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38:27 页码:10
最新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精选12篇)
2023-11-13 09:38:27    小编:ZLT周

感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感悟文章如何结尾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感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一

6年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剑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蓝图,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课题。6年后,站在新中国70周岁诞辰的新起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度为人类制度文明献上了与时俱进的“中国范本”,掀开了中国制度现代化道路的崭新篇章。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一定同时伴随着内部制度的巨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党和国家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事业格局为之一新。然而,制度建设之路并非一条康庄坦途,其现代化进程越是向前推进,便越是接近“无人区”,越需要拿出自信、勇气和毅力,踩准走实每一步。

制度现代化之路,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勇敢者之路。恩格斯说过,社会主义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对变化的清醒认识、对革新的无惧无畏,构成了“中国之治”的精神内核。回顾以往,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与创新发展总是相辅相成。虽然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之中,我们也走过一些弯路,犯过一些错误,但最终还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趟出了一条新路。要推动制度建设始终向前,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立得更稳更牢,就绝不能为任何风险所惧,被任何干扰所惑。只有以“经常自我革新”的气魄去走这条现代化的道路,中国的治理体系才能够在一次次历史的风浪中日趋成熟,治理能力才能够在一番番时代的考验里愈练愈强。

制度现代化之路,是一条适者生存的求实者之路。好制度不是“飞来峰”,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经过一个世纪的革命与战争,经过70年的建设与探索,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最好的永远是最适合的那一个,而最合适的,必始于实践,源于积淀,胜于坚持。抛开卑微的“西方施舍”,放下不切实际的“理想国”之梦,在选择中审慎“拿来”,在自信中与文明“交融”,我们才有了今日这套既与世界潮流相应,又不失独立精神、民族风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如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始终在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上前进,是制度现代化建设所必须遵循的不二法门。

制度现代化之路,是一条众人拾柴的团结者之路。古往今来,国家治理都是一项涉及多主体、多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单靠一个政党、一方政府的单打独斗,难以形成推动整个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进步的长效力量。古语云,上下同欲者胜。聚焦最大公约数,画好最大同心圆,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也是这种制度优势得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制胜法宝。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只有通过民主协商、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等多种方式编织动员网络、整合各界力量,调动各方资源,切实凝聚全社会推动改革发展的智慧和力量,才能真正办成办好制度保障这件大事、要事。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二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当一个人歇斯里底的要证明某个东西的时候,那说明他现在正缺少这个东西,或者在这个方面做的不够好,有短板。我觉得,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主席专门提到一点,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但是,这一方面是我们的短板,也是痛点。

每到圣诞节前夕,关于抵制洋节,爱国忠贞的言论又开始刷屏。而且这一类信息下面都会打个括号,里面写着,如果你爱国请你动动手转发。这句话有个潜台词,如果你不转发,就是不爱国。

我就纳闷了,世界都成地球村了,现在不就是过一个节日嘛,又跟爱不爱国有什么关系呢!

一旦有人戳痛时,铺天盖地的讨伐就开始了。其实,讨伐有什么用呢,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靠着单纯的说教就可以传承的,传统文化,民族记忆传播的形式也需要创新,要与时俱进。

汉字听写大会,唤起了人们对古老汉字的热爱;诗词大会,让人们重新认识到古典诗词的美;见字如面,朗读者,又一次把我们拉回到传统家风的谆谆教诲中;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我们近距离认识文物,认识民族的文化记忆,唤起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民众哪里不爱国了?时时刻刻都在爱着,因为爱的深沉,所以少了一些外在的喧嚣。外来文化节日的冲击,让我们惶恐不安,这很正常,民族复兴的焦灼,文化受侵的焦虑,但我觉得,这是我们走向强国之路的必然阵痛。

发展中国家如此,即使发达的美国也是如此。面对中国货物文化的输出,他们的文化界,也有人忧心忡忡,担心美国老大地位不保。

当年美国电影功夫熊猫上映时,网络上有人大声疾呼,中国文化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外国人都可以用我们的优秀文化符号做出强势的文化输出,而我们呢?一时间悲观论调满地,好像中国传统的文化信息就会葬送在我们手里。

结果呢?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中国优秀的影片也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大圣归来,大鱼海棠,阿唐的故事等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票房口碑皆佳。甚至在海外还掀起了中国动画热。

所以嘛,中国人就得有这样的文化自信。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世界也热情的拥抱中国,洋节在中国盛行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传统佳节也在海外拥有巨大的粉丝团,比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中国人过,很多外国人也过。因为老外也被咱们节日的氛围吸引了,他们也想融进来,亲自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当然,也有一些外国人叫嚣,替自己国家传统文化担忧,因为中国的影响力实在太强劲了。

曾经,在世界上,有人地方就有中国人。如今,在中国,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外国人,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自信的中国,一个内心强大的中国,一个富庶的中国。

我曾在国际交流学院给留学生上过一年的现代汉语课。学生主要来自中亚五国,还有俄罗斯,东欧一些国家的。日本韩国的也有一些。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新西兰的学生,那一年她四十五岁。

她以前曾来过中国几次,主要是做义工,宣传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后来,慢慢被中国文化吸引了。

如今,她一个人从新西兰来到中国,只身来到遥远的大西北,就是为了学习纯正的普通话,感受中国的风土民情,深入了解中国。

她用蹩脚的普通话说,我喜欢中国,喜欢中国的汉字,喜欢中国的食物。我相信一定可以把汉语学好,hsk(汉语水平能力考试)一定可以过关。

还有好多这样的留学生,因为热爱中国的汉字,因为爱中国的美食,因为爱中国的功夫,因为爱中国的传统技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有的甚至在中国结婚,定居。

我觉得这是好事,开放,包容,自信,富强的大国,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姿态。中国将会加大开放的力度,加快改革的步伐,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年轻人过洋节,图新鲜而已。殊不知,很多外国人也被中国文化迷的神魂颠倒,特朗普的外孙女不就是一个中国文化迷嘛,普通话,唐诗宋词,民间歌曲,中国乐器,中国礼仪,学的有板有眼。外国人也有中国劫,中国人得有这样的自信。

百年积贫积弱,我们需要看到屈辱,需要奋发图强,早日实现中国梦。但是,也应该看到,一百多年的时光里,我们的先辈是如何一点点融入世界,直至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公众号:戴月荷锄归。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三

深谙历史兴衰之道、政权更迭之律的毛泽东,曾经在60多年前极具前瞻性、极具战略性地提出了“赶考”课题。毫无疑问,掌握执政权力、支配执政资源,一方面我们党拥有了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以权谋私、背离民意的各种可能。赶赴执政之大考,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就是党能否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参观,他感慨万千地说:“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赶考精神,实际上就是在反复警醒全党要做清醒的“赶考”者,补足“精神之钙”、筑牢理想之魂,用坚定不移的初心情怀,时不我待的使命担当,答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考卷。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需要在直面问题过程中掀开新的历史画卷。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世情、国情、社情、党情深刻变化,许多社会深层次问题不断涌现;另一方面,部分党员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出现了裂痕,使命责任担当抛在脑后,一些作风问题“树倒根存”,“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定是一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坚克难的时代大考。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重要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参观中他指出,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行百里者半九十。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砥砺。初心筑牢理想信念、思想堤坝;使命决定目标任务、方法路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继承弘扬,是我们党迎接风险挑战的赶考利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郑重承诺。它一脉贯穿于党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全过程,必将成为决胜新时代、向着最高理想前进的根本遵循和根本动力。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四

日前,我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全面启动,已经成为全市党员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落实主题教育活动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思想上的高度认同促进行动上的对标对表,为新时代天津实现高质量发展汇聚起磅礴力量,确保主题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重大成就。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新时代就是要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使命。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重点,历经站起来富起来,新时代最突出的就是“强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新时代的总目标是“强国”: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各个方面都要强起来,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文字上直接出现了12个强国目标: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还有3个“一流”:一流企业、一流大学、一流军队等。强起来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问题,反复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稳定中国,这是一条通往复兴梦想的人间正道。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六

鸦片战争后,外有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内有封建统治日益腐化,积贫积弱的中国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面临着亡国亡族的危险。“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发出的是何等悲怆的声音。新中国以此为国歌,第一句就是“起来”。毫无疑义,“站起来”是实现民族复兴最迫切、最基础的任务。

新中国使我们站起来了。最标志的话语是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所说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站起来”最根本的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民族独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对抵御外侮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打造了“两弹一星核潜艇”这样的国之重器,拥有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坚强实力。在人民解放上,新中国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颁布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宪法。不仅如此,新中国还建立了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废除旧中国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特别是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些进一步让新中国在国际社会站稳了脚跟。

新中国的站起来是社会主义道路上的站起来。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进行了种。种努力和尝试,但无论是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是近代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结论。

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是要看这条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中国共产党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正如邓小平指出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才使我们这个人口占世界总人口近1/4的大国,在世界上站起来,而且站住了”。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七

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对外汉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并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观,这样才能正确诠释与表达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精神,让每一位学习者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

许多强国无不积极推广自己的语言,把语言传播列入国家文化战略与外交战略的范畴内,努力为本国语言在全球化时代语境下与文化多元化的框架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将汉语推广视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主要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来实现。

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心之一就是通过文化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各国传播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赢得世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构建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从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无论在海外的孔子学院中,还是在境内的高校国际教育里,中国文化的传播都显示出了巨大的魅力。

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他国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学是服务于国家文化战略的,在教学过程中并非只是将纯语言问题讲清楚,或对语言中的文化内涵知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是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以何种文化观统领语言教学工作,令其朝着更为有效、有深度、有广度的方向实现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时代语境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新文化环境中学习异国语言会出现很多不适。

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合理诠释与传达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内涵与精神,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认同中国文化,从而提高其学习汉语的兴趣与效率;在使用汉语进行跨交际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喜欢、认同汉语背后的中国文化,为汉语的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

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借鉴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建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文化观。

费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理论,认为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指的就是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建立,指的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行和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

这种文化自觉意识必然使我们对自身文化有正确而客观的认识。

在实现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我们才会有能力、有信心重新更深入地认识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又会帮助我们加强对文化的认识,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时代特色与时代魅力,进而获得对中国文化价值合理性的信心,把中国文化中好的东西提炼出来讲清楚,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使学习者接受、认同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两者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

一定意义上讲,文化自觉来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会推动文化更加自觉。

在全球多元一体的文化背景下,既保有对自身优良文化的亲切体验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又能对其他文化的精华部分持有尊重和欣赏的态度;既立足于本土,又放眼于世界,这样才能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

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首先要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认识,有一个整体、较为全面的准确把握。

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进程,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中国文化核心与特质,进而打下扎实的文化功底,具备较好的中国文化素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师应自觉将中国核心的价值观、人生哲学、品格智慧、人文伦理、民族风情等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其中,在循序渐进的文化传播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既不能以偏概全、以点带面,也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谈,既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正视我们的欠缺之处。

要把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化作为一种教学信念贯穿到教学工作中,令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真正魅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自身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心,才能以宽松的文化心态传播本国文化,才能让学生不带偏见和误解地看待中国文化,欣赏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实现汉语推广的最终目标。

将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文化观作为方法论指导实践教学,就可以解决诸多由于文化差异产生的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创新,使其熠熠生辉地屹立在世界日益多元的文化格局中。

我们必须在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构建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文化观的必要性,进一步增强推进文化传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汉语国际推广,为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费孝通.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j].学术研究,(7).

[2]韩文淑.文化自觉与文化尊重-论对外汉语教师文化观的树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1).

[3]许琳.汉语加快走向世界是件大好事[j].语言文字应用,(s1).

[4]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

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2】。

[摘要]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文化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我国文化发展提供机遇,也使我国面临文化强权的挑战与威胁,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应对文化全球化,努力建设和谐文化,为我国文化的科学发展创造安全环境,是当前我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文化安全;文化自觉。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已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科技、信息、观念、文化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其实,与经济全球化相同,文化全球化也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

只是由于人们观察问题的角度有差异,导致对文化全球化的不同理解。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它是一种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合力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推广与扩张。

《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阶级。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同样,资本主义文化也必将驾驭文化全球化,进而走向全世界。

当然,这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乃是资本主义文化在全球的扩张,它将导致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不利于构建全球文化共同发展的图景。

关于“文化全球化”,学术界有以下两类观点:一类是否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认为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的泛化。

另一类则承认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但其中观点各异。

主要包含三种观点:第一,文化全球化意味着全球文化同质化,即某些具有共性意义的文化特征在全球获得的普遍认同。

文化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既体现民族特性,又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集民族性与世界性于一体。

全球性问题诸如人类面临的生态、资源、伦理等问题的凸显,迫切要求人类采取一致行动,维护共同利益。

此种意义上的文化全球化体现了人类文化同质性的特点。

第二,文化全球化是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即美国文化的全球化。

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是“界定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世界文化的.标准化;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他甚至认为文化全球化的后果,是美国的大众文化模式取代世界上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此过程中,其他各民族国家文化将遭遇边缘化的威胁乃至破坏。

资本主义文化的全球化实质上是文化霸权的体现。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八

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努力实现军事媒体创新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坚定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这一论述为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审视、理解并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提供了基本遵循,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回看走过的路:道路自信源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鸦片战争中用洋枪大炮击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之后,封建统治日益腐化衰败、西方列强大肆入侵,中国迅速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已是积贫积弱之国,随时都有亡国亡族的危险。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但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无论是实施实业救国、改良主义,还是推行君主立宪、民主共和,都无法救中国于水火之中。历史与时代呼唤着新的理论武器与社会力量引领中国赢得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彼时的中国各种思潮竞相涌现,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同台共竞。十月革命的胜利,吸引人们将目光与期望投向马克思主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华大地生根开花而没有同中华传统文化互相排斥,除了其本身的科学性以外,也源于二者在革命精神、社会理想、价值观念、目标追求上的高度契合。这使得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成功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坚定的理论自觉与文化自信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国国情、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斗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真正站了起来。面对改革开放后新的历史条件,邓小平同志作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明确要求,指明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人民的前进方向,成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志,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跨越。

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2、比较别人的路:道路自信基于同其他国家发展历程的鲜明对比。

众所周知,世界上本不存在适合所有国家、所有民族以及所有发展阶段的一成不变的制度,只有符合本国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现阶段国情实际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制度。一些西方学者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实践成就,或是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不通,这些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面前不攻自破。

西方在批判我国的发展道路之时,不妨先看看自身的发展困境。仅就经济方面而言,20xx年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这场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无法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加以解决,正是这一基本矛盾使得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成为必然。

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不为邪路所惑、不为老路所蔽,团结一心、直面困难,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着力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可以自信地宣告:“中国号”巨轮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破浪前行,驶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彼岸。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只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确定之后,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构建、发展与创新才能有所依附、有所遵循。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必须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紧密团结在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明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们进行新的伟大实践的行动指南。坚定道路自信,就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事业。

坚定道路自信才能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看一个国家的道路通不通、理论对不对、制度行不行、文化好不好,最终必然要落脚到发展成就上来。党的xx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基于我国的历史与现实,我们的理论是正确的、制度是可行的、文化是先进的、道路是光明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发展下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我们在新时代取得新成就、实现新作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着眼事业发展、着手群众关切,不断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坚定道路自信。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x20xx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誓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的宣言书,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员令和思想指南。

1.在新时代坚持学习、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在《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包括学习他的伟大人格、历史功绩、崇高精神、光辉思想,而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就是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所以,学习马克思,最根本的就是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是靠学习马克思主义走到今天的,也要靠学习马克思主义走向未来。

从“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四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新概括,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特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发挥伟大历史作用的内在根据。马克思主义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也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在新时代要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

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所说的“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包括发展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按照《讲话》的要求,把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当作自己的神圣职责,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2.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45年党的七大在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的同时,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高度概括地回答了我们党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讲话》中紧紧围绕“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从九个方面展开深入论述,阐释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则。

其中,前两个要点是总论。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这两点分别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立场”为关键词,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的总体内容和作为“人民的理论”的根本立场。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人民自己创造的,又是有其客观规律的,因此,学习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和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并且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就从总体上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其他七个要点是分论。每一条论述各有其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重点,分别阐述了: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全面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共同富裕;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以上每一条论述的理论方面,都讲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每一条论述的实践方面,都讲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

这九个方面的论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又处处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深刻体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3.读经典、悟原理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途径。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才能在学习中保持正确方向,才不会犯理论脱离实际或实践脱离科学理论的错误,才不会犯教条主义或实用主义的错误。如何把这一原则贯穿到学习过程中去,把马克思主义学精悟透用好?对此,在《讲话》中予以深入阐述。他指出,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第一,读经典是悟原理的主要途径。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诞生地,是经典作家亲自对他们创立的科学理论做出的表达和阐述。读经典原著,就是直接同经典作家交流,聆听他们的教诲,按照作者写作的原意去了解这些原理。由其他人写作的第二手材料,包括教科书、通俗读物、研究论文等,对于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必要的,有些优秀著作可以成为读原著的重要辅助材料。但同经典作家相比,其他作者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在准确性、深刻性上都难免存在差距,甚至会存在相互对立的解读,因此第二手的材料不能代替原著作为理解基本原理的文本依据。

曾论述过多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尤其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毕生精力撰写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巨著。20xx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着重强调了《资本论》的当代价值,批评了“《资本论》过时了”的错误观点。在《讲话》中,又指出,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20xx年4月,强调,《共产党宣言》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宝库。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第二,悟原理是读经典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我们读书不是为了照搬书中的具体结论或知识性材料,而是为了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实践是我们的看家本领,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多次对我们应该学习掌握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阐述。20xx年12月,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阐述了如何学习、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20xx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时,他又论述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事物矛盾运动、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等基本原理,阐明了如何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20xx年11月,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在《讲话》中,对我们应该坚持和运用的“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做出概括性论述:“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这些论述既明确了一系列最基本的原理,又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为我们联系当代中国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

党的xx大以来,对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科学回答了新闻工作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战略性问题,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大意义、职责使命、基本遵循、工作方法、工作重点和队伍建设等问题。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科学系统的有机整体,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闻舆论领域的生动体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新闻思想讲义(20xx年版)》对新闻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阐释,具有较强的政治性、权威性、针对性、实用性,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科学指南。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最前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阵地,直接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始终坚持将新闻舆论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认识和把握,他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他关于新闻舆论工作“五个事关”的论述,系统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从多个方面对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进行了高屋建瓴的概括。他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对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最集中、最鲜明的概括,既突出了政治方向,也概括了主要任务,体现了新时代对新闻舆论工作的新要求,指明了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努力方向,即新闻舆论工作要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引领和舆论保障。这是对新闻舆论工作重大意义的进一步深化,是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要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新闻舆论工作就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并在实践层面形成一套完善的、与之匹配的支撑体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新闻舆论工作的方针原则、能力建设、工作重点、国际传播、队伍建设等方面形成支撑和保障。

在方针原则上,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确保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始终把团结稳定鼓劲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在能力建设上,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要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精准定位受众,善于设置议题,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追求时度效。

在工作重点上,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要牢牢掌握网上新闻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做强做大网上主流舆论。要不断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建立起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

在国际传播上,要坚定不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主动设置议题,发出中国声音,增强国际话语权。要加快打造外宣旗舰媒体,积极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把中国的声音传得更快更远。

在队伍建设上,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宣传思想部门要强起来,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把德才兼备、真正有“两把刷子”的干部选好、用好。

用新闻思想来武装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指导新闻舆论工作实践,才能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新闻舆论工作的神圣使命。深刻理解新闻思想的内在逻辑,可以使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思想上提高防止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侵蚀的“免疫力”。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上的,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反映。表面上看,追求“独立媒体”是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相匹配的。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对新闻媒体的控制无处不在,“政治正确”也一直是西方新闻舆论界的潜规则,西方新闻舆论界无不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为“政治正确”的前提。而在我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而且,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光明、正确的道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既是新闻思想的时代背景,也是新闻舆论工作者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石,沿着这条道路坚定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抵制住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侵蚀,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新闻舆论工作的神圣职责。

十二条工作方法内涵丰富言简意赅。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开门见山、语言朴实,运用了党员干部所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既便于理解,也易于操作。十二条工作方法涵盖了党委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既有对党委书记这个“班长”的要求,也有对党委这个“班集体”的要求;既有对党委班子成员相处艺术的要求,也有对党委委员向群众学习的要求;既有对日常工作方法的要求,也有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要求。其内容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强调党委书记的重要作用。党委书记职责重大,作用关键。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要把这个班带好,的确不容易。党委要完成自己的领导任务,就必须依靠党委“一班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指出,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要向自己的“一班人”作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要把这“一班人”指挥好,“一班人”动作要整齐。“班长”要先做学生,再做先生,做到“不耻下问”。这充分体现了“班长”作为“关键少数”的重要作用。

二是论述具体的工作方法。要“互通情报”,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班长”和委员还要能互相谅解,寻找彼此共同的语言。要学会“弹钢琴”,十个指头都动作,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要“抓紧”,党委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因此要胸中有“数”,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要“安民告示”,开会要事先通知,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并且早作准备。要“精兵简政”,讲话、演说、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

三是强化工作作风建设。搞好党委会工作需要健康的党风来保证。要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注重团结党外人士。不要嫌弃我们当中犯过很大错误的人,要准备和他们一道工作。要力戒骄傲,这对领导者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团结的一个重要条件。要划清两种界限,即革命和界限,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的界限,同时还要弄清它们中间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

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同志《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历久弥新,对于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学习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学习掌握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凡事都要讲政治。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党的政治建设,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全篇确实是在讲工作方法,但联系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来看,文章自始至终都在突出强调“讲政治”这一重要思想。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方针》中指出,“一个队伍里头,人们的思想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经常是不整齐的”,“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我们今天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要学习其中蕴含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求,着力增强“四个意识”,特别是看齐意识,做到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经常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坚决纠正偏离和违背党的政治方向的行为。

第二,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书记是“一班之长”,当好“班长”,既要有坚强的政治定力,又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更需要大力发扬党内民主。《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指出了民主集中制在党委会决策中的极端重要性。多次强调一把手的作用,强调“执行民主集中制,一把手以身作则很关键。要把一把手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各级一把手自觉坚持集体领导,带头发扬党内民主,严格按程序办事、按规矩办事,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学习《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就要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不能一个人说了算、把“班长”变成“家长”,要在实际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搞“一言堂”。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沟通思想,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使整个班子形成坚强的领导集体。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改革始终沿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肯定改革成绩,不走封闭僵化老路。

科学评价改革历史,有效应对否定改革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必须旗帜鲜明地肯定改革成绩,充分重视改革开放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为全面深化改革、避免封闭僵化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这一历史意义首先体现在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动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迎来了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牢牢把握改革开放正确方向,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陷入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境地。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实现平衡充分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在改革开放上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改革开放的旗帜必须继续高高举起,改革开放的成绩必须充分肯定,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必须牢牢坚持。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它把党和人民从僵化思维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以科学态度对待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制度保障和价值引领。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生命力,就在于实行了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必须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改革开放过程中既有成绩,也有问题,但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得到解决,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继续通过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经过经济社会40年的快速发展,原有社会矛盾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但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应当看到,这些矛盾是前进道路上的矛盾,这些问题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既要充分估计全面深化改革所遇到的障碍和阻力,又不能借此否定改革成绩、歪曲改革实质,而要在正确把握问题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除了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

明确改革方向,不走改旗易帜邪路。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推动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始终坚持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排除各种干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制定的政策、创立的理论、取得的成绩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对改革开放前艰辛探索的继承和发展,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不同历史时期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加清楚地判定改革性质、明确改革方向。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看待两者关系,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更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两者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为实现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探索的完整历程。

改革开放是立足中国实际的内生演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应当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治理模式,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改什么、怎么改,必须牢牢立足中国实际和发展需要,有些不能改的,再过多长时间也是不改,不能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如果不顾国情照抄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不仅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且还会因水土不服造成严重后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时代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证。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应对和战胜改革道路上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在当代中国,党是领导一切的最高政治力量,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和替代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能否有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永葆党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是全面深化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决定性因素。要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完善党内制度体系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能够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中流砥柱,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建党时的初心,也是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初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就是要继续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改革开放40年,我国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13亿多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大幅度提升,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但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人均指标在全球排名仍然比较落后,要使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美好生活,需要继续将改革推向深入。新时代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既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又要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历史性转变,充分关注人民日益广泛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改革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改革开放事业越前进,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解决这些发展面临的难题,不深化改革不行,改革方向错了也不行,必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大勇气和智慧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九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远大理想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其建党第一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非凡的责任担当和改写历史的非凡气魄。

从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到艰苦奋斗、星火燎原的井冈山精神;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古田精神到艰苦卓绝、一往无前的长征精神,从艰苦奋斗、理论联系实际的延安精神到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西柏坡精神,这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红色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生动诠释。历史表明: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身上与生俱来的优秀“基因”,成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的成功密码。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份初心与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践行、从未改变。从艰苦创业、为国争光的大庆精神到团结协作、战天斗地的红旗渠精神,从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到亲民爱民、知民为民的焦裕禄精神,从铁胆忠魂、忘我拼搏的航母精神到自主创新、精益求精的蛟龙精神,从守望相助、同频共振的扶贫精神到刀刃向内、抓铁有痕的改革精神,这些在新中国建设发展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不仅将中国共产党人不屈不挠、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写入史册,也将这份初心与使命融入中国共产党的血脉,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带着初心和使命写成的,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十

有一种东西无法表演,那就是自信.与打肿脸充胖子的包装、夜郎自大的`无知不同,自信来自文化上的自立和自重,这是我面对林谷芳先生时的第一感受.

作者:祝勇作者单位:刊名:书屋英文刊名:thestudy年,卷(期):“”(11)分类号:g0关键词: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十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由于长期的动荡和战乱,我们国弱民穷,人民生活极为窘迫。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人们生活还普遍处在比较贫穷的状况,还没有整体上解决温饱问题。富起来就是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况,首先是解决人民基本生存的温饱问题,并进而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新时期使我们逐渐富起来了。邓小平最标志性的话语就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从理论上纠正了对“富”的偏见,明确了对“富”的追求:“不能有穷的共产主义,同样也不能有穷的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发展上,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初的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而今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自豪地指出,“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在人民生活上,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改革开放初的171元增加到2.6万元。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当然,对中国来说,富起来还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提高总体水平,还要突出地解决共同富裕问题。

新时期富起来是在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富起来。毛泽东曾提出“以苏为戒”,走一条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邓小平在总结吸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实践,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看一个国家的道路好不好,最终要落脚到发展成就上来。今天的中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人民意气风发,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活力迸发,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根本原因”。毫无疑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光辉道路。

中国道路自信的感悟篇十二

2019年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40年来作出的重要贡献,对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做好新时代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如果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中枢系统”,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就是其在社会基层的“毛细血管”。1979年7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有关决议和地方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迈上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建立的探索创新之路。40年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为地方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地方人大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上展现更大担当作为。

永葆与时代同频的正确方向力,就要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条根本线。人大工作是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和维护党的领导地位是推进人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是发展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制度创新与保障。推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坚持党的领导是应有之义。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人大自身建设。健全建强地方各级人大工作机构,提高人大依法履职能力;坚持德才兼备、加大培训力度,从严建设地方人大工作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不折不扣落实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人大工作的根本遵循。

永葆与实践同步的科学前进力,就要精准对接决策与实际这两块结合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如何科学挥动“指挥棒”,统筹协调好地方工作力量,关键在写出“好乐谱”。在党中央的主基调下,将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决策部署“谱曲”,以地方实际“作词”,让地方人大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依法依规、实事求地推进,防止“一刀切”等与人民意志不符的情形出现,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既要注重总结创新提高,把守正创新贯穿工作全过程。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倡导“微创新”,相继将六项法规提请代表大会审议表决,实现大会立法常态化。更要强调交流合作进步,地方各级人大增进纵向上的交流、横向上的协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建立“混合编组、多级联动”的代表活动机制,提升代表履职能力,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服务地方发展大局。

永葆与人民同行的根本生命力,就要确保立稳立法监督与代表这三个基本点。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固本强基。不断发挥地方人大在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上的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制度保障,《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维护法律权威和公平正义。江苏省各级人大抓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重难点,持续跟踪监督,采取省、市、县人大协同联动,增强了监督实效。地方人大监督工作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想、带着方案干,构建监督大格局。充分发挥代表作用,深入推进“人大代表之家”“代表工作站”建设,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手段让代表与人民沟通更密切、联系更方便、工作更务实,为基层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

壮阔40年,中国民主之路越走越宽广。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下一个40年,我们必将行稳致远,展现人大制度的更大优越性、彰显人大工作的更强生命力、开创人大事业的更好新格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