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敦煌莫高窟美术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3:44:24 页码:13
最新敦煌莫高窟美术心得体会范文(精选8篇)
2023-11-19 23:44:24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和归纳心得体会,我们能更好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与优势。在写心得体会之前,我们需要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敦煌莫高窟美术心得体会篇一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最著名的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的鸣沙山脚下。自从我学习了古代艺术历史后,一直想亲身去参观这个神奇而神秘的地方。最近有机会实现了我的愿望,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来到了敦煌参观莫高窟。其间,我体验到了古代艺术的魅力,也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游览心得体会。

首先,敦煌莫高窟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丰富与博大。莫高窟始建于千年前的北魏时期,历经隋唐、五代、宋代等多个时期的扩建和新建。在窟内,可以看到壁画、泥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作品,它们无一不展示了古代中国艺术的卓越水平和独特风格。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欣赏这些千年古刹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其次,莫高窟之行让我亲身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莫高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存之一,其中的佛像和佛教壁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佛像栩栩如生,威严庄重,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情节、菩萨形象等不仅以绘画技巧精湛,而且融入了佛教教义和历史文化,清晰地展示了佛教文化的宏伟和丰富。通过这次游览,我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再次,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莫高窟的壁画数量众多,主题丰富多样,内容涵盖了佛教教义、历史故事、宫廷生活等。这些壁画不仅绘画技法精湛,色彩鲜艳,而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我特别喜欢沿壁画墙一直欣赏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幅壁画都娓娓道来一个动人的故事。通过欣赏这些古老的壁画,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世界,与古人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共鸣。

然后,游览莫高窟对我的历史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莫高窟的建立和壁画的制作都与当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通过参观莫高窟,我了解到了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和文化传承等。这一切的了解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对一个地方的重要性。每当我观赏着这些岁月沧桑的壁画时,我不禁为古人的智慧和勤劳所感动,也深深地明白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莫高窟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莫高窟的精美艺术品正在承受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而导致的壁画脱落和变形等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和保护。我相信,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维修和保护工作,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永久保存,让后人也能享受到这些宝贵的艺术瑰宝。

总之,游览敦煌莫高窟是一次美妙的体验,使我对中国古代艺术、佛教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通过这次游览,我不仅收获了个人的美感体验,更有了对历史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关注。作为古代文明的见证者之一,莫高窟需要我们的关爱和呵护,也期待着我们去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美术心得体会篇二

教材分析:

本课将敦煌艺术放在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带领学生了解佛教的起源,了解石窟艺术的造型方法、表现特点,促进学生理解和弘扬民族艺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学生分析:

由于传媒信息常侧重于西方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宣传,学生对传统文化不太容易感兴趣,加之对于石窟艺术、佛教知识知之甚少,所以要理解和感悟到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以极其赋予的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准备大量的相关信息,并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有所收获。

设计理念:

1、强化本节课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将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培养其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2、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串联知识内容,发展学生认知、分析、理解、总结的综合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窟艺术,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收集资料,讨论、分析,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

3、

道德情感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祖国优秀美术传统。

重点:

难点:

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欣赏导入。

欣赏春节联欢晚会《千手观音》片断。

二、深入探究,系统掌握。

通过解说与图片大体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基本状况,对它有个基本的了解。

1、飞天。

2、讲述一些本生、本缘的故事。《鹿王本生图》(九色鹿故事)257库北魏。

九色鹿本生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故事,古代一只有9种毛色的神鹿常在恒河边上饮水吃草,一天,有人突然落如水中,九色鹿听到求救声,便奋力把那人救起,那个被救的人答应九色鹿,永远不会透露它的行踪.但不久,国王的宠妃梦见了这只九色鹿,于是,国王出重金悬赏它,结果,那个被救起的人见利忘义,进宫告密,并引国王进山捕鹿,无路可逃的九色鹿,向国王痛陈那个小人的忘恩负义,国王被深深感动,下令保护九色鹿,于是,告密者遭到报应,全身长出毒创,而宠妃也因自己的贪婪羞愧而死.

《尸毗王本生图》275窟十六国尸毗王割肉贸鸽的故事:

古印度有一个大国,这个国家土地肥沃,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国王名叫尸毗王,是一个胸怀宽广,爱民如子的国王。他心好佛法,立誓普救众生。

一天,有只老鹰在追逐一只鸽子,老鹰紧追鸽子不舍,鸽子生命危机,飞来飞去无处躲藏,最后,飞到尸毗王的腋下,请求国王的保护。老鹰追来抓不到鸽子,就对尸毗王说:“这个鸽子是我的美食,我现在饥饿难忍,请国王把鸽子交给我吧”尸毗王说:“我曾许愿,拯救一切生灵,现在鸽子寻求保护,我怎么能见死不救,让它去送死呢?”老鹰冷笑说:“大王既然爱惜一切生灵,如果我吃不到东西,就会饿死,难道我就不该得救吗?”尸毗王说:“我可拿其它食物给你吃”老鹰答到:“我只吃新鲜血肉,别的食物一概不吃”尸毗王暗想,我不能救一命,害一命,看来,只有用我的肉来换取鸽子才能同时救下两条生命。于是,他下令手下取来利刀,割下自己腿上的肉喂鹰,但老鹰又说道:“国王既然要以自身的肉来代替鸽子,那么我也不敢多要,只要和鸽子一样重量的肉。”尸毗王传令取来一秆秤,一头放上鸽子,一头放上割下的肉。奇怪的是,国王全身的肉都已割尽,还是不及鸽子的重量,国王十分纳闷,于是他忍着剧痛,奋力坐到秤盘上。这时,天地动摇,众天神都被尸毗王普救众生的善行所感动,齐声赞叹,并撒下无数天花。忽然,老鹰和鸽子都不见了,原来是帝释天和大臣化成老鹰和鸽子来试尸毗王的诚意和信心,最后帝释天以神力使尸毗王的身体恢复了原状。

8、72窟等5幅,其中第2。

54、275窟为早期壁画中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壁画中尸毗王的群臣有的独自垂泪,有的抱紧王膝,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充溢于画面上。

本故事和上面的月光王施头故事均始创造于北凉,当时割据郭煌、酒泉一带的西凉政权被北凉消灭,北凉的统治者曾对敦煌施行屠城。悲壮沉痛的画面实际就是当时人民痛苦生活的反映。

《五百强盗成佛图》285库西魏。

描绘了五百强盗早饭遭到官兵的镇压,受到挖眼的酷刑后,被放逐深林,后收释迦拯救皈依佛教而双眼复明的故事。

《须达那太子本生图》。

说叶波国太子须达那乐善好施,有求必应。敌国仇家收买婆罗门八人,向他乞讨国中百战百胜的白象,太子慷慨施与。大臣入宫禀报国王,国王震怒,将须达那驱逐出国。须达那太子携妻儿驱车出走,一路上遇人乞讨,将马、车、衣物施尽,千辛万苦到遥远的檀特山中隐居修行。后来又有一个婆罗门来要他的两个儿子,须达那趁妻子不在,用绳索将儿子捆绑起来交给婆罗门,妻子归来痛不欲生。后来婆罗门将孩子带到叶波国出卖,被国王知道,深受震动,将孙儿赎回,并迎太子回国。

3、供养人像。

问:唐代人物的造型特点?

4、佛传故事。

5、经变画。

(三)、敦煌彩塑。

问:你能找出莫高窟彩塑不同时代的造型特点吗。

(四)、藏经洞的发现与遗失。

1、藏经洞的发现。清光绪26年,莫高窟住持王元碌道士和雇工在清理16窟中的积沙时,由于窟壁十分干燥的缘故,沾水后产生聚变,发生一声沉闷的破裂声,在南道北壁壁画处,爆裂开一条若隐若现的裂缝来。王道士感到十分奇怪,用锄头敲敲壁面,发出嗡嗡的响声,说明里面有空洞,就和雇工用锄头小心地沿着拿道裂缝挖掘进去,发现门内有一间约三米见方的密室,王道士以为里面藏有金银珠宝,高兴得急忙点着蜡烛进去察看,然而他们们发现什么金银珠宝,这三米见方的密室却堆满了写本经卷、文书、织秀、绘画、和佛像绢嶓、托本等稀世古物,其中包括从十六国到北宋年间记载的各种宗教、历史、艺术、地质、民俗等方面的重要文物资料五万多件,甚曾称无与伦比的旷世宝藏。

2、藏经洞文物的遗失。

三、四万卷经书及许多珍贵的壁画、雕塑,给莫高窟到来了近乎毁灭性的灾难,这场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邻人不堪回首。

三、知识检测及课后延伸。

填空:

1.石窟艺术源起于宗教的(。

)教。2.中国石窟艺术包括敦煌莫高窟、(。

)、(。

)、麦积山四大石窟。3.莫高窟始凿于十六国(。

)时期,到(。

)朝时达到鼎盛,

4.清光绪(。

)年,莫高窟住持王元碌道士和雇工在清理16窟中的积沙时,发现一间约(。

)米见方的密室,堆满重要文物资料五万多件,甚曾称无与伦比的旷世宝藏。

判断:

1.“舍身饲虎”与“割肉及救鸽”说的是同一个人?2.石窟艺术是中国本土的原生艺术。

思考题:

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与文物的遗失这一震惊中外的事件有何感想?

敦煌莫高窟美术心得体会篇三

二、课时:两节课。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敦煌艺术是由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艺术共同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几个主要时期的作品特点。能力培养:

学会从资料整理中对艺术作品形象塑和艺术效果进行分析。感受我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

情感激发:从文物的散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传承美术文化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对敦煌莫高窟彩塑和壁画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六、教学方法:引导、欣赏、讨论。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清点学生人数,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二)引入新课:出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一个关于敦煌飞天舞蹈表演的图片,启示敦煌在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上的重要地位,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三)新课学习:

一、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佛教石窟艺术等。世界赋予敦煌莫高窟那么多的美誉。有外国人说:游览了敦煌,就等于了解了全世界的古代文化。让我们一起走进敦煌莫高窟的世界。

超级链接播放一段关于敦煌莫高窟的视频。并让学生从视频中去寻找老师出示的问题的答案。板书:

问题。

问题。

)(。

)(。

)于一体的佛教石窟艺术。问题。

2问题。

5、不同时期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师生一起观赏视频。

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抄写在图画本上。

师生一起讨论问题的答案,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答案,便于学生分辨和笔记。(生先思考讨论,教师小结答案,并板书和要求学生做好笔记。)。

问题1答案:距甘肃省敦煌市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

沙漠问题2答案:建筑。

壁画。

雕塑问题3答案:现存732窟。

45000平米。

3000余身(对应问题2答案讨论敦煌莫高窟规模)。

问题4答案:公元366年到元朝。

共经历10。

始开凿:乐僔和尚。

共经历了四个阶段:北朝。

隋唐。

五代和宋。

西夏和元(根据各阶段代表性图例来讨论各时期的艺术特色)得出:问题5答案:

早期塑像人物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风格朴实厚重。壁画前期多以土红色为底色,再以青绿褚白等颜色敷彩,色调热烈浓重,线条纯朴浑厚,人物形象挺拔,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底色多为白色,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具有中原的风貌。

隋唐是莫高窟发展的全盛时期,现存洞窟有300多个。

塑像都为圆塑,造型浓丽丰满,风格更加中原化,并出现了前代所没有的高大塑像。

3壁画题材丰富、场面宏伟、色彩瑰丽,美术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

五代和宋时期的洞窟现存有100多个,多为改建、重绘的前朝窟室.愈到后期,其形式就愈显公式化,美术技法水平也有所降低。

(四)课堂小结:欣赏了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了敦煌的莫高窟的艺术魅力,是不是觉得为身为中国人而更加的骄傲。在敦煌还有一个让国人亦喜亦忧的地方,那就是被誉为“人类历史海洋”的藏经洞。我们下节课将走进藏经洞的世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清点学生人数,提醒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二)引入新课:简述上次课内容:公元366年,一名和尚乐僔化缘在距甘肃省敦煌市25公里的鸣沙山下开凿了第一个石窟开始,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信任,敦煌莫高窟迅速发展,由早期的西域风格发展为中原风格,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全盛时期。宋朝开始逐渐衰退,到元朝淡出人们的视线。为我们留下了两公里长,732个石窟,45000平米绘画,3000余身雕塑。直到1900年的一天,一位道士王圆箓“开启”了现被编号为17窟的藏经洞,敦煌莫高窟再次闪现于世界。

(三)新课学习:

藏经洞的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那藏经洞里面究。

(师生一起观看视频,教师从视频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板书)观看完视频后和学生一起根据板书归纳,并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藏经洞:

发现:1900年,王圆箓。

藏品数量:60000余件。

内容涵盖社会各方面的内容,人类历史的海洋。

莫高窟艺术品及藏经洞文物流失:

英国:斯坦因。

200两银子从王圆箓手中买走29箱,后来还来过一次。

法国:伯希和。

500两银子从王圆箓手中买走6000余件精品日本:大谷探险队。

日本经历了二战以后,很多文物流失民间,无从考察。

俄国:奥登堡探险队。

俄国莫高窟艺术品及敦煌文物编号达19000多件。

美国:华尔纳。

用特制胶水粘走敦煌壁画,拿回国家复原,还盗走雕像中的精品。

5地官员掠夺,到京城还被负责押运的人的亲戚挑选。数量太少就将完整的文物撕开来凑数。所以最终只剩下8697件了。

讲完以后老师心情很沉重,相信同学们的爱国心也激起了悲愤。曾经辉煌的中国古代人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而腐朽的清王朝竟然一败涂地。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容世界小觑,要让中国更加立于世界东方,希望寄托在在座的各位同学这一代身上,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带着一颗强悍的中国心再次来欣赏敦煌莫高窟艺术的魅力。课件出示一组图片,从敦煌莫高窟壁画和雕塑两方面来欣赏,再次加深对各个阶段不同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通过这两节课对敦煌莫高窟的认识和了解,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敦煌莫高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敦煌莫高窟现在已经是中国很著名的旅游景点了,每年的七月是敦煌莫高窟旅游的高峰季节。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去敦煌旅游一下,亲身领略敦煌莫高窟的艺术魅力。

八、板书(两节课板书内容多。

略)。

九、教学反思:本课内容的赏析,对初一学生来说有难度,因为本课涵盖了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历史知识,中国大的历史朝代和教材分裂时期的历史,学生没学中国历史就不容易理解。还有,欣赏的角度来看那些作品,初一学生年龄不一定能真正发现其中的美。这对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来说就是一个难点。用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对激发学生星期是个不错的办法。

敦煌莫高窟美术心得体会篇四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主要内容是敦煌莫高窟艺术作品及各时期艺术特征。

在学习中同学们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对于课前布置的资料,部分同学能够认真对待,所查资料详细。还有一些同学对此不够重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上同学们研讨评述的活动中,大多数同学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利用资料谈自己的感受显得很呆板,照本宣科,还不熟练,更不用提对作品能否深刻理解了。

在今后教学中,一定侧重研究如何改进此方面问题。

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本课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学习。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探究的氛围,要有探究的课题。.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还应强调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直接的感受和体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让学生看出不同画种的效果,甚至能够看出不同的材质。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按工具材料分类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敦煌莫高窟美术心得体会篇五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莫高窟景区内,是一个集佛教艺术、壁画、雕塑为一体的石窟艺术群。近日,我有幸游览了这一举世闻名的人类文化遗产,深深地被莫高窟的壮丽和独特所震撼并带给我了极大的触动。以下是我对莫高窟游览的心得体会。

首先,莫高窟的壁画艺术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莫高窟的壁画数量达到了一千多个洞窟,其中保存完好的有超过四百个。这些壁画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其艺术价值极高。莫高窟的壁画通过题材、色彩以及构图等方面的设计,展现出浓厚的宗教氛围以及丰富多样的生活场景。走进洞窟,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富丽堂皇的“佛教殿堂”之中,感受到了佛教的伟大和崇高。

其次,莫高窟的雕塑艺术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感触。莫高窟里的雕塑无一不展示出匠心独运的创作和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些雕塑以佛像为主,有的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有的庄严肃穆,给人以无比的敬畏之感。其中最有名的是莫高窟第五窟的“弥勒佛”,这一雕塑凭借其造型独特、丰满健硕的肢体,以及静穆的表情,无疑成为了莫高窟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

再次,莫高窟的历史价值让我深感敬佩。这座石窟艺术群的创造始于公元366年,持续了近千年。千余年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是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是古代壁画、雕塑艺术的极致结晶。莫高窟见证了敦煌这个古丝绸之路起点的繁荣与衰落,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更是全球古代壁画研究的重要依据,对于研究佛教、研究中古历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莫高窟的保存状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尽管通过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我们能够依稀看到其辉煌的过去,但是长期以来,莫高窟的壁画、雕塑因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原因,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侵害和破坏。加之近年来境内旅游业的快速升级和大量的游客涌入,也给莫高窟的保护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因此,我们每一个游览者,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积极保护并传播莫高窟的文化价值。

最后,莫高窟的参观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次莫高窟之行,我对佛教艺术、中古壁画、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莫高窟的壮丽景色和华丽艺术作品也使我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深感敬畏。通过这次旅行,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文化遗产的珍贵和独特的价值,并下定决心要更加爱护我们的文化。

总之,莫高窟是中国古代壁画和雕塑艺术的珍宝,体现了千年以来中国文明的瑰丽和伟大。它的壁画、雕塑以及历史价值所带给游客的震撼和触动是无法言喻的。尽管莫高窟的保存状况并不完美,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和传承这一举世瞩目的人类遗产。这次游览莫高窟,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次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我深信,这次莫高窟之行将成为我一生难忘的经历。

敦煌莫高窟美术心得体会篇六

一、教材分析: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本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重视我国的石窟艺术的悠久历史和辉煌的艺术成就,意识到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既要为拥有这些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而骄傲和自豪,更要在“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的同时,去了解和学习艺术经典,积极参与文化传承,为今后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及观赏,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了解他们的艺术特色和发展概况,并能对石窟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形象塑造与艺术效果进行分析。

3、通过学习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艺术,提高学生对敦煌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以莫高窟为重点,了解和学习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并链接我国其他的著名石窟。从石窟艺术追溯佛教的起源;从对雕塑、壁画的欣赏,引申到对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对宗教文化的了解;通过了解现状和遭受掠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懂得艺术珍品的价值。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2、对石窟艺术作品所传达的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感悟。

二、名词解释。

敦煌: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而闻名天下。敦煌大部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的特点是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

莫高窟: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四大石窟:四大石窟指的是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四大石窟。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洛阳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三、教学建议。

1、内容不要过难,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主要是了解敦煌壁画、石窟以及国宝的现状。

2、要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二)展示课件。

教师简述佛教的传入和石窟艺术。欣赏莫高窟图像说一说:图片的艺术特点。十六国及北魏前期内容简单,造型朴拙,色彩淳厚,线条苍劲,人物比例适当,面相丰圆。

北魏晚期(西魏)人物形象面貌清瘦,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形成了潇洒飘逸的风格。

北周产生了面短而艳,温婉娴静,富有生命力的形象。

唐代造型趋于写实,人物比例均匀,面相丰满,身姿优美,神情各异,衣纹舒展自然,表现出不同份与个性诸神。

教师简述龙门石窟(唐),欣赏龙门石窟图像说一说:图片的艺术特点。

唐代社会的繁荣成就了艺术上的繁荣。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壁画宣传的良辰美景恰是对盛唐繁荣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折射,作品充满健康、乐观的情调。

(四)展示课件。

教师简述敦煌壁画的被盗经过。

(五)作业。

请同学们回家查阅相关资料自行了解我国的四大石窟艺术。

五、教学资料。

1、九色鹿:《九色鹿》是中国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81年出品的动画电影,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九色鹿是国产动画片,该片采用敦煌壁画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剧情介绍:古代,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波斯商人的骆驼队因遇风沙袭击而迷路,忽然出现一头九色神鹿给他们指点方向。九色鹿回到林中,听见有人呼救。原来一个弄蛇人在采药时不慎落水。九色鹿忙将他驮上石岸。弄蛇人感恩不尽,九色鹿只求他别将遇见它的事告诉别人,弄蛇人连连答应,还对天起誓。波斯商人到了古国皇宫,与国王谈起沙漠中的奇遇,谁知王后听了,执意要取九色鹿皮做衣裳。国王无奈,张贴布告:捕到九色鹿者给予重赏。弄蛇人见利忘义,向国王告密,并设计将九色鹿引入包围圈。当他假装再次落水,神鹿闻声赶来救他时,守候的武士们就万箭齐发。谁知九色鹿发出神光,利箭都被化为灰烬。九色鹿向国王揭露弄蛇人忘恩负义的丑恶行为,国王深为不安。弄蛇人吓得胆颤心惊,连连后退,跌进深潭淹死,恶人终究得到应有的惩罚。此片采用了敦煌壁画的形式,具有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而弄蛇人忘恩负义后的丑恶嘴脸,和九色鹿安详的神态和神圣的威慑力,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佛教的传入:目前较为盛行的说法是佛教是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后传入中国,具体时间尚有待考证。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三世纪被定为印度国教,并开始向国外传播。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

3、石窟艺术:我们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待,则认为佛教石窟艺术是在公元前367年由一名叫乐尊的和尚所传入。他当时云游到鸣沙山东麓,看到山顶金光万道,仿佛千万尊佛在空中隐现。

于是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潜心修行。至此中国佛教石窟艺术在敦煌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掀开了辉煌的篇章。至汉代开始,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后来的隋唐、五代、宋、元的发展,至元末石窟艺术经历了千年的发展才在此逐渐走向了衰落并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整个石窟艺术从汉代开始到隋唐的艺术巅峰时期再到元代的结束,除了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还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

4、敦煌壁画被盗经过: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19,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在进行第二次中亚考古旅行时,沿着罗布泊南的古丝绸之路,来到了敦煌。当听说莫高窟发现了藏经洞后,他找到王圆箓,表示愿意帮助兴修道观,取得了王的信任。于是斯坦因就被允许进入藏经洞拣选文书,他最终只用了200两银两,便换取了24箱写本和5箱其他艺术品带走。19,斯坦因再次来到莫高窟,又以500两银两向王圆录购得了570段敦煌文献。这些藏品大都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和印度的一些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现拥有与敦煌相关的藏品约1.37万件,是世界上收藏敦煌文物最多的地方,但由于该馆对中国文物的保护不力甚至遭致失窃,因而受到不少指责。19,精通汉学的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得知莫高窟发现古代写本后,立即从迪化赶到敦煌。他在洞中拣选了三星期,最终以600两银两为代价,获取了1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后来大都入藏法国国立图书馆。19,伯希和在北京向一些学者出示了几本敦煌珍本,这立即引起学界的注意。他们向清朝学部上书,要求甘肃和敦煌地方政府马上清点藏经洞文献,并运送进京。清廷指定由甘肃布政使何彦升负责押运。但在清点前,王圆箓便已将一部分文物藏了起来,押运沿途也散失了不少,到了北京后,何彦升和他的亲友们又自己攫取了一些。于是,19发现的五万多件藏经洞文献,最终只剩下了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现均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对于流失在中国民间的敦煌文献,有一部分后来被收藏者转卖给了日本藏家,也有部分归南京国立中央图书馆,但更多的已难以查找。王圆箓藏匿起来的写本,除了卖给斯坦因一部分以外,其他的也都在19和19卖给了日本的探险家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1914年,俄罗斯佛学家奥尔登堡对已经搬空的藏经洞进行了挖掘,又获得了一万多件文物碎片,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受到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所有唐宋时期的壁画均已不在敦煌。伯希和与1923年到来的哈佛大学兰登·华尔纳先后利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的一小块图像,严重损害了壁画的完整性。王圆箓为打通部分洞窟也毁坏了不少壁画。1922年,莫高窟曾一度关押了数百名俄罗斯沙皇军队士兵,他们在洞窟中烟熏火燎,破坏不小。1940年,张大千在此描摹壁画时,发现部分壁画有内外两层,他便揭去外层以观赏内层,这种做法后来引发了争议,依然争论不休。1940年至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在那里逗留的时间加起来约一年多,剥损壁画的事情就发生在这期间。张大千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莫高窟第130窟是敦煌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窟内26米高的佛像是敦煌第二大佛。张大千剥损的壁画位于进门甬道,据介绍,他首先剥去第一层的西夏壁画,然后又剥去第二层的晚唐壁画,如今人们只能看到最下面的盛唐壁画,而盛唐壁画因前人覆盖时为了增加泥土粘合力,已被划得面目全非。甬道的墙上,清晰地留下了他层层剥画的断面。据记载,这座石窟历时29年才筑成,平均一年掘进一米,而张大千在短时间内使它大大改观。如此典型的被他剥损壁画的石窟还有第108窟、454窟等。

敦煌莫高窟美术心得体会篇七

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有幸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游览了敦煌莫高窟,真正领略了这座古老石窟艺术的魅力。在这次旅行中,我不仅看到了美丽瑰丽的壁画和雕刻,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博大精深。下面我将就我的游览敦煌莫高窟的心得体会进行分享。

首先,敦煌莫高窟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这里千年壁画的绘制技艺。这些壁画以其精美细腻的线条和华丽瑰丽的色彩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站在这些壁画前,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壁画中的人物造型各异,栩栩如生,根据人物的身份、性别等特征进行刻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它们所描绘的文化、历史、宗教等内容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见证。

其次,敦煌莫高窟还给我留下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丰富内涵。在莫高窟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道教等多种宗教艺术的结合。这些艺术形式既有笔墨细腻的壁画,又有形态各异的石刻,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信仰与崇拜,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生活、疾苦、理想等问题的思考和感悟。通过欣赏这些艺术品,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人的睿智和深思熟虑。

再次,敦煌莫高窟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莫高窟的壁画和文物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岁月,却依然保存完好。这些古代艺术品所蕴含的精神和智慧在历经沧桑的岁月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同时,在壁画和文物中我们也看到了不同朝代的艺术风格和演变。这些变化既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制约。这种传承与发展,让中国古代艺术保持了独特的风貌与风格。

最后,敦煌莫高窟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对于历史的敬畏与传承的责任。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藏。我们有责任保护和传承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我想,每一个游览过敦煌莫高窟的人都会深感历史的伟大和传承的重要。在我们的珍视和继承下,莫高窟这座千年瑰宝将会继续璀璨辉煌,为后人留下无尽的艺术财富。

总之,游览敦煌莫高窟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远的印象和感受。这里的壁画和雕刻,以其细腻的线条、瑰丽的色彩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这些艺术品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历史的传统和文化的独特体验。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给予足够的敬畏和传承的责任。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和智慧,感受到历史的底蕴和艺术的魅力。

敦煌莫高窟美术心得体会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文及观赏,感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培养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2、学会10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

3、能给各段找出重点词句。

4、流利朗读全文,背诵第4、5自然段。

5、通过《作业本》中的习题,练习相应的语文技巧,如关联词造句、缩写句子、加标点等。

一、视频观赏,入情入境。

师: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是敦煌莫高窟,今天,我们就要走近它,了解它。

说说看了后,哪一点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结合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2、研究这10个生字,哪几个容易念错或写错,用不同的符号注上,如*。自己写几次或念准确。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把你赞赏的词圈出来。

4、想想每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什么?找出重点词。

(教师板书生字)。

三、自学交流。

1、请读课文,一人一个自然段,看看生字念准了没有。

2、谁想当小老师?把你刚才标出的容易出错的生字上讲台向同学们介绍指导。评评哪个小老师当得好。

3、指名把你最欣赏的词大声念出来,有同感的举手以示赞同。

4、交流重点词,说说理由,统计支持者,归纳结论。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悟。

再读课文,请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课文中有的把它画下来,也可以自己想出一句来说。

五、设计练习,培养能力。

1、自己设计一个复习生字的练习题,相互交换做。

2、熟读第4、5自然段,能背诵。

六、播放课件,诱发兴致。

1、播放自行制作的课件,内容根据课文定,但只有画面,没有讲解。

2、你觉得老师做的这些画面用来上课给小朋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需配上讲解和合适的音乐)。

3、老师想请你们大家来给画面配上讲解的声音,课文作为讲解台词。分几个人作介绍。

a、你们看,要请几个人讲?为什么?(明确课文分三段)。

b、你愿意讲哪个内容?

c、想想一名好的讲解员或导游必须符合哪几个条件?(或:你对自己的讲解有什么要求?)。

d、你需要多长时间作准备?

e、如果你能比课文中的`文字讲得更生动具体,就更了不起,老师支持你!

七、尝试讲解,点拔引导。

1、请准备好的同学在学习小组内试解。

2、指名上台指着画面介绍,师生们作为游客的身份倾听并观赏,然后组织评议。

3、评选最佳讲解员:强调“点”“面”结合的讲解方法。

(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八、选配音乐,陶冶情感。

1、你想,这些画面,我们配上什么样的音乐比较合适?

(启发: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依据)。

2、教师播放几段不同风格不同器乐演奏的曲段,让同学们听后择一段。

a、小提琴曲《新疆之春》。

b、古琴曲《高山流水》。

c、笛子独奏……。

br/。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