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梦》读书心得范文(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1:59:30 页码:12
《中国梦》读书心得范文(优秀14篇)
2023-11-11 11:59:30    小编:方荣惠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在总结中,我们可以采用具体的实例来支撑我们的观点和结论。看看下面的一些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理解和掌握写作的要领。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一

仅仅读了本书的第一章,我便默默地长舒一口气,原本兴致勃勃的情感被截了一大半,本想放弃但又转头细想:今天这是教材上点明要读完的书,我轻轻地抚摸皱起来的眉头,无意中看到一段文字:朱光潜不光是读有趣的书,还要硬啃那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估计就叫做啃着啃着自然就啃出滋味来了。

读完整篇文章,似乎对乡土社会有所了解了。本书开头就注重写中国的乡土,后面转化为写乡土的中国,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点是感同身受的`,正因我们的民族确实和泥土分不开。在中国,从女娲用泥土造人的传统神话故事开始,到历代的引起社会轰动和反思的农民起义,都与泥、与土分不开。“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便能提示我们乡土社会以农民为荣。

中国社会自古以来便受“私”的影响,费孝通先生从社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在《差序格局》这一章中,作者一步一步地推到“差序格局”,个体的行动在差序圈层中展开,呈现出自我主义的风貌,格局如同水面上放开的涟晕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在“推己及人”的波纹式社会结构中,也构成了维系人际关联的道德要素。

“家”在这本书中意义非凡,在这本书中,“家”通常指的是父亲一系,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小家族”。家庭与家族有所不同,在中国社会的家庭关系中,重要关系是父子关系,是婆媳关系,然后才是夫妻关系。男女之间存在着鸿沟,中国人在情感上的矜持和保守也是在这种社会格局中养成的。

费孝通先生认为,乡土中国不是一个法治社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正因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乡土中国的“礼”靠社会传统来维系和传承。

在《礼治秩序》中,最令我感触深的话语便是:“残酷与否和合礼与否无关”。”礼”背后靠的是传统,在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中,人们逐渐对传统愈发敬畏,而我们对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追究,又带有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便形成了一个所谓的“仪式”了,所谓“礼”便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相比之下,法律是强行限制人的行为的,而道德是整个社会所支持的、默认的。

作者费孝通先生认为,薄弱的基础决定了农业社会不能建立强大的权力帝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也构建不出西方式的民主社会,乡土中国在人民实际生活看是松弛的,是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力的。在乡土社会,亦有一种发生在长幼之间很强的“教化权利”,该种权利保证文化传统的延续。

在乡土社会中,血缘关系决定了社会地位。在稳定的社会之中,血缘又推而广之为地缘。在群体内部,人们靠人情往来,这样就限制了商业的发展。

在本书的最后两章,作者认为,乡土社会的稳定是相对的,但是乡土社会的变化极其缓慢。乡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标志就是人们由欲望转向需要,现代社会由于变迁迅速,作为文化事实的欲望已经不足以解释人们和社会的行为,这时“需要”就产生了。

在读完这本书的一刹那,我忽然读懂了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但这一次也是略懂一二,希望有时间再啃第二次,第三次。

在这一次阅读中,我将乡土社会看作为现代社会的“亲兄弟”,也亦是其一面镜子。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二

《中国触动》——国际视野下对中国崛起的思考,作者张维为先生曾是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作者自1983年4月第一次出国以来,到本书完成(20xx年2月)已走访了106个国家和地区,其阅历之丰富可见一斑;此外,作者长期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语言翻译,频繁接触国内外高级政要,对于国际重大事件的剖析和认知亦有着其广阔和独特的视角。在本书中,作者将中国置于世界之林,以朴实、简明、易懂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崛起这一不可避免的伟大事件。综合自己的认知和对此书的阅读,谈谈感想。

一是极力重视并争取全球话语权。20xx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首播的一部12集电视纪录片,记录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美国九个世界级大国相继崛起的过程,并总结大国崛起的规律。此纪录片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反响,一般认为这是为中国崛起做舆论铺垫,表明中国人民对于古老中华伟大复兴的愿望和决心。针对这一事件,舆论的意见并非一致,尤其是西方国家。诚然,中国的崛起会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美国、欧盟对此却解读为“中国威胁论”。至此,“中国威胁论”的言论不绝于西方各大媒体,丑化、阻碍中国的发展。

然而事实是,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的发展举足轻重。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欧盟部分国家深陷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仍陷发展泥沼、印度俄罗斯等主要发展中国家通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反观中国,则较好的应对了危机,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投资应对方案,依靠投资的力量,稳住经济下滑态势,保证了经济增长率。4万亿投资的主要方向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铁路建设和公路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依然乏力,中国这边“风景独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7.6%,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发展质量也在进一步提升。近十年来,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中,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此外,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治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决世界性难题上,例如国际反恐、打击海盗、消除贫困人口等问题上也大有作为。因此,中国的发展对世界不仅不是灾难,反而在世界和谐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正面,作用越来越重要。

西方世界对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小,也就不难理解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的仇视和恐慌,因此抛出了“中国威胁论”。这种荒谬论断居然还能在世界上大行其肆,反映了西方国家强大的话语权和媒体运用能力。我们不能任其泼脏水,坐以待毙,要用发展的事实成果坚决予以反击。因此,我们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非常重视全球话语权,并极力争取话语权。舆论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球人们的理解和支持、良好的媒体环境将是推动中国发展的最大利器之一。

二是坚定道路选择和道路自信。报告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自清末鸦片战争以来,长达100多年间,处于世界强国的欺辱蹂躏,国家和民族没有尊严、百姓和人们没有尊严。仁人志士救国图存、救亡复兴的梦想从未泯灭过,经过长期的摸索,共产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共产党在中国成长壮大并带领全国人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成立新中国,中华民族再度矗立于世界东方。这一切成就源于党的领导,源于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追求和坚持。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崎岖坎坷,峰回路转,历经了三年自然灾害、大跃进、文革,我们依然在前进。80年代末期以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尤其是苏联的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低潮,中国共产党依然坚定社会主义道路,顶住前所未有的压力,坚持改革开放。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人的一生,主要就是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前景会比较光明。这几步走错了,就会伤筋动骨,甚至满盘皆输。”我们党在1978年的关键时刻果断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念,坚持改革开放;在90年代初这个关键的时期坚持了社会主义道路,走对了路。1978年至20xx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达到9.8%,是世界同期的四倍,经济规模在30年内翻了四番,20xx年经济总量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早期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和坚持成就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过程中,面对苏联解体前后政治危机,邓小平这位强势领导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后,不管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抑或是国企改革,20xx年的汶川地震,抑或是全球金融海啸,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未放弃过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的选择与坚持。从近一百年的发展历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丰硕发展成果来看,我们自信,并且坚信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还会一直走下去。

三是坚持全面改革开放。中国本来也可能选择不同的路径,根据作者的分析,有四种可能性。一是“极左模式”。不改革开放,全面肯定和延续“以阶级斗争为纲”,朝鲜目前仍然走在这条道路上。二是“极右模式”。全盘西化,经济和社会结构是中世纪的,上层建筑是后现代化的,政府与人们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民处于贫困,国家陷于动荡,第三世界此类国家比比皆是,菲律宾是典型代表。三是“保守改革模式”。古巴曾在80年代初尝试市场化改革,但由于很快出现了投机倒把、贫富不均等问题,古巴政府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为主的状态;目前古巴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路,至今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四是“激进改革模式”。前苏联戈尔巴乔夫以政治改革为主轴,用经济改革来辅助政治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苏联迅速解体、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之所谓“道路和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关键在于如何与时俱进的改革我们的制度,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坚持“实事求是”,走“稳健的改革道路”,即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的重点是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这种“经济改革优先”的模式虽然有利有弊,但它使我们的国家避免了大的动乱,国家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增长18倍,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

中国崛起,对我们青年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在国家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很多发展的机会,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是非常有指导方向的意义的,但是在这竞争时代,若是安逸享乐,那就肯定不会有发展。20xx年,听的最多就是中国梦。中国人民的中国梦,需要每个清醒的我们去努力才能实现。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三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本书主要著述了中国农村的乡土社会,以及蕴含其中的乡土文化。

《乡土中国》主要由十四个篇章组成,这十四个篇章分别为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而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

在这十四章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乡土本色》和《男女有别》这两章。起初读到《乡土本色》这一章的时候真的觉得十分简练且完整精确的讲述了乡下人与土地的关系。《乡土本色》中有一句话令我有很深的感触: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地生活,像母亲对于她地儿女一般。这句话让我想到从古至今乡下人与土地都是紧密地联系着的,我们生于那片土地,并从那片泥土中长出,向下生根,向上发芽开花。绝大多数的农村人都是持着“生于斯,死于斯“的信念。他们都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情感。就像我自己的家庭一样,在我的记忆中打从我爷爷那辈起,就一直扎根在那片土地上。我父亲这一辈也住在与自己父辈相同的土地上。这么多年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至多是些建筑的变化罢了。而且,尽管我们一家人居住在城市中,我父亲依然会时时刻刻地惦记着老家地那一亩三分地。由此不难看出一个农村人对土地眷恋。对于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这一点我是再同意不过的。在乡村中,人家与人家之间极少有不相识的,并且在逢年过节之时还会互相上门拜访,哪一户人家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拿出来分享,大家都十分相熟。乡土社会绝对是一个由熟人组成的社会,在其中你难以见到根本不了解、不认识的人。人与人之间哪怕没有血缘关系,熟识度也在世代中逐渐积累,就如同书中所说: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男女有别》这一章中,费孝通先生向我们阐释了乡土社会中感情的不激动恰恰好维护了乡土社会的秩序与规则,男女之间得以产生下一代,社会关系更加稳定,就如同《男女有别》中的那一句: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男女有别这一点,就是男女天生生理上的不同以及社会传统无形中赐予他们的不同,令男女之间的互相了解存在一个极大的障碍,这障碍恰好使得一个家庭中男女之间感情不易激动,私情被排斥。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这与现代社会的浮士德是十分不同的。乡土社会的男女有别使得男女之间的隔阂加大,使得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家庭中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加固了社会的稳定性。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上看起来是有些许荒谬的,现代社会的男男女女对于爱情大多都具有美好的向往,若想让他们不去了解对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深两人之间的.隔阂,只是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失去自己对于爱情的追求是很不可能的。

最后说说本书中除了章节我最喜欢的段话: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起初刚刚看到这个比喻的时候觉得整个人醍醐灌顶,眼前仿佛出现了石子掉入平静的水面中所泛起来的涟漪。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很像儒家学说里孔子所说的的人与人之间是由近及远的,从自己出发,离自己最近的那一圈中的人是最亲近的,之后的每一圈都变得慢慢疏远,人与人之间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联系。因此我们会去推己及人。圈子是动态的,界限是模糊的,圈子是以人的个体为中心而非团队,圈子是有丰富交集的,在不同地时间不同的地点,我们的圈子在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别人圈子里的位置也在发生着变化。这让我想到哪怕掉入水中的石子消失,但泛起的波澜也不会立马消失,就像一个人从世界上消失了,他的故事仍然活在认识他的人的记忆之中,他还有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直到最后一个与你有联系的人从世上离开时,你才算真正的离去了,这让我想起了电影《rememberme》。电影中死去的人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当他们活着的亲人将他们忘记时,他们才彻底消失。联系消失了,我们也就真正的消失了。那段话中的比喻非常有意思,不仅清晰地整理了中国和西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社会格局与结构的不同,还可以让人联想到许多与之相关地话题,值得好好地研读。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四

在众多老师的怂恿下,怀揣着各种熟悉感细致地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首先,孩提时代的乡土印象再次浮现:五线谱般的电线杆上鸟儿叽叽喳喳,清澈见底的小溪流里鱼儿欢蹦乱跳,绿油油的田野上牧童的短笛在轻声歌唱,一垛垛的稻草堆背后孩童们你藏我躲……可是,回首今朝的乡土概貌已不同往昔,禁不住泛起内心那股暖暖的乡土涟漪。

很是惊诧,费老在“乡土本色”一行文中提到,他初次出国时,他的祖母偷偷地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他的箱子底下。看到这,心里暗暗惊喜那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是什么,并不是神秘的贵重物品,你是否也知晓了。后来,他祖母避人和他说了,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惊诧完后,也诉说一段我曾不敢启齿但与之相似的经历,第一次离家求学时,我母亲,不算很老的农村妇女,也是把一包用红纸包裹着的东西放在了我箱子的最深处,好奇地问:“是什么?”母亲语重心长的说:“给你保平安的,希望你出门在外一切平平安安……”一直压在箱底,直到后来算是翻箱倒柜找东西时,又显眼的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好奇心驱使我打开了它,一抔灶土和几颗茶粒。

这就是暖暖的乡土,不仅有母爱的寄托,还有那淳朴的乡土情缘牵系着。

将来的某一天,找到了心灵的栖息地,能够在自己的小天地,拥有半亩良田,披星戴月,荷锄而归。远离城市的喧嚣与人际的勾心斗角,融入大自然,真真切切的享受乡村的宁静与安详,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生长在暖暖的乡土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也许,只有靠种地谋生的人才能明白泥土的可贵,才能体会到中国社会的基层具有浓厚的乡土性。虽然,城里人藐视乡下人土里土气,但是,在乡下,“土”是我们的命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季节的更替,锄地播种,精耕细作,尽管寸草不生,仍然期盼能从土里长出希望,收获果实。

或许,哪里来的最终本该回到哪里去,一如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立足于用汗水浇灌的那一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沉默而苍黄的土地,以此来报答那暖暖的乡土养育我们世代族人的大恩大德。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五

作为一个文化强国,中国历来注重教育和读书。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读书是一件非常崇高的事情,即使生活再艰苦,也不妨碍人们阅读的欲望和热爱。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不断成长、不断提升的过程。在我看来,中国读书心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读书要有目的。读书是一种循序渐进、积累经验的过程。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但无论是想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还是寻找灵感,都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并将所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

第二,读书要做笔记。读书不仅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过程,还需要有记录和总结的过程。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阅读的内容,也能够将重要的知识点和经验记录下来,方便以后学习和思考。每个人的笔记方式不同,但笔记的内容应该清晰、有条理,以便于以后查阅和回顾。

第三,读书要和实际生活相联系。中国读书注重实践,即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本身,还要思考它对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通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四,读书要多元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读书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中国的读书文化不仅包括经史子集,还包括文学、科技、社科等不同方面。兴趣是读书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去读,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最后,读书要善于分享。读书需要独立思考,但也需要和其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同时也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和学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读书文化注重目的性、实践性和多元化,注重积累经验、总结归纳和分享交流,这也是我们今天读书的指导原则。读书不仅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只有通过不断阅读、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素质,成为更好的自己。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六

一直以来,关于中国是否已经真正崛起、贪污腐败是否会导致亡党亡国以及中国为什么不实行“一人一票”式的民主等等问题,都是大家的讨论热点,各种观点在网络上和现实中激烈碰撞。近日正在阅读张维为所著的《中国触动》一书,觉得对厘清思路大有裨益。

张维为1983年第一次出国,二十多年间走访了106个国家和地区;他曾作为翻译陪同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也曾在国际组织中工作,参加了在世界各地举行的国际会议,作为研究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知名学者,他还赴多国进行学术访问。其中,尤为特别的经历是,他曾在80年代中期担任邓小平的英文翻译。一百多个国家地区的实地到访、学术视角的深入观察与思考,使他在书中的论述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本书是他在走访百国后写的第一本书,20xx年曾以《中国触动全球》为题出版,20xx年出版的《中国触动》是前者的修订版。

作者首先以一章的篇幅纵览了他走访的这些国家,叙述了他在访问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此作为铺垫,作者在第二章中开始讨论中国近30年来走过的发展路径,他认为,如果不是邓小平的主张和坚持,中国本来可能选择另外四种发展模式:

前两种是非改革模式:第一种是“极左模式”:不改革开放,全面肯定和延续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抓革命、促生产”的思想,朝鲜目前仍然走在这条道路上。第二种模式是“极右模式”:全盘西化;菲律宾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而且在第三世界此类国家比比皆是:经济和社会结构式中世纪的,上层建筑是后现代化的,政府与人们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民处于贫困,国家陷于动荡。

还有两种改革模式: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和前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古巴曾在80年代初尝试物价改革、工资改革和外贸改革,以及开放农民自由市场,但由于很快出现了投机倒把、贫富不均等问题,古巴政府又回到了计划经济为主的状态;目前古巴仍然坚持计划经济,增加了有限的市场调节,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路类似。古巴至今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市场供应匮乏,主要生活用品都实行配给供应,政府对社会的控制非常严格,手机受到严格管制。戈尔巴乔夫以政治改革为主轴,用经济改革来辅助政治改革,改革的结果是苏联迅速解体、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而中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走的是“稳健的改革道路”,即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改革的重点是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这种“经济改革优先”的模式虽然有利有弊,但它使我们的国家避免了大的动乱,国家经济规模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增长18倍,人民生活大幅度提高。经过这些比较,作者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方面,没有其它模式比中国模式更好。

在中国民主化进程问题上,作者的观点很鲜明。他认为,西方的民主社会演变顺序是:首先是经济和教育的发展,然后是市民文化和法治社会的建设,最后是民主化。在民主化的问题上,西方仍然没有摆脱“唯我正统,别人都是异教”的思维模式。长期以来,西方都在要求第三世界国家一步到位的实现民主化,这是不切实际的。“民主是普世价值,但西方这种民主形式是不是普世价值,还很有争议。……如果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强行在世界上推广你们的制度,甚至为此而不惜使用武力,那就过分了。”——作者对要求中国接受民主的西方学者如是说。

作者对中国现在实行普选进行了假设:“假设万幸中国没有四分五裂,没有打起内战的话,我们可能会选出一个农民政府,因为农民的人数最多。……但是连领导过无数次农民运动的毛泽东主席都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一个农民政府是无法领导一个伟大的现代化事业的。”

他认为:民主不是西方的垄断和特权,新技术革命为民主提供了各种新的手段,其他非西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完全可以探索自己独特的民主道路和形式;中国应该超越西方狭隘僵化的民主观,推动符合中国国情、渐进而又深入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新型民主社会。

除了自豪于中国在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取得的令全世界瞩目的成绩外,作者也对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社会问题作了冷静的分析,包括贫富差距加大、腐败、生态恶化等。他认为,如果不去积极的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可能会自己打败自己;但如果自己乱了方寸,以为天要塌下来了,国将不国了,也会自己打败自己;只要自己不打败自己,没有一种外部力量能够阻碍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最后,以作者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一个国家的命运就是这样,关键的几步不能走错。回头看一下中国走过的30年,不能说没有犯错误,有些错误不能说不严重,但是在最关键的几步上,我们走对了,中国也因此而赫然崛起。

“不管我们今天面临多少挑战,我们还是处在1949年以来最好的时候,处在近320xx年来最好的时候,而且处理各种问题的资源和回旋余地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可以冷静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继续在中国960万平公里的大地上推进这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现代化事业。”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七

《中国通史》一套共3册,将中华上下五千年收入其中。上册主要讲述的是古文明的开始即民族的形成到秦汉的交替。说到此书,必定要提到它的三位作者,他们都是近代公认的史学大家。张荫麟曾在《老子身后孔子百余年之说》中,针对梁启超对老子事迹的考证提出了异议,是当时大为震动的一件事,并且得到了梁启超的赞赏。他以史、学、才出众知名,是文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国内外史学家对他的著作《中国史纲》评价甚高。读他的书,会有一种“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叹。吕思勉从小就学习写读史札记,50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足以说明他对历史的热爱与痴迷。30年代前期他开设了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文化史、社会史、民族史等课程。毕生致力于历史的研究工作。蒋廷黻反对“治史书而非史学”的传统方法,采用重综合、重分析、重整体把握的新史学方法,并将其引入当时尚属荒漠的近代史领域,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拓荒者其编著的《中国近代史》,以冷静客观的态度,以学术的形式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表达了关切,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张荫麟在序言中提到写通史的根本在于应该判别史事的重要性,应该严格采用新异性、实效、文化价值、现状渊源来阐述历史。蒋廷黻认为研究并接受历史,分析成败,找出教训,则是其根本。

读完此书,感觉历史的画面在眼前一一浮现,太震撼了。就本书而言,按着历史的进程如下:中华的立国是以汉族为中心,汉族大抵在黄河流域,其开化当推三皇五帝,即尧舜禹的禅让。之后便是羿的代夏和少康中兴,虽然夏代迷信、专制但社会风气质朴,人们的生活节俭。而兴起于西方的商代王位继承较为特殊,是长兄死后,传其同母弟,同母弟死立其长兄之子。商代的物质文明比较发达表现在丝织、渔猎、畜牧、铸铜技术。甲骨文是带有图像性的文字,意义比现在的汉字更为详细。周朝的祭祀鬼神之说盛行,而楚国在武王末年遇到了第一个敌人齐国。齐桓公的霸业之一就是南制荆楚,越国勾践的卧薪尝胆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了。子产对郑国的革新整饬让国家变得强大起来,孔子对他的评价是:“古之遗爱也”。或许因为子产是一个把经验转化成原理的实行家吧,和孔子相像。

本书较大的篇幅叙述孔子所经历的时世。而我恰中学时习得《论语》,对孔子有一定的了解。孔子丘,鲁国人,字仲尼,后世尊称为孔子。他性格刚毅,和蔼中带有严肃,不骄矜,谦虚守信,对晚辈尤为爱抚。注重人伦日用,有治国平天下的方略。政治是他的抱负,教育是他的职业,淑世是他的理想。在政治上他以复古为革新,但仕途好像一直不顺利,反而在教育上颇有成就。他提倡有教无类,仁、勇、智是他心中的全德。他门下弟子颇多,大都成了鲁国的人才。他以道德学说和人生理想教训生徒。《论语》是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根据他的教训记载下来的,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他生平最得意的事就是晚年修订了《诗》的旧曲调。他曾受业于老子,隐退后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他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对现世都有深远的影响。他的人道精神和礼制精神即现在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而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经济等其他方面后世也有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本书也有很多比较有趣的知识。1.姓、氏的区别:同源异流的众族保留其旧有共同的族号,谓之姓;同时各有特殊的族号,谓之氏。2.夏、商、周综错团结为一大民族,自称“华”,中华民国的“华”字起源于此。3.周是唯一一个封建社会。4.奴隶以家为单位,世袭罔替。贵族家庭中多妻是一个普遍现象,多因陪嫁人数之多。

本书很严谨,对于推测或没有史实依据的会做出说明,对于史书来说很用心,值得学习。另外我想提个建议,书中引用的古文比较多,很难理解,如果有注解就好了。还有繁体字较多,很难查到,也做一下标注吧。在书后附录上历代纪元表就更加完美了。

总之,《中国通史》带给我的是比较认真、用事实、数据等严格考证的一本书,对于历史类的书籍来说它是不错的,值得细细品味阅读,会学到很多的知识。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八

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425页,期间的感受很难用我笨拙的文字去表达,刚开始时,读起来有点涩,有点苦,到后来,越读越觉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温暖熨贴……在品读《中国文脉》的过程中,如倾听一支穿越三千年时空的清雅妙曲,荡气回肠,暖意氤氲,头脑清明。

中国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从五千年的蚩尤黄帝时代开始记载历史,于是文学开始它永无止境的行走了。过了大致两千年后,它在平和、安详、寻常、世俗的黄河流域找到了《诗经》,让新生的文脉开始走上旅途。

中国文脉跌跌撞撞吟唱着一首首《诗经》,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隆重上路。一路走到了百花齐放、绚丽多姿、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时代。行吟在江风草泽边,穿着衣饰奇特的屈原如约而至,他孤傲而天真,凄楚而高贵,离群而悯人,塑造了悬崖独吟曲,拉出了诗人的文脉。

到了汉代,忍辱负重、奋笔疾书的司马迁在狱中以从容真切的朴素笔触、错落有致的自然文句造就了《史记》,散文接手了文脉,文脉在此变得人性化、生命化,更描绘出了中国历史的魂魄。

三国时期,丛林边上的文化望族曹家父子仨人从乱世之中强悍地接续文脉,随后紧接着的是风骨飘逸,才德兼备的怪才学子阮籍和嵇康得到了文学的赏顾,嵇康在刑场之前畅弹《广陵散》更是将那种绝伦的声调和情感震撼于世。响彻着自然之音的田园之中,气定神闲、流淌洁净淡远之气的陶渊明用他穷苦的凡人之躯高高举起了文脉。

唐朝则是一场审美的大爆发。因着机缘巧合,北方旷野和南方巷陌间文化灵魂的融合,政治带动着文化疯狂地不可一世。文学自立而冗长,丰富而挑剔。诗即是如此,文亦出采,各种文学都以最强烈的方式展现出来,在唐诗巍峨顶峰潇洒行走的几男子:李白、杜甫、王维等成就了这么一个文化艺术史的杰出时代。

五代十国,南方诗文仍在,南唐李后主李煜为开创“词”的先例,让明月夜风感受到:中国文脉从未停住过。

宋代,政文贴近,文人当政,数个同时足踏在文化巅峰和政治巅峰上瘦骨嶙峋的身影: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造就了中国文脉的慷慨激昂。

元朝的戏剧随着文脉的涓涓细流显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一举夺冠,依依呀呀地自我展示。

明清两代之期,曹雪芹的《红楼梦》一枝独秀,全方位地探寻了人性美的存在和幻灭,抚慰了中国文脉五百年的荒凉。

读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让人不得不叹服其才大如海,文字绵厚而不沉闷,沉重而不冗繁,新颖而不轻佻,个性而不张扬。洋洋洒洒36万字的巨著,文采斐然,情感浓烈,逻辑严整,新意迭出,让那些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渐渐模糊的形象清朗而感人。阅读过程如同在万水千山中闲步观赏美景静听天籁,空旷清新,赏心悦目,很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怡然意境。

回到开篇,让我们再次温故和回味: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等级,是文脉的生命……文学的等级,与官阶、财富、疗效、传播等因素完全无关,只由一种没有明显标志的东西来定,这个东西叫品位……总之,品位决定等级,等级构成文脉。先生叹道:“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充鹏。”我们应当在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重启文脉之思,重开文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九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在这富饶的大地上,我中华经历了多少风雨,但我中华人名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风雨之后必有彩虹!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儿女的不屈精神!

所以,我在这个寒假里读了《中国历史》里面很多经典的故事,比如:开天辟地、文明的摇篮、炎黄子孙……但最吸引我的是大禹治水,说到大禹治水,就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吧。尧、舜那个时代,洪水泛滥,到处汪洋一片,人们没地方住,只好像鸟儿一样在树梢上做窝避难。自从舜把禹找来治理水患以后,禹就决心要避免父亲所犯的错误,不能再用围堵的方法来治水了。

所以他决定用一种相反的方法来对付洪水——他采取“疏导法”。让大水尽可能地流到大海去。他心想,我自己疏导,也不行啊!于是他挑选了一些能干的助手,跟着他一起治水患。

为了治洪水,他结婚第四天就出门了,整整十三年,没回家了。其中三次经过家门,但都没有回去。

第一次,他从家门口经过,听见妻子在痛苦呻吟,儿子呱呱坠地时的哭声。第二次他从家门口过,孩子已经会喊爸爸了。第三次,孩子已经十三岁了,跑过来拉着他的手,紧紧挨着他,舍不得离开,他也没法跟着回家去。

禹实在太忙了,他变得又黑又瘦,下巴也尖了。他的手脚长出了茧,连腿上的汗毛都没了。不过,他终于成功了。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团结友爱,中华的历史和未来也一定一次灿烂!还有我学到了很多,比如:只要你什么事都别放弃,才能把一件事做成。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十

《中国家规》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通过讲述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国情怀。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规通过有形的规范,对家庭实行有序治理,实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道。化验中心也是一个大家庭,也需要有自己的家规、家风。曾记得在这个大家庭组建后不久,召集全体化验家庭成员进行过专题讨论:我们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团队?我们要形成什么样的团队氛围?大家公认“公正准确、及时高效”是对化验分析的工作要求,“科学严谨”是化验分析者应该持有的工作态度,“团结包容”强调化验团队的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将“公正准确、高效及时、科学严谨、团结包容”作为团队的目标,这就是我们这个大家庭要形成的家风。

家风是无形的,需要有家规、家训有形的约束,需要有一个形成和传承的过程。对分析人员而言,化验中心的各项管理要求是规矩,执行的分析标准更是分析的`“规”和“矩”。石油产品试验多为条件性试验,固定的试验条件、标准的试剂、量具、仪器等,某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影响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只有严格按照试验方法标准,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精心操作,坚持方法标准,才能拷贝不走样,才能控制分析误差,保证分析数据经得起第三方的核查。因此,分析人员必须要有规矩意识和执行意识,只有能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认真做”,那我们的工作才能不简单!目前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工作中存在的分析数据偏差、执行力软弱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规矩”有关。所以“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几千年前孟老夫子的这一经典名言,很值得我们深思。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中“改过之法”所言,“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如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他告诉我们,要想进步,就是要时常反省,把自己做得对的,记下来加以强化;做得错的,经过自己的反省改掉。这些对我们现在的每个人都很实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心态决定能力,做事如此,做人亦如此。做任何事,首先要有主动进取的意识与态度,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事物精益求精的认真精神,日积月累,一定会有大收获。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规矩意识内化于心,外延于行。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十一

作为一个中华文化圈的人,读书一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读书让我懂得更多,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这个世界和社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几点读书心得体会。

第一点,读书让我更具博爱之心。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注重个性和多元性,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阅读《红楼梦》时,我被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唯美爱情深深打动,感慨人生离别之中的爱恋。我读到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时,深刻领悟到生活的无常和深邃;读到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时,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内心的躁动。这些不同的视界拓宽了我的认识,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他人,对于自己的人生也更容易做出深刻的思考。

第二点,读书让我更具心灵力量。让我感到强大的不仅是书中所提供的知识和信息,还有书中承载的情感和感觉。在读《西游记》时,我曾感到疲惫,但也曾感动于孙悟空对师父的忠诚与爱护、沉醉于心灵的奋斗;在读珍妮特·温特森的《流浪密约》时,我曾感到绝望无助,也被主人公无惧生死的热血和感叹物质社会的浮躁感动。我渐渐明白,书本是能够传递出一种力量的,那是一种让自己更加坚定生命意志和寻找人生方向的力量,那是一种让人更加真诚、勇敢和感性的力量。

第三点,读书让我更多样化。互联网时代,消费需求变化快,但阅读是一种质朴、优雅、长远且单纯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每天为工作和生活所繁忙,但我发现了一种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的方式——通过阅读各种不同类型的书籍。我喜欢读小说,但也爱读科普、哲学或经济类的书籍。阅读《资本论》让我更了解马克思的生活和思想,让我认识了工人阶级在生产过程中的真实经历;阅读《灰度之剑》可以让我看到黑客世界的真相及其黑暗面;读《半小时漫画中国史》更迅速地学习到了历史中的各个重要事件。我喜欢读不同类型的书籍,那可以让我更好地认识不同的领域,也可以得到不同思想的熏陶,让自己的灵魂更富有多样性。

第四点,读书让我更富有。虽然读书没有直接的获益,但对于未来的人生规划及建设却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可以教我们沉稳思考,经常阅读好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事情,更加明白自己的方向,也能够为个人和社会发展带来价值。读书也可以为我们拓展人脉,参加书友会、读者群或者阅读社团都可以沟通交流,结识到不同背景和经历的人,并从他们那里获取到宝贵的学习机会。读书可以让我们更早地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更早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得到前进的启示。

第五点,阅读让我拥有人文灵魂。在这个商业化的世界里,人们越来越注重物质,而忽视了内在的东西。阅读好书可以让我们回归内心,培养人文情怀。当阅读自己喜欢的好书,情感就会纷至沓来,体验到心情的浪漫和情感的深沉。那种澎湃的情感涌上心头,是可以提升我们的品格和修养,也是可以拓宽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总之,读书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全面、多元地认识世界和社会。而读书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能够给予我们力量和灵魂的力量,让我们在生活中更加自信且充实。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更多时间,从阅读中获得愉悦和启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十二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是从结绳记事,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

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明朝的农民起义,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上学的时候,可能会说,因为有这门学科啊。那么对于既不需要考试,平时工作中也几乎不接触历史相关的我们,读历史又是为什么呢?个人认为,首先前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后人的处事观点、对待事情的看法,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不止中国的人们,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后人会对他的思想这样的推崇。经过千年历史之后,仍然有着人们值得学习之处;读历史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知识,用于自己所专长的行业。说起前人的经验,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应该谦让的道理,那么不会有孔融让梨的故事,同样,后世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个关于谦让美德的故事。

通读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从夏朝到当代历史的更替是一个长且历史渊源深厚的时间段。三位作者合著了这部书,相信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吧。我们之前学校中所学的那部分历史,有中国各个朝代,以及世界史,却不是连贯性的,相对于考试来说,课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记忆是足够的。

三位作者简明,生动的描写,客观公正的阐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如果作为对历史的读物,则不说值得关注,也不可错过。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十三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面对这一部学术性巨著,虽费老先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向我们解释了乡土社会的一系列特点,但第一次接触这类读物的我们,过程无疑是艰难的,但在这样艰难且充实的过程中,读完后的我们心中无不豁然开朗。

《乡土中国》在开篇中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很多城市中的人看不起乡下人,称他们“乡巴佬”“土老帽”,浑身土气,又傻又落后。而在费孝通先生看来,我们眼里的乡下人的土气恰是他们依靠土地生存最好的证明。然而,在一代又一代地耕作中,虽然土地面积在不断扩大,但他们的劳作模式却丝毫没有发生改变。在这里,费老先生还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蒙古的一个小村里,村民的语言完全没有受到蒙古语的任何影响,而且村子里的姓氏也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就被像这样的村民延续下来,这样一代又一代重复着几近一样的生活,也就形成了“熟人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重复就变成了中国真正的乡土本色。每个人都遵循着上一代的生活模式,打理好自家的几亩薄田,遇到大型工作如秋收农忙时大家就团结协作。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熟人的社会”,使每个人对彼此都知根知底,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行为。这样就导致乡下人做事不讲法律,只讲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和传统礼仪,也就形成了礼治秩序。

在这样乡土气息浓厚的熟人社会里,其背后蕴藏着一种庞大的格局——差序格局。

在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中,我们身上被贴有各种各样的标签,我们和所有人的联系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再向外不断幅射,其中辐射的主要关系是夫妻,向两方幅射,愈远愈淡,而费老先生用水圈波纹的性质向我们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正是这样水圈波纹似的性质,也造就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关系网产生的特性——伸缩性极强。这样的关系网既可代表小家庭,例如三口之家,也可代表大家庭,例如四世同堂。而决定这个关系网大小的因素,在于关系网中核心人物的高低。譬如在富有的人家中,以这个富有的人物为核心人物,他越具有群众号召力,关系网就越大;而在以穷人为核心人物的关系网中,就越以人力担保,关系网也就越小。

这样水圆波纹的性质也导致大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对人、对事进行评判。例如当中心人物犯了错,离他关系越近的就越容易受到牵连,当然也更易对中心人物进行包庇。当然,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夫妻之间的感情十分淡薄。在这样的乡土社会中,夫妻之间的感情不是放在第一位的,生育繁衍,壮大门楣,扩大人脉关系网才是首选。

正如我前文中所提到的,想让关系网正常运转,就离不开礼治秩序,在村民中,礼治秩序是合情合理的,而维持礼治的手段,也仅仅在于自己的良心。当时有众多知识分子推行法治,但过程并不顺利。当时中国正处于乡土社会的蜕变过程中,乡土社会延读礼治的习惯过于根深蒂固,而知识分子并不了解乡土社会的特性,仅凭一腔热血就去推行生搬硬套的法律,自然是行不通的。

当然上文仅是我对《乡土中国》这本书感受最深部分的见解。读完这本书我无不惊异于费老先生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费老先生对中国基层社会进行深刻剖析,无疑对社会学及全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我们从这本书中,学到的不仅是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系列特点,更是费老那敢于探索的精神。我相信,有机会我还会将这本书再精读几次的!

《中国梦》读书心得篇十四

春节期间利用值班时间认真阅读了《中国家规》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书中写到:“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治理家庭的道理与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是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古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齐家的基础,而齐家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可见,良好的家风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段时间,很多人都观看了一个名为《牵妈妈的手》的微视频,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视频中,______着妈妈齐心的手陪她散步的画面令人感动,还有他深情吟诵的《游子吟》,也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看着视频中的儿女们和爸妈团聚的那一刻我不禁潸然泪下,也想起了我的爸妈。

这两天,央视网微视频工作室又播放了一个公益短片《家风传承》,通过三个故事还原_____所倡导的“家风传承”精神。______说:“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___以来,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配套规章、措施也相继出台,将“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首次写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管理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禁止利用职权或影响力为家属亲友谋求特殊照顾”。领导干部有了好家风、好作风,才能带动社会风气的形成、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千千万万家庭培养传承好家风,才能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都强调了“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犹如家庭细胞核,良好的家风必将促进细胞的健康成长,千万个这样的健康生长的细胞,才会让社会肌体和谐健康!

古代家训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而其实际的教化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______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而传习和继承良好家风,对我们的社会而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道德的力量。树木相连形成森林,森林相叠汇成气候,家风相连形成民风,民风相融促成社会风气。一个社会要和谐美好,弘扬家风不可或缺。古人的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良好的家规家训应当继续发扬。

读《中国家规》让我体会到家训家规深深的影响着一个家庭的家风,只有在生活的点滴之中不断地践行,形成一种无言、无声的教诲,成为最为经常的家庭教育,才能够铸就家庭言传身教的典范。今后,我将以身作则,勤俭持家、低调做人,让优良的家规家风,薪火相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