做;因为只有在那以后才能弄清资本的实质,弄清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才能提出资本流通问题,即提出“资本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脱离的不同形式”更替的问题。

三、第三卷。

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开始提出并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这卷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马克思关于转化形式的学说,从作为转化形式的生产费用和利润的分析开始,马克思从这些最一般的生产价格也是最抽象的转化形式“上升”到比较个别和具体的转化形式,即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商业利润、平均利润的分解为企业利润和利息,再到额外利润的转化为地租。马克思就利润、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研究了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但只是从他们在市场表面上采取的那些转化形式来加以研究的。

在对第三卷的研究中,马克思采用了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我们要按其具体情况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不能只局限于分析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还要研究一种“实际运动”,这种运动中“资本以具体的形式彼此互相对立”,马克思不是单独地研究内容或者实质才去研究它们的表现形式。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没有内容也就没有形式。只是需要把比较具体的形式跟不具体的形式开来。利润就是比剩余价值更具体的形式,实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式占有剩余劳动的表现。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不是一般的阶级关系,不是一般的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而是具有资本主义外壳的阶级关系。因此,只要这种外壳还未来具有他的全部多样性和具体性,那么,阶级关系也就还具有它的整个现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开始阶级关系的研究,而在第三卷中完成了这个研究。

四、总结。

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不限于他的《资本论》,而是一个几乎囊括了经济学的所有问题和方面的、无比宏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他的“竞争”、“信用”、“股份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以及“世界市场和危机”等学说。既包括了其“微观部分”,又包括了其“宏观部分”;既包括了对一国范围内的经济关系的分析,也包括了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分析。

马克思对其他经济学家批判的性质是这样的:当他为了系统发挥和系统地说明自己某种理论而论述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观点时,他往往很简略地或者着重指出他们对这种理论的贡献,或者着重指出他们在使马克思感觉兴趣的现象方面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123页。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49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6页。

资本论文篇三

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必须运用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以下几种方法是笔者在平时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进行训练的常用方法。

一、巧妙设疑法。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而思考的源头就在于“疑”。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和启迪剂。只有存在疑,思维才会开启,也才会应运而生。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在教学中巧设疑难,触发思维。如我在教授《伟大的悲剧》这一课时,书上有这样一句“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那么可笑。”写出了斯科特上校痛苦、沮丧的心情。我适时地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作家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呢?这一问题,就像沉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叩开了学生的思维心扉。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更长久的思考。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作为教师仅仅会设疑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怀疑思维因素”的培养,使他们敢于对人们常见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习惯挑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通过比较开启思维。

比较应该是开启确定对象间的相同点和相异点的思维方法。我们每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要辨别真伪,见识好坏,就要进行比较。实际上,比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思维过程。按照学习的范围分类,可以是中外比较、古今比较。按照学习的内容分类可以是题材比较、主题比较、写作艺术手法比较。按照学习的方法分类,可以是课文之间比较、课文与同类课文比较、单元与单元比较等。如我在讲授《最后一课》时,在分析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课前和上课后的变化时,就引导学生思考: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最后一课上课时和平日上课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设计这一问题的意图就是:通过对小弗朗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朗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三、推根究底法。

这种方法就是从语言现象认识思维实质的思维方法,或者说就是从人物、事件、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去认识它所揭示的思想本质,或者从个别的人物事件中去认识它所代表的普遍意义。如《社戏》一文,作者通过在平桥村度假生活、看戏前**、月下航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看戏**几个片段部分描写了幼时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在讲授的过程中,我启发学生找出书中看戏带给孩子们感受的语句,学生很多找出“看的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等语句。再找出豆是怎样煮的――仅仅只是有盐。我让学生思考:结尾处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作者的表面写的是看戏,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明白了:作者并非是停留在表面看戏和吃豆,而是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这样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探究下去,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叙事的纵向思维的能力也颇有裨益。

四、分析解剖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文章或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或者把整体个别方面、个别特性像抽丝剥茧一样区分出来的思维方法。可以包括事物变化发展的起因、条件、发展、过程、结果,所涉及的方面,以及它所反映在文章表现形式上的结构、段落、详写、略写、过渡、照应等。如《背影》一课,通过分析解剖,我们就不难发现,这篇散文描写父子之间的感情,我们可以用四个四来提炼概括:四写背影、四次话别、四次“看”父、四次落泪。这样,对于文章的主脉结构,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也更容易理解父亲那种深沉的父爱。再如我在教授《变色龙》的时候,一改以往以“点评”式或“串讲”式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因为我在引导学生分析解剖课文的时候,发现课文竟是以“一二三四五六”六个数字来构思全文,层层递进的。即:一次环境描写;两次写围观群众;三次提到俄国的法律;四次写到军大衣;五次变色;六次关于小狗身份的判定。这样抽丝剥茧,既使学生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也使学生很快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以上这几种思维训练方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对学生思维训练时也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有机有序地结合或穿插进行。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只有将思维训练与语文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语文教学才真正成为传授知识、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完整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资本论文篇四

笔者在《从全球金融危机看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伦理之维》中论证了“研究特定经济运行环境中的人”[1]已经成为从根本上化解金融危机的“历史与逻辑的双重必然选择。”因为,“任何经济发展模式本质都是由一定的人与社会关系所支撑的”,[1]而在现时代的中国,“人”则以更加不可替代的身份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因而,现时代中国经济运行体系中人的问题的消解路径选择框架,必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趋势。

一、全球金融危机与自我伦理危机。

当下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空前的破坏力涤荡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世界,经济滑坡、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通货膨胀严重地困扰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世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金融危机所危及到的不仅仅是这些看起来纷繁芜杂的物质生活世界,它还以一种更严重的破坏力危及到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世界,一场空前的自我的伦理危机正在不期而至。问题在于,是什么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物质财富、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并没有自然带动现代人的精神境界得以相应提升呢?在马克思或福柯看来,殖民主义性质的财富增长或科技进步方式不但不可能带来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相反则有可能使人与自身之间的鸿沟愈陷愈深,进而将人类卷入一场空前人与自身极度分裂的自我的伦理危机。所谓自我伦理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自我主体价值的被剥夺或重构,所造成的人与自身(灵与肉、身与心、主体性与客体性)内部伦理秩序的混乱状态,换句话说,就是由于人类自我权利驾驭失控造成的精神折磨或肉体纷扰。由此可见,自我伦理危机一方面表现为理性屈从于欲望、经验所造成的人对自身主体价值缺席的焦虑,另一方面又表现为被欲望、经验重新塑铸的人对自身客体价值有限性的焦虑。事实上,所有焦虑的实质并不在于获得、占有或经验多少“最为丰富的外在善和过度”才能获得人类自我的满足感,而在于人类应如何在道德层面摆脱由于自我权利驾驭失控造成的精神或肉体困扰,进而达致“灵魂的宁静与肉体的无纷扰”,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这些问题构成了现代人进行自我伦理规划所要解决的核心议题。可以说,当下日益加剧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人类自我的伦理危机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当下,自私、虚荣、嫉妒、贪婪、背信弃义、股市非理性繁荣等现象的流行难道不是最有力的明证吗?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其消解路径应该如何构建。

二、自我公正:自我伦理危机的道德化解路径。

就自我伦理危机的产生原因而言,自我伦理危机的化解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合力共同应对方可奏效,但就作为人类终极自我关怀的伦理规划视角而言,自我伦理危机的化解则需要诉诸于人的内在德性力量。那么,怎样的德性才能起到化解自我伦理危机的功效呢?纵观人类伦理思想史,在自我权利驾驭方面的德性是什么问题上,各种伦理学派莫衷一是,各有千秋。笔者在综合美德论、功利论两大伦理学派关于自我权利驾驭方面的道德理论基础之上,认为消解自我伦理危机的德性应该是自我公正。虽然美德论与功利主义论伦理学体系中都没有直接提及自我公正这一概念,但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代表作品《尼个马可伦理学》关于公正的“总体德性”与“具体意义上的”[2]区分;穆勒的伦理学代表作品《功利主义》对作为“作为正义的一项义务”的公正研究中间,关于这一概念的思想已经初见端倪。

由此看来,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总体的德性”实质是一种相对于人与自身关系相对的“对于他人关系上的”德性,但亚里士多德也指出,研究“总体的德性”只是为研究“具体意义上的”德性提供一种理论铺垫,后者才是他的真正研究目标。那么“作为德性的一部分”或者“具体意义上”的“公正”是什么呢?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种“德性”或“道德品质”就是“一个人在积极和他人之间分配时如果对于那些有益的事物,不是自己获得较多的一份、使他人得到较少的一份,而对于那些有害的事物,不使自己受损害过少,使别人受损害过大,而是使彼此达到比例的平等;如果在其他两个人之间进行分配时也这样做,他表现出来的品质就是公正。”[3]因此,美德伦理学派的自我公正实质上应该是保持作为体现人类自我主体价值的理性对于自身非理性部分相对优势或优先地位的一种道德张力。

在功利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穆勒看来,公正是正义美德的题中应有之意,因为“在涉及权利时,保持公正毫无疑问是义不容辞的,但其中体现的只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赋予每个人权利的义务。”穆勒进一步指出,正是由于“公正”具有“坚持给予每个人应得之物的原则,即以善报善和以恶治恶”的特征,因而“司法的第一美德,公正,作为一种正义义务成为履行其他正义义务的必要条件,部分原因便是基于上述内容。”[4]但穆勒也指出,公正之所以是正义美德一项义务,最根本的原因还不在于上述理由,而在于公正是功利原理的最高道德原则的体现,即每个人的幸福与所有人的幸福都具有同等价值。因为,“倘若根据‘应得’信条以善报善和以恶治恶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那么必然意味着我们对所有应当得到我们同等待遇的人都一视同仁(当没有更高层次的义务来禁止这种行为时),同样社会也对所有应得到它的平等对待的人(即应当得到绝对平等对待的人)一视同仁。这是个体正义和社会正义的最高抽象标准。一切社会制度、所有有德公民都应尽最大努力向这一标准靠拢。然而,事实上这种伟大的道德义务基于的是一种更深的基础,即它直接源于道德的基本原理,而不是某些从属或衍生教义的逻辑推理。由此涉及的便是‘功利原理’或‘最大幸福原理’的确切含义。功利原理之所以成为具有理性意义的原理,最根本的一点是承认一个人的幸福与其他人的幸福拥有完全平等的价值(在程度上被视为是同等的,种类上允许有所差别)。”[4]综上所述,在穆勒看来,公正能够成为正义的一项义务,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每个人的道德价值的同等性或不可通约性。那么,自我公正何以成为了“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呢?穆勒认为,“个体正义”的“最高抽象标准”在于整体意义上的即“所有应当得到我们同等待遇的人”的公正,但是其逻辑起点在于每个人对自我的公正。也正是在这一层面,笔者以为,自我公正被赋予了“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的含义。

从笔者对美德论与功利论两大伦理学派在自我公正概念思想史层面的梳理当中不难看出,在这一概念应该成为自我权利驾驭方面的道德的认识层面,两者保持了高度一致性。但我们在研究当中也发现,在对这一概念理解方式方面,前者带有明显的动机论色彩,而后者则带有明显的效果论倾向。因为,在亚里士多德所著《尼个马可伦理学》整个理论体系来看,作为一种德性的自我公正实质上只是“灵魂”的“合乎理性的”“实现活动”,即精神领域的。因而,美德伦理学派的自我公正不像功利主义学派一样具有鲜明的强制性;而在穆勒所著《功利主义》一书整个理论体系中间,作为“个体正义”的“一项义务”的自我公正,也只是在个体行为效果层面才具有合理性依据。因而,与美德伦理学派相比较而言,功利主义的自我公正缺少了含情脉脉的道德情怀。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道德的合理性依据应该是动机与效果的有机统一。正是在这一层面,笔者以为,所谓自我公正,就是人类自我在驾驭权利时保持的自身主、客体价值之间内在平衡方面的一种张力,这种平衡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优势地位的保持,而是一种主客双方的和谐状态。就是说,自我公正德性对自我的伦理危机的化解需要社会公平正义呵护,更需要人类自我内心信念坚守,因为这种坚守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社会秩序的和谐,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使深陷于现代社会泥淖中的自我为自身更好地构建起美好精神家园的现实路径。

综上所述,就作为经济发展根本动因、目的的人而言,全球金融危机对人类精神生活世界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消解,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对驾驭自我权利失控所需要的自我公正德性涵养,其可能性在于它是人性需要。

参考文献:

[1]齐小军.从全球金融危机看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伦理之维[j].改革与战略,,(7).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王旭凤,陈晓旭译.尼个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英]查尔斯·库利,包凡一,王源译.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

[4][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叶建新译.功利主义[m].北京:九州出版社,.

资本论文篇五

摘要:传统的大学生工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只有将社会工作原理和方法运用到高校大学生工作中,才能够增强高校大学生工作的合力,推动高校大学生工作的发展。文章从传统高校大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策略两方面,研究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中的运用。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社会理念;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培养。

学校社会工作,是将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运用于教育机构和相关设施中,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协助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与未来生活的一种专业服务。当前,高校突发的危机事件偶有发生,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高校大学生工作做得更好,需要学校管理人员不断探究和发现新的解决办法。因此,学校管理人员只有将社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用到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才能处理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

一、传统高校大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往往会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前,我国的一些高校的管理工作普遍采用政治教育为主,再配体管理的方式。但这种教育模式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培养。在传统的管理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约束性、规范化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育,取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而国外的一些高校已经将社会学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的高校目前在这方面应用的还不多,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因此,我国的高校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注意服务大学生,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2.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工作过于约束。

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大学生个性独立发展的空间很小。而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主要突出管理理念,强调大学生要服从学校的管理,学校要具有权威性。学校的管理目标是维护正常的秩序,使大学生不出现问题。传统的教育理念是采用大集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并制定严厉的禁止条文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这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如果没有个性独立,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也不可能创造出新的方法和理论来。在高校管理方面,高校要去掉大学生思想上的枷锁,全面解放大学生的思想,使大学生具有形象思维能力,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同时,大学生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应对问题。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也不能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3.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以事为主。

大学生的管理工作要满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需求的多样化,就要改变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方式,把社会理念融入到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随着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管理人员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同时,高校管理人员要做好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又要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式。

4.只运用补救性的问题处理方式,没有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二、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策略。

1.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工作人才队伍。

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在高等教育工作中越来越重要,要将社会管理理念融入高校大学生工作中,就需要培养一支专业的辅导员队伍。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对不同年级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也要对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体现了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理念。

高校只有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才能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进行专业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不断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经验和教训,不断突破自己,不断打败生活中的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够战胜困难,才能够在管理工作上有所突破。高校管理工作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促进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要提高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高校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专业的训练和技能技巧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化水平。

2.搭建为大学生服务的服务平台。

高校要主动为大学生搭建服务平台,帮助大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高校搭建的平台,要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对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同时,高校要吸引社会上的商家,帮助学校建立和完善服务平台,使其能够正常运营,从而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建立学校社会工作制度。

一种新的管理制度要代替另一种制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时,要在短时间内让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代替传统的学校管理工作制度,也是不现实的。学校社会工作制度是一种新的管理制度,融合了多门学科,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交叉之处。将学校社会工作制度与传统的大学生管理制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促使这种新的制度逐渐代替传统的旧的制度,另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新的制度逐渐成熟起来,弥补和完善自身的不足。

4.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

目前,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岁以上,个性已渐趋成熟,对自己的行为已经负有责任能力。因此,高校管理工作人员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当以学生为本,既把他们作为被管理者,又要把他们看作管理者,把高校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以学生为根本,实现管理理念科学化,必须做到: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改变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各部门应尊重他们的意见,比如,可以定期举行学生代表教务座谈会、学生代表后勤服务座谈会,可以利用各种调查问卷了解真实情况,设立专门的意见箱、电子邮箱听取学生对于教学、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认真考虑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整、不断完善。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针对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区别对待。比如,高校管理人员在做贫困生工作时要尤其注意他们的自尊心,对于不同性格的贫困生采取不同的方式。三是引导学生自己参与学生管理。学校的任务就是使各项管理制度健全而严格,学校、辅导员、任课教师、学生相互之间责、权、利明确,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按照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抓大放小。学生处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学生会、办社团,让学生会、社团在学生管理上充分发挥作用。

三、结束语。

总之,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要适应新的发展变化趋势,为大学生做好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学校社会性工作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这种新型的管理理念能够促进大学生工作任务和目标的完成,能够优化大学生工作在教育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晓涵.学校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介入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的必要性研究[d].兰州大学,.

[2]方劲.嵌入式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的发展路径探索[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

资本论文篇六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明显,资本的国际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与之相伴的金融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这种挑战,趋利避害是摆在中国金融界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成因和后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可以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帐户反映,资本流动分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两种情况。国际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很多形式,最常见的有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融资和国际负债三种。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的国际流动日益活跃,成为许多重大经济事件背后的关键影响因素,这同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密切关系。这些情况其实也不外乎一种非常简单的需求与供给的平衡关系。从需求角度来看,一是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增加推动了养老金规模的逐步扩大,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其投资和获取增值收益的主要场所;二是中产阶层人口增加,他们的经济实力强,对投资的需求旺盛,又理解而且愿意为获取更高投资收益而承担更高的风险,于是,其收入积蓄从传统的银行储蓄流向更高收益的股票市场,从而推动了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此外,世界各主要金融市场的管制从80年代中期以来逐渐放松,客观上推动了国际资本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国际资本市场的现状。

资本市场的组成不外乎两个方面:市场的参与者和市场上的产品。前,商业银行构成了整个金融市场的主体部分,而今天,尽管银行类机构仍然是清算体系的使用者和主要管理者,但是从资产规模来看已经远远低于投资类机构,如养老金和共同基金等。

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产品两方面同20年前相比已经大大丰富,从组成模式来看当前的国际资本市场呈现出一种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紧密的格局,也就是说网络化。在这种日益凸现的网络化趋势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就是一些传统的风险监测和管理手段受到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所谓的对银行8%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现在看来并不“充分”,因为银行仅仅有8%的“垫底资本”并不足以抗御日益增加的资本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后果就是:实际生产部门所面临的一些困境对银行领域的“波及效应”被网络大大放大了。另外一个因素:电子交易手段的成熟和不断更新带来了更复杂的资本流动形式和更大的市场波动性,大大提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动速度。更多的资金以短期获利为目的,导致市场波动性不断增加。70年代因为石油危机导致全球发生债务危机时,如果人们对当时全球各个分割的市场之间的连锁反应(chainreaction)还有惊诧的话,那么,在21世纪,如果由于全球资本市场体系中的.某一个市场发生问题而导致整个体系陷入危机,估计大家不会再惊诧了。因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一体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哪一个市场会在全球危机的状态下而再独善其身。

导致国际资本市场资本流动加快的另一方面原因还在于进入90年代以来开始的放松管制策略的流行。各国放松金融管制造成的直接效应就是交易成本降低,跨境资本流动大幅度增加,最直接的后果之一就是全球各地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很低而且市场规模很小,但已经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外部市场变化的波及效应。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介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流动壁垒和保护墙将逐步减少直到最终消失,这些波动的影响将变得更为直接和明显。所以国际资本流动可能引发的问题从现在起就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国际金融危机及其成因。

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资本市场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促进资本和技术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之而来的波动和因此而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风险也日益增加。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全球金融市场的急剧动荡为主要特征,金融资产价格波幅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为前所未见,这种剧烈的波动及其附带的扩散效应就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一般有3种表现形式。货币危机指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面临大规模的抛压,从而导致该种货币的急剧贬值,或者迫使货币当局花费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大幅度提高利率以维护现行汇率;外债危机是指一国不能履约偿还到期对外债务的本金和利息,包括私人部门的债务和政府债务;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对银行体系丧失信心导致个人和公司大量从银行提取存款的挤兑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离中国并不远。从历史上看,上个世纪末是金融危机多发时期:从最早的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到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再到的亚洲金融危机;最近的有的南美金融危机。其中以19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最具备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当然破坏力也最具全球性质。

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传导输送系统,国际资本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非常令人关注。亚洲金融危机及其触发的全球范围的市场动荡不安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直到今天其影响仍在继续,这足以说明国际资本流动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对它的成因以及对策的研究是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稳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如果简单的列举,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贸易收支巨额逆差;外资的过度流入;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过早的金融开放。但是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是综合起来起作用的。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来具体分析就不难看出,是内部和外部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总爆发。具体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经济发展过热,结构不合理,资源效益不佳。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从70年代开始相继起飞,增长很快。但长年的高速增长也积累了严重的结构问题,这些国家都注重于推动经济的新一轮的增长,忽略了对结构问题的解决。

“地产泡沫”破裂后造成银行坏帐呆帐严重。东南亚各国在过去十几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间房地产价格暴涨,吸引银行向房地产大量投资,银行呆帐的增加大大影响了东南亚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危机之前一些金融机构已经濒临破产。

从外部看,其它资本市场,如日本股市的复苏和美元的持续走强,都使得一部分原来流入东南亚的外资撤离,构成了对这些亚洲国家货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巨额国际资本的高流动性和高投机性终于搅起了这场空前的金融动荡。

国际金融危机具有广泛和巨大的影响。以亚洲金融危机为例子,它对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负面影响。由于在进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政府的调控和管理得当,那次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中国造成直接影响。但是不管如何,我国仍然感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种种间接影响。

六年后的今天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减弱了很多,但是其余波仍未完全消除,国际经济仍然在为成功摆脱衰退回归繁荣而努力。另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的波动性和不可预测性仍然存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国家金融、经济乃至政治上的缺陷都可能造成下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于成功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直接波及的中国而言,分析其产生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同时如何抓住机遇调整结构制订策略,防范甚至提前化解下一次金融危机也是我国金融业今后发展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我国防范和化解未来金融危机的策略可以归结如下:

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佳途径是优化本国经济结构,强化本国经济。各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发展中国家只有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才能真正改善长期国际收支的状况,确实保护自身不受国际资本流动无常变化的影响。

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放资本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吸引外资流入,往往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殊不知当允许国外资金自由流入本国时,同样也必须允许自由流出。当国际游资流入时,如果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大量资金外流时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因此我国今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放慢步伐,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

中国的开放必须是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的条件下的开放。国家经济安全是在世界经济越来越融合的情况下很多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国家经济安全是指大国、小国共同地融在一个大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它们的地位是不同的,抵御越来越一体化的世界经济风浪冲击的能力也是不一样的,这种保卫自己的能力就是一国的经济安全度。经济安全的保卫需要本国一整套的系统,既要开放,又要在金融的管制、进出口资金的管理方面使本国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人员的经营能力与发达国家拉平,有在管理、经营、投资各方面和发达国家同等素质的人才、系统、制度。

开放金融市场要做好准备和试点,应该采取谨慎的步骤和策略。即使在加入wto的今天也要清楚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的情况不能与发达国家进行简单对比。发达国家在实现资本自由流动方面也经历了若干历程。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同时,也是金融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产物。我国由于市场基础和市场规范还很不完善,金融监管水平也需要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对于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因此在目前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让资本自由流动。但是资本全球化、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因此在目前我们就应该积极进行准备,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为中国安全、成功的融入全球资本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融入全球化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既享受国际资本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同时防范和化解由此产生的金融危机风险就成为中国的金融界乃至政府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它给中国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和政府都提出了许多政策上的挑战。对此,只有未雨绸缪早作准备才是应对挑战的正确策略。通过制定正确的政策措施,笔者相信中国一定能够健康、顺利地实现经济的更大发展。

参考资料:

1.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august,.

2.胡祖六(fredhu),“刺激经济增长与结构改革并行不悖”,亚洲华尔街日报,198月5日.

3.胡祖六(fredhu),“中国——亚洲的避风港”,《布隆帕格金融杂志》,年9月.

资本论文篇七

摘要:日本动漫已经超出了当年美国所定义的“卡通”内涵,不单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而是形成了自有的、独特的文化。尤其对于青少年亚文化来说,动漫文化已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青少年亚文化这个独特的角度来思考日本动漫为何如此受青少年追捧,它是如何通过对多种亚文化符号的应用,构建自身以及与青少年亚文化契合。

关键词:日本动漫;青少年亚文化;认同。

1文化、亚文化与青少年亚文化。

在不同的语境下,文化总是折射出不同的光芒。关于文化的定义,角度有关于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多达九种的基本概念。正因为文化一词如此“色彩斑斓”,我们才有必要申明在何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对于青少年亚文化的产生,英国著名的文化研究学派——伯明翰学派认为我们对于青少年亚文化是如何产生的解释并不采纳其来自于阶级抵抗的观点。因为当代青少年群体中所形成的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超越了阶级的沟壑,在全球化浪潮中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与相似性。青少年亚文化,即处于同一年龄层的青少年为了满足生理与心理的需要,发展出的一套适合自己生活的独特文化,包含了生活形态、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及心理特征等等。

2日本动漫对青少年身份的认同。

回顾现代日本动漫发展的历史,一定会把漫画神手冢治虫奉为坐标。日本动漫今日的成就,正是沿着他二战后所确立的路线发展并步入轨道的。后人评价手冢治虫对日本漫画“有着革命性的贡献”。其中一大贡献就是对于漫画内涵的强调和提升。手冢治虫的创作奠定了日本动漫文化精神的基础——为年轻一代所创作的,关于未来与希望,传播纯真与感动。动漫在日本承载更多的是人文内涵而非形式。

如今,日本动漫已步入了受众多元化的发展轨道。但无论从创作题材还是发行量来看,少年漫画仍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儿童期结束到青春期完成,这个现实中充满阵痛和磨难的时期,是日本动漫最常选取表现的题材。在青少年追求身份认同的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联系纽带:社会与同伴关系。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渴望更多的融入社会,渴望进入并改变成人的世界,去实现社会的承认。但他们处于社会过渡的阶段,一方面想从孩童时期成长,另一方面却又无法迅速融入成人的社会,在这个阶段性的过程中,产生了特属于自我的横断性文化。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也成为日本动漫建立基础之一。日本动漫中出现的诸如“自我”、“认可”、“友谊”、“梦想”这样强烈的概念正是迎合青少年所期望的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3日本动漫中的青少年亚文化符号。

曾有人这样对比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片:美国动画片每一部都很好看,看过之后娱乐了,也就忘了。当你说起的时候,是喜欢而不是入迷。日本动画可能会反感很多部,但总有一部能融入生命,为它痴迷。这是一个感性但不失准确地概括。如今在美国日式动画风格的支持者甚至比许多东方国家还要多。

日本动漫比起广泛意义面向青少年的动画片或是漫画更具青少年亚文化的意味。日式动漫极其鲜明的特质让它几乎成为所有青少年亚文化形式的载体。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日式漫画在感官层面上一层华美的外衣已经吸引了青少年的目光。对青少年亚文化特征的准确把握和与年轻一代所特有的狂热相互呼应,造就了如今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出诸多青少年亚文化符号。

3.1幻想世界。

青少年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他们了解现实与幻想的区别,但对幻想仍抱有莫大的兴趣,他们比成年人更容易沉溺于架空的幻想世界。

从七十年代的《宇宙战舰大和号》与《机动战士高达》开始,科幻一直是主流的动画题材,符合喜好新事物的年轻人口味。《攻壳机动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品的主题从对未来世界人的一体化、电脑化延伸到对人生存意义的思考。影片主题前卫,虽出现了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科技观念设定,但并不妨碍它的流行。事实上严密深奥的背景设定并非制作者最终的目的,它终究回到了“人”这个主题上来。科幻题材的界定是期许读者在新的背景下思考人的意义,前卫的科技概念也在这样的界定下变得有价值而不单纯是作者知识的卖弄。前卫科技概念已是吸引青少年受众的一大亮点,而对于“人”的主题的讨论,又暗合了青少年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因而,产生许多为之着迷的青少年也不足为奇了。

3.3热血。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不满足的追寻及其精力充沛最普遍的表现是对运动的渴求。这种心理在日本动漫中的最好体现就是少年漫画。在中国取得广泛影响力的三部作品《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和《火影忍者》,都是连载于《少年周刊jump》上典型的热血漫画。这些作品的主人公们似乎永远都在为梦想与友情热血的战斗着,这个主题延续了30年。日本式的热血是动漫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但它并不能完全被理解为暴力。这个要素在美国、香港的动漫之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日本动漫在处理上则显得与众不同。

3.4时尚元素。

后工业时代,流行与时尚是年轻人追逐的焦点,日本作为全亚洲甚至世界流行文化的中心之一,将动漫作为其表现形式,用另一种形式诠释了流行文化,同时也反过来影响时尚。红遍亚洲的少女漫画《nana》便是这方面的典范。从故事里的朋克摇滚,烟熏妆与小花裙,到电影版中流行元素的集合,《nana》早已是全方位的时尚代名词。引发无数青少年的追捧。

4结语。

综上所述,相对于电视剧、流行音乐、好莱坞电影这样传播广泛的流行文化,日本动漫不仅充分尊重年轻人的思考能力,而且将青少年的内心需求作为创作的根基,在轻松、明快的图像中,在看似简洁的对白中,以日本民族特有的敏锐触觉,隐埋下对社会、人性的关注和深入的思辨,为年轻人引路。而年轻一代比成人更渴望进步,在动漫这种他们热爱的形式中,年轻人得到认知上的提高,获得极大的充实感,在欢快、愉悦的氛围中,加深了对世界的认知,在由此带来的对生命深切的感触与深入灵魂的感动中,获得自我完美的认同。两者天衣无缝的契合,让无数年轻人把动漫作为了自己无法或缺的精神食粮。

对于青少年动漫文化带来的影响,评论界的声音一直褒贬不一。但这的确是属于年轻人自己创造、选择并接纳的文化。正视这一强大而充满活力的文化,试着理解它,分析它,这样的态度无疑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也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张莉霞.日本动漫产业:出口额超钢铁动画片渗世界[n].环球时报,.

[2]@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4).

资本论文篇八

后进生通常是指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等方面较差的学生。一般说来,后进生往往表现为:纪律观念淡薄,文化素养较低,知识基础较差,理解力低下,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缺乏信心,兴趣不浓等。究其原因,往往是学生不会学或不愿学,虽然有智力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却是非智力因素的原因。

有关人士指出:“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面临的重要问题。我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后进生的特点及后进生的转化方法,谈谈一些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一、后进生的特点。

1.自卑心强。

大部分后进生比较喜欢争强好胜,喜欢显示自己,企望获得同学的认可,树立自己的威信;喜欢自吹自擂,盲目自大;有时又自暴自弃,自卑感严重;对优秀生他们既敬佩又不服气,喜欢捉弄他们;喜欢在集体中出洋相,搞恶作剧等。

2.精力充沛,性格开朗,兴趣广泛。

一般说来,后进生喜欢一些消耗体力的活动,如:体育活动,郊游,做游戏,上网等;喜欢做一些冒险或破坏性的事情,较任性,自制力差。

3.思想行为带有明显的情绪性。

他们情绪变化快,波动速度大,反复性强,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理智往往无法驾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冷热病。

二、后进生的转化方法。

尽量使班上没有一个后进生,这是每个班主任都应追求的工作目标。结合自己的实践,我认为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理解和尊重每个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信心,都有学好的愿望,但由于后进生在学习中常遇到挫折,造成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自信,得不到老师、同学的关心,感受不到班集体的温暖。他们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他人的严厉指责或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常常主观地认为老师对自己轻视、厌弃,甚至有敌意。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理解他们,怀着浓厚的感情,从多方面关心和帮助他们,用热心和真诚赢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亲身体会到教师的善意,相信教师的真心;要用发现的眼光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在班上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找回自信,树立自信,力求上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后进生不断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也才能使我们找到转化后进生的切入点,后进生的转化成功才有可能。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位后进生,他的名字叫张小东。一天,我发现张小东又没有来上课。按照学生登记表上提供的地址,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他的家。那是城镇最北边的最陈旧的一幢居民楼,他家的房子狭小而黑暗。家里只有张小东年迈的爷爷。从老人的叙说中,我才知道张小东的父母离异多年,各自在外成了新家,常年不回家,只是按时寄回生活费。张小东从10岁那年便和爷爷相依为伴,很懂事,对爷爷很孝顺,每天放学回家,就做饭、洗衣服,收拾房间,还烧热水给爷爷擦身子。听着老人的一番话,我尽量抑制住情不自禁的眼泪,笑着说:“大爷,您放心,张小东在学校挺好的,听话、懂事、成绩有进步……”看着老人欣慰的笑脸,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第二天中午,张小东来找我,怪腔怪调地说:“我知道我是差生,你为什么在我爷爷那给我唱赞歌?”我不假思索地说:“第一,我看到你爷爷的身体太虚弱了,我夸奖你,他心情就好,身体也会好一些;第二,差生的帽子是你自己给自己戴上的,至于我没有这样认为。如果我对你彻底失去了信心,就不会花时间去家访了;第三,我知道你是一个有孝心的好孩子。在有的同学对家人横眉冷对的时候,你如此心细地照顾爷爷;第四,我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的,就算是为了你深爱的卧床不起的爷爷!”顿时,张小东的脸涨得通红,晶莹的泪珠在眼圈里直打转,嗫着嘴说:“谢谢您对我的.信任和鼓励。我不善言辞,您就看我的实际行动吧!”从那次之后,张小东渐渐地变了,不再逃课上网了,经常主动地找我聊天,问我对他有什么看法,主动要求我监督他的学习。他认真做笔记,积极交作业,主动回答提问……各科老师经常表扬他,同学们也越来越喜欢他,他的学习成绩也大幅度提高。

2.用爱心去感化每个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必须以人为本。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学生。”爱,如绵绵细雨,润泽学生“久旱”之心田;爱,似习习和风,温暖他们“长寒”之身体。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意识到该做什么还不一定产生去做的意向,如果说是在情感上想做什么便可能立即行动起来。因此,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班主任一定要用无私的爱去感化他们,多宽容,少责备。清代教育家颜元有一句名言:“数之十过,不如奖之一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正确运用批评的艺术,促使他们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1)批评的对象应指向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的本身,即所谓的“对事不对人”。班主任在批评时,应从爱的角度出发,指出学生行为本身有何错误,危害是什么,而不可对行为的主体即人进行人身攻击、人格侮辱等。

(2)批评要有针对性。批评学生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优点,还要考虑学生所犯错误的情况,使批评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4.充分利用激励机制,促使后进生的转化。

常言道:“一好应百好,一错变百错。”班主任不要戴有色眼镜去寻找后进生身上的缺点,而要拿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就会发挥其能力的80%—90%,甚至更高,否则,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甚至更低。因此,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充分引入和运用激励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如:开展争做文明学生活动,要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

5.培养学习兴趣,给他们以学法指导。

后进生之所以成为后进生,许多人是从学习无兴趣开始的,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加上分辨是非的能力又差,而过剩的精力得不到利用,难免节外生枝,做出越轨行为。所以,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一定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若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就会使他们产生苦恼,从而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学习方法的指导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指导后进生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其次,要指导他们的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此外,还要提高他们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只要给予他们爱心、信心、诚心和耐心,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相信,后进生一定能转变成优秀生。因此,真正的教育似水的载歌载舞,轻柔、舒适而又不露痕迹,它存在于真情交融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这种不露痕迹的感动与激励,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转化后进生的动力。让我们像流动不息的水一样,沉下心来,弯下腰来,多一份理智,少一份冲动,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苛刻,多一份耐心,少一句埋怨,将每一个石子都雕琢成美丽的鹅卵石。

资本论文篇九

(1)工程计划投资在一项石油工程前期,需要先编制工程计划投资文件,而从该文件中能够得到计划投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企业下达季度计划投资。注意计划投资数据在收集过程中需与实际结算的项目及范围口径保持一致。(2)工程预算、实际结算及招投标工程等数据纵观我国当前的石油企业造价管理现状,造价管理部门所掌握的石油工程预算及实际结算数据主要包括编制值、审定值以及报送值等,除此之外,对于使用招投标的石油工程项目,还需拥有收集标底的编制值和中标值。在收集这些数据时要,必须要充分考虑到石油工程的实际施工项目,并且要与其实际统计范围保持一致。(3)施工单位成本数据对于与石油企业具有业务往来的所有相关企业,都需要收集其成本报表,并且在收集时要与口径相一致。

资本论文篇十

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其身体形态、机体及心理和生理都在不断成熟,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在生理方面,此时的她们身体形态发展不断完善、体脂增厚、肌力变弱等特点,都决定了其动作协调能力的下降、动作迟缓、易疲劳等。而她们在心理方面正处于不成熟和不稳定时期,一般都比较内向、含蓄、敏感,在上体育课时表现出怕累、怕难,做动作时又躲又让,缺乏积极性。资料表明,目前中学在校学生中女生约占学生人数的一半。因此,如何培养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是目前中学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了解高中女生的身心特点,培养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上好高中女生的体育课,首先要了解高中女生的身心特点。高中女生大多十七八岁,发育普遍接近成熟,她们对参加体育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多数女生较害羞,不喜欢体育运动,同时又爱面子、自尊心强、易闹情绪、爱使小性子,与初中、小学阶段的女生相比,高中女生更重视自己的外貌、体型变化,爱美之心更突出。四肢较短,重心较低,肌肉力量差等都是女生的不利条件。但是,针对高中女生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好,艺术感、韵律感比男生强的这些特点,结合大多数女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注意教材之间的搭配,突出重点,使她们掌握基本的技能、技术和练习方法,把单个枯燥无味的练习巧妙地加以组合。

二、做好思想工作,激发高中女生体育活动的意识。

针对高中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体育教学和个别谈心中,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提高她们的积极性,鼓励其大胆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活动。例如:向学生讲解人体生理,特别是女生生理与体育活动、体育与健康等科学知识。以正面教育为主,批评教育为辅,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多谈心体贴关怀少严肃疏远,做到耐心、细心、爱心和热心,使每个女生都感到体育课中的'轻松活跃气氛,寓教于乐。

三、根据高中女生特点和爱好,科学组织课堂教学。

根据女生的特点和爱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力求把课堂组织得科学严密,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比如:在体育课的准备阶段,尽量避免千篇一律地跑两圈后再加简单的徒手操,而是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巧妙地配合跳绳、双人操、丢沙包等符合女生的运动项目,在课的主体部分教学中,除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定目标,开始让她们轻松达到,然后逐渐加深,让她们感受学这些动作不难反而有趣和有信心,达到教学目的。

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高中女生体育课的学习兴趣。

1.合理安排运动量。

正确选择教材内容。结合女生自身特点,正确选择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运动量,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极其必要的。

2.以鼓励为主。

要给“落后生”多一些表扬、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细致地了解、研究每一位“落后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其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要求,只要她们通过努力,不管是否达到要求,都要及时、恰如其分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她们每前进一步都产生成功感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她们更有信心达到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

女生的生理阻碍了女生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女性心理上的畏惧感,如果此时进行鼓励,就可以激发她们的勇气,所以对女生应多表扬、多鼓励、多帮助;少批评、少指责、少埋怨,更不要急于求成。

3.巧妙进行男女混组学习。

利用男生带动女生。依靠男同学的带动力使她们跟上集体的步伐、训练的步骤,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4.正确结合女生月经期特征。

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因为女生的生理特征,常会请假,这时老师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在正常情况下,月经期参加适当体育活动是有益无害的,但要注意活动掌握住尺度。

5.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

正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在体育课上想“自由活动”,是她们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对体育课提出的最实际的愿望,我们要结合她们的这种情绪表现,顺其自然,合理地将课堂内容融入她们的“自由”中,使被动学习成为一种主动练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样化。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的多样化是提高女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基础。学校不同,学情也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多样化,并根据女生兴趣、能力、爱好和性格等心理特点合理地选择教材,适当地安排组织教学,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她们积极锻炼的情感。

总而言之,要培养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教师必须了解高中女生的身心特点、爱好,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自觉地培养、激发和巩固高中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调动女生的锻炼积极性,使她们掌握更多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资本论文篇十一

国际金融法源自于国际经济生活,而且能够对国际经济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当前,金融全球化趋势已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的一大显著特征,对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及文化生活等产生了十分广泛、深刻的影响。在当前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情况下,国际金融法呈现出迅速发展的势头,并在有关各领域取得了很多实质性进展。当前,在金融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之下,国际金融法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笔者就此对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审视,并提出了国际金融法在金融全球化体系下的发展新动向。当然,这一种发展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压力或是一种需求。把握好这种压力或者需求,就能更好地把握国际金融法的发展脉搏。

一、金融全球化与国际金融法的关系。

当前,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发展动向与鲜明特征,突出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全面而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那么,作为全球化浪潮在经济领域中的表现,经济全球化主要是以商品、服务、技术与资金大规模跨境流动,再加上各类生产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与重组为主要特征。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全面延伸与必然要求,可以说是充分反映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依存度在逐渐加强、加深。经济全球化在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生产全球化,二是贸易全球化,三是投资全球化,四是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核心内容与高级发展层次,是由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另一大特点——经济领域中的金融化所引发的。经济金融化,主要是指实物经济已经被金融经济所代替,社会资产的金融资产化程度在逐渐加深,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已经日益深入地表现在国际金融关系上,比如,国际债权与债务关系、国际股权及股利关系及国际风险保险关系等。在经济金融化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经济全球化十分突出地表现出金融全球化的趋势。

所谓国际金融法,是指国际金融关系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应当说,不同时期的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国际金融法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金融因为其自身更加适合数字化与终极市场,因而已经成为经济生活当中一个核心性、主导性与战略性的重要因素,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渗透与影响在不断加强。伴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经济全球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为金融领域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就是指各个国家或地区在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及金融政策、金融法律等方面跨越了国界,从而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逐步出现了融合的趋向,主要可表现为货币体系、资金流动、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等各个要素的全球化及金融政策、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等。金融全球化不仅是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应有之义,而且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投资全球化发展的合理要求与必然结果,并且和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及投资全球化之间交互发生作用,并交互影响。与此同时,金融全球化又因为金融的特殊属性与发展状况,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内容与运行规律。

在经济全球下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经济与金融的国际化进程已显著加快,在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上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这对全球经济和金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国际金融竞争的日趋激烈,全球性和地区性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当前的国际金融体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以上这一切,自然将对国际金融法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而推动国际金融法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于国际金融关系的发展与世界经济环境的改变,国际社会与各国的立法当局也进行了十分积极的回应,由此,将进一步推进国际金融法律体系的快速发展。

(一)不断完善现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

要在现行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基础上,继续整合资源,查漏补缺,使之更为完善。应当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集团、巴塞尔委员会等全球最为重要国际金融机构为核心,全面利用与发展其各自的资源优势,并促进各大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加强相互之间的金融信息、金融技术的交流和合作,来促进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法制化、统一化进程,建立起包括跨国资本流动监督机制等在内的,具有相当大约束力的国际性金融安全机制。比如,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优势在于其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权威性与其下属成员的普遍性、基金协定所具有的约束性、组织机制所具有的健全性、金融分析所具有的全局性、金融监管信息所具有的易得性、与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所具有的便利性等。巴塞尔委员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资源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所具有的灵活性、发达国家银行监管信息所具有的易得性、银行监管规则修订所具有的便利性、金融监管标准所具有的市场亲善性等等。假如着重从宏观的角度来关注国际金融形式稳定,为避免再次发生重大金融危机而忧虑的国际性基金组织,和重在从微观角度来关注各国银行日常监管的有效性,为避免发生银行业金融危机而十分忙碌的巴塞尔委员会,如果能够进行携手合作,以共同防范全球性金融危机,那么,其效果自然是十分显而易见的。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治理中的实践当中,已经深刻认识到了利用资源与整合资源的重要意义,开始将成员国银行业所具有的有效监管纳入到金融监督的安排之中,因而提出了介入银行业监管所需要的若干任务及原则。巴塞尔委员会自身也期望借助于货币基金组织之权威地位,以推行其有效的银行监管标准,所以在实践中,十分积极地与货币基金组织进行配合。

(二)围绕当代全球金融危机之特点进行制度设计。

根据当代国际金融危机所具有的复合性特点,应当着重加强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的协调性建设,主要包括国际货币法制建设、国际银行监管法制建设、国际证券监管法制建设等国际金融法制内部的相互协调,并与国际贸易法律制度、国际投资法律制度、国际刑事法律制度等开展外部协调,使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欧洲联盟等各类国际经济组织的政策制度实施形成正向的叠加效应,而不是反向的抵消效应。根据当代金融危机的区域性特点,要建立与发展区域性的金融监管与协调机制,不断探索与逐步推进区域危机联防的法律合作,比如货币互换和汇率协调;各国监管当局与国际组织之间相互借鉴和交流经验;建立起反应灵敏的金融危机预警机制及应急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条件,建设具有危机救援特点的绿色通道;针对当代金融危机所具有的系统性,应当开发与利用国际金融法制所具有的救济功能,赋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金融危机的救助职能,并赋予其相应的制裁能力,根据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建立起发达国家在金融监管与危机救助当中的责任制度,通过完善危机处理的国际纪律与程序,研究与发展存款保险制度及国家债务重组制度等各项危机处理制度,从而有效地避免金融危机的蔓延与升级。

(三)明确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所具有的独立性。

国外学者在对西方发达国家二战后长期存在的高通胀现象开展了大量的计量分析,有以下两点发现。一是发现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二是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和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则不存在相关的关系。这就说明了一个趋向,即一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小,那么该国的通货膨胀率就会越高。与此相反,一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大,那么该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就越低。但是,不管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小,其对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并不存在明确的影响。所以,为实现物价与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营的独立性十分重要,这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显得尤为突出。从当前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就连一部分以往最为保守的,其中央银行独立性最差的发达国家或东亚国家,比如英国、日本、韩国等,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之后,都纷纷加大了金融改革的力度,这些国家在金融改革当中一致将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放在首位来抓。日本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以往一直相对比较小,实际上是置身于其大藏省的严格管控之下。但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末那次泡沫经济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以及随后出现的大量银行呆坏账困扰,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政府不得不推行了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体制改革及相关的行政体制的改革,其率先推出的,并取得重要进展的举措,就是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要求日本银行的独立性不应当低于国际水平。

(四)不断拓宽国际金融法研究的范围。

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造成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与国际金融等跨国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变得日益频繁,对国际金融法律的协调性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这就为国际金融法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与更大的空间。当前,国际贸易组织的管辖与控制范围,已经从传统的国际货物贸易领域全面扩展到国际技术贸易、国际投资及包括金融服务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之中。由此而来,国际金融法当中的一些课题,不但可以与国际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国际贸易法问题及国际投资法问题开始连通,而且也在国际贸易组织的制度框架内实现形成、解决与发展。国际金融法和其他各类国际经济法制度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与协调关系,在法学研究领域也有反映,比如,我国学者提出的将国际金融法分解为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贸易金融法与国际投资金融法三个组成部分,这样就能建立起不仅能反映学科之间内在发展规律,而且又能解决当前国际资金融通中的复杂问题的全新国际金融法学体系。还有学者对传统的国际惯例理论提出了新的质疑,并在进行不断地突破。以上诸如此类的众多学术创新,不仅来源于金融学者们对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对国际金融法领域的实际影响与作用所作出的深刻洞察与分析,而且也反映了学者们在金融全球化视野下,对国际金融法之于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所作出的反向影响与作用的认识及评价。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对国际金融形式的变化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应当给予密切的关注。题,比如,国内金融业的开放和安全问题、如果调整人民币汇率制度问题、国内金融立法如何向国际接轨等问题。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新兴国家代表的中国,应当全力以赴,积极参加到国际金融体制改革和相关规则的制定中,从而在推动国际金融法律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阮翠霞.浅析金融全球化成因.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

[2]何焰.国际金融法晚近发展的若干特点.法学.2005(4).

[3]刘丰.论金融创新对国际金融法的影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5).

[4]李仁真.当代国际金融法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走势.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