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大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7:03:07 页码:10
2023年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大全9篇)
2023-11-13 07:03:07    小编: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时常对各项工作和生活进行总结。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表达方式。接下来是一些写好总结的关键要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篇一

寒假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去西湖旅游。

我们从长春出发,开使了为期五天的西湖之游。

我们来到无锡市,这里的楼像各种高大的城堡矗立在那里,我们又定了个宾馆,在那里住了下来。

第一天,我们坐着车前往西湖,沿途我们参观了灵山大佛,我和爸爸、妈妈一起烧香,我们还抱了佛脚。

第二天,我们到了杭州,还参观了灵隐寺,这里就是济公出家的地方,我们还看见了济公睡觉的地方和济公吃狗肉的地方,济公吃完狗肉,狗头没有地方放,就随便一扔,然而墙上就有一个石头的狗头,我们又参观了飞来峰,听说这块石头会飞,然后济公施法将这块石头镇压在了山脚下,所以叫飞来峰。

第三天,我们达到了西湖,西湖的春、夏、秋、冬都别有风情,我们去的季节是冬季,西湖湖面波平如镜,非常美丽。

西湖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真是美的.使人流连忘返啊!

文档为doc格式。

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篇二

胡老师今天执教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习作内容二选一,写景或写事,写景对于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写事相比而言,好一些。但胡老师是艺高人胆大,呈现出来的是两者的融合。关于习作,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学生常常呈现的是无米之炊的状态,而老师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窘况。生活本来是丰富的,但因为这个时代让很多学生成为了电视抑或电脑、手机的奴隶,他们不喜欢阅读,不喜欢看课外书籍的同时,殊不知这些科技含量高的媒体,在让学生看到直观形象的画面的时候,又悄无声息地消磨了学生的时间,学生的生活空间变窄了,自然而然生活就变得单调起来,没有什么经历,因而习作时便不知写什么,老师教起来很费劲。今天,胡老师为我们的习作教学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先开展活动后进行习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称之为活动作文,他这样诠释活动作文:活动作文是一次革命,它既是一种开放的作文教学观,也是一种习作教学模式。今天这节课,胡老师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这种模式。

今天这节课,习作之前,胡老师就精心组织了春游活动,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有了经历,学生便有了“米”,即有了写作素材。因活动过去一段时间了,学生的体验在慢慢淡化的时候,胡老师在开课伊始,设计了“分享本学期最快乐的是哪一天”这一环节,并借助多媒体形象地再现了春游活动中学生从出发到返回的精彩瞬间,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记忆闸门,此时的学生精神上是放松的,心里是快乐的,亲切、愉悦、和谐的氛围也因此应运而生,为调动学生的写作愿望和激情起到了铺垫作用。

接下来胡老师围绕着“怎么写”进行习作指导,他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明确要求——范文引路——分段指导——现场作文——美文展评——开头结尾指导。

“范文引路”这一环节,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题目的拟定,二是明确写作顺序,做到言之有序。

重点又放在了“分段指导”这个环节上,有效地解决了如何把内容写具体这一问题。学生在习作上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内容写不具体,哪怕这件事是自己经历过的,今天胡老师在这个环节上,按“出发——进入——深处——活动”的顺序,同时借助图片依次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所做,并把重要的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还不断地鼓励学生用上自己平时积累的优美语句,这和课标的要求是吻合的,这样就解决了大多数学生无法下笔和内容写不具体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现场作文,这个环节,胡老师进行了大胆地尝试,分组合作写一个片段,且每个小组只有一人执笔。记得第一次试教后,我和胡老师聊过,这样设计会不会有点冒险,因为这样做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只是整个游记中的某一个片段,而不是全部,不是一篇完整的习作,况且也不是每个学生亲自动手写的。胡老师当时说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四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在一节课上完成这样的任务,而他想呈现给大家的是一节完整的习作教学。从学生展示的习作来看,无疑这样的设计自有它的妙处。

总之,胡老师今天为我们呈现的习作课,犹如一场及时雨,对于作文教学还在云里雾里的语文老师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雨。这是一节高质量的习作引领课,值得我们大家去模仿、借鉴、探索和进一步研究。

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篇三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写景特点;

3、学习赏景技巧。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培养自身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品味鉴赏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附简案)。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五一”出游经历导入。

2、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创作主张。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巡视并指导。

5、教师讲解其中重点字词,例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6、理清文章整体脉络,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篇四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试题,通过试题可以检测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份什么样的`试题才能称之为好试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西湖游记测试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湖游记

袁宏道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意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山色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1)梅花为寒所勒()(2)余时为桃花所恋()

其实湖光山色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描绘西湖春景时,运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作者描绘西湖月景时,则是运用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篇五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首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2.能力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其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第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本堂课使用朗读带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情境。

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必须说明,这节课是我上的满井游记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我将的字词意思及的脉络大体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学生将其中的写景第二段改写为现代文。)。

一、回顾上节课、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普遍问题(学生在赏析写景时都只是照字面分析),从而导入新课,介绍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具体过程,介绍“四步赏景法”

1.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2.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第二个步骤的了解,再由教师补充,加深他们的理解。让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

3.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使他们能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4.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要求学生在三个步骤之后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点,理清层次,对有个总体的把握。

5.对这四个步骤作个简单的小结。

三、课堂练习。

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让学生再次重温《湖心亭看雪》,利用所学的赏景方法赏析西湖雪后奇景,力求加深他们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

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篇六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疏通课文。

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篇七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写景特点。

3、学习赏景技巧。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培养自身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品味鉴赏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附简案)。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五一出游经历导入。

2、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创作主张。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巡视并指导。

5、教师讲解其中重点字词,例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6、理清文章整体脉络,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7、点出文章重点在于第二段之写景部分,为第二课时作铺垫。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要点】介绍四步赏景法,让学生通过作品领会写景文章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将《满井游记》的字面意思及文章思路理了一遍。很明显,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作者在早春二月时出城游玩,看到了满井的满园春色。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而《满井游记》可算是他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其中描写满井春光的第2段更是写景妙笔。上节课,我布置给大家一项作业,让大家回去将第2段的写景部分改写为现代文。现在,我们花一点时间一起来看看大家的作业情况。

2、作业情况。

现在我念两份作业,大家注意听,之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份作业做的好原因是什么。(选择2份作业,一为照课文翻译,一为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加工)。

教师小结: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是将第2段直接翻译出来,虽然严格忠于原文,但是少了一点的灵气,请注意,我的题目是改写,而不是翻译,而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则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将一幅很有立体感的满井春光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十分生动。

3、联系写作问题。

说到写景的文章,大家现在都普遍存在一种排斥心理,不愿意写这类文章,觉得有点难度,不知道该如何将死的景物写活。要写一篇好文章,首先应该从欣赏同类文章开始,那么,我们今天就以《满井游记》的第2段为例,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赏析一篇写景文章。

二、介绍四步赏景法。

(一)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从作业看来,很多同学赏析文章只是拘泥于原有语句,思维受到了限制,少了一点的想象力,文字是死的,而如何将它起死回生,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作品时,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积极而合理的想象,让作品所描述的形象活现于我们的脑海里,从而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获得鲜明、深刻的感知。说了半天,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现在让我们一起实践一下。

我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第2段,同时请大家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北京东北郊的满井,在早春二月时是怎么样的一种风光,听的时候,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呆会请一些同学告诉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

配乐朗诵(班得瑞onedayinspring)。

学生自由描述脑海中呈现的满井春光图(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例如,写到作者一群人初到满井时见到的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我们阅读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是对满井风光的总写,而应该在脑海中活现出高柳夹堤的形象画面,感受作者一望空阔时的神情,只有排列整齐的高大柳树分列在大堤两边这样一幅很有气势的画面再现于我们的脑海,柳树的形象才会鲜明突出,我们对高柳夹堤才会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易于感受作者放眼四方时轻松而舒坦的喜悦神情。

通过这样的想象,大家是不是觉得脑海中的满井比起课本上的更加立体了呢,所以在赏析写景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使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赏析写景文章的第一个步骤--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板书)。

(二)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接着,我们一起来进入第二个步骤--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板书)。

在我讲之前,先请大家来说说,你们对这个步骤的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画面是死的,如何使死的画面动起来呢(学生也许会提到景物的活动,可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到画面中的人和动物)。

教师小结:有时候,仅仅投影式的再现画面还不足以显示出描述对象的内涵与丰韵神采,难以显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还要善于动化画面,让作品的静态化成为连续活动的镜头,并且要力求读出镜头中的声音与色彩,只有这样,景物才会生动起来,才会充满了灵气,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泼的情趣。

师生共同赏析《满井游记》的第2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我们阅读时应尽量让它活动起来。老人们掬泉水煮茶,从容地细品;青年男子们举杯畅饮,高歌助兴,杯盏脆响,歌声高亢,姑娘们身穿艳装骑驴缓缓而行,很闲适地顾盼留恋。甚至连动物都参与其中,显得喜气洋洋。(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想象)这样,我们就能从这幅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的动态画面里立体地感受一种融洽而闲适的情景氛围,体会到作者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与陶醉之情,只要大家用心去体会,就会感觉到仿佛自己也在满井郊游,也欣赏着这幅美景。

这就是赏景的第二个步骤,要求大家从再现出的静态的画面中品味出动态的美,感受周围的氛围。

(三)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比喻,作者在写水和山时分别用了一个比喻句,说水是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说山是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细细品味这两个喻体便可以把握初春之时满井景物的鲜明特征:水是冷而清的,山是明净而秀丽的;拟人,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移情入景,心境物化,将自己对春景的喜爱,陶醉之情投射在了动物身上。作者之所以能敏锐地感受出满井景物的这些特征,并予以生动的描绘,在于他投身于初春的大自然有一种特别的兴奋与喜悦,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热爱,我们在赏析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文中所用的修辞,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三个步骤--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四)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经过再现画面、动化画面、品味修辞三步骤之后,我们已经能较准确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感情了。最后我们当然要回过头来再次纵观全文,归纳文中所描写的景点,理清写景层次。第四步骤--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满井游记》中先写自然景物,再由景写人,继而又由人及物,层次清晰。写自然景物,先总后分,分写时由山到水再到万物;写人,先写他人情态后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写物,不仅写出了飞禽游鱼的外在形态,更是写出了他们内在的神。这样回过头来归纳一下景点,把握了写景层次,便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对文章的行文结构获得深刻的印象。

(五)小结。

那么以上我向大家介绍了赏析写景文章的四个步骤,当然,不是说在欣赏每篇文章是都要严格按照这几个步骤,今天只是让大家对赏析写景文章初略的有个认识,当遇到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些适当的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经过我们大家一同对《满井游记》的赏析,如果再次让大家来做昨天的作业,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把今天所学的四步赏景法实际地运用一下吧。

三、课堂练习。

请大家翻开上册课本,也是一篇很短的文言文,请看《湖心亭看雪》,在上个学期我们只是简单地赏析过这课,那么,在大家深入分析过《满井游记》之后,能不能对这篇课文有另外一番的领悟呢?这篇文章以清新自然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现在就请大家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方法,重新解读《湖心亭看雪》,迅速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受意境,呆会请一些同学说说他们的所见所感,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四、课堂总结。

那么,今天我们以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为例,介绍了一些赏析景物的方法及步骤,现在我们最后一起回顾一下四步赏景法:首先,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文章中的画面,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其次,我们不能满足于投影式的静态画面,而是要将静态画面动化,组成一系列连续的镜头,将自己投身进去感受那种情境;第三,注意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及写作方法,通过它们来把握景物的特征;最后,记得要回过头去,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归纳所有景点,理清文中写景层次。希望大家能在将来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久而久之,大家的写作水品自然也会相应地提高。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从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发掘出美的东西,相信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四步赏景法。

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篇八

《满井游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本中第六单元的第四课,这是一个以写景记游为主的古代散文单元,经过前三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能把握这种游记的特点。根据要求,通过这些文章要学习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点,并学习文章的写景方法。《满井游记》作为一篇自读的记游小品,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一个南方人眼中的北国之春,而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春色之美呢?根据以上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

首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3、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其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

第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由于这是一篇自读篇目,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语感,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通过听朗读,让学生自己想象文章画面,感受文章意境,力求突破教学重点;比较阅读法,通过与其他同类篇目的比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个性化的写景特点,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在学法上,力求让学生掌握通过画面想象,再现艺术形象,赏析写景文章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本堂课使用朗读带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情境。

那么以下是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必须说明,这节课是我上的满井游记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我将文章的字词意思及文章的脉络大体串了一遍,并且布置学生将其中的写景第二段改写为现代文。)。

一、回顾上节课、分析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普遍问题(学生在赏析写景文章时都只是照字面分析),从而导入新课,介绍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具体过程,介绍四步赏景法。

1、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2、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由发言,说说对第二个步骤的了解,再由教师补充,加深他们的理解。让学生描绘第二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感受如何将静态的画面动化起来。

3、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使他们能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4、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要求学生在三个步骤之后再次回顾全文,归纳景点,理清层次,对文章有个总体的把握。

5、对这四个步骤作个简单的小结。

三、课堂练习。

将理论运用于实际,让学生再次重温《湖心亭看雪》,利用所学的赏景方法赏析西湖雪后奇景,力求加深他们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

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培养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作者写景特点。

3、学习赏景技巧。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培养自身审美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比较阅读法、品味鉴赏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附简案)。

【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结合学生五一出游经历导入。

2、作者及背景介绍。

简单介绍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创作主张。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翻译,教师巡视并指导。

5、教师讲解其中重点字词,例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6、理清文章整体脉络,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7、点出文章重点在于第二段之写景部分,为第二课时作铺垫。

城中余寒。

总:满井全景。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

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结束全文。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

第二课时(详案)。

【教学要点】介绍四步赏景法,让学生通过作品领会写景文章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上节课。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一起将《满井游记》的字面意思及文章思路理了一遍。很明显,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文,作者在早春二月时出城游玩,看到了满井的满园春色。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而《满井游记》可算是他的代表之作,尤其是其中描写满井春光的第2段更是写景妙笔。上节课,我布置给大家一项作业,让大家回去将第2段的写景部分改写为现代文。现在,我们花一点时间一起来看看大家的作业情况。

2、作业情况。

现在我念两份作业,大家注意听,之后告诉我,你觉得哪份作业做的好原因是什么。(选择2份作业,一为照课文翻译,一为在原文基础上进行加工)。

教师小结:从作业中可以看出,很多同学是将第2段直接翻译出来,虽然严格忠于原文,但是少了一点的灵气,请注意,我的题目是改写,而不是翻译,而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则是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的语言,将一幅很有立体感的满井春光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十分生动。

3、联系写作问题。

说到写景的文章,大家现在都普遍存在一种排斥心理,不愿意写这类文章,觉得有点难度,不知道该如何将死的景物写活。要写一篇好文章,首先应该从欣赏同类文章开始,那么,我们今天就以《满井游记》的第2段为例,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赏析一篇写景文章。

二、介绍四步赏景法。

(一)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从作业看来,很多同学赏析文章只是拘泥于原有语句,思维受到了限制,少了一点的想象力,文字是死的,而如何将它起死回生,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作品时,要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积极而合理的想象,让作品所描述的形象活现于我们的脑海里,从而对作品的艺术形象获得鲜明、深刻的感知。说了半天,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现在让我们一起实践一下。

我现在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第2段,同时请大家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北京东北郊的满井,在早春二月时是怎么样的一种风光,听的时候,请大家展开合理的想象,呆会请一些同学告诉大家,你们看到了什么。

配乐朗诵(班得瑞onedayinspring)。

学生自由描述脑海中呈现的满井春光图(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例如,写到作者一群人初到满井时见到的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我们阅读时不能仅仅满足于知道这是对满井风光的总写,而应该在脑海中活现出高柳夹堤的形象画面,感受作者一望空阔时的神情,只有排列整齐的高大柳树分列在大堤两边这样一幅很有气势的画面再现于我们的脑海,柳树的形象才会鲜明突出,我们对高柳夹堤才会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才易于感受作者放眼四方时轻松而舒坦的喜悦神情。

通过这样的想象,大家是不是觉得脑海中的满井比起课本上的更加立体了呢,所以在赏析写景文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使自己有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赏析写景文章的第一个步骤--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板书)。

(二)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接着,我们一起来进入第二个步骤--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板书)。

在我讲之前,先请大家来说说,你们对这个步骤的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画面是死的,如何使死的画面动起来呢(学生也许会提到景物的活动,可再进一步引导他们联系到画面中的人和动物)。

教师小结:有时候,仅仅投影式的再现画面还不足以显示出描述对象的内涵与丰韵神采,难以显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还要善于动化画面,让作品的静态化成为连续活动的镜头,并且要力求读出镜头中的声音与色彩,只有这样,景物才会生动起来,才会充满了灵气,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泼的情趣。

师生共同赏析《满井游记》的第2段中的早春郊游图:我们阅读时应尽量让它活动起来。老人们掬泉水煮茶,从容地细品;青年男子们举杯畅饮,高歌助兴,杯盏脆响,歌声高亢,姑娘们身穿艳装骑驴缓缓而行,很闲适地顾盼留恋。甚至连动物都参与其中,显得喜气洋洋。(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想象)这样,我们就能从这幅声色兼备、形态各异的动态画面里立体地感受一种融洽而闲适的情景氛围,体会到作者投身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与陶醉之情,只要大家用心去体会,就会感觉到仿佛自己也在满井郊游,也欣赏着这幅美景。

这就是赏景的第二个步骤,要求大家从再现出的静态的.画面中品味出动态的美,感受周围的氛围。

(三)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比喻,作者在写水和山时分别用了一个比喻句,说水是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说山是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细细品味这两个喻体便可以把握初春之时满井景物的鲜明特征:水是冷而清的,山是明净而秀丽的;拟人,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移情入景,心境物化,将自己对春景的喜爱,陶醉之情投射在了动物身上。作者之所以能敏锐地感受出满井景物的这些特征,并予以生动的描绘,在于他投身于初春的大自然有一种特别的兴奋与喜悦,对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热爱,我们在赏析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文中所用的修辞,通过修辞把握景物的特征,这就是我要告诉大家的第三个步骤--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四)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经过再现画面、动化画面、品味修辞三步骤之后,我们已经能较准确地把握景物特征,体会作者感情了。最后我们当然要回过头来再次纵观全文,归纳文中所描写的景点,理清写景层次。第四步骤--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满井游记》中先写自然景物,再由景写人,继而又由人及物,层次清晰。写自然景物,先总后分,分写时由山到水再到万物;写人,先写他人情态后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写物,不仅写出了飞禽游鱼的外在形态,更是写出了他们内在的神。这样回过头来归纳一下景点,把握了写景层次,便能从整体上把握作品内容,对文章的行文结构获得深刻的印象。

(五)小结。

那么以上我向大家介绍了赏析写景文章的四个步骤,当然,不是说在欣赏每篇文章是都要严格按照这几个步骤,今天只是让大家对赏析写景文章初略的有个认识,当遇到这类文章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些适当的调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经过我们大家一同对《满井游记》的赏析,如果再次让大家来做昨天的作业,我相信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把今天所学的四步赏景法实际地运用一下吧。

三、课堂练习。

请大家翻开上册课本,也是一篇很短的文言文,请看《湖心亭看雪》,在上个学期我们只是简单地赏析过这课,那么,在大家深入分析过《满井游记》之后,能不能对这篇课文有另外一番的领悟呢?这篇文章以清新自然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现在就请大家用我们刚才所学的方法,重新解读《湖心亭看雪》,迅速地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受意境,呆会请一些同学说说他们的所见所感,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四、课堂总结。

那么,今天我们以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为例,介绍了一些赏析景物的方法及步骤,现在我们最后一起回顾一下四步赏景法:首先,要在自己的脑海中再现文章中的画面,感受其中的艺术形象;其次,我们不能满足于投影式的静态画面,而是要将静态画面动化,组成一系列连续的镜头,将自己投身进去感受那种情境;第三,注意文章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及写作方法,通过它们来把握景物的特征;最后,记得要回过头去,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归纳所有景点,理清文中写景层次。希望大家能在将来的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久而久之,大家的写作水品自然也会相应地提高。同时也希望大家能从平时的生活中不断地发掘出美的东西,相信大家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

动化画面,感受情境氛围。

四步赏景法。

品味修辞,把握景物特征。

归纳景点,把握写景层次。

语文西湖游记说课稿篇九

一、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二)美育渗透。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

1、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阅读,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

四、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略)。

教学课时:1。

五、教学流程。

(一)新课导读:

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

2、范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点拨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这篇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评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集体解疑,教师点拨。(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

b.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

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满井游记》)。

d.对这些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喜悦(板书)。

e.这篇除了写满井早春景物之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呢?试分析他们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同桌讨论)讨论明确:首段写燕地早春之特征。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和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出游做铺垫。

尾段则表述了作者将以这次游览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并表达了作者不同于一般俗人“以游堕事”。

(二)小结。

这篇短文优美动人,融情于景。文辞简洁而又清丽自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