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0:40:37 页码: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优质16篇)
2023-11-13 00:40:37    小编:

观察是通过目睹、感知和记录来获取信息和了解事物的行为或过程。评价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和发展的方向。如果你正在写总结,不妨参考以下这些范文,或许会有些灵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二

假期的第一天上午,听了一场非常棒的专家讲座,来自于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主讲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作为编者,他的解读真可谓是高屋建瓴。新课程方案和新课标出来后,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布的当天,我们也在线收看了图文直播。近期,解读新变化的文章看了不在少数,但都如春风过耳般没有在心里留下任何痕迹。

郑教授将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概括为32个字,我觉得十分精当:

价值引领以文化人。

素养为纲任务导向。

立足生活实践主线。

强调情境主题统整。

每一个要点都采取了新旧对比、阐述要义、举出实例等方法进行了清晰的说明。

接着他从语文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了20xx版新课标做出的新的努力和改变。

很多内容还要去慢慢消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真正地读通读懂,必须要静下心来认真地去研读20xx年课标,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实践。

听完讲座,有三点至少让我记忆深刻。

第一,“核心素养”提出这么久,解释众说纷纭,不知道哪一个才算是权威解释。语文课标里的解释将其概括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这个与高中课标的表述四个方面大致相同,也有微小差别。说明语文核心素养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的学段,核心素养也是不同的。它体现了一种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正如郑教授所说,素养型目标,从“重学习过程”到“重应然状态(学习结果)”。四个方面相辅相成,不能简单割裂,表述时可以有所侧重,而不是单独列出。其中“语言”是“文化、思维、审美”的基础。

第二,“学习任务群”的提出。课程内容里高频出现了这样一个名词。历年课标的修改与制定,到了20xx年版,尽力在实现教的突破,学的突破。它以“真实的语文情境,统整的学习主题,典型的实践活动”来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郑教授指出,“学习任务群”并不是一个空降的新名词,它首先是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探索,是宝贵的经验和成果。其次,它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是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言实践的过程。语文学习任务群包括“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评价、学习资源”。新课标对四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都有说明和建议。高中阶段18个学习任务群,义务教育阶段6个学习任务群。

第三,学业质量和学业评价的探索和进一步规范。这个在之前的课标里是比较单薄的内容。评价主要围绕“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提出建议,突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价值,突出评价和命题的导向性,推动考试命题内容与方式的变革。郑教授也指出,我们语文学科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大量刷题的诟病,要适当降低难度,减缓坡度,同时更要处理好幼小衔接的自然过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三

自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基础)、自为(实质)、自律(保证)。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定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解决问题,发展思维,掌握方法,养成习惯。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和体验,并以之激发自己学语文、用语文,自己能在语文实践中及时反思并调整学习活动。合作学习要求明确共同的任务,要求学生积极承担个人的责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完成任务,要求师生共同评估学习活动,寻求改善途径。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掌握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要培养合作的生活态度。探究学习着重探索和研究。探究学习要求在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重要现象,在对重要现象的观察体验感悟中,有针对性的所及与处理相关信息,在对问题的探索认识体验感悟的'过程中,积极表达交流,逐步形成,并呈现、说明、评价和检验探究解惑,在探究学习中掌握防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特别是发展实践创新和探索进去精神。

对立面包括教师的指导性学习,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对学生惊醒必要的指导和要小的帮助。包括使他们明了学习目标和内容,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涉及语文学习活动,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反思评价学习过程和结果。合作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个体学习。合作学习钱,个体都应对学习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样,合作学习才会有知识和经验的新的建构。探究学习的对应面是学生的接受学习。如果接受学习中学习者是主动地,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实质的联系,就是有意义的。

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四

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新鲜出炉”,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也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学习,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变化:

第一,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到课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现在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第三,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结合课程内容,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第四,增强了指导性。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目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第五,加强了学段衔接。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课程学习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话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能够活学活用。

另外,各学段要求也有所改善,主要分为了四个部分: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更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方面也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主题,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多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建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多组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也会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五

自己xx年毕业至今已有15年,应该说自己参加工作的年头也不短了,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现在应该出些成果的时候了;而且我还听很多人说这个年龄段应该是工作和生活黄金年龄,说在这个年龄段的工作情形如一朵正在开放的花,有着生命,有着活力。但自己现在却不知怎么了,对于曾经热爱的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天天早来晚走的,你在看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敢表达、会表达的越来越少了,这种学习状态,成绩能高吗?挫败感越来越强。内心有时还有这样一种想法,下一次再分科不教语文了,改教数学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问题问了自己很多次。

有幸的是暑假期间,学校布置我们学习了20xx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及,昨天又听了张静教研员关于《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在学习与倾听中让我心中那个为什么的问号慢慢变成了半个句号。下面我就把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一直努力把指引学生写一手整洁、漂亮的字作为自己教学中任务之一,为了让学生写一手好字方法用了不少,打字头,搞评比,实在不好打手板,可效果还是不理想。

新课标的出台标志着语文教学又将进入一个深沉探究的新时代,让自己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思考着,改变着,收获着……在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研究让自己的那个句号越画越园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六

袁永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总纲,总括了语文教学的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教学建议。明确语文了教学的方向,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有据可依,有律可循。这里我主要从新《课标》的修订来谈谈看法:

一、新《课标》性质的认识。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表述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以往“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基本上都表述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表述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将“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分割开来。其实,“理解”和“运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理解”是“运用”的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形成。从“运用语言文字”的角度来看“理解”,它首先是读懂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从理解到的中心思想出发,回看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选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来看待“运用”,它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意思:首先,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恰当的语言材料;其次,能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只有将“理解”和“运用”结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要在整体把握中感悟篇章的“语用”规律。“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高年级课文整体把握的主要任务有三:一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点,就是要在课堂上加强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在高年级测试卷里,处处可以见到要求学生概括的题型。同时,提到学生概括能力,也正是掌握“语用”的一个体现。二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除了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外,还要有情感的升华。三是感悟文章的结构特征,包括: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特征。结合范国强老师对《月光曲》的教学案例的分析来进行理解。1、感悟表层结构。《月光曲》主要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是一篇叙事性文章。课文除了在开头总叙外,其他段落是按照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来写的。事件的发展与地点的转移紧紧相连,是这篇课文的表层结构特征,其实这也是叙事性文章的重要结构规律之一。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词语,再让他们看看在这些地点贝多芬分别做了写什么,这样学生就可以获得这类文章的表层结构顺序。2、归纳文章情感,感悟深层结构规律。教学中,可以将课文所描述的地点、事件和情感形成以下结构的板书:

走在路上听到琴声惊喜。

走近茅屋听到对话感动。

走进茅屋弹奏一曲激动。

再奏一曲陶醉。

离开茅屋记录下来创作。

在这个文章线索中,地点的变化是学生阅读之初获得的,事件的发展是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获得的,而情感的线索则是在深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之后获得的,他们在横向上形成了一种关联,在纵向上呈现渐次深化。以情感的深化发展来反观文章事件的安排,可以发现,作者每一个阶段性事件的描述,都是围绕贝多芬情感的变化进行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上板书的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感悟到“如何根据情感发展的表达需要,选择相应的事件,安排叙述的顺序。”

而这,正是叙事性文章典型的结构规律之一。

二、新《课标》增加的新要求。

1、要求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基本方法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强调了学生学习语文基本方法的训练,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在解读新《课标》时说:任何方法没变成习惯就没用,成习惯、成自动化才能有收获。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2、适当减轻学生负担,对学生的识字量有所减少,提倡“多认少写”.多认就是要求学生多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认知更多的字词。()少写则意味着讲究书写质量。新《课标》教学建议中要求,一、二、三学段,每天语文课都要安排10分钟的写字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注重写字姿势、练字效果。

3、更加注重写字练习与书法的学习。

关于识字、写字要求的调整,是为了回应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滕春友老师在解读这次课标的调整里指出:近些年来,关于识字写字和汉字教育,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三个方面:一是错别字情况严重。不光是中小学教育,社会用字情况也很严重;二是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学生写的字不行,很多老师的字也不行。三是有的地区学生写字教学负担过重。目前我们高段的书写情况也不够理想,涂改、书写浮躁、错别字等现象较为突出,需要引起重视。

4、阅读教学有了新理念。倡导: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特别要注重体验与感悟,注重语感。

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以上。而小学阶段不少于170万字。小学低段因识字量的限制,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中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40万字。而高段,学生的习惯已经养成,阅读的速度也有所提高,阅读总量则要不少于100万字。高段的阅读量是低中两段总和的两倍。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我们高段引导学生阅读应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按照当前我班学生的阅读速度,每天晚读30分钟,平均可以阅读5000字左右,高段两年,完全可以达到新《课标》要求,如果老师有时间,还可以指导学生做些摘抄,写点读后感。所以老师应加强对每天晚读的重视和指导。

“少做题,多读书。”看似学生训练少了,但通过大量阅读来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固本培元,学生自然提高。韩兴娥老师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佐证。

“读好书”,则是要求学生多读些有用的书,特别是文学类的书。目前,我在班上发现很多学生会看《爆笑校园》(主要内容是如何整蛊老师、和老师斗心思)、《斗罗大陆》(充满玄幻、迷离色彩)等书籍,当下各类图书满天飞,特别是一些作者为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甚至会将一些成人类的笑话写进青少年图书里,比如我班学生的一本书里就有“猪八戒向嫦娥求婚,嫦娥向猪八戒索要金银的打油诗。”很势利、很庸俗。这就是部分家长给孩子买书,没经过把关的缘故。这也值得我们重视。

“读整本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作为小学生是没有太多整合能力的`,读书、学习课文只知晓只字片言,眼中只有单篇,没有整本书的概念,会影响到学生长远的发展的。读整本书不只是一个观念问题,它更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问题,我们在指导过程中至少要注意:

[l](1)保证阅读时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晚读时间。[/l]。

课标调整还格外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文化的继承包含两方面内容:(1)传统文化内容的继承。学生要多读经典,了解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个人的修养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像五c班,班级进行的国学教育很成功,班上学生的性情、品格众所皆知。特别是我在c班上心理健康课时,每节课到讨论思想问题的环节时,总会有学生引经据典,利用古人的思想来进行阐述。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之深。(2)传统教育方法的继承。比如大量地背诵,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必背古诗文75篇,我们五年级的经典背诵就要求背诵80篇,另外,我们学校的《国学蒙读》课程,是对古诗文的内容的补充,又对学生学习识记古诗文进行了很好的指导,顺应了新时期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5、写作教学方面,要注重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其实,大量的识字、阅读也是在为写作铺平道路。人们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欲望,小学生的表达欲望更强烈。如何让学生内心的表达转化为丰富的书面习作,关键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学会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想到的真实、自由地表达。从而使学生明白该怎么写、有内容写。在指导写作时,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以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

写作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写作教学还应抓住取材、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还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

三、新《课标》中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默读。阅读教学常常是朗读与默读交互使用,双管齐下。默读、默思对文字的意义才能做到深入的理解和把握,默读与默思相互结合。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同时学生还要学会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2、学写常见应用文。从张主任那里得知,有一些步入初中的学生到现在连个留言条都写不好,可见学生平时的训练不够。这些应用文,是日常生活中必要具备的一种技能,应当将这种练习融入日常生活中去。迟到了,自己写一张规范的请假条,有事写张留言条,同学之间借东西,写张借条。只要我们老师重视到了,平时多进行这方面鼓励、提示,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3、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双方的。

教师方面: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学生方面: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关于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应当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先学后教”,学生先进行自学,发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合作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合作过程,是学生展示自己自学成果的过程,有了展示,就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探究是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突破教学重难点、催发新认知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层次性,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所得,既能保证差生的提高,又能促进优生的发展。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就低不就高。整个过程,教师要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课堂教学中忌讳老师一味地讲,学生不操作、不实践一味地听。张彬福教授说:“懒教师培养出勤奋的学生,勤快的教师培养出懒学生。”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课堂教学中,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防止逐字逐句过度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4、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这给我们课堂教学明确的方向,我认为还应注重简单的人物分析。上一届顺德区升中考试中,阅读理解就涉及到了这样的题目。

能借助这次交流的机会,认真学习了新《课标》,收获很多。既解答了很多教学中的困惑,又为我的教育教学理清了头绪,值得我们用心地去学习体会,去探索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七

20xx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这部凝聚着无数专家学者和一线广大教师心血和智慧的厚重文本,是针对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总结这十多年来课改的经验,同时按照国家教育规划的总体要求,面向未来,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标准。主要立足于为学生打好三个基础:

1、那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

2、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打好基础;

3、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我在寒假期间对该标准进行了仔细的研读通过与实验稿比较、分析,我收获良多。

总体感觉上新课标有以下几个变化:

新课标变厚了由原来的29页变为80页,内容有了大篇幅增加,显得更加厚实。特别是在附录中增加了《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使得课标文工结构显得更加完善,化随意力规范,增强了课标的科学感。

虽然总体结构没有变化,仍由“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个部分组成,但在每部分中内容都有变化或是增删,或是修改,或是顺序调整,全篇修改点多达200余处。虽然课程标准体现的基本理念基本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具体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在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与操作上都有明显调整,从内容到形式变得更加合理、科学。

文本中对概念的阐释更加准确全面具体,减少了模糊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总之,通过吸收十余年来课改和教材实验的成果经验,吸取方方面面好的意见建议,修订后的课标更加逼近语文课程的本质、不同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更加贴近教学实际,因而更加有利于指导语文课程深度改革和教材教法深入实验,更好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八

我这学期改教六年级语文,在开学之初,我首先在网上找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通读课标之后,又对五六年级的课标进行了认真的研读,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我在网上搜集了众多的教学计划,汲取名师的经验,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我班的教学计划。

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觉得使自己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也从中受益良多。

为了提高学习效益,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开学之初,我根据学生座位临近的原则成立学习小组。每组四人,设组长一人,负责督促、检查本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副组长一人,协助组长工作,若组长不再代行组长职责;记录员一人,记录本组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监督员一人,督促本组学生认真学习,讨论时不要偏离讨论话题。开学时,一切运行良好。但后来换座位后,小组建制被打乱。经过思考,我决定各组以成绩最高的为组长,这样一来,组长人选再无争议,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做法可以说是成功的。

学生的辅导资料种类繁多,鱼龙混杂,为通一标准,让学生在首次学习时就掌握最权威的答案,所以我将《教师用书》上的重点知识加以整理,给学生最权威的答案。这一做法有成效,但部分学生还是偷懒,对此不以为然。以后要多用心,努力扭转答案不统一的现象。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各种方法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由于我的普通话不太标准,所以学习每篇课文时我都用班班通给学生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多媒体来校对读音,并注意读出感情。

口语交际被我放到与读写同样重要的地位,每单元的口语交际,我都抽出一到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练习。结合教学实际,本期通过举办辩论赛、朗诵会等活动,给学生创造口语练习的机会,以此培养学生当众讲话的勇气和能力。

我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精读课本内容外,还在《语文读本》等刊物上精选与各单元主题相关的文章,供学生阅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写作方面,我注重学生审题和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的批改,我采用学生个人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的三级批改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并在修改他人习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另外,我还把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电子邮件投送给《小学生学习报》等刊物,这一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很多学生都积极地投稿,而且写作的认真程度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结合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我给学生印发了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必须背诵的75首古诗,让学生背诵,并练习给诗歌分类。学生根据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些事的方法,都进行了诗歌创作的尝试。我们成立了诗集的编辑委员会,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给诗歌分类,并自己配备插图、撰写序言、设计封面等工作,出版了一本在班级内部传阅的诗集——《芳草集》。

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我每天给学生发一张练字纸,让学生临摹《同步写字》上的字句。现在很多学生对写字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全班学生的书写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养成了许多良好地学习习惯,对语文学习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地基础。我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只是方面也得到充实了许多,如通过第五单元的学习,使我对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有了更多、更深入的了解。本学期教学过程中做的不足的是对教学评价重视不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本学期对学困生投入精力过多,对优等生关心较好,小学期要做好培优工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九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习惯。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学习内容也要具有开放性。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教学,学科的教学,而应该有学科之间的渗透会更好,比如在语文教学中有历史、社会的渗透。学生会更加喜欢内容丰富的课堂,更加喜欢课本以外的知识,对老师会更有钦佩感。语文教学也提倡合作性。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让新课标提倡的自主、互助在教学中逐渐体现出来并在课堂上不断实践着。

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现代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再仅仅限于课堂。因此,我们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向学生学习,要真正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3)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倡导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观。《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通过考察、访问挖掘本地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钻幽探微,透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把教科书中直接呈现的(即显性的)价值取向和隐含于其字里行间(即隐性的)价值取向,都能呈现给学生,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体验语文的美。

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构建和楷的新课堂。

2012年8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十

促进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至今已经一年多了,各地掀起了学《标准》用《标准》的热潮。《标准》的颁布,对于今年秋季,新教材将在我区全面启动,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感觉到这又将是一个语文教学的春天。解读《标准》不难发现其中的鲜活力量,它以全新的视觉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课程以全新的理念把握时代命脉,处处体现着时代精神。《标准》在总目标之下分四个学段,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研读《标准》写作目标。我以为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大家在教学过程特别注意:

不难发现,重视兴趣的培养是《标准》有别于试用修订版“大纲”的显著特点之一。第一学段是“写话”。“对写话有兴趣”、“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其中的“兴趣”、“乐于”就强调了兴趣的培养。第二学段中同样要求“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得写下见闻、感受和想法”、“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教学评价中也强调“是否有写作的兴趣、有良好的习惯”。无论从课程标准的确立还是教学评价的建议,《标准》都把培养习作兴趣放在首位,这是任何老师在实施过程中应当引起重视的。

以前的教学重视课堂教学资源,有的教师死守教材大纲,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期以来课程资源的拓展落后于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使我们的教改落实不到实处而流于形式。《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并有详细的例举,而且还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开发各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教师也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对这些资源有充分的了解,为作文训练构建起一个稳固的空间,注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学以致用”、“教是为了不教”《标准》郑重地提醒我们“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为解决他们的实际需要服务。”这在写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冒号、引号。”、“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这些目标明确告诉我们学习标点符号是为了使用的需要。切忌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写作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哪种标点符号,教师就要灵活多样运用教材,因材施教。服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另外,“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看出写作是为了交际的需要,是为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把握好写作教学的目的,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明确写作不是让学生会写或长或短或朴实或华丽的文章。

曾几何时,写好事都帮军属大娘打扫房间,扶盲人阿姨过马路。看见有人经过菜地必定是去树一块牌子:“请不要从菜地走过。”看见水龙头没关就挂:“请节约用水!”老师都用自己的审美观点牵扯着学生,把传统美德往学生的身上套。有的老师甚至为了考试的需要让学生被范文照套。使学生的习作有如工厂产品般整齐划一,没有个人的东西。

《标准》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创造精神的培养,第一学段“写话”目标中:“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觉。”强调的是个人的感受。书法抒发的是个人的愿望。整个习作目标中共有10处提到“自己”这个词,明确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写作教学中,要把握好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从学生的思想意识出发,写出他们“自己觉得新奇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当然。这不是说对学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若学生在习作中出现不健康的话语或者流落出不良的思想倾向,教师应当在肯定其勇于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巧妙地加以引导,而不该粗暴地一棍子打死,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就看教师如何准确把握教材,如何使用教材资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习作教学中忌死守教材,死搬硬套,无病呻吟地要求学生写一些和他们生活实际毫无关系的作文。比如“帮军属老大娘打扫房间”。当地若没有需要帮助的老大娘,教师就得灵活处理教材,换上适合实际情况的训练篇目。

《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是在以往的“大纲”中没有提到的。写作目标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第二学段中“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中的“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既提出了合作的理念。有注意了坡度,而且还注意合作后的收效。能否于他人合作,合作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一个人成才与否。《标准》站在时代的高度民主,从长远目标出发,在写作中溶入合作精神的养成,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我们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这一目标,在写作教学中彻底落实这一目标,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方法。在写作中学会合作。

以往的教学重视结果,“读书人看考”说的就是这个理。《标准》的评价与以往的评价有很大的区别。《标准》指出:“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要彻底改变陈旧的评价观念,从注重结果转移到注重过程上来。去了解学生是如何积累材料、如何处理所收集的信息的。从草稿本上也可以折射出学生修改时的态度及方法。通过各种评价使学生主动自改互改,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标准》的颁布,已经掀起了语文教学改革的又一次浪潮。每次的浪潮中总会出现一大批优秀的弄潮儿。我们没位教师都应该静心研读《标准》,把握其中精髓,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共同构建语文教学大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十一

最近我对《语文课程标准》再次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

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

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

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对于我们有59人的这个大班怎样完成课程目标中的这些要求呢?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名言警句背诵、古诗文诵读、中外经典品读三管齐下的办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十二

近日,备受关注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发布。此次课程标准在多个方面都有了新的调整。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与领悟,使我对英语课程教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能够对标准和要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收获颇丰。

首先,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英语的核心素养要求。核心素养是英语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构成。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我们需要明确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为学生创设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不断强化自身的英语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新《课标》还明确了阅读依然是英语课程教学的重点。新《课标》对阅读要求的字数变多,难度变大,突出强调了学生对英文文章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就更高了。我认为在这方面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阅读指导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巩固和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并逐步增强语感,逐步养成按意群阅读的良好习惯,并能尝试阅读英语故事及其他英语课外读物,对所学内容进行主动练习和实践,积极运用所学英语进行表达和交流。通过课内课外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多机会去了解英美文化,使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拓展学识广度,拓宽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自学能力。通过阅读技能的培养,阅读策略的应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新《课标》倡导教育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重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在这近三年的疫情期间,信息技术再一次让我们看到了创新教育方式的可能性。从直播上课到在线学习,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包括一些多媒体、云应用等,为学生提供了随时随地学习英语的可能。教师也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来进行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学生们通过云应用的使用,在上面进行留言互动,老师们可以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教师课后的一些活动和工作都可以通过云平台进行。利用在线题库,系统组织测验和布置家庭作业,可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家长也可以参与互动,了解教学进度与学生表现,督促其课后复习工作的展开。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总而言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xx版)》的重大变化不仅在于要求更加严格,而且还要求有创新精神与灵活掌握的方法。未来的英语教育也将更加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全面来临,对于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更是提升自我的关键时期。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秉承严谨认真的态度,积极运用现代化技术,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学生们英语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十三

昨天有幸参加了线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主要内容和变化的网络专题培训。郑国民教授围绕20xx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变化,以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素养为纲,任务导向立足生活,时间主线强调情景,主题统整四个方面为主线,阐述了新课标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听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

郑教授的讲座,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的教法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我们在准备公开课时,往往会让孩子做很多的实践准备,比如,搜集资料、拍照片、带实物道具,课前小采访、假期小调查这些都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实践性,新版的课程标准更突出了这个实施特性,这其实是育人核心素养目标的一大展现,也要求学生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思辨能力、更好的审美体验。这也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转变观念,情境性和实践性不仅仅体现在公开课中,更应该切实融入家常课里。

核心素养要求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无一不体现了课程内容的变革。这都带动着我们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相应地改变。教师的能力要求越高了,我们需要学习和教的内容也更多了。唯有终身学习,才会适应时代变革。

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让我认识到语言文字积累、实用性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以及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渗透学习任务群,不断地去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阅读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沁入,提高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自己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本次线上学习,我不仅快速有效地理解了语文新课标,并且能精准抓住新课标的重点、难点,尤其是新课标的变化和特点。这对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不断学习,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努力,积极实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十四

三月的福州乍暧还寒,街上却已是春风扫落叶,树梢萌新芽。带着问题、困惑,满怀期朌,参加了福建省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高级研修班培训活动,两天时间中,我们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王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付老师、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王老师三人分别作的《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课标实施要点》、《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等专题讲座,三位专家老师分别就整体把握新课标、解读新课标、应用新课标等作了深入浅出的精彩剖析。培训的时间虽然短促,却如春风拂过,让我们感触很深,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专家对新课标作了深入浅出的剖析,让我对新课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收获和感受:

一、通过培训,了解到新课标颁布的背景。

新课标是在经历了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检验与8年时间的修改与完善才得以颁布的,其意义重大,是对十年课改方向的肯定与坚持,也充分回应了当前社会关切的热点与焦点问题而制定颁布的。

二、通过培训,对新课标的理念与变化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较全面的认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新修订课标呈现了几大变化,如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这样的改动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有更强的时代精神和要求,突出了教育的公平、教育的优质、教育的均衡、教育的和谐;又如“双基”变“四基”,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这一变化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数学教师必须为儿童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数学基础、数学准备和发展方向,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使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不同的人在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变化让我们每一位老师感到任重而道远。再者,核心概念的关键词由“六个”变“十个”,这些核心概念相当于目标的一些要素,它们非常重要,彼此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上面连着目标,下面联系着内容,反应了数学最要紧的东西,最本质的东西。

三、通过培训,认识到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性。

在这次研修的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王尚志老师教授关于《从算术到代数——整体把握小学数学课程》的讲座。王教授首先提出了几个主题词:整体、问题、数学、学生与教育。接下来,王老师用了一连串的提问,什么是重要的知识?重要的的根据是什么?课上怎样展示出重要的东西?用什么方式?同时,王教授提出一个让我们所有小学数学老师值得自豪并且倍感压力的观点,即:重要的数学,从小学数学开始;在数学教育中,小学数学将为个人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许多重要数学(内容、思想等)都是从小学数学开始;“做的快”不是重要的数学能力,会、理解、思考才是重要的。通过培训,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仅对小学教材要全面的理解,也要理解的来源及的影响,所以也要全面了解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一些知识体系,在今后的每一节课时,都要能认真地去思考一下这些知识的起源,这些知识对学生后续学习起着怎样的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你才能真正的给学生完整的数学,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才是系统的。

四、通过培训,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经过两天的培训,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充电学习,努力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扎实的数学专业知识。努力拥有宽厚的数学文化,了解数学的核心知识。进一步研读新课标,新教材,清晰的认识各年级教材的编排体系,从教材、教参、课程标准中去触摸新课改的灵魂,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体会其中蕴涵着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掌握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关系,要对知识点的生长点及延伸点有清楚的认识,建立知识树,从较高的观点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了解形成这些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因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做为一名教师,必须象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需要吸收多方面的营养:学习科学的教育思想,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拥有渊博的学识,掌握令人佩服的教学艺术,培养较强的人格魅力,具备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让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持续学习、深刻理解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数学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一个数学教育观念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成为一个数学教学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十五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部分,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和困难就是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儿,知识的灌输压制了思想情感教育。尤其是初三阶段,老师和学生们在紧张激烈的升学考试中挣扎,追求成绩,却忽视了情感的熏陶和升华。这个现象最为突出的就是阅读理解,为了应试,学生记忆了各种答题技巧和模板,反复训练,最后达到能写出满分答案的`效果。但是很可惜的是,那些优美的阅读篇目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阅读是为了做题,找到题目的正确答案,实在是很可惜。

语文课在学生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是和学生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科目,语文课只有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才能让学生在学有所得的同时学有所用。比如识记字词,除了要学会读写,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使用。学写作文,除了完成课堂和考试中的作文篇目,更需要在生活中会用笔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心情,学会用文字达到沟通交流的效果。另一个发挥语文实用价值的重要途径就是读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让学生获得阅读能力和审美品味。

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教师的评价应当是丰富多样的。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师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其实,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应当做到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进行肯定的评价,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

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丰富自己的评价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小学高段学习交流篇十六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改革重点有哪些?

日前,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就有关内容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答: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立足世界教育改革前沿,描绘了中国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育人蓝图,改革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素养导向,注重培育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确立课程目标,遴选课程内容,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

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跳出学科知识罗列的窠臼,按照学生学习逻辑组织呈现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主题、项目、任务等形式整合课程内容,突出主干、去除冗余。

三是突出实践育人,强化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克服认识与实践“两张皮”现象。

一是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二是关注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

三是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一是细化培养要求,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语文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历史课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培养要求。

二是充实更新课程内容,重点组织三科修订组对课程标准做了进一步充实更新,补充了有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等内容,规范了有关表述。

三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精选学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志性成果、突破性进展和普遍性经验等,让学生感受体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新鲜经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