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0-27 14:42:26 页码:8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
2022-10-27 14:42:26    小编:

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一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大屯中心小学 高萍

大家好!我是大屯中心小学的高萍。很高兴有这样一次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今天我和各位老师交流的是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数学新课程设置的新领域。正因为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也就成了课程实施的难点,也因此出现了一些实践上的偏差:由于目标不明确,有的把实践与综合应用课上成了缺乏学科个性的简单游戏活动课、手工劳动课,甚至是说话训练课,有的上成了单元复习课或综合练习课;由于材料缺乏或教材的内容与当地实际不符合,教学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

一、对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理解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综合”也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数学自身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二是指打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知识的沟通和融合,但作为数学学科的一个领域,无论是哪一方面的“综合”都不会放弃也不应放弃“数学味”。“综合实践活动”与作为数学学科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两者在目标指向上都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内容选择上都强调“综合”。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与数学其他课程内容相比,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其特点是:1.现实性。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因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从学生生活的现实背景中选取活动素材,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问题性。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实践活动的内容应以问题情景的方式呈现,实践活动的过程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问题的发现、选择、探究和解决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如探索周长、面积公式、角的大小等过程,都是由核心问题牵引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实践活动。3.实践性。数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在“做”、“调查”、“操作”、“实验”、“游戏”、“探究”、“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活动中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实施策略研究去发现和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从实践中获得对数学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他不同于常规的课堂教学,更突出活动性,实践性。它也不局限于课堂上,实际上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习内容,很多都要在课前作好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课堂上主要是展示实践结果和讨论交流在实践中涉及到的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4.开放性。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其目标、内容、形式均具有很大的开放性。第一,学习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不分课内课外,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局限于课堂,可以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不完全按照规定的时间。第二,学习目标的开放,每一次实践活动,学生都有自身的体验和不同的收获,各自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收获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基础的、有发展的、有知识与技能的,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第三,学习内容的开放,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不完全受数学教材内容的限制,可以跨越学科,涉及多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把学科的知识进行拓展、加

深,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第四,活动形式的开放,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要灵活,如年级活动、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课堂内活动、课堂外活动;专题活动、游戏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实践操作活动、设计方案活动以及开展数学竞赛等,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践活动内容灵活运用。5.探索性。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体验为基础。在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因此,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实施,结果呈现都必须靠学生的亲身实践主动的完成,教师只是当好参谋、顾问。

二、目标的制定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总体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型的特点 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两者有相同之处,如都可以延伸到课外,都需要运用数学知识等,最大的区别在于:数学课外活动的随意性比较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实践与综合运用”有明确的教学要求,虽然可以向课外延伸,但更多的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要求人人参与,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

实践与综合应用也不同于复习整理课。虽然两者都有梳理和沟通的功能,但复习整理课只局限于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范围内进行梳理和沟通,往往把查漏补缺、整理知识作为重点,而“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仅要梳理某一领域的知识,而且要沟通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甚至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各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流程分布(略)

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分布,我们不难看出,在第一学段要求以“实践活动”为主题,这一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层次,储备的数学知识还比较零碎和初步,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就强调“实践”,强调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重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所以从内容的选择上更多涉及的是三大领域各自内部的联系;第二学段要求以“综合应用”为主题,考虑到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经验,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继续强调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增强了“综

合应用”的要求,在内容的安排上,开始涉及领域之间的联系与综合,甚至跨学科之间的沟通与融合。

五、具体分析

我们现在来具体看一下二年级上册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它的编排特点就是通过实践活动,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具有现实性的、趣味性的、挑战性的应用问题,除此之外教材中还安排的较大的情境图,通过情境图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我们的教材里安排了三个大的情境图:节日广场、月球旅行、趣味运动会。这个是用情境图的形式让学生提出一些有关的数学问题。

下面我们看第一个情境图节日广场,这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与“观察物体”之后进行的,是对前三个单元知识的回顾与综合应用。根据教学进度,教学时间正好是国庆节前后,教学时,我们可以先创设“庆国庆”的情景,引导学生到节日的广场去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说说图意,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再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每提出一个数学问题,都要让学生明确“已知什么”和“求什么”,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再交流、反馈;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寻找、挖掘有关素材,提出乘法问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借助烈士纪念碑,让学生想象、体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的不同形状,进行连线。并及时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们再看第二个情境图月球旅行,这一活动我们主要是借助“月球旅行”这一幻想情境,巩固和综合运用乘法、除法、方向与位置、时间等方面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可以先设计在实景中辨认方向,先向学生提出:当你第一次来到一个到方,怎么辨别方向呢?这样既复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知识,有为这节课留下伏笔。接着以和学生轻松对话的方式谈谈和家人的旅行,以及最想去的地方,接着可以适当的介绍人类在1969年,美国飞行员阿姆斯特朗就乘从阿波罗11号飞船宇宙飞船登上过月球的情形,这样设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另外也可以播放我国的宇航员登月的录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经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相信学生不只是在学数学,做数学,更多的是在体验,实践数学。

趣味运动会

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教材中创设了“趣味运动会”这一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将所有的实践活动都围绕这一情境展开。根据上课时间正处在冬季,为了使本节课的内容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可以把书上的主题改成了冬季趣味运动会,把比赛中的体育项目也变成了适合在冬季进行的堆雪人、雪地钻圈等体育项目,相应的体育用品、主题图也都更换了。设计“我班召开冬季趣味运动会”这一主题情境,学生对自己身

边发生的事情兴趣更浓,同时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购买体育用品、报名编组、体操表演等实践活动中应用统计、乘法、除法等有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所有练习都是开放性练习,没有统一的答案,意在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设计了“你打算买哪些体育用品?”“给你40元买三种体育用品,你会怎样买?”“老师已经买好了体育用品,共花了72元,猜猜老师可能都买了些什么?”“有24名同学参加钻圈活动,编成几组?”“我们班36名同学参加体操表演,请你来排队形。”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下,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并结合生活中的经验,考虑每个问题可能存在的多种结果,判断结果的合理性,找出最科学的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我们整个课程标准里面是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而且和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是并列在一块的一个领域,他不是一个单纯的知识内容,知识点,他更多的是一种融那三个领域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且还有一个跨学科的意思,所以它在第一学段叫实践活动,第二学段叫综合运用。把他并列为四大学习领域之一,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变化,它更多的是一种课程形态的变化,一种课程观的变化。作为老师呢,也要在这样的活动内容当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开发一些这样的活动素材。使孩子的实践活动的能力的培养综合运用,比如说乘法的知识、除法的知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就能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一些活动主题,让学生去做一做,表达表达,交流交流。其实在我们的教材的编排上,编者也有意识的这样去做了。在教材的各个章节里面,找找生活里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伴们说一说,让学生关心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在学习位置与方向时,观察夜晚的星空,你能找到北斗星吗?还有在学习时间的时候,1分大约能跑多少米?这都是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我们在第一阶段主要的就是要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以上是我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在本学段的的浅显的分析,谢谢大家!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二

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课程研究

本文对21名教师进行了访谈,他们对与初中数学“实践和综合应用”相关的课程进行了研究,只有2名教师表示没有必要开设“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主要原因是教师的课程没有得到很好的认可,学生的水平有限。其他19位教师认为,“实践和综合应用”相关的课程对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欣赏数学的价值非常必要,许多教师都提到引入“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学实践确实可以证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具有上述方面的應用效果。

一、课程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对“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理解

中国新课程改革后的标准明确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对深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几何能力、代数能力和统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该领域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后教学过程中应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运用实践平台的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逐步认识到“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二)实施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是初中数学课堂的一个新的教学环节,也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该领域的课程也将成为数学教学的新类型。“实践与综合应用”与学生的课堂活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课程强调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所有教学行为都应围绕学生发展。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思路,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水平和应用数学的能力,将数学转化为生活中常用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在数学课堂和课后提高数学水平。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各种问题,通过自身和团队的力量,学生逐步解决问题,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快速提高整体素质。此外,教师在采用该课程时应准确把握教学模式实施的本质和特点,全面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各项标准,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教学发展相结合,协同进步。

二、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研究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重视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将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增添越来越多的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团结互助,协作意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讨论和互动,并亲自实践和应用,通过自己对数学课程的理解,他们可以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学习数学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将该领域的课程应用于实践。除了教授学生数学知识外,教师还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的学习能力。

(二)该领域的课程应侧重于积极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新时期的教学过程强调了教师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基于素质教育的数学教学应体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和扩展,还要引导学生积累和总结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全面的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例如,当教师谈到“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时,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将首先向学生讲授数学公式的推理和应用,然后问学生根据公式的内容区域解决数学问题,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有新的标准和规定,根据“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内容,教师应为学生做更多的指导工作。首先,在联系这个问题之前,教师应该向学生询问与该主题相关的问题,以便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并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算法或公式,该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三)对教师的教学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个性素质和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于课堂学习中,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思想和教学语言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影响。新课程改革实施后,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采用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新教育改革的一大特色。因此,在新教育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教育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该领域的课程着重于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热情和乐趣,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数学课堂的各种教学活动和实践,才能不断发现各种数学问题,逐步发展自己的思维逻辑,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经历过新课程改革“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学生在数学理解、归纳、类比、推理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对该领域课程的研究是为了提高数学水平。此外,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一致,从课程设置、实施和成果的角度来看,这是必要的。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三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设计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深化知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非常重要,这将会很好地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小学数学课程中学到的很多内容都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几乎所有的教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与实践。这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也给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检验平台。教师要深化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展开知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有很多切入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大家多在日常生活中对学过的内容展开实践,也可以以生活中一些好的实例来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些都是很适合小学数学课堂展开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本中涉及的内容都并不复杂,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学生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的解答。这不仅使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也使教师可以灵活地应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要多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方法不仅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也能够更好地凸显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应用。

“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始,想要让学生对数字的运算及各种相应的规律有很好的掌握,首先要让学生对数有良好的认识。生活中与数相关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与数字有关的典型范例,让学生对数有更好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课下数数楼梯台阶的数量或观察校园内教学楼的层数,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尝试统计全班同学的人数,然后再来数一数班上男生与女生各有多少。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字展开基本认知,透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迅速拉近学生和课本知识的距离,也能够帮助大家对理论知识形成更好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随着学生接触的知识不断增多,大家掌握的一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也不断丰富,这个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本知识中的一些关联,并且要合理地利用这些联系进行知识的综合教学。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也是帮助大家将学到的内容融会贯通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有深化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让大家在碰到一些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将其解答。例如,在“近似数”的学习中,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很多学生在对数字进行判断时未必能弄清“四舍五入”的原理,做对题目也只是凑巧而已。对此,我让学生自己寻找数字四舍五入的判定方法,有的学生经过仔细的思考后发现了数轴,如果将数字放到数轴上再来进行辨识,这样就变得非常直观。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后,之后的四舍五入的判定就变得十分简单了。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识综合应用的案例。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借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对过往内容的一种巩固与深化。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才会得到显著提升,大家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也会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结合

当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一步深化,大家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后,教师应当进一步展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教师可以将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结合起来,透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相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透过一些开放化的研讨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训练形式,不仅能够给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良好的空间,也能够鼓励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思考问题。这才是数学课堂中应当有的收获,只有将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结合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讲解判断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时,我设计了讨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足够的证据。学生就这个问题纷纷展开了研习探讨,在一阵翻阅书籍、低声讨论后,形成了对立的两组,一组学生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书本上就有这种说法,另一组学生却不同意,他们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也可能是一个正方形。两个小组间激烈地辩论起来,并且大家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搜寻答案。这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模式,透过这种开放化的问题的思考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展开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并且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学生的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展开知识的应用实践,也可以鼓励大家借助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透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训练形式,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神州路小学)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四

昨日晚上,我妈妈一齐去买桔子。桔子是1.8元一斤,妈妈买了4.5斤,本应当付钱8.1元。可是营业员粗心大意,不明白怎样算的,算成了9元钱。还好我利用了这个学期新教的知识,在脑子里算过一便后,立刻纠正了营业员的失误。

不仅仅营业员阿姨夸我聪明,这么小都会小数乘除法了,并且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还表扬我,给她省了0.9元,并且学过的知识能在生活中活用。

是啊!要是没学好这门数学,以后损失的不只是这0.9元,或许是几百,几千,甚至上亿呀!

星期天上午,我和爷爷到藕塘的药店里买了两盒药片——胃尔舒两盒药一共44元,一盒22元,爷爷付给她一张50元,营业员找给爷爷6元。找好钱后,我用小数加、减法核算了一下。爷爷还能够这样付:

1.先给营业员40元,再付5元,找1元。

2.如果爷爷有零钱,能够先付40元,再付4元。

经过这次陪爷爷买药,我明白了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星期日,我和妹妹一齐去超市买东西。我买了一包牛肉干、一瓶牛奶和一瓶汽水,一共花了10元。赵霖买了一盒饼干和一瓶汽水,一共9元钱。我们给了店主20元钱。店主找给了我们2元钱,我们正要回家时,赵霖说:“我还想买10粒泡泡糖。”我就把钱拿了出来,发现店主多给了我1元钱。我们回了过去把多找的1元钱还给了他,店主夸我们是个诚实的孩子,我们听了心里甜滋滋的。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五

前几天,妈妈带我去北京游玩,回来的时候,妈妈想要带全聚德烤鸭回来。

妈妈问阿姨:“一只烤鸭大概有多重?”

阿姨说:“一只烤鸭大概有8两重。”

当时我就很纳闷:8两到底有多重?回来的路上一向问妈妈这个问题。

妈妈告诉我说:“1斤=500克,1斤=10两,你开动脑筋算一算1两等于多少克?”

“1两=50克。”我脱口而出。

妈妈又说:“一只烤鸭油8两重,8两等于多少克呢?”我只好算起来:1两是50克,8两?五八四十,8两等于400克,我最终算出来了,妈妈还一个劲的夸我爱动脑筋呢。

此刻,我明白了1两等于50克,3两等于150克,1斤等于500克……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奇妙的数字真趣味!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六

一、尊重学生的“数学现实”。

在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前,其实班里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如果再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从而失去探究的兴趣。于是在教学时,我提出:“为什么结果是9/10?为什么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探索。

二、实现教学学习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在老师给的练习纸上涂色来得到结果;有的学生讲清了为什么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正确的结果。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包括教师在内的任何人,都不能要求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或者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些单一的、刻板的要求只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对教材进行重组。

本节课时一节枯燥乏味的计算课,因此我利用乌龟和兔子进行智力比赛的方式来刺激学生求知解题的欲望,让孩子们在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环境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完成书本上的基本练习。当然我也对教材的联系题目进行了重组和改编。如练一练第一题,我就把4个改成了3个,这样就使得这题避免约分,先解决不用约分的计算方法,再进行约分的教学。使整节课自然分成两部分来进行。

四、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节课总体来说比较成功,课堂上的内容都比较顺利的完成了,但是在让学生体会先约分比较简单时,出现了些问题。在做完例题第二个问题之后,依然有不少学生依然觉得先计算好,于是我就出示了四道题目,其中最后一题数据较大,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我现在觉得,如果在例题教学完之后就直接完成那个8/11×99,这样就更加直接了,学生立刻就能体会到先约分的好处了,那么再做其它需要进行约分的题目就方便了。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七

本节课我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具体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

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块饼的就是张。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块饼的就是2/3块饼的理解。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精心、具体的指导。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a:你们是几块几块的分的?

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块饼?

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块?(就是3个块就是几块)

d:怎样才能看出是几块?

问题的提出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

三、 用发展的思维去理解所学的知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比如学生在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练习时对于0.7÷2=,部分学生会觉着的表示方法是不行的,教师解释:这种分数形式平时并不常见,随着今后的学习,大家就能把它转化成常见的分数形式。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八

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一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例如:(原例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这是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严密性)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4。请先写出二者的函数关系式,再在平面直角坐标内画出二者的图象。(与前面相比,要求又提高了,特别是对条件0﹤y﹤2x的理解运用,是完成此问的关键)

再比如:人教版初三几何中第93页例2和第107页例1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是一题多解不可多得的素材(ab为⊙o的直径,c为⊙o上的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平分∠dab)

通过例题的层层变式,学生对三边关系定理的认识又深了一步,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例题解法多变的教学则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而又打破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二,在学生易错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其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有“错”。例题教学若能从此切入,进行解后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曾刊载于《中小学数学》初中(教师)版20__年第5期的案例:一位初一的老师在讲完负负得正的规则后,出了这样一道题:—3×(—4)= ?, a学生的答案是“9”,老师一看:错了!于是马上请b同学回答,这位同学的答案是“12”,老师便请他讲一讲算法:……,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对给出错误的答案的学生进行访谈,那位学生说:站在—3这个点上,因为乘以—4,所以要沿着数轴向相反方向移动四次,每次移三格,故答案为9。他的答案的确错了,怎么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怎样纠正呢?如果我们的例题教学能抓住这一契机,并就此展开讨论、反思,无疑比讲十道、百道乃至更多的例题来巩固法则要好得多,而这一点恰恰容易被我们所忽视。

计算是初一代数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各老师在例题教学方面可谓“千方百计”。例如在上完有关幂的性质,而进入下一阶段——单项式、多项式的乘除法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的两个例题:

(1)请分别指出(—2)2,—22,—2-2,2-2的意义;

(2)请辨析下列各式:

① a2+a2=a4 ②a4÷a2=a4÷2=a2

③-a3 ·(-a)2 =(-a)3+2 =-a5

④(-a)0 ÷a3=0 ⑤(a-2)3·a=a-2+3+1=a2

解后笔者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

(1)计算常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呢? 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个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

三、在情感体验处反思

因为整个的解题过程并非仅仅只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他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他可能是独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过合作协同解决,既体现了个人努力的价值,又无不折射出集体智慧的光芒。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的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就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总之,解后的反思方法、规律得到了及时的小结归纳;解后的反思使我们拨开迷蒙,看清“庐山真面目”而逐渐成熟起来;在反思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在反思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交流、合作,学会了分享,体验了学习的乐趣,交往的快慰。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九

一.在问题的引入上,新课标规定应从实际情景入手,并且使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 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利用温度计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二、在问题的探索上:

我采用了师生互动,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产生一种动态效果,使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状态下,在老师提供的情景下,在具有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亲身参加探索 发现,主动的获取知识和技能。但在整个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概念的得出上学生的总结出现了一些问题,我再处理时由于怕时间不够充裕所以学 生出现的问题我给做出了解答,其实这里应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三、习题的配备:

整个习题的配备大致是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的,面向全体学生,采用多种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并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在讲解完例题后,让学生互 相提问,以促使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创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但我总体感觉习题的量不够充足,学生的练习机会较少。

四.不足之处: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和单位长度可以实际情况来确定,但由于受课本练习册数轴图形的影响,有部分学生认为只有向右的方向才能作为数轴的正 方向,遇到向其它方向为正方向数轴图形就认为它不是数轴了。这有待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加深对这方面的理解。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十

“四则运算”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的资料,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其资料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潜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带给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

法计算。感受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对四则运算顺序的理解

透过学习学生基本能记住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顺序,即先括号内,后括号外,先乘除后加减,单一加减或单一乘除要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学生虽说能记住,但在实际的练习中出现了以下的问题或者说是误解应值得教师注意。

(1)对“先”字的理解,我发此刻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就应写在前面,如计算12+(13-4)-6就会这样些=9+12-6把先算的括号写在前面,还如12+5×6-15就会这样写=30+12-15,打乱运算的顺序。

(2)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如计算12÷3×2写成=12÷6=2,计算12-3+6就写成=12-9=3。而实际所谓先乘除后加减是指乘除哪种运算法则在前九先算哪种,加减也是。

以上两点对“先”字的理解先算出现的误解现象值得教师注意纠正指导。

2、很多学生在解答如“326与290的差去乘18与24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个性是“和”的含义。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理解其意思导致出现错误。“和”在题目中是表示连接两个数字的关系的连词使用还是表示运算法则中的加法来使用,老师必须要给学生将清,引导学生区别,正确的理解含义并写出正确的四则余混合算式。

3、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把算式说出来。(如x除以a减b的差。)这也为学生对文字题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4、遇到学生错误的典型例题时,进行错误的辨析,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在经历

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十一

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即数学知识的提出、形成、发展和探索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变被动接受现成的结果为主动经历思维过程,使思维在过程中展开,能力在过程中发展。

现 代多媒体手段和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动手参与课堂教学、主动的探索、研究问题提供了空间。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借助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整 合,提高教学中问题导语的有效性,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 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搭建研究问题的平台,然后采取尝试指导的方法来启动、诱发学生的思维,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教学措施。在《圆和 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我作了以下尝试。

一.渗透主题、激趣导入,诱发学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首先,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 启始画面:在色彩明快活拨的版式正中书写大标题: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揭示主题;右上角是教学目标:1.理解圆和圆的五种位置关系. 2.探索两圆的位置关系及两圆位置关系与两圆的圆心距、半径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 3.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通过观察、类比,体会事物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辨证统一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协同合作研究问题的精神,旨在 渗透目标教学;左下角以flash动画的形式直观展示两个圆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位置关系,并配以零点乐队的歌曲《相信自己》烘托气氛,为学生的 主动参与作心理准备。在节奏明快、催人奋进的乐曲声中有目的、有方向地将学生从课前准备的低谷带到波峰。使学生产生急切的“愿听其详”的心境。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人 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活动的需要与动力是首要的,学生对数学有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是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因素。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 知的欲望,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精心的设计问题导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浓厚兴趣,做到“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重视研究能造 成学生迫切学习心理气氛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我精心的剪辑了几段录像片来创设问题的情境:①卡通片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所骑摩托 车的车轮体现了两个圆之间的关系;②奥运五环:象征五大洲团结的奥运五环也是由一些圆组成。③射击靶子:记录射击运动员成绩的靶子也是由一些圆组成;④滚 珠轴承:利用物理学原理设计的滚珠轴承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也体现了圆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些声情并茂的剪辑片不仅融入了情趣、拼搏、团结、向上的情 感,而且体现了学科间的知识渗透。使学生在上课之前先领会到所学知识。通过这种“未入其文”、“先动其情”的方式,唤起学生无尽的联想,以触动学生的内心 深处,激发他们积极想象,从而提高获得知识的欲望。

三.精心指导尝试活动,促使探索、研究的活跃性

在数学教学 中,研究性的尝试活动是一种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它主要是为了解决某个数学问题,借助于观察、试验、类比、归纳以及概括、经验、事实等,形成猜想或假说,在 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基础上演绎出问题的结论,从中获得新概念,从而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并为巩固尝试探究的结果对新知识进行运用的一系列活动。在教学 过程中,我们应放弃一讲到底的做法,试着让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导语的引导,去尝试研究、探索,促使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尝 试点选择较好的课堂上,我深深感到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时,假如照本宣科 说:“我们发现圆和圆之间有五种不同的位置关系”来引课,很明显是暗示学生接受这一事实,则不易唤起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借助多媒体以动画 的形式声情并茂的展示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导语唤醒学生旧知识——启发学生通过观察体会:直线和圆由远到近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根据公共点个数的不 同产生并定义了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并且每种不同的位置关系都能通过直线到圆心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出来。进一步启发学生类比运动的观 点和形的问题通过数来反映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利用多媒体网络进入《几何画板》设定的情境,借助《几何画板》数形结合及优良的测算功能,亲自动手拖动两 圆相对运动,去尝试、观察、探索、研究;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兴奋的操作,激烈的辩论,你争我抢的上台展示自己的结果。通过类比归纳、互相讨论、合作交流, 从而获得圆和圆的五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及每种不同的位置关系下对应的圆心距d和两圆半径r、r之间的数量关系,达到了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此时需要做的 只是在一旁引导协助,保护好他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其创造。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不甘示弱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最容易产生创 造性灵感,一束智慧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四、积极评价、延伸挑战,激活探索、研究的期望

在学生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导语,及时的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小结反思,让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更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内在潜能,调动主动发现、探知的期望。

在 本课即将结束时,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曲民乐《庆丰收》,伴随着丰收喜庆的音乐启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小结:一是知识:对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小结;二是方 法:对本课获取新知识所运用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三是技能:感受在本课的学习中探究、协作带来的心理体验。作业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精心设计的软件包,让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在网络上选择点击。这些不同的软件包涵盖了基础性、趣味性、开放性、探究性及生活性应用,并且均配有金钥匙链接自查,必要时 还可以动画演示。这样,以开放式的学习实践冲击固有的观念。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既是对社会、自然和人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获得终身发展能 力的过程,延续了挑战性目标。

这样的一节课结束了,学生的激情、兴奋、积极和好奇给我留下了很强的冲击,之前准备工作中的多辛劳、琐碎、 烦恼也一扫而光。我深深的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和加工是多么的重要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投入到课堂中,享受课堂,教学效果还 会不好吗?下课铃声响了,还有学生不愿意离开板凳,眼睛盯着屏幕寻找着、操作着;还有学生围过来询问这询问那,甚至问:老师,您这是怎么做的?咋让它动起 来的?这种执着很让人感动。尽管这一节没有传统课堂好操作、好掌控,但是,老师和学生收获的又其至是一节课的知识?教师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延伸了自我挑 战!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十二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学习是中学生增长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而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的方法。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一般都要经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主动建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感到数学好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做初中数学的小主人。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学习,达到新课程要求标准。具体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引导学生预习,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的方法,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新学一个章节内容,先粗粗读一遍,即浏览本章节所学内容的枝干,然后一边读一边勾,粗略懂得教材的内容的重点、难点所在,对不理解的地方打上记号。然后细细的读,即根据每章节后的学习要求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方法上可采用随课预习或单元预习。预习前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加强互助学习,共同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外,更应该充分利用优等生这个教育资源,进行好生差生配对,这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了差生的发展,构建了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它也弥补了教师课后辅导时间不足的缺陷。

三、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重视听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听,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听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这样,让学生抓住重、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提高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四、指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法指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使学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五、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但不是烂做搞题海战术,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

在作业书写方面也应注意“写法”指导,要求学生书写格式要规范、条理要清楚。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六、指导学生记忆。

教学生如何克服遗忘,以科学的方法记忆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初中新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改革教学方法,抛弃满堂灌,以避免学生“消化不良”,其次要善于结合数学实际,教给学生相应的方法。总之,对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必须与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协调开展,持之以恒。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在从事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十三

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进入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

1、明暗双线交融,关注三维目标

以小蚂蚁的引领为主线,小蚂蚁从“客人”到“同学”,最后到“小蚂蚁考一考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小蚂蚁――这个使学生平视的形象融合在整个课堂中,从象小蚂蚁一样描边线,到小蚂蚁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他人――小蚂蚁。以周长的认识为暗线,实现过程性和知识目标――经历周长的认识过程,理解周长的含义。两条线相互交融,共同着力于学生的发展。

2、动手体验数学,动脑提炼数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通过自己动手,用手摸物体的边线一周,用笔描树叶和图形的轮廓,测量周长等亲身体验周长的意义与测量方法,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真切的感受周长。同时,在体验之后动脑提炼周长的含义:选择一个图形,比较快地测量出它的周长;测量老师的腰围时,先让学生估测老师的腰围,然后选用合适的工具实际去测量,借此来估计自己的腰围。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在初步体验的基础上上,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实现了对周长的深入建构。

3、鼓励猜测,激发自主学习热情

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数学想象,以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和积极的思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如“∠”有没有周长?这一问题的设计,鼓励孩子进行大胆猜测。有的孩子说有,而有的孩子说没有,这一矛盾的激化,孩子们很自然地投入到研究中。在老师的指导下,应用所学知识,通过猜测、思考、讨论、表达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出“角”没有周长,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从而进一步认识周长。

反思至此,我最大的感触是: 优点与遗憾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我这节课的遗憾是:在每一次活动进行总结时 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时,要多给学生机会说说。在测量腰围时,有的学生隔着很厚的衣服从外面测量腰围,出现了很不准确的估算结果,教师指导不到位。 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珍视每一堂课,化遗憾为经验,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十四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透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在教学中却将它当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除以)多少,积就会乘以(除以)相同的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1.5×5,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好处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应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72×5时,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一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应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还有将积缩小相应的倍数。

3.突出小数位数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另一个是决定小数的位数,透过用两道练习来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3.6,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扩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思考,激励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在实际学习中,口算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能够比较快速地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能够帮忙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增加了口算练习,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好处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用心地思考,运用发现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都很流畅,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状况也良好,但并没有最大化的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没有意识去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真正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到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略显疲态,所以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活动务必是学生学,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务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质疑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十五

早上好,接下来由我来对我的搭档庄教师的这堂课进行点评,与其说是来参加比赛的,不如说是我们几个井底之蛙来学习、来取长补短的,若评价不到位,敬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教。庄教师执教的《搭配问题》主要以直观的资料为主,充分利用了教材资源。选取学生熟悉的穿衣、吃饭、上学路线、石头剪刀布作为学习素材串联起来认识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教学资料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接下来我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

从这节课中,我看到了庄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正如课标中所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理念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1、学习材料的选择上,充分使用了教材中的穿衣、吃饭、上学路线这些情境,除此之外,在拓展提高环节庄教师巧妙地选取了学生最熟悉的石头剪刀布这一游戏,把数学知识应用到游戏中,将游戏和搭配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渗透了等可能性这一知识。这一环节学生的进取性很高,课堂到达了一个高潮。2、学习方式上,采取了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反馈交流等方式。在探究新知环节让孩子们自我想办法怎样才能不重复也不遗漏的将所有的方案表示出来,比一比谁最快,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进取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3、在反馈交流时,庄教师都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思维,让学生去说,用“你怎样想的”、“谁听懂了”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我的想法,看得出庄教师有对学生的发言只做评价,不做知识解释的意识。避免了直接将知识点灌输给孩子。

<>

组合和排列知识不仅仅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并且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组合的知识,学生经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能够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本课的资料比二年级更系统、更全面。庄教师执教这节课的增长点(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和体验有序搭配的过程,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庄教师经过让学生写一写、画一画、连一连、算一算等方式,很好的落实了这一重点。另外教材里仅仅给出两种连线方法:一种是每件上装跟不一样的下装搭配起来,这样就有两个连线图,另一种是将第一种连线中的两个图合并起来的综合连线。并没有出现2×3这样的乘法算式,而今日的课堂中出现了,我认为这是合理的,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经过前面一系列的讨论交流后,学生能意识到有序搭配,在这个前提下,算式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几轮磨课下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这个乘法算式还是能能够理解的,优生更倾向于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探究新知环节提出也能够经过算一算来解决这个问题满足了不一样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我们提出了乘法算式,但计算组合数并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重点从始至终都是让学生学生体验和感悟有序搭配的过程,这一点庄教师把握得比较好。比如在搭配衣服时能够先看上衣,也能够先看下衣。在搭配早餐时可是先选饮料,也能够先选点心等,其用意都是使学生感受“有序”两字。

<>

整个教学过程很清晰,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也很自然,如“穿好衣服后吃早餐啦”“吃完早餐该上学啦”等。

本节课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庄教师较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上好一节课的首要条件,异常是这样借班上课中尤为重要,庄教师经过课前的握手活动,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紧之后的脑筋急转弯,还有拓展部分的石头剪刀布游戏更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

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较好地完成有序的搭配,部分优生能用算式直接计算组合数,学生在学到一些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搭配问题。课堂当中,学生始终在一种简便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

教学永远是门遗憾的艺术,更何况是教龄仅四年的庄教师了,在课堂中教师虽有对学生的发言只做评价,不做知识解释的意识,可是庄教师对学生还是扶得太多,不敢放开。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适当关注情感与评价激励。

纵观整堂课,庄教师注重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上得扎实、有效。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十六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后进行的教学,也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初始课,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的形式展开教学。刘爽教师的课堂清新自然,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创设生动趣味的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周教师安排了简单活跃的拍手活动作为课前游戏,又出示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情境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设一种简便愉快的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让学生愿意表达自我的想法,进取主动地去探索。

2、在教学中善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为切入口进行有效的教学

在课堂中周教师让学生经历了连加计算的繁琐,在理解完过山车中2+2+2+2+2表示5个2相加,周教师提问,如果20个2相加,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标准地列出了,2+2+2+2+……这时周教师适时地引入乘法计算。学生进行比较后,自然就体会到了乘法简便和快捷的优越性。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呈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3、合理设计练习导练,强化新知

要到达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本事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实际应用。在练习上,周教师也颇费苦心,经过我会连、我会选等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能够用乘法算,并能正确写出乘法算式。这些巩固性、多样性、层次性的练习,贴合二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动中学,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构成技能。

整节课下来,我觉得有以下两点值得商榷:

1、从图中来,没有回图中去。课的伊始,刘爽教师很好的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发现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了数学问题。从而提炼出了3道题目的解决方式。但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周教师都是根据算式理解含义,基本上没有再回到图中去。其实就2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对抽象的算式的理解远难于对形象的图意的理解。

2、3×4与4×3的板书,混淆视线。这节是表内乘法的起始课,虽然很多小朋友已经明白有乘法这种计算,个别小朋友还会背乘法口诀。可是在意义的理解上还一知半解。课上,刘教师有意图的把3×4,4×3这两个算式写在上和下,然而在讲解这两个算式的意义时问题出现了,学生不明白哪个算式表示4个3,哪个表示3个4。我觉得在板书的书写上能够避免这种算式写在上下位置,或者提炼其他的数据作为素材。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十七

11月5日上午第二节,我们裴主任上了一堂《圆的认识》,让听课教师和六年级同学一齐认识了圆,认识了什么是有效教学。在小学数学大纲里,关于圆的教学相关要求有以下一些: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本事,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本事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珠算、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2、使学生逐步构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教学资料的确定和安排: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需要,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小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理解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资料。经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学会计算它们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进一步学习几何都是有益的。在安排资料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求积计算的数据不应过繁。组合图形作为选学资料,只限于两个图形的.组合。几何形体要从低年级起逐步认识,合理安排。

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让学生对几何图形——“圆”建立最基础的认识(当然是在一年级的圆的认识的基础上);

2、认识事物间——圆的特征、直径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和基本特征;

3、学会用字母表示圆的有关知识,主要是指:2r=d;

4、会画圆;

5、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

6、增强民族自豪感:祖冲之和圆周率。

关于教学任务,教师们一般都很容易把握,更重要的是,大纲提出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有效教学”的供给了思考:

1、学数学要选择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学生能够理解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作为教学资料。

2、在安排资料时,要注意加强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

3、经过直观学习一些几何初步知识,认识常见的简单几何形体的特征。

日常生活、实际操作、直观学习虽然简简单单的12个字,却值得我们数学教师时时为之警惕,因为在我听过的数学课中,很多教师如能做到其中一点都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今日的课堂中,教师的三大理念使《圆的认识》更加有效:

1、数学生活化使教学更加有效

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启用生活中的素材开展数学教学,如导入:早几天的秋游中,大家都把座位让给了小弟弟小妹妹,今日教师让大家座一次车!又如: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圆形的物体呢?再比如:假如要在草坪中间建立一个圆形大水池,你该怎样画圆呢?

2、利用学生动觉智能来促进数理——逻辑智能的发展,使教学更加有效

这个理念在教师的本堂课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如:圆的对折;测量直径的长度和半径的长度;画圆等等,学生经过自我动手来学习和了解圆的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浓厚,感性认识增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取主动的建构。

3、直观教学相得益彰

这主要是借助于课件,如:教师在教学"同一圆内每一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时,结合学生动手测量,屏幕上的多条直径依次旋转至同一条直径完全重合,十分直观地凸现出这一知识点。类似之处还有很多。由此看来,这堂数学课在教法上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如何实施有效教学,看来真是值得我们多加揣摩!

当然,课堂中存在的诸如:教师的语言还要更加严谨、有些局部处理是否能够更加有效等等,那都是难免的事情,这就无伤大雅了!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十八

同课异构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充分发挥了我们教师的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别开生面,三位教师同上《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不一样的教学设计,不一样的教学构思,不一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听课者真正感受到数学教学艺术的魅力。

我觉得三位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此刻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三位教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确一半是怎样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2、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我所追求的,想要到达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景,对教材资料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如三位教师都有把生活中的“汽车标志”、“国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等搬入认识分数的课堂,能够说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放置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场景中简直不值得一提,但我们惊喜地发现,正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感悟数学价值的有效载体。学生从这些生活画面中,不仅仅联想到了“”“”等分数,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表象辩证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算理。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并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3、注重开展自主学习,供给充分的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构成与发展的过程”。三位教师摒弃了“师生问答”的传统教学模式,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发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供给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经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由单一被动式理解学习向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转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本事,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进取性。

当然,每一节课都很难做到“踏雪无痕”,多多少少会留下一些遗憾。我有几个观点,纯属“一家之言”,现提出来与各位共同商榷。

张教师的设计可谓是大胆、开放,给了我们对分数初步认识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全新的感受,真的是很震撼。可是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张教师在此资料的传授中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体会和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重难点没有突破。

周教师自我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十分不错,不管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板书的书写都显得那么干脆、漂亮,很让人羡慕!可是毕竟这是借的班级,学生跟不上你的的语速,跟不上你的思维,在这种情景下能稍放慢一些,提出问题后不要急着让学生回答,等一等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在李教师的课堂上充分表现出李教师对数学语言表述的重视,整节课下来,基本上学生都能准确的表述几分之一的意义,知识目标落实的比较到位。可是李教师自我的语言还不够准确、精炼,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失误。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还请各位同仁指正批评。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十九

各位领导、教师们,午时好!

本次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课活动在学校教务处的精心组织和各位教师的精心准备下,开展的很成功,根据教务处的统一安排,我就各位数学教师的课谈几点我个人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请几位教师不要介意,同时请各位领导和教师指正。

数学课总体呈现五大亮点:

一、课堂活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让学生学习有用的知识这一先进的课程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课程标准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龙活虎的经验和学生原先的认知基础上。各位数学教师都能恰当的运用身边的教学素材,创造趣味的教学情景。

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有明确要求:就是使学生在获得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本事方面都得到发展。各位数学教师的课堂中,教师都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主角,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教师不是传授此刻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的桨,让学生进取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充分获取数学活动经验。江美春、陈志蕾的课中,她们都在不一样程度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我的意见,与同伴交流,并充分给足了学生动手、观察、交流、合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四、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她们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同时将观察、操作、讨论、练习、转化、比较等有效的学习方法与之相结合,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数学思想方法得到了充分渗透,学生的学习本事和学习品质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三位数学教师各有所长,每节课从不一样的角度,不一样的层面充分展示了各自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她们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为学生对新知的探究和整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经过有效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把一节枯燥的课上的很精彩。

当然,我们每位教师的课都不可能到达100%的完美,所以我认为在以下几方面还值得进一步加强改善和研讨:

一、课前与学生交流互动比较少。在课前多交流,会促使孩子们以最佳的心境无拘无束的投入到下头的学习活动之中,也有利于教师克服自我的紧张情绪。

二、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较少,应当加强。

三、合作学习的过程还需进一步优化,异常是对合作学习进程中的分工情景、参与率、合作方法等因素还要重点研究。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不是一个旁观者,而要参与其中。

四、课堂中各环节过渡不够自然,异常是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没有能够很好地进行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

五、课堂细节关注不够全面,比如在课件制作、板书、教态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各位教师经过精心准备,分别为我们奉献了精彩的一节课,从这些课中我们既看到了青年教师过硬的课堂教学本事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同时又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思路指明了方向。期望全体数学教师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进一步加大课堂效率的有效性,逐步探索课堂教学的新路子,为了让我们的课堂到达民主和谐、简便高效而共同努力。

一句话:教学是我们的事,教会了是高兴的事,会教了是幸福的事!

数学实践活动课教研总结二十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资料。现实生活生产中的“次品”有许多种不一样的.情景,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一样,有的'是所用材料不贴合标准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观与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质量有所差异,且事先已经明白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测物品中仅有唯一的一个次品。今日,听了张教师执教的《找次品》,本人认为张教师在教法、学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努力改变以前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实施新课程倡导的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进取交往”等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人人动手的形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的活动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较好的成效。

<>

本节课,张教师用“美国挑战者号失事”作为引入,经过课件这样一段动态的影像资料导入,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给眼睛和心灵极大震撼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并且了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同时把人文教育渗透在教学情景中。

<>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我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1、新课开始,张教师首先安排了从3个正品中找出一个次品来,就是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也为下头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铺垫,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增加课前准备题从三瓶中找次品,利于学生进入研究状态,也研究照顾到中下层次学生。

2、紧之后张教师刻意安排了从4瓶中找次品这个环节,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为后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础,看似渺小,其实起奠基作用,让学生感悟从4瓶中找就要比从3瓶中找多了1次。为接下去体现划归的数学思想做准备。也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笔。

3、最终安排从5瓶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感受到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分、称、想的全过程,从不一样的方法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但研究到学生用天平来称在操作上会很麻烦,以前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与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为了便于学生操作和节省时间,张教师让学生用手模拟天平来进行实践探究。图示法较为抽象,对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在那里只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板书,便于学生理解每项数据、每种符号的含义,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必须的基础。

<>

在解决9瓶口香糖中有一个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必须能找到这个次品的问题时,张教师首先经过让学生自我动手操作,尝试称出从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发现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称,保证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数最少。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将学生的操作过程用列表板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初步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得出规律:待测物品数量为3的倍数时,仅有平均分成3份称才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其它任何一种分法都比它多。之后用12去验证发现的规律的正确性。最终运用规律解决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让学生感悟那里其实有规律可寻。学生经过比较,自悟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案,使求知成为学生自觉的追求,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本事。

<>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根据教学资料选择恰当的时机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树立问题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语言、表情、手势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评价,激励不一样层次的学生参与学习,使人人都不怕失败、勇于探索,在尝试体验中感知知识,提高综合本事,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必须的发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