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范文(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8:39:27 页码:8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范文(大全13篇)
2023-11-11 18:39:27    小编: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内容、主题、结构、人物角色等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文学评论形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故事。我刚刚读完一本好书,感触颇深,或许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这本书真是让我百感交集,读后的心情非常复杂,不知道如何用言语来表达。写读后感时,要尊重书籍作者的意图,不要随意歪曲和曲解书中的内容。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后感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分享。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一

《我是马拉拉》主要讲述:一个16岁的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惨遭武装分子槍击头部,但是,她奇迹生还。本书记录了马拉拉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坚持上学,坚持抗争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讲述了在她头部遭受槍击后如何顽强生存下来的励志故事。

马拉拉的话很真实,没有过多的文采藻饰,有的只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最朴实的心声,有的只是对教育的无穷渴望。“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世界。”马拉拉曾这么说。

我不能说那是最黑暗的一天。在她被谋杀的那段时间里,每天都很黑暗,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难熬。她一直都相信“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世界。”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二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对某个地方抱有特殊的感情,也许在这里偷偷想过、念过、愁过......更或许仅仅是在此处坐着,都觉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对于史铁生来讲,地坛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是一些令人无法知晓且只有当事人知晓的深意。

在他双腿残废后的那些充满哀伤与悲怆的岁月里,他总是一个人摇着轮椅独自去地坛,在那里,他望着“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静静的思考着:关于生死,关于美丑,关于欲望,关于命运,关于上帝,关于母亲,关于自己。十五年间,园中花开花落,四季轮回变化,园中面熟的人也渐行渐远,而变化最少的,恐怕也只有这“安静”的地坛。

地坛在岁月的消磨中已成长为他的一部分,是他的“寄生之所”,也是他的“精神乐园”。

他孩童般躲在其中,默默地“赎罪”,默默地寻向“未来”。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1.4—.12.31),原籍河北涿县。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当代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

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三

一个16岁的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惨遭人槍击头部,但是,她奇迹生还。本书记录了马拉拉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坚持上学,坚持抗争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讲述了在她头部遭受槍击后如何顽强生存下来的励志故事。

一个几乎改变国家命运的女孩。她的勇敢抗争令人惊讶,更令人敬佩的,是她在千钧重压之下表现出来的幽默感与优雅。有些人是注定伟大的,马拉拉就是其中一个。

马拉拉的话很真实,没有过多的文采藻饰,有的只是一个善良的女孩最朴实的心声,有的只是对教育的无穷渴望。“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世界。”马拉拉曾这么说。

我不能说那是最黑暗的一天。在她被谋杀的那段时间里,每天都很黑暗,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难熬。她一直都相信“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就可以改变这世界。”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四

《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该书首次出版于1923年。

该书中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五

“我有受教育的权利,我有玩乐的权利,我有唱歌的权利,我有逛商场的权利,我有大声说话的权利。”这是我,马拉拉,一个来自巴基斯坦的17岁女孩的呐喊!

我喜欢读书,号称“小书虫”,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化学公式,我用英文写“欲速则不达”格言;我房间的架子放满了我在班上得到第一名时获得的金色塑料奖杯和奖牌……对我来说,学校这道门就像是通往魔法世界的大门!

我不明白女孩受教育会是威胁!很多塔利班分子认为女孩就不应受教育,他们控制我的家乡后,炸毁了100多所女子学校,威胁、不准我们上学。我并不害怕,但我也开始在每晚临睡前检查门锁好了没有,而且也开始向真主祷告,询问人死后会怎样。

那个男人开了三枪,子弹射穿了我的左眼眶,从我的左耳射出,我的长发已被鲜血染满……从拉瓦尔品到伯明翰,我经历了四次性命攸关的转院和无数次的手术和康复治疗,我长时间徘徊在生死边缘,一次次地与死神赛跑!我一直告诉自己: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回到家乡,没有人愿意离开自己心爱的祖国。我闭上眼晴,就仿佛回到了我的故乡。

我知道他们为什么枪击我,我有着并不奢侈的愿望。塔利班禁止看电视、听音乐,禁止所有女孩去学校上学受教育,我对此很反对。

七年级,我开始用博客向世界写信:“今天我们班只有12个女孩来上学,一些人的父母过于担心而不再送她们来学校”;14岁我接受了一家加拿大报纸的采访,我没有遮挡自己的睑;我一直呼吁感到害怕的女孩们走出卧室战胜自已的恐惧,为争取自己的权利斗争;下半年,我成为家乡的儿童教育会主席,参加了一些政治活动;康复后的我在联合国网站上发表文章,还在联合国发表演说,为争取女性的受教育权而发出我的呐喊!

他们威胁说:“如果马拉拉能挺过这次危机,我们还将继续追杀她!”但我想告诉他们,找将继续追求正义和平等,追求与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是流淌在追求之路上的一股新鲜血液!

我感谢世界对我的关注、对我祖国的关注。我遇袭后,塔利班遭到世界的强烈谴责。美国总统奥巴马等不少国家领导人对此次袭击予以谴责;各地民众也通过游行示威等表示自己的愤怒情绪;联合国将我的16岁生日7月12日这一天定为“马拉拉日”,以显示世人不分宗教、性别、背景和国家都支持这种精神。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本第二段写马拉拉背公式、写格言的学习细节以及其称号“小书虫”,目的是表现传主过人的聪明,有着读书的天赋。

b.很多塔利班分子认为女孩不应受教育,他们炸毁女子学校,威胁、不准女孩上学,这更加凸显了马拉拉人生追求的可贵与意义。

c.“我坐着盖着厚塑料布的校车,只留一溜小缝”这段描写侧面表现了马拉拉生生存环境的险恶,也暗示了马拉拉为为了安全,不得不将自己藏起来。

d.马拉拉知道自己被枪击的原因,也承认自己有着并不奢侈的愿望,表现了她遭受枪击后,在痛苦中进行了认真的反省,对此深深自责。

e.“我是流淌在迫求之路上的一股新鲜血液”,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自已比作“血液”,表现了面对威胁时马拉拉继续前行的决心。

(2)马拉拉是亚洲著名的年轻的人权斗士,这篇自传选取了哪些方面的事迹来表现她的成长?请简要概括。(6分)。

(3)作为带有个人叙事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美国《时代》杂志说:“塔利班试图让这个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沉默,但却放大了她的声音。”你是否同意这个评价?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8分)。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七

《鲁滨逊漂流记》是18世纪英国四大著名小说家之一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是笛福文学创作的里程碑,同时也是英国文学史上第1部现实主义小说。这部小说一问世即风靡英国,至今仍是雅俗共赏的世界名著。小说从初版至今,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的文字。据说,《鲁滨逊飘流记》是出版很多的一本书。

《鲁滨逊漂流记》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鲁滨逊的父亲一直希望他学习法律,但是他一心想去航海。有一天,他的伙伴要坐船到伦敦,鲁滨逊就偷偷跟去。可是船刚驶出海口,就碰到了可怕的风浪,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他冒险的脚步。后来他去非洲做生意,竟被土耳其海盗抓住做了俘虏,之后他逃到巴西,在一名船长的帮助下,经营起种植园。为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去非洲贩卖黑奴,途中遭遇风暴,只身漂流到一座无人荒岛。他战胜悲观情绪,建住所、制器皿、驯野兽、耕土地,用各种方法寻找食物,最后终于战胜自然,并改善了生活环境。在第十七年他救了一个土著,给他起名叫星期五,经训练成为自己忠实的奴仆。后来鲁滨逊又获得新的居民,成为该岛的统治者。但是鲁滨逊并没有放下回国的念头,最后乘英国商船回到自己的祖国。

《鲁滨逊漂流记》歌颂了劳动,赞扬了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精神。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小说问世后主人公鲁滨逊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烙印及坚忍不拔精神的人物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八

今天在深圳图书馆一心去找《城南旧事》,无果;随手拿起这本《我是马拉拉》,用三个半小时读完了。

之前我得唠叨点别的,在上海学习西班牙的时光里,自觉无比的快乐。每周一、三的晚上是我最得意的时候。阿卜杜拉经常坐我后面,这货是上外学阿拉伯语出身的,之后又去读了理工科。他是个穆斯林,但是不知道是逊尼派还是什叶派。他在也门生活过两年的经历在我心里骚动至今。

我是个扎实的无神论者,我也是个扎实的女权主义者。我对深受宗教法庭绑架的人民感到无力的愤慨!女人不能开车、出轨要被石头砸死(还需亲友观看),我无法接纳。但是我慵懒又无知,但是马拉拉及她的父亲改变我的看法,这群了不起的巴基斯坦人,把生命的意义写在了天空上、写在了白云上、写在了小河间!

教育是一种使命,回过头来说,我们要思考为什么样的事情忙碌才能让我们在死后五百年仍不觉得浪费了粮食和水。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九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创作于1937年抗战前夕的一部著名的中篇小说。描写了一个旧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1937年7月1日载于《文学》第9卷第1号。

《我这一辈子》是老舍第一个创作黄金时期的压轴作品,格外具有挺拔于时代的进步气息。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十

马拉拉的精彩演讲让我们知道:全世界的儿童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平等的教育应该跨越宗教、种族、性别、贫富等因素。

必须保护女性与儿童的权益。

我们不可忘记数以百万计的人在贫困、不公与无知中遭受苦难。

我们不可忘记数以百万计的失学儿童。

马拉拉的精彩演讲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以德报怨和宽恕。

法国作家雨果说:“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孔子也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使我手上有支枪而他站在我面前,我不会射杀他。

这是我的灵魂告诉我的:爱好和平,爱每一个人。”

马拉拉的精彩演讲让我们知道:“笔比剑锋”。

和平是教育之必要。

马拉拉说:“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教育是唯一的答案。教育为先。”

我庆幸我们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我们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九年义务教育,重在培养人才。

我们国家正前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未来的建设需要各行各界的专业人才。

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吧!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十一

《我是猫》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这部作品写于19至199月,191月起在《杜鹃》杂志上连载,后编成上、中、下三册出版。

夏目漱石为发泄多年郁愤而写成的长篇小说《我是猫》,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教师家的猫为主人公,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的猫。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十二

《我是马拉拉》主要讲述:一个16岁的女孩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地区的一个普通家庭,因倡导女性受教育权利而惨遭武装分子枪击头部,但是,她奇迹生还。

本书记录了马拉拉在艰难处境中,如何坚持上学,坚持抗争的艰辛历程,同时也讲述了在她头部遭受枪击后如何顽强生存下来的励志故事。

读完书,真是挺敬佩这个小女孩的,虽然我觉得国内估计出不了这样的小孩,但家里真要有这么一个孩子,估计家长又得愁了吧,没事关心政治做什么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才有用嘛,以后当医生、学金融一片宏伟蓝图,如果孩子说自己想当政治家,估计多数家长都会给孩子泼冷水。

看了这书,父母们应该要反省反省自己,“有用”是生活的必须,但是不要在孩子梦想开始的地方就用大人如此功利化的选择来扼杀,梦想还是要有的。

“我相信一支笔、一本书的力量,比机关枪和坦克车还要大。”这是十六岁的巴基斯坦维权少女马拉拉出版自传的信念。

马拉拉虽然与诺贝尔和平奖失之交臂,但她的勇气其实早已赢得全世界的赞赏。

马拉拉在事发一年后,即今年8月出版了自传,披露中枪后的心路历程,以及为何继续坚持关注失学孩童的权利,还透露希望今后能回国从政。

马拉拉说:“一个孩子、一位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

教育是唯一的答案。

教育为先。”

我庆幸我们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中国,我们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九年义务教育,重在培养人才。

我们国家正前进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未来的建设需要各行各界的专业人才。

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学习吧!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篇十三

《理性乐观派》是2011年12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马特·里德利。本书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

主流的悲观论调宣称情况正在越变越糟,但他们已经这么说了整整两百年。

再看看实际情况。食品供给、收入和人均寿命步步走高,疾病、儿童死亡率和暴力事件轮番下降;生活必需品和奢侈品确实变得更便宜了;继亚洲摆脱贫困之后,非洲也跟上了它的脚步;互联网、手机和集装箱运输前所未有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生活实际上越变越好,全球皆然。

本书不光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还解释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加速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

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旧制度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谈到气候变化可能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最可能发生的不是气候的灾难性变化,而是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过得像美国人那样欣欣向荣。

《理性乐观派》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一本让众人追捧的热门书籍,就这样一直位居于当当畅销榜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