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长征精神的内涵(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0:08:13 页码:7
长征精神的内涵(通用12篇)
2023-11-12 10:08:13    小编:BZQ

在大家都纷纷评选年度人物的时候,我想起了总结这个词。完美的总结应该有具体的数据和案例支撑,增加说服力和可信度。看看别人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一

什么是五四精神呢?有的认为是爱国主义,有的认为是民主与科学,有的认为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有的认为是理性精神、个性解放,有的认为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认为是破旧立新的革命或变革,有的认为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索五四精神的内涵。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的精神。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作为跨越世纪的一代人有责任将自己即将送走的世纪中所积累的精神遗产带进新世纪,五四精神就属于这样的精神遗产。因此,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

中国历史文化语境中的现代知识分子,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导致文化转型的产物。如果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称之为中国第一代的现代知识分子,那么,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则可以称之为中国第二代的现代知识分子。这些由文化冲突而获得主体高度自觉,并勇敢地挑起“向西方学习”重担的现代知识分子,亦被称之为“先进的中国人”。

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或文人群体,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指的是那些以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身份和独立的价值标准,借助知识、文化、思想和精神的力量,来表现自身对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和鲜明的“公共关怀”,体现一种公共良知、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并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文化人。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鲁迅无疑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杰出代表。他的思想、意识、观念、学说、主张和人格等,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尤其是他的现代意识的构成和心路历程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特征,可以说,正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

爱国主义精神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与灵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永恒不朽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五千年来,中国人民用自己英勇的爱国壮举生动地诠释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华夏民族历史上动人心魄的伟大史诗。五四运动就是这部史诗中最瑰丽的篇章。

民主精神是“五四”运动反封建传统的光辉旗帜,科学精神,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五四”精神的具体要求。

在《青年》(后改为《新青年》)创刊号中,陈独秀就痛陈封建专制的罪恶,向青年提出了明确希望,并严肃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在《随感录》中鲁迅也深刻地指出:“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育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人的对立。”陈独秀还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总结地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李大钊在论述时代的发展方向时说:“盖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对民主与科学的宣扬和对封建与专制的反对也带来了话语表达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一时间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大众文学也走进了文学的殿堂。[4]儒教受到前所未有的批评,打倒“孔家店”成为当时最流行的口号。

五四运动以西方民主思想文化为武器,对封建主义开展了彻底的批判,引进并初步建立了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从而为中国社会及其思想文化观念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开启了最初的历史性转换。从此以后,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具有现代价值取向的事物开始在中国社会生根发芽。

探索与创造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五四运动是冲破旧思想文化的牢笼,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同时五四运动又是一场创新运动。人们从遵从旧礼教到崇尚新道德,从习惯旧观念到接受新思想,从信奉君主专制到崇尚自由民主,从以欧美为师到崇尚苏俄,“创新”“涅磐”成为当时的时髦话语。[5]正是这种大力解放思想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才使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中无论从指导思想还是斗争目标和斗争策略上都表现出与以往的不同。经历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痛定思痛,反复思考“强权为什么能够战胜公理”、“为什么先生总是欺负学生”,再加上当时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最终抛弃了沿袭欧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中,先进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首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充分显示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意识到单靠青年学生的罢课是难以取代运动的胜利的,从而认准了自己在革命运动中所起的应该是先锋桥梁的作用,自觉走上了与工农大众相结合的道路。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二

又是一个重阳节,工作生活在他乡的你,或许你事业发达,为开创更大辉煌而整天忙碌,或许你暂时失意,为了工作的起色而心劳日拙,此日此时,都不要忘记给自己久违未曾联系的父母一声问候!一声祝福!一条短息,一个留言,代表的是你对父母的片片孝心。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阐明了怀抱强国梦想与焕发前进力量之间深刻联系,更揭示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路径。

今天,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中国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先后进行长征。

在长征路上,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在川黔滇鄂豫陕广大地区调动敌人,击退了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了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弘扬伟大革命精神的胜利。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学习和弘扬长征精神,对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伟大中国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人无论在发展顺利之时,还是身处逆境之时,始终秉持理想信念的力量,秉持崇高精神的力量,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梦强大的精神支柱。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始终鼓舞着广大红军将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在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吃草根,咽树皮,头上敌机轰炸,四周敌军围追堵截等艰苦的条件下,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走上了抗日救国前线。前进的道路被敌人封锁了,就在崇山峻岭或深山峡谷中辟路前进;部队被敌人截断了,就以钢铁般的意志实行突围;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抛石块,血战到底,广大红军将士正是靠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一位红军老战士在回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们在那么艰难的条件下也不倒下?”的提问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理想!革命理想大于天”。

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证明:坚定的理想必定产生伟大的动力,坚定的信念必然激发不懈的追求和坚强的努力,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就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用之不竭力量源泉。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正确道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同样需要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及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信心。用长征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比较有效的一种途径。在新形势下弘扬长征精神,要不断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矢志不渝、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经受考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是取得长征胜利的首要条件,是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共同为梦想努力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会无比强大。要实现全国13亿人的中国梦,我们每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大局意识,凝聚一切正能量。大局意识,就是要看的长远,不计眼前得失,从而得到最长远,最广最多的利益。长征中,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而神不散的整体。长征的胜利是党和人民军队铁的纪律的胜利。长征途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从革命利益出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严守纪律,只要上级一声令下,坚决完成战斗任务,可谓“军令如山重,纪律似铁坚”,真正做到了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

大局意识是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领导工作的重要前提。大局意识首先反映的是政治立场,就是高度自觉地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从群众根本利益出发,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高度来思考处理问题,贯彻落实上级决策指示,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每一个党员干部都树立大局意识,提高关注大局、理解大局、维护大局的能力。自觉地站在党的事业高度上,自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自觉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要识大体、顾大局,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红军长征史,就是人民军队的艰苦奋斗史。万里长征中,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千里沼泽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肖华上将后来在《长征组歌》中写道: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这正是当年的真实写照。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口号的鼓舞下,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表现出了崇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长征胜利的历史表明,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军队,只要有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长征胜利的宝贵历史经验启示我们,艰苦奋斗的作风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

党员干部的作风体现党的形象,关乎党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富裕,离不开昨天的艰苦奋斗,我们明天的更加富裕,需要今天的艰苦奋斗。因此,发扬红军长征胜利的法宝——艰苦奋斗,是我们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在大步走向富裕的时候,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我们不但不能丢,还应该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之成为自觉。党员干部有了艰苦奋斗这个“本”,有了这个基本政治素质,就会有进取之气,在思想上、感情上热爱人民,关心群众;在工作上努力拼搏,为民谋利;在作风上,虚心倾听百姓意见,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在生活上,力戒奢惰,克服享乐主义和娇奢之气。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来的力量。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党群关系就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时期,党始终坚持这一宗旨,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为取得长征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征途中,在物质极其匮乏,甚至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红军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实现了战略目标的转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长征之路,红军所经之地绝大多数是偏辟的山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犯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这一切都有力地支援了长征。

今天,广大党员干部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创造了优秀的工作业绩,形成了基本和谐的党群关系。但是,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曾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传承流失状况进行了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密切联系群众”满意度最低,仅为35.6%,党群关系不容乐观。民心向背直接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如果这种状况不能得到及时改善,党最终就会丧失执政的社会基础。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克服官本位思想,端正对群众的态度,增进对群众的感情,秉承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对群众做到思想上尊重、感情上贴近、作风上深入、生活上关心、工作上依靠,与群众同甘共苦,最大限度地凝聚民心、团结群众,切实增强党在各族群众中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以实际行动为民造福、为国兴利。未来的征程中,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这种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必将成为我们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胜利之本、力量之源。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举世无双的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强无畏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史诗。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长征精神是我们党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是全国人民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我党由弱胜强,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回顾长征,缅怀先烈,就是要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弘扬长征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新的长征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四

在中国革命史上,长征是一个重要的旅程。长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测试,也是对革命战士们的考验。长征的内涵深远,历经风雨,依旧被革命者们珍视。下面,我将从长征内涵的角度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一、坚定的理想信念。

长征中,红军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仍然保持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跑路”,更是为了实现中国革命的目标。这种信念来源于马列主义的指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以及革命道义。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艰难的长征路上坚定前行,不为困难所挫败。

二、顽强的斗争精神。

长征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有胜利,也有失败。但他们的顽强斗争精神却不曾动摇。他们凭借着勇气和毅力,在最极端的环境下自我保护,甚至反击敌人。他们的斗争精神源于对革命胜利坚定的信心。

三、实事求是的思想。

长征中,红军领导人不囿于教条主义,相反,他们采取实事求是的思想,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指挥。例如,红军长征转危为安的胜利,就源于他们对敌情的准确判断以及严密的保密措施。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是红军胜利的关键。

四、艰苦朴素的作风。

长征中,条件极为恶劣,断粮少草,不得已只能采集野菜、果子充饥。但红军不曾有怨言,依旧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红军的作风来自于劳动人民的朴实信仰,而在长征中这一种作风达到了巅峰,在行军作战中无时不在显示着。

五、团结协作的精神。

长征中,不仅仅是十二万红军在行动,还要依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同时,红军内部也需要相互协作,团结一致。正是因为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红军在长征中才不断克服困难,向前发展。

总之,长征内涵的背后蕴含着中国革命的宝贵经验和丰富内涵,这种经验应该珍视并沿袭。而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身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需要以长征为榜样,牢记其内含的良好品质,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不断实践和发扬,成为一个有用之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五

长征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光荣而艰苦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同志的杰出时刻。长征始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结束于中国革命的新时代。长征精神是我们党的精髓所在,是我们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在长征内涵中,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民族复兴的深刻思考和艰苦实践,也有着人民利益至上、不断奋斗的崇高情操。本文将对长征内涵进行深入分析体验,以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完成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的困难和磨难。在经历过反围剿战争、红军长征等磨炼后,他们渐渐走向了全国人民的心中。长征内涵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顽强不屈、勇往直前的品质,准确把握当时革命的大势,坚持无产阶级政治路线,紧密依靠群众的力量,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群众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深度内涵。

第三段:反思长征内涵的实践启示。

长征内涵的实践启示是非常深刻和重要的。其中最具体化的表现就是全面深化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创新,使党在新时代具有强大的领导力和凝聚力,切实解决当前的困难和问题。在发展理论体系的同时,还需要把握时代的潮流,紧扣时代的发展需要,积极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民族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段:发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长征精神的传承发扬对于当代中国的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长征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性,推进长征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度融合,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同时,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我们也需要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的主动参与和实践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做出重要的贡献。

第五段:总结。

长征内涵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精神资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这一伟大精神,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重要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需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奋斗方向,充分发挥长征精神的领导和推动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六

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实践,区直机关广大党员干部越来越感到,“三严三实”内涵深刻、意义重大,学习贯彻践行“三严三实”是一项长期重大政治任务,必须深化思想认识,进一步领会“三严三实”的丰富内涵。“三严三实”既蕴含着严格的政治原则和严明的纪律要求,又蕴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彰显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品格,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遵循。“三严三实”提出把“严”和“实”作为作风建设新标准、新要求,切中作风之弊的要害,把准作风建设的命脉,开启了作风建设新的维度,树立了改进作风的更高标杆。“三严三实”集中阐述了共产党人“质”的规定性和应当具备的“本真”要求,既为党员干部立下了做人做事的规矩,也设立了拒腐防变的堤坝,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锐利武器。“三严三实”既有思想层面的要求,又有行为方面的规范,与党章要求、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脉相承,进一步指明了干事创业的方法-论和行为准则,是推动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严”是我们党的核心价值、独特优势、优良传统,蕴含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着眼的是高尚革命理想,体现的是卓越政治品质,反映的是铁的纪律要求。“三实”既是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思想路线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对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实干兴邦这一工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严以修身的主要内涵是加强党性修养,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做到严以修身,关键就是要抓好立德、修德、践德这个终身课题,重视明大德、坚定理想信念,重视守官德、强化宗旨意识,重视严品德、锤炼意志品质,不为私心杂念所左右、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不为歪风邪气所侵蚀。严以用权的主要内涵是按规矩、按制度行使权力,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做到严以用权,就要常怀公仆之心、树立为民用权观念,绝不能把公共权力当成牟取私利的工具;常怀敬畏之心、树立审慎用权观念,保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保持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约束,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严以律己的主要内涵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守党纪国法的红线,言不出格、行不逾矩。做到严以律己,就要慎独、慎微、慎初,遵规守矩,把好小节,守住第一关。谋事要实的主要内涵是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思路、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客观规律、科学精神。做到谋事要实,关键是树牢实践观,把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在搞全弄准情况的基础上作决策;树牢群众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群众的意见当作谋事的重要依据;树牢历史观,善于以史为鉴,继承完善既有的好思路好办法,避免以往走过的弯路,更有效地推进工作。创业要实的主要内涵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一番实实在在的业绩。做到创业要实,必须牢记习“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导,按照“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的要求和标准干事创业。做人要实的主要内涵是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做到做人要实,必须品性上正派诚实、作风上勤勉扎实、涵养上低调务实,平易近人而不官气凌人、做事而不作秀、实干而不空谈。

区直机关党务干部要把“三严三实”作为修身做人之本,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要牢记入党时立下的誓言,把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作为毕生追求,使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刻骨铭心;要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要牢固树立尊民爱民为民利民的群众观,严格执行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各项制度,倾心竭力为群众谋利益、增福祉。

要把“三严三实”作为做官用权之道,始终做到依法用权、清廉干净。要对权力常怀敬畏之心,时刻做到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带头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慎独、慎初、慎微,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要把“三严三实”作为干事创业之要,始终做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要敢于担负政治责任,面对大是大非敢于站出来说话,给予有理有据的正面回应;要自觉担起领导责任,坚持积极主动作为,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要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自觉担负领班子、带队伍的职责,严抓严管,真抓真管;要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候能豁得出、顶得上、担得起、拿得下,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

勤奋工作,勇于实践;始终坚持学习;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富有创新精神。必须吃透“三严三实”的精神内涵,唱好“六实”歌。#e#

基层干部立足群众之间,工作在惠民一线,他们能否落实好“三严三实”要求,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政策落实和形象树立。做最美基层干部,必须吃透“三严三实”的精神内涵,唱好“六实”歌。

内心常吟“真实”歌,严以修身不迷茫。古代四书《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习也在“三严三实”中首先要求我们做到“严以修身”。修身是做好基层干部的第一课,要上好这堂课,就必须时时刻刻记住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群众的代言人,是与群众利益一致、休戚与共、平起平坐的普通一员,不弄虚作假,不装腔作势,就如同优秀基层干部、辽宁朝阳市环卫局的夏志国同志那样,内心常吟真实歌,不慕虚名,心系群众,用真实的自我塑造人生的丰碑。

行间常念“平实”歌,严以用权不浮躁。基层干部与群众打交道,或多或少有点小权力。做好基层干部,必须牢记本分,工作之中默念“平实”歌,将心态放平和,将立场站坚定,将理想照进现实,一如新疆喀什的基层刘国忠,甘做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领路人,不做一心只为好处的跑路人和群众的陌路人。“君子不贵无欲,而贵欲何;不贵无求,而贵求何”。用平实的心态指导日常的操行,就能使我们在服务群众的工作中,不跑偏,不走形,赢民心,得好评。

独处常诵“忠实”歌,严以律己不彷徨。基层干部工作在冷热苦累的一线,奔走在田间小巷之间,对比其他人事,失落、彷徨的心态会不自觉产生,就更加要求我们在独处的时候,内心默念忠实歌,忠实于组织的期望,忠实于群众的信任,忠实于岗位职责,就像安徽芜湖的村官胡太平那样,牢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和信条,严以律己,严谨做事,严守法纪,忠诚于民。

心装群众不虚浮,谋事唱响“务实”歌。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群众,落实政策、推行政务需要善思考、能谋划、懂创新,把“务实”的准则贯穿始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学会心装群众谋事,始终把政策出台是否顺应民心、政策推行是否方便群众作为谋事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会站在群众立场上谋事,深入群众,倾听民声,不高高在上“拍脑袋”;学会因地制宜谋事,根据民情、乡情谋事,根据现实需要创新,不机械照搬,切实让决策和谋划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脚踏实地不漂浮,创业唱响“扎实”歌。基层干部的事业,就是服务群众的事业,做好服务群众的事业,关键要有扎实的作风,如同辽宁盘锦的宣传干部周恩义那样,把事业当生命,视工作为使命,扎扎实实做事,全心全意投入。要学会用扎实的作风抓好落实,不欺骗群众,不漂浮糊弄,做到踏石留印、抓铁留痕;学会用扎实的作风攻坚克难,不回避矛盾,不推脱责任,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学会用扎实的作风与群众交流,会说群众话,善解群众忧,将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听百家言,知千家情。

牢守本分不轻浮,做人唱响“老实”歌。做一名成功的基层干部,首先要学会做“老实人”。说过,我们所说的“老实人”,就是思想务实、生活朴实、作风扎实的人。与百姓打交道,和群众面对面,基层干部必须牢守本分,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轻浮,不做作。学会老老实实学习,把在理论与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服务群众的事业中去;学会老老实实处事,不搞小圈子,不阿谀奉承,堂堂正正做人;学会老老实实生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心胸豁达,无欲则刚。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做基层干部,苦累自知,不必在我,只要常常吟唱“六实”歌,心气顺,事业旺,一定能在百姓心中留下良好的口碑。

“三严三实”清晰且丰富地表明了对党员干部在新时代下的要求,对当前领导干部的正心修身、干事创业等提供了最好的标准和最现实的心灵指导。一个“严”字和一个“实”字,很精确地指出了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之所。

“三严”从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党员干部应具有的思想高度、行为准则和生活规范的要求,让严格遵守各项法规的'常规思维和表象得到了质的提升。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的“三严”从不同层面上进行了明确。

严以修身是对精神境界要求的最恰当表述。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就是要从思想上强化正确的意识形态,避免党性的缺失或松懈。从严要求检查和修正自身可能存在的错误,在坚定理想信念上决不让思想滑坡,从而杜绝和避免因理想信念的动摇带来的不妥当行为。保持政治定力,自觉加强党性锻炼,通过“吾日三省吾身”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

严以用权是对工作状态的要求和警示。严以用权就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规范和消除那些不作为、乱作为以及诸多因权力滥用造成的社会不稳定现象。严以用权要时刻铭记党和国家规定的一系列制度、纪律、规矩、程序等,为权力的正确施用提供思想保障。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避免权力乱用、自由用权等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严以律己是对生活层面要求的再次强调。严以律己就是要规范好党员干部的生活行为,包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为政清廉。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准则,适当的言行举止将有利于党员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

相对于“三严”所强调的思想层面的要求而言,“三实”更多关注的是行为层面的要求。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实”是思想转化为行动力的关键。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论证和制定切实可行的事业和工作,让政策、方案等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避免“拍脑袋”决策,科学合理地杜绝因谋事不足造成的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社会的动荡等各种可能出现的不良后果。

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认认真真地努力完成各项事业和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从实际出发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不做空架子工程和面子工程,通过努力实干避免“好事”落不到实处的尴尬局面,创造真实有效的受欢迎的业绩。

做人要实就是要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杜绝虚伪和投机取巧,做人胸怀坦荡、阳光明媚,不搞歪门邪道、不偏袒包庇,摆正做人的根本。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七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那么,你知道长征精神的具体内容以及内涵吗?下面一起随本站小编来看看。

长征精神的形成绝非偶然。它而是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做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红军广大官兵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磨砺而成的。

任何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都深深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长征精神所体现的理想、信念、情操、气节、风格、作风等,就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和升华。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长征途中他们时时处处铭记国家民族的大义,牢记劳苦群众的疾苦和诉求。红军长征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历史责任,率先高举起抗日救国的大旗,并把这种深厚凝重的民族大义转化为红军指战员不畏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英勇行动。长征精神所体现的这种为民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民族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正是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百折不挠、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展现。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长征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在长征途中,尤其是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洞察中国革命实际,立足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着眼解决各种复杂矛盾,就加强党的建设、红军建设、根据地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也为长征精神得以形成提供了科学指南。

长征精神是红军在长征这一伟大革命实践过程中不断磨砺和锤造出来的一种精神品质,它直接负载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斯诺在《西行漫记》一书中记录了连他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数字:在中央红军历时1年的长征中,进行了300多次战斗,几乎每天一次遭遇战;平均每天行军35公里以上,翻越了18座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击败了数倍于己的国民党中央军的围追堵截;征服了雪山、草地等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在这种千锤百炼的革命实践中,广大红军指战员的理想境界、意志品质、战斗作风、团结精神、纪律观念等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进而凝聚成为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可以有不同的归纳、概括。

第一,理想科学、信念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长征的胜利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胜利,是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胜利。亲身参与长征的杨成武将军曾说过:“我们的指战员英勇善战,为了保卫党中央肯于牺牲一切。许多红军战士为了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利益,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前途英勇无畏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想到的都不是自己,而是所信仰的革命事业。”事实的确如此。长征初期,由于党内的“左”倾错误,根据地丧失殆尽,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长征开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博古和领导红军的李德在战略退却中奉行逃跑主义,又造成湘江战役的惨重失败,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党和红军并没有停止步伐,而是“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靠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昂扬斗志。在长征最困难的时候,红军官兵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正是凭着这种理想信念,红军迅速从初期失利的阴影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胜利的坦途。

第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红军长征是在极为险恶的战争硝烟和自然环境下进行的,经历和承受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艰难险阻。那时,“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根本不容许红军有立脚之地和喘息之机。部队在敌占区转移,人生地不熟,物资供应毫无保证,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啃的是树皮。转战途中,天当房、地作床,日晒雨淋,风餐露宿,野菜充饥,篝火御寒。几乎每天都有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名官兵献出生命。即便如此,红军将士也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成功翻越陡峭险峻、终年积雪的座座高山,跨过浪涛翻滚、暗流涌动的条条江河,穿越沼泽遍布、神秘莫测的茫茫草地,冲破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而且强健了体魄,磨砺了意志,锻炼了作风,提高了战斗力。

第三,独立自主、唯实创新。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红军之所以被迫进行长征,最直接的是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拒绝并压制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亦步亦趋地跟着严重脱离中国实际的共产国际的错误指示转,无视中国革命的现实,无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创造,完全丧失了独立自主精神,从而也就完全丧失了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自主权和能力。红军长征初期接连受挫的惨痛教训警示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但中国革命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遵义会议迈出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决定性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反对右、反对“左”、坚持正确路线,基于中国国情和红军战略转移的实际,创造性地实行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和办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放弃湘西,转向贵州;舍弃川西,北上陕甘;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智取娄山关,突破腊子口。每一个战略方向的改变,每一项战略任务的确定,每一种战略战术的实施,每一次战役战斗胜利的取得,都是我们党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硕果,使党和红军的面貌焕然一新。

第四,顾全大局、紧密团结。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作为一次涉及全国各支红军部队和各个根据地的大范围战略行动,全党能否始终保持高度的团结统一,几支红军能否完全置于党中央的绝对领导之下,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命运和革命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尽管各路红军出发的时间、地点、路线不同,但都能从革命的根本利益出发,自觉服从大局,勇于牺牲奉献,互相配合支持,使长征形成了一个形散神不散的整体,使敌人无法集中兵力于一个方向,根本实现不了各个击破的图谋。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拥兵自重,反对中央北上方针,提出南下的错误主张,公然与党中央对抗,妄图分裂党和红军。在这种危急关头,红军官兵从革命事业的根本大局出发,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党中央的正确路线,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展开针锋相对的坚决斗争,最终避免了红军的分裂。长征途中,红军将士政治上志同道合,思想上同心同德,生活上互帮互助,把战友当做亲人,把部队当做自己的家,凝结成一个坚不可摧的革命集体。正是这种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的精神,使红军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第五,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新型的人民军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长征胜利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忠实践行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民族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处处关心和爱护人民,严格执行群众纪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长征是一次图生存的远征,军事上处于无后方无依托、非常险恶的境地,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红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民宅,不违犯禁令,公平买卖,救死扶伤,并且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用人民军队的崭新形象,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在经过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严格遵守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少数民族群众坦诚相见、交朋友。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好事,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因而广大群众把红军视为自己的子弟兵,为红军长征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据统计,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各部队共筹集上万吨粮食,补充约2万人的兵员,沿途各族群众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以各种方式支援红军作战,成为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保障。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八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探索革命道路、挽救革命局面和保卫中央苏区而进行的一次举世闻名的游击战争。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长征,经过了12个省份、24个山头、18个河流,历时370天、行程25000余里,最终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安定。长征不仅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而且在党和军队的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和宝贵精神财富中留下了深刻印记。

长征的内涵和意义极其丰富,这不仅体现在实战上,更体现在理论上。首先,长征是一次从基本观点、总方针和政治路线上进行过重大路线调整的战役。其次,长征是一次瞪着敌人的眼睛,发呆头脑,集中全党全军的智慧的大探讨。第三,长征是人民军队锻炼和成长的一个质的飞跃,是了解我军特点和建设后备军干部的一次大考。最终,长征还是一次理论创新和发展的进步。

第三段:揭示长征对当代的启示和借鉴。

长征对于当代的启示和借鉴非常重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长征强调坚定的理论思想基础,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其次,长征强调战略和策略的贯运,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注重领导和战略规划。最终,长征强调党的政治建设和普遍经验应用,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注重自身建设和贯彻执行。

从小学到大学,我一直都在学习长征的故事和精神。在我眼中,长征很意味着坚定信念、团结协作和英勇战斗。这三点勇于战斗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长征的精神可以用来激励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它也是一种文化底蕴,是我们的国家精神之一。长征震撼过世界,我们应该自豪!

第五段:总结。

总之,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历时最长、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它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一页。长征精神、精神内涵和蕴含的思想,将永远闪耀于中华民族最光荣的历史篇章之中,引领人民走向希望的彼岸,也留给我们更多珍贵的思考和借鉴。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长征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努力拼搏、奋勇前行。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九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

英勇的红军将士在物质极端匮乏,环境极其恶劣的困境中,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更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做过精辟论述,许多研究长征精神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表述。军事科学院的专家们认为,在多种论述和表述中,对长征精神基本内涵的认识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忘我牺牲精神;敢于战胜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道路的求实创新精神。

尽管长征精神带有浓烈的战火气息和特定历史条件的烙印,但他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情操、气概、风格和作风等元素,都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革命传统的生动反映,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

同时,长征精神又是当代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精神在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又发扬光大,升华、生发出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精神,鼓舞和教育着一代代青年,为我们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有人说: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神话。只有理解长征,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只有理解长征精神,才能理解我党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真谛。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十

近日,看了唐国强导演的电视剧《长征》,情节扣人心弦感人至深,几级看过来就被剧情带了进去,现在电视作品中正能量的确实不多,能拍出像《长征》这样精彩的片子来更不多见。所以,有时候晚饭放在了桌子上都不愿意离开电视旁边,直到看完才感觉过瘾。

几天过来,我得了一点感悟出来,突然觉得我们应该把历史当成一位逝去的老人,这位老人也可能满头银丝和蔼可亲,也可能是奸佞之徒。可无论怎样,他都曾经坐在我们身边,给我们讲过很多很多真实的故事。所以,我们在回忆他的时候,既可以津津乐道的赞扬他,也可以不留情面的批评他的过失,但有一点,我们不能诋毁他甚至污蔑他,那样就显得不够厚道了。

以中国红军长征为例,当时局势是国民党部队在后面紧追不舍,共产党军队为了摆脱围剿被迫爬雪山过草地,30万人锐减到2万多人,这是事实。既是事实,笔者觉得在现代史上就要如实记录下来,不应该带有任何党派的固有观点,不要说什么战略转移,也不要说什么剿灭残匪,这都是当时国共两党从各自角度来阐述这段历史,皆不客观。

应该怎样做?记下来就够了,留给后人来评判分析。

现在,我们就是后人,当我们坐在电视机旁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的时候,我们已经有资格评判了,也有资格说当时的长征正确与否,应该说当时的长征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今我们国家的发展状况足可以有力的证明一切。本站。

我们没有了战争而且经济富强,而这些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才得以实现的。如果没有长征,就不会有共产党的火种保存下来,没有了火种也就没有了现在共产党创下的安定生活。

当时共产党做出的正确选择自然会产生正确的结果出来,中国有句俗语,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就是这个道理。红军长征的故事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当代人学习和借鉴了,历史走到今天,我们就要在红军的长征中学一点什么东西出来,以胜者为师才是智者的选择。

大家都知道张国焘这个历史人物,在长征中张国焘变节而去,成了脱党投敌的历史人物,他在无望的时候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如今看来,张国焘缺了一种精神,对信仰坚持的精神,这样的人物终究不会成就伟业,这是人格的问题。所以,我们现代人在长征这段历史中就要学会“坚持信仰”,这是长征精神中最为主要的内容了。

再者,在反围剿中我们知道王明做法是一味激进,正是因为他的极左才使得红军不得不走上长征这条路。回头看来,王明只能算一个头脑不够冷静不会转弯的共产党莽夫而已。可是,带兵打仗要的不是简单狂热的共产主义信徒,而是具有战略思维的共产主义军事家,在这一点上毛泽东伟才也。识时务者为俊杰,通其变者为英豪,我们学什么?审时度势大局观念,学这些东西用到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去,才能事半功倍。

行笔至此,毋庸赘言。愿吾辈多读中国革命史,从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分析历史的方法,进而珍惜我们来之不易、和平安定的生活。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十一

端午节最主要的内涵和意义之一就是纪念屈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断奔波,但最终却遭受流放和谋杀。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缅怀,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会祭奠屈原,把粽子、酒等供品投入江河湖海中,以示对他的怀念和哀思。

二、祭龙节。

在一些地方,端午节还被称为祭龙节。传说中,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具有强大的神秘力量和象征意义。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在庙宇或河边等地点放飞五彩缤纷的风筝,也有人会在河湖中举行龙舟竞渡的活动,以此来祭龙、驱邪、祈求风调雨顺,预祝丰收。

三、驱邪避疫。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会采摘艾草,并在门口、窗户、床上等处悬挂艾叶,以驱邪避疫,保佑自身平安健康。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艾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祛寒、温经、活血等作用。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会用艾叶熏制身体,以此来保护自己免受疾病侵袭。

四、亲情和友情。

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的日子。在端午节这一天,家人朋友会相互赠送粽子、酒等礼物,共同品尝粽子,聊天,分享快乐,增进感情。此外,在端午节这一天,还会举行龙舟比赛、打毽子等活动。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因为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端午节的禁忌。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死鬼”最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粽的习俗。

2、忌恶日。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

3、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些地区,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的,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长征精神的内涵篇十二

邹衍,江西省兴国县人,1915年生,1930年参加红军,历经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和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历任沈阳军区装甲兵政委、第50军政委、原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原沈阳军区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尽管已经过去80多年,可最让我魂牵梦绕的还是那片热土——瑞金……”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百岁老红军邹衍。谈起长征那段峥嵘岁月,邹老激动地说:“最难忘的,还是那片照亮我人生信仰的土地。因为瑞金既是长征的起点,更是我革命生涯的开始!”

1、邹衍没想到,瑞金这片土地,会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第一次接触红军,邹衍的心情特别复杂,他既想看,可又害怕。害怕是因为当时朱毛红军被国民党反动派宣传成了杀人放火的土匪、绿林。想看是因为从大人们的谈论中得知,朱毛红军其实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个个都是不怕死、能打仗的英雄好汉。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复杂的心情,邹衍第一次在家乡见到了红军队伍。“他们在镇子里贴标语、开大会、打土豪,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接待。”兴奋之余,这支队伍给邹衍留下了很深刻的第一印象。

尽管当时的邹衍还有些懵懂,可看着平时恶贯满盈的贪官污吏被枪毙,恶霸地主被公开处决……一件件顺应民心的实事深深地影响着他,让他对红军愈加向往。

1929年春天,听说县城来了红军,邹衍第一时间就去报名参军。可在县城住了5天,他也没当上红军。原因很简单:年龄小,个子矮,人家不收。没当上红军,邹衍投身革命事业的热情反而更加高涨,他积极主动地参加儿童团、少先队,配合游击队的军事活动。

1930年9月,县苏维埃政府通知各乡选派一名少先队干部到红军中央政治学校第三分校受训,崇贤乡决定派他去。这标志着邹衍正式加入了他梦寐以求的红军队伍。

2、在瑞金经历过很多事,可有件事,却让邹衍念叨了半个多世纪。

当时,一个司务长在买菜过程中贪污了15个铜板,被战士检举,调查核实后,最终被士兵委员会罢免职务。

“这支部队里,士兵竟然可以罢免干部!”这让刚参加红军的邹衍颇受震撼,“这件事让我对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有了初步认识和了解,让我看到了新旧军队的区别,更加坚信这是一个信得过的战斗集体。”

然而,真正让邹衍明白革命的意义,还是从毛主席讲一个“分”字的故事开始。

据邹老回忆,那次,战友们野外训练休息的时候,毛主席给大家讲了一个“分”字的故事。分就是打土豪分田地,毛主席联系实际讲解了为什么要打土豪分田地,什么是剥削,什么是压迫,以及革命的目的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当时,听过毛主席的讲述后,我逐渐认识到土地本来就是农民自己的,地主豪绅不种地,不劳动,可他们吃得好,穿得好。农民租种地主豪绅的土地,打的粮食都被他们收租收去了,这就是剥削……”

“从一名吃不饱饭的农民,到为了吃饱饭参加红军,再到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遥望瑞金的方向,邹衍激动地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下定了决心,不管将来遇到什么困难,都一定会铁心跟党走。

3、离开瑞金那一天的场景,同样让邹衍一辈子无法忘记。

“当时,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转移开始长征。临别前,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送别红军,一些大妈大伯一边跟着队伍走,一边往战士们手中塞衣服和食物。不少乡亲脸上都挂着愁容,默默地为亲人子弟兵祝福。即便是队伍走远,大家仍然久久不忍离去。”

说到动情之处,邹老摘下老花镜,揉揉湿润的眼睛。他说,如果问长征途中最大的考验是什么?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缺粮食。那时的粮食就是生命,长征路上没有粮食吃,是每一个红军战士面临的生与死的考验。

可就在长征路上,邹衍却将自己的干粮袋给弄丢了。别看里面只有一斤粮食,可在当时要没有这一斤粮食就得挨饿甚至活活饿死。让邹衍没想到的是,看到他粮食丢了,司务长和通信员等战友将自己省下的粮食分给了他。

回想到战友们冒着被饿死的风险,把炒面分给自己的那一幕幕情景,已经101岁的邹衍仍然特别激动:长征途中,战友之间的感情可谓是至死不渝。

邹老告诉记者,长征途中,许多红军战士被饿死、冻死。很多战士实在走不动了,在临死前,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留给后来的红军战士穿……红军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时,为了减轻负担,除了留件换洗的衣服外,其它东西都扔了。翻越大雪山前,因为没有棉衣御寒,大家想了个办法:把两件单衣套在一起缝上,中间再絮些稻草、羊毛、棉絮。

采访结束临行前,邹老特意叮嘱记者告诉年轻官兵:“长征永远在路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希望你们能跑好手中这一棒,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在改革强军路上再立新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