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心灵阅读笔记(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3:27:33 页码:7
心灵阅读笔记(实用9篇)
2023-11-19 23:27:33    小编:ZTFB

健康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但如何保持健康在现代社会中却是一个挑战。思维方式对于解决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心理学家总结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请大家注意心理调节。

心灵阅读笔记篇一

今天外面在下雨夹雪,很冷!就没有出门,窝在家里看《写作这回事》这本书。看了一半了,摘录了第一章的一些句子。《写作这回事》第一章摘录如下:

1、书籍是一种可以随身携带的魔法器。

2、对我来说,写作最好是种亲密切近的状态,像肌肤相亲一样性感十足。

3、两人之间最结实的纽带是词句,需要,以及我们一生的工作。

4、好的作品是自发的,是一种情感的迸发,必须立刻把它捕捉住。

5、作家都是速记员,记下神灵的语言。

6、写作时要关上门,改稿时要敞开门。换句话说,你开始写东西时为自己,往后东西就要出门见人了。

7,药物和酒精是舒缓作家过分敏感内心的必需品,这种说法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普通伎俩。

8、我在能读书的地方都读,但我有个最喜欢的阅读地方。在床上读书,有时候乐似在天堂,如果光线不多不少,恰好照亮书页,咖啡或者干邑白兰地也没有洒在床单上。

心灵阅读笔记篇二

书是每一个读书人的乐园,在这里,我们心灵永远不会干涸。

-----题记。

和往常一样,周六早上,爸爸早早的把我叫起来。我吃过早饭,就直奔图书馆。

一踏进图书馆大门,一股清香的味道向我扑来,书架上的码着整整齐齐书,琳琅满目,让我目不暇接。图书馆里静悄悄的,只有“沙沙”的翻书声。

不知是谁,温一壶绿茶,轻盈的茶叶在滚烫的水中翻飞着,茶香在空中氤氲,在这样的时刻捧起一本书,品味着字里行间的书香,真惬意!在角落处,有一个皮肤黝黑、高大的男孩子在认真的翻着书,好像是一位为考试而奋斗的高中生。他的眉宇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气质,时而皱眉,时而放松,仿佛整个人都遨游在书的海洋里。仿佛全世界只有他自己和书本,他的知识的渴望让我对他感到敬佩。

在往前望去,我的视线停留在一位女士的身上,她身穿一身蓝色的连衣裙,盘着头发。她一边翻着书籍一边用手在写着什么,我从她身边经过,根本就没有引起她的注意。

再向前走去,找了一个舒适、视线好的位子坐下,对面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带着一副老花镜,他目不转睛的盯着手中的报纸,时而有手托托眼镜,时而皱皱眉,仿佛在为国家大事而担心。

很快我选了一本我喜欢的书,不久就沉浸在书海中,尽情的遨游,感受书中美好的情节。

现在升入初中,学习压力增大,心也浮躁了许多,但是我每个周末至少挤出半天左右的时间看书,因为我始终相信:读书能医愚,读书能励志,读书能致远。更重要的是阅读是一剂良药,有了她,我们的心灵永远不会干涸。

心灵阅读笔记篇三

晨起之时,抬头望向窗外,厚重的雾霾是否会让你感到心烦意乱?上学上班路上,望向堵如长龙的浩荡车队,是否会让你感到焦躁?华丽,喧闹的城市之下,心灵的憩息之处何在?是游乐场,是电影院?于我而言,是书海,是阅读。

让心灵在阅读中憩息,是心灵舒松愉悦。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古老书店内,总有那么一本书是会让你完全侵入其中的。当你静下心,放轻松阅读时,往往你会将自己带入这其中的故事中去。品尝着这么美味的营养。或许,你会发现,你在阅读时的心情是放松的。远离了外界的吵闹,在书香之中你的心灵将会得到舒展。某一句话,某一段落,能让你欢乐,喜笑,你的整个气压将会随着心灵一起提升。不知不觉中,你会发现,别人眼中的你,眉梢都带着笑。

在心灵中憩息,是心灵得到陶冶,书之雨露的培养。漫步在图书馆中,每拿起一本书(不指污染心灵的书),你的气质将会提升,心灵将会得到陶冶。中国古有四大名著,每一本都是当时文人思想的精华与对文化的折射反应。而如今,现代文人何尝不是如此?每一本书都代表着不同的主题或思想。他们的求思之深让整本书富有灵气,使正在阅读的你会有很大的感触与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如此,不断积累,不断落实,让全身的气质得到提升。正如现在正火的中国古诗词大会中武亦姝一般,沉浸在古人的诗词故事中,“不能送你什么,便把这江南送给你吧。”不知不觉中,阅读让你的心灵得到了跟好的培养。

让心灵在阅读中憩息,使自身不断成长。或许,在经历外界搓揉的心灵是一颗缺水无氧的种子,但当它来到阅读这个憩息的场所之时,它会逐渐的发芽,生根,成长。在阅读的过程中,每读一本书,就似在与一位名人对话,他们所传授的是自己最珍贵的经验。作者在书中的阅历经验,往往于你是有所得的,他们的方法也值得你有所借鉴。或许,在这过程中,你自身会跟着作品中主人公的情绪感情进行波动与变化,可不知不觉中,阅读中的你给予了自身更好的成长方式。

让心灵在阅读中憩息,是心灵得以舒展放松,得以陶冶,给自身更好的成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许您正忙于学习工作,可当你身心疲惫时,试着换一种方式-阅读,让心灵得到憩息。这可能会变为一种方式,一种习惯,一个让你心灵憩息的最佳场所之一。试着多去阅读,让疲惫的心灵有个憩息之所。

心灵阅读笔记篇四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在余秋雨的笔下,苏东坡便拥有这样的品格,露出淡然而睿智的微笑,穿过车水马龙繁杂的历史长河,走向喧嚣世俗中的我们。在作者的台阶铺设下,我们与历史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作者对我们这些读者生命体验的呼唤在《山居笔记》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触历史、感悟生命。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用心写成的,继《文化苦旅》之后的第二部散文集,共收11篇文章。为写作此书,他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不再上班,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在《文化苦旅》中他背负着对生命的困惑,一步一脚印去一个个文化遗迹以探访中华文明,从而将自己的感悟分享给读者。然而,诚如作者所说,写完《文化苦旅》,他还是觉得有很多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他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于是,便有了这本《山居笔记》。

历时两年,投入这么长的时间创作了11篇文章,曾有人质疑余秋雨的'创作效率低下。但值得注意的是余秋雨的创作是与实地考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写之处往往需要一去再去,绝非一日两日便能成文。在《山居笔记》的序中,他表明自己对“史”的尊重,并希望能将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进行最准确真实的还原,力图做到严谨真实。“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次。”其对“史”的考证之详之慎,为学严谨的态度可见一斑。然而在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作者在讲史中又运用了想象虚构,使历史的灵性跃然纸上。在《遥远的绝想》一文中,“阮籍的木车在夕阳衰草间越走越慢,这次他不哭了,但仍有一种沉重的气流向喉头,涌向口腔,他长长一吐,音调浑厚而悠扬,喉音鼻音翻卷了几圈,最后把音收在唇齿间,变成一种口哨声飘洒在山风暮蔼之间。这口哨声并不尖利,却是婉转而高亢。”阮籍的这声啸“什么也抓不住,但什么都在里边了”,生动地尽显魏晋时代人物的风流洒脱之风度。

《山居笔记》中的余秋雨,是一个文化人对文化的热忱、愧疚及悲痛,是一个生命个体对生命本真的思索追问。在总体计划上,《山居笔记》是余秋雨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我们听作者冷静地讲着故事,并将自己对中华文明深刻的思考融入文章之中,随着作者精神追求的震撼力量,探寻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正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的呐喊让每一个有着历史使命感与文化责任感的中国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反思传承之重。

心灵阅读笔记篇五

《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山居笔记》以《一个王朝的背影》开始,以《历史的暗角》结束,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我想我一直以来都不是那种善于读书的人吧,总觉得自己既缺乏潜心鉴赏的定性,又没有那种体味美感的修为。想想以前看书,多半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般的一览而过,久而久之便留下了近乎囫囵吞枣式的劣根性——-枣自然是被吞下肚了,口中却依旧索然无味。因此,每次要写诸如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时,便难免有些捉襟见肘的窘迫感。

但这次看完《山居笔记》之后,倒是自认为感觉有些奇怪,因为我竟然从那些挥洒自如的文字中嗅到了些许的味道。确切地说应该是透过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上的碰撞,或许这就是通常说的所谓心灵上的共鸣吧!

应该说全书没有诗歌那样唯美华丽的辞藻,也少了杂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笔锋,但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摈弃了浮华的随性,给了人一种心灵深处的亲切感——-自然流露出来的文字往往能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作为自述性笔记,初读起来似乎有些凌乱琐碎,但通读全书,却不难发现作者构思之精妙:那就是从平淡的话题中以小见大,通过质朴的语言风格直指社会现实,从而使得文章中所触及到的问题与中国当前的现实遥相呼应——-轻快中不乏沉重,从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个社会现实的剖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无形中引发并启迪人们的深思,从而点明了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题。

一切的一切,余秋雨先生用他那朴实而又不失华丽的语言,生动且精妙的比喻,紧凑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们讲述那中国的沉重、悠久的历史,把我们引进那个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叹服余秋雨先生的见识之广,领略之深。整本书充斥着他的横溢的才华与渊博的知识,每一章的内容都填充进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类文学知识等诸多内容。整本书涉及的知识面之广,让我叹为观止。阅读完全本书,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余秋雨先生那独到的见解,更是让我如雷灌耳、记忆犹新。他那与众不同的观点,真的是让我们打开眼界!

或许从中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一丝的宁静。当铅华褪尽,我们带着苍茫的心态回首走过的路,能够很坦然地微笑着告诉自己——-我曾经也是那么充实过的!这其实就是给我们的心灵一个最完满的交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心灵阅读笔记篇六

有人把阅读比作一把钥匙,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有人把阅读比作一杯绿茶,使人神清气爽;还有人把阅读比作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我却把阅读比作一场甘霖,滋润了我的心灵。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刚刚步入小学时,妈妈给了给我买了几本作文书,让我一学期内读完。那时候学业还没有那么紧张,所以我读书的时间要比现在多得多。

刚刚上小学,认识的字也不是很多。读书过程中总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就会去请教妈妈。妈妈对我说:“不认识的字要自己去查,不能总让我去告诉你吧。”从此我养成了读书时也会随手带一本字典的习惯。自然认识的字,自然也要比同龄人认识得多。

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又给我买了两本新的作文书,要求我把看到的比较优美的词和句记下来,我把他们记到一个小本子上,我把这个本子叫做优句本。

三年级时,作文向我走来,我并不惧怕他,因为那些写作套路我已经看过多次。课上,当别的同学眉头紧锁,绞尽脑汁时,我已写了一半,别的同学问我写作的技巧,我笑了笑说:“主要还是看平时的积累,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

六年级寒假的时候,我阅读了高尔基写的自传体小说《童年》。此书描写了当时俄罗斯下层社会的苦难,外祖母善良的心灵感染了我,小主人公的坚强乐观也深深感动着我,使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也学会了坚强。

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千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思想也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阅读使我受益匪浅,滋润了我的心灵,陪伴着我的成长。

心灵阅读笔记篇七

远离喧闹的街道,冲泡一杯香茗,让心灵在阅读中憩息,在阅读中升华,在阅读中领悟真谛。

一上学,烦恼就随之而来。“又和哪位同学吵架了?”“怎么又被老师批评了?”“作业又错了!”……一连串的烦恼让我疲惫不堪,我多想给心灵一个宁静无忧的桃花源啊!

曾几何时,课外书籍飞进了我的书包,从《西游记》《一千零一夜》到《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本成了我的好伙伴,也成为了我心灵的桃花源。

从前的我是一个为了朋友什么都愿意做的人,心中充满了“哥们”义气。可自从读了《三国演义》后,我变了。《三国演义》有一回写到张飞为关羽报仇心切,被夜杀于帐中。刘备为了兑现和关羽、张飞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承诺,兵败东吴,忧积死于白帝。从中我明白了,不能为讲义气而违背原则,做事不能鲁莽,要对人真诚,尊重他人。

“我不行!”“这件事我一定做不好。”“我没有用!”……这些不自信的念头时常围绕在脑海中,心底也好像就这样认定了。但自从我读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明白了,有什么是不能做的呢,只要你有自信心和毅力,任何困难都能迎刃而解。铁杵也能磨成针、麻雀也能变凤凰,自信之芽在我心里扎根,生长。“代沟”已经成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理解的一道鸿沟。我也曾不理解父母,认为父母老是和自己做对。一篇文章改变了我的看法。文章中写道,80后、90后的孩子不是与父母有代沟,而是缺少爱。他们不爱家人,不爱书本,只喜欢网络游戏,沉迷于其中的虚拟世界。看完文章,我幡然醒悟。对!我要为心灵找一块憩息地,与父母沟通,理解。

书是良师,是益友。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让心灵搬进了桃花源,远离一切污秽与喧闹。让我们为心灵找一个家——书,愿心灵在阅读好书中憩息,升华,使我们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心灵阅读笔记篇八

夜里我忘记关窗。清晨,发现许多新生的蔷薇缀满花朵伸进屋来。

木屋里,灰扑扑的墙壁,灰扑扑的家具,灰扑扑的衣服,只有那些花儿才是鲜艳的。它们像是降落人间的天使,把木屋苍白的脸,一点点地,照亮了。

决定出去走走,走在泡桐树下,看着花开,看着花落。浓郁的香气在空中变得潮湿而细腻。天空洁净而高远,蓝得似水晶。

山谷间,弥漫着似纱的薄雾,比较容易让人,回忆到童年时的心情。朦胧而徘徊,像一把灵敏的小提琴,轻轻拨一下弦,就会想起音符。音质纯净极了,就像一个小孩子凝望天空的目光。

走进山谷里的小树林。草地里,看不见风的身影,那摇摆着的枝条,分明是我的方向。

清风知道自己不会被出卖,年年都把秘密说给这片挂满油绿色叶子的小树林。从它,我得到了仰望的惆怅。在树林里,我有一个亲切的幽静的伴步者,徘徊在这山麓下。无数的树木漫长地立着。不少次,我以目光叩问它们,它们以叩问回答我。

——清晨的猎人,你寻找着什么?

没错,是最大的房间。天空就是蓝色的屋顶。太阳、月亮,还有星星们,都是屋顶上的灯盏。这房间里,一年四季都飘扬着好听的音乐,它们是鸟儿和风的歌唱。这房间里,还有最美丽的壁画,是春雨,是夏风,是秋叶,是冬雪。

沿另一条山路走向木屋。隐约中,木屋里亮着那盏油灯,就像落上了灰尘的星星。屋顶的上空,堆着玫瑰色的云块,早霞正从天边一点点地展开。

我曾有一段寂寞的光阴,如同三月夜晚的微风,飘进屋里,又飘了出去。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都有着欢乐的踪影。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房间里。

快靠近木屋时,我看见第一颗亮着纯洁欢乐的朝露,从树叶上无声坠地。但它并没有就此消亡,而是在地上溅出一朵美丽的花。就是为了这个,当生命枯萎的时候,那些树还站着,没有果子,没有花。

来到木屋前,回头望去,白云似一些飘渺的梦,在山腰上来来回回地游走。心情不好的风,不怜惜地抓起一块,一点一点撕成碎片。太阳急忙拿出了阳光的针线,细心缝补。在这奇异的时刻,仿佛有一束幸福的光芒,瞬间照亮了我的心房。

心灵阅读笔记篇九

读钢铁人生,孜孜百年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不禁为他爱国的赤子之心所触动。获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的他,在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婉拒国外众多知名研究机构的邀请后,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立志要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奉献到新中国的发展上来。他曾说:“物质生活并不是唯一,更不是重要的”。

柯俊院士的爱国之心是一本璀璨的教科书,照耀了我们的心房,触动了我们的心灵。

读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同济大学博士——田俊涛,感受到了感恩的真谛。田俊涛利用暑假帮环卫父母扫马路,对此很多网友表示赞赏,但也有人认为是“大材小用”。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就像他说的那样:“不管我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我都是父母的儿子,陪父母扫马路就是想陪陪他们,没想那么多”。

田俊涛的感恩之心是一首灵动的小诗,悄然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读尊敬师长的董卿被她那优雅的雅量所臣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中董卿在采访九十六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时,以跪地的身姿,附耳提问,这一举动俘获了网友们的点赞。纷纷留言:“她是虔诚的,文化深植她的内心,这一跪是对广袤知识的敬畏。”

董卿的尊敬师长,是一篇生动的美文,洗礼着我们的心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