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0:50:03 页码:10
2023年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大全14篇)
2023-11-12 20:50:03    小编:

演讲稿的语速和节奏应适中,以便听众能够理解和接受演讲内容。想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演讲稿,首先需要明确演讲的主题和目的,确定要传达的核心信息。通过模仿和借鉴这些演讲稿范文的表达方式和结构组织,我们可以使自己的演讲更加生动有力。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一

“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这是西迁人永恒不变的精神底色,也是西迁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最突出的任务是帮助中西部地区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在劳务协作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帮。长远看,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脱贫攻坚战场,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将激发更多人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书记来到西安交大,也是为莘莘学子指明奋斗方向。

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作出新的贡献,是当代青年的共同责任。

60余年后的今天,在西迁精神激励下,广大青年弘扬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奋斗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必将书写新的青春华章。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二

“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这是62年前交大西迁人向西而歌的豪迈情怀。62年来,交大人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铸就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西迁史。

11月,由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中国科协、陕西省委联合主办的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事迹报告会先后在人民大会堂、兰州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和江苏省委党校举行。每场报告会都反响热烈,报告团成员的讲述令人动容。

12月16日,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委统战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西安交通大学“西迁人”爱国奋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我省拉开帷幕。报告会上,西安交大副校长郑庆华,西迁老同志、西安交大教授潘季,西安交大管晓宏院士,西安交大青年教授徐峰,西安交大博士研究生林舒进,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媛六位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经历及感悟,以真挚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回望了交通大学波澜壮阔的西迁征程,讲述了西迁人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把自身的前途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胸襟与情怀。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三

4月9日下午,我市“西迁精神”宣讲团走进碑林区,为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和驻地单位干部等150余人作了一次精彩的“西迁精神”宣讲报告。

宣讲报告现场,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潘季老师、西迁子女金沙曼女士、青年教师王金华教授结合各自经历,从亲历者、见证者、传承者三个不同角度,讲述了交大西迁历史,阐释了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作为我们党的精神谱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业精神,是我们顽强奋斗、不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大西安转型发展、加速奔跑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活动现场,碑林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柳春林表示,碑林区作为西安交大的驻地区,在传承‘西迁精神’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充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专门成立如何在基层弘扬好‘西迁精神’课题组,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大调研工作,为推进碑林区建设更富活力、更具特色、更受世人青睐和关注的现代化美丽城区提供的强大精神动力。”

认真聆听完整场报告,碑林区长乐坊街道党工委书记赵永强表示,西迁故事虽然离我们现在的工作生活已经比较遥远,但“西迁精神”作为老一辈共产党员留给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绝不能丢。我们要把从“西迁精神”中汲取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追赶超越的强大动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加快干,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市民群众的幸福满意。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规划设计院王玉说,交大西迁师生们把个人得失放在国家利益后面,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的感人故事让人很受感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职工作,不忘家国情怀,为大西安追赶超越贡献更多力量。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四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旨在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大规模工业建设在全国展开。在这个背景下,当年包括交通大学在内的一大批单位的西迁,改变了西部高等教育的布局,改变了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面貌。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正是因为像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这样一批一流大学坚持扎根西部,才为西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

1955年4月,国家作出交通大学从上海内迁西安的重大决定。担任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的彭康同志和领导班子坚决拥护党中央的决策,接到上级指示的当天,就开始研究和部署迁校工作。

1956年6月2日,交通大学西迁先遣队出发。8月10日,第一批西迁师生和家属从上海徐家汇踏上西去的专列。9月10日,交通大学借西安人民大厦的场地举行了开学典礼,那时候学校还没有完全建好,可是开学上课不能耽误。

当时,西安的条件非常艰苦,全校师生和陕西省调集的2500余名建设者一起,夜以继日苦干。仅仅一年时间,学校就完成了建设任务。学校没有因迁校晚开一天学、少开一门课、迟开一个实验。

交通大学西迁,是学校在党的领导下,面向共和国未来的一次长征。西迁精神铸就了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精神丰碑。

今天,回望交大人西行的足迹,仍然令人心潮澎湃。彭康、钟兆琳、陶文铨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深刻理解“爱国没有选择项”的丰富含义,毫不犹豫投身西部高等教育事业。

彭康校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政治家和教育家。迁校时他已经55岁,上级对他有新任命的考虑,家人劝他说西部艰苦,最好不去。他只回答了四个字:“我应该去。”就这样,他率先垂范,亲自踏勘校址,领导迁校,为西安交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奋斗了,直到把忠骨埋在西部。

我国电机制造工业的开拓者、一级教授钟兆琳先生,是钱学森的老师,也是开发大西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西迁时,周恩来总理说,钟先生年纪大了,就不必去了。但他还是把家人安顿在上海,孤身一人来到西安。他常常教导学生和青年教师要理解建设大西北的意义。钟兆琳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大西北建设,一直到他去世前不久,还对开发大西北提出建议。

迁校时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盛剑霓,在晚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时候生活尽管很艰苦,可我们的心情是愉快的,愉快了就感受不到艰苦,因为党信任我们,信任产生力量,使所有的艰苦都能变成创造的愉快。”

当新中国建设发出召唤、当国家需要和个人命运面临重大选择的时刻,交大师生服从祖国需要,用实际行动书写了“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

西迁精神,镌刻着交大人以兴学强国为己任、为民族崛起和国家富强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蕴含着交大人饮水思源、爱国爱校、知恩图报、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展现着交大人脚踏实地、精益求精、不断探索、奋发进取的创新精神。这是西安交大的价值坐标,是西安交大不断探索、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

交大师生说,“哪里有事业,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从改革开放以后的首批大学生到进入21世纪的新一代,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西迁精神的新传人。他们有的放弃了留在沿海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西部,有的放弃了国外高薪回到西部。爱国、奋斗成为交大师生的行动自觉。

从砍柴娃成长起来的数学家徐宗本院士,有一个朴素的认识,交大是我们一点一滴、一代一代用汗水建设起来的,要把所有的力量都献给交大;何雅玲院士被称为女“拼命三郎”,学生们说她不在实验室,就在去实验室的路上;郭烈锦院士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水蒸煤”技术,就是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青年学者叶凯鸦片罂粟封存亿万年的“基因密码”,为造福人类健康作出贡献;许领应用黄土地质灾害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成果,为黄土高原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这些在西迁精神激励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征程,不仅在交大这个创新的平台上成就了自己,更以实际行动续写了当代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华彩乐章。

饮水思源。今天我们宣传西迁精神,既是感恩西迁前辈为西部科教事业和人才培养所作出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同时也特别感谢陕西人民,不仅热情接纳了交大,为交大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人力、物资、资金等全方位的支持和无私帮助,而且与交大师生一起,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地建起了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西迁的成功壮举,证明了不仅黄浦江的水可以滋润和养育交大,而且秦岭的山、渭河的水、陕西的黄土地也能很好地滋润和养育交大。今天,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建设,同样得益于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这样的支持,创新港是不可能实现的。

西迁62年,交大和陕西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交大是国家的交大、人民的交大,也是陕西的交大、西安的交大。西安交大人始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陕西好、西安好,交大才能发展得更好。同样,交大发展得好,也将助力陕西发展得更好。

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实践中、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奋斗进程中,和全省兄弟高校一起,携手共进、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砥砺奋进,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五

“交大迁到哪里,我就考到哪里!”62年前,他高中毕业,坚定地报考了交通大学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成为交大西迁后首批奔赴祖国西部报到的本科生。

62年后,8月10日,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已步入耄耋之年的陶文铨站在了舞台中央。虽已满头银丝,但他依然意气风发,在科研、教学岗位创新不竭,“要争取再为国家健康工作!”

作为国际数值传热学著名科学家、我国计算传热学学科分支的奠基人之一,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依然坚守在他所热爱的一方讲台,以自己的人生历程诠释着“爱国、奋斗”的深刻内涵。

潜心钻研,开创多个学科第一。

1957年,出生于江南水乡的陶文铨被交通大学毕业生钱学森的报国故事深深打动,即使知道交大要西迁,他依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交大。从那时起,“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在他身上刻下了深深烙印。

1979年8月的一个午后,陶文铨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一本英文版《计算方法》。两个星期的时间,他写下了两本自学笔记。正是这本书,开启了陶文铨研究数值计算的大门。改革开放初期,陶文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1980年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进修。他分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就像一块干海绵被放进了海洋里,拼命汲取知识的养分”。

陶文铨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他所开发的强化传热技术应用于工业实际,对我国气体换热器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他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换热器,为企业新增产值20多亿元。

近30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国家级荣誉;34项国家发明专利;30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期刊论文……一组组数字、一项项荣誉,是陶文铨一辈子奉献报国的最有力见证。

“我们只想通过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使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能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而且有话语权,甚至处于领先地位。”陶文铨的话语朴实,却掷地有声。

“老师上课,就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

“不能耽误学生一堂课”是陶文铨从事教学的基本准则。从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至今,53年来,他坚持在教学一线为学生授课。

陶文铨给研究生上课的阶梯教室,是一个能容纳367人的大教室,来听他讲课的学生却堂堂爆满。于是,陶文铨自己买来20个小马扎,每次上课都让学生摆放在教室走廊。坐着小马扎认真听讲的学生,成了陶文铨课堂上独有的风景。

“老师上课,就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演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讲一遍有一遍的收获。”陶文铨说,台下有几百双眼睛盯着你,所以你的每一句话、每一段稿,都要对学生负责。

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计算传热学这样的课程,即使已讲过无数遍,每次课前,陶文铨仍然会重写讲稿或者修改ppt,纳入新的体会和内容。他还特意引入一些有分歧的观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与思考。为满足留学生的修课需求,陶文铨在70多岁时,依然坚持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数值传热学》。

从教53年,陶文铨教过的本科生有6000多名、研究生6000多名。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在国内相关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已成为学术带头人。这其中,包括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两位长江学者、5位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4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陶文铨也因此获得“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

科技工作者要自主创新,为我国解决“卡脖子”问题。

一年365天,除了除夕给自己放个假,陶文铨几乎全年无休。直到现在,他还常常工作到凌晨三四点。每天早起时,陶文铨也会深感“困难”,“特别是起床前那5分钟,简直不想动。可是一进办公室,马上就忘掉了”。

交大西迁,扎根黄土仍然枝繁叶茂。在陶文铨看来,自己正是从交大的“西迁精神”中汲取了能量。“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西迁精神’是潜移默化的——那时候,看到很多老先生这么做,我们也就这样做。”

上世纪90年代,大部分西迁教授先后退休,陶文铨所在的学科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最严重时,传热学方向的教师从原来的10人,锐减到只有3人。面对严峻形势,陶文铨带领同仁,一面努力吸引年轻博士留下任教,一面开展强化传热及计算机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20年过去,他们终于组建起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

半个多世纪的工作经历,让陶文铨感到:要做好专业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热爱所从事的专业,热爱所教授的课程,热爱自己的学生。在他看来,做基础研究必须经过长时间积累,希望年轻人能够坐得住“冷板凳”。

“得知被评为‘最美科技工作者’,我总感觉诚惶诚恐。”陶文铨说,“国家发展对科技工作者提出新要求,特别是需要自主创新,去解决我国科技发展中一些‘卡脖子’问题。”

已是80岁高龄的陶文铨笑着告诉记者:“我的心态堪比18岁,要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质量人才方面,争取再为国家健康工作20年。”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六

众所周知,陕西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国家原轻工业部所属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很多师生一直有个疑问,在北京办学期间,学校办学条件越来越好,为什么我们还要西迁到一个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办学,而且是在一个非省会城市办学?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其一是应对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1965年3月起,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分别联合其盟友,在我国周边形成一个包围圈,国家形势极其严峻。

其二是国内环境条件的深刻影响。国际国内形势历来是相互激荡、互为表里的。1969年9月开始,我国高等学校已连续四年没有招生,除一部分学生被分配工作之外,已有四届毕业生没有离校。学校内部原有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全都遭到破坏。对此,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对北京高等学校做出了大批迁出北京、大批停办、只保留一小部分的决策,出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京校外迁”现象。

据老同志回忆,“京校外迁”的大方案确定后,学校也派出多路人马在全国范围内选址。一个很偶然的机缘,负责选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轻工业部一位军代表在陕西出差期间,来到了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即现在的陕西科技大学咸阳校区北区。当他看到有两栋挺好的大楼:一栋老地委办公楼、一栋三层教学楼(这是两栋苏式建筑,在当时已经是条件很好的建筑物了)以及两栋家属楼和近200亩的建设面积时,感觉条件与北京轻工业学院条件相当,甚至更好一点,回北京后当即作了有关汇报。

1970年3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轻工业部军代表向国务院业务组递交“轻工业部所属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往陕西省咸阳市的请示报告”,拟将北京轻工业学院与筹建中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整建制迁入咸阳市,改称西北轻工业学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同志在这份报告上批示:“苏静、西尧同志审批,先与地方商量,拟可同意。先念。卅(30)日。”

关键还在于征得了陕西省政府的同意。当时国家粮食紧缺,资金紧张,接收一所学校,首先要解决那么多师生吃喝住行问题。据说有很多大的国家项目,都是因为吃饭问题解决不了而不能落地。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当年4月14日,经轻工业部与陕西省政府协商,将轻工业部所属北京轻工业学院迁入咸阳市,与正在筹建的咸阳轻工业学院合并。

综上,学校西迁纪念日定在这几个日子中的哪一天,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七

在交大求学的几年里,我被西迁前辈们那种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耳濡目染着身边老师在教学、科研上发愤图强、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管理学院教授、我国管理学科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有一句口头禅——“我们交大人做事,就是要站在国家的角度去考虑。”1958年,汪应洛先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举家西迁,成为西部建设的先行者。在此后的60年里,他与中国管理工程的教育和研究事业紧密相连。他主持完成了十余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完善了我国管理学科的体系结构建设,推动了新中国成立第一批管理学院,为管理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汪应洛院士已88岁高龄。在我们眼中,他仿佛从来都不知疲倦,总是扑在科研和教学一线。1994年,他在北京的一场报告会中突然发病,倒在了会场。,他患了结肠癌,但是疾病并没有击倒这位坚强的老人。他每次住院,只要病情稍微好转,就开始在病床上工作。汪先生用一言一行教育和引导着年轻人,感动着每一位学生。

学校组建科技扶贫博士团前往贫困山区。看到报名通知的那一刻我就下定决心要像前辈们一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用所学知识为那里的父老乡亲做点事。

带着学校的期望与导师的嘱托,我来到位于陕南的平利县,在离县城最远的正阳镇挂职镇党委副书记。正阳镇地处秦巴山深处,闭塞落后,但是看到乡亲们热情和期盼的眼神时,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干出点实事来。

为了熟悉和掌握正阳镇的基本情况,我和扶贫博士团的成员挨家挨户走访贫困家庭,和乡亲们唠家常。大山里交通很不方便,很多时候要走上几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贫困户的家里。有时工作结束天已经黑了,还要在山路上摸黑走上几个小时才能回到住处。

有一次,下起了暴雨,我们要去南溪河村最远的村小组提醒村民防范地质灾害。有人劝我说:“雨这么大,太危险了,要不咱等雨小一点再去。”我犹豫了一下,但一想到村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咬咬牙坚持说:“走,现在就去!”那天,平日里3小时就能走到的地方,我们走了近5个小时。当我们满身泥泞来到村民家中时,村民们十分意外,感动地说:“想不到现在的大学生这么能吃苦!”

在扶贫期间,我们还帮40余名当地学生获得社会资助,使他们没有一个人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当地老百姓看到我们的真心付出,也更支持我们的工作了。这让我强烈地意识到,在贫困山区,只要能得到乡亲们认可,任何困难我都可以克服。

正当我的第一期挂职即将结束时,乡亲们却遇到了困难。因为当地交通不便,他们辛苦种植的黑土豆和党参等农产品找不到销路。看到抹着眼泪的大妈和唉声叹气的大爷,我心里既着急又难过,翻来覆去地思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在我回来的前一天,乡亲们嘱咐我:“舒进,正阳也是你的家,有空了常回家看看。”乡亲们朴实的话语让我心里感觉沉甸甸的,我决定留下来,为乡亲们再做一些事。

在学校,我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我的导师庄贵军教授一直教导我,做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一次,正是我把所学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宝贵机会。于是,我主动申请继续参加第二期挂职扶贫工作。这一次,我挂职平利县电子商务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在当地政府和干部群众的支持下,我与西安交大科技扶贫博士团的同学们一起,联合当地十余家企业,组建了平利县扶贫产品众创联盟,以乡亲们滞销的农产品为原材料,研发出15项相关的新产品。我们通过研发带动产业发展,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回顾自己所做的一切,我深深懂得,是西迁精神让我们传承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的胸襟和情怀,而我只不过是无数青年学子中的普通一员。

正是受到西迁前辈们的感召,我们年轻一代也像他们一样,把国家装到心里,把自己放到国家需要的地方,用奋斗一笔一画书写人生。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用奋斗精神,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让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旗帜在心中高高飘扬。祖国的召唤和需要,永远是我们青年学子前进的方向和追逐的梦想!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八

西安交大工会在星空报告厅举办了以“奋进新时代,助力中国梦——弘扬西迁精神,创造历史印记”为主题的演讲比赛。校工会副主席张庆生、弋景峰参加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校工会和党委宣传部主办、教职工朗诵演讲协会承办,经过各基层分会选拔,共推选出20位优秀选手参赛。比赛中,选手们紧扣主题,或分享自己的工作感悟,或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无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质朴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诠释对弘扬西迁精神和助力中国梦的奋斗感悟。数学与统计学院孙小丹老师在其演讲“传承与永恒”中总结数学学院几代教职工传承西迁精神、培育优秀人才的不懈努力与孜孜追求。口腔医院代泉医生以“在世界屋脊追逐梦想”为题,讲述了自己阿里援藏的动人经历,真切地领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书院任欣老师以自己学生的动人事例,讲述了西迁精神已渗入每一个学子的骨血,成为师生间、同学间、校友间的精神纽带与所有交大人的初心。人文学院申楠老师追溯自己作为“交二代”,考上交大、扎根交大的经历,令人感动。资产公司梁爽从老一辈西迁幼儿教师身上深受鼓舞、传承学习,用爱育儿、用爱传承西迁精神……一个个动人故事,一处处生动细节,一句句坚定誓言,感染着在场的观众。

评委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永胜教授对选手的精彩表现作点评。他表示,选手们的演讲令他感慨颇深、也收获良多,西迁精神的核心是奋斗和奉献,西迁精神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从选手们真挚感人的演讲中,既可以看到西迁精神对学校职工的深远影响,也可以看到传承发扬西迁精神的教职工必将为交大的美好未来努力创造留下历史印记的新贡献。

经过精彩角逐,机关直属单位工会杨凌、一附院工会李研获得此次演讲比赛特等奖;口腔医院工会代泉、书院工会任欣、资产公司工会梁爽获一等奖;数学学院工会孙小丹,能动学院工会陈磊、魏雯雯组合,城市学院工会李灿,人文学院工会申楠,资产公司仉新莉获二等奖;资产公司工会刘静钰、书院工会徐龙、基础教育工会叶子龙、基础教育工会和怡获三等奖。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九

近日,二附中党支部组织全体教职工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4月24日下午,二附中组织并举办“弘扬西迁精神争做西迁新传人”主题演讲比赛。活动由校办主任王玉华主持。

经各教研组推选,张春、白美霞等六位优秀选手参赛。张春深情讲述她的公公婆婆当年从大上海西迁,扎根西安的感人故事;白美霞历数钟兆琳、陈学俊等交大西迁老前辈的感人事迹,抒发对西迁前辈的敬仰;刘泽平以“芳年华月向西而歌”为题,深刻解读西迁精神的内涵;傅绅饱满深情,表达坚守西迁精神、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引路人的坚定决心;张玺以“以梦为马驰骋芳华”为题,讲述交大西迁后的辉煌成就,表达不忘初心、奋勇前行的教育理想。一个个动人故事,感染着在场的观众,一句句铿锵誓言,鼓舞着每位教职工。

二附中校长孙鹏伟做点评讲话,他表示,选手们的演讲令他感动,感慨颇深,从选手们真挚感人的演讲中,看到了西迁精神对学校教职工的深远影响。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奉献和奋斗,教师要有职业的幸福感,更要有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做四有教师,无私奉献、艰苦创业,推动二附中再上新台阶。

经过精彩角逐,白美霞获得此次演讲比赛一等奖,张春、傅绅获二等奖,刘泽平、张玺、党百超获三等奖。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十

作为“西迁”高校,我们这样一所当初以满足短缺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应运而生的高校,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职能和使命不但没有淡化,反而更加紧迫。接过西迁前辈们爱国为民的思想火炬,继续弘扬西迁精神,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为学校事业发展不断汇聚改革创新动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是寻根。要通过持续深入地挖掘学校的办学历史特别是西迁的精神文化资源,紧紧抓住“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献身党的高等教育事业”的主题主线,不断深化我校“三创两迁”大学精神的丰富内涵。精神是从历史中提炼的,历史是由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组成的,精彩的故事中一定活跃着鲜活的生命,激荡着强烈的感情。要通过组织“西迁”教职工撰写回忆录,组织编撰校史、院史、学科专业史,进一步展示陕西科技大学“西迁”群体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追求;通过加强与“西迁”高校、企业院所的相互交流,大力弘扬西迁精神的时代内涵,牢记西迁精神的职责使命,夯实学校精神文化之根基。

二是铸魂。学校之强,在于精神之立。陕西科技大学建校以来所形成的最大精神成果,就是“三创两迁”的大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守护好“三创两迁”精神,最重要的,是用几代陕科大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来兴校风、铸师魂。西迁是学校历史中的精彩篇章,西迁精神是“三创两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西迁精神和传承“三创两迁”精神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我们要持续引导广大师生牢记使命任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瞄准国家、社会重大需求,在新时代的伟大事业中,勇做“三创两迁”精神的坚守者、倡导者和实践者,用“三创两迁”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新风尚。

三是追梦。最好的传承是创新。传承“三创两迁”精神包括西迁精神,落脚点是要在知行合一中做新时代西迁精神的传人。陕西科技大学师生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为载体,继续深入开展向张美云同志学习的活动,自觉将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在全力推进“为行业服务”向“为社会服务”转型、“老轻工”向“新轻工”转型、“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以及“传统工科”向“新工科”转型上,积极把握发展战略机遇,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努力发挥内生优势,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新时代高等教育伟大实践中,振奋精神,追赶超越,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用忠诚和汗水书写新时代“西迁”传人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新篇章!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十一

西迁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群体,包含许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扎根西部,默默奉献,为服从国民经济的布局、服务西部地区建设而进行的搬迁,既为国家的西部开发保留并积累了科技创新的种子,也为推动中西部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在陕西科技大学的发展历史中,共有两次搬迁的经历。第一次是从北京搬迁到咸阳,即西迁;第二次是从咸阳到西安,此后十几年是学校发展史上最快的时期,为了对称,有人把这次搬迁叫作东迁。

回顾这两次搬迁,可以说,没有西迁就没有后来的东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第二次搬迁所带来的快速发展,也就不会有陕西科技大学今天的辉煌成就,西迁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两次搬迁的精神实质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代代陕科大人“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献身党的高等教育事业”的立德树人初心。

因此可以说,西迁是一种国家记忆。设立我校的西迁纪念日,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纪念。服从国家安排,我校300余名教职员工毅然举家西迁,在西部安心办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我们的西迁前辈们当时是有机会回北京或去其他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的,但是他们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这片热土,把事业和命运紧紧地与陕西科技大学联结在一起。正是有了这批人的西迁,才有了陕西科技大学今天的发展和成就。我们设立西迁纪念日,就是为了记住昨天,珍惜今天,走向明天,就是为了向西迁前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二是弘扬。发展大学文化,主要目标是增强文化自信。设立西迁纪念日,有利于确立我们自己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坐标。人生易老天难老,物质易朽精神永存。西迁精神,是任何情况下都需要弘扬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迁老前辈在咸阳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取得了荣获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突出成绩,相比之下,我们今天的师生员工应该更好地弘扬西迁精神,补好精神之钙。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十二

从黄浦江的十里洋场,到渭水之滨的寂寥古城。62年前,胸怀爱国之志的一大批人,放弃了自古繁华的上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交大西迁之路,三千里路云和月,六千迁徙师与生。自此扎根在满目荒凉的唐都,在满是麦田的黄土地上开启了建设西部一流大学的风云甲子。一首:“长安好,建设待支援。十万健儿湖海气,吴侬软语满街喧,何必忆江南”道出了无数西迁交大人的心声。也正是这群交大西迁人让西安交大一步步成长为共和国人才的摇篮,成为西安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一流的大学。

薪火相传,让爱国奉献的西迁精神历久弥新。

62年星移斗转,始终秉承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是一代又一代交大人不变的底色。回眸交大人西行足迹,彭康、陈大燮、钟兆琳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没有豪言壮语,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理解“祖国召唤”的意义,不讲条件,不问原因,毫不犹豫地来到那时还很贫困落后的西安,投身西部高等教育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有的甚至献出生命。西迁精神不仅是西安交大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热爱党、服务人民高尚情操的光辉写照。老一辈交大人用忠诚和担当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如今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我们走进了新时代,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舞台,我们沐浴着党和国家关怀的春风,再次迎接知识分子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要向老一辈交大人学习,秉持祖国繁荣担当精神,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为新时代做出新贡献。

不忘初心:用西迁精神照明新时代的前行之路。

精神立则人格立,精神强则国家强。西部大开发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程,西部能不能兴旺发达,决定了中国梦实现的速度和高度。新的“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契机,使得西安交大将承担起更多更重要的使命与担当。西迁精神必将进一步唤起具有开拓和奉献精神的交大人,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声,沿着前辈们爱国和奋斗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用智慧和辛劳,开创足以慰籍家国的伟大事业,大步向世界一流大学进军。

风云两甲子,弦歌三世纪。如今西安交大这棵枝叶擎天的“梧桐树”,在西安这块充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愈发枝繁叶茂。吸引着海内外无数有志青年前来接受“洗礼”。而西迁精神作为其独有的传家宝,更将激励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谱写更加辉煌的西部新篇。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十三

西安交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广大教师把继承发扬西迁精神与弘扬爱国奋斗精神相结合,用西迁精神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热情,扎实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广泛凝聚共识,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研究制定《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决定》《关于开展争做“西迁精神”新传人活动的意见》等文件,培育新时代西迁人的家国情怀,引导教师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上来,凝聚干事创业共识,激发奋斗奉献力量。坚持以人才强校战略为核心、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构建现代高校人事管理体系为主线,以加强党的领导、建强人才队伍、深化综合改革、推进重心下移为关键点,以构建全方位人才发展体系、建设专职科研队伍、深化绩效分配改革、推进考核评价改革、全员聘用改革、“准聘—长聘”改革、职员制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为着力点,构建“一体两翼,四梁八柱”的人才人事工作体系。

坚持思想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持续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迁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面向青年拔尖人才、新入职教师、党外中青年骨干人才举办研修营,组织千余名教师重温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增强教师服务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责任感使命感。组织百名青年教师、专职科研人员科技服务团到地方、企业开展国情考察和科技服务活动,鼓励教师在挂职锻炼和脱贫攻坚中建功立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统筹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出台关于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贯彻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细则等文件,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上下联动、严谨高效的校院两级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体系,在教师招聘、考核晋升、评优评奖、人才推荐等方面加大师德师风考核力度,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强化榜样示范,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开展“西迁精神新传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挖掘选树教师榜样,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典范的良好氛围。成立“中国西部海外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将博士后工作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相结合,为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成立“科学家工作室”,给跨学科领域青年优秀人才提供宽松科研环境,鼓励其自主管理、自由探索,实现多学科融合。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设立“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创新团队”系列支持计划,增强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少而精的基础课程教学队伍、稳而强的教学科研并重的骨干师资队伍、多而新的专职科研队伍。

中学生青年节演讲稿:弘扬五四精神篇十四

西安交通大学15位老教授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讲述他们上世纪50年代响应党和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从黄浦江畔来到渭水之滨扎根黄土地开启建设西部科技高地和一流大学的故事。

收到信后,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西安交通大学师生传承好西迁精神,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在新年贺词中,总书记还特意提起收到西安交大西迁老教授来信的事。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又专程到西安交大考察调研,蕴藏着让西迁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的深意。

西迁精神指的是什么呢?

交通大学始称南洋公学,18由盛宣怀等创办于上海,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之发轫。19定名交通大学。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战略布局和西部工业发展需要出发,作出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的决定。

当时的西安,发展水平与上海差距较大。学校建在田野之中,马路不平、电灯不亮,晴天扬灰路,雨天水和泥,夏无大树遮阳,冬无暖气御寒。

面对困难与挑战,交大人没有退缩。他们披荆斩棘,向科学进军。

至1956年9月,包括815名教职工、3900余名学生在内的6000多名交大人汇聚西安,开启一段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

在“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指引下,交大人始终秉承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这是西迁人永恒不变的精神底色,也是西迁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当前,最突出的任务是帮助中西部地区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在劳务协作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帮。长远看,东西部扶贫协作要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实现产业互补、人员互动、技术互学、观念互通、作风互鉴,共同发展。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在脱贫攻坚战场,大力弘扬西迁精神,将激发更多人为西部发展、国家建设,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奉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总书记来到西安交大,也是为莘莘学子指明奋斗方向。

继承和发扬西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作出新的贡献,是当代青年的共同责任。

60余年后的今天,在西迁精神激励下,广大青年弘扬胸怀大局、心有大我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玉汝于成的奋斗精神,扎根实际、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公而忘私、埋头深耕的奉献精神,奋斗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必将书写新的青春华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