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通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3:25:46 页码:7
最新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通用11篇)
2023-11-10 13:25:46    小编:

2.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总结总结要以客观、真实的态度进行,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培养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和挑战。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一

以下内容由职场本站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在其上任以来,时时以共产党员的八条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群众的饥苦装在心中,从不强调个人荣辱、得失,务实于本职工作,使本村的经济明显好转。村积累稳中有升,现村集体存款8万元,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尤其在开展党员“领航工程”活动中,他能积极投身于其中,时刻以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指明了方向,使庆先村38户贫困户基本脱贫,其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截止xx年庆先村共有250户看上了有线电视,有220户用上了程控电话,为全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一、抓思想建设,提高支部一班人综合素质。

李春山接任支部书记后,深知要想发展本村经济,必须取得村民对本届党支部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上任伊始,他就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政策理论水平上。(一)是利用“三会一课”集中辅导统一学习。共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十五次,在培训班上镇党委书记孙昌顺同志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村》和《以“三个代表”为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题进行辅导;八一农大教授讲解烤烟的栽培技术。在学习中,全体党员深深的感受到只有经常性的学习、受教育、学习新科技,才能增强为村民服务的本领。(二)是村“两委”的主要领导带头学。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春山同志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认真记学习笔记,写。

心得体会。

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做到雷打不动。由于村主要领导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带动全村党员主动、自觉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理论水平提高了帮富致富的能力对“三个代表”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同时李书记还率先走入村民中与之谈心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外及村民对党支部还有哪些意见和要求并诚心请村民为本村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其带领下党支部成员都能走近村民确实了解村民的饥苦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使村民增强了对党支部及党员的信任度为其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烤烟生产,发展特色经济。

李春山同志紧紧把握发展农村经济产业,从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为村民要效益这个工作重点入手,积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去年春耕期间,许多贫困户缺乏资金,无力购买春耕生产所需的农药、化肥。李书记了解情况后,经过多方奔走,先后与农技站、镇供销社及个体农资店取得联系,为村民解决了10万多元的农药、化肥,使村民及时、顺利的完成了春耕生产,受到村民的一致赞扬。李春山同志就是这样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处处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今年春耕期间又为农户解决了7万多元的农药化肥,使今年庆先村的春耕生产得以顺利完成。

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告诉李书记,单靠种植大粮作物想脱贫难,庆先村交通方便,土质好,很适合烤烟种植,而且市镇为扩大烤烟生产,每年都给予优惠政策。庆先村距烤烟收购站较近,发展烤烟生产大有可为。可目前的农民一缺资金、二缺技术,怎么办?一连几个日夜他都吃不好、睡不着,自己领航包扶的那几户的条件他很清楚,一个想法在大脑中萌生,他先去作通了帮扶对子中头脑固执的李军的思想工作,并与信用社和农技站取得了联系,为烤烟户解决了5万元贷款,十余吨化肥,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经过他和烟农的一年的辛苦劳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烤烟亩产220斤,均价3.17元。他的领航户一年脱贫,并全部还清贷款,很多农户尝到了烤烟的甜头,今春又有5户要求种植,烤烟面积由去年的650亩,发展到800亩,烤烟生产在庆先村前景喜人,成为庆先村的支柱产业。由于整天忙于工作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家中事务,自家的农活常常是无暇顾及,妻子经常说:“这个家是我一个人的,而村民才是你最亲的人,他们的家才是你家,家里的事你从来不管。”听到妻子的埋怨,他总是微笑不语,因为在他心中清楚知道妻子是理解他的。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二

在阿荣旗亚东镇新兴村一组的山脚下,有一排整齐的砖瓦房,四周是两米高的院墙,院子里站满了牛,这便是村民王xx的牛舍大院。村民们说:“王xx养牛发了!”王xx却说:“不光我发了,在咱村儿养牛致富的还有几十户”。

王xx养牛已经有十多年了,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在于他的坚持与勤劳。他家养牛也曾经遇到过低谷,也遇到过草场难题,也遇到过大灾,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现在,不但自己挣到了钱,还带动村里的30多户农民走上了养牛致富的道路。

王xx家里有70多亩地,夫妻俩种地之余,还想养点儿啥,走种养结合的路子,于是他们选择了养牛。1995年他们买了两头本地黄牛开始饲养,到1998年他家的牛群已经发展到了20多头。夫妻俩边种地边养牛,日子正红火的时候,这年夏天百年不遇的洪水冲走了他家的六头大牛,让他家损失了2万多元。那一年的秋天,牛疫病较多,市场行情也不好,多数养牛的农户都把牛卖了,王xx夫妇俩一合计不能卖,要是卖了,这三年的功夫就白费了。他们坚持着养下去,他们相信成功不会太远了。

又坚持了两年,到了2000年,他家的牛群发展到了30多头,而且王xx在这两年里琢磨育肥架子牛,买来架子牛喂三个月再卖,每头牛能挣300多元,相当于一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这两年的努力王家收回了养牛的成本,还剩下这30头黄牛,当时价值7万多元,在屯子里成了响当当的富裕户。

2002年,市人大到新兴村调研,来到王xx家,了解到他家这些年发展养牛的效益情况后,决定借助王xx家养牛的经验,拿出30万元作为滚动扶贫资金帮助该村的贫困户靠养牛脱贫致富。于是,他和市人大、村里的领导,一同来到吉林省伊通的牛市上买回来60头西门塔尔良种母牛,分发给30户贫困户,他还教给贫困户肉牛常见病防治技术和肉牛育肥技术,一户带多户,新兴村的肉牛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王xx给全村群众闯出了一条发展肉牛养殖的致富路。

现在,王xx家建起肉牛养殖圈舍600平方米,有优良品种基础母牛80头,肉牛120头,其中正在育肥的有30头,王家每年靠养肉牛养殖一项便可收入二十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新兴村养牛1500多头,60户农民靠养牛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三

2015年的一天,从邻村一个养殖户家修建完,他发现养牛是一个致富的好项目,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把铝合金安装门窗生意转给别人,去寻找他的财富路。

随即他一边从互联网、养殖户等相关渠道学习肉牛养殖及防疫技术,一边了解相关政策,当他把决定建养牛场的想法和村两委及镇政府相关领导说了以后,得到了镇党委、政府、镇畜牧水产站、及村两委的大力支持,很快就协调好了养牛场的选址及用地等事宜,占地1000多平米养牛场很快就建了起来,,随即买回小牛100多头。当年就实现利润30余万元,,解决了8名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实现就业收入20余万元。看好肉牛养殖前景的他开始行动了起来,发展周边群众也从事肉牛养殖、成立了宜宾县双龙镇春荣养殖专业合作社、给群众宣传和争取相关政策、组织群众进行肉牛养殖和防疫培训。宜宾县双龙镇春荣养殖专业合作社也于2017年10月成功申报并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及“无公害产地认证”。

截止目前,全村共计有标准化牛场8个,面积6000余平方米,规模化养殖户8户,常年存栏肉牛400多头,年出栏肉牛600多头,饲草面积100多亩,营业额800余万元,净利润200余万元,(李汉成、郑成凤夫妻俩第一年养牛40头就赚了15万余元)解决就业岗位20多个(以40岁以上妇女为主)让周边群众跟着走上了勤劳致富的道路,让大家都觉得跟着这个小伙子和合作社干有奔头。他还经常和贫困群众们拉家常,鼓励大家树立勤劳致富的信心,希望大家和他一起干,共同致富。

助推脱贫:2018年9月段钊主动与春风、光辉联村支部商量,无偿向春风、光辉、金山等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仔猪、牛犊、鸡苗。段钊用实际行动于2018年9月7日已向17户建档贫困户提供仔猪21头、牛犊2头、鸡苗110只(祥见附表)。让贫困户切实感到段钊致富不忘乡亲,真实体现了致富带头引领发展模式。段钊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足,他说:养牛—-我是认真的;助推脱贫---我是认真的;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我是认真的。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四

抗疫阻击战还在持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x广大参战医生、公安民警、社区工作者讲政治勇担当、迎严寒战风雪,义无反顾地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为遏制疫情蔓延做出了积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事迹突出、感人肺腑的先进典型。一个个平凡而感动的故事背后,折射着他们的政治担当、使命担当、责任担当!

警医同心奋斗,是最长情的告白。

“疫情就是命令,作为人民警察,我必须扛起使命和担当,和战友们并肩作战!”

“非常时期,作为医生,国家和人民都需要我,首当其冲、战斗在最前沿是我的职责和使命!”

xx是xx公安局刑警支队法医民警,妻子xx是xx医院呼吸科主任、教授,担任xx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救治专家核心组副组长。一级应急响应后,两人第一时间奔赴工作岗位。xx带头交上了自己的请战书,带领法医为骨干力量的零距离应对疫情特殊情况的精干小分队,奔赴一线。作为此次疫情专家核心组成员,妻子xx更是枕戈待旦,日夜坚守在抗疫一线。

“疫情不除,我们不退!”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人民警察的职责,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担当!

最美“蓝+蓝”,战“疫”路上并肩同行。

“爸,你和妈妈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啊!”

“知道了,你在家好好复习功课,代我们照顾好姥姥姥爷!”

电话里的孩子,是一位x岁的小男孩。他的父母是一对警察夫妻。爸爸xx,是xx公安局反恐支队民警。妈妈xx,是xx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民警。

自打响防“疫”战开始,二人都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没再见过面。xx主要负责重点人员的排查,在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安全;xx不间断梳理排查在x常住外国人情况,多种渠道推送疫情防控期间出入境管理工作问题解答和提示,维护涉外治安秩序。

“我们是子女,也是父母,但我们更是人民警察,面对疫情,我们理应冲在一线……”xx说。

作为双警家庭,注定要牺牲更多、付出更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xx和xx只是双警家庭奋战防疫一线的缩影,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夫妻档”,舍小家顾大家,勇往直前,为打赢这场战役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医生遇上社区干部,携手上阵伉俪兵。

“今晚加班,我不回去了。”

“我也加班,放心吧!孩子我已经交给爸妈安顿好了。”

xx,是xx医院血透科医生,妻子xx,是xx区xx办事处科员。一个在市区,一个在xx区,家是他们想回又回不去的地方。疫情防控第一线,xx同志提交请战书,主动担当,投身到医院防控任务最前线。

“累吗?怕吗?”“已经习惯了”。这也许就是xx现在最真实的回答。

“您好,最近有去过外地吗?有接触过疫区人员吗?……”这已经是xx连日来的工作日常。平常总是担心当医生丈夫的安危,这一刻,从前胆小的她丝毫没有畏惧和退缩,面对疫情,她豪不犹豫地交上了请战书,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夫妻俩对父母和孩子充满了内疚,婆婆对他们说:“你们放心去忙吧,国家的事是大事,家里的事是小事,家里有我帮你们撑着!”

“疫”战一线,xx的一个个平凡的家庭,用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向他们致敬!向他们身后默默支持的家属致敬!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五

人们对健康需要的增加,对禽畜肉质要求随之增加,开发新型加工饲料,能够保证禽畜肉质。黄粉虫、蚯蚓粉、白蚂蚁、蝇组粉、血组虫、血肾粉、啤酒渣等富含蛋白质,可替代精饲料,开发前景较佳。

高速公路兴起,架车畅游高速公路已成平常事,在高速公路上耗光了油的尴尬将不可避免地经常出现。移动加油服务,可以解除驾驶员的担忧。创业者可同有关管理部门咨询。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六

xx同志,女,汉族,xx年xx月出生,xx年xx月参加工作,现任xx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自肺炎疫情发生以来,xx同志积极响应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号召,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成为我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进驻xx医院,与同事们奋战在战“疫”一线。

写下请战书,冲在第一线。

生命重于泰山,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对省委省政府组建援鄂医疗队的号召,xx同志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写下请战书,请战书这样写道:“医疗前线是战场,疫情面前我们是战士,在这个危难时刻,在祖国最需要医护人员之时,我想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和家人匆匆告别后,她就奔向了疫情主战场、最前沿!她作为一名90后护士,用最简短、最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救死扶伤的白求恩精神和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她是这场战“疫”的最美逆行者。

剪掉齐腰发,轻装上战场。

作为抗击疫情的一线人员,往返于病房之间,必须穿防护服,为了节约穿防护服时间和避免出现交叉感染,xx同志毅然决定剪掉满头齐腰发,剃光头。女人剃光头,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为了早日战胜疫情,面对更加照顾好病人,为了同事的健康,她选择换了一个发型。在她的带领下,医疗组的其他同事也毅然选择剃光头,组成“光头”医疗组,这个发型很美,令人感动。

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战斗。

xx同志所在的医疗组负责x个病人,进驻第一天,她就与同事一道熟悉病人的情况,很快就投入了护理工作中去,昼夜奋战,超负荷工作。她总是抢着值夜班,在晚上值班的八九个小时里,需要同时护理x位患者,随时观察他们的生命体征,这几个病人在不同的病房里,上班时间她就在一直不停地来回跑。在几个小时的“战斗”之后,汗水浸湿了防护服,口罩在她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抗疫期间,xx同志累计工作xx小时,最长x个小时没有喝水、没有上厕所,为的就是与时间赛跑,同病毒战斗。经过精心救治护理,先后有xx名患者治愈出院。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xx同志仅仅是驰援武汉地区的一名平凡普通的护士,面对肉眼看不见的敌人,虽然条件艰苦,但xx同志没有退缩,主动请缨、以身涉险,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期白衣战士的神圣使命,是勇敢的逆行者、最美的白衣天使。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七

年仅20,岁的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自主创业,养猪致富。一个中专生当女猪倌,这无疑在全村掀起轩然大波。村里人说什么的都有,父母亲人更是接受不了她的选择。但认定的目标就要闯一闯,这是的性格。她千方百计做通了父母的工作,毅然走上了养猪创业之路。万事开头难。为了选择养猪场厂址,她不顾疲劳四处寻找,人一下子憔悴了很多。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主动出面与有关村联系,最终将街道村村西的荒山定为养殖场的厂址。为了筹措资金,她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跑了多家银行,终于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有了第一笔资金。她建起了猪舍,购买了猪苗、猪料和兽药,开始了艰难创业。养猪的活又脏又累,特别是夏天,猪舍粪便臭气熏天,苍蝇铺天盖地,让人恶心。一般人见了都会敬而远之、绕道而行,但正处于爱美年龄的她却毫不顾忌,一门心思扑在创业上。她自己动手清理粪池、药杀苍蝇、打扫卫生,使场内外保持的干干净净。养殖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她便查资料、找书籍,有时专门跑到甚至更远的地方找专家咨询。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养的猪没病没灾、膘肥体壮,甚是喜人。但出栏时,意外却出现了。由于养殖品种全是本地杂草猪,很难进入大中城市的猪肉市场,出售价格很低,虽然辛苦了一年,但她基本没赚到钱。

有了第一年的经历,第二年吸取教训,对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认为养猪市场前景是好的,自己养猪没有致富,关键原因是养的猪品种差,生长慢、出瘦肉率低,不被市场所接受。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改良猪的品种,从外地引进优良纯种猪繁育。经过多方考察和市畜牧局推荐,她一次性从湖北国家级优良种猪场引进纯种母猪50多头,产下的二元母猪进一步杂交。但没想到纯种猪对饲料、疫苗等要求非常高,用养殖本地草猪的技术进行养殖,不仅产仔率低,配种也成问题,又辛苦了一年,她还是没挣到多少钱。这时亲朋好友劝她转行,有人还帮她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她笑笑婉拒了。她认为自己虽然没挣到钱,但通过两年的养殖,积累了一定的良种猪饲养技术。在养猪这条路上她还想一直走下去。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八

本文目录。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莲~山。

课件。

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xx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xx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莲~山课件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返回目录。

一、抓思想建设,提高支部一班人综合素质。

二、抓烤烟生产,发展特色经济。

三、领航工程推动三个文明全面发展。

返回目录。

一、抓思想建设,提高支部一班人综合素质。

二、抓烤烟生产,发展特色经济。

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告诉李书记,单靠种植大粮作物想脱贫难,庆先村交通方便,土质好,很适合烤烟种植,而且市镇为扩大烤烟生产,每年都给予优惠政策。庆先村距烤烟收购站较近,发展烤烟生产大有可为。可目前的农民一缺资金、二缺技术,怎么办?一连几个日夜他都吃不好、睡不着,自己领航包扶的那几户的条件他很清楚,一个想法在大脑中萌生,他先去作通了帮扶对子中头脑固执的李军的思想工作,并与信用社和农技站取得了联系,为烤烟户解决了5万元贷款,十余吨化肥,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经过他和烟农的一年的辛苦劳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烤烟亩产220斤,均价3.17元。他的领航户一年脱贫,并全部还清贷款,很多农户尝到了烤烟的甜头,今春又有5户要求种植,烤烟面积由去年的650亩,发展到800亩,烤烟生产在庆先村前景喜人,成为庆先村的支柱产业。由于整天忙于工作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家中事务,自家的农活常常是无暇顾及,妻子经常说:“这个家是我一个人的,而村民才是你最亲的人,他们的家才是你家,家里的事你从来不管。”听到妻子的埋怨,他总是微笑不语,因为在他心中清楚知道妻子是理解他的。

三、领航工程推动三个文明全面发展。

通过“领航工程”这一载体,伴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学习,以支部书记李春山同志为核心的庆先村党支部,在“领航工程”活动中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共解决生产、生活资金累计20余万元,解决修道等急难问题10余件。庆先村党支部也先后多次被镇里评为先进党支部,李春山同志xx年荣获密山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xx年荣获密山市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xx年荣获黑台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个人;xx年又荣获黑台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个人。李春山同志正以他的实干精神带领庆先村村民去打造一个辉煌的明天。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九

虽说农村今非昔比,但是乡村理发美容是个空白,很具市场潜力,男女青年可学会美容美发技艺,将店开在乡镇所在地。一万元足够学费和购置美发、美容设备。如经营得当,每月利润当在元以上。

鲜花做成工艺品其市场需求量正大幅度上升。在农村做什么生意?所谓“工艺鲜花”,就是一改以往的鲜花销售方式,根据各种特殊需求,将花卉梳妆打扮一番,使之更富有个性美。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十

“90后大学生牛倌”的贺根特别喜欢牛,割草、拌饲料、喂食样样活儿都会干。每次到牛舍,他都会快步走进去,主动拍拍牛的脑袋,然后拿草给牛吃,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贺根到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的“贺根牛肉”专柜来送货,售货的大姐告诉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错,卖了100多斤,700多元。

2月11日暮色时分,在一阵鞭炮声中,23岁的湖北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根,从团罗田县委书记胡晶手中,接过了中共罗田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头人”获奖证书和500元奖金。

2011年6月,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贺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回乡养牛创业。2012年,他被推举参加“感动荆楚十大人物”评选,入选理由是:放下大学教鞭,回乡执起牛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一个多月前,在黄冈师范学院大礼堂举行黄冈青年“创天下”俱乐部成立大会上,本土的“大学生创业英雄”、“90后大学生牛倌”贺根第一个登台演讲。

现场互动环节,一个男生问他:“你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贺根的回答出人意料:“农村创业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不是项目、不是政府的政策资助,而是农村没有年轻人!”

这是他的切身感受。

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后”大学生贺根,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的毕业生。大二时,贺根在学校的数控铣床技能竞赛中夺得亚军。干过班长、学生会副**。刚刚入党的贺根,很快通过了学校的层层挑选,破格成为了该校的外聘教师。然而,在老师和同学的惊呼声中,他怀着对未来生活的遐想、辉煌事业的憧憬和灿烂人生的构想,贺根摆脱当地世俗观念的束缚,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扰下,他毅然的放弃了大学教师这份稳定的工作,果断选择回到农村,回到罗田白莲河乡覆钟地村的老家,在山沟里专门养起了黄牛。

2011年11月份贺根开始建造牛舍、购买土黄牛,添置养牛必备的车辆和用具。每天早晨5点半,贺根准时起床。伺候一百多头牛“过个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汉高校的大学生到贺根家中体验,5个同学喂完60多头牛,用时1小时26分。平时,贺根一个人完成这个工作,也就两个小时。

喂完牛,匆匆扒几口饭,贺根开着刚买回来的二手小货车出门,去26公里外的县城河道割草。一天下来,贺根和同伴两个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还得一担担从河道里挑出来。50多公斤重的担子压在肩上,贺根体验到了钻心般的疼痛。

摸黑赶回家,还得给牛喂水,整理牛舍,准备第二天饲料……忙完这一切,深夜11点多,覆钟地村已看不到农户的灯光。

贺根的双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长满了老茧,双臂、双腿满是被草割伤的血印。最让他受不了的,还有来自四周的“负面舆论”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这些都没能挡住贺根坚持做“大别山黄牛”养殖项目的决心。

每天各种繁重的体力活,贺根都独自承担。一个月下来,他的体重减了7公斤。

第一批黄牛出栏,销路成了问题。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贺根开着农用车沿街叫卖。牛肉很快卖完了,不过他回家算了账,一头牛除去成本,大概赚了两三千元。贺根意识到,必须扩大养殖规模,以降低成本。

在贺根带动下,村里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乡养牛。2012年4月,贺根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年出栏黄牛780头,产值600万元。经过发展,合作社社员从5名发展到如今的117名,养殖规模已达1200头。贺根还开门店销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黄冈开了5家门店,今年,他的黄牛肉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养殖规模也由开始的14头土黄牛发展到个人存栏120头、农户存栏80头;合作社的社员从5户发展到63户,2013年的产值超过600万元。

从这时起,贺根原本一年赚个20万元小富即安的“小梦想”变成了投身现代养殖业的“大梦想”——创办农业合作社,建立“大别山黄牛”养殖基地,做与牛相关的系列深加工产品。

可是,事业做大做强要靠人才、靠团队,而覆钟地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农门”的老同学,一听要合伙养牛,都没多大兴趣。虽然有几个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贺根的故事后慕名而来的青年,可干了几天也都离开了。理由很简单,吃不了这份苦,也受不了这份寂寞。

今年春节,贺根一天也没有休息。从小年起到除夕,贺根根据订单先后宰杀了37头牛,因肉新鲜且品质好,拿到市场上很快就销售一空。节后在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新开张的“贺根牛肉”专柜,当日就卖出牛肉100多斤。

事业的发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寻找“创业合伙人”的想法愈加强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贺根,将这样一条短信息发到了自己的qq空间:“有没有愿意回农村创业的兄弟?”

信息发出后,在贺根的qq空间,这几天不断有年轻人和他探讨如何一起创业。

贺根的两位高中同学——长江大学毕业的王河兵和张谦最近以股份参与的方式加入了贺根的团队,王河冰甚至为此放弃了县林业局的正式岗位。而用什么办法来寻找“创业合伙人”、留住“创业合伙人”,也成为贺根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新问题,“一般的劝说恐怕吸引力还不够,应该考虑通过市场的方式、利益共同体的机制把大家联为一体”。

贺根说自己命里注定就是属于农村的,在他眼里,除了有绿水青山,农村更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综合发展项目可行性报告》中,他把理想写了进去:公司将形成大别山黄牛养殖、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业态上形成良性互补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目标是:将本项目打造成“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产业化第一品牌”“国家级大别山土黄牛养殖示范基地”“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生态绿色农业产业样板工程”“大别山农林观光休闲度假第一站”。

事实上,这些构想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库旁,投资七八十万元建设的三间高标准的牛舍已经落成,分别作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后还要在这里种树、养鱼。贺根还计划今年将“贺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黄石、武汉去。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篇十一

在阿荣旗亚东镇新兴村一组的山脚下,有一排整齐的砖瓦房,四周是两米高的院墙,院子里站满了牛,这便是村民王**的牛舍大院。村民们说:“王**养牛发了!”王**却说:“不光我发了,在咱村儿养牛致富的还有几十户”。

王**养牛已经有十多年了,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户,在于他的坚持与勤劳。他家养牛也曾经遇到过低谷,也遇到过草场难题,也遇到过大灾,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坚持到现在,不但自己挣到了钱,还带动村里的30多户农民走上了养牛致富的道路。

王**家里有70多亩地,夫妻俩种地之余,还想养点儿啥,走种养结合的路子,于是他们选择了养牛。1995年他们买了两头本地黄牛开始饲养,到1998年他家的牛群已经发展到了20多头。夫妻俩边种地边养牛,日子正红火的时候,这年夏天百年不遇的洪水冲走了他家的六头大牛,让他家损失了2万多元。那一年的秋天,牛疫病较多,市场行情也不好,多数养牛的农户都把牛卖了,王**夫妇俩一合计不能卖,要是卖了,这三年的功夫就白费了。他们坚持着养下去,他们相信成功不会太远了。

又坚持了两年,到了2000年,他家的牛群发展到了30多头,而且王**在这两年里琢磨育肥架子牛,买来架子牛喂三个月再卖,每头牛能挣300多元,相当于一名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这两年的努力王家收回了养牛的成本,还剩下这30头黄牛,当时价值7万多元,在屯子里成了响当当的富裕户。

2002年,市人大到新兴村调研,来到王**家,了解到他家这些年发展养牛的效益情况后,决定借助王**家养牛的经验,拿出30万元作为滚动扶贫资金帮助该村的贫困户靠养牛脱贫致富。于是,他和市人大、村里的领导,一同来到吉林省伊通的牛市上买回来60头西门塔尔良种母牛,分发给30户贫困户,他还教给贫困户肉牛常见病防治技术和肉牛育肥技术,一户带多户,新兴村的肉牛养殖业迅速发展起来,王**给全村群众闯出了一条发展肉牛养殖的致富路。

现在,王**家建起肉牛养殖圈舍600平方米,有优良品种基础母牛80头,肉牛120头,其中正在育肥的有30头,王家每年靠养肉牛养殖一项便可收入二十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新兴村养牛1500多头,60户农民靠养牛脱贫致富,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