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6 09:56:52 页码:11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
2022-10-26 09:56:52    小编: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一

我个人的工作成绩是与我们营业部的发展分不开的。我的工作岗位是会计结算柜,主要负责企业单位的开户、销户、出售重要空白凭证、挂失、查询、冻结等业务。

近半年的实习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执行行领导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及时完成工作指标,创建一流的窗口一线员工队伍。

二、时刻不忘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营业部内每星期四都会组织员工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我能够按时参加,并认真作好笔记。在平时办理业务中若遇到类似学习过的业务问题,处理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提高了办业务的效力。扩展领域,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在此我虚心向身边的同事请教,通过多看多听多想多问多做,努力使自己在尽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工作之余,学习公关礼仪,使我的自身修养,思想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并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从中悟出新思路,新方法。

三、尽职尽责,力争尽善尽美。一年来,我能够认真遵守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约束自己。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工作一丝不苟,力争追求圆满。

四、以“客户满意,业务发展”为目标,搞好服务,树立热忱服务的良好窗口形象。一年来,我时刻以大局为重,深知自己责任的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能代表农行的形象。所以,我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积极为客户着想,极大的方便了客户。同时,向客户宣传我行的各项新技术,新业务,新政策,扩大我行的知名度。

构想未来,也是我们__银行深化改革的一年,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要在巩固之前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创新求实,做出新的努力,严格要求自己,及时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今后我将努力做到以下几点,希望领导和同事们对我进行监督指导:

1、自觉加强学习,向理论学习,向专业知识学习,向身边的同事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2、克服年轻气躁,做到脚踏实地,提高工作主动性,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在点滴实践中完善提高自己。

3、继续提高自身政治修养,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银行从业人员。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二

一、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养老保险,也称老年保险,指社会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为保障其基本生活而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自从198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人事部负责以来,国家人事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有关问题,并着重抓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截止1995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100多个地(市)、600多个县(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特别是有20多个地(市)、近100个县(区)进行了一步到位的全员改革试点,初步建立起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改革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养老依赖国家吃“皇粮”的局面,实现了养老机制的转换。

然而,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几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目前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地方的试点只是把合同工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起来,却并没有把广大公务员、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干部、固定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启动起来。相比之下,我国企业自1984年开展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以来,逐渐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元养老保险制度。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自成体系,顺利运转并发挥较好的保障作用。由此可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远远滞后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9月召开党的xx大期间对1000名群众就其十四大以来生活水平的变化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党的十四大以来居民饮食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以及着装水平、交通设施水平和工资收入、住房改善的满意程度均在50%,但却对养老保险改善和提高的满意度最低,有62.4%的被访者认为5年养老保险没有变化。为此,当前必须加快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根据国家人事部《人事工作1996—____________年规划纲要》,到____________年,我国将建立起多层次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与其他人员保险制度相协调的社会保险体系,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及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在由人事部门负责的机关、事业单位3200多万工作人员养老、失业、工伤三个保险项目之中,养老保险因为是解决每个工作人员离退休后生活保障的,它涉及人数最多,基金筹集和支付量最大,支付保险金的时间也最长,因此,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抓住养老保险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会促使整个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

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2、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

按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7%,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由生产者变为消费者,相应地国民收入中用于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迅速增加,特别是退休养老金费用支出占去了大部分。预计到____________年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5亿,占总人口的11%左右,而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将突破7%,两个比率都说明,我国在本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西方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承受能力比较强,比如日本在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689美元,而我国到____________年,预计退休人员将达到4330万人,退休金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占1/3,而此时我国人均收入预计才800美元左右。人口多底子薄的矛盾,将会非常突出并持续几十年。这么多的老年人,这么大的开支,如果不提早预筹养老保险基金,将来“四二一”家庭的独生子女负担不起,国家也负担不起,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将会下降,国家税收有相当大的比例要用于支付养老费用,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尽早进行,它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

3、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勤政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国家公务员,承担着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要求高、纪律严。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长期稳定地服务于机关、事业单位,促进工作人员勤奋工作、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有必要为每个人逐步建立一个养老保险帐户,把保险机制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纵观世上大多数国家,一般都对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制度有专门的规定,待遇要比企业优厚。随着年龄的增长,保险金积累的增加,任职年限的延长,多数工作人员都会变得越来越严谨,自我保障意识更加强烈,不去冒因不廉洁而被减少或取消保险金的风险。另外,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实行和事业单位职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国家行政机关开始了机构编制改革,实行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也引入了竞争机制,积极推行聘用制,这些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发展后劲。要保证这些改革的顺利进行,就需要解决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问题,特别是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辞职、辞退制度的正常实行更不能因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滞后,与企业等部门的改革不配套而流于形式,以致无法实际进行。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勤政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4、打破用工界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而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重要的人力和智力资源群体,要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为各类人才创造自主择业、各展其才的条件和环境,就需要解决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问题。为加速人才市场培育,我国实行了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重大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使大量人员在行业、地区间流动和转移,进出灵活的用工制度已在民营企事业、三资企业中显示了活力,而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国家对养老待遇的大包大揽造成了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保障待遇不公正,使得社会的部分人员不能正常流动,影响了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企业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因为养老基金的缴纳移交存在脱节而使前、后者之间人员不能自由流动。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能改变个人与单位在养老保障上的依附关系,为人员流动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实现行

业、地区间人员的合理流动与转移。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打破用工界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必然要求。

三、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着重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帮助参保人员分析、解决思想上存在的几种模糊的认识

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退休费是由财政支付的,因而有些同志认为养老保险金统筹搞不搞无所谓,尤其是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无非是把钱从这个口袋掏到另一个口袋,搞与不搞一个样,何必要人事部门多此一举;还有些同志认为不搞养老保险金统筹,个人不掏钱,退休费可以照拿,搞了统筹,个人反倒要出钱,主观上不愿支付个人应承担的缴费部分;另有一些同志则认为现在市场上各类保险公司开办的保险业务那么多,想为自己办保险可以随时随意选择险种,何必一定要搞强制性养老保险金统筹。之所以存在上述几种思想模糊的认识,是因为这些同志不理解国家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和作用,不明白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说明这些人还缺乏牢固的社会保险权利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他们不懂得养老保险是强制性保险,不同于社会上商业保险参加与否可以由个人自由选择,它是国家通过立法,把参加保险的人员范围、基金的筹集办法、项目内容的设定、待遇标准的制定都统一明确规定下来,任何参加人员都必要按规定执行。为此,必须努力做好宣传工作,从思想上帮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克服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改革心理承受能力,使这项改革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变成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2、注意克服部分效益好的参保单位存在着的“吃亏”思想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从国家统包走向社会保险,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不同的单位对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也不一样。对一些效益较差、离退休人员多、在职职工年龄结构偏高的单位,他们拥护、支持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因为一旦参加保险,离退休职工的保障费用,就由社会支付,单位就抛开了这个沉重的包袱,他们从社会保险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何乐而不为呢。而对那些效益较好,退休人员少,职工年龄结构较轻的行业和单位,则存在着吃亏的思想,认为自己付出的费用多得到的回报少,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后一类单位我们必须使他们认清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的关系,使他们明白市场经济千变万化,效益好不是永远不变的,好与差是相对的,而职工的保障却是无条件应予落实的,从而让这些单位自觉调整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统筹养老保险。

3、注意解决地方政府的思想顾虑,消除“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

一方面,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问题,因而它是件大事,又因为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调整问题,同时又是件难事。因而,有些地方政府认为抓这项改革工期大、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收不到立竿见影的工作效果,不如顺水推舟,等全省、全国工作铺开之后,再来实践也不迟。还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目前财力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没有必要从有限的财力中,抽出大量资金用来搞养老保险,担心养老保险改革会影响经济建设,还是慢慢来。另一方面,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营运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存在怕麻烦、怕增加财政负担的顾虑,因此就把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推给具体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去办理,希望它们能以收抵支、自我营运不给政府增加财政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管理机构为了使工作正常运转,不致因入不敷出而瘫痪,就采取了企业化经营的手段,它们经过仔细测算,对效益好、缴纳基金量大的单位积极要求参加养老保险,而对效益差、给付基金量大的单位却拒之门外,甚至于对历次增加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都要视其是否能收支相抵、略有节余而决定是否将其纳入缴费基金的基数。这样无形中就使人们产生了“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不利于吸引全社会关心、支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开展各项业务。目前,在全国总体改革方案

没有出台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之所以能打开工作局面,有的地区工作还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等不靠,勇于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对于那些存在着“等、靠”思想的地方政府来说,首先就要克服思想上的顾虑,把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起来。只要立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认识高、看得远,坚定改革信心,就一定能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深入进行下去。而对于“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地方政府不应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是财政出钱的这一块,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进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的支持,不能因为地方财政存在困难,就把工作推给下属办事机构,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实际上是违反了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有悖于养老保险的权威性、强制性和共济性的特点,必须尽早纠正这种偏差。

四、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逐步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具有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待遇给付机制,基本保险待遇与工资物价适当挂钩的调节机制;保险基金管理与退休人员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为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权利、义务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长期实行国家统包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人们的依赖性强,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强调权利、义务与强制性相合,这是相辅相成的。享受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待遇,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有的权利,这在《宪法》、《劳动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如《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国家和社会必须保证维护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工作人员个人也要树立自我保障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尽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个人支付部分的义务。要做到两者和谐统一,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以保证单位和个人都参加保险,履行应尽的义务,享受应有的权利。

2、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

我国过去没有把社会保险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包揽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费用,特别是养老保险费用,没有形成基金积累,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国情。因此,党和政府提出了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说,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经济保障,一个地区社会养老保障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受到该区人口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养老保险水平应从国情国力和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使之与国家财政状况、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个人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要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根据经费来源渠道,合理确定国家、单位和个人各自承担的责任和缴纳费用的适当比例,同时,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实行部分积累的办法,逐步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储备。

3、行政管理和基金运营要分开的原则

社会保障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事业,不能只管钱、不管人和事,它应该包括钱、人、事管理在内的一整套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正着手基金的统筹与给付机制的建立,如果将立法、收缴、发放、处罚都归于一家,容易出漏洞,因此要强调政事分开,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制定政策是行政职能,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在中央设置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的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以避免多头管理下的项目交叉、标准不一、相互摩擦等弊端,基金管理应当尽量利用民间

组织和机构力量,使它们按有关政策法规负责社会保险金的筹集、给付、管理和运营工作。在具体实施中,应按照不同性质严格区分不同管理部门的权责界限,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在征、管、用三个环节上,各司其职,征缴有度,管理有方,使用有效,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资金浪费或挪用,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

总之,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越早抓效果越好。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勇于创新,讲求实效,不断把这项改革推向前进。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三

同志们:我们:

今天我为大家讲课,我讲的主题是共产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做保护党的纪律的忠诚卫士。

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在实践中自觉锻炼忠于党、听取党指挥的优秀品格?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党的纪律。围绕遵守党的纪律这个主题,我主要谈四个问题

第一,充分认识党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第二,深刻认识党纪律的基本特征。

第三,在新形势下要保护党的纪律底线。

第四,共产党员应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

本课目的:通过教育,进一步明确党员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党员的要求,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纪律意识。课程重点:通过课程,巩固党员干部听党话和党走路的思想基础,促进忠于党的实践转变,为庆祝100周年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党的纪律是党内各种规章制度、条例和决策的总和,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政治生活规范和行为规范,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一)党的纪律是维持党团结统一的凝固剂。

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统一,除了依靠正确的渠道方针政策,依靠党员对党的事业忠诚外,还要有严格的纪律保证。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党的纪律,才能凝聚全党意志,提高党的战斗力,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完成党的历史使命。

原苏联共产党崩溃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苏联共产党内发出不同的声音,党员纪律松弛,关键时刻军队不听党的指挥,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分裂。回顾这段历史,深刻体验其中的教训。

(广播结束)从刚才的录像中可以看出,关键时刻党员和军队的不听号令,大大导致了政令不出克里姆林宫,最后苏联也不能回天。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教训,我们必须吸取教训,安心思考危险。事实上,除了前苏联解体这一教训值得我们思考外,在我党的历史上,陈独秀、张国岛、王明、林彪和四人帮等都忽略了党的纪律,给党和国家事业带来了重大损失。

今天,我党发展成为拥有9191.4万党员、468.1万基层党组织的大党。这里有一组数据。1921年11月,中央局发展党员至30人,成立区执行委员会,根据党纲成立正式中央执行委员会,到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展了约5.8万党员,领导了280多万劳动者、970多万农民、3.5万共青团员,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员人数达到448.8万人,2007年党员人数达到7239.1万人,根据20年的最新数据统计,现在我党员人数达到9191.4万人。

再看一下基层党组织的数量发展图,在1922年6月2大召开之前,党的基层党组织在14个左右,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党的基层组织已经成长为19.5万个,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基层组织总数增加到211.6万个,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推进党建新伟大工程的生动实践,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恢复和持续迅速发展,到2010年底,党的基层组织总数为38.20万个党的总数据

从上述两项数据可以看出,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从30多人的小党发展到现在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大党,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充分显示了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寻求利益的强大魅力和凝聚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没有铁一样的党纪,就不可能形成如此强大的组织。

目前,在一些党员的脑海中,党章所规定的理论基础、政治主张、总体意志、共同理想已经没有那么牢固,讲政治要求、遵守和执行政治纪律的意识逐渐淡化。一些党员甚至认为政治和冶金纪律是一种软制约,这与违反没什么关系。有些人对党的方针政策合意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自由散漫,我素质。这些思想和行为极大地危害了党的集中统一。须知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长期执政,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因此,我们每个党员都要自觉以党的纪律为基准,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勇于与破坏党的纪律行为作斗争,切实以严格的纪律保证党的路线政策在本部门、本部门有效贯彻,保证党始终集中统一。

(二)党的纪律是战胜所有敌对势力的杀手。

毛泽东曾指出:加强纪律性,革命不胜。严明的纪律是我党我军的特有优势,是战胜所有敌人的杀手。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的倾向没有变化,但单方面主义已经提高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加快了,但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越来越突出的世界进步越来越新,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纪念,各国之间矛盾和利益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无论是合作还是斗争,内容、方式和手段都更加复杂变化。与此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发展强大,制造中国威胁论,政治压制,军事压制,影响中国和平和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

从国内来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等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样化,思想状态越来越复杂,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强调期,改革越前进,接触的矛盾越深,相关利益越复杂,面临的阻力越大。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着更复杂、更有挑战性的考验。我认为,到了这个关键时刻,作为党员,越要进一步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号令意识,明确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坚决防止政治自由主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地举旗,听党的指挥,不给敌对势力和有用心的人任何乘坐的机会。

(三)党的纪律是抵抗腐烂思想文化侵蚀的防火墙。

没有严明的纪律,不及时纠正思想、组织、作风等存在的不纯现象,党在实践中生成,在奋斗中获胜,在发展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只是空谈。目前,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侵蚀和影响不断加深,成为破坏民族意志、侵蚀党的肌肉、动摇人们信念的毒瘤,成为繁殖腐败的温床和产生一切丑恶现象的祸根。少数党员放松纪律约束,走向腐败堕落,最终受到纪律的严惩。实践证明,严格明确党的纪律是纯洁党的团队,保持党的肌肉健康的根本保证。党员团队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长期的党性修养训练,严格的监督和严格的纪律这一防火墙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党员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自觉用党的纪律约束言行,切实对党的事业负责,对自己的政治前途负责。

党的纪律是根据党的纲领和民主集中制原则,根据形势任务和建设实践的需要制定的。党的纪律内涵十分丰富,领域十分广泛,涵盖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活动的所有领域,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纪律、经济纪律、组织纪律、人事纪律、宣传纪律、大众纪律、保密纪律、外事纪律等。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看,党的这些纪律具有共同的鲜明特征

(一)本质的阶级性。鲜明的阶级性是党纪律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是中国工薪阶层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除此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胡耀邦在红军时代回答别人参加共产党有什么好处时,说:参加共产党的99条都是坏处,在辛苦的前面,在享受的后面冲锋,在后面可能会被杀害,被关进监狱的危险工作急于工作……说到好处,我认为只有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些都充分说明们党的所有发言和行动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利益。党的纪律是为了保障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制定的,任何违反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每个党员都要充分认识党的纪律阶级属性,自觉地站在维护和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忠诚地遵守党的纪律。

(二)内容的科学性。我党的根本大法《党章》自1922年7月制定发行以来,经过了15次党代会的讨论修正。《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从1997年试行到2004年正式发行,经历了7年的试行论证。可以说,我们党的纪律是充分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保护大多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纪律,符合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规律,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适用性。

(三)执行的强制性。党的纪律是党的意志和人民利益的体现,是经过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严肃性和强制性,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都要无条件遵守和执行。1937年,革命圣地延安发生了抗大六队队长黄克功,没能强迫结婚就开枪杀死陕北公学女学生刘茜的事件。黄克功曾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长征,担任过红军旅长。事后,他非常后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要求立功。当时,很多同志认为黄克功从小就成为红军,战斗勇敢,战功。

著,请求从宽处理。毛主席也很欣赏黄克功这个“红小鬼”,但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他认为党的纪律必须坚决执行,于是在回信中写道:“赦免他,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必须按照党和红军的纪律处他以极刑。”这一事件说明,党的纪律是铁的纪律,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必须坚决服从、强制执行,不能因为情况特殊而降低标准,更不能把个人认为是否正确作为遵守与否的前提条件。全党都要自觉维护党的纪律的尊严和权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纪律。

(四)适用的平等性。斯大林曾经讲过:“如果我们对领袖们宣布一种法规,对党内的‘平民’宣布另一种党的法规,那么我们就根本没有什么党,没有什么党的纪律了。”坚持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党的纪律的一项重要原则。坚持这个原则既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体现,也是反对特权思想在党的纪律问题上的硬性要求。这些年,党中央先后严肃查处成克杰、胡长清、陈良宇、薄熙来等一批高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充分表明党中央的坚强决心和鲜明态度,不论是什么人、不论职务多高、不论功劳大小,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我们每名党员对自己都不能有任何特殊思想,必须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觉遵守党的纪律。

(五)遵守的自觉性。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农奴主的纪律是棍棒纪律,资产阶级的纪律是饥饿的纪律,而工人阶级政党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之上的纪律。党章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我们党的纪律之所以能依靠大多数党员的自觉性来维护,是因为我们党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组织原则,能够团结凝聚广大党员自觉为实现党的纲领路线而奋斗。同时,党的纪律又是经过民主讨论而制定的,广大党员既是制定者,也是执行者,理应自觉遵守。

<>

当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西化”、“分化”,我国又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对每名党员提出了更为严峻的现实考验。严守党的纪律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守住党的纪律最基本的底线。具体来讲,就是要始终坚守“三条线”。

(一)要始终坚守政治纪律这条“高压线”。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我们有的党员缺乏应有的政治警觉,对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现象不是旗帜鲜明地坚决抵制,而是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明知不对,也不斗争;有的对一些错误言论自己也没有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就随声附和、人云亦云。对此,我们必须充分认清立场问题是党的纪律的核心问题,是检验党员政治品格的“试金石”,这方面只要有丝毫的动摇,就是政治上的大问题。

今年要庆祝建党100周年,对我们每名党员的政治立场,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政治立场坚定最根本的就是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就是自觉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看问题、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在重大原则面前始终做到头脑清醒、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具体来说,就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坚决贯彻,对国家和军队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不乱加议论,不发表有悖党中央、中央军委决策指示的言论;就是坚决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想,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就是严守组织纪律,在涉及上级人事变动等重大敏感问题上,不猜测,不议论,不传播小道消息,不犯政治上的自由主义。

(二)要始终坚守军令畅通这条“基准线”。保证政令军令的畅通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要求,是军队党的纪律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正因如此,“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首先强调“一切行动听指挥”,历代兵家都强调“军令如山倒”。

实践证明,军令不通、命令指示落实不到位,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944年1月,美军将领卢卡斯奉命从罗马小镇安齐奥登陆,占领阿尔卑斯山,以切断德军供应线。开始,美军出奇制胜,只伤亡100多人就成功登陆,但随后卢卡斯违反作战方案,不执行上级命令,没有指挥部队乘胜追击,而是在滩头停了9天。结果险些被德国援军赶回大海,最后苦战一个月,以伤亡近2万人的代价才打破包围。可见,坚决执行命令,对于夺取战争胜利是多么重要。一支军队,如果拒不执行上级命令,政治上就没有任何可靠之处。苏共28大后,原作为苏共领导军队的最高机关——总政治部不再隶属于苏共中央,军队开始实行“国家化”。在苏联“8·19”事件中,派往攻打议会大厦的部队指挥员不听招呼,没有一支部队按时发动进攻,最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在2006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中,原总统谢瓦尔德纳泽本已宣布实行紧急状态,但内务部特种部队却有50多名官兵投身反对派,200名国民警卫队队员随后也集体倒戈,谢瓦尔德纳泽除了下台别无选择。

(三)要始终坚守思想道德这条“警戒线”。《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薛录事的官员,高烧昏迷化为鲤鱼,恰遇渔夫垂钓,明知饵在钩上,吞之必惹祸上身,但因耐不住饵香扑鼻,张口一咬,终被钓去。

在现实生活中,各种诱惑随处可见,各种利益纠葛在所难免。如果我们不注重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就很容易在思想上出轨,在道德上滑坡,在行为上失范,最终会受到党纪法规的严肃惩处。从近年来上级通报的违法违纪案件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守不住思想道德这条“警戒线”,是当前党员违法违纪的突出问题。因此,每名党员都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守党的思想道德纪律,自觉按照“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要求,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面前,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

<>

严守党的纪律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每名共产党员都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做严守纪律的模范。实践中,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要在加强学习中增强自觉意识。古人讲:“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学习的重要不仅在于掌握知识,更在于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和思想素养。一个党员学识越丰厚,思维层次就越高,遵规守纪的自觉性就越强。个别党员因违规违纪、犯罪犯法受到惩处,谈教训都有重要的一条,就是放松了学习,忽视了思想改造。唯有勤于学习,善于感悟,才能明辨是非,自觉遵纪守法。要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多学一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学深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定理想信念,做到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干扰,都始终头脑清醒、是非分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都始终旗帜鲜明、对党忠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始终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当前,最重要是突出抓好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深入学习贯彻,努力在深入理解上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上取得新收获,切实用讲话精神统一思想和行动。要经常学习党章。党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本原理、总结和吸取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经验形成的,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在党内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约束力。党章第一章规定党员义务时明确指出,党员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党员有义务“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近年来,党委在组织学习贯彻党章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部分党员在贯彻党章的具体措施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把学习贯彻党章贯穿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切实强化党员意识、先锋模范意识,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和行为规范要求自己,不断进行自我解剖、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要认真学习党纪条规。原原本本逐项学,弄清每部法规、每一条款的具体要求,懂得每项纪律规定的意义和作用;反反复复经常学,把法纪作为身心保健的良药,不断强身固体;正反对比反思学,对照正反典型事例,在自警自省中增强对党的纪律的敬畏之情、戒惧之心。

(二)要在强化修养中提升思想境界。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化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良好的党性修养是共产党员严守纪律的思想源泉。党性修养的境界决定和影响着遵守党的纪律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讲,党的纪律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生命线”,需要用钢铁般的毅力来坚守。共产党员要自觉锤炼党性,使严守党的纪律由外界约束变为一种内在需求,实现从一般的被动服从到自觉遵守的飞跃。要砥砺政治品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科学真理来追求,作为政治信仰来确立,作为行为准则来遵循,不断提升政治理论水平。要端正人生价值追求,坚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自觉把个人成长进步融入到党的建设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切实做到以感恩之心对待组织、以进取之心对待工作、以平常之心对待进步、以成人之心对待同志。要加强道德修养,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检点自己的作风,不断克服自私自利、贪图安逸的劣性,克服自我迁就、自我放纵的心理,抑制私欲和杂念,不因金钱而变节,不因功名而浮躁,不因小节而失足。要坚持秉公用权,严格按照原则、制度、程序办事,防止权力失控。要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自觉净化生活圈,正确把握交往圈,切实纯洁娱乐圈,追求高品位和高格调的精神生活。

(三)要在点滴养成中培养良好习惯。细节决定成败,祸患积于忽微。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度的纪律性作为党员的一种素质,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形成的,而是持之以恒防微杜渐,坚持不懈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结果。同样严重违纪违规问题也是从平时不拘小节,不重养成开始的。所以,培养严守党的纪律的良好习惯,一定要从细微处抓起,靠平时点滴养成。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慎初、慎独、慎微。慎初就是在面对权、钱、色等因素的第一次侵扰时,思想上铸起坚固的防线,不心存侥幸,不打纪律法规的“擦边球”,不越雷池半步,把好第一关,守住第一道防线,凡党纪条规禁止的就要自觉“画地为牢”,守住纪律的最初防线。慎独就是越远离集体、远离领导、远离同志,越要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绷紧纪律这个弦;越是手中有权、没人监督、个人春风得意的时候,越要十分谨慎,高度警惕,处处用纪律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做到“四个一样”,就是没监督与有监督一个样、平时与关键时刻一个样、手中权力大与权力小一个样、身处顺境与逆境时一个样。慎微就是不能以“不是我一个”来原谅自己,不能以“一次不要紧”来开脱自己,不能以“一点小事无所谓”来放纵自己,时时处处警醒自己,点点滴滴要求自己,做严守党的纪律的模范。

(四)要在坚持原则中维护党的纪律。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是每名党员的义务。《党章》明确规定,每名党员要切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只有每名同志都坚决维护党的纪律,各级党组织都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违纪问题。当前,我们有的党员存在好人主义思想,看到问题不开口,遇到矛盾绕着走;有的监督上级怕穿小鞋,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下级怕得罪人,揭短难看到,批评难开展;有的单位对违规违纪问题心慈手软,不敢较真碰硬,存在以情代法、重行政处理轻党纪处罚等问题。这些都是对党的事业、对单位建设和对同志极不负责的做法。作为共产党员,在党的纪律受到侵犯、党的利益受到损害的时候,都要敢于站出来,坚决捍卫党的纪律。要敢于坚持原则,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该制止的一定要制止,理直气壮地与违纪行为作斗争。要积极开展党内监督,严格落实重要情况报告、个人重大事项报告、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和党员思想汇报等监督制度。要坚持依法从严执纪,做到一是一、二是二,既不偏袒照顾、执纪不严,也不逾越党纪、矫枉过正。

总之,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非常严峻复杂的形势下,我们全体党员干部一定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鉴别力,坚决抵制各种反动政治观点和错误思潮的侵蚀影响,时刻严守党的纪律,做党的忠诚卫士!

我的授课完了,谢谢大家!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四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如何忠诚于党的事业?谈论这个话题,看起来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其实不然,我以为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是一个非常具体的内容。我们强调忠诚于党的事业,那么,首先要搞清楚党的事业是什么?就应该是那千千万万、无以计数的现实的、具体的,与国家的发展壮大,与国家的繁荣昌盛,与民族的兴旺发达,与民族的和谐包容,与人民的安居乐业,与人民的幸福安康都是息息相关的工作。所以,强化忠诚于党的事业,不是空洞的,不是虚无的,而是明确的,是真实的。能够真正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在思想观念上保持清醒、明白,才能在目标任务上保持清醒,明白,才能在作为方式上保持清醒、明白。忠诚于党的事业,必须把无数的每项具体的工作做好,只有把每项工作落到实处,并取得成效,我们党的事业的辉煌才能够得以彰显。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我认为,忠诚于党的事业,做事是最好的作风。

<>

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我们党的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为了实现国家富,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事业,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要成就这样的事业,需要我们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久久为功,需要千千万万的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各级党员干部带领人民努力奋斗。我们要造就和培养这样一大批优秀的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理想信念问题是一个关乎党、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重大政治问题,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因此,我们要以此为标准,为此而努力。

第一,要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不能丢,首先不能丢马克思主义,丢了就不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守这份信仰。

第二,要坚持对理想的追求,“革命的理想高于天”。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追求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她是我们人类社会最美好的社会形态。实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应该成为我们党员干部为之永远奋斗的精神动力。我们党现在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就是朝着这个远大目标努力。一个人如果丧失对目标的追求,就会萎靡不振,一个社会缺乏共同的目标追求,就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就会迷失方向。如果作为领导十几亿人的执政党的共产党人没有共同远大的目标,同样会迷失前进的方向,丧失发展的动力,难以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如今,我们全中国人民正朝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意气风发,不断奏响胜利的凯歌,这是远大目标的激励,这是远大理想的指引。

第三,要坚持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我们认真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经艰难曲折,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付出巨大牺牲,带领人民在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从我们走过的正确道路去体会和认识,就是要从指导我们不断胜利前进的科学理论去体会和认识,就是要从保障我们健康发展进步的优越制度去体会和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体现了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又体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既符合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又符合人民的选择,符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根本原因就是走上了正确的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牢固树立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精神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我们忠诚于党的事业,首先就是要做坚定理想信念的人。

<>

我们党正在进行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事业,作为党员干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我们的角色,让责任与我们如影随行,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负有责任,每个人只有各司其责,爱岗敬业,才能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习近平同志指出:“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这是对全党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担当就是责任,是党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是党员干部担当精神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进入到党的干部队伍中特别是领导干部行列,责任无处不在,担当义不容辞。因此,忠诚于党的事业,做事必须要有担当精神。

第一,敢于担当,要有全局观念。“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党员干部尤其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是要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境界是一种追求,一种胸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这是一个人寻求价值实现的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所追求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每个人的人生境界所决定的。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只有把实现个人的抱负与伟大的时代使命结合起来才会有意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这注定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大局为重,以党的事业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胸襟坦荡,无私无畏,这样才能凝聚人心,激发斗志,形成合力。二是要有宽阔的视野。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当今世界变化日新月异,全球化,信息化瞬息万变,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超的战略思维。“登泰山而小天下。”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大千世界,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都要着眼长远,关注未来。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增强处理问题做好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主动性。三是要有开拓创新的勇气。我们面对迅猛发展变化的世界新趋势,我们的工作环境,社会环境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不能墨守常规,按部就班,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打破常规,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维,全新的举措,聚焦我们的工作,推进我们的工作,投身党到事业。

第二,敢于担当,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为官避祸平生耻”。作为党员干部承担着为党为人民为社会工作的职责,就必须牢固树立担当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避、不推诿,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在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发展和管理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层出不穷,各种问题复杂多变,如何正确把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改革开放的新趋势,社会发展稳定的新态势?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迎难而上,必须鼓起勇气破解,唯有如此,才能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一是要善于发现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有工作预见性和前瞻性,培养分析和洞察问题的能力,深入工作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从中发现问题,梳理情况,掌握规律,真正把问题找对、找准、查深、查透,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敢于面对问题。抓工作要敢于碰硬,有勇气和决心,这不仅是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素质,而且体现一个党员干部对党的事业忠诚,对人民利益高度重视,对崇高使命的执着坚守的政治品格。正视问题是对党员干部责任心的考验,对党员干部能力水平的考验,是化解矛盾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三是更着力解决问题。这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只是瞎说一顿”。那么,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更重要的是切实解决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落地有声,一件一件抓落实,一个一个难题破解,从而达到整体工作推进,保障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社会的进步。

第三,敢于担当,要坚持久久为功,善做善成,功成不必在我。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忠诚于党的事业,都要牢固树立这种思想。这不仅是对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也是党员干部人生境界的修练。一是要强化执行力。忠诚于党的事业,把做事作为最好的作风,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仅要有崇高的理想,宏伟的目标,而且要有明确的思路,具体的工作措施,理想的实现要有每个阶段的目标,不同阶段的目标要细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否则,就成了空喊口号,纸上谈兵了。“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必须在脚踏实地干事上下功夫,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抓好当下,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要开拓进取,爱岗敬业,干一件成一件,向未来迈进,为理想奋斗。二是要有坚持的定力。我们为了党的事业,不可能一一蹴而就,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艰苦卓越的努力,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坚持中发展。我们的事业连接历史和未来,接过事业的接力棒,继续前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分析问题,准确研判形势,运用新知识,拓展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在坚持中求发展,依据不同时代的特点,在新的起点上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奋力前进的接力赛。三是要形成合力。我们要多做谋长远,打基础的工作,为了共同的事业,一方面要主动作为,积极作为,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强大的合力,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三、忠诚于党的事业,做事要以人为本

“知之深切,方能行之自觉。”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共产党人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如习近平同志说的那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要牢固树立民本思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不会丧失斗志,就会自觉地把个人的理想追求牢牢地与为实现人们的幸福,为人民谋利益这个共同理想追求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宝贵经验的总结,更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我们强调忠诚于党的事业,做事要以人为本,就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感情上贴近群众,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一是要相信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根本。古人云:“乐民之乐者,民安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我们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热爱人民,站稳群众立场,倾听群众的呼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人民群众是改天换地的真正英雄,历史和实践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切。二是要依靠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以及改革开放时期,每个伟大壮举都来自于人民群众中间,我们要了解群众,熟悉群众,与人民群众交朋友,要时刻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吸纳民智,维护民利,尊重民权,听取民声,遵从民愿,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实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三是要为了群众。“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想问题办事情把群众满不满意,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第一信号,作为第一标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点滴做起,真抓实干,让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变化,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待孩子们能成长的更好,工作的更好,生活的更好。”这就是我们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

第二,要牢固树立坚强的党性意识。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能够使党员干部在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领头雁和引路人,始终成为改变人类社会面貌的主力军,要形成这样一支人民拥护、社会认可、顺应时代的优秀队伍,必须要有坚强的党性做保证。一是要守纪律。遵守党的纪律是共产党员最起码的要求,这是我们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守纪律,就是要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和生活纪律。我们中国共产党这么一个大党,靠什么凝聚力量?靠什么形成创造力?靠什么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就是靠铁的纪律。这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要保持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从严治党,严格要求。二是要讲规矩。我们党确立的规矩是为了维护我们党的团结统一,政治性是党内规矩的本质特征。“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不讲规矩,监督会失灵,政令会失效,明规则会形同虚设,潜规则会甚嚣尘上,政治生态会受到污染,党组织的公信力会削弱,严重损害党的权威和形象。因此,必须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严格遵守党章,按规矩办事,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三是要做表率。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忠诚于党的事业,必须走在时代前列,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群众的期望,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首先是做对党忠诚的表率。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坚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爱党,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对党忠诚,忠诚才能可靠,忠诚才能可信,忠诚才能肩负使命,忠诚才能成就事业。其次是做执政为民的表率。我们党员干部要想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实际出发,认真谋划发展思路,按照群众的所需所求来确立我们的工作任务,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真正造富于民。再次是做廉洁自律的表率,要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从严格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持续不断地反对“四风”,恪守“三严三实”,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行动上的自觉,做到敬畏权力,敬畏人民,严于律己,拒腐防变,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

第三,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忠诚于党的事业,要把工作做好,必须忠于宪法,忠于法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和尊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一是要加强法治教育宣传工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用法,要成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榜样;其次,要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工作,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培训,以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二是要切实加强司法实践,维护法律权威。“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我们强化法治思维,尊重宪法的最高法律地位,要公正司法,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古人尚且知道“徙木立信”。我们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根本上解决“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甚至“人治”代替“法治”的问题。通过加强司法实践,构建起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局面,法律的权威,法律的公信力深入人心。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于党的事业,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起码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修养,我们必须用实际具体的行动来证明这一点,“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因此,做事是最好的作风,我们必须而且只有付诸实践,才能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才能一步一步接近我们梦想的实现。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五

我在中央党校参加了全国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的学习培训。并有幸于1月12日和全体学员一道,在人民大会堂同xx直接交流、深入恳谈、聆听教诲,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县委书记,心中必须有党、必须有民、必须有责、必须有戒,对我们寄予了殷切期望,提出了严格要求,我们感到将受益终身。自古以来“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区)一级是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沿阵地,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权巩固的重要基础。县(区)委书记在这个基础中位置重要、责任重大、作用凸显,必须认真践行提出的“四有”要求,始终以焦裕禄式的好县(区)委书记标准严格对照、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一生忠诚于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

对党忠诚是县(区)委书记的重要标准,县(区)一级阵地也必须由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的人来坚守。要始终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时刻牢记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敢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要时刻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应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在本地区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认真学习原著、学习原文、学透原理,特别是要以深入学习贯彻xx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严格履行管党治党第一责任,坚持原则,敢于亮剑,从严抓班子带队伍,整风肃纪,治庸治懒,层层传导压力,坚决抵制和治理各种不良风气顽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言立行,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求实效,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坚决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显著的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看到希望,从而树立党的威信。

<>

党执政的目的是造福人民群众,党执政的归宿也是造福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端正履职为民的从政动机,坚持人民幸福的价值取向,始终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持续深化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寻差距、转作风、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要有“功成不必在于我”的境界,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端正发展的指导思想,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干为群众雪中送炭的工作,决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真正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牢记在心、见之于行,专注于事业、专注于群众,经常在组织和群众那里定坐标、打根基、找感觉,经常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同群众打成一片,为党员干部立好标杆、树好榜样。

<>

职务和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职务越高、权力越大,其责任越重。在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困难挑战风险更加严峻的形势下,作为县(区)委书记,更应强化责任意识,凭真情激情干事创业,以“敢担当、能承重、勇攻坚、善突破”的品质,积极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直面难题顽疾,不躲不绕不拖,敢于碰硬,敢作敢为,善作善成。要主动作为适应“新常态”,义无反顾地扛起“龙江第一区”的发展大旗,坚定以“敢为、求实、超越”的理念,全面构筑广大干部追求大发展和敢于超越的核心精神竞争力,持续领引南岗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做到速度不降、质量提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担当重任、靠前指挥、一线作战,将战略演进战役,以重点牵动全局,实现领导到一线指挥,工作到一线部署,大事、难事、啃骨头的事到一线作战,坚持以“抓大的、干实的、克硬的、创新的”风格,全力做好强产业优结构、强保障惠民生、强管理重承载等各项工作,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善于从与发达地区的比较中认识存在的差距,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方式方法、活动载体,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

<>

领导干部能否常怀敬畏和戒惧之心,关乎做人行事的操守和品行,关乎党的执政根基。要敬畏权力。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敬畏党纪。尤其要把模范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不断增强持久深入整改“四风”问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杜绝以权谋私,廉洁从政不做特殊人、不做特殊事。要敬畏国法。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打破“权大于法”的惯性思维,对法律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要敬畏人民。把人民群众作为执政基础、力量源泉和衣食父母,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善于在被监督下工作,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六

我在中央党校参加了全国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的学习培训。并有幸于1月12日和全体学员一道,在人民大会堂同习近平总书记直接交流、深入恳谈、聆听教诲,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习教导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县委书记,心中必须有党、必须有民、必须有责、必须有戒,对我们寄予了殷切期望,提出了严格要求,我们感到将受益终身。自古以来“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区)一级是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前沿阵地,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权巩固的重要基础。县(区)委书记在这个基础中位置重要、责任重大、作用凸显,必须认真践行提出的“四有”要求,始终以焦裕禄式的好县(区)委书记标准严格对照、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一名一生忠诚于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干部。

<>

对党忠诚是县(区)委书记的重要标准,县(区)一级阵地也必须由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的人来坚守。要始终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时刻牢记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纪律,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敢于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要时刻强化组织意识,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应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确保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在本地区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把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认真学习原著、学习原文、学透原理,特别是要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核心,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严格履行管党治党第一责任,坚持原则,敢于亮剑,从严抓班子带队伍,整风肃纪,治庸治懒,层层传导压力,坚决抵制和治理各种不良风气顽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言立行,高标准、严要求、快节奏、求实效,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坚决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显著的成效,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看到希望,从而树立党的威信。

<>

党执政的目的是造福人民群众,党执政的归宿也是造福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端正履职为民的从政动机,坚持人民幸福的价值取向,始终带着感情做群众工作,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持续深化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寻差距、转作风、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要有“功成不必在于我”的境界,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地位观,端正发展的指导思想,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干为群众雪中送炭的工作,决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真正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牢记在心、见之于行,专注于事业、专注于群众,经常在组织和群众那里定坐标、打根基、找感觉,经常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同群众打成一片,为党员干部立好标杆、树好榜样。

<>

职务和权力意味着责任和义务,职务越高、权力越大,其责任越重。在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更加艰巨、困难挑战风险更加严峻的形势下,作为县(区)委书记,更应强化责任意识,凭真情激情干事创业,以“敢担当、能承重、勇攻坚、善突破”的品质,积极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直面难题顽疾,不躲不绕不拖,敢于碰硬,敢作敢为,善作善成。要主动作为适应“新常态”,义无反顾地扛起“龙江第一区”的发展大旗,坚定以“敢为、求实、超越”的理念,全面构筑广大干部追求大发展和敢于超越的核心精神竞争力,持续领引南岗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做到速度不降、质量提升、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要以攻坚克难的勇气担当重任、靠前指挥、一线作战,将战略演进战役,以重点牵动全局,实现领导到一线指挥,工作到一线部署,大事、难事、啃骨头的事到一线作战,坚持以“抓大的、干实的、克硬的、创新的”风格,全力做好强产业优结构、强保障惠民生、强管理重承载等各项工作,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善于从与发达地区的比较中认识存在的差距,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方式方法、活动载体,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

<>

领导干部能否常怀敬畏和戒惧之心,关乎做人行事的操守和品行,关乎党的执政根基。要敬畏权力。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敬畏党纪。尤其要把模范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自觉践行“三严三实”,不断增强持久深入整改“四风”问题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杜绝以权谋私,廉洁从政不做特殊人、不做特殊事。要敬畏国法。引导各级干部自觉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打破“权大于法”的惯性思维,对法律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社会崇德向善、尊法守法。要敬畏人民。把人民群众作为执政基础、力量源泉和衣食父母,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善于在被监督下工作,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七

一、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养老保险,也称老年保险,指社会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为保障其基本生活而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自从198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人事部负责以来,国家人事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有关问题,并着重抓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截止1995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100多个地(市)、600多个县(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特别是有20多个地(市)、近100个县(区)进行了一步到位的全员改革试点,初步建立起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改革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养老依赖国家吃“皇粮”的局面,实现了养老机制的转换。

然而,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几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目前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地方的试点只是把合同工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起来,却并没有把广大公务员、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干部、固定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启动起来。相比之下,我国企业自1984年开展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以来,逐渐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元养老保险制度。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自成体系,顺利运转并发挥较好的保障作用。由此可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远远滞后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9月召开党的xx大期间对1000名群众就其十四大以来生活水平的变化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党的十四大以来居民饮食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以及着装水平、交通设施水平和工资收入、住房改善的满意程度均在50%,但却对养老保险改善和提高的满意度最低,有62.4%的被访者认为5年养老保险没有变化。为此,当前必须加快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根据国家人事部《人事工作1996—____________年规划纲要》,到____________年,我国将建立起多层次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与其他人员保险制度相协调的社会保险体系,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及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在由人事部门负责的机关、事业单位3200多万工作人员养老、失业、工伤三个保险项目之中,养老保险因为是解决每个工作人员离退休后生活保障的,它涉及人数最多,基金筹集和支付量最大,支付保险金的时间也最长,因此,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抓住养老保险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会促使整个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

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2、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

按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7%,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由生产者变为消费者,相应地国民收入中用于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迅速增加,特别是退休养老金费用支出占去了大部分。预计到____________年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5亿,占总人口的11%左右,而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将突破7%,两个比率都说明,我国在本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西方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承受能力比较强,比如日本在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689美元,而我国到____________年,预计退休人员将达到4330万人,退休金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占1/3,而此时我国人均收入预计才800美元左右。人口多底子薄的矛盾,将会非常突出并持续几十年。这么多的老年人,这么大的开支,如果不提早预筹养老保险基金,将来“四二一”家庭的独生子女负担不起,国家也负担不起,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将会下降,国家税收有相当大的比例要用于支付养老费用,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尽早进行,它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

3、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勤政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国家公务员,承担着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要求高、纪律严。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长期稳定地服务于机关、事业单位,促进工作人员勤奋工作、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有必要为每个人逐步建立一个养老保险帐户,把保险机制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纵观世上大多数国家,一般都对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制度有专门的规定,待遇要比企业优厚。随着年龄的增长,保险金积累的增加,任职年限的延长,多数工作人员都会变得越来越严谨,自我保障意识更加强烈,不去冒因不廉洁而被减少或取消保险金的风险。另外,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实行和事业单位职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国家行政机关开始了机构编制改革,实行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也引入了竞争机制,积极推行聘用制,这些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发展后劲。要保证这些改革的顺利进行,就需要解决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问题,特别是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辞职、辞退制度的正常实行更不能因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滞后,与企业等部门的改革不配套而流于形式,以致无法实际进行。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勤政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4、打破用工界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而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重要的人力和智力资源群体,要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为各类人才创造自主择业、各展其才的条件和环境,就需要解决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问题。为加速人才市场培育,我国实行了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重大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使大量人员在行业、地区间流动和转移,进出灵活的用工制度已在民营企事业、三资企业中显示了活力,而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国家对养老待遇的大包大揽造成了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保障待遇不公正,使得社会的部分人员不能正常流动,影响了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企业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因为养老基金的缴纳移交存在脱节而使前、后者之间人员不能自由流动。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能改变个人与单位在养老保障上的依附关系,为人员流动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实现行

业、地区间人员的合理流动与转移。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打破用工界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必然要求。

三、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着重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帮助参保人员分析、解决思想上存在的几种模糊的认识

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退休费是由财政支付的,因而有些同志认为养老保险金统筹搞不搞无所谓,尤其是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无非是把钱从这个口袋掏到另一个口袋,搞与不搞一个样,何必要人事部门多此一举;还有些同志认为不搞养老保险金统筹,个人不掏钱,退休费可以照拿,搞了统筹,个人反倒要出钱,主观上不愿支付个人应承担的缴费部分;另有一些同志则认为现在市场上各类保险公司开办的保险业务那么多,想为自己办保险可以随时随意选择险种,何必一定要搞强制性养老保险金统筹。之所以存在上述几种思想模糊的认识,是因为这些同志不理解国家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和作用,不明白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说明这些人还缺乏牢固的社会保险权利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他们不懂得养老保险是强制性保险,不同于社会上商业保险参加与否可以由个人自由选择,它是国家通过立法,把参加保险的人员范围、基金的筹集办法、项目内容的设定、待遇标准的制定都统一明确规定下来,任何参加人员都必要按规定执行。为此,必须努力做好宣传工作,从思想上帮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克服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改革心理承受能力,使这项改革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变成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2、注意克服部分效益好的参保单位存在着的“吃亏”思想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从国家统包走向社会保险,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不同的单位对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也不一样。对一些效益较差、离退休人员多、在职职工年龄结构偏高的单位,他们拥护、支持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因为一旦参加保险,离退休职工的保障费用,就由社会支付,单位就抛开了这个沉重的包袱,他们从社会保险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何乐而不为呢。而对那些效益较好,退休人员少,职工年龄结构较轻的行业和单位,则存在着吃亏的思想,认为自己付出的费用多得到的回报少,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后一类单位我们必须使他们认清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的关系,使他们明白市场经济千变万化,效益好不是永远不变的,好与差是相对的,而职工的保障却是无条件应予落实的,从而让这些单位自觉调整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统筹养老保险。

3、注意解决地方政府的思想顾虑,消除“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

一方面,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问题,因而它是件大事,又因为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调整问题,同时又是件难事。因而,有些地方政府认为抓这项改革工期大、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收不到立竿见影的工作效果,不如顺水推舟,等全省、全国工作铺开之后,再来实践也不迟。还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目前财力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没有必要从有限的财力中,抽出大量资金用来搞养老保险,担心养老保险改革会影响经济建设,还是慢慢来。另一方面,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营运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存在怕麻烦、怕增加财政负担的顾虑,因此就把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推给具体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去办理,希望它们能以收抵支、自我营运不给政府增加财政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管理机构为了使工作正常运转,不致因入不敷出而瘫痪,就采取了企业化经营的手段,它们经过仔细测算,对效益好、缴纳基金量大的单位积极要求参加养老保险,而对效益差、给付基金量大的单位却拒之门外,甚至于对历次增加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都要视其是否能收支相抵、略有节余而决定是否将其纳入缴费基金的基数。这样无形中就使人们产生了“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不利于吸引全社会关心、支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开展各项业务。目前,在全国总体改革方案

没有出台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之所以能打开工作局面,有的地区工作还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等不靠,勇于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对于那些存在着“等、靠”思想的地方政府来说,首先就要克服思想上的顾虑,把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起来。只要立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认识高、看得远,坚定改革信心,就一定能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深入进行下去。而对于“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地方政府不应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是财政出钱的这一块,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进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的支持,不能因为地方财政存在困难,就把工作推给下属办事机构,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实际上是违反了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有悖于养老保险的权威性、强制性和共济性的特点,必须尽早纠正这种偏差。

四、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逐步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具有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待遇给付机制,基本保险待遇与工资物价适当挂钩的调节机制;保险基金管理与退休人员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为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权利、义务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长期实行国家统包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人们的依赖性强,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强调权利、义务与强制性相合,这是相辅相成的。享受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待遇,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有的权利,这在《宪法》、《劳动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如《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国家和社会必须保证维护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工作人员个人也要树立自我保障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尽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个人支付部分的义务。要做到两者和谐统一,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以保证单位和个人都参加保险,履行应尽的义务,享受应有的权利。

2、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

我国过去没有把社会保险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包揽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费用,特别是养老保险费用,没有形成基金积累,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国情。因此,党和政府提出了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说,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经济保障,一个地区社会养老保障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受到该区人口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养老保险水平应从国情国力和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使之与国家财政状况、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个人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要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根据经费来源渠道,合理确定国家、单位和个人各自承担的责任和缴纳费用的适当比例,同时,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实行部分积累的办法,逐步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储备。

3、行政管理和基金运营要分开的原则

社会保障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事业,不能只管钱、不管人和事,它应该包括钱、人、事管理在内的一整套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正着手基金的统筹与给付机制的建立,如果将立法、收缴、发放、处罚都归于一家,容易出漏洞,因此要强调政事分开,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制定政策是行政职能,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在中央设置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的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以避免多头管理下的项目交叉、标准不一、相互摩擦等弊端,基金管理应当尽量利用民间

组织和机构力量,使它们按有关政策法规负责社会保险金的筹集、给付、管理和运营工作。在具体实施中,应按照不同性质严格区分不同管理部门的权责界限,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在征、管、用三个环节上,各司其职,征缴有度,管理有方,使用有效,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资金浪费或挪用,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

总之,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越早抓效果越好。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勇于创新,讲求实效,不断把这项改革推向前进。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八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是:适应人才流动;减轻财政的负担;增强公务员的风险意识;反腐倡廉;保证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将产生极大的作用。

现状问题症结

蓬溪县自年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取得了不少的经验,较好地实现了由原来的退休制度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征收由财政代扣代缴和支付的社会化发放。全县在职职工10082人,退休3737人,退休人员占在职37%。全县年应征3444万,其中:单位3071万,个人373万。年应支3757万。历年基金积累1200余万。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我们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在计划体制下的退休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过渡时改革不彻底而遗留下来的,有的是新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完善。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缴费和待遇的脱节

无论哪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它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当是对等的,而当权利和义务不对等时,势必会影响参保人对参与这个保险制度的积极性,而使这个保险制度不能长期地、良性地运作下去。我县目前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就存在着这个问题,按照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目前的养老保险模式为财政、单位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型,由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缴费的比例为投保工资的27.5%,单位和财政负担23。5%,个人负担4%。其中,4%进入个人账户。而当计算退休待遇时,则仍然沿用计划体制下的按工龄来计算退休待遇的办法,只是发放的途径由原来财政全额支付,改为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退休待遇水平保持不变。待遇的享受和缴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我们近10年的实际工作来看,由于待遇和缴费的关系脱节,造成以下几个消极现象,一是部分参保人对缴费的多少漠不关心,甚至希望缴费工资缴得越少越好,个人可以少出钱,就是因为缴费并不影响待遇水平。这也反映了我们的这个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引起参保人的足够重视,甚至有的人想钻政策的空子来逃避缴费或少缴费,最后吃亏的是国家。二是由于退休金缺口仍然由财政负担,而且经初步测算,这部分的退休金所占的比例在今后会越来越大,财政的负担也会日益加重。三是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人员的流动。当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向企业流动时,他们的退休待遇按企业的养老保险条例来计发,这样他们的退休待遇会大大降低,对于那些已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很长时间的人来说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已经为政府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年,而当他们流动到企业后这些功劳就全没有了。所以,很多年纪较大的工作人员不愿意流动到非机关事业单位,给我们的机构改革和公务员队伍年轻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反过来,企业的人员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时,不管他们为政府工作了多长时间,哪怕是一年他们也可以享受机关事业单位所有的退休待遇。因为我们目前的退休待遇的计算方法里并没有反映员工的工作经历。所以造成了机关事业单位老的人员不想走,而企业的人员在临近退休时又拼命想进机关事业单位,给某些有特权的人员有一定的空子可钻。

二、缴费基数没有反映工作人员真正的工资水平

按照四川省文件规定,从____________年1月1日起,各试点单位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为:凡纳入本单位人事部门工资基金管理的职工工资和各种补贴。按此理解其基数应为工资总额。而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投保工资基数是以上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文件中的基本工资为基数,而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实际工资(工资总额)远不止这个数。这样,造成了保险费没有做到应收尽收,椐粗略统计每年至少有30-40%漏缴。一是影响了保险基金的积累,降低了保险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直接影响退休后的待遇。对某些参照公务员待遇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和原计算办法的差额部分,因为按有关的文件规定,差额部分的享受由原单位研究解决,有的单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发这部分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投保工资没有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工资水平,按新的办法计算出来的退休待遇替代率就偏低了,降低了工作人员退休后的实际生活水准。三是事业单位改制的人员或向企业流动的人员。当缴费工资偏低时,就会影响个人账户的金额,在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积累额的多少对退休待遇的高低没有影响,但是企业就不同了,它直接影响今后的退休待遇。这种情况下,这类人就会感觉到不合理了。

三、个人账户的增值问题

个人账户积累金额的增值标准是个人账户退休金的替代率要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的依据。同企业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也建立了个人账户,建立个人账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体现激励机制,个人账户积累额越多,以后享受的退休待遇就越高,鼓励参保人员多投保;二是解决我国逐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支付退休金的负担越来越沉重,为减少退休高峰来临时的负担,建立个人账户是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但要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是个人账户的增值问题,如果个人账户不能做到保值增值,就失去了建立个人账户的意义,会打击职工参保的积极性。按照川办发[____________年]10号"在国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计算办法前,职工退休时,除按现行办法计发养老金外,再根据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按月发给养老金"。从上面的规定来看,没有个人账户基数组成项目,没有个人账户的增值规定,没有一个量化的目

标值,也没有规定这部分钱的支付渠道,故没执行也不好执行。从整个经济环境来考虑,建立个人账户相当于退休金的预提,如果个人账户不能做到很好的增值,跟不上工资增长的幅度,最后的负担还将转化到财政头上,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了。因此,应认真对待个人账户的增值问题,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人账户的增长率。

四、收不抵支问题

年初按"双基数"测算,年应征额3444万,年应支3737万,差293万,其中个人账户的个人部分4%再记入373万,地方财政要补666万。虽然财政是挂帐没有出钱,但从分析来看,是收不抵支,入不敷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小一少一大",即:基金征集比例小;参保人数在逐年减少,主要是事业单位从____________年8月23日以后聘用的人员一律参加社会保险;退休人数在增大,事业单位改革地方政策性的退休达到高峰,退休金也相应增大。这样,使本来积累不多的基金更是告急,何以抵御退休高峰期给养老保险带来的风险?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处在试点阶段,这些问题是客观的,也是可以解决的。其主要症结是:法规、政策不统一。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二是管理体制经常变化,没有专门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机构。如何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使之科学、合理,下面谈一些想法。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任何养老保险模式最基本的要求,目前我县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计发办法和缴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缴费的多少并不决定待遇的高低,使参保的退休人员对养老保险的意见很大,"参保和不参保一个样,缴费和不缴费一个样。"解决的办法:一是将目前的由财政局发的补差部分和福利性津补贴纳入退休待遇的计发办法里;二是退休待遇的计发办法要反映参保人员在机关事业和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确定一个系数;三是要反映个人账户的积累,标准和时期指标要细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积极性,是一个不用宣传的"活广告",同时退休待遇也更加公平合理。

二、加强养老保险预算和基金的精算工作

"以支定收,略有节余"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对未来做出承诺的计划。在社会保障领域,精算工作就是预测未来,精算就是对社会保障计划费用及其可能的变化做出长期预测,从而提供信息,使该计划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建立在合理的财力基础之上。主要起着危险因素评价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因此,精算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必须的设置组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精算在社会保险领域的应用过程需要在调查研究和核对有关参保、死亡、退休人数、工资增长率等基础资料上进行。具体的社会保险精算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精细的试算过程。在现行保险模式原则的基础上,试算出每年共济部分社会保险收费率以及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对未来的退休待遇进行评估,对总体风险、收支平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精算的进程,做好中长期预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目前蓬溪县的养老保险基金本来具有风险,加之退休高峰可能在__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__年到来,个人账户的积累额的增值没有,职工工资增长却非常快,而且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基数未反映工作人员的实际工资水平,没有做到"应收尽收",要维持高的退休替代率有相当的困难。我县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预算管理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没有精算的业务骨干。今后,要深化蓬溪县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首先要对征缴、支付基数进行细化精算,再适当提高征缴比例。其次,是对提前退休的人员按比例递减养老金,从政策上加以控制。另外是改革退休和养老金审批办法,由单一的审批改为与经办机构共同审批和核定,以解决"别人请客我买单"的问题。这些都离不开社会保障基金的精算制度,使养老基金能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行。

三、尽快纳入省级统筹

实行更感高层次的统筹,也是一种解决贫困地区养老保险的有效办法。当养老保险基金预警时,在统筹范围内给一定的转移支付,以解燃眉之急,体现社会共济和社会互济,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养老保险的优越性,确保社会稳定,为机关事业单位保险注入活力。达到改革的目的。

年月日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九

______公司(以下简称企业)与______公司工会(以下简称工会),为了明确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巩固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经企业方代表和职工方代表平等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总则

1、______公司(作为企业方和职工方的利益共同体,以下简称公司)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应进一步深化改革,贯彻执行“强化内部管理,适应‘两个转变’,增强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的总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步前进。实现“施工产值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企业能级和职工素质双提高,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的目标。

2、公司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营机制,增强职工是企业主人的责任感,增强职工在市场竞争中的危机感,进一步提高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公司是双方利益的共同体。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全体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全体职工必须以主人翁的精神,与企业同心同德,积极拓展市场,在各自岗位上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提高劳动技能,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

二、劳动报酬

1、公司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核发放的工资政策。同时,随着公司内部改革的深化,逐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

2、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后,公司按不低于______元人民币支付月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______市最低工资标准将逐年增长,公司确保按不低于______市政府最低工资支付月薪(最低工资的组成,按______市有关规定执行)。

3、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结合我公司生产经营和职工劳动特点,将职工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责任、劳动技能、劳动条件以及劳动实绩紧密联系起来,使劳动报酬充分反映劳动数量上和劳动质量上的差别,使企业职工工资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效益好坏上下浮动。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并提交公司职代会审议。

4、公司对参加各类技术比赛获得______电力建设系统及以上级别名次的职工给予奖励。

5、公司对被评为______市、部及以上级别的劳模,包括市、部单项先进工作者(生产者)、“三八红旗手”等,给予奖励。

三、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

1、公司实行每周______小时,每日______小时工作制。

2、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电力企业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的规定,公司制定并执行《关于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暂行办法》。企业按施工实际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其具体实施办法须征求工会意见。

3、公司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1)本企业工龄满______年至______年的职工,享受______天休假;

(2)本企业工龄满______年至______年的职工,享受______天休假;

(3)本企业工龄满______年及以上的职工,享受______天休假。享受探亲假的职工,按有关规定办理。

4、公司应不断改善生产和经营管理,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按规定控制加班。对因工作任务确需加班的职工,可采用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方式,节假日加班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5、公司依法执行国家规定的婚、丧、产、探亲假等休假制度。

6、公司对职工家庭迁居者,给予一天迁居假。凡涉及动迁的职工,其迁居假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7、职工住房因灾害性天气致房屋损坏或进水等特殊情况时,可酌情给予半天至一天的临时休假。

8、盛夏高温季节,气温在35℃以上,处在高温下作业的职工,由企业安排适当调整作息时间。

四、劳动安全和卫生

1、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和法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改善职工的劳动防护条件。特别是在防止“高空落物,高空坠跌”和触电事故方面要有特殊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公司积极推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实施细则》及补充管理办法,以保证安全责任到人。

3、职工必须参加公司举办的劳动安全和卫生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合理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4、企业按不少于年产值3‰的资金,作为劳动保护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费用。

5、企业和工会共同努力推行安全设施的规范化和劳动保护制度化。在新开工工程(项目)实施前,企业将劳动条件、安全卫生设施的规划,向公司工会报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落实劳动保护“三同时”,工会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意见,并督促和配合企业及时整改。

6、公司按国家规定对女职工实行“四期”保护。

7、公司对职工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对接触有害物质的职工和从事高温作业的职工,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对女职工每两年进行一次妇科专项检查。体检后对不适应原岗位工作的职工应进行调整。

8、企业向职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特别是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绝缘鞋、电焊手套等,应由公司统一组织采购,由质检、安监部门负责验收。

9、企业按国家规定,向实际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发放营养补贴费。

10、夏、冬两季,企业要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和防寒防冻措施。高温饮料费按规定发放。

11、当企业发生工伤事故或其它危及职工安全的重大事故时,工会应参与事故的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12、为切实加强饮食卫生和生活卫生的管理,工会配合企业不定期对职工食堂、浴室、宿舍、保健站的工作进行检查。

五、保险福利

1、企业按国家规定,为职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并按时交纳保险费。职工按规定有享受上述各项保险的权利。

2、企业和工会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实际承受能力,逐步健全其它补充保险制度。

3、企业在本合同期内每年确保不少于______万元用于解困和改善职工住房。如政府另有货币分房政策出台,按政策作相应调整。

4、企业按国家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福利基金专款专用,使用情况向公司职代会汇报。

5、企业在本合同期内每年从福利基金中提供不少于______万元的资金,用于组织开展对实际从事有职业危害的职工定期脱产休养和组织先进职工休养,以调动职工积极性。

6、为丰富职工业余文体生活,企业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前提下为所属各施工点和公司本部,提供一定的文化场所和设施。

六、劳动关系协调

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凡在本公司就业的人员必须与公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并且适用本集体合同的所有条款。

2、企业为适应经营机制转换,可以根据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对企业中的富余人员可以作转岗、待岗等分流处理。工会应积极配合做好思想工作。

3、公司富余人员的转岗、待岗等分流办法及实施细则按有关规定执行。

4、职工对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保险福利等与企业发生争议时,可在______天内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也可在企业内按下列程序提出申诉:

(1)申诉职工可以在事发______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直接领导(工地或部门负责人)提出,该工地或部门领导应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2)申诉职工对直接领导的答复不满意,可以向有关职能部室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诉,由该部室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在接到此申诉后的______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3)申诉职工对职能部室的答复仍不满意,可以直接向公司经理提出书面申诉,公司经理或委托代理人应在接到此申诉后的______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4)如自愿接受在企业内作劳动争议调解的职工对上述答复仍不满意,可以将书面申诉提交公司工会或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由工会或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与企业协商解决。内部调解一般应在______天内结束。申诉职工对调解结果仍不满意者,可以按有关规定向公司所在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

七、附则

1、本合同适用于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

2、本合同有效期自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在合同有效期内,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3、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或发生违约,双方应及时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以请上级有关部门调解或按法定程序申诉仲裁。

4、本合同未尽事宜,按国家规定执行,对改革中公司发生的一些新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

5、公司全员已实行的《劳动合同》中有些条款如与本合同相抵触的,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应以本合同为准。

6、本合同经公司第七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并按有关规定报送______市劳动局审查后生效。

7、本合同终止前______天内,双方应进行新一轮集体协商,并依法签订新的集体合同。

8、本合同一式五份。双方各执一份,报______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份,上级工会一份,归档一份。

企业方首席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职工方首席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十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目的是:适应人才流动;减轻财政的负担;增强公务员的风险意识;反腐倡廉;保证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推动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将产生极大的作用。

现状问题症结

蓬溪县自年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以来,取得了不少的经验,较好地实现了由原来的退休制度向养老保险制度的过渡,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征收由财政代扣代缴和支付的社会化发放。全县在职职工10082人,退休3737人,退休人员占在职37%。全县年应征3444万,其中:单位3071万,个人373万。年应支3757万。历年基金积累1200余万。经过这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我们现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在计划体制下的退休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养老保险制度过渡时改革不彻底而遗留下来的,有的是新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完善。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缴费和待遇的脱节

无论哪一种养老保险制度,它的权利和义务都应当是对等的,而当权利和义务不对等时,势必会影响参保人对参与这个保险制度的积极性,而使这个保险制度不能长期地、良性地运作下去。我县目前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就存在着这个问题,按照新的养老保险制度的规定,目前的养老保险模式为财政、单位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型,由财政、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缴费的比例为投保工资的27.5%,单位和财政负担23。5%,个人负担4%。其中,4%进入个人账户。而当计算退休待遇时,则仍然沿用计划体制下的按工龄来计算退休待遇的办法,只是发放的途径由原来财政全额支付,改为由社会保险基金支付,退休待遇水平保持不变。待遇的享受和缴费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我们近10年的实际工作来看,由于待遇和缴费的关系脱节,造成以下几个消极现象,一是部分参保人对缴费的多少漠不关心,甚至希望缴费工资缴得越少越好,个人可以少出钱,就是因为缴费并不影响待遇水平。这也反映了我们的这个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并没有引起参保人的足够重视,甚至有的人想钻政策的空子来逃避缴费或少缴费,最后吃亏的是国家。二是由于退休金缺口仍然由财政负担,而且经初步测算,这部分的退休金所占的比例在今后会越来越大,财政的负担也会日益加重。三是不利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人员的流动。当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向企业流动时,他们的退休待遇按企业的养老保险条例来计发,这样他们的退休待遇会大大降低,对于那些已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很长时间的人来说是不合理的,因为他们已经为政府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年,而当他们流动到企业后这些功劳就全没有了。所以,很多年纪较大的工作人员不愿意流动到非机关事业单位,给我们的机构改革和公务员队伍年轻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反过来,企业的人员向机关事业单位流动时,不管他们为政府工作了多长时间,哪怕是一年他们也可以享受机关事业单位所有的退休待遇。因为我们目前的退休待遇的计算方法里并没有反映员工的工作经历。所以造成了机关事业单位老的人员不想走,而企业的人员在临近退休时又拼命想进机关事业单位,给某些有特权的人员有一定的空子可钻。

二、缴费基数没有反映工作人员真正的工资水平

按照四川省文件规定,从____________年1月1日起,各试点单位职工缴费工资基数为:凡纳入本单位人事部门工资基金管理的职工工资和各种补贴。按此理解其基数应为工资总额。而目前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投保工资基数是以上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文件中的基本工资为基数,而实际上,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实际工资(工资总额)远不止这个数。这样,造成了保险费没有做到应收尽收,椐粗略统计每年至少有30-40%漏缴。一是影响了保险基金的积累,降低了保险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二是直接影响退休后的待遇。对某些参照公务员待遇的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来说,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和原计算办法的差额部分,因为按有关的文件规定,差额部分的享受由原单位研究解决,有的单位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发这部分的待遇。另一方面,由于投保工资没有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工资水平,按新的办法计算出来的退休待遇替代率就偏低了,降低了工作人员退休后的实际生活水准。三是事业单位改制的人员或向企业流动的人员。当缴费工资偏低时,就会影响个人账户的金额,在机关事业单位个人账户积累额的多少对退休待遇的高低没有影响,但是企业就不同了,它直接影响今后的退休待遇。这种情况下,这类人就会感觉到不合理了。

三、个人账户的增值问题

个人账户积累金额的增值标准是个人账户退休金的替代率要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的依据。同企业一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也建立了个人账户,建立个人账户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体现激励机制,个人账户积累额越多,以后享受的退休待遇就越高,鼓励参保人员多投保;二是解决我国逐渐严重的老龄化问题,随着老年人口的日益增多,支付退休金的负担越来越沉重,为减少退休高峰来临时的负担,建立个人账户是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但要实现这两个目标的关键是个人账户的增值问题,如果个人账户不能做到保值增值,就失去了建立个人账户的意义,会打击职工参保的积极性。按照川办发[____________年]10号"在国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计算办法前,职工退休时,除按现行办法计发养老金外,再根据本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20,按月发给养老金"。从上面的规定来看,没有个人账户基数组成项目,没有个人账户的增值规定,没有一个量化的目

标值,也没有规定这部分钱的支付渠道,故没执行也不好执行。从整个经济环境来考虑,建立个人账户相当于退休金的预提,如果个人账户不能做到很好的增值,跟不上工资增长的幅度,最后的负担还将转化到财政头上,就失去了改革的意义了。因此,应认真对待个人账户的增值问题,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人账户的增长率。

四、收不抵支问题

年初按"双基数"测算,年应征额3444万,年应支3737万,差293万,其中个人账户的个人部分4%再记入373万,地方财政要补666万。虽然财政是挂帐没有出钱,但从分析来看,是收不抵支,入不敷出。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小一少一大",即:基金征集比例小;参保人数在逐年减少,主要是事业单位从____________年8月23日以后聘用的人员一律参加社会保险;退休人数在增大,事业单位改革地方政策性的退休达到高峰,退休金也相应增大。这样,使本来积累不多的基金更是告急,何以抵御退休高峰期给养老保险带来的风险?

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处在试点阶段,这些问题是客观的,也是可以解决的。其主要症结是:法规、政策不统一。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二是管理体制经常变化,没有专门研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机构。如何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使之科学、合理,下面谈一些想法。

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

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任何养老保险模式最基本的要求,目前我县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计发办法和缴费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缴费的多少并不决定待遇的高低,使参保的退休人员对养老保险的意见很大,"参保和不参保一个样,缴费和不缴费一个样。"解决的办法:一是将目前的由财政局发的补差部分和福利性津补贴纳入退休待遇的计发办法里;二是退休待遇的计发办法要反映参保人员在机关事业和在企业的工作经历,确定一个系数;三是要反映个人账户的积累,标准和时期指标要细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参保人员的积极性,是一个不用宣传的"活广告",同时退休待遇也更加公平合理。

二、加强养老保险预算和基金的精算工作

"以支定收,略有节余"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对未来做出承诺的计划。在社会保障领域,精算工作就是预测未来,精算就是对社会保障计划费用及其可能的变化做出长期预测,从而提供信息,使该计划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建立在合理的财力基础之上。主要起着危险因素评价和风险管理的作用。因此,精算在社会保障领域是必须的设置组合,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精算在社会保险领域的应用过程需要在调查研究和核对有关参保、死亡、退休人数、工资增长率等基础资料上进行。具体的社会保险精算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精细的试算过程。在现行保险模式原则的基础上,试算出每年共济部分社会保险收费率以及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对未来的退休待遇进行评估,对总体风险、收支平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精算的进程,做好中长期预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目前蓬溪县的养老保险基金本来具有风险,加之退休高峰可能在__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__年到来,个人账户的积累额的增值没有,职工工资增长却非常快,而且单位和个人的缴费基数未反映工作人员的实际工资水平,没有做到"应收尽收",要维持高的退休替代率有相当的困难。我县还没有建立起完备的预算管理制度和风险预警制度,没有精算的业务骨干。今后,要深化蓬溪县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首先要对征缴、支付基数进行细化精算,再适当提高征缴比例。其次,是对提前退休的人员按比例递减养老金,从政策上加以控制。另外是改革退休和养老金审批办法,由单一的审批改为与经办机构共同审批和核定,以解决"别人请客我买单"的问题。这些都离不开社会保障基金的精算制度,使养老基金能在一个良性轨道上运行。

三、尽快纳入省级统筹

实行更感高层次的统筹,也是一种解决贫困地区养老保险的有效办法。当养老保险基金预警时,在统筹范围内给一定的转移支付,以解燃眉之急,体现社会共济和社会互济,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条件下养老保险的优越性,确保社会稳定,为机关事业单位保险注入活力。达到改革的目的。

年月日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十一

一、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

养老保险,也称老年保险,指社会劳动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为保障其基本生活而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是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离退休人员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的一项重要措施。

自从1981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由人事部负责以来,国家人事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有关问题,并着重抓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截止1995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100多个地(市)、600多个县(区)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养老保险改革试点,特别是有20多个地(市)、近100个县(区)进行了一步到位的全员改革试点,初步建立起国家、单位、个人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改革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养老依赖国家吃“皇粮”的局面,实现了养老机制的转换。

然而,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几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目前仍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地方的试点只是把合同工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员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起来,却并没有把广大公务员、差额拨款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干部、固定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启动起来。相比之下,我国企业自1984年开展职工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以来,逐渐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元养老保险制度。经过10多年的探索实践,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自成体系,顺利运转并发挥较好的保障作用。由此可见,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远远滞后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进程。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9月召开党的xx大期间对1000名群众就其十四大以来生活水平的变化所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党的十四大以来居民饮食水平大幅度提高、通讯设施水平明显提高、以及着装水平、交通设施水平和工资收入、住房改善的满意程度均在50%,但却对养老保险改善和提高的满意度最低,有62.4%的被访者认为5年养老保险没有变化。为此,当前必须加快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1、建立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根据国家人事部《人事工作1996—____________年规划纲要》,到____________年,我国将建立起多层次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与其他人员保险制度相协调的社会保险体系,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及住房等方面得到更加可靠的保障。在由人事部门负责的机关、事业单位3200多万工作人员养老、失业、工伤三个保险项目之中,养老保险因为是解决每个工作人员离退休后生活保障的,它涉及人数最多,基金筹集和支付量最大,支付保险金的时间也最长,因此,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抓住养老保险就抓住了主要矛盾,就会促使整个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统一的、多层次的社会保

障体系的必然要求。

2、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

按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10%或65岁以上的人口占7%,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由生产者变为消费者,相应地国民收入中用于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险福利费用迅速增加,特别是退休养老金费用支出占去了大部分。预计到____________年我国60岁及其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1.5亿,占总人口的11%左右,而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则将突破7%,两个比率都说明,我国在本世纪末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西方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承受能力比较强,比如日本在197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689美元,而我国到____________年,预计退休人员将达到4330万人,退休金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占1/3,而此时我国人均收入预计才800美元左右。人口多底子薄的矛盾,将会非常突出并持续几十年。这么多的老年人,这么大的开支,如果不提早预筹养老保险基金,将来“四二一”家庭的独生子女负担不起,国家也负担不起,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将会下降,国家税收有相当大的比例要用于支付养老费用,将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尽早进行,它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宏伟目标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是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

3、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勤政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国家公务员,承担着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要求高、纪律严。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长期稳定地服务于机关、事业单位,促进工作人员勤奋工作、忠于职守、廉洁奉公,有必要为每个人逐步建立一个养老保险帐户,把保险机制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纵观世上大多数国家,一般都对国家公务员的退休制度有专门的规定,待遇要比企业优厚。随着年龄的增长,保险金积累的增加,任职年限的延长,多数工作人员都会变得越来越严谨,自我保障意识更加强烈,不去冒因不廉洁而被减少或取消保险金的风险。另外,随着《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实行和事业单位职员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国家行政机关开始了机构编制改革,实行精简机构,分流人员,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也引入了竞争机制,积极推行聘用制,这些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旨在提高人员素质,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进一步挖掘潜力,增强发展后劲。要保证这些改革的顺利进行,就需要解决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问题,特别是公务员与事业单位辞职、辞退制度的正常实行更不能因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滞后,与企业等部门的改革不配套而流于形式,以致无法实际进行。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促进机关、事业单位自身发展和勤政廉政建设的必然要求。

4、打破用工界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引入了竞争机制,而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国家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是重要的人力和智力资源群体,要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体系,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为各类人才创造自主择业、各展其才的条件和环境,就需要解决养老、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问题。为加速人才市场培育,我国实行了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多项重大改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使大量人员在行业、地区间流动和转移,进出灵活的用工制度已在民营企事业、三资企业中显示了活力,而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国家对养老待遇的大包大揽造成了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保障待遇不公正,使得社会的部分人员不能正常流动,影响了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企业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因为养老基金的缴纳移交存在脱节而使前、后者之间人员不能自由流动。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就能改变个人与单位在养老保障上的依附关系,为人员流动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实现行

业、地区间人员的合理流动与转移。因此,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打破用工界限促进人员合理流动的必然要求。

三、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着重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1、帮助参保人员分析、解决思想上存在的几种模糊的认识

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退休费是由财政支付的,因而有些同志认为养老保险金统筹搞不搞无所谓,尤其是机关和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无非是把钱从这个口袋掏到另一个口袋,搞与不搞一个样,何必要人事部门多此一举;还有些同志认为不搞养老保险金统筹,个人不掏钱,退休费可以照拿,搞了统筹,个人反倒要出钱,主观上不愿支付个人应承担的缴费部分;另有一些同志则认为现在市场上各类保险公司开办的保险业务那么多,想为自己办保险可以随时随意选择险种,何必一定要搞强制性养老保险金统筹。之所以存在上述几种思想模糊的认识,是因为这些同志不理解国家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和作用,不明白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制度,是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说明这些人还缺乏牢固的社会保险权利意识和自我保障意识。他们不懂得养老保险是强制性保险,不同于社会上商业保险参加与否可以由个人自由选择,它是国家通过立法,把参加保险的人员范围、基金的筹集办法、项目内容的设定、待遇标准的制定都统一明确规定下来,任何参加人员都必要按规定执行。为此,必须努力做好宣传工作,从思想上帮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克服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改革心理承受能力,使这项改革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变成职工群众的自觉行动。

2、注意克服部分效益好的参保单位存在着的“吃亏”思想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从国家统包走向社会保险,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不同的单位对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的认识也不一样。对一些效益较差、离退休人员多、在职职工年龄结构偏高的单位,他们拥护、支持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因为一旦参加保险,离退休职工的保障费用,就由社会支付,单位就抛开了这个沉重的包袱,他们从社会保险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益处,何乐而不为呢。而对那些效益较好,退休人员少,职工年龄结构较轻的行业和单位,则存在着吃亏的思想,认为自己付出的费用多得到的回报少,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对后一类单位我们必须使他们认清社会共济与自我保障的关系,使他们明白市场经济千变万化,效益好不是永远不变的,好与差是相对的,而职工的保障却是无条件应予落实的,从而让这些单位自觉调整眼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关系,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统筹养老保险。

3、注意解决地方政府的思想顾虑,消除“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

一方面,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问题,因而它是件大事,又因为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利益调整问题,同时又是件难事。因而,有些地方政府认为抓这项改革工期大、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收不到立竿见影的工作效果,不如顺水推舟,等全省、全国工作铺开之后,再来实践也不迟。还有的地方政府认为,目前财力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没有必要从有限的财力中,抽出大量资金用来搞养老保险,担心养老保险改革会影响经济建设,还是慢慢来。另一方面,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营运方面,有些地方政府存在怕麻烦、怕增加财政负担的顾虑,因此就把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推给具体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去办理,希望它们能以收抵支、自我营运不给政府增加财政负担。在这种情况下,基金管理机构为了使工作正常运转,不致因入不敷出而瘫痪,就采取了企业化经营的手段,它们经过仔细测算,对效益好、缴纳基金量大的单位积极要求参加养老保险,而对效益差、给付基金量大的单位却拒之门外,甚至于对历次增加的基本工资、津贴补贴都要视其是否能收支相抵、略有节余而决定是否将其纳入缴费基金的基数。这样无形中就使人们产生了“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不利于吸引全社会关心、支持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开展各项业务。目前,在全国总体改革方案

没有出台的情况下,一些地区之所以能打开工作局面,有的地区工作还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等不靠,勇于进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对于那些存在着“等、靠”思想的地方政府来说,首先就要克服思想上的顾虑,把养老保险工作开展起来。只要立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认识高、看得远,坚定改革信心,就一定能把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深入进行下去。而对于“养老保险赚钱论”的误解,地方政府不应该推卸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难点是财政出钱的这一块,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工作进展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财政的支持,不能因为地方财政存在困难,就把工作推给下属办事机构,不管不问,任其自生自灭,这实际上是违反了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有悖于养老保险的权威性、强制性和共济性的特点,必须尽早纠正这种偏差。

四、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

深化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逐步形成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具有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待遇给付机制,基本保险待遇与工资物价适当挂钩的调节机制;保险基金管理与退休人员管理相统一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为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权利、义务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长期实行国家统包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制度,人们的依赖性强,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开展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强调权利、义务与强制性相合,这是相辅相成的。享受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待遇,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有的权利,这在《宪法》、《劳动法》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都有明确规定。如《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国家和社会必须保证维护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工作人员个人也要树立自我保障意识,积极参与社会保险,尽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个人支付部分的义务。要做到两者和谐统一,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法规、规章制度,执行又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以保证单位和个人都参加保险,履行应尽的义务,享受应有的权利。

2、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

我国过去没有把社会保险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包揽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医疗、工伤等保险费用,特别是养老保险费用,没有形成基金积累,不符合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的国情。因此,党和政府提出了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合理负担的原则,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说,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经济保障,一个地区社会养老保障的水平和程度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受到该区人口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养老保险水平应从国情国力和地区实际情况出发,使之与国家财政状况、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个人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要按照机关、事业单位的不同性质,根据经费来源渠道,合理确定国家、单位和个人各自承担的责任和缴纳费用的适当比例,同时,努力拓宽资金渠道,实行部分积累的办法,逐步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的基金储备。

3、行政管理和基金运营要分开的原则

社会保障是一项非盈利性的社会事业,不能只管钱、不管人和事,它应该包括钱、人、事管理在内的一整套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目前,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正着手基金的统筹与给付机制的建立,如果将立法、收缴、发放、处罚都归于一家,容易出漏洞,因此要强调政事分开,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制定政策是行政职能,必须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在中央设置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社会保障、养老保险的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以避免多头管理下的项目交叉、标准不一、相互摩擦等弊端,基金管理应当尽量利用民间

组织和机构力量,使它们按有关政策法规负责社会保险金的筹集、给付、管理和运营工作。在具体实施中,应按照不同性质严格区分不同管理部门的权责界限,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在征、管、用三个环节上,各司其职,征缴有度,管理有方,使用有效,实现三者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防止资金浪费或挪用,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

总之,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越早抓效果越好。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勇于创新,讲求实效,不断把这项改革推向前进。

深化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的难点及对策十二

______公司(以下简称企业)与______公司工会(以下简称工会),为了明确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巩固和发展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经企业方代表和职工方代表平等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总则

1、______公司(作为企业方和职工方的利益共同体,以下简称公司)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应进一步深化改革,贯彻执行“强化内部管理,适应‘两个转变’,增强企业素质,提高经济效益”的总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同步前进。实现“施工产值和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企业能级和职工素质双提高,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的目标。

2、公司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经营机制,增强职工是企业主人的责任感,增强职工在市场竞争中的危机感,进一步提高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3、公司是双方利益的共同体。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到全体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全体职工必须以主人翁的精神,与企业同心同德,积极拓展市场,在各自岗位上承担起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提高劳动技能,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

二、劳动报酬

1、公司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考核发放的工资政策。同时,随着公司内部改革的深化,逐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

2、职工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后,公司按不低于______元人民币支付月薪。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______市最低工资标准将逐年增长,公司确保按不低于______市政府最低工资支付月薪(最低工资的组成,按______市有关规定执行)。

3、为了进一步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结合我公司生产经营和职工劳动特点,将职工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责任、劳动技能、劳动条件以及劳动实绩紧密联系起来,使劳动报酬充分反映劳动数量上和劳动质量上的差别,使企业职工工资同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效益好坏上下浮动。具体实施办法另行制定,并提交公司职代会审议。

4、公司对参加各类技术比赛获得______电力建设系统及以上级别名次的职工给予奖励。

5、公司对被评为______市、部及以上级别的劳模,包括市、部单项先进工作者(生产者)、“三八红旗手”等,给予奖励。

三、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

1、公司实行每周______小时,每日______小时工作制。

2、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电力企业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的规定,公司制定并执行《关于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暂行办法》。企业按施工实际情况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其具体实施办法须征求工会意见。

3、公司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

(1)本企业工龄满______年至______年的职工,享受______天休假;

(2)本企业工龄满______年至______年的职工,享受______天休假;

(3)本企业工龄满______年及以上的职工,享受______天休假。享受探亲假的职工,按有关规定办理。

4、公司应不断改善生产和经营管理,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按规定控制加班。对因工作任务确需加班的职工,可采用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弹性工作时间等方式,节假日加班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5、公司依法执行国家规定的婚、丧、产、探亲假等休假制度。

6、公司对职工家庭迁居者,给予一天迁居假。凡涉及动迁的职工,其迁居假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7、职工住房因灾害性天气致房屋损坏或进水等特殊情况时,可酌情给予半天至一天的临时休假。

8、盛夏高温季节,气温在35℃以上,处在高温下作业的职工,由企业安排适当调整作息时间。

四、劳动安全和卫生

1、公司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卫生的法律和法规,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断改善职工的劳动防护条件。特别是在防止“高空落物,高空坠跌”和触电事故方面要有特殊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公司积极推行《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实施细则》及补充管理办法,以保证安全责任到人。

3、职工必须参加公司举办的劳动安全和卫生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合理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4、企业按不少于年产值3‰的资金,作为劳动保护和安全技术措施的费用。

5、企业和工会共同努力推行安全设施的规范化和劳动保护制度化。在新开工工程(项目)实施前,企业将劳动条件、安全卫生设施的规划,向公司工会报备。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落实劳动保护“三同时”,工会如发现问题,应及时提出意见,并督促和配合企业及时整改。

6、公司按国家规定对女职工实行“四期”保护。

7、公司对职工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对接触有害物质的职工和从事高温作业的职工,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对女职工每两年进行一次妇科专项检查。体检后对不适应原岗位工作的职工应进行调整。

8、企业向职工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防护用品。特别是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绝缘鞋、电焊手套等,应由公司统一组织采购,由质检、安监部门负责验收。

9、企业按国家规定,向实际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职工发放营养补贴费。

10、夏、冬两季,企业要采取有效的防暑降温和防寒防冻措施。高温饮料费按规定发放。

11、当企业发生工伤事故或其它危及职工安全的重大事故时,工会应参与事故的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

12、为切实加强饮食卫生和生活卫生的管理,工会配合企业不定期对职工食堂、浴室、宿舍、保健站的工作进行检查。

五、保险福利

1、企业按国家规定,为职工办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金等各项社会保险,并按时交纳保险费。职工按规定有享受上述各项保险的权利。

2、企业和工会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实际承受能力,逐步健全其它补充保险制度。

3、企业在本合同期内每年确保不少于______万元用于解困和改善职工住房。如政府另有货币分房政策出台,按政策作相应调整。

4、企业按国家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福利基金专款专用,使用情况向公司职代会汇报。

5、企业在本合同期内每年从福利基金中提供不少于______万元的资金,用于组织开展对实际从事有职业危害的职工定期脱产休养和组织先进职工休养,以调动职工积极性。

6、为丰富职工业余文体生活,企业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前提下为所属各施工点和公司本部,提供一定的文化场所和设施。

六、劳动关系协调

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凡在本公司就业的人员必须与公司依法订立《劳动合同》。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并且适用本集体合同的所有条款。

2、企业为适应经营机制转换,可以根据公司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对企业中的富余人员可以作转岗、待岗等分流处理。工会应积极配合做好思想工作。

3、公司富余人员的转岗、待岗等分流办法及实施细则按有关规定执行。

4、职工对劳动报酬、劳动条件、保险福利等与企业发生争议时,可在______天内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也可在企业内按下列程序提出申诉:

(1)申诉职工可以在事发______日内以书面形式向直接领导(工地或部门负责人)提出,该工地或部门领导应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2)申诉职工对直接领导的答复不满意,可以向有关职能部室以书面形式提出申诉,由该部室负责人或委托代理人在接到此申诉后的______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3)申诉职工对职能部室的答复仍不满意,可以直接向公司经理提出书面申诉,公司经理或委托代理人应在接到此申诉后的______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4)如自愿接受在企业内作劳动争议调解的职工对上述答复仍不满意,可以将书面申诉提交公司工会或公司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由工会或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与企业协商解决。内部调解一般应在______天内结束。申诉职工对调解结果仍不满意者,可以按有关规定向公司所在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请仲裁。

七、附则

1、本合同适用于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职工。

2、本合同有效期自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止。在合同有效期内,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3、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或发生违约,双方应及时进行协商。协商不成可以请上级有关部门调解或按法定程序申诉仲裁。

4、本合同未尽事宜,按国家规定执行,对改革中公司发生的一些新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

5、公司全员已实行的《劳动合同》中有些条款如与本合同相抵触的,根据我国《集体合同规定》,应以本合同为准。

6、本合同经公司第七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并按有关规定报送______市劳动局审查后生效。

7、本合同终止前______天内,双方应进行新一轮集体协商,并依法签订新的集体合同。

8、本合同一式五份。双方各执一份,报______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三份,上级工会一份,归档一份。

企业方首席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职工方首席代表: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