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例点评心得体会怎么写 如何点评课例(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10:51:43 页码:9
课例点评心得体会怎么写 如何点评课例(五篇)
2022-12-23 10:51:43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对于课例点评心得体会怎么写一

语言的方式,语言文字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最根本,所有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学习语言而设计,让同学们可以运用现在的知识可以充分体会到文字的魅力。众所周知阅读教学不仅是重点,更是难点。课堂上文章的剖析,即使教师把文本分析得再细,再清楚,练习题还是有学生不会写;还有的学生即便会说了,可是写在作业本上却又是另外的一番情形。有时,同样的回答,你换一种说法,有不少学生又不会了。同样的主题文章,换一篇来练习,不少学生又不会了,教师还得重新解析文本内涵。所以平时教学中进行阅读教学时,似乎总有讲不完的内容,除了把课文解析完,还要解析练习册上的阅读,否则学生做出的题不尽如意。

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学习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时候,如果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更有积极性,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

(一)课例选择:《木兰从军》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评价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心理活动。

2.了解文章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体会木兰从军前后的心理活动,感悟木兰对家人深厚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理解文章写作手法,目标明确,重难点醒目,能抓住教材,拓展延伸,以点带面,感悟人生。

<>

1.朗读法

通过朗读内化了的语言,培养同学们的语感,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通过朗读培养学生审美和朗读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这种学习方法,这也是创新的主要途径,在品味木兰心理活动的句子时,在交流学完此文的感受时,充分运用此种学习方法。

<>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认识1个偏旁,复习部首检字法,能熟悉应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具体事例中的关键词语、句子、段落,体会花木兰深深的爱国精神以及爱家精神,并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应用。

3.感情朗读,并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也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如何说服家人的,并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首先引入主题,以历史上的爱国爱家英雄事例展开,如岳飞,戚继光等,然后突出巾帼英雄的事例,开篇引入花木兰这位女英雄。学生小组讨论有关花木兰的资料,互相补充,扩大知识面,然后根据自己所了解的资料,说说花木兰的形象。了解之后,教师展示出课题,第一节课时与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走进课文,了解这位巾帼英雄。

1.借助拼音,把文章读通读顺。

2.老师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不同的学生,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测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主要描写了花木兰的什么事件。

4.此时,花木兰的形象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的。

5.文中是如何描写花木兰的,找出对应的语段并标注。

第二课时

1.复习检查,指名读生字词 

2、分小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同学们注意听他们读得怎么样?读后师生评议。

3.精读课文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找出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讨论:花木兰为什么会女扮男装去从军呢?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板书:战事不断)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边防将士死伤无数,边疆百姓流离失所。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什么叫“焦急万分”?引导学生体会木兰内心焦急担忧的情感。木兰想到了自己,她想到自己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木兰爱国爱家的情感。木兰的家人会同意她从军吗?不同意,交流木兰会是怎样说服他们的呢?学生分角色扮演木兰的爸爸、妈妈以及弟弟,他们又会如何劝阻木兰呢?

4.学习第三段

教师朗诵第三段,学生边听边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然后进行交流:在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观察图,说说你想象中的花木兰的形象,威武、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等。花木兰在多年的征战中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大家再来读一读这段话,好好体会一下花将军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飒爽英姿。

5.学习第四段

过渡,这样英勇善战,英姿飒爽的女英雄胜利回乡后的样子?同学们想象一下她回乡后变回女儿身的样子,看课本中第二幅插图,说说将士们得知昔日英勇善战的花木兰原来是一位“文静俊美的姑娘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学之间讨论,大家是更喜欢这位女英雄英勇善战的一面还是文静俊美的一面?花木兰这样的女性,美的不仅仅是外表,更有一种内在的英雄气魄的美感。

(四)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课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我认为教师要大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这一轮授课总体上来说还比较成功,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主题开展得比较扎实,尤其是解决了阅读的重点问题,而且,学生参与很积极,在交流环节表现良好。自主解决问题的部分,真正把读书的权利给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雏形,在议答过程中形成问题的实质,基本上能自主解决。

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阅读课,学习识字写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在阅读和理解文本的时候,如果能采用合适的方法,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中肯定会更有积极性,学习的效率也会更高。

<>

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明确了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即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来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这过程中培养能力。当前阅读教学需要把握住两大任务:一是要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读懂别人写文章时所运用的方法,提高阅读鉴赏能力;二是要通过阅读教学,领悟文章的谋篇布局,借鉴他人好的写作方法,尝试灵活应用于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不断提高自己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在阅读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写作方法的关注,再靠单纯的习作指导去弥补是很困难的。因此,阅读中需要留心积累。

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一定要有所体现,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阅读、讨论交流、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允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不同的见解,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有丰富大胆的想象,用于开拓创新。

对于课例点评心得体会怎么写二

探讨主题: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找寻缺失的母子、母女情

<>

一、教学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把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个精神,新增设了“综合性学习”板块,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往往又不能客现、全面、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在与学生日常交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情感上存在一定缺失与障碍。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利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开发设计了一系列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课例,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歌唱黄河,歌唱祖国》;帮助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树立健康、高尚的追“星”观的《我也追星》;以及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明白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的《上网利弊谈》,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研讨会所展示的课例《献给母亲的歌》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在学习了胡适《我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我们试图以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亲情的契机,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

在伦理亲情方面,大多数学生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1.不愿与父母沟通,感受不了母爱,理解不了母爱,甚至摒弃母爱。这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反映出来。

:片段一::妈妈变得越来越唠叨了,一句话要说十遍以上,大事小事都要管,真烦人!

片段二:妈妈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她只爱分数,当我考得好时,妈妈会大发慈悲,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当我考砸了的时候,她会勃然大怒,俨然换了一个人,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片段三:妈妈现在除了唠叨,还变得神秘兮兮,老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还追着要看我的日记本,说是要摸清我的思想动态。唉,有这么一位老妈,真是我人生的不幸啊!据了解,学生的这些心里话,并没有跟自己的母亲讲过,他们认为与家长交流有障碍,讲了也白讲,干脆不讲。这样一来,彼此之间难免产生隔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隔膜越来越厚。家长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孩子们在家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主动与父母交谈,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父母还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2.不懂得向父母表达情感,不懂得感恩。今年母亲节,我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知道母亲生日的,全班不到四分之一;主动帮妈妈干过家务的,只有五位同学;了解母亲工作、身体状况的,仅三位同学;曾亲口对母亲说过问候语的,如“妈妈,我爱你”此类的话更是寥寥无几,只有一位同学说过。学生认为说这样的话很肉麻,很别扭,说不出口,而且也没必要。问卷调查的结果,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逻辑体系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应该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组织、有步骤的实施,为此,我们主要利用了以下方法与途径:

1.通过阅读有关母爱的文学作品,欣赏有关母爱的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真挚、伟大的母爱。

2.通过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3.与母亲一起欣赏自己儿时的照片,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体验母爱和至爱亲情。

4.针对以上内容,通过作文或日记的形式,反思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5.邀请母亲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敞开胸怀,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6.为母亲献上一份自己准备的礼物,或为母亲做一件有益的小事,以此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

三、前期学习的组织实施及成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重在学习过程。依据这一特点本次活动拟用四周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各选出一名小组长。

第一阶段

1.学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懂你》

2.利用图书馆、影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爱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现母爱形象的绘画、影视、广告、摄影等作品(学生共搜集到诗歌二十首,散文十五篇,小学四部,新闻报道七篇,并编辑成册)。

第二阶段利用周日与母亲聊天

(1)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2)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自己的希望,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3)填写“关爱母亲问卷调查表”。

由于有了亲身体验,涌出了一批文质兼美、饱含真情的学生习作,如肖剑博的《感受母爱》,李颖婕的《妈妈的微笑》,漆宇婷的《妈妈的手》等。

第三阶段

1.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2.致母亲的一封信,邀请母亲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

第四阶段

课堂展示

①请母亲走进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②向母亲献礼,感恩母爱以上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对于新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不太成熟的作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更多更好的课例。在综合性学习这张崭新的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

一、导入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的伟大是因为人类有了慈爱而坚强的母亲”。是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而又最亲近的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智慧,给了我们幸福,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古今中外有哪些以母爱为主题的主题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呢?(学生举手回答)这些作品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但对母亲的真挚与深切的关爱却是同样的,母爱是人间第一情。

二、感受母爱

1.配乐诗朗诵:《永恒的妈妈》(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要求字正腔圆,饱含真情,节奏分明,

2.照片里的故事(背景音乐同上)

同学们刚才精彩的朗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亲情,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母爱,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去听听照片里的故事。

(1)《妈妈的手》、《感受母爱》(先后展示学生与母亲的合影、背景音乐同上)请两位学生

通过自己与母亲的合影讲述倾注着母亲无尽关爱的生活小事。

①请其他同学谈谈听完后的感受

②老师从选材的角度点评

(2)老师的母女情(展示老师母亲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老师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温馨往事

三、理解母爱

1.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一:《妈妈的唠叨》

①找出文段中有关妈妈唠叨的语句。

②母亲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唠叨?唠叨的目的是什么?

2.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二

①根据内容给文段取个恰当的标题。

②你如何看待文中父母对女儿的爱?这种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为什么?

3.展示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片段。

(1)找出文段中体现母爱的关键词句

(2)小组讨论:

①比较《妈妈的唠叨》、《笼中小鸟》、《我的母亲》中三位母亲的教子方法有什么不同,并对此作出评论。

②你觉得母亲在教育自己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者你觉得哪些方法不能接受,请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1-2种方法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①各小组选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各一名;②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人人参与,大胆发言)

四、感念母爱

1.向母亲献礼(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上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并当场诵读,将卡片送给在场的自己的母亲或回家送给母亲)

2.请母亲代表谈谈自己此时的心情与感受。

3.全班齐唱《懂你》。

4.老师赠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于课例点评心得体会怎么写三

探讨主题: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平台找寻缺失的母子、母女情

<>

一、教学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把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传授知识、训练能力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个精神,新增设了“综合性学习”板块,它与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相比,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它突破了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课题,力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和多向性,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途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平台。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对社会,对人生虽然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但往往又不能客现、全面、辩证、理性地看待问题。在平常的教学中,在与学生日常交谈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情感上存在一定缺失与障碍。为此,我们语文教研组利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崭新的教学平台,开发设计了一系列以情感教育为主题的课例,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歌唱黄河,歌唱祖国》;帮助学生端正情感态度,树立健康、高尚的追“星”观的《我也追星》;以及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明白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的《上网利弊谈》,并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次研讨会所展示的课例《献给母亲的歌》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在学习了胡适《我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我们试图以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增进亲情的契机,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更好地进行情感教育。

在伦理亲情方面,大多数学生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1.不愿与父母沟通,感受不了母爱,理解不了母爱,甚至摒弃母爱。这从学生的日记中可以反映出来。

:片段一::妈妈变得越来越唠叨了,一句话要说十遍以上,大事小事都要管,真烦人!

片段二:妈妈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她只爱分数,当我考得好时,妈妈会大发慈悲,满足我的一切要求;当我考砸了的时候,她会勃然大怒,俨然换了一个人,有时还会大打出手。

片段三:妈妈现在除了唠叨,还变得神秘兮兮,老用怀疑的眼光看我,还追着要看我的日记本,说是要摸清我的思想动态。唉,有这么一位老妈,真是我人生的不幸啊!据了解,学生的这些心里话,并没有跟自己的母亲讲过,他们认为与家长交流有障碍,讲了也白讲,干脆不讲。这样一来,彼此之间难免产生隔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隔膜越来越厚。家长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烦恼,孩子们在家变得沉默寡言,很少主动与父母交谈,还动不动就发脾气,弄得父母还要看他们的脸色行事。

2.不懂得向父母表达情感,不懂得感恩。今年母亲节,我们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知道母亲生日的,全班不到四分之一;主动帮妈妈干过家务的,只有五位同学;了解母亲工作、身体状况的,仅三位同学;曾亲口对母亲说过问候语的,如“妈妈,我爱你”此类的话更是寥寥无几,只有一位同学说过。学生认为说这样的话很肉麻,很别扭,说不出口,而且也没必要。问卷调查的结果,引起了我们老师的高度重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语文综合性学习序列结构的安排,不是建立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逻辑体系中,而是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上,问题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应该体现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要挖掘、利用身边的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组织、有步骤的实施,为此,我们主要利用了以下方法与途径:

1.通过阅读有关母爱的文学作品,欣赏有关母爱的影视、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感受真挚、伟大的母爱。

2.通过与母亲聊天,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3.与母亲一起欣赏自己儿时的照片,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体验母爱和至爱亲情。

4.针对以上内容,通过作文或日记的形式,反思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5.邀请母亲走进我们的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敞开胸怀,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6.为母亲献上一份自己准备的礼物,或为母亲做一件有益的小事,以此来感谢母亲,报答母亲。

三、前期学习的组织实施及成果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其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重在学习过程。依据这一特点本次活动拟用四周时间,分四个阶段进行,将全班同学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各选出一名小组长。

第一阶段

1.学唱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懂你》

2.利用图书馆、影视、网络等媒体搜集资料

(1)描写母爱的文学作品

(2)新闻媒体报道过的与母爱有关的感人事迹

(3)描写动物世界母子之情的作品

(4)展现母爱形象的绘画、影视、广告、摄影等作品(学生共搜集到诗歌二十首,散文十五篇,小学四部,新闻报道七篇,并编辑成册)。

第二阶段利用周日与母亲聊天

(1)了解母亲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她曾经有过的梦想与追求。

(2)了解母亲在抚养自己的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以及对自己的希望,写一篇作文,谈谈自己对母爱的思考与认识。

(3)填写“关爱母亲问卷调查表”。

由于有了亲身体验,涌出了一批文质兼美、饱含真情的学生习作,如肖剑博的《感受母爱》,李颖婕的《妈妈的微笑》,漆宇婷的《妈妈的手》等。

第三阶段

1.总结学习收获,集体交流学习成果。

2.致母亲的一封信,邀请母亲参与本次学习活动的成果展示。

第四阶段

课堂展示

①请母亲走进课堂,与子女进行直面沟通与对话,增进理解,消除隔膜

②向母亲献礼,感恩母爱以上是我校语文教研组对于新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的一些粗浅的理解和不太成熟的作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不断努力,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设计了更多更好的课例。在综合性学习这张崭新的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

一、导入

记得有一位哲人说过:“世界的伟大是因为人类有了慈爱而坚强的母亲”。是的,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而又最亲近的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智慧,给了我们幸福,母亲的形象被无数人描绘过,母亲的品格被无数次赞美过。古今中外有哪些以母爱为主题的主题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呢?(学生举手回答)这些作品尽管来自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但对母亲的真挚与深切的关爱却是同样的,母爱是人间第一情。

二、感受母爱

1.配乐诗朗诵:《永恒的妈妈》(背景音乐《烛光里的妈妈》,要求字正腔圆,饱含真情,节奏分明,

2.照片里的故事(背景音乐同上)

同学们刚才精彩的朗诵,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人间最无私、最伟大的亲情,每个人都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母爱,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让我们一起去听听照片里的故事。

(1)《妈妈的手》、《感受母爱》(先后展示学生与母亲的合影、背景音乐同上)请两位学生

通过自己与母亲的合影讲述倾注着母亲无尽关爱的生活小事。

①请其他同学谈谈听完后的感受

②老师从选材的角度点评

(2)老师的母女情(展示老师母亲青年、中年、老年的照片)老师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温馨往事

三、理解母爱

1.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一:《妈妈的唠叨》

①找出文段中有关妈妈唠叨的语句。

②母亲一般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唠叨?唠叨的目的是什么?

2.展示学生习作片段二

①根据内容给文段取个恰当的标题。

②你如何看待文中父母对女儿的爱?这种爱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否有利?为什么?

3.展示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片段。

(1)找出文段中体现母爱的关键词句

(2)小组讨论:

①比较《妈妈的唠叨》、《笼中小鸟》、《我的母亲》中三位母亲的教子方法有什么不同,并对此作出评论。

②你觉得母亲在教育自己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者你觉得哪些方法不能接受,请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各小组推荐1-2种方法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要求:①各小组选出小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各一名;②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人人参与,大胆发言)

四、感念母爱

1.向母亲献礼(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卡片上写上自己最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并当场诵读,将卡片送给在场的自己的母亲或回家送给母亲)

2.请母亲代表谈谈自己此时的心情与感受。

3.全班齐唱《懂你》。

4.老师赠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对于课例点评心得体会怎么写四

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今年4月,河北师范大学顶岗实习生开展的高中语文课例研修活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作为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受益颇多。

从4月7日第一次集体备课到4月14日第三轮备课、上课,我们研修小组的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为了更好地改进教学,提高业务水平,我们每位参与课例研修的老师在正式录课之前都对上次课进行了评课和反思,集小组的共同智慧认真组织下一次课。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进行了观察议课,所以“三课两反思”的研究,我们实际进行了三备三评三反思。在观课中我负责的是课堂教师教学的观察,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真实、客观地呈现,使我对新课堂的实践层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次课例研修的主题是“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问题探究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不断的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河北师大实习教师王怀亮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李清照词两首》,交给了学生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在整理课堂实录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课堂中哪些提问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这个问题,自己从前从未留意过,也没有引起自己足够的重视,通过这次小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和反思我对课堂提问有了新的认识:

<>

提问要紧扣教材内容,围绕课堂训练目标,将问题集中在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在一堂课中,课文重点部分的教学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教学要求的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紧扣教学重点提问便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王怀亮老师在指导学生赏析《李清照词两首》的时候,就紧紧扣住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的异同,以及导致这种“愁”情不同的原因生发出了一系列问题,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掌握知人论世这种鉴赏诗词的方法。最终在第三轮授课中,完美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

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鉴赏这两首词,是这次课例研修的主要形式。课堂提问通常有三种形式:即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多采用第一种形式,而忽略了后两种。而在这次课例研修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和实践了上述三种课堂提问的形式。首先以板书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问题简单明了,融入作者、作品、诗词回顾等知识。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采用教师抛给学生问题,学生提问老师,小组内相互探讨、提问等方式,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的一步步推进教学的有序、有效展开。例如,教师提问:同学们最喜爱的诗句是哪一句?这两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等等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和回答。学生则把理解中的难点反馈给老师,对教师提出了问题。各小组内部先合作探究,各自把鉴赏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小组内部先解答,解答不了的小组选出代表提出问题,由其他小组来解答。例如当小组讨论到:“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一句时,对“凉”字的含义和包含的情感的理解。分析鉴赏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句时,对所抒发的感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就是通过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互问互答的形式得以很好的解决的。

<>

及时的提问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开始时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以适当的方式提出适当的问题可以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把握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尾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和麻痹心理。用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把一些抽象的问题放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就会使事情变得简单得多,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在赏析《醉花阴》下片时,教师就针对“人比黄花瘦”中“瘦”字的妙处让学生联系季节,菊花的形态来赏析。并同时引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同学们熟悉的诗句加以解释,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把握了。

当然在前两次授课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课堂提问是无效的,例如:提问指向不明,目标性不明显;过于简单,提问缺少深度;提问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提问过多、过细抑制了学生的思路。

总之,通过课例研修这种新形式,给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模式,使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对以后的课堂教学将大有裨益。而课堂提问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加强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十分重要。一堂课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能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优化课堂结构,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最后十分感谢河北师大第xx届顶岗实习的语文团队,是他们带来了新的课堂形式和教研模式。在这里预祝他们工作愉快,语文教学走的更远。

对于课例点评心得体会怎么写五

《风景优美的地方》习作教学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风景优美的地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去过的或最想去的地方,体现其吸引人之处。

  能力目标:尝试完成一篇写景作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有条理的介绍。

【教学难点】

描写有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写出景物之美。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图片或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村,繁华的都市……祖国的东西南北,处处都有迷人的景色……(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图片的景物美在哪?

2.课件出示好词、好句。

刚刚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里有很多描写景物的好词送给同学们,我们一起读一读。

二、引导归纳:

1.回忆课文的写作方法:

(1)师:这节课,我们要要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那大家想想,怎样写能让人读着像看到了一样美呢?我们先回忆一下《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想一想那些句子写的好吗?用了什么方法?

(课件出示《富饶的西沙群岛》段落)

(2)师小结:

写特点(板书):

颜色: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形状:一块块,一条条,互相交错。

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龙虾

用方法(板书):

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写一处景物,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观察、讨论、修改、学以致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

(1)出示图片(桂林漓江象鼻山),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你想到哪些词语或句子来形容这样的美景?

(2)师:有一位同学也去过桂林漓江象鼻山,他写了这样一段话,(出示句子)我们来看看,你觉得这段话写得美不美?能不能让它更美,吸引其他游客呢?运用什么方法,你觉得怎么加句子会更生动?

请你和同桌说一说。讨论后指名答。

(3)老师请同学们帮他改一改。(课件出示段落)

(4)师指导和讲解。

(5)挑选一篇改得好的段落,读给全班同学听。

(6)师总结:用上合适的好词、好句,学会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得更加生动、有趣。

三、指导写作:

1.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有许多风景名胜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你去过哪些地方?你还想去那些地方?

(学生自由说)

2.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师:那大家想想,写好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1)写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

(2)抓住特点来写。

(3)运用好词好句和修辞手法。

3.学生构思,自主写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同学个别指导。(课件出示景点图片)

请大家拿起笔来,写一段话介绍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把看到的景物的颜色、样子、动态写出来,别忘了刚才我们发现的如何吸引人的好方法,相信你们写的一定比说的好!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四、欣赏佳作:

1.投影好习作,引导欣赏。

2.找出习作的优点,也可以提出更好的补充意见。

3.最后,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完整:

(1)旅游时你和谁一起去的呢?还游览了哪些景点?可以再写一段。游览后的心情怎么样?

(2)给你的文章写一个美丽的题目,使人看了也想去。

(3)开头和结尾都点一点题更好!

[案例分析与反思]

《风景优美的地方》这一篇习作的教学设计,我是遵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理念而设计的。

在教学实践操作中,根据习作内容和学生能力特点,拓宽习作思路。联系本组课文,以教科书范文引路,指导写法,指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体验作者对生活得情感。注意激励学生的习作和评改热情,让学生学会表述,享受作文的快乐。我在课堂中主要实践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联系本组课文,以教科书范文引路,指导写法

首先,明确我们课本里的范文的线索,然后让学生加以运用。这几篇课文分别按“时间”“地点”和“空间”顺序进行描述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空间方位);《美丽的小兴安岭》:春—夏—秋—冬(时间);《香港——璀璨的明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地点)。

其次,作者也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去进行说明,抒发情感。三篇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分别以“富饶”“美丽”和“璀璨”对景点进行简明的概括,并对重点的景物进行了具体的分述,层次性比较强,是逐步深入剖析的。

再次,注意引导学生撷取课文中印象深刻的好词句,进行厚积,并用到实际习作当中去。

从评改的结果来看,这一点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的。

二、学生构思,自主习作,释放情感

在习作中,题目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题好一半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为此,我借助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等文章的构题方法教授给学生。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后发现,这些题目均以一个形容词来粉饰题目,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文章的精髓表达出来。在后来的习作中,我就发现了学生中有“迷人的……”“动感的……”等好题目。

三、为学生搭建平台,进行互动评改

我试图让学生初步学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符号是许多的,在这一节课上,我主要让学生学习几个常用的修改符号,例如删除号,改正号,对调号,增添号,重点号等,以实例展示使用方法。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想出来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经过课后的批改反馈,有大部分同学都能树立了文章是“需要改并能改好”的意识。

在最后的“拓展延伸,总结提高,作业布设”环节上,我引导学生不但要饱览祖国的美景,我们还要走出国门去见识,去拓宽我们的视野。让学生课后把他们把今天所写的与您身边的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告诉学生,要是你现在有许多想去的地方,请你回家介绍给爸爸妈妈听,看能否打动他们,说不定他们在不久的将来能帮助您实现美好的愿望。学生为此也蠢蠢欲动了。

上完这一节课,总的来说,收获了很多,需要探讨的也很多,例如:如何提高堂上作文的有效性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解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