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通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0:58:30 页码:10
2023年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通用13篇)
2023-11-09 20:58:30    小编:HLL

教案内容需要根据学科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等因素进行科学的编排。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仔细阅读和理解,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教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一

1、理解“一偿夙愿、囊中羞涩、脱颖而出”等词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四个“终于”,感受巴赫为了音乐历尽艰辛、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奋斗精神。

4、实现与巴赫的心灵对话,感悟“屋顶上的月光”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能体会出巴赫为了音乐历尽艰辛、勤奋学习、执着追求的奋斗精神。

实现与巴赫的心灵对话,感悟“屋顶上的月光”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一、谈话引入,预习交流。

1、播放音乐,出示文章和巴赫的图片,简介巴赫。

2、引出少年巴赫。

二、学习课文1--3节,体会巴赫热爱音乐的奋斗精神。

1、揭示课题:《屋顶上的'月光》。

(1)提问: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少年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交流。

2、体会文章是如何写巴赫人热爱音乐的?轻声读1—3节。

(1)思考:哪些词句写出了巴赫热爱音乐?

(2)学生品读体会。

(3)交流:师随机板书热爱音乐、历尽艰辛、勤奋学习。

三、学习课文4--7节,体会巴赫执着追求的精神。

1、过渡:并提出问题-----巴赫又做了什么?

2、学生交流:抓住句子:哥哥每到晚上都要出去演奏补贴家用,这时他就偷出哥哥珍藏的曲谱,用白纸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抄下来。理解“偷”的含义。

板书:执着追求。

3、引读体会句子:音乐如泣如诉,有身世坎坷的感叹,有遭遇挫折的伤悲,更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光明的无限渴望。

4、出示填空:哥哥站在月光下倾听着,他很内疚----------,更有些自豪----------,于是潸然泪下。

5、齐读,再次感受。

6、出示文中带有三个“终于”的句子,并体会反复出现“终于”的好处。

7、出示句子:少年终于一偿夙愿,美梦成真-----他就是现代奏鸣曲的奠基者巴赫。

(1)体会最后一个“终于”,理解艰辛后总会获得成功的道理。

(2)理解词语“一偿夙愿”。

(3)齐读。

四、学习课文8--9节,联系上下文感悟“屋顶上的月光”的深刻含义。

3、课文把月光比作明灯照亮了巴赫的理想。

板书:照亮理想。

4、同学们,你们一定都有自己的理想,说一说自己的理想。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二

1、借助图片,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2、了解夜间成人的劳动,感受劳动者的辛苦。

3、激发热爱、尊重劳动者的情感。

夜间人们工作的ppt。

师: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都回家了,城里的夜晚静悄悄的,月亮觉得很孤独,为什么皱着眉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月亮会怎么办?(找朋友)。

1、出示ppt1月亮找啊找找到了谁?你是怎么知道的?描述手术室的医生。

月亮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晚还不睡觉呢?医生会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他们为什么还在工作?

小结:夜静悄悄了,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阿姨们还在忙碌着,为了减轻减少病人的痛苦,他们的夜晚没有休息,还在忙碌着。

2、出示ppt2。

月亮继续找啊找又找到了谁?

教师小结:警察叔叔、交通警察为了维持秩序执勤。为了大家的安全执勤。

3、出示ppt3。

4、月亮怎么样了?(开心)为什么开心?(不再孤单了)。

为夜晚的人们送上微弱的光亮!

教师小结:夜深了,人们也都进入了甜甜的梦乡,医院里的医生、晚上执勤的警察、建筑工人却还在工作着,他们辛苦吗?我们一起用好听的'声乐朗诵诗歌送给他们。

1、师幼一起朗诵诗歌。

1、教师引导小区里保安,师:夜很深了,保安叔叔也很困了,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没睡觉?为了小区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保安叔叔还没有睡,我们把保安叔叔也编到诗歌里仿编:“我们要保护小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希望大家能睡个好觉”

2、出租车司机:这么晚了他们为什么还在忙碌着?

师:出租车司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1、师:在我们小朋友中,有没有爸爸、妈妈在夜晚工作的呢?

哦,原来我们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当中也有许多在夜晚工作的,他们很辛苦;那小朋友现在知道,我们的生活能离开这些人吗?我们的生活很需要这些夜晚工作的人。

2、师:你们爱他们吗?爱,那今晚回家别忘了对他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并把这首散文诗送给他们哦!

诗歌赏析《城里的月光》。

城里的夜晚静悄悄,月亮觉得很孤独。

月亮出来找朋友,找啊找,找到了正在手术室的医生。

月亮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睡觉?”

医生回答说:”我们正在给病人开刀,希望他早日康复。”

月亮听了点点头,微笑的走了。

月亮继续找,找啊找,找到了正在执勤的警察。

月亮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睡觉?”

警察回答说:“我们正在维持秩序,希望民工可以早日回家。”

月亮听了点点头,微笑的走了。

月亮又继续找,找啊找,找到了建筑工人。

月亮问:“你们为什么这么晚了还不睡觉?”

建筑工人说:“我们要早日把房子造好,让大家早日住进新房。”

月亮听了点点头,微笑的走了。

月亮觉得自己不再孤单,又开心地挂到了天空,

为夜晚工作的人们送上微弱的光亮。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三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课8个生字,能掌握“谱写、蜡烛、清幽”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背诵第九自然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法,学习作者在写实中融入想象的手法,品味文章关键的字、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传达出的贝多芬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进而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重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言,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

【难点】。

体会贝多芬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关怀,感受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多媒体教学法。

任务导向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导入部分,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贝多芬的名曲《月光曲》,让学生沉浸在钢琴曲美好的氛围之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为同学正音)。

2.学生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思考:《月光曲》是如何谱成的?

明确: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两首曲子,第二首是在贝多芬有感于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的情况下,即兴创作的,遂成《月光曲》。

3.播放《月光曲》,让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谈感受。

(三)以句带篇,深入研读。

1.赏析重点句子。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段文字是语言描写,用兄妹之间的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兄妹俩相依为命的真情,同时,也表现了妹妹的善解人意以及对音乐的热爱,为后文写贝多芬两次为她弹奏奠定了基础。)。

(2)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谈一首吧。”

(体现了盲姑娘不光爱音乐,更能够懂音乐,并且懂得贝多芬的音乐,使得贝多芬引之为知音,因此而创作了《月光曲》。)。

(曲为心声,贝多芬在弹奏月光曲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也是不平静的。面对着眼前穷苦的兄妹俩,面对着自己真正的知音,贝多芬同情之中又有感动,更有得见知音的感慨与激动。)。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五)小结作业。

1.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我们要向贝多芬学习,关爱别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查找并欣赏贝多芬其他作品,向同学们介绍。

兄妹俩:听琴声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融入想象)。

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贝多芬:弹一曲。

七、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四

1、充分感受月光长廊优美宁静的情境,从而发现大自然的美。

2、知道不打扰别人,愿意和大家做朋友。

3、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4、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月光长廊》ppt、背景音乐《舒伯特小夜曲》。

一、图片导入:

1、老师带来了一张图片,看看这是在什么地方?

2、你们觉得这儿美不美?哪里很美的?

3、假如你在这么美的月光下,你想干什么?

二、欣赏故事,理解作品,体会意境:

2、到底在干什么?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故事,看看与你们讲得一样吗?听仔细了,故事名字叫《月光长廊》。

突然传来"呱"的一声,把大家吓了一跳,会是谁呢?

小狗会加入到朋友中去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故事后提问:

故事里发生的事情与你们讲的一样吗?

哪些事情是你没有想到的?你有哪些是不理解的?

辅助提问:

故事里为什么猫与老鼠成了好朋友?

青蛙为什么会叫起来?

但又为什么立刻停住了捂住自己的嘴巴?

小狗采花的行为对不对?为什么小狗会忍不住去采花?

讨论:在月光长廊里,你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4、欣赏ppt配乐故事提问:你喜欢这月光长廊吗?听了以后有什么感觉?

让孩子听着音乐与朋友跳舞。

三、总结:

我们的生活中的长廊也这么美。生活中还有许多美的地方,我们去找一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很美的。

大班的孩子有着敏感的感觉与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大自然的一切事物有着不可抑制的好奇心,在他们的世界里,一些大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日常琐事,往往成为孩子们一个个自我认识的'故事。《月光长廊》这一优美的文学作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大自然中的月光长廊里的故事,它能让孩子充分感受月光长廊优美宁静的情境,从而发现大自然的美。因此,在"亲亲大自然"主题活动中选择了这一教学内容。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五

1、欣赏《月亮月光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音乐,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2、通过教学,启发学生用身体地动作感受彝族民歌地特有韵味。

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课件、录音机。

1课时。

一.听音乐进入教室,师生歌唱问好。

二.节奏练习:

1、: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条节奏,谁愿意读一读?

2、找学生读。

3、让学生边拍节奏边读。

4、根据节奏创编动作。

三、新课导入。

1、(出示图画,学生描述并理解,教师引导。)。

师:晚上的景色美吗?老师这儿有二个对形图分别像什么?生:月亮、花等等。

师:“月亮婆婆露出笑脸放射出光”,听赏《月亮月光光》请你们用动作和表情来告诉老师。

师:你们可真聪明,想了这么多的动作,你们都把月亮婆婆的表情给表现出来了。我们来选一种,大家一起表演。

师:“河边的青蛙看者天上的月亮叫喊着”请你们用动作和表情告诉老师,我们也来选择一种。你们想不想根据音乐用舞蹈动作及表情把这迷人的'景色表现出来呢?(第二次感受《月亮月光光》童声二重唱歌曲)。

2、了解彝族的特点。

2)教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辨认。

3)教师向学生介绍彝族。

3、感受音乐阶段:

1):听彝族小朋友为我们带来了一段音乐,它表现了怎样地情绪?

2)再听:让学生用动作感受出节奏。

3)再听:让学生边听边哼唱音乐。

4)教师启发:你们听彝族小朋友跳得多高兴啊,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跳起来吗?

5)边听音乐边看插图,学几个彝族舞蹈的动作随音乐表演(用动作来感受音乐,培养学生大方、自信、乐观的性格。)。

三、感受音乐。

小朋友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不同情绪的乐曲,现在请你们用不同的形式来感受。

课堂:这节课同学们做得真好!继续努力吧!

教后反思: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六

1.欣赏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葫芦丝柔和、婉转动听的音色。

2.在音乐欣赏中了解傣族的风土人情,以及傣族乐器葫芦丝。

3.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尝试跳孔雀舞。

1.音乐录音《月光下的凤尾竹》、电脑、音响。

2.课件1与音乐相匹配的傣族风景。课件2泼水节。

3.葫芦丝一个、孔雀头饰及服装一套、傣族女装一套。

4.孔雀羽毛头饰人手一份。

师:小朋友,你们好,我是一位傣族姑娘,你们知道傣族吗?

师:我们傣族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我们那里风景秀美,人们都能歌善舞,今天我就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傣族音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师:你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感受?

师:你知道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呢?

老师出示葫芦丝问:它为什么叫葫芦丝?

师:因为这个乐器上面部分是一个葫芦而它吹出来的音乐就像丝绸一样柔和、婉转所以我们傣族人把他叫做葫芦丝。

师:让我们一起学着用葫芦丝来演奏这首曲子吧。

师:我们傣族除了有葫芦丝之外还有秀美的风景呢!我们再一起去欣赏一下吧。

师:你刚才看到了哪些风景?

师:你最喜欢什么风景?

师:我们傣族的竹林是最有名的,特别是到了晚上天上挂了一轮明月,月光照在凤尾竹上特别美所以人们就用葫芦丝演奏了一首乐曲就叫作《月光下的凤尾竹》。

师:这么美的景色,这么美的音乐还引来了谁呢?(老师带上孔雀头饰,穿上孔雀裙)它会做什么呢?让我们一一看。

(1)欣赏老师跳孔雀舞。

(2)说说看到了哪些动作,孔雀在干什么,并学一学。

(3)师幼共同听音乐跳孔雀舞。

(4)幼儿戴上头饰和老师一起来跳舞。

(5)请个别幼儿来表演。

师:我们傣族除了有美妙的音乐,有秀美的景色,有漂亮的孔雀,我们傣族人还很喜欢过泼水节呢!瞧那边的泼水节开始了,我们快过去吧。(放可见泼水节,师幼跟随音乐跳着欢快的舞步出活动室。)。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七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初步了解傣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2、通过现场欣赏葫芦丝等乐器演奏及随音乐舞蹈,多通道感受乐曲柔美、流等特点。

3、积累合作舞蹈的智慧,体验其中的乐趣。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1、乐器(葫芦丝、笛子、陶埙),录音带。

2、教师用的少数民族服装,幼儿用的自制羽毛腕饰。

1、教师与幼儿一起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完整欣赏录音乐曲第一遍,感受乐曲的美妙、动听。

2、幼儿欣赏乐曲第二遍,教师引发幼儿注意听辨主奏乐器------葫芦丝。

3、教师现场用笛子、陶埙、葫芦丝分别演奏,请幼儿分辨乐曲中的主奏乐器。

4、教师用葫芦丝现场完整演奏乐曲。

5、教师与幼儿讨论乐曲的相关信息,如云南、傣族、凤尾竹以及曲名等。

6、两名教师穿上傣族服装,合作舞蹈。

7、幼儿在音乐伴奏下带上腕饰参与表演,分别进行孔雀舞表演及模仿吹葫芦丝表演,教师提示幼儿跟随音乐旋律、节奏做不同动作。

8、幼儿分角色两两组合随音乐完整表演艺术1-2遍。

活动以音乐欣赏为主线,用整合的手段营造了了个审美的`艺术氛围,借助葫芦丝、陶埙、笛子、少数民族服装、孔雀舞、教师现场演奏等多种与乐曲相关的要素,帮助幼儿全面感受、理解乐曲。幼儿通过多通道的参与,发展审美能力。

不足之处:

第二,在与幼儿讨论音乐背景之前,应让幼儿观看云南傣族人民生活和歌舞的录像资料,使幼儿的经验和体验更加直观、丰富。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八

教师:王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幽静、入场券、蜡烛、纯熟、琴键、微波粼粼、霎时、一缕、汹涌、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抓住贝多芬的言行举动及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4、感受贝多芬同情热爱贫苦人民的思想情怀。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探准备。

一、检查预习(从课文结尾入手)。

1、(《月光曲》音乐起)齐读课题:“曲”是什么意思?

2、从课文中你结识了谁?贝多芬是什么人?你怎么知道他是著名的?

3、课文写了他谱写《月光曲》,那课文中还有哪一段和他创作《月光曲》没有关系?(相机教学最后一小节)。

引探过程。

过渡:一个曲子为什么这么着急,贝多芬为什么要“飞奔”回客店,还要连夜写下来?

一、直奔重点,体会乐曲的意境。

2、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1)这写了什么?(大海和月光的变化)那怎么说是《月光曲》呢?

(2)引导学生理解月光、大海变化的内容,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相机出示课件)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3)分清事物与联想:

(4)教师小结:这些月光和海面的变化,是贝多芬演奏《月光曲》时所引起的兄妹俩的联想。那么什么样的旋律才能让他们想到月亮刚刚升起……呢?(在前面写上:柔和徐缓、有力快速、高昂激荡)。

(6)是这样的音乐(指板书)引起了这样的联想(指板书)。这是我们的猜想,贝多芬的《月光曲》真是这样的吗?想不想听一听?不过我想:贝多芬是伟大的音乐家,不一定象我们研究的那样简单,可能在一片平静的大海中,也会偶尔跳起几个雪白的浪花,也可能在汹涌的浪峰之间有低沉波谷,是不是?这样,就使乐曲的旋律更丰富了。(音乐欣赏)。

(7)想象练习:你听着这首曲子好象看到了什么?

三、追根溯源,了解人物的心境。

1、如此美好的乐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学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产生?(学生质疑)那么,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带着问题自读第二至第八自然段:

2、学生分小组研读第2--8自然段。

3、引导学生理解创作的源泉:

(2)寄情于月光:他把这份感情寄托给了谁?(出示朗读第8小节)。

4、现在你还认为《月光曲》是反映月光和大海变化的吗?(是反映贝多芬那天晚上和空兄妹俩接触的过程和他的感情变化的。)。

引探总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给世界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也给我们带来了今天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借助网络去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

引探实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听《清晨》一曲,启发学生想象音乐的内容,并把想象到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弹曲子。

受到感染即兴创作《月光曲》。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九

1.聆听温州民歌《月光光》,感受温州的风土人情,体验乘凉意境,体会民歌独特魅力。

2.学唱《月光光》,能综合表演歌曲,并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用对比的速度演唱歌曲。

3.延伸欣赏《叮叮当》体会温州民歌的独特性。

4.培养学生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喜爱温州民歌、热爱温州。

教学重点:

感受温州民歌,学唱《月光光》有表情的综合表演歌曲;

为歌曲创编新歌词,并能用不同速度演唱。

教学难点:

1、准确演唱歌曲的最后一句。

2、创编新歌词。

教学准备:

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在这样的景色中,你最想做什么事情?

生1:数星星、看月亮。

生2:在阳台上乘凉。

师:如果在这美丽的夜晚中我们能听一段音乐,你会选择怎么样的音乐呢?为什么?

2.给图画配乐。

《月光光》伴奏。

听后交流。

生:我会选择第二段音乐,因为它是静静的、柔和的,特别适合夜晚。

3.随音乐表演情境。

(第一遍)师:把你想到的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让老师猜猜。

(第二遍)师:老师要去模仿动作最有节奏感、最美的同学。

启发学生跟着音乐的强弱做动作。

设计意图:通过图画的情景创设和谈话让学生直接感受《月光光》静静的意境。在静静的音乐中启发学生想象夏日月夜乘凉图,进入意境。

1.听音乐表现情境。

师: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表演也很形象,你看,我把自己小时侯乘凉时用的蒲扇都带来了。我现在要随着音乐摇一摇,请小朋友自己观察老师的动作,看看老师是怎么摇的。如果你发现规律就跟老师一起来。

师随音乐,用扇子×-︱×-‖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2.听音乐,感受歌曲节拍。

生随音乐用×-︱×-‖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3.奏读歌词。

重点引导:

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师:括号里的“呀”能不能去掉?应该怎样把语气读出来呢?

快速、惊叹、自豪地。

师生对读。

4.师范唱,生体验歌曲的情绪。

师:歌曲里说夸夸家乡山水美,你猜,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生:温州。

生:优美、自豪的。

设计意图: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每次都能带着明确的目标聆听音乐,丰富学生音乐体验、淡化教学痕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聆听感受、体验音乐。在情境表演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学生的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音乐活动的实践者。这样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歌曲情绪,加深对乐曲的记忆。

5.随音乐默唱。

6.跟琴唱。

引导解决难点:一字多音。

7.多种形式演唱:齐唱、接龙……引导学生用对比情绪演唱。

8.背唱。

1、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去乘凉,

×-︱×-︱×-︱×-︱。

摇摇摇摇(点头、指星星)。

唱支歌儿夸夸家乡山水美,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

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

学生自己编配动作。

2.创编歌词。

“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去乘凉,画幅画夸夸家乡山水美,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创编歌词。

师巡视引导。

跳支舞、讲故事、说快板等等。

引导学生讨论用怎样的速度演唱歌曲。

如:小朋友跳支舞夸夸家乡的时候速度是快的,那么演唱的速度就快。

小朋友拍照像夸夸家乡速度是慢的,歌曲演唱就就要慢。

体会不同速度的民歌。

3.情景表演。

思考:我可以表演什么角色,大树、白云、老奶奶、小朋友……。

跟音乐表演。

4、a师范读。

师用快板给学生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多中形式的演唱,预防学生的歌唱疲劳,教师用温州方言说快板夸夸家乡这一环节自然地过渡到温州方言,也体验了温州快板这一艺术形式的魅力,用方言演唱歌曲就水到渠成了。用温州方言演唱温州民歌,使音乐更加生活化、本土化,让音乐走入孩子们的生活。

欣赏《叮叮当》。

出示歌词。

师:你觉得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喜欢这首民歌?

听后交流。

我们一起走进了家乡温州,欣赏了温州民歌。希望同学们课后再去唱家乡的民歌,并能学一学,唱一唱,下次我们举办民歌会,看谁会唱的民歌最多!

课后反思。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深深得感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虽然只是用短短的一句话、小小的一个动作或者是话说间变换一个音调就能把创造的种子播入学生幼小的心田。这也正是音乐教育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所不容忽视的价值所在。因此,作为我们音乐教师,更要有意识在教学中寻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契机,大力发展学生的的创新思维。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十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善良的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幽静”造句矿。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1.贝多芬画像一幅。

2.生字卡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学习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事情?(是贝多芬的事情。)。

2;出示贝多芬画像,简介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于1770年,1827年逝世。贝多芬从小就表现了非凡的音乐才华,十岁举行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他生活在封建统治最黑暗的年代,家境贫寒,受尽磨难,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对专制暴政元比憎恨)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3.什么是“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的?(从第二自然段到课文结束。)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应该怎么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介绍贝多芬,引出故事。第二自然段到最后是第二部分,讲关于《月光曲》的传说。)。

4.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1.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i)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几首曲子?(弹了两首曲子)(2)这两首是什么曲子?(第一首是盲姑娘想要学的贝多芬谱写的曲子。第二首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月光曲》。)。

2.学生默读思考后讨论。

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弹第一首曲于,从哪几到哪儿是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第二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第一首曲子;第八自然段到课文结束,讲贝多芬创作《月光曲》。)。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请学生解释几个词语:幽静一偏僻、情静。入场券一门票,陌生一生疏。不熟悉。纯熟——很熟练。

教师补充介绍:莱茵河是欧洲的大河之一,流经好几个国家,包括德国。

2.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而且园不能直接听到贝多芬自己的弹奏而感到深深的遗憾。)。

3,盲姑娘一家很穷,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他们住在一所茅屋里,兄妹俩相依为命。哥哥是个皮鞋匠,妹妹是个瞎子。他们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4.姑娘为什么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姑娘很懂事,她听出哥哥话中有不安的意思,能体谅哥哥的难处,所以反过来安慰哥哥,把自己想听音乐会的强烈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从这里可以看出兄妹俩的相互体贴,这种感情非常可贵,十分感人。)。

5.盲姑娘不但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她看不见乐谱,只是听别人弹过几遍,就能弹贝多芬的曲子,尽管断断续续,很不熟练,但是很不容易的。贝多芬自己弹起来,她立刻就听得人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他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并且由此猜出了弹琴的正是贝多芬本人。这说明她具有音乐才能。贝多芬也深深地为自己能在穷人中有这样的“知音”而感动,正是这种激情促使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

6.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自然段。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十一

[一]了解塔尔族及其民间音乐。

[二]能够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歌曲的演唱。

转调和歌曲的情绪。

钢琴录音机。

1、介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反映爱情生活的.歌曲,歌曲表达了一位青年在爱情上的伤感、思恋和向往。

2、欣赏一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

3、听完后让学生分析这首歌曲的情绪及结构。

4、教师总结并讲解:〈〈在银色的月光下〉〉是一首旋律优美、忧伤,以物达意、借月咏愁,抒发伤感哀怨之情的代表作品。

5、跟着钢琴学唱〈〈在银色的月光下〉〉的曲谱,解决歌曲的难点转调,交代清楚前5等于后6。

6、唱熟曲谱后再欣赏一遍歌曲〈〈在银色的月光下〉〉,也可让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学唱歌词。

7、教唱歌词直到唱熟。

8、有感情演唱:让学生带着优美、忧伤的情绪演唱歌曲。

9、课堂小结。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十二

一、聆听欣赏温州民歌《月光光》学唱并创编新歌词。

二、延伸欣赏《叮叮当》。

1.能有感情的演唱《月光光》,体会歌曲中的“静”“动”结合,能综合表演歌曲。

2.感受温州的风土人情,体验民歌魅力,创编《月光光》新歌词,尝试用方言演唱。

1.聆听《月光光》感受歌曲“静”的意境,体会歌曲的静中有闹,并能用不同音色、情绪表演。

2.在游戏中体会乐曲风格,全班分工合作综合表演《月光光》,体验合作与创新的快乐。

3.聆听温州民歌《叮叮当》,感受温州民歌的独特魅力。

1.喜欢、热爱温州民歌,热爱家乡温州,热爱祖国。

2.乐于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合作能力。

感受温州民歌,学唱《月光光》并用对比的情绪演唱歌曲。

1.知道“唱支歌儿夸夸家乡山水美,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的换气点,正确演唱“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用不同情绪演唱歌曲,准确演唱一字多音的歌词。

2.创编新歌词。

教学准备:

课件、快板、蒲扇、钢琴。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1.听《星光恰恰恰》律动进教室。

2.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跳的这段音乐给你什么的感受?

生1:欢快、高兴。

生2:热闹。

师:老师也用一个字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那就是“闹”,你能给闹找一个反义词吗?

生:静。

师:小朋友的反映真快!请同学仔细听接下来的这段音乐是“静”还是“闹”?

3.聆听《月光光》伴奏音乐。

听后交流。

生:静静的。

设计意图:

在律动动进入教室,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教师设计“闹”让学生找出它的反义词,直接感受《月光光》静静的意境。在静静的音乐中启发学生想象夏日月夜乘凉图,进入意境。

二、寓教于乐。

聆听歌曲,体验意境。

1.初听范唱,想象意境。

听后交流。

生1:我仿佛看见妈妈正在哄宝宝入睡。

生2:小朋友正在月光底下捉迷藏、做游戏。

生3:我好象听见孩子们正在听大人讲故事。

……。

2.听音乐表现情境。

生做动作,师猜,生互猜。

师:小朋友们的表演真形象,你看,我把自己小时侯乘凉时用的蒲扇都带来了。我现在要随着音乐摇一摇,请小朋友自己观察老师的动作,看看老师是怎么摇的。如果你发现规律就跟老师一起来。

3.三听音乐,感受歌曲节奏。

师随音乐,用扇子×-︱×-‖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生观察并能随音乐摇扇子。

三、创造表现。

4.按节奏读歌词。

重点引导:

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师:括号里的“呀”能不能去掉?应该怎样把语气读出来呢?

快速、惊叹、自豪地。

边摇扇子边读歌词。

师生对读。

5.师范唱,生体验歌曲的情绪变化。

师:歌曲里说夸夸家乡山水美,你猜,他们的家乡在哪里?

生:温州。

生:前面是优美、安静。

后部分是热闹的、自豪的。

师:为什么原来安静的夜晚会变得热闹了?

生1:小朋友的游戏声。

生2:唱歌夸夸家乡……。

(体会,原本安静的夜晚,被小朋友的歌声、游戏声打破了,成了“静、动”结合的意境)。

师:请同学想想唱后部分时加上什么动作会更加热闹?

拍手、点头……。

6.随乐律动,对比动静。

师:请同学把自己设计的动作跟着音乐表演出来。

月光光,光亮亮,大树底下去乘凉,

×-︱×-︱×-︱×-︱。

摇摇摇摇(点头、指星星)。

唱支歌儿夸夸家乡山水美,一片呀好风光好风呀光。

××︱××︱××︱××︱××︱××︱××‖。

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拍。

月光曲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优秀篇十三

目标:

1、欣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能用语言、肢体动作表达自己对傣族舞的美的感受。

2、能大胆创作,用长卷画的形式表现傣族姑娘的优美姿态。

3、体验创造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长卷画背景、《月光下的凤尾竹》音乐、一段傣族舞、课件。

过程:

师:1、今天我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请大家欣赏一下。

问: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这首音乐是用葫芦丝吹奏的,名字叫《月光下的凤尾竹》。

这美妙的音乐,好象带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小结:傣族姑娘生活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她们能歌善舞,在柔和的月光下,围着凤尾竹,翩翩起舞。

2、瞧:美丽的傣族姑娘来了。

1、傣族姑娘美吗?你觉得她什么地方很美?

发髻、筒裙、图案。

2、这儿还有两件漂亮的傣族服装呢:重在欣赏服饰图案。

师:穿上漂亮的傣族服饰,来跳一段好看的傣族物吧。

1、师:傣族姑娘在模仿谁在跳舞吗?

小结:能歌善舞的傣族人生活在美丽的西双版纳,那里有许多美丽的孔雀,傣家姑娘喜欢学着孔雀来跳舞。

2、幼儿学一学孔雀的动作。

师: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只美丽的'小孔雀,

师幼一起做理理羽毛、喝水动作。

师:休息一会儿,我们来欣赏一下小孔雀漂亮的舞姿:手、身体形状。

小结:这是傣族舞中最漂亮的动作,小孔雀挺起胸、尾巴高高翘起,身体呈“s”形,这个动作叫“三道弯”。

师:小孔雀,我们一起来把最漂亮的动作摆一摆。

四、师幼一起跳舞。

师:小孔雀,我们一起听着好听的音乐跳起来吧!

师:这只小孔雀跳得真漂亮、动作真优美;我们两个一起来跳吧;这个造型真好看!

跳着跳着,天色晚啦,月亮慢慢地升起来,晚风吹拂着月光下的凤尾竹,篝火晚会开始啦!傣族姑娘盘起高高的发髻,穿起长长的筒裙,小朋友,赶快拿起你们的画笔,把你们优美的舞姿画下来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