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1:10:49 页码:8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优质10篇)
2023-11-09 21:10:4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所得到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写心得体会时,可以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主要观点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大家在撰写心得体会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这些范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经验和教训,包括学习、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别人的成功和失败经验,积累知识和智慧,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找到启示和借鉴,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和启发。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第一段:引言(200字)

教育名篇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资料,其中包含了许多经典著作和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在读教育名篇过程中,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渐渐对教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下面将从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标、教师角色、教育方法以及教育与社会关系等五个方面,谈谈我在读教育名篇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教育的本质(200字)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教育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仅是熟练掌握知识点。教育是一种全面的过程,它不仅仅是在教室里进行的,还包括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读教育名篇让我更加意识到教育的本质,明确了培养人的目标和方向。

第三段:教育的目标(200字)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传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同样重要。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读教育名篇,我认识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性,明确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追求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第四段:教师角色(200字)

教师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朋友。教育名篇中多次强调教师的作用和责任。教师应该具备高深的学识,同时还要具备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读教育名篇让我对教师角色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白了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要求和责任。

第五段:教育方法与社会关系(200字)

教育方法的选择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教育名篇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还应该与社会紧密联系,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教育方法的改革也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紧跟时代的要求,关注技能培训和终身学习等新要求。读教育名篇,我明确了教育方法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明白了教育应与社会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教育方法。

总结(200字)

通过读教育名篇,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才的过程。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方法的选择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需要与时代的要求相结合。我将继续学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为培养更多的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读了这一段是这样写的:“(一)是自动要读书的;(二)是经劝导后才愿读书的;(三)非强迫不愿读的。我们就经验上观察,十人中怕有三人或四人非强迫是不行;此外还有二人或三人,有了强迫的办法就可赶快去读。所以强迫是必要的。”

读到这里,不由想起自己,不由进行自我对照,自我剖析起来:就平常的看书,我勉强可作第二类人,“经劝导我是愿意看书的”,我平常一直阅读相关教育杂志,这个习惯被我称为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条捷径,其实现在想想也许这是自己惰性的一个表现。

就这次学校提倡的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并且写心得,我那只能是第三类人,“非强迫不愿读的”。因为要我自已选的话我是不会主动去读这本书的。但是如果没有这次的强迫读书,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感慨。所以对我来说,强迫是非常必要的。回想起自己以前的一些经历,似乎突然醒悟到自己就是在一次次的被迫中一步步的成长起来。

文档为doc格式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了解获缺的。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匪浅。

“从做中学”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全部教学理论基本市场导向。杜威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行动的副产品,所以教师要通过‘做’,促使学生思考,从而学得知识。”杜威把“从做中学”贯穿到教学领域的各个主要方面中去,诸如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都以“从做中学”的要求为基础。形成了“不仅塑造了现代的美国教育,而且影响了全世界”的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格外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假说。“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之事怎样做就怎样教,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在陶行知先生艾氏林,“教学做合一”实际以及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之事怎样做就怎样教,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教学做合一”并不是“从做中学”的翻版,陶行知对杜威的继承,也是批判的、改造的、创新的,有的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杜威的“从做中学”是以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据的,具备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较为明显性质。“从做中学”虽然强调“做”,但把“做”当做是人们的生物本能活动活动。杜威指出人有四种基本的本能:制造本能、交际本能、表现本能和探索本能。而所谓本能,依他的理解,是与生俱来、无需经过学习、自然会知、自然会能的一种“人性与行为”。由这四种本能的需要产生了人的四种能够兴趣,即制作、语言与交际、艺术表现和探究发现的兴趣。这些本能与兴趣提供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和下意识动力。于是,他把“一整天的时光分为四期,叫儿童做下面四件事体:就是游戏、说故事、观察及手工。”他认为这正是儿童的自然本能生长的要素所决定的最好的。可见,这里的“做”只是一种第一种完全符合生物本能要求、抛开一切社会基础的“活动。”

“教学做合一”中的“做”却不是这样。陶行知给“做”下的定义:“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类型: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这就是说,这个“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强调了“行”是取得知识的源泉,认为“亲知是一切基础知识之根本”,这是具有唯物主义风险因素的。

“从做中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员与课本不复成为学生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以及身体的全部,都是知识的渊薮。而教员变成发起人,课本变成试验品。”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主导,而只是起一种从旁协助学生参谋长活动的参谋调节作用了。这是一个极其重要变革。但并未从本质上阐明师生关系,阐明教师该怎么做。“教学做合一”第三大特质是“以教人者教已”,说的是:若想在做上教者,先必得亲自实弹射击一番,即首先在做上学。陶行知先生在《以教人者教已》一文中曾这样表述过这样思想:“‘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之亲切。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就自然而然的格外看清楚了。”这是对教师素质的上述要求,与“教学相长”的思想也是类通的。“教学做合一”的具体方法中,“连环教学法”之“我教你,你教他,他又教他”,“艺友制”之“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传递先生制”之“即知即传人”,“小先生制”之“运动式做做地发动小学生来做小文达”等等。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志强改造旧教育、基础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先生散文家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得到贡献。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小学教师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海外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绝非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自学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工具找出来,并且需要利用这种经验历练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圣埃蒂安德。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可能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外在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总之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终于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教育工作的德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问题他对自身成长期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皮肤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至于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妄自菲薄为重,考虑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注意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为定是有期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会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捷尔恩河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革新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的进步,工作效能之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社会变革”。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人,是人类的传承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我国近世教育家夏丐尊说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出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自学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授业,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无法启发不能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学生,探知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自然地理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难以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看到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见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制订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反对他的英语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相互之间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责任意识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精准度。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习中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环境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塞雷县,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会,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地理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展现出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带头作用也教师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中学教师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客观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工作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心没有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同样的教师下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最底层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很高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大多数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无声无息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时常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教会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要学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有,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则要采取不同的南方人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身体的灵魂,让我们在一个鸟鸣的早晨,在一个雨后的黄昏,在一个宁谧的深夜去听完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的人。先生之最多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战略合作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努力抓住时代规律,培养出来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我希望每一个可爱的小朋友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愿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做做一名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教师!

陶行知先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人类贡献的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教育家。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同学们景仰的"万世师表"。先生的名言虽然简朴,却极富哲理,并且贴近我们的教育世界,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先生的"为人、为学、为师"这六个字不知什么时候已悄然印入我的心田,深入到骨子里,给我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为师先为学,为学先为人。

(一)"为人"诚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句名言,意即身正才能师为人范。他道出了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精,较高的整体素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应有良好的。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可能需要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培养人才,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道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试著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陶行知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他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无论如何的道德修养教育,以不倦的教诲,谆谆善诱,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情操。陶行知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以身立教,辛勤耕耘,培育桃李,为各族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作出以下巨大贡献。是啊!在学生面前,教师是一个榜样,是一本书,是一幅画,小学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道德风尚是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因素和力量。

(二)"为学"严谨。

教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承担着重要愿景,因此必须应该具备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历史学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学术恶习和学术道德。当今时代,新知识层出不穷,知识更新周期不断延长,每个人都需要加强学习、终身学习。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飞速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热爱学习、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楷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永远无止境的。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统计学家,不做一个教书匠。他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

记不清曾有多少个夜晚,我端坐在桌前,以笔为伴,以书为侣,精心地设计着一份份教案,为某个教学内容环节苦苦思索,为突然闪现的灵感而喜悦。因为我清楚地知道对于要讲解的教材,只有深入钻研,教学中会才能得心应手。当我走进教室看到讲台下几十双晶亮如星星、几十张笑脸天真如蔚蓝的天空,我的心里特别地踏实。因为我知道,我窗前那盏疲惫的灯一定会照亮孩子们心中希望的灯!

和老同事们的热烈切磋,到外面的取经学习,一本本教学理论、教科研杂志开拓了我的视野,充分运用了宝贵的经验,为我的教学注入了活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就必须要善于利用时间,做一个严谨笃学的人,像海绵吸水那样孜孜不倦地读书,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通过刻苦钻研和积极推动实践,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面目以新的姿态与新的风貌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达致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志强曾精辟地指出:"暴力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全面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刻骨铭心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哲理,就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断创新,有所建树,全面实现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做"。如果我们满足于一幅标语、一个口号、一种形式,则新课改就很难取得理想取得的实际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总是扶持自己多想一些总是困难,少一些畏难;多学一些理论,少一些空论;多做一些行动,少一些被动,自觉接受新课改"三个挑战",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挑战,教育角色的转变与严峻考验,教育圣皮耶尔县方式及技术革新与挑战。在新课改实践中,养成剖析反思的习惯,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践问题,从而不断重塑潜意识,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课堂教学是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塑造灵魂,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老师发挥才智,奏响青春乐章的立体大舞台。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高中学生未来社会的新型人才,也为了成就我们最美丽的事业,我愿意在三尺讲台上为,为学生演奏最美妙的人生乐章。

教师是一项需要献身的演艺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激情的事业。"为人、为学、为师"即便要全身心地投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当我再次咀嚼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时,觉得做教师升华了我的生活,铸造了我的信念,萃取了我的人生真谛,也让我看到了更高层次的幸福源泉。

教师朋友们,让我们做松树吧,播撒绿荫的同时也壮大着自己;让我们做一条河,灌溉田地田地的同时也宽广着自我;让我们作一条路,虽然千压万踏飞奔也能延伸自我!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最近,我再次品了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后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让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问题。它又像一位长者,在告诉我一些经验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这位老人,尤其是他认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对我帮助最大。他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简洁明了的一句话却又包含着多么深刻的涵义。“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可以一辈子受用”。而这“一辈子受用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为教师的我们做一名引领者,来伴同孩子们成长。

读着叶老的话,想想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更感觉好习惯的重要性。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由于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反复,出现波动,但好习惯又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不仅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讲求方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并牢记“正人先正己”“身教重于言教”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则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时到校,自己就绝不能迟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时对孩子说明情况。要求孩子爱护环境,教师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爱护环境的楷模,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见到地上有纸屑能主动弯腰捡起来。孩子见到老师这样做,自然就会向老师学习,主动捡纸,爱护环境。

例如要求孩子认真完成作业。这一要求对于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容易达到的,但对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况,对于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严格要求,决不妥协;对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要帮助,并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对学习不产生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慢慢让孩子养成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及社会阅历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过大或过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给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体,如要求孩子遵守纪律,认真学习,孩子感觉要求较广泛,需要注意的点很多,反而不知该从何做起。不妨将这一要求具体细化为:上学不迟到;上课认真听讲;对人有礼貌,见到老师主动问好;每天都要按时完成作业;爱护校园环境,见到纸屑、垃圾主动捡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课要安静、守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行,轻声慢步讲文明……这样孩子就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当他们把这些要求都做到时,好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对孩子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师益友,走进孩子的心里,尊重他们充满个性的想法,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学校及社会生活当中。班级内六十多个孩子生活在一起,难免不发生矛盾和冲突。但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孩子往往都是找别人的错误,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并能极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管心中再生气,与孩子谈话时都要心平气和,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就事论事,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动辄就大声训斥,采取高压政策,甚至挖苦讽刺孩子,或是拉旧账。这样做不仅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

一个班级十多个学生,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响、激励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调动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积极因素,教育、引导、激励孩子们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班上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在班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争氛围,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同时还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习惯故事等,加强孩子对好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并有意识地向榜样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长每天与孩子在一起,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一定要向家长说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并明确提出希望家长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对部分不能理解学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对、偏袒、娇惯、甚至放纵自己孩子的家长,要多与他们沟通,告知学校的理念,得到他们的理解,形成共识。对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长,要多与他们交流、探讨,教给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导他们正确、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长,与他们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帮助教育孩子,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对人的工作,只要我们能用心思考,努力实践,帮助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相信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杜威教育作为现代教育领域的巨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民主与教育》中的名篇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翘首以待的“圣经”。通过阅读和研究杜威教育名篇,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找到了更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杜威教育名篇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品质。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段:学生中心的教育方法。

杜威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他主张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探索,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义。这种教育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深度。对于我来说,这一方法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第三段: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在杜威教育名篇中,他强调教育和社会的密切关系。教育应该与社会紧密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和需求。他提出了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来学习和成长。这种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我深深认同这种教育理念,教育应该服务社会,培养有担当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四段: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

杜威教育名篇中,他提出了个体差异教育的理念。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教育应该尊重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这一理念让我深刻反思了我在教学中的做法。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特长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第五段: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杜威教育名篇作为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贯穿于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通过研究和实践杜威教育名篇,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需要引入更多的实践教育和学生中心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教育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的需求。

总结:杜威教育名篇是一部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它以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掌握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并为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杜威教育名篇的理念与实践融入到我们的教育中,为培养有担当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努力。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猜你正在找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人性的灵魂,让我们在一个鸟鸣的早晨,在一个雨后的黄昏,在一个宁谧的深夜去听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努力把握时代规律,培养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我希望每一个可爱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愿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做一名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教师!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暑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读后感《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在读到“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我们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道德的奠基人,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三尺讲台,关系未来。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我们心中的一泓清泉,它荡涤着人性的灵魂,让我们在一个鸟鸣的早晨,在一个雨后的黄昏,在一个宁谧的深夜去听它,品它,看它。陶先生说:“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今天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努力把握时代规律,培养并发扬创新精神,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我希望每一个可爱的孩子都能健康茁壮的成长,我愿为此付出毕生的精力!做一名让人民放心满意的教师!

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教育所影响和塑造。而杜威教育理论作为教育领域里的重要思想,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杜威教育名篇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杜威教育的魅力和教育的力量,也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我看到了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人们具备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健康地生活和发展。这一点让我深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我发现了“体验教育”的重要性。杜威认为学生通过经验来学习,而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他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和经历来获取知识,并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深觉这种教育方式的独特之处,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牢固和实用。

然后,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我意识到了教育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杜威提出了“个别教育”的思想,即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而优秀的教育者应该能够认识和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并根据其需要进行个性化教育。这种个体差异的关注对于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才能够给予他们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指导。

最后,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我看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杜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他主张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通过互相帮助和批评,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掌握。我深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综上所述,杜威教育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杜威教育名篇中,我深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通过体验教育、关注个体差异和合作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展并取得成功。我相信只有将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