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国儿女牢记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 中国儿女牢记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怎么写(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07:34:31 页码:7
中国儿女牢记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 中国儿女牢记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怎么写(六篇)
2022-12-25 07:34:31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有关中国儿女牢记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大家好!今日,我怀着激动的心境、无比荣幸地作“中国梦,劳动美”的演讲,积聚社区正能量,使我们大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用自我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经过刻苦勤奋的劳动,把社区建设得更加完美,去实现中国梦。

高山巍巍,江河奔腾,祖国大地处处飘荡着一个激动人心、鼓人斗志的热门词“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是伟大祖国的梦,是我们社区的梦,也是我们社区居民群众自我的梦。要实现自我的梦,实现社区的梦,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每个人的辛勤劳动。我们要凭借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凭借对人生梦想的不悔追求,在社区这片中华热土上,刻苦勤奋劳动,顽强努力拼搏,去创造辉煌,建立业绩。

我们社区从领导到居民,从党员到群众,虽然有着不一样的工作分工,但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戮力同心、埋头苦干、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执着的敬业精神、严谨的工作态度,去辛勤劳动,去细心耕作,收获劳动果实,用勤劳实现梦想,让努力承载期望,不断把各项事业推向前进,不断创造出辉煌业绩,促进我们社区又好又快发展,造福于每一个社区居民。

“劳动创造辉煌,辛勤收获果实”,劳动是人间最崇高、最完美的事业。真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真是劳动改变了大地面貌,真是劳动使得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成为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人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极大提高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当前我们社区虽然发展较快,取得良好成绩,各项工作上台阶,可是与上级部门的期望,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是存在必须的差距和不足,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经过劳动去改变。为此,我们要始终树立“劳动美”的意识,具有勤业务实精神,做到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劳动;要讲究工作成果,保质保量完成劳动任务,实现工作的完美和高效;要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做到人在岗位一分钟,辛勤工作60秒,体现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精神,创造出无愧于自我人生的事业。

各位领导,居民群众,“中国梦,劳动美”是时代的最强音,是前进的号角,鼓人斗志,催人奋进。我们要怀撺中国梦,心系劳动美,把劳动作为挥洒活力,成就梦想的广阔舞台,牢记自我的庄严使命,承担自我的神圣职责,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姿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为促进社区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更大的贡献。

我的演讲完了,多谢大家!

有关中国儿女牢记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摘要]师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他们看来:师者,治世之本,万世之表,应志于师道、以师为荣;师者,正己而正人,须身正为范、淳风化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必勤勉治学、熟读精思;师者,知难而进,知困而学,则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师者,上善若水,坦荡无私,能慈爱弟子、兼容并蓄;师者,察识贤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主张因材施教、学以自得。探赜古人师德思想,古为今用,可为当代教师师德的培育提供思想资源和人格榜样。

[关键词]古代中国;思想家;师德

[中图分类号]g49-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2)06-0074-05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师形象的最好描述。作为教师,不仅应掌握知识,还要有“道德”。“师德”是师之为师的基本素质。“师”本义为“军队”,后演绎为“教师”,而表示“教师道德”之意义的“师德”一词,乃为近代话语的产物。中国古代硕学鸿儒、思想巨擘们关于“师德”的一些真知灼见,将泽披后世,启迪后学。

<>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教师均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是立人之本、为学之本。因而,许多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者,都以师为荣、以师为职志。

师者,治世之本、万世之表。许慎指出,“师”本义为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师之言帅也”[1]。“师”引申义是代表某种共通性理念、具有权威、能够教导别人、且传沿思想和观念的人,这即是“教师”。《周礼·师氏》云:“师氏,掌以媺诏王。”郑玄注曰:“告王以善道也。《文王世子》曰:‘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师氏掌以前世美善之道,以诏告于王,庶王行其美道也。”按照《师氏》之记载,“师”以三德教国子,即:以至德为道本,以敏德为行本,以孝德知逆恶;同时又教以“三行”,即:以孝行亲父母,以友行尊贤良,以顺行事师长。[2]由此可知,“师”是“德”的培育者和“行”的倡导者,没有“师”,统治者便不能“教之以事而谕诸德”,就不能有健康的道德品质的培育;反之,为“师”者,若不能有效地推动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和个体修养价值的完善,便不能称其为“师”。

孟子把教师的地位抬到了空前的高度。他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他甚至把教师凌驾于君之上:“是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教师有崇高的地位,从事教师职业是莫大的荣幸,因为“教天下英才”是“君子三乐”之一:“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荀子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地位,他将教师看作是“治之本”:“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礼论》)。在荀子看来,教师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正因为荀子的上述主张,“天地君亲师”这一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和象征符号才得以确立。[3]故,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行为的楷模,更是“化民成俗”的端始。

师者,传道授业,故应立定师道、悉心为教。孟子说:“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羿教人射术,要求学员应“志于彀”,即要专注于“射”这件事,唯全心全意地从事射术活动,方能取得良好效果。同理,教人者立定“教”这一过程、专注于“教”这一事业,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蓄力量,提升自我能力。荀子亦论曰:“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荀子·大略》)所谓“壹”,即“专一”,专心致志于“教”和“学”,教者与学者皆能“亟成”,有所成就。

“志”于教、“壹”教,即是“敬”重教育事业。朱熹曾指出,做事“敬”能实现功德圆满:“敬不是万虑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尔。非专是闭目静坐,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然后为敬。整齐收敛这身心不敢放纵,便是敬”。[4]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论教育家之自觉时也深刻地指出,教育者敬重、专注教育事业,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保障:“凡为教育家者,必终身以教育为职志,教育之外,无论何事均非所计;又须头脑明净,识见卓越,然后能负此重任。……教育家之成德达材,视今日之生徒即他日文明灿烂之花也。鄙人极愿我国之教育家养成此志,将来对于中国之前途固有莫大之希望,即对于自己一身亦有非常之愉快矣”。[5]“敬”是“随事专一”、“不放纵”。以师为荣,自是教者的“志”。立定此志,无有不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月第28卷第6期张瑞涛,等:中国古代思想家师德观概览二、身正为范,淳风化俗

教师是公平正义、规范价值的化身,承担着淳风化俗的社会责任。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者,必当身正为范,由正己而正人。

师者,身正为范,正己以正人。孔子明确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身正方教导他人,否则,教人者无说服力,被教者自不会宾服。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正人正己”的思想,指出:“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孟子·尽心上》),因此,“教者必以正”。若自己不能“正”,则应反躬自省:“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反躬自省的过程即是彰显自我主体性、开显自我道德理性以及提升自我道德素养的过程。

关于如何“身正”,古代思想家多有论述。如孔子要人“刚正不阿”:“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论语·公冶长》);要“诚实笃信”:“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言必信,行必果”;要“谦虚谨慎”:“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要“诲人不倦”:“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等等。孟子要人“淡泊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老子引圣人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57章);汉代哲学家董仲舒亦指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6]224师者无欲方刚,刚正而不阿,自可导民于朴实、真诚。教师“身正为范”的终极意义在于培育学生健康的道德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墨家学派代表墨翟曾说:“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墨子·所染》)。荀子亦论曰:“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荀子·性恶》);“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荀子·儒效》)。汉代思想家韩婴在《韩诗外传》云:“智如泉源,行可以为表仪者,人师也”[7];扬雄在《法言·学行》中亦云:“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务学不如务求师。师者,人之模范也”[8]169。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身正为范”,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从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诚如《论语·颜渊》所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教师的教育活动不仅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还要善于解答学生对具体学科知识的疑问。那么,从事教师职业的师者,当博览群书、勤勉治学,并能实现知识的创新与传沿。

师者,授业解惑,故须勤勉治学。孔子认为,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亦有“困而学之者”,他自身则是“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论语·述而》);“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敏以求之”体现的是求真、求知的好学精神。

教师传授学生知识,自身应该对所授知识有全面的理解,教师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身应是长流水、是源头活水,而不是一潭死水、一桶水,诚如孟子所言:“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流水唯有填满了沟洼方继续前流,君子志于师道且有所学,方有所成就、有所规模。荀子高度重视现实世界中人的修行,强调文化积累对人德性的改造,从而主张“积习”、“化性”:“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乎。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荀子·儒效》);“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教师善思明辨、勤勉问学,既是成己的必然要求,“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又是正人的基本举措,“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人,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汉代思想家王充的《论衡·实知》亦论述了“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知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实者圣贤不能知性,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世,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6]236。王充否认有所谓生而知之之人,凡有血脉的人类,没有不学就能知道的事,亦没有仅仅靠思考就能理解的问题,有知识有才能的士人,只有“学”才能成功,唯有“问”才会知道。王充在《论衡·别通》中还指出,师者应“含百家之言,犹海怀百川之流”[6]240,教师要做到博通古今,以海纳百川之情怀,通贯诸家学说,以应对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知。

教师的勤勉治学是以熟读精思为根基的。孔子曾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宋代大儒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亦论曰:“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他在《学规类编》中亦指出:“读便是学。……学便是读,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意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6]313。熟读而能精思,便可充分理解原作者的意思,并结合阅读者自身的学识与修养,实现阅读文字意涵的重新诠释。教师不是传声筒,亦不是书本知识的背诵者,而是知识的讲解者和创作者。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在提升自我身心修养和知识储备的过程中,要对知识有清晰的、逻辑的分析和感悟,并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与思维传授于受学者。从而,使师生为知识的创新和传沿共同努力。

<>

教师应以“教”促进自己的“学”,以“学”反思“教”中的问题,且善于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师生共同进步。

师者,授学他人,故应知难而进、知困而学。《礼记·学记》载:“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9]教师的“教”是检验“学”之效果的最直接手段;“学”是实现“教”的合理性、准确性、思想性和时效性的基础。学而忧则教,教而困则学,学以致用,教学合一。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言:“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6]243教师要教学生,自身应要先学习。教师学习的独特性便是要将自己所学与学生的现实问题的解决相对应,而且要与时代步伐相对应。教师的教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知识,更是要使学生创造新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新的问题。如果教师的学和教不能有效地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那就是鹦鹉学舌,是古旧知识的传声筒、代言人,而不是新知识的“创作者”,更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师。

教师与学生构成教学的主体,师生应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孔子曾讲“三人行,必有吾师”(《论语·述而》)。唐代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一方面标示出教师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师无贵贱、无长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育理念。在他看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6]277。师生双方既有差异性——身份、年龄、掌握知识的系统程度等有差异,同时又有共通性,皆体现出求学问道的意向性。正如朱熹在《小学辑说》中所言:“学之大小,故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6]306,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活动主体。师生在和合共存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知识的积累、道德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等方面互有启发,从而消弭了地位上的差异和年龄上的差异。孔子所提倡的“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之本质正是凸显师生间平等的交流与谦诚的互相学习心态,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五、兼容并蓄,慈爱弟子

教师教书不应以受教者身份和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而是应赋予受教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于兼容并蓄中播扬知识,推进人类文明。同时,教师还应慈爱弟子,推崇人本教育。

师者以正人为职志,但必尊重教育对象,赋予受教育者平等的受教权利,体现出兼容并蓄的特性。孔子曾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其意是指教学不应该按照当时政治地位的划分将学生也分为不同的等级和类别,“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区别”[10],主张所有人都应尽可能地拥有“平等”的受教权利。因此,在孔门弟子中,不仅有来自于华夏族的,而且还有来自于华夷族的,既有贵族出身的南宫敬叔、孟懿子等,也有贫贱之家出身的颜回、子路、子张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口号已然成为现行的教育理念。老子也提出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第49章)的平等教育观,而且他还主张教师要细致入微、洞察一切,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能够包容学生:“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老子》第27章)。师者对每个学生都要负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方能充分实现学生的独特价值。[11]

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基、以慈爱关怀为本的传道过程。《论语·雍也》载:“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伯牛即冉耕,是孔子得意弟子之一,有癞疾,孔子探望他,有“斯人也而有斯疾也”的悲叹。孔子最为器重的弟子颜渊死,“子哭之恸”,且有“天丧予,天丧予”(《论语·先进》)之悲叹。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的关爱。老子则将“慈”视为“三宝”之一:“我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67章)。“慈”即“慈爱”,人有慈,“慈故能勇”,在慈爱心和同情感的感召下,人勇于谦退,勇于防御,以战则胜,以守则固,慈爱成为人类友好相处的基本动力。[12]教师之爱是无私的奉献,是学问传授与道德教诲的有机统一。朱熹任教五十多年,对学生爱护有加。据他的学生黄幹记述,朱熹在教学中,每学生“意有未喻”时,皆“委曲告之,而未尝倦”;每遇学生“问未切”,皆“反复戒之,而未尝隐”;每看到学生勤奋好学,皆“喜见于言”;发现学生进步迟缓,又每每“忧形于色”;教育学生,往往“讲论活典,商贯古今,率至夜半”。①朱熹晚年居建阳,创沧州精舍,和学生共食粗菜淡饭,“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辨,则脱然如沉病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以为忧”[8]257。教师慈爱学生,学生方尊师而重道,这正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孜孜以求的“亲其师信其道”(《礼记·学记》)的理想境界。

<>

因受教对象禀赋的差异,教师当善于因材施教而使学生获得全面进步。此外,教育活动是“授人以渔”的启发过程,“教”须使学生“学以自得”,以此实现师生间知识的薪火相传。

人之禀赋有差异,对问题的体认有程度上的深浅差异和广度上的宽窄差异,在对问题的领悟上亦有快与慢的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相同问题的讲授和诠释必须体现出全面性和多层次性,不能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而最好的教学模式便是启发式思维,做到因材施教。《论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路与冉有问孔子相同问题:“听到的道理就要照着做吗”,而孔子授二徒以不同的答案,其根据便是“求也退,由也兼人”,是从学生性格出发而推出不同答案。这样的授课方式会促进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墨翟亦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据载,他出游各诸侯国,其弟子魏越问:“既得见四方之君子,则将先语?”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辟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鲁问》)照墨子之论,就是治国须针对最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择务而从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受教对象有不同的问题,教学者只有对受学对象有清晰的认识和分析,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因材施教以“人人皆能”为基础。教师的作用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正如孟子所言:“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教学者传授给受学者特定的问题解决之道和思维方法之后,教师的传道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则进入了自我反思、自我体悟的“学以自得”的过程。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则运用潜在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学习、领悟知识,这就是“自得”。孟子讲:“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朱子对此有阐释:“言君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13]“自得”是要学人于“潜心积虑、优游厌饫”中自我悟道。陆九渊则明确以“自得”为其倡言心学的方法论原则,指出:“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14]。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亦有论:“夫求以自得,而后可与之言圣人之道”。[15]中国古代思想家以“自得”为体认真理的正途,也以“自得”作为启示门生的基本方法,强调的是灵性感悟、沉思体味。“学以自得”凸显了人的内在主体性和能动性,因材施教正是对这一能力的重视和提升。

总之,在中国古代思想家那里,为师者,应志于师道、以师为荣;须身正为范、醇风化俗;必勤勉治学、熟读精思;当教学相长、不耻下问;能慈爱弟子、兼容并蓄;应因材施教、学以自得。探赜古人的师德思想,洞察前贤的师德风范,可为当代教师师德的培育提供思想资源和人格榜样。

注释:

①参见黄幹的《勉斋集:卷三十六》(《四库全书·集部》)。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273.

[2]郑玄,贾公彦.周礼注疏[m].郑玄,注.贾公彦,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48.

[3]徐梓.“天地君亲师”源流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9106.

[4]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晦翁学案[m]//沈善洪,吴光.黄宗羲全集:第四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876.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m]//郝炳键.近代教育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7:7577.

[6]程舜英,曹剑英.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今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韩婴.韩诗外传集释(卷五第十八章)[m].许维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185186.

[8]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9]郑玄,贾公彦.礼记正义[m].郑玄,注.贾公彦,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52.

[10]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170.

[11]于述胜.道家教育智慧的现代启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22125.

[12]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8:312.

[13]朱熹.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下)[m]//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292.

[14]陆九渊.语录(上)[m]//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452.

[15]王守仁.别湛甘泉序[m]//王守仁.王阳明全集: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31.

有关中国儿女牢记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国家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可见,我们的价值观不仅决定了我们的命运,还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了价值观会怎样呢?没有了爱国,富强只能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没有了敬业,民主只能成为放纵逃避的借口。没有了诚信,五千年文明将沾染上灰。没有了友善,谁能看到这个国家的希望?有谁愿意活在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让叱骂声环绕在耳际?

那么,践行价值观就是我们的责任。

在近期发生的天津爆炸中,不少消防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烈火中,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职责,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责任。

而我们呢,享受着空气,享受着关爱,享受着阳光雨露,和这些消防员比起来,我们是幸福的,但是我们恐怕永远没有他们那么伟大。

从我迈进校门那一天起,我就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很多。这就是成长给我带来的责任。可是我该如何承担这些责任,导航心的方向呢?

最后我终于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就是一面伟大的旗帜吗?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做好自己,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才能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或者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的责任。

最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护航。

主席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也就是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价值观的护航,需要每个人承担自己的责任。

看,五星红旗高高飘扬,让我们拿着旗帜,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召,向烈火中的英雄致敬,走向富强,走向民主,走向文明,走向和谐。

有关中国儿女牢记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合:“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现在开始

甲: 以总书记讲话为指导,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集中开展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积极作为,为国家、民族和个人实现“中国梦”奔向复兴路做出更大的贡献。

乙: 我们谈到中国梦,人人都有梦想,可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不断突破和实现,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梦想是永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梦想是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朵,梦想是一双双振翅高飞的翅膀。有梦想,就要去为将来、为祖国而奋斗。 有了梦想,才能快乐成长,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

首先来听四年级xxx的《我的梦是中国梦》

甲:鸟儿因为有了梦想,能在天空和白云之间翱翔;鱼儿因为有了梦想,能在大海更深处漫游......一起来听听三年级xxx的《让梦想高飞》

乙:每个人都有梦想,它是人人所向往的。没有梦想的人的人生将是空虚的,人生没有梦想就如飞机失去航标,船只失去灯塔,终将被社会所淘汰。但梦想总是随着思想的前进而改变的。碌碌无为是庸人所为,奋发图强是智者之举。我们一起来聆听二年级xxx的《中国梦》

甲:童年时,我有一个梦想,我希望我有钱。大人问:“小伙子,有了钱你要去干什么呢?”“我要去买泡泡糖”“如果你有很多钱呢?”“我会去买很多泡泡糖”“如果你有用不完的钱呢?”“我会把做泡泡糖的工厂买下来。”的确小时侯的我们,天真无邪,有着一颗善良的童心,幸福与快乐是一曲不变的乐章。我们来听听一年级xxx同学的《我的梦想》

乙:梦想像一粒种子,种在“心”的土壤里,尽管它很小,却可以生根开花,假如没有梦想,就像生活在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试问,我们在座的热血青年谁又愿意过那种行尸走肉的日子呢?我相信我不会,你们大家都不会。我们一起和二年级的xxx看看《大家的中国梦》是什么?

甲:有了梦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梦想,是一架高贵桥梁,不管最终是否能到达彼岸,拥有梦想,并去追求它,这已经是一种成功,一种荣耀。掌声欢迎三年级的xxx《我的梦,中国梦》

乙:在追求梦想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在成长。它会催人前进,也许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中,会遇到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没关系,跌倒了自己爬起来,为自己的梦想而前进,毕竟前途不仅靠运气,也靠自己创造出来。一年级的xxx是怎样来建设中国梦的呢。掌声欢迎。

甲:梦想是不断突破和实现,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梦想是永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梦想是一朵朵争奇斗艳的花朵,梦想是一双双振翅高飞的翅膀。有梦想,就要去为将来、为祖国而奋斗。我们一起来听听四年级的xxx朗诵《放飞梦想》

乙:“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中国是一只引吭高歌的雄鸡,是一条搏击长空的巨龙。我也曾听说过,钢琴王子刘伟因十岁被电击而失去双手,可他却选择这条残酷的道路——钢琴。他为此努力,有多少泪水,有多少汗水,浸湿在衣襟上。美妙的曲子在他手上流出。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梦想就会实现。掌声欢迎二年级的xxx《我的中国梦》。

甲: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性因梦想而伟大。从小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人生的远大的目标,从而让梦想带着自己在人生辽阔的天空自由地飞翔。梦想就是生命的一双无形的翅膀,惟有梦想的力量才能激励和激发我们的生命,走向优秀和杰出。掌声欢迎四年级的xxx为我们朗诵《中国梦,我的梦》

乙:人生因梦想而高飞,人生因梦想而伟大。掌声欢迎一年级的xxx朗诵《我的中国梦》

甲:“中国梦”不再是虚空幻想,它是破土而出的萌芽,它已被唤醒。我的中国梦深深地扎根在泥土之中,它在民族复兴中成长。请欣赏三年级xx为我们带来《中国梦,我们的梦》

乙:无论我们的梦想有多大,都要先从现在做起。黄皮肤,黑眼睛,龙的血脉已注定;神州大地上,华夏儿女,每个人的梦想,已汇聚成群星璀璨的星空;九州江山里,炎黄子孙,已凝聚成吉祥的图腾。 掌声欢迎二年级xxx朗诵《我的中国梦》

甲:一年级的xxx在观看了《开学第一课》之后,有许多观后感要和大家分享。掌声欢迎。

乙:如果我是魔术师,我要变出一大笔钱给希望工程,如果我是魔术师,我要给全世界的残疾人带来快乐,同学们,你们想成为一名魔术师吗?三年级的xxx想成为一名魔术师,掌声欢迎她。

甲:有梦想的人是幸福的,有梦想的人生是充满希望的,请聆听四年级的xxx为我们朗诵《我的中国梦》。

乙:同学们,听了这么多的梦想,那你的梦想是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实现我们的理想呢?这就需要你自己去思考和行动了。

甲:最后请大家放飞你的梦想吧。梦想来自心灵的世界。 轻轻推开, 一个美丽的憧憬。 轻轻丢弃,所有的不高兴。仰望天空,看着皎洁的月亮,神奇的传说也许就要开始……那朦胧而精彩的梦,成为照亮你的蜡烛;用画笔描绘七彩的世界;在舞台上感动观众;架起飞机在蔚蓝的天空上翱翔……让我们向梦想出发,沿着弯曲的小道, 走过美丽的彩虹桥,踏过洁白的云朵,一步一步地走向我们美好的梦想。

有关中国儿女牢记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祖国》。

在多少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条巨龙是始终屹立地球的东方,那就是我们深情爱着的祖国——中国。在我心中,祖国就好像那汹涌澎湃的黄河般豪放,像那滚滚的长江般虚怀若谷,像巍峨的泰山坚强执着,像香山红叶般热情好客,像……我们自豪,因为我们是炎黄子孙!

在这条见证历史的巨龙身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那几道触目惊心的伤疤……

怎么忘记,1937年前7月7日,卢沟桥的晚上,危险的气息愈来愈重,几声争执后的枪声令人胆寒。越来越激烈的战斗,中国战士的英雄气概与决心,奋起还击,顽强抵抗,我们气愤了,绝不允许他们这样对待我们!

怎能忘记,火中那金碧辉煌的圆明园?那些残余的石头,直立的,斜依的,横躺着,构成了一幅幅令人惋惜而又气愤的图景。他们烧毁了我们的圆明园,掠走我们中华艺术的结晶,但是他们打不垮我们中国人的脊梁!只要我们那一腔豪气还在,我们就不会倒下,我们还可以创造,建设美好的明天!

怎能忘记,“神七”点火飞天的那一瞬间,一阵热烈的掌声,为三位航天员加油。继“神五”和“神六”,现在是“神七”大展身手之时,9月27日下午4时34分,但我们看到航天员出舱活动挥动着的国旗,让我们在一次领略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勇敢!

一个又一个的事例,说们我们再也不是“东亚病夫”,再也不是那个闭关锁国的腐败无能的国家了。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刷新了一项又一项事物记录,我们不再懦弱,我们在变强!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不能忘记中华民族曾经的耻辱,更要以我们的双手,创新的思维去营造一个更强的国家,我们坚信:我们能建设中华繁荣昌盛的明天,因为,我们对祖国的爱永存心中!

有关中国儿女牢记历史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男领:尊敬的老师们

女领:亲爱的同学们

领合:大家好!

男领:今天我们相聚一起,放飞童年梦。

女领:今天我们欢聚一堂,抒发报国情。

大合:就让我们为童年梦高歌,为中国梦欢唱

下面请欣赏四年级一班爱国诗歌朗诵:我们的中国梦

男:我们的中国梦,是国家富强的梦

女:我们的中国梦,是民族振兴的梦

(合):是十三亿中国人的幸福梦

男:这个梦凝聚了几代人接力奋斗的忠诚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激励我们怀揣梦想奋力前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