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正视亲子冲突心得体会及感悟 亲子冲突的感受(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08:06:49 页码:8
正视亲子冲突心得体会及感悟 亲子冲突的感受(三篇)
2022-12-23 08:06:49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主题正视亲子冲突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正视挫折,走向成功》。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遇到过挫折吗?比如测验不及格,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等不顺心的事,使你心烦意乱,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如是遇到这种情况,我今天教你一招,你别急,也不要气馁,首先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正视挫折, 去挑战挫折,那么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个学期,来我们学校演出的北京心灵之声艺术团的那些大哥哥大姐姐吗?他们都是身残志坚的楷模!现在我再讲讲张海迪姐姐的故事吧!海迪姐姐5岁时就得病,高截位瘫痪夺去她自由行走的权利,病魔还想夺她的学习权利,这时海迪姐姐就挺起腰板挑战病魔,以无比顽强的毅力与不懈的恒心在病床上自学小学,中学,大学课程,甚至获得硕士学位。还自学好几个国家的语言,出版了很多书。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不仅在学业上有成就,还自行购买很多医学书籍,自学钻研,掌握一定的医学技术,免费为患者治疗一万多人次。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

同学们,由此可见,一个成功者是需要无比坚强毅力和非凡勇气的。每个成功者都有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不管这些挫折有多严峻,多么冷酷,在他面前只有一条路——正视失败,挑战挫折。其实一个人经历一些挫折并不是坏事,它是一个人成长中最好的锻炼机会,没有困难的存在,或者不敢迎接困难的挑战,就不可能形成坚强的意志。人们常说“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是的。古人也是这样说的:“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坦途,也有坎坷;有鲜花,也有荆棘。在你伸手摘取美丽的鲜花时,荆棘同时也会刺伤你的手。如果因为怕痛,而不愿伸手,那么再美丽的鲜花也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不妨学着试试,要是在学习中有遇到作文题目无从下笔,遇到数学难题毫无头绪等等困难时,你就该正视挫折,去挑战失败,挺直腰板向前走。

同学们,趁我们现在年轻,多去体验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即便是弄得遍体鳞伤,至少也可以证明我们曾经奋斗过,我们不是挫折的奴隶!我们是驾御挫折走向成功的主人。我们要对成功说:你不要来得太快,太容易,笑在最后才是最好的;我们要对挫折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谢谢大家!

主题正视亲子冲突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正视挫折,走向成功》!

有一个人,在他21岁时,做生意失败;22岁时,角逐美国州议员落选;24岁时,做生意再度失败;26岁时,他的情侣离开人间;27岁,一度精神崩溃;34岁时,角逐美国联邦众议员落选;45岁,角逐美国联邦参议员落选;47岁,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时,角逐美国联邦参议员再度落选。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屡战屡败的人,在他52岁时,当选美国第十六任总统。

这个人就是林肯。

北非沙漠中有一种鼠,叫尼亚鼠,这种鼠喜群居,通常会在一片区域内,所有鼠洞连成一片一起生活。群体中总有一个首领对其他鼠发号令,相当有威严。白天,这个首领抬起两只前脚坐在洞口上,看着其他鼠跑来跑去,只要从它身边经过的鼠,都得放慢速度,当它发出一声呜叫后,所有的鼠必须立即停下来,然后直盯盯地看着它,好不威风。

尼亚鼠首领从来不外出觅食,然而它的洞穴里各式各样的食物应有尽有。这是因为其他鼠每天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找到食物,送到它的洞穴里,直到食物快塞满时,它才会大叫一声,其他鼠才各自分散,开始寻找自己的食物。

鼠群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隔上半年或是几个月后,总有一只鼠搬

离这个洞群,在离洞群很远的地方打洞,然后无精打采地站在洞口。这只鼠是曾经的首领。原来,尼亚鼠的首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过争斗后,胜者为王,败者下台。而败下来的首领通常会搬离那个鼠群,然后不吃不喝,孤独地生活。

但这种状态只存在三四天,就在这个曾经的首领饿得快要不行的时候,它就不再沉默,而是重新回到鼠群,像其他鼠一样,听现任首领的,每天第一件事便是找食物给首领,然后找自己的食物……几天后,它好像忘记了自己是曾经的首领,和其他鼠一样忙忙碌碌地生活,快乐地跑来跑去。

尼亚鼠首领遭遇了巨大的生活落差,但它经过短暂的失落后又重新焕发了活力,这就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你的人生也可能遭遇巨大落差,但要记住,我们可以失去名望,可以失去财富,但一定不能失去快乐生活下去的那颗坚强的心。

同学们,我们要对成功说:你不要来得太快,太容易,笑在最后才是最好的;我们要对挫折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面对成功,请一笑置之;面对挫折,请绽开从容的笑容,挺直坚强的腰板吧!

谢谢大家!国旗下演讲完毕!

主题正视亲子冲突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毛泽东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那么同样的,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做君子。

“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我国古代的贤者很早就明白:君子处世,所慎在独。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圣人孔子,不仅在朝堂之上严遵“君君臣臣”之仪,在颠沛流离之途也坚守君子之礼,席不正不坐,语非礼不言。诗人屈原,虽身处浊世,惨遭罢黜流放,仍能“沐后弹冠,浴后更衣”。四知堂上那一声断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令污者抱头鼠窜,令美德彪炳千古,从而成为“君子慎独”的最好注脚。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方能对他人守信。《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好一个“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对自己诚实,就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知晓,也始终散发清香;而那些不懂得“慎独”之人,徒然地欺骗着自己的良心,内心最终会成为一间臭不可闻的鲍鱼之肆!

“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图高悬头顶,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不,灿烂的星空遥望着你,皎洁的月亮守望着你。隐隐地,有一种声音,仿佛是灵魂对自己的拷问,在这独处的静谧里。君子慎独,他的灵魂始终谨慎不苟。

当一轮新月升起,照在空寂的幽谷里,有一株独生的兰花,冰清玉洁,直立在自己的芬芳中。就在这独处的正直中,他赢得了满天星光。

正视慎独高三作文2

一朵花开在幽深的山谷里,默默散发着奇异的香味,伸展着饱满的花蕊。

这里人迹罕至,没有谁知道它是一朵奇葩。可是,它却毫不倦怠。

慎独就是这深山中的一朵奇葩,不求为人所知,但求问心无愧,但求做出完美的自我。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开于中庭的梅花,一经绽放便为人们争相赞叹,享尽荣耀;而开于寂寞的墙脚,无人过问,无人呵护,无人欣赏,又有几株梅花依旧愿意凌寒绽放呢?

人也如此,在人前,就如一只系了线的风筝,在风的帮助下努力的在天空飞翔,享受在天上徜徉的快乐;而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还能不能继续在蔚蓝的天宇留下自己无声的痕迹呢?

慎独,是一种境界,如同开在深谷里的花,绽于墙角的梅,无论它们作出些什么都不会有别人的关注和赞美。但是它们还是毅然决然的选择用绽放来证明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求自知而已,这便是慎独。

有了慎独,才有了四知堂的千古佳话,才有了同仁堂百年不倒的奇迹。那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反问中有的是对于原则的坚守,并不因无人所知而暂时抛却;那个响亮的同仁堂名号背后是对于顾客不变的承诺,并不因为大众的不知情而有丝毫的弄虚作假。

慎独,是对自己的负责,是对灵魂的开诚布公。你的周围没有其他人,你面对的只是自己。选择绽放或者暗自放弃暗然凋落,这都取决于你。而慎独,就是要你毫不犹豫的选择绽放,不为别人的鲜花和掌声,只为自己能够会心的自语一声:“你很棒!”

有了慎独,才有了孔子周游列国不求显达职位推广自己的学说,从而成就一代圣人;有了慎独,才有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美誉。他们并不求什么,只是默默地选择绽放,在任何情况下都坚守住自己的准则,向这个世界献出自己微薄的气息。

当人们都在你身边时,坚守自我也许很容易,可是有一天,没有人跟你在一起,你会怎样呢?

现在,你可以大声地说:“我会选择慎独,不需要别人知晓,只是要对自己负责。”

慎独,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境界。

有一天晚上出了地铁,我在路边骑了一辆单车回家。

刚好到路口时遇到一个红灯,看着路面上已经没有来车,便想着直接穿行而过。

这时,一位在我身后的外卖大叔,突然停下了自己的电动车,耐心地等了起来,直到绿灯亮了,他才选择了通过路口。

那一瞬间,突然感到了一些惭愧和无地自容。

在过往的生活中,我总是喜欢将慎独挂在嘴边,还经常对周围的朋友说:“慎独就是哪怕没有外界的监督,也能够在独处时严格要求自己,不被私心杂念所影响。”

直到此时才发现,知道并不代表做到,我对慎独的理解也不过是停留在表面上。

别的不说,就连过马路这一件小事,自己都没有做到。

如果路面空无一人,我们还会遵守交通规则吗,又或者是跟我一样将对面的红灯视而不见?

越是心存大意,越是危机四伏,殊不知每天有那么多交通事故,有一大部分原因都是源于自身平时这些不好的习惯。

相比之下,或许这位送外卖的大叔并不明白什么叫慎独,却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了一切。

我想,哪怕路上没有车辆,哪怕其他行人都纷纷穿过,他也会驻足等待,因为在他的内心,始终有一个绿灯。

《中庸》里提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人最高级的境界,就体现在慎独之中。

慎独,就是你对本分的坚守,可以让我们看到你背后的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永远保持一颗敬畏之心,不放纵,不逾矩。

慎独,是无论何时都能坚守本分。

马未都的脱口秀节目《观复嘟嘟》,曾经有一期以江湖为主题,这其中就有一段关于慎独更加清晰明了的对话。

一位女观众问:“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如果要在江湖上混,应该注意些什么?”

他说:“要很注意的一点,就是古人一再提醒的叫慎独。慎独就是你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你自己给自己一个交代,你给自己内心一个交代,我老说,你这事你对谁都不重要,对你自己最重要。

慎独就是没人和有人是一个样子,尤其没人的时候,对着自己内心,你想想你今天做的这个事情,想想你具体做的某一件事情,是不是达到自己内心的一个平衡,你内心是不是很舒服,这一点很重要。”

慎独就是当我们独处时,也能安守本分,正如对待工作一样。

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国企。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信心满满,想要做出一番成绩。

然而不管他做什么努力,周围的人总是劝他:“何必这么努力,反正年底考核也是吃大锅饭,就这样得过且过吧。”

“工作不忙,领导也看不到,还不如偷会懒。”出工不出力,磨洋工,耗时间已经成了周围人的常态。

时间一久,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朋友也变得懈怠起来,上了班的时间多数都在“摸鱼”,不是聊微信就是刷微博。

你当下所有对工作的敷衍,最后都成了人生对你的敷衍。

身边和他一同毕业的同学,多数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不错的出路,而他依然拿着几年前微薄的工资,前不久还被调整到了一个边缘的部门。

慎独,其实没有那么难。就拿工作来说,无论别人怎么看,都要尽到自己的本分去做好该做的事情,做到始终如一。

你要先对得起自己,才能无愧于他人。

正视慎独高三作文3

网上曾经有一样新闻。今年9月,一名在日本开民宿的中国老板发文投诉,有三名中国女游客通过短租平台入住在他家民宿,退房离开时却将大量垃圾丢在房间里。

民宿老板发的图中,大量纸巾、塑料袋扔在走廊上,卫生间有大量用过的纸巾,马桶盖上还有把椅子,喝空的易拉罐和吃过的泡面丢弃在柜子上。

从民宿老板微博上所发的图片上看,房子的卫生间和地板上都堆了不少的纸巾,马桶盖上还丢了把椅子,喝空的易拉罐和吃过的泡面也被丢弃在柜子上。

其中一名游客曾出来回应说,试图与民宿老板协商解决但未成功。

然而无论女孩如何解释,她们在这旅游过程中将原本干净的环境弄得邋遢不堪已经是事实。这也暴露了很多人所存在的修养问题。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

同样都是住酒店,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

管理学家余世维在《管理思维》课中讲过自己的一个习惯,每次要从酒店退房时,他都会选择把床铺整理一下,尽量把房间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这样自己的内心也会显得舒服很多。

对于进来打扫的人而言,也不必太过混乱,难以下手。

相比之下,这就是一种慎独,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慎独就是不管别人怎么看,都要尽力做到与人为善,不给他人添不必要的麻烦。

这种时刻谨慎,始终保有敬畏之心的态度,恰恰能让我们看到真假修养的差别所在。

只有内外德行兼修,才是真的慎独。

想要做到内心的慎独,需要长久自律的修行。

提起慎独,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曾国藩。

他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才学兼备,真正达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后世更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赞誉。

然而,曾国藩也并不是一直就是自带光环的,30岁之前的他依然跟很多人一样,天资普通,才华也并不出众,而且性格暴躁、为人傲慢,一点也看不出圣贤的样子。

直到三十而立,他在北京做官,相继见到了很多名家学者,深受触动,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才开始顿悟觉醒。

为此,曾国藩自立日课十二条: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谨言、养气、保身、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开始坚持静坐、反思,并将自己的所做、所想、所感、所悟如实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日日反思自己在为人处世的不足,即使在行军打仗、卧病在床,也从少很有间断。

他以读书作为自我修行的途径,更是坚持无一日不读书,每日圈点十页,哪怕晚年右眼接近失明,依然不肯舍弃。

正是这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自律,才让他修身养性的境界非常人所能及,真的做到了“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慎独,需要一个人长久的自律,有了目标和方向,便要经得起干扰和诱惑,懂得克制,更要懂得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

将这种修行坚持下去,时时鞭策自己,才能做到真正的慎独。

正视慎独高三作文4

在不经意间,我们总会流露出一种从众性,似乎追随别人的言行,一切更顺理成章,也更心安理得。这难免有些像小孩子行为。

比如,一个小孩看到别的小朋友摔倒了,他也会模仿人家的样子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又如,晚上,一群孩子站在一座大楼前指指点点,看谁家的窗子亮就拣一块石子扔过去,都争抢风头般地尝试一番。这恐怕不仅仅是好奇般的恶作剧,细想起来,倒觉是一种奴性意识和小人心理在作怪。

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我们的骨子里渗入了一种从众意识。在一些是非判断上,往往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大概人类社会之初,为了生存的需要,见到一头猛兽,你投一石块,他掷一木棍,我挖一陷阱,一伙人又趁势而上,便添了一分刺激,多了一份安全,增了一道美味,何乐而不为?

于是历史上便有了楚大夫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的流放,史学巨擘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也”的受辱,旷世文豪苏轼“若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贬谪,抗金名将岳飞“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孤寂。于是在当代我们便可大肆冲闯红灯,随意乱扔垃圾,尽情踩踏草坪。我们还可以为了开心在动物园用树枝戳虎宝宝,为了好奇攀爬雕塑,为了解乏泉边濯足,为了留名毁坏古迹等等。自己不是始作俑者,便没有半点顾忌或羞惭之意。这不是一种奴性意识和小人心理又是什么?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唾弃从众顽疾,提倡一种明明如月的君子风范——慎独。

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慎独”最早见于《礼记》,他说:“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东汉人郑玄曾注解说:“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在如今,慎独就是不论有人无人在,都自觉严格遵守社会公德,不做有可能损害他人、社会利益并最终损害自己的事。

古往今来,大凡有志之士,都能作到慎独。东汉时期,杨震在赴荆州刺史途中,经过昌邑县。县令王密得知,深夜“怀金十斤以遗震”,欲以厚礼报答杨震当年举荐之恩。他说,这事别人不知道,请收下。杨震拒收,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以“四知”自警自律,同时训诫下级,是慎独的典范。刘少奇同志曾说,一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并以此作为座右铭。

慎独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力量,是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医务工作者慎独,病人就会得到一份关爱与安全;教师慎独,学生就会得到一份理解与智慧;行人慎独,十字路口就会得到更加通畅;游客慎独,名山古迹就会更加整洁怡人;品牌慎独,顾客就会多一份信任与支持;人人慎独,国家就会多了一份希望与繁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