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6 19:13:18 页码:7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
2022-10-26 19:13:18    小编: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一

在“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专门召开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会,这是贯彻落实各级关于做好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也是对标中省要求找差距明思路鼓干劲的实际行动,更是提高我市退役军人工作标准质量的现实需要。针对基层服务站建设薄弱的问题,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末端落实,全面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规范化建设。

“两中心两站”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主阵地,建好“两中心两站”首先要加强政治文化环境建设。目前,从市县区到街道办、社区、乡镇、村“两中心两站”工作场所基本落实,但政治文化环境建设还不完善不规范。总体上县区、街道办、社区明显好于乡镇和村,有的乡镇、村布设简单,仅有工作人员名单和工作制度;

有的在门口挂了退役军人服务站,里面却是便民服务大厅,顺便设了退役军人服务窗口;

有的要素不全,没有严格按照《规范》逐项落实,内容取舍比较随意;

有的结合实际不紧密,照葫芦画瓢都不会,单位特色不鲜明;

有的阵地本来就不大,空间利用还有很多空白。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学习文件不认真,对《关于退役军人工作机构政治文化环境建设规范》的内容要求不熟悉,贯彻落实打折扣;

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加强政治文化环境建设“一个充分,三个有利于”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

三是工作态度不端正,没有把政治文化环境建设作为职责份内之事,没有把上次会议提出“七个过一遍”落实到基层,甚至以各种理由为落实不到位开脱。以上问题,各单位要举一反三对照反思,并按照《规范》和观摩会的标准,一项一项落实到位,切实把“两中心两站”政治氛围搞浓厚,让退役军人愿意到这里来,让他们在这里有家的感觉,能受到教育触动,能回忆起军旅生活。具体要能看到以下内容: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强军思想及图片,二是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人员,三是工作职责,四是工作制度,五是服务规范,六是十位英模画像,七是政治理论学习书籍,八是军旅题材优秀文化作品,九是工作台帐资料,十是工作活动剪影,十一是军队标语口号,十二是“四个最美”和老兵风采,十三是本单位特色栏目。

做好退役军人工作,仅靠党委政府重视还不够,必须要有一支懂政策规定、钻业务技能、知冷暖疾苦、善热情服务、会教育疏导的骨干队伍,才能把工作落实到末端,把温暖送到每个退役军人。由于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时间不长,一些同志对这项工作特点规律把握不准,解难帮困办法不多,实际能力还有欠缺。特别是基层服务站,有的人员没按编配齐,有的本该是专职人员搞成了兼职人员,有的身兼数职心思精力不集中,有的不懂不会也不学,基层工作相对薄弱,主要就弱在基层工作力量上,与承担的任务量不相适应。针对这些问题,一是要严格落实编制。县区必须配齐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及工作人员,乡镇、街道办必须配齐2至3名专职工作人员,专职工作人员必须集中精力做好退役军人工作,非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安排做非退役军人工作。二是要加强工作力量。各级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经常过问、了解和检查退役军人工作情况。乡镇、街道退役军人专职工作人员,每月要把所属每个社区、村跑一遍,面对面指导开展工作,入户了解退役军人有关情况。社区要把网格员纳入领导小组,并从社区至少选聘3名有当兵经历或热心退役军人工作的志愿者。村要把驻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小组长纳入领导小组,并从本村至少选聘2名有当兵经历或热心退役军人工作的志愿者。三是要强化能力提升。坚持岗位上学、实践中悟,认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学习上级会议精神和文件规定,学习先进单位的经验做法,结合实际研究计划措施,研究工作对象,研究矛盾问题,注重在工作落实中总结思考,每项工作都及时总结得失和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干一件成一件,切实做到站位有高度、工作有热度、服务有温度、解难有力度,工作职责清、台账底数清、政策法规清,会做思想工作、会抓工作落实。

做到让市委市政府放心、让退役军人暖心、让现役军人安心,需要各级扎实做好经常性工作。但从了解掌握的情况看,市县区忙得团团转,而基层还存在工作开展不主动不活跃不经常的现象。有的思路不清,不想事谋事,不计划安排工作,不知道抓什么怎么抓;

有的等靠依赖,上级安排部署的工作,推一下动一下,甚至推都推不动;有的作风疲沓,工作落实慢半拍,举手之劳的事也一拖再拖;有的前紧后松,工作热情不能持久,工作落实虎头蛇尾;有的随意性大,工作时断时续,东一榔头西一棒。基层经常性工作应该怎么抓?我感到要结合实际开展以下活动:一是学习教育活动。利用退役军人到服务站办事或参加集体活动之时,利用微信平台,利用延安独特的红色资源,组织他们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文件规定,引导退役军人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永葆政治本色。二是党建活动。把退役军人及时编入党支部和党小组,并落实“三会一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三是荣誉激励活动。及时为审核通过的退役军人送光荣牌,为立功受奖的现役军人送喜报,为老英雄老功臣老典型送祝福。四是走访慰问活动。“两中心两站”工作人员都与需要重点关注和关心照顾的退役军人建立常态化联系机制,做到“九必访”“七清楚”“三记住”,特别是重大节日要专门安排走访慰问。五是志愿服务活动。既要发动辖区内的退役军人参加志愿者服务队,多为社会做好事办实事,积极传播正能量,也要组织辖区内的志愿者服务队,上门为退役军人做好事办实事送温暖。六是文体活动。适时组织球类、棋类、影视欣赏、拔河比赛等活动,丰富退役军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另外还可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活动、趣味活动,增强服务站的凝聚力吸引力。

做好服务工作既是职责所系,也是增强感情联络的重要手段,既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实际行动,也是提升工作满意度的重要途径,既是让退役军人感受到关心温暖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一是要切实端正服务态度。军人在部队时,练兵备战、摸爬滚打、抢险救灾、戍边维稳,把青春年华献给了国防事业,他们退役回到社会时理应受到尊重,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满腔热情排忧解难,切实做到有群众立场、有群众感情、有群众语言、有群众朋友、有群众利益。二是要持续做好社保接续工作。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录入,率先完成任务的要进行表彰奖励,单位和个人无力交纳费用的,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不能拖着不办形成新的遗留问题,对审核未通过的要做好政策解释。三是要建立困难退役军人家庭台账。对特别困难的退役军人家庭,要认真研究制定帮扶措施,符合扶贫、低保等惠民政策的要优先考虑。四是要扶持就业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退役军人面临的现实难题。要广泛了解退役军人爱好特长、就业意愿,了解社会用人需求,认真筹备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同时要发动退役军人参加各种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五是要成立并用好关爱基金。省上明确要求县区关爱基金年底前必须成立,希望大家把握时间节点,积极主动向企业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汇报上级的有关要求、困难退役军人的现状,争取各方的支持,确保按时完成任务。同时,要公开公正推荐,让最困难的退役军人优先得到省市关爱基金的帮扶救助。六是要严格落实优抚安置政策。要认真核对优抚对象、优抚标准、优抚资金,及时发放优抚金;

要坚持公开公正原则,把符合政策的转业干部和转业士官安置好;要克服新官不理旧账的思想,把安置遗留问题解决好。七是要积极开展上门服务。充分利用社会各行各业人才和资源,主动与法律、心理、医疗、康养、文艺等专业人才签约,组织他们到社区和乡村为退役军人送关心送服务。

退役军人信访问题政治敏感性强,舆论关注度高,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难点。今年通过上下合力、开门接访、落实政策等多措并举,没有发生违规信访问题,但也要注意四个倾向性问题:一是要防止松懈麻痹。“两会”和元旦春节等特殊敏感时段已经过去,加上当前工作头绪多、任务重顾不上,也有时间任务到了松口气的现象,但信访问题是动态变化的,各县区分管领导和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要增强敏感性和责任感,坚持严密稳控与疏导化解相结合,扎实做好接访、约访、下访、督访工作,夯实工作责任,细化稳控措施,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二是要防止工作粗疏。对各类信访诉求要进行一次再排查,重点排查是否及时按照政策规定予以答复,政策规定是否落实到位,反映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人员思想是否出现反弹波动,针对问题及时做好一人一事的工作。三是要防止矛盾上交。处理信访问题,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依据政策规定,不符合政策规定要耐心说服解释,把握不准的不能乱开口子,做到坚持层层把关、上下一致,决不能出现不负责任、矛盾上交的现象。四是要防止简单处理。做好信访稳定工作,需要耐心细致,需要综合施策,不能只给钱给物,更要从关心关爱、思想教育、政治引领、法制宣讲、帮难解困等方面多做工作,切实把思想扣子解开,把矛盾问题解决好。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二

同志们:

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们召开座谈会,共同庆祝建军93周年。首先,我代表机关党组向大家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节日的祝福!刚才同志们作了发言,大家壮志从军,为党和人民洒血汗,如今百战归来,在机关里为集体事业写春秋。听了很受感动、很有启发。

我们的人民军队是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军队。可以说,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93年前,人民军队在南昌起义的枪声中诞生,此后在党的领导下,一路披荆斩棘,付出巨大牺牲,历尽考验而淬火成钢,特别是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人民军队总是冲在最前面,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

退伍军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也是机关建设的生力军。目前,机关有xx名退役军人,约占机关干部职工总数的xx%。大家把韶华献给了人民军队,为军队、党和人民事业贡献了青春力量,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转业到机关后,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推进民主法治,奋战脱贫攻坚,保障后勤服务,尽展忠党爱国赤子之心。

希望大家不忘从军经历,永葆军人品格,一以贯之地自觉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做好表率,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出色工作、续写新篇章。

一是发扬绝对忠诚的优良传统,打牢思想根基。绝对忠于党和人民是人民军队立军之本和建军之魂。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党和人民来开展,没有绝对忠诚是绝对不行的。退役军人要继续把绝对忠诚切实贯彻落实到自己工作实践之中,展现本职岗位上的新气象新作为。

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是绝对忠诚的思想基础。首先要在提升境界上下功夫,要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坚持学习,注重强化理论思维,真正做到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促工。其次要在拓展广度上下功夫,我们新的的立法监督工作综合性很强,知识结构单一是很难把工作干好干出色的,所以,需要我们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既要当“专家”,更要做“杂家”,在工作中更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为组织当好参谋助手。最后要在增强效果上下功夫,学习之余能够静下心来勤总结、多思考,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转化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绝对忠诚的首要和根本要求。“两个维护”是具体的、是要落实到工作中的,不能光说不练。任何时候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关键要把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在深刻领会和认真贯彻、狠抓落实上下功夫,使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是绝对忠诚最直接的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围绕中心,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有效行使新的工作职责,扎实推动民法典实施,做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积极回应社会关切,真正做到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

二是发扬胸怀大局的优良传统,开创工作新局。胸怀大局是军人告别小家、保卫大家的火热初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的工作始终围绕中心,着眼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法治保障。大家要继续紧紧围绕大局,时时聚焦大局,善用勇、智、谋、能服务大局,干事创业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要有责任担当之勇。“大事难事看担当”任何时候、做任何工作,都会有矛盾、有困难,但同时做难事必有所得。所以,大家要勇于躬身入局,敢于正视矛盾、直面问题,在关键时刻和危急关头豁得出来、顶得上去、经得住考验。只有始终敬业守责、尽心尽力,我们的民主法治事业才能一往无前。要有育新机开新局之智。创新是新的工作永葆活力的源泉。树牢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法,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努力破旧入新,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新的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要有统筹兼顾之谋。统筹兼顾是很重要的工作技能,做得好可以收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统筹兼顾就是要认清大局,把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与大局联系起来,把本部门本处室的工作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全省发展的事业联系起来,围绕服务大局找准切入点、抓好着力点,凸显新的工作亮点。要有组织实施之能。组织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抓好落实,在内容、方法、措施和效果上都要具体深入,坚持问题导向,奔着问题去、对着问题改,特别是坚决克服“走马观花”式调研、“甩手掌柜”式安排,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三是发扬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彰显先进本色。军人历来与牺牲奉献如影随行。乐于奉献是每个党员、每个军人的必备品质,也是最基本的标准。虽然在新的机关工作不像在部队里那样艰苦奋斗,但大家还是要始终坚持讲奉献,以奉献来成就事业。

乐于奉献说到底就是要正确看待和处理两对关系。处理好苦与乐的关系。往大了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的使命;往小了说,把本职工作干好就是我们的责任。践行使命和责任的过程肯定有苦也有累,但摆正心态,敢挑重担、甘入苦海,沉下心来干工作,多一分努力、少一分功利,多一分实在、少一分精致,把付出当作个人成长进步难得的机遇,苦也就变成了甜滋味。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大家在工作上都投入了精力、付出了努力,但工作中某些方面的失、干部成长进步过程中提拔得快一些或者慢一些,都是有可能的。个人的一事之失,一时之失,不是真正的失,而是更大的得。这些失换来的是我们机关工作的不退推进。所以,有所失的时候,不要心生怨气、消极泄气、徒增烦恼。组织上非常关心退役军人的工作生活、成长进步,会尽力做好大家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四是发扬严守规矩的优良传统,兜牢自律底线。人不以规矩则废。规矩、纪律、底线都是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准则。军人最守纪律讲规矩,来到地方仍然要时刻绷紧自律这根弦,筑牢思想行为防线。

要有坚定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廓清思想迷雾,澄清模糊认识,把好第一个关口、守好第一道防线,让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头脑中立起来,真正成为从政之绳、工作之纲、人生之镜。要有敬畏之心。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经常躬身自省,对标道德高线、不触纪律红线、守住法律底线,时刻保持清醒警觉,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斗争决心。坚决与不忠诚、不老实和破坏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言行作斗争,坚决抵御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远离各种低级趣味和不良嗜好。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把握住自己、经得住考验,在小事小节面前防微杜渐。坚持按规矩办事,反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杜绝推诿扯皮、避重就轻,才能自觉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实在人、生活上的干净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倍加关心、倍加爱护。机关各党支部、各处室要用心用情切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退役军人,营造关心关爱、尊重尊敬退役军人的机关氛围,用心考虑他们的困难和诉求,尽力解决现实问题,把温暖送到他们心坎上,激励他们永葆军人本色,发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为机关建设和新时代新的工作再立新功。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三

党的十九大提出让军人成为全社会最尊崇的职业,为落实中央这一伟大决策,从上到下六级连贯成立了退役军人事务机构,为全国整体服务好退役军人提供了坚强保障。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1月19日挂牌成立,2月27日三个区县局挂牌,4月20日军培、军供、军休三个事业单位转隶到位,5月底前全市所有服务中心、服务站挂牌成立,为做好退役军人服务工作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要按照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有保障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打造枝花市退役军人事务队伍。我市目前从事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服务需要,*个县区矛盾尤为突出,个别县区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与服务对象占比达到*:*,有些县区人员、工作经费迟迟不到位,服务工作如何开展?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的干工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要不怕困难,敢于争取,积极向党委政府领导以及有关汇报,努力争取支持。

二要加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干部即工的业务能力培训迫在眉睫。我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现有工的学历比较高,但是多数没有服务退役军人的经历和经验,如何搞好服务工作还需要时间练,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培训,尽力加省厅组织的各类培训,有条件时市局也应开展各类业务培训。个人要加强业务学习,在服务过程中边学边应用。

三要坚持用心用情,扎实推动退役军人工作开创新局面。要做好对接,对照工作任务排定计划、分解任务、列出清单,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健全体系,努力帮助退役军人解决军事技能转化为业技能的困难,落实好各项服务保障。要突出重点,加快落实各项政策,全力维护合法权益,平稳有序开展好工作。要牢固树立家国情怀,满怀敬意为退役军人做好服务、排忧解难,努力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每位退役军人。

四要凝聚各方力量,营造全社会关爱、原素退役军人的厚氛围。要强化思想政治育,教育引导退役军人始终听党话、跟走。要加统筹协作,形成党委统筹、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要营造崇军氛围,讲好新故事、传递正能量,鼓励广大退役军人功新时代。

五要畅通诉求渠道。开展接访走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对退役军人家庭生活、健康状况等进行排查并按照退役军人类别将合理诉求进行分类统计、建立台账形成一人一表。

六要强化分类帮扶。围绕住房、医疗等基本生活问题,分类有序解决,对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家庭优先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和提供临时困难救济,对住房困难的退役军人提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对下岗失业的家庭困难退役军人优先安置到公益性岗位。

七要提供就业培训。开展“定向式定岗式订单式”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模式,面向退役军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职业培训,切实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帮助,使他们尽快实现角色转换,顺利步入社会,退役不褪色、退伍不褪志,继续保持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营造有利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良好氛围。

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一头连着军队、一头连着地方,既是强军之策,也是安民之举,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系统性、关联性都很强的工作。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退役军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坚定的政治站位、鲜明的政治立场、强烈的政治担当,用心用情做好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开创**退役军人工作新局面。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四

摘要:构建大监督体系格局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要求的有益实践,将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实保障。在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深化的进程中,如何在党的领导下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推动企业内部监督力量的整合,構建大监督体系格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监督工作在任务、地位、作用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企业监督工作的开展,只有准确把握当前新形势和新要求,适应新常态,才能为保障国有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挥更好的事前防范作用。

大监督工作必须紧随新形势、新常态,及时转变监督理念、方式、整合职能,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1.转变观念,督帮结合。监督是为了有效推动工作的开展及落实。要践行“督中有帮、督帮结合”的理念,既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体现督查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也要考虑实际困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施号发令,加强过程监督,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解决。

2.正确把握着力点,精准发力。一方面,正确把握好着力点,集中力量,抓大事、督要事、查难事,把督查贯穿到企业中心工作的每个环节,

层层监督。另一方面,实行分类分级监督,发挥部门作用,强化部门责任,“单一作战”转变为“联合行动”,不断扩大监督的宽度。

1.监事会。也称公司监察委员会,是股份公司法定的必备监督机关,与董事会并列设置,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行政管理行使监督的内部组织,代表全体股东对公司财务及董事高管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对全体股东负责。

2.法律监督。是企业为完善法制建设,规避法律风险,建立专门的法律事务机构,为企业的各项工作提供法律意见,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风险防范手段。

3.会计监督。是指为了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有关管理制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制度和方法。监督主体是企业会计人员,客体是普通员工,对公司总经理负责。在内部监督体系中处于最基础地位。

4.内部审计。是建立于企业内部、服务于管理部门的一种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活动,它既可对内部牵制制度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对会计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对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企业自身经营业绩、经营合规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它所提出的审计报告只供企业内部使用,在社会上不起公证作用。

5.民主监督。作为“自下而上”的非权力性监督,主要是通过提出建议和意见,协助企业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的一监督种方式。企业民主监督组织者是企业工会,通过建立健全职代会制度、企务公开制度、职工董监事制度等民主监督制度,实现职工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的重要手段。

6.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立党内监督的地位、作用和重点对象。各级纪检机关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在区域的贯彻落实情况,督促企业党委担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管理、教育、检查考核、示范等主体责任,回归主业主责,强化执纪监督问责。

7.效能监察。是针对影响企业效能的有关业务事项或活动过程,监督检查相关经营管理者履行职责行为的正确性,发现管理缺陷,纠正行为偏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管理监控工作。

1.重经营轻监督。很多企业领导将经营指标及业绩作为重点,将有限的人、财、物力投入到生产经营领域,没有把企业监督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以致监督部门说话做事不敢代替公司行使监督权力,存在畏难情绪。

2.监督力量缺乏凝聚力。企业监督体系中纪检、法律、财务、审计、工会等各项监督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不是出现监督重叠,就是带来监督盲区。

3.监督结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企业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拥有监督的权力,各部门不能很好的对监督意见进行整改及落实。往往存在年年查年年有、小问题变大问题,一般问题变原则性问题,最后越积越多,越积越重。

国有企业的内部监督并不少,但由于监督主体、客体、对象各异,缺乏监督资源协同作战的统一平台,监督不力问题还时有发生,影响监督效益的最大化,有损监督的权威。

1.大监督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发展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但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战略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和廉洁从业等各种风险随时存在,而企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内外部环境,因此,必须建立好企业内部监督体系。

2.大监督体系的建立是提升监督效能的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是由不同的监督主体组成的一个多元系统,由于监督部门职责分工不同,互相联系协调不够,工作内容重复或遗漏,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监督阶段之间尚未有效衔接起来,难以称之为体系,不利于集中有力的监督。

3.大监督体系的建立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新形势下,如果不重视解决内部经营中存在的诸如廉洁、规范、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都会使企业健康发展面临挑战。有效开展企业内部监督,既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规范企业运行,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又能有效化解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突出问题,防范腐败行为发生,融洽企业干群关系,形成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好地推动国有企业和谐发展。

一是发挥监督机构牵头作用,形成上下齐动的大监督格局。监督机构要积极沟通上下、协调左右,做好“三个统筹”。首先要统筹安排全局性督查事项。紧抓监督工作的“主线”,聚焦重点、狠抓关键。其次要统筹制订监督工作“蓝本”。细化分解重点监督的工作和任务,逐项落实责任部门、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和监督方式,层层压实责任,形成监督工作计划。第

三要统筹安排各类监督项目。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业务精、底数清、情况明的优势,对一般性、专项性的监督事项,由有关职能部门独立开展。

二是发挥好部门职能,形成左右互动的监督格局。要加强监督联动,实现监督机构与职能部门无缝对接。第一是联合开展督查。由监督机构和职能部门联合开展督查,有助于增强监督工作实效。第二是压实部门主体责任。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监督”的原则,职能部门负责抓好本部门、本系统内部的监督。第三是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充分利用监察、审计、行政效能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部门和个人,彻底查清责任,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给予相应的行政或政纪处分。

三是建立奖惩并举的监督考核机制。要严格开展监督目标考核,严格运用监督考核结果,确保监督的权威性,形成“立项—监督—考核—奖惩”管理模式,真正授予监督机构调查知情、问责建议权;要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做到有制度可以支持和解释;要恰当运用考核结果,与干部考核、绩效考评工作挂钩,最大限度发挥督查职能的延伸作用。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五

摘要:国有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证其质量化发展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就目前的国有企业发展来看,体系不健全是其发展的主要弊病,而大部分国企的不健全体系主要表现在监督方面。基于此,文章就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构建的几点认识做分析,旨在为企业监督体系的实际构建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构建

国有企业是我党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建设“四个伟大”工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是我党的长期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党的十八大以后,“四个全面”戰略的推进,特别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持续纵深发展,卓有成效的法治企业建设,以及纪检与巡视监督为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更为强劲的内生动力。十九大以后,中央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目标,并在第一时间成立中央审计委员会,颁布《企业内部审计条例》,为全面加强企业内部基础性的审计监督提供了法律准绳。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国有企业的人民所有制,经营主体仅为所有主体代表的局限性突显了企业内部监督的极端重要性,在新中国成立后69年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中,建立了纪检监督、巡视监督、审计监督、财务监督、法律监督、干部监督、民主监督以及适应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董事会、监事会与股东会监督体系,取得了良好的监督成效,为国有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作出了贡献。如何将极富成效的各项职能监督有效整合,更好地为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添砖加瓦,打造和运作企业内部大监督体系成为一个较为成功的途径和方法,也是一大部分专注于精细化管理企业的惯常做法。笔者有幸先后在两家大型央企组织开展企业内部大监督体系建设,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强化三种意识,将“大监督”工作引向深入

“大监督”工作理念就是以全面依法治企和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将监督执纪问责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安全、稳定的全过程,为企业的生产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形象安全保驾护航,为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企业通过强化三种意识,不断将“大监督”工作引向深入。

一是强化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抓提质增效、促科学发展”是企业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中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的“第一要务”。监督执纪工作作为企业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否则就会失去方向,就不可能得到党委、行政的支持和认可,也不可能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和配合,更实现不了自身的最大价值。因此,“大监督”必须树立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指导思想,坚持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将监督执纪的触角延伸到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领域,提高企业依法经营、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真正做到监督执纪与党委、行政工作合拍。

二是强化融入改革、融入发展的意识。企业把“大监督”工作放到促进企业各项工作和科学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去把握,要求各监督执纪部门拓宽工作渠道,加强职能管理检查和现场调研,力求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出科学分析判断,并针对监督检查和干部职工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视情采取教育引导、规范制度、完善监督、严肃问责等形式认真加以解决,进而维护企业良好的发展秩序,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真正使监督执纪工作成为促进改革的“第一主力”、加快发展的“第一需要”。

三是强化以人为本、惩防并举的意识。在开展“大监督”工作中,企业强调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务必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惩处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调动和保护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作为重要职责,支持广大党员干部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大胆搞创新、干事业、求发展。同时,更要注重发挥监督执纪的保障作用,做到中心工作开展到哪里、监督工作就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的权力运用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企业一贯树立惩处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和保护干部成长的思想。在监督执纪中始终做到客观公正,对改革创新中有失误的抓早抓小、及时提醒、热情帮助、尽早挽救;对受到诬告的进行事实澄清,为他们正名;对不思进取、破坏发展的不廉洁问题坚决惩处,充分发挥了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保护改革者、鼓励创新者、教育失误者、惩治腐败者的积极作用。

二、落实三大保障,形成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监督合力

实践证明,反腐倡廉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发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广大职工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制的作用。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必须要落实好三大保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首先,企业党委支持是坚强的领导保障。离开党委的重视和支持,监督执纪工作就会寸步难行,也不可能取得实效。企业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做到“四多”、“四主动”,得到企业党委对“大监督”工作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顺畅、高效、有力。“四多”即:多汇报、多参与,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多出主意、多想办法,积极为监督执纪建言献策。“四主动”即:主动反映职工的意见建议,为党委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主动提出反腐倡廉工作计划安排,及时请党委审定后作出部署、明确责任;主动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工作开展,维护工作大局;主动承担党委交办的工作,为全局工作尽心出力。

其次,健全工作机构是有力的组织保障。为确保“大监督”工作有效开展,企业成立由纪检组长为主任的“大监督”委员会,成员由办公室、人资部、财务部、股权部、政法部、审计部、政工部、纪检监察部、巡察办等具有职能监督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在工作中,“大监督”工作委员会按照“管理的再管理、检查的再检查、监督的再监督”要求,检查和督促职能监督部门严格落实职能监督职责,统筹联络职能监督部门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协调落实监督工作措施,并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着力推进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第三,加强协调沟通是增强监督合力的内在保障。在“大监督”工作中,各职能部门的作用重要且不可替代。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按照“党政双责互融、职能部门协同、专业系统联动”的思路,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责,加强联合协同;各职能部门严格遵循“该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报告和处理是渎职”的工作要求,主动履行职能监管职责,使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内控、招标监督、财务监督、民主监督、企业监事、政策法律等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提升了职能管理、风险内控、审计保障“三道防线”风险防范工作效能,形成了任务明确、责任到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突出实效的良好局面。

三、建立七项机制,提升“大监督”实效

“大监督”工作格局的作用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是否有一套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应通过建立七项工作机制,切实提升监督执纪的工作实效。

一是建立健全职能监督工作清单。各职能监督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认真梳理制定了职能监督工作清单,并根据职能监督工作清单要求开展监督、报告、处理等工作。

二是建立监督工作信息通报机制。各职能监督部门根据部门职责按季向企业“大监督”工作委员会通报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等监督工作情况,重要和异常情况及时通报。监察部收到所属单位报送的信访举报线索,根据需要及时向关联职能监督部门进行通报。

三是建立“大監督”工作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企业按季定期召开各职能监督部门参与的“大监督”工作联席会议,组织进行监督工作情况通报和研究监督工作重大事项。

四是建立信访和案件移交工作机制。各相关职能监督部门在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信访和案件线索及时向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移交。

五是建立重大专项监督协同工作机制。在实施重大专项监督,重大项目监督和信访、案件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时,建立协同工作机制,由“大监督”工作委员会统筹组织落实相关工作措施与要求。

六是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各职能监督部门在日常监督工作管理中发现相关管理问题和管控风险,按照“抓早、抓小”的要求认真处理,并科学制定监督管理措施,形成长效管控机制。如果不有效加强管理,发生了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在追究当事人本人及其单位和领导人员责任的同时,还要严肃追究相关职能监督部门的监督责任。

七是建立“大监督”工作考核机制。企业将“大监督”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各职能监督部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年度考核,在综合业绩目标考核和干部考核等工作中予以考评兑现。

结论:开展“大监督”工作是新时代创建国际一流企业的有效且必须的途径,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新形势、新任务,切实把握新时代现代国有企业治理的新理念、新定位,不断丰富和完善“大监督”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使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完全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真正发挥好助力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六

摘要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需构建大监督体系,加强国有企业内控管理。对此,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构成进行介绍,然后对国有企业建立大监督体系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并对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构建要点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构成重要性

在国有企业的稳定发展中,监督管理至关重要。在国有企业发展中,国家相关监督机构需对其实施外部监督,同时国有企业内部也应加强监督管理,提升企业监督力量,避免企业经济损失。对此,可构建大监督体系,使得企业监督部门能够全面实行监督职权,完善企业监督机制。因此,对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构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大监督体系涉及多个部门,包括纪检监察部、监事会、法律事务部、建内控审计部以及工会。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是保证国有企业经济安全,而各个部门的职责、监督内容等有一定的区别,具体描述如下:

(1)纪檢监察部:在纪检监察部的日常工作中,需根据党章党纪对党员干部加强监督管理。

(2)监事会:监事会需根据《公司法》、《国有企业监事会暂行条例》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对企业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行为以及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保证国有企业资产或者权益受到侵犯。

(3)法律:根据经济类法律规范的要求,对国有企业加强法律业务专业性指导和监督管理,对企业日常运营中的法律风险因素进行监督和管控。

(4)审计:在审计部门的日常工作中,需根据国有企业内控准则以及内审准则,对国有企业经济活动加强内部控制和审查。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特征,在监督地位以及法律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一般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可能会对审计监督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5)工会:工会需严格依据《工会法》以及《劳动法》实施民主监督管理。

现如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同时企业的发展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业务类型多样,要求积极开发新业务以及项目类型,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类经营风险因素。对此,为了促进国有企业的稳定运行,要求整合各个部门的资源,对国有企业加强监督管理,进而获得更高经济收益。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体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妥善协调国有企业各类监督力量

在国有企业监督过程中,监督对象、监督内容以及监督方式有一定的区别,同时监督标准也有所不同,监督工作方式和程序差异性较大,因此监督效果不同。对此,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大监督体系,将各个监督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形成完善的监督整体,提升整体监督效果。

(二)保证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在国有企业监督过程中,各个监督部门独立工作、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常见,缺乏沟通交流。对此,通过构建大监督体系能够打破各个监督部门之间的界限,将各个部门内部的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监督资源共享。

(三)强化监督效果

新时期,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多样化特征,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升,如果监督工作水平较差,则会出现腐败行为,导致国有企业经营风险增加。但是,在具体的监督过程中,各个部门的监督方式不同,很难实现监督信息共享。对此,通过应用大监督体系,能够及时发现各部门监督过程中的风险因素,提升实际监督效果。

(一)重塑大监督架构设计,凝聚监督合力

大监督体系并不是在现有监督体系之外再设监督机构,而是在党组(党委)统一领导、纪检组(纪委)组织协调下成立大监督工作委员会,整合现有的党群、纪检、审计、监事会、工会职代会及相关职能管理和业务管理等监督资源,打造监督工作的领导决策、监督报告、协调处置平台,拓展现有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对象范围,覆盖从公司高层领导、各级党员干部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推动党内监督与职能监督、专职监督、管理监督深度融合,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督体系,通过信息共享、群策群力、系统联动而减少工作交叉和重合,提高监督效率和效果。

(二)建立统一的监督制度体系

在大监督体系的实际运行中,需将配套的制度体系作为基础条件,对此,需明确国有企业各个监督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等进行分析,然后建立监督工作的制度以及办法,包括工作领导、日常运行、监督考核等等。另外,还需构建监督资源共享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文件传递制度、监督人员调配制度等等,以此形成相互促进和共享的监督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大监督体系的应用优势。

(三)优化监督方式方法,提升监督实效

以提升监督效率为目标,以是否有利于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盈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作为标准,建立完善纵向监督制约机制、横向监督协调机制、问题整改常态机制,坚持以日常监督为主要形式、以项目监督为重点抓手、以巡视巡察为工作利剑,综合运用听取汇报、调查问卷、民主测评、人员访谈、查阅文件、走访调研等手段,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部门和岗位的监督,将监督工作规范成为经营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规范权力运行和廉洁风险防控举措固化于制度流程建设,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由外在压力转变为内在动力的有效抓手,把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纪要追究”监督意识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的文化基因,最终以生产经营管理成果来体现和检验监督工作成效。

(四)充分利用各类外部监督资源

国有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特殊性,需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对此,在企业日常运行和发展中,需接受来自于企业外部的监督力量。在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中所涉及到的各个监督管理部门应与外部监督机构进行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外部监督力量和外部监督所得成果,进而形成内外相结合的监督力量,保证企业所有经营行为均处于监督管控中。另外,国有企业还可聘请会计事务所等专业的中介机构,对国有企业加强审计、检查等,强化企业内部监督业务水平,保证监督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五)优化监督方式方法

在国有企业监督过程中,日常监督为主要的监督形式,对于重点项目,应加强专项监督管理,对于专项监督工作进行有效整合,同时联合实地督查,综合运用日常巡查监督、专项审计、专项检查等监督管理方式,将各个监督部门的监督责任、监督方式等融入核心业务的执行过程中,及时找出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积极改进,保证企业经营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国有企业大监督体系的构建要点进行了详细探究。现如今,市场经济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国有企业,应将内外部监督进行有效结合,整合国有企业各个监督部门的监督力量,构建大监督体系,完善监督流程,提升日常监督效果,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启平.建大监督体系推进国企党风廉政建设的探索[j].山西青年,2017,4(3):45-47.

[2]陈晖.构建大监督格局是解决国企内部监督乏力的有效途径[j].商情,2017,3(28):137.

[3]周小精.构建国有企业监督检查长效机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1):133-134.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七

[摘要]监督,是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后,摆在国有建筑业企业纪检监察职责的首要位置,是纪检监察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所拥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发挥监督的“探头”作用,能够精准发现存在的问题,形成强有力的震慑效应,更好地展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本文针对目前国有建筑业企业在监督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督的途径举措。

[关键词]国有企业;建筑业;监督;举措

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强调,要做实做细监督第一职责,将监督覆盖到每一个角落。作为国有建筑业企业,既要协助上级纪检监察机关惩处极少数违纪违法甚至涉嫌犯罪的人,更要教育帮助绝大多数同志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这就必须要履行好监督这个基本职责。近年来,企业内设纪检监察部门,虽已采取了多种方式加强监督,如开展明察暗访检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取得了一些效果。但面对点多、线长、面广的建筑市场,监督工作还是难以全面铺开,依旧还是工作中的短板。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了监督新理念思路、新方式方法不断地发展创新,对进一步加强监督来说受益匪浅。企业的内设纪检监察部门要牢牢抓住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不断细化职责,规范制度,丰富手段,履行好监督的再监督,通过监督责任去撬动主体责任的落实。

1.1聚焦主责不够。部分单位对监督职能定位的理解有所偏差,过多借助纪检监察部门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推进具体的监督工作,导致纪检监察部门时常“越位”代替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和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例如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1+x”专项督查以及配合省委巡视、开展巡查的过程中,纪检监察部门基本上都由监督的再监督角色变为主抓主责部门,甚至有的还冲在一线代为监管。1.2压力传导不够。“上热中温下冷”问题突出。存在上级单位监督意识较强、下级单位较弱的情况。多数单位长期依赖集团总部,凡事在行动前都在等上级主管部门出个明确的细则,手指指一下,行动动一下,不敢轻易付诸尝试探索。有的对履行主体责任认识不深、定位不清、职责不明,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监督管理抓得不紧;有的未逐级开展监督检查,对上级要求的整改不够及时到位;有的重经营、轻监督,日常监督工作靶向偏离,找不到重点、理不清头绪。1.3精准监督不够。对履行监督第一职责的认识还不到位,监督手段还比较单一,没有把监督的动机和内容聚焦在“监察和督促”的层面上。虽然现在在机构设置上,采取了监督和审查调查分立,但由于职责划分不清,只是简单地把“四种形态”前两种划归监督,后两种划归审查调查。有的监督工作流于形式,不敢查、不愿查“关键少数”,查不深、查不透违反中央八项规定问题,反馈台账空白现象较为普遍。1.4履职能力不够。纪检干部队伍不专业。多数单位纪检监察和审计合署办公,势必影响抓主业工作。同时,身兼多职的纪检监察干部,基本是跨专业选配、半路出家,“兼职化”“业余化”问题较为突出,队伍不稳定。企业的纪检监察干部业务知识主要依靠短期的培训课堂边做边学,部分纪检监察干部往往是“接岗时没有培训、在岗时没空培训”,理论和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制约了能力的提升。1.5担当作为不够。监督不到位,担当不足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原因。监督往往会得罪不少人,还动到了一些人的“蛋糕”。在劳动密集型的建筑业企业,纪检监察部门的干部和监督对象均是同事,“同在一座楼”“同吃一锅饭”,监督往往还意味着要向这些人拉下脸来。为此,部分纪检监察部门往往是面对工作不敢动真碰硬,面对大是大非不敢亮剑,面对矛盾不敢迎难而上,面对歪风邪气不敢坚决斗争。不愿做见人见事、艰苦细致的工作。如何破解监督的能力关、感情关,确实是一大考验。

2.1构建明确清晰思路体系,是监督工作开展的前提基础。要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而不是跨过主体责任,不是跳过各级党组织去直接监督每一个党员和每一个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更不应该成为替代一线部门履职的监督主体。要做到“心中有数、行动有谱”。一是要明确宏观思路。就是要清楚监督什么和怎么监督的问题。要在常提醒的基础上,及时准确地发现各级领导干部和身边的同事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和管理上的漏洞,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二是要清楚任务定位。履行好监督是纪检监察部门在新时代要解决好的首要课题,是为企业发展提供纪律作风保障的重要手段。要深刻认识监督第一职责定位,把监督挺在前面,用活手段,敢于斗争,最大限度发挥监督的震慑效应。三是要找准方向重点。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缜密的思考能力和系统的思维水平,从加强纪律作风建设、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去落实监督工作。努力做到当前的工作重心在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跟进到哪里。2.2拓展工作面找准切入点,是监督工作开展的生命活力。监察体制改革后,企业的监督工作难免将触碰到更多深层次、难以解决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在实操中,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推进监督工作取得实效。一是要充分联合和借力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信访监督等,推进检举举报平台建设,定期筛选分析,多管齐下,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工作的系统性和统筹性;二是要听取汇报、个别谈话、专项检查、政治巡察、明察暗访、列席民主生活会、打造清风园地等方式,增强监督工作的专业性、实效性;三是要积极探索信息化手段创新工作方式,推进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数据运用,进行岗位廉政风险工作防范规范、廉政风险督办、廉政风险防范制度等模块化、流程化管理,强化预警提示,强化业务全过程,全流程监督,把监督关口前移,切实发挥好“探头”作用。2.3建立良好协调沟通机制,是监督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撑。沟通协调职能发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监督的质量和效率。一是要建立联席会议机制。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由各单位纪委书记参加的工作联席会议或季度工作会议,传达学习最新有关工作部署要求,研究下一步工作计划;二是建立重要情况通报机制。及时通报日常监督发现的普遍问题或突出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和监督建议;三是建立联系指导机制。尝试推行纪检监察干部直管、条管体系,确保法人二级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全覆盖,暂不具备条件的二级单位配纪检监察工作专岗。以此加强对基层单位的工作联系和业务指导,督促各级党委、纪委要主动肩负起“两个责任”,避免项目干部职工甚至海外机构干部职工的长期游离于监督之外;四是要建立分析研判政治生态机制。认真分析研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及时掌握“树木和森林”的状况,为本单位重点工作提供依据和遵循。2.4精干有力高效人员队伍,是监督工作开展的组织保障。监督工作的成效差异,人员能力素质是关键。纪检监察干部要努力提升能力素质,做到“三个过硬”。一是政治素质“过硬”,要善于站在政治高度上看问题,以过硬的政治素质确保监督工作各项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二是业务能力“过硬”,要认识到工作特点,抓好自身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知道什么时间该干什么事,懂得抓早抓小,突出抓预防、控风险,盯重要的时间节点、盯工作中的重点、盯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将廉政风险及时控制在萌芽状态;三是胸怀格局“过硬”,要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塑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理想信念,锤炼顽强的毅力和甘于奉献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提升监督工作的内在功力。

总之,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要坚持抓常抓细抓长。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国有建筑业企业纪检监察部门更要与时俱进,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之间的相互监督,把各项工作往深里抓、实里做,确保监督工作见识见效。

参考文献

[1]林旭.国有企业纪检监察监督的难点与解决对策[j].现代国企研究.2019(02).

[2]洪永华.发挥基层纪检监督工作效能的几点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03).

[3]福建省三明市纪委监委课题组.关于强化国有企业监督的思考[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8-08(008).

[4]昭通市纪委.做好新时期纪检监察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eb/ol].,2018-09-11.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八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规范公职人员惩戒制度的国家法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被监察法列入监察对象,属于公职人员。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一部重要法律,对于推进国有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关于新时代加快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完善和发展市场经济监督制度和监督机制……促进党内监督、监察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协同发力。”当前,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不断深化,如何优化整合国有企业的监督力量、发挥监督效能,推动国有企业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探索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不可回避的课题。

国有企业“大监督”工作体系重点是围绕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内容,在企业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业务监督与法务监督、财务监督、人事监督、纪律监督、审计监督等监督有机融合,在依法合规履行各自监督职责的同时,建立目标一致、协调联动、统筹规划、信息共享、专业互补的工作体系。

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专门部署,明确提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中央出台了相关的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文件,其中指出相关部门应当通过加强纪检监察、出资人监管等方式来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机制,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水平。企业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投资决策、生产经营、选人用人、制度建设、廉洁从业、法律合规等各种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过程中,任何一个方面或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让风险转变为损失,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国有企业的每个部门都有监督工作职责,无论是业务部门、采购部门还是市场营销等部门,都是监督工作的第一道防线,而财务、人力等监督部门是第二道防线,纪检监察、审计则是监督的第三道防线。以往各个监督主体都是孤军奋战、各自为政,监督缺乏有效的沟通,监督成本高、监督效率低下,监督的范围存在交叉重复以及监督盲区。各监督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不健全、信息不共享,更是导致被监督的主体压力较大,相同问题被重复监督检查,相同整改报告要重复上报,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闭环。“大监督”工作体系的构建,可以有力扭转企业事后监督、被动监督的局面,通过关口前移、防线前置、主动防御的全新监督思想,构建从传统的事后问责向事中控制、事前预防延伸的监督模式。

构建实施?“大监督”工作体系,就是让党内监督和企业管理监督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好党建工作和企业治理两个优势,让各类监督力量形成互补,聚焦于企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研究问题整改思路,形成按业务划分的纵向监督链条和监督部门横向联合,交互嵌套的全方位立体化监督体系。

一是国有企业监督工作领导的主体相同。党的统一领导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优势,“大监督”工作体系就是在企业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整合所有监督力量,明确监督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制定监督工作的分工、衔接与合作机制,实现监督对象涉及企业各个层级、各个岗位的职工,让监督的要求深入到日常工作的各个流程、全部过程中,确保让国有企业全面从严治党的“严”、依法治企的“治”和科学管理的“管”形成科学的标准和依据,不断监督督促企业的决策者履职尽责、规范用权。

二是各类风险防控的导向相同。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发挥各部门监督的能动性,加强经营风险、廉洁风险、法务风险的管控和排查,让监督工作紧随企业改革发展的脚步,推动国有企业“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实现“企业经营安全、干部履职安全”的总目标。企业通过风险查找、识别、评估,明确监督的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最大程度减少企业决策风险和廉洁风险。

三是完善企业内控机制建设的目的相同。无论是监督部门的监督还是业务部门的监督,都属于企业管理中的控制环节,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就要从源头查找问题,并且制定相应的整改完善方案,研究制定涉及各业务领域科学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并加以严格执行。“大监督”工作体系就是把加强控制、防范风险、预防腐败的要求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全过程,通过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方式,从而强化企业的内控机制建设。

“大监督”工作体系的基本架构设想

搭建“大监督”工作体系的基本架构,就是形成以合规管理为龙头的“1+n”工作原则,以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为核心内容,通过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理等措施,充分发挥监督的提醒、预防、整改、完善及保障作用,全面提升监督工作的整体效能。

成立“大监督”委员会。企业成立由业务部门、党建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组成的“大监督”委员会,委员会可以在企业的纪检监察或者审计部门下设办公室。委员会是“大监督”体系的中枢,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指挥,而各监督部门必须密切协作、执行有力,相关业务部门必须主动配合、分工负责,充分发挥各个岗位的专业技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工作领域开展监督,增强监督的权威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构建“大监督”+责任的思想意识。“大监督”工作体系让监督的责任不仅仅局限于纪检监察部门或者专业监督人员,而是强化企业各部门的监督责任,让企业每个部门负责人都清楚自己工作职责中也包含监督的责任。通过不断细化完善业务范围内的监督职责和责任分工,不断深化“一岗双责”意识,将监督工作真正纳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特别是纳入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职责,确保监督责任意识入脑入心。

制定“大监督”+分层分类的督查方法。“大监督”工作以日常监督为主要形式,以重点项目专项监督为抓手,通过调研谈话、专项审计、专项检查、重大节假日突击检查等方法,合理将监督工作划分层次和种类,针对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分类监督。通过多层次分类监督,更能充分发挥“大监督”中财务审计、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人力资源等人才的专业优势。

搭建“大监督”+“问题库”的闭环监督机制。通过搭建“大监督”工作体系“问题库”,将督查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导入“问题库”,形成问题清单,定期对“问题库”里的问题进行分析研判。同时建立“大监督”工作体系“风险库”,对督查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风险等级评定、查找风险源头、制定防控措施,形成一套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督促整改、整改完善、研判分析、风险评估、健全制度的有机闭环监督机制。

形成“大监督”+动态档案的考核追责措施。通过建立党员干部纸质和电子双重廉洁档案,采取督查检查、谈心谈话等方式持续收集党员干部思想动态、工作表现、生活作风等“全息图”,把监督对象的成长发展全过程、工作生活各领域、思想行为各方面都置于“大监督”工作体系之下。同时结合容错纠错机制,对被诬陷举报的党员干部予以澄清和证明。

建立和完善“大监督”工作机制

通过让监督发现问题、整改解决问题和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工作的有机闭环,让监督工作渗透到公司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实现监督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覆盖。

计划协同机制。“大监督”委员会每年通过召开专题会议,让企业相关部门提交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委员会通过整理、合并各部门的监督计划,制定企业年度联合监督工作计划,通过一次监督活动过程中完成多个监督内容,实现多个监督目标,减少重复监督,减轻被监督对象的配合工作压力,尽量能够保证各监督力量的工作针对性和相对独立性,又能充分整合监督资源、统一行动、相互衔接、协同配合开展监督工作。

问题整改和评估机制。完成督查检查后,将发现的问题提炼出来,认定需要相关单位、部门或个人整改的问题,指派专人督促并跟踪监督整改完善,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研判分析,确定风险源头,对风险的严重程度、产生概率和甄别难易度进行综合讨论分析,确定风险初、中、高三个等级,查找是否企业制度存在漏洞,持续完善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工作交流机制。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通报督查检查情况,并布置下一阶段监督工作。通过例会,建立委员工作层面监督总结和经验交流机制,不断强化监督人员的工作水平。围绕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者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课题,开展业务相关知识培训。通过讲解自身监督的经历,让全体委员熟悉不同类型监督工作的重点和程序,培养能适应不同监督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考核问责机制。制定流程清晰的工作职责图,让监督人员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法,将职责图作为岗位考核的标准,确保履职尽责;将“大监督”工作体系纳入到部门、单位年度考核,对于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的,对责任部门、单位年度绩效考核扣分,对责任部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分管领导企业纪委、派驻纪检组要进行责任追究;在评优评先、干部提拔时,优先考虑从“大监督”委员会中选取政治觉悟高、做事能力优、工作业绩好、奉献精神强的委员,开辟企业打造技术型、监督型人才成长的“双向通道”,推动业务监督人才优势与企业改革发展有机融合。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九

摘要为更好地整合国有企业监督资源,提升监督合力,推进国有企业健康发展,文章阐述了做好国有企业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国有企业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构建国有企业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大监督体系。

关键词国有企业监督合力监督体系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在机构重组、业务拓展的过程中,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各类风险也随之提升,监督工作面临更大挑战,监督难度越来越大。仅仅依靠党内专责机关的监督或者职能部门的监督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监督工作的需要,因此积极构建“大监督”的工作体系刻不容缓。国有企业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在企业党委统一领导下,努力整合公司纪检、财务、审计、法律等内部监督力量,积极建立党委巡视巡察、纪委派驻等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厂务公开、廉政监督员等制度落实,把党内监督同职能部门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促进监督信息共享、监督成果有效利用,形成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大监督体系。

一、做好国有企业监督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监督工作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从严治党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这为新时代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指明了方向。要从严管党治党,加强监督是必然的要求。近年来国有企业党风政风有明显好转,但仍然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对从严治党的要求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甚至存在违规违纪、触碰红线的行为,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和广大员工的期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国有企业监督工作任重道远。

(二)做好监督工作是督促领导干部规范用权的必要措施

国有企业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国有资源,是权力的集中群体,也是廉洁风险高危人群。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缺乏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因此,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是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爱护,这也是各级党组织的责任。好干部既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及时提醒教育,通过严明的制度执行来规范管理行为,营造依法合规用权的良好氛围,让领导干部习惯在受监督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三)做好监督工作是企业提质增效的有力抓手

有效的监督可以促使权力规范运行,促使制度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这有利于规范各项管理工作,有利于组织的高效运作,提高企业治理效能。此外,有效的监督可以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职,督促领导干部勇担责任,为企业发展做贡献。

二、国有企业目前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监督力量不足

随着监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的出台,国有企业管理人员都被纳入监督范围,所以企业纪检监察组织的政治监督和经济监督的任务越来越重。但是从国有企业内部来看,一方面国有资源集中、廉洁风险较大,另一方面监督力量有限,无法满足监督需要,监督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二)信息互通的机制不完善

由于各部门相对独立开展工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较普遍,很容易出现交叉、重复、多头监督现象,既造成监督资源浪费,又可能形成监督盲区、给企业带来很大风险。比如纪检部门在启动某项调查的时候,可能相关部门很早就掌握有关情况了,一方面重复调查导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处理滞后也不利于管理工作的推进。再比如业务部门处分了有关责任人,但是组织部门可能并不知晓,这很有可能就为以后的人事安排、干部任免工作埋下隐患。有的基层单位发现违规违纪问题不跟纪委汇报,擅自处理,导致群众反映强烈,纪委介入调查被动。

(三)监督作用的发挥不充分

现有的监督资源很多,但是监督作用发挥往往比较局限,各部门、各条线都有各自关注的问题,比如纪检监察部门可能更关注党员领导干部违反党纪党规的情况;审计部门可能更关注项目盈亏情况、财经制度的落实情况;法务部门可能更关注合同的合法合规情况。但是很多问题其实是相互关联的,比如违规分包问题,这里面涉及法律的风险,法务部门要跟进,有成本的风险,成本部门要跟进,有违规违纪的风险,纪检部门要跟进。所以,要想把问题查得清楚、剖析得深入、解决得彻底,就要发挥各个监督主体的专业优势,努力形成监督合力,打造完整的监督链条。

(四)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

目前,部分党员干部仍然不习惯在监督下工作、生活,从心理上排斥监督,不配合监督,甚至形成对立的思想。这给开展监督工作带来较大阻力。事实上监督是为了尽早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对企业也好,对管理人员也好,监督都是一种保护。

三、如何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

(一)打造“一个中心”

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作为国有企业纪委,要切实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要在上级纪委和同级党委的领导下,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监督责任,发挥好监督指挥中枢作用,统领和協调企业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横向联系、纵向对接的各类监督管理工作。一方面,要紧跟中央要求,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要持续推进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聚焦监督执纪问责主业,努力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认真贯彻落实“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纪委书记提名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纪委书记考核以上级纪委为主”的要求,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通过两级纪委联合办案、设立专职纪委书记、推进纪委书记交流任职、组织纪委书记述职等举措,增强纪委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要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进一步严明规矩纪律。“四种形态”的提出使党内监督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各级纪委要贯彻落实好“惩防并举、治病救人”的方针,用好“四种形态”,尤其是第一种形态,坚持挺纪在前,抓早抓小,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一些苗头性问题,要及时采取谈话函询等方式,早提醒早教育,把不好的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力争用规矩纪律管住大多数。接受谈话函询的干部要如实说明情况,还应当在民主生活会上作说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

(二)推进“双向协同”

横向上,要发挥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相互配合、资源互补,避免出现监督真空,使管理成本最小化,监管能力最大化,提升总部管控能动性和职能部门履职能力。纵向上,各级单位要加强上下协调沟通,认真履职,发挥好各级的监管作用,严肃考核,奖罚分明,层层压实责任。同时,要丰富监督手段,确保举措务实管用。管理和监督不能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必须管住人、看住事、盯住具体问题。各级党委纪委、相关监督部门要注重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设立举报直通车,运用手机随手拍,搭建集群众检举和通报曝光于一体的监督平台,要用好监督资源,发挥廉政监督员、总经理信箱等作用,畅通监督渠道。监督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努力做到“三个聚焦”:一是聚焦“关键少数”,监督要突出重点,领导干部是权力、资源集中的人群,因此理应成为监督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各级党组织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多开展教育和提醒,要及时制定相关制度规范领导干部行为,尤其要健全对一把手的监督制度,完善企业“三重一大”实施办法、党委(常委)会议事规则,明确决策程序,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纪实制度、问责制度等,督促其正确用权、廉洁用权,提高其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二是聚焦“制度执行”,制度未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在企业中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些违规行为甚至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必须树立制度的严肃性。各职能部门在日常的监督管理中对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要抓早抓小及时纠正,涉嫌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与纪检部门协调沟通,早发现、早处置。三是聚焦“责任落实”,监督工作往往注重视“发现问题、整改闭合”,忽视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导致有些问题重复出现,监督效果不理想。所以,要重视追责这个环节,要通过严肃问责来倒逼责任的落实。特别是对于领导干部不作为、乱作为,不愿担当、不敢担当的情形,要坚决亮起红灯竖起黄牌,严肃追究责任,为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面的导向,进一步督促管理者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规范行使职权。

(三)落实“三项制度”

一是党委巡视巡察制度。开展巡视是党内监督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政治巡视,坚持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不动摇,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国有企业党委要紧跟中央部署要求,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巡视巡察工作,紧盯党内政治生态,延伸放大震慑效果。要在机动灵活上做文章,深入开展“回头看”,加大机动式巡视巡察力度,既要有整装出发的动员会,又要有机动灵活的小分队,让监督利剑高悬、震慑常在。通过巡视巡察,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二是纪委派驻制度。实现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全面派驻纪检组,目的是完善监督体系,防止出现“灯下黑”。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组织机构调整在所难免,随着新的组织不断成立,涉足领域不断扩大,容易出现监督盲区。国有企业要结合实际,研究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监督模式,运用好派驻监督的方式。发挥好派驻监督“探头”作用,要结合驻在单位业务特点、找准切入点,着力健全日常监督、线索处置、执纪审查、督促整改和提出问责建议相关制度,把“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三是协调小组工作制度。监督工作并非监察或者审计某个部门一家的工作,想要更好地发挥监督的作用,就要调动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凝聚起监督合力。可以研究成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将监察、财务、审计、成本、法务等相关部门共同纳入小组,建立起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讨论相关议题,发挥协调小组联合议事的优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监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不仅仅是监察、审计部门的事,只有各级组织、各个职能部门形成纵横联动的监督网络,才能真正把监督工作做好。要努力探索完善企业内部立体式的“大监督”工作格局和运行体系,打好“大监督”的组合拳,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马怀德.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ol].党建网.

[2]肖培.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ol].人民网.

[3]沈王一,王金雪.信任不能代替監督[ol].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十

摘要:建立健全大监督体系,是企业健全和完善监督执纪,强化内部管理,防范和化解腐败风险,保持廉洁自律,实现自身顺畅运行的重要举措。为推进大监督体系机制建设更上一个台阶,促进“大监督”体系的有效运行,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近年来进行了“1+n”监督闭环体系建设试点,取得了相应的监督成效。本文主要立足集团公司实施“1+n”监督闭环体系建设经验,对“大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基本思路和运作方式等进行探索,以便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共享检查信息,增强监督合力,形成齐抓共管格局,提高监督效率,真正构建发挥效力的“大监督”格局。

开展大监督闭环体系建设工作,是顺应企业发展和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整合监督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的现实需要。当前多数企业已经建立了多主体、多体系的监督机构,监督内容和范围也把企业管理及诸多环节与领域涵盖在内。但因监督主体多元、分散,也由于纪检监督途径单一、力量分散,同时,隶属于不同领导监督范围和内容,相互之间仍然存在沟通协调不顺畅、不到位的情况,导致监督执纪效果滞后,监督工作虚浮无力,监督效果不明显。在企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仅管控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来自各方面的潜在风险也越来越多,做好关键环节和与重点领域的监督成为当务之急的工作,构建大监督格局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集团公司监督体系建设,解决当前集团公司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的需要,对主动适应全面从严治党,促进企业依法依规经营,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企业监督执纪力度增大,但仍然存在问题漏洞。近年来,通过上级巡视、内部巡察、内部审计和专项检查等途径,发现企业均普遍存在一些违规事项。例如:未如实填报个人有关事项、选人用人程序不规范、把关不严、违规私设和使用“小金库”、个别“三重一大”事项未经集体决策、违规多次变相拆借资金、财务和合同管理不规范、部分工程建设和物资采购项目未按制度规定进行公开招标、未经审批对外捐赠、未报董事会决策批准与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虚构业务造成民营股东逃避承担巨额亏损、赊销风险把控不严面临巨额损失等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其实是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当前监督执纪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软”。主要业务部门监督职责的缺失造成的,一些业务部门仍然存有业务管理是门内事,而监督执纪是监督部门的事,导致认知偏差,日常监督不严格,另外,各业务部门监督职责交叉,造成相互推诿的情况较为突出。“散”。一般企业内部的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管都是各自为战,监督的形式、内容各不相同,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一,缺乏相应的沟通协调,没有相互衔接,造成监督力量分散,监督作用发挥不畅。“难”。突出表现在监督职责的履行上,下级对同级或上级的监督,群众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存在薄弱环节,由于监督负责人员的职级、能力原因,往往很难监督到位。

近年来,“1+n”监督闭环体系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构建大监督体系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尝试。“1+n”闭环监督工作是指在集团公司党委领导下,负有监督职责的各部门在集团公司纪委统筹协调下,联合开展监督管理的工作模式。“1”是指集团公司纪委的统筹协调(纪检监察部负责日常工作并实际开展执纪监督);“n”是指战略发展部、安全与经营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办公室(党委办公室、董事会办公室)、党群工作部、监事会工作部、法律合规部、审计部等部门,针对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监督、经营管理监督、年度考核奖惩监督、行政监督、党员(职工)监督、监事会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等履行职能监督。各监督部门通过纪委的组织协调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互动体系,统一行动,分工负责,涵盖监督事项的建立、执行、指导、整改各个过程。“1+n”闭环监督体系的基本思路是在现有的内部监督结构和体系下,立足上对下监督、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整合各项监督职能,建立多方会商的监督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创新方式,共享资源,减少重复检查,提高监督效能。并且,进一步建立健全监督意见反馈整改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监督工作的闭环。“1+n”监督闭环体系的推行使集团公司投资项目监督、经营管理监督、年度考核奖惩监督、行政监督、党员(职工)监督、监事会监督、法律监督、审计监督等多个监督环节得到有效统一,实现了监督力量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促进整改。

集团党委试点开展的“四位一体”“1+n”闭环监督等大监督体系建设工作,促进整个集团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更上一层楼,重塑了纪检监督工作的评价方式,提高了监督效果,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不断拓展监督领域,创新监督新思路、新方法,也给了我们探索大监督体系构建的参考。(一)监督责任要厘清。强化监督,必须有良好的制度作保障。国有企业监督制度建设不完善、系统化不足及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是影响其监督工作效果与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监督责任不清是导致监督无力、乏力的主要原因。要想确保监督工作有依据、有方法、程序清、责任明、考核严、效果好,就要及时梳理完善制度,建立监督责任清单,厘清监督主体间的监督责任边界和衔接,明确监督主体的责任范围、监督内容、方式方法,特别是监督发现问题的处置及移交问责程序、跟踪反馈机制等,避免谁都在负责、最终谁都不负责而导致监督责任虚化、落空的尴尬局面出现。(二)监督力量要整合。由于监督体系之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造成监督成果共享及运用的效果会很差,最终监督效果大打折扣,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浪费。因此,要避免纪检监察部门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监督体系,大力革除各部门各自为战、条块分割、运行不畅的监督机制弊端,充分将监事会、纪检监察、审计、法律、巡视巡察等监督力量优化整合,同时充分发挥纪检领导责任、合理运用联席会议方式,切实优化监督体系结构,整合监督职能和力量,减少重复监督,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能。(三)监督环节要全覆盖。集团公司产业多元,管理链条长、管理环节多,涉及合同签订、安全、财务、采购、营销、税务、投资、三重一大、党风廉政等诸多管理内容及环节。在大监督体系当中,一方面,内部监督要跟上,覆盖到管理环节上的全方面,针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等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管理环节及管理薄弱点、风险高发点等实施重点监督;另一方面,要实现监督维度上“合纵连横”和闭环,即有机结合横向监督和纵向监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方位监督体系。横向监督是对企业本级其它业务职能部门的平行监督,而纵向监督是对处于下位的下属单位和处于上位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监督。实行大监督体系,将会加强横向上的平行监督和纵向上的对上监督,达到横向监督与纵向监督的“合纵连横”,是健全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避免“法之不行,自上乱之”的关键。(四)监督成果要共享。企业监督体制的设计,也是具有制衡性的,要增强监督合力,内部监督中存在“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体制机制弊端,必须加以革除。要建立各监督主体间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会商协商机制,加强业务沟通和协调,搭建监督成果共享机制、意见反馈机制的统一平台,实现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形成监督工作的整体协调和有机闭环,协同发力,增强监督效果。大监督体系是大势所趋,集团公司在大监督体系中的探索与创新,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程的一种有益尝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企业发展形势地不断变化,要求我们不断加强与深化构建大监督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健全与完善大监督体制机制,最终形成党政牵头抓总、部门各负其责、纪委执纪问责、群众支持参与的大监督格局,保证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进一步提升监督效率效能,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晖.构建大监督格局是解决国企内部监督乏力的有效途径[j].纪检监督,2018(01):1-3.

[2]俱小丹.对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的思考[j].公司纪检管理,2015(02):1-3.

[3]刘汉永.关于国有企业构建“大监督”工作体系的思考[j].当代石油文化,2017,25(12):45-47.

作者:玉志作单位:广西广投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十一

贾舒

        摘要:将纪检、监察和审计合署办公,建立内在统一的大监督体系是我国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体系的创新改革,通过对“人”的思想作风、对“权”的职责行使、对“物”的经济事项,开展全方位诊断,构造集政治性、纪律性、专业性于一体的“大监督”格局,发挥了独特的管理制度优势,已成为发展趋势。通过分析纪检、监察、审计在多维度监督中的独立与相融,理论结合实践,分别探讨了大监督体系的驱动因素、现实路径以及合并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办法。

关键词:国有企业;监督体系;改革;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6.1;f271文献标识码:a

黨的十九大作出“全面从严治党、国企尤为紧迫”的研判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自2017年起大刀阔斧改革,在省、市级分公司设监察审计部,积极探索纪检、监察、审计三个板块合署办公,开展建设“大监督体系”的创新实践活动,既监督领导干部的纪律行为、又监督其履职效益和经济责任,既查涉案问题、又查执纪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既追究涉案当事人的责任、又倒追党委领导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以期达到“1+1+1>3”的监督成效。

这一革新,优化了国有企业内部监督资源的配置,实现了企业目标的健康化发展,尤其是在基层组织,将党的领导与完善国企治理相统一,深入执行力“末端”,促使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的与时俱进。纪检、监察、审计三项工作合署,是新形势下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有着深刻的发展动因和高效的现实路径,同时也面临着客观挑战。

1大监督体系的发展动因

1.1捍卫党的领导权力

国有企业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发挥“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使国有企业成为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成为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既强调了党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和保护,又在看重国有企业经济市场属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领导核心作用,凸显了对国有企业党性原则、政治站位和党纪规章的更高要求。

从职能上看,纪检、监察板块发挥党组织和国有企业公权力行使的监督作用,深入到各级管理干部的思想和动机,作风教育和警示并行,协力促进监督目标的升华;审计板块发挥对财经权力的经济专业化监督力量。纪检、监察、审计是国家、所有者赋予的监督权力,是内外部监督建设的关键组成部分,共同致力于国有企业经济责任清廉。三者合署办公,将纪检工作放在顺序首位,有利于改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尤其是在基层组织,切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统一领导、对国企内部监督工作的集中领导。

1.2契合宏观改革背景

2018年3月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将国家监察赋予独立地位,充分表明党中央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坚定意志,是新时代顶层设计的重大实践课题。将“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纳入纪委、监委的监督范围,对公权力行使、廉洁自律、依法履职等严管厚爱,为国企纪检监察工作开启了新纪元。监察与纪委、审计板块合署,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形成企业内部监督的高效合力,有利于巩固与发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成果,全面推进依纪治企、依法治企。

从目标上看,监察板块对党和国家授予的国有资产公权力实时监督,及时纠正苗头性问题,增强国企队伍防腐拒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纪检板块监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查处党内违纪事件,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审计板块聚焦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过程监督、对绩效评价。三者合署办公,特别是在监察工作中融入纪检、审计的监督思路和工具,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彰显了“党、人民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国企特色改革精神,共同构建了高度执行、规制腐败的长效机制。

1.3构建全方位大监督

在以往的分立体系中,党的纪检机关,聚焦党员干部监控;监察部门,紧盯贪腐行为监督;内部审计,瞄准财经法纪监督;国资委派驻,围绕经营绩效监管。多头分权的局面,往往带来不同监管权力的相互掣肘、监督资源的重复配置、监督力量的重复使用,同时又存在监管空白的尴尬和案件隐患的屡禁难止,影响了工作成效和国企形象。

纪检、监察、审计三者合署,将从根本上扭转国企内部监督的分散局面。纪检、监察关注的廉洁奉公和遵纪守法,落脚于人的思想作风和主观能动性,但问题的发生,往往显现在经济领域;审计关注的真实性、合法性,落脚于具体事项的资金往来,但问题的根源,往往来源于廉洁自律和思想建设,与个人动因有关。尤其在国有资源的决策、分配和增效方面,涉及到管理者的出发点是否符合中央精神、执行力是否符合上级部署。三者合署,从心理动机、权力环境、制度条件三个方向有机结合,覆盖领导干部、党员队伍和普通员工,将巡视巡察、监察办案、信访举报、专项审计等手段和信息灵活使用,推进了国有企业全面从严管党治司向纵深发展,大惩防体系初具雏形。

2大监督体系的现实路径

2.1统一中心与边缘,紧抓路线问题

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融合纪检工作的“联系群众”、监察工作的“检举”职能和审计工作的“反映”职能,发现线索、追本溯源,全面贯彻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选好管好干部。

2013年度审计发现,上海市电力公司原总经理冯某(正局级)涉嫌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干预下属企业资产处置业务,造成国有权益损失。2014年11月,审计署将此问题线索移送中央纪委调查。在中央第二巡视组的指导下,上海市纪委进行组织调查,经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审查决定,依法对冯某涉嫌受贿罪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经侦查,冯某单独或伙同他人共同受贿折合人民币4340余万元,7600余万元财产无法说明合法来源。2017年3月,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罪判处冯某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该案例表明,国有企业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理应是社会的楷模,一旦脱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就无法保持其纯洁性和先进性,更容易丧失党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国有企业的特殊所有制、重要经济地位和深化改革方针,决定了党的领导是一切活动的原则与前提。广大国企职工,是党的重要群众基础,也是党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纪检、监察、审计工作要牢牢抓紧党的领导路线,团结聚拢干部群众,从思想上、作风上、管理上,提升全体干部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站位、依章办事,维护国有企业根本利益。对审计中发现问题线索,应及时移交纪检监察立案侦查,依法提起公诉。

2.2把握定位与方向,纠正纪律问题

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融合纪检工作的“执纪”职能、监察工作的“教育”职能和审计工作的“鉴证”职能,坚持问题导向、防范违纪腐败,彰显干部队伍的刚性纪律,维护风清气正的国企环境。

2019年1月,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某被开除党籍和公职。经查,王某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廉洁纪律等,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和央企主要负责人,理想信念丧失、纪律意识淡薄,靠企吃企谋取私利,生活腐化堕落,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国资委纪检监察组、重庆市纪委监委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务随案移送,共同对王某案进行审查处置。这一案例说明,国有企业干部队伍应“守纪律、讲规矩”,一旦触碰红线,带来的往往是“德不配位”。

企业党委是党的基层组织,国企领导干部是国有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有着特殊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其言行不仅代表单位、组织,在社会责任体系中更是担当个人的率先示范的作用。国企产权主体的“虚化”,决定了监察的必然性;党员干部手握权利,决定了纪检的必要性;国有资产庞大、经济事项复杂,决定了审计的频繁性。在执行中,权力面临着诸多诱惑,需要持续开展纪检监察,警钟必长鸣;对调查的深入和线索的挖掘,可以借助和运用大量的审计手段、审计结果,特别是贯穿领导任期的经济责任审核。对信访检举中的确凿线索,可以开展组织调查或专项审计,继续深入追查到底。

2.3缕清成绩与不足,围绕发展问题

在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应融合纪检工作的“问责”职能、监察工作的“考察”职能和审计工作的“评价”职能,全面从严治理、坚决执行。把发现问题与推动企业发展结合起来,360°评价体检,用监督的力量推动发展,用问题的整改强化发展。

2018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中信集团3家金融机构2016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结果公告,涉及总行、集团本级及52家二级单位,并对有关事项进行延伸和追溯。审计署对业务经营、公司治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问题,同时,从贯彻落实国家宏观政策和决策部署、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等3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整改问题473个,采取党纪政纪处分、组织处理、经济处罚等方式问责1551人次。这一项目,為国有企业金融专项审计建立了模板,发挥了内审的评价专长,推动了纪检、审计的联动创新,特别是为国企内部监督,更注重发现和揭示当前的发展问题,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地生根。

纪检,从政治上对监督工作予以方向指导;监察,从规章上对权力的执行予以调查处置;审计,从决策上对权力运用予以技术评价,将监督整改与改革发展主方向、乱象治理新热点等结合。三者合署协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中纠正问题、相互促进,彰显“寓管制于服务”的先进理念,最终推动国有企业的科学发展和重大经济项目的保质完成。

3大监督体系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3.1制度配套

从目前实际运行情况看,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审计合署虽然目标明确、前景乐观,但还是缺乏明确的规范制度约束。对三者之间的限界,对人力的配备,对监督、调查、处理的权限和程序,还需进一步清晰。在合署后,依然要持续关注组织文化的融合、管理权限的摩擦、信息传递的损耗等问题。

3.2“灯下黑”问题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中央决心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党对监督队伍的刚性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纪律铁军要杜绝“灯下黑”,对发生在合署力量中的阴暗区域,扎紧制度的篱笆。通过纪检、监察、审计三者之间的彼此监督,建立相互制约的有效机制,不断实现合力的自我净化,保持队伍纯洁,建设一支信得过、靠得住的过硬队伍。

3.3信息互联

对监督过程和结果的信息,应消除信息孤岛、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建立重大事项、重大案件线索、关键少数人员的监督大数据平台,将涉案信息上传到数字化平台,减少监督版块间的壁垒和资源浪费。同时,将技术手段与制度管理相结合。建立联席会议、定期检视等制度,按时、按事将纪检、监察、审计各版块掌握的情况互通交流,所有数据和工作进展定期更新,实现动态跟踪、专业协调、实时监督。

3.4专业队伍

在重组后的部门,可以充分考量监督人员的政治素养、专业背景、年龄结构、工作经历、亲属回避等。加强各版块的知识培训和试点合作,发挥所长、深入研究,统一步调、保证权威,培养出国有企业内部的“全科医生”,形成监督合力,充分体现务实高效的原则。

4结束语

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以来,国有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人寿江苏分公司将纪检、监察、审计合署办公,整体谋划监督格局优化创新,在企业纪检监察的基础上,融入了内部审计鉴证评价的职责,加强了党对国有企业的统一领导,是新形势下对国有企业重要方面、重点过程、关键环节加强内部监督的大胆革新与尝试。

国企内部监管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深入、积极探索,发现可能、科学决策。通过对具体问题、具体案例一查多果的深层次拓展,不断创新深化国企内部监督改革,构建防范重大风险的高效“防火墙”,合心合编实现“1+1+1>3”,促进大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会金,马修林.政府审计与腐败治理基于协同视角的理论分析与经验数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32(6):5-14.

[2]熊磊.政府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治理腐败机制的构建与实现路径[j]会计之友,2017(3):116-119.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十二

按照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中农发〔2019〕5号)要求,结合本县实际,特制定安吉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方案。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认真践行“两山”理念,建设中国最美县域,按照打造实施乡村振兴先导区的总体部署,结合实际,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八个村”建设,大力发展美丽经济的同时推广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做法,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争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

1.党建引领。将村党组织的建设贯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始终,注重发挥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和政治功能,增强感召力、影响力,使其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2.三治融合。应正确处理好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协同关系,将三治结合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乡村治理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实现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相互贯通。

3.以民为本。坚持群众主体,依靠群众解决群众身边的问题,引导群众增强自主意识,激发群众活力与能动性,积极广泛参与乡村治理。

4.因村施策。根据本村村情、民情与人文风俗,注重培育多元治理主体,建立符合本村实际、既有共性又有特色、实用且可操作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和模式。

5.传承创新。继承发展“枫桥经验”、“后陈经验”、“余村经验”,顺应时代、把握规律,推动乡村治理理念、方法与体制机制创新。

到2020年,乡村治理“余村经验”推广运用全覆盖,“八个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建成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57个以上、覆盖率达到30%以上,高质量完成省级善治示范村建设任务,力争《乡村治理工作规范》地方标准申报国家标准。乡村治理在理念创新、实践探索上持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到2021年,“余村经验”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创新丰富、影响力持续扩大,自治、法治、德治水平显著提高、结合程度更加紧密,“八个村”乡村治理工作规范更加完善,建成市级乡村治理示范村76个以上、覆盖率达到40%以上,建成省级善治示范村57个以上、覆盖率达到30%以上,社会治理与生态文明同步推进、善治乡村与美丽乡村一体建设,在全省全国率先建成乡村治理现代化样板区。

(一)坚持“支部带村”,凝聚乡村社会治理合力

1.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加强党组织对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创新党组织设置,以“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村企联合”等形式,探索推进镇村区域党建联盟和农村新社区党建工作。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做到能兼则兼,其中1000人以下的村原则上全面实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

2.巩固基层战斗堡垒。深入贯彻落实“双创双全”组织力提升工程,大力推行党支部“b(标准)+t(特色)+n(若干任务)”内容体系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员民主评议等党内基本制度,持续深化党建工作规范提升。结合“美丽党建”强基行动,深入实施新一轮“百村示范、千村晋位”专项行动,到2021年,县级整乡推进示范乡镇(街道)党委比例达到1/3以上,县级先锋示范村党组织比例达到1/3以上。

3.壮大党员先锋队伍。深入实施“头雁领航计划”,培养选拔政治强、能带富、善治理的村党组织带头人,抓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一人一档”,推行“三色管理”和不称职村社干部“歇职教育”,建好用好村社干部信息管理系统,到2021年,村党组织书记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超过50%。深入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雏雁计划”,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按照每村2名(40周岁以下的至少有1名)后备培养对象的要求,逐村建立后备力量名单。

(二)坚持“发展强村”,增强乡村社会治理动力

1.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安吉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若干意见》,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推广“飞地强村”发展模式,有效盘活闲置、低效的村级集体存量资源资产,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人才、资金“上山下乡”,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强化要素保障。到2021年,基本消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0万元以下的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20万元以上,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村达50%以上。

2.促进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绿色生态高效农业。大力开展乡村经营,积极发展美丽乡村全域旅游、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做优做精美丽产业,促进农村电商稳步增长。到2021年,完成1个国家级特色农业强镇建设,2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建设,提升茶、竹两条示范性农业生产链产值30亿元以上;乡村经营示范村达35个;建成a级景区村庄20个,其中3a级以上5个;电商专业村达25个,村级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25亿元。

3.全面创造农民群众美好生活。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乡村延伸,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以闲置农房、承包经营权等多种方式入股,与村集体、工商资本等合作取得收益。完善农村养老、公共教育卫生体系,加大农村常住居民社会保险参保扩面。加强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和救助力度,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途径。到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6万元,城乡收入比缩小到1.7:1以下。

(三)坚持“民主管村”,激发乡村社会治理活力

1.强化村级自治。积极引进社会化服务,发挥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发挥村规民约效能,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修订村规民约,善用舆论和道德力量来强化村规民约执行力,发挥法规、村规、家规在基层乡村治理中的协同作用。在“微网格”基础上探索开展以村民小组(自然村)为自治单元的“微自治”,激活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拓展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平台。

2.丰富自治形式。以“遇事大家议、决策大家定、有事大家干”为原则,完善提升“三重两轮票决制”、“五议两公开”制度,不断丰富基层民主协商实现形式。大力推广“五个所有”、“四个不出村”、“两山议事会”、“和谐共建会”等经验做法,推进以民主议事为形式,集科学决策、合力干事和效果评估于一体的基层民主管理方式。支持建立“村民微信群”、“乡村公众号”,推进村级事务即时开展。

3.鼓励多方参与。积极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开展统战工作,全面建立以乡镇(街道)为单位的人才库,积极发展县级层面的“联谊会”,通过搭建工作载体、规范建设标准、试点稳步推进,引导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广“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志愿者队伍”“优秀人才队伍”等经验做法。

(四)坚持“依法治村”,保持乡村社会治理定力

1.提升民主法治村等级。大力实施全国首个民主法治村建设市级地方标准《美丽乡村民主法治建设规范》,全面落实《湖州市民主法治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按照“有标识、有阵地、有人才、有服务”的“四有”要求,实施亮牌提升、阵地建设、队伍建设、法治服务四大工程。到2021年,建成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省级民主法治村55个,市级民主法治村达标率100%。

2.强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全面推动法律服务乡村全覆盖,加快推进村(社区)法律顾问“e服务微信群”建设全覆盖,实现线下、线上服务有机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一站式”服务。推广律师站点驻村、法官联村等创新模式,下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定期开展村务“法律体检”,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职能作用,推广车载法庭等巡回审判方式,推动法律服务延伸至末梢。

3.营造依法办事氛围。坚持开展法治教育,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加大宣传普及法律法规力度,建立“法律大讲堂”,开展“法治宣传村村行”专项行动和“以案释法”活动,建好村村需“裸晒”、户户能点播的“法治家园”数字电视云频道,提升农民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

(五)坚持“道德润村”,提升乡村社会治理内力

1.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安吉试点,深入推进“一七百千万”实践中心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文明实践走亲“最后一公里”系列活动,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培育淳朴民风。发挥“一约四会”制度作用,着力推进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常态化开展“垃圾不落地、出行讲秩序、办酒不铺张、邻里讲和谐”等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2.提升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安吉好人”选树等;建立千万元安吉好人基金;加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引导力度,打造“家园先锋”、“家园卫士”、“家园文工”、“家园园丁”、“家园医生”“家园顾问”等六大家园志愿服务队伍;深化未成年人“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基层道德文化特点,加强区域道德品牌建设,生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

3.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升级。以全省实施万家文化礼堂引领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管、用、育”一体化,到2021年,实现文化礼堂建设行政村全覆盖。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整合农村宣传文化、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资源,推进基层“六文”阵地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行动计划,组建基层文艺团队,以团队带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六)坚持“生态美村”,增添乡村社会治理魅力

1.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村庄建设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执行生态红线管控制度,杜绝不合理开发,保护水资源、公益林,提升环境总体质量。深入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行动,全面落实烟花爆竹全域“双禁”等措施,持续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与“两山”实践创新示范点。到2021年,高标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内,空气优良率达到85%以上。

2.提高美丽乡村层级。根据《美丽乡村建设条例》,着力打造“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升级版,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美丽乡村全域建设,持续高品味建设美丽乡村,高品质推进乡村振兴,引导控制村庄整体风貌,融入文化元素、突出乡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到2021年,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达60个,市级美丽乡村全覆盖,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全覆盖。

3.实施长效规范治理。大力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垃圾源头分类的村实现全覆盖,推广“垃圾不落地”等经验做法。到2021年,188个行政村农村垃圾源头分类全覆盖。健全完善城乡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切实打造更干净、更整洁、更美观的农村人居环境。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卫生县城和卫生村镇建设成果,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推进农贸市场改造升级、背街小巷及乡村结合部环境卫生治理。

(七)坚持“平安护村”,消除乡村社会治理阻力

1.构建立体化治理体系。深化“基层治理四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等平台的运行效能。大力构建“防控人网+数据智网+全科地网+监控天网”的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综治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落实相应政策。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村居“雪亮工程”,建立健全镇村户三级联网联控的视频监控网络。

2.完善多元化解纠纷机制。加快推动法院跨域立案系统、检务办事标准指引、公安“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延伸至农村,提高响应群众诉求和为民服务能力水平。大力开展自防自治,积极推广“平安家园卫队”、“优秀人才”有益经验,不断壮大护村队、护厂队等群防群治队伍,分级分类培育打造一批社会治理样板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早化解”。

3.加强全科化网格建设。建设专职的“六+x”模式“全科网格员”队伍,发挥其在协助做好基础信息收集、社会治安巡防、问题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政策法规宣传等方面的作用,确保“点上有人守、线上有人巡、面上有人控”。深化“支部建在网格上”,依托网格建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推动党员干部就近、就亲、就熟联系服务群众,把党的工作延伸覆盖到每个全科网格。

(八)坚持“清廉正村”,规范乡村社会治理权力

1.规范农村基层公权力运行。推进村级事务精细化管理,围绕人、财、物管理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完善落实村级事务清单及流程规范。制定村级微型工程建设项目交易管理办法,规范发包方式,加强全程公开和监管。加强村级廉情工作站建设,构建村级联合监督模式。落实安吉县清廉正村八项要求,完善清廉乡村评估体系,推进清廉乡村示范村、示范带、示范群建设,塑造具有鲜明安吉特色的清廉乡村建设品牌。

2.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深化村级“三务”公开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三务”公开目录,细化公开标准,建立数字电视、手机app等多元化公开渠道,确保群众见得到、看得明、能监督、易参与。深化阳光村务指数评价,推行“点题公开”“疑问反馈”、“公开到户”等制度。完善“村财民理乡管”模式,全面推行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村务卡结算制度,推行村组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全面实行村级行政事务零招待和村级财务逐笔公开。

3.加大基层“微腐败”惩处力度。加强乡镇纪委(监察办)规范化建设,推动监察职能向乡镇(街道)、村居基层延伸,强化对基层公权力运行情况的监督。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发生在民生资金、工程项目建设等领域的违纪违法行为。把惩治“蝇贪”同扫黑除恶结合起来,严厉打击“村霸”、宗族恶势力和黄赌毒背后的腐败行为及其“保护伞”。深化完善巡镇带村工作,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

(一)启动阶段(2019年7月—2019年10月底)

成立安吉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并安排专职人员;召开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责任,落实分工。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9年11月—2021年10月)。

1.细化方案。围绕“八个村”试点内容,细化相应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县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2.氛围营造。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新媒体作用,广泛宣传乡村治理“余村经验”创新做法和突出成效,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的良好氛围。

3.组织落实。根据试点细化方案,落实横向、纵向责任分工,鼓励试点先行,推动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加大政策扶持,健全完善农村各项制度,深化和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对照建设工作任务要求,固强补弱,确保成效。

(三)总结阶段(2021年12月底前)。

及时总结试点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做好试点工作总结、典型案例撰写、改革经验提炼等相关工作,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乡村治理机制体系。同时,完成总结报告,迎接评估鉴定。

(一)完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争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摆在重要位置,作为打造新时代浙江(安吉)县域践行“两山”理念综合改革创新试验区的重点工作之一加以推进。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体制,县委、县政府成立安吉县争创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强化工作统筹,明确推进计划,全面细化落实,狠抓督查考核。加强对乡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治理的实绩考核,纳入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工作考核和综合考核内容。

(二)明确职责分工。县农业农村局要发挥好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工作总牵头总协调作用。纪检监察机关负责督促抓好“清廉正村”,大力推进清廉乡村建设。组织部门牵头负责“支部带村”,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治理。宣传部门牵头负责“道德润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农村文化和道德建设。政法部门牵头负责“平安护村”,强化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政部门牵头负责“民主管村”,指导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创新民主协商形式载体。司法行政部门牵头负责“依法治村”,全面提升乡村法治水平。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负责“发展强村”“生态美村”,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统战部门要做好统战、农村宗教等工作。财政部门要健全对乡村治理的投入保障机制。工青妇、农合联等组织要发挥好各自联系群体的作用。其他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应的指导和推进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加强要素保障。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财政补贴等多种形式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优化乡镇(街道)干部队伍结构,集聚乡村治理人才骨干力量;制定实施乡村治理专题干部培训计划,开展好全科网格员、社会工作者等乡村治理人员培训。发挥各级各类智库作用,及时总结提炼创新做法和有益经验,举办与乡村治理密切相关的各领域交流合作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全媒体的传播优势,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乡村治理的做法和成效,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浓厚氛围,凝聚全社会共同推动乡村治理的磅礴力量。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十三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根据《中共__县委办公室、__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__县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定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真抓实干,全面提升文福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水平等,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环境需要。

(二)基本原则。一是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文福镇总体规划、各村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发展规划,树立“强化保护、合理开发、科学管理”的理念,着力打造建设美丽乡村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8村1居委等不同村的特点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遵循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全力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工作,同步推进我镇各村基础设施、产业支撑、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环境风貌建设,最终实现我镇全域梯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三是注重长效,建管并重。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补齐短板,逐步提升各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强化日常检查,保障设施正常运行。四是农民主体,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激发内生动力,鼓励广大农民投身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设中来。

(三)工作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启动我镇示范村的示范创建,重点推进沿国道、沿村道、沿旅游景区、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沿”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对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重点对省定贫困村鹤湖村、白湖村及面上村长隆村进行连片建设,以白湖村“院士之村—羊岃”、鹤湖村“岌湖新村”建设为示范点,将投资1500万元精心打造白湖、长隆“仓海诗廊——百名书法家诗画长廊”等亮点工程,努力将“仓海诗廊”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青少年科学兴趣培育、长寿养生体验”基地,串珠成链,精心打造旅游精品路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建成“山青、水秀、村美、民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辐射带动全镇建设,从而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文福镇是__县的工业重镇,至2019年底,我镇工农业总产值17.89亿元,比增6.4%,其中工业产值12.79亿元,比增6.1%,农业产值2.59亿,比增6.3%,第三产业总产值2.51亿元,比增8.7%。但历年来资源开发较多,扬尘污染较大,环境基础较为薄弱,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广大农村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愿望十分迫切。为此,文福镇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村容村貌和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以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小康为目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全域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整体提升改善文福人居环境。

文福镇将紧紧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对标《__县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乡村治理的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和重大需求,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基层党建建设、经济社会建设、权力清单和简政放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平台建设”五个方面开展试点工作,探索“聚核赋能、联动融合、多元共治、共同缔造、数字贯通”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强化主体责任,建设以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深化实施“三强四带”,增强基层党组织领航能力。强化责任担当,层层传导压力,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依托镇党校,对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进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专题培训。同时,镇党委每年对村“两委”干部集中培训2次,增强村干部引领发展能力。镇党委要督促村党组织要组织做好村级议事、决策、服务和监督等工作,强化各村(社区)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引导党员干部参加“认种一棵树、认扫一条路、认管一条圳”活动,发挥“四带”作用,带动群众共同美化维护村庄环境。二是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管好基层党组织领头人。压实镇党委书记抓“头雁”工程的直接责任。切实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把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在“选、训、激”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党务干部责任意识,激发工作热情,切实破解“干与不干一个样”问题,激励干部干事创业。三是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扎实推进抓党建促治理,培育发展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组织。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执行、村监督委员会监督、村民理事会参与,村民的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同步发展的村级治理组织体系。坚持在村党组织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自然村或村民小组规范组建村民理事会,充分发挥村民事务理事会的作用,引导群众实现自我管理服务,进一步丰富基层民主协商的实现形式。

(二)推进治理速度,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通过党建引领下的村民议事协商机制,商定村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二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落实文福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规划,以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副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督促指导抓好任务落实。继续加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明晰农村产权关系,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激活农村各类要素,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释放产权制度改革红利。密切加强集体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集体成员既看得见集体资产,又摸得着改革红利,“分得一分钱,既是一份钱,也是一份权”。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将“散”的农民重新“聚”起来,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同时加快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建设,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大集体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加快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到2020年年底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三是全力推进长寿产业做特做活。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为目标,规模化种植长寿辣椒、香芋、蜜柚等经济作物,灵活走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发展实施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带动长寿食品种植基地和长寿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基地带动农户+农户拉动创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群众勤劳致富。突出发展长寿生态健康旅游,围绕观光体验、特色文化、休闲文化、美丽乡村等旅游业态,拉动乡村休闲旅游和长寿食品生产开发加快发展。四是深入推进创建新农村示范村。继续以白湖村、鹤湖村两个省定贫困村为主战场,围绕精准扶贫工作,巩固帮扶成效,继续探索并不断完善产业扶持、技能扶持、资本扶持和不断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三加一”精准扶贫战略。扎实推进村道硬化、集中供水、雨污分流、垃圾处理、标准化卫生站、行政村电子商务服务点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省定相对贫困村鹤湖村、白湖村实现村庄干净整洁有序。五是深入推进乡村治理与民生建设,以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为乡村经济发展护航。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百企帮百村”等工作,通过对农村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集约利用,全域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吸引外来资本进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持续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鼓励企业科技型创业、创新型发展。通过发挥多个工业性企业的创业优势、丰富的石场资源优势和土壤环境优势,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契机,借助自身资源优势发挥科技创新精神,推动企业良性竞争发展。借助县委乡村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乡村紧缺专业人才招募计划,大力引进培养现代农业高端人才,鼓励引导文福外出新乡贤反哺故里报效乡梓,到2020年初步形成一支爱农村、懂农业、支撑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人才队伍。推广名人效应,开拓人才培养新阵地。利用文福镇“院士之村—羊岃”的规划设计,打造“文化、生态、科技”三合一的品牌效应。利用新农村建设生态长寿之乡吸引海内外人才,鼓励人才落户建设“科技文福”,打造科技文化生态圈,推广“院士之村”。

(三)突出治理广度,实现权力清单和简政放权建设多元共治。

一是梳理村级权力清单,打通权力监督梗阻。按照“以权定责、权责一致、依责监督”的原则,打通村务选举权、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权力运行全过程,全面梳理村级权力清单,以明确权力界限、规范权力运行,加强监督管理,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微腐败。明晰村务工作流程,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明确每项村级权力事项名称、具体实施责任主体、权力事项来源依据、权力运行操作流程、运行过程公开公示、违反规定责任追究等六项内容,使干部群众都能“看图说话”“照单办事”。群众办事一次性告知、限期答复、按时办结,使监督内容清晰,主体明确,效率提升。结合监察体制改革,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建立村党组织提名村监委会、监事会、村民理事会成员的制度,实现党组织对村级监督组织的领导。规范管理村务监督委员会,镇纪委对村务决策、村务管理、村务公开和村干部勤政廉政等方面进行监督,形成村务监督上下联动的格局。配合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以新型信息技术手段拓展提升村务监督效能,进一步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乡村便民服务体系。二是探索建立党代表和人大代表联络站,在现有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基础上,建立党代表和人大代表村级联络站点,形成代表密切联系群众、践行基层民主的重要平台,使之成为强化代表意识、提升履职能力、扩展村务监督效能的重要载体,强化党代表和人大代表在支持、提升村务监督工作中的功能。三是推动简政放权建设,探索农村民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机制,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创新。在既有实践基础上,坚持把党的领导、议事制度规范、村民有序参与、信息及时公开、权力监督有效的民主协商流程制度化、规范化,提升乡村有效治理能力。充分发挥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村级民主协商工作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持,从议题的确定,到协商的过程,充分发挥党组织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保证协商结果与党的方针政策相一致。搭建协商平台,以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两委”联席会议制度、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以及村民理事会制度为基础,在各村普遍建立村民议事室,作为民主议事的平台。规范议事范围和参与主体,确保涉及村务、财务的重要事项以及村民关心的重大事务都要经过民主协商来决策,参与者既包括利益相关者,也包括村民代表、村“两委”成员、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村民理事会成员、各村民小组组长、普通村民等,确保参与者的典型性、广泛性和代表性。规范议事协商的流程和制度,保障民主协商从议题形成、组织方式、议事过程到议事结果公示和执行全流程有据可用、以规行事、以理服人。加强对村级民主协商的管理监督,实施阳光村务工程,推动协商决议公开,执行全面监督,并对民主协商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四)推进治理高度,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精神文明动力。

一是以三治结合为契机激活乡村内生治理动力,发掘内生治理资源。鼓励以村庄为单位开展自主性的治理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配合文福镇2020 年重点部署开展以“三清一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专项行动,培育和提升农民参与意识和有序参与能力,合力完成环境基础整治任务,实现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时持续组织发动群众整治环境脏乱差,推动基层普遍形成“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一要继续大力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认真做好“绣花”功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进行拆除清理整治,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继续做好农村拆旧复垦工作,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脱贫攻坚。二要结合“绿道网”建设,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继续稳步推进建成具有客家山水特色旅游景点“仓海诗廊”和“逢甲故居—幸福故里”,完善对白湖至逢甲故居一带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将长隆村、逢甲村分别打造为干净整洁村和美丽宜居村。三要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处理,统筹规划、梯次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四要让群众自发参与到美丽乡村“五美”环境建设行动中来,打造具有文福特色的“美丽村屋”“美丽庭院”“美丽村道”“美丽田园”“美丽河溪”,在文福镇白湖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农村居住环境,广泛开启新一轮的环境整治工作,以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整体提升改善文福人居环境,从而实现文福镇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二是以三治结合为核心探索村庄有效治理机制,重点补齐德治缺口。开展村级自治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依法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建立村级议事协商制度,规范运转机制,推动村级组织振兴,扩大村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提高村级自治能力和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村级自治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打造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深化农村普法教育,提升“一村一法律顾问”服务质量,积极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及“回头看”活动,推动法律服务进村入户,提升农村法治水平。建立由村民代表、党员议事代表、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村监委会成员以及外出乡贤、政府工作人员(驻村县、镇干部)等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开放式村级协商议事会制度,拓展乡村治理中的德治空间。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协商议事会决策制度、村民委员会执行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制度。三是强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能力,推动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化。系统整合、开发文福镇辖区内以民俗文化、乡贤文化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搜集整理治理组织、村规民约、乡村文化活动中蕴含的传统治理智慧。依托既有乡村治理体系,搭建区域融合治理平台,建立镇、村、理事会三级议事会,讨论容易引起群众纠纷、区域矛盾的公共事务,使村庄治理与村庄和谐发展协同推进。组织开展家规祖训、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集中清理、修订工作,支持和保障村规民约在传承优良传统、倡导文明新风、淳化乡风民俗中发挥社会规范作用。

(五)推动数字贯通,坚决推动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平台建设。

探索推行公共服务“一门式”办理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让数据多运行,让百姓少跑腿”,为农村群众提供标准化、便利化和阳光化服务。一是推动镇、村综合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互联互通,推动乡村公共服务向智慧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二是优化服务程序,简化办事流程。贴近群众,多从群众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加大力气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简化办事程序、手续。以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系统为支撑,采取“村级平台协助办理、镇级前台综合受理、县级后台分类办理、乡镇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流程,简化优化群众办事环节,提高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全县域通办和全流程效能监督。三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通过修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计划投入100多万元对文福综合性文化活动场所提档升级,配套党建宣传、健身器材、篮球场、停车场等,不断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对205国道文福圩镇段继续进行环境美化、道路净化、路灯亮化建设,方便群众出行,优化圩镇环境。筹措资金,规划新建暗石村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村级公共服务水平。四是利用已经普及的信息终端,配合县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推动管理服务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借助镇、村两级服务中心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全天候、零距离地做好服务工作,让群众实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在家门口就能把事办成。

(一)宣传发动和调查摸底阶段(2019年8月至2019年9月)。召开文福镇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动员大会,举行试点工作专题座谈会,确定试点村,成立试点工作领导机构,做好前期调查摸底、调研和准备工作。广泛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宣传发动工作,加强上下联动,让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到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中来。

(二)组织实施和探索提升阶段(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全面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完善各项制度,全面落实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各项工作任务。提升乡村治理机制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的联动融合,完善镇、村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继续创建“民主法治村”,不断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调整优化村民理事会建设,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完善村级权力监督体系,组织村民开展制度机制的运用执行,把全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引向深入。提升乡村治理的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打造镇、村政务服务事项的一窗口办理、一站式服务、一平台共享。

(三)总结评估和经验集成阶段(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总结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成果,推广运用在乡村治理创新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办法,形成典型经验。对资料立卷归档。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党委主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镇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指导组织实施乡村振兴工作,各村要主动作为,切实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二)整合资源,合力投入。整合各类村庄概念建设项目,包括文明村、生态村、卫生村、平安村、民主法治村、幸福村居、美丽乡村等,按照统一平台、渠道不变、各尽其职、各记其功原则,全部纳入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总体要求统一实施。采取激励奖补、先建后补,结合“一事一议”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三)督查督导,定期通报。建立科学合理的督查、验收和问责机制。建立健全各村乡村振兴工作进展台帐,镇工作领导小组将定期通报情况,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推动工作落实。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规划先导、财政引导和舆论主导作用,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把整体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建设的目标要求与农民意愿结合起来。利用报刊、微信、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创新宣传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先进经验。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南沙区帮扶单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与村镇结对挂钩帮扶,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的良好氛围。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十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厅(局)、司法厅(局):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农民诉求日趋多样,迫切需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在乡村治理的理念、主体、方式、范围、重点等方面进一步创新、调整和完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的要求,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决定联合组织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以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为主攻方向,以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本前提,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根本目标,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在乡村治理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发挥试点示范引领作用,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探索新路子、创造新模式。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乡村治理的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坚持农民主体。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充分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组织农民,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三治结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联动融合、共同发力。

——坚持多方协同。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鼓励引导社会和公众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强大合力。

——坚持突出重点。从实际出发,聚焦农民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重点突破,从体制机制层面探索解决方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做法。

试点工作重点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展,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发展情况,试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

(一)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探索加强乡村治理制度建设,实现多方参与的有效途径。落实县乡党委领导责任,明确党委和政府部门职责,健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二)探索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与发展乡村产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文明乡风、脱贫攻坚等方面有机结合。探索理顺乡村产权与治权关系、促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多元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等方面的有效途径。

(三)探索完善乡村治理的组织体系。探索健全以党的基层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实现村级各类组织按需设置、按职履责、有人办事、有章理事。完善村党组织领导各类村级组织的具体形式,坚持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设置党组织,优化组织架构,探索多种形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健全村级重要事项、重大问题由党组织研究讨论机制,全面落实乡镇、村干部入户走访和党员联系农户机制,丰富各类村级组织协同参与乡村治理的方式。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拓宽乡村组织人才来源,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四)探索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路径。坚持在党组织领导下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乡村法治宣传和法治实践,多形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的治理载体,创新综合运用村规民约、法律政策、道德舆论的治理方式,拓展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领域,探索建立“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评价体系,不断丰富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

(五)完善基层治理方式。理顺县乡政府与村级组织关系,支持村级组织依法履行职责。强化村级组织服务功能,按照有利于村级组织建设、有利于服务群众的原则,将适合村级组织代办或承接的工作事项交由村级组织,并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规范村级组织代办或承接的政府工作事项,探索建立村级工作事项清单制度,解决村级组织承担的行政事务多、各种检查评比事项多问题,切实减轻村级组织负担,促进乡村管理规范化。推动资源、管理、服务下沉,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自主性。推进“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层延伸,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六)完善村级权力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小微权力监督制度,制定权力责任清单,探索形成农民群众、村务监督委员会和上级部门等多方监督体系,规范乡村小微权力运行。建立农村党务、政务、村务、财务“阳光公开”监管平台,强化农村财务会计核算监督和审计监督,推进村民民主理财、民主监督。

(七)创新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创新方式和载体,丰富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渠道,激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适应农村人口流动和经济结构变化,为本地村民、外来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等不同群体参与议事提供平台,探索建立村民小组议事协商机制。拓宽村民议事协商范围,推进村民议事从经济事项向化解矛盾纠纷、开展移风易俗、维护公共秩序等方面拓展。

(八)创新现代乡村治理手段。完善传统乡村治理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互联网+”治理模式,提高信息服务网络覆盖面,推进乡村信息统一采集、资源互联共享,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和效果。

试点工作由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组织、宣传、民政、司法等部门共同推进,具体工作由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负责。

(一)试点时间和范围。试点周期3年,于2021年12月底前完成。试点工作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

(二)试点单位条件。试点县(市、区)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试点工作;二是具有与承担试点任务相适应的工作力量,相关部门有较强的改革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三是能形成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四是初步具备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基础。

(三)试点单位选择。在综合考虑各省(区、市)所辖县(市、区)数量和乡村治理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了试点县(市、区)数量建议表(见附件)。各省(区、市)参考建议数量,推荐不超过5个县(市、区)为试点单位。试点单位的选择要统筹考虑地域分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宗教等因素,探索形成多种模式的乡村治理典型经验。

(四)试点方案制定。各省(区、市)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指导试点单位拟定具体的试点方案,试点方案应包括试点背景、试点思路、试点内容、方法步骤、预期效果、保障措施等。试点内容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本地区乡村治理的重点问题、关键环节确定,一般应在8方面试点内容中选择部分或者全部内容进行试点,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主增加其他试点内容。

(五)试点单位报批。各省(区、市)对试点方案审核把关后,将试点单位名单和试点方案于2019年8月10日前报送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将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择优选择100个左右的县(市、区)作为首批试点单位并批复。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和组织、宣传、民政、司法等部门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精心安排,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做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把握试点工作进度,保证试点工作质量,推进试点有序开展。试点单位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为试点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加强工作指导。中央和省级各相关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在试点方案编写、试点组织实施、试点经验总结中全程跟踪指导与监督检查,研究制定推进试点工作的配套措施,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组织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协助解决试点中的问题。

(三)加强示范引领。各地要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发挥好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推介试点地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路径和模式,推进面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深入研究梳理试点经验做法,及时将试点成果转化为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四)加强经验总结。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每年对试点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年底前报送农业农村部。试点工作完成后,试点单位应提交全面系统的总结报告,由省级农业农村主管部门会同组织、宣传、民政、司法等部门审核后报送农业农村部农村合作经济指导司。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将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等部门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全国试点工作总结报告,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汇报。

拉动内需项目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总结十五

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就试点示范工作提出如下方案。

一、试点背景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央出台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我县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有着良好的实践经验和群众基础,全县共有37个村入选省首批善治示范村、27个村入选省级“三治融合”村,“三治融合”被评为全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并承办了全市现场会,沙柳街道曼岙村“船帮里”三治融合机制在全省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现场会上作经验交流。为进一步巩固我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成果,不断提升自治、法治、德治水平,经研究,决定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创建。

二、试点思路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健全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为主攻方向,以增进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基本前提,以台州市“三化十二制”为基础,编制地方标准,充分发挥自治基础、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作用,全面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进一步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新路子、新模式,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建设鲜甜__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乡村治理的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为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坚持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组织农民,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三治结合。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推动自治、法治、德治联动融合、共同发力。

4.坚持多方协同。综合运用传统治理资源和现代治理手段,推动政府治理、社会调节、村民自治良性互动,鼓励引导社会和公众共建共治共享,形成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强大合力。

5.坚持突出重点。从实际出发,聚焦农民关心、社会关注的问题重点突破,从体制机制层面探索解决方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做法。

三、试点内容

围绕中央、省、市“三治融合”八项主要任务,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深化法治建设,突出德润人心,激发自治活力,以“三化十二制”为引领,建立健全“三治融合”共生机制,不断将创新实践推向深入。

(一)自治民主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建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夯实基层自治基础,健全全民参与机制,拓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渠道,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提升村(社区)自治效能,进一步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体系。

1.村级班子建设强化机制。对标“双整”“两全”要求,以“聚五力创五美”为主抓手,全力推进“争星夺旗·和美共创”专项行动,使村党组织成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严把村干部素质关,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全面落实村干部“四化一提升”工作机制,深入开展村级“和合好班子”“和合好搭档”等联创联评活动。深化“头雁领航”工程,全面实行村主职干部县级备案管理,每年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进党校轮训,不断提升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全力实施“雏雁计划”,组织村(后备)干部进电大提升学历,确保下一次村(社)换届后实现全县村“两委”班子“一村一名大学生”目标。

2.“村民代表”履职规范化机制。以“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为契机,制定“一团三制度”,不断规范村民代表履职能力。创设村民代表会议主席团,作为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明确主席团的产生方式和职责;创新村民代表议事协商小组制度,根据代表职业、专业和特长,成立若干协商小组参与专项事务的决策、管理、监督。明确不合格村民代表的情形和处置方式。设立特约村民代表制度,让户口不在本村的村治精英发挥更大作用。明确村民代表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主要制度,包括提出议案、调研视察、议事协商、联系服务村民等。建立申诉救济制度,为村民代表正常履职做出保障。

3.社会组织协治机制。充分发挥乡贤、志愿者、公益组织、妇女等特殊群众的作用,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方面发挥“补位、辅位”作用。推进“三社”联动,不断完善“__湾公益谷”,培育发展一批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的社会组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培养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参与村居治理,提升治理水平。推进志愿服务,以互助志愿、公益慈善为重点,发挥各类“志愿者工作室”的示范作用,培育壮大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队伍,落实各项服务引导措施,建立积分制管理办法,切实提高基层志愿服务团队联系村民、服务村民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名誉村主任”制度,选聘杰出乡贤担任“名誉村主任”,让乡贤成为村庄发展规划者、特色产业引领者、优秀文化传播者。由乡镇(街道)妇联组织,村级妇联主席、村妇联执委组成“千名执委”妇女队伍,以开展“千名执委美家园”活动为载体,带领广大农村妇女积极投身到美丽庭院、垃圾分类、污水治理等乡村建设中。

4.全科网格提升机制。探索网格员队伍“四统一”建设,即统一配置、统一职责、统一管理、统一保障。按照一个网格“一长三员”要求,统一选配好人员,明确村书记侧重抓好统筹协调,不再担任网格长,其他村两委干部担任网格长或专职网格员,村配套组织负责人和党员骨干担任兼职网格员,组团联村人员担任网格指导员。建立职责清单,充分发挥网格在基层党建、平安维稳、农房整治、项目征迁、文明创建、营商环境等工作中的作用。实行村聘乡管,由乡镇(街道)对“一长三员”进行考核,通过“红黄灰”三色考评,奖优罚劣。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根据网格规模、工作任务等,将网格长报酬分为三档,由县财政统筹安排,拨到乡镇(街道)包干使用。

(二)法治规范化。推进法治阵地建设,强化法治宣传,倡树法治理念,提升法治素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营造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环境。

1.“三官一律师”机制。以实施“三官一律师”进村活动为契机,以民主法治村创建为抓手,深入开展“一村一居一警一室”建设。组织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进村居,建立联系点和联系户,面对面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强化对综治专管员、人民调解员、社区矫正员、村民小组长等队伍的业务培训指导,形成治保、调解、巡逻、普法帮教、重点人员管控、群众工作“六位一体”的综治维稳体系。进一步加强普法队伍建设,完善基层法治宣传阵地,建立健全村级法治讲堂,因地制宜设立法治图书角;推动农村基层多媒体普法建设,开设农村广播普法栏目,提升“之江法云”法治微信群法律宣传服务质量,为基层群众提供“指尖学法”;丰富基层法治文化生活,结合农村特点,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和法律节点开展多形式多渠道法治宣传。

2.和合大调解机制。大力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建强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依托县级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加快乡镇(街道)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整合各类站所力量,强化资源共享、联动处置,带动“基层治理四平台”有效运行。开展“基层治理四平台”标准化建设,促进各部门移动端app“七通八通”合并为“一通”,构建基层治理信息“一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机制,强化信息收集、分析研判、分流交换、调度指挥、反馈督办功能,实现纵向打通、横向整合、协同共治。实行部门派驻乡镇(街道)的机构属地管理,实现派驻机构与乡镇(街道)职权和人员力量深度融合,有效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3.“清廉村居”建设机制。通过建设四个“全覆盖”,使基层治理体系更完善,基层政治生态更健康,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党风、政风、村风、民风。深入推进基层党员干部警示教育。综合运用清风宣讲、庭审教育、全媒体等多种手段,将警示教育覆盖到每一名村干部。推进小微权力运行监督全覆盖。落实“两面清单”强化风险防控机制,制定村干部廉洁履职“底线规则”,厘清小微权力边界。推进村居“清风”巡察全覆盖。聚焦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土地征收、扶贫惠农等重点领域,开展“清风”巡察。推进村居清廉文化阵地全覆盖。依托本地厚实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山海农耕、海防渔旅、崇学重教文化中的清廉文化资源,构筑富有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风景线,进一步传承清廉家风,打造清廉村居。

4.村级党组织主体责任汇报机制。建立健全村级党组织主体责任汇报制度,形成“县领乡、乡带村”的三级主体责任报告体系,将主体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到基层“最后一公里”,切实发挥党建统领作为乡村治理的最大政治优势作用。因地制宜开展报告会,对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纪律作风建设、规章制度落实、维护群众利益等例行工作,开展常规报告。对工程项目推进、扶贫资金使用、基层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专项报告。对中心工作落实不力、重复访越级访突出、黑恶势力影响恶劣、清廉村居建设滞缓等难点,开展提级报告。

(三)德治风尚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推进“三乡有礼”主题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普遍认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标准、价值尺度,形成以善束心、以德润心、以文化心的社会风尚。

1.道德红榜评树机制。进一步深化“红榜颂道德”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完善“以礼育人”“以礼赞人”“以礼待人”“以礼化人”四项制度。坚持县镇村三级联动,以层层民主推荐的形式评选各级道德红榜人物。不定期为身边好人送去“动态红榜”;以新闻宣传+文艺创作的形式讴歌礼赞身边的好人;建立完善好人礼遇机制,让好人有好报的思想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好人的示范效应,邀请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作为形象代言人,参与乡村振兴、文明创建等活动。

2.文明测评机制。探索实施村级文明指数测评机制,建立科学完善的测评标准,从环境清洁指数、公共场所文明指数、人际和谐指数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广泛开展村级道德评议、乡风评议活动,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团,重点吸纳道德模范、先进人物、能人乡贤等公众人物担任道德观察员,担任评议活动检查员,对不文明行为进行通报,在村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引导广大群众由“要我文明”向“我要文明”转变;组织开展“移风易俗”主题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广大村民破除各类陈规陋习,抵制大操大办、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不良现象,自觉践行文明新风。

3.文化感召机制。搭建理论宣讲、乡风培育、文化服务、医疗服务、技能培训五大平台,建立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实践所+文化礼堂三大体系,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立“线上+线下”双线运行机制。依托现有的文化阵地,在县乡村建立三级文明实践活动阵地,依托掌上__app,打造文明实践中心云平台,通过“中心派单-网上亮单-站所点单-团队送单-百姓评单”五步流程,实现线上线下双线运行机制。推行“讲堂+实践”双轮驱动机制。讲堂式以讲为主,让村民通过“听课”来接受教育;实践式以实用为主,让村民在“活动”中受到熏陶,做到富教于实践,富实践于教化。实施“宣教+服务”双层推进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为基本形式,依托各种平台开展文明实践活动。

4.“三乡有礼”创建机制。以“文明积分”为手段,围绕“评”“奖”“罚”“帮”四项举措,实施“三乡有礼”道德评议工作,推动农村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建立评议组织。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选举产生道德评议组织,制订出台乡风文明评分规则,按照“一户一档”的形式,不定期对本责任区范围内的村民进行道德评议,评议结果以积分的形式张榜公示。建立奖惩办法。将文明积分与荣誉挂钩,每年评选一次“最美家庭”,“最美家庭”享受宅基地优先安排、优先推荐入党、参军、评选各类好人,享受免抵押低息贷款等各项福利。文明积分排位靠后的家庭,予以全村公开曝光,取消各类评先评优资格;实施帮扶举措。对评议出的反面典型,由道德观察团确定一名帮教责任人,结对开展帮扶,帮扶方式采取谈心、说教、调解的形式进行。

四、方法步骤

试点工作由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县农业农村局牵头,会同组织、宣传、统战、民政、司法等部门共同推进,具体工作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

(一)组织发动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

制订__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各责任单位制订具体工作计划,成立__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并安排专职人员;召开县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责任,落实分工。

(二)试点开展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

以基层社会治理“三治融合”为突破口,以深化平安建设为切入点,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集中精力打造一批可以移植和推广的善治示范镇(村),提炼“__特色”。

(三)全面实施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

制定出台符合实际并具有__特色的善治示范镇(村)建设标准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善治示范村建设。各单位按照职能分工积极有序推进建设内容,形成“边建设边督查、建设整改并行”的高效模式,年末进行评比选出一批成效好、有特色的的善治示范镇(村)。

(四)总结完善阶段(20__年__月——20__年__月)

召开全县总结大会,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对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长效机制,明确持续深化内容。

五、预期效果

(一)加强党建引领。县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更加完善,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更加浓厚。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不断发挥、创新举措,基层治理工作得到提高,广大村民获得感与幸福感全面提升。

(二)完善自治功能。通过引导农村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和村民个人有序参与农村发展事务,农村基层民主协商议事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有效落实,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水平。

(三)提升法治水平。农村基层干部普遍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守法用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乡村普法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民主法治村数量稳定增加,公共法律服务点实现“全覆盖”,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有效提高。

(四)发挥德治作用。通过有效推广“红白理事会、家庭联盟会、道德评议会、乡贤参事会”四个联盟会,打造一批“村民说事”德治建设主阵地,持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明风尚,依托村规民约等褒扬善行义举,传播乡风文明正能量,在农村社会形成崇文厚德的新风尚。

(五)三年深耕见成效。通过乡村有效治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基层党建和乡村治理同频共振、互促双赢。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完善考核体系,形成村民代表履职规范化机制、村级党组织主体责任汇报机制、“三乡有礼”创建机制等几个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制度。乡村治理内容逐步充实,乡村治理手段不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形成乡村有效治理与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由县委县政府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县委统战部、县农业农村局、县司法局、县民政局等部门组成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书记担任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局,落实4名专职工作人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牵头抓总,统筹规划。各镇(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落实专人负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培训宣传。依托__乡村振兴学院开展乡村治理知识培训,充分运用报纸、电视、网络和微信等各类媒介大力宣传,总结提炼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建设过程中的先进案例和先进人物,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努力形成乡镇之间、部门之间、干部之间比学赶超、力争上游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各项保障。统筹安排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经费,整合各级专项资金,各乡镇(街道)要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大规范经费管理监督、审查审核力度,保证建设经费公开、透明和合理使用。同时,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列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和平安综治考核,纳入对乡镇(街道)、部门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巡查,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对推进不力的单位进行约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