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7:50:49 页码:14
最新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大全19篇)
2023-11-10 17:50:4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某个时间段内对自己所经历、所思考、所感受到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写心得体会时应注意语言生动活泼,避免空泛和一成不变的表达方式。推荐一些非常有见地和有思想深度的心得体会,真正让人受益匪浅。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因此他们的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在向劳模看齐之时,我们要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劳模如何在本职岗位上做好本质工作,学习好他们在处理事情之时的方法是如何的,带着思考的学习才会有进步,我们才能真正学习到劳模的精神。

另外劳模的闪光点就在于他们把工作当事业,把付出当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学习劳模精神,首先就要尊敬、尊重劳模,带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去学,带着真诚地心去学习,学习劳模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要想学到真本领,腿就要跑勤一点,或许一些不起眼的事情,就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我们如何处理问题,如何将事情做得更好。

在生活中,劳模更像是我们的身边的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我们,面对难以决定的事情的时候,要记得拿出来照一照,这样才能找出差距在哪、在那些地方存在不足之处,让我们见贤思齐焉也。对照着劳模的这面镜子,就要认真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是什么,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下足功夫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不断地克服虚荣心理,避免因为一点小胜利就忘记初心。其余,要选择正确的方式,不偏离角度的对照,做到务实求真,不断地给自己鼓舞,方能百尺竿头,更近一层。

学习一种精神就是树立起一面旗帜,标示出一种导向。学习劳模精神就是在宣告,这种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正是企业发展新需要、新呼唤的精神,这种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更需要。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最近,我学习了_公司10位特等劳模的事迹,他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动,催我奋进。他们虽然都是_公司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但却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是前进途中指路的明灯。

记得小时候老师常殷殷叮咛:参加工作后要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我也曾浅薄地认为,爱岗敬业就是要为了工作加班加点牺牲休息时间,为了工作忽视亲情和友情,为了工作视带病的身体于不顾忘我投入。可在经历了多年的工作,并学习了劳模的事迹后,我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岗敬业。

敬业不是加班加点,敬业不是任劳任怨,敬业是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种精神享受的人生体验。就拿营业厅的工作来说吧,每天都在重复同样的工作,机械的运动,可工作并不都是枯燥乏味的,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中寻找乐趣。面对客户不理解的时候,要想想他们满意后的笑脸。如果人在干事情的时候没有激情,那么显然就会缺乏自信,工作也是不可能干好的。因此,“创先争优”客观上要求我们每个员工都必须要有“不怕吃苦”的良好心态。

劳模的荣誉并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来创造的。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付出了辛劳和汗水,才能对得起劳模的称号。怕苦怕累当不了劳模,面对困难时畏缩不前也同样当不了劳模。那么到底要怎么样才能成为工作中的模范呢?答案很简单,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认认真真地想问题,踏踏实实地干事情。而且,“创先争优”靠的绝对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而是要大家一起团结协作,体现团体力量和价值才能够创造出模范和业绩。

作为我们基层的员工来说,我认为应该要坚持以下几点:

要真正热爱本职岗位,熟悉本职业务,融会贯通,增强业务能力。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新的形势对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现有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所以我们要坚持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做一行、精一行。

要主动亲切工作和服务对象,不要因为别人对自身工作高看一眼而自我感觉良好,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而要多上一线服务群众,真心实意地帮助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做好事,把自身工作的良好氛围造浓一些。

要提升境界,倡导奉献情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胸襟宽广,甘为人梯,时时处处以企业发展为重,以他人的成长和进步为荣,努力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要有吃苦精神,甘舍小家为大家,发扬不怕辛劳、连续作战、追求完美的优良传统,保质保量的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

我相信,只要以劳模精神为指路的明灯,在平凡的岗位上真正做到踏踏实实、勤学肯干,就一定能赢得他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疫情爆发后,钟南山院士的每一次亮相,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的提醒和建议,大家总会自觉遵守。回首进入新世纪短短,钟南山院士关键时刻的两次“逆行”,深深铭刻在人们心中,也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作为新时代青年尤其是共产党员,我们应该向钟南山院士学点什么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四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舍身忘我、无私无畏的担当精神。,非典肆虐。67岁的他说:“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面对疫情,84岁的他一边告诉公众“尽量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义无反顾地登上去武汉的高铁,挂帅出征。他不断借助媒体发声,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该怎么办。而他说的每句话,人们都信。在我们眼里,他就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一个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个医学专家,神奇地受到了党和人民的信赖,这正是对他“舍生忘我、无私无畏”担当精神的生动诠释和最好“回馈”。

二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生态度。20初,非典疫情开始扩大,钟南山在大年初三收到任命,担任广东省非典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他积极发声引起全社会重视疫情。年2月,北京疾控中心表示,非典的病因是衣原体。钟南山则表示反对,坚持非典是病毒性疾病,这一观点成为抗击非典的重要分水岭。2003年4月,在一场关于非典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人宣称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钟南山当场开炮:“现在病源不知道,怎么预防不清楚,病情还在传染,怎么能说是控制了?”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钟南山明确了人传人现象这一关键信息,有力促进疫情防控工作更加科学规范。这些都与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生态度分不开。

三是胸怀国家、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钟南山院士认为:“科研既要顶天,也要立地。顶天就是抓住国际前沿、国家急需项目,立地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顶天的研究不能立地,不能缓解患者的痛苦,意义就会打折扣。”钟南山有一句名言:看病只看病情,不看背景。他还有著名的“三个一样”:高干、平民,有钱、没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作为国内外呼吸病防控治疗领域的翘楚,钟南山看到疫情防控难度增加时,他眼含泪花,苦口婆心劝导人们一定要尊重医学、尊重知识、加强自我隔离。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一位共产党员胸怀国家、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

四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奋斗精神。钟南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奋斗不是一段时间内做某一件事,而是一个长期过程,奋斗的关键在于坚持不懈;大多数奋斗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个团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克服种.种艰难困苦后,携手并进。”84岁,他四处奔波,亲临湖北武汉抗击疫情最前线,担任专家组组长,指导医治及防护工作。看到他在高铁上劳累到靠着座位靠背熟睡时,很多网友直呼心疼。正是这样一位对事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执著奋斗的老人,和无数个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共产党人,在重大疫情面前,挺起了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的“民族脊梁”。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奋斗精神令人动容。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复制钟老的传奇,但在青年时代的大好机遇期,我们可以学习并汲取他的“四种精神”,同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足本专业、本行业潜心积累,树立有益于时代和人民的高远志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默默生根发芽、向阳生长,相信终有一天会成就蔽日荫凉,造福一方人民、一个时代甚至全人类。

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020年的春节,祖国的上空乌云密布,大地一片肃杀与冰冻。我听不到往年鞭炮的炸裂,也看不见大人们的笑脸。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让我不寒而栗,这段时间我一直关注着新闻,也一直关注着您......

84岁的您,满头银发,一丝不苟,镜片的背后是您坚定的目光和刚毅的脸,看了就叫人肃然起敬,爸爸说,“国士”也!

这个春节疫情肆虐,不外出,不瞎逛,安安静静地读一本好书,不给大人们添乱,我想,这也就是我唯一能做的。

这个寒假我重读《小王子》,一直认为这是一本肤浅的书,这次重读,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它的深刻,明白了它是一本优秀的哲学童话名著。名著的价值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从各个角度解读,每个人都可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或启示。

再读《小王子》,我读出了四个字“协同成长”,在我的生命里,父亲就是我的小王子,我就是他可爱的小狐狸,我真心的感谢父亲的驯养,父亲的陪伴!

2020年2月4日,立春,而张家口的春天格外的寒冷。这天,我没有睡懒觉,早早的起来和爸爸一起剪“春”字,一朵、两朵、三朵、四朵....。一朵朵鲜红的“春”字,就像一朵朵娇艳的红梅,落在了我的书桌上,也落在了我的心里。

我双手合十,在心中默念,立春,愿阳光驱散阴霾,还我一个春暖花开的中国,还我一个樱花灿烂的武汉,还我一个明媚的张垣!当我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双眼噙满了泪水......

向钟爷爷致敬,这是我写给您的一封信,一封您收不到的信,因为我已经把它永远地存封在了我的时间胶囊里,时刻的读一读,时刻的看一看,我今天所写下的文字。

于是,在日记里写道,2020年2月7日,晴,张家口万里无云。

2020是非凡的一年。新冠病毒席卷中华大地,无数中华儿女为抗击疫情迎难而上,义无反顾奔赴抗疫前线。“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从武汉封城,全民抗疫,全国医护人员众志成城,与病毒展开殊死搏斗。

“把重症患者送到我这里来!”,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铿锵有力,把民族的信仰,国家的担当扛在肩上。抗击非典疫情,他始终傲然挺立在国家和人民的前面。自从踏上武汉的那一刻,他再一次勇敢地直面新冠病毒,庇护着亿万人民的健康。

年逾古稀的李兰娟院士眼神坚毅,笑容和蔼。结束“红区”查房后,脱下防护服和口宅的脸上,压痕清晰可见,被人们称作——“天使痕”。

无数“逆行者”驰援武汉。无数医护人员坚守一线,整天穿着防护服,汗水早已浸透了他们的衣衫,口罩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无论战斗多么艰辛,他们无所畏惧,永不退缩。因为,救死扶伤是他们的使命,而心系祖国,无私奉献是他们的信仰。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中华民族再次发扬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党的统一领导和科学部署下,抗疫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封城、封路、全国驰援、建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建方舱医院……凝聚了抗击疫魔的中国力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防控工作取得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全国一盘棋的动员机制,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有如此制度优势作支撑,坚强的中国人民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迈不过的坎。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让我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复兴中华。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初读时不禁疑惑,仓颉创字而已,何以让天地恸哭、神鬼惊惧?张彦远这样解释:“造化不能藏起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意思是,文字出现后,上天终于可以传达心意、记载秘密,所以感动得下粟雨;而文字由于有巫术,鬼怪再也不能隐秘,所以惊惧大哭。可见,当有血有肉的现实生活,化作最真实情感的文字时,它的震撼力将无以衡量。

蓦然想到,在这场悄然而至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除了有许许多多的医护人员、突击队员冲锋一线,也有大量文艺工作者坚守后方,真实书写,向社会和人民传递着共克时艰的信心力量。

我在后方战“疫”,我看到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努力奔跑。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他们没有白大褂、也没有绿军装,但是他们依然奋战一线,发挥耳目喉舌作用,用不灭的灯为战友们点亮归家的路,用如椽的笔撑起同志们疲惫的肩。他们牢记嘱托、响应号召,及时传播疫情防控知识,客观记录前线点点滴滴,深入挖掘一线感人事迹。他们,用镜头定格感动,让我看到了“国士”南山眼中饱含的深情热泪;他们,用画笔描绘温暖,让我看到了“逆行者”雪夜登机战病魔的感人场景;他们,用各种各样方式,让我们看到一张张满是压痕的脸、一双双满是血丝的眼。他们用心书写着时代的精神图谱,精心创作着平民的英雄赞歌。

我在后方战“疫”,我为每一位奋战在前的朋友点赞。我们手虽不能相握,心却紧紧相连。您的“请战书”,您的“与妻信”,您在抗击疫情中的每一次逆行、每一份温情,都是我最朴质的创作元素。正如您所言:“既然从事了这个职业,这就是我的责任,虽然心里也有不舍,但疫情面前,不能退缩。”我将始终坚守文艺初心,在这狂风骤雨中以笔战“疫”,记录感动、鼓舞士气,讴歌真英雄,传播正能量,用文字向白衣战士致敬,向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抗疫英雄致敬。

有人说:在这个古老国度每一寸土地上,成片的花在大地上“摇摆”。每一朵都那么渺小,当他们连成一片,风也要驻足,云也要致敬。这种力量聚沙成塔,集孤弱为伟力;这种精神自强不息,使困地发新芽。我在后方战“疫”,让我们一起用爱歌唱、以笔战斗,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2020年1月,湖北武汉遭遇了“新型冠状病毒”的狠毒袭击。在众多正在为击灭病毒而奋勇救人的白衣天使中,一位八十四岁高龄的、头发花白的老者,是我最敬佩的人——钟南山院士。

“新型冠状病毒”有着极强的传染性,染上这种病毒轻则疾病缠身,重则有生命危险。您临危受命,被国家任命为这场“战疫”的统帅。在前往武汉时,您接受记者采访时恳切地告诫全国百姓:“没什么事,别去武汉。”说完就义无反顾地登上高铁,您在高铁上靠椅稍作休息的照片让全国人民动容、泪目。到了武汉后,您多次通过媒体呼吁大家要注意安全,要隔离,自己却不顾个人的安危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去。在被确诊的感染人数和一天比一天增多时,您没有退缩,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本领和胆魄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您用行动表现出“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您身上的白袍就是您的战衣,您的智慧就是您的宝剑;您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白衣天使们攻坚克难,为人类的健康而鞠躬尽瘁。您悬壶济世的情怀又一次让国人泪奔!钟南山院士,我敬佩您!您不辱使命,带领着浩浩荡荡的医护队伍,一起向祸害人类的“新型冠状病毒”亮出早已磨得锋利的宝剑,为武汉、为祖国、为人类无怨无悔地挥洒着自己的满腔热血。

作为一名保健员的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假期期间每天坚持在家办公,虽然不能像钟南山院士那样抗战在对抗疫情的第一线,但每天根据上级领导指示,在一天中多个节点准确统计相关数据并及时上报,做到零报告、日报告。向教工们宣传防控疫情的最新知识也是疫情期间重要工作——从最初的每天关注的居家消毒防护指南,到春节假期尾声要进行外出的防护指南,再到开学以后要进行的疫情防护指南,让每个人都能及时了解防控疫情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尤其对开学以后疫情的防控做了详细的工作安排,从防控疫情的制度、应急预案、消毒方法、培训方案都重新做出了相应调整;每周都会向家长们提供健康营养的食谱及推荐菜谱,不但让孩子们在家玩得好还要吃得健康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让自己的身体棒棒的也是在为抗击疫情做贡献;从实行值班作息制度开始,每次到单位值班时都会忘记下班时间;帮助单位领取防控物资时即使天色再晚身体不适也要完成坚持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每天就这样忙碌而充实,心想即使不能做多大贡献,也要尽一己之力做些能力范围内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疫情事态的发展,想为之做点事情的责任感渐渐增强,这可能就是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以身作则,主动担当。

学习了钟南山院士的事迹,让我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了很大的启发,首先,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对于业务知识要钻研、钻研、再钻研,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只有专业知识理论提高了,才能更好指导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不怕困难,以身作则,勇于担当,敢于奉献,想群众之所想,及群众之所及,不摆架子,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钟南山院士前六十多岁活跃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17年后八十四岁的他依然站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上,我们心疼他,更多是尊敬,感叹,不可思议,让我感觉到要想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国家、集体做贡献,那么就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不然你有再多的理想抱负都难以实现!

我会用自己的行动与奉献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及“其他抗疫英雄们”千里相守,疫情一天不解除,我的工作也一天不会懈怠,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教委和幼儿园领导班子的统一部署下,与大家共克时艰,打好这场抗疫的攻坚战;即使疫情结束后,我也会时刻牢记“钟南山院士”的精神,在工作中增强忧患意识,不忘初心,忘记使命,砥砺前行!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周维忠常年照顾孤寡老人,并为他们养老送终,老人们无以回报,纷纷留下遗嘱,要把生前用过的轮椅、电视、电风扇都留给他。2012年,77岁的孤老汉胡加平在弥留之际,频频用手指向屋顶的灯泡,示意叫周维忠来,临走也要见他一面。周维忠赶到后,老人紧紧握着他的手,直至去世也没有松开。

胡加平老人晚年高位截瘫,无人照顾。周维忠得知后,就隔三岔五过来照顾老人的起居生活。当老人身体不舒服时,他就是再忙,也要抽空到药店买了药给老人服下。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周维忠这个非亲非故的陌生人却让老人感受到了人生最后的温暖。老人去世后,周维忠通知亲友、搭建灵堂、操办丧宴,忙了三天三夜。料理完老人后事,他发现老人欠了两个多月800多元的电费,于是默默地为胡加平老人缴清了最后一笔欠款。

村里像胡加平这样的孤寡老人还有很多,他们都是周维忠平常最挂念的人。桂德九,是村里的五保户。多年前,桂德九突发脑梗,躺在床上不省人事,是上班经过的周维忠发现情况不对,将老人送到医院,才挽救了老人的生命。老人康复出院后,周维忠就担负起了照顾桂德九饮食起居的责任。

垫付电费、日常照料,处处都要花钱,每次拿到工资,除了必要的生活开支外,其余的他用来资助村民百姓了。但他家中也是上有老母、下有幼女,日子总是紧紧巴巴的,屋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为了贴补家用,周维忠的妻子在外打工13年,却毫无怨言。在周维忠的心里,这些孤寡老人是他的帮扶对象,更是他的至亲。他们是他应该孝顺的人,他要把满腔的关爱送给他们,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一个人,偶尔做点好事不难,但数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无私奉献,实属不易。周维忠用行动证明,只要坚守为民初心,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每名党员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光发热。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品德凝聚力量,榜样鼓舞人心。为广泛宣传深入学习周维忠先进模范事迹,推动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11月9日下午,仪征市举办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报告会,掀起学习先进模范、汲取榜样力量的热潮。

载誉归来。

周维忠温情讲述心路历程。

“作为农民的后代,我觉得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在报告会现场,身披绶带、胸戴奖章的周维忠用朴实的话语,讲述了自己多年来助人为乐的“小事”。

30多年前,周维忠被全村人推举成为一名在当时十分吃香的农村电工,为沿江村家家户户送去光明。同村有户唐姓残障家庭,生活条件艰苦,缴不起电费,周维忠便谎称“你家有困难,政府给你免了”,从此悄悄帮其垫付电费。

从1户到15户,20多年来,周维忠以微薄的工资接济村里的孤困家庭,垫付的电费已累计超过12万元。

在周维忠家里的抽屉中,放着厚厚一沓银行存折,都是非亲非故、在外打工的村民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委托他领钱、存钱、代扣水电气等费用的存折。

“最多的时候有700多本,有些老人还把养老的钱也交给我保管,每一本存折都是沉甸甸的信任与责任。”周维忠说。

“周维忠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是实至名归,20多年默默做好事,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学习。”在报告会现场,观众们被周维忠的爱心故事所感染,纷纷鼓起热烈的掌声。

榜样力量。

女儿同事纷纷点赞传承。

“忠于做好事,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这么多年来,周维忠为沿江村的百姓带去电,带去光,也带去了希望,他也成为了残障青年的“电爸爸”、孤寡老人的“电儿子”、村民随叫随到的“电管家”。

在周维忠女儿周莉的眼中,父亲是一个“憨爸爸”。“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他还把钱一直往外贴。”在报告会上,周莉回忆往事说,“小时候家里烧红烧肉,我还没吃一口,就被村里的身体残疾的孩子吃光了。我曾一度非常不理解父亲,觉得他太傻太憨了。但随着一年一年过去,爸爸还一直在默默做着好事,村里人都感谢他,这时候我觉得爸爸特别伟大,作为他的女儿,我心里很富足,发自内心地支持他。”

作为一名工作在供电服务一线的普通共产党员,周维忠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多年来群众满意率100%,一群同事纷纷加入了他的党员服务队。“他是我们的劳模班长,我们都愿意跟着他,将党员服务工作进行到底。”在报告会现场,仪征市三新供电公司滨江业务所职工丁星说。

在报告会上,一个个感人故事、一幅幅催人泪下的温暖场景,令台下观众深受鼓舞。“今天在现场真的被感动了,他就是江边的一束光,温暖了百姓,是我们扬州的骄傲!”一名观众感动地说。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我们将持续举办宣传学习活动,使周维忠的模范故事深入人心。”报告会后,国网仪征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呼吁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崇德向善的队列,与道德模范携手前行,将正能量的光束越照越远。”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这些道德模范,有助人为乐的、有见义勇为的,有诚实守信的,有兢兢业业,长期与病魔抗争,刻苦钻研,敬业奉献的,有孝敬老人,教子有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数十年如一日,照顾孤残老人的,他们的背后都有一个个不同寻常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迹感人,发人深省,催人奋进。象一盏温暖之灯,引领着我们在道德之路上不断前行。学习了这些道德模范的事迹后,我觉得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人。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增强了搞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从而更加坚定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更加热爱自己从事的本职工作。要不断学习,使自己的知识不断更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勤奋工作,兢兢业业,严格要求自己,以道德模范为楷模。

感动之余,我们更需要的是实际行动。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因此,我深深的体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我们学习道德模范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美德,真情实意地去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注公益,致力建设我们共同的友善互助的社会生活环境;让我们学习道德模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美德,怀着恭敬、严肃的虔诚之心,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积极创业,致力建设我们共同的热心奉献的社会工作环境;让我们学习道德模范充满爱心、尊老爱幼的美德,孝敬父母、敬重长辈,夫妻和睦、互敬互爱,亲子爱子、为国教子,以爱律己、以厚待人,相互礼让、和衷共济,致力建设我们共同的温馨美满的家庭邻里环境。

道德是一种美德,是个人品质的一种根本体现,一个具有崇高品质的人,也同样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最终需要每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平凡的人都用崇高的品德感天动地,但我想起一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在精神文明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既继承优良传统也兼带时代风采,把秉承和创兴完美融合在一起。但不管是传承还是开拓唯一不变的是这种精神:以德为先。

身体力行,以德润心。道德模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们也许是一个平凡人,但他们的道德修养却很高尚,一直致力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和改变其他人和事,让社会变得和颜悦色起来,让社会变得文明道德起来。党员干部既要学习道德模范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力量,学模范、做模范,也要营造学德、懂德、用德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思想道德建设的文明征程中来,把自身摆进去身体力行,以行动表决心、以行动促落实;把自身摆进去以德化人、以德润心,巩固干群干系、夯实党群关系,心连心、情系情。

摆正三观,以德为先。三观是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观正则人正。三观正的人心态阳光、心态端正、心态明朗,不会斤斤计较,不会损民利己、不会违背原则、不会迷失方向。在思想道德建设的文明征程中摆正三观,大力提倡明德、崇德、敬德、养德,大力提倡以学习道德榜样为契机,树立树牢弘扬传统美德思想,结合时代特色开展以德为先宣传教育,打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建设局面。

赤胆忠诚、以德服人。党员干部要始终对党忠诚,赤胆忠心。在建设思想道德的路上更是要上心上力,尽心尽力。先把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上去,再想方设法引导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把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忠心展现出来,把共产党员敢担当、讲奉献、讲文明、有道德的一面展现出来,引导和鼓励身边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思想道德建设的文明征程中来,做忠心耿耿的群众、做以德服人的人民。

思想道德建设不应是个人在战斗,而应达成全社会共识,把这本就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继承好并发展下去,让思想道德建设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翱翔天地,让思想道德的文明之花遍地盛开,壮我河山。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10月16日晚,市人防办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观——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实况录像。

第_届全国道德模范授奖仪式的的盛况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引起了热烈反响。从那些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背后,大家深深地感受到那是不平凡的坚持,那不平凡的勇毅让无数人为之感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职业,但他们都有一颗充满勇敢又善良的心,并曾经用这颗心在道德----这本中华民族的巨著上重重刻下感人的一笔。有人要说,道德模范,水准太高,我做不了,的确,像那些为祖国、为人民做出大贡献的科学家、企业家们,我们或许用尽全力也无法企及,但是,我们也有平凡的人,也能被评为道德模范,那么同样是平凡岗位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坚持用良心做事?只要坚持,不管评不评上社会上的道德模范,最起码,我们内心知道自己是模范,会以自己为荣。这就是道德模范评奖晚会对我们普通百姓最大的启发。

有了榜样,我们知道原来我们身边还有这样的好人,还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只要受到感动,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要相信,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我们的社会才会有更多的美好被传颂,我们的社会才会变成真正温暖的大家庭。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九

本人参加了这几天培训学习,感觉收获很大、过程中很多细节深深触动了我,使我产生了很多感想,综合起来总结如下:

像典型教师都是可歌可泣的,他们的事迹听了让人感动,但回头想想这种师德事迹离我们似乎太遥远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总让人觉得有些可望而不可及。在当今教育形势下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实际中其实际意义似乎并不很大。无可否认,我们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而且也正变得越来越现实,教师身为社会的普通一员是无法摆脱世俗的,那些将世俗看得一文不值得仁人志士也不过是自命清高而已。教师也有家庭,教师也是儿女、也是父母,教师也有当丈夫的责任和做妻子的义务。如果徒然将教师置于苦行僧式的奉献者境地的话,那么对我们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任何职业都有它约定俗成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是与社会背景分割不开的。我们当老师的也一样。如果现实一点,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上好每一天的班就是对师德的最好诠释了。我想,当我们每个月接过那一打或多或少的薪水时,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或是面对学生家长时,我们都能心安理得、都觉得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这就足够了。

我相信当老师和做学问是一样的,在业务上只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韧劲就一定会有所进步。有的时候我们做不好,完全是态度的问题。不会的我们可以学,一次做不好我们可以做两次、三次。我反而觉得脚踏实地要比标新立异不切合实际要实惠得多。现在的农村教育多么艰难啊,中小学教育严重脱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初中一、二年级,教师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做养成教育了,一旦进入毕业班,老师和学生全都无奈地进入公式化的中考冲刺模式。教师怎么能教得从容教得愉快呢?此外,由于家长素质偏低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在品德素养上严重缺失,社会负面影响加剧,学生心志畸形化成熟,尤其是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逐年增多,这些社会现象造成了很多问题学生,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这些学生,打打不得,骂骂不得,隔离不开,开除不了,我们农村老师付出的努力和尝试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在某些方面我甚至觉得我们的老师并不比那些名师差,倘若调换一下位置,我们不一定能较好人家的学生,但他们也不一定能较好我们的学生。因此,我觉得李镇西说得有道理,有时候人和人不能横向比较,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东西,我们还需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实际,融会贯通地采别人的长处,辩证地为我所用,使自己在现有条件下和原有基础上变得越来越好。我觉得改革是必然的,但改革不应该急于全盘否定自己,改革应该立足实际有针对性的完善自己。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个农村教师,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用自身的良好形象来影响学生。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太缺乏这种影响了。如果我们在学生面前弯腰拾起一片纸学生会报以钦佩的目光,如果我们给遇到困难的陌生学生一句鼓励,学生会报以一次温暖的感动。但是如果我们在学生面前随意吐一口痰,学生会怎么看我们,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保持安静时我们教师自己却在学生面前窃窃私语,我们的学生又会怎么想。有的时候一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长期形成的,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往往是最真实的,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和他是什么学校毕业的,他获得过什么荣誉都毫无关系。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往往是最有影响力的偶像,当我们出现在学生视野中时就应该是一个志趣高洁,举止文雅,简单纯粹的形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上一丝不苟,认真钻研,那么学生在学习上也会受到这样的态度的感染;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表现得正义凛然坚毅执着,学生也会深深受到这种精神的鼓励。正因为我是教语文的,所以我觉得尤其是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的最好的言教和身教。就像李镇西所说的那样一个拥有宽广的胸怀和令人羡慕的一技之长的教师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粗浅的感悟。其实,作为一名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我的困惑挺多的。我觉得除了老师自身的素质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改良以外,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是拥有诸多弊端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也必须有诸多条件作保障。农村学生社会家庭教育与监管的严重缺失,中小学教育的严重脱节,以及农村教育(人事制度及管理混乱)(分配制度极不公平)师资力量薄弱、软硬件的相对落后,这些都是束缚我们农村初中发展的客观因素。如果教育的大环境改善不了,单凭教师自己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改革,是难有大的作为的。相信杜郎口的崔启生能成功,并不只是匹夫之勇,我们都应该为山东教育较好,为山东人较好。

教育改革是一种必然,但改革的试验品是人,所以教育改革不应该是急于全盘否定自己,改革应该立足实际有针对性的完善自己。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也必须有诸多条件作保障。杜郎口中学的成功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改革的信念,正如李镇西所说:有些理想我们不一定能实现,但我们可以将其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

我们身边的每个人,包括我们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演绎着大大小小的道德故事。而在我眼里,我的奶奶似乎是这部戏的主角。

还有一次,奶奶陪我去图书馆看书,奶奶在靠近落地窗户的一个座位前坐下,对我说:“你去看书吧,找到后坐在这里看。”我也没多想便走到书柜去看书了。当我回来的时候,奶奶帮我占着的座位,已经被另一个举着拐杖的老人给坐了,我问奶奶:“奶奶,那个位子……”奶奶解释说:“那个老奶奶,比我还大呢,这么大的年纪还来图书馆借阅,真是了不起。既然你是少先队员,就站着看吧,你们常常说助人为乐,不是吗?"我对奶奶说:“奶奶,我站着看没关系,可是您……”奶奶忙说:“没关系的,陪我孙女站一会儿,不碍事,你赶紧看吧。”听到奶奶的话后,我心想:您真是我的好奶奶!更是一个值得我学习的人!”

还记得我们学过的《钓鱼的启示》那篇文章吗?里面的父亲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道德只是一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位和奶奶一样道德高尚的人。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一

严正,男,汉族,1974年2月生,上海市静安区彭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长。

在国家博物馆内,有一份特殊的“藏品”——51把钥匙。这51把钥匙承载着社区医生严正对51户患者的暖心承诺,也寄托着患者及家人对其满满的信任和感激,他用这些钥匙打开了医患之间的关爱和信任之门。

1995年,严正从上海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社区医生。此后的26年里,他以诚信的态度、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秉持医者仁心,无私奉献群众,成为一方百姓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家住彭浦镇万荣小区的陈阿姨患有脑梗死、肢体偏瘫,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严正每周至少3次上门,为陈阿姨做推拿和针灸治疗。因为家里缺少人照顾,陈阿姨干脆就把自家钥匙交到严正的手里。自此以后,1把钥匙,10把钥匙……先后有51位患病老人把自家的钥匙交给了他。从此,严正成了社区居民的“自家屋里厢人”。

严正坚守医生职责、信守承诺,总是在居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他们身边。他服务的患者多为70岁以上、脑梗或中风偏瘫等卧床不起的老人,还有冠心病、糖尿病患者,或是无依无靠的独居老人。他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即便占用休息时间也从不计较。他常常顶风冒雨坚持出诊,夜半时分紧急飞奔,只为尽早帮患者解除病痛。

严正恪尽职守,不负生命嘱托。“五心工作法”是他多年工作总结出来的心得。按照这种方法,工作中耐心问诊,不遗漏一点点蛛丝马迹;治疗上因人而异,注重心理疏导;将专业技能灵活运用到每一名患者身上,让病患恢复健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保证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治疗不被中断,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前提下,他仍坚持为老人们提供上门服务。

截至2020年底,严正累计接待门诊患者13万余人次,上门服务4.9万余人次,建立家庭病床1300多张。

严正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二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于敏,这个名字过去数十年里曾经一直是一个秘密,如今已成为一种精神的代名词。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他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

于敏带领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以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研究问题,而且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氢弹研制进入冲刺阶段。1965年1月,于敏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向氢弹原理的突破发起总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j501计算机对氢弹原理作进一步探索。他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他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向大家报告时,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试验,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一致。试验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实”。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曾经直言,“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这位喜欢古诗词的科学家,向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孙子的第一首古诗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于敏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在科学上唯实不唯上。与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毕生信奉“宁静以致远”的于敏,如此解释他心中的那片宁静:“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这种情怀和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号召向老英雄张富清同志学习。可能绝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老英雄张富清是何许人。张富清,男,汉族,1924年12月出生,陕西洋县人,1948年3月在陕西瓦子街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194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月转业到来凤县,先后在县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县外贸局、县建设银行工作,1985年1月离休。张富清同志在解放大西北系列战斗中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立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95岁老英雄张富清老人在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想老英雄永远不会出示自己尘封63年的军功证明。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位党龄71年的老英雄、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淡泊名利”,践行着自己“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一生一世”的初心。在张富清老英雄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三

当代中国文明的星空,总能看到道德的光源闪闪发光。他们以自己的星星之火,点燃了善念的火种,温暖了社会的温度。第__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组委会审核确定了由各地和军队系统推荐的303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6月25日起在中央主要媒体和重点网站进行集中公示。

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无论是从党性要求、职业要求还是品行要求上,都应积极学习道德模范,争做有“道德温度”的党员干部,并以自己的“温度”去温暖更多人。

学习“敬业奉献”模范,做“合格”的党员干部。“奉献”是共产党员的底色;“敬业”是人民公仆“为了人民利益而奋斗”的要求。要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就要学习“敬业奉献”模范,爱岗敬业。要学习王书茂干事创业,培养南海维权民间力量,并带领群众造大船、闯远海致富,在自己的领域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突出贡献,功不可没;要学习王锦萍“平凡而伟大”,33年来在海岛村医岗位上默默奉献,秉持“医者仁心”的职业操守,不分昼夜、不计报酬、救死扶伤、医治病痛;学习刘前东不畏艰难,在新疆任村支部书记,在偏远恶劣的工作环境中“逆向生长”,无怨无悔、一心为民……党员干部工作,说到底是为了党和人民,只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学习“诚实守信”模范,做“守底线”的党员干部。诚实守信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是每个人都应拥有的道德品质。党员干部也是一样,要学习“诚实守信”模范,守住“道德底线”。要学习万其珍,只因祖上传下一句承诺,在百年渡口大沙河义渡30年分文不取,续写万家祖孙四代140多年的“百年义渡”传奇;要学习古多,为了党旗前立下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呕心沥血、尽心竭力,以生命践行了当初让贫困群众如期脱贫摘帽的承诺,用生命兑现了党旗下的誓言;要学习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冯计编,身残志坚、守信还钱,经过13年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还清了因给父亲治病而欠下的20多万巨款……党员干部对党和人民负责,就要对党和人民坦诚相待,不说假话、空话,不瞎许诺,不立假誓。对于许下的诺言和立下誓言要身体力行去实现,才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自己。

学习“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模范,做“爱人民”“敢担当”的党员干部。战争时期,有资格冲在最前面的,是党员干部;和平时期,冲锋在抗洪、抗震、抢险、脱贫攻坚一线的是党员干部。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党员干部不去带头传承,谁去带头传承?党员干部,就要学习辽宁“最美大学生”丁慧,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死扶伤,使突然晕倒的八旬心脏病老人转危为安;要学习“新时代最可爱的人”马旭,60岁离休后悬壶济世,为贫苦百姓义诊,人到暮年时,更是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无偿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要学习“逆水而行的英雄”王永良,从警十六载,时刻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多次奋不顾身救火救人、抗洪抢险,壮烈牺牲……对党员干部来讲,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更是身份上、政治上、党性上的要求。“爱人民、敢担当”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每个党员干部须要去践行的品质。

学习“孝老爱亲”模范,做“爱国爱家”的党员干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名党员干部若连疼爱家人都做不到,又何谈爱祖国、爱人民;“百善孝为先”,一名党员干部若连孝敬老人的品德都做不到,又何谈道德高尚。党员干部,就要学习“好媳妇”刘宏燕,为家庭坚韧、无私地付出,全力照顾患病的公公、婆婆、小叔子,还养育两个儿子,以一己之力撑起不幸的大家庭;要学习“好丈夫”王世所,对瘫痪在床的妻子不离不弃,照顾无微不至,用49年的行动行动诠释对爱人的责任与担当;要学习“最美养母”吴果英,40多年来,无怨无悔、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有智力障碍的养子……家庭美德是检验人们道德品质的“试金石”,党员干部爱祖国、爱人民,不妨从孝老爱亲做起。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党员干部只有以身作则向道德模范学习,见贤而思齐,才能更有道德温度;只有以自己的温度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美德善行才会蔚然成风,社会文明才会因每个人的奉献而水涨船高。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四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经社会各界媒体报道后,95岁老党员、战斗英雄张富清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感人事迹昭于世间,引起了广大党员干部中热烈反响。

入党70多年来,张富清默默奉献、深藏功名、坚守初心,为国家和民族解放的战争身先士卒,为艰苦贫困的来凤县山区人民群众“甘做孺子牛”,张富清老英雄一辈子坚定信仰、一心为民、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为各级党员干部立起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

坚定信仰,永葆初心的本色。“坚决听党的话,党叫做啥就做啥。”是张富清老人对党最朴实的忠诚言语。硝烟四起、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英勇无畏、突击冲锋,炸碉堡、歼敌人,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已无法重现,但泛黄褶皱的报功书、已然哑光的军功章和的深浅不一的伤疤,无不镌刻着张富清老同志卓越的战争功绩,他以平凡生命践行为党的绝对忠诚。

一心为民,扎根基层的作风。“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退役转业时,他主动申请扎根到湖北恩施最偏远最贫困的山区,几十年间先后辗转粮食局、三胡区、卯洞公社、建设银行等基层一线,不论在那里,他总挑最苦最难的工作,兢兢业业、甘为公仆......岁月无言,将青丝熬成白发,也将意气风发的热血军人雕刻成身形伟岸的耄耋老人,一生矢志不渝、始终坚守如一,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淡泊名利,朴素纯粹的追求。“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好多都不在了。和他们比起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我有什么功劳啊?!”他将功绩尘封于柜中一甲子时间,深藏功名、朴实无华,始终将自己摆进平凡的尘埃里,从不占公家和群众的好处。国家精简人员,他先端掉妻子的“铁饭碗”;眼部手术,他选最便宜的晶体;用了几十年的搪瓷杯,补了又补......他心里心里始终装着党和国家、人民群众,唯独没有自己。他用一颗赤诚之心向世人展示共产党人的崇高的精神内核。

文档为doc格式。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五

小雨淅沥,寒风刺骨,初冬的仪征沿江村显得有些冷清。临近中午,一个孤单的背影打破了这片寂静。

周维忠:吃过啦,老太爷呢?

村民:在那边呢?

周维忠:你们吃过饭做什么呢?

村民:在家,没有事,进来,进来坐一会。

周维忠:不了,不了,还要到隔壁去一下。

白手套、安全帽、斜挎一个小布包,这个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的电工就是周维忠。从1988年开始,周维忠就负责沿江村1080户的供电线路保养和抄表收费的任务。今天的检查工作结束,周维忠又特地绕到了村子最西边的老唐家。

周维忠:早上忙什么的啊?

老唐仪征沿江村村民:早上忙杀一个鸭子。

周维忠:要改善生活呢,还是要吃呢,昨天带了给你的烧卖要蒸一下哦。

老唐:没烧,没吃。

周维忠:不蒸不能吃哦,要蒸一下哦。

老唐:我晓得呢。

老唐:周师傅比亲戚还好,正常来关心望望,这样也送一点,那样也送一点。

村民老唐从小患有眼疾,妻子和儿子都有智力障碍。1998年的夏天,周维忠和村里最贫困的这家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老唐家拖欠了近半年的电费300多元,周维忠收到通知,前去老唐家里断电。

周维忠:看到他家里确实是蛮惨的,家里一样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小孩是鼻涕流流的,老唐跟我说,周维忠啊,你到我家收电费,我真不好意思,没有钱交了给你,你果真要电费的话,你把我这几袋口粮拿了去抵了吧。

看着老唐家的情况,周维忠愣住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涌上心头。

周维忠:家里姊妹多,就靠我妈妈一个人在生产队打工,正常吃不饱,正常到门口跟人家借米吃。有时候,我家姊妹几个,都是老大先去,老二再去,最后跟人家借不好意思了,轮到我老三去。

借回来的粮常常还不上,但周围的村民从来不计较,这在周维忠的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种子。

周维忠:从小时候起我就有一颗感恩的心,想以后长大了有机会去报答大家,所以我就跟他说,老唐算了算了,我马上去跟单位协商一下,尽量给你解决掉,你电该用的还要用。(那这个电费是谁来填补的呢?)我也没跟单位领导说,我看到家庭这种情况了,我就给他自己买单吧。

发现老唐家的困难之后,周维忠开始留心起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

周维忠:确实有困难,我看他们过得也不容易,我就相当于就多养一个老子了吧。(也给他们偷偷的把垫付交了?)嗯。(那这些老人没有发现吗,每个月都不要交电费,有没有去问过你?)我都回国家减免了,你们放心用。

1998年,周维忠当时每月工资不足千元,但他把一半的工资用来帮十六户家庭垫付电费。当时,周维忠家里的房子刚刚建好,欠下的几万元债务还没有还清。

周维忠:我家属也很着急,看到人家也不好意思,一年两年不还,三年四年不还你怎么好意思呢,她没有办法,正好门口的亲戚把她带到东北去擦背。

妻子每个月都把工资打回来,可五六年下来,家里的债务始终没有还清,因为周维忠还在呵护着善意的“谎言”。

周维忠:她问我,为什么始终家里的债还不掉,我就回她家里现在开支大了,人情多了。

十多年来,周维忠一直细心照顾着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给他们看病买药、维修房屋、购置物品……2010年春节前夕,村里一位孤寡老人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了镇供电所,感谢政府的“电费减免政策”,周维忠隐瞒了十年的“谎言”由此被揭开。看到媒体报道之后,还在东北的妻子苏俊琴才知道了真相。

苏俊琴:我当时很生气,后来听说他把钱全部垫在了这个上面,我说那么多有钱的人都不去帮别人,你又没什么钱,你为什么去做。

周维忠:我说我们小时候,自己也有吃不饱的时候,大家也帮助了我们。

2010年春节,苏俊琴回到了老家,本来准备和周维忠进行“谈判”,但随即看到的情况改变了她的想法。

苏俊琴:不管什么人看到他都可热情了,很客气的那种,都说谢谢你什么什么的,都是很客气的,所以我觉得我可能误会了,孩子也大了,孩子也说他爸在家挺不容易的,我就慢慢的理解了。

因为村里的老人不常看电视,也不会上网,所以至今很多人还蒙在鼓里。而得到了妻子和女儿的认可之后,周维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周维忠:平凡的世界,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职工来说,照顾好村上的弱势群体是我的个人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22年来,周维忠为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共垫付了14余万元的电费。他在平凡的电工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像是一束光,温暖着大家,照亮了世界。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六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共七个部分,深刻阐述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回答了一系列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指导性问题,将新时代特征贯穿《纲要》始终,为推进推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地见效,全民凝心聚力、守根铸魂、提振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以道德建设推动社会和谐进步,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名党和人民的基层干部,责无旁贷也义无反顾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用“最”全心全意全力的态度和实践去“固根本”“激活力”“搭平台”“学标兵”“提质效”,为打造“文明高地”,真正形成大文化、大队伍、大建设、大发展一以贯之、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添砖加瓦。

用“最源远”文化镌刻文明烙印,学思践悟“固根本”。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传统美德融入中华儿女血脉联系中,是激发家国情怀,强化文化自信的“法宝”。红色资源是承载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重要资源,蕴含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展现革命先辈的可歌可泣的高尚品德,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党的事业行稳致远的一贯遵循。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地区红色优势,用好盘活红色资源,淬炼思想、锤炼本领,镌刻时代新人烙印。同时,在学思践悟中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积极发声,让群众需不需要、满不满意、获不获益作为丈量道德建设的“标尺”,把“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作为一切工作核心去干,充分展示文化历史和文明现实交汇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

用“最响亮”声音弘扬时代旋律,引领发展“激活力”。立德树人,奋斗以成。要始终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作为全社会凝心聚力、激发“最大公约数”活力的重要基础建设,深入贯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强化本领、增长才干,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才能在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释放能量、指导实践。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家风与整个社会教育和社会风气有着密切关联,从小处着眼、从自身做起。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必须教好管好身边人,坚守道德理想,明辨是非善恶,毫不松懈、永不停滞,让正能量持续发力。

用“最新兴”风尚高擎实践载体,科学统筹“搭平台”。引领时代,日新月异。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最前沿,要宣传正能量,树立“风向标”,让学习先进成为风尚,必须学会做好“+”法。在10月26日闭幕的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这场智慧和科技的“碰撞交流”盛会,搭建起把“中国名片”“引燃”世界的桥梁和平台,网络空间道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纲要》从内容、行为、实践、环境四个方面提出具体规定,也为大力夯实基层基础,搭建活动载体平台,设置喜闻乐见参与渠道,丰富教育方式方法,探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新路提供新要求和新参考。在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大背景下,新时代“互联网+”必然“提质增速”,让正确道德取向、良好道德秩序、风清气正网络环境得到有效引导和维护,新兴风尚也必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用“最美丽”人物树立精神标杆,以知促行“学标兵”。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时代新人,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夯实精神文明建设,要在“小”“常”“实”处下功夫。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奋斗者”、“最美家庭”的“旗帜”“标杆”作用,积极践行典型示范“大辐射”“大带动”,为营造优良社会风气和家风提供“鲜活样本”,事事体现文明素养,处处涵养精神风貌。另一方面,要以肯干练就履职本领,以能干加强斗争历练,以知促行,知行合一。毫不松懈抓理想信念教育,要与积极参与文明志愿创建、素质教育、诚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多措并举,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去学标兵、取真经,多积尺寸之功,多聚工作合力,积极对接、及时跟进,多些“粘泥土”“冒热气”的实招实绩。

用“最坚实”制度保障组织建设,协同共治“提质效”。强基固本,多措并举。《纲要》重点强化了法治保障、网络空间、生态文明、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其中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贯彻落实,强化制度保障,既管当前又管长远,使道德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衔接联动、发挥优势。如是,道德建设不仅要靠法治保障,还要靠教育引导和有效治理。这就要求构建“联建、联动、联系”共建协作体系,强化实践养成、发挥警示震慑,建立惩治失德败德行为机制,保障其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发展特征。事关民生无小事,在群众特别关心的医药、食品、环境等突出领域的重点问题,要做好风险预判、现场排查、专项整治常态化,加强手段管控,全程跟踪、监督问效,随时随地回应民生关切。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新征程已然起航,我们必将把中国之“最”继承好、发扬好、践行好,聚力共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在涵养海晏河清的社会风气中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辐射带动、互促互进。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七

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68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吉林省超凡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长春市绿园区艺凡艺术教育培训学校党支部书记张超凡当选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她出生时失去左臂,命运的坎坷造就了她不服输的个性。凭借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永不放弃的努力,成为全国“出彩90后”巾帼双创典型、脱贫攻坚宣介大使。间进行公益演说700余场,返乡创办学校资助残疾人子女及自闭症儿童超过400名,发起打造“梦想小镇”公益项目为5.68万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新冠肺炎期间超凡基金会募集善款及物资总价值890余万驰援一线,并主动提出收取“0元管理费”,在抗疫最为紧张时刻为湖北省30多家医院捐赠急需物资。她公益代言“筑起防疫长城”线上活动收获5亿关注,成为上榜联合国“全球青年抗疫榜样”唯一的中国残疾人志愿者代表。

折翼女孩无所惧,勇敢追梦铸芳华。天生的肢残并没有削弱她勇于追梦的勇气,起张超凡单手提着偌大的拉杆箱去村小支教,顶着酷暑、冒着雨雪深入贫困山区、村屯、高校进行全国巡回公益励志演说700余场,覆盖28个省级行政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2800小时,鼓舞线下23万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设立超凡姐姐梦想信箱,通过线上书信的形式为8500万残友妈妈加油鼓劲儿,为迷失方向的青少年指点迷津,互动人数超5000万人次。

返乡建立学校,脱贫攻坚做贡献。,她心系家园,不忘初心,放弃北京保研的机会返乡创业。用参加《一站到底》获得“大满贯战神”的奖金建立超凡公益梦想课堂,六年间累计个人捐资135万元、募集爱心善款520余万元,资助患癌教师、残疾人子女及自闭症儿童超过400名。她曾作为中宣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圆梦中国人”宣讲团成员,在人民大会堂专场事迹报告会上讲述独臂女孩公益追梦之路;曾随国务院新闻办出访欧洲用全英文向世界讲述中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典型故事。

党建引领促发展,助残创业绘丹心。作为96家民办学校党群服务联盟主席的张超凡谋划实施“党建公益”“党建梦想”“党建发展”“党建活力”的理念。为了让更多青少年和残疾孩子厚植爱国情怀,张超凡打造“梦想小镇”公益项目,倾尽创业所得和出书稿费出资打造3.5万平无障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招募志愿者1余名,传承爱心公益接力棒,为吉林、内蒙古、广西、青海、陕西等5.68万中小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与此同时,基地内特设超凡无障碍会客厅,为46名残疾青年、女性创业者提供免费创业场地及孵化服务。

张超凡曾荣获中国好人、全国学雷锋最美志愿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残疾人事业十大新闻人物、全球青年抗疫榜样等荣誉,209月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八

11月9日下午,我市举行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事迹报告会。市委书记孙建年出席活动并为周维忠佩戴绶带,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林,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沈文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厚江,市政协副主席马立新出席活动。

报告会上,全国道德模范周维忠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周维忠女儿讲述了她的“憨爸爸”,市三新供电公司滨江业务所职工讲述了《劳模班长周维忠》;与会人员观看了周维忠微电影。

孙建年在报告会上致辞。他说,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道德模范建设的重要论述,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模范和典型,周维忠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孙建年希望,全市上下要以周维忠事迹报告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为打造“一个先行区、三个新高地”提供有力的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要深入学习“模范人物、身边好人”的崇高品质。深入学习以周维忠为代表的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精神品德,不断修正完善自身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把榜样的力量转化为更多人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要积极弘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要常态化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带动更多人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要全面营造“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社会氛围。坚持把道德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积极倡导“好人有好报”的主流价值导向,在精神上多嘉奖,物质上多关爱,生活上多支持,真正让“有德者有所得”,切实营造崇尚道德、礼遇好人的浓厚氛围。

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一幅幅温暖的场景,周维忠点点亮了我们心中的一盏灯;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支队伍,周维忠把爱的星星之火聚成了一束光;他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学习他,争做他,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加入崇德向善的队列,与道德模范携手前行,共同汇聚起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

模范6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十九

本人参加了这几天培训学习,感觉收获很大、过程中很多细节深深触动了我,使我产生了很多感想,综合起来总结如下:

一、要做一个对得起自己良心的老师。

像典型教师都是可歌可泣的,他们的事迹听了让人感动,但回头想想这种师德事迹离我们似乎太遥远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总让人觉得有些可望而不可及。在当今教育形势下我们这样的农村中学教师的工作实际中其实际意义似乎并不很大。无可否认,我们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很现实的社会,而且也正变得越来越现实,教师身为社会的普通一员是无法摆脱世俗的,那些将世俗看得一文不值得仁人志士也不过是自命清高而已。教师也有家庭,教师也是儿女、也是父母,教师也有当丈夫的责任和做妻子的义务。如果徒然将教师置于苦行僧式的奉献者境地的话,那么对我们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现实的。任何职业都有它约定俗成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是与社会背景分割不开的。我们当老师的也一样。如果现实一点,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努力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用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上好每一天的班就是对师德的最好诠释了。我想,当我们每个月接过那一打或多或少的薪水时,当我们站在讲台上或是面对学生家长时,我们都能心安理得、都觉得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良知,这就足够了。

二、要做一个立足岗位业精于勤的老师。

我相信当老师和做学问是一样的,在业务上只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韧劲就一定会有所进步。有的时候我们做不好,完全是态度的问题。不会的我们可以学,一次做不好我们可以做两次、三次。我反而觉得脚踏实地要比标新立异不切合实际要实惠得多。现在的农村教育多么艰难啊,中小学教育严重脱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初中一、二年级,教师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做养成教育了,一旦进入毕业班,老师和学生全都无奈地进入公式化的中考冲刺模式。教师怎么能教得从容教得愉快呢?此外,由于家长素质偏低教育方法不当,导致孩子在品德素养上严重缺失,社会负面影响加剧,学生心志畸形化成熟,尤其是近些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逐年增多,这些社会现象造成了很多问题学生,他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这些学生,打打不得,骂骂不得,隔离不开,开除不了,我们农村老师付出的努力和尝试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在某些方面我甚至觉得我们的老师并不比那些名师差,倘若调换一下位置,我们不一定能较好人家的学生,但他们也不一定能较好我们的学生。因此,我觉得李镇西说得有道理,有时候人和人不能横向比较,不能盲目照搬别人的东西,我们还需要立足自己的工作实际,融会贯通地采别人的长处,辩证地为我所用,使自己在现有条件下和原有基础上变得越来越好。我觉得改革是必然的,但改革不应该急于全盘否定自己,改革应该立足实际有针对性的完善自己。

三、做一个受学生欢迎,受家长爱戴的老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个农村教师,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用自身的良好形象来影响学生。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太缺乏这种影响了。如果我们在学生面前弯腰拾起一片纸学生会报以钦佩的目光,如果我们给遇到困难的陌生学生一句鼓励,学生会报以一次温暖的感动。但是如果我们在学生面前随意吐一口痰,学生会怎么看我们,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保持安静时我们教师自己却在学生面前窃窃私语,我们的学生又会怎么想。有的时候一个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长期形成的,而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往往是最真实的,一个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这和他是什么学校毕业的,他获得过什么荣誉都毫无关系。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往往是最有影响力的偶像,当我们出现在学生视野中时就应该是一个志趣高洁,举止文雅,简单纯粹的形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上一丝不苟,认真钻研,那么学生在学习上也会受到这样的态度的感染;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表现得正义凛然坚毅执着,学生也会深深受到这种精神的鼓励。正因为我是教语文的,所以我觉得尤其是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对学生的最好的言教和身教。就像李镇西所说的那样一个拥有宽广的胸怀和令人羡慕的一技之长的教师更受到学生的欢迎。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粗浅的感悟。其实,作为一名农村初级中学教师我的困惑挺多的。我觉得除了老师自身的素质需要提高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改良以外,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也是拥有诸多弊端的。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也必须有诸多条件作保障。农村学生社会家庭教育与监管的严重缺失,中小学教育的严重脱节,以及农村教育(人事制度及管理混乱)(分配制度极不公平)师资力量薄弱、软硬件的相对落后,这些都是束缚我们农村初中发展的客观因素。如果教育的大环境改善不了,单凭教师自己提高、单凭课堂教学改革,是难有大的作为的。相信杜郎口的崔启生能成功,并不只是匹夫之勇,我们都应该为山东教育较好,为山东人较好。

教育改革是一种必然,但改革的试验品是人,所以教育改革不应该是急于全盘否定自己,改革应该立足实际有针对性的完善自己。教育改革,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也必须有诸多条件作保障。杜郎口中学的成功似乎离我们很遥远,但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改革的信念,正如李镇西所说:有些理想我们不一定能实现,但我们可以将其作为终生奋斗的目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