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如何写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如何写好(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0 03:36:31 页码:9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如何写 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如何写好(4篇)
2022-12-20 03:36:31    小编:ZTFB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描写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摘要:《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专业主干课、核心课和必修课,本文对该课程的相关课程设计从课程设置思想和教学目标、设计题目、任务要求、考核、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

通过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撰写规范的设计说明书,并绘制出标准的固体制剂生产工艺流程图、车间平面布置图等施工图纸。

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关键词: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制药工程;课程设计

制药工程是以药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为主并相互交叉的新型学科[1]。

制药工程专业经十几年发展,开办院校目前已增至二百多所[2]。

《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3-5]是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核心课和必修课,该课程的前身是《制药工程基础》,

xx年学校重新修订了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对该课程增加补充了车间设计等相关内容,将课程的名称改为《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强化了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工程设计等能力的培养,同时对该课程的相关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这些新内容和新要求,在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我们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

1课程设计的设置思想和教学目标

(1)设置思想《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设计在学习《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理论课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熟悉制药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

能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技术资料、国家技术规范、正确选择公式进行设计计算,运用简洁的文字、图形和工程语言正确表述设计思想与结果。

(2)教学目标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先修了《机械基础》、《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制药工艺学》、《中药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由《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教学环节可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程设计需要学生运用制药工程中各类典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基本构造及设计计算等知识,完成制药设备与车间的设计,通过该设计,学生应主要掌握工程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等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获得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的工程计算能力、设计及绘图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获得初步独立从事制药工程设计的基本素质。

2课程设计的题目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安排在大四第七学期,完成《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的理论课教学后进行,由于前置课程《中药药剂学》、《制药工艺学》、《化工原理》等相关专业课已经学习,学生对制药的整个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固体剂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剂型,在药物制剂中约占70%,有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膜剂等多种剂型。

在车间设计类型中,我们选择了最常见的固体制剂车间设计[6-8],药物剂型选择了应用较广泛的三种类型片剂、胶囊剂、颗粒剂。

主药药物名称则每年结合学生在第六学期开设的《中药药剂学》的综合性实验的内容,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自主开展药物的选择、剂型的确定,查阅文献来确定药物的处方、制备的方法。

课程设计就以此为依据,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如何将实验室的小试实验转换成工业化生产,确定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固体制剂车间的设计,并将设计成果以图纸和设计说明书的形式表现出来。

3课程设计的任务要求

本课程设计的时间是二周,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份设计说明书的撰写和两张a1号图纸的绘制。

(1)设计说明书要求学生根据任务书确定的药物剂型,通过查阅文献自行确定固体制剂的生产工艺,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整个工艺流程,绘制工艺流程的示意图(框图),在示意图上标注洁净区和一般生产区的具体划分。

根据任务书给定的年产量说明生产的年工作时间、生产班制、生产方式,绘制排班表,进行相应的物料衡算;然后依据工艺流程、物料衡算的结果进行设备选型及计算,绘制设备一览表。

设计车间的平面布置,要求对车间设计进行说明,包括人流物流走向、洁净区划分、人净物净措施、安全防火措施等,给出车间总面积、洁净区和一般生产区面积等参数。

最后列出主要参考文献,对整个设计工作进行总结。

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提纲举例:①设计任务;②设计概述;③工艺流程;④物料衡算;⑤设备选型及计算;⑥车间设计;⑦总结。

(2)图纸要求学生完成两张(a1)图纸的绘制,分别完成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pid图)和车间平面布置图。

带控制点的工艺流程图要求标注出全部的设备、管件、阀门、管道等,车间平面布置图须注明设备名称、位号,标注各房间名称,在图中标注洁净区划分。

4课程设计的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综合考虑出勤、过程表现、课程设计图纸、说明书的质量和答辩情况等环节,最终成绩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定。

设计考核的内容包括:设计说明书(说明书内容是否完整、正确,文字表达是否简洁、清楚)、图纸的质量(车间布置是否合理,图纸表达是否规范、正确,图面是否整洁、清楚等)。

具体评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定:(1)查阅文献(10分):在课程设计任务书中仅给出生产药物的名称、剂型和年产量,具体的生产工艺需要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进行综合比较来确定,考察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加工各种信息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设计说明书(30分):主要考察工艺流程设计的合理性、物料衡算的准确性、设备选型及计算的合理性、车间布置设计方案的详细程度及书写语言的流畅性等。

(3)图纸质量(30分):考察工艺流程绘制、车间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图样绘制与技术要求符合国家标准,图面质量及工作量符合要求。

(4)答辩及过程表现(30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设计的要求,答辩时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整个设计内容、准确回答提出的问题。

5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

(1)课程设计前期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进行设计动员、提前下达任务书,进行有关说明。

将《生产工艺实习》课程与本课程设计相结合,带领学生参观学院和企业联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深入药厂的固体制剂车间,通过工程技术人员现场介绍指导加深学生对固体制剂车间设计的理解,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

(2)课程设计中期在学生设计方案基本完成后,进行中期检查,审查学生确定的工艺流程、车间方案设计是否合理,如发现有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课程设计考核答辩课程设计结束后进行答辩验收,主要检查设计说明书、图纸的质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表述的能力。

对设计有误的地方,指导学生进行修改。

6结语

本文以《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设计这门核心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课程设计的设置思想和教学目标、题目、任务要求、考核、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通过有益的尝试,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撰写规范的设计说明书,并绘制出标准的固体制剂生产工艺流程图、车间平面布置图等施工图纸,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日生,张洪斌,徐红梅,等。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2(3):39-41.

[2]张珩,喻发全,张秀兰,等。制药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j]。药学教育,2015(2):21-25.

[3]潘林梅,李存玉,朱华旭。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制药设备与车间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6,27(27):3883-3885.

[4]刘艳飞,刘珍宝,彭东明,等。制药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5):128-130.

[5]万春杰,王存文,张珩,等。药物制剂设备与车间工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j]。药学实践杂志,2011,29(2):158-160.

[6]韩丽娟。浅谈固体制剂车间的工艺设计[j]。广东化工,2016,43(11):124-113.

描写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新教材强调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新教材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实验的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取科学实验的方法。即初中化学新教材已注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从注重知识走向注重活动。

一、从书本走向生活

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意义失落中艰难前进,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初中化学新教材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不过分强调书本知识的逻辑关系。新教材改变了学科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科学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了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

二、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不能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多了,探究活动多了,教师就可以省力了。不能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而放弃了教师的责任性和指导性。恰恰相反,从学生发展出发的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难度更大了,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组织更费力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了,需要教师更多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描写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20xx年11月22日,我们xx乡山东头初中,全校统一组织家长到学校开课,开课组织得很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全校共有429名学生,应到家长429名,实到401名,全校出勤率93%,其中九1、九2、九3、八2、八3、七2、七3、出勤率都在95%以上。另外通过电话等手续请假的家长16名,真正缺勤的家长仅仅2名,这说明家长对家长学校很重视,家长很支持学校的工作。

<>,首先开课前就检查了授课教师德备课,组织观看了有关的光碟,开课前三天让学生口头通知家长开课日期,开课前一天,书面通知开课日期和详细地点并准备好了点名册,开课当天提前2小时,各班在黑板上写上“授课题目: 授课人: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等内容,在每一张课桌的左上角,贴上了相应家长的坐标,内容有“家长姓名 学生姓名 我最近的奋斗目标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等内容。

其次各班教师在教室里进行授课,针对本班的实际,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教师特别注意多讲学生的发光点,在讲缺点时,教师讲得很策略,同时,家长也将学生在家的表现,反馈给教师,每一位教师都认真地做好了笔记,对今后教育学生有了第一手材料,这一段时间一个半小时,有些家长放学了还找教师或班主任教师个别谈教育学生的方法。这说明家长对教师很信任,同时也说明教师备课很认真,说到了家长的心坎上了。

<>,我们采取轮流使用的方法,分九年级;八年级;七年级三个组,每组看一个小时的专家讲课,家长看得很认真,效果很好。

<>85%的家长都带了书,有些家长是忘了带书了。因为我校当时的家长定书情况很好,全校定书共400余本,达到了90%以上,不少家长反映,平常在家没有事的时候,看一看家长课程,对家长课程中专家的提示,应该教育孩子的方法,家长应该如何配合等,家长从来都不知道,有的时候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甚至是错误的方法,说明家长对家长课程的认识很好。

会前学校统一发了家长入学通知书、家校联系卡,发给每位班主任一份班主任工作要求,会后每个班级上交了点名册、备课 、总结体会、本堂课的典型事例,回收了家长作业。

总之,我们这次组织的家长课程牵手两代教育组织得很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次开课,我们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下,准备将学生的成长档案袋摆放在家长的课桌上,让家长们观赏一下自己孩子的劳动成果;在每张桌子上摆上一杯水,配齐学生服务员,让孩子也给家长服服务;每人给自己的家长写一封信,信中必谈自己对家长的感恩之情,必谈自己的远大志向,谈自己对父母的要求,谈自己的承诺等等,这封信不用封口,不贴邮票,在信封的上端写上入会人的姓名(爸、妈、爷爷、奶奶、哥哥、姐姐等)。

描写课程设计与评价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

本学期担任了四年级《布贴画》的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学期即将来临,本人现将校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1)导向性与协调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谋求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防止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2)时代性和先进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育资料应及时反映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时代文化趋向,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地域性和个性化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以具体地区、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利用当地或学校教育资源,反映地方或学校文化,充分体现地方或学校的特色,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4)选择性和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教学资料要有可选择性,学生能够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学习资料,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实践本事,培养创新精神。

(5)简约性和通俗性原则。校本课程在课程资料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资料,合理编排。资料呈现形式应当活泼多样,通俗易学。

<>

(1)倡导课程整合,拓宽学生视野,克服由于各学科彼此独立对个体施加影响所造成的知识割裂,让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完整、客观、真实。

(2)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实践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供给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

(3)加强情境教学。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文字材料、模型、书籍、多媒体等创设情境,并经过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4)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反对教师照本宣科,多采用生活实践、实验操作、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把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和各种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本事。

(5)进取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本事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

1、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2、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本事、创新精神和实践本事。

总的来说,本学期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以调查活动为载体,供给了学生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细致入微的观察本事、探索精神和户外活动本事,养成了环境职责感和环境友善行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