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湖北刘明珠案例心得体会范文 刘明珠案件心得体会(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18:39:05 页码:13
湖北刘明珠案例心得体会范文 刘明珠案件心得体会(2篇)
2022-12-27 18:39:05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湖北刘明珠案例心得体会范文一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钟祥明显陵,我是你们的导游克塞。

明显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郊的松林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是我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寝。

显陵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20xx年)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成,前后历时共47年,其围陵面积183.13公顷,整个陵园双城封建,外逻城长 3600余米,墙高6米,墙体厚1.8米,红墙黄瓦、金壁辉煌、蜿蜒起伏于山岚叠嶂之中,雄伟壮观,是我国历代帝王陵墓中遗存最为完整的城墙孤品,陵园由内外逻城,前后宝城、方城明楼、棱思殿、陵恩门、神厨、神库、陵户、军户、神宫监、功德碑楼、新红门、旧红门,内外明塘、九曲御河、龙形神道等30余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组成,其布局构思巧夺天工,殿宇楼台龙飞凤舞,工艺浮雕美绝伦、一陵双冢举世罕见,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瑰宝。

显陵之奇特主要源于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双冢举世无双的孤例而弥足珍贵。显陵的墓主朱佑杬生前为兴献王,死后葬于松林山,明正德20xx年武宗驾崩,因其无子嗣,慈寿皇太后与首辅大学士杨廷和遵奉“兄终弟及”之祖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年号为嘉靖,后朱厚熜为自立体系,用武力平息了长达3 年之久的“皇考”之争,其间廷杖致死17人,入狱、夺俸、充军、戎边、革职等官员达115余人,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这一重大事件历史上称之为“大礼仪”之争。此后嘉靖皇帝朱厚熜便将其父追尊为恭壑献皇帝,并将王墓改为帝陵,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程,直至嘉靖驾崩建设才停止。

显陵是明嘉靖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大礼仪”的产物,规划布局和建筑手法独特,在明代帝陵规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陵寝建筑中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河的御河、龙鳞神道、琼花双龙琉璃影壁和内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仅见的孤例,尤其是“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由瑶台相连而成哑铃状的两座隐密的地下玄宫神密莫测,一直为世人称奇。

显陵规划占地183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陵区后部的自然山丘为祖山,作为陵寝的依托,两侧的山体作为环护,中间台地安排建筑、九曲河婉蜒其间,前面山丘为屏山,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纯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毁,内供汉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宽1.15米,上书“纯德山”三个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额保存完好。纯德山东侧天子岗建有龙首龟蚨碑亭一座,俗称“山曲碑”亭,记载着陵区的范围及管理方面的内容。

陵寝外围建有高6米,厚1.6米,长达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状的外罗城。外罗城前端因池塘和东南砂山影响,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顶宫门一座,名新红门,面阔18.5米,进深8米,有券门三洞。门前有下马碑两座,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过御桥为正红门,正红门红墙黄瓦,歇山顶式,面阔18米,进深7.8米,有券门三洞。进正红门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圣德碑亭,平面布局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 18.3米,占地334平方米,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四边各开有券门,正中立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

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计有狮子、懈貂、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其后为龙风门,作为石像生的依托,龙风门设计十分精巧,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设额枋、花板、抱框,上额枋设有门簪,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从龙凤门再越御桥便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该神道一反左右对称和通直的原则,作弯曲龙行状,是为龙形神道。接龙形神道是最后三座御桥。九曲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河道为砖石结构,河中根据高差建有九道拦水坝。过九曲河最后一道御桥为内明塘,内明塘为圆形,直径33米,周边砌有青石护岸。塘两边各设有碑亭一座,分别为“纯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内明塘后,为祾恩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有月台,前后三出云龙丹陛,门两边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祾恩门外东侧,建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

西侧建有神宫监,礼生乐户直房等。祾恩门后,左右为配殿,面阔五问,进深二间,前出廊。再后为棱恩殿,歇山后抱厦宫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出月台,石雕须弥座台基,雕栏龙风望柱。祾恩殿后为陵寝门,面阔三间、砖石琉璃结构。陵寝门后为二柱门,现仅存石柱,蹲龙战鼓,木构无存。二柱门后为石五供,现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两侧各有碑亭一座,分别为御赐祭文碑亭和御赐谥册志文碑亭。供案后是方城明楼,方城面阔、进深皆为22.2米,设券门一道,门前有御道踏跺。门后左右设有御道台阶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楼,面阔、进深均为17米,重檐歇山顶,石须弥座基础,四道券门。内供“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通高4.69米。

方城后左右连接着前后宝城,前宝城呈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宝城内为宝顶,宝顶下为1520xx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宫。宝城与方城之间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后宝城由瑶台相连。瑶台为长方形,面阔11.5米,进深40.5米。后宝城为圆形,直径110米。内为宝顶,宝顶下为 1539年(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宫,玄宫内停放着恭喜献皇帝和皇后棺停。后宝城与瑶台之间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一座。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陵区外围沿祖山、东西砂山、案山建有显陵卫、东果园、西菜园、更铺及巡山铺等。

明显陵原始建筑和环境风貌保存完好,建筑规模宏大,陵寝结构独特,文化内涵丰厚,堪称中国帝陵的璀璨明珠。

显陵以其独特的环境风貌、精巧的布局构思、宏大的建筑规模、丰富的地下宝藏及其珍贵的历史价值而受到国家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八八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九年三月国家文物局又将其作为明代唯一的一座帝陵,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已投票通过,将我国湖北钟祥县的明显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联合国专家让.路易.卢森先生视察显陵后感到十分惊讶,将显陵称之为“神奇的明显陵”,对至今已历时120xx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逻城感到“简直不可思议”。同时对显陵的保护维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好,游客朋友们,钟祥明显陵就为大家讲解到这儿,谢谢各位的支持!

对于湖北刘明珠案例心得体会范文二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历史文化名城——襄樊游览观光!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古战场——古隆中。 三国故事湖北多,这可不是在吹牛。三国演义120 回,其中的75回就发生在我们湖北,而这75回中又有44回发生在襄樊。

古隆中,又名诸葛庙,它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隆中因此而名之。

在隆中的山林中有大量的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留下的遗迹和历代修建的纪念建筑。每处遗迹都反映了诸葛亮的重要活动,或反映了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保存和修复的纪念建筑面积共占地十三亩(不包括庭院),有庄严的殿堂,有依山傍水的亭、廊、楼、榭,建筑风格朴实,具有浓厚的鄂西北民居风味。武侯祠始建于晋朝,隆中文物风景区的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隆中诸葛亮故居,现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区之一。 我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青年时期在这里隐居长达十年之久。脍炙人口的《隆中对》和刘备“三顾茅庐”的史事都发生在这里。

这里清静幽雅,天苍山青水碧。隆中山、乐山、旗山三山环拱,隐若玦环。路回山隐隐,树锁昼阴阴。这里古迹众多,文化沉淀丰富。诸葛亮当年活动遗迹:草庐、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桥、抱膝石、梁父岩等历千年而安然。先贤凭吊诸葛亮,引以托情的武侯祠、卧龙深处、隆中书院、古牌坊以及众多借以托志的碑碣石仍旧相间茂林修竹。

这里文豪云集,志士倾吐情怀。晋代习凿齿。唐代崔道融、宋代苏轼、明代王越等都吊古隆中。现代郭沫若先生亦挥毫抒情,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更有吟怀:“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 隆中之所以天下闻名,原因有三个: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的“隆中对策”的提出之地。从晋代开始,仰慕诸葛亮大名的人们就在这儿修建了纪念诸葛亮的建筑,它们是:三顾堂、草庐亭、草庐碑、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等,被称为“隆中十二景”。这些建筑记载着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情况和有关传说。 诸葛亮17岁定居隆中一处依山傍水的村庄,过着边耕边读的田园生活。这就是胡曾在《南阳》一诗中所咏的:“世乱英雄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诸葛亮躬耕南阳,与古代一些逃避现实的隐士是不同的,十年期间,他发奋读书,广交士林,认真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史实,以“观其大略”,还密切注视着天下形势,自比管仲、乐毅,视社会的安定与动荡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有人把他与当时一位杰出人物——庞统,并称为“卧龙”和“凤雏”。

诸葛亮27岁那年。刘备三次来到隆中,虚心地向他请教统一全国的大计。诸葛亮向三顾茅庐的刘备认真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从战略着眼制定了隆中决策,这就是著名的《草庐对》。话虽只有三百多字,但有对魏、蜀、吴的力量估计,也有统一全国的方针、措施。他最后还肯定地说,只要按提出的决策行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他的主张说得刘备钦佩备至。在刘备的卑词厚礼相邀之下,诸葛亮感于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览英雄,忠贤若渴”,便跟随了他出了山。从此,他们“感通君臣分,义激鱼水契”。诸葛亮一刻也没有忘却自己的责任,为实现隆中决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世人一致称誉他是“汉室栋柱”、“治世良材”。诸葛亮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成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世人景仰,古隆中也因他而闻名于世。 好了,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古隆中风景区了,请大家随我一起到景区里参观。 古隆中牌坊 大家请看,在我们眼前的这座石牌坊就是古隆中的第一个景点,它是在清朝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为湖北提督陈文炳负责修建,作为古隆中风景区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在正面大门上刻的是“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石柱上雕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和诸葛亮业济两朝的赤胆忠心,两边小门上雕刻着诸葛亮的名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表明了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虽过着平淡的生活,却胸怀远大的志向。现在请大家看一下石牌坊的背面,上方有五个大字“三代下一人”,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诸葛亮是夏、商、周三代以后最高尚、最伟大的人,没有其他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两边柱子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句诗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 小虹桥 过了石牌坊,穿行躬耕田,就到小虹桥了。清代王铽在《隆中十咏》中,写到小桥说:“有人睹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这座小桥还有一段趣史。据说,刘备二顾茅庐时,在桥旁遇见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一看老人衣着狐裘,谈吐不凡,曾误以为诸葛亮,闹了一场误会。从此,小虹桥也和隆中一样著名于世了。桥为石拱,青石板面。桥下流水清澈,淙淙有声。当你漫步桥上,独自徘徊,不由得你不思索刘备那种“求才若渴”的精神。 武侯祠 绕过牌坊,拾级而上,便是武侯祠。现存武侯祠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建,共分四层院,一层高一层。正殿有诸葛亮的塑像,陈列有铜鼓及其他石刻文物等。两侧设有配殿,西配殿名“三义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像。殿前庭院中有一桂花树,据说为明末时植,每年盛花季节清香扑鼻。中设庭院。祠内所陈列的文物中,有一面同治年间在广西出土的铜战鼓。相传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时用过的战鼓。 武侯祠外古树参天,松柏滴翠,祠内庭院错落,淡雅幽静。武侯祠大厅的木匾上雕刻着董必武“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的题词。正厅、西厅、后厅分别陈列着“诸葛亮生平简介”,后厅里还存放着一尊诸葛武侯塑像,是人们凭吊祭祀的地方。 诸葛亮逝世后,老百姓对他十分思念,因为诸葛亮不仅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更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代勤政廉洁的名相。因而,凡是他到过的地方,纷纷为他立庙,各地的武侯祠多得数不胜数。目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武侯祠就有七座。然而纪念地太多,就难以分辨真假。从古到今,为谁是诸葛亮正宗纪念地而发生过不少争执。其中尤以湖北襄阳古隆中和河南南阳卧龙岗两地的武侯祠谁为“正宗”之争最为有名。 两地的武侯祠,历史悠久。隆中的建于晋代,保留着古朴的风貌;南阳的建于唐代,更显得宏大堂皇;两地都以诸葛亮的躬耕地自居,为武侯祠的正宗而争。为此,还打过不少笔墨官司。 “隆中派”以《隆中对》之“隆中”为证,“南阳派”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为证,争得不亦乐乎。直到清代咸丰年间,襄阳人顾嘉衡出任南阳做知府,可要处事公平,不能向着家乡,将武侯祠的正宗桂冠判给襄阳,否则叫他这个知府坐不稳。襄阳人认为,既然是家乡人到南阳为官,一定要为家乡人伸张正义,将古隆中的武侯祠判为正宗,否则不要他回家乡。两边互不相让,要等顾知府表态。顾嘉衡听了双方的意见,没有立即表态,请大家下堂休息,说是第二天再判。第二天一早,双方又来到府衙,等顾知府的评判,只见顾嘉衡拿出文房四宝,提笔写了一幅对联: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此联一出,双方心服口服,都佩服顾知府的才智,从此这场争论才告一段落。 那么,诸葛亮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呢?只要了解当时的历史地理知识,就不难辨别。隆中在汉时属南阳郡所管辖,于是诸葛亮便称自己“躬耕于南阳”。明代以后,隆中才划归襄阳,而襄阳、南阳又分属湖北、河南两省,因此才有了以上的争论。事实上,诸葛亮的躬耕之地只有一处,那就是古隆中。

武侯词是隆中的主要建筑,睹物言情,赵孟若在《书汉丞相诸葛武侯传后》诗中“万古君臣一鱼水,死生不变见英雄”的句子,确切地说明了诸葛亮和刘备的良好关系。诸葛亮自公元220xx年离开隆中,次年即一举促成了孙(权)刘(备)联盟,他在“羽扇纶巾谈笑间”,使得曹操的强大水军“樯橹灰飞烟灭”。从而赢得了著名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取得荆州四郡,整顿赋税,充实军备。公元220xx年,盘据益州(四川)的刘湾派法正迎接刘备入蜀,共同抵御曹军。诸葛亮则从荆州率领张飞、赵云溯江而上,与刘备会师成都。此后,刘备自领益州牧,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事,总揽军政。 刘备据有荆、益,初步实现了隆中决策的战略布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奠定了鼎足之势。在这短短的七年之中,诸葛亮运筹帷幄,竟然使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有了一块不小的根据地。 后来,荆州失陷,刘备领兵出三峡,进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东),舍舟登陆,“树栅连营七百里”,兵力分散,遭到吴的沉重打击,刘备一败涂地。清退到白帝城(今四川奉节)时,已经病危。临终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虽是一番真心话,而诸葛亮那“勤勤陈说扶汉室,慷慨感义许驱驰”的初衷,却始终不变。 公元220xx年,刘禅继位,诸葛亮以丞相辅政,封武乡侯,开始治事,又领益州牧,政事不分大小都由他决定。他“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放危难之秋”。而他尽力辅佐刘禅,一直到自己停止了呼吸,体现出一位伟大政治家的高风亮节。 公元220xx年,以汉中为大本营,诸葛亮亲自率师10万出征,北伐曹魏,谋求蜀汉的统一。临行前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出师表》,希望刘禅发奋图强的一片苦衷,至今读来仍能使人“寒涕垂”。 在北伐曹魏期间,他已是统帅,遇有用人不当,贻误军机,他就弓;咎自责,以谢国人。他在挥泪斩了“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马谡以后,恳切上书,承担全部责任,表明自己是“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是“授任无方”,以致“恤事多阁”,自请降级三等,以示惩戒,还颁发《劝将士勤攻己阙教》,要求部下勤於批评,随时指出他的缺点错误。公元234年8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死在陕西五丈原郭氏坞(在今岐山县西南),终年54岁,葬於定军山。“出师未捷身先死”,蜀汉军队不得不撤回汉中。目空一切的司马懿在巡视了诸葛亮所布置的阵地后,也不得不叹服他是“天下奇才也!” 诸葛亮在从政方面,是以国为重,毫无利己之心。刘备托孤时,刘禅才17岁,他悉心辅助刘禅,常劝他不要“塞忠谏之路”,如果“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家之害也。”他希望刘禅注意做到“纳言之政”。说是“为政之道,务於多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万物当其目,众音住其耳。”否则举国“惟争一人”,后果不堪设想。而他自己“任重才轻,故多阙漏”,需要广开言路,鼓励人们多提不同意见。而且他不许亲人干预政治。所以,他“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诸葛亮在生活上也很俭朴。死后,的确做到了不使自己“内有徐帛、外有赢财”。他在上表刘禅时曾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徐饶。”诸葛亮以身许国,说到做到,在中国历史上确是难得的可贵。诸葛亮无论从政、治军都堪称千古奇才,道德又清高,故很早就受到人们的崇敬。西晋时,镇南将军刘弘到了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其阎。”在宋代以前,隆中就建起了供人们祭祀的祠堂。到了明代,分封在襄阳的襄简王未见淑,看中了隆中这卧龙伏凤的绝好风水,竟攫为自己的墓地,使诸葛亮故宅的建筑俱毁无遗。现在的武侯词,是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的,砖木结构,飞檐叠瓦,前后三进,中设庭院。 1958年正殿经过修缮,至今保护得很好。殿内正中悬挂的“汉武侯像”拓片,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雕刻。后殿供奉着诸葛亮的塑像,真是“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三顾堂 武侯神祠的右下首,便是三顾堂,顾名思义就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茅庐”而修建的。据说刘备三顾茅庐时在这里拴过马。后人依此建一四合院,名三顾堂。堂内陈列有岳飞手书的《出师表》。 三顾堂内有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门前的三棵古柏,相传是刘、关、张挂马的。原材自然早已死了,现存的为后人所栽,当无可置疑。 唐代冯志韵草庐诗说:“卧龙人去远,此地尚名冈。身应营星陨,心期国祥长。老臣犹有像,炎汉已无光。所幸遗民在,凭君一劝耕。”他写诗的时候,草庐当还完好,而今草庐已无故迹可寻,留下的只有一个隆起的巨大山包。山包前那个由后人建造的六角形庐亭,覆盖红、绿、黄三色琉璃瓦,多少弥补了当年草庐的情趣。 踏进大门,一股花香扑面而来,院内花木清幽。两旁廊壁上砌嵌着数十块石碑,分别刻有隆中全景图、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还刻有一些古人诗词,以示孔明一生功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