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7 18:32:32 页码:13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
2022-10-27 18:32:32    小编: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一

<>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依托能人带动,做强劳务产业。在走访的5个村中,劳务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平均占到了三分之一,有的高达三分之二。 近年来,提出“立足优势调结构,依托能人带致富,劳务输出促增收”的发展思路,龙林村每年有500多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仅2019年一年,全村劳务收入就高达773万元,人均3000多元,占到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438元的68%。同时,20多名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技术后返乡创业,创办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企业10多家,带动500多人就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劳务产业已成为全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能人带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助推器。沿山地区因为贫困的原因,群众集体意识淡漠,公益设施建设滞后,无法形成干事业的合力,这就需要有一个坚强的村级领导班子带头,真正带领群

<>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二

一、我县农业扶贫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是多产并存,产业品类百花齐放。以来,全县在不断提升发展烟、茶、畜、菌、菜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了核桃、蓝莓、牡丹、药材、桑蚕、葛根、蜂蜜、水产养殖等生态绿色的新型产业,全县特色产业全面开花,产业品类呈现百花齐放的特点。经各产业局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烟叶稳定在6万亩左右,茶叶总面积达到14.2万亩,蔬菜基地总面积达到7万亩,生猪出栏60万头,袋栽食用菌8000万袋,核桃面积达到45万亩,蓝莓基地达到5000亩,牡丹产业示范基地1.2万亩,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亩。在全县统一布局下,各乡镇依据自己的优势,念“山水经、走特色路”。龙坪镇成为远近闻名的“菜乡镇”、店垭镇成为“茶乡镇”、歇马、两峪、马良成为“烟乡镇”,其它各个乡镇也结合各自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

二是多集连播,产业发展形成接力。多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一届干给一届看,一届接着一届干”的总体思路,演好连续剧,唱响主题歌。以烟叶产业发展为例,自八十年代以来,经历了试种起步、规模种植、科学发展三个阶段,通过20多年发展,烟叶产业由粗放式经营逐步迈上了科技兴烟的发展之路,20xx-20xx年,全县常年烟叶面积稳定在4-5万亩,覆盖农户3400余户,烟农收入高峰值20xx年达到1.8亿元,提供各级税收达5000余万元。我县茶叶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51524”工程以来,规模发展到了14.2万亩,网络农户5860户。既成为我县的品牌产业,又成为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20xx年,县委、县政府再次提出了茶叶、核桃、生猪、食用菌“四个大县”发展战略,持续巩固发展成果,使我县的绝大多数贫困人口依托产业实现了脱贫增收。

三是多轮驱动,凝心聚力演好合唱。长期以来,通过行政推动、利益驱动、龙头带动、群众主动等多种强有力的方式,汇聚了产业发展大合唱。以政府主导的行政推动下指标,推动了核桃产业的发展壮大,自20xx年以来累计发展核桃面积突破45万亩。因利益驱动下的烟叶产业,成为部分税收严重短缺乡镇的主要收入来源。以龙坪镇为例,为增加税收,动员群众突破性地发展烟叶高达7000余亩,成为当时最闪亮的明星。荆山锦茶叶、佰帝蓝莓、南河渔业、沮河食用菌、宏森牡丹种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则直接托举了产业的兴起与稳定。在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产业更是以市场为导向,促使我县农业产业从传统资源消耗型向绿色生态型转变,茶叶、蔬菜、蓝莓、药材、牡丹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数量规模型向优质有机农业转变,启动了“中国有机谷”保康项目区建设;行政推动型向市场主导型农业转变,全县专业合作社达到593家;传统低效型向高效精品农业及观光、休闲农业转型发展,涌现了格栏坪、大畈、寨湾等一批休闲乡村。

四是多龙引流,市场拓展千帆竞发。以销定产,以产促销是农业良性发展的规则。多年来,作为国家垄断行业的烟叶产业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完善,形成完整闭合的产业链,“清香淡雅”特色突出,形成品牌“金神农”,真正实现了产加销一条龙。除此之外,通过外向带动,产品出口的销售模式,保康茶叶依托武汉易生生物科技出口公司走出国门。以龙坪镇为代表的高山蔬菜种植产业,依靠新型物流业走出了产品内销的销售模式。还有城区、集镇周边村集体、农户依据市场需求,小规模填空式发展产业,像葛粉、橡子粉、设施蔬菜产业的兴起等开辟了产业发展的新空间。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兴起,推动了行业规范。龙坪镇20xx年规范蔬菜专业合作社9家,新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2家。朱砂村菜农刘远升个人领办远升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西红柿、辣椒、四季豆90亩,年收入达108万元,网络菜农192户,面积8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截止到20xx年年底龙坪镇因发展蔬菜产业脱贫的贫困户已达182户581人。

五是多方投入,整合资源“透墒”浇田。近年来,我县在产业发展中形成了以政府整合投入为引导,龙头企业主动投入为辅助,农户自主投入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共同筑起全县产业发展的新基础。据县林业局提供的情况,20xx年,我县确立了“生态立县、核桃富县”的战略目标,8年来,全县累计投入核桃产业发展资金6亿元,全县共调运核桃种苗20xx多万株,发展核桃种植面积45万亩。茶叶自20xx年以来,就累计投入3060万元,其中县级财政就拿出860万元投入到该产业。烟叶产业自20xx年以来,积极抢抓以烟田、烟水、烟路、农机具、育苗工场、烘烤工场、基层烟站、防灾减灾设施为内容的“八配套”烟叶基础设施建设,近十年来的累计投入高达3亿元。蓝莓果业作为我县新型产业,以佰帝公司为代表的各类市场主体先后也累计投入高达4千万元。与此同时,通过广大积极跟进产业发展农户的自我投入,xx期间,据有关数据显示,投入产业发展的资金高达21亿元之多,给我县产业发展的根系下了一场“透墒雨”。

然而,无需讳言的是,我县产业仍然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领导产业”和“招商产业”的冲击,使我县产业呈现“多、杂、乱”。“张三书记叫栽桑,李四书记要种茶,王五书记来了让我们拨。”群众谚语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无绪和反复。同时,为了配套招商项目发展的产业,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有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乡镇副书记戏谑自己是“七子书记”,分管“茶叶子、烟叶子、桑叶子、菜叶子、袋料筒子、蜂子、150的猪娃子 ”。

二是乡镇政府的“纠结”心态和村支两委的“罪人”心理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肠梗阻”。乡镇无产业不行,产业太多也不行。上级指示不听不行,照办了让农民一遍又一遍地受折腾更不行。在调研中,部分镇村两级干部及部分政协委员都说到“发展产业千万别听政府的”。有部分村支书更是哀叹自己是这一方的“罪人”,把乡亲们害苦了。凡此种种,都道出了产业发展的不易和艰辛。

三是“多龙治水”与各自为阵,影响了“出拳”的速度和力度。除烟叶有专业公司作后盾外,其它各个产业都是小作坊式的生产。以茶叶为例,全县共有茶叶加工厂229家,组建合作社16家,但中等以上规模的只有6家,年销售收入4.8亿元。同期,谷城仅汉江刘氏一家茶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就高达10亿元,宜昌仅采花毛尖一个品牌就达到16亿元。省、市专家都对保康的茶叶品质赞赏有加,然而茶叶销售却陷入“有市无价、有量无品”的低效发展洼地,值得深思。

四是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农民现状,无法生产脱贫致富的“大补丸”和使用统一“处方”。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人员结构和素质、生产水平以及能力等的差别,导致产业发展水平、产品品质以及贫富差距的不平衡。寺坪街村以人均4分地的大棚蔬菜得以脱贫,而远在龙坪的朱砂村则要以1亩的西红柿丰产高价才能实现增收。

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县扶贫办统计,目前全县锁定的建档立卡重点贫困村6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9730户,贫困人口83059人。20xx年--20xx年全县还有54个重点贫困村要脱贫出列,19820户51912人贫困人口要脱贫销号。其中需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共计16300户42500人,从数据看全县脱贫主体有82.2%都需要通过产业发展脱贫。从调研组走访的两个乡镇、四个贫困村、近二十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情况看,产业扶贫还存在以下五个反差:

一是使命之重与政策不明的反差。“精准扶贫,不落一人。”这既是中国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党中央向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发出的动员令。使命之重,责任之大前所未有。我县脱贫主体有依靠产业实现脱贫的愿望,但缺乏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无法解决发展产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难题。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目前各类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尚处于讨论阶段,各类细节还有待进一步论证,时间已至3月底,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贫困户产业发展经不起等待,错过时节将影响本年的增收脱贫。

二是攻坚在即与观望彷徨的反差。经调研了解,各乡镇都不同程度存在等待、观望情绪,对本乡镇重点贫困村、一般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产业项目缺乏有效的、针对性的研究,没有做好对接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的准备,缺乏研究、引领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研中有乡镇干部表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实行差别扶持政策,使贫困户“贫困帽子”的含金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中,贫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农户因利益问题互不相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乡镇产业扶贫工作的推进。

三是形势逼人与束手无策的反差。村支两委作为攻坚的“排头兵”,作为直面贫困户的“马前卒”,是“前线”更是“火线”。据统计,全县65个重点贫困村中有11个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县重点贫困村和贫困户中,有60%以上没有特色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户无增收项目。在调研座谈中,某村支部书记提到,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该村先后发展过油桐、油茶、茶叶、杜仲项目,八十年代以来,尝试过核桃、烟叶、桑蚕、药材、袋料、养殖、蔬菜等不下于10多个产业项目,但截止目前仍没有一个真正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一方面,村支两委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如何选准村集体主导产业带领群众脱贫,如何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这两大风险性也使村支两委尤其是村支书夜夜不眠,身陷焦虑。还有村干部甚至基于多年来产业发展的失败陷入盲目状态,对于产业发展丧失信心。

四是愿望强烈与“五字挠心”的反差。贫困户致贫原因很多,在全县一般贫困户中,因缺资金致贫的1413户、4168人,因缺劳力致贫的654户、1768人,因交通条件落后致贫的582户、1711人,另外还有因缺水、缺技术、自身动力不足等原因,这些贫困户要想持续增收实现脱贫,唯有选准产业,发展产业。调研组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贫困户普遍都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但由于自身底子薄,基础弱,受资金、技术、智力、交通、资源、劳动力等种种因素制约,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等、靠、要”思想严重,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困难重重,需要及时引导,有效带动。

五是龙头不壮与农户分散的反差。除烟叶外,全县可以说是没有龙头,充其量只是一个小作坊。据经管办统计,截止20xx年12月,全县注册家庭农场197家,专业合作社593家,合作社成员14113个,但真正运行健康,管理规范的家庭农场只有95家,专业合作社只有 250 家。实力不强、规模不大、产品不精、销路不畅、带动力不强是共同的特征。全县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亏损、萎缩乃至跑路的情况,都说明龙头的实力太弱,经不起市场调整和“洗牌”。然而,离开了龙头企业的带动,孤单地让贫困农户发展脱贫产业,也是无源之水。因此,精准扶贫离不开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参与和帮扶。但由于贫困户居住分散、远离企业、生产水平低下、自身能力有限,企业、农场和合作社从成本角度考量,也缺乏参与积极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时不我待,立即出台产业扶贫的相关政策措拖。在调研中,部分村支书感叹自己村的规划是20xx年整体脱贫,如果再没有相关政策支持,只能让会计年底“连夜脱贫”。通过与部分贫困村组贫困户座谈及相关产业局的测算,建议出台如下表对17个方面产业的单项政策扶持:

政策犹如生命线,更是精准扶贫的指挥棒,建议尽快将政策公诸于众,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让驻村工作队和各级干部拿上“指南针”,及时投身于精准扶贫的一线战场上。

(二)铆紧链条,建立贫困户与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的紧密利益联接。借鉴烟叶产业闭合产业链的成功做法,解决好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产前投入、产中服务和产后销售问题。一是扶强龙头,让产业扶贫“引擎”轰鸣。要充分认识扶持龙头就是扶强产业,扶持产业就是扶持贫困户的思路。产业扶贫不能做简单的加减法,就脱贫而扶贫。要把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建设作为产业脱贫的重点,通过招商引进、资源整合、股份重组或者整体买断等多种形式,每个产业确定1-2个龙头,进行金融支持、政策注入或者股权置换、电商平台创建,变“多龙治水”为“一龙独大”,强化龙头企业对外的产品拓展力和对内的产业拉动力,依托龙头为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市场服务。二是定单生产,让产业扶贫方向明确。贫困户的产业选择首在精准,贵在收益,要害在销售。产业扶贫首要解决的就是不能让贫困户成为市场的前期分析者,更不能成为加工者和销售者,要让贫困户成为精耕细作的劳动者和生产者,其他一切都依托订单,让龙头、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来承担。公司或合作社向贫困户提供品种、技术、服务乃至销售,让贫困户大胆生产、标准化生产、放心生产,杜绝以往农户的产业“种在田里、晒在坡里、烂在家里、伤在心里”的发展怪圈。三是金融施放,让产业扶贫“油门”大开。据金融办介绍,县政府以财政资金20xx万元的注入,来撬动农商行放大七倍即1.4亿元的金融扶贫放贷,这是创新精准扶贫的重大利好,从目前全县16300户42500人需产业扶贫的现状,结合广大基层干部和贫困户对产业扶贫1-2万元的资金需求来看,金融放贷的规模,是适度趋紧了些,但好在政府还有扩大注入的趋向。我们认为,如果1.4亿元的金融支持全部到位,以产业扶贫25%的利益回报率来看,将会产生1.75亿元的巨大收益,将一举使贫困户脱贫。四是严格管控,使产业扶贫“制动”有力。产业扶贫的政策即资金到底应流向何处,调研组争论最多。一方面相关部门担心扶持款到了贫困户手中没有用于产业发展,可能还了账,买了药,喝了酒,吸了烟;另一方面龙头公司、家庭农场和合作社自身实力较弱,其能力和信用也值得考证。因此建议:一种方案是有志于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由金融机构特设扶贫专户,贫困户的申贷资金打入该账户后予以50%的冻结,待贫困户的种养成果按订单销售,最后经乡镇、村组评估签字后予以解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闭合的产业链。另一种方案是贫困户以村为单位集中申贷,资金由镇、村两级组建资金监管小组,以贫困户签订的订单为准,由监管小组向银行提出冻结或者解冻申请。这两种方案共同的特点是确保扶持资金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确保扶贫效益。同时,还需分年度由政府、金融、财政、审计及相关“两代表一委员”组成评估小组,监管合同的签订,利益的分配,对参与精准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进行信用评级和扶贫效益评估,建黑红名单,在电视、报纸、电子短信及金融授信名录中予以公告公示,加大失信成本,确保一大批诚信经营、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脱颖而出,为建设国家级、省级的知名企业和品牌奠定基础。

(三)修强内功,坚持产业扶贫“五结合”。锤炼好贫困户的“内功”,才是真正防止贫困户脱贫后返贫的治本之策,一要坚持扶贫产业的长短结合。即要发展极易适销对路的“短、平、快”种养加项目,又要植根于保康实际、大力发展林果经济,现在保康要提倡“两亩致富园(茶园、果园),山上高效经济林”的脱贫新思路,实行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种则种。二要坚持扶贫产业的公私结合。既要扶持贫困户依托产业脱贫,更要扶持壮大集体经济,依托集体经济的辐射带动帮扶,更加持久地带动贫困户脱贫;三要坚持扶贫产业的主辅结合。“一主多辅”依然是贫困户产业脱贫的基本思路,既要依托公司、集体和合作社因地制宜的发展主导脱贫产业,又要谋求特色、适度发展原汁、原味、原生态的绿色有机产品,走特色、特质、特价的新路子。四要坚持产业扶贫的“志”“智”结合。“人穷志短”是贫困户真实写照,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一方面既要让贫困户看到希望,又要在精神上摒弃歧视,在情感上体贴慰籍,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强烈渴望和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贫困户的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增强脱贫的本领和技能。五要坚持产业扶贫的“统”“分”结合。所谓“统”就是将贫困户的土地和山林资源流转至村集体经济、家庭农场、合作社,由企业或合作社进行统一布局、生产和销售,贫困户通过获得土地、山林租金收入、分红、劳务收入实现增收;所谓“分”就是各贫困户分散自主经营脱贫项目,通过订单生产实现脱贫增收。

(四)响鼓重锤,层层传导产业扶贫的责任与压力。县级指挥部要精准施策。政策和策略是生命线,县级作为精准扶贫的总指挥,要让八大办公室和十一大战区高效运转,精准确定政策,明确作战线路,进行阶段督办,邀请第三方进行评估,确保指挥部发挥作用。各乡镇战区指挥部要精准发力。针对产业扶持政策,各乡镇要组织本级干部、村支两委、企业主和农场主、合作社认真研究产业扶贫的思路、扶持政策的投放、产业订单的签订以及产业扶贫成果的销售等具体、细化的对策和措施,坚决杜绝“三个一”,即“开一个会、发一个文、签一个单”的简单不负责任的做法。工作队要驻下来、专下来、留下来与贫困户研究产业。各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要精准帮扶。帮助贫困户找品种、找技术、找销路,要适时督促贫困户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引导贫困户开阔眼界、增强信心、提升能力,要带着感情帮扶,带着政策帮扶,带着使命帮扶,以决战决胜的勇气和不脱贫不脱钩的决心打赢这一仗。贫困户要精准实施。所有的政策和措施最后都必须通过贫困户来实施,要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规范化的生产意识,要通过政策扶持的杠杆和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热情提升贫困户的脱贫能力,要通过村支两委的督导和工作队的监督促使贫困户戒懒、戒赌、戒奢,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来戒愚,真正让贫困户将资金、感情和精力集中投入到脱贫产业上,依托产业增收来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使精准扶贫真正在保康谱写一曲创新创业的主题歌。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三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央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山西省政府《关于推动全省动漫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意见。

根据晋城城市特色、资源优势、文化消费趋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新世纪城市发展规划,把文化旅游、现代传媒、艺术品、文体娱乐、动漫影视和教育培训这6个行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文化产业,形成以重点文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进一步加强对太行山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兴文,以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推动旅游和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

---发展与大众文化、体育、健康消费相结合的文体娱乐产业。加快孙悟空主题公园、文化艺术中心、印刷工艺园区、太行山文化产业园建设,利用现有的文体宫、游泳馆、跳水馆,大力发展文艺娱乐业,积极申办较大规模的体育竞赛,积极开展国内外文化交流。

---发展具有晋城特色的会展业。结合晋城的人文资源、社会环境和经济特色等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新建的会展中心和已有的文体宫等有利条件,以及对一些破旧工厂进行改造利用,形成多元的会展场馆和独特的会展环境。采用补贴、奖励等措施,吸引和举办各种具有国际、国内品牌效应的会展,形成会展、住宿、接待、旅游、购物、交通、休闲、娱乐的会展产业链,打开对外开放窗口,提升城市品位。

---发展与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产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或独立办学,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推进终身教育。大力发展专业知识、实用技能的各类培训业。

三、积极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扶持文化骨干企业

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需求为导向、品牌为龙头、资产为纽带、企业为主体,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对全社会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树立“只求所在、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的观念,积极争取并支持省级部门、省属企业在我市投资文化产业。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各方投资,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文化企业来我市落户。力争在“”期间,形成一批发展前景好、产业规模大、竞争能力强,具有晋城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和文化骨干企业。

大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太行山、赵树理、上党梆子等品牌优势,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领域,培育一批名牌单位。充分利用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白马拖疆、二十八宿等文化遗存,推出一批精品名作。扶持《白马少年》《二十八宿传奇》等动漫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并鼓励其形成相关链。

推进文化企业集团化发展,改变目前文化产业单位规模小、相对分散、难以形成社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的状况。积极创造条件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充分利用山水、人文、地理等资源优势发展一批文化企业。在出版、文艺演出、体育、文化旅游、娱乐休闲、艺术品生产等行业中,扶持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骨干企业,并创造条件发展成为企业集团。

四、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要逐年增加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每年增长幅度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市本级财政每年安排文化艺术专项经费500万元,重点用于市级文化单位的艺术创作和精品生产。“”期间,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比例要有明显提高。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政府每年从煤炭可持续发展本金中拿出5000万元作为基本金,以此吸收社会资金,滚动发展,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管理,用于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用于对文化产业投入,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奖励优秀文化企业,鼓励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使用范围如下:

(一)经市政府审定,每年公布10家优秀文化企业,连续2年按企业对财政年度贡献额的50%奖励该企业,按第一年度企业对财政贡献额的2%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一次性奖励。

(二)鼓励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对市政府审定的优秀文化创意企业,给予每家最高不超过50万元创新奖励。

(三)建设符合规定条件的文化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项目(试验)基地,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研发资助。

(四)对原创动画片给予奖励。在中央电视台主要频道、省级少儿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二维原创动画片,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在中央台播出的二维原创动画片,按片长每分钟1600元给予奖励;在地方台(省级电视台)播出的,按片长每分钟1000元给予奖励;在市级电视台播出的,按片长每分钟500元给予奖励。三维在二维的基础上给予加倍奖励。同一产品在多个电视台播出,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五)我市原创影视动画片获得国际知名动漫节(展)、国际a类电影节的主要奖项和国家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获得省级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30万元;获得市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同一产品在多个获得多个奖项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六)对我市数字出版产品、图书报刊出版产品、音像出版产品等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

(七)从事电影发行、放映的电影公司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适用13%的增值税税率,文化企业发生的广告费用,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税前扣除。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四

为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根据《张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意见》(张政发〔20xx〕48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加快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牢树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主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政府扶持”的原则,采取“基地布局园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菌种生产标准化、生产管理规范化、销售加工专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优化食用菌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栽培基地,逐步走出一条“种养产业+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循环农业发展道路,推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20xx年培育食用菌工厂化龙头企业1个,建立标准化栽培生产基地1-2个,生产食用菌菌棒500万个,栽培食用菌菌棒500万个。以高台县智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在新坝镇、南华镇、骆驼城镇各落实香菇栽培试验示范基地5亩,企业同基地农户签订栽培合同和产品订单,进行香菇栽培加工销售的试验示范,为发展壮大全县食用菌产业提供有效借鉴。到20xx年,全县培育3个以上食用菌栽培经营主体,发展5个以上食用菌栽培基地,食用菌栽培基地面积达到1000亩,年栽培各类食用菌菌棒3000万个,年产鲜菌(菇)2200万公斤以上,总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

(一)优化产业布局,逐步扩大发展规模。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创新“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祁连山沿山冷凉地区的新坝镇为重点区域,发展中低温型草木腐食用菌,利用夏秋季的低温优势进行生产,辐射带动其他镇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

(二)强化质量监管,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食用菌生产标准,突出抓好食用菌产地环境检测、投入品质量监管、菌种质量检验检测、生产过程记录、产品质量追溯及市场准入等关键环节,健全县、镇、基地三级检验监测体系,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营销队伍,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食用菌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营销大户、中介组织和加工企业的作用,健全完善促进食用菌产品营销的政策体系,为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引导龙头企业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经营等形式将分散的栽培户组织起来,形成“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食用菌产业经济联合体;引导和鼓励食用菌栽培户组建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品增值空间。积极鼓励支持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提高食用菌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利用民间资金、工商资本投资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新产品研发,针对不同区域人群研发不同口味、不同类型的食用菌产品,逐步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等延伸发展。鼓励和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建设食用菌菌渣回收综合利用体系,充分利用菌渣生产动物饲料、育苗基质、有机肥等。力争到20xx年全县食用菌生产所需培养料基本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菌料循环化利用。

(五)创建名优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或专业合作组织创建食用菌名优品牌,到20xx年,创建省级以上食用菌名优品牌1个、认定食用菌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2个。鼓励支持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企业和个人到国内外参加各类产品推介会、交易会、展销会,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提高我县食用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将食用菌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收和贫困户精准脱贫的重点产业来抓。县上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工信等单位领导为副组长,相关业务人员为成员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做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各镇、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将食用菌产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区域特色和脱贫攻坚的重点产业来抓,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认真研究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促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充分发挥扶持政策的拉动作用,重点对在本县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及科研实验推广的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栽培户等食用菌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扶持,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20xx年,县政府将从支农发展资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推动食用菌产业快速布局,扩大规模。

1.扶持建设食用菌设施棚室。

①对新建日光温室、钢架大棚栽培食用菌的,每座日光温室以实际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50000元)给予同期银行基准利率50%的贷款贴息。每座钢架大棚以实际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20xx0元)给予同期银行基准利率50%的贷款贴息。

②对在蔬菜产业园外连片新建30座以上(含3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钢架大棚发展食用菌的,每座日光温室(60m×9m)补助5000元;每座钢架大棚(60m×9m)补助20xx元。优先解决供水、供电、通路等配套设施。安装自动卷帘机的,享受农机具购置补贴。

③在日光温室、钢架大棚配套层架式设施发展食用菌的,享受20xx年县委一号文件奖励扶持政策。

④对新建连体钢架大棚(5亩以上)并配套层架式设施发展食用菌的,每座连体钢架大棚奖励资金5万元。

2.扶持发展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从事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企业,按照《高台县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若干扶持办法》和《高台县小微企业两创示范基地建设扶持办法》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县担保公司担保贷款优先向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倾斜。

3.扶持发展食用菌栽培农户。对在日光温室或钢架大棚(1亩以上)发展食用菌(香菇)的农户,县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企业和农户签订食用菌生产和产品收购合同,企业提供菌棒,回收合格产品。农户按规程和标准生产食用菌,按订购合同交售合格的食用菌产品。

(三)加强科技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在菌种选育、高效栽培、菌棚建造、菌渣利用、加工工艺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科技贡献率。

(四)加强人才培育。加强食用菌产业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业务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技术队伍,指导食用菌栽培农户按市场需求、菌种特性生产、加工销售食用菌。

(五)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营造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舆论氛围,宣传食用菌栽培设施建造、菌种生产、栽培管理、质量标准、品牌建设等信息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典型企业和农户,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加快发展食用菌产业,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升食用菌产业化发展水平。

(六)加强监督考核。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创新食用菌产业发展模式,指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延伸食用菌产业链,开展食用菌产品的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研发,提升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关镇政府要结合实际,制定食用菌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县督查考核局把食用菌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大各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检查考核力度,促进食用菌产业加快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高台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xx年8月31日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五

20xx年,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和茶叶、茶机生产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并在形成调研报告初稿后进行专题研讨,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兴一方茶业富一方百姓》送县领导参阅。新昌县委书记楼建明、县长马永良(现任平阳县委书记)、副县长柴理明作了批示,对调研报告给予充分肯定。

20xx年3月,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会员以兴一方茶业,富一方百姓为主题,对回山、双彩茶叶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了先期调研,然后完善了调研方案,45月,7个组分别到其余的13个乡镇(街道)(新林乡没作实地调研)和中国茶市开展调研,召开了23个有乡镇(街道)领导,相关村主职干部,茶叶、茶苗生产大户,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商、茶叶企业代表,茶叶专家等共158人次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部分茶场、茶叶及茶机生产企业。各乡镇(街道)提供了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材料。调研结束后,各组分别写出了调研报告。形成总的调研报告初稿后,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召开理事会进行专题讨论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历史

茶叶,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树叶,人们将其视为沟通天地的生命。

新昌,东汉时已开始种茶制茶,六朝时高僧名人纷纷入剡,饮茶已成风尚,唐朝时越茶、剡茶等名茶声誉雀起从古至今,新昌人的命运已经与茶叶连接在一起,融会在一起。新昌的农民,因茶叶而殷实;新昌的文化,因茶叶而丰富;新昌的形象,因茶叶而增色。

在茶叶培育上。建国初期,全县共有茶地1.23万亩,多为丛植,零星分散,粮茶间作。1953年,原遁山乡大枫树村首建20亩条播密植专用茶园,推广后,茶叶培育由丛植变成了条植,间作茶地变成了专业茶园。1958年,毛主席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新昌县新茶园连年新增,1974年达到4.4万亩,并逐步推广新品种,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引入福鼎大白等品种,到80年代末,引进乌牛早、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良种茶园覆盖率明显提高。1999年开始实施首轮茶业扶持政策,县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以上的专项基金,大力支持推广无性系良种茶。镜岭镇1999年建立的浙东良种茶树繁育基地,引进培育、自繁自育优良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全县无性系良种率达66.4%。茶叶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为确保茶叶品质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茶类变化上。清代前期,以烘青为主,道光后,盛行外销,改制珠茶。1984年,新昌县珠茶质量达到了顶级水平,被誉为绿色珍珠,生产的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荣获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成为全国三大珠茶出口基地县之一。随着茶叶市场的放开,出口竞争加剧,传统珠茶生产跌入低谷,茶农们纷纷尝试寻找新的出路。1982年,全县第一只卷曲型名茶望海云雾诞生;1986年,中国茶科所炒茶工人王长根师傅到红旗茶场、雪溪村传授龙井茶炒制技术,同年夏,杭州西湖区人事局干部丁明松邀请西湖区农业局领导和两名茶叶科技人员,来到自己的家乡安山村指导龙井茶的炒制。1987年安山村丁良法买了茶锅,将炒制成功的茶叶带至省农业厅评鉴,得到肯定。至此,茶叶成品完成了从圆到扁质的飞跃。当时,新昌炒制的龙井茶在杭州可卖100元左右1斤,而同期珠茶2元多1斤,价格翻了几十倍。炒扁形龙井能卖高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县,茶农纷纷效仿。县政府顺应形势,果断决策,提出了圆改扁的战略举措。从1991年起,全县大力推广龙井茶炒制技术,多次有组织、有计划安排炒制龙井茶的技术培训和茶王赛,为大佛龙井的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针对消费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绿加红的发展战略。20xx年县农业局组织雪溪茶场、红旗茶业等企业赴江苏宜兴、福建武夷山学习工夫红茶制作技术,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研发方案,试制成功了名优红茶天姥红。20xx年7家红茶厂投入批量生产。

在茶叶销售上。1992年,回山镇雅里村建立了茶叶交易市场,随后,回山、镜岭安山等5个茶叶交易市场相继建立,方便了茶农就近投售,畅通了茶叶销售渠道。然由于受地域、交通、设施等条件制约,辐射功能较小,无法适应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1995年,浙东名茶市场应运而生,市场设有200多间营业房、200余个交易摊位。市场一开张,客商纷至沓来。20xx年,浙东名茶市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20xx年,交易量达6500多吨,交易额7亿多元,成为全国著名的龙井茶集散地。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攀升,原有市场已难以容纳,县委、县政府决策新建茶叶市场。20xx年3月,浙东名茶市场搬迁到中国茶市,第二期也在20xx年10月开业,一、二期有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商铺800间,交易摊位500个,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管理服务等设施比较完备,功能较为齐全。20xx年交易额达到35.3亿元。20xx年9月中国茶市电子商务平台开通,网上交易额达到8000万元。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同步推进。随着生产形势的变化,青叶交易量逐年增加,儒岙儒一村、王渡口村及其它乡镇的一些地方青叶交易点已自发形成。

在茶叶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一大批茶商在成长、成熟,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出350多个直销网点,有的已走出了国门。

在品牌创建上。珠茶时期,品牌单一。圆改扁后,镜岭、回山、大市聚等地相继创建了安山碧玉、回山峰芽、西山碧芽、十九峰等名茶品牌。因区域局限性较大,难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随着龙井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没有统一的、响亮的品牌,弊端开始显现,市场竞争显得势单力薄。县委、县政府决心通过运营区域品牌对全县的茶叶产业进行管理经营。鉴于新昌境内有历史悠久的江南第一大佛、茶与佛因缘深长,1995年,新昌名茶协会注册了大佛玉龙商标,推出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大佛龙井作为全县扁型绿茶的公用品牌,20xx年,大佛证明商标成功注册,进入原产地域保护时代,20xx年开始入围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十强之列,20xx年,品牌价值达到27.9亿元。20xx年,红茶打出了天姥红品牌。

在茶机开发上。茶叶制作历来靠手工,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70年代中后期,全县珠茶炒制基本实现机械化,并逐步改用电能制茶。圆改扁后,珠茶机械束之高阁。手工炒制一斤龙井干茶要4个多小时。随着龙井茶的迅速发展,炒制矛盾突出。在春茶采摘季节,茶农们采茶、炒茶、卖茶,几乎24小时连轴转。1996年,回山镇柘前村木匠师傅丁水芳,动起了制造龙井炒茶机的脑筋,经过3年时间艰苦研发,1999年第一台龙井炒茶机成功问世。20xx年,天峰茶机在此基础上略有改进后正式投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因受产品需求的刺激,全县茶机企业迅速发展到200多家,质量鱼龙混杂,经过三年整治和规范,目前有农机推广鉴定证书企业14家。一些茶机企业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在提高,产能在扩大,市场在拓展。如澄潭镇的恒峰茶机厂研发智能流水线茶机,可年产8000台炒干机;南明街道的德力凯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远东牌自动茶机,除国内市场外,还销往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茶机的发明与发展,在解放劳动力,提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宣传推介上。大佛龙井是新昌区域内的共享品牌,仅靠茶商单枪匹马宣传推介,很难形成气候。为此,县委、县政府策划了一系列重大公关宣传推介活动。1995年9月,回山镇在北京海淀区开设绿茶世界窗口,县长、县人大会主任等领导赴京参加开业仪式,多家媒体对县长带领茶农进京城作了宣传报道,影响力很大。随后,相继组织了国民党连战主席在北京老舍茶馆的品大佛龙井、礼赠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十多个国家元首、大佛龙井慰问北京鸟巢建设者、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兰州、香港组织举办或参与了上百次的大佛龙井展示展销或万人品茶等活动。凡是在外举办的重大活动,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亲临现场,鼓劲造势。1996年,举办了新昌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并先后举办了8届茶文化节或茶叶大会,广邀各地茶商考察了解新昌,品尝认知大佛龙井,并邀请茶叶专家考察新昌,推介新昌,邀请新闻媒体采访、采风,制作专题片,宣传推介新昌的茶叶产业与茶文化。与世界茶王天福集团、北京老舍茶馆、吴裕泰公司、霍氏茶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知名度。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大佛龙井品牌的影响力在传播,在扩散,在渗透。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六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72%。20xx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xx年以来,我镇共引进**厂、**有限公司、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三、保证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平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二是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三是要突出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差异大,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结合冶金园区的成立,重点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现代物流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点行业。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健全完善配送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初级卫生保健、信息咨询、商品中介服务项目,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4、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新兴第三产业发展。

主要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镇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县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游、鄂伦春风情游,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同时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应用市场机制加大景点建设力度。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七

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比如,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边谈边饮时,要及时给客人添水。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饮。茶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平日里,每个人都在马不停蹄地工作着、学习着、拼搏着、忙碌着。

也许,也有人会说,忙碌是一种幸福,可以让我们没有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可以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可以让我们无暇空虚;坎坷是一种经历,可以让我们真切地理解人生。 但是无论如何忙碌,手边都需要有一杯茶,除了解渴,亦可养心。

茶对我来说,就是人生的驿站,心灵的驿站。

饮一杯茶,在心灵的驿站,可在某一瞬间,如坐草木之间,如归云林精舍。

可体验春的轻盈、夏的浪漫、秋的萧瑟、冬的寂寞,脱离尘嚣浮躁,回归于自然,做一次心灵放松的spa 。

俗话说得好:大俗才是大雅。

有人以为喝茶需在幽静的场所里,有端庄的茶艺师,配以精美茶具,再听上一曲佛音,方为高雅,似乎超脱。孰不知,用大茶壶、大碗茶来荡涤尘埃,岂不是更爽乎。

由讲究到随意,由繁杂到简约,可能更要接近禅茶的意境了。

若捧一壶清茗,淡然的饮于喧嚣的市井间,那将是一种何等的修为?

诗僧皎然说的好: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在诗人的境界里,我们看到了:

茶随心而定,心因茶而清。

但是今天的年轻人却不愿喝茶了,他们更喜欢喝饮料,咖啡等。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做了深思,究竟是什么成为了年轻人喝茶的阻碍?通过调查问卷和访问,我们找到了原因。年轻人认为喝茶太繁琐,而且他们不懂得如何正确地泡茶。而对于茶饮料他们宁愿选择可乐等刺激性饮料。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茶文化。因此,需要有更多的人来作出努力。

茶艺是一种茶文化。茶艺在汉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汉族茶文化。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希望年轻人能继承和发扬茶文化精神。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八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20__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2页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__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__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九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末,全市共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万亩左右、加工型马铃薯6万亩、优质米基地10万亩、杂豆芸豆10万亩,油菜7万多亩。

3、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70个,会员达12700人,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全市共有农村能人34人,科技带头人25人,他们通过科技服务、大办特色示范样板、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5、创建一批丽江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共有37家37个产品,农产品发展呈现出品类齐全、快速发展的趋势。

6、培育一批种养殖业大户:我市种养殖业大户已发展到797户(其中种植业大户

333户,养殖业大户464户),种植作物涉及到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大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项措施”

1、推广经验促增收:近年来,经过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些典型经验:如玉龙县的“鲁甸经验”,期纳镇满官村“党建带村建,村建带民建”、“支部+协会”、“企业带动转移劳动力”的经验,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及时贯彻减免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资金、实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3、调整结构促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从早、巧、晚、特四个方面来调整结构,打时间差、节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优质稻、烤烟、青梅、甘蔗、畜牧业、冬早蔬菜、魔芋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红花、特色中药材、朝鲜蓟、花卉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使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突出重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区域优势,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实现区域产业的产业效益、基地建设的规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务促增收: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政府及农业部门根据丽江实际,确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药材、野生菌、杂粮、优质米、烤烟、魔芋、畜牧,劳转”十大特色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扶持,并相应在全市范围内选定授予了“玉龙县鲁甸药材之乡、太安马铃薯之乡,古城区七河生猪养殖之乡,永胜县三川优质米之乡、期纳冬早蔬菜之乡,华坪县荣将芒果之乡,宁蒗县新营盘苹果之乡”七个重点产业乡镇,积极引导农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一)种植业

1、水果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11.74万吨,总产值1.85亿元。

①苹果产业:目前,我市苹果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产量2.6万吨,产值5000万元。其中,宁蒗县5万亩,玉龙县1.8万亩,永胜县0.5万亩,华坪县0.3万亩,古城区0.4万亩,其中,宁蒗县的一万亩已通过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两万亩a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的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产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宁蒗县新营盘乡产值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级龙头企业宁蒗县龙德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苹果产业的综合服务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计划到20__年,全市苹果面积在巩固的前提下发展至13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左右。

②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全市芒果总面积4.42万亩,总产量0.83万吨,总产值2438万元。主要分布区华坪县是云南省独有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区,生产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泽鲜、品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芒果产业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步伐,筛选优质晚熟芒果品种在最适宜区种植;组建了以芒果营销加工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华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华坪县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商标;,华坪县还获得了1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华坪县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计划到20__年全市芒果面积增加到6万亩,产值实现2.4亿元以上。

③雪桃产业:丽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较高。开发主要以新知图书城下属的丽江雪桃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已在拉市乡建成亩雪桃生产示范基地,300亩雪桃优质苗木生产基地,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公斤左右。计划到20__年全市雪桃面积发展至3万亩,预计产值1.5亿元左右。

④青梅产业:丽江现有青梅面积5.98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145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宁蒗县两县。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绿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梅生产加工。计划到20__年全市青梅面积发展至3万亩,产值达8000万元。

⑤龙眼产业:永胜县是云南省唯一的龙眼基地县,现有面积1.46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900万元。目前正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及应用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提质增效工作,并已见成效。力争在xx期间使基地全部良种化,从而使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蔬菜产业

我市现有蔬菜面积13万亩,产值1.2亿元。

①冬早蔬菜产业:“十五”规划期间,我市冬早蔬菜开发以金沙江沿岸乡镇为主,我市已种植冬早蔬菜5万亩。到20__年,拟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万亩。

②夏秋蔬菜产业:,我市种植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力争到20__将年全市名、特、优蔬菜播种面积突破至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产量50万吨,创立丽江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产值3亿元。

3、药材产业

丽江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椐不完全统计,至底,丽江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有八家,从事采购销售的个体户有1000多户,种植户有6000多户,种植面积3.6万亩,年产各种药材6500公担,野生药材5000公担。丽江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娄、岩白菜、白芨等四个种类为主。在期间,计划建成四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值6亿元。

4、野生菌产业

我市广大山区和半山区有较多品种的野生菌,目前企业加工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吨,产值在3000多万元。期间计划在玉龙、宁蒗及永胜三县的高寒冷凉山区建立5万亩高档名贵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设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丽江天然无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从事各种野生菌的贸易活动。计划到20__年使该产业成为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创汇产业。

5、优质芸豆杂豆产业

小宗粮豆(芸豆、燕麦、小鸡豆)是丽江市的特色作物和优质品种,以玉龙县aa级的芸豆生产基地,古城区为主的鸡豆(小扁豆)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生产发展潜力。至底,我市芸豆种植面积8.36万亩,产值3000万元。其中玉龙县种植有芸豆6万亩,是云南省最早、面积最大的aa级有机芸豆基地,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农产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胜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该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户发展。

为使丽江大粒型芸豆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芸豆产业成为高寒冷凉山区的支柱产业,在期间将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品种较为齐全的芸豆“引、育、繁”试验基地,我市将建成26万亩的优质芸豆和杂豆生产基地,计划产值达到9000万元左右。

6、优质水稻产业

我市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6.2%,产量占30%,今后,继续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由现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总产量1.38亿公斤,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计划期间,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预计生产优质米1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7、烤烟产业

我市的烤烟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底,已累计种植123.76万亩,收购烟叶233.05万担,农民收入77786.8万元,财政收入19389.6万元。我市烟叶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赢得了省外烟厂好评,呈现出畅销的良好局面。根据丽江市烤烟种植区划提供的数据,全市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烤烟种植面积近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共有耕地43万亩,按正常三年两头轮作要求,考虑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烟土地的40%种烟,全市每年可种植烤烟17万亩,现有烤房32294座,烟叶收购站点39个,常年从事烤烟生产、收购各类技术人员1800多人,烟区广大烟农也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烤烟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烤烟生产的基本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优化布局,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把我市烟叶收购指标争取到30万担,进入全国重点种烟发展区域。

8、魔芋产业

目前,我市种植魔芋8000亩,产量1.5万吨,产值2300万元。我市正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机魔芋的基地建设,引进精粉加工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永胜县松坪乡的魔芋通过日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该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活动。计划到20__年建成魔芋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量9万吨,产值1.3亿元。

9、马铃薯产业

我市特有的立体型气候资源,促使我市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两种方式,一是秋收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为中心的冬早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10万亩,产值100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丽江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具有较好的种薯繁育设施条件,具备年生产试管苗200万苗,微型薯800万粒的生产能力。计划到20__年全市马铃薯种植发展至3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2亿元。引导扶持建立1-2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10、优质油菜产业

我市主要有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主的油菜生产基地,分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区为重点的秋收油菜基地,种植油菜2.5万亩,其中冬油菜1亩,秋油菜13000亩,秋油菜籽产量1300吨,产值3100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鲁甸筹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创建有机油、生态油品牌。到20__年规划末建成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预计产量3700吨,产值1亿元。

(二)畜牧业

1、黑山羊产业

我市先后开展了4个养羊综合区,优势肉羊产业带玉龙县种羊场、永胜种羊场建设,加强了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丽江黑山羊产业的发展。,我市黑山羊存栏90多万只,预计羊存栏达103.79万只,出栏肉羊36.35万只,肉产值达757万元。年外销山羊17万只。

2、黑头山羊产业

黑头山羊是宁蒗县地方优良品种,是当地农民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从1995年立项开展供种基地项目建设来,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建立了核心群种羊场,扶持建立扩繁种羊专业户106户。黑头山羊群体数由1995年的2.7万只增至目前的3.4万只,增长25.9%。年对外提供种羊1260只,出栏肉羊1.2万只,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

3、菊苣养猪产业

为了推动种草养畜,发展生态养殖业,玉龙县畜牧局引进钰滇菊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拉市乡培植龙头企业,并建立拉市乡菊苣养猪基地,成立了拉市乡养猪协会,建立了年出栏肉猪1000头的养殖场,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共推广种植菊苣4056亩,发展菊苣养猪4.1万头。目前菊苣养猪已通过省厅无公害产地认证。钰滇公司在市区农贸市场开办了2个菊苣猪肉专营门市,产品供不应求。

4、华坪白毛乌骨鸡产业

华坪白毛乌骨鸡具有耐粗饲、味美、滋补等特性,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坪白毛乌骨鸡地方优良品种,在省厅的扶持下,培育和发展了乌骨鸡选育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户20户,促进了华坪乌骨鸡的健康发展。华坪县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96万只,产值1516万元。

5、蜂产业

我市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养蜂基地建设,中蜂科学饲养综示区项目建设,扶持建立永胜滇峰蜂业公司,滇峰蜂业公司收购蜂品150余吨,完成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6、丽江三川火腿产业

丽江三川火腿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得到发展状大、产品的产量及效益通年增加,并获得了“中国专利新技术博览金奖”、“中国名牌产品”、“首届中国民营企交易指定产品”、“云南省放心食品”自营进出口权等多项殊荣。丽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吨,产值达654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十

一、基本情况

隶属于省市,全县辖11个镇(乡),299个行政村,2890个社,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总人口56.67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农业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将柑橘、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生猪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其中天保柚获得国家商标注册,喜帮生猪获得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助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二、产业现状

(一)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及生产经营情况。

县属柑橘产业发展适宜区,盛产甜橙、柠檬、柚子等柑橘。20__年,全县水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甜橙种植面积6万亩,以柑橘产业为重点,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3个。全县现有盛产柑橘的乡镇5个,柑橘专业村25个。建成万亩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范基地3个,20__亩以上集中成片的5个,1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7个;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销售企业1家,县城新老城区各有中型果品批发市场1个,有县富鑫柠檬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有益发种植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2家、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实行订单生产和二次返利达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的。20__年,全县水果总产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85%,助农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成片推进发展不够。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全县10万亩柑桔分布在11个镇乡,最大的蓬莱镇也不到2万亩;二是规模优势不突出。河边柠檬、河边镇中江柚、天保镇文旦柚等在全县独具优势,也具备一定规模,但与规模相适应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产值效益未完全显现。其余镇乡种植区域分散,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不凸显。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性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项目区交通网络化程度不够,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

③生产水平差距较大。20__年,从单产看,县水果平均亩产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园可达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亩产值一般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达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强化。一是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够,技术集成度不高,产后加工薄弱,缺乏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通过土地流转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

⑤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一是加工转化率低。我县农产品加工多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龙头企业弱。全县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几乎没有。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足。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结作用、组织作用和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现状。

县畜牧业主导产业是生猪产业,先后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20__年全县出栏生猪56.4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为9.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0.66%,占农业总产值的24.55%。生猪产业有喜帮、猪猪、森林、浩源、雷金、森林、东方、森福等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19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496户,生猪养殖家庭农场16个,生猪产业协会1个。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我县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现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

2.存在的问题。

(1)养殖设施设备较陈旧,部分养殖场环境控制设施不齐全完善,不利于提高养殖水平。

(2)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设施、粪污治理设施的容量达不到养殖规模要求,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较大,周边农户意见较大,急需整治。

(3)养殖场资金短缺,再生产资金压力大,扶持项目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三、工作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1.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从县的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瞄准农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县产业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为支撑,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开发和示范名、特、优、新品种以及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具有我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示范与推广展示区、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嫁接、农业教育培训与农业新技术普及相结合、农业生态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以及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发展方向。

一是创建科技产业新样板:立足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并与本地现有条件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把柑橘项目区建成具有一流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把生猪产业项目区建成我县循环农业示范区。

二是实现园区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在充分考虑规模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和周年供应鲜果,产品质量应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一方面吸引众多的旅游观光人员,另一方面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园区展示生态旅游化:通过科学规划、环境治理、品种展示、观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态模式、景色如画的农村田园风光,提供新型娱乐休闲方式及旅游观赏景点。

四是实现果业产、加、销一体化:瞄准商机,针对当前存在的环境,狠抓产业发展和营销环节,突出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注册商标,争创品牌,以绿色、优质、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场,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

五是园区实现网络化:通过网页制作和网络营销,实现信息网络化,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生产、市场信息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及时对项目区有关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

六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把农民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能置身市场竞争、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农民。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区域布局

第一、柑橘产业布局

建议规划区域地处中国死海与卓筒井主题旅游镇黄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建设3大优势区域。

第二、生猪产业布局

县畜牧业以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建议在全县11个镇乡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得起、能见效、可持续,一是强化与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西南农业大学的技术联姻,定期邀请优势农业产业专家到基地现场指导开展培训。二是建立专家指导小组,由相关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股室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储备、申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的生产过程中。

(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联结机制

建议政府加强对投入的引导,积极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综合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

发挥龙头企业的经营主体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主体作用以及种养植大户的生产主体作用,组织带动农户进行生产与经营。创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业主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推广产业基地建设新模式,让“龙头”真正能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十一

一、茶叶基地建设现状

茶叶在我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发展茶叶经济在我县具有生态立县的独特自然优势。目前茶叶基地在我县已初具规模。全县8个乡镇,104个村,有88个村产茶,种茶农户达3.5万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员12万人。年来,茶园面积达到17.8万亩,年茶叶产量达到1587吨,其中名优茶占42%,实现茶叶产值4亿元。茶叶是我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与1975年比较。种植面积增加118353亩,增长2.7倍,产量增加12769吨,增长23.3倍。农民收入增加16000万元,增长16倍,茶叶产值增加30617万元,增长10.2倍。

二是科技含量提升,促进了品牌优势形成。通过多年来茶叶科技人员、企业、茶农的努力培育创新,以“采茶毛尖”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优茶出炉,创品牌竞争拼搏。xx年“采茶毛尖”荣获名茶第一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成为名茶的知名品牌。

三是茶叶龙头企业产业化逐步提升。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现已提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采花毛尖科技园。

四是茶农生产方式的转变。主产茶区茶园管理由传统手工向半机械化转变,茶树修剪机、鲜味采摘机、茶园耕作机、名优茶制作机械化得到广泛应用,茶叶加工环境改善,设备更新配套,符合国家食品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叶基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矛盾,近年来,我县每年新建茶园都在万亩以上,年和年在2万亩以上,由于农民投工投肥能力有限,建园质量无法达到技术标准,加上后期管理不到位,难达到高标准建园的预期经济目标,5-7年后,必将形成未老先衰的低产茶园。

二是科技兴茶与科技推广体系的矛盾。从年以来,乡、村农业科技网络遭重创。对茶叶基地建设和加工初制研究推广人员减少和从事推广人员的生活保障等问题。造成指导服务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到位,难以深入田间、车间,严重制约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资源深度开发。

三是基地规模和农村劳动力的矛盾。全县规划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按农村人口人平拥有1亩多茶园。因土壤、海拔等自然因素限制,部分地区不宜种茶,主产区每人茶园面积在2亩以上,多达4亩左右。加之大量年青人外出务工,在家都是老弱病残,茶园荒废严重,老茶现象多,资源浪费。

四是茶叶初制厂布局与茶农卖茶的矛盾。茶叶纳入食品管理,对加工条件和经营资质提高了要求,在整顿工作中,取缔关闭了一批小茶厂,边缘地区茶农卖茶难。

三、对策的研究

根据县委、县政府茶叶发展总体思路,提出生态立县。精制茶叶旅游“两张”名片,坚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绿色富,以茶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实施“三大一特”发展战略。即建设大基地,打造大品牌,发展大企业,弘扬土家特色茶文化。

一是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的标准,提升茶叶基地质量,坚持建园质量标准,加强管理所有茶园达到无公害标准。无公害、有机茶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符合有机茶、绿色食品标准的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茶树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50%以上。

二是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加大企业资本运营力度,加速企业扩张步伐,建设服务好采花茶业科技园,对外联接好市场,对内联接好茶农和中小茶厂,实现茶树良种引进推广良种茶园种植与示范,现代茶叶初、精加工,茶叶深度加工开发等多功能于体,技术含量高,能耗少,污染小的茶叶生态园区。成为集生产、科研、销售于一体,融包装、质检、储运、旅游观光于一身,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茶业初、深加工企业。

三是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建全茶叶技术县、乡、村网络推广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科技人才,提高技术服务功能,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向培养一批,高薪聘请一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加大茶园机械化的推广力度,改善茶园的硬件设施,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茶叶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茶农收入。

五是用现代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组建营销公司,提高营销决策应变能力,建成同行业一流的企业形象设计,一流的产品形象设计。

六是融入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历史文化底蕴。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广邀文人加工挖掘整理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旅游活动。把人文茶尽快推出去,实现茶业的新跨越!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十二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xx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猪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十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20xx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2页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xx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xx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十四

21世纪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正以其广泛的渗透性和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与传统产业结合;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已成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xx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的提出为我们发展工业指明了道路和方向,大力推动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不断拓宽信息化应用领域,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提升工业信息化水平,为全市工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遵照王大虎市长指示,我局认真总结了全市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情况,并深入华北石化公司就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汇报如下:

<>

目前,全市80%的大中型企业、50%的小型企业都建有自己的网站,全市石油化工、管道装备、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大部分企业不同程度的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管理,开发建立了数据库,已将生产、技术、财务等实现管理控制一体化。

沧州大化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近几年来,化肥、tdi、烧碱等产品产量和经济效益屡创新高;沧运集团每年节约管理费用约500万元,增加企业效益300万元;好日子超市通过信息化物流配送,已发展了675家连锁店,2019年完成销售额4.1亿元。

华北石化公司已成功上线应用安全信息、项目管理、员工业绩和考勤等82套信息系统,并有358个流程在网上运行,实现了经营管理规范化、生产管理精细化、工作流程最优化、安全隐患治理常态化和员工全面量化考核自动化。通过信息化建设,经测算,近5年华北石化公司节约管理费用4.5亿元以上,公司工作效率提升5倍以上。华北石化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做到了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从“人治”到“数治”的转变,成功实现了从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型。

<>

(一)健全组织机构。成立了由市长为组长的沧州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认真贯彻国家、省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以信息化服务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沧州市“”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全市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方向和措施,指导全市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重点推进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

(二)树立示范典型。目前,我市拥有全省“百家两化融合重点企业”16家、“百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企业2家,“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1家,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我们提供了示范典型,对于推动全市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大培训力度。为提高企业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水平,调动企业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我们举办了“沧州市企业信息化管理创新高峰论坛”、“信息化创建幸福企业”、“北京用友软件园参观座谈”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化经验交流会、培训会、观摩会。

(四)强力实施“特色产业示范网站工程”。根据沧州产业集群众多、中小企业量多面广、信息化基础薄弱,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我局强力实施“特色产业示范网站工程”。截至目前,全市涌现出了河北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平台、河北鑫农大宗商品现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中国管道交易网等一批b2b信息服务平台,年交易额在500亿元以上。

(五)积极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为推动信息化强企工程,我局在各个县(市、区)组织专场活动,2019年为全市100多家企业进行“巡诊”,对40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信息化现状调研及业务梳理工作,并提出了两化融合“对标”建议及解决方案,促进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

<>

(一)重视程度不高。虽然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并不到位,缺乏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自发状态,主动性不强,动力不足,发展过程不协调,影响了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二)资金投入不足。信息化建设时间长、投入大,多数企业更注重眼前利益,对有益于企业长期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目前,我市企业应用于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占投资额的比例偏低,影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三)人才资源短缺。人才不仅仅是指信息化建设人才,还包括有效使用信息系统的管理人才。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专门的it部门或it部门力量薄弱,尤其是缺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给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障碍。

(四)应用水平偏低。我市大多数大中型企业虽已在财务管理、关键工序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但信息化应用水平偏低,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通过信息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作用还不明显。

<>

(一)出台鼓励政策。根据《河北省政府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河北省信息化条例》,研究制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优惠政策,在项目用地、财税减免、投融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工业技术改造资金要对两化深度融合项目予以特殊支持。

(二)加强培训力度。举办各种形式的企业信息化经验交流会、培训会、观摩会等,进一步提高企业信息化认识水平,促其增强发展信息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尽快设立我市信息化专项资金,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

(四)大力开展对标示范活动。认真开展对标活动,积极组织分行业、分区域的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宣传,以点带面,实现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和重点区域的突破。

(五)深入开展“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一是在产品设计中,推广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信息技术,实现产品的智能化改造;二是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推广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及其单元技术为重点的自动控制技术,完成生产过程自动化改造,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三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推广以财务管理为核心、覆盖主要业务流程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益;四是在企业供销管理中,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十五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党的__大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加强农业,做特农业”产业发展思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优质烟叶产业。做大做强“金三明”烟叶品牌。突出发展“翠碧一号”特色品种和生态型无公害烟叶,保持年种植面积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6万吨以上。笋竹苗木花卉油茶产业。以竹山集约经营为重点,竹子现代科技园为示范,提高林地产出率,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大力发展苗木花卉和油茶产业。新建丰产竹林6.56万亩,种植苗木花卉2.9万亩,新造和抚育油茶林4.2万亩。畜牧水产业。加快发展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同时积极推进产品深加工。全市生虎年出栏139.71万头,肉牛出栏4.25万头,肉羊出栏18.82万头,家禽出栏2515.13万只,水产品年产量6.4万吨。中药材产业。重点抓好紧缺中药材和制药企业所需的原料药材品种栽培、引进和示范。全市中药材面积达18.44万亩。食用菌产业。突出抓高海拔地区反季节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区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篮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亿袋,产量7.66万吨。果茶产业。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引进推广优质品种,发展水果加工和茶叶精加工,扩大名优茶种植面积。全年茶叶面积达24.66万亩,产量2.4万吨,水果面积114万亩,产量84.71万吨。建莲产业。进一步选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建莲品种,与旅游观光农业相结合,加强深度开发建莲功能食品和医药原料,延长建莲产业链。

(二)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

现有国家级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和品牌农业金奖企业各2家,省级龙头企业18家,市级龙头企业13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带动农户44万户。先后有10个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7个县(市)列入福建乌龙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1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枚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产品获得出口免检产品,4个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累计拥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认证产品251个,位居全省前列。

(三)产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宁县焦溪村锥栗、大田县大中村大薯、三元区炉洋村脐橙和沙县西霞村蔬菜等225个“一村一品”特色村。烟叶种植户数达4多万户,户均种烟9.82亩,其中20亩以上的种烟户有1984户。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149个,经营林地面积59万亩。生猪规模养殖场270个,年可出栏120万头生猪;规模养羊专业户155户,年可出栏12万头;蛋鸡规模养殖场达到13个,存栏30万只;肉鸭规模养殖场达到25个,出栏370万只。新增网箱养鱼1000个,生产能力吨。

(四)产业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乡镇均成立了“农业155”服务队,“农业155”信息员覆盖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贯通市、县、乡、村四级的联动工作队伍,加强对农业特色产业的技术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全市举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700余期,培训8.5万人次。组织一批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推广农业“五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片),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200个,建立新品种示范片5万亩,示范推广新技术13项,新肥料23.8万亩,新农药38万亩次,新机具578台套,购机补贴资金达3850万元。

(五)产业对外合作交流不断加大

连续七年在外地举办农业专场招商会,连续五年举办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明台农业合作加快发展,引进涉农涉林台资企业66家,总投资1.65亿美元;引进一批中国台湾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推广面积达15万亩。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创业园,引进台资企业22家,总投资6948万美元,引进中国台湾良种29个,引进中国台湾技术18项,推广面积3.5万亩。

二、存在问题

从调研的情况看,当前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偏少偏小,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上亿元的仅有17家,占百分之12.6;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只占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偏小,带动农户仅占总农户数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农业特色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优势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加之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产、供、销脱节,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造成有

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产业科技服务人才缺乏,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我市地处山区,条件差、待遇低,农业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进。目前,农村大多数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不够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偏少,加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造成了产前不能及时准确提供市场信息,产中不能及时有效技术指导,产后不能及时做好市场对接,这也不同程度挫伤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

三是特色产业资金投入有限,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各级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县乡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金融投入由于缺乏有效担保主体,农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农难以落到实处。农业又属中长期项目,季节性强,回报率低,难以激发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同时,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发展特色农业的认识

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特色农业对于发挥我市地域和资源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切实加强对发展特色农业的领导。要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做特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我市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主攻方向和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三明市发展现代农业行动计划。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有力促进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要加强运作,打好海西、老区、苏区牌,争取中央、省上对农业特色产业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促进农村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激活发展特色农业动力,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农业特色产业。

(二)创新经营方式,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纳入培育扶持范围,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政策性贷款贴息等办法做大规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生产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要加快特色农业的示范乡镇、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产业乡村,推进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监管体系、信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互助合作组织,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紧密结合、专业合作组织与市场开发拓展的紧密结合,完善龙头企业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构建完善市农科所、农作物选育创新平台、国家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食用菌菌种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种培植繁育中心、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等一批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机构和创新平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体系。要突出抓好农产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现有果蔬、畜禽产品和林产品及生物医药等重点加工生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发展科技型企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选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企业,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加大对明溪南山、沙县柱源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和农业“五新”推广力度,确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发展特色产业中起到先行先试的作用,成为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

(四)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特色农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着力解决基层农技人员缺少和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切实抓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和村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购销对接等服务。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在财政补贴、税收、用地、用电和“绿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对农业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认真解决农民和农产品企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突出明台合作,实现明台特色农业优势互补

要以海峡两岸林业博览会为平台,突出林业成果转化、生物农业产业对接和生态旅游观光等,加快实施林产品加工等六个合作区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林业对台合作示范区和全国林业改革示范区。以清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为契机,不断扩大合作交流范围,全面提升明台农业合作层次,努力在招商引资、农业特色产业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物流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要积极构建明台交流合作平台,加强和鼓励两岸农业企业、农业学校和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农业推广单位携手合作,建立农业产、加、贸一体化合作模式,研究开发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十六

20xx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和支持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为契机,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坚持立足当前保增长,着眼长远促转型,切实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调度和调控,做好对重大项目建设的服务、协调工作,加大对企业服务力度,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全县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

(一)经济运行呈现新景象。我县围绕年初目标任务,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突出抓好重要生产要素保障,狠抓企业运行调度和协调服务,保持了工业经济速度、质量、效益的同步提高,呈现出平稳运行态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7.33亿元,同比增长13.6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26亿元,同比增长14.19%;实现利税12.13亿元,同比增长24.53%。

(二)结构调整取得新成绩。我县坚持把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氟化工、新型建材及矿产品加工、机电制造、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格局已初步形成。一是借助赣南苏区振兴和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实行规划先行,牵头制订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产业定位与发展方向,策划了一批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重点项目,并成功申报了我县氟化工产业基地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氟化工产业基地。二是有计划引导企业集群发展,提高整体协作力。鼓励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形式增资扩产、集群发展,成功引进中国建材集团以14.85亿元收购宝华山水泥板块,中化集团将新上聚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和聚全氟乙丙烯等深加工项目。三是鼓励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指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大力开展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提高企业综合效益,组织南方万年青水泥和赣兴水泥等企业淘汰机立窑等落后生产线。

(三)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我县积极跟踪服务重大项目,通过项目调研和召开协调会等多种方式,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项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南方水泥水泥二期4500吨/日产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已顺利投产,三期4500吨/日产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正在积极申报中;国兴拨叉技改项目一期年产新能源汽车变速齿轮600万件、压铸件6000吨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已竣工;百丈泉退城入园项目、威保运动新厂区项目已投产;山村油脂药用茶油、锐利电子等项目已顺利开工,力争20xx年上半年投产;鑫福科技钼深加项目工、钨粉及钨制品深加工项目、国泰特种化工项目、钛合金轻质材料项目等已签订投资协议,正在规划设计和报批报建中。这些项目将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增加新的后劲支撑。

(四)信息化工作得到新推进。经我局努力争取,并得到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县信息中心于今年9月份正式划归工信局管理,信息化职能得到进一步理顺和提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我县大力促进两化融合,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发展等中心工作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下发了《县20xx年信息化工作要点》(兴府办字[20xx]77号),积极抓好网站建设,提升建站水平,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确保政务网络可靠运行,实现信息化建设提速、提质、提效跨越式发展。

(五)服务企业得到新突破。一是加强企业调研工作,把握服务重点。全县多次召开企业座谈会和现场调度会,紧紧围绕企业需求,把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作为服务工作重中之重。制订下发了《关于推进工业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今后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抓手。二是大力做好争资争项工作,积极跑部进厅,为企业争取立项审批、用地指标和资源配置,全年累计争取各类资金2132万元。三是成立了“县企业和企业家协会”,为全县广大企业和企业家搭建了一座政企沟通的桥梁,为企业和企业家间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是企业和企业家交际、体现自我价值的一张名片。

<>

(一)工业产业集聚不强。目前我县工业涉及行业较多,产业特色不很鲜明,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层次较低。

(二)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受到用地、资金、招工等因素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招商兴工,抑制了工业项目的落地。部分重点项目推进速度较慢,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还不强。

(三)运行质量持续下滑。20xx年以来,由于部分产品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运行成本刚性上升,同时,因市场需求不足,主要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特别是氟化工、水泥等行业运行艰难,部分企业出现亏损。目前r22、无水氢氟酸的价位仅为8200元/吨和7150元/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7.4%和10.63%,公司每月亏损近200万元。

<>

<>

工作思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抢抓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充分利用建设瑞兴于试验区契机,加快“两化融合”步伐。着力发展大产业、建设大平台、推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努力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工作目标:力争至20xx年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0.4亿元,同比增长1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亿元,同比增长16.8%;实现利税14亿元,同比增长15%;全县新增规模企业8家。

<>

围绕上述要求,20xx年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抓运行监测协调,确保工业平稳运行。一是建立完善高效的工业强县战略推进机制、经济运行管理调节协调机制、企业发展激励机制等机制,高质高效服务企业,推动工业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抓好全年各项工业经济责任目标分解落实工作,细化每月目标任务,力争全县工业增速保持17%,保证各项目标按年初制定方案和时间进度平稳推进。三是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协调,及时跟踪处理影响企业运行的苗头性问题,保证重点企业正常生产、多产多销。

2、抓重点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着力扶优扶强,培植产业集群,充分抓住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和新一轮国家扶贫大开发两大机遇,以规划建设瑞兴于经济振兴试验区和至泉州出海通道为契机,扎实做好调区扩区工作,着力建设以军工产业园、机电产业园,氟化工产业基地、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为主的“两园”、“两基地”,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骨干企业倾斜,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市场占有率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群,加速形成氟化工、新型建材及矿产品深加工、机电制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3、抓企业协调发展,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一是培育引进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鼓励现有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增资扩产,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扩大主业规模,紧紧围绕主业发展配套产业,促进企业集群发展。二是加大中小企业培育扶持力度,走专业化发展道路,促进规下企业尽快成长为规上企业,不断壮大规上企业队伍。

4、抓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快速发展平台。一是科学定位,做好园区总体规划,促进企业有序聚集,推动园区经济板块化、跨越式发展,把开发区打造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主导产业的集聚区、创新创业的示范区和城市发展的新城区的发展定位。二是完善基础配套,夯实承载平台,打造高起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一流生态园区平台,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集聚、人气兴旺、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城”。

5、抓工业项目推进,增强持续增长后劲。一是积极扶持中化集团新上聚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等项目,整体搬迁三美化工,加大产业上下游配套项目引进力度,加快建成高标准省级氟化工产业基地。二是加快推动南方水泥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二期达标达产和三期开工建设,加速建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效益的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三是着力推进百丈泉退城进园项目达产达标,加快国兴拨叉技改扩建、山村油脂药用茶油等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早日竣工投产。四是强力推动中国兵器集团钨及钨制品深加工、国泰特种化工和鑫福科技钼矿深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

6、抓发展环境优化,助推工业跨越发展。大力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兴发[20xx]1号)文件精神,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和“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在企业准入、手续简化、税费减免、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支持,严肃处理影响企业生产和项目建设的人和事,切实为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宽松的发展环境,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十七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末,全市共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万亩左右、加工型马铃薯6万亩、优质米基地10万亩、杂豆芸豆10万亩,油菜7万多亩。

3、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70个,会员达12700人,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全市共有农村能人34人,科技带头人25人,他们通过科技服务、大办特色示范样板、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5、创建一批丽江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共有37家37个产品,农产品发展呈现出品类齐全、快速发展的趋势。

6、培育一批种养殖业大户:我市种养殖业大户已发展到797户(其中种植业大户

333户,养殖业大户464户),种植作物涉及到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大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项措施”

1、推广经验促增收:近年来,经过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些典型经验:如玉龙县的“鲁甸经验”,期纳镇满官村“党建带村建,村建带民建”、“支部+协会”、“企业带动转移劳动力”的经验,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及时贯彻减免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资金、实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3、调整结构促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从早、巧、晚、特四个方面来调整结构,打时间差、节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优质稻、烤烟、青梅、甘蔗、畜牧业、冬早蔬菜、魔芋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红花、特色中药材、朝鲜蓟、花卉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使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突出重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区域优势,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实现区域产业的产业效益、基地建设的规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务促增收: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政府及农业部门根据丽江实际,确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药材、野生菌、杂粮、优质米、烤烟、魔芋、畜牧,劳转”十大特色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扶持,并相应在全市范围内选定授予了“玉龙县鲁甸药材之乡、太安马铃薯之乡,古城区七河生猪养殖之乡,永胜县三川优质米之乡、期纳冬早蔬菜之乡,华坪县荣将芒果之乡,宁蒗县新营盘苹果之乡”七个重点产业乡镇,积极引导农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一)种植业

1、水果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11.74万吨,总产值1.85亿元。

①苹果产业:目前,我市苹果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产量2.6万吨,产值5000万元。其中,宁蒗县5万亩,玉龙县1.8万亩,永胜县0.5万亩,华坪县0.3万亩,古城区0.4万亩,其中,宁蒗县的一万亩已通过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两万亩a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的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产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宁蒗县新营盘乡产值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级龙头企业宁蒗县龙德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苹果产业的综合服务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计划到20xx年,全市苹果面积在巩固的前提下发展至13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左右。

②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全市芒果总面积4.42万亩,总产量0.83万吨,总产值2438万元。主要分布区华坪县是云南省独有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区,生产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泽鲜、品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芒果产业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步伐,筛选优质晚熟芒果品种在最适宜区种植;组建了以芒果营销加工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华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华坪县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商标;,华坪县还获得了1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华坪县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计划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积增加到6万亩,产值实现2.4亿元以上。

③雪桃产业:丽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较高。开发主要以新知图书城下属的丽江雪桃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已在拉市乡建成亩雪桃生产示范基地,300亩雪桃优质苗木生产基地,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公斤左右。计划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积发展至3万亩,预计产值1.5亿元左右。

④青梅产业:丽江现有青梅面积5.98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145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宁蒗县两县。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绿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梅生产加工。计划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积发展至3万亩,产值达8000万元。

⑤龙眼产业:永胜县是云南省唯一的龙眼基地县,现有面积1.46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900万元。目前正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及应用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提质增效工作,并已见成效。力争在xx期间使基地全部良种化,从而使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蔬菜产业

我市现有蔬菜面积13万亩,产值1.2亿元。

①冬早蔬菜产业:“十五”规划期间,我市冬早蔬菜开发以金沙江沿岸乡镇为主,我市已种植冬早蔬菜5万亩。到20xx年,拟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万亩。

②夏秋蔬菜产业:,我市种植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力争到20xx将年全市名、特、优蔬菜播种面积突破至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产量50万吨,创立丽江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产值3亿元。

3、药材产业

丽江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椐不完全统计,至底,丽江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有八家,从事采购销售的个体户有1000多户,种植户有6000多户,种植面积3.6万亩,年产各种药材6500公担,野生药材5000公担。丽江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娄、岩白菜、白芨等四个种类为主。在“”期间,计划建成四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值6亿元。

4、野生菌产业

我市广大山区和半山区有较多品种的野生菌,目前企业加工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吨,产值在3000多万元。“”期间计划在玉龙、宁蒗及永胜三县的高寒冷凉山区建立5万亩高档名贵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设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丽江天然无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从事各种野生菌的贸易活动。计划到20xx年使该产业成为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创汇产业。

5、优质芸豆杂豆产业

小宗粮豆(芸豆、燕麦、小鸡豆)是丽江市的特色作物和优质品种,以玉龙县aa级的芸豆生产基地,古城区为主的鸡豆(小扁豆)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生产发展潜力。至底,我市芸豆种植面积8.36万亩,产值3000万元。其中玉龙县种植有芸豆6万亩,是云南省最早、面积最大的aa级有机芸豆基地,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农产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胜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该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户发展。

为使丽江大粒型芸豆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芸豆产业成为高寒冷凉山区的支柱产业,在“”期间将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品种较为齐全的芸豆“引、育、繁”试验基地,我市将建成26万亩的优质芸豆和杂豆生产基地,计划产值达到9000万元左右。

6、优质水稻产业

我市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6.2%,产量占30%,今后,继续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由现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总产量1.38亿公斤,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计划“”期间,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预计生产优质米1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7、烤烟产业

我市的烤烟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底,已累计种植123.76万亩,收购烟叶233.05万担,农民收入77786.8万元,财政收入19389.6万元。我市烟叶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赢得了省外烟厂好评,呈现出畅销的良好局面。根据丽江市烤烟种植区划提供的数据,全市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烤烟种植面积近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共有耕地43万亩,按正常三年两头轮作要求,考虑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烟土地的40%种烟,全市每年可种植烤烟17万亩,现有烤房32294座,烟叶收购站点39个,常年从事烤烟生产、收购各类技术人员1800多人,烟区广大烟农也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烤烟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烤烟生产的基本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优化布局,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把我市烟叶收购指标争取到30万担,进入全国重点种烟发展区域。

8、魔芋产业

目前,我市种植魔芋8000亩,产量1.5万吨,产值2300万元。我市正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机魔芋的基地建设,引进精粉加工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永胜县松坪乡的魔芋通过日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该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活动。计划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量9万吨,产值1.3亿元。

9、马铃薯产业

我市特有的立体型气候资源,促使我市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两种方式,一是秋收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为中心的冬早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10万亩,产值100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丽江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具有较好的种薯繁育设施条件,具备年生产试管苗200万苗,微型薯800万粒的生产能力。计划到20xx年全市马铃薯种植发展至3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2亿元。引导扶持建立1-2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10、优质油菜产业

我市主要有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主的油菜生产基地,分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区为重点的秋收油菜基地,种植油菜2.5万亩,其中冬油菜1亩,秋油菜13000亩,秋油菜籽产量1300吨,产值3100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鲁甸筹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创建有机油、生态油品牌。到20xx年“”规划末建成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预计产量3700吨,产值1亿元。

(二)畜牧业

1、黑山羊产业

我市先后开展了4个养羊综合区,优势肉羊产业带玉龙县种羊场、永胜种羊场建设,加强了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丽江黑山羊产业的发展。,我市黑山羊存栏90多万只,预计羊存栏达103.79万只,出栏肉羊36.35万只,肉产值达757万元。年外销山羊17万只。

2、黑头山羊产业

黑头山羊是宁蒗县地方优良品种,是当地农民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从1995年立项开展供种基地项目建设来,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建立了核心群种羊场,扶持建立扩繁种羊专业户106户。黑头山羊群体数由1995年的2.7万只增至目前的3.4万只,增长25.9%。年对外提供种羊1260只,出栏肉羊1.2万只,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

3、菊苣养猪产业

为了推动种草养畜,发展生态养殖业,玉龙县畜牧局引进钰滇菊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拉市乡培植龙头企业,并建立拉市乡菊苣养猪基地,成立了拉市乡养猪协会,建立了年出栏肉猪1000头的养殖场,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共推广种植菊苣4056亩,发展菊苣养猪4.1万头。目前菊苣养猪已通过省厅无公害产地认证。钰滇公司在市区农贸市场开办了2个菊苣猪肉专营门市,产品供不应求。

4、华坪白毛乌骨鸡产业

华坪白毛乌骨鸡具有耐粗饲、味美、滋补等特性,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坪白毛乌骨鸡地方优良品种,在省厅的扶持下,培育和发展了乌骨鸡选育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户20户,促进了华坪乌骨鸡的健康发展。华坪县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96万只,产值1516万元。

5、蜂产业

我市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养蜂基地建设,中蜂科学饲养综示区项目建设,扶持建立永胜滇峰蜂业公司,滇峰蜂业公司收购蜂品150余吨,完成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6、丽江三川火腿产业

丽江三川火腿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得到发展状大、产品的产量及效益通年增加,并获得了“中国专利新技术博览金奖”、“中国名牌产品”、“首届中国民营企交易指定产品”、“云南省放心食品”自营进出口权等多项殊荣。丽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吨,产值达654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十八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本镇实际,确立了“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产业富民、体制创新”的发展思路,注重发展以“牛羊禽、保护地、经济林”为主的农业产业,不断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商贸产业。经过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的共同努力,广大农民收入显著提高,镇财税收入屡创新高,主导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全镇经济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

一、主导产业发展现状

(一)农业及农村经济成效显著

此前,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镇,广大农民以种粮为生,虽然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经济收入不高,正常年景人均年收入仅为2450元,是全县平均水平的72%。20xx年,新一届党委、政府根据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情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和促进农民增收、富民兴镇的重点工程来抓,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注重抓好设施农业、畜牧养殖和经济林等特色产业,并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2、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以招商引资为依托,以小城镇建设为平台,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客户和交易额持续增加,并影响和辐射到了建昌、凌源等邻近市县,甚至远到河北、河南等地。同时,镇政府实施龙头带动,不断强化科技培训,创新服务体系,使农户生产与大市场之间得以有效衔接,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3、管理机制日渐完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成立了专门的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并组织专业人员深入调研,制定了产业化发展规划,成立了由主抓农业副镇长负责的产业化领导小组,使全镇农业产业化进程得以有序进行。

4、合作经济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各类农民经纪人100余人。农机、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正在积极筹建中,农民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这些都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不但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

(二)工业实力逐步增强

资源匮乏,搞项目建设缺乏先天优势。然而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抓住主题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镇、项目支撑”之路,并把项目建设作为“唯此为大、唯此为先、唯此为重”的“天字号”工程来抓。

首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抽调得力人员成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专职负责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并进一步明确了奖惩制度。

其次,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使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深入人心,人人皆知,在全镇形成了“重商、亲商、留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第三,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成效,在工作中注重“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真情打动客商,以热情服务感动客商,使客商招得来、留得住。

四是优化招商环境,增强招商竞争力。我镇正积极进行冶金园区的筹建工作,现在园区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太沟8万千伏安变电项目也已完成,配水、通路等工程正在启动,为承接项目做好了先期准备。

五是严格考核奖惩,形成良好的导向机制。镇党委、政府研究出台了《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等制度,真正让招商引资有功人员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得荣誉。同时,注重把后备干部调往招商一线进行培养锻炼。几年来,已有多名同志因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成绩突出被提拔重用,从而在全镇上下形成了按招商引资实绩排位次、定奖惩、用干部的选人用人导向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招商引资工作的发展。

20xx年以来,我镇共引进**厂、**有限公司、等投资亿元以上的规模企业6家(落户其他乡镇和工业园区2个),项目总投资4、47亿元,年产值达5、8亿元,年利税380万元,不但填补了我镇项目建设的空白,而且有力地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与各项民生事业协调发展

2、旅游业成为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亮点。近年来,我镇重点发展以旅游、观光、休闲一体、以等为主体的旅游景点,初步形成了以农村风貌、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方面

1、农民收入增幅较慢,经济作物如特色果业、棚菜生产等在农业结构中的比重还较低,特色农业经济凸显不够明显。

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

3、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甚至因为部分企业的信誉、服务等问题,农民对产业化的推进有一定的戒备心理。

4、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镇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和业务素质不高,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

(二)工业方面

1、引进项目品种较单一。目前我镇引进的项目以冶炼为主,品种单一,且大多数为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对地方财政税收、社会就业贡献较小,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大,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2、建设用地面临紧缺矛盾。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存量不足,厂房用地缺乏。主要是国家加大对土地征用的严格控制,项目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二是项目用地征用难度大。除了征地手续越来越严格以外,群众征地拆迁抵触心理越来越强也是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项目用地已成为招商引资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并直接决定着已签项目能否落地投产,如何超常规运作项目用地已成为当前要务。

(三)第三产业方面

1、结构不尽合理。我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偏大,房地产、旅游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比重偏小,难以起到支撑作用。

?2、产业层次偏低,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规模小、水平低、素质差,且发展不平衡。从企业组织形式看,从事第三产业以个人私营经济为主,且投资多限于商业和餐饮业,且注册资金不多;从发展水平上看,规模小、档次低、小打小闹多,高技术、高附加值、有竞争力的企业较少,涉及新兴产业更少,这些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

3、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镇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有些旅游景点因为资金缺乏,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差,配套服务不健全,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旅游点。

4、第三产业中从业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知识匮乏,缺乏懂管理、会管理的人才,再加上资金紧缺,使第三产业难以形成规模发展,而且由于综合服务业发展缓慢,专业批发市场少,难以形成产销对接。

三、保证措施及扶持政策

(一)继续把富民强镇作为各项工作的最终立足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建设,落实惠农政策,给农民发展产业以最大的优惠条件,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专业村和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培训农民经纪人,带动农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为农业生产在农机农技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增加工作岗位,以多元化的经济模式扩大就业容量。

(二)继续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攻方向。一是要坚持项目建设不动摇,坚持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全镇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变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我镇的实际和特点,切实建立科学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明确部门职能,改进招商方式方法和策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率。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影响力,进一步营造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加快园区建设进度,搭建承接平台。加强与规划、土地、水利、电力等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逐步调整项目建设整体布局。要突出招商选资,除常规企业外,让一些技术含量高、贡献力大的企业落户我镇。围绕冶金园区的优势,深度推进产业招商,重点引进能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形成产业生产配套的大项目,推介一批能带动全镇产业整体发展的重点项目,以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推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继续营造第三产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一是要在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经营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各种形式的资本进入,从投资经营和政策等方面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公平和竞争环境,积极吸引外来资金。二是建议上级政府部门加强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办公程序,改进审批办法;三是要突出重点,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因为第三产业行业多、差异大,要从实际出发,实行重点突破,尤其是结合冶金园区的成立,重点发展房地产开发业、现代物流业和社会服务业等对经济带动较大的重点行业。在发展商贸流通业方面,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构建集约便利的现代零售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建设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和特色市场,实现大流通带动大市场、大市场促进大生产,在发展现代物流业方面,要整合现有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多种方式,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健全完善配送体系,在发展农村服务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旅游、初级卫生保健、信息咨询、商品中介服务项目,大力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实行贸工农一体化。

4、整合资源,进一步加快新兴第三产业发展。

主要是做大做强旅游业,加大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力度,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镇建设、文化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我县生态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游、鄂伦春风情游,构建乡村旅游新格局,同时加快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和经营机制改革,应用市场机制加大景点建设力度。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十九

20xx年,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人员深入乡镇、村和茶叶、茶机生产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并在形成调研报告初稿后进行专题研讨,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兴一方茶业富一方百姓》送县领导参阅。新昌县委书记楼建明、县长马永良(现任平阳县委书记)、副县长柴理明作了批示,对调研报告给予充分肯定。

20xx年3月,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组织会员以兴一方茶业,富一方百姓为主题,对回山、双彩茶叶产业的发展情况开展了先期调研,然后完善了调研方案,45月,7个组分别到其余的13个乡镇(街道)(新林乡没作实地调研)和中国茶市开展调研,召开了23个有乡镇(街道)领导,相关村主职干部,茶叶、茶苗生产大户,茶叶生产合作社、茶商、茶叶企业代表,茶叶专家等共158人次参加的座谈会,走访了部分茶场、茶叶及茶机生产企业。各乡镇(街道)提供了茶叶产业发展情况的介绍材料。调研结束后,各组分别写出了调研报告。形成总的调研报告初稿后,新昌县人大工作研究会召开理事会进行专题讨论研究,现将调研情况综合如下:

一、新昌县茶叶产业发展历史

茶叶,一片古老而神奇的树叶,人们将其视为沟通天地的生命。

新昌,东汉时已开始种茶制茶,六朝时高僧名人纷纷入剡,饮茶已成风尚,唐朝时越茶、剡茶等名茶声誉雀起从古至今,新昌人的命运已经与茶叶连接在一起,融会在一起。新昌的农民,因茶叶而殷实;新昌的文化,因茶叶而丰富;新昌的形象,因茶叶而增色。

在茶叶培育上。建国初期,全县共有茶地1.23万亩,多为丛植,零星分散,粮茶间作。1953年,原遁山乡大枫树村首建20亩条播密植专用茶园,推广后,茶叶培育由丛植变成了条植,间作茶地变成了专业茶园。1958年,毛主席号召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新昌县新茶园连年新增,1974年达到4.4万亩,并逐步推广新品种,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引入福鼎大白等品种,到80年代末,引进乌牛早、龙井43等无性系茶树良种,良种茶园覆盖率明显提高。1999年开始实施首轮茶业扶持政策,县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以上的专项基金,大力支持推广无性系良种茶。镜岭镇1999年建立的浙东良种茶树繁育基地,引进培育、自繁自育优良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全县无性系良种率达66.4%。茶叶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为确保茶叶品质提供了必要条件。

在茶类变化上。清代前期,以烘青为主,道光后,盛行外销,改制珠茶。1984年,新昌县珠茶质量达到了顶级水平,被誉为绿色珍珠,生产的天坛牌3505特级珠茶荣获第23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金奖,成为全国三大珠茶出口基地县之一。随着茶叶市场的放开,出口竞争加剧,传统珠茶生产跌入低谷,茶农们纷纷尝试寻找新的出路。1982年,全县第一只卷曲型名茶望海云雾诞生;1986年,中国茶科所炒茶工人王长根师傅到红旗茶场、雪溪村传授龙井茶炒制技术,同年夏,杭州西湖区人事局干部丁明松邀请西湖区农业局领导和两名茶叶科技人员,来到自己的家乡安山村指导龙井茶的炒制。1987年安山村丁良法买了茶锅,将炒制成功的茶叶带至省农业厅评鉴,得到肯定。至此,茶叶成品完成了从圆到扁质的飞跃。当时,新昌炒制的龙井茶在杭州可卖100元左右1斤,而同期珠茶2元多1斤,价格翻了几十倍。炒扁形龙井能卖高价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县,茶农纷纷效仿。县政府顺应形势,果断决策,提出了圆改扁的战略举措。从1991年起,全县大力推广龙井茶炒制技术,多次有组织、有计划安排炒制龙井茶的技术培训和茶王赛,为大佛龙井的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针对消费群体的多层次需求,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绿加红的发展战略。20xx年县农业局组织雪溪茶场、红旗茶业等企业赴江苏宜兴、福建武夷山学习工夫红茶制作技术,并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研发方案,试制成功了名优红茶天姥红。20xx年7家红茶厂投入批量生产。

在茶叶销售上。1992年,回山镇雅里村建立了茶叶交易市场,随后,回山、镜岭安山等5个茶叶交易市场相继建立,方便了茶农就近投售,畅通了茶叶销售渠道。然由于受地域、交通、设施等条件制约,辐射功能较小,无法适应茶叶产业的迅猛发展。1995年,浙东名茶市场应运而生,市场设有200多间营业房、200余个交易摊位。市场一开张,客商纷至沓来。20xx年,浙东名茶市场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评为全国最大的龙井茶交易市场。20xx年,交易量达6500多吨,交易额7亿多元,成为全国著名的龙井茶集散地。随着交易量的不断攀升,原有市场已难以容纳,县委、县政府决策新建茶叶市场。20xx年3月,浙东名茶市场搬迁到中国茶市,第二期也在20xx年10月开业,一、二期有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商铺800间,交易摊位500个,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管理服务等设施比较完备,功能较为齐全。20xx年交易额达到35.3亿元。20xx年9月中国茶市电子商务平台开通,网上交易额达到8000万元。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同步推进。随着生产形势的变化,青叶交易量逐年增加,儒岙儒一村、王渡口村及其它乡镇的一些地方青叶交易点已自发形成。

在茶叶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一大批茶商在成长、成熟,在全国20多个省、市开出350多个直销网点,有的已走出了国门。

在品牌创建上。珠茶时期,品牌单一。圆改扁后,镜岭、回山、大市聚等地相继创建了安山碧玉、回山峰芽、西山碧芽、十九峰等名茶品牌。因区域局限性较大,难以形成强大的影响力。随着龙井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没有统一的、响亮的品牌,弊端开始显现,市场竞争显得势单力薄。县委、县政府决心通过运营区域品牌对全县的茶叶产业进行管理经营。鉴于新昌境内有历史悠久的江南第一大佛、茶与佛因缘深长,1995年,新昌名茶协会注册了大佛玉龙商标,推出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大佛龙井作为全县扁型绿茶的公用品牌,20xx年,大佛证明商标成功注册,进入原产地域保护时代,20xx年开始入围全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十强之列,20xx年,品牌价值达到27.9亿元。20xx年,红茶打出了天姥红品牌。

在茶机开发上。茶叶制作历来靠手工,劳动强度大,劳动效率低。70年代中后期,全县珠茶炒制基本实现机械化,并逐步改用电能制茶。圆改扁后,珠茶机械束之高阁。手工炒制一斤龙井干茶要4个多小时。随着龙井茶的迅速发展,炒制矛盾突出。在春茶采摘季节,茶农们采茶、炒茶、卖茶,几乎24小时连轴转。1996年,回山镇柘前村木匠师傅丁水芳,动起了制造龙井炒茶机的脑筋,经过3年时间艰苦研发,1999年第一台龙井炒茶机成功问世。20xx年,天峰茶机在此基础上略有改进后正式投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因受产品需求的刺激,全县茶机企业迅速发展到200多家,质量鱼龙混杂,经过三年整治和规范,目前有农机推广鉴定证书企业14家。一些茶机企业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在提高,产能在扩大,市场在拓展。如澄潭镇的恒峰茶机厂研发智能流水线茶机,可年产8000台炒干机;南明街道的德力凯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远东牌自动茶机,除国内市场外,还销往印度、越南、孟加拉等国家。茶机的发明与发展,在解放劳动力,提高茶叶生产标准化水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宣传推介上。大佛龙井是新昌区域内的共享品牌,仅靠茶商单枪匹马宣传推介,很难形成气候。为此,县委、县政府策划了一系列重大公关宣传推介活动。1995年9月,回山镇在北京海淀区开设绿茶世界窗口,县长、县人大会主任等领导赴京参加开业仪式,多家媒体对县长带领茶农进京城作了宣传报道,影响力很大。随后,相继组织了国民党连战主席在北京老舍茶馆的品大佛龙井、礼赠俄罗斯总统普京等十多个国家元首、大佛龙井慰问北京鸟巢建设者、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兰州、香港组织举办或参与了上百次的大佛龙井展示展销或万人品茶等活动。凡是在外举办的重大活动,县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亲临现场,鼓劲造势。1996年,举办了新昌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并先后举办了8届茶文化节或茶叶大会,广邀各地茶商考察了解新昌,品尝认知大佛龙井,并邀请茶叶专家考察新昌,推介新昌,邀请新闻媒体采访、采风,制作专题片,宣传推介新昌的茶叶产业与茶文化。与世界茶王天福集团、北京老舍茶馆、吴裕泰公司、霍氏茶业建立合作关系,提高知名度。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大佛龙井品牌的影响力在传播,在扩散,在渗透。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二十

农业特色产业作为促进丽江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角,长期以来,市委、政府及相关部门都将其与全市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立足实际,依托区位、资源优势,抓项目、建基地、扶龙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切实加快了全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丽江市农业概况

丽江市土地面积21219平方公里,山区、半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92.3%,辖古城、玉龙、永胜、华坪、宁蒗一区四县,共63个乡镇、办事处,450个居(村)委会,5121个居(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7.6万人,占86%,22个少数民族,人口66.1万人,占58%;据统计部门统计,末,我市常用耕地面积为140.18万亩,农作物总播面积为229.95万亩,粮食总产40.14万吨,农业总产值22.9万元(当年价),其中畜牧业产值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3元。

丽江市区位优势较好,环境无污染,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015米,“立体气候”特征明显,生物资源富足多样,具有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采取的思路及措施

近年来,市委、政府坚持走“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道路,深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提升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依托产业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特色产业培育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初,我市提出推进“六个一工程”,狠抓“八项措施”的农业发展思路,更有力的促进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

(一)产业发展采用新模式

根据丽江实际,通过采用各种类型与组织模式推动农特产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带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形式;四位一体型的“企业产业联合会+大户+农民”的形式;通过培育专业市场带动发展的形式;以特色产业带动的“公司+特色产业+农户”的形式;以农业园区带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示范农户”形式。

(二)加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力度,提高产业化经营科技水平

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兴办各类科研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调动各部门科技人员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积极性,吸引年轻的农业科技人才投入科技兴农事业。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素质,切实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通过不同的形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三)积极发展和完善新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维护好农民利益

通过行政的手段,制定各项政策措施,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完善分配制度,维护好各个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是提高丽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举措。通过名牌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尽快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具体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农业产业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五)建设“六个一工程”

1、认定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家,其中1户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户为省级龙头企业,且均享有产品外贸经营进出口权,30户为市级龙头企业,都给予了相应的扶持。全市38个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提供就业人数达4000多人,能带动农户20多万户。

2、建设一批市级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末,全市共有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80万亩,其中主要有冬早蔬菜5万亩左右、加工型马铃薯6万亩、优质米基地10万亩、杂豆芸豆10万亩,油菜7万多亩。

3、发展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170个,会员达12700人,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4、树立一批农村能人和科技带头人:全市共有农村能人34人,科技带头人25人,他们通过科技服务、大办特色示范样板、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5、创建一批丽江农产品品牌:全市共注册商标的农产品共有37家37个产品,农产品发展呈现出品类齐全、快速发展的趋势。

6、培育一批种养殖业大户:我市种养殖业大户已发展到797户(其中种植业大户

333户,养殖业大户464户),种植作物涉及到粮食、蔬菜、林果、花卉、药材、烤烟等各类粮食、经济作物,大户种植面积达5万亩左右,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规范管理的水平,促进了单产的提高,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

(六)狠抓了“八项措施”

1、推广经验促增收:近年来,经过开拓性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了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一些典型经验:如玉龙县的“鲁甸经验”,期纳镇满官村“党建带村建,村建带民建”、“支部+协会”、“企业带动转移劳动力”的经验,在在全市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宣传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及时贯彻减免农业税、下发粮食直补资金、实行购机补贴等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

3、调整结构促增收:在稳定粮食总产、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从早、巧、晚、特四个方面来调整结构,打时间差、节令差,打特色品牌,集中精力抓好优质稻、烤烟、青梅、甘蔗、畜牧业、冬早蔬菜、魔芋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红花、特色中药材、朝鲜蓟、花卉等新兴产业,因地制宜,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子,使农业产业发展做到突出重点,各具特色,适度规模发展,充分发挥了各地的区域优势,使农业生产的优势产品向优势产业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实现区域产业的产业效益、基地建设的规模效益、特色作物的特色效益。

4、科技服务促增收:大力推广了农业新技术和优质高产新品种。

5、围绕市场促增效。

6、劳务经济促增收。

7、加工增值促增收。

8、防疫减灾保增收。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政府及农业部门根据丽江实际,确定了我市“水果、蔬菜、药材、野生菌、杂粮、优质米、烤烟、魔芋、畜牧,劳转”十大特色产业加以大力发展扶持,并相应在全市范围内选定授予了“玉龙县鲁甸药材之乡、太安马铃薯之乡,古城区七河生猪养殖之乡,永胜县三川优质米之乡、期纳冬早蔬菜之乡,华坪县荣将芒果之乡,宁蒗县新营盘苹果之乡”七个重点产业乡镇,积极引导农户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道路。

(一)种植业

1、水果产业

全市水果面积29万亩,年水果总产量11.74万吨,总产值1.85亿元。

①苹果产业:目前,我市苹果面积稳定在8万亩左右,产量2.6万吨,产值5000万元。其中,宁蒗县5万亩,玉龙县1.8万亩,永胜县0.5万亩,华坪县0.3万亩,古城区0.4万亩,其中,宁蒗县的一万亩已通过无公害食品生产认证,两万亩a级绿色食品苹果基地的认证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苹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产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宁蒗县新营盘乡产值超万元的农户就有160多户,且有省级龙头企业宁蒗县龙德绿色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开展苹果产业的综合服务工作,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计划到20xx年,全市苹果面积在巩固的前提下发展至13万亩,实现产值4亿元左右。

②优质晚熟芒果产业:全市芒果总面积4.42万亩,总产量0.83万吨,总产值2438万元。主要分布区华坪县是云南省独有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区,生产的芒果以成熟晚、色泽鲜、品质优而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市、县农业部门加快了芒果产业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步伐,筛选优质晚熟芒果品种在最适宜区种植;组建了以芒果营销加工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华农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及华坪县芒果专业技术协会,并注册了“金川红”芒果商标;,华坪县还获得了1万亩绿色食品芒果生产基地认证;如今该产业已成为华坪县新农村建设的首选产业。计划到20xx年全市芒果面积增加到6万亩,产值实现2.4亿元以上。

③雪桃产业:丽江雪桃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成熟晚的优良特性,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经济价值较高。开发主要以新知图书城下属的丽江雪桃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目前已在拉市乡建成亩雪桃生产示范基地,300亩雪桃优质苗木生产基地,盛果期亩产可达4000公斤左右,大面积平均亩产公斤左右。计划到20xx年全市雪桃面积发展至3万亩,预计产值1.5亿元左右。

④青梅产业:丽江现有青梅面积5.98万亩,产量1.38万吨,产值145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宁蒗县两县。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绿丫头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从事青梅生产加工。计划到20xx年全市青梅面积发展至3万亩,产值达8000万元。

⑤龙眼产业:永胜县是云南省唯一的龙眼基地县,现有面积1.46万亩,产量0.3万吨,产值900万元。目前正积极开展品种改良及应用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的提质增效工作,并已见成效。力争在xx期间使基地全部良种化,从而使基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2、蔬菜产业

我市现有蔬菜面积13万亩,产值1.2亿元。

①冬早蔬菜产业:“十五”规划期间,我市冬早蔬菜开发以金沙江沿岸乡镇为主,我市已种植冬早蔬菜5万亩。到20xx年,拟建成冬春蔬菜基地10万亩。

②夏秋蔬菜产业:,我市种植夏秋冷凉蔬菜6万亩。力争到20xx将年全市名、特、优蔬菜播种面积突破至20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15万亩),产量50万吨,创立丽江无公害蔬菜品牌,实现产值3亿元。

3、药材产业

丽江是名副其实的“药材之乡”。椐不完全统计,至底,丽江从事中药材种植、加工的企业有八家,从事采购销售的个体户有1000多户,种植户有6000多户,种植面积3.6万亩,年产各种药材6500公担,野生药材5000公担。丽江中药材种植产业化发展以云木香、云南重娄、岩白菜、白芨等四个种类为主。在“”期间,计划建成四种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值6亿元。

4、野生菌产业

我市广大山区和半山区有较多品种的野生菌,目前企业加工的品种有松茸、牛肝菌、羊肚菌、鸡油菌、黑木耳、磨菇等,每年可采集到近1000吨,产值在3000多万元。“”期间计划在玉龙、宁蒗及永胜三县的高寒冷凉山区建立5万亩高档名贵野生食用菌促繁基地,扶持龙头企业野生食用菌深加工及冷藏设施,不断开拓国际市场,创建丽江天然无污染野生食用菌品牌。有中源食品有限公司、丽江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永胜雷特生物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省市级龙头从事各种野生菌的贸易活动。计划到20xx年使该产业成为年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出口创汇产业。

5、优质芸豆杂豆产业

小宗粮豆(芸豆、燕麦、小鸡豆)是丽江市的特色作物和优质品种,以玉龙县aa级的芸豆生产基地,古城区为主的鸡豆(小扁豆)生产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生产发展潜力。至底,我市芸豆种植面积8.36万亩,产值3000万元。其中玉龙县种植有芸豆6万亩,是云南省最早、面积最大的aa级有机芸豆基地,是丽江直接出口创汇最主要的农产品。主要有得一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安胜外贸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从事该产业的开发,带动农户发展。

为使丽江大粒型芸豆在质量、品种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芸豆产业成为高寒冷凉山区的支柱产业,在“”期间将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品种较为齐全的芸豆“引、育、繁”试验基地,我市将建成26万亩的优质芸豆和杂豆生产基地,计划产值达到9000万元左右。

6、优质水稻产业

我市水稻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6.2%,产量占30%,今后,继续保持水稻种植面积32万亩,单产由现在的385千克提高到430千克,总产量1.38亿公斤,确保粮食的生产安全。计划“”期间,全市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20万亩,预计生产优质米1亿公斤,实现产值3亿元以上。

7、烤烟产业

我市的烤烟产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到底,已累计种植123.76万亩,收购烟叶233.05万担,农民收入77786.8万元,财政收入19389.6万元。我市烟叶在外观和内在质量上都赢得了省外烟厂好评,呈现出畅销的良好局面。根据丽江市烤烟种植区划提供的数据,全市有最适宜区、适宜区和次适宜区烤烟种植面积近8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其中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共有耕地43万亩,按正常三年两头轮作要求,考虑其他作物,每年用宜烟土地的40%种烟,全市每年可种植烤烟17万亩,现有烤房32294座,烟叶收购站点39个,常年从事烤烟生产、收购各类技术人员1800多人,烟区广大烟农也掌握了烤烟生产技术,加速发展烤烟生产的条件已经具备。“十一·五”期间烤烟生产的基本发展思路是:“抓住机遇,优化布局,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加快发展”,把我市烟叶收购指标争取到30万担,进入全国重点种烟发展区域。

8、魔芋产业

目前,我市种植魔芋8000亩,产量1.5万吨,产值2300万元。我市正大力开展绿色食品魔芋以及有机魔芋的基地建设,引进精粉加工先进技术与设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永胜县松坪乡的魔芋通过日本国的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出口到日本。目前主要有玉元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进行该产业的生产与加工活动。计划到20xx年建成魔芋生产基地5万亩,预计产量9万吨,产值1.3亿元。

9、马铃薯产业

我市特有的立体型气候资源,促使我市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有两种方式,一是秋收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江沿岸干热河谷为中心的冬早马铃薯生产基地。全市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在22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马铃薯10万亩,产值1000万元,主要分布在玉龙县、宁蒗县、永胜县。丽江市从1998年开始进行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具有较好的种薯繁育设施条件,具备年生产试管苗200万苗,微型薯800万粒的生产能力。计划到20xx年全市马铃薯种植发展至30万亩,总产30万吨,产值2亿元。引导扶持建立1-2个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10、优质油菜产业

我市主要有以玉龙县和古城区为主的油菜生产基地,分为夏收油菜基地和高海拔地区为重点的秋收油菜基地,种植油菜2.5万亩,其中冬油菜1亩,秋油菜13000亩,秋油菜籽产量1300吨,产值3100万元。目前,公司正积极在鲁甸筹建菜籽油深加工项目,创建有机油、生态油品牌。到20xx年“”规划末建成油菜生产基地6万亩,预计产量3700吨,产值1亿元。

(二)畜牧业

1、黑山羊产业

我市先后开展了4个养羊综合区,优势肉羊产业带玉龙县种羊场、永胜种羊场建设,加强了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促进了丽江黑山羊产业的发展。,我市黑山羊存栏90多万只,预计羊存栏达103.79万只,出栏肉羊36.35万只,肉产值达757万元。年外销山羊17万只。

2、黑头山羊产业

黑头山羊是宁蒗县地方优良品种,是当地农民群众不可缺少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和主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从1995年立项开展供种基地项目建设来,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建立了核心群种羊场,扶持建立扩繁种羊专业户106户。黑头山羊群体数由1995年的2.7万只增至目前的3.4万只,增长25.9%。年对外提供种羊1260只,出栏肉羊1.2万只,经济收入达500多万元。

3、菊苣养猪产业

为了推动种草养畜,发展生态养殖业,玉龙县畜牧局引进钰滇菊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入驻拉市乡培植龙头企业,并建立拉市乡菊苣养猪基地,成立了拉市乡养猪协会,建立了年出栏肉猪1000头的养殖场,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共推广种植菊苣4056亩,发展菊苣养猪4.1万头。目前菊苣养猪已通过省厅无公害产地认证。钰滇公司在市区农贸市场开办了2个菊苣猪肉专营门市,产品供不应求。

4、华坪白毛乌骨鸡产业

华坪白毛乌骨鸡具有耐粗饲、味美、滋补等特性,为了保护和开发利用华坪白毛乌骨鸡地方优良品种,在省厅的扶持下,培育和发展了乌骨鸡选育养殖场2家,规模养殖户20户,促进了华坪乌骨鸡的健康发展。华坪县肉鸡存栏48万只,出栏96万只,产值1516万元。

5、蜂产业

我市蜂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通过养蜂基地建设,中蜂科学饲养综示区项目建设,扶持建立永胜滇峰蜂业公司,滇峰蜂业公司收购蜂品150余吨,完成销售收入200多万元。

6、丽江三川火腿产业

丽江三川火腿产业通过几年努力得到发展状大、产品的产量及效益通年增加,并获得了“中国专利新技术博览金奖”、“中国名牌产品”、“首届中国民营企交易指定产品”、“云南省放心食品”自营进出口权等多项殊荣。丽江三川火腿有限公司完成火腿加工1867吨,产值达654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6300万元。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二十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20__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2页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__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__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二十二

一、基本情况

隶属于省市,全县辖11个镇(乡),299个行政村,2890个社,幅员面积703平方公里,总人口56.67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18%,是典型的农业县。以传统农业为主,将柑橘、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截止目前,已培育打造柑橘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生猪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其中天保柚获得国家商标注册,喜帮生猪获得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助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二、产业现状

(一)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规模及生产经营情况。

县属柑橘产业发展适宜区,盛产甜橙、柠檬、柚子等柑橘。20__年,全县水果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其中甜橙种植面积6万亩,以柑橘产业为重点,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3个。全县现有盛产柑橘的乡镇5个,柑橘专业村25个。建成万亩以上集中成片柑橘示范基地3个,20__亩以上集中成片的5个,1000亩以上集中成片的7个;有可士可果品加工销售企业1家,县城新老城区各有中型果品批发市场1个,有县富鑫柠檬开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有益发种植专业合作社10家,家庭农场2家、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作,实行订单生产和二次返利达到了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的。20__年,全县水果总产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85%,助农人均增收810元。

2.柑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成片推进发展不够。一是产业集中度不高。全县10万亩柑桔分布在11个镇乡,最大的蓬莱镇也不到2万亩;二是规模优势不突出。河边柠檬、河边镇中江柚、天保镇文旦柚等在全县独具优势,也具备一定规模,但与规模相适应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产值效益未完全显现。其余镇乡种植区域分散,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效益不凸显。

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性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项目区交通网络化程度不够,农业机械化程度滞后。

③生产水平差距较大。20__年,从单产看,县水果平均亩产830公斤,而管理水平高的果园可达3500-4000公斤以上,水果亩产值一般为3000-4000元,管理水平高的可达8000元-10000元。

④科技支撑能力亟待强化。一是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不够,技术集成度不高,产后加工薄弱,缺乏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技术。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缺乏。通过土地流转的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上没有专门从事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技术人员。

⑤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一是加工转化率低。我县农产品加工多为初加工,精深加工少。二是龙头企业弱。全县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几乎没有。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足。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多、实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结作用、组织作用和服务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产业发展现状。

县畜牧业主导产业是生猪产业,先后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称号。20__年全县出栏生猪56.45万头,生猪产业产值为9.5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60.66%,占农业总产值的24.55%。生猪产业有喜帮、猪猪、森林、浩源、雷金、森林、东方、森福等市级以上专业合作社19个,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专业大户496户,生猪养殖家庭农场16个,生猪产业协会1个。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我县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大力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现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

2.存在的问题。

(1)养殖设施设备较陈旧,部分养殖场环境控制设施不齐全完善,不利于提高养殖水平。

(2)病死生猪无害化处理设施、粪污治理设施的容量达不到养殖规模要求,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较大,周边农户意见较大,急需整治。

(3)养殖场资金短缺,再生产资金压力大,扶持项目少,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三、工作建议

(一)明确发展思路,把握发展方向。

1.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主线,以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从县的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出发,瞄准农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县产业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运用为支撑,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突破口,大力引进、开发和示范名、特、优、新品种以及先进实用的技术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把项目区建设成为具有我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示范与推广展示区、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嫁接、农业教育培训与农业新技术普及相结合、农业生态与观光旅游相结合,以及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发展方向。

一是创建科技产业新样板:立足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新品种、新技术,并与本地现有条件相结合,不断探索创新,把柑橘项目区建成具有一流的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示范区,把生猪产业项目区建成我县循环农业示范区。

二是实现园区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在充分考虑规模化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和周年供应鲜果,产品质量应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一方面吸引众多的旅游观光人员,另一方面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是园区展示生态旅游化:通过科学规划、环境治理、品种展示、观花品果,建成具有最佳生态模式、景色如画的农村田园风光,提供新型娱乐休闲方式及旅游观赏景点。

四是实现果业产、加、销一体化:瞄准商机,针对当前存在的环境,狠抓产业发展和营销环节,突出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注册商标,争创品牌,以绿色、优质、精品的品牌形象投放市场,做好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工作。

五是园区实现网络化:通过网页制作和网络营销,实现信息网络化,及时了解国内外的生产、市场信息及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状况,及时对项目区有关内容进行调整,以适应国内外市场快速变化的需要。

六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建立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开展科学技术培训和文化素质教育,把农民培养为掌握现代化农业技术,能置身市场竞争、具有科技意识的新型农民。

(二)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区域布局

第一、柑橘产业布局

建议规划区域地处中国死海与卓筒井主题旅游镇黄金通道,按照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建设3大优势区域。

第二、生猪产业布局

县畜牧业以生猪作为优势特色产业,建议在全县11个镇乡发展。

(三)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产业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也是支撑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为确保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得起、能见效、可持续,一是强化与农业大学、省农科院、西南农业大学的技术联姻,定期邀请优势农业产业专家到基地现场指导开展培训。二是建立专家指导小组,由相关责任单位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股室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负责项目储备、申报、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真正落实到田间地头的生产过程中。

(四)加大资金投入,创新联结机制

建议政府加强对投入的引导,积极整合各种涉农项目资金,综合用直接补助、贷款贴息、参股、担保、以奖代补等手段,引导龙头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

发挥龙头企业的经营主体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主体作用以及种养植大户的生产主体作用,组织带动农户进行生产与经营。创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业主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推广产业基地建设新模式,让“龙头”真正能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二十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20xx最新招商引资情况调研报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第2页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xx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xx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二十四

一、茶叶基地建设现状

茶叶在我县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发展茶叶经济在我县具有生态立县的独特自然优势。目前茶叶基地在我县已初具规模。全县8个乡镇,104个村,有88个村产茶,种茶农户达3.5万户,从事茶叶生产人员12万人。年来,茶园面积达到17.8万亩,年茶叶产量达到1587吨,其中名优茶占42%,实现茶叶产值4亿元。茶叶是我县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与1975年比较。种植面积增加118353亩,增长2.7倍,产量增加12769吨,增长23.3倍。农民收入增加16000万元,增长16倍,茶叶产值增加30617万元,增长10.2倍。

二是科技含量提升,促进了品牌优势形成。通过多年来茶叶科技人员、企业、茶农的努力培育创新,以“采茶毛尖”为代表的一大批名优茶出炉,创品牌竞争拼搏。xx年“采茶毛尖”荣获名茶第一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成为名茶的知名品牌。

三是茶叶龙头企业产业化逐步提升。采花茶业有限公司现已提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采花毛尖科技园。

四是茶农生产方式的转变。主产茶区茶园管理由传统手工向半机械化转变,茶树修剪机、鲜味采摘机、茶园耕作机、名优茶制作机械化得到广泛应用,茶叶加工环境改善,设备更新配套,符合国家食品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茶叶基地发展速度和质量的矛盾,近年来,我县每年新建茶园都在万亩以上,年和年在2万亩以上,由于农民投工投肥能力有限,建园质量无法达到技术标准,加上后期管理不到位,难达到高标准建园的预期经济目标,5-7年后,必将形成未老先衰的低产茶园。

二是科技兴茶与科技推广体系的矛盾。从年以来,乡、村农业科技网络遭重创。对茶叶基地建设和加工初制研究推广人员减少和从事推广人员的生活保障等问题。造成指导服务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到位,难以深入田间、车间,严重制约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和资源深度开发。

三是基地规模和农村劳动力的矛盾。全县规划基地规模达到20万亩,按农村人口人平拥有1亩多茶园。因土壤、海拔等自然因素限制,部分地区不宜种茶,主产区每人茶园面积在2亩以上,多达4亩左右。加之大量年青人外出务工,在家都是老弱病残,茶园荒废严重,老茶现象多,资源浪费。

四是茶叶初制厂布局与茶农卖茶的矛盾。茶叶纳入食品管理,对加工条件和经营资质提高了要求,在整顿工作中,取缔关闭了一批小茶厂,边缘地区茶农卖茶难。

三、对策的研究

根据县委、县政府茶叶发展总体思路,提出生态立县。精制茶叶旅游“两张”名片,坚持打民族牌,走特色路,靠绿色富,以茶叶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实施“三大一特”发展战略。即建设大基地,打造大品牌,发展大企业,弘扬土家特色茶文化。

一是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茶的标准,提升茶叶基地质量,坚持建园质量标准,加强管理所有茶园达到无公害标准。无公害、有机茶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符合有机茶、绿色食品标准的茶园面积达到10万亩,茶树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无性系良种面积达到50%以上。

二是培育壮大茶叶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加大企业资本运营力度,加速企业扩张步伐,建设服务好采花茶业科技园,对外联接好市场,对内联接好茶农和中小茶厂,实现茶树良种引进推广良种茶园种植与示范,现代茶叶初、精加工,茶叶深度加工开发等多功能于体,技术含量高,能耗少,污染小的茶叶生态园区。成为集生产、科研、销售于一体,融包装、质检、储运、旅游观光于一身,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茶业初、深加工企业。

三是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建全茶叶技术县、乡、村网络推广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引进科技人才,提高技术服务功能,在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基础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向培养一批,高薪聘请一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是加大茶园机械化的推广力度,改善茶园的硬件设施,降低劳动强度,减少茶叶资源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增加茶农收入。

五是用现代的营销理念和手段,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组建营销公司,提高营销决策应变能力,建成同行业一流的企业形象设计,一流的产品形象设计。

六是融入文化旅游内涵,丰富历史文化底蕴。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途径广邀文人加工挖掘整理宣传,开展丰富多彩的茶文化旅游活动。把人文茶尽快推出去,实现茶业的新跨越!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二十五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号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欢迎并积极支持乙方到我乡投资发展木薯种植加工产业,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提供政策优惠,积极协助乙方引导项目区农民发展该产业,发展面积__________万亩,小米辣面积__________万亩。

二、甲方积极帮助乙方,协调争取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持,(尤其是项目区交通的改善)。

三、甲方无偿提供面积约为__________亩的建设用地给乙方,作为木薯小米辣加工厂的建设用地,为期十年,十年后如乙方愿意继续使用可续用,但应交纳一定费用(届时双方协商),如不再使用,则归甲方所有。

四、在乙方发展期间,甲方不再支持其他企业发展相同产业;在收购季节,甲方应帮助乙方维护产品收购市场秩序,在该乡范围内不得有其他单位和个人从事该产品收购工作。

五、乙方负责该产业发展的所有资金及技术,并应与农户签

定保护价收购合同。

六、乙方发展该产业应本着诚信、互惠互利原则,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不得做有损种植户利益之事,收购时不得“打白条”。

七、乙方在该产业发展起来后,将给予甲方一定费用补偿。

八、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届时协商解决。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二十六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号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欢迎并积极支持乙方到我乡投资发展木薯种植加工产业,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提供政策优惠,积极协助乙方引导项目区农民发展该产业,发展面积_________________万亩,小米辣面积_________________万亩。

二、甲方积极帮助乙方,协调争取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持,(尤其是项目区交通的改善)。

三、甲方无偿提供面积约为5亩的建设用地给乙方,作为木薯小米辣加工厂的建设用地,为期_______年,_______年后如乙方愿意继续使用可续用,但应交纳一定费用(届时双方协商),如不再使用,则归甲方所有。

四、在乙方发展期间,甲方不再支持其他企业发展相同产业;在收购季节,甲方应帮助乙方维护产品收购市场秩序,在该乡范围内不得有其他单位和个人从事该产品收购工作。

五、乙方负责该产业发展的所有资金及技术,并应与农户签

定保护价收购合同。

六、乙方发展该产业应本着诚信、互惠互利原则,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不得做有损种植户利益之事,收购时不得“打白条”。

七、乙方在该产业发展起来后,将给予甲方一定费用补偿。

八、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届时协商解决。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_日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二十七

甲方(盖章) 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章) ___________

乙方(签章) ___________

____ 年 _____ 月 _____ 日

编号:_________________

甲方: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以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核心,构造eda设计、验证、mpw服务体系,提供设计咨询、设计服务、ip服务等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多元化的专业孵化器和人才培训基地,引进风险投资,孵小扶强、多出产品、多出人才,以提高旅游文化产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技术支撑水平,实现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共识,特签订本服务协议。

第一条甲方为乙方免费提供_生源,可在学院宣传招收职业资格培训学员__________。

第二条甲方可以将乙方纳入行业统计的范围。

第三条乙方有义务遵守中心的管理规定。

第四条乙方可以免费享受甲方提供的各种________________设施(包括eda平台、验证平台、公共实验室等),以及各项技术服务(mpw投片服务、ip服务、设计服务等)。

第五条乙方可以免费参加甲方举办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技术展览等活动。第六条本协议未经甲方和乙方的书面同意不得修改。

第七条本协议的解释和履行接受中国法律管辖。双方应协商解决分歧,并且努力达成友好解决方案。任何因本协议引起或与本协议有关的未解决争议、权利请求、违约、协议终止和有效性等,如无法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可提交_____________仲裁委员会仲裁。

第八条本协议自双方盖章并授权代表签署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_____________年。

第九条本协议一式两份,具有同等效力,协议双方各持一份。

甲方(盖章) 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章) ___________

乙方(签章) ___________

____ 年 _____ 月 _____ 日

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好第一个《安全生产法》宣传周活动方案二十八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号召,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当地农民早日脱贫致富,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_________________

一、甲方欢迎并积极支持乙方到我乡投资发展木薯种植加工产业,在国家政策范围内,提供政策优惠,积极协助乙方引导项目区农民发展该产业,发展面积3—5万亩,小米辣面积0.2-0.3万亩。

二、甲方积极帮助乙方,协调争取上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扶持,(尤其是项目区交通的改善)。

三、甲方无偿提供面积约为5亩的建设用地给乙方,作为木薯小米辣加工厂的建设用地,为期十年,十年后如乙方愿意继续使用可续用,但应交纳一定费用(届时双方协商),如不再使用,则归甲方所有。

四、在乙方发展期间,甲方不再支持其他企业发展相同产业;在收购季节,甲方应帮助乙方维护产品收购市场秩序,在该乡范围内不得有其他单位和个人从事该产品收购工作。

五、乙方负责该产业发展的所有资金及技术,并应与农户签

定保护价收购合同。

六、乙方发展该产业应本着诚信、互惠互利原则,严格按照合同执行,不得做有损种植户利益之事,收购时不得“打白条”。

七、乙方在该产业发展起来后,将给予甲方一定费用补偿。

八、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届时协商解决。

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