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导游冬天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导游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1 09:17:27 页码:10
导游冬天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 导游培训心得体会简短(二篇)
2022-12-21 09:17:27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导游冬天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首先我代表天津国际旅行社欢迎您到美丽的天津来观光旅游!我是大家此行的导游员___,大家可以叫我小_或_导,非常荣幸能和各位共同度过这段愉快的旅程!今天为大家开车的是李师傅,李师傅已有多年的驾车经验,乘坐他的车一定会让您感到既舒适又安全的,

天津市概况导游词

。在今后两天行程中将由我们两位陪伴大家游览美丽的天津。在旅行过程中如果您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随时提出,我将竭尽全力为您解决。最后,希望通过我接下来的讲解和服务能使您对天津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那大家刚下飞机,一路比较劳累,那在去往酒店的这段时间,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天津的概况。

天津市是中央四大直辖市之一,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天津共辖18个区县,分别是和平、河东、河西、河北、南开和红桥6个中心区,塘沽、汉沽、大港为3个滨海区;东丽、西青、津南、北辰、武青、宝坻为6个环城区,还有静海、宁河、蓟县3个县。

天津辽阔的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九成,仅少部分为山地和丘陵,地势由西北山区向东南渐低,呈簸箕形向渤海倾斜。

天津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每个季节您来到天津都会看到具有鲜明季节特征的景致,春游百花,夏赶海,秋收硕果,冬赏雪。

从历史上看,天津城区成陆较晚,宋代以前未见史册,金朝时在大直沽建立了“直沽寨”,元代时,直沽作为海运的终点、漕运的中枢,成为行政、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朝廷在此设立“海津镇”。当时南北漕船汇聚,商贾云集,这种壮观的场面,有诗赞叹: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到了明永乐2年(1404),明成祖朱棣将三岔口赐名为“天津”,意为天子经由之渡口,并在直沽设卫筑城,成为现在天津城市的发祥地。寨、镇、卫都是军事建制,到清雍正3年(1725)改卫为州,天津从此转变成了行政建制,雍正9年(1731)继而升州为府。天津就这样从一个单纯的军事要塞演变成繁华的商业中心和贸易港口。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埠后,金融、贸易、教育和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继上海之后的中国第2商业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贸易中心。1928年6月,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天津定为特别市,这是天津设市之始。

近代以来,天津是中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留下诸多的历史遗迹和大量的史料记载,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风格纷呈的小洋楼就是这段历史的典型写照。由于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形成了许多山、海、河、湖以及历史文化特有的旅游资源。经过天津市旅游局的精心打造,推出了近代历史看天津等8项旅游系列产品。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呢就看滨海。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到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这里越来越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瞩目。滨海新区成立于1994年,它位于天津东部的临海地区,处于京津冀和环渤海城市带的交汇点上,由塘沽区、汉沽区和大港区3个行政区以及东丽区和津南区的部分区域组成。在20__年5月份,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可概括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有人打比方说,如果南海有艘经济航母叫深圳号,东海有艘经济航母叫浦东号,那渤海的经济航母就是滨海号。

大家都知道,天津是中国近代机械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在中国近代史上,天津还相继诞生了一批“中国之最”和“中国第一”,我国最早自己修筑的最长的铁路——津唐铁路,全国最老的车站之——老龙头车站,我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中国报龄最长的报纸——大公报和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等。

天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文化事业的支持和保障。从19世纪末,一批洋务学堂从天津起步,1881年设立的北洋水师学堂和1885年设立的天津武备学堂分别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近代海军学堂和培养新式陆军的军事学校。国内著名学府——天津大学,是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大学,它的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是清朝光绪皇帝御笔钦准的国立大学。与天津大学毗邻的南开大学,是由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于1919年创办的,我们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就是该校成立之初文科班的第一期学生。

天津的发展也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天津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这些年,天津一直很重视交通事业的建设,现在已基本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相结合立体交通网络。

天津在城市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风光和人文风光。在饱览了山野秀色、海洋风光和都市繁华美景的同时,您还可以品尝到天津风味美食。天津人喜食小吃,天津小吃在全国都享有盛名,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这些地地道道的天津小吃早已闻名海外,除此之外,果仁张、漕记驴肉,石头门槛素包子以及贴饽饽熬小鱼都是天津地方特色小吃。

好了,我们的车已经到达酒店了,今天和大家讲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天津都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那在今后两天的行程中,我将更加详细为大家介绍天津,希望大家在天津旅途愉快,现在请大家随我一同下车。

2022导游冬天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天坛公园,很荣幸认识大家,更荣幸为大家导游。我代表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郭玉萍,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成为朋友,在游览期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或是我们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的请大家直接和我们提出来,我们将尽力而为,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有一次美好的游览经历。今天我们的路线安排是自南向北走,沿着南北轴线依次是圜丘,皇穹宇,祈年殿等。然后由东门出去。

现在我先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城区的东南部,原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圣地,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建于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与紫禁城(故宫)同时兴建。耗时20xx年,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其占地273公顷,比故宫大3.7倍,略小于颐和园。天坛是通称,它实际有两个坛组成,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 历代封建皇帝对祭天活动都极为重视,每年要两次亲临天坛祭天。第一次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坛禀告五谷业已丰收,感谢天帝的保佑之恩。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扇门是北天门,沿着这里进去就是著名的圜丘坛了。

此刻在我们眼前的是圜丘坛,俗称祭天台,它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扩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栏围护的三层石造圆台,通高五米,明、清两代,每年冬至日皇帝亲临的祭天礼仪,就在此坛举行。 圜丘坛在建筑形式上,有着许多神奇有趣的说法。各项建筑材料的数学计算均极其精确,其中包含"九"的含义与运用深为中外广大游人所赞叹与称奇。

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是九或九的倍数。最上层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是游人最感兴趣的又一奇妙之处。 从中心石向外,第一环为9块,第二环18块,到第九环81块;中层从第十环的90块至十八环的162块;下层从十九环的171块至二十七环的243块,三层共378个"九",为3402块。 同时,上层直径为9丈(取一九),中层直径为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为21丈(取三七),合起来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之尊的含义。为什么要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设计建造祭坛呢?原因是:一、据神话传说,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数来象征九重天,以表示天体的至高与至大。二、在我国古代把单数(奇数)看作阳数,而将双数(偶数)视为阴数。天为阳、地为阴。天坛是用来祭天的,只能用阳数进行建筑。而"九"又被视为"极阳数",这是最吉祥的数字。现在我们再到这上面来看看这块天心石,当你站在圆心石上轻声说话时,自己听起来声音很宏大,有共鸣性回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环以外的人,则无此种感觉。为什么呢?相信大家懂得这是一种声学现象:由于坛面十分光洁平滑,声波传到周围等距离的石栏围板后,能够迅速地被反射回来。说话者根本无法分清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的人听起来,其共鸣性回音就格外响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大家不妨站到上面去亲身体验一下。

好,现在我们继续往前走,这座殿宇就是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殿内正中的石台宝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宝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历代祖先牌位之处。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进到这里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注意我们周围的这圈围墙?这就是颇负盛名的回音壁。围墙周长193.2米,直径61.5米,墙高3.72 米,厚0.9米。它的奇特之处并不是在它的外观上,而是在于同刚才的天心石相似的声学现象。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院内东西配殿后的墙下,均面部朝北对墙低声说话,可像打电话一样互相对话,极其奇妙有趣,这就是回音壁得名的由来。大家有兴趣的就去试试吧。

我们现在从皇穹宇的西面出来,在这里有一株古柏,名为九龙柏,是国家著名的古树之一,树干扭结纠屈,宛如九条盘旋而上的蟠龙,故此得名。大家看上面挂着的红色的标志牌,这种标牌的颜色其实也是有讲究的,标志红牌表示一级古树,标志绿牌表示二级古树(100以上国内外稀有的或是具有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及重要科研价值的树木),据传这棵古柏生长于建坛之前,已有近千年历史,所以挂红牌来展现它的价值。

我们现在脚下的路叫做丹陛桥,这明明是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为何又称"桥"呢?因为在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故称为桥。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丹陛桥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起着连接南端圜丘坛和北端祈谷坛两组建筑物的重要作用。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两侧的条石道,分别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沿着丹陛桥继续向北走,现在在我们左边的是具服台,它位设于丹陛桥北段东侧,为一座凸字形平台。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礼时,更换冕服(祭服)的地方。

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坛,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的圣地。祈年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三重檐逐层向上收束,作伞状,祈年殿俗称无梁殿,整座建筑不用大梁长檩及铁钉,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众多的枋、木兑、桷、闩支撑和榫接起来。该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长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圆殿,并自上而下依次覆盖青、黄、绿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为今名,同时一律改为覆盖深蓝色琉璃瓦,以象征蓝天。光绪十五年(1889),该殿毁于雷火,次年又按原样重建。陈列于殿前的青铜大鼎炉,均是几百年前的文物。殿内柱子的数目,据说是按天象设立的。里层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龙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径1.2米,两人也难合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的12根朱红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和外层12根檐柱相加为24根,象征一年中的24个节气。金柱、檐柱和龙井柱相加为28根,象征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宝顶藻井周围的8根童柱,共计36根,象征36天罡。宝顶中心的雷公柱,则象征着天帝的"一统天下"。

下面我们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时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坛寝宫之称。后来,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旌旗、仪仗、乐器等物亦存放于此。内藏不少祭祀文物,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蜡像,常年供游人观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