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8:45:30 页码:7
2023年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范文(模板18篇)
2023-11-20 08:45:3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让我们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列举具体例子来说明总结的观点。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相信会对大家的工作学习有所帮助。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一

公共文化建设,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的文化场所、设施等,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承和创新。为促进中国的文化事业发展,中国政府于201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即公共文化建设条例。这一法规的出台,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里程碑,有了它的指引和保障,可以更好地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进程,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给广大群众。本文旨在探讨公共文化建设条例对于我国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一、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

公共文化建设已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多年来的发展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这不仅源于中国拥有悠久而博大的文明历史,更离不开公共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共文化建设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二、推进社会文化共享的进程。

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就是实现社会文化共享,而一个高度发达的公共文化体系,必然更有利于文化共享的实现。公共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建设多元化的文化场所,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更好地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中,形成多方共治的局面,这一进程得到了公共文化建设条例的进一步推进,景区、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将得到更好的促进。

三、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

公共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国家消费增长的重要支撑,文化产业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量。同时,公共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更多的文化设施的建成和使用,也将会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公共文化建设条例将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而为区域经济提供更为稳健的支撑。

四、促进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创新。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分发和呈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公共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也催生了以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为代表的新型文化模式,为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公共文化建设条例的出台、实施和落实,将为以数字文化、网络文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形态和传播方式提供更为充分的发展空间。

五、提升国民文明素质的作用。

文化素质是人们修养、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等的总和,而一个国家的文化素质往往反映在文化建设的成果上。公共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提升国民文明素质、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性建设工程。公共文化建设条例的实施,将为每个人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让民众能够在各个文化市场和建筑中享受多种文娱活动。大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必将会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推动国家文化事业发展。

总之,公共文化建设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提高文化消费者的文明素质,扩大文化领域的内涵和外延,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建设富有特色的中华文化,形成新的文化生态。公共文化建设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文化事业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关注和支持,坚持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行,让中国文化在新时代更加灿烂辉煌。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二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互联网的普及,公共文化云建设成为了时代的需求和趋势。作为一个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公共文化云的建设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精神享受,更有助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在我参与所在地公共文化云建设的过程中,深感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不禁让我思考其中的心得体会。

在公共文化云建设中,高效的整合是成功的关键。公共文化云的建设需要将各种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消除积弊、破除障碍,以达到更高效、更优质、更可持续的服务水平。在我参与的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中,我们注重整合各个领域的文化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使这些分散于各部门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协同发展。通过与相关单位的合作与对接,我们建立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服务体系,使文化资源能够更加便捷地为用户提供服务。

另外,公共文化云建设需要注重普惠性。公共文化云的建设应该以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导向,致力于为每个人提供公平、均等的文化服务。在我所参与的公共文化云建设项目中,我们通过开展文化进万家、文化下乡等活动,将文化资源带到了乡村和基层,使农民工、下岗工人等群体也能够分享到公共文化云带来的福利。同时,我们还注重推出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为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另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公共文化云建设中的可持续性。公共文化云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它需要长期的投入和运营。在项目的初期,我们就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和策略,充分考虑到运营成本、技术更新等因素,确保公共文化云能够长期运营并不断发展。此外,我们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专业的管理体制,保障公共文化云的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云建设也面临着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作为一个集合大量文化资源的平台,公共文化云需要保障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和文化资源的版权保护。在公共文化云建设中,我们重视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和滥用。同时,我们与版权单位加强合作,建立起完善的版权管理机制,保护文化资源的合法权益。

在参与公共文化云建设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其带来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只有在注重整合、普惠、可持续发展和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基础上,公共文化云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成为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平台。我相信,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公共文化云的建设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人民的精神生活增添更多的光彩。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三

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学习,令我受益匪浅,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下面我就谈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认识。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能促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合,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从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人本思想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坚持科学和人文的不断整合,坚持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善诱、灵活、高效的教师文化,坚持自由与合作统一,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大力倡导学习化。

学校以“建设学习型校园”为目标,大力倡导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使学习成为学校及各成员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使各成员理解“学无止境”的内涵,明白“学习改变命运,学习是成功之母”的硬道理。同时,根据学习文化的特征,学校在物质上、制度上、精神上创设有利于学习的场景,使教师在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中重新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并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楷模,使校园文化成为具有生命活力,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学习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是以形成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互相帮助,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团结合作,乐于争鸣的文明氛围为出发点和归宿,而精神文化的核心也不是名言警句,而是名言警句的生成过程和良好氛围的形成过程。它体现于学校各成员的各种行为和现象之中,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是学校长期发展的物质、制度、文化和行为的积淀,是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积累,又要不断扬弃、创新,与时俱进。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分批建设,逐步完善。校园文化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而不是将外在的文化细胞移植于学校体内,要结合时代要求、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而逐渐生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任重而道远。作为老师,我们应毫不懈怠,迎难而上,不断拓宽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养,用丰富的知识启迪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爱岗敬业,奉献进取,精益求精,对学生高度负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校园文化的精神塑造,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在此情况下,校园文化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立和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能力的重要性逐渐凸显。而作为个体,如何提升自己的公共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发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体会,希望可以与大家分享。

首先,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弱点非常重要。公共能力包括许多方面,例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力等等。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弱点,因而需要在公共能力的建设中,重点培养与提升自己的鲜明优势。比如,我发现自己擅长沟通和协调能力,因此就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学习和实践。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弱点进行识别与改进。例如,我在领导力方面比较缺乏经验,因此我会积极参加团队活动,学习与领导者合作并向他们取经。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弱点,并有针对性的培养,我相信我的公共能力会有很大提升。

其次,接受挑战和拓展自己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很多时候,公共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主动出击,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和角色。例如,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可以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在学校里主动参加辩论比赛可以锻炼自己的辩论和演讲能力等等。这些挑战虽然会让人感到不适和紧张,但正是通过这些不断的尝试和挑战,我们才能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拓展自己的能力,并最终实现公共能力的提升。

此外,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也是提升公共能力的好方法。在现代社会,我们往往是在和他人一起合作或者交流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和发挥公共能力。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参与各种讨论和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也能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的交流与讨论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能力,也能提升我们的说服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反思与总结是不可或缺的一步。公共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反思和总结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每一次的实践中,我们要及时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将它们应用到下一次的实践中。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每周或每月总结中,对自己的公共能力进行评估和反思,看看自己在哪些方面进步,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并设定相应的目标和行动计划。通过不断的反思与总结,我们才能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公共能力,并成为社会中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人。

总之,公共能力的建设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和努力的方向。通过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弱点,接受挑战和拓展自己能力,积极参与交流与讨论,以及反思与总结,我们可以逐渐提升自己的公共能力。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公共能力上有所突破,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五

公共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展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公共文化建设条例》,该条例首次从法律层面规范了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强调了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接下来,本文将围绕该条例展开讨论,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国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国,而公共文化建设在其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制定《公共文化建设条例》有利于落实国家的文化战略,保障公共文化的全面发展。该条例规定了公共文化的内涵和基本要求,既有利于顺应文化发展的需求,又有利于推进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而文化多样性则是其生命力的体现。公共文化建设必须注重文化多样性,既要承认国内外优秀文化,又要注重地域文化的传承。此外,还要鼓励各地加强文化交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品质。

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设施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它不仅涵盖了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还涵盖了文化服务的提供。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是当今公共文化建设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而该条例也规定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分类和功能定位,遵循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全面支持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

第四段:构建多元化、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要建立在完善的服务体系上。《公共文化建设条例》规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类型和服务内容,包括公共数字文化、公共图书馆等。这些公共文化服务服务于社会大众,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及精神文明的进步。在构建多元化、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公共文化建设条例》规定了众多空间和场所,比如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公园等,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公共文化服务并从中受益。

公共文化建设事关每个人的文化享受和精神幸福,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条例》规定了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作用,形成了公共文化建设完整的生态系统。同时,要从多方面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并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性,让公共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事业。

总结:

《公共文化建设条例》的制定为我国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支持,同时也对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落实条例的各项规定,深入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以更好地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六

日前,区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组织委员先后赴岩××*镇及××民宅、××*遗址、××*雕刻工艺厂和区图书馆等地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开展调研。区文化局、旅游局及相关单位和乡镇参与了调研。调研组围绕我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徽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如何融入“大××旅游圈”以及新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思考,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我区文化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一是文化事业列入了徽州区“332”行动计划,为今后文化事业的发展绘制了蓝图,指明了方向。二是徽文化资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区文物种类繁多,覆盖面广,有数以千计的地面文物及古建筑,又有以桐子山为代表的地下遗存和中科院命名的“岩寺皖南龙”--黄山市最早的恐龙发掘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分别有4处、5处单位被列为“国保”和“省保”。三是文化文物资源通过旅游较好地得到了开发利用。20xx年全区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也达到了2.1亿元。四是文物保护渠道不断拓宽。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的文物保护呈现出区政府及上级文物部门、外国友人和开发商多方投资保护的良好局面。建区以来,共投入文保资金20xx余万元,维修古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五是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近年来,一批体现徽州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史、地方志资料和民俗、民间文化进一步得到抢救、挖掘、整理,文学、美术、摄影、书法作品也不断推出。《铁的新四军》和《新四军在岩寺》等历史文献资料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民俗节目《柳翠娘》、《花棍舞》等也获得有关方面的好评。六是文化产业起步良好。徽墨、竹雕、木雕等的传统工艺,逐步走向规模化生产,生产企业已达9家,从业人员400余人。其中“竹艺轩”生产的竹雕画、竹雕对联、竹书、仿古屏风、激光微雕等产品古色古香,有一定的文化内涵,销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中心”着力徽州木雕的研究和创作,其作品热销中高档宾馆、会堂,利润丰厚。七是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启动。建设了开放性的徽州人民广场、文峰公园和集图书、集会、电影放映、舞台演出四位一体的徽州人民会堂。徽州图书馆藏书近3万册,年均借阅量1.2万人次。分别在山区和畈区建有一个“2131”工程农村电影放映队。另外,“徽州区文体中心”也即将破土动工,届时将完善城区文化设施和功能,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八是群众文化日趋繁荣。全区各类演出、展览不断,“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蔚然成风。部分乡镇退休教师协会也积极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组织开展了不同内容的文化娱乐活动。

二、存在问题。

徽州区是一个文化大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区以来,我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区文化建设以及徽文化的开发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1、徽文化研究滞后,文化品牌尚未形成。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作为一个文化大区,文化研究明显滞后。一是缺少徽文化研究的平台、载体和队伍。目前全区没有专门的徽文化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不能及时了解外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各旅游景点、社会上一些人员虽然对徽文化有些了解,但他们基本上是从自己的工作需要或者兴趣出发,缺少系统性和有深度的研究。二是文化品牌尚未确定。休宁有状元县、歙县有历史名城、黟县有世界遗产、祁门有目莲戏故乡、绩溪有徽菜之乡等品牌,我区文化品牌至今没有定位。三是徽文化研究范围有待拓宽。目前我区的徽文化研究对建筑、历史人物等有所涉及,而对民风、民俗、根土、谱牒、庙会及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景区文化等研究甚少,即便是对古建筑有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因此我们对全区的文化资源了解不够深、不够全面,徽文化家底不清。四是传统工艺开发相对落后,制约了规模化发展。近年来,一些民间艺人积极从事传统工艺的开发,并发展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但还不全面,如对徽墨制作、灵山竹编等传统工艺的研究、开发还相对落后,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五是徽文化氛围宣传不够浓。在干部群众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懂得珍惜徽文化,不了解徽文化的重大意义,不重视宣传和展示徽文化,缺少高质量的宣传书刊、图册,缺少有份量、有深度的本地区徽文化研究的文章和成果,缺少对“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的就势提升、推介、打造和展示的浓厚氛围。

2、文物保护困难重重,古建筑保护任重道远。建区以来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抢救了大批古建筑,但对我区众多古建筑的保护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缺口很大,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物资源受到人为的破坏。如古村落、古街巷中出现的一些新建筑,改变了村镇原始风貌;单体珍贵建筑的自然倾毁,或房主为改变居住环境而改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费严重不足。区财政现每年下拨文物保护经费仍保持建区时的一万元标准。二是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建区后仅建区初期公布过一次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致使大量有价值的文物自然流失。三是管理难以到位。文管及相关部门、乡镇以及群众之间缺乏协调一致、共同管理的有效机制,许多古建筑内堆放柴草等杂物,存在着消防安全、木质腐烂等大量隐患,增加了保护的难度。

3、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影响文物的进一步保护。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我区景点虽点多线长、品位高,但未能创造更多的效益以反哺文物保护。主要问题在于:一是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文化旅游景点设计包装品位不高,缺少文化内涵;景点定位、品牌推介、主题形象缺少科学思考和策划,游客接待量始终没有质的飞跃。以20xx年5月为例,我区呈坎、唐模、潜口民宅三处总共接待游客33516人(以门票人数为准),分别只有西递、宏村当月的50.53%和43.75%。二是各旅游景点之间缺少联合。我区虽然推出了呈-潜-唐黄金旅游线,但没有将其整体包装,对外促销,各景点之间联系不够,在开发和宣传推介上各自为政,各唱各的调,缺乏整体意识。有的项目开发水平低,开张时热热闹闹,没多久就冷冷清清。三是部分景点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市场开拓。建区以来,先后我区培植了一些起点较高的旅游景点,如蜀源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唐模也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但两个景点由于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没有乘势而上。蜀源村20xx年1-7月实际接待量为零。四是旅游、文化部门在“保”和“用”、利益分配等方面的一些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就拿西溪南镇的景点来说,一方面在大力开发“金瓶梅”遗址,另一方面国保单位“老屋阁”却常年关门,室内潮湿严重。五是各景区、景点在宣传促销上存在品位不高,定位不准的问题。

4、文化队伍薄弱,设施不全,群众文化内容较为单一。一是区文化和文物管理局人员结构不尽合理,专业文化人才少。二是区图书馆可供阅览范围小,藏书少,经费缺,条件差,名不副实。其藏书大部分为通俗读物,既缺少哲学、历史文献、文学名著、经典丛书等珍贵图书,又缺少经济、科技等现代资料,也没有“电子阅览”这种在当今已经非常普及的快捷阅读方式。三是乡镇文化站投入不足,设施短缺,缺岗严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极不完善。全区7个文化站仅岩寺、西溪南两镇分别有3人、1人(聘用)在岗,而且大多不能经常性地从事文化工作。四是农村没有文化阵地。除少数村外,全区大部分农村农民靠“看电视”获得知识、信息,有的甚至靠打麻将消磨时光,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促进农民的自我发展的要求差距甚远。五是网吧管理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近年来,网络管理虽然得到了加强,但也存在登记不规范、超时服务、接纳未成年人等现象,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意见较大。六是文化建设机制、设施不全。全区既没有老年协会,也没有老年大学,城区文化设施、场地资源配置不均,丰乐河以南居民集中,而休闲、健身等文化场地偏少。

三、对策与建议。

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继承和弘扬徽文化精髓,对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进一步推进我区“三个文明”建设,增强综合实力,建设和谐徽州具有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建议:

1、高度重视,依法保护徽文化资源。徽文化资源是我区最丰富的文化资源,也是我们“打好黄山牌,做活徽文章”的前提。一是要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建议对全区境内徽文化资源(含非物质类及历史遗存)进行再次的清理普查,并逐一登记,建立档案,做到知根知底。二是要尽快公布“区保”单位。在全面普查的基本上,选择一批文物,作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予以公布,同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根据抢救第一的原则,对急需保护的古建筑、民间工艺、档案文书等立即实施抢救性的保护、维修,使祖先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不再流失。三是要依法加强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坚决制止与古村落环境风貌不一致、不协调的建筑出现,确保古村风韵。四是要对罗田“岩寺皖南龙”、岩寺“桐子山遗址”实行保护,划定保护区域,设立保护标志,并加以对外宣传,展示我区古老文明。

2、文化塑区,打造徽文化品牌。徽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共同创造的财富,徽文化的研究已是一门非常热门的课题。作为古老的徽州的一部分、唯一的“徽州”域名传承地,我们的研究显然不能落后。一是建议成立徽学研究会。安排选调专业和业余骨干人员,组成专门队伍,进行专题研究、宣传、策划和包装,既有利于加强与外地研究机构的联系,吸收各地徽文化研究成果,又可研究、提炼徽州区徽文化中最本质、最精华的内容,打造我区文化的品牌。二是制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我区文化发展方向,将文化品牌融入各项事业、各个领域之中,提升我区的文化品位。三是拓展徽文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挖掘有形的和非物质类的文化遗产,对我区境内徽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丰富我区徽文化宝库并逐步开发利用。对开发潜力重大的项目,可以通过编制项目,吸引确有经济实力的外资共同参与开发。四是营造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我区文化品牌,营造徽文化氛围,激发区内外徽籍人士的自豪感,达到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目的。建议在徽州区与歙县、屯溪、黄山区的交界处及各景区设立大幅宣传标牌,树立我区的形象。五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徽州区志》编纂成书、新四军军部旧址、休闲养生、申报世界遗产、民俗民风、文峰塔的保护等方面工作力度。六是城市建设要有文化特征。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建设拟以“精巧、雅致、生态、徽韵”为宜,突出徽派建筑特色。充分利用公园、广场、雕塑、历史名人走廊、公益广告宣传标牌等宣传展示徽州文化。

3、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以旅游反哺文化。旅游开发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途径。一是成立权威性的文化和旅游领导协调组织,或恢复旅游经济突破领导组。旅游局要充实调整力量,提高其协调和管理能力。二是整合线路。根据中共黄山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精神,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科学选择一批(10个左右为宜)乡村旅游景点,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文明创建,集中财力,大手笔、大气度,精心打造我区乡村旅游品牌,融入黄山市乡村旅游圈;要充分挖掘利用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把蜀源、呈坎、潜口、唐模、东山、灵山、西溪南、龙山湖等地精心整合,串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团队力量,推动“名山秀水”和“休闲度假”游,更多地带来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三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呈坎、潜口、西溪南、蜀源、坑上、唐模、东山、龙山湖有一定的基础,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挖掘文化内涵,争取早日高质量对外开放,接待游客;灵山、洪坑等村历史文化厚重,拟作为下步乡村旅游点进行开发,逐步使乡村旅游在全区推广,形成规模。四是整体促销。以潜口、呈坎为龙头,加强区内旅游景点的整合,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要加强与歙县、绩溪等县的联合,形成黄山市东线旅游板块。五是各景点要认真思考,精心策划,确定一个主题形象,一句推介口号,一篇导游词,一支优秀的导游队伍,一张宣传光盘,一本宣传介绍书刊。对名村、名景、名产要注重品牌建设,形成各自特色,防止千景一面、千村一调。要挖掘各自文化历史背景,以丰富景点的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位,避免出现“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服务”的现象。

4、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夯实文化发展基础。徽州区文体中心的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要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议在“中心”内开辟综合文化展览区,展示徽州区历史沿革、名人轶事、各类徽文化的发展及其影响、历史事件及其典故、重大民俗活动、传统用具、书画展览等,以达到宣传展示的目的。要加强区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和全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吸引专业人才,增加必备的图书,充分发挥其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充实乡镇文化站人员,可以参照兄弟区县做法,设立文广站,实行文化、广电一套人马,同时增添必要的设备,以充实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特点,有重点分批次地建设一些乡村文化设施,如文化室、球场、活动室等。要挖掘徽文化中有积极意义的素材,精心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区文联组织要加快调整换届,充分发挥其各协会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5、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根据“扶优扶强”的原则,对“竹艺轩”、呈坎“黄山市徽派雕刻研究所”、“徽派盆景”、“徽墨”等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引导,使他们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全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结合旅游业的发展,开发旅游产品,促进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深入开发和研究,如新安画派、新安医学、保健养生、灵山竹编、传统小吃、徽州茶文化、传统用具等,使我区的文化产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三是加强文化进村活动,结合“三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地给农村输送优秀的精神文化食粮。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七

x月x日,我以责任督学的身份参加了全区20xx年“创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展示评比活动,现场感受了黄花初中的棋文化,领略了实验初中七彩星文化,欣赏与品味了xx小学、xx小学等来自全区20xx年11所“创现”学校的文化建设构想蓝图与实施方略,第一次接受了有关学校文化的专题培训,收获很多,感触颇深。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校园为主阵地,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优秀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根,它不是无源之水,是在学校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一所学校,要想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提高品位,在狠抓提高教学质量、规范学校管理的同时,更需要打造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营造文化育人的氛围,这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和灵魂所在。

纵观本次展示评比活动,无论是“棋”、“七彩星”、“红莲”、“家”、“德”、“雅”、还是“茶”、“惜”、“礼”、“橘”等文化主题,无不来之不易。就拿邓村乡来说,邓村乡是中国最美小镇,也是名茶之乡,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茶被三所学校确定为文化主题,围绕这主题,各校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以茶的清、纯、和、礼、苦尽甘来等茶文化主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三校均确定茶主题,但又各不相同,邓村初中的“人杰、地灵、茶香”旨在打造一个传承茶乡精神,培育优秀人才的校园。

xx小学以“新芽”为主题,构建“茶乡新芽系列”校本教材培育新芽,以“芽芽儿都出彩”为办学理念,培养孩子知礼善茶,纯真做人、不屈不挠的品德。江坪小学则以“茶山书苑”为主题,将茶与书苑有机结合,实现“让芽芽们都出彩”的办学理念,既源自茶,又将茶的生长所需阳光、雨露、营养和生产加工要素溶入评价体系,让师生们在实践中体味到茶又感悟人生如茶的哲理。地域特色与主题的有机融合是几经周折,好不容易才找到切入点,全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学校文化存在于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校内所有建筑物,一草一木,一切活动,均是文化主题的载体。黄花初中校门处黑白相间的棋子,校园内的棋韵广场,寝室里的学生个性展示牌,教学楼上“走好每一步,为一生准备”的校训,班级名称,步步为营的评价体系等等,让人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的特色文化。

xx小学根据学校小的.特点,一进校园一目了然的优势,计划将“自信扬善,博学创新”校训,“让芽芽们都出彩”办学理念用镏金大字立于教学楼上,让学生一进校门就见到,时时警醒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渐养成优秀的品质,校门右手边是具有茶乡书宛特色的文化墙,用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艺、茶学、茶画、茶故事等,营造出一个茶乡特色文化氛围,让学生一进校园就能感受茶的气息。

xx小学更以一个广场,一条大道,一园两廊为载体,构建了一个“纯真、优雅、正直、和谐”的环境文化氛围。无论是黑白相间的棋子,还是芬芳幽香的茶,均点缀着美丽的校园,承载着师生的心声,“文化”正逐步物化为师生活动的身影、工作学习的轨迹。

应该说学校文化是一种理想,而内化的过程就是学校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校内所见所闻皆为学校文化,学校里的各种活动都是学校文化的载体,师生员工都是学校文化的传播者。学校的每一个人都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可以折射出学校文化的品质。学校文化内化的过程是建设与实施学校文化最关键的环节,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内化的过程,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体现学校育人思想、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活动会逐渐将学校文化内化为学校师生的文明言行。

xx小学的“小nba”社团、“龙飞凤舞”社团、“刚劲有力”社团、“奇异梦想”社团、“心灵手巧”社团、“彩绘童年”社团、“乒乒乓乓”社团、“挥洒自如”社团、“抑扬顿挫”社团、“轻歌漫舞”社团、“足以制胜”社团、“新闻速递”社团、“激情飞扬”社团的茶山书苑社团系列活动,实现了人人有去处、处处有老师辅导为目的,给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学生创造了特色展示的舞台,让师生们在文化活动得到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校文化正在师生心中开花。邓村小学“茶系列”活力育人品牌,以自育养成为目标的“茶之行”好习惯教育。以身心两健为目标的“茶之帆”体育节。以个性发展为宗旨的“茶之韵”艺术节。以书香校园为抓手的“茶之声”读书节。以文化传承为己任的“茶之源”书画节正在成为社团活动成果展示的平台。黄花初中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都是学校“棋”文化主题内化为学生学习与生活实践行为的结果。在学习中升华学校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阐释学校文化,在活动中培育学校文化,在言行中彰显学校文化,我们将逐步达到文化育人的至高境界。

一所学校的发展,需要经历从经验到制度、从制度到文化的发展过程。超越经验和制度,达到文化层面,是学校管理的更高境界,是从外在的约束性管理走向内在的自觉性管理的一个飞跃。目前,我乡三所学校均已确定茶文化主题,一旦主题确定,那学校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就有了核心目标和内容,各校也正在物化成果,有些方面也正在内化为师生的行为,学校文化的确立让学校的发展有了一次质的飞跃。

学校的发展就是传承与创新文化的过程。学习现代教育理念,吸收当代文化的营养,尊重历史,以学校文化主题为纲,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做一名忠实的学校文化的“薪火传递者”。作为校长,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从而实现从经验立校到制度立校再到文化立校的理想愿景。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云计算的普及,公共文化云建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方向。我在亲身参与公共文化云建设过程中,不仅增长了见识,也获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以下是我的总结与思考。

首先,公共文化云建设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公共文化云是政府为了满足公众对文化需求,推进文化传播和普及所开展的工作。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来建设和维护这个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我们的项目中,政府提供了相应的经费支持,组织了专门的工作团队,并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够顺利进行公共文化云建设。因此,政府的全力支持是公共文化云建设的基础。

其次,公共文化云建设要注重内容的丰富和品质的优化。公共文化云作为一个集合了各类文化资源的平台,其核心是内容。而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体验和认可度。在我们的项目中,我们注重优选高质量的内容,与各大文化机构合作,推出了许多受欢迎的文化产品。同时,我们还利用云计算技术,提供了便捷的存储和管理服务,以确保内容的安全和可靠性。因此,公共文化云建设需要注重内容的丰富和品质的优化。

再次,公共文化云建设要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与参与。公共文化云是为了满足公众对文化需求而建设的平台,因此,公众的参与和意见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的项目中,我们积极开展了各类文化活动,邀请公众参与和提供意见建议。我们还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与公众保持紧密联系,及时了解公众对我们工作的评价和需求。通过这些互动与参与,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还能够与公众建立密切的关系,提高公共文化云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此外,公共文化云建设需要维护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在云计算时代,用户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因此,在公共文化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用户隐私的保护和数据安全的防护。在我们的项目中,我们加强了数据加密和访问权限的管理,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用户的隐私和数据安全。同时,我们还积极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网络安全意识。只有建立起一个安全可靠的公共文化云平台,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支持。

最后,公共文化云建设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公共文化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和精心管理。在我们的项目中,我们注重了平台的可扩展性和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考虑了目前的需求,还预留了足够的扩展空间。我们还建立了完善的运营和管理体系,确保公共文化云能够持续发展并不断满足公众的需求。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云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在亲身参与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政府的全力支持、内容的丰富和品质的优化、与公众的互动与参与、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是公共文化云建设不可或缺的要素。只有在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公共文化云才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公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九

在当今社会中,公共能力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公共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帮助个人在职场上更好地发展,还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在我多年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对公共能力的建设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以下是我对公共能力建设的一些体会分享。

首先,认识到公共能力的重要性是建设的第一步。公共能力包括有效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能力能够帮助个人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建议,并有效地推进团队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自己的公共能力,并主动探索途径去提升这些能力。只有认识到公共能力的重要性,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能力的建设。

其次,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提升公共能力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意见,从而更顺畅地与他人合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重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换位思考来理解他人的角度,并始终保持积极的表达方式。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和学习专业知识来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和实践,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锻炼自己,一定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

再次,团队合作能力是公共能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大多数工作都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协作。一个优秀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团队成员协调工作,解决问题,并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果。为了发展团队合作能力,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协商解决问题。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加入团队项目、参与组织活动等方式来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只有积极融入团队,主动参与合作,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然后,建立决策能力是公共能力建设中的关键之一。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这些决策将会直接影响到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利益。一个较高的决策能力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分析问题,准确地评估风险,并做出更好的决策。为了提升决策能力,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了解各种决策模型和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的决策能力。坚持理性思考,善于权衡利弊并采取果断行动将有助于我们的决策能力的提升。

最后,持续的学习和自我反思是提升公共能力的关键。公共能力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持续的学习和自我反思。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和视野。同时,我们还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表现,从中总结经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的提升和改进。只有不断学习和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进步,成为一个出色的公共能力者。

综上所述,公共能力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认识到公共能力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决策能力,并持续学习和自我反思,我们就能够逐步提升自己的公共能力,并在各个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公共能力的建设,就一定能够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十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它是现代经营管理发展的结果,是现代企业经营发展必备的利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电信产业政策的调整,企业文化对电信企业的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

一个优秀企业,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使企业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发向上的心理环境,一个能够确保企业经营业绩不断提高、积极地推进组织变革和发展的企业文化。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体会到人格的被尊重,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公司才真正被员工所喜爱,成为员工的归宿。譬如,我公司制定的《xx市电信分公司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法》,弘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企业精神,形成了xx电信企业价值观,发挥了团队精神,增强了企业凝聚力。

电信企业精神要落到实处,真正成为电信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使命和各项目标的强大动力源泉,必须采取措施,更新理念。

一是把电信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员工中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广泛开展“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理念教育,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电信企业经营理念,使员工重视客户利益、关注客户个性需求、吸收和保持更多的客户,不断拓展电信市场。

三是加强企业转型教育。组织员工学习企业转型的政策和业务,了解转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引导员工转变观念,树立“生态圈”观念,以及企业与合作伙伴、企业与员工“共赢”观念。

团队是组织提高运行效率的可行方式,有利于更好的发挥员工的才能,在多变的环境中,如果某种工作任务需要多种技能、经验,那么由团队来做通常效果比个人好。如何充分发挥好团队协作精神,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把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愿景有机结合,把为企业增收增量变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对于企业来说,有意义的目标可以引起企业这个大团队成员的热情、耐心和接受挑战的意愿。因此,企业领导在执行每次大的服务经营活动时,注重把员工的愿景和企业的目标结合在一起,把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工作目标有机的融合,使员工在为企业创造两个效益的工作中,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创造一流的业绩,使广大员工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

二是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使企业充满活力。沟通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个人在人生事业上的发展。作为一个企业,加强沟通,能凝聚职工的力量,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完成好企业的各项工作任务。公司领导在制定每一个大的政策时,注重向员工阐述这项政策的可行性、必要性,通过文件、会议、座谈、讨论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政策尽可能尽善尽美。同时,建立各种沟通制度,如员工建议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等。每周一召开一次联系会,由生产单位反馈客户、市场的第一手信息和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公司领导、职能部室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并督办落实;每月召开全市经营活动分析会,通报各单位业务发展情况,制定改进措施;定期召开知识分子、党建积极分子、老同志,女员工座谈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通报企业的主要情况。公司领导以诚心和对员工的关心与员工进行沟通,使员工倍感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

三是组织开展团队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协作精神。团队活动能为领导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加强协作提供绝好的机会。我们经常组织各种联欢会、运动会等活动,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构建了一个团结协作、融洽和谐的企业氛围。

现代企业的生存发展,人是最关键的因素。在企业转型的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强调每一个员工的力量,注重每一个员工的作用,提倡每个人的发展。一个企业,若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或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企业文化建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实践证明,提高电信企业员工素质,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抓好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服务意识。利用班前会(班后会)举办诚信知识小测验、举办文明常识讲座、组织“经理谈诚信”座谈会。

二是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倡导“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全面开展“学习型班组,知识型员工”的创建活动。以部室、班组为单位层层落实培训计划,“请进来”、“送出去”,切实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组织开展it、ict业务培训,摸清情况,鼓励他们进行知识和技术更新,不断向专业综合化融合方向发展。四是奖励先进,激发员工岗位成才。结合公司实际,制定奖励办法,对自学成才的员工给予奖励,激发员工岗位成才的积极性。近年来,公司加大了对人才的奖励力度,已有28位员工获省、市“跨世纪人才”荣誉称号,企业呈现着竞争向上的良好氛围。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十一

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它能促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方法的变革,对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文化生活,帮助他们树立和形成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促进学生全面成才具有重大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合,联系学校发展实际,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从制度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坚持人本思想和科学管理相结合,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坚持科学和人文的不断整合,坚持师德与师风并行,建设严谨、善诱、灵活、高效的教师文化,坚持自由与合作统一,建设个性完善、人格健全的学生文化。大力倡导学习化。

学校以“建设学习型校园”为目标,大力倡导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使学习成为学校及各成员持续发展的源动力,使各成员理解“学无止境”的内涵,明白“学习改变命运,学习是成功之母”的硬道理。同时,根据学习文化的特征,学校在物质上、制度上、精神上创设有利于学习的场景,使教师在个体学习、组织学习中重新创造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并成为学生努力学习的楷模,使校园文化成为具有生命活力,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学习文化。

要求我们做细节上的一点一滴的经营和积累,而不是将外在的文化细胞移植于学校体内,要结合时代要求、学校发展目标、办学特色而逐渐生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神圣而艰巨的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任重而道远。作为老师,我们应毫不懈怠,迎难而上,不断拓宽知识结构,增强综合素养,用丰富的知识启迪学生,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爱岗敬业,奉献进取,精益求精,对学生高度负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校园文化的精神塑造,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在此情况下,校园文化就一定能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立和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十二

灵动课堂的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学生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所以,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教学课程标准》所言“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作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它必然基于情景,给予学生的经验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与交流的。这就要求数学学习的内容在范围,题材和呈现方式上更多地反映社会现实,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数学的现实和历史,这就要求数学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对白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

数学教学就是要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使自己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占有者和阐释者,更不是神圣殿堂里的那些冷漠的喋喋不休的“说教者”。要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的心态和学生交朋友。教学是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的生活,教室是师生共处的生活世界。当前,在新理念的指导下,重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重构一种新的教学生活,是十分必要的。

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的成功,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还应让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合作讨论、相互补充,自己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允许错误,不要责怪。增加鲜活内容,减少机械作业。

比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景,问题情景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就越好。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出发,沟通知识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发现,使学生对数据的整理有深刻的体验,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具体有以下特点:

1、以生为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其次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位教师的课都打破了常规的教学方法,设计新颖,教学内容更贴进学生的实际生活。

2、以问促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3、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总之,构建生活化的灵动数学课堂,就是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了他们学习的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就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就能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十三

公共文化云建设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打破地域限制,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在参与公共文化云建设的过程中,我深感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公共文化云建设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文化资源整合。

公共文化云建设过程中,将各类文化资源集中到一个平台上,实现了各类文化资源的互通互联。这对于提升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利用率起到了重要作用。以前,文化资源被分散在各个机构和单位,信息闭塞,利用率不高。通过公共文化云建设,我国的文化资源得以横向整合和纵向利用,推动了文化资源向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进程。

二、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公共文化云建设将文化资源以数字化形式呈现,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无论是音乐、电影、书籍还是戏剧、美术作品等,都可以通过公共文化云在线观看或下载。这大大方便了公众的文化享受,满足了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公共文化云还提供了在线阅读、在线学习、在线购物等功能,使公众在家即可享受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真正实现了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三、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

公共文化云建设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公共文化云,文化产品和创作者得以广泛传播和宣传,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公共文化云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如广告收入、线上交易等。这使得更多的人愿意从事文化产业,促进了文化产业链的发展和文化经济的繁荣。

四、促进了文化多样性。

公共文化云建设为各地的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好的平台。通过公共文化云,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可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关注,避免了地域文化的单一化和丧失。同时,公共文化云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五、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公共文化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其中,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安全以及用户隐私问题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公共文化云建设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同时,要加强技术力量,加强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的保护,提高用户对公共文化云的信任度。

展望未来,公共文化云建设应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一方面,要不断丰富文化资源内容,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与教育、科技、经济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推动公共文化云与其他领域的协同发展,为社会的综合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公共文化云建设是我国加快文化进步、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过合理规划、整合资源和加强服务,公共文化云建设将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我们要加强对公共文化云建设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十四

摘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根本宗旨,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更是地方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地方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中具有主动服务意识强烈、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服务方式更加多元的比较优势,而培育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开展地域文化创新研究、构建融合地方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体系、开展公益文化专项活动等,是其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公共文化建设;比较优势;路径。

在当前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启动引导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得到进一步强化。作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主要驱动力,地方本科高校如何通过发挥已有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推动地域公共文化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此类学校打造办学特色、提升办学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一、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地方本科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地方院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无可争议的主力军。此外,地方性、应用型、特色化是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的基本导向,拓展服务职能、构建全方位的服务性办学体系是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战略。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积极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应用研发服务之外,更应主动承担起引领、推动地域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二、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地方本科高校扎根地方、依托地方、融入地方,更能从实际出发、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和促进地方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其在服务地域公共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1.主动服务意识强烈。地方本科高校大都位于地级城市或县级市,其在通过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文化创新等服务地方的同时,又可以依靠自身的“主动作为”和“高效行动”获取地方资源,赢得地方支持,最终实现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因此,相比中央部署高校,地方本科高校在地方文化人才培养、地域特色文化研究及文化服务活动开展等方面,往往会体现出更为强烈的主动性和迫切性。2.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地方本科高校不仅汇聚了许多高层次的文化人才,建立了一批地域文化研究机构,而且还可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利用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文化团体、社区等多方优势资源,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除此之外,地方高校还建有大量的文化设施,如文化体验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纪念馆等,这为地方本科高校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独特的硬件优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文化资源的不足。3.服务方式更加多元。地方本科高校可以结合区域文化建设需求和办学实际,全方位、多形式地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做贡献。如汲取地方文化精髓融入办学理念,传承、发扬和创新地域传统文化;发挥人才集聚优势,为地方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专业人才;利用得天独厚的科研优势,开展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学术研究;开放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文献查阅、信息咨询服务。

文化功能是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基本方式,高等教育与文化之间有着深层次的、本质的联系,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与高等教育对经济的作用,往往必须借助于文化这一中介予以“折射”或传导[1]。地方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其主动服务意识较强、文化资源优势明显、服务方式更加多元等比较优势,通过培育文化事业专业人才、传承研究地域公共文化、构建融合地方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体系、开展公益文化专项活动等方式助力地域公共文化建设。1.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培育地域文化事业专业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也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培育服务地域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更是地方本科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一方面要紧贴地方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设置与地域文化产业及公共文化建设紧密相关的地方性、应用性、特色性鲜明的文化类学科专业;同时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多元合作,形成学科专业与地方文化产业紧密对接的协同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利用自身区位优势,深入了解地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成立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开展地域公共文化创新研究。地方本科高校不仅拥有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科研师资力量,拥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体育场馆资源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同时还通过“校—政—企”多元合作积聚了大量的外部资源。因此,专门设立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区域文化资源创新研究,就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路径。具体而言:(1)要紧紧围绕地域文化建设的热点和重大问题,组建由相关研究领域教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智库团队,大力开展有关决策咨询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出台公共文化领域的政策制度提供参考建议。(2)聚焦地域特色文化,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全面探寻、整理、凝练地域特色文化精髓,开展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传承创新研究,以此助力形成地域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扩大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3)整合地方企事业单位、文化团体或社团、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构建地方公共文化研究战略联盟,开展地域文化协同研究,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辐射范围,更好地促进文化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3.构建融合地方文化精髓的校园文化体系,引领推动地域文化发展。地方高校要成为区域文化的引领者,一个重要前提是师生了解并认同区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基本情况[2]。地方本科高校要通过自身校园文化引领服务区域公共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学校顶层设计中融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构建形成以地方文化精髓思想、学校价值取向与育人要求为核心元素的校园文化体系,同时在办学理想、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办学定位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质。其次,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地方文化内容,从活动方案的设计到活动的组织开展,均要考虑纳入地方文化要素,让师生在实践参与中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感受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在学校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地方文化,要将地域文化传承与校区规划建设紧密结合,着力建设一批展现地域杰出历时文化人物、重要文化史实的文化景观,潜移默化地增强师生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4.拓展服务领域渠道,广泛开展公益文化活动。高校提供文化服务需要打破单一的文化传承观,充分发挥高校现有资源的力量,体现多种文化服务职能。地方本科高校除利用自身人才、科技、场馆等资源优势参与区域公共文化建设之外,还需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与服务渠道,主动走出去,通过文化普及、信息图书资源共享、学生社会实践、文化志愿活动等多种方式,服务地域基层社区或农村乡镇,为区域公共文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如突出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发挥其文明素养较高、专业知识丰富等优势,深入城乡社区开展文化科普讲座、法律宣讲援助;开放学校图书资源和信息数据库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图书阅览服务和信息查询利用服务;通过每年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面向社区开展文艺演出、支教助学、送书到校等活动,让广大学生在实践历练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鼓励退休教师、在校学生利用自身专长为地方博物馆、文化馆及乡村、街道等提供志愿文化服务,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引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地方公共文化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大学的文化精神与使命[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82.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十五

一、当前“被文化”的表现从现实情况看,有的单位很重视文化的硬件建设,关注外在的表现形式,而不管大家喜不喜欢,需不需要,忽视了官兵的感受;有的单位搞文化建设就喊几个号子,摆几个样子,拍几组照片,可能官兵还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呢;还有的单位搞文化建设措施还没落实,就找些人编几个小册子,作为建设经验出去推广了,实际情况怎么样不知道,反正成果已经有了。笔者认为,类似这样的做法不仅出不了成效,反而可能使官兵在感受到“被文化”的同时,对文化建设产生怀疑,增加了文化建设的阻力。

二、如何让官兵走出“被文化”的困扰当前,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不管是政府、企业,还是我们部队都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文化”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但是,我们有的单位却因为追求短期效益,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偏离了上级的精神和建设的初衷。要知道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与实践的积累和沉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就提到了“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化是孕育一个民族各种优秀精神的土壤,它是我们民族传承的血脉,我们中华文化是五千年历史的结晶。因此,文化建设切不可急功近利,更不可使官兵陷入“被文化”的困惑,而要紧紧把握住文化内涵与建设目的,并采取以切实有效的举措。笔者认为,一是要注重文化理念的培养。文化建设人是主体,精神是本质,我们要建设某种文化,首先就要从思想着手,进行精神渗透,要让人充分知道这样做价值在哪里,应不应该搞这种文化,最终以达到精神认同为目的。我们部队建设先进军事文化就是要把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精神着力点,要通过培育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来达到对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精神认同。二是要突出文化建设重点。文化建设要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是要吸收培养各种优秀的文化,但是,也要根据本单位的现状,有针对性选择建设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后方仓库文化建设的重点就是要建设安全文化和以提升保障力为目的的战斗文化,以及山沟文化、传统文化、广场文化等特色文化。三是要形成长远发展的规划。文化建设是一个“工期”很长的工程,如果今天刚说要建设某某文化,明天就变成某某文化了,这肯定是不切合实际的。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十六

公共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公共事务上所具备的认知、决策和执行等能力。建设公共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最近,我参与了一项公共能力建设的培训,通过学习和实践,我深刻认识到了公共能力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提升公共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知识。公共事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我们需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各个方面的知识。我通过参与培训课程,学习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为我理解公共事务的本质提供了基础。此外,我还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和参与讨论,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认知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更好地参与和解决公共事务。

其次,我认识到公共能力的培养需要理性思考和决策能力的提高。在公共事务中,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决策,而这些决策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培训中,我学习了科学决策和危机管理等相关知识,使我具备了理性思考和决策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我逐渐掌握了决策的过程和方法,并意识到在决策中要考虑到各种利益和风险,保证决策的公正、合理性。只有具备了理性思考和决策的能力,我们才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解决现实问题。

第三,培养公共能力需要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公共事务往往需要多方参与和合作,因此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是提升公共能力的关键。在培训中,我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和其他参与者一起解决各种问题,不断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我意识到只有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利益,形成共识,并最终达成合作。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加强与他人的沟通,提高团队合作能力,更好地参与公共事务,实现共同的目标。

其次,我认识到公共能力建设需要培养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公共事务关乎社会的利益和福祉,参与公共事务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培训中,我通过学习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相关知识,加深了我对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我也切实感受到了服务他人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我深信只有拥有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我们才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我认识到公共能力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公共事务的发展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公共能力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参与培训的经历使我明白了公共能力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只有坚持学习、实践和反思,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共能力,更好地参与和解决公共事务。

综上所述,通过参与公共能力建设的培训,我深刻认识到了公共能力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提升公共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知识积累,需要理性思考和决策能力的提高,需要提高沟通和协作能力,培养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同时,公共能力建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提高。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公共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十七

杜郎口中学在课改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有幸观看了杜郎口中学教导处主任关于小组文化建设的视频报告,从中我学到了很多。

就像一个班级需要班委一样,一个小组也必须有一个领导能力强的组长。然而刚开学时,我就征求大家的意见,只有一少部分人想当组长,他们认为当组长可以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大多数的学生怕当组长影响自己的学习。最后,在我的强烈要求下,对他们进行了思想工作,他们勉强当了组长。我也在一直摸索,怎样才能让学生自愿当组长,并且能够起到带头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通过听报告,我从中了解到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组长应该具备一定的素质(如学习能力较好,性格较外向,组织能力较强,自我要求严格等),不能让学生以为只要谁愿意当就可以当,这样不利于学生之间的竞争。

其次,在这些学生中挖掘人才,对不想组长的人进行教导,循循善诱,让他们了解到当组长对于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最后,让组长之间形成一定的竞争意识,通过考察小组内成员的进步来衡量一个小组长是否合格,对于不合格的组长由副组长代替。

一个小组只有组长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组员的团结和合作,才能促进整个小组的进步。作为一个新班主任,组内问题一直是令我头疼的一件事,因为大家意见不一致,以致于小组内经常发生矛盾,组员不能很好的配合组长的工作。通过听报告,我受益匪浅。

1、排座位促进组内和谐。

排座位也是要有技巧的,让组长选组员无不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经过几次尝试,我们几个班主任也用过这种方法。我们是按学生的成绩,把学生分为6部分,先让第一部分学习较好的学生进行挑选小组,接着他们再分别在第二部分找一个学生作为组员,接着组内的两个人再挑选第三人,以此类推,直到选完为止。这样学生不仅毫无怨言,而且分配也比较均衡。排好座位以后,再根据个人的能力,选出组内较有能力的学生担任组长。

2、小组竞争促进组内和谐。

竞争是促进进步的手段,对于学生同样是这样的,只有让小组之间展开竞争,组员才能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进步。所以我们应该向杜郎口那样确定挑战小组,让他们形成竞争意识。营造人人参与课堂活动的氛围,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自信和进步。

3、组员帮扶促进组内和谐。

每个小组内都有学困生,他们既是老师担忧的对象,也令组长忧愁的根源。帮助学困生取得进步,是促进组内和谐重要而关键的一步。这次报告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老师的帮扶和组员的帮扶必不可少。老师应该经常与学生思想沟通,让他们树立自信,组内成员更要给学困生鼓励与支持,让他们体会到小组的团队意识,通过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

有竞争就会有一个评价的标准,所以评价机制必不可少。怎样进行小组评价也是困惑我们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进行了诸多尝试。这次报告上提出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他们主要是以学生课堂参与人数来评价一个小组一节课的表现的。这样不仅能够避免学生为分数发生争执,也有利于学生的锻炼。另外,他们还细分了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评价出“课堂小勇士”“点评小专家”“模范小组”“优秀团队”等。通过评价来增强学生的团体意识,这样也为班级评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课改之路任重道远,但是幸运的是我们都在路上,尽管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不论是班级文化建设还是小组文化建设等,我们都会努力克服困难,继续向前!

公共文化云建设心得体会篇十八

加油站是中国石油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部分,是展示中国石油品牌和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阵地。加油站企业文化建设,应做好几项工作:

加油站员工绝大多数是市场化用工,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加油站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盈利能力。加油站的文化建设应注重团结人、凝聚人,用优秀文化塑造人,使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入耳入脑、深入人心,并逐步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同时,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成才环境,为立志成才的员工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机会和舞台,营造“人适其事,事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使每位员工都能发挥最大潜能,成为企业的栋梁之材,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和谐发展。

加油站是个小企业,加油站管理规范是加油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油站的文化建设,应注重制度文化的建设。加强加油站文化建设,首先就要严格贯彻落实《规范》,按照“加油十三步曲”和“收银六步曲”的要求,规范经营行为,提高业务技能。其次,应强化“管理创造效益、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要求每一位员工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小事入手、关注细节,把小事做细,细中出精,小中见大。特别是站容站貌、前庭、便利店、厕所、生活区等直接与顾客接触的各个环节要重点关注,要细中求细,细致入微,细中出文化。

加油站是服务窗口,尤其是在服务成为商品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建设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服务文化,应该成为加油站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日常经营工作中,应认真贯彻落实“关注细节、用心去做”的服务理念,把客户满意视为永远的追求,坚持一切为客户着想,创造性的满足客户的需求,以自己的企业文化,引导消费,潜移默化地影响消费者的行为,做到一次服务留住顾客。

加油站是企业的形象窗口,所以应该注重形象建设。站容站貌要整洁有序,统一包装,统一标识,各种商品定置摆放,站内设备整洁有序。员工的仪容仪表要整洁、精神、干练。应注意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反映企业和员工搏击市场、开拓领域、创新思维、打造品牌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成果,提升企业形象。也可根据自身市场的实际需要,开展大型推广活动、文化营销、专项促销、媒体广告和赞助公益活动等多种宣传和促销活动。

加油站一般处于闹市区、集镇和交通要道,人员比较密集,经营的油品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因此,加油站文化建设还应注重安全文化建设。关注员工健康从健康时开始,注重职业安全教育和管理;加强加油站建设,从设计到施工、运行,确保工艺科学,设备完好,没有隐患;引导员工树立“一切事故均可以控制和避免”的理念,教育员工严肃劳动纪律,严格操作规程,严守岗位纪律,以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失误。

通过几年来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的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工作。

企业的兴衰在于管理,管理的活力来自于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把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实现企业管理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内化与固化相结合,文化与管理溶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合,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企业文化建设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文化建设首先应该搞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离开了针对性,就可能无的放矢,影响效果;缺乏可操作性,就可能成为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只有同时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才能在解决问题中形成“文化竞争力”。

3、建设企业文化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既要注意继承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学习借鉴社会发展和管理进步的新成果,才能形成富有文化底蕴、时代特征、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

4、企业文化建设要重视完善管理制度和提升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不仅要着眼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更要着眼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制度既有约束力,又有向心力,从而使企业上下形成了蓬勃向上、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良好局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