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6 12:48:47 页码:7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
2022-10-26 12:48:47    小编: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一

篇1

正在开展的“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和九龙坡区实际,进一步深入贯彻市委二届九、十次全会和区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打好“库区牌”和“直辖牌”的思想基础工程;是增强党的先进性,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强

化服务意识,提高发展“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在学习整改活动查找阶段中,自己按照区委和宣传部机关的统一安排部署,又深入地学习了汪洋、郑洪书记在市区“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首要的是发展,决胜的是胸怀》等文章,按照“五对照五查找五看看”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通过认真对照检查、广泛征求意见、开展分析评议等形式,深入检查和清理自身在工作理念、工作作风、办事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坚持做到“四个带头”,即:带头查找问题,主动揭短亮丑;带头边整边改,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落实整改要求;带头制定整改措施,切实解决个人存在的突出问题。现就联系自身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作自我剖析如下。

<>

<>反思一下自己这些年来在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感觉以前在工作中,还能够有创造性的思路和具体措施,自认为以前所学能够应付当前工作,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总是

有意无意地放松了自我学习,忽视了知识能力的培养再造。具体来讲有时是为学习而学习,有的是为兴趣而学习;在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上,还存在浅尝辄止、走马观花的现象。学习形式单一,仅限于向书本学习,忽视了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局限了学习的范围。在具体知识上,政治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相对较多,但在市场经济知识、外语、法律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学习不够。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就多学一点,与本职业务联系不紧的就不去学或者很少涉猎,久而久之造成知识结构单一,把握形势、了解大局不深不透。从实践的角度看,主要问题是在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方面结合不紧,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没有经常去思考研究,如何让自己学的知识和具体工作相结合,如何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进一步提高工作水平。因此,面对关键时期和自己担负的工作,常有理论功底不足、知识不够的恐慌感。

<>自己平常关心本职工作较多,主动了解其它班子成员和部门的工作较少;思考强调自己分管工作的多,主动站在全局部里的高度思考研究问题少。于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认为完成好分管工作和主要领导交办的工作就称职了,于是大局观、全局意识就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淡化了。把对工作责任意识定位在完成个人分工的狭隘角色上,没有把它上升到部门全区工作的重要部分的高度来认识。因此,有时有点强调副职的助手作用,开展工作有时不够大胆。在日常工作中,考虑局部的多,考虑全局的少;考虑具体的多,考虑宏观的少。有分工分家的感觉,为全局出点子、想主意少。

<>主要表现为

在工作中思想墨守成规,全市在我区召开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工作现场会,我区的经验做法得到市及与会人员的肯定和好评,因此自己也逐渐滋生一种骄傲自满情绪,认为这一两年的确干的太苦太累了,身心疲惫,攀上高峰也该在山顶上的亭子歇口气了。于是,对自己的要求不那么严了,对工作的标准要求不那么高了,部署的督促要求不那么急了,思想解放的步伐要求不那么快了,争一流拼劲就不那么足了。有时仅凭固有的工作模式、经验思考、处理问题,工作质量有所下降,有的达不到领导的要求。

<>以前有个别老百姓来办事时,认为与宣传部门无关的事,时而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观念,有时由于下级的工作达不到要求,对下属说话语气不平和,存在着急躁情绪。对基层的服务指导上服务水平不够高,服务领域不够广,特别是主动对部门和基层服务方面还有拓展空间。

<>

<>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党的基层领导干部,近几年来,放松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对学习的认识不明确,学习上流于形式,务虚的多,求实的少,联系实际学习不够,因而理论修养不够,根底不强,产生了遇到新问题讲条件、客观的多,讲自己、主观的少,满足于一知半解,思想老化,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功夫下得不够。

<>当前,我们党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自己对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反腐败斗争严峻形势的长期性、艰巨性、

复杂性的认识不足,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一些典型事例充分说明,少数党员领导干部陷入犯罪的泥坑,都是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在理想信念、世界观上出的问题,事实表明,放松世界观的改造,将导致要求

自己的标准降低,而标准降低,思想就会滑坡,思想滑坡就必然会带来工作上的懈怠,甚至走上错误的道路。

<>作为一个党员、党的基层领导干部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问题,我们都应该尽心尽力的去做,去努力克服,想尽千方百计的办法给予解决,这是我们

的职责,工作没有困难,没有问题,还需要我们党员干什么。近几年,由于自己认识上的误区,片面强调客观,明哲保身,更多的考虑个人利益,怕吃苦、怕担风险,怕收不了场,瞻前顾后,缺乏敢于负责,大胆负责的精神状态和勇气,有些问题本身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步得到解决而迟迟没有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也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

<>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近年来,自己在这方面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思想上安于现状,工作上不求创新,作风上不求深入,与同志们接触谈工作任务多,谈思想听取意见少,难以了解群众思想工作方面的想法,自身的工作困难,这实际是脱离群众的表现,到基层,特别是到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调查研究,

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不够所带来的。

从以上问题的存在和原因分析,使自己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按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要求确实差距还很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切实加以解决,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功夫,在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上下功夫,在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务求实效上下功夫,按“三个代表”的要求,身体力行地带头纠正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争做新时期合格的、优秀的,党和人民值得信赖的一名先锋战士。

<>

<>首要的是要学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党的重大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学以致用,指导实际工作,克服工学矛盾,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多学,制订学习计划,坚持做好学习笔记,注重学习方法,讲究学习效果,通过加强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的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

<>学习整改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革制约发展的落后的条条框框,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大力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坚定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尽量多动脑筋,多想办法,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雄心壮志和勇气,用改革的观点去认识、去研究、去落实、去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

办实事,少说空话。在其位,尽其心,负其责,要通过边整边改,振奋精神,高标准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努力推动理论工作开创一个新局面。

<>牢固树立基层至上,群众第一的观念,坚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着力解决对基层理论教育工作研究不深指导不力的问题,要合理安排时间,突出工作重点,落实和处理好基层宣传理论班干部关心的热点问题,抓大放小,抓主放次,加强分类指导;对分管科室的同志多听取意见,多给同志们一些支持,多给同志们一起商量研究工作,少一些埋怨和指责,当群众的贴心人。

当然,我身上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自己总结的这几方面,还有许多没有察觉到的缺点,需要在与同志们的进一步交流中发现和改进,需要在座的领导和同志们给予中恳的批评。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振作精神,保持自己积极肯干、吃苦耐劳的优点,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勇气,一股锐气,在其位,尽其心,负其责,永不自满,永不懈怠,孜孜不倦地学习,勤勤恳恳地工作,老老实实地办事,堂堂正正地做人。让自己的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篇2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

“干工作一股犟劲,学业务有一股韧劲,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中的深刻认识。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二

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20年1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十一个坚持”的明确要求(《求是》杂志2021年第5期)。在“十一个坚持”中,第四个坚持就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系统地阐明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提供了遵循。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深刻把握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2月4日召开的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这就从性质、内容与实践等方面更加明确了宪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对于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现代法治国家,宪法普遍被视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这种根本法地位是由宪法的权威性确立的,而宪法的权威性则根源于宪法的民意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意志是人民意志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党通过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施宪法,把人民的意志转化为国家的意志,并用根本法的形式予以确定。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赋予了宪法的权威性,宪法的权威性又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我国宪法在内容上对国家制度进行了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国体、政体、民主集中制原则、民族政策、法治原则、经济制度与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也就是说,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明确了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成果,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为国家最高意志的体现。实践证明,及时把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上升为国家宪法规定,实现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条成功经验。

<>回顾我国法治实践发展历程就会发现,我国宪法同党和人民进行的艰苦奋斗和创造的辉煌成就紧密相连,同党和人民开辟的前进道路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紧密相连。在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这是我国法治实践的一条基本规律。我国宪法以其至上的地位和强大的力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在法治轨道上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前提与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把法治确定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表明,全面依法治国具有基础性和保障性作用,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坚定不移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从规范层面看,我国宪法第一章总纲的第五条“法治原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以根本法的形式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明确依据。从实践层面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法律体系与制度体系的统一,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依据。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西方法学家也认为公法只是一种复杂的政治话语形态,公法领域内的争论只是政治争论的延伸。每一个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依宪治国还体现在我国法治建设应当始终维护宪法确立和维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作用。”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明确指出:“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这些重要论述说明依宪执政是依法执政的前提,依法执政是依宪执政的延伸。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我国现行宪法第一章总纲的第一条“国体”中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样就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从制度上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宪法不但是党治国理政的依据,还是党必须遵守的准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不起来。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首先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既是宪法实施的核心领导力量,也是宪法实施的坚强政治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好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不能把坚持党的领导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对立起来,更不能用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来动摇和否定党的领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坚持实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健全党领导全面依法治国的制度和工作机制,通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形成法律,通过法律保障党的政策有效实施,确保全面依法治国正确方向。”全面依法治国,绝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要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讲话和论述深刻揭示了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对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宪法的生命力以宪法在现实中的实际效能为衡量标准。宪法实施是制定、适用、解释和遵守宪法等活动的统称,要把文本的宪法转化成实践的宪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如果宪法受到漠视、削弱甚至破坏,人民权利和自由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会遭受挫折。”这一论断明确了宪法实施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基础性作用,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首要的实现方式。法治的权威取决于宪法的权威,宪法的权威则以实施宪法为基础。法治权威能不能树立起来,首先要看宪法有没有权威。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宪法的权威性除了其自身的规定性外,还需要通过其自身的有效性即实施宪法来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出四个方面的明确要求: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二,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三,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第四,坚持党的领导,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对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进行研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提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这就对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出了更高水平的明确要求。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的伟大实践和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充分说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关键是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三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法治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也是重点和难点问题,就是我国法治建设问题。

一、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宪法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系统完备。

第一,深刻论述了我国宪法的根本政治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

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比如,在《关于的说明》中写道:“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做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从1954年出台我国第一部宪法到历次的宪法修正案,都坚持了“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原则。“五四宪法”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党的领导”体现在“工人阶级领导”上,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1975年宪法直接将“党的领导”写入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1993年宪法延续了这种写法。

1993年宪法的序言里,多次写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当时,彭真同志作为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反复研究过如何在宪法中体现出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比如:“一九四九年,以毛泽东主席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经历了长期的艰难曲折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以后,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领导”一直体现在宪法中。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第一条第二款。“党的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成为宪法的灵魂中枢。

第二,深刻论述了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

《谈治国理政》中写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宪法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要通过宪法本身加以确认。具体而言,我国宪法明确写道,“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的根本法地位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一是面向过去,二是面向未来。

面向过去,宪法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其中最核心的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灭了剥削阶级,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面向未来,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所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关于宪法地位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我国宪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重要特征。

中国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体现在宪法和部门法的关系上。2018年,中国向世界宣布,“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个法律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就是宪法,下面是现行有效的291部法律(截至2022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现行有效法律共有291件),分多个法律部门。比如,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再下面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中国宪法至上的法制地位,还体现在其权威上。在中国,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个人能凌驾于宪法之上。

第三,深刻论述了宪法的根本属性——人民性。

什么是宪法的基点,什么是宪法的核心归属?就是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中国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权力。除此之外,人民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

在部署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方向。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到实处,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率先控制住了疫情,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人民的权力在法律中也可转化为公民个人的权利。从整体上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从个体角度看,宪法保障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谈治国理政》中写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宪法是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

第四,深刻论述了宪法的独特优势。

什么是独特优势?宪法规定了我国的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有人说,对中国宪法的理解,特别是对文本的理解,有很多窗口,其中对根本任务、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的理解打开了通往中国宪法的一扇窗户。

中国宪法和西方宪法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我们规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从宪法发生学上看,西方所谓的立宪主义强调的更多是通过规范控制国家公权力来保护个人自由,缓和个人和国家公权力之间持续存在的紧张对抗性的关系。而中国宪法在长期奋斗和摸索中,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充分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根本任务。

解读中国宪法指明的根本任务,其特征可以用“现代化”三个字概括。什么是国家的现代化?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强国,但却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并逐渐落后了。所以,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再次富强起来。

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不可分割的。1983年,我们强调的是通过实现工业化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1983年底,我国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即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化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4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让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进入新时代后,我国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这一思想在2018年修宪时被纳入宪法。比如,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宪法。再比如,明确了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内,对这个奋斗目标有非常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比如,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宪法中明确现代化的目标是我国宪法的核心特色,与西方国家的宪法有很大不同。

第五,深刻论述了宪法在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一个国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国家治理问题。当明确了我国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后,相应的我们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那么,宪法在其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

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构成了一个国家治理的“四梁八柱”,宪法规定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方位。宪法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从1954年开始,社会主义制度就被写入了宪法。此后,我们一直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还有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确定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

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通过统筹人民和权力机关的关系、权力机关和“一府两院”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建构起我国的政体和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宜中国的,是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权组织形式。怎么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宪法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2019年,曾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特别提到了如何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探索经济制度,同时经济制度的完善也为我国政权的长治久安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比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和西方的政党制度有很大不同。西方是通过竞争性的选举,轮流执政。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实践证明,这种治理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们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此举既保障中国各民族间的团结、平等、互助,同时又能使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实行自治,保障自身权益。这个制度也有利于解决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治理问题。

在广大农村和城市中,我国实行的是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自治被归纳为“三个自我”“四个民主”,即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以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我国还实行“一国两制”,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高度自治,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给世界上其他国家提供中国方案。

第六,深刻论述了宪法的实施和监督机制。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指出:“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如何实施宪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将宪法的原则和精神通过立法转化为法律规则,再通过法律实施。这是中国宪法实施的主要方式。

除立法机关以外,政府依宪、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宪、依法裁判案件,监督法律的实施,维护公平正义,都是对宪法的实施。所有国家机关依据宪法及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也是在实施宪法。公民、组织以及其他民主党派自觉遵守宪法,也是对宪法的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是否完全将宪法的原则和精神都落在实处,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光要全面实施宪法,还要加强宪法的监督。通过实践,我国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宪法监督体制。

第七,深刻论述了宪法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是要让领导干部带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用宪法来要求自己的行为。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手中有权力,让他们形成宪法意识,把宪法落在实处,是实施宪法的重要方面。

二是让青少年形成宪法意识、宪法观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要让青少年从小就形成宪法意识、宪法观念。指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教育对一个国家宪法的实施起了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三是要让全体公民养成遵守宪法、维护宪法尊严的意识。什么是宪法观念或宪法思维?指出:“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

二、践行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取得的伟大成就

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不只停留在思想上或理论上,它们来自实践,指导实践,并推动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伟大工程或重点任务的完成。

第一,适时修改宪法,推动宪法制度与时俱进。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依宪治国,依的应是一个成熟、科学、完备的宪法。所以,宪法要具有根本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等特点。宪法一旦动摇,那么国家的整体机制可能就要发生变化。但是,宪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国家的任务、体制机制、社会矛盾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宪法要体现党关于国家治理的理念,要与时俱进。总结而言,宪法既要保持其稳定性,又要与时俱进。

1954年出台我国第一部宪法,开创新纪元。随着社会发展,陆续出台了1975年宪法、1982年宪法。我国发展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1988年,在对前几部宪法修改调整后,出台新宪法,提出要把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集中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分别对宪法进行修改,体现我国发展成果。

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后,2018年修宪,将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宪法。此次修宪,将很多最新的理念、思想、方法纳入,具体而言,涉及以下内容。

中国宪法特别强调什么?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灵魂,像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不断探索后形成的智慧结晶,其入宪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

同时,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以往宪法中并没有这样的表述,只有“各民族”“各少数民族”的说法。实现国家认同、宪法认同,最重要的前提是要实现民族认同。所以,修改宪法时,将“爱国统一战线”的表述修改为“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原来的表述是“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新增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另一个新增的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加强国内和国际的联系,将其入宪也为中国融入并影响世界提供宪法基础。

此次修宪还新增了很多具体的制度建构。比如,如何解决腐败问题。西方通过新闻媒体的监督、政党之间的轮替来抑制腐败滋生。中国在一党执政的情况下怎么解决公职人员的腐败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为此,我国建立了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制。

在人大常委会的授权下,2016年11月7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部署在3省市设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从体制机制、制度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实践,为在全国推开积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再形成制度。将监察制度纳入宪法,可以解决其合宪性、正当性的问题。所以,此次修宪就将监察机关加入国家机关行列。我想,这是重大的变化。

再如,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宪法宣誓制度虽然只是一个仪式,但是要通过这种看得见的方式,让公职人员认识到权力是人民授予的,要为人民服务。同时,宣誓这种外在形式,也有利于凝聚内心的信仰。通过在公民面前作出承诺,让人民的监督有了外在依据,也代表了宣誓人内心的认同。

此次通过修改宪法,加以明确。

我们还完善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逐步探索出的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此次修宪,在国家主席任职规定上作出修改,有利于完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有利于坚持和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重要体现。

第二,加强立法工作,推进宪法的全面实施。如前所述,通过立法实施宪法,是很重要的宪法实施的方式。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宪法的原则和精神要通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得到落实。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国家立法机关,决定着国家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

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目标已经实现。2008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向世界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法律体系的形成有力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通过公布立法规划,加快立法步伐,近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利于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律,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除全国人大外,政府依法行政时也要制定大量行政法规。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但法律的“立改废释纂”仍在不断进行。我们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对我国法治建设起着重要作用。2020年10月,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总结编纂民法典的经验,适时推动条件成熟的立法领域法典编纂工作。

第三,根据宪法制度和宪法精神处理国家重大问题。这里我主要讲两个问题。

一是正确处理改革与宪法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往在改革中可能出现过,先推进改革,再通过修宪或修法的方式解决其合宪性问题。有人称之为“良性违宪”。那么,如何处理改革和宪法的关系?就是要做到重大改革于宪、于法有据。2018年修宪,吸收和反映了改革成果,并为未来的改革指明方向。

二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人大常委会授权决定。改革要在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的指引下进行。立法也要符合宪法原则和精神。如果来不及立法怎么办?通常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授权决定,通过授权来解决改革于法有据的问题。现在每一项重大改革,都是经过授权的。

第四,根据宪法和基本法,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1993年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这是当时我国重要的政治决断,我们要通过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家统一的问题。当时国内局势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无法通过一次政治决断架构出完整的国家体制,于是通过授权全国人大立法的方式解决国家历史遗留问题。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依据宪法和基本法,我国将“一国两制”变成了现实。一方面,特别行政区拥有高度自治权;另一方面,特别行政区也要保障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

第五,推动开展合宪性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维护宪法权威。”合宪性审查工作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方面。与西方不同,中国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但是长期以来,宪法条文在实践中的实效性较差。怎样真正把宪法的规定落到实处,把宪法监督工作落到实处,是践行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碰到的重大问题。

2018年修宪时,将原来的法律委员会改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依法承担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监督、配合宪法宣传等工作职责。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下设法规备案审查室。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健全备案审查制度,加强备案审查工作,将所有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依法依规纳入备案审查范围。这样就把审查纳入到媒体、社会、人民的监督之下,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加强宪法的监督。

第六,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2014年,我国将12月4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以此带动全民学习宪法、宣传宪法、弘扬宪法精神,监督宪法实施。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开展宪法知识竞赛,国家机关会举办宪法相关讲座,社会媒体会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宪法。2014年开始举办宪法宣传周活动,有力加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对宪法的实施和监督起到重要作用。

三、进一步在实践中落实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人说,千百次的普法都不如一次对违宪、违法行为进行制裁影响更大。这里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中国宪法的自信。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的是中国宪法。一种错误认知是把西方的宪政与中国的宪法治理实施进行比较,并得出西方宪法优于中国宪法或要让西方宪法引领中国宪法的结论。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宪法是根据本国国情来制定的。所以,用别国宪法指导本国宪法的实施是错误的。虽然西方宪法有自己的特点,但最大的问题是中国与西方的国体和政体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国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为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就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障社会主义制度长治久安的根基,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我国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一府一委两院”由其产生,对其负责,受其监督。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要在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

所以,不能用西方的宪政来质疑我们的制度,要增强中国宪法的自信。

第二,要将宪法精神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全过程中。理解和落实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要理清党和国家、党和宪法的关系。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遵循。

有人提出“党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指出:“‘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党是一个组织,法是一个规则,组织和规则之间不能进行比较。“权大还是法大”则是一个真命题。但仍然要解决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和宪法之间的关系问题。

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一是坚持党领导立法。以党的总规矩和国家根本法作出规定,有利于增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识,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有利于全党全国人民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二是坚持党保证执法。党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以及党的各级政法委机构的工作领导、监督和促进执法、司法部门严格执法。三是坚持党支持司法。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四是坚持党带头守法。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这是党自己作出的重要承诺。权由法定、权依法使,要把党的领导纳入法治轨道。

第三,进一步健全保障宪法实施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保障宪法实施,不能只关注于组织或个人,更要看执政党执行宪法的能力和决心。

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宪法实施的体制机制?比如,推进合宪性审查,加强宪法解释制度,完善备案审查的体制机制,通过个案推动制度创新,等等。全国人大常委会要通过制定宪法解释程序法,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个案解释,让人民感受到宪法的阳光和气质。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法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理论精髓,集中体现为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提出并系统阐述的“十一个坚持”。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从政治方向上谈。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是从核心内容上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重要抓手。具体操作层面上,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帮助大家从理论层面上理解法治思想中有关“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内容。谢谢大家。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四

(一)坚持依宪治国

1.我国宪法的组成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

(1)组成: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2)基本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1)为什么?我国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怎么做?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3.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如何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4.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为什么?

(1)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2)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而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刑事、民事、行政等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是对宪法的具体化。②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③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④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五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革,经济如何发展,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不能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及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做到,走务实之路,修清廉之形。

怀为民之心

执政为民是对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坚强不坚强的重要标准。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以民为重,切实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造福一方。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重心”向下。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的扩张,润州成为镇江老年人口、弱势群众、失地农民、回迁安置最多的区域。为此,xx区坚持把“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办得成事”作为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一个机关部门是否有群众基础,是否有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党的确定“两个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后,润州重点开展了“我为倍增献一计”等活动,规定“两代表一委员”即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每人每年至少要开一次群众见面会,联系一百个家庭,记录一本民情日志,形成一篇调研报告,带上十条“倍增建议”。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民意“直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围绕党的新目标、新任务,主动设置经济、民生、创业、社会管理等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议题,请群众为党委、政府的工作献计出招。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征集民意、反映民情中“快、准、狠”的优点,建立民意“直通车”。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纳谏“从流”。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在工作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人民为师,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走务实之路

古人云:“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群众路线,重在“走”。基层干部要当好党的路线“宣传员”,更要当好服务群众的“勤务员”。走好群众路线没有捷径、没有技巧,唯有求真务实,摆正“显绩”与“潜绩”的位置,摒弃说话看“天气”、做事看“风向”的不良作风,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尺,检验“走”的方向正不正,步子稳不稳,实效强不强。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决心”。在xx省委要求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问计于民,在多次“由下而上”的征求意见中,将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润州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诚心”。做好群众工作关键取决于党员干部对群众有没有诚心。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换位思考、尊重群众、深入群众、赢得群众。近年来,润州不断深化党务、政务、村(社区)务、工程建设领域、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阳光型”、“透明化”建设,通过政府网站、听证会、发布会等方式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恒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绝大部分群众认定的“好事、实事”就要坚持走下去,确保不走调、不变形、不走样。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投入。

修清廉之形

形象是旗帜、是力量。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甚至影响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正己,方能正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把廉洁从政作为第一生命来维护,始终保持“身心干净”。

修清廉之形,要有理想信念。润州区始终坚持把宗旨教育作为党员干部的“第一课”,采取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必上,每年必学,教育、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

修清廉之形,要“慎独慎微”。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尊重制度,敬畏法律,管好“八小时”内外,始终让自己在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触“底线”,不越“红线”,牢记“一事苟,则无不苟矣”的古训。

修清廉之形,要有“平常心”。“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无欲则刚,心无欲则人清廉。保持“平常心”是要求党员干部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坚守。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格支撑“官”德,以人品提升“官”品。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六

“干工作一股犟劲,学业务有一股韧劲,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我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中的深刻认识。以下是东星自愈阎王带来的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三篇!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1

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认真学习了有关文件和材料。现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在自我对照检查的基础上,为接受党员群众的评判和监督,切实解决政治上不够坚强和“四风”等方面所存在突出问题,确保达到修正错误纠正缺点目的,特制定个人整改方案,请大家监督落实。

1.政治坚定性不强。由于自己是从内地来新疆工作,还保持一种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固定思维模式和观念,对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有些不理解,没有从新疆的区位资源优势、宗教历史沿革、国际战略地位来认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对全国稳定大局的重要性,导致自己对维稳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认识不够。

整改措施:(1)切实将政治坚强作为第一标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第一任务,深刻领会实质,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战略定力,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自治区和地委关于维护稳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提升分析研判能力,时刻保持大局观念,把“确保不出事,不出大事”作为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在思想和行动上全面进入备战状态。

整改时限:长期坚持

(2)深入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新疆“三史”、“四个认同”、“三个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五观”认真研读新党办(2013)11号文件,认识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每月深入乡镇调查研究不少于4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升政治鉴别力。

整改时限:立即整改,在2014年底见到明显成效,并长期坚持。

2.政治敏锐性不强。对当前新疆“三期”叠加的严峻形势认识不到位。在对分管部门和援疆队伍的管理中,只是以干好工作、完成任务为标准,没有将抓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工作与其他工作有机融合在一起,认识不够深入全面,在发动援疆干部宣讲民族团结投入参与不够。

整改措施:(1)认真落实常态化维稳措施,充分相信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每月对分管部门和单位进行督查4次,对不坚守岗位、维稳措施不到位、思想麻痹、行动迟缓等现象予以坚决纠正。

整改时限:今年年底

(2)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每月开展1次援疆干部开展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宣讲活动,并作为一项重点督导检查内容。

整改时限:今年年底

3.政治鉴别力不够强。长期在湖南工作,到托克逊工作后对民族宗教政策缺乏系统深入学习,带头执行政治纪律,抓宗教事务管理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整改措施:(1)坚持每周5到所联系的库米什清真寺去1次,教育联系点宗教人士在引导信教群众、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整改时限:长期坚持

(2)每月深入乡镇、村(社区)切实弄清当前乡村基层民族宗教工作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少于3次,认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整改时限:长期坚持

4.政治执行力不强。在工作中缺乏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魄力,对地委、县委的重大战略部署,有理解不深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整改措施:(1)继续推进安居富民工程和保障性住房、县人民医院中心楼建设,力争在10月底交付使用。

整改时限:今年年底

(2)充分发挥援疆工作优势和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争取资金,确保在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技术帮带方面取得新成效。

整改时限:今年年底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七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工作路线。社会经济普遍增长,也给基层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带来了新的挑战。以临礼县为例,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方面的作用有待提高。

提高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目的是使群众获得真正的利益,使群众能够支持党组织的建设,支持党组织的发展。然而,从我县党组织为群众服务的总体情况来看,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并不强烈。部分党员干部不重视理论培训和思想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导致服务意识薄弱;个别党组织提到为群众服务,总是要求、条件、资金,不把利益放在首位,目的意识淡化。

二是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够。部分党员干部对中、省、市、县的各项政策和惠民政策了解不透彻,把握不完整,无法回答群众的访问和咨询。部分窗口服务单位业务能力不熟悉,不能为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效的服务。第三,服务群众的方式不当。一些党组织没有对群众的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而是停留在纸上回复和完成,使党组织对人民失信。等待安排和循序渐进的现象严重。他们不主动深入人民群众,解决人民群众的担忧。相反,他们等待群众来做事,少与群众沟通。他们往往做不好好事,做不好事。

第四,服务工作实施不力。仍然存在通过现场处理工作的现象。一些村级党组织为了处理检查,会议通过现场,档案不真实,以文件形式实施服务工作的现象尚未完全消除。一些党组织将服务群众的形式局限于访问或节日慰问,直接帮助群众,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产业发展,增加收入项目和身心健康,使服务群众的作用不明显,解决实际问题不理想。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群众的教育引导不够。部分党组织和党员思想层面认识不够,没有真正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根基,对实用技能和服务手段的培训力度不够,导致在贯彻落实惠民政策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受年度各项考核指标的影响,部分党组织将工作重心放在日常具体事务上,对开展群众服务工作不重视,没有合理兼顾。

二是服务群众的制度不健全。服务群众项目缺乏有效的制度运转,部分党组织为了搞创新而抛弃原有的服务机制,在推行过程中又忽视了两项制度的衔接,导致很多好的服务项目成为“过眼云烟”,而新推出的服务创新项目往往又“换汤不换药”或矫枉过正,群众反而不知道“困难咋解决,问题找谁办”。未形成服务群众的经费保障机制,党组织在为群众提供服务时仅从单位经费中列支,服务经费短缺,在提供项目支持方面落实不力。

三是服务群众的问责未落实。对于出台的各项服务政策,检验方式方法过于单一,对事件的办结情况、群众的满意度调查,大部分还停留在查看档案、收集资料、汇报测评层面,对落实情况的督导工作也是选取几个点走一走、看一看,没有普遍调研,发现问题只是责令其整改,没有形成刚性约束,导致部分基层党组织有蒙混过关的现象。

<>

历史告诉我们:“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只有始终把群众放在最高位置,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永葆党的生机。因此,新常态下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和改进:

1.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服务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生命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是为服务而生,为服务而建、为服务而存,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首先要匡正服务理念,将宗旨意识、群众观念在理论上内化于心,在实践中外化于行,从而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要依托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专题讨论,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由“服务上级”向“服务基层”转变,由“被动参与”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彻底消除部分党组织认为开展服务是“负担”的思想,切实把群众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形成“服务全参与、成果大家享”的局面。

2.健全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效能。在全县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

中构建“条块合理、纵横联结” 的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解决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是创新组织设置。探索以新媒体建立网络党组织,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媒体对流动党员进行科学化管理,实现党的组织工作全社会有效覆盖,努力做到凡有群众的地方,都有党组织,都有党的服务。二是建强服务队伍。选优配强基层组织队伍,注重选拔农村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大户、高校毕业生夯实基层党组织班子,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筑牢战斗堡垒。加强经济、科学、法律等知识的培训,强化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宗旨意识的教育引导,提升党组织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政治理论水平。

3.灵活服务方式,推行便民化服务。针对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分类别、分领域设计服务载体。农村党组织依托村级活动场所,开展下访寻问题、进村解难题、民事代办、结队帮扶、结对认亲等活动,继续推行“四议两公开”、“乡村夜话”工作法;机关党组织开展机关干部“进村入户”、党组织和党员“进社区报到”、党代表到辖区联系服务群众等活动;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党组织开展“医患师生结对帮扶”等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窗口单位等党组织推行党员示范岗、党员承诺践诺、一站式服务、为民服务窗口等平台。例如将 “乡村夜话”群众工作法,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真正做到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贴心。

4.完善服务机制,推行常态化服务。一是完善服务群众保障机制。建立稳定基层组织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把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建立党费返还制度,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所缴党费全额返还,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按一定比例返还。二是完善服务群众评价考核机制。年初将各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作为考核指标列入年度工作任务,建立健全过程督导制,各级党组织将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结果向群众公开,以群众满意作为判断是非、评价好坏的标准。根据不同领域党组织的特点,分类制定可操作性的党组织服务群众工作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与服务保障经费挂钩,保障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八

纪律教育月年年都有开展,但是从内容和要求来看年年不同。今年的纪律教育月的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纪律教育,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坚定性,提高求真务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干净干事,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党纪政法制观念。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学的根本宗旨,是党在长期斗争形成的,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每个税务人员的优良传统,是天职,是投自税收事业的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包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有了这种明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必然会见于行动。

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存在的目的就在于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从这个角度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税收事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税务人员的应具有的思想基础,是防止行为腐败的内在动力,每个税务人员都应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从伦理的角度来说,它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之一的“爱人民”的具体化。税务人员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使每个税务人员热爱税务,热爱岗位,忠于职守,树立收税光荣的道德观念,既不是“低人一等”,也不能“高人一等”。

记得前几年县局叶局在一次会议的讲话之中曾有这样讲过“五戒”,即是戒“满”、二是戒“浮”、三是戒“空”、四是戒“懒”、五是戒“贪”。按自己的理解这个“浮”字的意思就是“虚浮夸张”,而不是“实事求是”。“浮夸”风在解放初期曾给国家和人民带灾难性的危害,历史的教训是多么深刻。记得前几年中央不就是提“三讲”吗?旨意就是要求全党全民“实事求是”。所以,每个税务人员在工作作风和行政作风都要围绕一个“实”字,去做工作去落实一项税收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不会出现骗上瞒下累己累人,弄出大错特错的事情。

谈到“清廉”,自己深有体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市场经济丰富物质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税务人员真正做到“人在河边走,双鞋不打湿”,是件不简单不容易的事。大家都必须很清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有多少人经受不了“权力”关、“金钱”关、“美人”关的考验而“中招”落马,受到党纪政纪法纪的严厉处治。但是,这些人在犯罪之前也有为党为民做过很大的事情,取得很多政绩,但是,这些因为不注意“三观”的改选,放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学习,必然会成为人们所讲的“反面教才”。自己深有体会,“权力”是姓公不姓“私”,“权力”是一把双面箭,它既可以构筑事业成功的丰碑,也可以挖掘自我毁灭的坟墓。

所以,要“清廉”,就要不断地加强党风廉政的教育,要搞好廉政建设,要加强税务人员的自身修养,提高税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

一个执政党的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的好坏,取决于这个执政党成员,政府官员以及社会成员的廉洁与否。税务机关的风气和形象好坏,同样与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廉洁状况直接有关。对税务人员来说,就是要解决好税务人员的廉政勤政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求每个税务人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还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要制订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制度管人,一级管一级,责任到人,增强廉政教育政治纪律的教育还不够,做到“双管”齐下,这样才能使每个税务人员不想腐败,不敢腐败,清廉为民。

勤<>

在今年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中,本人通过参加市委召开的动员大会和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了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张德江同志在省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省纪委编写的《反腐倡廉教育读本》等必读书目,观看了反腐电教片, 对今年的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主题“为民、务实、清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一、利为民所谋是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执政,对共产党人来说,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事事处处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履行执政使命的过程中,每一个党的干部,都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地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要求,不断开拓为人民谋利造福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用不停顿;以甘为孺子牛的姿态服务人民,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必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忧乐、安危挂在心头;必须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必须以艰苦扎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给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要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我想,作为财政部门的一名领导干部,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贯彻落实好上级财政政策,合理分配运用财政资金来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此外,我们还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好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实。

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财政部门是综合经济管理部门,财政数据的真实直接影响全市经济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必须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来做好一切财政工作。一是要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谋事情抓工作的出发点,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也直接影响财政改革和发展大局。因此,我们应自觉站在党的事业、财政发展的大局上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当前需要与长远建设、重点工作与经常性工作统一起来。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财政改革和发展的事情,都要竭力去做。二是要下功夫掌握真情实况。“求真”与“务实”紧密相联。只有求得“真”,才能务得“实”。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一线,掌握真实可行的第一手材料。看一看上级财政政策与基层实际是否相符,落实得怎么样。三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对获得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样才能对事物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三、树立起清廉的形象

清廉是一种思想作风,也是一种人格力量,是立身之本、为人之道、处事之基,是党员领导工作的“生命线”。我认为,塑造清廉形象,必须加深对清廉时代内涵的理解,在具体工作中坚持做好“五立”。一是立世:就是要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坚定政治信念,自觉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确保政治上不迷航。二是立志:就是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志向,忠诚党的事业,踏实地工作,把做好每项工作、每件事情作为“座标”,不断攀升,不断奋发,不断进步。三是立心:就是树立廉洁奉公的事业心和勤政为民的责任心,辛勤工作,乐于奉献,做好本职工作。四是立德:就是树立良好的道德人格,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以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尊严与人格力量,带动和影响社会风气。五是立信:就是树立良好的信誉,维护党性原则,知情爱民,秉公办事,坚持以良好的党风和作风取信于民,获得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九

开展“勤政为民,廉洁务实”教育活动,是认真贯彻关于“反腐倡廉工作一定要紧紧抓住教育、制度和监督这三个关键环节,做到标本兼治”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表现,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坚持“勤政为民,廉洁务实”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xx大精神的延伸,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思想境界和理论修养有了新的提高。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勤为民,廉洁务实”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延伸。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党盛衰的根本原因,“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的党、我们的政府,及政府部门的各项工作,只有顺民意、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党员干部,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监督,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党的最高目标。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要落实“勤政为民,廉洁务实”的要求,就是要在思想和行动上做到把造福百姓作为自身价值的最大体现,不断增强党性意识和自律意识,做到权力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只有一心为民,政才能执得好,只有务实求真才能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作为党员干部,必须牢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造逼人民的,绝不能用来以权谋私,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不拿原则作交易,经常解剖自己、反省自己,牢记“俩个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自重、自行、自警、自律。自觉抵御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始终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起好带头作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基层、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严格要求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家人,严于律己。始终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

<>

官渡区档案局作为区政府的职能部门,承担着全区各乡镇、部、委、办、局等各单位的档案业务指导、监督工作。努力做好档案工作,为全区经济的发展服务并打下良好的基础,始终是档案工作的首要任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建设新昆明战略的实施,以及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档案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前,我区档案工作存在经费紧张、任务重,时间紧的问题。全区的档案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困难。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进行工作。深入基层,勤勤恳恳工作,甘于平凡。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强化服务,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是一个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勤政为民,廉洁务实”的前提条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记责任、以身作则、努力奋斗去完成各项工作,为官渡区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新昆明、新官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十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革,经济如何发展,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不能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及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做到,走务实之路,修清廉之形。

怀为民之心

执政为民是对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坚强不坚强的重要标准。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以民为重,切实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造福一方。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重心”向下。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的扩张,润州成为镇江老年人口、弱势群众、失地农民、回迁安置最多的区域。为此,xx区坚持把“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办得成事”作为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一个机关部门是否有群众基础,是否有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党的确定“两个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后,润州重点开展了“我为倍增献一计”等活动,规定“两代表一委员”即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每人每年至少要开一次群众见面会,联系一百个家庭,记录一本民情日志,形成一篇调研报告,带上十条“倍增建议”。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民意“直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围绕党的新目标、新任务,主动设置经济、民生、创业、社会管理等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议题,请群众为党委、政府的工作献计出招。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征集民意、反映民情中“快、准、狠”的优点,建立民意“直通车”。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纳谏“从流”。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在工作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人民为师,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走务实之路

古人云:“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群众路线,重在“走”。基层干部要当好党的路线“宣传员”,更要当好服务群众的“勤务员”。走好群众路线没有捷径、没有技巧,唯有求真务实,摆正“显绩”与“潜绩”的位置,摒弃说话看“天气”、做事看“风向”的不良作风,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尺,检验“走”的方向正不正,步子稳不稳,实效强不强。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决心”。在xx省委要求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问计于民,在多次“由下而上”的征求意见中,将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润州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诚心”。做好群众工作关键取决于党员干部对群众有没有诚心。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换位思考、尊重群众、深入群众、赢得群众。近年来,润州不断深化党务、政务、村(社区)务、工程建设领域、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阳光型”、“透明化”建设,通过政府网站、听证会、发布会等方式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恒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绝大部分群众认定的“好事、实事”就要坚持走下去,确保不走调、不变形、不走样。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投入。

修清廉之形

形象是旗帜、是力量。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甚至影响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正己,方能正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把廉洁从政作为第一生命来维护,始终保持“身心干净”。

修清廉之形,要有理想信念。润州区始终坚持把宗旨教育作为党员干部的“第一课”,采取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必上,每年必学,教育、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

修清廉之形,要“慎独慎微”。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尊重制度,敬畏法律,管好“八小时”内外,始终让自己在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触“底线”,不越“红线”,牢记“一事苟,则无不苟矣”的古训。

修清廉之形,要有“平常心”。“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无欲则刚,心无欲则人清廉。保持“平常心”是要求党员干部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坚守。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格支撑“官”德,以人品提升“官”品。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十一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革,经济如何发展,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不能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及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做到,走务实之路,修清廉之形。

怀为民之心

执政为民是对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坚强不坚强的重要标准。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以民为重,切实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造福一方。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重心”向下。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的扩张,润州成为镇江老年人口、弱势群众、失地农民、回迁安置最多的区域。为此,xx区坚持把“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办得成事”作为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一个机关部门是否有群众基础,是否有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党的确定“两个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后,润州重点开展了“我为倍增献一计”等活动,规定“两代表一委员”即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每人每年至少要开一次群众见面会,联系一百个家庭,记录一本民情日志,形成一篇调研报告,带上十条“倍增建议”。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民意“直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围绕党的新目标、新任务,主动设置经济、民生、创业、社会管理等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议题,请群众为党委、政府的工作献计出招。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征集民意、反映民情中“快、准、狠”的优点,建立民意“直通车”。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纳谏“从流”。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在工作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人民为师,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走务实之路

古人云:“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群众路线,重在“走”。基层干部要当好党的路线“宣传员”,更要当好服务群众的“勤务员”。走好群众路线没有捷径、没有技巧,唯有求真务实,摆正“显绩”与“潜绩”的位置,摒弃说话看“天气”、做事看“风向”的不良作风,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尺,检验“走”的方向正不正,步子稳不稳,实效强不强。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决心”。在xx省委要求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问计于民,在多次“由下而上”的征求意见中,将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润州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诚心”。做好群众工作关键取决于党员干部对群众有没有诚心。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换位思考、尊重群众、深入群众、赢得群众。近年来,润州不断深化党务、政务、村(社区)务、工程建设领域、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阳光型”、“透明化”建设,通过政府网站、听证会、发布会等方式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恒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绝大部分群众认定的“好事、实事”就要坚持走下去,确保不走调、不变形、不走样。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投入。

修清廉之形

形象是旗帜、是力量。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甚至影响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正己,方能正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把廉洁从政作为第一生命来维护,始终保持“身心干净”。

修清廉之形,要有理想信念。润州区始终坚持把宗旨教育作为党员干部的“第一课”,采取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必上,每年必学,教育、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

修清廉之形,要“慎独慎微”。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尊重制度,敬畏法律,管好“八小时”内外,始终让自己在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触“底线”,不越“红线”,牢记“一事苟,则无不苟矣”的古训。

修清廉之形,要有“平常心”。“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无欲则刚,心无欲则人清廉。保持“平常心”是要求党员干部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坚守。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格支撑“官”德,以人品提升“官”品。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十二

我镇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以推进依法治镇进程为根本出发点把法制宣传教育、依法治理同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开创依法治镇新局面,推动全镇经济稳步发展。

<>

为了加大普法力度,提高干部群众法制意识,我镇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横幅、标语、专题学习培训等形式大力开展了法律宣传,向全镇人民宣传、普及各项行政法律法规,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镇党委、政府利用每周一的干部会,认真组织各级干部学习了《森林法》,《水法》、《水土保持法》,《计划生育法》、《土地承包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镇民政办利用集市日,用广播及宣传材料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兵役法》等进行了大力宣传;镇计生所利用集市日与下村的机会,深入开展《计划生育条例》、《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组织镇、村、组干部和广大育龄群众共1300人参加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知识答卷,做到了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长抓不懈,计划生育工作警钟长鸣;镇国土所对《土地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了宣传;镇兽医站根据有关规定,结合畜禽防疫,大力开展《防疫法》宣传;镇农业服务中心、财政所统一设置了涉农价格收费公示栏,向群众公开涉农补贴和优惠政策;镇水利站在镇集市期间,宣传新颁布的《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提高了广大群众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和全民节水、防洪抢险的意识;镇综治办在6.26禁毒日,先后共张挂大型宣传标语2副,张贴小标语200余份,广播宣传40余小时,受教育群众5000余人次,确保了我镇“无毒镇”、“无毒村”、“无毒单位”的成果。

<>

为了明确执法责任和目标,有效规范具体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我镇进一步健全了制度,明确了责任。并根据各部门业务特点,分别建立了各部门工作人员守则,制定完善了相应的制度,做到制度上墙,公开督促,以制度管人。

1、镇政府按照宣传教育和法制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把《农业法》的普及、宣传教育和行业管理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一是按照有关规定,加强了对贩运、倒换种子、农药、化肥、农膜、农机具等农资行为的管理监督,杜绝了劣质农资流入我镇,以保护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同时做好田间纠纷的依法处理及加强田间管理。二是严格执行农田水利设施的有关管理制度,实施节水工程,强化水利工程的管理与保护;三是加强林木管护,严格林木伐放许可制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非法收购、经营、加工、运输木材的违法活动。

2、年初,镇党委、政府及时召开了全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动员大会,安排部署了全年的工作,调整、充实了镇综治办、治保会、调委会及村民小组治安巡逻队等各级组织。镇综治委与各村、镇属各单位签订了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各单位内部防范制度、防范措施。对各村综治工作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其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干好自己的事。检查中对重点、难点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意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加大了对破坏农业生产及偷盗农业生产资料的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在禁毒工作中:一是镇、村两级及时成立了禁毒工作领导小组,镇政府同各村及驻镇各单位签订了禁毒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并开展经常性的检查与督促工作;二是利用广播、板报、标语、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三是在确保无吸毒、无贩毒、无制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禁种,铲除毒品源植物,确保了我镇无种毒、制毒、贩毒、吸毒的现象。此外,我们严密注视外来人员,坚决查处和打击一些非法宗教活动和地下邪恶活动,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为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3、镇计生站首先完善了镇、村、组计划生育岗位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了“六公开”和“一监督”制度,即:公开计划生育政策、公开计划生育服务、公开计划外生育费、公开计划生育统筹费、公开计划生育指标,接受广大干部群众的监督。同时,强化人口计划管理,严格执行《xx区计划生育条例》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按照政策及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严格了自下而上申报,自上而下审批,落实生育指标程序。逐步完善卡、册、单的规范管理,做到了查漏补缺,定期核实,每月清理登记,并及时做到人、卡、册、单四一致,使计划生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镇国土所依据《土地法》坚决执行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依法严格执行用地审批制度和“卫片执法”,做到了无违法批地、无违法用地、无违法管地,并严格宅基地的审批管理工作,严禁私自买卖土地的现象和行为。

5、镇兽医站依据《防疫法》规定的疫病类型,并根据全国疫情特点,分别确定了各种家畜的强制性免疫类型,同时制定了春秋免疫方案及指标,使动物防疫率达到90%以上。其次加强对畜禽疫病传播的预防,检查我镇范围内的流通及产品,每天坚持对市场待售肉实施检疫,对流通动物实行严格产地检疫,杜绝了无章肉的销售,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

镇人大在行政执法、政务公开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导监督作用,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对行政执法、政务公开工作的检查,并定期评议执法单位和人员的执法意识、执法能力、执法水平,有效的增强了我镇各行政执法部门严格执法的法律意识。

<>

一是部分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破坏农业生产设施,不经审批私自伐放林木等现象偶有存在。二是对有关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三是个别农户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顾个人利益,没有全局观念,给我们基层工作造成了很多被动,特别在全镇产业结构调整中,这种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极为不好。

<>

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政府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实践主体,其成效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对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明确依法行政的关键是依法治官而非治民,是依法治权而非治事。

2、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3、提高执法者的素质。要完善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进一步加强培训,提高执法者的素质。

4、要加大普法力度。加大投入和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5、要建立健全依法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自我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十三

“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管时代怎么变革,经济如何发展,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民本理念不能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不能变。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及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党员干部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群众路线,努力做到,走务实之路,修清廉之形。

怀为民之心

执政为民是对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检验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坚强不坚强的重要标准。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以民为主、以民为重,切实把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造福一方。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重心”向下。与群众心相连、情相系,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由于历史原因和城市的扩张,润州成为镇江老年人口、弱势群众、失地农民、回迁安置最多的区域。为此,xx区坚持把“进得了门、说得上话、办得成事”作为评价一个领导干部、一个机关部门是否有群众基础,是否有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党的确定“两个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后,润州重点开展了“我为倍增献一计”等活动,规定“两代表一委员”即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每人每年至少要开一次群众见面会,联系一百个家庭,记录一本民情日志,形成一篇调研报告,带上十条“倍增建议”。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民意“直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围绕党的新目标、新任务,主动设置经济、民生、创业、社会管理等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议题,请群众为党委、政府的工作献计出招。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征集民意、反映民情中“快、准、狠”的优点,建立民意“直通车”。

怀为民之心就必须纳谏“从流”。人民创造历史,群众是最高明的老师。在工作中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尊人民为师,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

走务实之路

古人云:“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群众路线,重在“走”。基层干部要当好党的路线“宣传员”,更要当好服务群众的“勤务员”。走好群众路线没有捷径、没有技巧,唯有求真务实,摆正“显绩”与“潜绩”的位置,摒弃说话看“天气”、做事看“风向”的不良作风,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尺,检验“走”的方向正不正,步子稳不稳,实效强不强。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决心”。在xx省委要求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问计于民,在多次“由下而上”的征求意见中,将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作为润州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主要路径。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诚心”。做好群众工作关键取决于党员干部对群众有没有诚心。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重,我们在群众的心中就有多重。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才能换位思考、尊重群众、深入群众、赢得群众。近年来,润州不断深化党务、政务、村(社区)务、工程建设领域、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阳光型”、“透明化”建设,通过政府网站、听证会、发布会等方式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监督权。

走群众路线,贵在有“恒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绝大部分群众认定的“好事、实事”就要坚持走下去,确保不走调、不变形、不走样。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投入。

修清廉之形

形象是旗帜、是力量。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甚至影响着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正己,方能正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把廉洁从政作为第一生命来维护,始终保持“身心干净”。

修清廉之形,要有理想信念。润州区始终坚持把宗旨教育作为党员干部的“第一课”,采取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必上,每年必学,教育、引导和督促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性观念,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做到讲党性、讲原则、讲纪律。

修清廉之形,要“慎独慎微”。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尊重制度,敬畏法律,管好“八小时”内外,始终让自己在法律、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触“底线”,不越“红线”,牢记“一事苟,则无不苟矣”的古训。

修清廉之形,要有“平常心”。“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莫大于不知足”,无欲则刚,心无欲则人清廉。保持“平常心”是要求党员干部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学会坚守。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人格支撑“官”德,以人品提升“官”品。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十四

党的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员干部做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和要求,将其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项基础工程,切实抓紧抓好。

一要常葆“为民”情怀。首先,态度要亲民。力戒那种“坐着轿车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看完回来吃顿饭”走马观花、隔靴搔痒般的“走基层”方式;要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农田,走进群众心间”,与群众平视对话,近距离聆听群众呼声,始终把群众最盼、最急、最怨、最难的问题铭记于心。其次,方式要便民。主动换位思考,多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少点“机关病”、“官僚态”,多点便民“直通车”和“微笑服务”,不作秀、不折腾、不扰民,切切实实为群众工作生活服务。最后,措施要惠民。想问题、做决策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衡量标尺,看老百姓究竟得了多少实惠,收入是不是增加了,生活是不是改善了,保证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二要常行“务实”作风。“古今兴盛皆成于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党员干部坚持的群众路线,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上。一是重实情。真实、客观地反映工作的实际情况,有喜报喜,有忧报忧,杜绝“假、大、空”,不蒙上欺下,不阳奉阴违。二是办实事。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乐打基础,谋长远、干当前,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行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三要常修“清廉”形象。首先,头脑要清醒。保持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严守党的政治纪律,时刻保持和党中央的高度一致;牢记党员身份,永葆党员本色,泰然面对外界诱惑,脑子绷紧一根“弦”,心房多长一只“眼”,舌头加上一把“锁”,任何时候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其次,心界要清正。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始终保持浩然之气,坚持原则、秉公办事,不破“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第三,社交要清净。多与普通群众、基层干部、先进模范、专家学者交朋友,拜人民群众为师,接地气,汲取力量;对那些“小兄弟”、“小圈子”要保持高度警觉,拉来必要距离。树立“阳光交往”意识,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防止陷入疲于应酬的泛泛之交、吃吃喝喝的庸俗之交、蝇营狗苟的势力之交。

本人通过参加为民、务实、清廉教育学习活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一、利为民所谋是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执政,对共产党人来说,既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责任。这个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事事处处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在履行执政使命的过程中,每一个党的干部,都必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地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日益增长的要求,不断开拓为人民谋利造福的新思路和新境界,做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用不停顿;以甘为孺子牛的姿态服务人民,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必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情操,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忧乐、安危挂在心头;必须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需;必须以艰苦扎实的作风真抓实干,努力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给人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际利益。要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我想,作为军休服务人员要牢记军休干部利益无小事的道理,始终把军休干部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通过贯彻落实好上级民政政策,合理分配运用财政资金来发展经济,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此外,我们还要切实关心群众的疾苦,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决好在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把工作做细、做好、做实。

二、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

军休工作主要是服务管理工作,因此,我们必须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来做好一切民政工作。一是要切实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是谋事情抓工作的出发点,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也直接影响民政改革和发展大局。因此,我们应自觉站在党的事业、民政发展的大局上想问题、作决策、抓工作,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当前需要与长远建设、重点工作与经常性工作统一起来。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有利于促进民政改革和发展的事情,都要竭力去做。二是要下功夫掌握真情实况。“求真”与“务实”紧密相联。只有求得“真”,才能务得“实”。一定要深入一线,掌握真实可行的第一手材料。三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联系发展的眼光,对获得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这样才能对事物作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十五

<>

以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紧紧围绕“依法行政,文明执法”这一主题,以提高交通行政执法能力为目的、以提高队伍素质为重点、以贯彻省厅、市、县政府法制工作会议精神为主要内容,全面加强交通法制建设,为全县交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

1、贯彻落实国家、省厅有关行政执法制度。制订

年《沅陵县交通运输执法队伍建设方案》、《沅陵县交通运输局行政执法工作要点》、《沅陵县交通运输局行政执法考核方案》,完善我局各项行政执法制度。

2、搞好普法培训学习。聘请司法局等有关职能部门法律老师讲课,全面提高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知识和基本素质。

3、加强执法证资格管理,做好新增人员发证前的培训考核工作。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能力。为了全面提高执法队伍水平,拟在年内组织一次行政执法培训。

<>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必然要求。交通法规是我们做好交通工作的依据,交通行政执法是管理交通工作的基本手段。实践证明,依法依规处置各类矛盾是解决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因此,各二级机构要把交通法制工作当作一把手工程来对待,做到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充分发挥法制部门的参谋助手作用。

(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

执法队伍的管理,执法行为的规范只能靠制度,交通执法的门类多、人员多,与社会接触比较广泛,如果管理不好,就会出现索、拿、卡、要现象,就会发生公路“三乱”行为,严重影响交通的社会形象。为保证交通行政执法工作依法、健康、有序地开展,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推行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考核评议制、错案追究制、规范性文件审批制等制度。按照省市县政府和上级交通主管部门的要求,执法工作要层层签订责任状,不仅要定期考核,还要落实到位。

2、落实执法检查制度,严肃查处个案。县局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单位、部门的执法检查、监督,形式可以多样,方法可以灵活,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群众举报的案件,要认真查处,对违法违纪的执法人员,该处分的要处分,决不姑息迁就。

3、建立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各二级机构要聘请行风监督员,行风监督员要由人大、纪检、政府、政协、新闻媒体、群众车(船)主等多层面的代表组成,随时欢迎他们举报执法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还要定时召开座谈会,充分听取他们对执法工作的意见,以便促进执法工作。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是加强行政执法工作的永恒主题,各二级机构要把提高队伍素质作为法制工作的重点来抓。

1、加强法制培训和教育,各二级机构要结合局计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按照交通厅的规定,确保法律法规学习时间到位,取得一定实效。

2、加强执法资格管理。一是要严把新进人员准入关。凡是新进执法队伍的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文化水平,并要按照上级要求,经严格考试、筛选和培训后,才能吸纳到执法队伍中来。优化现有执法人员结构。二是要严把执法证的发证关,各单位的法制工作机构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对不符合发证条件的人员一律不得办理执法证件。三是严把执法证的审验关。对现有执法人员要定期进行考核,凡在执法中出现索、拿、卡、要行为或者人为造成严重错案或经考核不合格的执法人员,执法证一律不予年审,严重的要取消执法资格,始终保持执法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

3、继续抓好案卷规范工作。行政执法案卷是执法水平的综合反映,各执法单位应建立行政处罚、行政认可、行政强制等行政执法的案卷,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以及制度规范均应立案归档。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十六

党的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首先提到的,是“学习型”。

学习,标志成“型”,勤学,应蔚然成“风”。“学习型”政党怎么学,也即以什么样的学风来学习?

李瑞环同志新出的《看法与说法》一书,可作教材,好在学风。

学风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学好用好哲学,思想方法对路,看问题就能抓住本质一针见血,把握规律通透见底;说话有精神,下笔如有神。瑞环同志是木工出身,但酷爱学哲学,下了“真学,学真”的功夫。例如,他学《矛盾论》、《实践论》,全能背下来,他的看法与说法,总含着透彻的哲理、深厚的哲思、鲜活的哲学。

学风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先后为革命和建设,提供着正确的理论指导。但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总是在、尤其关键时刻总是在困扰着全党。就在我们身边,“狗屎都不如”的教条主义,“常常是由于无知”的经验主义,总在那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瑞环同志的这些段子,很多都是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斗争的产物,今天读起来仍感亲切、深刻。他的讲话,不少是来自基层的实话,富有活力的新话,好记管用的短话,群众喜欢的笑话。例如,1992年,瑞环同志作为主管宣传工作的,在全国宣传部长会上如何告诫大家少讲空话?他举了一个来自湖北神农架地区,用高音喇叭没法驱赶野猪的案例,叫你忍俊不禁。“空话连野猪都骗不了,何况人呢?”

学风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在群众面前说话做事,首先要端正态度。瑞环同志常说,群众看我们干部,无非两条,一是怎么干事,二是怎么说话。干群众的事,就要特别上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群众说话,也要特别上心,是“随谈”,却不“随意”。党的干部把话讲实在了、讲明白了,党的理论才能彰显应有的魅力,党的政策才会有实践的感召力。但话要说好,既要有底气,也要下功夫。“所谓‘一觉醒来,疑团顿解’,实际上是一夜未眠,冥思苦索。讲艰苦,这种头脑的加工最艰苦。”此乃“是大家常讲家常,凡才子夜读子夜”。

《看法与说法》里透着的学风,一是有神气,这个“神”,是哲学思维;二是接地气,这个“地”,是“人民至上,实践第一”,是坚持以研究问题为中心,拿起理论的武器,到社会实践中敏锐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三是带灵气,这个“灵”,来自下苦功琢磨问题,塌下心研究问题,方“心有灵犀一点通”。

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学习型”政党怎么学习?《看法与说法》里,有系统而不是零碎的,实际而不是空洞的,务实求理、与时俱进的,充满旺盛生命力和坚强战斗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十七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xx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把加强和改进全党的学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党内营造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的浓厚氛围,不断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使我们党真正成为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一、深刻认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意义

学习是一个人获取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本领的重要方式,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重视和善于学习,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一个重要政治优势。8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向全党提出学习的任务,特别是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都把加强学习作为战胜艰难曲折、夺取新胜利的重要法宝,极大地推动了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面对世界的新变化、形势的新发展,党中央又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任务提到全党面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敏锐的时代意识、强烈的进取精神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永不满足、永不停滞的鲜明特征。

1.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知识创造、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越来越成为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政治多极化更加明朗、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新发明、新创造层出不穷,知识生产、知识传播不断加速,知识和人才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第一资源,知识经济、创意产业成为重要经济形态,创新能力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重视和加强学习,倡导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已经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无论是国家还是政党,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提高学习能力,势必会落伍。正如指出的,“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我们党作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更好地肩负起历史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就必须更加重视学习、更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顺应时代发展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敏锐把握时代前进脉搏,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更好地带领人民在时代的风云变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掌握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2.当代中国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任务艰巨而繁重,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越来越成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迫切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的过程。正如所指出的,“我们不懂得、不熟悉、不精通的东西还很多,或者过去懂得的、熟悉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的迅速更新,又变成不懂得、不熟悉了。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现在,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可以说,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迫切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重新学习、继续学习,掌握好、运用好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成果、积累的宝贵经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3.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长期的历史性课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越来越成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紧迫任务。我们党已成立88年、在全国执政60年、领导改革开放30年,党的先进性得到坚持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得到加强和巩固,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但是,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必须看到,我们一些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创新精神、素质才干与党的宗旨和先进性要求还不完全符合。这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都与不重视学习、不注意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密切相关。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学习。如果不通过新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就不能有效应对严峻挑战,就有失去执政资格、失去人民信任和拥护的危险。全党同志必须居安思危,认真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更加自觉地学习,更加认真地学习,更加勤奋地学习,更好地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

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和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中国社会进步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根本前提。必须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准确把握改革发展实际,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1.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指导中国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把握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深入总结中国人民的独创性经验,不断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与中华文化交汇的过程,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必须认真汲取其中蕴藏的智慧和养分,融合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质、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实践是理论的源头活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必须以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时代化就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时代化既包括内容的时代化、形式的时代化,也包括话语体系的时代化。必须准确把握时代主题,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范畴、新论断,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语言,用适合当今社会的表达方式,更好地阐明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主张和看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开放的思想体系,总是与世界最新科技成果相联系,总是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过程中得到丰富发展。要站在现代科技发展的最前沿,敏锐把握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给经济社会乃至人们思维方式带来的深刻影响,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思想和科技素材拓宽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涵。要积极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有益文明成果,学习、吸收其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使马克思主义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象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列宁讲过,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等于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理论。大众化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也是创新理论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大众化不仅是表达方式问题,也是根本立场、根本方法问题。要坚持大众视野、群众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关注大众的需要和诉求,解答大众的思想疑问和困惑,把立足点放在服务人民大众上。要紧密联系人民大众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析事明理、释疑解惑,澄清理论是非、辨明前进方向,增强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接受能力和思维习惯,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进人民大众、融入人们心灵。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长期战略任务

善于运用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素养,是我们党推进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实践证明,理论越是丰富和发展,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要求越迫切,理论武装工作越重要。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必须跟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必须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作为长期战略任务,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日益深入人心、更好发挥指导作用。

1.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在对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认识上达到新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必须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历史地位,深刻领会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的独创性的理论观点。要把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研读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结合起来,同认真总结新中国成立60年和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加深理解,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认真总结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经验,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解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指针。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xx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使全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上有新提高、思想上有新收获。要认真总结各地各部门创造的成功经验,形成有利于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导向、舆论导向、用人导向和体制机制,不断推动学习实践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要坚持突出实践特色,着力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

3.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着力提高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总结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产生的,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必须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思想武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把学习理论同研究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当前,特别要紧密联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个工作大局和首要任务,全面把握和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使学习的过程成为有效应对危机和挑战、在战胜风险困难中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过程。

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和主体内容,是我们党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多样化形势下团结带领人民开拓前进的精神旗帜。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和先锋队,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在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党员的精神信仰和基本价值取向。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被认识理解,才能成为自觉追求。要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努力在党员干部心灵中产生共鸣、思想上形成共识。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认知、认同不仅要体现在思想上,也要反映在情感上。要着眼于激发党员干部的情感共鸣,运用先进典型、感人事例,展现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真、善、美,展现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文关怀和道义力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思想的罗盘和坐标,成为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2.在贯穿、融入上下功夫,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的全过程。观念成习惯、规范变行动的过程,是知与行相统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成为党员、干部的基本遵循,必须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融入到党员、干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要充分发挥政策规章对党员、干部思想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体现到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中,体现到各级党的组织生活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重点课程,作为对党员民主评议、干部考察使用的重要标准,让党员、干部在学习实践中感受责任、领悟崇高、体验光荣。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浓厚氛围,使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

3.在践行、示范上下功夫,通过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其他社会成员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要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主观世界的改造,加强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要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引导全党同志时刻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和发扬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五、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

我们党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正是通过遍布全国各地、各条战线和各个单位的党的组织,我们党才成为一个有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整体。各级党组织是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基础在各级党组织。必须按照以学习为组织建设的重要特征、以学习为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以学习为提高组织战斗力的重要途径的要求,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浓厚的学习风气,把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党组织,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学习型领导班子。

1.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作为第一需要,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问题,不仅关系党员、干部自身的发展进步,而且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成败。是否重视学习、认真学习,是否注意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工作能力,是有没有党性和党性强不强的重要表现。广大党员要有一种“本领恐慌”意识,时刻对自己在学识、眼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保持警醒,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上。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能力,养成勤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以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尽量多学一点、学深一点,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浓厚学习风气。各级党组织要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加强指导和服务,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促进工作、通过工作推动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我超越,使党组织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

2.把学习党的理论与学习专业技能、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不断丰富拓展学习内容。现在,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很多,我们既要抓住学习重点又要注意拓展学习领域。要着眼提高理论素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着眼做好本职工作,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学习与岗位职责相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成为本领域本行业的行家里手。要着眼完善知识结构,广泛学习哲学、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国际关系、现代管理等方面知识,不断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3.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与运用相结合、与创新相结合,努力提高学习效果。实践表明,真正要学有所获、学有所得,不仅要爱学习、勤学习,而且要善于学习。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努力改进学习方法,下苦功学习,挤时间学习,以谦虚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学习,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坚决避免形式主义、搞一阵风。学习要重思考,养成边学习边思考的习惯,善于带着问题学习、结合实际工作学习,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习要重实效,注重联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要求来进行,联系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来进行,联系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来进行,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不仅在总结成功经验中获得提高,而且在汲取失败的教训中获得进步。学习要重创新,善于在消化吸收既有知识、前人成果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有切实依据的新观点、新认识,形成改进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

4.加强学习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学习的制度化、规范化。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很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要切实加强学习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习考勤、学习档案、学习通报等各项制度,努力使党员、干部的学习形成长效机制。要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内容,列出必读书目,明确具体要求,保证时间、提高质量。要进一步探索完善各种学习形式,加强日常学习、脱产学习、短期集中培训等,不断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管理,强化督促检查和考核,把考核结果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班子建设目标管理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个人剖析材料十八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天起,我们党就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历史性转变。革命党的目标是夺取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胜利,其思维基础是斗争哲学,其任务是阶段性的;而执政党的目标是构建和谐与小康社会,其思维基础是和谐哲学,其任务是永久性的。当然,两者需要一个必要的转化过渡过程,转变后党的目标和历史使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明确提出的:“把全党工作的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十四大又进一步明确我国经阶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党的xx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xx届四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的召开,对于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认为: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这些基本经验,体现和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并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2]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更面临着亟需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历史任务。因此“和”就显得更为重要,不“和”就不可顺利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现在斗争哲学已完成其历史使命,而和谐哲学正居于主导地位,为此各级领导者都应顺应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体目标和使命的这一根本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和修养。

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xx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朝着xx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xx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随着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怎样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这个“四位一体”的目标呢?

党的xx届四中全会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并为此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简称《决定》)。其理论贡献就在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的党建理论;总结了建国半个多世纪党的执政经验;论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思路并作了具体部署。

(一)执政能力建设是执政党的根本建设。所谓“党的建设”,一般包括思想、组织、作风、理论和制度等建设。那么什么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地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归根到底是执政党的根本建设,而党的其他各方面的建设都要围绕执政能力建设进行,最终都要体现到提高执政能力和巩固执政地位上来。

在建国60多年来的执政实践中,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大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也有过失误的教训……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从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30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实际上一直都在为这一思想的形成进行酝酿和准备,而真正成为一种明确的思想,则主要是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二)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决定》要求,在今后一个时期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坚持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按照推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3]协调发展要求,坚决贯彻落实以下“五个要坚持”:

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会明确要求:“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4]

(三)执政能力建设的规范要求。全会鲜明地提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三项要求,这是在总结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长期执政经验,深化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基础上,对党的执政方略和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明确规范,也是在当今时代国内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和所要实现的目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前提和基础,民主执政是核心和实质,依法执政是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的基本途经和保障。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构建了我们党执政方式的一个完整框架,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四)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在基层。我们党是一个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厐大组织系统,基层组织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力量;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生产、推进社会发展的桥梁和纽带;是推动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是管理、教育党员的基本单位。全心全意地代表和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履行党的执政使命,基层工作是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要靠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总之,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总之,建立和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基层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应该成为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先决条件。

二、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各的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5]促进国民经济又好不快发展,关键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低碳和环保水平、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形成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统筹城乡发展: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前沿技术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的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者和管理创新的转变。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政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水平,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的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区域发展,完善经济制度: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经济圈和经济带。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和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的格局。深化国企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推动集体企业改革,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共同发展。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预算制度的改革与管理,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的匹配,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竞争能力,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等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扩大领域、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完善功能,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防范国际经济风险。

三、坚定不移发展民主政治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这是党的xx届四中全会给出的明确答案。全会指出:“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证。

(一)扩大和发展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教育、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有效的途径。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二)依法治国,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保证审判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各自的职权,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平等参与和发展的权利。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发挥宗教界人士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三)建设服务性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建设服务性政府,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审批和微观经济运行干预。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更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鼓励学术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文化,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努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文明相协调,保持其民族性和时代性。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开发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三)推进文化创新,增强发展活力: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创作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设立国家荣誉制度,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五、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

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基础上,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与人民幸福安康相关的和谐社会建设。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考评等制度的改革,减轻中小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政府财政的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制度,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为此必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安全。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食品药品安全。

(六)完善社会管理: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