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6 16:36:42 页码:12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
2022-10-26 16:36:42    小编: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一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书法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粹,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的笔墨古韵流香,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人对书法的审美其实是长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书法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对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审美情趣产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之根——书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为先,“孝道”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尊老敬老之风淳厚而深远。古人云:“孝道,德之本。”孔子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这些都是说,孝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来,孝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这股文脉给中华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孝。

书法乃中华艺术文化之魂,孝乃中华道德文化之根。

我们要守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根,留住中华传统文化的魂。没有根就不会长出参天大树,没有文化的根就不会有社会的文明。它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当我国观察人类文化的进展时,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乱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们在传承文化与弘扬美德的同时,也应观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撑着我们强大的祖国能在五千年的岁月里熠熠生辉?我想,应该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进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里,因为这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心底涌动的力量。中华传统美德为我们的灵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们的国家向着世界的文化之巅迈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每个华人注入到心灵。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也许,我们还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动青春;也许,我们还在题海战术里挑战困苦;也许,我们还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岁月……但莫忘初心,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我们要秉持传承中华文化的信念,携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谱写历史新篇!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二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的文字也历时久远。从最初的仓颉造字,后来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又经过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经过多年的流传,有了如今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自然是学养深厚。

相传,伯牙善弹琴,钟子期善听琴。伯牙弹到志在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就说“峨峨兮若泰山”;弹到志在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又说“洋洋兮若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不再弹琴,因为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懂得自己的音志。后遂以“知音”比喻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人。一个“知音”里,就有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中国的历史文化。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希望能有一个一心一意的人,就这样,和他一起走到白头也不分离。这样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没有堆砌的华丽辞藻,却扣人心弦,因为它饱含着真情实感。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那么说起美德,孝顺就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教育我们长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们应当感谢,应当报答。一篇广告,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对妈妈说说‘妈妈,洗脚!’”让我记忆犹新的,不仅仅是那个小男孩的乖巧,还有他那份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至深的爱。他给了我们一个典范,一个让年幼的孩子尚有这样的感恩之心,我们又该怎样做呢?

大家应该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大学毕业,到一个公司应聘。他走进大厅,看见地上有一张纸屑,来应聘的人很多,却都只顾着自己的事,没有一个人捡起那张纸屑。于是,他走过去捡起纸屑,扔进垃圾桶里。就是这样一个举动,改变了他的命运。他并没有很高的学历,却在这次应聘中脱颖而出,正是因为那一个小小的举动。”这样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显示出一个人的品行。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让我们肩负起这个责任“传承文明,弘扬文化。”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三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胜天、锐意进取、浩然正气、居安思危、爱国爱民等等,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义不容辞。我从以下两方面与同学讲讲。

一. 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二. 敬长、知礼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左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 ,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同学们,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为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多伦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四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传承中华美德演讲稿”,欢迎大家阅读,供大家参考。更多内容还请关注第一范文网哦。

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等等。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熔铸在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我们不能忘记!

无数的中华儿女,一代接一代,传承着中华美德,传递着中华民族奋进的圣火。在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难看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

忘不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杜环侍老。

忘不了,“凡人之所以贵于兽者,从有礼也”的孔融让梨。

忘不了“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的陶母拒鱼。

忘不了“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朱冲还牛。

……

古人如是,今天亦如斯,只因美德在我心。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将永远铭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然而,在传承美德的路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诸多难堪与困惑。

某些人总是感叹“世风日下”,在这个经济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道德是否真的一再贬值呢?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认为。毕竟,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的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有着千百年来民族美德的沉积,都有着对道德的认知与认同。因为美德在我心中,在每一个中华子民的心中。

我们是21世纪的新少年,走在建设祖国的长征路上,任重而道远。我深深体味到,我们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又是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我们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因此,我们更要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2.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祖国大厦的擎天柱农行吉林省珲春市支行张世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祝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五

61、功不可以虚成,名不可以伪立。

6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63、传播东方智慧,辉映卓越人生。

64、用心传承文明,用行成就未来。

65、传华夏文化,通古今未来。

66、传古今文化,播东方神韵。

67、汇集东方智慧,传播华夏精神。

68、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

69、传播传统文化,修身美家平天下。

70、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71、传东方智慧,品华夏文化。

72、弘扬传统文化,守护精神家园。

73、普新道新德,及优生名仕。

74、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75、德不孤,必有邻。

7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77、传承华夏文明,引领立志修身。

78、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79、知儒道孝易,看学苑汶林。

80、传承弘扬文化,成就美好人生。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六

31、学传统文化,做当代智者。

32、习四书五经,修德蕴之人。

33、传承古文化,塑造新人才。

34、温习东方文化,修身齐家平天下。

35、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时代创新精神。

3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7、传承弘扬文明,鼎立世界中华。

38、博古而通金,挥手在云端。

39、承圣贤之德,解天下之事。

40、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4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4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44、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45、习古之至理,明处世之道。

46、扬时代弘毅,为万世开太平。

47、国学经典智慧,创造美好人生。

48、传播传统文化,不再迷茫畅天下。

49、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50、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诚敬谦祥。

51、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52、传播东方智慧,共享华夏文明。

53、借助先贤成就,打造现代经典。

54、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繁荣。

55、文化点亮心灯,文明美好人生。

56、集古人智慧,创当代精英。

57、用东方智慧优化您的生活。

58、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59、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创造先进灿烂中华文化。

60、秉承祖先智慧,传播华夏文明。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七

1、弘扬优良传统,感悟优秀文化,创建魅力家园。

2、学古人文化,成今人圣德。

3、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4、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5、授古人之德,开今人之风。

6、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9、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

10、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3、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14、弘扬传统文化,共建幸福中华。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传承古文化,修身齐圣贤。

17、保护文化遗产,守望精神家园。

18、复古代文化,展今朝风采。

19、博览五千年,塑造当代贤。

20、保护古迹,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21、学古人的智慧,致今天的财富。

22、传统文化播神州,华夏文明永流传。

2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4、传播东方智慧,点睛中国商战。

25、承千年精粹,为往圣继绝学。

26、传古今经典,树当代风范。

27、弘扬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28、传播东方智慧,文化润泽心灵。

29、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0、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八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很多同学都知道,今年的10月23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__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___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又有什么感想。

我今天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九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传统精神文化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xx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的传统文化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十

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胜天、锐意进取、浩然正气、居安思危、爱国爱民等等,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义不容辞。我从以下两方面与同学讲讲。

一. 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二. 敬长、知礼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左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 ,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同学们,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为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多伦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十一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一. 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和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 ,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三. 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 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得到升华。

五. 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 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十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想读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的人,对这句话一定不会陌生,这是里面讲诚信篇中选自《论语·为政》的一句格言。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礼记·中庸》中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讲信用的,而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诚信为本,于世于人,于国于民,何其重要。

回想从开天辟地至今,就有着许多讲诚信的故事。西汉初年,季布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讲信义,当时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由此有了今天的“一诺千金”这一成语。北宋晏殊参加殿试,发现考题正是自己曾写过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君主和主考官说明实情,要求换个考题,《晏殊诚实无欺》这一美德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伯牙,子期,一个抚琴,一个听音,衣袂飘飘,风清云淡,于是在高山流水中结为知音,并庄严约定,后来故人逝去,再无知音,伯牙宁可断琴。这约定与断琴,便是对友谊的诚信。方志敏,一位无私的共产党员,他的遗书可谓朴实而又感人:“我经手的钱有上百万,但我知道那是普通百姓的血汗钱,是用于革命事业的。”相信这番话会令“伸手派”汗颜。这遗书体现了入党宣誓时定下的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诚信,千金难易。

可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各种文化交融,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里,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诚信“一文不值”,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过时”。这种错误的迷失,导致了个人乃至社会行为的偏差。

在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华裔美国科学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去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给中国留学生的信》,文中写到他面试一个求职者的经历。在面试谈话的过程中,求职者表示,如果录用他,可将在原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可是李博士并没有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信”。文中还写了有关中国留学生的实例,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有工作机会,他们就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的承诺抛在一边。

想一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诚信吗?

不!我们失去绝不仅仅是诚信!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缺少人文关怀。其实主要就是精神家园的迷失,缺乏诚信,就是精神家园迷失的具体体现。因此,寻找精神家园已经成为人文关怀的首要任务。那么,到哪里去寻找精神家园呢?

×年4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一书全国出版发行,为该书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李岚清副为该书所写的序中指出: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想,这无疑是我们至美至善的精神家园。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铸造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我们更要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许还有些人会觉得,传统美德离我们很远,我们只要安于本分,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就行了。

可是你想过吗?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与朋友相聚不失约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吗?!

随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的不断出版和发行,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浪潮。我们坚信,有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健康成长!我们期待,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将会再放光彩。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十三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很多同学都知道,今年的10月23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__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___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又有什么感想。

我今天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十四

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胜天、锐意进取、浩然正气、居安思危、爱国爱民等等,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义不容辞。我从以下两方面与同学讲讲。

一. 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由此看来,勤学好问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多思考,大胆质疑,逐步形成勤学好问的良好品德。

二. 敬长、知礼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左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 ,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同学们,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为拥有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多伦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十五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我想读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的人,对这句话一定不会陌生,这是里面讲诚信篇中选自《论语·为政》的一句格言。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礼记·中庸》中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最讲信用的,而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诚信为本,于世于人,于国于民,何其重要。

回想从开天辟地至今,就有着许多讲诚信的故事。西汉初年,季布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特别讲信义,当时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由此有了今天的“一诺千金”这一成语。北宋晏殊参加殿试,发现考题正是自己曾写过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君主和主考官说明实情,要求换个考题,《晏殊诚实无欺》这一美德故事也因此流传至今。伯牙,子期,一个抚琴,一个听音,衣袂飘飘,风清云淡,于是在高山流水中结为知音,并庄严约定,后来故人逝去,再无知音,伯牙宁可断琴。这约定与断琴,便是对友谊的诚信。方志敏,一位无私的共产党员,他的遗书可谓朴实而又感人:“我经手的钱有上百万,但我知道那是普通百姓的血汗钱,是用于革命事业的。”相信这番话会令“伸手派”汗颜。这遗书体现了入党宣誓时定下的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诚信,千金难易。

可如今,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在各种文化交融,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里,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诚信“一文不值”,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过时”。这种错误的迷失,导致了个人乃至社会行为的偏差。

在这里不妨举个例子。华裔美国科学家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去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给中国留学生的信》,文中写到他面试一个求职者的经历。在面试谈话的过程中,求职者表示,如果录用他,可将在原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可是李博士并没有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信”。文中还写了有关中国留学生的实例,某些中国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有工作机会,他们就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自己的承诺抛在一边。

想一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仅仅是诚信吗?

不!我们失去绝不仅仅是诚信!

有人认为,当今社会缺少人文关怀。其实主要就是精神家园的迷失,缺乏诚信,就是精神家园迷失的具体体现。因此,寻找精神家园已经成为人文关怀的首要任务。那么,到哪里去寻找精神家园呢?

×年4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一书全国出版发行,为该书题词:“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李岚清副为该书所写的序中指出: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想,这无疑是我们至美至善的精神家园。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传统美德铸造了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壮大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因此,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我们更要大力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许还有些人会觉得,传统美德离我们很远,我们只要安于本分,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就行了。

可是你想过吗?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与朋友相聚不失约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吗?!

随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格言》的不断出版和发行,全国上下都掀起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浪潮。我们坚信,有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健康成长!我们期待,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中华传统美德将会再放光彩。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十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以“崇尚道德”和“礼义之邦”而著称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诚信、厚仁、重义、敬亲、贵和、求新、好学、勤俭、奉公等道德要求,经过数千年的不断陶冶、实践和发展,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极其重视“精神生活”、“道德人格”、“崇高境界”、“理想信念”、“诚实守信”在人的生活中的导向功能,这对于克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目光短浅、低级庸俗、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腐朽思想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中华民族的这些传统道德,只要我们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传承其美德,抛弃其局限,并力求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赋予其新的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就一定能够成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发展,有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

为了使道德建设更好地深入人心,具有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和通俗易懂的形式,还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诱导、启迪和教育。特别是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运用“格言”“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特点,使他们在青少年这个便于记忆的时期,熟记和背诵这些“格言”,就能够更好理解、感受和身体力行这些格言的内容,这不仅对当前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有教育的意义,而且,在长大成人后,对他们更好抵御各种不良影响的腐蚀,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古代的思想家强调,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要把必要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格言,对青少年“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习与智长,化与心成”,长大成人以后,对社会的正确的道德要求,也就能够顺其自然、严格要求,也就不再会有格格不入“捍格不胜”的忧虑了。

“传承中华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时代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方面。按照传统道德基本内容,把传统美德分为爱国、明智、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18个部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传统美德的各个方面,本着少而精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格言”,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和陶冶他们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加强以德治国,培养民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传统精神文化。

传统精神文化是一个在民族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这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xx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培育民族精神应该从大小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这种精神,使国民具备这种精神,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

当前,培育和弘扬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与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的民族精神。今天的伟大变革和新的伟大实践,正是孕育新的传统文化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反复提炼,不断总结,为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增光添彩,这既是民族发展的攻坚战,又是民族精神前进的光辉点。

仰望中华世纪的圣火我们感到中华民族正闪耀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伟大精神。而且,正是这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古老的中国从落魄中重新崛起,并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祖国后代的我们,所要做的是同先辈们一样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真正地做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立志报效祖国。这不但是每个中华儿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根本途径,更是祖国对我们的要求。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传统文化这颗长寿树浇水、施肥吧。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十七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一. 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和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 ,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三. 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 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得到升华。

五. 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 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十八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很多同学都知道,今年的10月23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__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___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又有什么感想。

我今天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十九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的祖国在漫长的岁月里,孕育了长青的山川,长碧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可堪自豪的事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一. 爱国、气节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 ,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华罗庚放弃在美国被重金聘用的工作;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

以上种种爱国和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在中华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

二. 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 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 ,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壮志凌云。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奋发图强。

三. 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近代的林则徐从中国反侵略战争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出发,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对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直至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 勤俭、廉正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

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勤俭、廉正美德得到升华。

五. 敬长、知礼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 ”。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 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 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当你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当你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当你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当你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当你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时候;当你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当你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你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承继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让我们为拥有这样一座美丽的精神家园而自豪,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在这里栖息、成长,让我们的生命焕发美德和精神的光彩,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文明、高雅、有气度、有风范!

弘扬传统美德,尊敬帮助老人(第八周国旗下讲话)二十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的讲话题目是“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尊老爱幼新风”。

很多同学都知道,今年的10月23日是农历九月初九,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什么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那时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宫女贾某也被逐出皇宫,贾姓宫女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__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同学们,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的就是这层意思:尊敬、爱护自己家的老人和小孩,同时也要象对待自家人那样去尊敬、爱护别的老人和小孩。最近,从新闻媒体讨论的话题中也可看出一二。如“该不该给老人让座?”“怎样做一个可爱的上海人?”这些活动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建设和塑造一个具有高度文明、能与国际接轨的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生活在这座大城市的我们,更有义务为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而作出努力。客观地说,经过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的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受到大家的谴责。反省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又做得怎样?我不想对你们的过去予以评价。但是,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全体同学是否想到,该如何为我们家的老人或者社会上的老人做点什么呢?希望大家考虑一下。当然,学校政教处也有安排,要求各班的班主任在节后作个统计,看看我们的___学生在老人节里为社会、老年人都做了些什么。又有什么感想。

我今天的讲话就到这里。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