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5:48:07 页码:12
2023年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优秀12篇)
2023-11-12 05:48:07    小编:HLL

报告的撰写需要严格遵守学术和专业规范,确保内容准确、客观、清晰易懂。在写报告之前,可以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和调研,以获得足够的数据和信息支持。撰写报告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中的写作风格和结构安排,以提升报告的质量。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xx县旅游资源丰富,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区位优势,开发红色旅游产业前景广阔,独具价值。为进一步掌握我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建议,推动x县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作者认真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x县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

(一)红色文化资源。

xx作为原x县前身,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拥有众多革命史迹和红色资源,是全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展农民运动、建立苏维埃政府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之一,是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的重要根据地,发展红色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革命遗址、遗迹星罗棋布。xx作为xx省红色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现有革命遗址(旧址)xx处,烈士纪念设施xx个,其中x县有革命遗址xx处,烈士纪念设施xx个。xx县革命遗址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分布零散,既有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革命战斗遗迹,又有革命领导人故居,纪念建筑物,部分革命遗址在修缮保护的基础上已经开发利用,如xx等革命遗址,已经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东江特委创立了xx,人民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革命烈火熊熊燃烧。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九连工委在xx这块赤土上决定创立九连山革命斗争根据地和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xx人民群众踊跃参战支前,捐钱献粮,和国民党反动派在xx等地区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重大胜利。随后xx在xx召开,xx在广东革命斗争历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xx还拥有意义重大的xx等光荣革命历史。

再如xx。这些革命英雄用鲜血谱写的革命历史,镌刻着内涵深刻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讲好xx革命斗争故事、用好红史文化资源意义重大。

(二)旅游资源。

东南部温泉资源价值突出,呈现产业化发展态势;

中部人文资源丰富,但是分布零散;

北部生态农业观光资源丰富,近年来投资发展力度较大。整体而言,xx旅游资源品级高,吸引力强,产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旅游产业正成为xx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旅游知名度日益提高。近年来,xx县深入实施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大力打造“绿色生态、温泉养生、乡村休闲”三大旅游品牌,成功入选了“中国最美县域”及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x旅游知名度、享誉度不断提升。目前全县共有3a级以上旅游景区xx家,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xx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xx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xx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xx个。近五年来,xx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总收入同比呈正增长态势,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推进红色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

(一)规划建设逐步完善。

制定了xx,明确开辟xx路线,纳入研学路线策划等工作重点;

编制完成xx,明确提出积极培育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发古驿道、民族风情和红色旅游、革命教育等文化旅游项目,为旅客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提供优质资源。

一是利用红色资源,打造了红色文化旅游景点。以建党100周年为契机,建设了xx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二是开发红色旅游线路,推出了xx红色文旅名片。近年来,xx县统筹整合生态、红色、历史、文化资源,策划了xx类旅游精品线路,初步改善了xx等重点红色旅游景区设施,其中推出xx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先后成功入选xx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使得x红色旅游品牌开始唱响xx,走向全国。三是注重市场推介和策划,拓宽了红色旅游宣传途径。xx红色旅游宣传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但不能否认其在不断的发展进步,逐渐朝着多种宣传方式齐头并进的方向前进。如,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下,xx县依托xx省级新闻媒体平台、xx市级旅游宣传平台、xx县级政府新闻平台,推出了全域旅游xx样本、xx红色旅游攻略线路、xx县红色文化之旅等特辑,对xx红色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扩大了红色景点的知晓度。

(三)红色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xx部分乡镇致力于打造红色文化村,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景点、推介乡村旅游项目、打造红色旅游村品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优化了基础配套设施,提升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物质水平,有效带动乡村振兴。

三、红色旅游产业存在问题。

(一)红色文化核心价值挖掘不够。

目前xx县红色旅游还简单的停留在遗址、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旅游产品的表层参观,不少景区景点展示内容单调、展示手段落后,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导致大部分游客只能走马观花式看了一遍,无法深刻了解当时的革命历史情景和革命战斗历程,使得难以融入红色旅游中。

(二)红色旅游转型升级难度大。

在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xx县红色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偏慢。目前仍以政府主导为主,缺乏调动和引导社会资本的有效手段,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参与红色资源开发程度偏低。受深度开发资金不足的影响,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发展不齐全,开发难度较大。

(三)发展红色旅游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人才较少,主要以县委党史研究室、县文广旅体局和县委党校等单位为主,并且重点在于挖掘红色非物质文化资源,对红色物质文化资源的保护及红色旅游品牌的打造研究相对较少,对红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

(一)充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旅游功能。

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在现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吸引更多的人参与红色旅游,以红色文化引领带动全域旅游的发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夯实红色旅游产业基础。

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红色旅游景点交通环境,对进入景区交通标志、标识做统一规范,增设停车区域,适应快速发展的自驾车旅游。

(三)加强人才资源培养,培育红色旅游产业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策划的旅游产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专业化、形象好的优秀讲解员队伍,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乡镇红色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高红色旅游服务质量。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二

近几年,随着张北草原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旅游产业合理延伸的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乡村旅游与富民强县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制定出台了《张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规定》以及相关行业管理办法,并对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标准做出了具体要求。20xx年全县乡村旅游共计投入资金达230万元,接待游客达6万多人次,实现收入1200万元。到目前,全县已有三宝营盘、三台蒙古营、海子洼、大梁庄等7个村的500多户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其中,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已被评为河北省首批30处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三宝营盘村紧邻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草场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去年该村投入资金60多万元,新建了农家宾馆楼一栋和农家小院5处。截止06年底,全村旅游接待户发展至50多户,拥有马匹85匹,草原摩托35辆,卡丁车20辆,户均收入1.6万多元。经营突出的农户,被授予“星级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农户家家吃、住设施一应俱全,娱乐项目、针绣编织等农民自制旅游纪念商品特色鲜明。乡村旅游的兴起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拉动了乡村经济的有效增长,成为实现我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补充。

一是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散乱状态,缺乏科学规划来指导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不够突出,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规范,乡村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科学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是成立张北县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制定工发展方案,把乡村旅游建设纳入政府的宏观调控当中。同时,在原有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桦皮岭、海子洼、马连滩生态园区、小二台农业示范区、错季蔬菜种植园区、奶牛小区、甜菜种植园区以及牡丹花山观林亭等区域内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村庄,积极确定第二批张北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把乡村旅游引向健康、持续、和谐的轨道上来。

一要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要以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其特征是旅游者通过体验式消费获取愉悦感受。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方面大做文章,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民风淳朴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需求。

二要避免千村一面,走饮食文、游牧文化、旅游商品文化之路。要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乐趣。要注重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餐饮的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乡土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几传统工艺的乡土气息,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出台扶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省、市农口、扶贫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重点改善道路、院墙、排水排污、医疗卫生、旅游厕所、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

二是邀请河北地理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三宝营盘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进行专业指导,注重在开发资源、兴办旅游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建设,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上档升级。

(四)强化管理,努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派出所和执法大队的职能,定期深入农家旅游接待户,对其餐饮质量、卫生环境、服务态度进行抽查,对不合格者责令限期整改。加强管理制度化,与各乡村旅游经营户签订安全、卫生责任书,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同时也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卫生意识。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及乡村旅游教育培训计划,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示范点(户),送教上门,努力提高我县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三

为推动我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1月下旬起,在区政协副主席陈忠尧的牵头下,区政协城建人资环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围绕我区旅游业发展,采取听取汇报、交流座谈、现场视察等方式,深入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区旅游局、区旅游发展公司及有关镇街的共同努力下,我区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2015年,全区接待国内外狭义游客1511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2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狭义总收入153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850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8%、10.4%,均高于全区gdp增幅。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万人,间接带动就业超过7万人。

纵观我区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成绩斐然。目前,全区在建旅游项目36只,总投资283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50.6亿元。金沙·东方山水欢乐岛完成主体和外部装修,正在内部精装修和设备安装调试,部分场馆可望在5月份试运行。大香林·兜率天景区已完工并开放运营。若航直升机场进展顺利。天马汽车休闲广场项目施工进度过半。鉴湖江沿岸环境改造基本完成,正在配套建设慢行道和骑行道。

二是乡村旅游借势起步发展迅速。2015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统筹发展南部山区乡村休闲旅游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南部山区全域“景区化”的目标和要求。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341万元,创建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民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汽车营地、台门旅馆、工业旅游等新业态逐步培育。

三是特色小镇谋篇布局势头良好。各镇街制定了特色小镇创建计划,其中湖塘黄酒小镇、兰亭书法小镇、柯岩酷玩小镇已被列入省级创建名单,平水养生小镇、安昌明清街区文化小镇、漓渚春兰小镇、滨海蓝印时尚小镇、福全创客小镇、杨汛桥智慧小镇等正在探索实践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四是宣传推介借力节庆营造概念。在利用传统宣传营销手段的同时,全力办好香雪梅海梅花节、小舜江亲水节、大香林樱花节、虞舜文化旅游节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节庆节会,策划开展驴友会、茶友汇、骑行赛、乡村马拉松等新概念活动。此外,通过微博、微信、手机报等互联网载体,广泛开展宣传推介活动。

五是经营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完善。目前,区旅游局负责全区旅游工作的行业管理和指导,鉴湖—柯岩旅游度假区负责柯南区域的旅游开发建设,旅发公司负责区财政本级出资的资源类旅游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相关镇街负责其他景点的建设管理与乡村旅游的管理指导,其他民企负责非资源类旅游资产的投资建设与经营管理。

近年来,我区旅游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旅游业的地位作用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旅游业综合性强、关联度高、拉动作用明显,且具有高就业率、几乎无污染的优势。在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发展旅游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2015年,我区旅游业总收入虽然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2.7%,但仅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5.7%。

二是对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研究不够。旅游业是关联度高的产业,需要进行深入、长远、仔细的总体谋划、个案研究和市场操作策划。而目前我区旅游产品不多,功能不全,特色不明;旅游配套要素缺失,旅游带动作用不强;旅游企业各自为战,合力不足;营销推介手段创新不多,效果不佳。

三是旅游业综合性规划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旅游业是一门战略性产业,需要从全局的高度规划旅游业的发展,把相关、相近、相似的行业规划、工作计划纳入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性规划内,确立全区景区化、生态化的目标。而目前我区旅游业规划与新农村规划、水利规划、集镇规划等没有做到有机融合、协同发展,规划实施时互相掣肘,造成浪费,贻误时机。

四是研究型和创意型的高素质旅游业人才相对缺乏。要把我区的自然环境、人文优势和现代社会互动类、参与类产品转化为旅游资源,必须经过改造、包装、重组、推介,而这需要专门人才队伍来研究、运作。虽然目前有关镇街正在开展相关资源的发掘与建设,但如何转化为旅游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需要抓紧研究。

五是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要将相关、相近、相似的行业规划、工作计划纳入全区旅游业发展综合性规划内,就要有能够统领全局的机构来实施;要将各个旅游资源统筹运用,有机衔接,就要有能够跨越地域界限的机构来执行;要将旅游业作mm为战略性产业来长久培育和扶持,就要有拥有相应的政策手段和财物资源的机构来保障。而目前我区涉及旅游业发展的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虽已覆盖各个空间,但各自独立,各自为战,无法胜任这一任务。

(一)全面深化旅游改革,不断创新体制机制。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旅游领域的简政放权、政企分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改革红利,不断激发发展活力。理顺政府、行业中介机构和企业关系,严格规范权力清单,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发展中介组织,搞好行业指导、规范、服务与自律,在强化行业监督自律、推进标准化建设以及质量评定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逐步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局面。

2.继续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类似于区旅游业管理委员会的机构,统筹全区旅游业发展和管理,强化旅游业发展、规划、研究等方面的参谋功能;辖下组建相应的投资公司或由现有的旅发公司担纲,解决体制机制矛盾,破解资源要素制约,整合分散在其他部门的美丽乡村、文物景观、江河湖泊等及周边空间资源,作为投资公司,要充分发挥在旅游产品开发、重要旅游线路策划和重大旅游项目投资开发建设的作用。进一步调整一些重要平台和重要环节的运作机制,探索建立投资公司与所在镇街共同出资、封闭运作的管理机构,完善统筹协调、灵活高效的开发机制;大胆创新景区管理体制,推进“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3.不断扩大旅游开放。推动资源、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自由流动,尝试国有资本合理的退出机制,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民营资本全面开放,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定向增发、重组兼并等途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旅游开发,吸引越商回归参与旅游开发,投资重大旅游项目,促进混合所有制旅游经济发展。放宽产业准入条件,建立完善公开、平等规范的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加强与周边区域和城市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旅游运营商和旅游专业集团投资开发。特别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大胆引入民营资本,让专业的力量从事专门的事业。

(二)优化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产业集聚发展平台。

1.打造中心城区一级平台。中心城区要重点建设“两带三区”:一是建设鉴湖风光旅游带。西至湖塘西跨湖桥,东至区界的鉴湖水域,依托柯岩风景区,尽早开设夜鲁镇,渐次开发沿岸沿河街区、名人故居、文物古迹、内河等旅游资源,布置环湖慢行道和骑行道,开发水上旅游项目。二是建设会稽山佛教旅游带。东至大雾尖香山寺、西至大香林龙华寺的城区南部山脉,以大香林及龙华寺、兜率天景区为依托,逐步完善服务设施,并采用游步道、索道、景区摆渡车等方式,联通各佛院景区,积极打造第五大佛教名山。三是建设印象柯桥时尚区。在东方山水欢乐岛附近选址建设大型室内馆,作为印象柯桥时尚区。馆内开辟轻纺布料零售区、服装创意展示区、个人特色定制区、快递物流保障区,同时在淘宝网上建立相应平台,现场下单,网上支付宝预付,事后通过快递完成一手交货签收、一手网上最终支付,努力将印象柯桥时尚区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个人服饰定制中心。四是建设江南古镇体验区。以柯桥古镇保护开发为依托,以最完善的设施和最优质的服务,完成向江南古镇的完美蜕变。对原居民散留结合,大力引进古镇所需的各类人士和各类店坊,开设特色水街、水上集市,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尽早完成柯桥古镇的开发建设任务。五是建设“两湖”市民休闲区。瓜渚湖和大、小坂湖是市民的休闲区,也是游客住宿市区后的消遣区。在“两湖”功能布局上,要充分兼顾两方面的需求。建议规划建设环瓜渚湖水文化娱乐休闲带,并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扩大柯桥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打造镇(街)村居二级平台。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鼓励建设特色小镇。在重点建设省级特色小镇的同时,鼓励各镇街、平台建设特色小镇。当前,要尽快实质性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选商工作。在建设特色小镇中,要坚持实业立镇,着力夯实发展基础。二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城区南部型塘、漓渚、兰亭片和南部平水、王坛、稽东片中,选择条件较好的村落,进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其中政府负责基础设施改造和拆迁拆违工作,引入民间资本负责民宿经济开发、休闲度假设施建设和周边环境改造。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的客厅建设,以乡村客厅为纽带,加快集聚农家乐餐饮、运动、观光、休闲、农货出售、民宿等项目。三是精心培育旅游新业态。充分挖掘本土本乡已有的资源,依托政府中心工作,自觉植入旅游元素,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适应游客多元需求,大力发展养生、运动、修学等旅游业态,培育自由行、分时度假等出游新方式,开拓自驾车营地、游艇邮轮、温泉疗养等新兴旅游市场。

(三)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1.健全旅游交通网络系统。加强旅游交通组织,合理规划旅游交通线路,加快与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外部交通有机衔接,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城市快速通道、地下交通、水路客运等立体交通网,解决交通进入性和旅游节点换乘问题,促进外部交通、城市公交与旅游交通一体化发展,构建“半小时旅游交通圈”,全力打造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规划建设网络型的交通标识导向系统,开发智能化路网管理系统,实现旅游度假区和a级景区全覆盖。加快旅游慢行系统建设,重点建设好环鉴湖江慢行系统,做好导向指示系统、信号灯规划,在重要节点设置旅游咨询服务点。同时,加快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地上地下一体化的立体式停车库,增设旅游咨询服务点和旅行社超市,开通旅游公交班车,方便外地游客换乘,缓解景区及周边车辆拥堵状况。加快与各区、县(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联网,组合旅游直通线路,实现游客互送。

2.实施智慧旅游三年行动计划。以信息化为引导,以智慧旅游为手段,大力推进旅游“电商换市”,发展旅游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营销,重点培育在线旅游企业及淘宝旅行等第三方服务平台,扩大我区旅游在线交易的市场规模。积极推进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化,开发虚拟旅游系统,分层次构建静态地理信息系统、网上虚拟旅游系统和区域电商交易系统三大平台,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同时,支持旅游景区、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强与携程、同程等国内知名旅游在线企业的合作,发展网上预订、在线支付等电子商务,积极推进智慧景区、智慧旅行社、智慧酒店等试点工作。加快中心城区、旅游景区、旅游服务基站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合推广市民卡,加快景区电子门禁应用,开发语音服务系统、景区流量监测系统,对景区游客量实施实时监控,在高峰时段发布景区承载量信息。推广旅行团队管理服务系统、旅游在线咨询投诉系统和导游管理年审网上系统,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3.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旅游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识、统一服务,发挥好旅游咨询、旅游服务、旅游投诉等作用,争取用三年时间建成旅游咨询网络系统,实现全区域覆盖、全系统联网。

4.加强产业要素配套。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加强产业配套和产业融合,推动旅游业泛产业化发展。适应旅游市场新常态,合理规划住宿设施的空间布局,继续发展标准性、引领性的高端酒店,调控一般性、普通型的星级酒店,鼓励发展文化主题型、休闲度假型、经营连锁型的特色酒店,建设多层次组合的住宿产品体系。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大型餐饮集团,引进国内实力餐饮企业进驻,培育形成餐饮特色街区;鼓励旅游商品研发设计生产企业,重点开发具有绍兴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系列,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附加值;依托大型购物中心和专业市场,规划建设集中的旅游购物市场或超市,鼓励在游客集中区域设立旅游商品购物店,在核心景区开设示范店,促进旅游商品产业化;挖掘绍兴历史文化潜力,发展各种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民间博物馆。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四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区委四届五次全体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全区旅游产业全域化发展。5月上旬,区政协副主席景颢、杜志民带领调研组对我区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作一个旅游景区来打造,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系统旅游。

11月崆峒区被国家旅游局列入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3月,省上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今年2月,省委书记林铎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强调,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加快旅游强省建设,会上印发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智慧旅游发展的意见》;在今年2月26日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郭承录强调,要以敢死拼命和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抓好旅游产业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在区委四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常委、区委书记陈铎强调,要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活起来、火起来。基于此,区政协主席会议把全域旅游发展纳入年度调研内容,其目的是为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促进崆峒区全域旅游的发展升级。

二、调研的方法步骤。

专题调研按照制定方案、委员培训、现场看点、座谈交流四个步骤进行。一是制定方案。4月23日,区政协分管副主席景颢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对调研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研究制定了《全域旅游发展情况专题调研方案》,靠实了工作责任。二是委员培训。5月8日上午举办了全域旅游专题培训班,邀请区委副书记马旭怀同志现场授课,全面解读了全域旅游概念内涵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任务要求,同时对省内外全域旅游发展比较好的杭州模式、桂林模式和嘉峪关模式进行了剖析和解读。三是现场看点。从8日下午开始,调研组依次深入崆峒国际旅行社、新都酒店、甘肃兰神国际旅行社平凉分公司、白庙梨花塬山庄、文邓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小鲤鱼生态山庄、虎山生态园、崆峒山、崆峒古镇、五味宫大酒店、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平凉超越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海寨沟景区、白水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花所天源生态农业园等15个点,全面了解了我区在旅游景区建设、产品供给、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四是座谈交流。10日上午,召开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专题调研座谈会,大景区管委会、区文广旅游局分别围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工作作了汇报,调研组成员逐个点评发言,并对全域旅游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按照“点轴联动、轴线开发、连通景区、带动城区、提升服务区”的思路,着力夯实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水平,强化行业管理,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20全区共接待游客885.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2亿元,同比增长22.08%和25.38%。

1.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大力主导推进,建立健全了创建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将旅游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努力提高旅游产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份额。20成立了以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区上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部门和乡镇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出台了《崆峒区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崆峒区“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崆峒区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例会制、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区级领导联系协调制、重点工作推进责任制、限时制等工作机制。

2.始终坚持规划引领,明确发展布局,绘就了旅游产业发展新蓝图。组织编制了《崆峒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崆峒区“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一中心一龙头一纽带三片区”(即:建成全市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以泾河为纽带,打造崆峒山大景区及周边旅游综合服务片区、南部生态休闲康乐片区、东北部乡村民俗体验片区)的旅游产业规划布局。邀请省级资质单位进行了乡村旅游区修建性规划编制,通过了《平凉市虎山生态旅游观光园概念性规划》《平凉市大树谷生态休闲山庄概念性规划》《平凉市崆峒区上杨回族乡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

3.持续扩大景区容量,延伸旅游线路,景区建设和品牌打造成效显著。区上以崆峒山大景区为龙头,以周边景区开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为带动,全面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年完成投资2.85亿元,实施平凉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区、崆峒生态旅游度假山庄、崆峒山景前区绿化等重点项目38项,建成了泾河北路西段道路桥梁及景观绿化带、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崆峒国医养生馆等项目;年完成投资3.6亿元,相继建成白水康泰休闲农业示范园、白庙贾洼阳光采摘园、梨花塬山庄等项目,旅游产品供给得到了有效补充,产业链条实现了充分延伸。

4.充分发挥“旅游+”功能,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在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充分挖掘道源、武术、养生、民俗文化内涵,组织开展了中华道源文化研讨会、平凉崆峒(国际)武术节暨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等活动。在旅游与农业融合方面,建成了花所天源、白水康泰、海升超越农业等一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海寨沟滑雪场、半山村落农家乐集中区等一批重点乡村旅游项目,崆峒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省养生旅游特色小镇”。在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方面,策划举办了甘肃省传统武术锦标赛、崆峒山全民登山赛、海寨沟冬季长跑等体育赛事,成功举办了两届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在旅游与城建城管融合方面,对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绿地广场、宝塔公园等主题景点进行了景观建设和功能提升,全面提升了城市旅游功能和品味。

5.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旅游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交通网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南山生态公园、柳湖公园两个3a级景区道路设施得到明显提升,完善提高了崆峒山、海寨沟、白庙塬区乡村旅游点及重点旅游专业村的道路通达度,全面打通景点连接通道。住宿设施建设呈现多样化态势,积极发展酒店住宿、特色住宿、农家乐住宿等多种住宿业态,规范提升了广成大酒店、五味宫、红泉大酒店等酒店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杜鹃田园、海寨沟康养馆等特色民宿已投入运营。地域特色餐饮建设加速推进,崆峒镇半山村落农家乐聚集区、白庙塬区农家乐聚集区、崆峒古镇小吃街等主题餐饮已建成运营,餐饮环境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国内和省内品牌旅行社进驻我区设立分公司数量持续增加,全区现有旅行社、分社、服务网点共37家,旅行社规范化经营、创新推广能力大幅提升,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差价盈利向提供优质服务盈利的转变。特色休闲娱乐产品开发有序推进,世纪商业广场、世纪花园酒吧一条街全面建成;文化娱乐场所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崆峒山大景区实景演艺剧场、老戏台茶楼等成为崆峒山景区的新亮点,《忆画崆峒》等实景演艺剧目已形成特色品牌。

6.创新旅游营销体系,树立旅游品牌,提升了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精心组织开展高层次、高水平旅游宣传推介活动,积极开发打造面向国内外、串联省内市内的精品旅游线路,拓展中远程客源市场。全力配合举办了平凉?崆峒养生文化旅游节,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崆峒冰雪文化旅游节,崆峒葡萄文化旅游节等特色节会已成为崆峒旅游新的宣传亮点。同时,充分利用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文博会、西洽会、中国旅游日等节会平台开展了组团宣传推介;在央视、新浪等国内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络播放崆峒旅游专题片,对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宣传报道。崆峒旅游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旅游综合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域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游客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全域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充分。有关部门和乡镇对发展全域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前期工作不扎实,全域旅游发展氛围仍然不够浓厚。相关部门主动参与融入、积极协调配合的机制尚未建立,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部分在建项目报备手续不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部分新建旅游项目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如总投入近万元的文邓大树谷项目和小鲤鱼生态山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备,有关涉及项目建设的报备材料不健全等。部分景区内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标识、旅游厕所、垃圾处理等建设滞后。

三是旅游项目核心品牌少,缺乏影响力和吸引力。目前全区仅有5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景区数量与周边城市相比较少。旅游项目设计上,普遍存在体验感不强、参与度不足等问题,主打“拳头”产品不多,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旅游吸引力弱。

四是部分项目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同质化倾向明显。部分旅游项目建设前期介入和宏观指导工作不够,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如东部川区的天源生态农业园、金伟源特色种植示范园与白庙境内的阳光采摘园和文邓大树谷等均为“旅游+餐饮+采摘”模式,缺乏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的思维和理念。

五是全区高端旅游人才匮乏,部分景区经营理念落后。旅游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缺乏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营销策划的高层次人才,从业导游大都是初级资格,中、高级资格偏少。绝大多数景区景点吸引力不强,仍以收取门票为主营业收入,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委员们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营造重视支持全域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引领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纳入全区经济发展计划,摆上工作日程。进一步加强对全域旅游工作的组织领导,作为“一把手”工程,确定“路线图”,绘好“时间表”,制定“任务书”,积极稳步推进。二是高标准定位,科学制定规划。按照一流旅游目的地标准,即“社会认知度高、有独一无二的吸引物、有完善流畅的市场营销和集散能力、极为便利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周密而细致的安全保障、极高的游客满意度、积极有效的措施和行动”,高水平超前规划,高标准全域打造。三是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发展合力。各职能部门要坚持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大力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积极为旅游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四是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创新发展路子。要走出去,学习观摩外省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新思想、新模式、新办法,借鉴他们在融资、景区运营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和成熟经验,开阔视野,借鸡下蛋,创出自己的发展路子。

2.突出项目带动,为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承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品质。一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做好融资文章。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旅游开发经验的品牌企业,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并建成受益。二是_交通瓶颈制约,提升景区通达能力。加快飞机、高铁、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畅通城乡交通网络,打通景区景点间的旅游通道。要在道路沿线布设观景台、停车场等配套设施,积极推进房车露营地、自驾游基地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营造良好氛围。按照“城镇景观化、景城一体化、全域旅游化”要求,积极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扎实推进我区旅游业发展由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3.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旅游新业态。一是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业庄园或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综合体,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切实发挥旅游业在脱贫攻坚和助农增收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挖掘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崆峒道源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农耕文化、陇东民俗文化内涵,抓好养生养老项目、农耕文化展示项目建设,鼓励民俗文化演出团体、养生旅游商品企业、中医药养生适宜技术、养生特色餐饮企业等进驻景区,满足游客养生体验、休闲度假的需求。三是注重旅游产品包装。以“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品牌为依托,通过举办平凉养生旅游示范点评定命名等活动,评选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养生场馆,强势推向市场。持续加强与甘肃兰神、上海春秋等省内外知名旅行社的合作,推介养生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以市场带动养生产业快速发展。

4.加强营销宣传,进一步提升崆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加大策划力度。做好品牌包装策划,策划崆峒旅游形象广告语,用“不到崆峒不知‘道’”一句话叫响崆峒。研究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图书、旅游歌曲、微电影等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赋予旅游项目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在主流媒体及客源密集区的宣传,重点在发达地区高铁沿线和周边城市等宣传崆峒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积极参加各类专业展会和推介活动,以节促游,以节兴旅。三是创新宣传方式。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和火山等手机app,邀请专业机构或知名网红,通过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在线预定等媒介加强宣传。尤其要与加强与途牛、携程等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合作,实现旅游营销网络的全覆盖。

5.强化三项保障,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水平。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引进。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制定支持特殊旅游人才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高端专业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要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和要求,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全域旅游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三是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规范旅游执法行为,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努力营造文明旅游、和谐旅游、安全旅游的良好氛围。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五

根据县委县国家行政机关安排,4月24日,景区管委会联合县旅游局、工商局对昭苏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1.接待能力明显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各乡镇共有住宿餐饮点96个,农牧家乐29个,旅游从业人员1488。各乡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能力效果明显。夏特乡以夏特古道驿站旅游发展公司为平台,整合管理全乡所有农牧家乐,改变原有陈旧的接待方式,逐步实行规范化经营,规划建设旅游风情别墅区、民俗旅游商业餐饮步行街、民俗旅游文化广场;萨尔阔布乡尝试在苏乎托海片区打造集哈萨克传统餐饮,传统文化,特色娱乐等为一体的民俗体验风情园;喀夏加尔镇欲打造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森木塔斯路旅游风情一条街、克乌克加尔村村史馆等景点;昭苏镇欲打造以灯塔知青馆为核心集周边采摘园、科技示范园、知青广场、草原风情牧家乐农家乐、湿地公园等集旅游、观光、体验、教育、餐饮为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2.乡村旅游项目渐具规模。

通过国家行政机关引导,全民参与,我县打造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产品。胡松图哈尔逊乡欲打造绿湖徒步游、国防边境游、千年桦树摄影游三条旅游线路;乌尊布拉克乡结合冰雪资源开发马拉爬犁、滑雪、雪上叼羊等旅游项目;洪纳海乡打造哈迪克马车观光、骑马观花海、体验民俗婚礼、观赏民俗歌舞表演等体验性娱乐活动;阿克达拉乡大面积集中种植油菜、油葵、甜菜等经济作物以吸引广大观光、摄影、绘画爱好者前来旅游、采风。

3.乡村旅游商品开发已露端倪。

胡松图哈尔逊乡把特色奶制品、土特产推向市场,通过优化招商环境,多渠道引进公司企业共同开发,借力开发具有地缘优势的旅游资源,弥补乡财力难以承担的开发资金短缺问题;洪纳海乡开发特色奶制品,灌装马奶、骆驼奶、小包装蜂蜜;夏特乡加大夏特四宝尤其是优质牦牛肉、牦牛肉干的加工与包装,使夏特特产规范的走向市场。

1.乡村旅游发展思路不开阔,内容单调,品位较低。

我县乡村旅游主要以农牧家乐为主,但农牧和乐并不突出,有的乡镇乡村旅游虽然形成一定基础,但是起点不高,进步不明显,经营模式略为单一,以提供餐饮住宿为主要收入来源,除文艺表演外,参与性、体验性活动开展的少之又少。此外,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尚未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来延长乡村旅游产业链。

2.乡村旅游经营、开发和管理比较混乱。

我县乡村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多,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离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县乡村旅游项目清一色是农家乐项目,且以家庭为单位,缺乏统一管理、规划、营销,没有走上品牌经营的良性发展道路。

3.乡村旅游的开发普遍缺乏规划。

目前,我县各乡镇乡村旅游均没有旅游规划做指导,没有提炼民族文化,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价值,很容易被模仿和复制。

4.乡村旅游人才匮乏,难以走上品牌化的良性发展道路。

我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不知道如何延伸产业链、如何延长游客在乡村的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二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生活习惯,清洁和环保意识不强,不仅农牧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5.乡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从此次调研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的道路建设、环境卫生、规范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等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道路建设方面:有一部分乡村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不强;旅游环境方面: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虽然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经营业主已经注意周边环境卫生的改善,但一些没有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户仍然维持原有的生活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环境保护的问题日益突出;旅游标识系统方面: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规划,各乡村旅游区(点)和农家乐普遍缺乏规范的引导标示和指示牌。

三、对策。

1.示范带动,积极推进。

各乡镇应突出民族特色,确定几个农牧家乐或家访点示范点,抓好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以点带面发展乡村旅游。充分调动各乡镇农牧民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统筹兼顾,规划引领。

为了促进我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克服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低水平、同质化等问题,应按照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三结合的原则,加强规划,科学发展,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最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各乡镇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应避免同质化竞争现象,尽量做到每户农牧家乐及民俗家访点开发不同特色的旅游产品及体验性活动项目,以充分延长游客的滞留时间,把游客的消费从餐桌引向体验性活动中来,增加乡村旅游的收益。

3.加强乡村旅游点环境的净化、美化工程。

做好绿化美化环境工作,重点治理乱堆柴草、乱倒垃圾、乱搭棚舍等现象,切实使乡村旅游景区沿线服务设施规范达标,为游客提供高效优质文明服务。

4.加强培训,提高乡村从业人员素质。

一是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通过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乡村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造就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加强乡镇旅游干部培训,提其发展乡村旅游的能力。三是聘请自治区或泰州知名旅游专家为乡村旅游从业者进行授课,提高乡村旅游技术和智力支撑。

5.大力开发旅游商品。

扩大少数民族特色饮食文化规模,积极引导农牧家乐,挖掘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等民族饮食文化,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如牦牛肉、牦牛肉干的加工与包装、刺绣、各类果酱、冷水鱼、蜂蜜、蜂胶、花粉、特色糕点、面点、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等。

6.丰富旅游活动项目。

开发一批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旅游活动项目(如民族传统工艺体验(哈萨克刺绣、手工刀等)、民族菜肴烹制体验、农事劳作、农业观光、渔猎、禽畜饲养、湿地观鸟等旅游活动等)以延长游客逗留时间,达到丰富乡村旅游活动项目,提高经济收益的目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六

2017年9月,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座谈走访相关部门、乡镇及重点乡村旅游景点,并赴四川成都五朵金花、黄龙溪古镇等成功案例景点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国家行政机关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2017年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塆落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基础阶段,罗田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在开发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我县的山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对2017年制定的总规进行修编,并分乡镇、分景点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修编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温泉、冰臼群、黄柏山、古村落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国家行政机关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七

自贡市政协外事联谊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在市外事侨务旅游局、市委农工委、市农牧业局等单位的配合支持下对我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和人文资源为感受对象的旅游方式,包括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度假、休闲、娱乐等项目的旅游内容。我是市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较强的需求和较好的条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历经自发发展、规模发展和规范发展等阶段,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形成了一定规模,产生了较好成效。

我市是老工业城市,城市居民对业余生活质量和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加上乡村资源良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乡村旅游需求较大。我市是一个城区人口过百万、主城区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超过2万的大城市,居民业余闲暇生活选择出城返乡、回归自然的方式已成为主流。按照旅游部门统计测算,去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总数已突破700万人次,反映出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需求巨大。随着城区人口的增加和人口老龄化的增长,乡村旅游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发展乡村旅游条件较优。我市处于川南浅丘地带,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沛,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自然条件较好,便于开展乡村旅游。我市自然和人文资源富集,特别是独具特色的盐业文化、盐帮美食风味文化和众多的历史人文古迹,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乡村旅游发展契机良好。我市是全省统筹城乡试点市,在统筹城乡、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新村建设统筹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同时已成为全市大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旅游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乡村旅游已初具规模。20xx年从事休闲旅游的经营主体已达600余个,其中休闲农庄108个、特色农家乐450个(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7家)、休闲农园48个,从业人员1.79万人,辐射带动4万多农民致富。已形成市区近郊南北环路沿线集中布局的`乡村旅游产业带,出现了以贡井区长土元坝、建设固胜、大安区江姐故里、自流井区尖山农团、沿滩区箭口村、荣县双石金台村、富顺县永年镇等乡村旅游集中发展区。其中自流井区尖山一飞龙峡景区、贡井区建设镇固胜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乡村旅游较有特色。目前主要是以农林果渔业为基础,以农家乐和乡村酒店为载体的观光农业园、森林旅游、科技农园、渔业风情等观光休闲为内容,基本形成了农家旅游、农村旅游及农业旅游三种主要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态,具有突出的自然生态、地方人文、休闲体验等特色。

乡村旅游布局合理。乡村旅游形成了以环城为重点,遍及全市农村;以重点项目为支点,带动多线多片发展的乡村旅游布局。目前,基本构建起“一环五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南环花卉、北环农耕、飞龙生态、古镇风情”为重点品牌,打造了19个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开发了33条旅游线路。

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既有较大经济效益,又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社会进步,还对城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经济效益较大。20xx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720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亿,占全市旅游综合收入160亿元的25.6%。以全市三星级农家乐为例,一般正常年份经营收入能达到200-400万元,利润20-50万元,税收20-40万元,吸纳就业20-30人。办十几个农家乐比办一个乡镇工业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财政收益更好。

社会效益明显。乡村旅游发展拓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形成农村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局面,促进了现代农业和新型小城镇建设。通过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把城市现代文化、城市文明带到农村,有利于促进农村形成新的文明乡风。大多数城市居民选择市郊就近参与乡村旅游,感受自然山水,享受农村风光,体验农家生活,减轻和缓解了城市过分拥挤的现象,有利于创造城乡宽松和谐友好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我市在发展乡村旅游上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处在较低的发展阶段,在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发展观念滞后,创新动力不足。

多数地方对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仅仅把这项事业当作一个单纯的找钱的门道,很少站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和促进城镇化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一些地方把乡村旅游发展认同为搞吃喝玩乐,认为旅游只是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的“专利”,乡村旅游资源不被重视,对开发、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农业旅游不屑一顾。还有些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只是旅游部门的事情,农家乐、乡村旅游是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等。

(二)缺乏统一规划,统筹协作不够。

乡村旅游发展20多年来,全市规划引导总体上没有跟上发展需要,缺乏全市性的统一规划引领,发展档次、规模和布局随意性大。全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分散在几个部门开展,各有一些开展工作的优势,虽然互有联系,但工作措施仍存在统筹和协调不够的问题。

(三)政策扶持力弱,发展助力不大。

缺少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我市乡村旅游总体上还是自由发展状态,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只是通过评选旅游示范村、星级农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来规范乡村旅游的发展,管理力度不大,导致我市乡村旅游无规划、无序、低水平发展。因目前农家乐对财政的直接贡献率低,相关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一些重要项目建设受到现行土地使用政策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开发、改造和升级。乡村旅游开发总体上资金投入不足,大多项目都只能算是低成本开发,项目难上水平,投入不足的一大原因是融资渠道少,政府支持资金不多。

(四)总体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

基础配套设施薄弱,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景区点与省级、县级公路干线连接比较差,乡村道路大多是只能单车通行的村村通公路,一些乡村道路管护不力,路况差,标识缺乏,安全隐患多,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数乡村旅游点上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步道、观赏休憩设施、旅游厕所、垃圾收集等设施的建设不配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旅游人才缺乏,缺导游、缺服务规范、缺旅游知识、缺卫生和安全常识。地域文化特色不足,全市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休闲接待场所很少,忽视了对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产品结构单一,现有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棋和牌、垂钓娱乐为主,体验性、参与性、文化性和创新性不够。同质现象严重,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盲目跟随现象,投资者及经营主体对当地资源优势和风土人情研究不深入,市场调研不充分,规划设计质量较低,定位不准,盲目从事休闲农业,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脱离了休闲农业内涵,开发配套性差,品位不高,竞争盲目,经营效益不高。

(五)项目包装较差,宣传推广不够。

从目前乡村旅游游客结构看,除到川南皮革城等少数几个旅游点外,其它乡村旅游项目的市外游客还不多,说明对外宣传推广的工作还做得不够。

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调研中各方面提出的发展要求,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村自然、生态和人文资源,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促进形成新的文明乡风;有利于扩大城市生活空间,舒缓压力,促进社会和谐。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

(二)完善规划,促进城乡旅游有序发展。

根据我市乡村旅游特色资源,进一步修订完善旅游发展规划,使市县(区)两级规划衔接、配套,与基地产业互融,协调发展,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彰显地方特色,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品位。

(三)优化项目,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

依托各乡镇区位条件、资源特色,整合旅游资源,积极串珠成链,紧贴市场,开发具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着力打造一批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精品,设计推出更多文化内涵丰富,趣味性、参与性强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四)加强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积极引进和培养懂市场经济运作的高素质人才,壮大乡村旅游人才队伍。重点培养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解说人才、民族特色用品研发和加工人才,使我市乡村旅游有一个稳定的人才集群,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推动,积极探索“农旅融合”,激活高效生态农业新路子。

(五)配套建设,打牢乡村旅游硬件基础。

着力改善乡村旅游景区(点)道路交通状况,整治村容镇貌,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乡村旅游区(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以及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条件,积极培育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

(六)加强宣传,着力推介乡村旅游品牌。

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栏目,加大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举办西南旅游联盟年会,邀请云、贵、川、渝的旅游同行来自贡共商旅游合作,与川南五市一同开展“川南一线游”为主题的联合促销,组织各类项目推介活动。进一步办好“豆花节”、“桃花节”等节庆活动。办好自贡旅游网络营销全媒体平台,做好电子宣传和营销工作。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八

发展全域旅游是推动和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然选择;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手段。但是,全域旅游这一概念自20正式提出,到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仍有很多概念和路径还需结合安康实际进一步明确。为此,根据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安排,由市政协社会法制和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责任人,采取外出学习、市内调研、县区联动的形式,围绕推进我市全域旅游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意见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准确把握安康发展全域旅游的方向。

(一)正确认识全域旅游概念的内涵外延。发展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要素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养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配置,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因此,不能将全域旅游理解为遍地开花、全民运动,也不能搞齐头并进,否则将产生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的问题。要正确的理解全域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全域旅游不是简单的空间扩张,不是单纯的产业扩大,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模式的变革、发展路径的转变。要正确认识景点旅游与全域旅游的关系,景点旅游是基础,全域旅游是景点旅游的升级和突破。要看到全域旅游是长期系统的工作,不可一蹴而就,必须坚持长期发展、科学发展的理念。只有解决了思想认识层面的问题,才能正确把握、科学谋划、稳步推进安康全域旅游发展。

(二)客观分析安康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安康作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既能保护安康的生态环境,又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还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能统筹促进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这些都刚好与国家对安康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安康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发展战略,而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正是将安康加快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安康实现循环发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并且,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紧紧围绕把安康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胜地和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形成了“一心两廊三区”的旅游发展格局,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旅游发展,人民逐渐富裕、生态更加美丽的“安康样板”,探索出了以旅游+产业+农户、旅游+企业+农户、旅游+党支部+扶贫、旅游+企业+合作社等旅游发展模式,安康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良好基础。只有正确认识我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和成绩,才能更加增强我市发展全域旅游的信心,才能找准安康发展全域旅游的路径和重点。

(三)着力引领我市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把“旅游供给品质化”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四大目标之一。因此,我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必须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创新安康旅游产品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和质量,解决旅游产业的有效供给问题。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全域旅游的理念来引领旅游产业全面提升品质、转型升级。这既是国务院指导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安康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的现实选择。

(四)全面统筹推进各项产业科学发展。发挥旅游“一业兴百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我市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高旅游对经济和就业的综合贡献水平。全域旅游,“全”字不仅意味着旅游发展要全面合理利用本地旅游资源,而且要充分有效的和其他产业融合,要以全域旅游直接刺激我市餐饮业、住宿业、交通运输业、娱乐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业经济快速增长,同时推动农业、林业、水利、制造、建筑等多行业快速转型和发展。这是对配套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安康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契机。发挥全域旅游最大效应,要统筹多产业发展,主抓旅游,强化配套,让旅游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五)实施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发展。安康发展全域旅游不可能十个县区齐头并进,必须按照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方式进行推进。根据安康市旅游发展现状,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建议宁陕、石泉、岚皋、镇坪、瀛湖示范区实现全域旅游率先突破发展。这是基于县区产业现状、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作出的合理化考虑。为此建议市级层面加大对五个县区的支持力度,全力引导、合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特别是宁陕、镇坪两县要做出样板,形成旅游+发展对社会经济各类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的融合应用,使全域旅游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对两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当然,建议五个县区率先突破发展,并不意味着其他县区不发展全域旅游,而是在全市统筹发展的过程中要有所侧重。

(一)完善机制,构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格局。调研组认为:从市级层面来讲,重在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思路推动旅游产业提升。这方面,既要有全域旅游的理念和视角,也要有全域旅游的思路和行动:一是加强统筹。进一步强化全域旅游发展的领导保障、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考核保障,构建统筹联动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是提升品质。品质的关键是环境,环境的核心是服务。一方面是硬环境,就是优化精品旅游线路,提升道路交通网络化、景观化水平,支持核心景区提等升级,加强景区景观、引导标识、集散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软环境,以服务标准化提升品质,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引进和转化国际先进和国内一流标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旅游业服务水平。三是推进融合。以推进全域景观化的思路实施环境整治,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做足“旅游+”文章,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把全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综合改革平台和载体,通过旅游+农业、林业、生态、文化等产业融合,推动全域旅游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四是倾斜支持。出台政策措施,重点支持、重点建设、重点突破有全域旅游发展条件和优势的县区,指导重点县区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特别是建议对宁陕、镇坪、瀛湖旅游示范区实行全域旅游重点考核,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典型,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树立全域旅游发展新标杆。

从县区的层面来讲,应以全域旅游的目标和要求来引领实施重点突破。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活动为抓手,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抓规划。对标国际先进、国内一流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引领机制,树立旅游规划上位规划意识,解决思想认识和目标问题,强调部门建设规划要服从和服务于旅游规划,坚决破除“发展旅游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事”的陈旧观念,形成“一盘棋”的思想,共同抓旅游的强大合力。二是抓方案。实施方案是确保发展规划实施的路径和桥梁,建议宁陕、石泉、岚皋、镇坪、瀛湖示范区突出目标导向,在完成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同时,要从组织机构、产业融合、政策措施、产业体系等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建立实施方案,确保发展规划实施。三是抓考核。制定科学的考核考评机制,建议市上将全域旅游率先发展县区单列考核。建立率先发展县区主要领导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第一责任人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分工责任,分解责任到人,量化管理,通过考核,考出压力,考出动力,考出干部干事的精气神,为实现率先发展目标聚集强大正能量。四是抓教育。全域旅游首先是全民旅游,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必须要强化全民旅游意识。加强干部教育,多组织领导“走”出去开阔眼界、体验先进,多邀请专家学者“请”进来传授经验、提升境界。加强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健全行业指导机制,持续深入推动旅游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教育引导干部群众,都能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找准定位、发挥作用、作出贡献。

当前我市旅游局已更名为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了安康市全域旅游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实施了《安康市旅游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安康市旅游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但也存在市县(区)旅游局只是更名为市县(区)旅发委,其他并无变化;三年行动计划、“十三五”发展规划等规划与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和要求也有较大差距;全域旅游考核评价机制也不够健全等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完善相关机构配置。完善市(县区)旅发委的机构配置,成立由市(县区)长任主任,分管旅游的副市(县区)长任副主任,旅游、公安、工商、食药监、规划、住建、城管、交通、国土、环保、林业、农业、水利等部门为成员的旅游发展委员会,形成党政统筹的旅游发展格局,统揽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部署决策、政策制定、考核评价等。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全域旅游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域旅游综合性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三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研究出台《安康市贯彻落实陕西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指导意见》,制定优先保障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建设用地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农村集体组织可依法使用建设用地开办旅游企业的政策文件。出台推进产业融合、服务管理、酒店民宿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二)以提升旅游供给品质为重点,引领我市旅游产业提质增效。调研组建议:一是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推动安康旅游布局由“散点式、景区型旅游”向“景区、城市、乡村”三位一体的“全域式、全景型旅游”转变,构建多层次、特色化、高品质旅游产品体系。二是提升服务品质。加强旅游服务,提升游客满意指数。完善服务标准,加强涉旅行业从业人员培训,规范服务礼仪与服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要素和环境质量。三是提升公共服务品质。认真落实指导意见中关于“厕所革命”重要指示精神,继续在我市景区、城市、农村统筹推进“厕所革命”。高标准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旅游信息服务中心,实现旅游信息服务全覆盖。构建立体旅游交通网络,提升旅游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水平,形成高效、便捷、通达的现代交通体系。依托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发展旅游集散中心,为游客提供舒适、便捷、通达的综合服务。四是培育提升核心景区。景区在旅游产业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发展全域旅游离不开核心景区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a级景点景区的提档升级,全力支持瀛湖生态旅游区和南宫山5a级景区的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南宫山和瀛湖知名度,加大我市其他a级景区景点的提级力度和非a级景区景点的创建力度。加大宁陕悠然山、石泉云雾山、镇坪飞渡峡、汉阴古梯田等建设、运营较为成熟和对外知名度较高的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大力提升核心景区的竞争力。五是精心打造精品线路。打通市内外旅游环线,打破县区旅游各自为政的局面。市旅发委牵头联合各县区旅发委、主要景区景点运营机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衔接,将全市主要景区景点串联起来,组建旅游环线、旅游精品路线、自驾旅游线路等线路,并推出旅游套票;与西安、重庆、十堰等周边地区联合起来,推出跨地区、跨省份的旅游线路和旅游套票。

(三)以推进融合发展为重点,大力促进相关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旅游+”战略,实施旅游业跨界融合发展,促使更多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旅游高质量供给提供新动能。结合安康发展实际,调研组建议:一是做强乡村旅游,共建“旅游+”乡村新生活。用好国家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发展全域旅游的各项政策措施,统筹好各类优惠项目资金,让旅游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个新的增长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现广大农村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乡风美,体现乡土风情,保留田园风貌,注重挖掘民俗文化内涵,讲好独特故事,精心打造一批集“吃、住、行、游、购、娱”、乡村生活体验、田园风情小镇为的乡村旅游项目,提升旅游品质和旅游发展效益。二是开发旅游产品,构建“旅游+”工业新模式。以安康鎏金铜蚕、富硒食品为底蕴,积极培育安康丝绸工业制造产品和富硒食品链。三是推进文旅融合,构筑“旅游+”文化新高地。通过国家级非遗汉调二黄、紫阳民歌、平利弦子腔等特色民俗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与旅游市场对接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通过安康汉江龙舟节、汉阴油菜花节等节会,进一步树立安康旅游的对外美好形象;依托安康深厚的茶文化积淀,利用安康富硒茶知名度,通过建设观光茶园、硒茶小镇、茶文化主题休闲街区来开发推介茶文化系列旅游项目;通过汉滨牛蹄岭、旬阳红军纪念馆、宁陕江口红色风情小镇、白河三苦精神体验园等红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大力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紫阳蒸盆子、镇坪腊肉、岚皋摔碗酒、汉阴白火石汆汤等独特的饮食文化,大力推进饮食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四是加强特色小镇建设,彰显“旅游+”城镇新形象。依托蜀河古镇、石泉老街、恒口明清古街、流水古镇的开发建设,深入挖掘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推进旅游与城镇化的融合发展。

(四)以整合资金资源为重点,切实加大发展全域旅游投入力度。调研组认为,安康发展全域旅游主要存在资金项目不足,各部门各自为政的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地方旅游产业促进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作,充分依托市发展投资集团促进旅游资源资产交易,加快建立旅游投融资平台,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旅游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像陕文投、云南城投等强势企业来安康参与全域旅游产业开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外地企业、私营业主来安康开发全域旅游新产品。积极向中省有关部门争取更多的旅游项目资金,增强发展全域旅游后劲。三是整合资金资源。整合扶贫、林业、水利、交通、住建、文广、体育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向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点、旅游村倾斜,集中财力,拉动全域旅游大景区建设。四是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通过宣传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当地的私营企业主将闲散资金投入到全域旅游产业开发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方投资、共同开发的格局。

(五)以强化保障措施为重点,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发展质量和水平。调研组建议:一是加大智慧旅游建设力度。搭建智慧旅游管理平台、营销平台、服务平台,推进无线wifi覆盖工程,旅游指挥中心建设。建设全市旅游数据中心,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构成、游客行为、产品关注度和兴趣点,实现旅游与公安、交通、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为精准服务、营销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加强旅游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旅游发展人才库,聘请国内外旅游专家把脉,解决旅游人才短缺问题。充分发挥安康现有大学、学院等高校的资源优势,加强旅游新业态领域的人才培训,加大对导游、讲解员和星级服务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的整体水平。三是完善自驾旅游服务体系。在全市交通主干线、主要旅游交通环线和旅游景区建设和改造一批旅游休憩站;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的统一规划和使用,在主干道、主要景区景点、重要交通节点等位置设置旅游标识,为游客提供规范、高效的导引,有效提供景区、线路、交通、气象、安全、医疗急救等信息与服务。四是加快旅游综合执法队伍的建设。在机构、编制、人员上给予倾斜,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执法需求;在主要景区景点所在地设置旅游法庭、旅游派出所和旅游工商所,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权益保障;建立完善的投诉机制,及时受理、办结、反馈游客投诉。五是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树立“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理念,面向居民开展旅游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九

内容摘要:为推进旅游健康快速发展,渝北区人大常委会对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认真分析了全域旅游的内涵、意义以及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现状,立足渝北实际,从发展全域旅游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空间布局、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全市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视察期间,做出了“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的重要指示,开启了我国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纪元。2017年,全域旅游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明确提出,要“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全域旅游成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充分释放旅游综合功能,促进旅游业成为渝北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建设美丽渝北的主抓手、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体验,为深入推进区“135”发展战略、加快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注入发展新动能。

一、全域旅游的基本内涵。

全域旅游指将特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综合统筹管理、一体化营销推广,促进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实现旅游业全域共建、全域共融、全域共享的发展模式。实质是通过由“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以旅游业带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理念。全地域谋划打造、一体化规划实施、全空间景区化建设、全产业融合发展、全社会参与行动等是全域旅游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涵。

(一)发展全域旅游是旅游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创新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协调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统筹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区域特色化发展、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完善产业配套要素和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绿色发展方面,发展全域旅游能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把资源和产品对接起来,把保护和发展统一起来,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开放发展方面,全域旅游更加注重拓展开放发展空间,打破地域分割、行政分割,打破各种制约,形成开放发展的大格局。共享发展方面,实施全域旅游、促进城乡旅游互动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不仅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村人口的福祉,还能提升城乡群众生活质量,形成统一高效、平等有序的城乡旅游大市场。

(二)发展全域旅游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旅游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游客对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全域旅游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扩大老百姓的出游空间,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的旅游选择,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出游意愿、出游频率,全面提高国民旅游福利,提高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

(三)发展全域旅游是推进渝北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发展全域旅游有效改善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市人口向特色旅游小城镇有序转移;可以聚集人气商机,带动现代生态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酒店等行业联动发展,为城镇化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能使农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就地市民化。发展全域旅游,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直接相融,促进农民在家就能开阔视野、提升文明素质,加快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

(四)发展全域旅游有助于全面提升渝北区综合竞争力。旅游业对世界经济发展和就业的贡献均超过了10%,早已成为世界重要产业。新时代,游客更希望在当地进行深入的交流交往,更重视对一个地方风土人情、居民素质等整体环境的评价。我国不少省份也纷纷实施旅游战略,特别是贵州省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的巨大成绩,不仅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还提高了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振了贵州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极大增强了贵州在西部省份中的综合吸引力和竞争力。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现状分析。

渝北区位于长江以北、嘉陵江以东的两江怀抱地带,幅员面积145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万,是重庆主城和两江新区核心区域,是重庆新的城市中心和休闲中心。201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41.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3%,实现旅游收入70.04亿元,增长15.2%。其中接待海外游客26.79万人次、过夜游客991.8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1.0%、10.0%,旅游业已逐渐成为渝北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一)区位优势得天独厚。首站地位显著,交通优势明显,区内江北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共26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61条,重庆火车北站是重要的城际交通枢纽,同时境内还有4条铁路干线、8条高速公路、7条轻轨,现代交通体系较为发达。市场潜力巨大,渝北是重庆主城的重要组成板块,背靠1000万主城人口,机场过境游客吞吐量达3800万人次,都市休闲旅游需求旺盛,与四川、贵州、湖北等地互动频繁,旅游客源优势较为明显。

(二)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全区现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个(不含两江新区),其中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4个。大都市与大农村并存,既拥有都市商圈、特色街区、主题公园、农旅项目、历史文化等都市休闲旅游资源,也拥有山、水、田、园、林、泉、洞、峡、瀑等自然资源,特别是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迅猛,兴隆花海、木耳七彩大庄园、大盛樱花小镇、大湾花仙谷等项目已初具雏型。

(三)旅游产业基础较好。旅游星级饭店10家(不含两江新区),其中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四星级旅游饭店4家,三星级旅游饭店5家,共有客房2525间,床位4147张。旅行社33家,分社7家,旅行社服务网点280家。

(四)实施“旅游+”正当其时。目前,渝北区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能级提升的“换档期”,干部群众对完善城乡功能、提靓城乡形象、提升旅游品质有一定共识。这为实施“旅游+”、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了最佳切入期。大力推进旅游与城乡建设、商贸会展、文化体育、健身康养、生态保护、农业产业以及水、电、气、路、讯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助推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但从总体上看,渝北区还存在对发展全域旅游认识不充分、理解不全面、发展思路定位较模糊、精品旅游景区数量少带动力弱、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空间规模不足、产业链不完整、融合度不高、体制机制保障不够有力等影响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短板,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提升精品旅游景区,完善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拉长旅游产业链、提高产业融合度,构建新型旅游发展格局,提高人民群众对旅游的满意度。

三、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扣区“135”发展思路,围绕打造“山水之都·临空渝北”旅游品牌,坚持以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一城两区八景”总体布局,通过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推动旅游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将渝北区打造成具有强劲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临空旅游城,助推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

(二)发展原则。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处理好渝北区全域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生态资源的旅游功能,因地制宜,合理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坚持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双轮驱动的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瞄准主城,放眼世界的原则。顺应旅游市场需求个性化与多样化、精致化与高端化的要求,瞄准主城客源,争取周边市场,放眼国际市场。

坚持规划引领,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规划先行,编制“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规划,按计划分步实施,按年度分期推进,逐步推进全域旅游向组团化、集群化发展。

坚持培育品牌,核心做亮的原则。强化品牌意识,培育拳头产品,做亮精品景区,设计精品线路,加强宣传营销,提升旅游品质,增加有效供给。

(三)空间布局。“一城”,即国际临空旅游城。发挥渝北区作为重庆与世界交流交往的窗口功能,充分利用航空带来的巨大客流量,策划一批适宜72小时过境免签游客的都市旅游和乡村旅游项目,建成向世界推荐重庆的精品展示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依托保税区和机场商务商贸区,开设进境免税店、进口商城、进口商品便民店,打造保税商品、进口商品批发零售中心和进口商品分销体系,建成重庆接轨世界、融入全球的重要平台。利用“重庆飞”项目,加大对“渝新欧”国际大通道旅游城市及澳大利亚黄金海岸、美国旧金山、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等9条国际旅游客源地旅游机构的深度合作,推动旅游国际化,努力将渝北区建设成为国际临空旅游城。

“两区”,即都市旅游区和乡村旅游区。都市旅游区,即以机场为核心、车程半小时内的城市区域,重点依托两路片区和“三龙”片区,以建设特色街区为抓手,大力完善都市旅游功能,提靓城市形象,推进渝北由城区旅游向旅游城区转变。乡村旅游区,即以渝北农村全域空间范围,以“三环十景”的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布局为引领,打造提升农村全域美景,推动旅游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的深度融合,成为承接都市旅游延伸功能的服务配套区、休闲度假区和生态涵养区。

“八景”,即八大精品旅游景区。立足现实基础、发展潜力和辐射区域,重点打造八大精品旅游景区,增强渝北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竞争力,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建设和提升统景国际温泉城、两江国际商务中心、两江国际影视城、“巴渝乡愁”田园综合体、玉峰山森林氧吧、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环山—圣名环球世贸城和嘉州商圈,打造支撑渝北旅游的核心力量。

vk6m1(8$@_9t%4jfsi]vz~。

(四)发展目标。到,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渝北战略性先导产业,建成以国际临空旅游城为统领、都市旅游区和乡村旅游区为驱动、八大精品景区为支撑,城市时尚、乡村古朴,业态丰富、功能完备、集散便捷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旅游目的地。

——旅游经济总量。全区旅游总收入突破120亿元,旅游总人数突破3500万人次,年接待过境游客300万人次,新增就业5万人。

——旅游吸引力。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10个,其中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6个,精品特色旅游线路10条。

——旅游服务能力。星级标准饭店总量达到12家,其中5星级饭店数量达到2家、4星级饭店5家、3星级饭店5个。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镇3个,全域旅游示范村20个,培育限上旅游企业30家。

四、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任务。

(一)实施精品旅游景区工程。重点推进八大精品景区建设,按照“大投入大开放、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思路,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高起点谋划带动性强、特色鲜明的大项目,着力推进传统景区的提档升级,增强精品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努力将渝北打造成重庆旅游必到目的地。大力推进统景国际温泉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带动统景景镇融合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两江国际商务中心,进一步丰富嘉州商圈业态,努力把两江国际商务中心、嘉州商圈培育成国家都市旅游4a景区。整合力量加快按国家4a景区标准实施“巴渝乡愁”田园综合体和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项目,引爆渝北乡村旅游。精心策划玉峰山森林养吧和圣名环球世贸城片区环山项目,打造主题突出的康养休闲胜地。进一步提升两江国际影视城—国际华园影响力,打造成为重庆旅游新名片。

(二)建设特色街区(小镇)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功能配套,挖掘城市人文底蕴,推动特色街区建设。以龙兴古镇、巴渝民俗博物馆为重点,深入挖掘巴渝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以中央公园、国际会展城为重点,打造城市地标及风貌展示街区。以重庆文化创意公园、仙桃数据谷、图文两馆为载体,打造文化创意街区。发挥全民健身中心等城市公园的健身康养功能,发展城市绿道、骑行公园、慢行系统,拓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打造运动健身街区。对重庆耍坝等现有特色休闲街区进行提档升级,规范机场转盘渝航路餐饮经营环境,依托渝北“水煮鱼”和“巴渝兔”等特色餐饮,打造“中国水煮鱼之乡”特色美食街,使之成为展示渝北区形象的靓丽窗口。以各镇、村产业为依托,建立配套完善、特色鲜明、产业活跃、美丽宜居的特色旅游小镇。突出温泉特色,依托御临河滨河资源和梨橙、歪嘴李两大产业资源,促进统景景镇融合,打造具有国际休闲度假水平的温泉小镇。依托白岩山万亩野生樱花和山峦秀丽等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对自然田园进行艺术提升,打造具有田园牧歌意境的高山“樱花小镇”。依托铜锣山生态资源和产业优势,突出“花”“果”特色,通过丰富娱乐体验、生态休闲、康养度假等业态,构建以大生态、大健康为主题的石船花果小镇。依托立体山地海拔优势、原生态田园风光及华蓥山佛教文化等资源,打造茨竹避暑康养小镇。

(三)乡村旅游品质提升工程。强化“乡村公园”理念,以“一院一景、一村一景、一路一景、一库一景、一河一景、一园一景”等“六个一景”建设为抓手,推进农村全域美景建设。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发展规划和“三环十景”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专项规划,着力建设一批集生产、教育、观光、科研、创新、示范、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农业主题公园、科技示范园、农事体验园等乡村旅游景区(点),实现乡村旅游全域全季全方位游。按国家3a标准抓紧完善统景印盒景区、茨竹放牛坪景区的旅游配套设施,加大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服务接待设施建设,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对现有乡村旅游点进行提档升级,突出特色,精心设计,完备功能,增强旅游的内涵和价值。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面貌。

(四)特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展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与文化相融合是必然趋势。要深度挖掘传承和弘扬巴渝特色文化,使文化浸润旅游业的全产业链,讲好渝北故事,提高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为游客提供更多美好的文化旅游产品。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把渝北规划展览馆、博(文)物馆、美术馆、音乐馆等服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场馆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加快渝北档案馆、党史馆建设,提升渝北城市文化品味。加强对渝北各行各业“名人”“大师”“工匠”的挖掘、评选和推介,根据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俗民风编写渝北轶事、趣事,发展群众文化,增强渝北人文底蕴。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论坛、行业峰会以及文体赛事(活动),鼓励市内外文化名人、艺术院校到渝北创建工作室或创作基地,增强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把华蓥高腔、小河锣鼓、渝北酒酿制技艺、土坨麻饼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旅游项目建设统筹布局和推进,丰富旅游内涵。

(五)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工程。构建“城区+重点?特色乡镇+旅游名村”的三级节点体系,打造以“临空旅游集散中心”“龙头寺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的全域旅游服务枢纽,逐步建立镇(街)、村(社区)两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和改善全域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重点要加快完善渝北旅游道路交通运输体系,按交通会战三年行动方案,打通城市断头路,加快农村“十纵十横”骨架路建设,切实提升城乡路网对旅游发展的支撑能力。改造提升旅游路等级,全面打通城(镇)—景之间、景—景之间公交旅游客车通行瓶颈,形成旅游道路环线,实现城(镇)—景通、景—景通。树立农村公路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建设“路边有绿化,道路从森林中穿过”的景观路网系统。加强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导视系统、停车场、休闲座椅、旅游厕所等设施,提升景区整体品质。

(六)旅游要素水平提升工程。提升餐饮品质,挖掘开发渝北特色传统菜品和民间小吃,支持文化餐饮“申遗”,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餐饮品牌。构建新型住宿业,适量培育高星级饭店,大力引进住宿品牌企业到渝北连锁化、网络化、集团化发展,鼓励发展自驾车营地、帐篷酒店、民宿等新型住宿业态。优化旅行社行业,推进传统旅行社转型发展,支持旅行社服务网络进社区、进农村,鼓励在线旅游企业进行全产业链运营。积极发展旅游购物,加大对“渝北造”特色商品的宣传,大力推进本区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在机场、高铁车站、旅游服务区、高速路休息区、精品景区和乡村旅游景区(点)等地设置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区,满足游客购物需要。推动娱乐业健康发展,探索“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娱乐模式,丰富旅游内容。

(七)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渝北旅游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机场、码头、宾馆饭店、景区景点、农村全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渝北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及资讯平台和旅游业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平台,大力创建智慧旅游城区、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智慧旅游乡村,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在线预订、信息推送等功能。建设旅游行业监管综合平台和旅游应急指挥体系,实现旅游行业监管智能化。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进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以及咨询服务等旅游业务,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和在线度假租赁等新业态,整合线上线下及全产业链旅游资源、要素和技术,推动“互联网+旅游”融合发展。

(八)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大力促进“旅游+城镇化”,在城市(镇)建设改造中不仅注重建筑的基本功能,同时突出建筑的景观效果,完善城市(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增强城市(镇)支持旅游综合体、主题功能区、中央休憩区等建设。大力促进“旅游+新型工业化”,突出渝北区在智能制造、汽车制造及军转民项目等方面的产业特色,鼓励工业企业以企业品牌文化、科技创新技术、生产制造工艺及流程等为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工业旅游,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大力促进“旅游+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田园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推动农副土特产品通过旅游渠道销售,促进农民增收。旅游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旅游关联性、带动性作用,大力促进旅游+商务会展、健身康养、教育科研等其他服务业融合发展,拓展服务新业态。

(九)实施旅游宣传营销工程。积极拓展大市场、实行大营销、开展大推介,做到全区总动员、全员做营销、全媒体宣传、全球引客源。扩大旅游对外宣传,把航空、高铁、高速公路通达城市作为营销主战场,在央视和各大媒体实施“山水之都·临空渝北”整体品牌形象宣传,选聘中外文化名人担任旅游文化大使推介渝北旅游。强化“山水之都·临空渝北”旅游品牌,每年由区领导带队,在全国开展旅游营销推介活动。针对不同需求精心策划特色美食游、休闲观光游、文化古镇游、商旅购物游和温泉养生游等旅行线路,利用旅游政务网、旅游形象宣传片、旅游微信平台、旅游微电影、特色文创演出等方式全方位宣传营销,重点提升八大精品旅游景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鼓励景区组建和参与跨区域、跨行业旅游营销联盟,抱团拓展市场,积极招揽客源。强化以节促游,继续办好国际旅游时尚节,统景温泉节、两江文化影视节、巴渝武术节等各类节庆活动,着力把渝北节会打造成知名旅游品牌。

(十)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程。按照旅游法和重庆市旅游条例,切实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在重点旅游景区探索建立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管理机构。发挥旅游部门主管作用,加强旅游执法,着力解决执法难、执法软的问题。完善旅游投诉受理机制,依法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强迫或变相强迫旅游消费、虚假广告行为,查处违法违规企业和从业人员。建立健全旅游从业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信用体系,将旅游失信行为纳入“黑名单”。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引导旅游经营者依法经营。

五、渝北区发展全域旅游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机制,增强合力。充分学习借鉴贵州、浙江等地发展旅游的经验,进一步突出旅游业在全区发展大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使旅游业成为全区的新兴产业。成立高规格的全域旅游发展领导工作机构,建立健全由渝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统筹,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定期研究解决旅游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探索成立渝北区旅游发展委员会,强化工作统筹、协调推进和督促落实,改变旅游发展“九龙治水、政出多门”的格局。把旅游发展绩效作为部门、镇街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同志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研究出台支持鼓励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每年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进行充分发动,并通过现场观摩会、工作推进会以及明察暗访、督查通报等形式,推动重点工程落实。

(二)科学规划,多规合一。在全面普查区内各类旅游资源、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渝北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扎实推进“多规合一”,合理确定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空间布局和发展路径,统筹推进全域旅游建设,尤其要注重对旅游新要素、新业态的规划,创造渝北旅游新优势,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将旅游用地规划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相互协调、无缝对接,将“条条规划”整合为“块块规划”,切实解决规划落地,避免低水平重复规划和行政资源浪费。

(三)优化环境,加大投入。优化投融资环境,搭建由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全域旅游融资平台。充分利用国家和市级扶持鼓励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渝北区鼓励全域旅游发展的政策,重点研究出台促进旅游投资、激活旅游消费、运用旅游新技术和培育旅游新要素、新业态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资本投资开发建设重大旅游项目。支持民众通过众筹、众创等方式投身旅游创业,让旅游产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广阔舞台。强化财政保障,提高资金效率。树立“根据项目安排资金”的投入理念,建立完善旅游重点项目库(目录),明确阶段目标,按职责范围分解到部门和镇街实施。部门、镇街据此按各自职责编制完善预算,集中投向重点项目,健全完善“多渠道投入、全方位整合”的旅游项目投入机制。

(四)全域发展,人才先行。通过对外引进与联合培养相结合,鼓励引进旅游行业各类专业人才,完善高中初级相结合的旅游教育体系。加强旅游教育培训和人才队伍建设,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全域旅游高级研讨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班、旅游饭店总经理岗位职务培训班、旅游社管理人员岗位职务培训班,开展各类旅游行业技能大赛,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区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快建设社会化旅游人才服务体系和市场化保障机制,完善旅游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探索旅游人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大力提高旅游人才配置效能,确保实现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十

近几年,随着张北草原生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作为旅游产业合理延伸的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乡村旅游与富民强县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制定出台了《张北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规定》以及相关行业管理办法,并对乡村旅游经营服务标准做出了具体要求。20xx年全县乡村旅游共计投入资金达230万元,接待游客达6万多人次,实现收入1200万元。到目前,全县已有三宝营盘、三台蒙古营、海子洼、大梁庄等7个村的500多户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建设中来。其中,郝家营乡三宝营盘村已被评为河北省首批30处乡村旅游示范点之一。

三宝营盘村紧邻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草场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去年该村投入资金60多万元,新建了农家宾馆楼一栋和农家小院5处。截止06年底,全村旅游接待户发展至50多户,拥有马匹85匹,草原摩托35辆,卡丁车20辆,户均收入1.6万多元。经营突出的农户,被授予“星级乡村民俗旅游接待户”标牌。农户家家吃、住设施一应俱全,娱乐项目、针绣编织等农民自制旅游纪念商品特色鲜明。乡村旅游的兴起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拉动了乡村经济的有效增长,成为实现我县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补充。

一是乡村旅游发展还处在散乱状态,缺乏科学规划来指导乡村旅游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是乡村旅游特色品牌不够突出,文化内涵有待深入挖掘;。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与规范,乡村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一)科学规划,指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是成立张北县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合理制定工发展方案,把乡村旅游建设纳入政府的宏观调控当中。同时,在原有乡村旅游示范村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桦皮岭、海子洼、马连滩生态园区、小二台农业示范区、错季蔬菜种植园区、奶牛小区、甜菜种植园区以及牡丹花山观林亭等区域内具有乡村旅游开发价值的村庄,积极确定第二批张北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建设,把乡村旅游引向健康、持续、和谐的轨道上来。

(二)深挖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品牌。目前,我县乡村旅游还停留在粗放式格局,存在片面强调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本地乡土文化内涵挖掘利用的现象。今后,一要将传统文化优势打造成乡村旅游产业优势,走文化品牌之路。要以特色文化提升乡村旅游含金量。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体验经济,其特征是旅游者通过体验式消费获取愉悦感受。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参与性方面大做文章,以乡土文化含量高、游客参与性强、满足个性化体验、民风淳朴的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来满足体验经济需求。三要避免千村一面,走饮食文、游牧文化、旅游商品文化之路。要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乐趣。要注重搜集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让游客边听故事、边赏原料和烹饪工艺、边品尝美味佳肴,重视游客的精神享受,提升乡村餐饮的文化内涵,积极推进乡土旅游商品的开发创新,保持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几传统工艺的乡土气息,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出台扶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省、市农口、扶贫等部门的专项资金,重点改善道路、院墙、排水排污、医疗卫生、旅游厕所、通讯等基础服务设施。二是邀请河北地理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对三宝营盘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进行专业指导,注重在开发资源、兴办旅游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三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乡村旅游建设,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整体上档升级。

(四)强化管理,努力提升整体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派出所和执法大队的职能,定期深入农家旅游接待户,对其餐饮质量、卫生环境、服务态度进行抽查,对不合格者责令限期整改。加强管理制度化,与各乡村旅游经营户签订安全、卫生责任书,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旅游环境,同时也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安全、卫生意识。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制定乡村旅游服务规范及乡村旅游教育培训计划,结合建设,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组织人员深入农村示范点(户),送教上门,努力提高我县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十一

为推进我市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域旅游加快发展,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对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3月,主任会议通过调研方案;4月,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陈爱平等率调研组对中心城区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调研;5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田新华带队,赴宜昌远安县、夷陵区学习考察全域旅游发展的经验和作法;9月中下旬,调研组深入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荆州区和洪湖市的20个现场调研考察,与当地人大常委会、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交流,听取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就进一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进行探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当做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自国家旅游局作出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部署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我市全域旅游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全域旅游条件优越。我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底蕴深厚的楚文化和三国文化、厚重独特的水文化、可歌可泣的红色文化、千古传诵的名人文化等成为发展文化旅游的独特优势;同时我市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如长江岸线、洪湖、洈水、桃花山、天鹅洲、卸甲坪等等;此外马山民歌、荆河戏、说鼓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传承表演,也极大丰富了我市全域旅游的内涵。以此为依托,我市不断加大旅游业发展,现有a级旅游景区16个,其中4a级5个、3a级11个(荆州古城正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湖北省高星级农家乐15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7家;全市现有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洪湖市)、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个,湖北省旅游名镇2个、旅游名村9个、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0个,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32家;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4个。旅游接待能力较高,现有星级旅游饭店18家,其中五星级1家(晶崴国际大酒店)、四星级2家、三星级15家,共有客房2755间、床位4811张;旅游客运公司6家,旅行社50家,其中出境旅游社4家。全市旅游从业人员7.5万余人,其中导游634人。全市接待旅游人次达3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1亿元,增长21%。

(二)高起点谋划,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一是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把全域旅游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的重大部署。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即将出台《荆州市旅游奖励办法》。2月27日,全市美丽乡村工作会议在松滋召开,吹响了全域旅游发展的号角。二是县市区积极行动,全域旅游初现雏形。荆州区作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全域旅游,规划编制、项目建设、环境改善、活动组织等有序推进。松滋市以洈水风景区和卸甲坪曲尺河温泉度假邨为龙头,旅游发展取得了很大突破。松滋洈水汽车露营地被授牌为全国首个五星级汽车自驾运动营地。三是乡村旅游来势较好。市农业部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住建部门大力支持发展特色小镇。荆州区马山镇、公安县毛家港镇、石首桃花山生态园等乡村旅游点精心推出各类农事体验、民俗文化观赏等乡村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三)加大投入力度,项目景区建设稳步推进。一是加快荆州古城5a创建。按照5a景区创建规划,完成环古城景区公交站点、景区安防系统、仲宣桥、游客中心等建设工作,重新设计安装部分标识标牌、垃圾桶和轻质结构商亭,景区面貌和可通达性明显改观。二是重点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全市在建旅游重大项目28个,总投资380亿元。纪南文旅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完成投资38亿元。总投资120亿元的华强方特文化园项目施工进展顺利、总投资28亿元的荆州海洋世界项目一期“水世界”6月28日开业运营,接待游客25万人。关公义园开园,文创产业新城项目筹备工作稳步推进,荆州文博园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卸甲坪曲尺河温泉度假邨开门半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荆州区八岭山镇七彩花都高峰时期一天接待游客达8000人,石首桃花山生态科技园、松滋洈水风景区运行良好。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监利白螺镇农旅产业园、洪湖珂里村等乡村旅游建设持续发展;公安县与鄂旅投达成投资意向,计划5年投资10亿打造黄山头镇湘鄂边界康养生态小镇,引进恒大集团投资200亿元打造埠河葡萄生态小镇,埠河镇成功入选湖北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镇。荆州旅游项目建设得到省旅游委认可,在今年召开的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推进会上,荆州市以“加快旅游项目建设,争当旅游强省排头兵”为题作了典型发言,并成功承办全省旅游景区工作会暨培训班。

(四)加大营销力度,全力推介荆州旅游。一方面,加强国内主要城市主流媒体以及客源密集区宣传,在武汉市场通过led屏、公交车身、高铁杂志等重点宣传荆州古城品牌。20选择成都至武汉、上海至宜昌、北京至宜昌三条线路的动车高铁开展“荆州号”整车冠名活动,重点宣传荆州重点景区,项目预算400万元。6月6日,“荆州古城号”高铁冠名列车首发仪式在武汉站成功举行。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国内旅游交流,积极参加各类境内外专业展会和推广活动。6月9日至11日,第九届华中旅游博览会暨第二届长江旅游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以“楚国故都,三国名城”为主题的荆州展区亮点纷呈,共吸引5万多人次现场参观。通过开展洈水萤火露营音乐节、公安智者故里桃花节、黄山头帐篷节、洪湖首届生态荷花节、清水大闸蟹节等旅游推介活动,承办湖北省垂钓俱乐部挑战赛等赛事,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打造荆当旅游公路、纪南城至八岭山旅游公路、长湖环线旅游道路建设,不断加快中心城区旅游景区公路互联互通。投资3.7亿元修建了洪湖悦兮半岛温泉景区至“洪湖岸边”旅游大道,引入国家项目资金疏浚了近10公里大湖航道。推进城市公交服务网络与城郊主要景点和乡村旅游点的有效连接,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新建荆州古城游客服务中心,完善旅游标示标牌,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03座,累计投资4255万元。

(六)加大工作力度,规范市场监管。一是多措并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节日旅游安全、消防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大督办等活动。2017年上半年,先后对50多家旅游企业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4大类19小项,及时进行督导整改。二是部门联动,加大监管执法检查力度。坚持着眼“大旅游”谋发展、立足“小旅游”抓监管,文旅、安监、公安、工商、运管等有关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初步实现常态化。三是加强安全预警,防范事故发生。除节假日集中开展安全教育、人流引导提示外,针对恶劣天气,市文旅部门多次利用网络、微信等形式向旅游企业发出安全提示。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安全意识。围绕“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主题,积极开展旅游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宣讲等活动,推动全社会关注旅游安全、平安出行。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域旅游发展先进地区相比,与广大游客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全域旅游发展的氛围不浓。各地各部门对发展全域旅游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构建产业发展模式,主动融入,协调配合的机制尚待建立。旅游管理机构的综合协调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制约发展。我市文物旅游专项经费虽年均保持在1000万元,但与周边市州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缓慢。交通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尚未实现全市全覆盖,景区之间通达条件较差,缺乏专线车辆,有时需要多次转车才能达到目的地,给游客造成不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餐饮、食宿、购物、娱乐等设施布局不合理,规模较小;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标识、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等建设滞后,存在重大节日出行难、停车难、入厕难等问题。同时旅游市场秩序、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智慧旅游平台建设等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旅游项目核心品牌少。全省目前有5a级景区11家、4a级景区131家、3a级景区173家;相邻的宜昌市有5a级景区4家、4a级景区16家、3a级景区19家。而我市目前仅有4a级景区5家、3a级景区11家,尚无5a级景区,a级景区数量在全省的位次比较落后,与周边城市相比也较少。旅游项目设计上普遍存在体验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核心景区和主打“拳头”产品不多,旅游核心品牌少,缺乏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大景区,旅游吸引力弱。在建项目内容重复、同质化倾向明显,缺乏错位竞争和优势互补。一些项目、景区运营管理不善,效益不佳。由于在服务设施、环境卫生、旅游厕所、服务质量、经营管理、旅游安全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今年10月10日,省旅游委公布2017年湖北a级旅游景区“红黑榜”,我市洪湖蓝田生态旅游风景区被摘牌。

(四)旅游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从全市来看,缺乏精通旅游管理和擅长旅游策划营销的高层次人才,从业导游绝大多数是初级导游,中、高级导游不多,能为境外游客提供服务的小语种导游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景区景点没有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全方位打造,满足游客的多种需求,增强景区吸引力,仍以收取门票为主要营业收入,还没有实现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一)着力强化思想认识。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思维、新理念来引领全域旅游工作。全市上下要从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提升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高度,充分认识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政府要把全域旅游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统筹力度,建立旅游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推动旅游由部门行为向政府统筹转变。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旅游+”工程,推动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营造共抓共建共享全域旅游的氛围。逐步充实旅游部门的工作力量,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能,使之更加适应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

(二)着力提高旅游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快公路、水运、港航、城市公交等交通设施建设,畅通城乡交通网络,打通景区旅游通道,完善城市旅游接待、集散功能。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公安、住建、城管、国土、经信、旅游等涉旅数据信息共享。加强旅游软环境建设,规范旅游执法行为,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和安全保障,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强化对旅游者和广大市民的教育引导,努力营造文明旅游、和谐旅游、安全旅游的良好氛围。

(三)着力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一是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实力较强有旅游开发经验的重点企业,确保引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二是紧紧依靠鄂旅投等国企,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吸引更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旅游业发展,推动旅游建设项目尽快落地建成受益。三是树立精品意识,集中财力物力,重点建设精品景区、精品景点,打造核心旅游品牌,提高我市旅游吸引力、美誉度。四是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旅游新业态。以“白云边”“福娃”品牌为依托,探索工业旅游业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庄园、美丽乡村示范区,打造乡村旅游发展综合载体。

(四)着力加强市场营销。一是加强策划力度。做好品牌包装策划,组织专业机构,策划荆州旅游形象广告语和logo,用一句话叫响荆州。研究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图书画册、旅游歌曲、微电影等高质量的旅游宣传品,挖掘整理、演绎创作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浓郁传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赋予旅游项目更多的文化内涵,增强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和神秘感。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在国内外主要城市主流媒体以及客源密集区的宣传,以高铁冠名旅游宣传项目为引擎,重点在高铁沿线和周边城市等地宣传荆州旅游品牌和旅游产品。三是加大推介力度。加强国际国内旅游交流,积极参加各类境内外专业展会和推广活动。继续推进荆州旅游大篷车、洪湖美食节、公安葡萄节、洈水露营大会等推介活动,以节为媒推动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四是加大创新力度。综合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微电影、数字旅游、影视植入、在线预定等媒介加强宣传,实现旅游营销网络的全覆盖。

(五)着力加强人才培养引进。进一步加大旅游人才培养、选拔和引进力度,制定支持旅游人才特殊优惠政策,建立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大力引进旅游管理、策划、营销高端专业人才;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岗位培训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要将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分工和要求,纳入年度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同部署、同督办、同考核。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设置评价指标,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景区景点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平台,建立全域旅游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由单一的门票收入向综合性的产业经济转变。

关于红色旅游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篇十二

xx年9月,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对我县乡村旅游情况进行调研,座谈走访相关部门、乡镇及重点乡村旅游景点,并赴四川成都五朵金花、黄龙溪古镇等成功案例景点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一是系统研究不够。当前,我们在大别山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对乡村旅游的产业地位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指导思想不明,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缺乏对如何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打造特色,包装卖点、营造氛围,如何将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培训教育和市场运作等各项措施有机结合的系统研究,导致目前各自为战,小打小闹,形不成气候,打不出品牌。

二是规划指导不力。虽然xx年制定了《罗田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通过评审,论证不充分,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制定详规。大多数开展乡村旅游的地方,既没有规划作指导,更谈不上有效利用资源,基本上是自发组织,自行设计,自己建设,自主经营,甚至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重复建设、无序竞争。

三是环境功能不适。农村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塆落臭气熏天,可进入性差。有的乡村道路不畅,又窄又陡,景点分散,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厕所、标牌标识、给排水、卫生防疫、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极不配套;有的农家乐用餐环境和住宿条件较差,吃住行游购娱等不可或缺的六要素差距大。有的游客来了,有钱花不出去,想玩没地方玩,想体验农家生活,却无处安身,导致老人不敢留,小孩不愿留,中青年人只得走的局面。

四是体制机制不顺。乡村旅游涉及农业、林业、环保、交通、旅游等多个部门和机构,与新农村建设、社区发展、小集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息息相关,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部门和行业之间不能协调联动,谁都管谁也不管,没有一个权威部门来牵头,无法协调和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和农户的积极性;由于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许多开发和经营行为得不到应有的规范。

五是特色打造不力。目前,只处在吃农家、住农家的基础阶段,罗田本地文化没有得到挖掘,有的在开发乡村文化,但没有上升到商品的层次,提供给旅游者的服务形式单一,缺乏拳头产品和核心吸引物。由于经营管理人才奇缺,在景点打造、旅游商品开发上没有做出特色,产业链条过短,对乡村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同时,由于营销主体不明确,经营者对营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和专业团队,投入少且乏持续性。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和景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没有经过精心包装和营销,知名度不高。比如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主要以园林和农业为主,注入旅游元素的意识不够浓,呈现农旅脱节现象。

与建议。

我县的山水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没有十分突出的优势,知名度、美誉度没有完全叫响,而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潜力。为此,我们建议:

(一)科学规划。要在全面普查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迅速对xx年制定的总规进行修编,并分乡镇、分景点制定出详规,进行科学论证。修编时,要本着突出乡土特色、保护与开发并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做到与旅游总规、土地利用、农业发展、村镇建设等规划相衔接。

同时,规划一经论证和评审,要维护其严肃性,坚决按照规划来建设,避免遍地开花、无序建设,浪费资源和投资。

要突出发展重点,树立保护好现有的原生态资源也是政绩的理念,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宏观的视野、更高的定位来谋划,可以选择最有潜力的乡镇、村和景点,率先发展,以点带面。在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上,对瑞源、燕儿谷、十里荷塘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要提档升级,打造亮点;对温泉、冰臼群、黄柏山、古村落等优质资源,要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分批次开发。在政策上,要给予扶持,规划和旅游部门要派专人指导,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二)政策引导。成都锦江五朵金花现已成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往休闲度假,还引发了一场全国人民考察运动。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科学规划是龙头、产业支撑是根本、农民增收是动力、有效融资是保障,从建设到管理,始终体现了的政府的主导作用。就我县而言,就是要立足资源优势,放眼全国、全省,准确定位;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由旅游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协调联动机制,明确落实责任,将乡村旅游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形成发展合力;要在用地、税费、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同时,要大力招商引资,以商招商,以一些大项目吸引城市资本和工业资本,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三)彰显特色。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决不能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当扬长避短,因陋就简,就土避洋,突出自我特色。从吃来说,要发展有罗田特色的饮食业。蜀南竹海的特色是观竹、吃竹,用竹子的附属产品做出全竹宴的熊猫大餐,让游客流连忘返,值得借鉴。从住来说,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小寨等都可以作为旅馆,我们的农家旅馆同样可以利用乡野民居,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从游来说,要提高品位,提高游客参与度,既要留得住老人,又要留得住孩子。要精心设计出能够让旅游者深入农村乡间,观赏山水画景,体验民情风俗的乡村旅游项目。比如参与打板栗、采摘、耕作等一切农事活动,体会老米酒、篼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的神仙生活,食宿农家,餐桌上能够吃到罗田十大名吃的美食,穿街走巷,能够听到男女老幼传唱罗田民歌。从购来说,要加大地方风味、工艺品、纪念品等三大系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

(四)规范管理。要结合我县实际和市场需求,制定《乡村旅游管理办法》,规范经营行为,确保乡村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挂职、聘请等举措,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接待服务水平,特别是要有计划地组织培训一批乡村特色景点的导游;要加快推进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整洁、卫生、和谐、优美的旅游环境,增加游客的游玩兴趣和滞留时间;要鼓励能人返乡,聚合人才、资金、资源优势,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和建设档次。

(五)精心包装。一部电影《刘三姐》能够传遍桂林山水,一部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人们熟知山西祈家乔家堡,一曲《纳西古乐》让人们永远知道丽江古城。没有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灵魂的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同样要注入文化内涵。要打造出像成都的五朵金花、云南的丽江古城一样的名镇、名村、名景。当前,重点是要做活板栗、甜柿、红叶三大文章,激活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三大历史名人。我县素有全国板栗之乡、甜柿之乡的美誉,甜柿品质无与伦比,板栗漫山遍野,红叶声名远扬,其开发和炒作价值远远超过麻城杜鹃。建议在旅游公路沿线及景区栽植甜柿和乌桕树,让游客走进罗田的山川原野,放眼满是秋阳照彩、金果凌霜的甜柿和秋林尽染、红叶烂漫的美景。要加强包装宣传推介力度,整合媒体宣传攻势,全方位扩大品牌效应,吸引游客秋游都来罗田打板栗、摘甜柿、赏红叶。要围绕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选好主题,面向全国组织开展电视剧、电影、歌曲、文艺作品等一系列创作、征集和评选活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