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8:58 页码:12
最新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模板10篇)
2023-11-12 11:58:58    小编:

邻居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他们的互助和关怀让我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总结应该突出重点,突破大众思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经典的总结样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篇一

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地处湖南省会长沙近郊的望城县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主旋律,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20,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8元,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平现金收入3339.2元,同比增加476元,增长16.6%,是我县近十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望城农民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农业发展的五种转变。一是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粮猪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特色种养业蓬勃发展,“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和“长沙百里特种水产养殖走廊”已在望城初具雏形。二是农业组织形式实现了由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全县形成了面积达30余万亩的四大农业结构调整板块,建成了优质无公害水稻、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养殖、奶牛养殖和生态休闲等五大基地,并通过“企业加基地带农户”模式打通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三是农业产业格局实现了由原料产品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18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4家,千万元以上的13家。四是农业投入模式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近三年,全县共引进农业项目72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10.8亿元,到位资金5.3亿元,同时农民收入已形成了以非农业收入为主体的平稳发展态势。五是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式经营向生态效益型转变。着力推进生态农业、退田还水、退耕还林三大工程,到目前,共创办了沼气生态能源示范村41个,退田还水14000亩,退耕还林10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8%,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2、调整产业结构,在凸显特色中实现增效。望城县紧邻省会长沙,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文章。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着力打造湘江沿岸以万亩闸蟹、万亩珍珠、万亩鳜鱼养殖为主的长沙市“百里优质水产养殖走廊”,在发展“避灾农业”中培育望城特色产业。二是扬长避短,做优“城”字文章。围绕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时鲜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应运而生,农家乐、度假山庄、垂钓基地等休闲农业项目比比皆是,开辟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3、提升经营水平,在加工转化中达到增值。我们进一步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的各种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加基地连市场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做强龙头企业。采取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的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旺旺食品、沐林早餐、派派乳品、华越食品、黄金园粉丝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二是做大基地规模。以光明派派、庆湘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完善产业链,连片发展奶牛养殖和蔬菜种植,全县形成10多个千亩以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做活市场营销。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驻长沙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销售窗口,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的尽快销售变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在扩大转移中提高增幅。在鼓励农民“当好农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时,我们更多的鼓励农民“不当农民”,加快农民非农化,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制定并落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吸引外出老板回乡创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了“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技术回馈、爱心回报”的热潮;对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用工自主、管理归口”的用工机制,促进劳动力就业,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千方百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今年5月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长沙(上海)劳务输出洽谈会,签订用工岗位2.83万个,创出了望城劳工输出“职业培训、订单输出、跟踪服务”的新特色,上海飞利浦公司、苏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纷纷来望城招聘劳工。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并协助用工单位抓好日常管理,定期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走访,及时解决拖欠工资、劳保医疗等方面的权益纠纷,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贯彻文件精神,在落实政策中求得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政策推动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深入宣传政策。今年以来,成立了指导宣讲一号文件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千名干部下农村”和“千名干部结对扶贫”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农业税在年基础上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补,对粮种实行补贴。据统计,“一降两补”政策使农民今年每亩得到的实惠就有50多元。同时依法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让农民从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结合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大县来讲,农业始终是农村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那种把工农对立起来的观点,防止那种抛开工业谈农业的倾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找准一二产业的结合点,工业依托农业,着眼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工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多元并举,塑造复合型产业。

2、正确处理农民增收与增智的关系。治穷应先治愚,增收必先增智。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为依托的'措施,都不能长期奏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5、正确处理农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关系。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础,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目的不是要限制土地的产出效益,而是要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允许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符合党的一贯政策。国家提倡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是允许随意改变耕地的用途,而是反映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因此,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尽可能地减少耕地资源的不合理消耗,同时又要正确引导和依法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促进土地规模集约经营,保护农民的长远利益。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篇二

一、引言。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篇三

为了实现今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要继续实施粮食工程,加大粮食“种子工程”建设力度,组织实施粮食丰产技术推广工程,重点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增加单产,提高质量。同时,建议引导、扶持组建粮食、批发、加工集团,进行粮食批发深度加工,提高粮食的转化率和经济效益。

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要以资源为基础,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通过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路,促进产业延伸,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我市应紧紧抓住除粮、烟之外的茶叶、畜牧、笋竹三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优化布局,主攻质量,提高效益。充分发挥我市茶叶面积大、质量好的优势,建设茶叶基地,组建茶叶集团,改变目前加工粗、价格低、效益差的状况,引进业主,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茶叶品质。随着人们向往健康、回归自然,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价格不断上涨的趋势,应扩大茶叶面积,建设茶叶基地,今年新增茶园面积3万亩,达到20万亩的规模。要创立三明自己的茶叶品牌,提高三明茶叶的知名度。引导、扶持组建三明的茶叶集团,引进企业、资金在金沙园、尼葛开发区创办精制茶叶加工厂,形成基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笋竹业是农民增收短、平、快项目,应抓住低产竹林改造与建设高产示范园区相结合,促进笋竹业快速发展。畜牧业要抓住品种改良,建设牧草、饲料加工基地,扩大规模,发展绿色“无公害”肉制品,提高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增加农民收入。

三、加强服务,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网站,开设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窗口,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要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率。创新劳务市场对接机制,采取走出去联络,利用中介对接,委托培训对接,政府搭台对接,通过不同层次对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农民,扩大就业,增加收入。

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中央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提出我国从总体上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是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新时期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向,切实做好新阶段“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符合“两个趋向”的论断。一是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市、县两级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时,要向农村、农业、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二是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争取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主动对接项目,争取财政、农业、水利等上级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认真应对国家产业政策,争取国家和省把三明的项目列入“十一五”计划的盘子,有项目就有资金,有项目才能更好地改善我市生产条件。

五、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关键。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市委书记在全市农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三农”工作事关全局,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问题。各级各部门务必从*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领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战略意图,把重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实践,作为落实农村工作长效机制的具体行动,始终把“三农”

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叶书记的讲话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决心。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要立足于战略高度,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中央“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把握新阶段“三农”发展规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农村工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主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各部门要把服务“三农”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形成全社会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为市政协委员、市委农办副主任)。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篇四

合同。

利用县外资金10.8亿元,到位资金5.3亿元,同时农民收入已形成了以非农业收入为主体的平稳发展态势。五是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式经营向生态效益型转变。着力推进生态农业、退田还水、退耕还林三大工程,到目前,共创办了沼气生态能源示范村41个,退田还水14000亩,退耕还林10000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8%,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透过望城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1、加大建设投入,在夯实基础中寻找增量。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望城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5000万元。启动日元贷款4000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10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13亿元,新修改造公路589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湖南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3、提升经营水平,在加工转化中达到增值。我们进一步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湖南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的各种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加基地连市场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做强龙头企业。采取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的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旺旺食品、沐林早餐、派派乳品、华越食品、黄金园粉丝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二是做大基地规模。以光明派派、庆湘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完善产业链,连片发展奶牛养殖和蔬菜种植,全县形成10多个千亩以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做活市场营销。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驻长沙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销售窗口,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的尽快销售变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4、发展非农产业,在扩大转移中提高增幅。在鼓励农民“当好农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时,我们更多的鼓励农民“不当农民”,加快农民非农化,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制定并落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吸引外出老板回乡创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了“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技术回馈、爱心回报”的热潮;对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用工自主、管理归口”的用工机制,促进劳动力就业,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二是千方百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今年5月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长沙(上海)劳务输出洽谈会,签订用工岗位2.83万个,创出了望城劳工输出“职业培训、订单输出、跟踪服务”的新特色,上海飞利浦公司、苏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纷纷来望城招聘劳工。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并协助用工单位抓好日常管理,定期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走访,及时解决拖欠工资、劳保医疗等方面的权益纠纷,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5、贯彻文件精神,在落实政策中求得增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政策推动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深入宣传政策。今年以来,成立了指导宣讲一号文件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千名干部下农村”和“千名干部结对扶贫”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农业税在2003年基础上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补,对粮种实行补贴。据统计,“一降两补”政策使农民今年每亩得到的实惠就有50多元。同时依法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让农民从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结合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大县来讲,农业始终是农村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那种把工农对立起来的观点,防止那种抛开工业谈农业的倾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找准一二产业的结合点,工业依托农业,着眼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工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多元并举,塑造复合型产业。

2、正确处理农民增收与增智的关系。治穷应先治愚,增收必先增智。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为依托的措施,都不能长期奏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篇五

1、政策引导力度需进一步加强,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按有关条件继续给予发展特色产业贴息贷款支持,管好用好小额信贷及扶贫贷款。农口部门都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谋划和包装项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资金实行打捆使用,重点支持食用菌产业发展。小额信贷不仅仅限制在支持食用菌产业上,其他特色产业也要安排财政贴息贷款和扶贫贷款。

3、发展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大力倡导农民自主自立的产业化组织。重点鼓励发展由政府支持、民间自办的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组织,如农民协会、农业(作物)研究会、农民合作社等,形成上下贯通,相互联结的网络。最终形成农民自愿参加和自主运行,与政府机构脱钩的自立农业产业化推广服务体系。目前则应鼓励现有各种官办、社区或乡镇办和民办的各种农业服务推广组织,在不搞垄断、不厚此薄彼、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各显其能,共同发展,自愿走向联合。在发展中有意弱化官办意思,使之形成具有广阔前途和长久生命力的多元化服务体系。

4、积极培育发展、搞活壮大一批专业市场和农产品“一条街”。可以采取政府出资搭台,农民经营得实惠的举措加快建设。由政府筹资食用菌交易市场周围的空铺面统一承租下来,建设一条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农民街”,县直各有关部门及乡镇积极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对农户经销农产品给予帮助,鼓励全县农村种养、加工大户和有一定经商头脑的农户来“农民街”经营,特别是对那些由于城市扩建而失去土地的农民给予优先安排。实行政策倾斜,对到“农民街”经营的农户,两年内免铺租、免税收、免工商管理费。这样既可以为农民提供一个就业舞台,也可为平泉的特色农产品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打开一个农产品流通市场的大门,推动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

5、增强乡镇执政能力。乡镇执政能力表现在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个方面。首先是谋划发展,各乡镇要根据本地实际、因地制宜选准一个主导产业,制定战略,合理规划,提出思路,重点扶持、重点推进;其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同时,要建立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篇六

农业农村工作重在增加农民收入党的xx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业,难点在农民。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近年来,地处xx省会近郊的xx县以xx大精神为指导,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全部工作的主旋律,不断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20xx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元,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平现金收入xx元,同比增加xx元,增长%,是我县近十年来增幅最快的一年。

农民收入的增长得益于农业发展的五种转变。

一是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单一粮猪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特色种养业蓬勃发展,“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和“百里特种水产养殖走廊”已在初具雏形。

二是农业组织形式实现了由零散型向规模型转变。全县形成了面积达xx余万亩的四大农业结构调整板块,建成了优质无公害水稻、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养殖、奶牛养殖和生态休闲等五大基地,并通过“企业加基地带农户”模式打通了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绿色通道”。

三是农业产业格局实现了由原料产品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初步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目前,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4家,千万元以上的家。

四是农业投入模式实现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近三年,全县共引进农业项目xx个,

合同。

利用县外资金亿元,到位资金亿元,同时农民收入已形成了以非农业收入为主体的平稳发展态势。

五是农业增长方式实现了由粗放式经营向生态效益型转变。着力推进生态农业、退田还水、退耕还林三大工程,到目前,共创办了沼气生态能源示范村xx个,退田还水xx亩,退耕还林xx亩,全县森林覆盖率上升到%,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了后劲。

透过农业五种转变的背后,综观我县在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做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投入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保障。积极探索农业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大投入求得大产出。

一是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走经营水利之路,组建了水利建设投资公司,并通过堤防的加固拉直,获得一批滩头空坪的土地回报,仅今年就能以此融资xx万元。启动日元贷款xx万元投资城市防洪工程。投资多亿元,突出抓好堤防、水库、山塘险段的综合治理,抗灾能力全面提高,为发展农民生产生活系上了“安全带”。

二是加强农民生活设施建设。我们把全面提升和改造乡村道路作为民心工程、致富工程来抓,近三年投资亿元,新修改造公路xx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油路,全县好路率居xx省之首。同时,全面开展农网改造,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xx县紧邻省会,湘江穿境而过,并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近城优势和水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打造城郊型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趋利避害,做活“水”字文章。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着力打造湘江沿岸以万亩闸蟹、万亩珍珠、万亩鳜鱼养殖为主的xx市“百里优质水产养殖走廊”,在发展“避灾农业”中培育特色产业。

二是扬长避短,做优“城”字文章。围绕城市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花卉苗木、时鲜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业应运而生,农家乐、度假山庄、垂钓基地等休闲农业项目比比皆是,开辟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我们进一步整合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xx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的各种优势,积极探索“企业加基地连市场带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增强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做强龙头企业。采取一名县级领导联系一个龙头企业的办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了旺旺食品、沐林早餐、派派乳品、华越食品、黄金园粉丝等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

二是做大基地规模。以光明派派、庆湘食品等食品加工企业为依托,完善产业链,连片发展奶牛养殖和蔬菜种植,全县形成多个千亩以上的配套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做活市场营销。组建农产品专业协会,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驻xx市农产品批发中心和销售窗口,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的尽快销售变现,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在鼓励农民“当好农民”,做足增收文章的同时,我们更多的鼓励农民“不当农民”,加快农民非农化,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

一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制定并落实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尤其在吸引外出老板回乡创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形成了“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人才回归、技术回馈、爱心回报”的热潮;对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实行“用工自主、管理归口”的用工机制,促进劳动力就业,大幅提高了农民收入。

二是千方百计组织农村劳动力输出。今年xx月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上海)劳务输出洽谈会,签订用工岗位万个,创出了劳工输出“职业培训、订单输出、跟踪服务”的新特色,上海飞利浦公司、苏州信越聚合有限公司等用人单位纷纷来招聘劳工。同时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劳务输出办事机构,并协助用工单位抓好日常管理,定期对劳务输出人员进行走访,及时解决拖欠工资、劳保医疗等方面的权益纠纷,积极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政策推动释放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激发农民自主增收的积极性。

一是深入宣传政策。今年以来,成立了指导宣讲一号文件工作的领导机构,组织“千名干部下农村”和“千名干部结对扶贫”活动,在群众中产生了良好反响。

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农业税在20xx年基础上降低xx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直补,对粮种实行补贴。据统计,“一降两补”政策使农民今年每亩得到的实惠就有多元。同时依法抓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农村医疗卫生改革,让农民从改革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结合多年的农村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不断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正确处理好以下五种关系:

(1)正确处理工业发展与农业基础的关系。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工业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大县来讲,农业始终是农村工作不可动摇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要防止那种把工农对立起来的观点,防止那种抛开工业谈农业的倾向。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找准一二产业的结合点,工业依托农业,着眼长远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服务工业,运用工业化的理念指导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同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多元并举,塑造复合型产业。

(2)正确处理农民增收与增智的关系。

治穷应先治愚,增收必先增智。农民增收必须依靠农民自身素养和经营能力的提高。任何失去以农民内在知识、能力、素质提高为依托的措施,都不能长期奏效,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和发展农民技能,为其他增收渠道的畅通创造必要条件,为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提供直接的动力,才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计。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同时,要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现有的电信、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构建网络化乡村“农产品信息大市场”,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用科教兴农创新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

(3)正确处理农业内部挖潜与外部发展的关系。

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农业内部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驱动;依托工业化和城镇化,拓展农业外部空间,是农业发展的延伸和牵引。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目前,要积极地把外面的资金、技术引进来,充分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培育劳务市场,注重发展劳务经济。要积极地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坚持农业和工业招商引资并重,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农业。

(4)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其矛盾体现在:增加农民收入势必要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要压缩一部分粮食生产,否则,农业结构调整就没有空间。其统一体现在:农业结构调整只有在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吃饭问题有了着落,粮食的区域和品种结构优化后,才谈得上加快畜牧水产业和经济作物的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今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避免一哄而上或雷同化的农业结构调整,要把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安全有机结合在一起。要发挥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篇七

3、专业化组织程度:农民专业化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沙坨子乡成立了食用菌协会,有会员6000人,农民经纪人270人,保证全乡从事食用菌生产的6200农户家家都有一名会员,在技术培训、学习与指导上联系比较紧密,在资金扶持上也互相帮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乡食用菌产业的不断壮大。但由于协会成立时间较短、组织程度不高、管理比较松散,以及产业链条较短的限制,还没有形成统一供应种子、原料和统一产品收购、包装、销售的局面,与科研院所的联合研制和引进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方面的合作还远远不够,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而榆树林子、小寺沟和平房却还没有成立相应的蔬菜协会和畜禽养殖协会,依靠的仅仅是亲戚村邻的指导与互助,既缺乏信息来源,也不了解市场行情。

(五)地方政府执政能力。

1、政策引导:指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投入、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市场建设,主要包括为促进产业发展制定的优惠政策、落实中央粮食直补、退耕还林、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政策引导是影响农户经营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其对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沙坨子乡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到位,落实得力。如该乡的双百亩花香菇科技示范园内生产大户杨连叔,获得政府无偿资金1万元,国家贴息贷款5000元,自己投入6.8万元,年生产食用菌3万盘(袋),纯收入可达近10万元。4个乡镇的粮食直补和退耕还林款发放都比较到位,人均粮补7.35元基本到户。

2、基层干部带动能力:实践证明,村领导班子比较得力的村,村干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农户收入普遍提高。在沙坨子乡,60%的党员和80%的村干部首先带头搞起了食用菌生产,在学透了技术、摸透了市场,赚了钱、致了富后,又带领所在村农民搞食用菌。

我县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农业,耕地面积按71.4万亩算,人均只有1.8亩,这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终将受到耕地资源瓶颈的制约。一方面,粮食单产无法提高,粮食价格比较低;另一方面,增加农业收入也无法靠扩大规模来实现,进而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注定无法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源泉。在目前的情况下,要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即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一是当地的非农工作机会,二是外地的非农就业机会。然而,由于我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能够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外地的就业信息也比较匮乏,加上大多数农民不愿意离土离乡,劳务经济所能产生的作用相应减弱。因此,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已成为我县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篇八

1、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重点,着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耕地质量。

2、特色农业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县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提升品质为核心,大力促进农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努力增强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龙头带动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招引和培育龙头企业,探索以工哺农的新模式,促进工农互动。

二、基本经验。

我县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全面准确贯彻涉农政策。我们充分宣传中央1号文件,严格执行农税“三不一降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政策,强化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2、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是关键,采取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农业投资担保,市场配置资源等多种形式,用好财政、项目资金,激活民间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大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

3、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强龙头带动能力。我县采取引外龙、育新龙、扶强龙等多策并举,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我县非国贫、省贫县,受国家倾斜较少,县级财政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对投入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耕地质量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2、支农政策难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由于我县是典型的丘陵县,人多地少,中央的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影响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龙头企业融资难。

四、建议。

1、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县以下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龙头企业,由生产规模、技术设备等原因,往往是初级产品加工,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建议中央、省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非贫困县龙头企业扩张、升级等贷款贴息。

2、加大对丘陵地区产业化建设的扶持。丘陵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区域优势不明显,发展产业化经营远比平原地区困难,建议中央、省加大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种养业在项目上的扶持力度。

3、改革和完善服务体系。当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管理错位,服务缺位,县级农业部门只管务不管人,乡镇只管人,难管业务。造成后来的“三级一户”的服务体系难以发挥作用,建议省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基层服务站所的作用。

4、建立助农增收的长效机制。要稳定和强化已有的各项支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各级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篇九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48.5%,居全市首位。三大主导产业——食用菌、畜禽养殖、设施菜已成为我县大多数乡镇增收富民的主要渠道。但同时仍存在一部分乡镇产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乏力。而目前我县农户收入构成的基本情况怎样,农业产业化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作用有多大,亟待深入调研。为了获取有关农户收入状况的第一手材料,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农户收入构成的影响,我们在11月初选取沙坨子、榆树林子、小寺沟、平房4个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其中,沙坨子乡是我县食用菌生产量最大,发展最好的乡镇,被称为“中国北方食用菌第一乡”,榆树林子镇是我县设施菜特色镇,小寺沟则是我县畜禽养殖特色镇,平房乡的畜禽养殖发展得也不错。因此,本次调查主要在特色产业发展较好的乡镇进行,然后通过对不同产业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在总体把握农户收入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找出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具体作用及影响农户收入构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为更好地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合理建议。

1、相关概念界定。

(1)农业及农业收入:这里的农业指农、林、牧、渔各业,是一个广义概念。农业收入亦即经营农业所获取的收入,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所获取的收入总和,而从事非农业(包括外出打工、个体经营等)获取的收入则是非农业收入。

(2)农户类型:根据农户劳动力从事的产业及农户收入的构成的不同,将农户分为纯农户和兼业农户两种。纯农户,指家庭劳动力全部从事农业,家庭收入也全部是农业收入的农户。兼业农户,指同时从事农业和非农业经营的农户,农户中可能有的劳动力从事农业,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或者劳动力在农忙时从事农业,农闲则从事非农经营。

(3)总收入、纯收入与净收入:

总收入=基本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基本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农业收入+其他非农业收入。

纯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家庭经营纯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投入的物质生产原料成本。

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

2、调查程序。

1、选取调查对象:4个乡镇(每个乡镇选2个村)。

2、对所选择的乡镇、村组进行总体情况的调查。

3、在了解乡镇、村组总体情况的基础上,分别选取3—5户具有代表性的纯农户、兼业户,对其2003—2004年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

3、调查对象。

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篇十

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农民收入能否持续稳定增长,对于加快国民经济发展,完成“十五”计划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是当前农村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中心任务,也是为民办实事、谋利益的头等大事,迫切需要加以分析和思考。

近来,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我县农村已经摆脱了贫困状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派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不离土、不离乡”的纯农户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民概括自己的经济状况是“有吃、有穿、少钱花”。

农民收入的低速增长,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使得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一,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下降,迫使农民压缩生产性投入,扩大再生产能力削弱,即使略有积余,也是存入银行以防急用,这势必导致农民从农业中获取的收入减少。其二,由于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农民消费紧缩,农村市场难以启动,一般只是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城市居民对日常消费品的需求基本饱和,致使城市居民与农民消费产生层次性,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水平逐步拉大。其三,农民收入增长提速慢,对能否拉动城乡经济具有关联性,农村市场难以解冻复苏,同时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使一度“紧缩”了的工农剪刀差、城乡差别、区域差距、贫富悬殊又拉大了,势必影响农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及根本措施。

透过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的表象,可以看出其外在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物丰价贱”,内在原因还是经济规律和宏观经济环境在共同作用。因此,既要看到它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更要从调整、改革、发展的角度正面去研究它、解决它。近年来,通过深入乡村认真总结农民增收较快的特色村组和增收致富百户典型,分析研究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和千家万户增收门路,从中理出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为:

一是加快劳务输出增收。加快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进程和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土进镇到各类工商企业就业,增加非农收入。同时要组织农民走出去,从事建筑装璜、服装制作、美发美容、社区家政、餐饮休闲服务等职业,努力增加现金收入。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净菜上市、精深加工、精美包装,打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形象牌,生产消费者购买、食用方便,普遍青睐的食品进城入市,出口创汇,实现增值增效。同时要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运输业,兴办农产品市场和保鲜贮藏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并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差,实现销售环节增值。

三是种养优特品种增收。按照“安全、营养、保健”的市场需求,努力调优种养业品种结构,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优质品种的种植比重;根据农业龙头企业订单要求,扩种专用型品种;瞄准市民餐桌,生产适销对路的地方土特品种,扩大优质品种的覆盖面,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

四是推进规模经营增收。因地、因户制宜,引导有稳定非农产业收入的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规范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特色项目和种养大户集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增效。

五是依靠科技创新增收。通过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普及科学种养技术,实施良种、良法,推广湖荡水体轮养轮休、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多元素有机无机复合肥、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种草养殖畜禽等生态型种养模式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六是开展专业化服务增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民资购买农机具、小农水设施等,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灌排植保等生产服务;组织发展专业化育秧育苗、炕孵育雏、种畜扩繁、苗木供应等种苗服务,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加收入。

总而言之,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还要在农内与农外同时着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分层整体推进,只有这样,农民增收才能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在措施上突出四个重点:

2、要把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基本渠道。前几年,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总的来看,某种程度上仍然还是被动适应性调整,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因此,需要进一步遵循市场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靠科学技术,讲求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结构转换升级。以发展优质农业、生态农业和外向农业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优化农业的粮经结构,着力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着力提高水产、畜禽养殖的比重;优化农业的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比重;优化农业的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外向农业的比重。在调整的过程中,要着力在布局、品种、特色上下功夫,把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作为总目标。从长远看,农村经济结构格局基本上决定了农民收入的格局。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二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水产、畜禽养殖业和林苗园艺业;三是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四是产品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我县目前的布局是“东有藕茨、西有特水、南有棉经、北有瓜菜、中有畜禽”,无论是区域条件还是发展空间,都是今后调整的优势。另外,我县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水面资源丰富,“三水”(水产、水禽、水生蔬菜)具有一定的规模基础,如何使其做大做强,这也将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点。当前及今后应着力加快农产品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农业的品质和效益,加快品种、技术、模式的更新,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和建设商品生产规模基地,进一步把布局调活、品质调优、特色调强。在把握这些优势的同时,还要清醒地洞察今后结构调整的趋势,如发展食草畜禽、花木园艺、特色水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等,这些都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要把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依托。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能否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实现增效增收。近几年,我县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培植了一批以优质粮油、荷藕、瓜类、蔬菜、棉经、特水、畜禽为主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如宝泰米业、兴泰农牧、银宝集团、荷仙集团、金夏集团、恒兴麦芽有限公司等骨干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了一批流通合作经济组织,涌现出一大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和种养大户,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但目前比较明显的矛盾和问题是产加销环节衔接得还不紧,一方面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还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企业加工经营层次还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的矛盾一时还难以解决。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应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车间农业”、“园区(基地)农业”,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重点研究和解决产销脱节问题,动员和组织农民进入农副产品流通领域,尤其要扶持发展运销大户,发展农产品流通经营和专业服务组织,扩大销售规模。围绕本地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加快农副产品产地批销市场建设,带动农户的生产销售。要培强培大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项目更新,重点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挖掘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潜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塑造农产品品质、品牌的新形象,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要鼓励各类能人兴办加工、保鲜、贮运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使农民得到实惠。

4、要把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控减农民负担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途经。要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做好减负增收文章。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按照“三调减一取消一增加”的要求,即调减农业税计税价格、调减筹资筹劳标准、调减抗旱排涝预提标准、取消公平负担和二三产业交积累、增提大病统筹资金,落实农村税费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规范税费征缴行为,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禁向农民转嫁和随意增加负担,确保农民负担稳中有降。二是加强土地管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随意侵犯和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建立对失地农民合理补偿的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加快建立土地换社保的补偿机制,长久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使农民从土地开发中得到长久的收益。三是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实行“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县级机关部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牵涉到相关政策是否相配套,如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在土地资源严重约束的情况下,首先应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有序、合理的流动是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应加快探索和推广转包、租用、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推进土地依法有偿流转,促进耕地向种养能手和产业化基地集中,推动结构调整。另外,要扩大劳务输出,农民原有的户籍壁垒应该打破,消除身份上的歧视,以扩展小城镇就业为出发点,彻底改变小城镇户籍制度,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制度,营造利于农民进城入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宽松环境,通过减少农民最终实现致富农民。总之,地方性的政策在国家大政策范围内都应放开、放活,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增收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正常的投入机制。当前,由于农产品价格形势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使金融部门产生慎投惜贷思想,面向加工企业上项目、搞技改的资金投入逐步萎缩,企业滚动发展缺乏所需的配套流动资金,仅靠乡镇内部调剂和企业自筹难以满足,加之农民手头积累资金不多,不得不压缩生产性投入,因此,资金的“瓶颈”已经影响了农民增收的后劲。另外,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系列正常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县乡财政和乡村集体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对骨干项目、重点工程予以倾斜。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研究、分析,与企业共同筹划发展对策,探索建立新的投入机制,对信誉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应大胆投入,也可以联户担保等办法加大农业投入。县乡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项目资金。要下大力气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兴镇强县的重中之重,使项目资金、县外资金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效嫁接。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建立子公司投资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再筹资加大农业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改造力度,加快设施农业步伐,提高农业长远效益。目前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已全面推行,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较高,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我投入,采取互帮合作的形式,增加投资规模。

3、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良好的服务氛围。当前,农民虽然主观上迫切要求增收快富,但客观上对科学种田、市场信息等掌握和了解比较欠缺,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增强为农服务意识,变要我服务为我要服务,主动把服务中心前移,紧紧围绕农民所需、所急、所盼搞好服务。一是物技服务。要围绕农业三项更新工程,以“三下乡”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及时为农民提供种苗、技术、物资等服务和指导。探索组建和发展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民提供生产、营销等方面的综合服务。组织农业生产部门加强技术指导,搞好科技示范,建好示范园场,尤其是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二是信息服务。有关职能部门应主动承担起信息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引导,广泛收集筛选农产品销售信息、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信息,及时向农民发布。三是优化服务环境。要把治理环境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先服务后收费”的原则,为农民务工经商创造宽松环境,坚决查处“三乱”现象,杜绝坑农伤农事件的发生,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