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王为民故事心得体会总结 王为民事迹体会(七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07:18:13 页码:9
王为民故事心得体会总结 王为民事迹体会(七篇)
2022-12-23 07:18:13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2022王为民故事心得体会总结一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2022王为民故事心得体会总结二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 “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2022王为民故事心得体会总结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恭王府花园为位于恭王府后的一独具特色的花园,又名萃锦园,位于柳荫街甲14号,建于1777年,据考证是在明代旧园上重修的。全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有古建筑31处。恭亲王为重建花园调集百名能工巧匠,增置山石林木,彩画斑斓,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建成后曾为京师百座王府之冠,是北京现存王府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堪称"什刹海的明珠"。其中园中的西洋门、御书"福"字碑、室内大戏楼并称恭王府"三绝"。某些红学家认为此园可能是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

王府是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位于什刹海西北角,前海西街17号,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王府始建于十八世纪末,早期为乾隆年间大学士和珅宅第,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和珅获罪,宅第被没收赐与庆郡王,咸丰元年 (公元1851年)改赐给恭亲王爱新觉罗·奕?。

清代王府有严格的规制,规定亲王府有大门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左右有配殿,形成多进四合院,不少府邸有后花园。但许多王府经历沧桑,早已面目全非,只有恭王府是北京现存最完整、布置最精的一座清代王府。著名学者侯仁之先生称之为"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

恭王府分为平行的东、中、西三路,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中路的三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延楼东西长一百六十米,有四十余间房屋。东路和西路各有三个院落,和中路建筑遥相呼应。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二十多个景区各不相同。

恭王府花园在造园手法上既有中轴线,也有对称手法。全园分为中路、东路、西路三路,成多个院落。中轴上依次是园门、飞来峰、蝠池、安善堂、方池、假山、邀月台、绿天小隐、蝠厅。中路建筑和山水基本对称,东、西两路只是山体对称,建筑不对称。整个园林由六条山龙围合:南面、东面、西面各有两山,中路后部有一山为中龙。

东路以建筑为主。东有两山南北奔趋,两山各在东南和东北转折成围合状。建筑分三个小院。,南面靠东院入,抬头是一精致垂花门,入内为狭长院落,院内当年种竹,正厅为大戏楼之后部,西厢为中路明道堂之后卷,东厢为一排厢房,院西为另一个狭长院落。入口月洞门,曰:吟香醉月。北面是东路的主体建筑大戏楼,戏楼自成一个小院,面积达685平方米,院内有前厅、观众厅、舞台、扮戏房等,厅内装饰豪华,是王府的观戏处。

西路以山水为主。西路的起始部分从飞来峰西走,在南端是两山之间的一个雄关。关名曰:榆关,榆关即长城的山海关,是长城的象征,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美称,当年,清代皇帝就是从此入关,在园中设此关足以表示园主不忘记清祖从山海关入主中原的丰功伟绩。榆关之前是西路的中心大方池,方池东南角出细流折东与福河相连,大方池之中有一个方形小岛,岛上是观鱼台,以此来喻庄子濠上观鱼之乐的典故;池西是西山;池前有五间堂屋。东出抄手廊与中路滴翠岩的曲廊相接。

全园以福字贯穿,表明主题明显。山势围合有新意,榆关雄峙也有新意,但东部建筑较多,中部曲廊的围合也不够有机,特别是理水较差。从堆石、建筑、植物、格局上看仍有北方园林特点。

恭王府位于什刹海北岸的恭王府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也是今日北京城里,60余座清代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分为平行的东、中、西三路。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延楼东西长160米,有40余间房屋。东路和西路各有3个院落,和中路遥相呼应。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20多个景区各不相同。

恭王府是清道光帝第六子恭忠亲王府第。前身为乾隆时大学士和砷的邸宅。嘉庆四年(1799年)和砷获罪,邸宅入官,嘉庆帝将其一部分赐给其弟庆僖亲王永磷,是为庆王府。以后咸丰市将庆王府收回,转赐其弟奕沂,是为恭王府。咸丰、同治年间曾整修,并在府后添建花园。

由于恭王府有着某些《红楼梦》中所描绘的景物,因此有人说恭王府花园是大观园的蓝本。但是,许多人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王府的主人奕诉,是一等贵族,所以他的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格制,显示其不可逾越的等级,明显的标志是门脸和房屋数量。亲王府有门脸5间,正殿7间,后殿5间,后寝7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不能替越的。

恭王府以前的主人是大0相和坤,他修建的庆颐堂模仿了皇帝的宁寿宫,皇帝“加恩赐令自尽”时,这就是其中的一条罪状。

恭王府的建筑,可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邸占地46.5亩,分为中东西三路,各由多进四合院组成,后面环抱着长160余米的通脊二层后罩楼。楼后为花园,占地38.6亩,园内建筑也约略形成中东西三路,园中散置了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池塘花木。

中路前部是面阔3间的大门和面阔5间的二门,门里原有正殿银安殿,已毁,现存后殿,即嘉乐堂;东路由三进四合院组成,是恭亲王奕折的起居生活用房;西路正房为锡晋斋,院宇宏大,廊点周接,气派非凡。在三路院落之后,环抱东西长160米的40余间两层后楼,东边名瞻雾楼,西边名宝约楼。楼后即花园--苹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占地2.8万平方米。园内建筑分中东酉三路,也有约略的轴线,散置叠石假山、曲廊亭榭、水池花木。主要建筑有蝎殿、邀月台、大戏台、沁秋亭等。

2022王为民故事心得体会总结四

今天我们将参观一位活了101岁的历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有 “药王”美誉的隋唐名医孙思邈。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间耀州药玉山都举办热闹非凡的庙会,前来烧香拜祭药王孙思邈的百姓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2022王为民故事心得体会总结五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各位来九华秋浦胜境大王洞风景区旅游观光,很高兴在这雄伟壮观的“华东第一洞”——大王洞景点与大家相会并给大家当导游。我姓名 ,大家可以叫我,在今天的游览过程中如果大家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找我。不过呢,对于风景名胜的欣赏,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水平有限,如果讲解的不好,还请大家多包含、多指教。

现在我们所在的景点是景区四大景点之一的大王洞,大王洞原名穿山洞,神话传说相传是“白犬化龙,穿山成洞”,后因在五代后期,后汉隐帝刘承佑率部属驻扎此地,并在洞内外生活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那时候,贵池城内出现了多座“大王庙”,洞口原来就有一座,直到__时期才被毁掉。

忠佑大王原名刘承佑,是五代后汉的最后一位皇帝,公元948—951年在位,年号乾佑,后被后周太祖郭威所灭。后人称之为“隐帝”。他退守大王洞是在公元948年以后,隐帝就是后来被人们所尊称的“忠佑大王”,大王洞也就因此而得名。

现在我们开始游览洞府。据专家考证,大王洞的形成已有二亿多年的历史,它是地层多次运动波及以及水从缝隙中不断向下流动,使裂隙逐渐扩大,并由彼此相互孤立的溶洞连为一体,才形成了一条由暗河流域形成的巨大溶洞,又由于碳酸钙的水质使溶岩不断发育,因而出现了地下奇观。

据《池州府志》和《贵池县志》记载,发现大王洞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朝著名诗人藤子京也来此游览过,并附诗一首:“洞户千年叫不开,白云无主自徘徊,只因种玉人归后,一闭春风待我来”即可证明。不过大王洞真正探险、开发时间是在1985年,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并在同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游览的是“迎驾殿”。当年忠佑大王来到此地,又饥又渴,是这块如同宫灯的钟乳石滴下的甘露为大王送去一丝清凉。安顿下来以后,他给这个大殿取名“迎驾殿”,并命人进行装饰。洞口这幅壁画就是军中能工巧匠所制,叫做“八仙过海”,只是年代久远,图案已不再清晰。传说,谁要是分得清画中的八仙,谁就将在壁画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第九仙。这幅壁画是由于水中的钙质从石缝中渗出,遇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凝集于石壁而形成的。

忠佑大王来到洞中以后,将全洞划分为五个区,这里是第一区,由众将士把手,称之为“银河景区”。请看对面那个石壁上,有一只倒立的鸵鸟,它在表演特别的节目,为大家接风洗尘。

各位游客,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为我们造就了这样一个气势恢宏的大厅,您看那上面垂下来的石钟乳,就像纤细的手指,所以我们又叫它“千指森林”。在这千指森林里面,生活着一只亿年金龟,一只万年玉猫,和一只睡态可椈的小精灵。各位游客,看谁能最先找出这三件宝贝?如果您找到了,您将有机会从附近的石缝中找到一件奖品。

现在请大家向上看,这上面烟熏火燎,是干什么用的呢?这是一座酿酒坊,士卒们用山上的野果酿酒,但人多酒少,怎么喝呢?别急,这个答案等我们游到银河深处自然会明白的。

再请看对面的岩壁上,那只小天使多可爱,它在干什么呢?大家可以先猜猜看,呆会您就会恍然大悟的。

各位游客,这是一片“相思林”。那是一棵巨大的相思树,忠佑大王常常来到相思树底下,触动情思,泪水再也忍不住,潸潸而下,惹得众将士也一起跟着流泪。是啊,在那时,谁愿意离故土,舍亲人啊?我们现在生活在这和平的年代里,是多么的幸福啊……这片“相思林”就是以相思之泪浇灌而成,有人的相思泪现在还在滴呢!在洞外的神仙河谷,还有奇特的“连理枝”,两棵树的两根枝条在距离地面两米高的地方硬是长到一起,对接无痕,大概是人间真爱感动上苍,才会有如此的杰作!

好,各位游客,刚才我们看到了“相思林”和“相思泪”,如果有幸,您还将听到“相思曲”。着一片片的石钟乳,能演奏出情意绵绵、凄婉动人的相思之音,不过,为保护这奇特的石钟乳,景区规定,只有国家级音乐大师在景区办理手续才能演奏的。

这里是一处古栈道,在地质学上讲,是岩石经水的冲击和溶蚀而形成的沟槽。

游客们,刚才我们在欣赏“酿酒坊”时留下了一个问题,人多酒少,怎么喝呢?您看这,一定一清二楚了。这就是一道永不断流的酒泉。喝了此酒,孩童增智,老人延寿,女士美容,男士成功。

再请看上面,是大王休闲的雅座——龙床、龙椅。也是大王的品酒台。曾说酒香远飘洞外,引来路过天桥的拖塔李天王下了云头,来品尝大王泉酒,结果醉卧龙床,把他的宝塔也放在了洞中,您看,就是这座“白玉镇妖塔”。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小天牢。这个小天牢是大王洞的一个支洞,洞口是巨型的漏斗,不是常人能够上下的。之所以称为“小天牢”,是因为忠佑大王曾将这里作为关押犯人和俘虏的地方,它是很好的换气口,您感觉到的凉风就是从这里吹进来的。我们景区决定将在这开辟旅游探险项目,欢迎大家到时再来探险!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关隘,称之为“水门关”。这是通向洞府深处的必经之路。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个关隘为保卫洞府的核心起了重要的作用。

好,过了水关,我们进入第二个景区——瑶池景区。这里是当年忠佑大王女眷们的生活区。这只天鸡是报警用的,女眷们要在这里沐浴更衣,不仅要这只金鸡在这里看守道口,还派了一只小天使到将士驻地去打探虚实,那只小天使刚才我们已经见过了。

这棵大树酷似九华山的凤凰松,女眷们把它做为自己的偶像移到这里,引得一些爱慕者化作小老鼠来此朝拜,一拜倾城,二拜倾国。想当年,这里一定有不少的绝色美人。

好,游客们,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广寒宫。“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其实,早有人在此种上了桂花树。请看那上面,那是一棵硕大的桂花树。下面是吴刚捧着一团桂花酒,所以伟大领袖毛主_又附诗感叹道“寂寞嫦娥舒广袖,吴刚捧出桂花酒”。对面的石壁上,是一幅天然的岩溶壁画,叫“嫦娥舒袖”。

再请看那上面,那是“仙女站台”。传说当年,七仙女偷出南天门,就是从这个站台上遥望人间烟火,青山打柴,因此对人间的自由非常羡慕,就从这里下凡,嫁给了忠厚老实的董永,留下了千古绝唱——天仙配。

各位游客,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又是一幅天然的岩溶壁画,它的主体图案是“比翼双飞”,左边为“秋浦花鳜”,右边是“江河绵延”,这幅壁画又叫做“鱼石俱进”。这些岩溶壁画是由于石灰岩在长期风化过程中,质脆松软的部分脱落,坚实的部分存留下来而自然形成的。

好,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开始游览第三景区——仙园景区。这个景区是当年忠佑大王的文武大臣们活动的地方。这上面是一头谛听,它是神化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它能目视千里,耳听八方,是九华老爷地藏王菩萨的座椅。

现在我们来到了聚仙山庄。这里是一个休息的小大厅。也是当年大王的议事厅,请大家在这里休息一下。

各位游客,大家休息好了,我们继续往前走,现在来到的是我们洞府中最烂漫的一个地方——情人谷。情人谷的上面有一棵棵的情人树,树下面是一对对的情侣。他们都在促膝谈心。

这上面呢,是蟠桃园。这边的三棵蟠桃树,树干挺拔,枝叶繁茂,但为何不见蟠桃呢?殊不知,孙悟空已来过了。

请大家向上看,那是大王的藏兵洞——藏放兵器的地方。那么,这里面到底藏放了一些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呢?这是个军事机密,恕无可奉告。

各位游客,这个景点叫做“金盆洗手”。这里有一个民谣,叫做“金盆洗洗手,好运伴您走”,是当年大王金盆洗手的地方,忠佑大王为什么要金盆洗手呢?这个答案待会就知道了。

好,各位游客,接下来的一段路,也是非常险的。首先我们要过“一线关”,再过“折腰岩”。大家千万小心碰头。过了一线关,现在我们要过折腰岩了,这里告诉我们,到了弯腰处,不得不弯腰,各位请低下您那高贵的头颅,注意安全!过了折腰岩,大家或许会明白大王为什么要金盆洗手了吧!是啊,人生何处不弯腰呢?

我们接下来要过的是吊桥。这里本没有桥,它是为方便游客而修建的。这个峡谷是进入大王龙宫的最后一道关口,在关口的对面有“洞上洞,楼上楼”。当年这里都是由重兵把手的。这儿是一个寨。

游客们,这是我们洞府中最大的一座桥,取名“金水桥”。它是“龙宫”与“仙园”的分界点。在桥上看,两边的景色各有千秋。仙园那边,森严壁垒;龙宫这边,富丽堂皇。请各位跨过金桥,进入皇家禁地——“龙宫景区”

现在我们进入龙宫景区。那上面是两根定海神针,它原有三根,可是被孙悟空借去一根,到现在没有还来,所以只剩下两根了。

再请看那前面,是一道“神泉瀑布”,只因这瀑布到目前都还没有找到它的源头,所以叫做“泉”。这是大王洞的景观区别于其他溶洞景观之一。因为在一般溶洞中看到有瀑布是非常少的。这是条巨龙腾飞在神泉之上,这上面是它的头部,那么它的尾部在哪里呢?这就叫“神龙见首不见尾”。下面便是“龙池神田”,请游客们往上走。

来到这里,似乎是“山穷水尽疑无路”了,但只要穿过峡道,更为神奇的景观就在上面!请注意不要碰头!

游客们,现在我们到了“龙宫”景区。这里有一块巨石,因其上面有一股很浓的墨香味,所以我们称之为“墨香石”。若不信,请您用手摸一摸再闻一闻。

那上面是大王的宝座。不过那些宝贝是我们凡夫肉眼识别不了的。不过这头大象还是认得出的,它是这的护门神,护宝的。仔细看,它的这条腿为何断了?是因为它护宝不严,被大王认定为“玩忽职守”罪,砍去了一条腿,惩罚了它。那么它为何还站在这里?听说,如果它戴罪立功的话,那条腿是可以接上来的。说不定,您下次来看时,它的腿已经接好了呢!

现在我们来观赏一下这群海岛,地理学家们认为:海岛的形成,是地壳经地层运动而褶皱隆起的。神话相传:古时候,炎帝的女儿在海边玩耍,不慎淹死在海里,后来她变成精卫鸟。天天衔石搬山,心想填平大海,于是,出现了许多座岛屿,您看,这群海岛上还有许多珍禽异兽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那海熊、海马、海豹,还有那只海蛙,它们都来到这个岛上,他们是来游览观光呢,还是为那只冤禽——精卫鸟的不白之冤情天恨海呢?殊不知,自然界许多现象与我们人类的感情是息息相通的。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开始游览龙宫。这个龙宫长140米,宽50米,高40米,总面积7000多平方米,整个洞府最大的一个厅,也是精华部分。请看那宫灯似繁星灿烂,色彩如夜市缤纷。有人说它像西湖苏堤,那配置的兰光像苏堤上得悬柳;有人说像上海的外滩,其灯火一片,像海边停泊的船只舰艇;有人说像桂林山水,山在其中,水绕山转;再请看那宫顶,已被飞龙占领,白色的巨龙像天上的银河穿长空,翩翩起舞,势比天高,请看那对面,是云崖飞瀑,那么这个瀑布是怎样形成的呢?相传,这个龙宫里,原有三根定海神针,被孙悟空借去了一根,尚未归还,因此那九天神水倾盆而下,成了这个“云崖飞瀑”。它似乎要冲毁这座辉煌的龙宫,不过,请别当心,龙王已经派这个无头大海挡住了飞水之灾。它不仅让龙宫化险为夷,而且,还让瀑布变害为利。龙宫有了神水,景观才显得更壮美。

我们从这看云崖飞瀑,不禁又想起了李白描写庐山瀑布的诗篇“日照香庐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笔下的山河,如画家笔下的山河一样,万里尺幅,李白曾几度游秋浦,说他是借写庐山之景,而抒秋浦之情,也未尝不可?!

请各位往前走,这旁边是海石花,这是海珊瑚、仙山灵芝,传说这些都是大王的宝贝。他为了谨防盗贼,还派了上届神仙张果老在此看守着呢。瞧,那上面就是张果老。

游客们,我们游览完了龙宫景区以后,接下来我们将要游览的是洞府中最后一个景区——凤殿景区。请大家经过这段峡谷时注意安全!

首先请大家向上看,在这个凤殿里,有一棵巨大的熔岩石松。溶洞专家们说,像这么大、这么形象的熔岩石松在我国溶洞中还是罕见的。请看石松的西边,已是暮色苍茫,夕阳映天,故此叫它“古松夕照”。我们站在这棵古松树的底下,似乎看到了百鸟投宿,似乎听到了莺啭蝉鸣,那几片浮云,在湛蓝色的天幕上丝丝绵绵的漂游着,把我们的心带进了一个极目楚天的境界。

各位游客,这个景点叫做“玉潭照影”。李白在秋浦歌中写道“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如果说诗人是描写此情此景的也许更为恰当。因为这面半月玉镜潭巧妙的生在凤凰巢的旁边,正好给凤凰梳妆照影。这里光明灿烂,水清如碧。假如凤凰此时不在履行她的职责,而回宫休息的话,我们又可以从这个玉镜里瞻仰到她那天姿国色的靓影。

游客们,请看那对面,那是“众仙迎凤阁”。那里云集了许许多多的神仙,你们看,他们有坐有卧,有笑有思,有舞有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孙悟空和唐僧师徒四人也来到了这里。你看,这匹白龙马,似乎是饥渴难耐,正朝河边走来,准备饮水充饥呢,那上面是猪八戒,你看它依然是色性难改,,又在偷看凤凰,孙悟空早已料到,派那沙河尚变化只老绵羊在此监视。现在我们就来好好瞻仰一下凤凰娘娘的神姿吧。

看,她沐浴着阳光,身披着彩霞,昂首挺立在金山上高歌长鸣,为民报吉。这真是大吉大利的时刻啊!古人说,凤鸣金山,千载难逢,今天我们有幸遇上这种大吉之时,真是福星高照,喜从天降!祝愿大家好运常来!

那是观音送子,有人说应改为观音抱子,计划生育一个好,有观音抱子保佑保佑就行了。有人说它像子凤追母,但还有人说它像只大人参,说像人参,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当年,唐僧去西天取经路过此地,,独自饿得咕咕响,他的徒弟孙悟空忙说:“师傅,这凤凰山上的人参是个宝,你吃了会脱俗成仙,长生不老的。”唐僧一看,这哪里是什么人参什么宝?明明是小孩爬在树梢上玩耍,吓得他急忙闭目合掌“阿弥陀佛,罪过,罪过”的走开了,孙悟空只好作罢。

游客们,那上面是凤凰巢。他造型美观奇特,内外装饰的富丽堂皇,它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又有奇妙的伪装,既森严而又神秘。巢外像一串串葡萄,垂实如珠,水灵鲜滴,这是鸟类以果为食的象征。尤其在鸟国皇太后中,果实累累,如珠围翠绕,更显示了她的特殊地位和她鸟国的富有。

古人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这里果然是一座大金山。它在彩灯的辉映下,飞金流银,闪烁着光华。上面是一棵琼树,围三百,高万丈,所以我们看不到它的枝叶,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游客们,在请看那凤殿的殿梁上悬挂着的五彩珍珠。外面的像个蚌壳,如果说仅仅是只珍珠蚌,为何要珍藏在那里呢?诸位不知,原来它是凤凰娘娘头上佩戴的珠冠宝霞。凤凰,作为鸟国的皇后,佩戴这种首饰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这顶珠冠非同一般,她曾经带着它找回了女娲炼石补天时多出的一块乌金石。你们看,她把乌金石严严实实夹在殿壁之中,待将来苍天若有破损,拿出来使用,也无须再劳神女娲。凤凰想的是:天上无损,天下照样太平。因此她的爱民之心,受到万众敬仰。

游客们洞中的游览就到此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去游览洞外的700米河谷风光。出了洞口向上看,那是一座小天桥,桥在山上,山在桥下,洞在桥下,桥上洞天。桥边这个巨大的通天漏斗高达百米,望而生畏!人们美誉它为“南天门”。这个彩虹飞瀑是情景交融、瞬息万变的美景,是一幅大自然的杰作,每当旭日凌空,彩虹飞出,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它不仅美,而且娇柔多情,人动虹移,虹隋人意,多情多趣。游客们,现在请跟我上百步云梯。这里是上洞口的值班售票处,请大家休息一下,休息好了我们继续往前走。

来到这里,“柳暗花明又一景”。眼前一片开朗,四面环山拥抱着这块小盆地,很隐蔽,很宁静。它好似世外桃源。请大家举目环顾,那南边是雷劈山,北边是青螺峰,因整个山形象青色的田螺,青螺峰的下面便是我们刚刚游览过的大王洞府。现在请大家进入500米神仙幽谷,这里又是一番天地。它会唤起你们的童心,让你们尽情的享受深山峡谷之野趣。这条峡谷,浓阴密蔽,四季如春,百鸟欢歌,溪水伴唱。幽谷中的这条山径小路,在游客未来之前,原是野生动物出没之地,现在也还常常遇到獐麂鹿兔闯怀而过。

请看这旁边,是一棵连理枝树,像这样奇特的连理枝在各大景区实属罕见。

这是一座听琴桥,颇有小桥流水之古风。我们可以在这里休息一下,你们听,这水声如琴声,但只听到琴声悠扬,却看不见琴师在何方?君不知,琴师就是那枕流石上的“琴瀑”。

这个瀑布常年的从大岩石上滚动而下,把大眼石滚的光溜圆滑,像一只大枕头。于是我们把它定名为“枕流石”。大家请注意,请不要掉队,现在我们走出了神仙河谷。前面是一座通幽桥,旁边是一个大型的野生梅花鹿场。

再请看那前面是一座气势宏伟、天然的大桥。这座天桥是由于地壳抬升,地下河强烈下蚀扩展,洞顶、洞壁崩塌,落水洞不断增多变大,溶蚀天窗越来越多,使大天潦以上的洞顶全线崩塌,变为明河,形成今天天桥以下狭窄的岩溶嶂谷。这座巨大的天生桥,就是在那次巨大的溶洞崩塌后残留下来的。这座大天桥高52米,宽64米,深73米,据专家们说,像这样雄伟壮观的天生桥在全国还是罕见的。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为其命名为“天桥”,扬名中外的老诗人艾青为天桥欣然命笔“江南奇观”。老诗人的赞誉并不过分,你们看,桥外峭壁如斧劈刀削,气势非凡,在峭壁中居然还生出许多苍劲的树木,青枝绿叶,郁郁葱葱,桥两边阴森笼罩,仿佛要把这座巨大的天桥隐蔽起来。来到这里,君不知桥上有一条宽敞的公路,能行车走人,行于桥上,不知桥落何处,来到桥下,又不知路在何方?

游客们,这座天桥不仅雄伟,而且还会给诸位带来许多情趣呢!

请看这是一头石象,它早已等候在此,欢迎我们的到来。还有那对面的石狮、石人、石马也似乎向我们表示欢迎。

那大石桌、大靠椅,曾经是天公神匠为大王观赏天桥而备置,今天却成为我们游客观景的雅座了。那个西边的通天洞,大家美誉它为“西天们”。是个奇异的天窗。现在我们走出这座大天桥,来到了天桥广场。这是我们景区精心为游客们设置的休憩小竹亭。请大家在这里尽情的享受洞外风光吧!

接下来我们要过这座“渡仙桥”。桥下是神仙河水,这条河水的发源地是我们眼前的那座高山,名叫“仙踩尖”,海拔593米是我们景区的一个至高点。

好,游客们,最后我们便来到了景区招待所、停车场。招待所里设有餐厅、客房、会议室,大家可以在此就餐,吃特色菜,享受农家之乐。

各位来宾,我们今天的大王洞之旅就全部结束了,希望大家留下宝贵的意见并且希望各位把我们大王洞美丽的景色带给您身边每一位亲朋好友,谢谢!最后祝大家回去一路平安!再见!

2022王为民故事心得体会总结六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2022王为民故事心得体会总结七

药王山位于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是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因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本名五台山,由5座山峦组成,山峦顶平如台,形如五指,俗称:五指山,为纪念医学大师孙思邈改称:药王山,后人在此修庙、建殿、塑像、立碑,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远远眺望,绿树丛中,殿宇环山依岩而建,气势壮观迷人。药王山在南北朝时就开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来,宋、元、明、清各朝,陆续为孙思邈修建庙宇,使药王山成为寺庙林立、文物丰富的宝库。药王山海拔812米,药王大殿在北边的山腰上。从山下拾级而上,经过天门,便是雄伟 壮观的大殿。大殿高22米、宽24米、长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楼阁。殿门前耸立着一对铁旗杆,上面有一幅赞颂药王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的对联:"铁杆铜条耸碧霄,千年不朽;铜烧汞炼点丹药,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孙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脸长须,身着便服;相貌温和端庄。塑像上方,有松鹤延年雕画。塑像背后,有一岩洞,俗称药王洞。大殿配殿内,还有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10位古代名医的彩色塑像,他们都是孙思邈当年研究医学时尊崇的先师。 孙思邈塑像前面有献亭,内立30多通石碑,上刻药王山的历史变迁和历代文人学士对药王的颂诗。

最新的陕西药王山导游词范文(三)

孙思邈,今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原乡孙家原村人。因7岁时已能日咏千余言而被誉为“圣童”。年轻时就已熟读百家学说而声名鹊起。隋文帝曾昭其为国子监博士。唐太宗时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时又被拜作谏议大夫。孙思邈却都以各种理由固辞不受,三朝不仕。当时社会名士纷纷 “执师资之礼以事”。而视富贵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孙思邈,于公元682年“辞病请归”,隐居故里五台山之上。年少时,因体弱多病,孙思邈立志学医。20岁之后他就已经悬壶济世,行走于乡间故里。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且医德高尚。在医药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严谨可行的医德规范。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甚至为穷者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民间享有极高声誉。他悉心研究古典医学,虚心请教乡野名医,最终成为我国医药史上划时代的一代宗师,在中国医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诗中称为“凿开径路,明魁大医----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孙思邈一生笔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传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创复方,是我国医药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百科全书,有“东方医学圣典”之美誉。而《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二书则被认为是世界医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孙思邈去世,享年101岁。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孙思邈为“药王”。将其药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闹市街口以供患者参照治病。

药王山到了。这个地方就是孙思邈后来隐居之处。

药王山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城东1.5公里处,海拔812米,面积约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峦组成,故北宋时被称做 “五台山”。又因与终南山的“南五台”遥相对应,亦名“北五台”。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风景名胜区。其石刻艺术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山五峰环峙,高低错落有致,山势高而不险。北台(峰)与其他诸台 (峰)之间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桥相连。满山古柏葱郁,植被丰富,空中四处弥漫着中草药香。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闻名遐迩的北魏及历代碑刻和药王庙等,与“药王”孙思邈有关的景点随处可见。而优美动听的历史传说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传至今。药王山自古就是关中渭北地区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现在来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孙思邈的隐居之地。南腐原名静音庙,今称拜真台,又名升仙台,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药王孙思邈的主要场所。占地面积为59料平方米,从南至北分布着文昌阁、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阁始建于明代,木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楼基为条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门。相传唐太宗曾由此拜见孙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楼分两阁,下层有百子菩萨像。阁上有魁星点斗像,远眺可鸟瞰耀州城。请大家仔细看一下楼背面所装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将道家太阴太阳学说中的“日月并来”和“无极图”结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为金殿,面阔7间,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扩建,故名 “金殿”,是药王山现存最早的建筑。殿内现陈列一口石棺。核石棺发现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风格的花纹和青龙、飞虎等动物雕饰,雕刻精细,生动传神。为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珍品。金殿后侧即为斗拱攒集、样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药王的寝宫。东边殿内两侧有两幅《帝后出行图》壁画。画面构图严谨,场面宏伟,线条流畅,色彩艳丽,共绘有皇帝、摈姐及侍从等各类人物12组80余人,人物大小几近真人,个个形象传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树,粗约4米,高近15米,相传为药王亲手所植,距今虽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机盎然,苍翠迎人。南庵西侧的碑廊陈列着由宋到民国时期的碑石共31通,可谓此处最有价值的文物。这些碑石多为颂扬孙思邈或游山题诗之作,对研究药王山的历史变革提供了实物数据。其中尤以《龟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书碑》两通碑石最为有名。南庵西侧约100米处还有一晒药场,据传曾为孙思邈晾晒草药之处。

看过南庵,沿这个石径拾级而上,经170多个台阶可至北洞。眼前大门为北洞山门,俗称 “一天门”。门额上“灵佑门”三个字为明代礼部尚书王图题刻。门旁石碑上“五台山”三个大字则为明代知州江从春所题。

进入山门,我们就来到了北洞。北洞亦称太玄洞或药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们为纪念孙思邈而修建的另一处殿宇。因此,当地百姓常说“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约1137平方米。其外观古朴壮观,细部雕刻精致。药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体。殿内正中塑有药王孙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黄长袍,头披方巾,温和端庄,和蔼可亲。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长约20公里,名日“穿龙洞”。传说该洞为一龙王所钻,药王在此曾为其治病。后来,约王也在此处化羽成仙。因而此处香火甚旺,常年不断。当地百姓有 “前洞烧香,后洞冒烟”之说。

出坐殿,在大殿院内可见石碑数通。此碑为 《千金宝要》碑,在院内碑中最为有名。《千金宝要》是北宋通奉大夫郭思摘孙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华而选编的一部药书,内容涉及妇、儿、内、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疾病。1572年,为使其广为流传以达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将《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录药方9000多个,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简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医方碑。因其所载药方简单、便利、行之有效且药品价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带回家中以备应急。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为明时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谣形式,集药王的《枕上记》、《养生铭》和其他100多个民间药方为一体,内容主要涉及养生保健等知识。因传是龙王为感谢药王救子之恩而赠之药方,故名 《海上方》。

药王坐殿对面这座殿宇为十大名医殿。我们现在看到殿内这些坐像为我国古时著名的十大名医。他们分别是歧伯、雷公、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伦、王叔和、皇甫谣、葛洪和陶弘景。每个坐像前都有标牌注明每个名医的姓名和其功绩以供游人怀念瞻仰。

现在我们位于北洞门外的西侧。面前这个巨石上的两个百盆内常年积水,旁边可见 “石盆仙迹”四字。相传孙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药,因此得名 “洗药池”。

我们面前就是有名的药王山碑林。它始创于清末,最初为保护河中发现的两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处又陆续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时逐渐形成规模并被命名为 “耀县碑林”。当时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有任先生和来西安讲学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国博物馆汇报》以“耀县大批魏碑”为题进行了报道,耀县碑林从此名声大噪。经过多次搬迁,碑林于1989年搬至药王山北洞现在这个位置。此处原为药王山集谋宫遗址。现碑林共收藏有各类碑石300余通,数目位列全国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时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时期的碑石收藏最多,达35通。魏碑俗称 "孩儿体。,在外地鲜有收藏。它处于汉字书法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时期,往往是隶中有楷,楷中存隶,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显得弥足珍贵。尤其是面前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冈石窟早期五窟还早30多年,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与其相邻的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朴有力,浑厚苍劲,被誉为“三绝”。这些魏碑不仅具有相当的艺术价值,它们还为古耀州宗教历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药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药王山的东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山坡上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别刻着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体大小不一,书法各异。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盘。行、楷、草体皆有运用。笔法或遒劲有力,或端庄秀丽,实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远处可见 “关帝庙石刻”,为关平牵马浮雕。马为关羽驰骋疆场时的坐骑赤兔马。关羽义子关平站立马前,披甲戴盔,威武异常。马后雕有松、猴、蜂、鹤、鹿等图形,既寓意“封侯挂印”,又沤歌关帝赤胆忠义的高风亮节。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关帝庙时所刻。接下来就是药玉山摩崖石刻。在长约叨米的崖面上凿有7座洞窟、23个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处摩崖题记,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这些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当地宗教的发展历程和其艺术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凿于明代,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无论其造型和艺术工艺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国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萨像造型风格基本相同,都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宝中的佛与菩萨像雕工最为细腻,形象饱满,神态逼真,衣饰线条流畅,肌肤隐约可见,实属药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弥勒佛像高3,3米,为北周时期的作品,是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从其雕刻艺术上来看,它己摆脱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趋于世俗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