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范仲淹廉洁家风心得体会及收获 教师廉洁家风家训心得体会(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2 14:29:57 页码:7
范仲淹廉洁家风心得体会及收获 教师廉洁家风家训心得体会(三篇)
2022-12-22 14:29:57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范仲淹廉洁家风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末学最近研习佛学知识,结合自己的持家经历,再来看这段百字家训,不禁感慨万千,受益匪浅。现与众同修共同分享心得体悟。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顺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在佛教里,更是将孝道作为衡量学佛人修行深浅的度量,在经典中一再强调,如《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佛说盂兰盆经》、《孝子经》、《大方便报恩经》等。人之孝心,亦如法之正轨,孝道一行,家道全也。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人,必能惠及自身、周遭,乃至天下。古语说“打虎还得亲兄弟,上阵还需父子兵”,兄弟间理应相互帮助,相互关心。我们持家立业,必须得注重孝道,维系好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不遗余力。无论是孝道也好,丹诚也罢。都是慈悲的体现,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的。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团结齐心,创建和美家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勤学苦练,一旦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范仲淹在年轻时一度连夜苦读,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四书五经中寻乐,数年之后,他深谙儒家经典,吟诗作对,顺手拈来,成为一代文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向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遵守礼仪,谦逊忍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如果一味疏忽,用狂妄的心态去为人处事,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结果。“逊让敦睦邻”,即是说,唯有谦逊忍让,用宽厚和善的态度,才能促进邻里和睦。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谦卑宽厚,能够彬彬有礼、友好待人,才能广结善缘,赢得福报。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尊老爱幼历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同样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像现在在公交车上设有老弱病残席,在乘车时设有老弱病残孕专用通道,为百姓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就是“敬长怀幼”、“体恤孤贫”的直接体现。大至一个国家,中至一个团体,小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种情愫,能够发扬“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的精神。“满招损,谦受益”、“公生明,廉生威”,我们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与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权傲物。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能够戒骄戒躁、谦恭廉明,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敬惜字纸是中国文化传统理念之一,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出于对文化与文字的崇敬,古人认为应当对字纸,即写有文字的纸张表示尊敬和爱惜。中国佛教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在《普劝敬惜字纸及尊敬经书说》中云:“字之恩德,说不能尽。敬惜书字,福报甚大。”即便是现在,珍惜字纸也是环保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方式。“五毂”即“五谷”,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最朴素、最自然,也是营养价值极高的传统食品。没有“五谷”,我们的色身就无法得到供养,我们的生命也就无法继续,所以我们应该报“五毂恩”。“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我们做事要顺应天理,做人要博爱一切众生,不能干出伤天害理、荼毒生灵的勾当,否则就会有恶报。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勤俭节约、怀着感恩的心,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何谓“八德”?即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宋代以“八德”为标志,形成了“以家为本”的伦理道德观。实际上,“八德”发展到现在,就成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二十字的公民道德规范。“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这两句是对前面家训的总结。“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同样适用于持家,一个家业的操持与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后世如能谨遵前人教诲,以家训为戒,才能将家业继承得更好,将家庭操持得更好。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切记前辈训诫,精进勤勉,遍施善行,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一生坎坷,在仕途上也是几起几落,但其虚怀若谷、谦恭宽厚的品格一直为后世敬崇与效仿。这首《家训百字铭》以朴实无华、言简意赅的文字,总结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要点,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不愧是家训中的精华之作。

《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载曰:“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身持家,永全福禄者也。”家庭是一个小社会,能够操持好家务,继承好家业,打理好家事,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从这个角度来看,《家训百字铭》不失为一套助力于我们为人处世、操持家业的成熟理论。

关于范仲淹廉洁家风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范仲淹刻苦读书的故事,体会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文章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范仲淹的故事》。他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岳阳楼记》,其中有一句话成为千古名句。

2、出示小黑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初读课文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2、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到范仲淹是做什么的?

(1)他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2)理解“杰出”。

3、默读课文,找出能够说明范仲淹在政治、文学方面表现非同一般的句子,用横线画出。

4、全班交流。(抓住相关语句及重点词语感受范仲淹杰出的政治谋略和文学才华。)

过渡:同学们想知道范仲淹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从何而来吗?

三、深入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2—6自然段,看看范仲淹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2、全班交流。

3、理解句子。

(1)累了,就用冷水洗脸;饿了,就用稀粥充饥。范仲淹十分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机会,废寝忘食的苦读诗书,钻研学问。他发愤苦读,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鸡鸣即起,攻读诗书,直到夜半才和衣而眠。据说,他曾五年未解衣就寝。

范仲淹为什么要这样的刻苦读书?

我的志向,要么当个好大夫,要么当个好宰相。好大夫为人治病,好宰相治国为民。(结合范仲淹的志向感悟理解,无论是好大夫还是好宰相,都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他这样的发奋苦读,就是希望自己有渊博的知识,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2)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米粥,等粥凝冻之后再划成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并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我已经习惯食用粗茶淡饭,担心现在吃了鸡鸭鱼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范仲淹为何不敢吃朋友送的美味佳肴?

范仲淹生活极其艰苦,但他对这种清苦的生活毫不介意,从而感受他生活俭朴的作风。

4、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范仲淹这样的.刻苦读书,生活简朴,就是在修身,使自己不断地完善,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因为,修身是行事的根本。

范仲淹为何这样注重自己的修养?(他志存高远,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只有成为有修养的人,将来才能实现自己伟大的抱负。)

5、因为他这样有理想、有学问、有修养,后来成了宋朝有名的宰相。教师引读“范仲淹从政以后,提出并实施了许多兴国利民的革新措施,以施展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范仲淹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生疾苦,以生活俭朴、品德高尚著称于世。所以,后人这样赞颂他:

教师引读“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句子中的“风”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四、总结

范仲淹杰出的政治谋略和文学才华来自他杰出的精神品格,正是因为他有杰出的精神品格,所以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五、布置作业

1、用笔画出表示范仲淹学习刻苦的词语,读一读。

2、听写练习。

3、背诵课文1—3自然段。

关于范仲淹廉洁家风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范仲淹青少年时,冷头沃面,划粥为齑,刻苦攻读,誓“以天下为己任”。入仕后,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殚心竭虑、鞠躬尽瘁,始终把百姓的冷暖忧乐挂在胸怀。难能可贵的是,虽官居要职,他始终严于律己, 注重家声,国财民脂秋毫不犯。逝世后, 治丧无其所,“入殓无新衣”。

范仲淹二儿子范纯仁,娶妻王氏。王氏为朝廷重臣王质长女,在娘家舒适享受已成习惯,到范家后很不适应清贫生活。一天范仲淹看到这位儿媳从娘家拿来优质丝绸做帐幔,心里很不高兴,指责儿子和儿媳说:这样好的绸缎, 怎么能用来做帐幔呢? 我们家一贯讲究清素节俭,你们如果把这些奢华的坏习惯带到家里,搞乱了我的家法家规,我就要在庭院里用火烧这些 绸缎!

其兄范仲温曾要求范仲淹给自己的儿子们谋个一官半职,范仲淹在《与中舍书》回信中,着重谈了对侄子们的教育问题,指出要督促二侄、三侄发奋学习,每天必令其钻研功课,苦读苦练,决不能让他们得过且过,混天度日。要让他们了解,只有等到他们学有所成,自己才能按规定向朝廷请示给他们安排职务。两位侄子在他的教导下,学业上进,品行端正,深受邻里乡亲的喜爱。后来经范仲淹推荐,朝廷按典章惯例给予恩荫入仕。此时范仲淹又马上给他们写来书信, 提出了一系列做人做官要求:“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与同官和睦多礼,有事即与同官议……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 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范仲淹这一段语重心长教育侄子的话,得到了大理学家朱熹的赞扬, 他说:范文正公写给侄子的信,语言朴实易懂,让人感到亲切。其要义在于“莫营私利”。

从五代起,范家世居苏州,先人陵墓多在天平山。范仲淹曾在苏州为官,兴水利,办府学,造福乡梓。据传,他在南园一带曾买下一片土地,阴阳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 “居之,必世出卿相”。范仲淹本来打算建房居住, 听后却办起了学宫,苏州府学即自此开始。晚年, 他又到苏州办起了义庄。至今,府学、义庄旧迹 仍在。

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有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想来,这便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境界与品质。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传承范仲淹的家风和家教,尤为必要。作为人民公仆, 要励精图治,“公”字当头。

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