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家乡调研实践心得体会模板实用 关于家乡调研的实践报告(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5 11:41:33 页码:7
家乡调研实践心得体会模板实用 关于家乡调研的实践报告(五篇)
2022-12-25 11:41:33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家乡调研实践心得体会模板实用一

我的家乡在歙县武阳乡,我们那里过春节和别的地方就不一样,因为我们的习惯不一样。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终一天,我们那里便改天换地了,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在这天里,人们在自家门上贴上春联,放上爆竹,一片热闹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见面就互相道贺,乐得合不拢嘴。

在别的地方,人们就是过年时,吃一顿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节晚会……而我们这却是另一番天地——热闹非凡。

我们这呀,白天一过,夜晚就更热闹了,到处是烟花,爆竹声,天空上五彩斑斓,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烟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楼大厦,就算放烟花也只能一个人欣赏,一点都没意思,而我们这天高地阔,只要有一家放烟花,大家都能看到,这种欢乐是城里人所体会不到的。因为能和大家一齐分享的欢乐才是真正的欢乐。

到了晚上5点左右,家人就聚在一齐吃团圆饭,那些在外打工的儿女们都已纷纷赶回家来和亲人团聚,吃过年夜饭,大家欢聚一堂,说说笑笑,有讲一年收获的,有说对来年的愿望的,有对老人孝顺的,有对儿孙嘱托的……而老人们高兴极了,能和儿孙见面,听一听儿孙们叫他,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吃完了年夜饭,大家就在门前谈天说地,我还经常让外婆给我讲故事,外婆给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我书上也看到过:

从前有两个妖怪,一个叫“年”一个叫“夕”,他们每到春节就出来在人间捣乱,乱吃人家粮食,祸害别人房屋。之后人们明白了“年”怕红色,“夕”怕响声,于是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年”看见了就逃回了山上,“夕”还没走呢,人们就制造了一种一点燃线就响的东西——爆竹,“夕”一听到声响就夹着尾巴逃命去喽。从此,人们每到春节就贴红对联,放爆竹。

讲完了故事,外婆就说:“我最喜欢这天了,因为在这天能够看见儿女们,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点多,大家便看春节晚会,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会来,他们对外婆外公都很孝顺,大家其乐融融,一齐看着春节晚会,心里别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会时,大家要是饿了,我们便拿出家乡的特色小吃——糯米饼、肉丝面、甜酒糟,一边吃一边看。到了12:00时,也就是新年钟声一响起,大家都欢呼起来。一齐到院子去放烟花,只要谁家先带头,那可是一个接一个呀,此起彼伏,那烟花在空中一现,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导弹,有牡丹盛开……如果你家的烟花放完了,不要紧,你还能够看别人家的烟花呢,这欢乐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烟花,大家还要出门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贺,到处是“新年好,恭喜发财”……有说有笑,真温暖。

这就是我们过的春节,这种乡村淳朴的美在城里是没有的!这种亲情是珍贵的,是金钱无法买到的!这种欢乐是幸福!春节,我们最喜欢的节日。

有关家乡调研实践心得体会模板实用二

我们家乡春节别有一番风味,从春节前几天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很精彩。

春节前几天,家家都很忙,即使是在贫困的家庭里,这几天也要买很多东西。大人们要买过年的吃的、穿的、喝得、用的,店铺多数过年不开门。小孩子就首先要买爆竹。等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时,就盼着春节到来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盼呀盼终于把春节给盼来了。春节真热闹。大家都要穿新衣,还要贴红红的对联和吉祥的年画。中午要吃团圆饭,在吃团圆饭前,还要放鞭炮,那天除了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这顿饭。

吃完团圆饭,除夕夜也悄悄地来了。我们这里除夕要守岁,虽然不用守一整夜,但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午夜时分,家家都要放鞭炮,放礼花。漆黑的天空一下子变得亮了起来,好像白天一样,鞭炮声震耳欲聋。

正月初一的早上家家都要吃饺子,街道也不像以前那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了,不是从门缝里飘出的饭菜香味就是人们的欢声笑语诉说着人们的幸福美满。

正月初二要给自己的长辈和亲戚拜年,去时一般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祝福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一个重要节日,家家都要吃元宵。吃元宵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是快乐的,最快乐的也是我们小孩子了。我们可以拿到许多的压岁钱,还能自由自在的玩耍。

家乡的春节是快乐的,我爱家乡的春节。

有关家乡调研实践心得体会模板实用三

未来的家乡,空气不再有雾霾,河水不再受到污染,交通不再拥堵——人们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30年后,我已经是一位科学家了,正在开发一个荒无人烟的星球。我想回地球去看看我的家乡,于是,我乘着“绿色无人环保号”飞船返回地球。

我的小区也变了样。沿着小路一直走,道路两旁都是茂盛的树、草。我的家也变了样,房子奇形怪状的,盖房子用的不是水泥,而是“防火防水防触电”式的新型材料。

我载着“绿色无人环保号”去逛商场。现在的商场都是“自助”的,一按按钮,商品就会自动出来。现在的停车场也都是自动的,在一个停车位上,还有二层呢!

现在很多人都住在“漂流城”,意思是在水上的城市。“漂流城”里的人派出机器人,把臭水沟变成了小河湾,清澈的河水汇聚到大海——“漂流城”里还有“水路空”车。“水路空”车可以自由转换成车、飞机、船三种形态“行驶”。

还有游泳馆,现在都不用教练了,有“智能教练”,顾名思义,就是机器人教练。

未来的家乡真是美丽又神奇。我爱你,我的家乡!

有关家乡调研实践心得体会模板实用四

在家乡,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过节,我们的风俗也不逊色于别的地区呢!

就拿离我们最近,也最喜庆的节日——春节来说吧!

春节,在我们家乡,过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买肉,买糖,屯年货,生怕去晚了就没得挑了。还有做馍馍,杀公鸡,拜社王爷等风俗。可你不知道吧,这还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乡,过春节啊,很讲究,每天该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坏了风俗。例如阴历腊月二十八需要“把面发”,那就必须“把面发”,缺了少了都不行。还有春节得贴对联,不贴,“福”就不来,也没年味儿。还有吃饺子,象征团圆吉祥,春节就也得必须吃饺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还会收到压岁钱,并且会对长辈说祝福语。

而第二天,则是串门送礼,祝福亲人在新的一年里顺心、健康、有才、进步。我们村里,还会有“会”。就是大家出来摆摊,还有人逛“会”。“会”上可有许多小孩儿见了两眼一亮的:糖画,棉花糖……那儿不仅有吃的零食,面摊也有!卖玩具、衣服、首饰、挂画的也很多,年味儿十足,大家也都喜气洋洋的。十分热闹,人们肩膀碰肩膀,脚尖碰脚跟。

春节还有一个都有的风俗。过年回家,与长辈团圆。这也是家乡的风俗。

还有,家乡过节的风俗很多:端午节,包粽子,系彩绳;重阳节,团聚,插茱萸;七夕节,看星星;中秋节,吃月饼,赏月;……

家乡的风俗,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带着,都要记在心里,做在手上!

有关家乡调研实践心得体会模板实用五

又看到那棵苍劲的古树了。它就那样,一直挺立在村口处,犹如一位不畏风霜的士兵在保护着这个小村庄。公路歪歪扭扭的,从镇上行驶五个公里,就到了生我养我的地方。三岁从遥远的江西回到家乡,十二岁再次离开家乡到镇上求学,算起来,在小村里生活了不到十年时间。

最怀念那条小溪。孩提时代,那显然不是小溪,可称得上一条小河吧。它将小村一分为二。每当暴雨来临时,河对岸的人想到这边,得绕很远的路。因为河里的搭石整个淹没在水中,行人一不小心,踩个凌空,就会被湍急的水冲走。每当夏天来临时,小河变成了孩子们的水上乐园。那时,孩子们不分男女,个个光着膀子,犹如水鸭子一样嬉戏。每天傍晚时分,这里变成了天然的澡堂。没有窥视,没有取笑,感觉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水流将浸泡过肥皂的水漾开来,带点白色,继续捣鼓几下,当水流完全冲走了白色的香皂水时,就算洗完了澡。

还有那老家的后山。那里有一个平坦的小山坡。秋收季节,村里的人将稻谷晒在上面,等到日落西山,小山坡上尽是忙碌的身影。我们帮大人干完了活,便在稍稍倾斜的土坡上练起自己的功夫来了,什么空心斗,弯腰,跨步等,有时候,还会连环翻。那时的腰杆,似乎面条做的,怎么翻腾怎么成型。大人们则挑起一担担的谷子回家去。如果太阳猛烈,只要晒上一天,那些刚收割的稻谷就可以入仓了。

等到春花烂漫时,山间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艳丽的杜鹃了。牵一头牛,走入山中,当牛儿停下脚步尽情享受小草的美食,我们的赏花之旅便开始了。其实,我们并叫不出那花的名字,只知道红的是杜鹃,白的,黄的,紫的,就不知名了。加上那满山的绿,构成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当然,花儿只是点缀,自然的色彩依然是葱茏的,哪怕万物萧条的冬季也是如此。

秋天,等到山馒头成熟时,我们入山的唯一目的,便是寻找猎物,吃个满嘴黑。那时,从镇上到村上,要经过一条山路。路旁,山馒头就会沉甸甸地将自己挂满小枝头,让行人一览无余。小孩、大人无一例外地无法抵挡它的诱惑。其实,山中物种多,哪只有山馒头?还有野葡萄等,都等着嘴馋的孩子们去寻找他们的踪迹呢!只要细心,大自然总是会给我们带来满心的欢喜!

拔草是孩提时代村子里每个人都做的事情。每当放学,太阳还高挂在半山腰,我们从学校奔跑回家,便拿着一个簸箕上山了。不过,说也奇怪,村中的那条河,就如隔世的带子,将我们的路牢牢地掌控着。小河这边的人绝不会去小河那边拔草,里向的人也绝对不会到外向去拔草。就那几处地,不知曾经有过我们多少脚印。如果哪一天,小草不够装满整个簸箕,鬼灵精怪的我们就拿几根树枝放在底处,那样,从上面看下去,小草显得丰厚许多。

如今,那棵树,依然如此苍劲有力。与树相守的,还有那座寺庙。每年的过年到元宵节前,那里香火鼎盛,承载着整个小村的希望。当然,基督教的人,对那里全然可以做到视而不见。寺庙边上,就是我就读的小学。从我记事起,那座学校曾经三易其貌,如今,早成了一座空城。偶尔,还有小村里的人将柴草搬入其中,也算是有点作用吧。学校边上,按上来几台锻炼身体的设施,常常看到爷孙俩在那玩。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小河不再是小河,成了小溪。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一个离开家乡外出打工,剩下耄耋的老人驻守农村。近年来,那些熟悉的面孔一张张老去,一张张消失。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时不时总听到谁去世的消息。过年回家的,却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只记得,我们都是与这个村庄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小溪的下游,筑了一方霸,将仅有的溪水储存了起来。这样,水渐渐满了起来,鸭子又可以自由畅快地在那里游泳了。

离开小村时,村口的那棵大树正在风中摇摆着自己的枝干,仿佛在欢迎欢送过往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