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诗元日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 古诗《元日》教学反思(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3 23:08:55 页码:7
古诗元日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 古诗《元日》教学反思(6篇)
2022-12-23 23:08:55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古诗元日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走进学校,有好几个同学已经来了,后来许多同学也蹦着跳着来到了教室,互相打闹着,拿着荧光棒把玩。

没多久,我们向白色礼堂进发了。

只见一到六年级的24个班级组成了一条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龙,浩浩荡荡地在马路右侧走着。

来到白色礼堂落座一会儿后,原来的顶灯一下子灭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主持人走上舞台,先请出评委,又请校长讲话,接着播报了第一个节目:《春节序曲》。上面的琴声悠扬地传遍整个大厅,大家都感受到了元旦节的气息。

第一个唱歌的是一年级,他们刚出场,同学们就举起荧光棒为他们欢呼加油。一年级的小同学先用充满童心的歌声唱了英文歌,又背诵了几首诗,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背的竟然是我们才学的古诗。同学们都欢呼着,惊叹着,给一年级的小同学鼓掌祝贺,加油打气。

后来二年级,三年级接连进行了精彩的表演,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到四年级表演的时候,我们在后台排队,近了,该我们了。我像怀里揣着只小兔子,紧张得直打哆嗦,生怕唱错了或做错动作了。上台了,我们屏住呼吸,在两位朗诵的同学朗诵完之后,我们有力得唱起《听党指挥歌》,接着是《严守纪律歌》,在唱第二首歌时,我们唱的有点快了。我听到底下老师一个劲喊:“慢点。稳住。”但是我们唱得太投入了。

在节目的最后,一个个老师穿着绿色的军装矫健的登台,英姿飒爽地站在舞台上,精神饱满得唱了两首军歌,博得了全场的叫好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高呼:“老师,加油。老师,加油。”我们手里的荧光棒再次挥舞起来。

这个元旦节过的真快乐,也这将是我印象中最难忘的一个元旦节。

主题古诗元日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

1、借助注释理解《望天门山》的诗意,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

2、尝试自读 理解古诗。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着讲讲这首诗的意思。

(3)有什么学习困难记下来,以备质疑。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找有关资料的能力,利用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能初步读懂古诗的意思及边思考边发现问题的能力。)

<>

(设计意图:有布置就要有检查,有检查就要有总结和评价。借以肯定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的进步,激励学生自能读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教师了解学生困难所在,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是教学的目的性更强。)

<>

1、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想象描绘的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可以画一画。

(设计意图:利用多种方式理解诗中描述的内容,想象使内容丰富形象化。)

2、全班交流汇报自读情况。

1、理解诗意。

(1)突破难点:“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 怎样理解?如果想象画面,或描绘时怎样表现这一内容?

(2)开头两句从诗人自己奇异的感觉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壮美的江山胜景图,末两句写了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此时他眼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作者都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部分到整体理解古诗内容,弄清楚作者观察方位及顺序。)

2、结合插图读诗句。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诗配画,画配诗,诗画结合,直观教学,强化理解和记忆。)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诵这首诗,看谁背得快。

1、有感情诵读。

2、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尝试介绍几首,谈谈对诗的理解认识等。

(设计意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开阔视野。)

<>

主题古诗元日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朗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3.了解边塞诗的风格,体会全诗慷慨激昂,豪迈悲壮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感悟、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背景音乐。

基础知识:

1.多音字:

塞 sài(塞外) sè(堵塞) sāi(塞车)

还 hái(还是) huán(归还)

将 jiāng(将来) jiàng(将领)教 jiāo(教书) jiào(请教)

度 dù(度过) duó(猜度)

2.区别字:

秦( ) 奏( )泰( )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范读古诗(配乐),注意生字与读音。

2.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二、再读古诗,感悟诗意。

1.通过预习,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需要大家帮助的?

2.小组同学交流讨论: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习和感悟诗意的?

(1)反复诵读。

(2)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

(3)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4)通过课文中的注释感悟古诗。

(5)查找相关书籍等。

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韵味,学生要做到熟读成诵。

四、作业:

1.写生字和古诗。

2.把古诗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别人听。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主题古诗元日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

(女)敬爱的各位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男)今天,我们欢聚一堂,诵读千古美文,传承华夏文明。

(女)今天,我们登上这多彩的舞台,共读中华经典,聆听古诗书韵。

(男)每年的3月份,是我们学校的读书月,我们各班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早已在为古诗词诵读活动做准备了。

(女)今天的诵读活动,就是展示同学们激情澎湃的风采。

(男)本次比赛将评出一、二、三等奖以及鼓励奖,让我们用掌声预祝同学们在今天的比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担任今天的评委老师有。

(女)掌声欢迎评委老师。下面我宣布:“首届古诗词诵读比赛”现在开始。首先上场的是四(5)班许竞一等同学的《游子吟》,掌声欢迎。

(男)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花开花落,菊绽荷残,每个季节总能奏响一支动人的歌。请欣赏等同学带来的《四季的歌》。

(女)瞧,来了一群可爱的大白鹅,有请二(3)班小朋友的《咏鹅》。

(男)下面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女)每年春天,它总是如约而至,一抹新绿,唤醒了多少人冬眠的心。即便再多的风霜雨雪,烈火焚烧,它依然顽强地活着。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男)今春漫长的雨季,让春姑娘闪亮登场的日期一改再改。天终于放晴时,春姑娘却意外发现自己早已成为诗人笔下的最美。请欣赏三(4)班同学带来的《春》

(女)下面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四季诗》

(男)谁有如此大的魔力,让劳碌一季的农民们喜笑颜开?橙黄桔绿,落叶似蝴蝶翩翩飞舞的景象,告诉大家,丰收的喜悦是秋天赐予的。收获的季节里,少了些花枝招展,却多了点含蓄的美。下面请欣赏三(1)班同学朗诵的《秋韵》

(女)下面请欣赏一(6)班小朋友朗诵的《动物之组诗》

(男)古今中外,多少女英雄豪杰在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总是带着一点点神秘色彩。请听等同学朗诵的《木兰诗》。

(女)下面请欣赏六(1)班同学表演的《伯牙绝弦》

(男)下面请欣赏一(4)班小朋友朗诵的《春之诗》。

(女)它带着火一样的热情扑向你,却也不忘叮嘱清凉在树荫下默默守候你,被烈日灼热的湖水漾起层层涟漪,是它带着复杂的心情在向你倾诉。请欣赏等小朋友朗诵的《夏之诗》。

(男)下面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送别诗》。

(女)江南的水流出的是灵动,江南的山,透出的是秀丽。身在江南,恍惚间已成画中人,心系江南,忆气的皆是幅福清丽婉约的风景画。请欣赏二(2)班小朋友朗诵的《江南》。

(男)下面请欣赏等小朋友朗诵的《水调歌头》。

(女)下面请欣赏等小朋友朗诵的《将进酒》。

(男)一花独放不成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春天,星红点绿都唱不了主角,春天有太多值得赞美的景物。请听三(2)班的《咏春》。

(女)下面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男)历朝历代,多少爱国志士牺牲在保卫祖国的战场上,抗金名将岳飞将一片赤子之心献给了南宋。他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是我们应该刻骨铭心的爱国情。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满江红》。

(女)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水调歌头》,请五(6)班同学做好准备。

(男)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沁园春,雪》。

(女)《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三字经》

(男)请欣赏二等小朋友朗诵的《满江红》。

(女)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男)那一片红色,映得诗人恢复了青春,年轻了心灵。陶醉于蝶飞鸟语花香中的人,是春之花的忠实仰慕者。请欣赏小朋友朗诵的《江畔独步寻花》。

(女)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虞美人●如梦令》。

(男)下面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咏鹅》。

(女)请欣赏由二(7)班、一(7)班和二(5)班三班小朋友的合作诗组。

(男)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带领我们的祖辈建立了新中国。这位教师出身的伟人,诗词中也透着不灭的英雄气概。请欣赏六(2)班周芳芸等同学朗诵的《沁园春●雪》

(女)请欣赏等小朋友朗诵的《元日》。

(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欣赏四(4)班等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清明》。

(女)请欣赏等同学给我们带来的《明日歌》。

(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这是哪首词里的句子?请欣赏等同学朗诵的《水调歌头》。

(女)请欣赏三(5)班的同学为我们朗诵《童趣》。

(男)请欣赏二(6)班张金月等小朋友朗诵的《念奴娇》。

(女)同学们,我们的诵读比赛即将接近尾声,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欣赏《满江红》,有请同学。

<>

(男)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童年时光我们亲近中华经典。

(女)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校园内外我们诵读中华经典。

(男)丝丝管弦,演不尽古风的流光溢彩

(女)悠悠书声,诵不完古韵的悠扬铿锵

(男)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愿五千年文化瑰宝大放异彩,

(女)愿中华儿女豪情满怀,再谱新的乐章。

(男)下面宣布本次诵读比赛获得鼓励奖的是,获得三等奖的是,获得二等奖的是,获得一等奖的是。

男:最是书香能致远,好书伴我们一路远行。

女:腹有诗书气自华,在书香中感受读书的乐趣。

男:让我们的学生在记忆力的时期,感受古典诗文之美。

(男女合)大唐镇小“首届古诗词诵读比赛”到此结束。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演。

主题古诗元日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

《古诗二首》中选编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诗均为描写西湖美景的佳作,集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为一体,但风景、意境又各不相同。《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对西湖疏导治理有方,留下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由此而得名的景观。与西湖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苏轼也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的诗作。本诗便是其中的一首,乃是用凝练的笔触从天气的对比入手,将西湖喻为西子,把西湖婀娜多姿的阴柔美描写得生动传神,尽显苏轼才气之不同凡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杨万里送别友人时,在净慈寺所看到的西湖美景,从6月与其它季节对比入手,描绘出清晨西湖上荷花在初升太阳的映照下,娇艳含露,莲叶无穷无际,一碧千里的宏大绚烂的画面。两诗选编在一起可谓独具匠心,展示出了不同的“西子”之美。

本单元文化主题是情越山水间,而本课又处于这一单元的开篇位置。一进入这个单元便以古诗意境优美、耐人回味的文体牢牢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这一单元主题的阅读兴趣,是激发学生热爱、向往自然景观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从三个维度来考虑,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诵出诗的韵味与美感。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用心品读诗文,小组合作学习,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

2、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风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西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向往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感悟诗句的画面与意境之美。

<>

我所教的五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灵活,敢于质疑,且已掌握了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边想象画面,圈画批注等。他们乐于和同伴们一起讨论交流。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深入文本。

<>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基于以上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采用自读自悟法,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使学生在反复、形式多样的读中,感悟西湖之美。

<>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这里就第一课时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一说明。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我将教学环节设计为:激发兴趣,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精读品味——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激发兴趣,自读自悟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一组西湖的风景图片,配以优美恰当的音乐边作讲述:西湖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如果说这些生动的图片是有形地记录下了西湖的绰约风姿,那么古诗就是以简洁却意境深远的文字展示出西湖的迷人风韵。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我这样处理,有声有色,直观形象的画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交流苏轼的有关资料,了解他与西湖的不解之缘。文如其人,诗由心生,了解这些背景资料,就为学生感受作者对西湖观察之细,用心用情之恳切,打下认知基础。

在将两首诗读正确、流利后,我再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将诗句中写景的词语画下来,借助工具书及资料理解诗意。这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探寻新知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留足自读的时间,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读书方法继续得到锻炼。

(二)合作探究,精读品味

根据学生乐于和同伴进行讨论、交流的情况,我再引导学生小组内交流自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集体交流,并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的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西湖画面?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然而,只有有了开放性的问题作定向,鸟才能在茫茫天空中找到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大海中寻到跃的目标。因此,这样处理,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和交流有路可循,有章可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感悟“水光潋滟”“山色空蒙”的不同画面,并且通过追问“浓妆时的西湖是什么样?”“淡抹时的西湖又会是如何景致?”使学生感受到:哦,原来空濛山色是其淡雅的妆饰,潋滟的水沟是它浓艳的粉脂,进而体会作者把晴雨皆宜的西湖比作西子之精妙。在此理解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读出自己所感,读出诗之韵味。以上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贯彻始终,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落实。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学生充分理解、感悟诗句的意境后,语言文字已经变得形象立体了。这时我再引导学生联系课初所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来品味作者此时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感受再去吟诵,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升华,充分感受古诗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

在学习本诗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苏轼的另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西湖的另一番景象,激发学生对西湖景观的向往、热爱之情。

语文教育是充满激情的诗样的教育,我追求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情激情,以读为本,使学生在读书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享受情感的熏陶,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学生情感世界的过程,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主题古诗元日教学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1.玉兔捣药—“兔”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玉兔在长年累月的捣药,由此产生了月亮的“兔”字系列别称--玉兔、白兔、银兔、冰兔、金兔、玄兔、卧兔、兔影、兔辉、兔月、月兔……玉兔捣药用的“玉杵”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玉兔半升魄,铜壶微滴长。(李绅《奉酬乐天立秋日有怀见寄》)

②金兔犹悬魄,铜龙欲启扉。(江总《答王均早朝守建阳门开》)

③玉杵秋空,凭谁窃药把嫦娥奉。(汤显祖《牡丹亭闹殇》)

④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卢照邻《江中望月》)

2.吴刚伐桂—“桂”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中有桂花树,任凭吴刚砍伐却永远不倒。由此,又产生了月亮的“桂”字系列别称--桂、丹桂、月桂、桂月、桂宫、桂窟、桂丛、桂影、桂晖、桂魄……如:

①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张正见《薄帷鉴明月》)

②桂月危悬,风泉虚韵。(庾信《终南山义谷铭》)

③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念奴娇中秋》)

④桂宫袅袅落桂枝,露寒凄凄凝白露。(沈约《登台望秋月》)

3.嫦娥奔月—“娥”字系列别称

传说后羿之妻嫦娥偷吃不死之药升月成仙,由此便产生了月亮的“娥”字系列别称--嫦娥、姮娥、月峨、金娥、素娥、残娥、姱娥、娥月、娥影、娥灵……“婵娟”本指美女,借指嫦娥仙子,故“婵娟”也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素娥脉脉翻愁寂,付与风铃雨夜长。(宋范大成《枕上》)

②引玄免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谢庄《月赋》)

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④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李郢《中元夜》)

4.蟾蜍成精—“蟾”字系列别称

传说月亮上有一只蟾蜍成了精,由此产生了"蟾"字的系列别称--蟾蜍、玉蟾、明蟾、清蟾、凉蟾、寒蟾、冰蟾、金蟾、银蟾、灵蟾、彩蟾、素蟾、孤蟾、新蟾、蟾窟、蟾宫、蟾阙、蟾光、蟾彩……如:

①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村。(唐李白《初月》)

②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李贺《梦天》)

③月浪衡天天宇湿,凉蟾落尽疏星入。(李商隐《燕台诗秋》)

④孤蟾久未上,五写不成归。(宋司马光《停月亭》)

⑤几回鸿雁来又去,肠断蟾蜍方复回。(刘商《胡笳十八拍》)

在以上四个系列别称之外,还有由“免”“桂”“蟾”等并列而成的新的别称--兔蟾、蟾兔、蟾桂、桂蟾、桂兔……如:

①出门聊一望,蟾桂向人斜。(唐罗隐《旅梦》)

②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古诗十九首》)

5.其他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还有很多,由此构成的别称十分丰富。传说为月亮驾车的神叫“望舒”月神名叫“结鳞”(又叫“结璘”),月中的五夫人名“月魂”,月亮的'归宿处为“月窟”月亮中有宫殿名叫“广寒宫”……这些都成了月亮的别称。如:

①夜深星月伴芙蓉,如在广寒宫里宿。(鲍溶《宿水亭》)

②曜灵忽西迈,炎烛继望舒。(曹丕《在孟津》)

③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杜甫《瞿塘怀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