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批判思维课程心得体会及收获 批判思维课程心得体会及收获怎么写(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09:17:11 页码:8
批判思维课程心得体会及收获 批判思维课程心得体会及收获怎么写(六篇)
2022-12-21 09:17:11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批判思维课程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要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即注重操作与知识技能的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开放型的课堂指的是——注重活动体验与能力培养的课堂。主题选择是自由的,课堂学习的操作技能是开放的,获取素材的方式是开放的,评价是多样的,学习时间可以延展到课堂外;总的来说,学生高度自主的课堂。

教学平台的选择

课程开展依赖于教学环境的架设,moodle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发的开源教学平台,包括了各类型课堂活动模块,对于课程开展有足够的支撑。钟志贤教授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2004)中提出:“高阶学习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模式属性上,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模式。”

开放型的课堂模式

1.开放型的主题开启课堂美国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技术的发展本源就是服务于生活的。信息技术课堂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入手,由教师引领对其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其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的开展初期建立小组,小组的成员一般有3~5人,每一个小组通过讨论设定小组主题,填写主题表,并在同一主题下分好版面(栏目)。

在主题的设定过程中,学生小组之间有可能讨论甚至争论,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经历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服别的同学,或者被说服的过程;甚至有可能经历从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主题到一个小组统一一个主题的过程。

讨论主题下如何分板块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一个大的问题如何细化的过程,或者学生会把一个问题分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每位学生对这个主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与冲突中最终完成主题的确定。

学生选择其学习与生活中感兴趣的主题,带着对主题的浓厚兴趣进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

2.多样性资源支撑课堂

《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下文简称《蓝皮书》)中调查了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初中二年级中有32.9%的学生喜欢在教室听讲,38.7%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8.6%的学生喜欢自学,19.8%的学生喜欢一对一的辅导。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可能造成其学习效果各异。学生现在需要的可能是版面设置信息,可能排版布局技能,或者文字处理技能等信息。有的学生喜欢先操作,有问题再寻求帮助;也有的学生喜欢先了解操作再进行自己操作……开放的主题,意味着学生的选择是自主而多样的,其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采用多样的资源可以为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提供帮助。

利用moodle平台中的图书功能形成文字资源

【知识链接】——在这里详细地描述操作并且很好解析相关操作或理念;利用其中的文件功能形成【操作帮助】——教师把相关的操作制作成微视频;学生可以像查阅字典般寻找操作技能信息——通过书本、知识链接、操作帮助等(如图1)。利用论坛功能形成【讨论区】——学生在讨论区中相互解决疑惑(如图2)。

学生在多种资源中寻求适合自己的资料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需要根据其自身或小组的需要进行资源的判断、选择,自主地学习相关的操作技巧。在运用网络搜索、下载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非常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筛选素材的过程考验着学生对主题的整体把握能力。多样性的资源配置能很好地支撑开放型课堂。

3.信息获取过程激发学生活力

在传统的课堂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质”的关注,很多一线教师或许留意过,学生获取素材只会运用网络,致使素材单一,内容乏味。信息获取的过程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信息关注,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指引其评估素材“质量”,为其探究提供支持。

例如,某个小组完成的主题是“硬件知多少。”这个主题除了可以在网络上获得最新的硬件信息,也可以在身边的计算机中直接获取信息——硬件的认知、理解其功能、拆装硬件等。运用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直接获取学生探究该主题的照片,让学生在相应的照片中添加文字。

学生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不仅仅限于网络,或许他们愿意将其班上的照片、活动介绍、学科知识等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多样的信息获取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技术与学习、生活的关系。

4.多样的评价引领学生发展在《蓝皮书》中有一项调查是关于“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与网络表达”,其中,“是否参与网络热点事件讨论”一题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讨论、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仅为16.2%。课堂上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得以表达自己,养成善于、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习惯。

课堂中通过moodle平台上的互评环节,根据教师设定的量规进行评价,每个学生评价4~5位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作品,反过来促进学生反思。

互评环节过后,请学生推荐其评价的最优秀的作品,并说出该作品的优点与改进点。学生在互评环节过后,可以选择修改自己的作品,然后提交给教师重新修改(师评)。

学生通过对单个作品的修改并与小组内的作品整合。每一个小组需要在班上进行作品的推荐会,每一位学生必须说明该处理部分的优点(自评);并采用投票的形式,选取班内的优秀作品(他评);最后将优秀作品贴在布告栏上进行展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满足论——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活动,能感觉到作品的价值,促使其反思与优化自身的操作技能。学生通过对照量规进行自评,知不足而改正;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看到他人的学习成果,激发学习激情。引入评价量规,学生评判作品时就减少由于主观意识随意评判的争论;学生树立了客观、量化、公平的意识,提升学生客观评判作品的能力。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肯定,以评促学。在开放型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仅是学的主体,还是评的主体,真正让学生主导课堂。

5.课外延伸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开放型的课堂不仅仅关注课内或校内的学习。

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应能在校外自由地选择时间进行自学,重新提交作业,或者补充评论等,利用moodle构建的课堂让学生在运用网络的时间都能获取课程信息,都能登录到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从课堂开展模式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主要活动在于组织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各方面的能力,获取各方面的信息。

学生获取知识是多方面的,得到能力是多方面的,开放型的课堂模式更有利于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各种真实、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这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也是开放型课堂模式的核心所在。通过moodle教学平台,利用网络环境支撑,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是构建开放型课堂的重要条件。

笔者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构建开放型课堂对学生自主探究、自我管理、批判性评价、问题解决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较好效果,学生作品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

谢幼如,尹睿.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俞显.国内外高阶思维能力研究综述——基于期刊数据库论文的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2(7).

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钟志贤.高阶能力意味着什么[j].远程教育杂志,2005(3).

推荐批判思维课程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中共中央、在参加河北省委班子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以此促进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促进党内生活的严格规范,促进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

主席之所以重提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因为它是共产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立场上结合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首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其次,对待别人的批评指正必须虚心接受,自我总结和自我反省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古代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共产党人更要经常总结和反省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完善自我。只有经常地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早在19世纪7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针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爱森纳赫派的投降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马克思特意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哥达纲领》进行逐条的批评,为共产党人树立了自我批评的榜样。恩格斯曾指出,“这种无情的自我批评”,不仅不是我们软弱的表现,恰恰说明“党该具有多么大的内在力量呵!”

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指出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彻底唯物主义精神的体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发展、壮大的动力,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学习的课堂。列宁在《论政治同教育学的混淆》中明确指出:“自我批评对于任何一个富有朝气的、生气勃勃的政党都是绝对必要的。”

毛泽东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1953年2月28日,中共中央批转劳动部《关于检查官僚主义的决议》。

毛泽东写下这样一段批语:“中央人民政府和军委各部门必须尽速召开会议,发动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刻揭发领导方面的官僚主义,并规定改正的具体办法。中央以为在很多部门中极端缺乏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状况是完全不能容忍的,这是官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在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中研究和加强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办法” 。在全党掀起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在以后的工作、会议中中毛泽东更是多次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工作方法和其重要性。

195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我们希望一切同我们共同奋斗的人能够勇敢地负起责任,克服困难,不要怕挫折,不要怕有人议论讥笑,也不要怕向我们共产党人提批评建议。

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优良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但是,我们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时,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具体分析,要慎重,合乎分寸。列宁曾经说过,每一个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上都有缺点,但是在批评缺点或向党的各个中央机构分析这些缺点时,应当慎重、合乎分寸,否则就是搬弄是非。同时,在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身处地地想想党所处的情况。

其次,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是,要着眼于向前看,不要向后看。马克思主义认为,批评缺点,检查错误,总结教训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整死,不是为了把党弄臭,而是调动积极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三、重要意义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我党和各级领导干部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密切了党群关系。河北省委班子通过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感触最深的是动真格的:真开门——广泛征集意见,真亮丑——敢于自我揭短,真批评——直指问题要害。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领导干部敢于指出自己和其他领导干部的问题,能够针对自身问题进行有效的改正,同时贯彻了提出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对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提高了办事能力和效率。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一剂良药,是对同志、对自己的真正爱护,开展真刀真枪体现在自我批评上,敢于主动地把自己摆进去,敢于自揭伤疤,找出错误的根源,摆正思想,绝不拖拖拉拉、遮遮掩掩;开展真刀真枪体现在相互批评上,要把话说到明面上,有一说一,事实就是,反对避实就虚、避重就轻、相互吹捧。这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助于克服有些官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和一些领导干部放空话、办事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加强了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使领导干部心系群众、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为群众办实事。

推荐批判思维课程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至关重要。虽然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对高阶思维的研究,但尚未形成能够受到学界广泛认可的相关界定,其培养方法众说纷纭。本期,我们从研究的视角阐释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现状,从批判性思维、思维能力整体提升等不同侧面解读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阶思维能力(higherorderthinkingskills)是当前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在2002年启动了“21世纪技能研究项目”,旨在推进美国教育系统对时代挑战的应对,其中特别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等能力。英国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框架文件中,在数学学科明确提出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难度日益增加的常规和非常规的问题解决中”。新加坡2009年发布的《理想教育成果》明确提出“推理与决策”“反思性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应对复杂与模糊问题能力”四方面的高阶思维能力。

国际学界对于高阶思维的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心理学界对于高阶思维的相关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最初的研究集中在教师教育、特殊需求学生教育、天赋学生培养等特殊群体上。随着近60年的不断发展,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关高阶思维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学科高阶思维培养策略研究、高阶地位的表现与能力测量研究、特定群体的高阶思维发展现状调查分析等方面。

我国的高阶思维研究于2000年起步,目前主要集中于在教学中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方法、在具体学科中如何培养高阶思维等。我国在探讨“高阶思维”时与国际的话语指向有比较细微的差别:国内学者更倾向于在不同学科中以整体性观点来研究高阶思维,国外学者则更倾向于将高阶思维进行划分,穷举出决策、推理、批判、反思、构建支持、分析观点、实验探究、错误分析等不同思维方式。

一、高阶思维概念的前世今生

“高阶思维”这个词很早就走入了教育心理学研究者的视线。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就将教育目标进行分层,由低到高分别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后三项就是高阶思维能力。奥苏贝尔将学习的结果分为命题学习、应用、表征学习、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创造,其中问题解决、应用和创造都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20世纪80年代中期,信息加工学派李维斯和史密斯等人将高阶思维进行总结类化,认为高阶思维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过程,这种活动是学生“把非常规情境中发现问题的思维能力综合和复杂化的过程”。到了90年代,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巴拉克教授对高阶思维能力的范围进行了拓展和巩固,认为超越了信息查询和识记的思维活动都可以被称为高阶思维。从90年代末期开始,许多学科都开始开拓自己的高阶思维能力列表,完善自己学科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归纳与总结。在数学领域,美国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在2006年将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定义为“解决非常规性问题所需要的思维……包括:分析、逻辑、批判、评价、反思、创造等能力”。所谓“非常规性问题”,就是学生尚未知道算法的新的问题情境。

从高阶思维的发展以及各学派对其界定中可以看出,高阶思维至少具有如下特征:①不是简单的知识交流授受;②必须要在学生自己的大脑中与原有知识发生联结,且梳理出包含、递进、因果等关系类型;③这种联结的目标指向是问题解决;④是一种综合性、复杂性、创新性的思维。

二、高阶思维能力研究的世界图景

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前世界对高阶思维能力研究的进展,我们对国际学术论文数据库wos进行了知识图谱数据分析,对研究热点、代表人物和焦点机构进行了简单梳理。

上图是利用图情分析软件citespace制作的高阶思维能力研究知识图谱。图片的解读有四个要素。①研究时间进程:图片最上方的横线颜色表示时间进程,越靠左时间越早。②研究热点问题:图中的“十”字表示研究的热点话题,“十”字越大,表示关注的人越多。③热点问题的时间跨度:“十”字本身带有颜色,颜色越红代表越是新近关注的重点。④热点问题之间的关系:“十”字与“十”字之间的连接线表征各研究问题之间的联系与演变。

从上图不难看出:从时间演变来看,世界有关高阶思维的研究从一开始并未分化,而是以“高阶思维技能”为一个整体走入研究者视线的,随着时间的推进,“批判性思维”最早被分离出来;从研究热度来看,数学学科、批判性思维、学生学业表现、动机激发、知识获取与课堂教学是高阶思维研究的重点;从相互关联来看,学业表现可能成为下一个研究的焦点,研究者的大致思路基本都遵循“最大赢家”套路,即研究者通常在学生的课堂表现中观察到其思维特征,并结合自己的学科教学对这些思维特征的发展、培养等问题进行思考,最后落脚在学生学业表现上。

我国的高阶思维研究起步较晚,但后来者居上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够通过对知识图谱的分析得到很多研究启发。对于一线教师来说:①数学教师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从事学生高阶思维的观察、研究和培养,广大数学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尝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②“磨刀不误砍柴工”,高阶思维培养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虽然因此会花去一些时间来备课和引导学生,但这些时间最后都会化为学生成绩提高的效益;③高阶思维的研究可以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研究入手,因为从国外的研究经验来看,批判性思维具有很强的外显性,较容易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捕捉和分析;④高阶思维的提升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提高,因为自我成就感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学习动机作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非智力因素,能够带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其他非智力因素共同发展。

三、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内容与培养

虽然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nctm)对数学高阶思维给出了一个定义,但由于过于宽泛,至今尚未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共识。香港《数学课程标准》在2009年对数学高阶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解读,认为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包括探究、建构、问题解决和传意四种能力。探究能力是指根据已知条件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而得出相关结论;探究活动需要的数学品质有观察、分析、验证等。建构能力指通过深入思考,把知识重新组织起来,从中获得新的规律和观念,并加以归纳。问题解决指在陌生的情境下,懂得怎样运用已有知识。传意能力包含分享观念和接收信息,并能以数字、符号、图像、模型等方式进行表达。香港的数学课程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东西方的交汇与结合,因而其对于高阶思维能力的探讨目前被学界较多人认可。

內地对数学高阶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思维的评价和培养上。张红霞老师对初中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包括分析、评价和创造三个维度(如表1)。

上海市教研员胡军认为,数学高阶思维是由策略性思维(元认知)、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型思维三者构成的一个立体三维模型(如图1)。正如长方体的体积由长、宽、高共同决定,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也应该由策略性、批判性、创新型三种思维共同决定。若有一种思维相对发展较弱,就会像“木桶理论”一样影响到学生的整体思维水平。

研究者通过分析大量课例发现:想要发展学生的策略性知识,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脑筋动起来,敦促他们主动思考。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注意强调新知识的上位概念,为他们梳理学习知识的“思维支架”。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除了常规地鼓励学生多提问题之外,更要注重敦促学生在学习中内省,鼓励他们不断检视自己的思维过程,检视自己所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对于创新型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要避免解题套路化,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思路,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天津师范大学刘世哲团队对天津市20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进行分析,并利用自行开发的课堂观察量表对教学过程进行量化编码和处理。研究发现:学生的思维发展基本都遵循“认识接受→元认知自检→提取→理解→分析→知识应用”的路线,各环节无法逾越;专家型教师善于讲故事,他们特别注重对问题情境和学生解题思路的讲述和分析,以刺激学生进行元认知检视,自发形成解题策略;专家型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的开放型问题占比不低于40%,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进行“思维体操训练”,这些开放型问题通常都是在“思维生长点”“知识衔接点”上;课堂设问应由浅入深,“问题串”成为绝大多数专家型教师的首选。(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推荐批判思维课程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摘要】本文通过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课程——《文字处理》的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在moodle环境下开展开放型主题教学活动培养中学生的高阶能力。

关键词moodle;开放型课堂;高阶能力

【中图分类号】g443【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6-0094-03

笔者一直认为,信息技术课堂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能根据问题要求,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根据方案内容运用技术的手段解决问题。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能体现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观点与钟志贤教授在《高阶能力意味着什么》(2005)一文中提出的高阶能力是一致的,他提出的高阶能力包括创新、决策、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协作、兼容、获取隐性知识、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很难实现的——即注重操作与知识技能的课堂。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开放型的课堂指的是——注重活动体验与能力培养的课堂。主题选择是自由的,课堂学习的操作技能是开放的,获取素材的方式是开放的,评价是多样的,学习时间可以延展到课堂外;总的来说,学生高度自主的课堂。

教学平台的选择

课程开展依赖于教学环境的架设,moodle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开发的开源教学平台,包括了各类型课堂活动模块,对于课程开展有足够的支撑。钟志贤教授在《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2004)中提出:“高阶学习是一种需要学习者运用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在教学模式属性上,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模式。”

开放型的课堂模式

1.开放型的主题开启课堂美国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世界的模式,学生可以借此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技术的发展本源就是服务于生活的。信息技术课堂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入手,由教师引领对其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其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在教学的开展初期建立小组,小组的成员一般有3~5人,每一个小组通过讨论设定小组主题,填写主题表,并在同一主题下分好版面(栏目)。

在主题的设定过程中,学生小组之间有可能讨论甚至争论,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经历提出自己的想法,说服别的同学,或者被说服的过程;甚至有可能经历从每位学生都有一个主题到一个小组统一一个主题的过程。

讨论主题下如何分板块的过程,其实就是将一个大的问题如何细化的过程,或者学生会把一个问题分几个方面进行考虑,每位学生对这个主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与冲突中最终完成主题的确定。

学生选择其学习与生活中感兴趣的主题,带着对主题的浓厚兴趣进入学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课堂的期待。

2.多样性资源支撑课堂

《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下文简称《蓝皮书》)中调查了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其中初中二年级中有32.9%的学生喜欢在教室听讲,38.7%的学生喜欢小组讨论,8.6%的学生喜欢自学,19.8%的学生喜欢一对一的辅导。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可能造成其学习效果各异。学生现在需要的可能是版面设置信息,可能排版布局技能,或者文字处理技能等信息。有的学生喜欢先操作,有问题再寻求帮助;也有的学生喜欢先了解操作再进行自己操作……开放的主题,意味着学生的选择是自主而多样的,其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采用多样的资源可以为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提供帮助。

利用moodle平台中的图书功能形成文字资源

【知识链接】——在这里详细地描述操作并且很好解析相关操作或理念;利用其中的文件功能形成【操作帮助】——教师把相关的操作制作成微视频;学生可以像查阅字典般寻找操作技能信息——通过书本、知识链接、操作帮助等(如图1)。利用论坛功能形成【讨论区】——学生在讨论区中相互解决疑惑(如图2)。

学生在多种资源中寻求适合自己的资料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需要根据其自身或小组的需要进行资源的判断、选择,自主地学习相关的操作技巧。在运用网络搜索、下载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有非常好的自我管理能力,筛选素材的过程考验着学生对主题的整体把握能力。多样性的资源配置能很好地支撑开放型课堂。

3.信息获取过程激发学生活力

在传统的课堂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获取信息的“质”的关注,很多一线教师或许留意过,学生获取素材只会运用网络,致使素材单一,内容乏味。信息获取的过程应该是多样的,教师引导学生对身边的信息关注,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指引其评估素材“质量”,为其探究提供支持。

例如,某个小组完成的主题是“硬件知多少。”这个主题除了可以在网络上获得最新的硬件信息,也可以在身边的计算机中直接获取信息——硬件的认知、理解其功能、拆装硬件等。运用照相机、录像机等设备直接获取学生探究该主题的照片,让学生在相应的照片中添加文字。

学生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不仅仅限于网络,或许他们愿意将其班上的照片、活动介绍、学科知识等运用到信息技术课堂上。多样的信息获取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活力,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验技术与学习、生活的关系。

4.多样的评价引领学生发展在《蓝皮书》中有一项调查是关于“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与网络表达”,其中,“是否参与网络热点事件讨论”一题的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讨论、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仅为16.2%。课堂上应创设情境让学生得以表达自己,养成善于、乐于、敢于表达自己的习惯。

课堂中通过moodle平台上的互评环节,根据教师设定的量规进行评价,每个学生评价4~5位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会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作品,反过来促进学生反思。

互评环节过后,请学生推荐其评价的最优秀的作品,并说出该作品的优点与改进点。学生在互评环节过后,可以选择修改自己的作品,然后提交给教师重新修改(师评)。

学生通过对单个作品的修改并与小组内的作品整合。每一个小组需要在班上进行作品的推荐会,每一位学生必须说明该处理部分的优点(自评);并采用投票的形式,选取班内的优秀作品(他评);最后将优秀作品贴在布告栏上进行展示。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满足论——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活动,能感觉到作品的价值,促使其反思与优化自身的操作技能。学生通过对照量规进行自评,知不足而改正;对别人的作品进行评价,可以看到他人的学习成果,激发学习激情。引入评价量规,学生评判作品时就减少由于主观意识随意评判的争论;学生树立了客观、量化、公平的意识,提升学生客观评判作品的能力。评价的最终结果是为了让学生得到肯定,以评促学。在开放型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仅是学的主体,还是评的主体,真正让学生主导课堂。

5.课外延伸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开放型的课堂不仅仅关注课内或校内的学习。

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应能在校外自由地选择时间进行自学,重新提交作业,或者补充评论等,利用moodle构建的课堂让学生在运用网络的时间都能获取课程信息,都能登录到教学平台进行学习。

从课堂开展模式中可以看出,教师的主要活动在于组织课堂、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现各方面的能力,获取各方面的信息。

学生获取知识是多方面的,得到能力是多方面的,开放型的课堂模式更有利于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各种真实、有意义的活动中学习,这是建构主义理论所提倡的,也是开放型课堂模式的核心所在。通过moodle教学平台,利用网络环境支撑,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是构建开放型课堂的重要条件。

笔者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构建开放型课堂对学生自主探究、自我管理、批判性评价、问题解决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较好效果,学生作品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

谢幼如,尹睿.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俞显.国内外高阶思维能力研究综述——基于期刊数据库论文的分析[j].中小学电教,2012(7).

钟志贤.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假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4(12).

钟志贤.高阶能力意味着什么[j].远程教育杂志,2005(3).

推荐批判思维课程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摘要】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包括创新、问题求解、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从确立探究的主题、指导探究的过程、任务成果展示、评价四方面,结合几个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探究的案例来探讨课堂探究任务设计的策略以及如何在课堂探究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很有意義。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探究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004-01

<>

“高阶思维”的定义,目前最普遍认同的是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1]主要包括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对高阶思维的界定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与具体的教学有效整合起来、为教师评价教学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思维大师杜威认为:高阶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由“难题和疑问”或“一些困惑、混淆或怀疑”引发的,高阶思维的发生就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的过程,[2]

可见问题是开启高阶思维的最大动力。因此,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可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

1.前提——探究主题的确立。

探究主题的确立是课堂探究活动开展的前提。课堂探究主题的确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师生共同讨论;二是学生自己选择。选择主题时需遵循的原则有:第一,依标施教。探究的主题应从文本出发,紧扣文本;第二,能够激发师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师生兴趣,探究的成效会更好;第三,关联时事热点。关注时事热点可以帮助学生增长见识,同时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并掌握知识。

笔者在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综合探究二《探寻丝绸之路》的公开课时,设计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主题是“结合第三单元所学与补充材料,分析当时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来开拓与保障丝绸之路的通畅?”这个主题紧扣文本,教师与学生都对此较感兴趣,同时这个主题与当今社会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措施为解决“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问题有何启示。由此可见,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关键——探究过程的实施。

探究过程的实施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关键。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指导,指导的步骤主要有:第一,明确活动的单位——以小组为单位;第二,安排任务,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在安排任务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第三,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进行积极的引导,要倡导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教师的引导包括形式上的引导和内容上的引导,形式上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图表等方式进行展示,内容上可以给予方向上的提示,比如可提示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去思考。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中的第二节内容是《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笔者在教学这节内容时设计了一个合作探究的环节,主题是“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没有给予恰当的引导,在展示成果的时候,可以发现除了书本上提到的齐桓公善于用人的品质和齐国的地理位置外,便再也没有其他成果了。同样的问题“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笔者在另一个班给予了学生方向上的提示,提示他们可从地理位置、个人因素及周王室的角度去思考。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笔者观察了各小组讨论的情况,并进行了引导,比如对于地理位置方面,引导学生可结合地图来思考,最后发现学生们的讨论成果比较全面。运用地图分析原因锻炼了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分析材料对齐桓公进行评价锻炼了学生评价的能力。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高阶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3.亮点——探究成果的展示。

探究成果的展示是课堂探究活动的亮点所在。学生实际展示的情况与教师预设的情况不会完全一致,因此教师需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针对学生展示的内容查漏补缺,强调重点。由于时间关系,可以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典型的小组展示,并且可以对比展示,凸显出一个组的优点,引导大家学习。笔者自己在上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第三单元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时,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影响”,并提示可从经济、政治等方面去考虑。通过观察各小组的表现,笔者发现有一个组呈现在白板上的内容有些杂乱,而另一个组将白板一分为二,左边呈现各项措施,右边相应的呈现影响,非常清晰明了。于是笔者将这两个组的成果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条理清晰的重要性,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条理清晰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还有一个小组结合秦朝行政系统简图来介绍政治上的措施,直观形象,笔者借此引导学生多加思考,运用多种形式来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4.升华——多元化的评价。

评价是课堂探究活动的升华。教师在评价时应遵循的原则:第一,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少批评。第二,评价要适时适量。所谓适量,是指并非每一组的回答都必须作出评价。所谓适时,是说评价可适当滞后。在一个小组展示完之后,或许下一个小组会补充前一个小组没有想到的地方。并且,当两个小组的展示成果可以进行对比评价时,适当滞后评价效果也会更好。第三,内容评价与形式评价相结合。内容上及时指出错误的地方,形式上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用图表、表演的方式来促进问题的解决,培养他们创新实践的能力。第四,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呈现的成果与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同样重要。

<>

21世纪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能力的竞争,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表明教育改革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因此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巨大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阶思维的界定和课堂探究任务设计的策略两方面来探讨了如何在历史与社会学科课堂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希望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同行们能有所帮助,对其他学科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方面能有所启发。由于笔者的能力和条件有限,本次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将在往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完善此研究,使本研究更具参考性。

参考文献

[1]higher-orderthinking[eb/ol].http:///wiki/higher_order_thinking,2017-11-09.

[2]orderskills[r].http:///files/,2017-11-09.

[3]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人民教育,2010(17):3.

推荐批判思维课程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和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我们应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创新能力培训,使我对创新能力的内涵、意义和重要性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以创新的精神开创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

教育需要创新,教师是教育工作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培养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一批创新型人才。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具体包括: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多维的创新思维;科学的批判精神和探索精神;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能力;强烈的实践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联系实际,对于创新,我有几点感受:

一、创新首先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意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教育工作更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在教育工作实践中要强化创新意识。

二、创新要有先进科学的理论依据。创新活动不是简单随意提几个花

哨的新提法,创新要有先进科学的理论依据才能真正推动工作的前进。

三、创新要体现在实践活动中,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按照这个精神去做。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我有三点建议: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特别是要针对教育工作实践开展学习。这种学习要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

二、加强学习和交流,这样可以弥补不足,更有效地推动教育工作。天下之事,谋之于众。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现教师的聪明才智,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并且把这种创新能力切实付诸于实践教学中,才能更快、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这也是创新的真正内涵所在。

总之,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的起点,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重新调整自己的未来构架,应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启发自己不断学习,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创新和发展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