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2:03:28 页码:9
2023年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优秀14篇)
2023-11-19 22:03:28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感悟和体验的总结和概括。在写心得体会时,可以运用一些具体的实例和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观点,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思考。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一

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发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规范、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二)积极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新格局。在儿童社会福利方面,全面落实了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借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力量,对孤残儿童和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积极组织实施了“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一批手术康复项目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项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二

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在运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要消除数据孤岛,建立公开透明的数据服务平台,为解决人民健康、就业、教育、安全、收入等问题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

省两会即将召开,民生再次成为热议话题。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一市两校一园一院优质资源引进工程扎实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不断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深入开展,菜篮子产品投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过去一年,海南在答好民生卷上铆足了劲,下足了功夫。一桩桩民生工程,一项项民生改革,一个个成果亮点,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连着民心。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说到底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抓好民生工作,保障改善民生,贵在真情实意,关键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从做好一老一小工作到稳定就业,从筑牢医疗保障网到拎稳菜篮子,坚持把百姓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把群众的难事当作自己的心事,实打实、硬碰硬,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体现了治理者一如既往的民生情怀、一以贯之的价值坚守,也彰显了民生改革的深沉力量、清晰指向: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工作千头万绪,看似细微具体的小事,实则是为政施治的大事。因此,狮子搏兔,亦用全力,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只要有利于改善民生,就下最大的功夫去办,不怕烦、不懈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哪怕是再难的问题,只要影响了民生,就千方百计去解决,不畏难、不退缩。从百姓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从困扰百姓的难点改起,念兹在兹、常抓不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治理的思路会日益清晰,治理的手段会日渐多元,治理的能力会日趋提升。推动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干一事成一事、办一件成一件,百姓就会日益感受到治理者解决问题的诚意、努力,就会对改革多一分支持,对生活增一分信心,对未来添一分期许。

保障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应当看到,一系列民生成就的取得,一方面让治理者知道哪些事情办到了百姓的心坎上,明白哪些民生改革让百姓打心底里高兴,并对之进行梳理、提炼,为做好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为制度创新提供思路。另一方面,它也激励治理者深入思考这样的问题:面对水涨船高的百姓需求、千头万绪的民生工作,如何在新起点上把事情办得更好,推出更多的惠民举措。进一步瞄准难点,纾解百姓的烦心事;进一步打通堵点,让民生保障更优;进一步锁定热点,不断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凡此种种,都离不开接续奋斗,都需要改革持续发力。换言之,只有保持坚持不懈惠民生的定力,激发一天当三天用的干劲,具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才能持续补足历史欠账,补齐民生短板,创造更多的新成绩,取得更多的新突破。

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更应注重民生为本,提升发展温度。办好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抓好民生这个天大的事情,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不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百姓就会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保障改善民生心得体会范文目前,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解决健康、教育、安全等民生问题上已取得较大成效,然而,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大数据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数据孤岛弱化了大数据服务功能。这一问题使得大数据在应用时不能发挥最大优势解决民生问题,虽然大数据的公开有利于推动决策科学民主化、政务公开化、社会管理高效化等,但因当前我国大数据公开与共享的程度较低,致使大数据的存储、采集、分析大多归属于政府或大数据专业公司,降低了大数据的使用效率。二是相关知识欠缺,数据量不足。当前,我们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因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数据间融合度较低现象的出现,加之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使得与民生有关的大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体现大数据的真正价值。而且,在运用大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使其解决民生问题时应用面较狭窄。当下,大数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科学、信息安全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管理科学等学科,而其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和研究范围相对狭窄,造成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此外,大数据几乎来源于网络,而我国还有不少人不能接触网络、运用网络,对数据网络不了解,造成了较大的数据鸿沟。此外,大部分群众由于职业及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同群体对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不足,不能对较多数据进行分析,且利用大数据反映、解决民生问题的意识较薄弱。

加大技术投入改善民生状况第一,用于医疗行业,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当大数据应用于医疗行业解决民生问题时,可对区域性疾病发生情况提供技术支持。当前,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公共卫生、疾病诊疗、医药研发等,将大数据用于追踪、统计,可进一步分析药品的药效,促进医药研发效率的提高。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分析区域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以便更好地提出疾病预报措施,防止病情、疫情的爆发及扩散。第二,用于就业方面,解决失业再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计的大问题,大数据能够为政府解决民众就业问题提供决策支撑,预测出某一地区的经济状况、收入动态、失业率等情况。此外,大数据还能够对扶贫对象是否已脱贫、是否还需对其继续扶贫以及对相关的扶贫项目做进一步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预测出某一指定地点的失业率及收入状况等,为扶贫项目提供决策依据。第三,用于环境保护,解决生态问题。在解决民生环境问题时,可利用地理大数据、环境大数据、水利大数据等综合数据进行环境分析,有效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并作出相关的防护措施。第四,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质。教育问题是民生的又一大问题,只有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质,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当前,教育形式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利用大数据技术于教育行业时,通过数据的可监控性,实时洞察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情况和教育平台变化情况,真正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预测并把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利用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三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城市的品质成为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品质生活之城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举措,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幸福感。在参与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过程中,我个人也有着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其总结如下。

第二段:塑造独特城市形象。

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首先需要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注重保留和发扬本地文化和历史特色,打造具有独特韵味的城市风貌。例如,在规划城市街区和公共空间时,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采用绿化和景观的设计,营造出宜居宜游的环境。此外,还可以利用城市的特色资源,打造独特的文化节庆活动,吸引外来游客和投资者,增加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三段: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离不开优质的公共服务。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基础,包括交通、水利、电力等方面的建设。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公共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比如在公共交通中引入智能调度系统,提升服务效率;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引入信息化技术,提供更便利的服务。此外,还要建设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治理,提供更贴心的社区服务,满足市民的多样需求。

第四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要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原则,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生态文明特色的城市。在社会领域,还要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只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才能为城市的品质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五段:培育良好的市民素质。

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也离不开市民的积极参与和良好的素质。要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道德观念。城市要开展一系列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强社会的道德引领,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要注重加强城市教育,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增强市民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只有市民的素质提升,才能真正实现品质生活之城的目标。

结尾段:总结。

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在个人参与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塑造独特城市形象、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培育良好的市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性。相信只要我们以这些体会为指导,坚定信心,持续努力,就一定能够建设出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生活之城。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党和政府要努力去实现的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我们在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十二字要求上,更主要的是要“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担惠民利民的使命,找民生保障的差距,抓发展为民的落实”。

近年来,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福音。区委、区政府从现在开始谋划如何促进公共服务的优质均衡的问题,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但仍然存在城乡差异大、服务质效低、群众不满意等一些问题。下一步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是我们抓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其中包括了外来人口的民生问题。外来人口尽管占用了我们不少的公共资源,但在整个的发展历程中,外来人口确确实实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建筑工程、环卫保洁等方面,外来人口干的多是最脏、最类、最苦的活,他们也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包容的姿态、更开放的胸怀、更友善的眼光来考虑外来人口的民生问题。

二、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做好公共服务的谋划。谋划包括了规划和计划,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民生保障,首先要提前做好宏观上的调研,根据调研的数据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提前做公共产品,包括医疗、教育、就业、养老机构的布点规划等等。像我们这样一个1200多平方公里的大区,公共服务的顶层规划更多的应该按照区块着手,而不要机械地以镇街的行政区划着手。比如在美丽乡村和山水文旅融合的规划上,还是应该从全区的大方位来考虑。同时,我们说的均衡不是平均,不是“一刀切”,比如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的规划和保障方面,比如社保资金的统筹方面,要考虑地域差异性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好更科学、更系统、更前瞻的规划。

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时,要坚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人民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一点上讲,我们要通过“周三夜访”、“三服务”、民主协商等等多种渠道加强调查研究,健全完善群众实际需求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互动和反馈机制,尽量不要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二是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尽管我们区的财政资金比较雄厚,但政府花钱的地方很多,还是应该量力而行,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不要包打天下,要积极鼓励民众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品质。比如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政府不能越俎代庖,一味地花钱买服务,还是应该要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全民参与,做好源头分类。

四、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要做好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做,市场不能做或者不愿意做的可以交给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不愿意做的由政府来做。比如要积极鼓励民资办医疗机构、办学校、办养老院等等,政府要牵头建立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的公共服务大市场,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政府更多发挥规则制定人和监管人的作用。

五、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这个服务意识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转变服务态度的问题,而是要更高层次上提高服务效率的问题。一是要创新服务模式,要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打通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简化程序,方面群众办事。二是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在做优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更多地开发线上服务,现在就要谋划即将到来的5g时代的线上服务,这一点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需要的是更深入的宣传和更广泛的参与。三是要高度重视镇街、村社在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中的重要作用,因为镇街、村社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个作用不可替代。

各位领导,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谢谢大家!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五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这一重要论述告诉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学习党史就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艺术,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

斗争是破和立的纽带,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毛泽东说过:“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党员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遇到的斗争必然是多方面的。没有斗争,就无法防范风险,就难以赢得主动,也不可能开创美好前景。党员干部只有积极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

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回顾百年征程,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军队同反动军阀斗、同日本侵略军斗、同国民党反动派斗,斗出一片新天地,建立了新中国。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中国军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反“四风”力度空前,反腐败雷霆万钧,“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军队体系重塑重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正是因为有了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我们的伟大事业才取得历史性成就。

斗争不是盲目蛮干,而是一门艺术。在我党我军的斗争史上,既留下了刀光剑影的斗争场景,也展示了灵活智慧的斗争艺术。

对内,依靠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为了使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斗争莫过于遵义会议。这次斗争,敢于直面问题,进行激烈而不激进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形成了遵义会议决议。正是这次伟大斗争的胜利,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后来瓦解张国焘挟兵自重、分裂中央的图谋奠定了政治基础。

对外,依靠斗争捍卫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必须针锋相对,毫不退让,直至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革命军人扛起钢枪,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抗美援朝这场军事斗争中,志愿军将士不怕艰辛、不怕牺牲,誓死保卫国家安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赢得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我党我军的斗争史告诉我们,投身斗争,必须注重策略,讲求斗争艺术。灵活的方式方法、高超的斗争艺术,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斗争如果不得章法,把策略方法抛在一边,一把好牌也会打成烂牌。善于斗争,就要在学习历史中掌握我党我军的斗争艺术,即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斗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效能相统一。

斗争艺术、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生活中,很多共产党人、革命军人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练就了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然而,也有少数青年官兵,对党的斗争史了解不深不细,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意识缺乏,存在碰到挫折就畏缩不前、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现象。如此一来,就很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官兵从党史军史中学习斗争艺术,结合斗争实践提升斗争本领,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当前,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军要聚焦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走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第一步,面临的风险挑战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广大官兵只有学好党史军史,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排兵布局,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取得一次次斗争的胜利。

军事斗争是进行伟大斗争的重要方面。在党、国家、人民利益受到重大挑战时,人民军队必须骨头要硬、敢于出击,坚决斗争、寸土必争。广大官兵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艺术,具备斗争本领,时刻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就一定能有效履行神圣使命,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六

在本次警示教育中,我深感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要守护初心,就是要守护自己的职业底线。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在工作中,作为监狱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好监狱行政保障工作;“八小时以外”,也严格要求自我,牢记身份,不踩红线。坚持“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以外”一个样。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七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追求品质生活成为了现代人的共同愿望。然而,品质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心境。在我的生活中,我也有了一些关于品质生活的心得体会。

首先,品质生活需要积极的心态。积极的心态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容易感到疲惫和压抑。但如果我们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例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可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抱怨和逃避。只有积极的心态,才能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其次,品质生活需要合理的时间规划。充实而且有目标的时间规划,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安排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将重要的事情放在优先处理,并避免浪费时间。例如,在工作之余,我们可以安排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阅读、运动、旅行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保持身心健康,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因此,合理的时间规划是品质生活的重要一环。

再次,品质生活需要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品质生活的基础。只有身体健康,我们才能够有充沛的精力和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而科学地锻炼身体。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保护环境,远离有害物质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只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们才能够享受更加品质的生活。

此外,品质生活需要与家人和朋友的相伴。家人和朋友是品质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家人共度时光,与朋友一起分享快乐,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不仅能够在压力和困难中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还能够和我们共同成长和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因此,我们需要合理安排时间,与家人和朋友保持联系和交流,共同享受品质生活的乐趣。

最后,品质生活需要每天都有一点儿小确幸。生活中的小确幸是品质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些小确幸可以是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一本感兴趣的书,一首动听的音乐,或者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其实是品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学会发现和珍惜这些小确幸,让它们成为我们生活的调剂剂,让我们的品质生活不仅仅是一种追求,而是一种习惯。

总之,品质生活不仅仅是物质的享受,更是一种心境和生活态度。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合理规划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与家人和朋友共享快乐,以及享受每天的小确幸。只要我们拥有了这些,我们就能够过上充实而有品质的生活。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八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品质生活之城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笔者在参与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过程中,深有体会。现将个人心得总结如下。

首先,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需要注重环境保护。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我们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我所参与的项目中,我们设立了大片绿化空间,建造了湖泊和水系。这些美丽的风景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它们给城市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和宜人的气候。此外,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注重废物的处理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次,在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中,注重人文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城市不仅是一个物质空间,更是一个文化载体。我们要注重培养居民的艺术素养和人文修养,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艺术教育。在项目中,我们为居民建了图书馆、美术馆和音乐厅,举办各种文化演出和艺术展览。这些举措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一个追求艺术和文化的空间,也增加了城市的文化吸引力。

再次,要建设品质生活之城就必须注重居民的生活品质。居住环境的舒适程度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项目中建设了多功能社区,提供了便利的社区服务设施。我们为居民建造了健身房、游泳池、绿地广场等,让居民可以方便地享受生活中的各种乐趣。此外,我们还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居民的出行便利度。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另外,建设品质生活之城也需要注重产业的发展。城市的品质不仅仅体现在生活环境和公共设施上,还需要有良好的经济基础。我们在项目中大力发展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企业和创业者。这些企业的引进不仅提供就业机会,还带来了更多的税收和经济效益。良好的经济基础不仅增加了城市的活力,也为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最后,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提供支持。企业要注重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力量。居民要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需要注重环境保护、人文建设、居民的生活品质和产业的发展。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出更多优秀的品质生活之城,为人们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九

新形势下,组织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组织保证”为已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大对“改善民生”的保障力度。

一、以改善民生为动力,紧扣发展要务,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推动作用。

“民生是根本目的,发展是根本途径”。推动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依托广大党员干部的“主导作用”,团结带领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用发展成果为群众谋利,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促发展。按照党建工作“全覆盖”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两新”组织建设、社区党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以全面、协调的党建工作加强党对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领导,切实增强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二是发挥实践先导作用促发展。英山是一个欠发达的地方,要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敢为人先,带头克服封闭保守、小富即安、求稳怕乱的倾向,坚定抢快发展、后发争先的决心,鼓足敢闯敢试、不怕失败的勇气,发扬老区精神、牺牲精神,多做打基础、管长远、利发展的工作。三是发挥创业先锋作用促发展。制订优惠政策,建立扶持资金,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建基地、办企业,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林业经济、畜牧经济,、庭院经济、旅游经济;建立一批党员“双带”示范基地、党员创业示范基地,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吸纳群众参与基地和企业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实施“回归创业”工程,鼓励外出务工的致富党员带技术、带信息、带资金,带头回乡投资创业。

二、以保障民生为核心,突出以人为本,不断完善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改善和保障民生,必须要建设一支“想抓民生、会抓民生、勤抓民生”的领导干部队伍。一是考核干部问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根本标准,树立“想抓民生是德、会抓民生是能、多抓民生是勤、抓好民生是绩、净抓民生是廉”的识人观,既考核经济发展指标,又考核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家庭主要劳动力就业、子女就学、疾病查治、住房保障、养老保障等民生指标纳。二是选拔干部重民生。统一建立领导干部民生工作档案,选拔任用干部看干部的民生意识强不强、民生投入多不多、民生绩效优不优,群众认可不认可。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十二制”,做到“少数人选人”向“多数人选人”转变、“相马”向“赛马”转变、“随机性”向“制度性”转变,真正选用“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人。三是锻炼干部抓民生。对新提拔或者年轻的领导干部,派到信访部门、民营企业、贫困村挂职锻炼,让他们在一线亲身感受民生疾苦,领会民生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四是监督干部看民生。把民生问题作为监督领导干部的主要内容,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违法乱纪,又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侵犯民权、与民争利;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行政作为,又监督其作为是否符合群众意愿;既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群众谋利,又监督领导干部是否为眼前利益而牺牲子孙利益。

三、以普惠民生为目标,优化人才结构,努力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必须开发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一是要突出“育”字,培养乡土人才。大力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整合培训资源,采取“课题研究式、案件分析式、专家讲座式、实地讲解式、实践探索式、挂职锻炼式、脱产进修式、外训拓展式、范文写作互动交流式”等立体培训方法,大力开展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技术、绿色资源开发、旅游经济、领导艺术、危机处理等知识培训,着力培养一批特色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志愿者”。二是要突出“优”字,引进紧缺人才。建立紧缺人才电子信息库,制订紧缺人才引进计划,打破地域、身份、职称等方面的限制,简化人才流进程序,把引进人才与旅游产业、绿色产业、庭院产业、畜牧产业、人文产业的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引进资源开发型、项目管理型、市场营销型、科技实用型和应急处理型人才。三是要突出“活”字,充分激励人才。建立社会培养人才、单位管理人才、市场配置人才机制,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年薪工资分配制度,配套人才流动社会保险衔接办法,促进人才在县内单位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合理有序流动,发挥更大的人才效应和作用。

四、以服务民生为取向,注重整合资源,提高对干部、人才、党员队伍的服务水平。

改善民生,在干部、人才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也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一要注重培养,促进能力发展。建立健全干部、人才和党员教育培养机制,加大培训投入,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使各级党员干部、各类人才和广大党员既具备与时俱进、适应形势,成为时代发展先锋的能力,又具备团结带领全社会各领域、各阶层的力量,共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二要注重使用,促进事业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干部、人才、党员充分发挥作用和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围绕人有其权,扩大和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落实他们的民主权利;围绕人尽其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酷猫写作本站使他们在最合适的位置上充分发挥潜能;围绕人得其所,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想干事的,表彰多干事的,重用会干事的,奖励干成事的,教育不干事的,惩治干坏事的。三要注重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建立健全困难帮扶机制,使干部、人才、党员对党组织产生“归属感”。要逐步解决全体村干部退职保障问题。尽管村主职干部待遇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但多数村干部待遇保障急需解决,需要加大投入、扩大范围,进一步研究在职村干部的养老保险办法。要进一步完善困难党员帮扶机制。要按“财政预算一点、党费列支一点、部门捐助一点”等办法,建立困难党员帮扶资金,因人制宜分别给予直接帮助和“造血”扶持。要发挥好非领导职务干部作用。

蓝图已经描绘,号角已经吹响。期盼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牢记“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医是民生之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把改善民生当作应对当前危机的首务,千方百计确保经济“过冬”、民生不受“冻”。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

一是牢记法律底线不可碰、法律红线不可越,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二是牢固树立法治意识,在干工作、办事情、解难题的过程中,把法律作为价值判断和衡量标准,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履行职责,不超越职权、不滥用职权、不玩忽职守。

三是严格执行各项廉政纪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已,把好用权“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厘清公私界限,克制个人私欲,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坚决做到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吃的饭不吃,不该拿的东西不拿,坚决杜绝黄赌毒。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设品质生活之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所在的城市积极推进品质生活之城建设,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幸参与其中,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需要统筹规划。城市的建设涉及到众多方面,包括城市布局设计、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公共设施建设等。要做好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必须从统筹规划入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在参与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规划的重要性。只有科学规划,才能保证城市建设的有序推进,使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面子工程,而是真正惠及人民的工程。

其次,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城市的建设不应是政府的独角戏,而应是多方合力的结果。市民作为城市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应当积极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参与城市的发展。而政府则应当做好市民参与的组织工作,听取市民的意见,改进工作,使市民真正成为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主人。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也积极参与了品质生活之城建设的活动,通过提出建议和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了愈发美好的生活。

第三,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需要注重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城市的软实力包括城市文化、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等。品质生活之城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层面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层面的概念。在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中,我们不仅修建了高楼大厦,还注重培养和传承城市的文化,打造了独特的城市品牌,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通过这些举措,我们把城市打造成了一个有温度、有灵魂的生活圣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居住、工作、旅游。我为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品质生活之城而感到自豪。

第四,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品质生活不仅仅是一个相对狭义的概念,更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品质生活之城不仅要关注人的物质生活,更要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和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我们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倡绿色发展。通过建设生态公园、推行环保交通方式等,使城市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提升。作为一个关注环保的市民,我也积极参与了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活动,为城市的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需要注重人的素质提升。城市的品质生活不仅与城市的硬件设施有关,更与城市居民的素质有关。品质生活之城需要有高素质的市民,他们具有文明礼貌、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品质。因此,城市的教育体系也需要注重人的素质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在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中,我们注重提升人的素质,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和文化活动,提高市民的素质,培养市民的文明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自觉地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市民。

总的来说,品质生活之城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政府、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统筹规划、市民参与、提升软实力、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人的素质,我们的城市成功地打造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品质生活之城。在品质生活之城建设过程中,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获得了全面的提升。我相信,未来的城市发展会更好,我们会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二

习主席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这一重要论述告诉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学习党史就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发扬斗争精神,掌握斗争艺术,努力成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士。

斗争是破和立的纽带,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毛泽东说过:“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党员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遇到的斗争必然是多方面的。没有斗争,就无法防范风险,就难以赢得主动,也不可能开创美好前景。党员干部只有积极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

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回顾百年征程,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军队同反动军阀斗、同日本侵略军斗、同国民党反动派斗,斗出一片新天地,建立了新中国。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敢闯敢试,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进入新时代,习主席领导中国军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反“四风”力度空前,反腐败雷霆万钧,“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军队体系重塑重构……所有这一切都充分表明,正是因为有了斗争精神、斗争本领,我们的伟大事业才取得历史性成就。

斗争不是盲目蛮干,而是一门艺术。在我党我军的斗争史上,既留下了刀光剑影的斗争场景,也展示了灵活智慧的斗争艺术。

对内,依靠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为了使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在我党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斗争莫过于遵义会议。这次斗争,敢于直面问题,进行激烈而不激进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形成了遵义会议决议。正是这次伟大斗争的胜利,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为后来瓦解张国焘挟兵自重、分裂中央的图谋奠定了政治基础。

对外,依靠斗争捍卫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必须针锋相对,毫不退让,直至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初期,无数革命军人扛起钢枪,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抗美援朝这场军事斗争中,志愿军将士不怕艰辛、不怕牺牲,誓死保卫国家安全,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赢得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方法是过河的“桥”和“船”。我党我军的斗争史告诉我们,投身斗争,必须注重策略,讲求斗争艺术。灵活的方式方法、高超的斗争艺术,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开展斗争如果不得章法,把策略方法抛在一边,一把好牌也会打成烂牌。善于斗争,就要在学习历史中掌握我党我军的斗争艺术,即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斗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效能相统一。

斗争艺术、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生活中,很多共产党人、革命军人自觉加强斗争历练,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成长提高,练就了斗争的真本领、真功夫,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然而,也有少数青年官兵,对党的斗争史了解不深不细,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意识缺乏,存在碰到挫折就畏缩不前、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的现象。如此一来,就很难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广大官兵从党史军史中学习斗争艺术,结合斗争实践提升斗争本领,真正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当前,我们已经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军要聚焦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走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第一步,面临的风险挑战和考验一点也不会比过去少。广大官兵只有学好党史军史,提高见微知著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科学排兵布局,才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取得一次次斗争的胜利。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三

我们民政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紧紧抓住学习实践活动这一难得的机遇,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切实把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思想观念,转化为工作思路,凝聚为工作动力,落实为政策措施,转变为体制机制,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标要求。

一、改善民生是民政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明确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最根本的要求就是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生问题,不仅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发展的大局。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倾心关注和改善民生的坚定意志,更让人民群众看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美好希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让我国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成为了过去几年党中央执政理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治”,逐渐深入人心,民生问题被量化纳入政府考核监督机制,各级官员的政绩观正从gdp坐标向“民生本位”转变;财政支出结构、调控方式的深刻变化,逐步从生产建设型财政转向公共财政,一系列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改善百姓生活、有利于维护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措施民生举措的密集推出,看病、上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逐步破题。

民政是为民之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职能部门,最能体现发展成果让人民群众共享。民政工作的业务多元,包括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专项社会事务管理等等,但集中到一点就是“为民”,都属于民生的基础,抓住了“为民”,就是抓住了民政工作的灵魂和精髓。民政工作的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群体”,即困难群体、特殊群体、优抚群众,当他们有了困难,要找的第一个部门就是民政部门,要找的第一个干部就是民政干部,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为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干部传递到这“三个群体”手中。民政工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抓住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关键环节,就抓住了民政工作发展的牛鼻子。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不仅仅是关系到民政部门自身形象,更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和今后的工作中,必须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民政工作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把“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职责落到实处,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民政工作的职能作用在紧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全面提升。

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的成绩(一)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民生保障水平逐年提高。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标志,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在城市,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在农村,保障面逐步扩大。救助对象的认定从依据社会身份到依据贫困程度转变,救助资源的运用从零散到综合转变,救助程序从随意、粗放型到规范、精细型转变,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二)积极扶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在老年人社会福利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新格局。在儿童社会福利方面,全面落实了养育、教育、医疗、康复、住房、就业等各项政策。借助彩票公益金和社会慈善力量,对孤残儿童和困难家庭残疾儿童,积极组织实施了“明天计划”、“蓝天计划”等一批手术康复项目和儿童福利机构建设项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能使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实惠,又有利于实现保增长的目标。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仍有不少民生问题需要解决。今年南方部分地区的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后重建十分紧迫。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出现下滑,部分企业困难,财政增收减缓,就业压力增大。这些都会给群众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改善民生的压力。越是困难时候,越要高度关注民生。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具体体现,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保增长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保增长中得到更多实惠。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不仅要扩大投资,也要扩大消费。进一步改善民生,将明显促进消费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中央高度重视改善民生,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造福百姓。这次扩大内需促进增长,把改善民生放在了突出位置。4万亿元投资中,有一半多的投资涉及民生方面;具体安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改善民生又作出一系列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实实在在做好各项改善民生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共享保增长的成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下大气力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难点热点问题。明年的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吸纳更多就业。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具备条件的返乡农民工进行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好其他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群众后顾之忧。保障城乡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加快灾后重建,安排好灾区群众过冬生活。提高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工作。

今年即将过去,元旦、春节将至。灾区群众怎么样?困难群众怎么样?人民群众有哪些困难急需解决?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把中央改善民生的政策落到实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

品质生活之城心得体会和方法篇十四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都是党和政府要努力去实现的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此,我们在主题教育“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十二字要求上,更主要的是要“守为民服务的初心,担惠民利民的使命,找民生保障的差距,抓发展为民的落实”。

近年来,我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对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福音。区委、区政府从现在开始谋划如何促进公共服务的优质均衡的问题,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走在前列的,但仍然存在城乡差异大、服务质效低、群众不满意等一些问题。下一步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一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这是我们抓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都要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其中包括了外来人口的民生问题。外来人口尽管占用了我们不少的公共资源,但在整个的发展历程中,外来人口确确实实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在建筑工程、环卫保洁等方面,外来人口干的多是最脏、最类、最苦的活,他们也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包容的姿态、更开放的胸怀、更友善的眼光来考虑外来人口的民生问题。

二、要站在全局的角度做好公共服务的谋划。谋划包括了规划和计划,要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民生保障,首先要提前做好宏观上的调研,根据调研的数据进行一个系统的规划,提前做公共产品,包括医疗、教育、就业、养老机构的布点规划等等。像我们这样一个1200多平方公里的大区,公共服务的顶层规划更多的应该按照区块着手,而不要机械地以镇街的行政区划着手。比如在美丽乡村和山水文旅融合的规划上,还是应该从全区的大方位来考虑。同时,我们说的均衡不是平均,不是“一刀切”,比如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的规划和保障方面,比如社保资金的统筹方面,要考虑地域差异性和群众的实际需求,做好更科学、更系统、更前瞻的规划。

三、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我们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时,要坚持问需于民、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人民需不需要、满不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这一点上讲,我们要通过“周三夜访”、“三服务”、民主协商等等多种渠道加强调查研究,健全完善群众实际需求和公共服务供给的互动和反馈机制,尽量不要做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二是我们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尽管我们区的财政资金比较雄厚,但政府花钱的地方很多,还是应该量力而行,不要做过多过高的承诺,不要包打天下,要积极鼓励民众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善生活品质。比如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政府不能越俎代庖,一味地花钱买服务,还是应该要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全民参与,做好源头分类。

四、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要做好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协同作用,市场能做的交给市场做,市场不能做或者不愿意做的可以交给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不愿意做的由政府来做。比如要积极鼓励民资办医疗机构、办学校、办养老院等等,政府要牵头建立统一规范、公开透明的公共服务大市场,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政府更多发挥规则制定人和监管人的作用。

五、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这个服务意识是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是转变服务态度的问题,而是要更高层次上提高服务效率的问题。一是要创新服务模式,要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要求,进一步打通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简化程序,方面群众办事。二是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在做优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更多地开发线上服务,现在就要谋划即将到来的5g时代的线上服务,这一点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尝试,需要的是更深入的宣传和更广泛的参与。三是要高度重视镇街、村社在促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中的重要作用,因为镇街、村社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个作用不可替代。

各位领导,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向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谢谢大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