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3:22:34 页码:13
2023年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精选11篇)
2023-11-12 13:22:34    小编:

激发创造力,丰富生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如何用恰当的措辞写一封道歉信?参考范文可以帮助你开拓视野,提高写作水平。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一

一直忙到现在,就为了写学习《科学发展观》笔记,在这样强大的攻势下,我心里也有了一点自己的小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学生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教师。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学生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学生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家长、社会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领导的领导下和同事、家长们的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教育工作。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二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可持续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跃升、不断形成共识和合力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要求,都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涵义,并予以贯彻落实。

我觉得树立科学教育发展观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们的需求,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完善育人体制和管理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百年之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应试教育”课程他体系的重建。它既是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更是一种文化的重建,目的是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为此,学校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各项课改制度。各专业教师积极探索构建学生学业成绩与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编制有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学校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提高教育质量水平,构建有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提供了保障。

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素质教育质量,让每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走科学的发展之路,就是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以上是我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粗浅认识,今后我要在学习中提高,不断丰富完善自己。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三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们更应该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的学习、生活、工作相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自己的水平帮助同学,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生活中当同学的好伙伴,在学习工作中当老师的好帮手。我们要提升为他人的服务意识,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要提高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作为学生学习应放第一位。实践也要有扎实的知识作基础,我们要深入学习课本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同时再举一反三贯彻落实到平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不管学专业科目还是辅助选修科目,都要认真努力学习,然后再到实践中善加利用,解决学习不够重视,功底不够扎实,工作成绩不明显的问题。一定要有一种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把学习知识、提高素质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紧迫任务,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牢固树立认真学习的观念,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通过学习,才能使我们更新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素质的提高。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同学的本领。在开展学习科学观的形势下,我们对未来有远见的认知,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班级工作,社团工作,学生会工作,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都全力以赴。时时刻刻为服务他人作准备。我不求做大事只求做实事。点滴的积累也能实现自己在团体中的个人价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要发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坚持把说实话、办实事、苦干实干的精神继承并发扬光大。

三要提高创新能力。科学发展观是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脚步,与时俱进制定的发展宏观理论。我作为21世纪新一代接班人,又即将大学毕业踏进社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行动和思想都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按计划前进的同时超前行动。不断突破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水平。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增强作为一名预备党员的形象。我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要正确认识自己,培养高尚的人格。做人要谦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总之,我要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除了提高自己也能带动同学一起进步,迎接新世纪高科技时代的挑战。将科学发展观实践进行到底。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四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一)

十七大以来,全国各地一直都在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本周通过认真研读《同志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动员会议上的讲话》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等刊物和评论,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我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以下是我就科学发展观专题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我局开展工作的指导方针,它既统揽一切工作,又贯穿每一工作的始终。作为一名我局领导班子成员,一名共产党员,我想,对我而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加强党性修养,遵守党员标准,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促进我区建设工作更快更好发展。

淘汰的危机,自觉地将勤奋学习的思想化作深入持久的行动。 二是努力做到全面系统持之以恒地学习。要把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与我局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与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相关业务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用党章精神要求和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做好先锋模范表率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做到融会贯通,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功底和知识素养。

三是紧紧围绕本职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紧密结合个人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既要向书本学习,不断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理论水平,掌握工作规律,更要注重工作实践,在日常的工作中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在实践中获取真知,增长才干,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本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促进主观世界改造和业务工作深化,从而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们互相尊重,共同营造良好愉快的工作氛围,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整体的战斗力。

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扎实工作,努力争创一流业绩。 首先,要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工作实践,按客观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坚持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工作,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不断把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推上新台阶。

其次,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敢于讲真话、干实事,具有充足的钻研劲。要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维护既有集中又有民主,积极思考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益。

再次,要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实践科学发展观,最紧要的莫过于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坚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坚持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效果来体现。

过精心组织勘察设计、精心组织施工、精心实施质量监管,充分彰显城市特色。在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创新监管体制机制、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效。(三)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要有新突破。科学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推动科学发展,对全系统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从影响机关效能的具体问题抓起,认真查摆和整改群众反映强烈的党性、党风、党纪问题。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使全局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实现新的飞跃,能力素质实现新的提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在局召开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启动的动员大会以后,我按照局党委的安排部署,认真把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原则,紧紧抓住学习提高、解放思想、联系实际、完善体制机制、作风建设学习实践活动。下面我谈谈第一阶段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 提高认识,增强搞好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

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的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全党全国都要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充分调动和切实保护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增强科学发展观学习的责任感,紧迫感,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发展的实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深理解,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深刻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我们只有深刻的掌握好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坚持科学发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思想是人类的灵魂。真正做到深入学习、理论武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善于实践不断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思想是行动的向导。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解放思想作为我们的方向,只有朝这个方向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四、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做到“四个坚持”

1.是坚持深钻细研真领会。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文件文章读过了,基本观点了解了,掌握得也差不多了,而不愿深钻细研,导致学得不深,学得不透,难以致用。必须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时时放在心上,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2.是坚持全面掌握学完整。必须坚持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全面学、系统学,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满足于浅尝辄止,片面掌握,一知半解。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指导实践。

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

4.是坚持联系实际求实效。要以求真的精神,深入钻研原著;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入社会生活。不能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必须从生动的实践中领悟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要联系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坚决纠正一切偏离科学发展观的行为,努力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和实际能力。

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与工作实际相结合,立足本职工作。

2015年4月9日

和平镇新胜小学 陈菊香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理论创新的一个突出成果,体现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的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对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我们把握大局、做好各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重大国策,我就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收获,谈以下几点体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注重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但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强、业务优秀、廉洁干事,为党的宗旨去坚强奋斗的干部队伍做好组织和政治保障。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要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完成工作任务。从做人、做事,当好人民公仆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真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基础,没有一个好的人格品质,不论从事哪个行业,都将失去起码的条件。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我们做人才会有充足的“底气”,做事才硬气。

二是精心做事。我们要树立起“群众所需无小事”的思想,哪怕是一点小事,我们都要以和蔼的态度认真对待,因此,我们要立足本职,努力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当好人民公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德莫过于爱民,行莫过于利民”,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配合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教育工作。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本人提高了思想认识,更新了发展观念,增强了运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也深刻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1

展唯gdp论的弊端。

其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员干部头脑。让科学发展观真正深入入心,就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教育和引导学院广大党员干部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一是强化学习教育。进一步完善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规划,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同时,加强监督检查, 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作为考察和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二是开展主题培训。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扎实有效地开展干部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方式,采用启发教育、案例教学等方式,使各级干部能够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学深学透;突出学以致用,坚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院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各级干部促进学院科学发展的能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支持和鼓励利用简报、网络和改进理论宣传,开辟各具特色的栏目,深入宣传科学发展观;注意及时发现和宣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使党员干部干有目标、学有榜样。

2

部队伍。对学院干部的评价和任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应坚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评价和选用干部,对那些在引领科学发展上有能力、有实绩的干部,要敢于重用。二是激发各类人才致力于科学发展的活力。必须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是事业发展最为宝贵的财富,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认真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创业的关键问题,健全机制,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院各类人才的活力和潜能。

组织人事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和保密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的时期新的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树立组织人事工作新观念。首先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势,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观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和合理使用;其次是从组织人事工作神秘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公开透明、民主监督”的新观念,不断提高组织人事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三是摒弃“组织人事工作是软任务、难以出政绩”的观念,树立组织人事工作不仅能出凝聚力、战斗力的新观念,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作为衡量组织人事工作优劣标准;四是破除重管理、轻服务的观念,树立主动服务的新观念,进一步强化组织人事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国土房管事业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意识,增强服务的自觉性、主动性,实现组织人事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

3

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

作为一名党员,一名疾病预防工作者,学习科学发展观,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要认真贯彻执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坚定不移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全体党员的庄严使命。

我们要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疾病控制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谋划好今后的疾病控制工作和人民身体健康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疾病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所讲的都是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中最重要的问题,比如说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其中,“提高重大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这一条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要提升我们的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疾病控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重大疾病预防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就应该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观念,争当学习型职工,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知识层次,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能力。今年我中心从年初就开始布置了章贡区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综合培训班,利用夜校和星期日时间系统安排大家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为了使疾病监测工作做得更好,对各医疗机构性病、艾滋病、结核病、传染病等网络管理直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才能使他们更新专业理论知识,从而达到素质的提高。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新形势下我们尤其要具有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人物和事件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超前采取防范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一个为群众服务的窗口单位,它的服务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群众的投资热情。我们要在广大职工中广泛开展“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热情服务的宗旨,实行办事程序、收费标准公开,做到廉洁办事,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实事、鼓实劲、求实效,勤于政事,苦干实干,把心思用在工作和事业上。

四要提高自律能力,进一步增强疾病控制工作者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而且代表着党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珍惜党的政治声誉,堂堂正正做人,走好人生之路,树立良好的形象。要着力规范服务行为,强化岗位责任、行业自律制度,形成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监管体系。要正确认识自我,培养高尚的人格。做人要谦虚,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良好作风。

总之,我们不仅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工作能力,而且还要有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律能力。学会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看人看事,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要不断地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和改造,塑造疾病控制工作者特有的人格魅力,以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推动工作的落实。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五

在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下,我自觉地学习了有关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与主要文件。结合一生的读书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经验,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指导和谐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为人民服务为基石;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国际关系、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力量并发现所有潜在的生产力,务求保护或再生可供持续性发展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解剖麻雀,突破关键性阻力,解决主要矛盾,带动普泛性问题的顺利解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目的是将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进行到底,为中国由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过渡到中级阶段做好坚实而有利的铺垫,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统一大业奠定精神和物质的厚重基础。因而意义十分重大。重大意义主要在于,这是我党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政治与科学的大统一、大普及,权力操作与学术阐释的大融合、大演练。

科学发展是一个深刻的命题。之所以说其深刻,是因为这种发展要求具备必要的软实力。首先是人力资源、人的基本素质的层次问题。没有具备科学思维、较高科学素养和较完整科学训练的人,不可能科学发展。因为低素质的人无法掌握科学发展观,更何谈科学发展。其次,科学的基础是人文文化。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道德作为铺垫,认识不到科学思维、理性思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批判、继承与发展过程中的指导意义,也认识不到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在选择、汲取与再造过程中的主导意义,所谓科学发展就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第三,科学思维、理性判断是当代文化建设的必要先导,是开创新世纪物质文明的潜在能力。这种能力我们过去从未真正广泛重视与集合培养。解放前中国共产党人近三十年坚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绝大部分党员干部是以吃不饱穿不暖的非人生存环境作为参照系,激励自己浴血奋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大部分或相当大的一部分党员干部是凭借对党对翻身做主人的新中国环境的深厚感恩之情来勤奋工作,忘我奉献的。近九十年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尽管积累了厚重的情感力量和知恩报恩的良好氛围,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屡遭挫折,发展速度不理想不均衡,许多时候在发展的同时失却了持续性动力,有些大发展却带来了潜在的发展阻力。究其主要原因,在于理性思维没有深入骨髓,文化传统没有合理继承,民主精神没有沁人心脾,自由思想没有广阔市场。一言以蔽之,就是失去了科学发展观的阐释、指导和落实。因此,在国家快速发展中绝难集中合成为全民族的科学动能、科学判断、科学智力,从而失误不断,不断地为发展而上交着昂贵的学费、付出了过于重大的代价。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认识就是提前发现规律、普遍运用规律。我们共产党人首先是为天下劳苦大众的解放应运而生的,其次是为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应运而生的。这是两个层次的发展过程,其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第一个层次必须过渡到第二个层次。为天下劳苦大众得解放应运而生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基础、感情的基石;为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应运而生是前一层次的必然发展,也是人类真正意义上获得解放的必由之路。科学发展观的第二意识就是要超前预测各种社会矛盾与天人矛盾,及时发现这些矛盾、尽快解决主要矛盾,在不和谐中求取和谐,使和谐阶段大于失衡的阶段,使人类在发展史上少走弯路。老子《道德经》云:“人法王,王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大自然有规有律,和谐而又不和谐,动荡中有安宁;正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此为天之定则。人类社会也是如此行事,他如同大自然中地球环境的天晴气爽、风调雨顺、阳光和煦、春花绽放,有时也会出现天崩地裂、狂风张扬、百花凋零等现象一样;中国历史上虽有文景泰和、汉武强国、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但也确实存在着楚汉相争、王莽篡汉、安史之乱、甘露之变,等等。总的来看是乱中有治,乱后求定,纷争中有统一,关键在尽早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尽早发现主要矛盾,集中精力尽快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不得不提前防范的大课题。防范的最佳方案是提前预判,提前发展,在事情有利的时候已经解决其可能存在的隐患。这就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这就是共产党人聪明才智的集中表现。像这样的掌握了发展规律的执政党是不可战胜的社会中坚,民族的脊梁。

我们当前据此理想目标距离尚远,如果我们不能够认真学习,严格训练,科学发展观就不能够真正确立,类似晋祠难老泉断流的悲剧就仍会上演,人民就会给我们不及格的执政考核分数。那将是愧对近百年来志士仁人艰苦奋斗、卓绝功业的绝大失误。因此当前必须提倡认真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这是学习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三意识。试想一下,如果真正科学的观念,理性的思维,周严的教育与训练姗姗来迟,还是在搞感情用事、跟着感觉走的粗放式建设,那么中国的改革事业势必不能长久。而光凭报恩思想办事,往往容易演化为跟人跟风排队站队的庸俗政治路线。那也势必造成百年大业不堪回首的遗恨。可以肯定,学习实践发展观与否,是决定党的存亡、政权存亡和人民血汗换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当前进一步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与理性的观念教育和学习,以及这一重要观念的实践与落实;这是改革事业关键之役能否取胜的根本保障。

作为教育教学单位的一员老将,结合目前以人为本,指导学生一生的科学发展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工作现状和生存环境,我感慨良多。我们的教育教学是否真正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未来,是否真正教给了他们科学的方法?我们教学的内容是否属于真正的科学体系而不是伪科学,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否属于科学的、理性的、系统的、周严的,而非世俗的、短见的、自私的、拜金主义的?我们人生的目的是否属于较为崇高的、有较高价值的、因此是较为易于实现的?如果我们的一生是灰色的、晦涩的,我们凭什么保证能够给与孩子们真理的阳光,科学的方法,理性的观念!再谈的深入一些,如果我们境界不高,视野不开阔,只是惯于吃吃喝喝、拉拉扯扯、暗中作祟、帮派团伙,怎么能够将教育教学中最为内行、富于经验、富于真才实学、富于文化修养的教师选拔任用在最为重要的教学一线的管理岗位上呢!只有将这样的人放在核心的位置上,科学的教育教学、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教育教学实践才可能成为现实;掌握了科学理论、知识、能力和技巧的学生才能够被培养出来,真正扎实地占有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与经济市场的一席之地,从而实现学院被行业与市场双重认可的最近发展目标,以期实现学院健康发展、科学发展、提升发展的宏大目标。

今年是共和国六十大庆的庆典年,庆典年之后,我们很快就要为国家和民族有效奋斗与发展整整一百年的历史成就而庆祝了。但愿在那个时候,我们每个工作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的共产党员都可以自豪地说:自己确实无愧于时代、人民和崇高的教育事业。为了那一刻内心的宁静而和谐,让我们从现在起抓紧时间、珍视生命、认真读书、体悟科学、追求发展、勇于实践、努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六

看过这本论科学发展观后,感触颇深。

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所以科学发展观也会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应当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就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其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开始对自己征服世界进行反思了,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我们理想的社会描绘了轮廓,像孟子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勿夺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源远流长,很早就已深入人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在此种情况下不断丰富的。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通讯的日益发达等等。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结果造成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极为不协调。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从而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为科学发展观。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观,它的.提出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它的提出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关乎国家整体规划发展,同时也是关乎中国百姓的生活。民众努力配合国家落实科学发展的相关要素方案,各种计划才得以顺利执行,国家发展的才能更好。

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看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保护环境,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害的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样,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等的差异性,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之时,就要充分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实际,利用当地的优势,大胆创新,发展特色经济,走出一条致富之路。在此之后,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段提升!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七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深化认识、增长才干、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是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来自思想认识上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愈深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会愈自觉愈坚定。

首先,要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其次,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内涵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第一要义是发展,以人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基本要求,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升华,从统筹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党坚持发展的信念一以贯之。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

再次,要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与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要求用全面、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它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它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才能把握贯穿在科学发展观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根本上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在加强学习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重在发展,贵在科学。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就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求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提高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水平,而且要提高实现科学发展的知识水平。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学习的任务更加繁重,掌握新知识、提高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增长才干,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根据履行职责的要求,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努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八

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学习调研阶段,通过系统学习和深入调研,我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分管的商贸流通工作的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定位;对照科学发展的目标,对全县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面临机遇进行了调研和剖析;结合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今后推进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梳理和思考。具体谈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重新审视和认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七大报告指出,关于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战略措施;关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等,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审视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创新支撑点。

(一)商贸流通业是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问题。

商贸流通服务业是服务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支撑和促进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载体,是实体经济中与商品交换直接关联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商贸流通服务业包括为第一产业提供服务的农产品流通业,为第二产业提供服务的工业生产资料(资本品)流通业,以及为城乡居民提供生活服务的消费品流通业。从专业化、社会化角度考察,商贸流通服务业包括第一、第二产业自我衍生、自我服务的自设采购、分销、物流服务机构,也包括第三产业中专门从事采购、分销、物流活动的服务机构。

在新时期,流通产业的内容已经远比狭义的商业要丰富得多,随着国际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流通越来越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现代流通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产业升级的客观要求。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绝不仅限于自主创新能力,还在于流通生产力也发挥到了极致,进而带动了本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和优化,不断扩大世界市场份额。市场化、竞争性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强大的天然功能就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形式的“财富的闲置和浪费”,缩短流通时间、加快经济节奏、消灭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已成为新时期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战略问题,也是商贸流通服务业问题首先属于宏观经济范畴的重要理由。

(二)商贸流通业对服务“三农”和扩大内需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更加关注民生、改善民生,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涉及百姓衣食住行,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和有效措施,因此现代商贸流通既是发展的问题,又是事关民生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加快发展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业,构建城乡一体化交换体系和畅销体系对于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将发挥积极作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突破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社会经济效益。

同时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是促进科学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下,刺激国内消费显得尤其重要。商贸流通不仅是促进内需的主力军,同时在促进其它相关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也有很大潜力。现代流通是提高国民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对于扩大内需、活跃市场和扩大就业、保障消费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判断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商贸流通业进步明显但又面临着诸多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商贸流通业健康推进。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县经济快速发展,三产服务业全面发展,商贸流通业有了长足进步,商贸繁荣、消费增强、流通活跃,全县初步形成了四大专业市场体系,连锁配送、专卖店、大型商超等新兴商贸业态起步发展,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年保持较快速增长,2007年达到54.33亿元,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2007年实现增加值18.47亿元,占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的31%,对发展地方经济和便利群众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和问题,主要有五个方面:

1、流通主体规模偏小,集约程度不高。从流通产业的企业规模结构看,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偏小,小企业和个体商户是流通业的主体,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占较高比重。全县限额以上流通企业销售2007年12.46亿元,仅占全县社零总额的23%,全县副食品流通主体近3000多家,但真正实行连锁经营的不到200家。

2、专业市场提升不快,辐射能力不强。与周边城市比较,我县的几大专业市场发展不快、辐射能力欠缺、产业拉动能力不强,与周边的海宁皮革、桐乡羊毛衫、余姚塑料等专业市场有着较大差距。

3、吸引消费能力不强,高端消费外流。嘉善引以为傲的区位、交通优势,在发展三产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业上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劣势,由于紧邻上海、杭州,高速公路、跨海大桥的交通设施的便利,“通道经济”“洼地效应”比较明显,非但不能吸引外来的消费,本地的高端消费反而大量外流。

4、农村市场开拓不够,统筹发展不够。尽管近几年通过实施“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我县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的农村流通体系格局,但由于农村人口居住分散,消费购买能力小而散,物流配送运营成本较高等因素,全县农村市场仍然存在着流通网络拓展不够,有规模、有实力、着力参与农村流通的龙头企业不多,农村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经济,农村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现代流通网络还是比较薄弱,农村市场监管难度较大,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我县城乡协调发展进程。

5、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商业人才短缺。流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与流通规模与总量不相适应,现代化营业设施、物流配送设施、仓储运输设施相对缺乏。商贸流通领域了解现代流通方式、熟悉现代流通管理的人才短缺,导致流通现代化发展迟缓、水平较低。

(二)商贸流通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当前我县正处在着力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中,我县商贸流通服务业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一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日益重视,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县委县府把提升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发展战略来抓,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对商贸工作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应该说大大增强,政策环境将持续向好。

二是流通产业格局不断变化,新技术、新方式广泛应用,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当前,流通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流通产业正成为创造需求、引导生产、扩大消费、服务“三农”的重要推动力。商业信息技术广泛应用,零售连锁、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迅速发展,为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三是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加快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小的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高,为扩大消费、提升消费能级增加了源动力。同时,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城乡居民的消费预期。

三、根据科学发展要求,梳理把握商贸流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一)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突出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商贸发展规模和质量。

按产业升级的要求推动商贸流通业,以创新的理念和现代的眼光研究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要解决商贸流通产业规模不大、总量偏小,聚合辐射能力不强的问题,促进商贸产业规模化、组织化,要不断改变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新兴业态发展缓慢的问题,切实提高流通产业发展质量。

一是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在完善和提升现有商贸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以资产为纽带,品牌为载体,采取招商引资、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方式,开展资产重组和行业合作,培育拥有品牌、主业经营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商品销售超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逐步改变我县流通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的局面。

二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引进先进的流通技术,促进企业管理现代化,配送作业自动化,逐步实现商贸运作和管理专业化和程序化、标准化。切实把发展信息化作为流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使其成为流通信息化的基本载体,加快建立包括有形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工商企业网络营销和管理系统等电子商务基础网络服务平台,努力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结合。

三是加快推进工贸联动。嘉善作为资源短缺的区域,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工贸的有机结合与联动发展是一条十分重要的发展道路。要以我县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利契机,积极培育“以工促贸,以贸引工,工贸联动”的发展模式,推动商贸业和加工制造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要重点培育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加强本地专业市场与主导产业的融合,比如针对嘉善木业产业大量需求的原木,亟待规范、整合原木销售市场,又比如规范提升陶庄废旧金属市场,延伸产业链,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和推进。要扶持商贸公司,制订出台商贸公司政策,重点培育工业原材料、设备、产品的商贸公司做大做强。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通过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建立行业网站开展网上交易,完善我县天凝植绒、西塘纽扣、杨庙纺织和陶庄五金机械4个特色产业创业园的功能,进一步促进产业提升。

(二)围绕“以人为本”核心,突出长效管理,着力保障肉食品消费安全。

作为生猪定点屠宰和肉食品质量安全的牵头部门,在规范肉食品市场秩序保障肉食品质量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近年来,我们在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引导发展统一配送、加大私屠滥宰打击力度方面做了相当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上级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较大距离,肉食品消费的不安全因素还继续存在。因此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要重点围绕“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继续下大力气狠抓肉食品质量安全长效管理,促进全县社会和谐稳定。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制定目标与落实责任相结合。继续强化各镇的属地管理,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对各镇的稽查中队要加强日常指导,全面掌握全县面上的情况,及时沟通信息,充分调动主体的积极性;二是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专项整治工作是阶段性的工作,是规范市场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专项整治的目的,还是要建立长效管理,让政府和群众对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真正放心。下一步要抓紧肉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开发和试点推行,争取早日实现肉食品安全电子化管理;要抓紧肉食品市场准入办法的完善,针对针对近期较多消费者反映魏塘镇农贸市场出售公、母猪产品混杂、误导消费的现象,抓紧牵头有关部门研究制定规范全县公、母猪检疫、屠宰及肉食品市场管理的意见,进一步规范肉食品市场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循序渐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注重把握工作节奏,有序推进,在保证县城区域肉食品市场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推行监管重心下移,抓好城乡结合部和重点镇的监管工作。同时注重抓好抓住四个重点,叮住重点目标,对屡禁不止的顽固私屠滥宰窝点,加强监控和随时抽查;叮住重点区域,对城乡结合部等私屠滥宰高发区域,集中人力实施不间断的排查;叮住重点市场,对车站路、谈公路、魏中、枫南等重点农贸市场进行严格检查和不间断巡查,严格索证索票制度;叮住重点镇,要对生猪养殖量大的镇实施重点监管。

(三)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突出统筹兼顾,着力推进城乡商贸平衡发展。

要以城市反哺农村为指针,根据省经贸委提出的“扩面延伸、规范提高、一网多用、长期推进”的总体思路,切实抓好农村流通网络发展工作,以延续、深化“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为抓手,加大开拓培育农村市场、促进农村消费的工作力度,积极引入连锁加盟、配送中心、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鼓励和培育大型流通企业,编织“农副产品、农村日用消费品、农资”三张农村现代流通网,通过城市放心农资、日用消费品配送下乡与农村优质农副产品营销进城的双向良性互动,既使农民能享受到现代的消费生活方式,又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和农民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九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这一科学发展观内涵博大丰富,体系科学完整,要求概括明确,对其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对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理论的系统性首先表现为理论内涵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即它提出的理论观点是丰富的而不是个别的、是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体现在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体现在十六大以来中央重要文献中。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概括为“七个坚持”,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这“七个坚持”的核心内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首先要理解和把握这个核心内容。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所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把人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原、主体、核心,把人的发展视为发展的实质、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和发展的标志,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特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始终紧紧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一根本要求,紧密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搞建设、谋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号,必须落实到发展的每一项措施中,贯彻到改革的每一个行动中。

(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面综合发展观是继可持续发展观之后发展观的又一次飞跃,它着眼于更加全面长远的发展,把社会结构、人类发展与宏观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曾获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发展意味着整个社会的变革,是促进各种传统关系、传统思维方式、传统生产方式朝着“现代”的方向转变的变革过程。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坚持全面发展。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是以工业和教育的发展为前提的,而工业和教育的发展又是与城市化同步进行的。正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如此密切,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把有密切关系而且极为重要的社会结构和它的意识形态的变化,列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五大特征之一,并且断言,没有社会政治的变化,现代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建设的共同进步,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同时要看到,在以往的实践中,发展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解放生产力,加快经济增长上,在协调发展方面着力不够,致使一些矛盾积累起来并成为困扰改革深化的重要因素,比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加剧、地区差距拉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大、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摩擦增多等等。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把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以保证不同代人之间在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简单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一现实。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往往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动荡,教训极其深刻。

二、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体系。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化的科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联系的观点和事物内部诸要素对立统一的观点思考和谋划发展,系统回答了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基本规律,各项要求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只有深刻领会构成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正确把握这个科学体系,才能全面理解其丰富内涵,从而才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个方面取得新成效。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还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做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没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片面地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不仅协调发展无从谈起,而且可持续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制约,甚至受到损害,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不可能。如有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盲目上项目、办企业、搞投资,造成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挤占”了群众的实际利益,有的甚至恶化了环境,给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背上沉重的包袱。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必须记取。全面发展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已经被大量事实所证明。比如,有研究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当劳动力的高等教育平均达到4年时,经济增长将发生显著的跳跃性变化。对于我国来说,人口素质整体水平低、科学文化程度不高是造成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普遍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仍将继续妨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目前,创造每一单位gdp,我国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而据联合国的一个统计,我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排名104位。这看似互不相关的数据,其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告诉我们,在坚持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提高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既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和健康安全等多方面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协调发展是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必须以全面发展为前提和基础,但全面不等于协调,全面了也往往更难以协调,要协调,就要在全面中体现科学的比例,必要的平衡。比如,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却不能不顾经济发展水平盲目推进。一些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也有直接的联系。如果人为限制城市化的水平,实际上也就限制了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持续增长的进程。反之,如果盲目追求城市化,城市化超越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导致“城市病”。在一些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还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度,大量农村人口就不受限制地涌入城市,城市化水平很高,但城市吸纳这些人口就业的条件却不充分,不仅就业严重不足,而且产生大量社会问题。许多事实说明,没有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就难以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也将落空。其实,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早在我国先秦就已经有思想家意识到了。比如,管子尽管主张发展工商业,但他看到,如果工商业发展过快,就会同农业发展产生矛盾,造成“野与市争民”、“金与粟争贵”的局面,最终“夫国城大而田野浅窄者,其野不足养其民”,因而管子提出了“野不积草,农事为先”,工商业只能适度发展的思想。

(三)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和协调发展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有近13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道路,不仅不能持久,而且环境破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最终给我们带来很多难以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制约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而且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统筹考虑,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和协调发展才有可能持续不断地向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四)以人为本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j;社会主义“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k。20世纪60年代末以前,一般认为社会发展问题从属于经济增长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从70年代起,发展的内涵被广泛拓展,发展目标向社会偏移,重视就业、平等、根除贫穷和满足人的基本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最终都要体现在人的发展上,离开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离开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的发展就失去了任何意义。

(五)人的全面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互为前提和动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向更高的阶段迈进。人的发展越全面,一个国家或民族创造各种财富的能力就越强,由此带来的物质文化财富增加又会进一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形成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但是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从18世纪70年代产业革命开始的,只有短短200年历史。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工业化迅速改变了经济面貌和社会生活。从20世纪70年代起,现代经济发展史进入了信息革命的时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另一方面,当代的全球通讯、网络办公、卫星教育、虚拟空间等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也空前地推动了人的全面发展。未来社会科技的发展,将使人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规模和尺度等方面扩大自己的优势。如,在时间方面,运用遗传工程及分子技术延长人的寿命;在空间方面,探索和利用行星,等等。

三、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

统筹兼顾,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中,统筹兼顾占有重要地位,强调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显著特点。统筹兼顾的实质,就是从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那些涉及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真正做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真正把发展这个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落到实处,从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做到统筹兼顾,首要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改革是发展和稳定的动力。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就不可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因此,为了发展和稳定,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当然,改革力度要同社会承受度相适应。改革力度过小,不能触动旧体制的深层次矛盾,这些矛盾依然会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障碍;而利益调整力度过大,有可能使利益格局发生严重失衡,也会酿成社会不稳定。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贯穿到每一项决策中去,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体现到每一环节中去。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归根到底要靠自己的发展。没有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没有稳定,改革和发展都不可能顺利进行。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涉及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改革的进程中,人民内部矛盾明显增多,如果把握不准,处置不当,就有可能危害安定团结的大局。因此,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维护和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切实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使三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做到统筹兼顾,重点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的三个文明建设紧密联系,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内容的物质文明建设为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社会毕竟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有机体”,社会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政治民主、教育程度、生活质量、财富分配、生态环境等的全面进步。政治文明作为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三)做到统筹兼顾,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各自作用的范围,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转型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政府改革的滞后,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面临的主要矛盾。2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政府改革一直伴随着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现代化建设的每一项成就,都有赖于政府改革的实际进程。当前经济社会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也大都同政府改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失业压力,如何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严重差距,走上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共同富裕之路,等等,都越来越迫切要求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全面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四、防止和纠正对科学发展观理解和把握上的一些错误认识与不正确做法。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历史任务,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正在全党全国蓬勃兴起,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并化作指导实践的强大动力。然而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上也有一些错误认识和不正确做法值得注意,应及时防止和纠正。

(一)要防止和纠正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产生动摇的观念。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经济社会发展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强调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应当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种看法似是而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根据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提出来的,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也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2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但我国生产力落后的总体状况还没有变,社会的主要矛盾也没有变。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仍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加快实现现代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只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全党全国都要进一步增强促进发展的紧迫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概而言之,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既要防止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忽略统筹兼顾,造成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失调;又不能因为存在一些片面发展经济的问题,而怀疑或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二)要防止和纠正部分先富论过时了的看法。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部分先富论的实践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现在强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尽快改变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则应改变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误解。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社会实现比较均衡发展,凸显出社会公正的价值,这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但是它并不是要“劫富济贫”、“压快拉慢”,并没有否定部分先富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战略思想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战略思想的正确性。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这决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想。在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j部分先富论并没有过时。尤其在经济落后地区,还要加大力度落实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进而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当然,我们所主张的部分先富是有条件的,第一,部分先富必须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实现的;第二,不能离开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过程谈部分先富,更不能忽视贫富差距扩大带来的矛盾。据有的学者保守估计,我国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至少是3.3:1,“基尼系数”达到0.4以上,东中西地区间差距是1:0.7:0.4,这些数字所包含的问题,已经严重地制约着我们的发展,非解决不可。但却不能因此否定部分先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现实途径,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协调地处理二者的关系。

(三)要防止和纠正简单否定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宏观经济指标的倾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行不通,但这并不是要抛弃gdp这一宏观经济指标。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对gdp存在很大误解,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简单地等同于“以gdp为中心”,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gdp增长成了考核干部政绩的惟一指标。科学发展观提出以后,人们开始普遍关注和认真反思gdp的局限性,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作为综合经济考核指标,gdp这一指标确实有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如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富的变化和某些重要的非市场活动,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不同阶层的影响,不能反映收入分配的变化等。因此,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然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保持gdp的增长是内在统一的,gdp是世界通用的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在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持gdp的增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西蒙·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突出特征。简单地否定gdp这一经济指标不可取。

(四)要防止和纠正消极悲观无所作为的思想。目前,我国的资源与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能源和主要原材料消费明显上升,水资源供求关系依然紧张,总体水质状况略有下降,赤潮发生次数增多,各种自然灾害比较严重。当年人均水资源207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七大水系干流地表水有38.1%的断面为四类、五类水质,比上年上升11.3个百分点;全年发现赤潮119次,比上年增加40次,累计面积约14550平方公里,直接经济损失4280万元。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森林、草地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等人均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确实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消极悲观,无所作为。一方面,我国经济投入高、消耗高,还有许多潜力可挖,另一方面,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成就和进展,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规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要防止和纠正具体工作中平均用力的做法。我们不能把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的科学要求与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工作中平均用力,没有轻重,没有取舍。科学发展观反对的只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始终坚持“重点论”基础上的“两点论”,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各项事业共同进步的全面发展,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统筹的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抓住了发展是人的素质的提高这个核心问题,指明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既是我们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及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问题和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固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理解、辩证认识和正确把握其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总体要求。否则就不可能融会贯通,就难免浅尝辄止、片面理解和断章取义,从而犯实用主义、教条主义和走极端等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错误。

五、以优良的学风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

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文件,特别是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最近的许多重要讲话,对科学发展观作了深刻全面的阐述,是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献。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从而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在此基础上,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结合对一些发展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入学习,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优秀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从古至今多少年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思想家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苦苦思索,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于发展问题更是做过许多精辟论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贯穿着发展这样一条红线。科学发展观正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的高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拓展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内涵,坚定地坚持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充分地反映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极大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是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一大丰硕成果,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只有把学习科学发展观同学习其他发展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结合起来,同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起来,我们才能从与时俱进和一脉相承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增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要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理论的一个鲜明特征。科学发展观具有马克思主义这一鲜明的理论品格。它是我们完成当前和今后一切工作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只有同实际相结合才能把这一理论学深学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上,把发展问题摆上了党执政工作的首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一些经济特别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也已经或正在出现,有的且比较严重。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抓住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迫切问题,对发展问题深刻反思,对发展观重新审视,从而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成为推动事业实现新发展,开创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要通过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教训的认真研究和借鉴,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只有放到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才能看得更清楚。科学发展观充分借鉴了国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其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许多经验教训,往往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我们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极具启发意义。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搞得好,经济社会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搞得不好,则往往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个重要阶段上,要避免走弯路,稳步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方人大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任务将越来越繁重,加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市万州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具体做到坚持“三个围绕”,突出“三个创新”,抓好“四个建设”,为不断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政治和组织保证。

坚持“三个围绕”

一是围绕服务中心抓党建。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把政治工作的重点、经济工作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作为人大机关党建工作的着眼点。当前是万州抢抓机遇,推进“500亿万州”建设,实现加快和率先发展,为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奠定基础的重要时期,区人大机关党委始终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第一要务,着重围绕人大常委会针对产业发展、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移民安稳致富、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万州等带有长远性、根本性、全局性和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事项适时作出决议决定开展机关党建工作,推动万州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二是围绕实施监督抓党建。坚持在人大党组的领导下,发挥好机关党委的核心保证作用,认真学习贯彻实施《监督法》,依法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把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建设法治政府作为人大实施监督的重点,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人大执法检查的重点,紧抓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把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与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应对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峡大移民的机遇与挑战。

三是围绕固本强基抓党建。坚持用科学理论和现代知识武装党员干部头脑,提高素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提高驾驭全局的能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突出“三个创新”

一是机制创新。区人大机关党委既隶属区直机关党工委的领导,又接受区人大常委会党组的直接领导。区人大机关党委下属4个党支部,其中离退休党员单独成一个党支部。党员中包括现任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机关全体党员和离退休老党员,副处级以上党员108人,其中副厅级以上党员20人。独特的机构模式和人员构成情况决定了人大机关党建工作既与其他部门的党建工作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区人大机关党委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形成了在人大党组的直接领导下,由机关党委总体负责,各支部分别活动,办公室和各委员会协调配合的局面,健全完善了党建工作的运行机制,努力确保机关党建和人大业务工作在时间分配、计划安排、工作成效等方面同步考虑、同步安排、同步运作,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二是内容创新。机关党建是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塑造人的工作,目的在于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促进各项业务工作任务的完成。因此,区人大机关党建工作内容力求做到“三个着力”和“四个结合”:即着力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结合规范运作程序,结合增强监督实效,结合发挥代表作用,结合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现机关党建工作的新突破和人大工作水平的新提高。

三是方式创新。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时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展人大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域和空间,使党员干部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增强凝聚力。充分发挥人大机关离退休同志“政治、人才、法制”三大优势,在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余热方面作足文章。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和奖惩机制,激发人大机关党建工作活力,不断开创人大机关党建工作新局面。

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灵魂篇十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推动我局党务人事工作迈向新台阶具有重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同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内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人才观,对于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为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坚强、业务优秀、廉洁干事,为党的宗旨去坚强奋斗的干部队伍做好组织和政治保障。

对于党务人事部门,学习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就是要把科学人才观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努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形成一个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我局是一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单位,年轻职工所占比例大,做好人才工作任重道远。用科学人才观指导我局的人事工作,就是要紧紧围绕局党委的中心工作,认真履行部门工作职责,努力加强我局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标准和要求,结合我局的具体实际,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富有生机与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制度;要加强党务人事干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务人事干部队伍,努力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党的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和进步的水平。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我局党务和纪检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把党务、纪检工作放到服务于流域管理和工程建设的进程中来把握,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步骤和各项举措相适应。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实解决损害职工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党务和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中去;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形成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气,以良好的作风、踏实的工作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党务人事工作千头万绪,政策性、政治性、原则性和保密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树立公道正派形象,按照“对己清正、对人公正、对内严格、对外公平”的要求,加强部门自身建设,落实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在广大干部职工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把我局党务人事工作推向前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