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7 19:42:02 页码:9
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作文(8篇)
2022-12-27 19:42:02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无论是朝代的更迭,还是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二百多年的历史里充斥着各种斗争。为了权利、为了欲望,可能还有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战斗着。每次看到这些文字描述,脑海里总是充满了各种朝堂上谩骂、答辩的场景,以及战场上打斗、厮杀的画面,烦躁、吵闹,好像耳朵边有两个放着摇滚乐的音响,一刻不得安宁。

终究,自朱重八开始,奋战了二百七十多年的明朝在悲壮的音乐中落幕了。那些我难得还记得的名字:王守仁、张居正、严嵩、徐阶、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魏忠贤、杨涟、顾宪成、李成梁……无论是名垂青史还是遗臭万年,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可怜人,在那个朝代,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也不会更好了;同时,他们也都是成功的,起码,他们按照了自己的意愿努力活了一世,无悔。

不知是看历史的原因,还是先前被人影响的原因,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觉得自己很悲观,盲目乐观的我不知道何时被悲观侵蚀了,或许是对世界了解的越来越多吧。小孩子总是很乐观的,因为未知不仅产生恐惧,也带来希望和光明。而成人世界,我们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对结果自然也预知的更多,悲观自然产生。

之前不太懂历史悲观主义是什么意思,现在渐渐有些理解了。历史看多了,就发现人类社会的本质没有改变,无论是明朝、清朝、民国还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内核没有变,依然是为了权利,为了欲望,为了生存在斗争,而所有内核还和千百年前如出一辙,变来变去的只是外壳。读后感·就好像每次看漫威大片一样,英雄在变,技术在变,武器在变,但是战争双方群战的时候,看那阵势和武器本质,跟几千年前打仗的样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二百多年的明朝,怎么到崇祯那里就亡啦?答:气数已尽。看书的时候我经常想到《三体》里的场景,现在看来,那也是对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社会气数已尽之后的描述,一切皆有可能。

历史揭开了太多血淋淋的真相,很残忍,很没意思,很悲观。不过反过来一想,结局也就那样了,按自己的意愿好好活吧。

【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为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在书中看到的一句话,鉴于我最近脾气有点大,这话算是直戳内心了。

有关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由汉人所统治的封建制的国家,明朝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国家。我曾有幸去了北京,参观了那里埋葬着明代13位皇帝陵墓的著名的十三陵。在那儿,不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都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别样的气息。朱元璋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乞丐成为了一位名垂千古的皇帝,而朱棣则从一位四太子做到了皇帝,并且完善了政治制度,发展了经济,开拓了疆域,迁都至北京,编修了《永乐大典》,还曾派遣郑和下西洋,他们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魄,令人们难以忘记。

古人云:“文史不分家。”有了历史实物就应有文献记载。老师寒假让我们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中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会更让我们深入地了解这段历史。

读完了整本书,其中有几个故事和人物,让我觉得值得思考再三。

在古代,除了帝王外,有几个官吏走马上任时,全城的百姓特地放假,来迎接他的到来。这已经是屈指可数了。但明朝,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位清官——海瑞。我喜欢海瑞,不是因为其才能远高于众人,而是他有着那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执法精神。海瑞在临终前,别人曾问他有什么遗言,海瑞说的是欠了户部5钱柴火钱。

这种精神在古往今来的社会中是少之又少的,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多赚,就多赚。如果欠别人钱,能赖就赖。而这有可能就是海瑞受民爱戴的原因之一吧。我喜欢海瑞,更是因为他那种敢于进谏的勇气。他对执法者的不满和愚昧,表现得十分尽致,无话不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不受到皇帝的重用,和多次入狱的原因。

还有,我认为这本书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就是中日两国的战斗,中日两国从历史上来看就有很多的利益纠纷。远至遣唐使近至钓鱼岛,中日双方的对决总是那么的激烈。尤其是几次的战争,那就是史家之绝啊!虽然从激烈程度上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上一筹。但在明朝的那段打击倭寇的历史同样的悲壮与激烈。打击倭寇最厉害的要数戚继光,而一个天才,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则次之。凭借几位抗日英雄的智慧,最终将日本赶出了中国。

明朝,是一个昏庸的年代,明朝也是一段英雄辈出的年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在今朝啊!

有关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三

历史和人生一样,往往充满了遗憾。在昏暗的灯光下,在宁静的时光中,我似乎看到你孤单而又瘦削的身影一步步走来。张居正,回首相望你的人生片段,让我感受你的灵魂。

翻开大明王朝的历史,你所带来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你以少年天才的身份进入官场。你亲眼目睹了官场上为权力争夺的腐败现象。由此你逐渐变得更加睿智,冷静。最终在残酷的斗争中不但保全了自我,并且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梦想。你当上了内阁首辅,但你并不为之雀跃欣喜。因为你眼前的王朝,只是一副被掏干挖尽的皮囊。朝政的腐败、百姓的流离失所、国库的空虚,让你有了救国的决心。于是你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改革大业。错综复杂的政治舞台上,应对守旧派的重重阻挠,你力挽狂澜,不惜一切代价的让国家有一番新正之气。最终也因你的改革,让国家本衰竭的命运一度出现中兴之气。

教育。应对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你不仅仅在情感上充当了他的父亲,更重要的是你担当了他的教师。你一生呕心沥血的两件事:一是改革,二就是对小皇帝的教育。你用你的肩膀,为十岁的他撑起了一片天,一个国家。可你又怎能想到,你为他成长所培育的大树。在他心里,却留下阵阵阴影……

抉择。当改革轰轰烈烈的施展开来,当国家好不容易走上正轨时,有一个巨大的磨难走向了你。你的父亲去世了,那一刻,你泪流满面。很难想象,为了朝政与抱负,你十九年从未回家看过父亲。更多的愧疚,思念,仅有在你心里更显凄凉。而更大的磨难,是你要放弃朝堂,回乡为父守孝。在梦想和道德中,你面临抉择。改革大计还未完全实施,你又怎能离开?在满朝官员的弹劾和非议中,你超越了世俗,超越了那个时代,在亲情和梦想的抉择之中,你毅然向着梦想前进。

破灭。在你任宰相的第十年,你倒在了病榻之上。而你亲手教育的学生万历皇帝,却暴风雨般,毁了你毕生改革的期望。他对你进行打击报复,让你的家人流离失所。你一生为之呕心沥血的两件事啊,最终却成为了矛盾体啊!历史带来了阵阵荒凉……

身后名。《明朝那些事》里这么评价你“一个天才,生于纷繁复杂之乱世,身负绝学,以一介草民闯荡二十余年,终成大器。”对于我来说,你是一位孤独的英雄,你的卓越成就是无人能比拟的。但同时,你也留下了巨大的遗憾。对整个大明王朝,你的改革减慢了王朝的灭亡。当你离去,当你的改革被废除,当清太祖努尔哈赤打来时,人们不禁惶恐,不禁痛哭流涕,可世间再无张居正!就像《风雨张居正》里面所说“有的人死了,但你还活着。”你用你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梦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纵使时光飞逝,可对于历史来说,你永远不会消逝。你的一身正气,你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决心,永远沉淀在了历史中。你是大明王朝最醒目的标志。你与历史共前进。

有关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四

我一直都很喜欢中国历史,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想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能延续至今,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原因吧。于是,我翻开了《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这个争议不休的朝代,有人说,它是昏君辈出的年代;也有人说,它是辉煌灿烂的朝代。而我,对于这个最后一个汉族实现大一统的王朝来说,只能称“大明!

从朱元璋白手起家,消灭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打下天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而亡,几百年的风云变幻,涌现出了无数的英雄人物与明君昏君,照射了一个时代的兴盛与衰败。

明成祖朱棣在国力强盛时期,派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本来的目的是去查找建文帝朱允炆,但出乎意料,虽然找朱允炆的事情落空了,但是大明国威早已让亚洲甚至欧非都敬佩不已,奉大明王朝,也让郑和这个名字响彻世界。康有为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这不就是代表了明王朝最强盛时期的表现吗?

戚家军作为明朝时期的抗倭机器,其领导人与开创者戚继光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不慕荣利,自主组件军队,训练军队,在东南沿海打击已经几百年的日本倭寇,百战无不大捷,称他为民族英雄毫不为过。

明王朝是少有的几个真正大权不在皇帝手里的王朝,像后期的嘉靖皇帝,以及万历皇帝,他们不理政务,那又是什么让这个风雨飘摇的王朝重现曙光呢?是大臣,是伟大的政治家,靠这些人来维持大明王朝的寿命。若要给这些人排个名,那么,第一肯定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最有理想的高官——张居正。他如一颗明星照耀着这片神州大陆,让已近秋末的明朝重现生机。他立志将万历皇帝培养成秦始皇,汉武帝那样的人,立志将大明王朝走向繁荣昌盛,在他的领导下,推行了一条鞭法等许多改革,让这个王朝立足了脚跟。

明朝还有许许多多令人生畏,动人心弦的故事与人物,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我只想说,不管是崇祯想努力改变亡国之君的称呼,或是严嵩想包住自己的地位,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无论什么样的时代,总会有无数的风云人物涌现,或是奸臣,或是英雄,或是皇帝,或是……。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有关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五

朱元璋废除的是宰相制度,而不是宰相制度,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最根本的原因是加强中央集权。

宰相和宰相是

一样的,丞相是正式的官职,而宰相只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像丞相、尚书令、参知政事、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都可称宰相。

丞相制度的由来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革官制,在中央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掌管行政大权,为百官之首,太尉掌军,而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形成了三权分立的局面。

秦朝也是丞相制度的开始,自秦以后,皆以丞相为百官之首,掌管行政。但是丞相这一职位权力太大,稍有不慎便会超出皇帝控制。因此,历朝历代都想方设法削弱丞相的权力。

丞相制度的取消

明朝建立初期,丞相这一职位由第一功臣李善长担任。后来,因为刘基与李善长的争斗,双方开始挑选代言人的角色。李善长挑选的人叫胡惟庸。

胡惟庸没有辜负李善长的厚望,在胡惟庸的努力下,刘基卷铺盖回了老家,刘基留下的势力也被打压一空,胡惟庸成为了胜利者。

此时的胡惟庸志得意满,认为自己功高盖世,朱元璋也不过如此。胡惟庸为了以防万一,开始大肆结交朝臣,不管有关系还是没关系的他都要跟你攀上关系,让你进入他的集体,成为他们的一分子。

在他看来,这叫法不责众,他也认为朱元璋会不了了之。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敢动属于他的权力的人,都是敌人,都该死。

紧接着,朱元璋举起了屠刀,不仅斩了胡惟庸和他的同党们,还斩向了丞相这一流传上千年的制度。他认为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凭什么还要有人指指点点,分一杯羹。自此,丞相这一制度消失在历史中。

丞相制度的优缺点

优点

毋庸置疑,丞相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分割一部分皇帝的权力,这部分权力称为相权。使得皇权和相权维持一个平衡,是任何一个王朝都必须做到的,反之很容易出现动乱。

缺点

优点与缺点是相对的。丞相制度的最大缺点在于,一旦臣强主弱,就会有很大的机会发生改朝换代的事情,例如曹操家族和司马懿家族。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初衷是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其后世子孙没有他那样的精力来应对朝堂上的局面。于是,内阁应运而生,内阁拥有丞相的全部权力甚至犹有过之,这却是朱元璋没有料到的了。

有关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六

我本身是个不怎么喜欢历史的人,我不喜欢那些零碎的年代,难记的名字和影响,但当我翻来《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主要讲了“靖难之役”后的事情。靖难之役后,朱棣做了皇帝开始了他辉煌的一声,使大明变成了一个富强的帝国,一个伫立在世界民族之巅的庞然大物。里面的人物,有忠臣,有小人,有帝王,有平民,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这不只是书中描写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有肉有血,栩栩如生的人,就像他真的在我眼前浮现。有朱棣的残忍毒辣有朱高炽的忠厚老实。

既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又有南下讨平安南的伟烈。明朝经历了朱棣的造反,社会的稳定,“仁宣之治”后的动荡。这些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朱祁镇,他在土木堡被敌军也先活捉,后被喜宁陷害。经历了蒙古大漠的风沙,险死屠刀之下,被喜宁的诡计算计,他被当做傀儡,用来向大明要赎金,前前后后经历了九死一生,却还是坚强的活着。后来虽然被救回来,却被他的弟弟朱祁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让他回来了以后就处于被囚禁的地位。但他却很满足,他带着急促的步伐向南宫走去,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的夫人看不清来人,因为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她已经哭瞎了自己的眼睛,当一切浮华散尽的时候,她还会在这儿等着他,此情可流转,千载永不渝。

朱祁镇这一生,从御驾亲征的威风到被俘,被亲人抛弃的落魄,再到复位时的感慨。一切就像是没有发生一样,似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其中的辛酸,又那是常人可以体会的?由于父亲朱瞻基的早亡,年仅九岁的他便登上这个宝座。说起朱祁镇,也许有点人会对他恨之入骨,但我认为他虽不是一个明君,却是一个好人。

另一个真正让我佩服的人是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当他保卫京城的时候,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我仿佛看到了他挺骄的背影,不屈的脊骨和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一幕幕的画面在我眼前回放。

历史不是残台断瓦,不是古庙荒冢,也不是发黄的书卷,而是挂在人心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透历史长河,吸取教训。历史不是你想的那么枯燥,历史原来真的很精彩。

有关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七

那是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怀 由于明朝

那是一段尘封千年的荣耀 源自明朝

那是一颗继往开来的雄心 向往明朝

或许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人统治的王朝吧 注定它成为一个不平凡的王朝

不知何时 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

这本书讲述了从朱元璋出生 造反 登基…到最能闹的明武宗……直至天启 崇祯的衰落 大明灭亡……虽然只有800页 却完全包括了明朝历史……它所讲的 不只是光秃秃的历史 还有很多东西 它们叫权力 希望 痛苦 愤怒 忧郁 邪恶 残暴 软弱 正义 刚强 气节 妥协 善良 忠诚 孤独 忍耐 忠诚…… 充满了大臣的皇权的竞争 奸臣阴险的诡计 士兵血光冲天的打杀 忠诚志士保卫国家的热血 ……而且 当年明月运用了很浅显的幽默的语言 深入浅出 诙谐幽默,确实是本很棒的书…(我不是给它做广告)

读完这本书 历经朱元璋的艰辛 明朝鼎盛时的强大 直至最后衰亡 形成很大的落差 忽然觉得 历史似乎都是以悲剧结束的…即使你再怎么强大 再怎么荣耀 最终还是个悲剧 正如史书中的一个人 几十页甚至几页纸 相当于他的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前几页你还很猛 或许到了下一页你就很怂了……落差比较大 造成内心恐慌……一个王朝也是如此……

很多人问 为什么看历史 很多人回答 以史为鉴

no no no 以史为鉴 应该行不通 因为时间在流逝 世上每一件事的发生 都有它的理由所在 而且 世上绝不会发生有着同种理由的一模一样的事件…一切都在变 技术 衣服 饮食 住宿 都在变幻 唯一不变的 是历史 该死的还是要死 该被杀的还是被杀 岳飞要死 严嵩要被杀 即使再过一千年也是一样……所以 读史是要超越历史 我们都无法超越 因为我们有我们的弱点和欲望…… 当然 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 那叫做圣人 孔子 朱熹 王守仁…???

历史终究使历史 是无法变更的故事……

然而 我们依旧活着 就得睁开眼 去看明天的朝阳

要坚信 你是个勇敢的人 你还活着 既然活着 就努力向前吧!

有关明朝学书的心得体会和感想八

从6月底开始读这本书,到现在整整两个月,阅读近69个小时。

知乎上有一句话:也许你看不完一遍明史,但你却能读好几遍明朝那些事。

确实,本套书有七本,很长,但读起来很愉快,至少前六本是的。

那么,读完了有什么感受?嗯...在读这本书时,是以欢笑开端,以沉思结束的。

明朝的二百余年就在69个小时里匆匆而过,应该还是留下了点印象的。

比如说...淮右布衣朱元璋,阴险冷血陈友谅,七下西洋马三保(郑和),穷游天下徐霞客,裸奔装疯唐伯虎,知行合一王阳明,缺心眼子朱厚照,第一奸臣严惟中(严嵩),抗倭英雄戚继光,第一幕僚徐文长,本草纲目李时珍,世间再无张居正....

太多太多能让人感慨钦佩、愤怒唾骂的人,上面列举的人里,我刻意忽略了明朝后期,也许是我不喜欢悲剧。

但是历史注定就是悲剧的,所以用作者的话讲,读史读多了,容易悲观。

在读这本书的两个月的过程中,我就一直在想,作者会怎样结尾,会怎样写一个朝代的谢幕,读到最后发现,关于落幕他一带而过,却以徐霞客的故事做了总结: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之前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还历历在目,读到这句话时,突然就安静了。

到底什么是成功?是攻城略地建功立业?是连中三元位极人臣?还是为了理想,穷游天下死在途中?

我不知道,也许确实是按照作者所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过完这一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