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0:34:28 页码:12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精选10篇)
2023-11-10 00:34:28    小编:江JSX

在我们不断前进的道路上,总结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完美的总结要抓住核心要点,避免赘述和冗长的叙述。这是一些精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篇一

摘要:根据亲身教学实践,发现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等。针对上述问题,对计量经济教学改革给出若干建议。

1、课程教学定位不明,缺乏专业针对性。

以我校为例,《计量经济学》是工商管理、国际贸易、信息管理、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不同专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如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要求定量分析较多,应以理论方法为主,而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专业则应以实际应用为主。并且,每个专业都有其专业特点和要求,必然导致计量经济学在各专业的应用和应用程度有较大的区别。然而,现有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大纲的规范都过于泛化,难以适应专业需求。特别是教学案例的分析,此专业学生听彼专业的案例,往往会听得云里雾里的,结果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所以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尽量一个专业一个班,而不是多个专业一起,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教学案例。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单一化。

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大体经历了由黑板教学到黑板与多媒体结合,再到多媒体教学的过程。黑板教学多侧重于计量经济学基础方法的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而多媒体教学则更多以ppt的板书方式、计量软件辅助教学来展开计量经济的学习。现在比较受推崇的教学方式是黑板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只有在必要时才会用黑板表达相关方法的基本数学原理。一般院校要求计量经济学课时至少要48课时,有的甚至要96课时。

那么,对于如此复杂的课程来说,要想在短短的48课时内讲完一元或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虚拟变量、异方差、自相关、多重共线性、联立方程和时间序列等内容,来配合事先拟定好的教学进度计划,就算是从事多年计量经济教学的教师也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掌握教学内容、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重点和难点,何况那些专业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刚刚接触计量经济学的学生,他们只能被动地去接收老师所要传达的所有信息,难吸收、理解这些信息的内容和作用,更无从谈其应用。

3、轻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应用。然而,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不会应用倒还算是小事,更甚者是根本就忘记计量经济学内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

(1)缺乏研究创造性培养,这一点主要体现着案例教学上。现有计量经济学所提供的案例都是与章节内容紧密相连的,但多数案例仍然过于简单化和抽象化,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挖掘的计划,而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我们知道,计量经济学讲究的是由问题入手,然后选择变量—设计模型—收集、处理数据—建立模型—模型检验的过程。以gdp数据处理为例,学生首先应该判定gdp是按可比价格计算,还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然后要检验这个数据是不是存在异方差性、自相关性等问题;最后,通过相关方法的解决处理,才能用这个数据去分析问题。

而事实是,我们把所有可能面临的问题都想到了,都提前做好了,那么学生在做案例时就像填空一样,机械地完成教学内容的每一步,仍过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既达不到计量经济学习的目的,也不能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计量经济学除了要学会计量方法,还要学会相关计量软件(如eviews,stata,sas等)操作与分析。然而,现在问题是计量经济的理论课与实践课衔接性不强:一方面是由于教学计划导致的,48课时除了要上理论课,还包括实践课,这就很难两者兼顾;另一方面就是学校的教学条件跟不上,如实验室太小,计算机太少,一次安排不下很多人上机等情况,这样分批次就会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再者,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互动环节较少,学生演示机会不多,也会降低其学习计量经济的兴趣,课后不愿动手去练习操作。

1、合理安排课程设置。《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许多老师都会有“难教”的感觉,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作者认为也与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有关。比如大一、大二期间学习高等数学、宏微观经济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统计学的学习,大三第一学期就应该紧接学习计量经济学,而不是将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大四,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投入到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中,容易理解和吸收,而不是找寻或重拾学过但已忘记的内容。

再者,我在教学中就碰到过将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安排在同学期同时开课,甚至统计学比计量经济学晚开课,这样就给计量经济学老师授课时带来很大的困难,在讲授过程中还得兼顾统计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不但占用计量经济学的授课时间,也会打乱教学大纲安排,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强调专业教学。这样做主要是比较有针对性,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计量经济学在本专业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怎么实践等,从而克服计量经济学“难学”、抽象而模糊或无从下手的局面。以国贸专业为例,就会根据专业背景选取实际利用外资额(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影响等问题来研究,既从定量角度让学生真正了解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情况,又将所学计量经济的内容融会贯通,并且一个案例的分析还能启发、衍生出新的问题,就可以跟学生共同探讨、研究,增强相互之间的沟通,有利于促进学生自发去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才能充分展示计量经济这门工具的有效性。为此,要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如展开课程论文研究与写作等形式。老师通过有针对性地讲解哪些是好的选题,哪些是不好的选题,这一选题的目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以问题出发,结合所学的计量经济内容让学生参与、判断、分析这些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就会改被动变主动,积极去学习。此外,计量经济学教材的选取也是很重要的,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因此,对于非统计专业学生来说,教材的选取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简练,深入浅出,避开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

(2)重点介绍计量经济方法、计算结果的统计与经济意义分析;

(3)详细介绍计算机软件操作步骤,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结果,学会计算操作;

(4)教材结构和内容设计要具有继承性和集成性,要能兼顾国内外同类教材的精华,介绍计量经济的前沿知识,体现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篇二

正如凯恩斯所说,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基本是以线性假定为前提的,juselius在谈及var类模型的局限时,也提起过var类模型的设定是线性的,因此其对于跨越多个时期的模型预测并不十分理想。

国内学界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持肯定态度,李子奈认为,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建立、估计与检验过程来说,其方法具有坚实的统计、逻辑基础,符合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质上就是回归分析,是证实与证伪、归纳与演绎、检验与发现、相对与绝对相结合的过程。并探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政策评价、结构分析、预测与检验功能上的局限。

李子奈在他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中均有提到这一观点。洪永淼认为计量经济学模型面临三个主要问题:非重要因素的影响问题、观测数据问题以及样本外预测问题。但计量经济学理论本身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与全面,只是由于经济系统的时变性、不可逆性以及经济数据的缺陷导致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预测没有物理学那样精确,这也是计量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

那么计量经济学究竟是怎样的科学?它是否具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不足与局限?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就要从其模型方法的概率和统计学科基础进行探讨,从其表述语言、方法论及功用层面进行基础研究,以提高其应用研究的科学性,使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二、计量经济学的语言分析:模型语言经济学表述的非充分性。

经济学语言学转向引发人们对语言在经济分析中作用的广泛关注,进而产生一个问题,计量经济学的主要语言是什么?计量经济学语言具有什么特征?其在经济分析中又处于什么地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什么是计量经济学的语言以及计量经济学语言的方法论地位来着手。

要探讨计量经济学的语言,离不开对计量经济学的界定及其基本分析结构的探讨。计量经济学是通过模型来表述经济现实的,基于统计、概率方法的模型构建是计量经济学经济表述的主要手段与方式,也是计量经济学进行经济研究与分析,以及作用于应用实践的基础途径。从学科的自我表述与实践应用两个层面来说,一方面,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计量经济学这一学科的主要表达方式,也就是计量经济学的“语言”;另一方面,从计量经济学的基本分析结构来说,模型是计量经济学分析的基本结构,是计量经济学描述、解释经济现实的主要手段,也是计量经济学进行学科表述与对外自我表达的主要途径,可称为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语言”。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既是方法又是语言,在计量经济学经济分析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经验实证的计量经济学,其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上来说是经验实证的模型方法,其语言也必然离不开经验实证的方法论基础地位,是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那么,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在经济学研究中处于何种位置?其经济学的表述充分性如何?是否能够替代自然语言?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明确经济学学科本质与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模型语言的方法论地位。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冠”,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其不等同于物理学这样的自然科学,同时人类社会也不等同于实验室。经济现实的复杂多变性,人性与人类心理的不可预测性,使得经济发展过程成为一个异常复杂的有机体,这些必然复杂化经济学的表述及其语言,单一的基于以概率和统计的模型语言难以完成这一任务。此外,从经济科学理论表述层面来看,经济理论并不必然由数学或统计学来证明。经济学的语言是多元而非一元的,数学、统计语言是经济学分析语言中不可替代一种,是“多元”中的“一元”,但并不必然比其他语言更重要。当然,这也解释了计量经济学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的模型语言在经济分析语言中的地位。

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是计量经济学科学化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同时也难以避免其自身与生俱来的方法论局限:

首先,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面临经济研究中价值判断理念的计量化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对经济现实的表述是建立在表示现实经济活动结果数据的概率分布假定基础之上的,模型语言对经济现实中不可度量的社会关系、政策和心理等价值理念的处理是通过主观假定赋值或虚拟变量来完成的。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对价值判断的这种表述稍显随意、主观,是不精确的;此外,很多价值判断理念难以通过统计语言或概率分布来表述。因此,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存在着价值判断理念计量化的问题。经济研究是以人及其构成社会的经济活动与关系为核心的,而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表述不仅是“量”的统计,还包括“质”的描述。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对经济现实的解释与描述是通过变量与现实经济因素的映射来完成的,因此,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是建立在模型方程涵盖待解释经济变量这一前提之上的。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模型是否可以包含所有经济因素,也就是经济因素都可以通过适当量化的形式纳入模型语言的表述范围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政策、环境因素以及微观计量模型中的心理因素,都很难一一映射为计量模型中等价的变量形式。虽然虚拟变量是一种选择方式,但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虚拟变量通常是简单的“二进制”(0,1),这种“是与否”的极端表述方式很难精确描述经济现实的渐变过程与渐变效应。

此外,即便勉强将价值判断理念通过主观赋值的变量进行计量化,还存在现实经济因素与观测数据统计方式的非“一一映射”问题。很多模型表达的变量或符号在现实经济中有多个对应统计方式,而每种方式的选取都代表着不同的样本数据,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模型的估计结果。如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涉及到国家开放程度这一政策理念及其模型对应变量的选取。究竟用什么代表开放程度,现实中选取模型样本数据时就涉及一个选择的问题,有的研究者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gdp占比作为一国开放程度的度量标准,有的将对外政策的颁布作为开放程度的度量。这种变量的选取通常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否更优作为条件,可以说这种选取模式是稍显主观随意的,并不具备严格的科学性。

其次,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难以完全取代经济学表述中的自然语言,一元的模型语言难以对经济学进行全面、充分表述。第一,能够表述经济世界的是语言性的词语而不是人为创造的符号、模型,计量经济学的模型语言并不比自然语言更接近经济现实,同时,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所描述的逻辑建构具有其本身的局限,不能完全取代经济学自然语言的使用。虽然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中的数学公式与统计推断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话语,但这种“话语”本身也有语言问题,爱因斯坦指出,“就数学定律指涉现实而言,它们并不确定;就其确定性而言,他们并不指涉现实”。数学哲学的观点展示出数学、统计的模型语言,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语言,其所构建的“经济世界”并不比自然语言的更准确,也不比自然语言的更接近现实世界。第二,人们生活的世界是词语的世界而非函数的世界,对语言最重要的沟通与交流功能来说,经验实证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作为交际语言并不具备足够的充分性。虽然其在统计推断与函数符号表达上具有严谨性与便利性,并因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科学性,但对于语言最为重要的交际功能,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并未表现出任何超越其他语言范式的优势,尤其是在与公众交流时。用函数与符号表达的数学语言是自然科学的通用语言,“对自然科学家而言,它就像过去拉丁语对学者一样,而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它不幸是希腊语”,因之其模型方程与符号的表达范式可能更容易使人们感觉它只想通过深奥的数学让人肃然起敬,而不是更有助于交流。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不论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多么严谨、精确,也不可能做到对完整社会关系进行精确表述,这取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的非精确性与局部性,因为任何模型都不可能把整个社会复杂多面的关系全部纳入模型体系,无论从技术层面来说还是从方法论层面来说,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篇三

《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目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存在突出的问题,使得学生学完该课程后仍然很难将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中去。本文论述了对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将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调整实验内容,为计量经济理论与实际工作有效结合提出了改革思路。

一、实验教学环节的调整。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体系学习、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通病,授课中对数学推导和数学知识讲授较多,而实验课程相对简单,理论方法教学与经济问题实例分析、与软件教学相分离,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环节需要在与理论方法教学内容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安排、实验项目设计、软件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实验的内容。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内容主要是学习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的基本操作及各种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检验推断,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实验项目设计注重于验证性实验,忽略了综合型设计性实验,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在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

2.调整实验课程标准。当前的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标准是根据各个单项的操作练习进行设定,过于固定和形式化,灵活性差,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限制了老师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水平进行具体的实验项目设计的可能性。

3.进一步加强理论授课与实验课程的结合。由于实验课时和实验教室的限制,当前的实验课程课时基本上都是安排在每一章理论课程授课结束之后统一进行,虽然这样做可对本章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但是在理论授课中,如果学生想及时进行相关的实验验证,或者教师和学生想对某些建模问题进行上机探讨,却必须等到该章结束之后进行,造成实验与理论授课出现脱节现象。

4.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当前大部分《计量经济学》教学使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是eviews,所进行的实验项目也是基于eviews而设计。而计量经济学的商业软件,从数据的统计、建模和分析,还包括大量的各具特色和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应用软件,从基本的微软的excel表格统计分析软件,到较专业的tsp、spss、sas等,都是帮助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常用的软件,也都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这些软件学会掌握运用。

5.调整实验考核形式,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目前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是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而实验报告很容易抄袭得到,没有较好完成实验的学生仍能够提交看上去不错的实验报告,因此单凭实验报告还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例如实现电子题库进行抽取题目进行实时上机考核的方式、以分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等。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因此,改革和完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认为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应坚持原理验证性实验和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基于计量经济学工具软件与建模设计相结合、单项内容重点学习和综合应用实验相结合、规范化实验和案例化实验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具体目标是:通过学习,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方法的理解;具体掌握样本数据获取到处理的方法步骤;能对样本数据进行搜集分类汇总,掌握一般的数据建模分析方法;能对各种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并给出数量结论,实验内容应涵盖经济计量的“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

1.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当前的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但实际上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应该由两部分构成:验证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4]。验证性实验是通过演示性实验和操作性实验来验证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验证性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处理数据和表达结果的能力。验证性实验的优势在于教学设计简化,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的经济理论、方法和软件操作步骤。虽然验证性实验基本能够达到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但其本质上是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模式,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不是深化,基本上停留在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层面上,它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1)验证性实验项目一般都是内容独立或单一的实验,对于启发学生深入理解经济问题现象,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扩展能力不能起到更多作用;(2)验证性实验项目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专门为教学而设计出的,实验方法与实验内容是预先规定的,实验结论也是确定的,而不是根据学生自身学习中的需要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所确定的,无法体现个性的发展,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研究的自觉主动训练,不利于学生今后在面对经济问题时独立进行新的科学研究。而设计性实验是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和目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全过程,如我国房地产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实验中所有的样本数据、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建模过程等实验所需的软件都由学生自行获取和选择,实验方案也由学生自己设计;指导老师只是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需要学生根据具体实验条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同时选定所需要的软件环境。设计性实验常常带有一定的探索性或创新性[5]。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实验方案、实验软件都有可能千差万别,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较高,同时在实验中得到了相应的锻炼。然而,设计性实验往往不会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还需要学生有搜集样本数据能力,并编程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公式拟合方程,对方程进行检验,判别异方差,序列相关,自相关等情况,并利用相关的计量软件进行数量预测,因此设计性实验难度大,涉及基本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不易掌握,设计出能够达到目标的方案较困难。从本科生学习程度看,设计性实验能够使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更高的层次[2][3]。但是,如果将设计性实验作为仅有的基本实验,将难以达到预想的结果。根据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较综合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特点,研究性实验比较适合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或编程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最好安排在做过验证性实验之后,对各种统计和经济计量软件功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集中进行。

2.基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课程设计。由于《计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课程不同,它实际上是一门更加注重应用的方法型学科,学习的是在对应数学模型下完成对统计数据处理、分析和展示的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需要加强学生计算机软件能力的训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侧重面却应该有所不同。《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会计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保险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此课程,学生层次上有第一学位课程和第二学位课程之分。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实践教学的内容应针对学生的数理基础和各专业课程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需求,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及课时的多少安排教学计划。比如,市场营销方向,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学生今后工作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可针对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等不同用于估计参数的数据进行模型的估计和检验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方向可以侧重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应用,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模拟测算,从而给出对各种政策方案做出评价;经济学、金融学等方向可以注重对经济结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既可以选择与民生相关的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区域差距等经济社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货币政策等宏观问题相结合。只有选择合适的实践课题,才能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本文在分析《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和培养创新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了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改革和不断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篇四

正如凯恩斯所说,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基本是以线性假定为前提的,juselius在谈及var类模型的局限时,也提起过var类模型的设定是线性的,因此其对于跨越多个时期的模型预测并不十分理想。

国内学界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持肯定态度,李子奈认为,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建立、估计与检验过程来说,其方法具有坚实的统计、逻辑基础,符合科学研究的发现过程。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质上就是回归分析,是证实与证伪、归纳与演绎、检验与发现、相对与绝对相结合的过程。并探讨了计量经济学模型政策评价、结构分析、预测与检验功能上的局限。

李子奈在他的“计量经济学方法论的若干问题”,“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功能与局限”中均有提到这一观点。洪永淼认为计量经济学模型面临三个主要问题:非重要因素的影响问题、观测数据问题以及样本外预测问题。但计量经济学理论本身已经发展得相对成熟与全面,只是由于经济系统的时变性、不可逆性以及经济数据的缺陷导致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预测没有物理学那样精确,这也是计量经济学与自然科学最大的区别。

那么计量经济学究竟是怎样的科学?它是否具有其自身难以避免的不足与局限?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就要从其模型方法的概率和统计学科基础进行探讨,从其表述语言、方法论及功用层面进行基础研究,以提高其应用研究的科学性,使计量经济学应用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篇五

我国医学类院校最早成立统计学本科专业的是第四军医大学,随后中山大学、潍坊医学院、滨州医学院等院校也相继成立了统计学本科专业。

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未来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和i皆发展,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可熟练运用计算机分析数据,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卫生防疫及医药相关部门从事统计调査、统计分析工作,或在医药卫生、教育机构从事科研与教学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我院统计学专业本科(卫生统计方向)自开始招生,其培养友案涉及的主干课程可分为医学类(含基础医学_、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统计类、数学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类、外语及人文社会科学7类课程。

其中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的核心课程之一,属于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已经学习的统计学和经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掌握计量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基础理论,通过模型研究经济问题的数量规律,对经济问题的前景做出正确的预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相关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评价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学生成绩由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含考勤、作业)组成。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终结性评价存在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评价主体单一化、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等诸多缺陷,而“一考定乾坤“的不公平评价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现象ra,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迄今为止,尚没有形成性评价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应用的文献,但形成性评价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表明,它对学生成绩的提高具有明显效果,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m。

因此,有必要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具体方案进行探讨。

2调查结果分析。

自制“计量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评价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态度等,以便改进。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篇六

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石并结合统计学、数学而产生的计量经济学从其诞生到现今短短几十年所发展完善的一系列实证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与管理类各学科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中,成为指导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证工具。计量经济学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理论教学具有强烈的专业性、针对性。在理论教学中,包含着建立在经济学理论上的大量数学公式推导,各类统计量的选取与设定,繁杂的数据演算,复杂的模型参数计算与检验。但当在实际中面对着大量的数据进行参数估计时,理论教学方法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算法便很难解决冗杂的数据运算问题,限制了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经济计量统计软件应运而生,为以理论课程为指导的实践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硬件支持。而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与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新世纪人才的实践动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尚未充分认识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计量经济学自身集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大学科于一身,有着其专业性和一定的难度,内容偏向于数学、统计学方法和推导的介绍与讲授,其核心便是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建模、参数估计、检验等一系列方法的具体过程。但是这会使广大低年级本科学生感觉其内容深奥、晦涩难懂,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处下手应用所学知识,极大影响其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实验教学却缺乏重视,认为实验教学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中的方法与结论或者只是单纯的软件使用方法介绍。笔者认为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是将复杂的理论、繁琐的数学推导、高深的统计量具体化、形象化;在实际操作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将计量经济学中的“为什么”变为“是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培养学生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逐步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掌握计量经济学从建模、数据收集整理、参数估计、检验、模型修正、预测直到政策评价的完整意义、结构和步骤。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用具体形象的结果掌握一系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完成理论计量和应用计量的完美结合。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绝不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实验教学模式僵化,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需要。

1、教学模式僵化。目前,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对于先讲授后实验这一方式,徐占东等学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法,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与第一种教学方法一样,它们均采用讲授、验证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

2、教学手段、媒介单一。在应用计量经济学实际处理数据以及实验教学中,计量软件的运用是计量分析的基石。eviews、stata、spss、sas等各种计量软件在处理不同的问题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在当前的.计量经济实验教学中,往往只会粗略的讲解一种软件的使用,软件使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用一些命令来完成预想的结论。学生对于软件的知识极为有限。国内大量计量实验教学均使用eviews作为教学软件,当面对着大量的截面数据或者是面板数据时,其在估计、验证、作图方面的功能远远不如stata。而在处理巨大的金融数据时,sas的功能便会凸显。因此,提纲挈领的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介绍各类软件基本运用,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层次模糊,难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求。无论是面对专业知识较为薄弱的本科生还有已经具备一定积累的研究生,计量经济实验教学均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对于功底相对薄弱的本科生,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从另一个环节进一步学习计量经济学,并逐渐掌握其实际应用。而对于已经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他们更希望能熟练运用软件来解决他们所思考,所面对的问题。对于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模式更应该有所差异,此时的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解疑者,实验教学目的是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去发现新问题,得到新启示,实验教学应充分发挥其自主性。

4、实验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作为理论课程补充的实验课程,对学生考核往往是通过其上交几份实验报告为基础。然而我们目前要求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往往是以教材上已有案例为基础,加之老师在实验教学课堂上一步步演示如何操作得到结果而生成的报告,学生只需简单的模仿,甚至是抄袭,背离实验教学初衷。

(三)专业针对性过强,限制了跨学科复合性人才的培养。

尽管计量经济学诞生初始是为了对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数量的说明和预测。但是七十多年来,理论计量经济学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研究应用方法:诸如ols参数估计法、回归法、方差分析法等已经被广大社会学科所采用。以诺斯为主的经济学家更是将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历史,发展成为“历史计量学”并摘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现代学科的发展,各学科的融合性大大加强,而计量实验教学对象仍主要针对经济学等相关专业学生,所分析和验证出发点均是常规的宏微观经济问题。不仅限制了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本专业所遇到问题了途径,也禁锢了经济类专业学生跨专业研究问题的思维。只有走出传统“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的实验教学,才能满足“宽口径、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四)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亟待改善。

由于长期以来对包括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在内的经管类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实验教学师资不足,缺少计量经济学功底扎实并掌握各类软件应用的实验教师,实验课课时过少。近年来,各大高校经管类实验教学中心蓬勃发展,各类软件安装完善,但由于种种限制,学生缺乏充分利用已有设备的机会。

二、国外实验教学特点和经验。

欧美等发达国家一直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创新的源头,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中心,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式,提供优良的软硬件基础,保障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与最新经济社会问题保持一致。

美国的高校和教师都十分注重将最新的实验软件,前沿的相关问题和最新的方法引入到实验教学当中。他们不断更新和变化各种案例,收集各种各样的数据,采用各类计量统计软件,分析解决各类经济社会问题,使学生在掌握应用方法的基础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

(二)高度注重实验的层次性。

在美国,各高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不同水平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其最终落脚点均是使学生掌握相应课程的基础概念,操作方法并最终独立完成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美国高校将实验课作为必修课程开设,教师主要角色是一个引导者,指导学生剖析问题,给学生留下启发性的问题和专题实验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参考资料和网站,供他们自主学习与探索。

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问题重重,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实验教学理念和方式上都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让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冲出理论教学的包围,探索一条开放式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跨专业、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型人才。

(一)走出计量理论桎梏,重视实验教学,培养计量分析思维与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实验课程比重,采取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学生和老师参与到实验教学中。经管类实验室应保障对学生的开放,让他们能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在实验教学中抛开繁琐的理论证明和推导步骤,应该向学生展示一幅计量经济学的整体框架,培养他们从问题产生、模型建立、数据收集整理、回归分析等一系列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掌握计量经济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建立模型、收集整理数据等产生问题给出必要的解答和协助。教师更应该收集最新的前沿问题案例以及经典案例,通过案例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理论和应用知识的架构与结合,触类旁通掌握各类计量软件。

(二)跨越“计量经济学”,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

随着各学科融合的加深,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剧增。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需跨越其“经济计量”基础,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弥补不同专业背景间的断链现象,让更多人更多学科融合到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眼下大量社会科学研究已经开始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无论是对统计学有一定要求的社会学研究,还是看似毫无关系的历史学、心理学、法学等研究上,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在进行因果关系研究和预测上都已被广泛使用并以事实证明其相关性。然而,由于这些学科的学生在数学、统计和经济理论上的欠缺,并且我们不可能采用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向其论证和解释方法的内在含义。因此,面向不同专业学生以不同形式开设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践项目,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欠缺,在其有需求时给出指导和讲解。通过这种跨越计量经济学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其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扩大计量经济学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专业素质。

国外相关经验告诉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专业素质高低对实验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负责实验教学的老师只有自身充分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熟悉了各种软件的操作使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和手段,跟上现实问题的步伐。

(四)探索型实验的考核方式,调动自主学习能力。

改变原有的验证型的考核方式,不给学生任何话题限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现实问题进行探索,通过群体的讨论,共同协作与交流,完整地完成计量经济学分析步骤。促进他们主动去收集、阅读相关资料,尝试使用各类软件解决问题,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和应用的掌握,发挥学生自身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结束语。

现代研究方法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众多学科的人才均或多或少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和相应软件的使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探索性实验教学方式,不禁锢于“计量经济学”专业理论的实验教学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学为主”,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跨学科、宽口径的实践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包慧敏,乌云花.改进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j].高校教育研究,(1).

3、徐占东,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型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5、龙春阳.国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特点及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

6、朱强,夏艳秋.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12).

*本文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项目编号:e19。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篇七

经济学语言学转向引发人们对语言在经济分析中作用的广泛关注,进而产生一个问题,计量经济学的主要语言是什么?计量经济学语言具有什么特征?其在经济分析中又处于什么地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什么是计量经济学的语言以及计量经济学语言的方法论地位来着手。

 那么,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在经济学研究中处于何种位置?其经济学的表述充分性如何?是否能够替代自然语言?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就要明确经济学学科本质与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模型语言的方法论地位。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冠”,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决定其不等同于物理学这样的自然科学,同时人类社会也不等同于实验室。经济现实的复杂多变性,人性与人类心理的不可预测性,使得经济发展过程成为一个异常复杂的有机体,这些必然复杂化经济学的表述及其语言,单一的基于以概率和统计的模型语言难以完成这一任务。此外,从经济科学理论表述层面来看,经济理论并不必然由数学或统计学来证明。经济学的语言是多元而非一元的,数学、统计语言是经济学分析语言中不可替代一种,是“多元”中的“一元”,但并不必然比其他语言更重要。当然,这也解释了计量经济学以概率和统计为基础的模型语言在经济分析语言中的地位。

计量经济学经验实证的模型语言是计量经济学科学化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体现,但同时也难以避免其自身与生俱来的方法论局限:

此外,很多价值判断理念难以通过统计语言或概率分布来表述。因此,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存在着价值判断理念计量化的问题。经济研究是以人及其构成社会的经济活动与关系为核心的,而这种社会经济关系的表述不仅是“量”的统计,还包括“质”的描述。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对经济现实的解释与描述是通过变量与现实经济因素的映射来完成的,因此,模型对经济现实的解释是建立在模型方程涵盖待解释经济变量这一前提之上的。那么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模型是否可以包含所有经济因素,也就是经济因素都可以通过适当量化的形式纳入模型语言的表述范围吗?答案是否定的。很多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政策、环境因素以及微观计量模型中的心理因素,都很难一一映射为计量模型中等价的变量形式。虽然虚拟变量是一种选择方式,但现代计量经济学中的虚拟变量通常是简单的“二进制”(0,1),这种“是与否”的极端表述方式很难精确描述经济现实的渐变过程与渐变效应。

此外,即便勉强将价值判断理念通过主观赋值的变量进行计量化,还存在现实经济因素与观测数据统计方式的非“一一映射”问题。很多模型表达的变量或符号在现实经济中有多个对应统计方式,而每种方式的选取都代表着不同的样本数据,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模型的估计结果。如探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涉及到国家开放程度这一政策理念及其模型对应变量的选取。究竟用什么代表开放程度,现实中选取模型样本数据时就涉及一个选择的问题,有的研究者将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gdp占比作为一国开放程度的度量标准,有的将对外政策的颁布作为开放程度的度量。这种变量的选取通常以模型的估计结果是否更优作为条件,可以说这种选取模式是稍显主观随意的,并不具备严格的科学性。

就其确定性而言,他们并不指涉现实”。数学哲学的观点展示出数学、统计的模型语言,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语言,其所构建的“经济世界”并不比自然语言的更准确,也不比自然语言的更接近现实世界。第二,人们生活的世界是词语的世界而非函数的世界,对语言最重要的沟通与交流功能来说,经验实证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作为交际语言并不具备足够的充分性。虽然其在统计推断与函数符号表达上具有严谨性与便利性,并因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科学性,但对于语言最为重要的交际功能,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并未表现出任何超越其他语言范式的优势,尤其是在与公众交流时。用函数与符号表达的数学语言是自然科学的通用语言,“对自然科学家而言,它就像过去拉丁语对学者一样,而对许多经济学家来说它不幸是希腊语”,因之其模型方程与符号的表达范式可能更容易使人们感觉它只想通过深奥的数学让人肃然起敬,而不是更有助于交流。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不论计量经济学模型语言多么严谨、精确,也不可能做到对完整社会关系进行精确表述,这取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的非精确性与局部性,因为任何模型都不可能把整个社会复杂多面的关系全部纳入模型体系,无论从技术层面来说还是从方法论层面来说,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篇八

对于园林植物保护的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应该确定学习任务与内容,这就需要广泛地调查园林绿化企业,再对园林的绿化岗位群进行设定,以此计划典型工作任务。然后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的要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从而确保任务的完成。

1.2通过专业岗位需要改革评价体系。

园林植物保护课程的改革,需要进行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而改革也需要依据专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因此,对于培养技术型与管理型的高素质与高技能人才,需要采取过程与结果考核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教师评小组以及小组互评等考核方式,以笔试与口试的方法为主,包含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等内容。

文档为doc格式。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篇九

在1980年獲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曾指出:“计量经济学会逐渐成为经济学科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教育中最具权威性和代表性。”我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将计量经济学引入到我国高等教育中,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推进作用,目前已经进入了快速创新和提高阶段,计量经济学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重点课程之一,由于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也成为广大师生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因素。

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课程因素主要是针对高校中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在课堂教学设置中主要包括的因素有:第一,是针对计量经济学开课时间的设置;第二,由于高校中上课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也相对较少,在高校中计量经济学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在高校中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具有合理性,导致教师讲课内容不具有优质性,这与计量经济学本身的教学内容复杂性有关,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与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都具有一定的关系,这种课程就对高校学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高校中所学的基础内容,才能够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学习得更加扎实,在高校中应当优先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在开设经济学学科的同时,也直接将计量经济学开设进来,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中具有一定的困难性,由于高校中学科之间的开设不具有合理性,学生很难在课前进行预习,计量经济学由于没有积累相应的先修课程,不能够扎实掌握课程内容,使得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难以开展。

在我国计量经济学的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就有李子奈,潘文卿编著的《计量经济学》,其课程开设时间是70课时;赵国庆编著的《计量经济学》,其开设时间是76课时。但是在实际课程建设过程中,由于高校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就导致教学过程问题重重。而高校中课时不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高校对课程的要求是应用性教学,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是用来解决不同专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实际应用当中,如果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掌握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错误,导致研究毫无价值。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计量经济学在理论教授课程中,无法将实验课程引用到教学当中,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更好地提高课程的运用能力。

(二)学生因素。

学生因素主要包含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以及对计量经济学学习是否具有兴趣,另外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高校中课程设置的原因,有的高校优先学习计量经济学,而对其他课程尚未开设;第二种是在中学教育过程中,由于文理分科而带来的学科之间的问题,由于经济类专业是综合性招生,既有理科学生也有文科学生,特别是对于文科学生来讲,在高中阶段只是简单的接触微积分、线性代数以及统计学,与研究相对深入的理科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经常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特别是对于理论推导过程,很多学生处于茫然不知所措之中,导致学生不能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处于理想状态。另一方面,就与是否对计量经济分析具有兴趣有一定的关系,这与大学课堂教育的环境有关,很多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类学科,难度很大,并且不容易学习,很多学生感觉在以后的实际运用不多,不愿意在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中下功夫。由于计量经济学需要运用到公式推导和数据模型,因此,对于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学习非常重要。作为高校教师,应当向学生指出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数学以及统计学存在的不同之处,还要给学生分析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计量经济经济学的有用之处,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讲述计量经济学在以后的发展中具有哪些重要的.应用空间。

(三)教师因素。

教师方面存在的因素不但是指教师自身的因素,还具有一系列的外延因素,高校教师在授课之中会根据学校所具备的师资条件以及学生存在的综合素质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但是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会逐渐出现学生的两极分化。我国将高等院校分为文科和理科为背景的院校,在理科院校中教師较注重于传授形式和理论推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很多院校不仅经济学专业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而在数学专业也相应地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很多学生对于相关应用软件完全不会使用,实证分析更加不会推导。而在文科院校中由于理科生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没有基础性学习,计量经济学学习学也学不会的态度,很多院校将计量经济学学习更多的是点到为止,而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完全是利用软件进行实证操作,导致学生只能够对数据进行机械性的运算,无法进行理论推导,更不知实体存在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在第一节课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着重介绍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目的,更要向学生强调计量经济学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实际模型解决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合理布局培养方案。

如何制定理想的培养方案是计量经济学能否理想授课的主要因素,在制定培养方案的过程当中,应当首先考虑计量经济学在何时能够对学生进行开课,要将学生对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以及对先修课程的掌握情况考虑在内,只有学生首先修读先修课程之后,再开展计量经济学教育学习更能保证学生学好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因此,对于本科专业来讲在大三开设计量经济学学科相对合理。如果将课程开设在大四阶段,虽然先修课程能够学完,但由于大四面临着毕业,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动力不足,考研和就业就会影响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而对于研究生开设中级计量经济学学习,应当开设在研二阶段,这样对于中级宏观经济学以及微观经济学都能够学习到位,也可以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正确引导自身对于计量经济学的学习,保证学习计量经济学的质量。对于许多院校存在的计量经济学课室不足的情况,教师在授课当中会尽量缩减教学内容,使得教学体系不能够完整的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会精简化,有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提到,而没有针对性的学习。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相对空洞化,对于所有理论不能完全的掌握,在运用中经常出现用错的现象,因此,高等院校在设置计量经济学时可适当保证课程学习的完整性。

(二)理论课实验课综合分配。

在高等院校基础设施条件和时间上都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分块传授和分章传授,还应针对相应的知识点开设试验操作课程,并且对于应当引进案例的地方和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这种课程教育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应用得到有效锻炼,也可以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有效巩固。但是学生一般对实验课兴趣相对浓厚,而对于理论课程就感觉相对乏味,但是由于计量经济学存在的困难性导致学生不愿意去动手进行实证研究,导致在实验课程学习当中传授理论知识相对较差,而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相互结合的方式,使得计量经济学课时不够,在这种时间和技术设施不允许的条件下,计量经济学应当分为两个学期两门课程向学生传授知识,第一学期重点学习理论知识,第二学期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验进行综合运用。

(三)互动式教学与专业化教学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一般学习当中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课时内容以及教育方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只有在课堂学习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将计量经济学内容学习到位,而我们所提到的互动式教学其实就是将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相互结合来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将理论联系实际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当理论课程讲授完毕之后,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所提到的案例让学生到实验室进行操作,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学习,更能够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过程,就必须亲自收集数据、建立模型进行估算、检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整个模型知识的运用和了解,学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能够和老师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并改进教学方案,最终使得学生不仅能够学好理论知识而且对实证研究也有了充分的认识。

另外在互动式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专业化差异,利用互动式学习与专业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积极性,更快地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专业的大班讲授计量经济学之后,学生的学习效率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原因具有多面性,第一,由于向学生传授的基础课程不同;第二,专业线存在很大差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认为经济学专业和西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计量经济学课程中所掌握的程度相对较好,而其他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学习也相对困难。而对班级人数处理当中,以30人左右的小班设置较为合理,更有助于学生参与实验学习和理论学习的讨论,课堂效果更为融洽。

参考文献。

[2]张勇,向茜.问题驱动教学在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5(17):60.

[3]王锋,陈权宝,吴从新,等.研究性“学”与研究性“教”的有效策略探讨——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例[j].金融教育研究,,27(1):84-88.

基金项目:广东普通高校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编号:2014gxjk091);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编号:gdjg20142304);2014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

作者简介:李广析(1977,10-),女,汉族,广东梅县,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人资环方向、经济学方向)在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职称:广东金融学院经贸系讲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学、金融学。

孔荫莹(1979,02-),男,汉族,籍贯:广东广州,博士,广东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职称:教授,研究方向:金融统计、概率统计。

计量经济学博士论文优秀篇十

补充材料:

计量经济学考研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重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安徽大学、福州大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