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爱的议论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1-04-10 17:23:38 页码:13
爱的议论文
2021-04-10 17:23:38    小编:LV_ZW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的议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的议论文1

  爱,需要传递。但爱的传递有很多种方式,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它始终都能让我们感到欣慰和惬意。

  拿最近刚发生的一件事来说吧,北京奥运火炬在旧金山传递的那一幕,可谓是令人担心而骄傲的事啊!那些“x独”分子竟还妄想抢夺奥运火炬?不可能!你看那一路上的华人们,他们手拉着手,硬是拼成一道“人墙”;你看那奥运火炬手坚持不懈,用火炬终于点燃了圣火;你看那鲜艳的国旗――五星红旗在空中自由地飘荡!那是任何东西都比不上的!她是那么的美丽,那么庞大!庞大到似乎遮盖了一切。奥运火炬在不停的传递着,人们的爱也在不停地传递着,即使他们身处异地。爱祖国,这将是他们的方式。

  这也是最近发生我的身边的一件事。我们学校的运动会开始了,男生的项目是足球,女生则是乒乓球。而这两项都没有我的份,但幸好的是朱老师交给我一个职责――拉拉队队长,眼下呢,自然只有帮班级呐威助喊了。不过我也很快乐,因为我认为这也是一种爱,是在传递我对班级的爱。因此,我干得还十分卖力呢!当然,还有我们的成员们、全班同学,我们的胜利是与大家的努力离不开的!最后我们班当然是华丽地赢了!爱集体,这将是我们的方式。

  那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也就在前一天,我和朋友出去买文具,路上看见了一个二、三岁的小孩子吧,他欢快地跑着,好象是很喜欢朋友手中的气球。那气球也不过是我们闲着无聊买来玩的。不过,他不小心摔了一交,立刻哇哇大哭起来。我跑过去将他扶起来,朋友也帮我哄他。朋友将气球在他面前晃了晃,像是逗他玩。那小孩突然“嘻”地一下转哭为笑了。后来我们与他玩了一小会儿,朋友还将气球送给了他。大多人把它们视为“平常”,但如果我们反过来仔细想想,或许会得到一些耐人寻思的结论呢?当我伸出手来拉他,当朋友将气球交给他。我们是否也在传递爱呢?是啊,我们也在爱,我们的爱在我们与需要我们帮助的人之间传递。爱弱小,这将是我们的方式。

  其实,爱就在我们每个人之间传递。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爱的传递。最后,请允许让我改变一下高尔基《海燕》一文中的一句话吧。“让爱被传递得更迅速些吧!”

爱的议论文2

  从前,有一颗树爸爸和树妈妈,他们有一个孩子———小树苗。

  转眼间,到了夏季,天气炎热,小树苗热得直叫:“爸爸,爸爸,我好热呀!”树爸爸听到了,便撑开了他那把绿色的大伞。顿时,炎热荡然无存。小树苗高兴极了,又蹦又跳。

  转眼间,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把小树苗给淋湿了。树妈妈见了,焦急万分,说:“哎呀,我可怜的孩子呀,你还这么小,怎么能抵挡住大雨呢?”说完,便撑开那把大伞,为小树苗挡住了倾盆大雨。

  就这样,树爸爸和树妈妈为小树苗遮阳挡雨,让小树苗过上了“大少爷”的日子。

  几个月过去了,小树苗脸色苍白像是病了。树爸爸和数妈妈请来了猫头鹰医生,并说:“请您一定要救救我们的孩子呀!无论医药费多么昂贵,我们都愿意给您!”猫头鹰说:“救死扶伤是我们医生的职责,你们不必这么伤心。”

  诊断结果出来了,树爸爸和树妈妈焦急地问:“我们的孩子怎么样?”“没什么大事,只是小感冒,只要吃点药就好了。”猫头鹰回答说。”“唉,那就好。”树爸爸说。

  树妈妈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孩子会生病呢。”“因为你们这几个月来一直为她遮阳挡雨,他吸收不到太阳光和雨露,没有了养分自然而然就生病了。”“那我们以后该怎么做呢?”“你们只要不为他挡住阳光,挡住雨水,让她顺其自然地生长,一切就会没事了。”

  果然,树爸爸和树妈妈按照猫头鹰医院说的去做,小树安然无恙的长大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父母,不要溺爱孩子,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爱的议论文3

  摘要:孔子的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范畴。“仁”具有多重思想内涵,它是一种情感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是一种治国之道,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孔子的仁爱思想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仍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和探究孔子仁爱思想,将其精髓发扬光大,既是学术使命更是时代的呼唤,特别是对今天我们的大学道德教育建设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仁 仁爱 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引 言

  中国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文化,它是东方文化中最重要的一脉,其历史源远流长,其思想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血液;在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圈里,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根本所在,然而在今天重新面对孔子思想,却再次引来“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人说它是中国几千年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的御用工具;是压抑自由、泯灭人性的精神桎梏……也有人说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液,是中国人民反抗压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祖先留给我们永不过时的文化财富。而在这里我想表明的是,诚然“儒家传统文化思想”一度曾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巩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社会文明进步的障碍,但是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去审视它,客观地讲儒家思想主流上是积极优秀的,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也仍然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认真探究和汲取其精华有助于充实我们的思想,滋润我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进步。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孔子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影响深远,臻至世界名贤,全在一个“仁”字上;而“仁”的内涵之渊博、丰富又实在值得今人深入理解、探究。

  一、“仁”之探析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天下归仁”是孔子的社会理想。《论语》中提到“仁”的次数多达到109次。《论语》中曾这样记载:“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1]”,在这里我看到孔子师徒强调要以行“仁”为已任,至于“死而后已”;可见“仁”在他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那么何谓“仁”?笔者以为其意蕴可从以下角度进行理解。

  1.仁者“爱人”

  翻读《论语》,可以发现对“仁”的经典解释莫过于“爱人”二字,“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爱人”二字可以被看做是孔子的“仁”的基本含义。“爱人”即是说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因此,“爱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础。

  关于“爱人”,有人说孔子的“爱”只是“爱奴隶主贵族”,也有人说“爱”是一种“不分亲疏远近的爱”,更有人说,“爱人”的对象只是那些遵循周礼的人,对于无视周礼、违背周礼的人,是“恶”而不是“爱”;因为孔子说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但通读《论语》之后,如果仔细对其辩证思考,我们发现孔子讲的“爱人”不是指特定的群体,而是指爱一切人;同时他的爱是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这表现为“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天下之“民”。这样孔子就通过“爱人”将家国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对后世儒家仁政学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如孟子强调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实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

  2.“克己复礼为仁”

  “仁”以人的情感为基础,但人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若放而任之而不以礼为之约束规范则可能陷入邪恶,故孔子以礼释仁,把符合礼之规范的情感视作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1](300)(《论语颜渊》)。那么对作为内在要求的“克己复礼”,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首先,“克己复礼”重在“克己”。“克己”即要学会自己约束、自我控制。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1](301)(《论语·颜渊》)这就是讲每个人要有“为仁”的态度和愿望,何以成仁关键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非“由人”,不是他人的推动和要求,而是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可见孔子在这里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同时它也暗示虽然仁德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很难实现,但并非遥不可及,通过个人自觉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其次,“克己复礼”之“礼”,贵在中和。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矣。”[1](149)(《论语·学而》);《中庸》也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1](62)(《中庸》第一章)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而是要以礼节制之。同时,人的情感无论喜怒哀乐都要适中而不过分,这才符合礼,“《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1](177)(《论语·八佾》)

  最后,“克己复礼”还须以仁充实礼。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局面,孔子感慨万端,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1]”,他认为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礼乐制度又何谈建起呢?因此,任何礼乐都只是流于外在的形式,要建立起真正的礼乐文明还必须以“仁”作为作为内在的情感基础,以仁充实礼,从而实现仁德。

  3.“忠恕之道”

  孔子从“仁”的基本内涵出发,既提出了如何达到“仁”的境界的内在要求,又阐发了如何实行“仁”的外在行为原则即“忠恕之道”。“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188)(《论语·里仁》)。那么“忠恕”二字何解?

  首先,何谓“忠”, “忠”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1](221) (《论语·雍也》);一个有仁德的人,自己要自立有成就也必须使他人也自立有成就,即所谓“尽己之谓忠”,自己所希望的,别人也同样希望,故应尽己之力帮助别人、启发别人,让别人去实现希望。

  其次,何谓“恕”,“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361)(《论语·卫灵公》)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求他人去做,自己所不愿承受的(坏的状况)也不要强加于别人,要学会包容他人,可见这种“成人之美”的精神,不可谓不是一条处理人际关系、安定社会秩序的重要准则,即使在今天也依然如故。

  总而言之, “忠”和“恕”都是推己及人的施仁方法。忠”是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一种认真、虔诚的态度——真心诚意、积极为人。“恕”则是对他人的要求,表现为对他人的尊重、宽容——将心比心,宽恕待人。忠恕之道是仁爱精神的具体化,是行仁之方。正是通过这种“忠恕之道”,才得以把“仁爱”思想从爱亲推广到“泛爱众”。

  二、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

  前面,笔者已经就孔子仁爱思想的核心“仁”作了简要的探析,下面我们将由此展开探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本内涵或四个层次。

  1.“仁爱”是一种情感诉求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既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更是一种情感性的动物;仁爱之情是人类自然情感的生发,更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诉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仁”以孝悌为本,从孝悌出发,表明“仁”首先立足于亲亲之情。在这里,引出了“情”的范畴,那么在孔子那里,“情”指的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其“情”主要还是指“亲亲之情”和由亲情推开与放大的对社会他人的关爱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情”是善的。但是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里,我们发现“情”已经统摄喜怒哀悲之一切情感,其对象也越出亲亲、社会他人而不逮于“物”。因而,“情”也可能被指为恶的情欲并需要被加以引导与控制;那么该如何引导、控制情欲呢?《性自命出》称“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所谓“情生于性”就是说“情”是人生而有之,本性如此的。“情”作为人生而之的一种本性,当然也是内在于每个个人的、主体的,而孔子多讲“仁”、“为仁”

  实属主体内在之事,体现为主体内在的情感诉求;而所谓“道始于情”即指“道”是从引导、调适“情”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那么接着,“道”是什么呢?《性自命出》中这样说“长性者,道也”;这就是说“道”生于对“情”的引导、调适,便具有“理”或“理性”的意义;而郭店楚简《语从一》中又云“仁生于人,义生于道”,此处的“道”自然是人道;但从儒家看,“人道”本于“天道”,故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虽主“仁爱”但并不否定利欲的作用。这是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尊重和遵循,这种强调仁的情感性的思想和取向在儒学20xx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可谓一以贯之,它教会人们要重视人的情感追求,理解、同情、关心他人,要把理解人的情感,理解他人的需要作为“爱人”的重要内容。因此“仁爱”是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情感根基,是整个人类社会最显浅、也是最深沉的“爱”。

  2.“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

  东汉古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字为:“仁,亲也,从人二[2]”。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也曾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3]” “从人二”说明了什么呢?这从字源上说明了“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 那么“仁爱”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原则。《论语》有云:“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1]”;在这里孔子强调要加强道德自律;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人生志向,而“礼”的普及是以“仁”为前提的,他主张用“仁道”来控制自己,克制过度的物质欲望,甚至在有必要时要敢于为“仁道”而自我牺牲,这是“克己”的最高要求。正如他所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为了“仁道”的实现,君子要无所畏惧,必要时要勇敢献身,舍身成仁。这一道德要求千面年来不知激励和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道德理想的实现,他们无不敢于泣血人生,笑看风云;于是我们看到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壮,看到了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看到了林则徐“苟因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担当。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言词,不仅仅是慷慨激昂,更是“成仁”精神的真实写照。

  “仁爱”是一种伦理原则,最直接最明显的体现为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孔子重视亲亲之情,在他看来,子女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指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奉养,更重要的是对父母的敬重,但并不是无原则的绝对服从,子女应该“事父母几谏[1]”,要委婉规劝,使其改正。而“悌”也是不仅仅是兄长对胞弟的关爱之情,它也是双向的,弟妹兄长也应有敬爱之情,所谓“父慈子孝,兄弟友恭”就是这个道理。上面的主要是针对亲属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而对一般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孔子也有他独特的看法。“孔子提出了“恭、宽、信、敏、惠”等道德条目,“恭” 即恭敬,要以“恭敬”之心对待他人;“宽”即宽厚,做人宽厚,待人宽容自然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喜爱;“敏”即“敏捷”,做事要勤恳干练,“天道酬勤”,自然会取得成果。“惠”即“慈惠”,要有恩惠之心,经常资助他人,就能使别人幸福,自己快乐[4]”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从而使用人。此外,孔子还说:“刚、毅、木、讷近仁”;而“温、良、恭、俭、让”也是这一精神的传达。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除了具体的道德规范外,还有最高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即如何把握“尺度”的问题,据此,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作为最高的道德要求。所谓“中庸”即“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指做人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既不要过分,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传统的解释即程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5],他是把中庸看成固定的原则,而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种“中庸”精神的实质是寻求人际关系的高度和谐。“礼之用,和为贵[1]”。这里的“和”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同时这种和不是“一团和气”,不是折中和无原则,而是在承认矛盾与差异的基础上使双方共生共荣,用今天的话来说即“和谐”;“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6]”,推行“中庸之道”实现人际和谐,天人和谐,万物和谐,从而实现最高境界。当然我们也要反观中国历史,认清“中庸之道”的两面性:“一方面它保证了民族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发展不致中断;另一方面它对于根本性的变革又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7]”

  3.“仁爱”是一种治国之道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教育弟子,希望把他们培养成有道德修养的“君子”,然后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为社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然后凭借他们的管理和教化,使社会和国家道德理想化。在孔子看来,治国就是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把握民心,故他提出了赢得民心的实政方针“道之以德”即实行“德治”和“礼治”,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就是说为政要以道德教化为根本,以内在化的道德教化为基本导向,同时还要以礼义规范为外在的调节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上下“同德”而“同心”,国家自然会兴旺发达。孔子主张“为政以道”,其终极目的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所谓“修己以敬”是指治国者要加强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自己;所谓“修己以安人”是指要加强各级官吏的管理,上司要给下属作榜样,带好头,这样才能提拔出优秀的人才;所谓“修己以安百姓”即是说对老百姓的管理,要“使民以时”让老百姓繁衍生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让老百姓“奔上小康”;“教之”对富裕起来的老百姓要进行道德才华,让人民过上富足而文明的生活;做到做好这三样,就能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社会走上文明和谐。

  4.“仁爱”是一种人生境界

  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仁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诉求和伦理原则,更是一种道德的精神境界或称之为人生境界与理想人格。

  人格是一个近代才有的概念,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品性或品格,它包含了智慧、品质、道德、能力等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早构建人格观念的是孔子,他提出的“仁”就是最好的说明。在儒家的话语系统中,人格主要是从道德层面上讲的,虽然儒家不排斥功利,但他们反对完全以个人利益为生活目标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小人。因此君子与小人之分即人格与非人格之分,而孔子所说的人格即君子人格,它的人格包括三个层次:最基础的是“君子”的境界,紧接在上面的是“贤人”境界,而最高的境界则是“圣”即“圣人”的境界。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境界的实现就是“完成人格”,如胡适所说“成人即是尽仁道”《中国哲学史大纲》,即是仁。杜聿明也说过“作为一个个体道德的概念,仁被用来指那些道德上的修身而达到的最高的人生境界。[8]”;这是对仁塑造的理想人格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的最好阐述。事实上,孔子倡导的人格理想是与他倡导和睦有序的礼乐社会的社会理想相一致的,在这种理想社会中,理想人格的境界就是成贤成圣,道德自足。现在,我们要具体理解这种理想人格,必须从君子与小人之辩说起。

  孔子指出,君子的人格境界、修养进路和行为准则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那么“君子”应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然后君子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物质利益君子应当秉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正确态度。 “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这是孔子对君子人格的阐述,也是君子的内在要求。接着,再说“贤人”。所谓“贤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曾称颜回为“贤人”,他是这样盛赞弟子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种被后人称为“孔颜乐处”的精神风貌,则无疑根源于坚执宗教性操守特有的乐观性和理性面对变迁而显呈的洒脱性,构成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最后讲“圣人”,我们知道“圣”或“圣人”都是后人对前人的追封,孔子是怎么看圣人的呢,“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1]”,可见圣人是“见”不到的人格典范,又说:“闻君子道,聪也。闻而知之,圣也。圣人知天道也。[1]”,所谓“闻君子道”的“君子”即指圣人。那么对于这三种“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郭齐勇在《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中这样进行阐明的:

  “理想的至上境界:圣人(超越于贤人人格的、理想的仁人与成人)――天道层[9]”

  “现实的理想境界:贤人(超越于君子人格的、现实的仁人与成人)――人道层[9]”

  “现实的道德境界:君子(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人道层[9]”

  从上面的展示我们可以得知,圣人的境界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也并非遥不可及,我们可以通过贤人体验、仿效圣德,正所谓“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成圣”,“ 见满街都是圣人”。

  孔子所塑造的人格境界可以说影响了一代代后人,如孟子云“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夫。[10]”;张横渠先生的四句经典更是深入人心,令人感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的“仁”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仁爱”思想不是一套抽象理论。孔子所推重的是“仁爱”的践行,在孔子的“仁爱”思想中,何以成“仁”的道德修养方法远胜于“仁爱”何以成立的理论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孔子的一整套道德修养方法究竟是怎样的呢?且看下文一一分解。

  第一,“为仁由已”人可以成仁,孔子概括之“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1];又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在这里孔子表明了道德实践,道德修养的主体性原则和实践性牲。

  第二,“求之于已”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这就是说道德修养主要依靠个人的内心自觉和主观努力,同时孔子倡导“内省不疚” ,要求严于律己,时常反省自己。

  第三,“笃信好学”孔子十分注重学习,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1]”,同时他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而道德修养之学是为己之学,而不是为人之学。即儒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觉悟,提升自己,成就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装饰自己以向别人炫耀。故孔子主张“为己之学”,强调“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

  第四,“躬行实践”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关键还是身体力行,正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且,孔子强调要“言行一致”,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1]”,“听其言而观其行[1]”,对于伪君子,孔子是深恶痛觉,“耻其言而过其行[1]”。

  孔子的上述修养之道其终极目标是“成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1]”。

  三、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孔子仁爱思想与当代大学道德教育

  孔子仁爱思想中最有生命力地方莫过于其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说,而且这些思想离我们并不遥远,可以说是“平民之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伦和谐紧密相关,特别是它所提出的伦理原则、价值标准、修养方法以及塑造的理想人格等等对于今天我们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素质、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21世纪的头十年即将过去,这十年来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来说其发展真可谓是日新月月异,一日千里。就目前的情势来说,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与社会高速发展,思想文化活动异常活跃,“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也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国际国内的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极大考验[11]”,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各种西方式的“自由”思想像洪水猛兽般蜂拥而入,充斥整个社会和大学校园,因此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大学校园里歪风邪气四处漫延,所谓“后现代”的 “自由”思想正一步步地侵蚀大学生们的头脑,他们大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具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拜金主义十分盛行;道德行为上推崇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和品格;[11]”人际交往上,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对父母亲友只懂得索取,不懂得奉献,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思想观念比较淡漠。学习创造上,急功近利,投机浮躁,缺乏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等等。总之,当代大学道德教育可以说是迫在眉睫,急需重视和解决。那么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中可以带给我们些什么启示呢?

  1、以“仁心”铸人心,成材更先成仁。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准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孔子仁爱思想或称为“人学”,通俗地讲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处事的学问,在孔子看来没有什么比“仁”显得更重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是说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礼呢?人如果不仁的话,怎么来对待乐呢?没有仁者之心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乐,而如果一个人连礼乐就不懂的人是不能称其为“人”的,正如诗经有云:“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礼,胡不遄死![12]”因此,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仁爱或仁德之心,这是立人之本。今天的大学教育,倡导德智并重,以其作为对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所谓德智并重即不仅要高学问高知识同时还要高素质高道德,在这一点上立场和想法是相当正确的,但是这些观念学生并没有正确接受,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过程中忽视了自我道德的提高,在他们眼里,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才是“王道”,鼓吹大家“一切向前钱”,所谓“前途”变成了“钱途”,而对真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渐渐淡忘,这实质是在道德观念上过分功利化的体现。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享乐主义也趁势滋长,这两种主义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副产品”,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在今天自由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物质利益第一”仿佛已成金律,其结果使人物欲激增甚至欲壑难填,从而对金钱、物质过分“依恋”,过分崇拜,从而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至道德停步,人格精神缺失。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经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提出了如何塑造一种完美的人格——“君子”的修养方法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或成材需要以“仁”和“义”为本。他曾用“松柏”比喻,“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赞扬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傲然挺立、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也是他终其一生对生命的本质、对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体验,是对崇高理想境界的追求和伟大人格的向往,这些所思所悟所言正是时下精神萎缩、人格精神丧失的大学校园所匮乏的“精神养料”。

  孔子所向往的君子人格也是对现在大学校园职业化、技能化的强烈反讽。大学不是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大学的精神应该是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大学生最重要的能力不再是书本上一点皮毛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学习创造力和价值判断力。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会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价值判断和如何学习的人;所谓知识构成素质的基础,能力构成素质的外显张力,而人格构成素质的最高灵魂,体现人的素质的整体风格;因此,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道德的修养和人格培育,只有拥有完善的人格才能真正地实现理想和抱负,正如《大学》中所云“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3]” ,这就是说成材之前先要成仁,而成仁的基础乃是修身,由身修而后治人,由治国而实现天下大同,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正是要求我们大学生要有“仁爱”之心,以“仁德”为本,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精神素养,志存高远,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面和价值观。

  2、以“孝悌”为本,爱人达人,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思想不仅强调要自立立人,而且还要“爱人”、“达人”,这其实是提出了我们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原则。首先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亲属人际关系,孔子认为“仁”具有情感性,“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他从孝悌出发,以孝悌为本,立足于亲亲之情论“仁”;而后他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家里做到孝与悌,对父母孝敬,对兄弟爱悌,那么必然在社会上对他人也能泛爱,博施,从爱父母兄弟到爱天下大众,这亲就将“爱”的对象层层推开即推己及人,从而实现爱人达人,兼济天下。当今的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大多曾都是“温室里的花朵”,从小生活优裕,过惯了对父母索取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自以为“天经地义”,父母所做的都是应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个人交际圈的扩大,同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有些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到了大城市学习生活之后,对父母的“唠叨”与“教悔”不予理睬甚至视之为“老土”、“迂腐”,上学期间除了每到囊中羞涩的时候给父母打电话索要生活费外,很少主动打电话问候自己的父母,对于这样的学生能说他们“孝悌”吗?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在家里不能做到孝悌,自然在社会上也不能真正对他人关爱与博施;而今我们看到在西方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下,我们中间有很多大学生在人生观上崇尚极端个人主义,在人际交往中以是否利己为择友标准和交往目的,只渴望自己被别人理解和尊重,而忽略了自己应当首先要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甚至少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情感上极少与同学交流,彼此心灵之间围墙高筑,互不关心,结果造成了大学同学之间情感的淡漠,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这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造成大学生形象的严重损害,更是大学精神日渐陨落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及时加以纠正,莫让它扩大蔓延,否则这将是大学的悲哀,社会的悲哀,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孔子“仁爱”思想显得责任重大。孔子十分重视行为主体自觉性的培养和爱人达人的仁爱精神,使之为学生的人生原则和理想。这种仁爱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利他精神,利他人,利社会,利国家,这就是要“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同时,《论语》中这样记载:“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者,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具备之五德,可以称作为仁。因此,今天要遏制住极端个人主义的扩张,就必须在大学生中极力伸张、倡导这五种品德。在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加强对当代爱人达人的利他仁爱精神教育,是大学精神重振的必经之路,更是时代的强烈呼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起自强自立,团结友善的和谐校园,只这样的大学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会兴旺。

  (二)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

  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是一种束之高阁、让人瞻仰歌颂的庙堂之学,不是空空而论,而是一种立于现实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对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积极意义的学说。众所周知孔子的仁学以“仁”为核心范畴,《论语》中提及“仁”的地方不胜枚举,而考量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仁”的旨意是出于维护与和谐奴隶制社会秩序,拯救渐趋没落的礼乐文化的需要。《论语·学而》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里讲的就是要想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需要用礼来节制。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发现孔子仁学蕴藏着深厚的和谐意蕴。党的十六明确地提出了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命题,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因此,当前我们对孔子的仁学思想辩证的扬弃、审视与梳理,充分发扬其促进“和谐”的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与自然之间的谐

  人类生命是自然的育儿,人与自然从一开始就是统一的生命整体,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脱离自然而独立生存,人类生命的延续与发展更依赖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自然。人类只有认识自然、尊重自然、热爱自然,让自然按其自有的生命规律和价值存在方式成长与发展,人类才能真正与自然和谐统一,持久共荣。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人类在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感中迷失了自我,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结果致使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地球在人类技术的车轮下早已是伤痕累累,不堪重负,令人痛心的是人类一直没有放慢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节奏,从不反思悔悟,而是执意孤行,愈演愈烈,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再不罢手人类一直所担心和恐惧的“世界末日”终将会提前到来。因此,在自然面前,与其和谐相处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那么,促使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共荣的路径在哪?我们可以从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得到启示,找到出路。首先,孔子对天人关系进行了精辟的阐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 孔子认为天即自然界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规律。接着孔子提出“知天命”、“畏天命”的概念。孔子认为人们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君子知天命,所以敬畏天命,按自然的客观规律办事,而小人却对天命没有敬畏之心,所以他们肆意妄为,为所欲为常常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孔子的这一思想蕴涵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然后,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在这里“众”可以被理解为世界上所有有生命的东西,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朋友还要爱我们生活的自然,要有慈悲精神爱天下众生,所谓善就是保护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最高价值的原则,因此孔子的仁学启示我们要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必须以“敬畏天命”之心,“爱人及物”、“爱屋及乌”对待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最后,孔子描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知者乐水,仁者爱山[1]”将人的道德品性与自然对象联系起来,使自然界走入人的精神领域,又使人的本性返归于自然,不得不说是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2.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的一切活动都处于与他人的关系中,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互帮互助,人类社会是很难继续前进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细看当前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和谐,在物质化和外向化的驱动下,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渐渐缩短,而心理距离却悄悄拉长。金钱和权力压倒一切,为了蝇头小利,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大做文章,在职场、商场等各种社交场上无不是勾心半角、尔虞我诈,人与人之间的产生了巨大的信任危机,这是人性的悲哀,是人性缺失所致。孔子人学,它是人性之学,生命之学,其中不乏讲述人伦和谐的思想。从字源上看,“仁”本身就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关于人伦和谐的论述《论语》中随处可见,“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就是说孔子主张爱一切人,从亲亲之爱到爱众人,推己已人,从而实现“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顺、朋友有信”五伦,而后孟子提炼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0]”。虽然孔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上的论述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许多观点并没有过时,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对于今天整个社会形成互帮互助、明礼诚信、公平正义、平等友爱、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肯定会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人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个人活动与社会发着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今天我们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并存并重,德治是法治的基础,也是治世的根本。其中依德治国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孔子仁学中“礼治”的现代体现。孔子说“为国以礼,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1]”,意思是礼是治理国家的法则,就像秤、绳墨、规矩一样的重要;不以“礼”治国就如没有耜(古代的农具,用于锄地)而要耕地一样。又云“人而不仁,如礼何?”在他看来,仁是礼的基础,同时他也用礼来规定仁,“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及“礼之用,和为贵”,他认为只有用礼来规范的仁才是真正的仁。“仁”代表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礼”代表着外在的社会约束,这样孔子用“仁”与“礼”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孔子主张实行礼治,《论语》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孔子主张德治与礼治,反对刑罚和杀戮,他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残暴行为,没有刑杀,没有诉讼的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畅想。

  4.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和目标之一,所谓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就是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和谐或身心和谐,当今社会拜金主义大行其道,许多人都成了金钱的奴隶,在物欲和权力面前迷失了本心,甚至泯灭良心,把功名利实禄视奉为人生的全部内涵;不谈理想,不谈道德,不谈精神追求,在他们眼里,身体上的愉悦和满足远胜于心灵上的滋润与富足,于是我们看到社会中的“黄、毒、毒、赌”等丑恶现象总是屡禁不止,这些人其实在心理上的道德防线基本上崩溃了,道德意识渐渐淡漠,于是整个社会风气是江河日下,真可谓是“世态炎凉,人心不古”啊,因此重新唤起民众的道德意识,宏扬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仁爱精神,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促成人与自身的和谐,是十分必要的。孔子一生主张保持恬淡、平和的心态;在对待物欲与富贵的态度上,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又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这一方面孔子认为在名利富贵面前,要恬淡少欲,但不是禁欲;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更看重仁德与道义,更看重内在精神的修为,更看重于主观世界的改造。于此同时,孔子提出“为仁由己”的主张,这就明确地肯定了道德行为、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正所谓“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有仁者之心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就应当把“仁”作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作为自己事业的成就之方。因此,今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以义制利”,铢视轩冕,尘视金玉,名利富贵应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否则于我如浮云,要始终保持一颗平静、纯洁的心,从而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实现人与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和谐。

  (三)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和谐世界建设

  20xx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xx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第一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2个多月后,“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标志着这一全新理念被确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共识。同年9月15日,胡xx主席在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回应和各国媒体的积极评价。时至今日,“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因为它喊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和谐世界”理念具有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 它蕴含着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和谐思想。因此今天我们要构建和谐世界,必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借鉴和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同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和谐世界思想也必将为世界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根本精神基础。

  1.“和而不同”是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和总体原则。

  “仁者爱人”落实在个人具体的行为上就是“和”,即和谐。“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和谐世界”的新理念正是根源于中国古代的这一政治思想,在现代国际社会政治层面的自然衍生,彰显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东方意蕴。关于“和而不同”,孔子如是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所强调的是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主张将不同的个体有机结合在一起,各安其所,各有所用,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社会。对于今天的国际社会道理同样如此,今天的世界格局不再是一国独大,而是一超多强,而且越往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这就要求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文化多元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多元化的和谐世界,坚持“和而不同”,推进全球化的发展,改变发达国家经济中心地位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边缘地位,积极推进地区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维护全球经济安全,从而促使全球化成为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步骤。总之,以“和而不同”为核心的和谐思想应当是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谐相处进而“协和成邦”的普世原则,不失为构建和谐世界的总原则。

  2.以“和为贵”“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和谐世界的理想蓝图。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把天、地、人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强调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并通过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来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他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认为礼的作用,和睦是最重要的。同时他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命题,深刻阐述了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他人的道理,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国际关系亦是如此。在儒家经典文化中,“大同”的思想是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理想观念。《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以看出,“大同”社会的根本特点是“天下为公”,这是一个充满公平、和睦、幸福、诚信、仁爱的理想境界的和谐社会。今天,中国提出继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从很大程度上是汲取了大同思想的精髓。中国矢志不渝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和谐世界的对外战略方针顺应了大同世界要以和谐为本的自然法则。江xx主席就曾指出:“应通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确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机制,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所谓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利益的基础上。[14]”国际社会只有确立共同安全、共同繁荣的意识,才能真正创造出有利于各国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才能使和谐世界的构建成为现实。因此,这种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强调的共同安全观念无疑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天下为公”精神的新体现。总之,“和谐世界”理念正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其中,才巨有如此巨大的文化张力和情感张力。

  结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浩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当之无愧地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导师;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志向,虽然至死理想未能实现,但他的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却影响和鼓舞了我们几千年,他一生“述而不作”,其思想精髓尽在“人学”之中,“人学”思想精深博大,即是在高速现代化的今天也不过时,仍然是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作为流着相同血液的炎黄子孙,今天我们有义务和责任沿着先人的足迹,扛起播撒仁爱精神的大旗,将仁爱思想普及全社会、全世界,让“仁者”的光辉灿耀神州、灿耀宇宙。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M].中华书局.20xx.2-28-109-182-277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xx.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

  [4]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M].20xx

  [5]朱熹.论语集注[M].中华书局.20xx

  [6]子思.中庸[M].中华书局.20xx

  [7]张岱年.张岱年选集[M].吉林人民出版社.20xx

  [8]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xx

  [9]郭齐勇.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论 [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xx第06期

  [10]孟轲.孟子[M].山西古籍出版社.20xx

  [11]杜小安.大学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R].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xx

  [12]程俊英注译.诗经[M].岳麓书社.20xx

  [13]朱熹.四书集注[M].商务印书馆出版.20xx

爱的议论文4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让我深受感触。

  在四川大地震时,一个美籍华裔的小男孩在父母的陪同下亲自把2000美元的捐款交到上海红十字会。一个看似普通的孩子谁能想到2年前有过一次不凡的经历。2年前的一天,夏威夷地动山摇,小男孩敏锐的察觉到,地震了。学过地震逃生知识的他,以最快的速度在他的背包里装了这几样东西:一张全家福,如果就他一个人带着弟弟冲出去了,就用这张全家福怀念亲人,再带着弟弟四处寻找好心人收留他们。第二样东西,是一面中国国旗,第三件是一个毛绒玩具兔,这是他最喜欢的玩具,还有一只海龟,这是他的宠物,而且,海龟是珍奇物种,一定要带上。第四件东西是一顶帽子,这时他去年参加公益活动得到的奖品。他的行囊内只有这些。他相信,这些东西可以支撑他活下去。

  难道这不是爱吗?爱亲人,爱祖国,爱动物,爱生活。在危难时刻,一切都可能消失,只有爱,才是你的唯一行囊。

  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是一种能冰释仇恨,缩短人与人距离的力量;爱是一种非凡的信仰,能支持任何人活下去;爱是最好的渡船,它能带领我们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了爱,我们不再孤单;有了爱,世界充满和谐;有了爱,生活充满希望。这就是人世间最神奇的,最伟大的爱。愿这世界充满爱。

爱的议论文5

  我写过的爱的议论文数不胜数,可大部分都是写的是关于母亲的爱的议论文。有人肯定会说,是不是父亲不爱我或是我不爱父亲……但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父亲一年四季都在外地奔波,很少回来,我已近有两年没见到他了,他在我的脑海里已经渐渐生疏。

  爸爸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而妈妈是这个家庭的“摇篮”。人们都说“母爱是无私的,父爱是无言的。”妈妈对我们的爱我们都记得,可我们却渐渐地忽略了爸爸给我们的浓浓的爱。

  妈妈平时一直照顾着我们,她的一举一动我们都记在心里,记在我们的脑海里,可爸爸的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为这个家付出得最多,且不是自己是多么伟大。平时我们只是感受的、的,就是母亲的爱,父亲的爱我们可能不太理会,就没有在意。

  当我听刘和刚的《父亲》,我流下了眼泪,每一句歌词都充满了对父亲的爱,让我回想了我的小时候,爸爸耐心地教我走路,我的小手握着爸爸的大手,我一边走,一边笑,还时不时地望望爸爸,爸爸也被我那傻傻的样子逗得咪咪笑。可爸爸突然一放手,我便“扑通”一声扑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爸爸连忙抱起我,一直问我有没有事,可我那时才1岁,哪懂啊?只能哭。爸爸心急了,正想方设法地哄我,什么变鬼脸啊,给我唱歌,给我跳舞,都没用,爸爸急得满头大汗。

  突然,爸爸看见旁边的商店,笑了笑,把我一把抱起,跑进商店,买了个糖果,我十分好奇,想吃,却够不着,急的哈哈大笑。糖果舔了一口后,爸爸继续教我走路。可走几步,他就一放手,我只能扑在地上,流十几次眼泪。在爸爸的帮助下,终于学会了走路。到了5岁时,想起这件事时,心里只是充满了埋怨,不就一个走路嘛,多简单呀。还要我摔了好多次。可后来,我渐渐长大了,渐渐明白事了,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如果不是爸爸,我就不会走路。

  现在,我都不知道在外的爸爸怎么样了?身体好不好?吃的好不好?

  ……

  爸爸对我的爱一件一件地涌出我的心头,我渐渐地体会了爸爸对我深沉的爱。现在,人们都说“父爱如山”可我不觉得,因为父亲的爱远远超出了所有山。

爱的议论文6

  母爱是什么味道的?我闭上眼,常常这样问自己。

  母爱也许是甜的。有一次,学校组织参加实践活动,要求中午自己做饭。“厨痴”的我却一不小心被烫伤了,当时正全身心投入做菜的我却没有发现,直到结束一天的活动,回到家后,烫伤的水泡才在皮肤上显露出密密麻麻一片红,这可把妈妈急得团团转,她忙用冰块包裹在毛巾里,轻轻地敷在我烫伤的地方,又小心翼翼地帮我涂上烫伤药,黄色的药温柔地呵护着我的伤口,妈妈嘴里还自责着没把我照顾好,让我受了伤。晚上过去,我烫伤的地方不再疼痛了,她却忙出了一身的汗珠,她那细细的汗珠凝结在额头上,嘴里却还是不停地唠叨着:“下次小心点儿,受伤了可怎么办,妈妈会很心疼的!”我的心头顿时多了一涌如蜜似的温暖,一个温柔的叮嘱推动另一个温柔的叮嘱,无穷无尽,在我心田汇聚成一条小溪,顺流而去。

  母爱也许是酸的。为了让我拥有更好的生活,妈妈总是格外忙碌。记得有一段时间,妈妈的单位为纪念“建国七十周年”而排演节目,妈妈更加忙碌了。直到城市的路灯一盏盏氤氲亮起,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本以为可以趁着妈妈不在的时间好好放松一把,没想到妈妈为了督促我的学习,隔半个小时就给我打一次视频通话,还让外公上城里来照看我。有好几次,我的“玩乐”之火,被妈妈硬生生浇灭了,也不由得在心里偷偷抱怨了几句。直到那天晚上,我迷迷糊糊的听见有人在开锁,我吓坏了,还以为进了贼,便蹑手蹑脚地爬下

  床,轻轻把门开了一条缝,从门缝往外看去——是妈妈!昏暗的灯光下,妈妈的脸格外苍白,似乎连额角也显出了几根细纹。她倒头就躺在沙发上,只往身上随意地盖了一条衣服,便沉沉睡去了。她睡得很沉,可是我的心却酸溜溜地飘了起来,而我的眼泪仿佛以前是在一个不见天日的深井当中,现在才涌出来,我的内心充满了尖锐的酸楚,就是流眼泪也无法使它减轻,因为我只能把我的毛毯拿出去,心疼地盖在妈妈身上……

  ......

  母爱其实包含着好多种味道。一个母亲给孩子的种种味道会让孩子学会坚强、学会忍耐、学会享受一切美好的东西。母爱,没有明确的味道,更不需要我们去定义味道。因为母爱永远是独一无二的!

  我睁开眼睛,柔软的母爱正将我拥住。

爱的议论文7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当你呱呱落地时,父母对你充满了希望。把你辛辛苦苦养大,我们应该感恩,他们把你养大,给你最好的。为了让你活下去,他(她)们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来延长你的生命,这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

  我看到过这样的一件事情:1999年国庆放长假,他和妻子带着两岁的儿子去“天沟地缝”之称的马岭风景区。在坐缆车的时候,因为缆车超重。从一百多米的山顶,突然,缆车向回滑,在慌乱中,他和妻子高高地把儿子举起,让儿子得到生的希望,把死的噩梦却留给了自己和妻子。他们就是--潘天麟、贺艳文夫妇,他们的儿子就是潘天灏。读完后我知道了父母的爱是无私的。

  父爱,母爱这字眼多么平凡,但这种爱是那么的不平凡。我们应该感恩父母给我们的一切。您的付出,您的期盼只为我们的成长。母亲的皱纹深了,却滋润我青春的脸庞,母亲的眼睛花了,却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父亲的手粗了,却使我变得更加坚强,父亲的腰弯了,却给了我挺直的脊梁,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是一种知足,一种珍惜,一种前进!无论世事如何变化,我们都要相信:父母之恩,天高地厚,值得我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品味和回馈!~

爱的议论文8

  爱是有声音的,你相信吗?只要你认真聆听,就会发现爱其实是有声音的。

  每天早晨六点三十分,我的耳边就会响起“方光政,该起床了。”这就是我的“闹钟声”,每当听到这温暖亲切的“闹铃”。我就会从梦中苏醒,然后赶快起床刷牙、洗脸,随后又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妈妈又在为我整理床铺了,我觉得我可幸福呀!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听到“当当”的切菜声。“哗哗”的洗菜声,还有“滋滋啦啦”的炒菜声,我知道妈妈又在精心的为我准备香喷喷的饭菜,所以我要更加努力学习,不辜负妈妈的良苦用心。

  每次我的作业书写工整又是全对时,就会听到妈妈的赞扬声,“宝贝,真不错只要认真细心,你会更棒的!”那声音清脆悦耳,就像优美的乐曲,我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其实,我们身边处处都是爱的声音,让我们一起认真聆听,在爱的声音下 幸福快乐的成长。

爱的议论文9

  "爱"是什么?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一个不起眼的词,就这么在我们身边包围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爱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其实爱一直在我们身边熏陶着我们。"爱"很广泛,它有来自于父母的疼爱、老师的严爱、社会的关爱……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成长之路也逐渐开始……当我们生命中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生活中所遇的琐事、生病咳嗽行动中给的一盒药、陷入困境,没人支持等相关问题袭来,是父母给予我们疼爱,陪伴着我们,这些"爱"就在家庭蔓延着,在家庭中时刻环绕着我们。让我们在生活中体验不同的爱教育!当我们迈进学校的步伐里,我们就接受了不同老师给的相同关爱,学习上老师给我们的教导和成功路上的引导,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子里,老师的谆谆教诲引领着我们慢慢走向知识的海洋,这样的爱是无私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个真实案例。

  在贵阳白云区的一所学校里,有这么一位教师,在1993年,她来到白云三中成为一名语文老师,至今已经度过了二十个春秋了,可生活的不公平,让她在1997年被医生确诊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面对不治之症她选择了和命运做一次英勇的搏击。在视力逐渐的下降,她用残存的视力阅读了大量的书籍,这让她在生活中找回了自信,她热爱教学,必须要选择坚持,正由身边许多人的扶持给了她很大的安慰和鼓励,她选择了回报社会,所以她至今仍在三尺讲台上耕耘着。残缺和健全对她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无数困难的袭来她选择了微笑面对,也因为她的无私奉献的爱,至今成为白云区师德模范建设中的一个典典型。十多年中,她也担任班主任,她认为一个“爱”字就是当好班主任的方法,带的班级大多是学校的“问题班”,问题学生较多,不过,她认为这些学生只是遇到了成长的烦恼,需要给他们一种爱的疏导和爱的力量,帮助他们平稳度过青春期就是最好的办法。她的口头禅是:我看不见都可以做到,你也可以;方法总比困难多。

  她——就是刘芳老师像这样的一位教师,即便上天的不公平让她失去了那双明亮的眼睛,但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她,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使自己成功!这一个真实的案例也很能明确告诉我们,人,要有梦想,要对生活充满信心。要知道,你需要的已经在来的路上,只需要找到那把正确的钥匙!爱的力量很强大,在社会当中,我们都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样的"爱"也无处不在,在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中,四面八方的人通过自己的一份帮扶,对灾区的帮助,让世界充满爱!爱,它不伟大。却让不同的人学到了相同的知识。爱是什么,它就是一种教育!在爱的教育下成长,你不会找不到路!

爱的议论文10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这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歌,可是每每想起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你是否会对这首歌有种不同的感受,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震撼?有位在山区教书的老师曾经说过:“不是我感动了中国,而是太多的好心人感动了我。”他就是徐本禹,一位年仅22岁在贵州山区支教的老师,在这个年龄里,正是为了以后事业打基础的时候,况且,他还考上硕士学位,这会让多少人投来羡慕的眼光啊!可是他偏偏选择了去贵州支教。在这之前,他犹豫了很久,也困惑了很久,想象着父亲会如何的失望,想象着老师和同学会感到如何的惋惜。

  想着想着,他便在校园的操场上奔跑,一圈又一圈,直到自己筋疲力尽为止。他倒在草地上,望着繁星点点的夜空,仿佛看到了,贵州山区的孩子清澈纯真的眼神……“徐老师,你还会回来吗?”“我一定还会回来的,我要把你们带到中学去!” 徐本禹想起了自己对学生们的一个承诺,他不忍心背弃。

  这一夜成了徐本禹最漫长的一个夜晚。他没有什么更多的理由不去狗吊岩教书了,那里的环境是旁人无法想象的:孩子们用塑料布作屋顶,砖头垒起书桌。徐本禹用心教导着孩子们,把自己微薄的50元工资拿出43元捐给孩子们,而自己留7元做生活费,他怎么不会让别人感到肃然起敬呢?

  我们偶尔掏出钱做贡献,就到处去宣扬“我多有爱心,我多伟大。”这是多么的虚伪呢?为什么不做些实实在在有助于那些贫困人民的事呢?我们所谓的“爱心”难道仅仅是建立在捐得钱数目大小上?是的,我们捐了钱,贫困人民的生活可能会好一点。但是,倘若不是真心的,说得难听,那就是把贫困人民当作我们“爱心”的牺牲品。

  徐本禹也有自己的心酸,自己的痛楚。山区里的夜很静,只有青蛙会在草丛里吟叫,这种夜里,难免会想到很多很多伤心的事情,他说:“我很孤独,有几次在夜里醒来,泪水打湿了枕头,我曾经快坚持不下去......”有一次他回到母校演讲,同学都以为他会讲出什么豪言壮语,可是他一开口就是这句话,每个人听了,都默默的流着眼泪。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做着普通的事情,不是他感动了中国,而是因为,有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使他坚持到现在,是那些好心人给了他力量,是那些好心人感动了他。

  为了自己的一个承诺,为了孩子渴望知识的双眸,为了让阳光占据孩子更多的心灵,为了让爱像氢气般填满孩子的身体……

爱的议论文11

  这几天,我读了一篇名叫《“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课文,它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舒尔伯格。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赞扬他写得诗“精彩极了”,相反,父亲却说写的“糟糕透了”,这句话,是作者十分沮丧,而在今后的日子里,父母总会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却成了一位作家。为我们形象地讲述了爱的两种表现方式。读后,使我对人世间的爱有了新的认识和更深的感受。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有一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作者的母亲对他是那样的慈祥与关心,当儿子新写了作品、小说时,她总会说一声“精彩极了”,让儿子受到鼓励,感到快乐,不伤心、沮丧。然而,作者也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父亲与母亲相比,显得那么严厉,他不会像母亲那样慈祥,只知道为了让儿子不得意洋洋,骄傲自满,发出“糟糕透了”这样的警告。

  是啊,这两句话就像两股风不断地向作者吹来,让作者必须把握好生活中的小船,才能不被风吹倒。我们的生活又何尝没发生过“精彩极了”“糟糕透了”那样的事呢?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晚上我写好后,叫个妈妈看,她刚一看完,便夸赞的对我说:“写得还可以,在修改修改语句就更好了。”我听了这话,便兴奋地拿给爸爸看,等待着他的夸奖,谁知他却说这篇作文写的不怎么样。顿时,我脑海里一片空白,只感到伤心。直到现在,我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因为这种力量是不全面的,还需要父亲的力量来提醒警告你不要走上歧途。这两种力量,也是两种爱的方式,在爱的鼓舞下,就让我们更加努力的奋斗与学习吧!

爱的议论文12

  爱是一朵花,需要人人都献出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水与悉心的呵护;爱是一条河流,需要人人都拾出河水中的杂物与阴影;爱是一块褶褶生辉的鹅卵石,无论时间的溪水怎样冲刷,它永远光芒四射。爱没有宝石的闪耀,因为爱是平凡的点点滴滴传递在每个温暖的人心中。

  不怕艰苦的人民英雄们,为了追求人民的自由与和平,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取得了莫大的胜利,开国大典那天,当毛主席用高昂的音调宣布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的时候,举国欢庆,大街小巷游行庆贺。还记得红军战士吗?万里长征过雪山,爬草地,饿了吃树皮,在凛冽的寒风中前行,最终,长征胜利。为什么?什么给予他们莫大的动力。

  是爱,是对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国家的热爱,爱国精神传递在每一位人民英雄心中。

  她被评为烟台最美女孩,在一个昏黑的大雨天气,她与丈夫开车经过马路,天黑路滑,隐隐约约,一个女孩倒在地上,她没有来得及思考,冒着大雨救起了女孩,可自己却被来往的车辆撞倒了,女孩终于获救了,可她失去了,永远失去了自己的一条腿。采访中,她说道:“用我的一条腿换来一条人命,值了!”为什么,什么给予她如此的果断救助?

  是爱,是对一个社会的爱。广东佛山小悦悦的悲剧不能再次上演,救人老婆婆的爱传递给了这位最美女孩,传递在每一个人心中。

  人民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公仆,她叫任长霞。一位无私奉献,热心可亲的警花。在任长霞分子毫不畏惧,人民大大小小的事都找她,她总会热心帮助,就这样坚持着,坚持着,直至有一天,她因公殉职了。为什么,是什么力量使她如此坚持不懈?

  是爱,是对于人民的爱戴,对于工作的热爱,尽守职责,人民心中的爱早与任长霞的爱相融于一体,激励着更多的人。

  孟佩杰,一个平凡的名字,却有着不平凡的故事。父亲离去,养母瘫痪,她成了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什么都还不懂的她,操办了家里的一切家务,每天她还要上学,照顾母亲,但是就这样经过数年的风风雨雨,她坚持下来了。为什么?什么使它走过风雨,最终天晴云开见日?

  是爱,是对母亲,对亲人永恒的爱。自古以来,孝便是我国的优良传统,这份爱,传递给了孟佩杰,也传递给了许许多多的人。

  师恩,友谊,亲情,爱情….都是爱。爱温暖人心,爱给人力量,传递爱,给人力量,给人温暖,给人信念,给世界一个笑容。传递爱,这,就是爱….

爱的议论文13

  岁月的长河沉淀着时间的泥沙,时光的荏苒又催化着记忆的萌发,回忆在经历抽丝剥茧后不安分的浮动,伴随着一段段的脑电波冲击着瞳仁,跃然于脑海之中......

  小时候,无论爸爸去哪里,我都像跟屁虫一样的跟在后面,我走累了,就让爸爸背着,我的手搂在爸爸的脖子上,甚至还在他的背上睡着了......

  转眼间,我都长大了,可小时候的事我仍记忆犹新。那时候也依然是那么平静,深沉;月,还是那么亮,那么圆。那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却依旧伫立在那雪地上,深深刺痛我的内心。

  在冬季的那一天,天上飘着鹅毛般的雪,我与同伴只能走着去上学,这雪一天都没停,到了我们下晚自习时,那雪依然还在下,我和同伴一边走,一边举着伞并且瞒怨说:怎么还没人来接我们呀!算了,不计较了,还是自己走回家吧!前面驶来了一辆车——脚蹬三轮车,我仔细一瞅。哦,原来是我爸。于是,我和同伴加快了步伐往前赶。我看见爸爸只带了一顶单薄的帽子,手上没有带手套,可他那双手冻得向红红的苹果,我还看见他那平时发黑的脸也冻红了。爸爸什么话也没说,只说了让我们坐上车来,爸爸顶着风雪一摇一摆的使劲的蹬着车,并且出了一头汗。我看见了爸爸在擦头上的汗,于是,我对爸爸说:爸爸,您停一下车吧,我下去为您赶一会儿车吧!爸爸只是对我说:不同你赶车,你只要在上面做好就行,其他的不用你管。在他答复这句话之前我早已料到他会说这句话。月光照在雪上,却是那么美,可我总心痛。

  夜,好静谧,月光的映衬下,再次看到爸爸的影子。有一种东西触动心灵,平淡却深刻。

  我想:我真是太幸福了。可现在我并没有原来的那么幸福,真想回到以前的家庭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既然时间不能倒流,那我就努力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现。

爱的议论文1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个人生来都是单纯的,没有天生就丑恶、卑鄙的人,也没有天生就完美无缺的人。是爱熏陶了他们,感动了他们。

  《爱的教育》采用的形式,用朴素清新的语言讲述了主人公安利珂成长中的一个个感人故事,字里行间都洋溢者对祖国、亲人、老师、朋友,甚至陌生人的真挚之情,充满了一种激荡人心的魅力。

  《爱的教育》告诉我们要用爱塑造人,鼓舞我们勇敢地去迎接命运的挑战,用爱心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读完《爱的教育》,拥有爱的感动。事实上,生活又何尝不是充满着爱的丝丝感动呢?

  去年妈妈阑尾炎开刀,亲人们都忙里忙外,送这送那,一起陪着妈妈度过了难关。术后,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这是亲人之间,亲情的感动。

  初三运动会上的四百米接力,正是由于我们四人团结一心,齐心协力,以及同学和朋友的加油鼓励,才会让我们荣获第一。这是朋友之间,友情的感动。

  一天,爸爸妈妈晒完衣服去上班,我一人在家,过了一会儿电话铃响了,“下雨了,快收衣服!”原来是隔壁方阿姨,放下话筒我急忙收衣服。“唉,幸好及时,谢谢方阿姨!”我感叹道。这不正是邻里之间,真情的感动吗?

  xxx年春,白求恩不远万里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担任军医,援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他冒着生命危险救死扶伤,因抢救伤员时感染病毒而英勇牺牲,他用生命诠释出了飞越太平洋的爱。这难道不是国际间,爱的感动吗?!

  ……

  《爱的教育》让我深刻体会到:爱不仅能跨越时空,爱更在我们身边。因为人间有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温馨,我们的生命才会如此精彩,我们的世界才会充满阳光。

  爱是心灵的绿洲,是休憩的驿站,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更是冰天雪地里的一缕阳光。我们应当努力地去营造爱的氛围,携手共创“爱心世界”,使爱的花期延伸到人生的每一个季节,像阳光雨露一样,洒遍人间的每一个角落。

  朋友,让我们共同来体味《爱的教育》,让爱的感动,感动心灵,感动灵魂,感动生命,让爱永驻人间!

爱的议论文15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每当我听到这首美妙动听的歌曲时,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件往事,深切地感到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爱的旋律。

  记得那是小学六年级时班上发生的一件事。

  那天早晨,班主任张老师兴冲冲地走进教室,面带微笑,对同学们说:“本星期六去环县秋游。”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兴奋地叫了起来。张老师接着又说:“每个同学还要交20元的车票和吃住费。”顿时,教室里纷纷地议论开了。此刻,只见坐在后排的一位叫贾敏的女同学,低着头,一声不吭。张老师立即走过去关切地问她:“你是不是交钱有困难呢?”贾敏眼含泪水,微微点头。见此场景,我一阵难过,不由得想起她那不幸的身世。

  她是我们班里有名的“特困户”,是在读三年级时,从别的学校转来的。当时听班上一些知情的同学说,她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母亲改嫁了,她与患有心脏病的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是十分疼爱她的,当时生活还算过得去。在她读五年级时,父亲下岗了,他家在经济上就发生了一定的困难。学校领导知道这种情况以后,就免掉了她的学杂费,班主任和班干部还经常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这些使她很受感动,她决心以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来报答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对她的关心和帮助。因此,她读书勤奋刻苦,各科成绩总是在全班前几名之内。

  “张老师,贾敏同学交钱有困难,我们每人出一元钱替她交吧。”一位同学小声地说。接着,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对,我们每人出一元钱,帮贾敏交!

  ”这时我也回过神来,只听张老师激动地说:“好!

  我们全班共有40位同学,大家每人出一元钱,那就是39元钱,还少1元钱我出。”顿时全班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此刻,平时沉默寡言的贾敏同学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望着全班同学和老师激动得热泪盈眶。过了一会儿,她用颤抖的声音对大家说:“谢谢,谢谢各位同学对我的帮助,谢谢老师对我的关心!

  ”深秋的天气是寒冷的,但在我们的教室里,却是十分温暖的。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感人肺腑的歌曲,唱出了亿万人的心愿,也唱出我们的心声。爱的旋律时时回荡在我们的生活中,它将激励着人们去迎接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