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关于成语小故事读后心得5篇(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5:21:20 页码:10
关于成语小故事读后心得5篇(汇总8篇)
2023-11-11 15:21:20    小编:

总结是了解自己在某个领域的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方式。总结是对过去所学所做进行提炼和归纳的过程。下面是一些精美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关于成语小故事读后心得5篇篇一

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晋灭东吴,所谓“降孙皓三分归一统”,结束了几十年的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一统,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广揽贤能”,着重于西蜀与东吴的遗老故臣,凡有声望的、有本事的,都极力笼络;笼络不成,就设法除去,以达到不为我用也不许为我害的目的。同时,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其伦理总纲,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抚恤孤寡。

在“广揽”中,西蜀的一个故臣引起了司马炎很大的关注。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阳人。生下六个月时丧父;四岁时,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刘氏扶养成人,西蜀时,官居尚书郎,是个不大不小却很重要的官。

入晋后,蜀地的先后两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荐李密做官,可李密却故国难忘,不肯出仕,都借故谢绝了。司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诏书,要李密做供职于宫廷的郎中,李密未允。后又改为显要的太子官属洗马,李密仍借口推辞。司马炎火了,又亲手下令,指责李密傲慢。地方官日夜严逼,声称如再迟缓,就要逮治下狱,甚至按律问斩了。这使李密很为难:出去做官吧,仍怀恋故国,而且这么出去,也将大丢脸面;不出去吧,是会被杀头的。经过深思,他就写了一篇《陈情表》,呈给了司马炎,表中以“以孝治天下”为主旨,说他幼时,“零丁孤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至于成立。”,多亏了老祖母把他抚养长大。没有老祖母,就没有他的今天。而今,老祖母已九十六岁,又长年卧病在床,没有他,祖母怎么度过晚年!便说“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臣四十有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意思是他才四十四岁,报效国家的日子还长,而孝敬祖母的时间已不多了。恳请司马炎体谅他的苦衷,让他先尽孝再尽忠。

司马炎。

关于成语小故事读后心得5篇篇二

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感恩父母、成语故事这两本书,我十分喜欢成语故事,因为这本书看起来个性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明白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妈妈让我到成语故事里去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书,哈哈,这下它们的来历我全明白了!我就说一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来历吧,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他养的猴子很贪食,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猴子。

一天,他对猴子说:"明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听了发起怒来,他又说:"好吧,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了,高兴得翻跟头,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变换了手法。

"朝三暮四"的来历是不是很搞笑?够幽默搞笑吧!而且,看完这本书后,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成语,更了解了它们的来历。在今后的说话写作运用上都会有许多的帮忙,我今后做事必须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

关于成语小故事读后心得5篇篇三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平平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4.

2020。

关于成语小故事读后心得5篇篇四

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了《中华成语故事》,我再一次被汉语的奇妙所震撼,为它的魅力折服。

成语是人们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简洁而精辟的词语或短句。

它是我国语言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部分,因为,每个成语的形成一般都有一个典故,每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通过这一个个的成语故事,我们不仅理解了成语的意思,还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宝贵的文化遗产、高超的智慧。有一个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所以派人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只吹竽乐队,并受到了优厚的待遇。有个叫南郭的人根本不会吹竽,但也混了进去。每次合奏吹竽的时候都只是做做样子。齐宣王去世后,他儿子齐湣王偏喜欢听乐师们单独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十分害怕,赶紧溜走了。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意思,它是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同时,我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弄虚作假,靠侥幸取胜。没有真才实学,最终是站不住脚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学管乐时的情形。

有一次,滥竽充数的故事再次上演,而我就是故事的主角。管乐课学了新曲子,老师让我们回家多练练,我也没在意,只练了一遍,心想到时候做做样子就行了。上课了,老师先让我们合奏了一遍,我不停的按单簧管上的按键,摇头晃脑,好像吹的很陶醉,其实我根本就没吹出来音。终于吹完了,我长叹一口气,以为这样就完了,没想到,老师对我们吹得不太满意,竟让我们一个一个吹。我的心一下子悬到了嗓子眼里,急得抓耳挠腮。轮到我了,我没吹几句就吹不下去了,只得红着脸老老实实说了实话。

结果自然免不了挨老师的一阵数落,受同学们的一顿嘲笑。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滥竽充数是不行的。我喜欢《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它真的让我领略到了古人高超的智慧:一个词语竟然隐藏着这么一个内涵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可笑或感人,但都让我们学到了知识,明白了事理。

关于成语小故事读后心得5篇篇五

东汉时期,陈寔是东汉灵帝时太丘县长,为官清廉,品行端正,他不但对自己的要求和严格,而且对子孙管教也很严。

每当别人遇到什么纷争或争吵的时候,都会请陈寔出来主持公道,因为大家都知道陈寔是一个忠厚、诚恳的大好人,并且待人接物都一样,大家都很喜欢他,并且十分听他的话!

有一年,天下大旱,陈寔的家乡闹饥荒,许多地方的庄稼都干死了,老百姓都缺吃少穿,生活十分的困难,迫于生计,有些人就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了。

当时的社会治安也比较混乱,有些人无以为生,变成了小偷,然后小偷就明显多了起来,专门去偷别人的东西。

一天晚上,有个小偷溜进陈寔的家,准备等陈寔熟睡后再进行偷窃,其实,陈寔早就发现他躲在屋梁上面了呢!不过,陈寔却假装没看到,安静地坐在客厅里喝茶。

过了一会儿,陈寔把全家人都叫到客厅,对着大家说:“你们知道,人活在世界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如果我们不好好把握时间去努力,等我们老了以后再努力就来不及了。所以,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努力向上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才能对社会、家庭,还有自己有好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不努力的人,只喜欢享受,这些人的本性并不坏,只是他们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才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坏事情,你们现在把头往上看,在我们屋梁上的这位先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全家人一惊,连忙抬头向上看,看到一个人在屋梁上。

屋梁上的这个小偷听到这番话,吓得赶快从屋梁上爬下来,跪在陈寔的前面:“陈老爷,我知道我错了,请您原谅我!我也是被逼无奈啊!”

这时,陈寔没有责骂小偷,反倒很慈祥地对小偷说:“我看你不像坏人,可能是被生活困苦所逼,我现在给你一些银两,你不要再去偷东西了,好好努力,做错事情只要能改过,你还是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

小偷十分感激陈寔的义举,痛哭流涕对陈寔说:“谢谢陈大爷!我一定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后来,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这个小偷果然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努力做事,成为一个大家都值得称赞的人。

梁上君子出自《后汉书·陈寔自传》,比喻小偷,现在有时也指脱离实际的人。

关于成语小故事读后心得5篇篇六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平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县长,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平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关于成语小故事读后心得5篇篇七

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故事虽然不长,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在学习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文档为doc格式。

关于成语小故事读后心得5篇篇八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中国成语故事》,里面讲了许多成语故事,并带有插图,非常吸引人,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滥竽充数”。

这个故事的主角叫南郭先生,他没有真本事,却在宫里混吃混喝,后来朝中换了大王,改变了吹竽的规矩,由原来大家一起吹改成一个一个的吹,南郭先生实在混不下去,于是就逃跑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像“南郭先生”那样弄虚作假,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站稳脚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