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7 23:07:43 页码:9
2023年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模板9篇)
2023-11-17 23:07:43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自己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从而更好地发展个人潜力。在写作心得体会时,可以先梳理自己的思路,做好提纲,并逐条罗列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结论。在下面给出的范文中,可以看到不同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见解和体会。

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篇一

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教与学传统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方法、内容等有显著的不同,其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1、学习任务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第二步: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学生学会在bbs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第三步:制定课题方案,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从学生自己的实际出发,激发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以小组方式,用上网浏览查找信息,或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对相应信息的查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研究的主题。

2、搜集相关资料,实践验证主题。

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就到了具体实施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实施方案,分工协作,明确自己的任务。以页制作软件为例,从软件的安装开始学起,到软件各功能菜单的使用再到后期的制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很快掌握了软件的使用,通过网上的学习交流,还掌握了菜单的.制作、图片编辑插入、文章的超链接等一些常用的制作技巧。有的在网上找取相关的图片、文章,有的进行网页页面的设计,有的负责超链接等技术上的处理,有的编写小组观点看法。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相互协作,使分散的信息成为一个整体,突出了研究主题。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进展情况,提供相应指导和帮助,完善研究成果。

3、成果的表达与交流。

各小组根据自己找到的相关信息,整理成学习体会和研究成果,将研究成果表达出来,进行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提高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合作能力。通过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利用社会调查、资料查询,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研究学习,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教师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展示。

学习过程的跟踪是依靠现代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的,察看学生学习进度、讨论次数,并统计出相关的报表。这便于教师在学生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更多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并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

2、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的评价。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是资源共享,它要求学生不仅有竞争意识,还要有协作精神。故此,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考虑协作技能与再学习能力这两个重点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的培养,是让几个学生学会合作完成同一项任务,彼此之间的关系是相关的。协作技能体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作用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制作成果网页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协同工作过程。所以协作技能的评价,对培养学生的情商是很有帮助的。

3、学习个体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作为学习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去的,对于学习个体的评价则应更重于他对活动的参与和体会。通过网络活动中的讨论、学习笔记、电子邮件、讨论组、答疑和日历通知等不同的系统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传统学校的上课辅导,而且能够提供交互式的个性化服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真正能够有一种转变性发展,而网络也记载下他的转变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个体回顾其发展过程,也对教师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客观的依据。

六、结论。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以增长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跨时空地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知识背景甚至不同种族的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因此,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应成为学习的主流,它不只是目前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和一门课程,还应是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

[参考文献]:。

2、《谈网络中的研究性学习》/董哈佳。

3、《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黄美蓉。

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篇二

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能使学生与校外专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一、网络技术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这类技术为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落实、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与行为方式的基础。二、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研究性学习材料缺乏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如何使用、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三、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从而有效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四、网络的交互性为研究性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并使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尊重,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五、网络的超时空性,迫使课堂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够实现弹性更大的自主学习,教学民主有可能发展为必然。

网络只是环境,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1.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1.学习任务的设计。

(1)解决问题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方式,选择与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教师通常提供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2)真实性任务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与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2.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个别学习、小组学习、群体学习几种,小组学习是基于网络环境的研究性学习的较好组织形式。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与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研究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各合作小组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讨论研究方案、分配研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参与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建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3.学习基本步骤的设计。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第一部分:激发兴趣,确定研究的范围。

活动目标:一、小组成员商议确定本组的研究范围,确定本小组研究的课题方向。二、学会用搜索引擎,用网络寻找信息。三、小组成员确定个人所承担的主要任务。

主要活动计划:一、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二、学生参与后,让其自行组织成各个活动小组,推选出组长。三、学生学会用搜索引擎,进行网络搜索。

第二部分:进一步收集信息,澄清问题。

活动目标:一、学生学会对资料的检索与分类,粗略整理搜集的资料。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主动参与探索问题、研究问题。二、学生学会在bbs留言,发布自己的观点。三、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注意,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热情,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

主要活动计划:一、各课题组在课题文档留下课题的初步研究方向。二、学生网上收集、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还可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制定课题方案。

活动目标:一、撰写各小组课题的开题报告。二、展示各小组课题的课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主要活动计划:一、教师指导开题报告的基本样式,提供有关学生所做的研究报告供学生学习参考。二、学生学习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在公众场合(现实与网络)展示开题报告,听取大家的意见,进行改进。

第四部分: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活动目标:一、学会设计调查问卷并着手实施。二、学会调查、记录、采访,进一步细化整理各类相关资料。三、培养学生执著精神,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主要活动计划:一、实地考察访问有关研究的内容。二、访问有关部门,听取专家的意见。三、进行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分析。四、指导学生拓宽思路,通过更多途径获得有关知识。

第五部分:撰写结题报告。

活动目标:一、完成结题报告和研究性学习的体会文章。二、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学习习惯。

主要活动计划:一、确定结题报告的框架及所需资料。二、撰写结题报告和活动体会。三、将结题报告上传给网上的指导教师,请求指导。四、汇总各方面的建议,修改结题报告。

第六部分:结题与总结评价。

活动目标:一、举行结题活动,展示研究成果。二、宣传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校更多的学生和老师加入研究性学习的队伍。

主要活动计划:一、小组分工合作,完成结题报告、课件的制作和展示。二、把有关论文和活动体会及活动记录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三、进行论文答辩。四、组织汇报活动,向全校师生汇报。

4.教师指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组织、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指导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指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补充片面的认识。

(3)加强“异步”指导。在这里的“异步”指导是指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适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适时实现。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篇三

九月是孩子们开学的日子,我们小班迎来了一张张既好奇又兴奋的小脸蛋,说实在,昨天在家里还是一个众星捧月的宝贝,今天已需要独立地走向集体生活。为了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尽快地融入到大集体中,我们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爱的环境,帮助他们愉快地走进幼儿园,感觉到“幼儿园真好”。

主题活动“幼儿园真好”的目标定为稳定幼儿情绪,进行一日生活的常规培养;乐意参与集体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逐渐减轻入园焦虑;学习相应的行为规则,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本主题我们主要进行了稳定幼儿情绪。孩子刚入园,有哭有闹,我们想尽办法,用一些身体的语言给以抚慰和鼓励,使初入园的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全,并使他们在情感上得到满足,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还利用各种有趣的活动转移注意力,稳定他们的情绪;带领孩子参观美丽的园舍,认识幼儿园的活动设施;认识老师和小朋友,去大班看哥哥姐姐上课还和他们做好朋友;认识自己的标志(利用大头贴或自己喜欢的小物件做成标志),以及一日生活的常规培养等活动。我们在带领宝贝进行户外活动时也是一刻不停的与他们交谈着,看似闲聊,其实我们的目的是向他们慢慢渗透主题的有关活动,使他们无意中认识了幼儿园的设施,认识了自己的好朋友,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宝贝良好的常规。

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逐渐认识集体,走入集体生活,并渐渐地喜欢集体生活。在活动中我们得到了家长的积极配合,使我们的活动能顺利地开展,家长与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及时交流孩子的健康状况、睡眠时间、饮食状况。在这里再次感谢家长朋友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在这个主题中,我们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玩大型玩具、唱歌、念儿歌、娃娃家等。童趣的环境、宽松的氛围,深深吸引了宝贝们,使他们感到集体活动的愉快,不知不觉爱上了幼儿园。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还通过让孩子唱唱“我爱我的幼儿园”;念念儿歌“幼儿园也是我的家”;讲讲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游戏“找朋友”等一系列活动,孩子们从互不认识到成为游戏玩伴、好朋友,还初步学会了关心、安慰同伴,喜欢上了老师,真真切切感受幼儿园就像自己的家,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呵护着自己、爱着自己。宝贝的点滴进步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乐得溢于言表。

前天参加了幼儿园飞翔班的亲子活动,从中体会到许多东西。幼儿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亲子教育又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亲子游戏是为了寻求快乐而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生长,又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可以激发幼儿的良好情绪。而幼儿园亲子活动恰恰是幼儿游戏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家庭内成员与幼儿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

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促进家园共育,增进家园之间、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东夷文化园亲子趣味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趣味游戏活动,深深地吸引着家长与孩子们。老狼老狼几点了?、s型跑步、小鸟小鸟飞几只?、钻圈活动、活动中孩子。和父母一起游戏、呐喊、你追我赶,情趣盎然,家长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体会到与孩子共同游戏的欢乐。

亲子趣味活动的开展,让家长在参与游戏的同时,亲历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与孩子一起感受了成长的快乐!我和孩子感到,幼儿园组织这样的活动太好了,平时工作太忙,忽视了与孩子的游戏,今后他们将多抽一些时间与孩子们做一些亲子游戏,增进亲子感情!

从活动的场所布置,程序安排等方面,都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关心和教导,从校园内的布置可以看出,每位老师精心安排,辛勤付出的结果。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幼儿园的老师,没有你们耐心的教育,谆谆诱导,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知识是浅薄的。孩子们性格各异,从个体到团队的生活,这需要每位老师点点滴滴的教育和疏导,现在看到孩子们那样的聪明活泼,这里凝聚着每位老师的辛勤和智慧,作为家长心里非常高兴,同时也非常感谢老师们。

学校安排的这次机会很好,在亲子活动中,不仅使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温情和亲情,更使家长和教师相互之间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了沟通和交流,也让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拥有了轻松、愉快、休闲的时刻。今后,作为家长,我们将会继续去持与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积极参加学校举粉的亲子活动!

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篇四

[摘要]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的背后假设是通过增加学生好的道德品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通过外在的要求使学生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这两大假设具有合理性,但在这样假设支配下的教育实践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非道德行为。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必须修正自己的隐含假设,通过帮助学生克服不道德的心理和行为,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道德自主性的人。

[关键词]道德教育背后假设。

田可教育实践活动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拥有隐含的背后假设,这些假设以强大的力量支配着教师的言行。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中的许多做法都反映出教师对道德的基本看法,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成长。

一、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表现与弊端。

无论是直接的道德教育课程,还是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教育,其方法通常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榜样示范与角色期待。榜样示范即用正面的道德形象引导学生。角色期待就是希望学生成为理想中的精英人物。而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则被教育者普遍认可,即对学生良好的期待可以使学生朝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是传递各种各样的道德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把关于美好道德品质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且会有相应的考试。

第三是进行道德奖励。奖励作为一种对道德行为的正面肯定为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所使用。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口头表扬、书面表扬、公开表扬等各种各样的评奖方式,而且奖励也分档次。

这些做法的共同特点就是希望把学生塑造成为一个不会犯道德错误的人,通过不断地增加学生好的道德品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且,教师心目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想法:即使学生对高标准的道德要求的执行打了折扣,也比没有道德要求强。就这样,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道德要求不断的提高,树立的道德榜样往往是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圣人形象,对学生的角色期待也或明或暗以精英人物为标准。但是随着学生的成长,这种道德教育实践就会逐渐显示出弊端来,具体表现为:

第一,榜样失去了激励的作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外在的道德榜样会随着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而日益失色,进而不会再激励学生做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学生还可能对学校道德教育中树立的“圣人”道德形象产生反感。

第二,知行不一。学生关于美好品德的知识并不能决定学生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所以人们才会发现,学生的年级越高,某些道德表现越差。学生明明知道道德要求,就是不执行。

第三,产生道德的伪君子。在奖励激励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很容易为获得表扬而作符合道德的事。比如,故意做作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来赢得他人的认可,把自己的东西当作捡来的上交给老师。

第四,产生道德消极主义者。由于道德要求过高,随着学生的成长越来越对教师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持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排斥的心理,成为一个道德消极主义者。

二、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背后假设及其批判。

任何道德教育实践都是有前提性观念存在的,笔者试图把基础教育中道德教育实践的前提假设挖掘出来,从而找出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低效的原因。从当前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如下的假设:

第一,入之所以能够不断的提高道德水平,就在于不断的增加好的道德品质。这种观点站在了人性善的立场上,采取的是递增的道德教育,从各个方面来增加人们关于良好道德品质的知识。所以,在道德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提供给学生的选择并不是“做”或“不做”,而是在都符合道德要求的情况下,是选择较高的道德水平的做法还是选择一般的道德水平的做法。

第二,学生的道德是可以塑造的。榜样示范、角色期待等都是外在于学生的,都是对学生行为和心理提出要求。教育者普遍认为,只要学生按照要求做,就会不断的进步从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两种前提假设是有道理的,在教育实践中也都是可以产生效果的,但是从长远的情况看,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首先,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是由于增加好的道德品质还是由于克服不道德的行为或者心里呢?实践证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做法多是以圣人的形象去要求学生。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经常会有意无意的提高道德要求,造成道德高标的广泛盛行,学生难以达到高的道德要求。

其次,道德的可塑力量是来自于学生的外部还是来自于学生的内心?学生的可塑性是道德教育存在的基本前提,问题在于使用外在的要求来塑造学生,还是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要求,从而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选择。如果道德选择出自于人的内心,那么道德行为就是自主的,受自我支配的,具有持久性。如果道德选择出自于外在的要求,那么道德行为就是要受到监督的,一旦失去了外在的监督,就会出现道德的失范。实际上,尽管道德教育中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基本上是以外在的要求和道德行为的监督为主要手段,并没有培养出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责任感。

三、对策措施。

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克服不道德的心理与行为,而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教育应该放到高等教育中。而现实状况却是,由于基础教育中的道德目标过高没有实际的效果,以致高等教育阶段不得不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补课。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应该给予如下的假设:第一,帮助学生克服不道德行为和心理,从而使学生成为―个符合基本道德要求的人。只有克服不道德的心理和行为,才能维持道德底线;第二,帮助学生形成道德自主性,基于自己的内心的愿望作出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只有出自学生的内心的意愿,道德行为才具有长久性。

基于此,提出几条对策措施:

1.正面的肯定是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必须慎用。公民道德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对符合公民道德要求的行为却不应该滥用奖励,因为它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不奖励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具体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这样有助于形成学生的道德自律性。

2.使道德要求与学生的需要相匹配。只有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道德要求才能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从而使学生在行为道德要求的时候是基于自己内心的道德责任感。当然,教师也必须引导学生的需要,使之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无限制的需求膨胀也会引起不道德问题,而学生不需要的道德要求就可能导致学生成为伪道德主义者。

3.重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成长是在生活中展开的,生活中的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对学生的发展最为有效。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获得道德知识更为学生所认可,因此,可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注重学生的道德体验。这样做,可以使一些道德规则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成为被学生广泛分享的共识,从而成为―个自觉选择道德行为的人。

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篇五

网络这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全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借助教师、同学、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

作者:李秀英作者单位:青海省德令哈市第四中学,青海,海西,817000刊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7)分类号:g42关键词:

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篇六

[摘要]后现代对许多科学的冲击,包括教育因而也包括弹性学习,弹性学习在教育学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间形成了联系和融合。本文力图从弹性学习的概念、理论基础等方面探讨网络环境下的弹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并就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弹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篇七

网络为信息社会的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创新性学习的五个中介要素都可以在网格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将创新性学习大学习观点和建构主义思想,与网格技术、多媒体技术结合,设计并实践自主探索学习和互动协作学习两种模式。自主探索学习有五个基本环节,学习主题设计和信息资源设计是重要原则。互动协作学习的关键是合理组成协作小组,在分工、协作中完成学习任务,竞争与合作交融。创新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的知识探索者、建构者,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

关键词:创新性学习网格环境自主探索互动协作。

一、网络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信息社会是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性学习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罗马俱乐部在著名的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提出,要推进一种新的.学习观――创新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性(接受性)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对知识整合、建构的过程,进行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创新信息的能力。

自主创新性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预期性、参与性。(1)预期性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能主动规划自己的学习;善于有选择地学习,具有捕捉、理解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独立思考,多向思维,探索新问题等。(2)参与性强调社会化实践,善于人际交往、能主动适应群体生活,有责任感,善于协作。预期性和参与性的结合,体现了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反映在学习方式上,即是自主探索学习与互动协作学习的结合。

网络及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手段,为创新性学习提供了理想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创新性学习有5个中介要素,它们都可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找到实践支点。

(1)语言。这一中介要素历来受到重视。网络环境大大增添了语言的魅力。

(2)工具。工具是人的认识器官的延长,基于网络环境的工具具有其它一切传统学具无可比拟的优势。

(3)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学习要素,是创新性学习的动力。重视这一因素,旨在使学生学会主动选择,网络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

(4)人际关系。维持性学习中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垂直的、教师权威型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学习的障碍。在网络作为工具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是知识和信息的探索者,又是提供者和分享者。

[1][2][3][4]。

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篇八

关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2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指导,能使学生与校外专家、研究者建立有效、快速的联系,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现。具体表现为:一、网络技术有利于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这类技术为学习者主体地位的落实、学习主动性的激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与行为方式的基础。二、网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较好地解决了研究性学习材料缺乏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如何使用、发挥其作用的问题。三、网络特有的超文本链接方式和强大的检索功能,使得学习者可以更为高效地检索有关信息,并获得信息判断、筛选等能力的锻炼,从而有效保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四、网络的交互性为研究性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并使每一个独立个体的话语权得到尊重,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现实。五、网络的超时空性,迫使课堂格局发生质的变化,学生能够实现弹性更大的自主学习,教学民主有可能发展为必然。

网络只是环境,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1.学习内容问题化。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学习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1.学习任务的设计。

(1)解决问题的设计。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研究。

[1][2][3]。

学习半日活动设计心得体会篇九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以爆炸的方式增长,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远程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具有个性化、协同性、资源丰富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在分析我国现有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和学习理论提出了网络学习支撑环境的组成模块,分析了各模块的特点。并论述了网络学习人力资源支撑环境的组成。

[关键字]网络学习环境,学习的平台,学习环境设计,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以爆炸的方式增长,快速的知识更新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要求人们在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上都要改变。互联网络以其丰富的资源和先进的技术、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得到人们的青睐,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将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世界各国也都开发网络教学的课程,进行网络教学与学习的实践研究。

网络课程一般指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我国国内在不同的教育阶段都展开了网络课程教学或学习,但由于网络教学与学习刚刚起步,所以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

1、教育观念上网络远程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搬家、教案搬家的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机会较少,并未发挥网络的优势。

2、教学与学习系统缺乏智能性,在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中,对于不同的知识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因内容施教。

3、资源的共享性未体现。资源共享是网络教学的优势,而在现实中,各个学校各自独立,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在网络课程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各种网络教学-学习的平台林立,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校、即便是同一学校内部不同学科课程间,使用不同的教学平台的现象非常普遍,而且教学平台往往与学科内容相互绑定,缺乏相对独立性。这不仅在平台的开发制作和更新维护中,容易造成大量的人力与财力的浪费。单是对教师掌握使用教学,学生学习,就会造成很大的不便。另外当代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利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设计中应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而现有的教学平台多是以支持教师教学而设计,面向学生学习的平台很少。所以制定网络课程平台的标准,开发与具体的课程相对独立、有一定的兼容性的面向学生学习的平台(网络学习支撑环境),应是网络课程开发制作中的一个重点。

一、网络学习支撑平台的构成。

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师生往往处于异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与爱好,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与学习步骤。教师处于辅导、服务的地位,所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化、个性化、能方便获取信息资源的网络环境是成功远程网络学习的重要因素。依据现代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面向学生的学科教学--学习的平台系统一般应包括管理模块、学习工具模块、协作交流模块、网上答疑模块、学习资源模块、评价模块和维护支持模块几个子系统。

[1][2][3][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