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06:23:33 页码:13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模板12篇)
2023-11-21 06:23:33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感悟和收获的总结。在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逻辑清晰、思路连贯的表达方式。在这里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激发你们对学习和工作的思考。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听着这首儿歌,是不是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呢?接下来,我写的,就是我们这儿过春节的事:

过年的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年货,有:糖、瓜子,鸡鸭鱼肉等等。我们在大年初一前,就会扫房子,就是把家里扫除一次。那时,我就会帮着爸爸妈妈把家里里里外外的清理干净,好在过年时有个新的气象。

除夕,在外的人都会回到家里,和家人团聚。到了晚上,人们都会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这时,鞭炮声就会时不时的想起来,让人们感到浓浓的年味儿。

初一,起五更。不到天亮,人们就都起床了,穿上新衣服后,就去放鞭炮。所话说得好“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放鞭炮,为的是告别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放完鞭炮后,就会回家吃饺子,这次吃饺子可不同,饺子里面可“藏”着钱呢!谁吃到了钱,谁在这一年里都会交好运的!所以,谁都盼着会吃到饺子。

饺子,我们就会跟着爸爸去老家串亲亲,每当我们走进哪一家时,都会收获到红包。这一趟下来,我们能赚好多钱呢!当然,我们最喜欢的就是串亲亲了!能拿到红包,谁不高兴,谁不欢喜呢!

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我们在当天,都要吃汤圆。这是习俗,当然,这一天我们也会过得十分愉快。想一想:全家人坐在电视机旁,看着丰富多彩的元宵晚会,吃着热腾腾的元宵,不会感到满满的幸福么!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十五十六,小孩子就该上学的上学,大人们该上班的上班了!每当这时,总会不经想起:寒假可过的真快呀!这么快就该开学了。过年真好!好想再过一次年呀!但是,你再这样想还是没有用的,还得去上学还得去上班。时间是不可能停住不走的。

是我们家乡的春节,和你们那儿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的话,就快来写写你家乡的春节吧!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自古以来,中国都有非常多的传统节日。像春节、中秋、国庆等等,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我们家乡的一个传统风俗——赛龙舟。

赛龙舟不仅仅是端午节的习俗,还是我们家乡的习俗。至今为止,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那一场激动人心的龙舟赛。

那是一个在别的地方看似再平凡不过的端午节,在我们那,可是热闹翻了。那天天公也作美,把坏天气收拾得远远的,把云朵排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笑脸,仿佛它们也想观看这场比赛。一大早,我就被妈妈拉了起来,虽说到底还是有些不情愿,但想到马上就要举行的龙舟赛,心中便欣喜万分,毫无一丝怨念。

我们乘车赶到赛场上时,发现场地上的人已经摩肩接踵,络绎不绝了,他们全都兴奋地大声叫着,喊着,仿佛他们的激动是释放不完的。我妈妈拉着我往里挤,过了好半天,才能看到完整情况:龙舟已经准备就绪了,舟上的那些选手们全部对着我们招手。此时,我也按捺不住我的激动,大声尖叫起来。

终于,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到来了。裁判一声“预备”,选手们就做好准备,打鼓的准备打鼓,划船的准备划船,指挥的准备指挥……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开始!!!”裁判的声音映入每个人的耳膜,选手们顿时如狂牛一样:“预备,划!”“一!二!三!四!”一句句有力的话语,一声声嘹亮的口号,甚至是一曲曲令人兴奋不已的号子,无一不体现出了这些“战士”们的倔强。他们你追上我,我又追上你,不亦乐乎。

慢慢地,龙舟远去了,群众们都追过去看,我也不例外,那阵阵鼓声如惊雷一般,震撼着我。

终于,在终点线,我看到有一条龙舟正极速前进。队员们喊着“嘿!哈!嘿!哈!”鼓声“咚咚”地响,它风一般地冲过了终点线。顿时,人群中欢呼了起来。我一看,这不正是那条“腾云驾雾”的龙舟吗?没想到它还真“飞”过来了!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很幸运能够生长在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家乡。在长期的生活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家乡的许多习俗对我成长路上的影响和启迪。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为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家乡习俗的心得和体会。

第一段:乡村耕作与农事节令的交响曲。

对于一个乡村家庭而言,耕作、务农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每年的春耕、夏耘、秋收、冬备,开春扫墓、夏天祭祖,中秋节赏月、端午节吃粽子……这些都是伴随着农时循环而来的重要习俗。这些节令的流传,不仅体现了家乡深厚的农耕文化,更是民间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段:宗族文化与家庭结构的延续。

在家乡,家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中华家族文化的传承。千百年来,我们民族一直强调家族的重要性,而家族文化正是保持家族传统、历史以及经验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对于家族族谱,这些记录了家族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档案,是家族血脉和家族文化的传承之本。每到岁末年初,家族可能会举办一些家宴或者祭祖活动,家族成员齐聚一堂,传承文化、祈求祖先保佑。

第三段:传统节日与民俗传说连接过去和现在。

在传统节日和民俗传说中,可以体现出家乡深厚的历史底蕴。对于我的家乡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穿上新春衣裳,摆上年桌,燃放鞭炮,品尝新春美食。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精神寄托,更是人与人之间亲情、友情相融的重要方式,也是当代人应该向先辈学习的生活精神。

第四段: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家乡习俗的传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于传统习俗的维护,同时也应该保护好与之相连的建筑、食物、服饰、歌曲、舞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我们需要进行保护工作,以防文化遗产在时间或者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流失,也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体系化研究和传承,把家乡习俗的精神延续下去。

第五段:家乡习俗的启示和意义。

家乡的习俗是我们灵魂的背景和依托,它们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意义。当我看到这些有着浓厚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节日和习俗,我往往会联想到身为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深入学习研究,并努力向有价值的方向发展,以更为精深的方式推广和发扬中华文化。

总之,在家乡习俗的传承和学习中,我们可以收获许多珍贵的回忆和人生经验,同时也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当中。其实,家乡的习俗意义远远不止于此,你也可以据此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我家在濮阳,在濮阳有许多的习俗。例如:婚丧嫁娶,过年,过节。

在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官”吃芝麻糖开始,大家就开始准备过年了。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齐,我们小孩馋的总想先尝尝又酥又甜的芝麻糖。可是总要等到大人先到厨房的灶王爷前祭祀一翻,才能吃到哟。据说,这样灶王爷才能上天言好事。

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扫房子。人们要早早的把屋子收拾干静,这是为了新年有一个新气象。过了二十四大人们忙着杀鱼、肫肉、蒸花馍,准备年货。

每当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我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等。关于对联还有一个来历: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之后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所以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到了大年三十,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节日的氛围装点的更加浓厚。吃过午饭后,端出香喷喷的肉馅,一家人就包起了饺子,男同志擀皮、小孩们当运输员,女同志们就负责制作精美的水饺。老人还要在饺子里放进硬币,看谁最有福气。当一盘盘挺着肚子的水饺端上桌时,大家找到自我满意的饺子,张口就咬,期望自我能走好运。

除夕,家家户户吃的都是饺子,人们早早的吃晚饭,守在电视前看春晚,也是“守岁”。

初一到初六这几天,就是我们小朋友“挣钱”的最好时机。天天不是呆在爷爷家,就是泡在姥姥家,用妈妈的话说,就是“整天不着家”,但我们仍然乐呵呵的东跑西窜。

我们这的春节一般到“二月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告一段落。虽然濮阳不算大城市,可是它也与许多大城市一样,热热闹闹的迎来春节,又热热闹闹的把它送走。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虽然现在很少地方保持着原有的习俗,但我还是要说两句。

金华还保持着端午和元宵灯会的习俗。

相传这一节日是为纪念战国时楚人屈原,并有相关的习俗,比如龙舟竞渡、包粽子等。在金华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金华到了端午节,不管你在哪,也是迫不得已不回家,这天是女儿们回娘家看母亲的日子,送到娘家的礼品是一担粽子(或一些礼品),俗称“担端午”,担端午从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与“喜”谐音,做母亲的喜欢女儿初四来。俗谚云:“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个大午前。”到初五日吃过中饭,端午节就算过完了。而今,端午节更像是孝敬长辈的日子,晚辈往往在这一天给长辈送绿豆糕或各种营养品。

其实,可以说金华的端午节已经不像以前那样了,金华的端午节是不完整的。以前正版的端午节在端午节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灶头及床上悬挂菖蒲、艾草,认为菖蒲、艾草可以驱鬼辟邪。还有流行的挂香包、推端午船驱五鬼、“驱蚊虫娘”这些独特的习俗现在都落空了。

另一个就是金华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娱乐活动,人们通过迎灯以示驱邪除瘟,去灾祈福,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旧时灯会都在元宵举行,因此,元宵节又称"灯节"一般于农历正月初十起灯,廿日散灯,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兴。

金华灯彩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绚丽多姿龙灯是灯会的主灯,龙灯中最有代表性的数"桥灯"一般均有百余桥一节为一桥,长者数百桥,甚至千余桥桥灯分"龙头"和"灯桥"两部分龙头下托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于板架,成棘龙形状外校棉纸,描以彩色龙磷云彩腮挑龙须,嘴衔龙珠,四支擎有各种彩灯,背上插旌旗数面,上悬"天灯",下挂"地灯",制作极为精细灯内燃点蜡烛,色彩鲜艳夺目灯桥下托木板,每板长23米,阔18厘米,厚5厘米,板两头各有一孔,间距70厘米,用以接灯板上设有灯架,每板两枝龙尾是最末一桥,呈龙尾巴形状,披以绸缎彩虹迎桥灯主要阵式有:"钦索箍""肚里滚""青蛇溜""麦饼挑""荷花旋""剪刀股""双开门""绕房柱"等极为精彩惊险。

金华也是改变的城市,希望越该越好,日新月异。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每个人的家乡都不一样,而且都拥有其独一无二的习俗特点,如绍兴的黄酒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山西的黄河灯会……我的家乡是湖北,那里最独特的习俗就是结婚。你可别小看这结婚的习俗,它可是我家乡最隆重、最热闹的习俗。

在结婚前夕,男方要在家里祭拜天地、祖先等,告知他们有婚事要举行,祈祷他们保佑自己婚事美满、幸福。

结婚当天,男方出门去迎娶新娘之前还要再祭拜一次祖先,以示自己要出门迎娶了。男方乘坐迎亲车队去女方家中迎娶,迎亲车队最好是六的倍数。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表示庆祝。每每这时,同村的人也会同新郎一起燃放鞭炮,以表示祝贺。新郎到达新娘家后,先向新娘家人问好,接着持捧鲜花给新娘。每到这个重中之重的时刻,新娘的姐妹或好友总是会刻意阻扰新郎。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小孩子都会躲在一旁“咯咯”直笑,快乐极了!经新郎苦苦哀求后,新郎最终以九百九十九元的红包礼成交,比喻新娘新郎在一起长长久久。新郎给予新娘捧花后,将新娘挽出大厅,要带新娘去新郎家了!

新郎与新娘一起上香,接着祭祖。新娘向父母叩拜、道别,新郎只要行鞠躬礼就好了。所有人都要离开新娘家时,绝对不可以向新娘家人说再见。我有一次参加姑姑的婚礼,和姑婆说了声再见,就被姑婆敲了一下脑袋。回新郎家的路上也要燃放鞭炮。到达新郎家门口时,家人也要燃放爆竹。新娘下礼车时,应由新郎家的一个长辈扶持新娘进入厅堂。进入厅堂是不可以踩门槛,因为门槛代表门面,新人应横跨过去。新娘入厅后,也要跨过火盆,然后踩碎瓦片,代表岁岁平安。

将新娘介绍给家中的长辈认识后,新人开始祭拜了: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洞房内,应以竹筛覆盖床面,桌子上摆放铜镜压制惊吓。新人共同坐在预先铺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以表示两人同心,并且祈求以后生男孩,然后新郎与新娘合饮交杯酒,以及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不过,结婚当天任何人都决不允许坐新床。

结婚,可是非常讲究的,一刻都不得马虎。家乡的结婚习俗俨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习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家庭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习俗是一种传统,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文精神。通过参与和体验习俗,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博大精深。以下是我对习俗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习俗的重要性。习俗是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的精神纽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俗作为传统的延续,能够使人们保持对自己文化根源的认同和尊重。比如,在中国,农历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通过贴春联、贴神符、拜神等活动来祈祷平安、祈求丰收。这些习俗,不仅仅是一种过年的方式,更是对家庭、对社会意义的肯定与尊重。习俗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体现在家庭和社会层面,它们构成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传统的精神支撑。

其次,习俗的多样性。随着人们的流动与交流,习俗也在不断演变与发展。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习俗,体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我曾有幸参与过一次少数民族的传统婚礼仪式,那是一场热闹而神秘的婚礼。新郎新娘在古老的仪式下交换誓言,亲友们载歌载舞,好不喜庆。这种传统婚礼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地区习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我深刻理解到习俗不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民族文化的独特表达。

再次,习俗的意义。习俗作为传统的延续,是几代人共同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人们通过习俗,可以了解到自己祖先的智慧和生活哲学。比如,在中国的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这种习俗不仅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对亲人的深深怀念和崇敬。习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仪式,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人际交往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通过习俗的体验,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并且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最后,习俗的传承与创新。习俗作为传统的延续,需要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创新来保持其生命力和活力。习俗的传承是一种将文化资源发扬光大的过程。比如,在中国乡村,很多习俗已经历经千年的沉淀,通过每一代人的传承与创新,将习俗发扬光大,使之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精神。习俗的传承和创新不仅要保持其传统特点,更要与时俱进,增加新的元素,使之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习俗作为一种传统的延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参与和体验习俗,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博大精深。习俗的多样性、意义以及传承与创新,给予了我对习俗的新认识和更深层次的体悟。作为传承者和参与者,我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习俗,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通过习俗的体验,感受到其中的美妙与真谛。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包饺子、放鞭炮,去拜年,而且还会领到红包。

在除夕那天,大人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在包饺子,有的去粘春联,等到了傍晚,爸爸就让我去点燃鞭炮,刚一点着噼里啪啦便响起来,那声音呀,可大了。

等我们放完了炮,就去吃饺子了。来到屋里,奶奶说,他在一个饺子里放了一块钱,谁吃到了,他就有福了。我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心想:一定要吃到那一块钱。可是我已经吃了五碗了,还没有吃到那一块钱。弟弟却吃到了。于是奶奶说,弟弟真是幸运,是个有福之人。

天完全黑了下来,每一家又都放一些好看的烟花。我们家的烟花放完了,我们就会坐在房顶上面,观赏别人家的烟花。

到了正月十五,我们都会吃元宵,妈妈买的元宵,有山楂口味和黑芝麻口味的,吃到嘴里,甜甜的,而且还非常的松软可口。

到了晚上,孩子们都会挑着小灯笼出来逛灯会,玩游戏。

到了正月十六,早上天刚刚亮每家每户门前都会燃起一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大人们会拿着小孩子的衣服在上面烤,听说烤一烤还能治百病呢。

我起床后马上拿了一个苹果,把一根棍子扎进了苹果里面,把它放到火上慢慢烤,终于我把苹果烧的红彤彤,热乎乎的.,摸一下还有可能会烫到手呢。于是我就大口大口地吃完了这个又大又甜的苹果。

这就是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我从里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之后就要将家里的被褥床单衣服什么的全部洗干净,将屋前屋后也要收拾妥当,做到窗明几净,干干净净迎接新年。二十五开始做馒头,馒头的面要发酵,发酵的时间就能够准备馒头馅,馅有很多种,我家一般都喜欢坐糯米肉丁馅的,青菜肉丁馅的,豆沙馅的,平安菜馅的,还有芝麻馅的。此刻想来家里的馒头真是香,真好吃,比外面买的包子有嚼劲多了。

二十八左右开始帖对联和福字,不知几何起,福字都是倒帖着了。好像以前妈妈解释倒着帖,就是福到了。此刻的对联一般是买现成的,手写的少了。记得小时候在家,每年的对联都是自我写的,别人一来,爸妈都会对别人炫耀那是我儿写的对联,自我好不得意。所以小时候是特盼着过年的,除了好吃好喝外,就是自我的虚荣心会得到极大的满足。

大年三十这天,基本就是在家做吃的,为晚上的年夜饭准备,杀鸡宰羊,煨汤炖肉,凉菜热菜准备一大桌,晚上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享用。我们家是一大家,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聚在一齐吃团圆饭,都是用一个大圆桌来吃饭,伴着晚会上的相声小品的哈哈声,年味气氛十足。

我们家一般在年夜饭中途的时候就去放烟花爆竹,我们兄妹几个都会抢着放烟花,点着了放孩子手里,看谁的烟花放得高,放得远,好开心。晚上会一向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等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去放鞭炮,然后我们打牌,爸妈会去准备芝麻杆放在门边,门槛那儿还会放一根木材。

然后就是吃早点,一般就是枣茶加各色点心,去村里给长辈拜年。

从初二开始拎着礼物走亲戚,亲戚如果多的话,要一向走到十五元宵节才能算结束。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我的家乡有很多节日习俗,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如春节舞狮、舞龙、放鞭炮,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清明节祭祖、踏青……这些跟其他地方并无多大差别,而有几个我要跟大家讲讲。

或许大家并没有猜到了我的家乡,没关系。我觉得习俗必须是要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性质,节日是大家都过的,而习俗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习惯、风俗,是具有特殊性的。

社日是我的家乡特殊节日之一它包括了春社和秋社,人们常常凑钱在社庙里举行祭神仪式,杀猪煮肉,就地分食,而吃不完的肉就带回家供神。

牛王诞是个蛮有趣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传说是牛王的诞辰,所以称为牛王诞。而这一天村民们不能驱使牛去干活,让牛好好休息。还要在牛栏门口供奉牛,大人们则嘱咐小孩们爱护耕牛。牛是一个多么神圣而威严的动物啊!

而“三月三”是属于壮族人民的节日,但不身为壮族的大部分人在我们这个地区也和他们一样过这个习俗。

说起我们“三月三”习俗的来历,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但我知道两件事——一,“三月三”是指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二,传说它与王母娘娘举行蟠桃会的日子相同,且又同盘古的诞辰时间一样。虽然本质上他们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此有意义的一天,活动当然多种多样了。俗话说得好:最香不比五色饭,最美不过三月三!这五色饭即为五色糯米饭,里面有紫、黄、黑、白、红五种颜色的米饭,把他们蒸好舀出来时会散发古朴而醇香的气味,五谷杂粮一般的味道,极吊人胃口。

三月三的双人对歌也是极常见的,我们家乡人有唱山歌的传统,经过我的调查与生活经验,我发现除了日常生活中、娱乐、劳作等自歌或对歌,还形成了歌圩(就是对歌的专门时间,村民常常会聚在一起对歌庆祝),他们唱的歌都是一些古朴的民谣,很具有年代感。

每到三月三,无论宅在家里还是出街游玩,都会时不时听见敲锣打鼓的声音,气势磅礴、震耳欲聋。他们的鼓声和铜锣搅拌在一起有条不紊,还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前排的人们舞着狮头,后面的人负责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家乡的三月三热闹得像过某一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一样,它不像春节那样更加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反而只是小小地庆祝这个节日,常常过了三月三跟没过并无多大差别。

让游子们都想回去,脱下繁忙的包袱,与他们最亲爱的家人们一起庆祝,一起欢笑。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一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家乡,每个家乡也有各不相同的节日习俗,传统的.节日有很多,如:中秋、端午、清明、国庆、春节等……说到春节,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按照老河口的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老人们经常说:“腊八要喝腊八粥,不喝一年就要冻耳冷手。”腊八这一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根据每个人自己的口味来熬的。腊八粥是用八种不同食物组成的。如我家就是用面条、绿豆、大米、肉丁、土豆丁、黄豆、花生、萝卜丁放在一起煮成的粥,乱七八糟的一大锅,不过很好吃的。除此之外,还要泡醋蒜瓣,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做配菜,因为在我的家乡,过年时家家的饭桌上都少不了饺子。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忙碌。他们正准备着过年吃的、穿的、用的,好在过年时彰显出辞旧迎新的喜气洋洋。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是迎春的一个礼节,各家都忙着打扫屋子。

转眼到了除夕。除夕可真热闹,家家飘散着鸡鸭鱼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了漂亮的新装,门前贴着倒着的“福”字,代表着福到了的意思,门前也贴着红红的对联。除夕家家都有放鞭炮、吃团年饭、看春节联欢晚会什么的。这一夜,外面的夜空是炫亮、彩色的。一会儿哪一家门外放个“蝴蝶仙子”,一只小小的纸蝴蝶带着银白色的尾巴,在天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然后落下;一会儿这家放一个“冲天炮”,火芯冲上天空,绽放出迷人的光彩。我自己放了一个“银色喷泉”,一点点银色火芯从圆锥桶里慢慢喷出,随后越喷越多,越喷越高,短暂而美丽,如真的银色喷泉一般,涓涓细流,绚丽多彩。到了深夜12点,还要放一大挂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

初一早上还要穿起新衣,放一挂大鞭。初一断然没有除夕的热闹非凡,却也不那么平静,大家都忙着去给长辈、亲戚们拜年。

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光景依如初一,崭新而又快乐。

元宵上市,又一个节日高潮到来了,元宵节条条大路,灯火通明,到处都是卖灯笼、放烟花的人们。各式各样的花灯都很漂亮,有动物外形的,有五棱柱旋转的,还有的边旋转边发出优美歌声,真是各具特色。

当然,元宵节这一天还要吃汤圆,这才能保证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内团团圆圆。

元宵节过罢,也同时暗示着忙碌的新一年即将真正开始。

一眨眼,昔日的美好时光已过去了,大人们又开始上班忙碌起来,小孩子也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了。

这就是我家乡最重要的习俗——春节,很热闹、和谐、美满吧?请您有时间了也来我的家乡做做客,和我们一起分享家乡的幸福快乐吧!

家乡的习俗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二

我的家乡有很多节日习俗,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如春节舞狮、舞龙、放鞭炮,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清明节祭祖、踏青……这些跟其他地方并无多大差别,而有几个我要跟大家讲讲。

或许大家并没有猜到了我的家乡,没关系。我觉得习俗必须是要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性质,节日是大家都过的,而习俗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习惯、风俗,是具有特殊性的。

社日是我的家乡特殊节日之一它包括了春社和秋社,人们常常凑钱在社庙里举行祭神仪式,杀猪煮肉,就地分食,而吃不完的肉就带回家供神。

牛王诞是个蛮有趣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传说是牛王的诞辰,所以称为牛王诞。而这一天村民们不能驱使牛去干活,让牛好好休息。还要在牛栏门口供奉牛,大人们则嘱咐小孩们爱护耕牛。牛是一个多么神圣而威严的动物啊!

而“三月三”是属于壮族人民的节日,但不身为壮族的大部分人在我们这个地区也和他们一样过这个习俗。

说起我们“三月三”习俗的来历,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但我知道两件事——一,“三月三”是指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二,传说它与王母娘娘举行蟠桃会的日子相同,且又同盘古的诞辰时间一样。虽然本质上他们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此有意义的一天,活动当然多种多样了。俗话说得好:最香不比五色饭,最美不过三月三!这五色饭即为五色糯米饭,里面有紫、黄、黑、白、红五种颜色的米饭,把他们蒸好舀出来时会散发古朴而醇香的气味,五谷杂粮一般的味道,极吊人胃口。

三月三的双人对歌也是极常见的,我们家乡人有唱山歌的传统,经过我的调查与生活经验,我发现除了日常生活中、娱乐、劳作等自歌或对歌,还形成了歌圩(就是对歌的专门时间,村民常常会聚在一起对歌庆祝),他们唱的歌都是一些古朴的民谣,很具有年代感。

每到三月三,无论宅在家里还是出街游玩,都会时不时听见敲锣打鼓的声音,气势磅礴、震耳欲聋。他们的鼓声和铜锣搅拌在一起有条不紊,还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前排的人们舞着狮头,后面的人负责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家乡的三月三热闹得像过某一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一样,它不像春节那样更加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反而只是小小地庆祝这个节日,常常过了三月三跟没过并无多大差别。

家乡的习俗让游子们都想回去,脱下繁忙的包袱,与他们最亲爱的家人们一起庆祝,一起欢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