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通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0:24:02 页码:9
2023年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通用17篇)
2023-11-13 00:24:02    小编:

总结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一些范文和样本,但要保持自己的风格和个性。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顺利闭幕。它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会议,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会议。全会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党的执政历程和执政经验,全面准确地分析了当前党的执政形势和执政环境,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召开以后,我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尤其是公司党支部的集中学习等途径的认真学习,理解。我深刻体会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标志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研究和部署不断深化,执政能力在党的建设中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再到目前的“重中之重”。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上其他政党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

建设来看,都迫切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指导思想上,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总体目标上,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坚定只有共产党才能在中国执好政、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汇报人:韩贵平。

2004年11月。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二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阐明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全面分析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把握的主要原则和任务,明确了各级党委和纪委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应担负的重要职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正确分析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目标,具体部署了今年的工作。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吴官正同志的工作报告,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切实抓出实效。全会闭幕后,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项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学习领会好全会精神是贯彻落实好的前提。这次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学习领会好这次全会精神,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这次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方向和灵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通过认真学习领会这次全会精神,加深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理解思路,明确任务。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研读全会文件,领会精神实质,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达到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是学习领会好的目的。现在前进方向明确,工作思路清晰,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狠抓落实。抓好落实,务求实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是对领导干部能力、水平、事业心、责任感的真正检验。这次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特别强调抓落实,求实效。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五年目标的第一年,是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的一年。开创新局面要在抓紧抓实上下工夫,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当务之急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抓好传达贯彻,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反腐倡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责任一定要明确,监督检查一定要到位,使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要善于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把上级部署和要求同本地本部门实际密切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巩固、抓落实、抓深入、抓提高,将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务求取得新进展,见到新成效,开创新局面。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向我们发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的号召。我们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我们坚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有这次全会确定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一定会在全党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三

获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的消息,我校即给予了高度重视,思考和期盼着;并开始思考如何用全会精神指导、引领、规划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的发展,如何认识和解读全会精神,开展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的精神。全校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作出了安排部署。并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

会上,校长、党支部书记传达了乡党委政府关于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会议要求。由于时间关系,他组织大家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部分。书记并就学习方法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具体要求。

会上,所有教师畅所欲言,多角度阐述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理解与感悟。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五位一体“的改革设计,是众多亮点中最大的亮点。这与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关系,释放了强烈的改革信号。

通过学习,看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把教育工作提到了更高一个高度,让我把教育工作做好的信心百倍增加。为了贯彻学习好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我作以下表态:

1、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要以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学校实际,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以饱满的热情将学习精神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教研活动和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中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于地方百姓。

2、本学期后期的政治学习内容重点是把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好,落实好。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与职业道德观,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以实际行动提高教学质量。

3、进一步以“比教学”工作和创建高效课堂为抓手,要提高学校整体质量和效益,用课题研究、校本研修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向精细化管理迈进,提高工作效益,促进学校发展。

全会使我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明确了党的政策方针和具体措施,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使我们更加强化了跟着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使我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和工作任务。我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四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勇于创新,扎实工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着力全面深化改革、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着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力以赴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着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新的步伐,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二、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重大意义。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全党必须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下决心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四个必然要求”的意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指导思想、目标、原则。

1、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

2、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目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既要立足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针对突出矛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又要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3、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遵循的原则。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四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三)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二是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三是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四是统筹设置党政机构,五是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四)关于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一是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二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三是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四是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五是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六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七是提高行政效率。

(五)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

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要统筹设置相关机构和配置相近职能,理顺和优化党的部门、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的职责,完善党政机构布局,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深化群团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增强党的领导力,提高政府执行力,激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人民军队战斗力,使各类机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一是完善党政机构布局。系统谋划和确定党政机构改革事项,统筹调配资源,减少多头管理,减少职责分散交叉,使党政机构职能分工合理、责任明确、运转协调。二是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优化政协专门委员会设置,更好发挥其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三是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四是推进社会组织改革。五是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六是深化跨军地改革。

(六)合理设置地方机构。

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统筹优化地方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构建从中央到地方运行顺畅、充满活力、令行禁止的工作体系,中央加强宏观事务管理,地方在保证党中央令行禁止前提下管理好本地区事务,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合理设置和配置各层级机构及其职能,增强地方治理能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主要遵循:一是确保集中统一领导;二是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三是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四是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

(七)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

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要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规范和约束履职行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

(八)党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领导。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不折不扣抓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依法依规保障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党政军群各方面机构改革配合,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

三、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

(一)党中央机构改革。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要着眼于健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优化党的组织机构,推进职责相近的党政机关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优化部门职责,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1、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将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的职责,最高人民检察院查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以及预防职务犯罪等反腐败相关职责整合,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合署办公,履行纪检、监察两项职责,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不再保留监察部、国家预防腐败局。

2、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负责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司法部。

3、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设在审计署。

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分别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央财经委员会、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4个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分别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5、组建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设在教育部。

6、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将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作为党中央派出机构。不再保留中央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

7、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将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的职责整合,组建新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作为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

8、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将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作为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不再保留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

9、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为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办事机构,承担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日常工作,归口中央组织部管理。

10、中央组织部统一管理公务员工作。将国家公务员局并入中央组织部。中央组织部对外保留国家公务员局牌子。不再保留单设的国家公务员局。

11、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工作。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新闻出版管理职责划入中央宣传部。中央宣传部对外加挂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模式,随职能变化相应调整编制。五要坚持蹄疾步稳、紧凑有序推进改革,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改革要在2018年年底前落实到位。

省级党政机构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报党中央审批,在2018年年底前机构调整基本到位。省以下党政机构改革,由省级党委统一领导,在2018年年底前报党中央备案。所有地方机构改革任务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五

随着十九届三中全会的召开,xx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学习三中全会会议精神。街道包靠领导滕主任、李主任认真传达会议内容,学习《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会前,社区党委中心组进行了集中学习。

在学习活动中,社区党委学习讨论了三中全会改革热点和十九大后的新局面,并对社区未来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

大家一致表示,坚决拥护全会公报,深入贯彻落实。下一步社区工作将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结合起来,与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社区工作创新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作为一名基层社区干部,更要全面、准确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把全会精神化作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社区将运用微信、微博、新闻媒体进行专栏宣传引导,通过党委中心组学习、上党课、心得体会、专题讨论进行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领会。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六

11月13日,中央组织部召开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指出,各级组织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牢牢把握方向、大胆探索实践,推动组织工作内容、方法、制度改革创新,把四中全会赋予的任务一项一项落到实处,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有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四中全会以来,我们清楚的看到了组织部门要结合职能职责,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在干部的考核总结、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等制度方面建立完善的体系,着力培养和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干部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单位发展的核心力量,需要我们组织部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挑选出最合适、最优秀的人才。全会对人才选拔提出了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各级组织部门要建立集聚人才的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要抓住纠正“四风”问题不放,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扎实开展。

干部选拔要用“望远镜”。都说俞伯牙与钟子期是知音,而组织部门选拔干部也是如此,没有谁天生就具备领导的才能,需要我们的组织在频繁的考察中看出员工的潜力,通过更多的历练来提升,因而对待我们的年轻人或者是后备干部,要用“望远镜”去观察他们的言行,用“望远镜”去观察他们的潜质。

干部使用要用“显微镜”。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都需要组织部门在时间的长河中去雕琢,去打磨。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我们在“显微镜”下提前看到潜在的可能,让生病的细胞在工具的辅助下干净、准确的清除,也是让“苍蝇”无蛋,“老虎”无窝。

干部提拔要用“放大镜”。细节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非常重要,当然倘若一辈子就是老百姓,有些缺陷不会为你的生活带来些什么,比如说喜欢占一些小便宜,它无非就是让自己身边的朋友少一点,让自己的口碑差一点,但是绝对不会出现上纲上线的可能,干部具备这样的习惯就会公权私用,就会以权谋私。“放大镜”的功用就是要帮助我们慧眼识英才。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七

1957年4月,针对当时波匈事件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以及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在实际工作中所犯的错误,为了帮助广大党员和干部分清是非,划清“波匈事件”中的“大民主”与我党提倡的“小民主”的本质区别,妥善解决面临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执政的共产党要倾听各方面的意见,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的理论。

我们的党是执政党,要肩负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党自身建设的好坏就直接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自觉地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群众监督,建立和健全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对于充分发扬民主,进行科学地决策,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对于有效地克服和防止执政党容易出现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滥用职权等脱离群众的倾向,促进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法定的执政党,领导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极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中国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我们党从建国执政以来,曾经犯过主观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党又经历着执政和价值取向、利益分配的考验,在实践中,滥用职权、脱离群众、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现象尤为突出,严重地影响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风,毁坏了党的肌体,严重影响着党的执政地位。为了帮助我们的党克服自身的毛病,使其真正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党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既是党不负众望的表现,也是人民对党的信任,也是胜利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必然。邓小平同志从发扬党内民主、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论述了党要接受来自党的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的监督。

党内监督:

作为一个已经执政50多年,拥有300多万个党组织和6600万党员的大党,党内的监督是最直接的,邓小平同志指出:“要求党的生活严一些,……党对党员的监督要严格一些”。党内监督的形式很多,有党的组织对党员的监督,党的上级组织和下级组织之间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和党员之间的监督,党员干部和党员之间的监督,党的纪检委专门机关的监督等,但首要的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会,使一般党员、领导干部、人人都经常过组织生活,过小组生活,接受党的监督,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但近些年来,这种优良传统丢掉了。

2004年2月17日,新华社以通稿形式向国内外公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部党内监督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建立83年,执政54年以来第一部完善的党内监督条例。《条例》系统地回答了监督者的地位、权力以及监督的重点、路径、办法等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丰富了邓小平同志的建党思想的理论宝库。首次正式确定各级纪委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构,明确提出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将各地在实践中探索并总结的监督办法和经验,上升为党内法规制度,以党的法规形式确认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首次规定了党代表的监督权力和监督责任,从而为全面深入推行党代会常任制找到了最佳切入点。在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和发展的同时,管理制度的完善和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

群众监督: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党,所以就不怕群众的批评,要扩大各方面的民主,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实行群众监督可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尽量提出很好的办法,我们党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为此,邓小平同志强调,在企业要搞职工代表大会,加强它的作用;在农村工作方面,也要扩大民主,实行民主办社。彻底发扬民主对党的建设有益无害,群众参与的事情,即使遇到困难,即使有的搞错了,他们也能忍受,很少埋怨。相反,实行命令主义,搞对了群众也不满意。所以扩大各方面的民主生活,扩大群众监督,很重要。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在我们的一些领导班子里,家长制遣风与好人主义盛行,过去建立起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名存实亡,有的地方、有的部门家长制遣风和好人主义实际上支配着党内生活。“习非成是”演变为习惯法:很多人称单位“一把手”为老板,任其“老板”在单位独断专横、飞扬跋扈、为所欲为、以权谋私,群众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忍气吞声、无可耐和。这实际上就改变了我们党几十年所建立的平等的党群关系。好人主义也不再仅是明哲保身、洁身自好的护身符,已经发展成一种利益交换关系,滋生出了庸欲的市侩作风,要打破现有的习惯性,必须建立起群众监督的高度权威。

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大众舆论是披露和评价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行为和活动的最好形式,也是传播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措施的载体,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手段,它虽然不是法官,不是一级政府组织,但对于我们党听取意见、推动和改进工作、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规范和约束各级党政部门的行为,都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和引导资源。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

邓小平同志指出“各党派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和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十六字方针对我们国家有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党有很大的好处,对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有很大的好处。只有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意见表达出来进行争辩,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同时强调“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共产党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民主党派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下定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就更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他还说:“有了广泛的群众监督,我们的消息就会更加灵通一些,我们的脑子就不会僵化,看问题就会少一些片面性”。

邓小平同志关于《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讲话,是对执政党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文献,这个讲话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运用于党的建设,认为代表人民的利益、执行人民的意志是党深得人民拥护并赖依执政的基础,为此,执政的共产党就必须自觉地接受来自党内外群众的监督,邓小平同志把接受监督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发挥党的核心领导作用的高度来认识,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这个讲话,对于我们党正确对待群众意见,冷静处理各类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领导作风,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密切党群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前,我们党要卓有成效的领导人民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宏伟大业,也必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因为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失误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党的领导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在实际中不断提高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必须坚决按照《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及最近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疏通和拓宽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与完善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制度。改革党“议行合一”的领导体制,建立监督处罚并举、内外政策保障体系,强化中央“巡视”制度。党和国家要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清除腐败,更重要的是要把党置于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之下,使公仆受到主人的监督,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滥用职权、克服官僚主义,保持党组织的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书目:《邓小平文选》1938—1965年第258—262页。

《[推荐]学习邓小平《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有感。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八

金秋十月,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中国人民的心也汇聚北京。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大幕将启,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依法治国”,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次镌刻在党的中央全会的历史坐标上。四中全会既是对我们党法治思想、法治实践的总结,更将掀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四中全会将开启法治中国新征程,法治中国,历史意义深远。法治中国,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艰辛探索。从“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到“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从“法律要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到“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系列重大思想重要论断,一系列关键部署核心举措,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方向,为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敢于自我反省、反思、自我评价。法治中国,是保障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指引下,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我们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的能力不断提高,良好的法治环境正在形成。法治中国,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四中全会的召开,意义非凡。我们相信,在新一代中央领导人的带领下,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为新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必将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开创法治中国更加光明的前景,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康庄大道。

党的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于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北京,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这次“关键性会议”,提出综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部署。在中国改革挺进深水区和攻坚期确当下,本次会议将解决中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的方向性和线路性题目,被寄与厚望。

从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至今已历七届四中全会,风雨35载。纵观历届四中全会无不是处于历史的潮头,无不是处于中国经济前行的十字路口上,也无不是我国进行一次次改革的号角。

时代在不断变化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深入的历史教训让我们深入的知道,闭门造车只会让强大的国家日益衰落,成为各国列强欺凌的对象。因此,适应时代潮流,不断深化改革是实现民族富强的强劲动力。

每次体制的改革,伴随着经济实力又一次进步。在“你最关心哪些改革关键词”的网络调查中,收入分配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医药卫生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得票数位居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面实行一般诊疗费制度到“异地高考”方案“破冰”,从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到进步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从中心政治局集体学习以推动住房保障和供给体系为主题,到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一系列推动公平、改善民生的举措不断推出,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改革开放至今的四十五年里,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我们取得了举世注视的成绩。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2万亿,从改革开放前的第十大经济体跃居于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居民人都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等等。

然而当前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经济体制等渐渐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主要题目,改革开放所开释的红利正被新的时代所渐渐的稀释,不能满足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进步的最大动力,改革是对创造美好生活最大的支持。

面对全球宏观经济不景气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外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等题目,为适应新的时代、新的世界格式,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上任之初便开释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等信号。全面论述中国梦、重拳出击反腐败、展开党的群众线路实践教育活动、提出八项规定、转“四风”要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遭到了中心改革的决心。十八届四中全会势必是一届改革的盛会,势必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整体部署,解决民众期望拿下的硬骨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中国道路新的历史出发点。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九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我们的各项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我县脱贫攻坚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好学习文章,强化思想引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坚持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强化思想引领,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学细研、掌握内涵要义,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凝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干部人才力量添砖加瓦,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坚定捍卫者和坚决执行者。

二、提高政治站位,担当时代使命。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肯定成绩,坚定必胜信心,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也要对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要自觉增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昂扬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战略定位和重要意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要进一步在关键处发力,在薄弱处出力,尤其是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克服形式主义、确保脱贫质量等方面努力攻坚,坚决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三、立足本职岗位,助力脱贫攻坚。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确保贫困群众参与和受益。全会提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充分发挥项目专班在项目建设上的战斗堡垒作用。***年****县共批复贫困村项目****个、资金****万元。改善了全县贫困村基础设施,村庄环境等村容村貌,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村庄更加美丽,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充分发挥了扶贫项目资金效益。下一步我们仍将实事求是选项目、量入为出配资金、强化管理抓绩效,不断强化项目资金管理,让扶贫项目资金落到实处,确保其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和减贫效果。

四、抓好廉洁自律,坚守道德底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坚持防守廉洁自律的道德底线,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抓好作风转变,时刻把作风建设抓在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把不良作风改到底,以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带头履行诺言,加强党员廉洁制度建设。作为一名扶贫系统的党员干部应自觉以党章为镜鉴,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不逾规矩,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干干净净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应带头严格遵守执行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坚持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按原则办事,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廉洁自律扛在肩上,努力营造和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打赢我县脱贫摘帽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十

1、坚持依宪治国,完善人大及常委会宪法监督。5000余字的公报,先后10次提到宪法,并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还提出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突出依宪治国的基础地位,进一步明确表明了依宪治国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布局的基石。将习近平总书记提过的"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写进公报,意义重大。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一国的社会制度、国家制度、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在一国的法律中有最高的权威和最大的效力。任何的法律法规都不得与之相违背。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只有严格依法办事,认真贯彻实施宪法,才能够推动宪政建设。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宪法的实施可以说是法治的首要问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宪法权利为基本人权,其价值的实现就在于规定公民享受哪些权利,以及这些权利是否得到保障。

2、立法先行。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立法先行这是一个亮点,强调我们国家的各种活动,包括改革要发挥立法的先行促进作用,也是保障我们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一个重要措施。

(《管子》强调,"法而不行,则修令者不审也;审而不行,则赏罚轻也;重而不行,则赏罚不信也;信而不行,则不以身先之也。故曰:禁胜于身。")。

3、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公报特别提出建设法治政府,提出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此外,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这意味着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法治政府是重中之重。

10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研究部署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工作。会议强调,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源自法授。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所有行政行为都依法办事、程序正当。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断提高法治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用法治引领改革发展破障闯关、推动民生改善和社会公正。要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政府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依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二是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健全政府依法决策机制,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立改废释并举,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决策和立法紧密衔接。三是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梳理各部门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现决策、执行、结果公开透明,增强政府公信力。

4、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及责任倒查机制。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体现出重大决策有法可依、依法追责思路。只要是滥用决策权或失职渎职等原因导致重大决策出错,那么不论时间变化、空间变化,也就是不管经过了多少年,是现职还是已经退居二线,不管身处何地,都要对错误决策付出代价,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慎重决策。

5、建立干部干预司法活动责任追究制度。全会提出,完善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以解决行政干预司法的问题。

(明太祖朱元璋皇帝:"畏法度者最快乐。")。

6、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法院和检察院。司法改革是依法治国突破口,截至目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的三次会议,两次都涉及司法改革。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成为全会重头戏。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以解决司法行政化、地方化问题。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慎子君臣》)。

("夫爱人者不阿,憎人者不害,爱恶各以其正,治之至也。臣故曰:法任而国治矣。"《商君书·慎法》)。

7、把法治建设成效纳入政绩考核。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这就意味着,干部的升迁在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法治工作的成绩。

8、从律师、专家中招录法官、检察官。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有利于推进法治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9、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全会提出,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促进党员、干部带头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可以看出,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很多高标准的发展目标,将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保障。"法者,治之端也。"今日中国,法治正在成为国家治理理念、社会共同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抓手,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

(《淮南子·氾论训》:"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

三、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特点。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十一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来,四代领导集体和以xx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出发,创立和发展了一系列廉政文化理论,赋予了廉政文化崭新的内涵,形成了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在迈入文化时代的历史转折期,执政者或是理论学者都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大致的范畴不离和谐、公正、仁爱、共享。建立和谐、公平、公正的社会,必须要有坚强的廉政环境做后盾,廉政建设也只有在注入文化的基因之后,才会赢得恒久的生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有坚强的政治保障。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十八届四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基本原则,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回答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了基本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1978年,中国只有宪法和婚姻法等寥寥几部法律。而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已经达到242部。这样的数字,折射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科学立法推动社会转型,简政放权打造法治政府,司法改革保障公平正义,法治思维化解矛盾纠纷……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中国的蓝图在一步步变为现实。此次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正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体现了一以贯之的治国思想、执政理念。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我国宪法以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确立了在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我国法治与西方所谓“宪政”的根本区别。

当前,社会转型进入深水区,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更加凸显。从打虎拍蝇反腐败到全面深化改革,从民生持续改善到生态文明建设,要把依法治国方略落到实处,离不开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末端治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至关重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党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党员干部要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完成好执政使命,建设好法治中国。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十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专题研究,作出了全面部署。全会提出的,“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这明确了监督体系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通过对全会内容的反复研读,深入领会,我有以下几点学习体会:

一是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全会提出,必须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严肃性、协同性、有效性,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时刻牢记党章党规党纪,强化学思践悟、融会贯通,不断提升监督执纪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效果。要敢担当、善作为,坚持原则,秉公执纪,坚持党规党纪面前人人平等,把监督执纪工作融入党的事业和大局。

二是坚定制度自信,维护制度权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实践成果和巨大生命力,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四个自信”,包括坚定对监督制度体系、反腐败体制机制的自信。要强化制度意识,做决策,抓落实,都要自觉对标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确保不出偏差。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在制度执行上不做选择、不打折扣。涉及制度层面的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能有丝毫含糊。要立足本职工作,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保障国家治理各项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贯彻落实,通过监督推动整改、完善制度,使各项制度日益健全、不断发展。

三是坚持权责统一,精准执纪问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权力运行的基本原则。《决定》提出:“坚持权责统一,盯紧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贯彻四中全会精神,要严格职责权限,完善权责清单制度,盯紧公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防范机制、精准纠正偏差的矫正机制,管好关键人、管住关键事、特别是要把一把手管住管好,以强有力问责督促权力规范运行。

存在问题:

一是对全会精神的学习不够深入。没有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报告内容未能悟透内涵要义;没有真正沉下心去领会、去感悟会议精神;没有将加强自我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放在首要位置,导致对部分知识的深刻内涵理解不够透彻,不能很好的将会议精神更好的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自身建设中。

二是维护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的态度还不够坚决。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主张和消极言论产生的负面影响认识不足、抵制力不足,没有坚决果断的反对、及时纠正,缺乏自觉维护党的形象和政治责任感。

查找原因:

对政治理论的学习不及时,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体系新发展、新变化学的还不够深入。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推进工作的措施和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学用结合不够,有的仅仅是停留在喊口号上。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候面对一些新问题,不敢直面矛盾和困难,缺少解决新问题的思路和招法,很少有意识的针对具体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优化工作方式。

整改措施:

一是进一步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把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深入查找自身不足,立行立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指南和纲领,坚持用全会精神指导工作开展,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二是严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以党章为镜,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十三

四中全会公报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路线图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五个体系、六大任务。

一个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根据全会公报,这个总目标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会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会公报一共出现了13次"党的领导".公报并且首度写入"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这表明中国的法治建设旨在强化执政党的权威,而非推行西方式的政治体制。值得注意的是,公报提到了党和法治的关系问题,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意味着,中国的法治要在党的领导下来进行,同时,党的执政行为,党的活动要在《宪法》法律的范围之内。全会强调,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包括党委也要依法决策,包括党的建设也要按照一些法规制度去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这三个方面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前进方向。

五个体系。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截至2014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有法可依"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现有法律体系中不协调、不一致、体系性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制定法律只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环节,法律制定出来以后还停留在纸面上。因此全会将法治的重点由形成法律体系转向形成法治体系,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意味着我们将把法律的实施和执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使书本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法治体系概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在法治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十八届中纪委四次全会在京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会上提出了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建设"时间表":确保到建党100周年也就是2021年时,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

六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这六大任务涉及到依法治国的前提、重点、保障、起点和归宿、生力军、核心等方面问题。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只有完善法律体系,让法律不断地适应实际,才能有效的推进依法治国向前发展。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重点。公平正义是保障,即公正司法。人民群众是起点和归宿,因为依法治国离不开群众,要将依法治国理念贯彻和普及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广泛宣传依法治国,加强群众对依法治国的深入理解,培养群众的法治意识,增强全民法制观念,让群众自觉做到懂法、知法、守法、宣法,让依法治国深深的根植于群众之中。依法治国需要精明强干、懂法知法、文明执法的法治队伍去执行,他们就是依法治国的生力军。指明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党的领导是核心,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才能更好地建设法治中国。依法治国"六大任务"可以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只要落实六大任务,依法治国一定能够健康、深入发展。

(二)、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举措。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十四

(二)、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国版。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经历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国探索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并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其本质特征与基本标志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路径。全会公报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为基础;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针;4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根本,等等。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升级版。中国的法治建设从古至今大体上经过了以法治国、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太重视法治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逐渐地强调法制建设,进入依法治国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法治建设的主要精神:1、进一步突出了法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2、将法治精神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过程和各方面;3、全面部署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各个环节;4、集中阐述了新时期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的基本要求;5、系统强调了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6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命题的提出,将我国的法治推到了一个新阶段。全会公报有两个关健词非常重要,那就是全面、体系。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且整个设计的法案确实也表现为依法治国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展开。在国家的领域、政府的领域、社会的领域、政党的领域,包括军事的领域。全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法治体系是第一次提出。它有别于我们传统所提的法治体系,这个法治体系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停留在法律制度的建设上,更重要的要关注法律的实施和法律遵守。而且这个法治体系非常完整,它包括法律规范的体系、包括法制的实施体系、包括法制的监督体系、包括法制的保障体系,还包括党内的法规体系,甚至还包括军队的军事的法制体系,所以这些完整的体系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个目标体系,等等。

10月25日新华社"新华视点"微信刊发了《习近平八论"规矩"》一文: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定了规矩就要照着办;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使大家熟悉民主集中制的规矩;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要坚持原则、恪守规矩;按规矩办事、按规矩用权意识显著增强。

最后我想用康德一句话作为这次汇报的结束语:"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法则。"。

以上内容由本站提供,如果您觉得本站的信息还不能完美解决您的问题,可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内为您解答。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心得。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十五

习近平同志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是保证法律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了法律不能有效实施,那再多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依法治国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这告诉我们,当前实施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就是有效地实施法律。政法机关作为执法司法的主体,能否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无疑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

从重立法转向重执法司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

实施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重心从“有法可依”逐步转向“有法必依”,特别是突出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既是法治发展一般规律的要求,也是我国法治发展历史阶段的要求,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从法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及世界范围法治国家建设的经验看,有效地建设法治国家,首先必须制定法律,然后才能严格实施法律。特别是在完成大规模立法活动之后,必然面临如何实施法律问题,即如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有法可依”。直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有法可依。

强调改革开放以来立法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是说执法和司法在以前不重要,而是说过去30多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始终是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如今,这个战略目标已经实现,虽然这个体系还要不断完善,但中国法治建设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有法可依转向有法必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执法和司法工作有了巨大发展,不仅建立起完善的执法和司法体制,而且建立起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的执法和司法队伍。但是,与人民群众对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的渴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司法腐败问题还很突出。这就意味着要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就必须将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转向有法必依,转向执法和司法。

严格依法办事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要求,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如果说有法可依属于治理体系的范畴,那么,有法必依则属于治理能力的范畴。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体现国家制度的执行能力,它不仅是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推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强化国家制度的执行能力,才能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从建设法治中国的总体布局看,着眼于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做到他律与自律、法律强制与道德约束相统一。

在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明确指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还要靠制度来保障,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对执法司法权的制约除了依赖制度约束,还要依赖人民群众的监督。在互联网时代,政法机关要变被动为主动,尽最大可能做到执法公开、司法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权力运行不见阳光,或有选择地见阳光,公信力就无法树立。执法司法越公开,就越有权威和公信力。公开的目的就是为了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不能忽略整个社会特别是政法人员的道德建设。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坚持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代替解决人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法是他律,德是自律,需要二者并用。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看,法律强制与道德约束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都有助于制度的落实。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在加强外部制度约束和监督的同时,必须不断强化整个社会自觉守法、自觉依法办事的道德习惯,尤其要加强政法队伍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职业伦理建设。

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看,着眼于政法队伍职业伦理建设,坚持大局意识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做到执法为民的职业良知与秉公执法的法治精神相统一。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意味着面对社会功能的分化,要克服总体化治理存在的弊端,而采取功能分化的治理模式。就法律治理而言,要特别注意政法工作的特殊性,不能把政法工作与行政工作、政法人员和其他普通公务人员混同起来。因此,对于政法人员不仅要讲政治信念,而且要讲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甚至要把政治信念转化为职业伦理,从职业伦理的角度来贯彻落实政治信念。正是基于政法机关职业伦理的特殊性,习近平同志指出:“政法机关的职业良知,最重要的就是执法为民。”政法队伍只有将执法为民的职业良知贯彻在每个具体执法司法活动中,才能“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律不同于政策,不仅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而且具有制度刚性。执法司法权不同于行政权,自由裁量的弹性比较小,有时甚至没有自由裁量余地。执法司法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政法队伍必须秉持和坚守法治的职业伦理,只服从法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秉公执法,不枉不纵。正是针对法律职业的特殊性,习近平同志强调政法队伍要信仰法治,坚守法治,要把法治精神当作主心骨,做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执法者,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一是一,二是二,不偏不倚,不枉不纵,铁面无私,秉公执法。

执法为民是秉公执法的前提,秉公执法是执法为民的保证。一旦离开了法律,脱离开秉公执法,执法必然受到权力、金钱和私情等因素的腐蚀和影响,执法为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甚至蜕变为执法为权、执法为钱、执法为情。因此,面对权力干预、金钱诱惑、私情影响,政法队伍要敢于担当,敢于直面代表发言。政法队伍只有树立起捍卫法治、坚守法治的职业信念,才能“不信邪”,做到刚正不阿、勇于担当。同样,政法队伍只有秉公执法、勇于担当,才能逐步提升执法公信力,使得老百姓逐步信仰法律,在整个社会培育出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

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长远目标看,着眼于全社会依法办事,实现依法治国,要坚持法律制度与社会风尚相结合,实现实施法律与信仰法律相统一。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法治建设承担着克服传统人情社会弊端、构建新生活形态和新社会风尚的重要使命。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法机关就必须与传统人情社会陋习进行坚决斗争。习近平同志指出,要从政法机关做起,坚决破除各种潜规则,杜绝法外开恩,逐步改变社会上那种遇事不是找法而是找人的现象,关键是要以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相信法不容情、法不阿贵。这就意味着政法机关要在推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事业中成为开路先锋,起到率先垂范的模范作用。

只有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才能通过执法司法让人民群众理解现代法治的精神,改变传统思维习惯,养成依法办事风尚,形成法治信仰。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也就不再停留在法律书本上,而是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文化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领导是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最大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确保执法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使党的领导成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根本保障。

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升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此,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不是包办具体事务,不要越俎代庖,领导干部更不能借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之名对司法机关工作进行不当干预。

一旦明确了这个原则,那么,党的领导不但不会干预执法司法,反而为执法司法提供强有力保障。党的领导可以为执法司法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协调各方职能、统筹各方资源、建设政法队伍、督促依法办事、创造执法环境,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保障宪法法律统一正确实施,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推动法治中国建设。

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必须正确处理党规党法和国家法律的关系,使党的各级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带头严格依法办事,成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模范。

党规与国法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党的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不严格遵守党规党法,那就很难保障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因此,在法治中国建设方略中,党的领导必然包含党领导人民带头执法、守法。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政策成为国家法律后,认真实施法律就是贯彻党的意志,严格依法办事就是执行党的政策。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广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具有比普通群众更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如果说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是普通老百姓都必须守住的底线,那么,对于各级党组织、党的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来讲,无疑要成为严格遵守法律、严格依法办事的模范。在这个意义上,党的领导成为推动实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最大力量,最终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办事风尚、形成法治信仰,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十六

10月20日召开的xx届四中全会"举世瞩目".今年国庆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经"提前曝光"了四中全会的文件名《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样的关键词,难免会让人充满期待。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上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以法治为主要议题的中央全会,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中央全会的议题,大多都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大、最迫切、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比如xx届三中全会划定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而此次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为议题,足见"法治"在当前中国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届中央心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四中全会的"法治语境",也可以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理解。从长时段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方面法律框架已经具备。法律200多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这样的数字,佐证着官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结论。而下一步,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以及如何进一步用好这些法律的问题了。

从短时段看,本届中央领导履新以来,对制度建设尤为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建章立制"抓好作风;反腐败斗争中,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对于各项改革,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一轮改革大潮,更是把目标定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治理体系",法治无疑是重要内容。这样看来,在这样一个节点上研究部署法治问题,可谓正当其时。

在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是要推进依法治国的语境。现实中,法治思维还并没有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法治方式也还屡屡被权力和暴力狙击。对于公权力,"依法"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权宜之计",征地强拆、污染强排,随意举债、任意欠款,等等,"人治"之举仍然不时发生。而一些见诸报端的冤假错案,也提示着深层次问题。从立法、执法到司法、监督,还有很多应该改进的地方。否则,治理谈不上现代化,国家也谈不上现代化。

不过,最大的语境是人民。因为法治,我们不用担心契约被随意背弃,不用担心权利被随意践踏,甚至也因为法治,我们才能在亮起绿灯时自由通行。惟愿四中全会推进法治进程,让我们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让我们因法治而更自由。

当前,全国正在加快实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图伟略,其关键是同步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建设,加快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的建设以及推进全社会信仰法治。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具体执行者,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对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要率先敬畏法治,遵守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律才能得到平等执行,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显,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应率先信仰法治,坚持依法治国理政,引领社会崇尚和信仰法律,用实际行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坚持严守党纪国法,强化自我约束。古有高僧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意思是只有戒律活在心中,自然会有“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我约束力。党员干部应当把党纪国法视如戒律一样,把对法律的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作为修身理政的法宝。比如,中央的“八项规定”,对全国百姓来说,是新时期我党对百姓做出庄严的纪律承诺,每一条都犹如当年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得到了民心拥护。对党员干部来说,八项规定明确不能贪图享受,回归了自然的养身之道;不允许贪图堂皇富丽和靡靡之音,留下了更多清净心和宝贵时间去思考工作问题;约束了党员干部内心欲望的膨胀,守住底线、红线、高压线,远离是非之地、是非之事,促进心安、家安、国安。其他党纪国法和“八项规定”一样也是修身理政和凝聚民心的法宝。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自觉把党纪国法置于心中敬畏它,做党纪国法的守护者、先行者,这也是党员对自己内心的崇敬,对自己良知的负责,对自己入党宣誓的忠诚。

二、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摒除人治观念。马克思曾经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对法律作用的认识越来越到位,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中还有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法律悬空、制度空转现象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法治信仰没有真正树立,人治观念依然盛行。信仰法治关键要消除人治思维。党的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对法治要发自内心地信仰,自觉形成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取代过去的领导思维、管理思维和行政思维,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三、坚持完善法律体系,克服法律滞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但部分领域法律滞后的问题依然突出。法律滞后是全世界面对的普遍性难题,我们应围绕以人为本的立法价值取向,服务群众的现实需求,增进社会主义公民对法律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完善立法规范,突出立法重点,增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探索立法规律,强化立法调研、立法听证和公开征求意见,提升立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加快实现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保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四、坚持法律有效实施,保证法律权威。“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就是捍卫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数还在于法律实施领域,没有完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有效的执行,法律权威依然还有缺失。对此,同志要求,“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坚持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公平公正。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深刻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人民群众关注的权益保障、公共安全、公平正义三大问题,都与司法有关。应加快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全社会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法治秩序,形成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易腐败的保障机制。

六、坚持严格公正执法,克服特权思想。法律事关国家秩序,严格执法是法律实施的重中之重,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正如每一颗水滴会反射太阳的光,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会折射出公平正义的光辉,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石,而每一次失误也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权力运行与法律的规定不一致时,人们注重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而是权力运行的实际规则。不管法律规定得有多么完备,当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人们就会信奉强权而不信法律。执法者如果奉行“权大于法”和“以言代法”的思维,人们就不会相信法律;如果养成“以权压法”、“以权枉法”的习惯,人们就会抛弃法律。领导干部特别是执法、司法、检察机关人员,必须慎用手中的权力,自觉把权力严格控制在法律的轨道上,克服特权思想,杜绝特权现象,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七、坚持推进依法行政,构建法治政府。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强势执法、趋利执法、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等现象,根源就在于一些执法者对法律、法治缺乏发自内心的尊崇和忠诚。对此,同志指出:“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八、坚持推进普法教育,促进知法守法。法治社会只有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耳濡目染,长期努力,共同推进,才可能逐渐形成。加强普法教育,扫除法律盲区。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此外,乡村边远地区老百姓和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要坚持法律宣传上门、法律服务上门、司法服务上门,立体式推进普法教育,扫除普及法律知识的盲区,实现全民知法守法和敬畏法律。

九、坚持弘扬法治精神,释放法律正能量。“崇德明礼民安定,尚法守制国昌隆”。法治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依法治理的前提与根基,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源之水。历史上,管仲指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种“使法必行之法”,其实质就是法治精神。高举法治精神就要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行动,避免走进“信访不信法”和“走关系强于走程序”的恶性循环怪圈。要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全民的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法治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法律的正能量。

十、坚持倡导信仰法治,实现法治中国。思想是行为的动力,实践法治有赖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信仰。法治信仰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就会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虽然法治信仰的过程异常艰难,但只要我们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法治国家,营造法治氛围,全民信仰法治必将形成,到了那时,人们把法律内化为自己行为准则,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就会实现。

总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环境,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努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2

页,当前第。

2

1

2

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活动总结篇十七

10月20日,举世关注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胜利闭幕。我机关干部职工和广大党员在第一时间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收听收看有关全会的最新报道,认真学习会议公报,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振奋精神,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做好各项贯彻落实工作。以下是本人对于这次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一些体会: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对我国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具有指导意义。

 机关领导对学习贯彻好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对下一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有关工作作出初步安排,近期将对全局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作出部署,各部门将全力做好有关服务工作。同时,将组织一系列重点专项调研工作,起草好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实施意见。我们将结合自身工作职责,组织发动全局干部职工带头学习贯彻好全会精神,把会议精神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做好"三服务"工作,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作贡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必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在学习了会议公报后,大家都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我国下一步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前进方向,最大范围凝聚了改革力量,最大程度增强了改革信心,意义重大、令人振奋。公报中提出,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这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好会议精神,以全会精神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把改革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本职工作当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推动人大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为全省的改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财税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和愿望。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办公室工作职责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水平,增强参谋服务工作能力,努力在推进云南改革发展中当好参谋助手,发挥更大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谋划部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工作,改革举措细致到各个具体领域。我认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为改革更加全面、深入推进提供了政治保障。

 身边的机关干部职工和我一样都纷纷表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改革,涉及众多民生内容,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新期盼。下一步将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结合政协工作实际把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参政议政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