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西藏第六次座谈会心得体会怎么写 西藏第七次座谈会的心得体会(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9 09:35:37 页码:7
西藏第六次座谈会心得体会怎么写 西藏第七次座谈会的心得体会(二篇)
2022-12-19 09:35:37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西藏第六次座谈会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林芝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直白县过去,长504.9公里,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峡谷。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怀抱南迦巴瓦峰地区的高山峻岭,冰封雪冻,它劈开青藏高原与印度洋水汽交往的山地屏障,像一条长长的湿舌,向高原内部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使青藏高原东南部由此成为一片绿色世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里最险峻、最核心的地段,是一从白马狗熊往下长约近百公里的河段,峡谷幽深,激流咆哮,至今还无人能够通过,其艰难与危险,堪称“人类最后的秘境”。由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环境恶劣、灾害频繁,构成人们很难跨越的屏障和鸿沟,其落后与闭塞,使墨脱成了高原上的“孤岛”、远离现代社会的“世外桃源”,至今少有人涉足。1994年,我国科学家组成一科学考察队,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才揭开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神秘面纱的一角。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它令世界瞩目和惊叹,令中国为之自豪和骄傲。

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1998年10月19日,人类首次徒步穿越世界最大峡谷。1998年10月28日,中国科学家正式确定大峡谷入口位置。

中国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滔滔大河突然转了一个直角,令人惊叹不已,叫人不可思议。门巴族向导说:“那是雅鲁藏布江在追赶弟弟妹妹呢!”传说冈底斯神山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老大叫雅鲁藏布江、老二叫狮泉河、老三叫象泉河,小妹叫孔雀河。有一天,冈底斯把他们叫到跟前说:“现在你们都长大了,‘好儿女志在四方’,正是你们闯荡天下、开阔眼界的时候了。”于是四兄妹各自奔流而去。老大雅鲁藏布江流到这里的时候,思念起弟弟妹妹。当天上的苍鹰告诉他弟弟妹妹都向南边流去以后,雅鲁藏布江焦急万分,立即卷起巨浪,拐了一个弯,向着印度洋方向匆匆忙忙呼啸而去,于是便形成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听了这一美丽的传说,再看那好像被雅鲁藏布江冲刷出来的峡谷,你不能不为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叫绝。

据科学考察得到的结论,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和江水冲刷形成的。它又长又深又窄,全长504.6千米,两侧高峰与谷底的相对高差达到6009米,最窄处宽度仅二十几米,可以隔着峡谷交谈,但从这边走到那边最少也要三天。它的激流至今没有一人敢于漂流,它的谷底至今没有一人能全程穿行。人们说,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后一块秘境。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在于它为印度洋的水汽穿越喜马拉雅山提供了通道。大峡谷之外,荒山秃岭,雪山高原,翻过山口进入大峡谷地区,顿然是另一番景象。谷底是奇花异草、亚热带雨林,山坡上生长着温带的常绿阔叶林,峡谷的高处则生长着松柏等寒带的针叶树。大峡谷的两边可以说是垂直的自然博物馆。青藏高原60%~70%的生物物种集中在这里,仅杜鹃花就有154种。在茂密的森林、灌木丛和草甸间,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在大峡谷的台地边,不时能见到藏族和门巴族同胞的木屋。河谷平原上,黄色的油菜花、紫白色的豌豆花,镶嵌在绿浪翻滚的青稞地里,好似一幅精美的水彩画。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中许多河段两岸岩石壁立,根本无法通行,所以至今还无人全程徒步穿越峡谷。相比其他三条大峡谷,谷地中都有路相通;科罗拉多大峡谷,游人可乘牲畜在谷地中穿行游览;科尔卡大峡谷,游人可徙步沿谷地旅游;喀利根德格大峡谷,谷地中村庄星罗棋布,沿谷地的小路是当地发展徒步旅游的主要路线。就水道而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河段,河水平均流量达4425立方米/秒,远远超过67立方米/秒的科罗拉多河和另外两条河流,其河流流速高达16立方米/秒,水流湍急,这是因为雅鲁藏布江从接近大峡谷入口水面海拔2910米跌落到流出西藏自治区155米,只有500多千米的距离就跌落了2755米。跌水相连,至今未有人能漂流进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其水流的险恶程度也远在诸峡谷之上。

整个大峡谷的自然景观可以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秀甲天下”概括。谓其秀甲天下,主要是指无论在秀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都独领风骚。就广度而论,大峡谷是山秀、水秀、树秀、草秀、云秀、雾秀、兽秀、鸟秀、蝶秀、鱼秀、人秀、村秀……不仅如此,大峡谷的秀还有其深远和雄伟的内涵。例如大峡谷之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溪流、帘帘飞瀑直至滔滔江水,固态、液态、气态、雪花、溪流、大江、秀丽深入到水的各种形态、各种尺度规模。而从力度来看,数百米的飞瀑,16米/秒的流速,4425立方米/秒的流量,其力度甚为壮观。再如大峡谷之山,从遍布热带季风雨的低山一直到高入云天有皑皑雪山无一不秀;茫茫的林海及耸入云端的雪峰给人秀丽的感受更如神来之笔。生于斯长于斯的众多的生灵,更以其独特的形体和生命的活力迸发出秀丽的光彩。

雅鲁藏布大峡谷使全球热带气候北移了六五百千米,是世界上同纬度最大的降水区,是全球抬升最快的地区。

20xx年10月23日,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长江三峡、怒江大峡谷、澜沧江梅里大峡谷、太鲁阁大峡谷、黄河晋陕大峡谷、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太行山大峡谷、天山库车大峡谷。

200xx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地理学会成立百年、我国近现代地理学创立和发展百周年之际,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的评选活动[1]。其中就包括1994年雅鲁藏布大峡谷论证为世界第一大峡谷。

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大峡谷核心无人区河段的峡谷河床上有罕见的四处大瀑布群,其中一些主体瀑布落差都在30—50米。峡谷具有从高山冰雪带到低河谷热带季雨林等9个垂直自然带,麋集了多种生物资源,包括青藏高原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堪称世界之最。 雅鲁藏布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雅鲁藏布大峡谷长504.9公里,平均深度5000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环境十分恶劣。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堪称“地球上最后的秘境”,是地质工作少有的空白区之一。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

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0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80米,长40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199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的科学正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1991和1993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先后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探险考察。1994年刘东生等论证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峡谷,峡谷全长496.3公里,最深处5382米[2]。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2133米,长37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长90千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大峡谷地区是青藏高原最具神秘色彩的地区,因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被科学家看作“打开地球历史之门的锁孔”。因此,大峡谷地区的地质调查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是青藏高原地质大调查的主力军之一。1999年以来,先后承担和完成了西藏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和青藏高原空白区地质填图、青藏铁路沿线资源矿产基地调查评价、西南三江有色金属基地调查评价项目中的部分子项目。其中在大峡谷地区开展的1:20万波密幅、墨脱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被科学界称作是本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发现之一。它是中国几代科学家经过长期艰辛努力后蓦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二十多年间,众多学科的中国科学家曾先后8次进入该地区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1998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由科学家、新闻工作者和登山队员组成的科学探险考察队,历时40多天,穿行近600公里,在深山密林、悬崖陡峭、水流湍急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区域开展了异常艰辛的科学探险考察活动,获取了大量科学资料,领略和探索了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奇观,实现了土著居民以外的“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壮举。

在40多天的徒步穿越考察中,有关专家在大峡谷地区精确测绘了大峡谷的深度和谷底宽度,掌握了极为重要的实测数据。地质、水文、植物、昆虫、冰川、地貌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和数千种标本样品,为大峡谷的资源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此次考察中不仅确认了雅鲁藏布江干流上存在的瀑布群及其数量和位置,而且发现了大面积濒危珍稀植物——红豆杉、昆虫家族中的“活化石”——缺翅目昆虫。

科学考察证实,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山地,是“植物类型天然博物馆”、“生物资源的基因宝库”。同时,大峡谷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俯冲的东北挤角,地质现象多种多样,堪称罕见的“地质博物馆”。

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世人有着神奇的魅力,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祖国的珍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珍贵自然遗产。

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后,大峡谷地区的科学考察、资源勘测工作正式列入议事日程。1999年中国地调局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拉开了该地区大规模、深层次、全方位的资源大调查序幕。河南省地调院以其在西藏十余年奋战的良好信誉和高原工作经验及雄厚的技术人才优势,在众多竞标者中一举夺魁,承担了国家地质工作重大专项——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部位《1:20万波密幅、墨脱县幅区域地球化学测量》。

河南地调院38名地质工作者组成的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队自20xx年3月20日出征后,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克服了许多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大峡谷全区进行了网格式全面考察。他们行程26000余公里,完成测量面积7938平方公里,系统采集各类地球化学样品2102件,测试分析化学元素达42种之多,获得基本数据63252个,首次获得了程度最高的地质资料。这是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首次对大峡谷进行大规模、深层次、网格式、系统性地质大调查的国家级科学考察。

通过考察,新发现综合地球化学异常因。并初步查明了大峡谷地区生态地球化学背景,为防治地方病,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及制定大峡谷护开发规划提供了依据。

河南地质健儿在圆满完成科考任务的同时,还拍下了4000余张大峡谷风景照片、工作照片和数十盘珍贵录像资料,并从中筛选出精华部分,编辑出版了《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精美画册。画册真实记录了地质科考队员在大峡谷的生活、工作情景和大峡谷地区特有的自然地理景观,以地质队员特有的眼光从艺术角度对大峡谷地区的科考报告作了重要补充。

雅鲁藏布大峡谷为aaaa级景点

有关西藏第六次座谈会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时光荏苒,来到雪域高原西藏已经快半年了,回想这半年的经历,收获良多,也感触良多。

以前对西藏的印象,是通过电视、书籍和网络了解的。雪域高原的秀美景色、藏传佛教的神秘和朝圣百姓的虔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心里慢慢有了一份西藏情节,一直想着,有机会要来西藏看看。

记得刚得知自己要援藏一年时,心里是既期待又忐忑。期待是终于有机会来这遥远、神秘的雪域高原了;忐忑的是自己能否适应高原的环境、顺利地开展工作。随着进藏日期的临近,进藏之行成了妻子和父母日常最最关心的内容:高原反应、饮食习惯、身体状况……。成了他们每天谈论的话题。

xx7月15日,带着亲人的挂念和领导的关心,开始了我的援藏之旅。

当飞机抵达机场时,受到了日喀则卫计委和医院领导的热情接待,看着手中洁白的哈达,望着头顶的蓝天白云和四周的巍巍群山,当时是紧张和兴奋的。

到达的第二天,传说中的高原反应如期而至,开始感到胸闷气短、头痛、恶心、腹胀、腹泻、夜间失眠。走平路就像爬山一样气喘吁吁,血压也升高了,心率那些日子维持在100次/分以上,血氧饱和度75-83%……经历近一周的调整适应,终于逐渐适应高原生活,开始投入到日常医疗工作中。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可能是西藏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工作流程比较科学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了。去年在援藏专家和日喀则市人民医院超声科同仁的努力下,超声科顺利的通过了三甲评审,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科里的机器设备得到了更新,但是人员的配备相对不足,整个超声科有6名医生,承担了平时门急诊病人和体检任务,以及危重病人床边出诊的检查,另外要排夜班值班。平时工作相当繁忙。

通过两周的调研,发现这边心脏超声检查主要停留在对影像学的描述,缺少具体量化的评估测量数据,对临床医生诊疗尚不能提供有效的信息;在就诊流程上,预检没有按不同检查脏器有效分流病人,使得一些腹部检查空腹的病人等待时间过长;本地医生对心脏超声检查的理论知识、经验和自信心相对不足等。

针对调研所发现的问题,与本地主任协商后,制定了超声科科室发展计划,参考上海超声质控标准,进一步规范超声检查的操作标化流程及报告书写规范化。在患者候诊方面进一步优化流程,将心脏超声检查等不需要特殊准备,检查所需时间又长的项目进行分诊与预约。减少空腹患者的等待时间,合理安排检查顺序,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做到方便患者,有序候诊。

对于本地医生对心脏超声检查的理论知识、经验和自信心不足的问题,通过“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帮带”活动与超声科4位本地同志结为帮带关系。在科室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坚持每月安排一名学员跟学,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很高,经常放弃出夜休的时间跟学。通过建立微信带教群,将心超的理论知识要求学员掌握,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学员不懂就问,不会就学,鼓励学员多实践独立操作检查,指导检查过程中碰到异常征象时的检查思路和注意点,增强学员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通过“我做你看,你做我帮”的手把手带教,指导学员把已学到的知识和技术应用日常临床工作中。

由于西藏是高海拔地区,低压低氧,因此,这边先天性性心脏病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较高,在平时工作之余,我通过网络查阅了许多相关文献,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了巩固,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并将最新的诊疗规范、指南与学员们分享。让他们了解目前对这些疾病的诊断手段有哪些,其他检查的优劣,甚至主要的诊治原则,观察随访的重点等。经过半年的帮带工作,各位学员已熟练掌握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规范化测量技能及正确报告书写,提升临床诊疗对超声心动图数据的信任度,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另外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建立了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远程超声会诊中心,并随之进行了多例实时远程超声会诊,背靠上海大后方,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实现了部分疑难重症患者的异地会诊和本地治疗。

作为“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多次参加参加下乡巡诊,福利院送医送药活动,及深入周边地县卫生院进行调研,并参加当地广播电台的《健康讲坛》节目,加强超声检查知识的科普宣传。

高原工作的确不易。当每天检查完病人,组织每一次科里业务学习,讲课后都会觉得很累。当看到藏区病友那一张张淳朴、善良、充满感激的笑脸,以及所带学员们信任、尊重的目光时,会觉得自己任何辛苦付出都是值得的。自己的真诚也换来了藏区同胞们的友谊,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藏区同事们肯定。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朋友和后方医院的支持。

我相信援藏这一年的经历,将是我人生宝贵的财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