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19:27:32 页码:9
2023年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实用15篇)
2023-11-14 19:27:32    小编:ZTFB

撰写心得体会是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总结能力的有效方法。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先回想整个过程,并分析自己的收获和不足。这篇心得体会是作者对过去一段时间学习和工作的总结,感人而真实。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一

10月8日开始的广西之旅,是我港又一次组织人员对中国西南门户的两个重要港口进行考察学习,可谓用心良苦,用意深远。这既是一次学习人家之长的“充电”之旅,又是一次解除思想束缚的“破冰”之旅,查找差距和不足的警醒之旅,树立赶超雄心的“励志”之旅。廖廖数日,收获颇丰,让我的心灵有一次远行,深感不虚此行。现将考察心得汇总如下:

一、钦州港特点:

1、发展迅速。钦州港于1992年8月动工建设,1994年1月简易投产,1997年6月,钦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据该港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钦州港正处在大力扩建阶段,xx年计划投资26亿用于开发建设新港区。从筹建到一类开放口岸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可见钦州港发展之迅速。令人称奇的是,钦州港2座21层的保税港区办公大楼从动工到建成用时207天,堪称神速。

2、货种齐全。钦州港主要开展内贸业务,货种包括铁矿石、煤炭、原油以及锰矿等有色金属,较之我港的木片、白糖等货种,生产利润倍增。同时,钦州港集装箱业务发展迅速,xx年吞吐量达到了1200万teu。

3、资源丰富。钦州港三面环陆,南部向海,港池隐蔽宽阔,避风条件良好,航道水深,可挖性好,潮差大,回淤少,腹地广,属天然良港。有86公里长的码头岸线,其中深水岸线54公里,钦州港港池水深在退潮时为15.1m,最大可靠泊10万吨级货船。另外,钦州港拥有50万平方米的堆场,备有xx万吨的原油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创造了条件。

4、管理规范。在进入该港考察时,我司的随行车辆经过了重重的关口,并且该港的保税港区有海关人员参与联检工作,各个关口均由部队人员把守,纪律严明,管理规范,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5、设备先进。随着钦州保税港区大榄坪作业区的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投入使用,钦州港已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集装箱码头设施最先进、通关作业最便捷的港口。此次进入钦州港口作业区,该港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今年新购入的3台价值4100万元的大型作业设备等。

二、防城港特点:

1、港口大型化。防城港共41个泊位,其中万吨以上的泊位有26个,最大可靠泊26万吨级船舶,是个大型货运港口。该港口共有员工10000多人,其中正编的3000多人,该港口主要是外贸业务,还是全国最大的硫磺集散地。

2、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该港工作人员带领我司人员参观港口时介绍,目前该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只需几个人员即可完成大型机械设备的远程操作,装满一节载重6吨的火车车厢仅用45秒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大海粮油是一家大型食用油生产基地,集进口、加工、制作、销售一条龙;泛洋矿业主要负责防城港内的矿业加工和销售,港口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临港工业的快速腾飞,而临港工业又促进了港口业务的提升。

4、港口资源丰富。辖区内港口、海洋、矿石、旅游、农林资源丰富;海洋方面,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海域,是中国沿海最干净的海域之一,海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国;矿产方面,拥有丰富的锰、钛、锡、铝、锌等矿产资源,且矿藏品种多,品位高,矿点遍布全境。

5、临港物流。防城港市水路、陆路交通发达,发展临港物流产业,将会带动防城港市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资;将会带动防城港市机械、包装、加工、电子、信息、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加快港口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

三、以港兴市。

在这次考察的过程中,我感到他们重点做足了四篇文章:一是做足了港口开发文章。他们都能充分利用本地难得的深水岸线资源,矢志打造大港口,在他们多年不懈努力下,一个个世界级港口正在“崛起”。

二是做足了特色旅游文章。他们利用腹地的桂林,阳朔等国际旅游胜地,还利用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或挖掘当地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业。

三是做足了城市经营文章。南部城市素以粗犷著称,但此次考察,大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无论是防城市区、钦州市区、还是桂林青秀区,规划起点之高、建筑之美、管理之严,令人咋舌。

四是做足了载体建设文章,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的理念,这些地方一个个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钦州打造了我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并正在发展石化、造纸、电子、能源、粮油、冶金、物流等临港产业集群。扬自身优势、拓发展新路已成这些地方一道靓丽风景。

广西之行既开阔了眼见,又看到了差距,更认识到了不足。差距不可怕,看不到差距才是可怕的。“宏图展望心潮涨,争分夺秒竞上游”。我相信,只要全港上下尽心竭力,,团结一心,奋蹄扬鞭,我们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二

为学习沿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推动我区“商贸物流兴区,新型工业强区,统筹城乡富民”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12月5日-9日期间,区委书记郑蓉率开发区、发改局、商务局、经信局等部门负责人一行十余人,赴重庆、**、上海、**学习考察港口经济发展经验。这次学习考察行程安排紧凑,所到之处,亲眼目睹了当地经济社会特别是港口经济的迅猛发展,切身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边学习、边思考、边交流,触动很大、收获很大。

此次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地都把港口经济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思路宽、定位高、气魄大、工作实,呈现出建设大港口、集聚大产业、实现大发展的宏大格局,发展态势迅猛。总结四地的经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定位,大手笔推进港口开发建设一是明确港口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四地从城市整体、长远发展战略高度,定位港口发展,把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把港口功能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强调以港兴市、港城联动,并据此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立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港口发展站在城市发展的制高点上。二是确立具体的港口功能定位。四地都提出跳出地域限制,定位港口发展的功能目标,迎接机遇和挑战。如洋山港,借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定位为代表中国参与东北亚国际航运竞争,建设世界第一大港。三是大手笔、高强度推动港口开发建设。四地港口面对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在超前谋划的基础上,高强度投入,打造港口发展强大的物质平台和基础支撑。这方面,**新港建设堪称大手笔,“十二五”期间概算总投资176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17亿元,以26个港区建设为基础,重点规划建设两大集装箱港区、1个新港商务区、5座临港新城、12个临港产业园区,目标是打造成为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临港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国际港、枢纽港。

(二)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权在核心企业培育方面,四地的共同做法是:通过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组建港口集团,做大做强这一核心企业,打造政府控制的港口开发运营实体。借助港口集团这一平台,充分体现和落实政府对港口发展的战略意图,把握发展方向。在港口核心功能培育方面,四地不约而同地都把集装箱码头建设作为港口开发的重中之重,从港口规划、合作伙伴、要素投入、腹地及市场开拓、陆域配套发展等方面谋划布局,竞相发展集装箱泊位,营造港口核心竞争力。

强化企业创新,招商引智,着力引进科技型、创新型团队;

提升土地利用效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腾笼换鸟,盘活产业用地;

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

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746亿元,同比增长21.2%;

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同比增长78.1%;

出口总额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

(四)构筑发达的集疏运网络,拓展腹地和市场空间四地港口都十分注重规划建设方便、快捷、高效的集疏运网络和综合服务体系,加强与经济腹地互动合作,在重点货源生成地设立办事机构,通过与当地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吸纳腹地更多的中转货源。各地还着力打造集装卸仓储、加工分拨、配送联运、商贸信息、金融结算于一体的港口物流平台,增大物资流、商贸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货物进出提供“一站式”“**关”服务,利用便捷的**增强港口对腹地货源的集聚力。如重庆保税港区,地处内陆,码头紧邻机场,依托内河港,可实现水空、水陆多式联运,形成“水港+空港”的保税港区新模式。同时可借助保税港区功能延伸,通过兰**、兰新铁路至阿拉山口,实现与欧亚各国的无缝连接和贸易往来,有利于探索在内陆保税港区开展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业务的新模式。

(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造快速发展的环境条件四地都有很强的以加快港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以提**口等级水平强化城市地位和作用的意识。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配套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措施,主要包括财税和一些政策性收费等方面的优惠,岸线、用地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优先保证,全力支持港口、道路、临港产业、综合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功能的提升,迅速形成了一批临港型主导产业,港口经济成为当地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在出台地方扶持政策的同时,各地都千方百计地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以期构筑港口经济发展更诱人的空间。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看到了四地在港口经济发展方面的大手笔、大动作,也在比较中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增强了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四地的诸多举措和做法,各有特色,值得我们仔细消化,学习借鉴。

(一)全面提升港口经济发展理念势在必行一要坚持港城一体理念。我们看到,四地都把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加快港口发展带动整个城市发展,成效非常明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我区来看,已经到了以港口带动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时机,大力推进港城一体化发展,利用港口集聚效应,形成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二要坚持区域互动理念。要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持之以恒,营造和强化比较优势,通过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发展自己,服务大局。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面广泛融入成**,促进我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区域整合发展。三要坚持以快争胜理念。**作为后发城市,自身实力不强,如果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会面临错失发展良机的危险。为此,必须果断行动,超前谋划,抢抓发展机遇,加速推进港口经济发展。

(二)全面发挥港口综合效应至关重要港口拉动多种产业发展、带动大量就业、促进城市全面繁荣的综合效应至关重要。当前,我们必须迅速将港口优势转化为临港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城市综合发展优势。为此,要加大力度,有力推进相关工作:一要合理规划港口临近陆域空间,布局与港口功能紧密衔接、互动发展的临港工业区、物流园区、保税仓储区、出口加工区等产业板块,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充分衔接,出台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二要突出重点,加快特色临港产业发展。临港工业,主攻机械、化工、食品和新材料等产业。港口物流,狠抓集装箱物流,同时巩固散货物流优势。涉港服务业,大力发展货代、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等。建设依托临港工业和物流,以及与城市发展共生的综合性商贸中心。三要着力招大引强,瞄准大集团、大企业,狠抓大项目引进建设,瞄准一流目标一步到位,真正起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并在合作中加快学习、培养人才、壮大自己。

(三)启动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刻不容缓一要及早科学规划临港产业园区,明确园区产业布局和要素配置等问题。本着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聘请专业研究机构参与项目论证和前期工作,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制定临港产业园区近期建设方案和远期发展规划。二要积极向市上争取该项目由我区具体负责实施,整合全市港口经济发展资源,重点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形成支持项目建设的合力,同时请市上在项目建设投入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三是积极争取该项目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序列,解决用地指标这一阻碍该项目建设的首要难题。四要加快规划园区内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五要抓紧研究制定园区建设相关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制订,向有投资能力和意愿的企业宣示政府发展临港经济的信心和决心,确定项目投资主体,落实相应的实质性支持措施。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三

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创性地开展立法工作,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目前,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74件,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9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12000余件,以宪法为核心、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我国立法工作走过极不平凡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组建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艰巨任务。根据政权建设需要,从1949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我国颁布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开启了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了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此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制定法律、法令130多部。这个时期的立法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个时期立法工作的重点是,恢复和重建国家秩序,实行和推进改革开放。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同时制定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拉开了新时期大规模立法工作的序幕。

1982年,为适应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现行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xx大前,我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宪法部分内容进行4次修改,确认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内容写入宪法,推动了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制定了民法通则、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大批重要法律,为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以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立法工作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经济立法,在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制定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修订刑法,形成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修改刑事诉讼法,完善刑事诉讼程序;为规范和监督权力行使,制定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为进一步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制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修改矿产资源法等。

合同。

法、招标投标法等,修改完善“外资三法”和知识产权法律等;为规范立法活动、健全立法制度,制定立法法;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制定行政复议法、高等教育法等,修改工会法、药品管理法等;对刑法、香港基本法有关规定进行解释。经过这个阶段努力,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按照党的xx大、xx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监督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物权法等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及时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集中开展法律清理工作,督促有关方面清理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法律配套法规。到2010年底,在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长期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时代立法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党的xx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进行立法创新实践,立法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呈现出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的新特点,开启了新时代立法工作新篇章。

一是通过《宪法修正案》,健全保证宪法实施的法律制度。在党中央领导下,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共21条,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修改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制定监察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国歌法等,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先后两次作出对部分服刑罪犯特赦的决定,保证宪法有效实施。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立法。制定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等,及时修订刑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其他重大利益。制定民法总则,扎实推进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工作,完善民事制度。制定外商投资法、电子商务法,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推动高质量发展。修改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制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作出有关决定,健全诉讼制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作出有关决定,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疫苗管理法等,修改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制定环境保护税法、船舶吨税法等,修改个人所得税法,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修订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制定消防救援衔条例等,完善国家公职人员法律制度。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弘扬爱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立法。

三是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领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落实改革任务举措需要立新法的,及时推动制定法律或者作出相关决定。适应深化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审议通过22个统筹修改法律的决定,涉及修改法律142件次。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依照法定程序作出27项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授权有关方面暂时调整法律实施或者开展试点工作,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四是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立法组织协调,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主导作用。自2015年起,连续5年提请大会审议重要法律案。建立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共组织起草或提请审议法律案70余件次。出台立法项目征集论证、立法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等工作规范。健全立法专家顾问制度,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明确常委会初审和继续审议的法律草案都及时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已公布近百件次。建立并实施法律案通过前评估制度,使立法更加科学缜密。建立法工委发言人制度,积极宣介立法成就,回应社会关切。

五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积极推动落实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制定备案审查工作规程,建立全国统一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实行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审查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开展审查研究,通过与制定机关沟通、提出书面研究意见等方式,加大监督纠正力度,推动相关问题妥善解决。2017年、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听取审议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并推动实现常态化。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传承和发扬我国立法工作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立法路子,仅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完善。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立法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最根本、最关键的就在于坚持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才不会脱离中国的国情和现阶段发展实际,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体现。

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法律是实践证明正确的、成熟的、需要长期执行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指针。

三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决定了立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立法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满足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四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立法工作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立法基础,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要求,把握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法律稳定性与实践变动性的关系,妥善处理法律前瞻性与可行性的关系,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五是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我国实行统一分层次的立法体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是必须牢牢坚守的法治底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无论是制定立法规划计划、审议法律案,还是讨论决定重大问题,都自觉以宪法为准绳,严格依照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使每一项立法、每一个决策都符合宪法精神。建立健全宪法监督制度,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工作,坚决纠正违宪违法问题。综合运用制定、修改、废止、解释、清理等多种形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四

自从1999年参加工作,已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15个年头。15年来,我怀抱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成就,现总结如下:

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原则,实现教学内容贴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达到开放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所任教班级学生在校、市、省级征文、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在求职就业、社会交际等能力上有很大提高。

二、潜心教研,积极参与教育教研。敢于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大胆探索,并随时记录下了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得失与反思,不停实践,不断积累。撰写的2篇论文在省评比活动中均获一等奖,4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参与研究省级课题《学科德育在中职教育改革中的实践与创新》立项,并在积极地探索中。

三、承担年轻教师培训工作,努力做到示范引领“传、帮、带”。除了完成自身班级教学任务外,还坚持上公开、示范、观摩课,承担教学经验交流讲座。组织指导语文组年轻教师备课,在教学教研、资料积累、业务进修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不断提高本教研组教师的教学和教研水平。

四、开发编写校本教材。积极参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主编校本教材《社交礼仪》、主编或参编国家级出版社教材《应用文写作》、《礼仪规范教程》,努力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资源。

五、班主任工作有三心:“细心、爱心、耐心”。关爱每一个学生,以一颗饱满的爱心去教育学生,用爱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时刻体会到老师的关爱。班主任工作期间,细心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异常表现,经常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在三心的作用下,我所带过三个班级均被评为校“优秀班级”。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五

为学习我国沿海城市港口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我市“以港兴市、全面跨越”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5月21日至27日,市长梁黎明、副市长虞洁夫率领市咨询委、发改委、港务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口岸办、港务集团等部门和单位领导一行13人,赴天津、青岛、大连三市学习考察港口及临港经济发展经验。行前,梁黎明市长、虞洁夫副市长提出了考察学习的明确要求,参与考察学习的部门和单位对学习交流内容作了充分的准备,以确保这次学习考察顺利进行,取得实效。对我们这次学习考察,三市都非常重视,给予了热情接待和周密安排,天津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黄信国,青岛市常务副市长王书坚、副市长胡绍军,大连市副市长孙广田、副市长邢忠良等三市领导会见了考察组或出席座谈会及陪同考察。学习考察期间,梁黎明市长向三市介绍了舟山经济社会及港口发展的情况,促进了舟山与三市的交流与合作。

这次学习考察,时间短,行程安排紧凑,所到之处,亲眼目睹当地经济社会特别是港口经济的迅猛发展,切身感受三市干部群众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留下了深刻印象,带来了思想上的震撼。这是一次学习经验之旅,是发现自身不足之旅,也是一次振奋精神之旅。同时,通过互相交流,宣传了舟山,宣传了舟山港口发展,增进了舟山与三市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为进一步开展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三市港口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此次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港口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市都把港口发展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核心位置,思路宽、定位高、气魄大、工作实、后劲足,呈现出建设大港口、集聚大产业、实现大发展的宏大格局,态势迅猛,气势逼人。总结三市的经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思路明确规划定位,大手笔推进港口开发建设。

三市以“得港口者得天下”的气魄和“先发展起来就是硬道理”的理念,大思路抓规划,大力度抓投入,大手笔抓项目。一是明确港口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三市从城市整体、长远发展战略高度,定位港口发展,把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把港口功能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强调以港兴市、港城联动,并据此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港口总体规划,层层明确,互动衔接,确立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港口发展站在城市发展的制高点上,大思路定位,大手笔建设,大力度推进。二是确立具体的港口功能定位。三市都提出要跳出地域限制,登高望远,定位港口发展的功能目标,迎接扑面而来的机遇和挑战。如天津港,借助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东风,调整港口发展思路,定位为面向东北亚、辐射中西亚的集装箱枢纽港,中国北方最大的散货主体港,环渤海地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在大连,我们看到大连港抓住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顺应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大势,将港口功能目标定位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六大中心”、“三大基地”和“四大系统”。青岛港,发挥连接渤海与黄海、东海,沟通环渤海区域与长三角地区的有利条件,明确定位为我国沿海区域性中心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能源、原材料运输重要枢纽,建成多功能、现代化的综合性大港,形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三是大手笔、高强度推动港口开发建设。三市港口面对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在超前谋划的基础上,高强度投入,超常规发展,打造港口发展强大的物质平台和基础支撑。这方面,天津港堪称大手笔,投资540亿元建设12个港口项目和22个配套工程,港区总面积由3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正在全面建设的东疆港区,填海造陆面积达33平方公里,同步开挖形成世界最大的人工深水港,布局一流的集装箱泊位和保税物流园区,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港区。青岛港则集中力量,建设总通过能力达1.18亿吨的前湾新港区,其中集装箱泊位数达到28个,并在港区周边陆域建设与港口功能紧密配套、面积达5.7平方公里的临港加工区和物流园区,形成以深水集装箱泊位带动大项目、大工业园、大物流园的发展格局。大连港正在投巨资建设七大核心功能区,其中的大窑湾港区将建设50个深水泊位,总吞吐能力超亿吨,并沿港区建设18平方公里的物流保税园区,大幅提升集装箱泊位能力和竞争力。

(二)大力培育核心企业和核心功能,掌握发展竞争主动权。

三市都非常注重培育实力强大的核心龙头企业和关系港口兴衰的核心功能。在核心企业培育方面。天津、青岛、大连的共同做法是:通过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组建港口集团,做大做强港口集团这一核心企业,打造政府控制的港口开发运营核心实体。借助港口集团这一平台,充分体现和落实政府对港口发展的战略意图,使港口更富活力,奠定港口区域竞争地位和优势,把握发展的控制力和主动权。在考察中我们看到,三个港口的开发建设都是在政府支持下,由港口集团具体实施运作的。如天津港集团,作为港口发展的主体,xx年政企分开组建以来,在市里强力支持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开放合作,滚动发展,成为拥有数百亿资产,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港口企业集团。青岛港集团,在政府扶持和自身努力下,资产由5亿元快速裂变增值到156亿元,拥有一流的集装箱、原油、铁矿、煤炭、散粮等码头,大陆港口规模最大的edt信息中心,全国港口唯一的国家级技术中心,成为雄踞山东半岛、辐射南北两翼的港口企业集团。大连港集团,同样是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快速发展,。现有资产200多亿元,拥有84个现代化专业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52个,并拥有一大批港航基础设施及集疏运物流设施,牢牢掌控着大连港的开发运作,成为东北亚实力雄厚的港口企业。在港口核心功能培育方面。三港不约而同地都把集装箱码头建设作为港口开发的重中之重,从港口规划、合作伙伴、要素投入、腹地及市场开拓、陆域配套发展等方面谋划布局,竞相发展国际影响大、产业辐射广、综合效益好的集装箱泊位,营造港口核心竞争力。这方面,无论是大连大窑湾港区正在建设的绵延数公里的集装箱深水泊位工程,还是青岛港前湾港区三国四方参与的集装箱码头建设宏大场面,还有天津港东疆保税港区大开大合的集装箱泊位开发建设场景,都在告诉我们:三个港口投入巨资、结盟业界巨头,加快扩充集装箱泊位能力,正在抢占新一轮港口发展竞争的先机和主动权。

(三)实行开放发展策略,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

三市港口快速发展,很重要一条就是以完全开放的心态,向全国开放,向世界开放,互利互惠,合作多赢,引入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借助市场力量,加快发展,壮大自己。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三市的做法是:合作对象上,以长远眼光和战略考虑,瞄准世界500强企业,国内外著名码头运行商、航运巨头、大货主,实行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上,通过加快港口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或出让原有码头部分经营权,或组建股份公司合作建设码头,股份构成发展初期限于实力,让合作方控股,实力强大后,实行总体控股;合作内容上,在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更看重引进先进的码头运营管理经验,开拓货源和航线,创新经营机制,快速提升港口等级水平。如大连港引进了新加坡港务集团、马士基、中远、中海、日邮和现代货柜等国内外著名的航运巨头。天津港已与招商局集团、迪拜港口世界公司、神华集团等合作,开发建设新的深水码头。青岛港先后建立中外合资港口企业近20家,引进世界500强企业7家,特别是前湾集装箱港区,由世界第一的丹麦马士基公司、第二位的英国铁行集团、我国最大的航运公司中远集团和青岛港集团“三国四方”战略结盟、强强联手开发经营,打破了此前我国港口多采用两方合作的方式,在国内外港口界引起很大震动,充分展示了开放发展的巨大成效。

(四)综合发挥港口优势,拉动临港大产业发展。

抓住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制造业和重化工业加速向我国沿海地区转移的机会,发挥深水良港优势,积极发展积极发展临港大产业,做大做强临港经济,力争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是三市港口发展的又一成功经验。如青岛市,高度重视发展与港口、海运关联度高的特色经济和相关工业产业,打造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车造船、新材料等四大工业基地,每年全市工业产品集装箱进出量达300多万标箱,约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60%,依托港口布局的四大工业基地去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港口经济和与之互动的工业经济成为支撑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天津市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实现港区、港城联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天津港周围已形成了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临港工业区、物流区等五大功能区,成为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的主战场,培育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汽车及船舶、现代物流、涉港服务业等一批优势产业,港口周边区域成为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同时,天津港正在拉开更宏伟的港口大产业发展格局,东疆港区30平方公里港口带动大产业开发工程正在全面推进建设。大连港在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起实力超群的船舶、机车、重型装备、化工等临港大产业的基础上,已经全面启动长兴岛临港工业基地建设,引进新加坡万邦集团,按港口陆域整体规划开发的新加坡裕廊岛模式将长兴岛建设成为木材、粮食、钢材深加工基地,大型设备组装转运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制造基地,打造港口陆域紧密互动的临港产业岛。

(五)构筑发达的集疏运网络,不断拓展腹地和市场空间。

(一)全面提升港口发展理念势在必行。

通过考察学习,我们深切体会到,发展要领先,首先观念要创新,思路要突破,决策要果断,行动要快。当前国内外港口发展竞争形势表明,思想领先,步步领先,理念落后,处处被动,行动迟缓,未参与竞争就已落败。借鉴三市经验,结合舟山实际,全面提升发展理念,就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以港兴市、全面跨越”发展战略,打破思维定势,大格局思考加快推进舟山港口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看准目标,果断行动,尽快使舟山港口发展进入又快又好的轨道。一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三市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开放的港口,才是有活力的港口,才是充满吸引力的港口,才是充满希望、能够持续快速发展的港口。对舟山来说,同天津、青岛、大连这些原来的部属港、实力强大的百年老港相比,城市规模小、实力不强,港口发展历史短、经验不足,坚持开放发展尤其重要,尤为必要。放开心胸,开放发展,就能登高望远,理出大思路,谋划大手笔,就能带给我们引进世界先进企业、先进水平的机会,带给我们选择最佳合作伙伴的机会,带给我们依靠市场化运作加快发展壮大的机会,也才能在开放中不断比较,寻找不足,自加持续奋进的压力和动力。二要坚持港城一体理念。港城一体化发展代表着当今世界港口发展的一大方向,以港兴城、以城促港,实现港城一体,联动发展,是许多港口城市发展的经验所在。这次考察中我们看到,三市都把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加快港口发展带动整个城市发展,成效非常明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舟山看,经过前阶段的发展,舟山已经到了以港口带动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不失时机,走港城一体化路子,大力推进港城一体化发展,把港口与陆域、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统一发展。要利用港口功能多元化的趋势,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港口范围,借助港城一体化发展的推力,为港口功能拓展提供发展空间,形成港口开发一临港产业发展一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可以说,实施港城一体化是我市港口发展的必然选择。三要坚持陆岛互动理念。舟山是个海岛城市,有优势,也有劣势,港口发展必须扬长避短,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通过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与大陆全方位的对接,实现陆岛互动,借一体化契机,促进舟山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区域整合发展,加快舟山接轨大陆、融入长三角、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步伐。为此,要坚持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持之以恒,营造和强化比较优势,通过陆岛互动,优势互补,发展自己,服务大局。四要坚持以快争胜理念。三市对港口发展,决策思路之果断、行动建设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催人警醒,催人奋进。舟山作为后发城市,以快争胜更有特殊意义。舟山地处激烈竞争的长三角,自身实力又不强,如果不抓住机遇加快港口发展,加快做大做强港口经济,就会面临再失发展良机,核心利益长期边缘化的现实危险。为此,必须不失时机,果断行动,超前谋划,抢抓发展机遇,以争当一流的气概,瞄准目标,盯住不放,加速推进。

(二)全面谋划港口发展定位迫在眉睫。

在当今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拥有强大的港口,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先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三市的经验表明,要建设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港口,在新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高度重视港口发展的布局,在港口功能定位、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谋划和调整,以求优化发展策略和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加快集聚实力。借鉴三市经验,我们认为,科学定位舟山港口功能,必须在宁波一舟山港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突出二大优势,实行分类谋划,推动跨越式发展。(1)突出二大优势。与沿海其他港口比,舟山有两个优势:一是地处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出海口的区位优势。从这次考察和各方面了解的情况看,抛开区域因素,舟山港口的自然条件并不十分突出,和青岛、大连、天津比,只能说各有特点。但有一点是很多港口所不具备并且非常羡慕的,就是舟山处于我国沿海中部和长江交叉口,处于我国海陆交通衔接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腹地最广阔的长三角和长江流域出海口,这是我们谋划港口发展的一个基点,一个能够放大其他优势的有利因素,必须好好把握,充分利用。二是位居长三角地区前茅的港口条件。包括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直通国际航路的航道资源,星罗棋布的锚地资源,潜力丰厚的填海筑港资源,等等。在长三角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2)实行分类谋划:要根据舟山的特点和优势,扬我所长,分类谋划功能定位,并据此对岸线和陆域进行有效规划控制。区域类型上,陆桥相连岛屿,可考虑借鉴大型港口的经验,定位和布局产业链长、效益空间大的港口功能,重点发展集装箱物流、件杂货物流等:独立岛屿,主要布局水水中转为主的大宗散货物流。货种结构上,大宗散货是舟山已经形成的特色,要作为舟山港口发展的门面和架子,作为近中期冲量的主要途径,继续发展,巩固优势;集装箱是国内外港口竞争的聚焦点,含金量高,辐射面广,拉动产业发展乃至城市发展能力强,舟山绝对不能袖手旁观、长期缺席,必须痛下决心,把集装箱作为舟山港口下一步发展的战略和战术重点,尽快谋划底定,实质动作。(3)推动跨越式发展:为了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要按照“以资源换速度、以合作出效益、推动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在开放发展的大旗下,跟国际国内一流的港口运行商、船公司和大货主直接进行对接合作,项目开发建设瞄准一流目标一步到位。在角色定位上,着眼借力发展和长远发展,初期舟山可以当配角,让渡部分利益,在合作中加快学习、培养人才、壮大自己,目的是早日使自己成为项目开发、码头运营、产业辐射、核心利益的实质掌控者。

(三)全面提高港口发展能力时不我待。

港口要快发展、大发展,必须要培育并不断提高推进发展的方方面面的能力,这是三市经验给我们的又一重要启示。涉及港口发展的因素很多,借鉴三市经验,结合舟山实际,要抓紧时间,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全面提高港口发展能力:一是培育大企业,提高项目运作能力。倾力发展港口集团,是三市加快港口发展的核心举措之一,令人印象深刻。对舟山而言,就是要把舟山港务集团定位为舟山港口发展的主体,作为命脉企业和核心平台,加紧做大做强。要通过政府注资、资产重组、涉港利益返还、多元融资、收缩剥离非主营业务以及机制创新、人才建设等,把舟山港务集团培育成具有强大实力、能掌控项目建设运营的港口大企业,只有形成自身实力强大的港口龙头企业,才能确保舟山港口快速发展,核心利益控于我手。二是抓好大投入,提高基础支撑能力。三市的经验表明,港口没有大的投入,就形不成大发展的局面,加大投入,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港口竞争力的前提。在加大投入上,要借鉴三市经验,把政府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和招商引资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在港口起步阶段,政府的先期强力投入必不可少;在扩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吸纳外部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必不可少;在经营上,勇于创新机制,“以港养港”、滚动发展、多元经营必不可少。通过大投入,努力实现舟山港口的快发展、大发展。三是推行“大通关”,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三市通过提高通关效率、提升服务功能,进而提高港口整体竞争力的做法,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鉴于舟山港区、码头相对分散,口岸“大通关”应实行相对集中、适当分散的模式,重点放在完善网络服务功能上,扩大港口edi中心的联网范围,实现口岸物流信息、作业信息与海关通关信息的全面对接互动,保证监管、完善功能、降低费用、优化服务,提高竞争力。四是实施大政策,提高政府主导能力。就是政府通过在政策方面的强势作为,营造良好的政策大环境,主导和推动港口超常规发展。从竞争经验看,下步我们应着重考虑在财税政策、土地使用政策、海域使用政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港口发展的扶持力度。同时,积极向上争取对港口发展至关重要的区港联动等各项开放政策。

(四)全面发挥港口综合效应至关重要。

港口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城市综合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好港口拉动多种产业、带动大量就业、促进城市全面繁荣的综合效应至关重要。换句话说,全面发挥港口综合效应之时,就是港城一体发展之时,这已被三市经验所证明。当前,是港口城市发展临港产业的战略机遇期,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迅速将港口优势转化为临港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城市综合发展优势,将是舟山港口发展的生命和希望所在。为此,要加大力度,强力推进相关工作:一要深化港口及临近陆域空间布局安排,重点处理好港口、港区、工业开发区的关系。研究布局与岸线功能紧密衔接、互动发展的临港工业区、物流园区、仓储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临港产业区块,主要包括本岛老塘山区块、大北部区块,六横岛、金塘岛、衢山岛等岛的临港区域,考虑将这些区块纳入港区整体规划开发范围,出台具体的规划开发方案,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功能区划》进行充分衔接。二要突出重点,加快特色临港产业发展。临港工业,主攻船舶、重型装备、石油化工、大宗物资深加工等产业。港口物流,巩固散货物流优势,狠抓集装箱物流,使集装箱成为舟山港口发展的战略增长点。涉港服务业,大力发展货代、通关、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等。建设依托港口布局的临港工业带和水水、海陆物流中心,以及与港口运营、城市发展共生的综合服务中心。三要瞄准大集团、大公司、大货主,狠抓大项目引进建设。多做少说,只做不说,通过引进一流大项目,突破舟山港口发展量大质不高的瓶颈,让港口的优势渗透到、体现在舟山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建设名副其实的“港城”。

(五)全面启动港口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通过这次考察学习,对照三市理念激发思路、思路带动决策、决策付诸行动的果敢冲劲,我们必须急起直追,争分夺秒,心要热,头脑要冷静,全面启动港口发展各项工作:一要及早明确涉及规划控制、要素配置的相关事项,包括港区扩大问题,岸线使用管理问题,港规与城市总规、土地总规的相互衔接问题,政府集中投资与社会分散投资的关系问题等。二要抓紧整合市内港口发展的力量,重点是完善机制,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形成合力支持港口发展的工作机制。三要抓紧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通过政策制订,宣示市委、市政府强力实施“以港兴市、全面跨越”战略、加快港口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落实相应的实质性支持措施。

三、近期具体工作建议。

(一)加快项目推进。在建项目,按计划抓好各项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早投产、早出效益。拟建项目,要加快各项前期工作,争取项目早日动工。在谈项目,要抓住不放,优化谈判策略,争取项目落户。

(二)组建港口战略研究班子。按照理顺港口发展机制、整合力量的思路,抓紧组建专门的研究班子,6月中旬人员到位,开始运作。

(三)对现有涉港丈件进行一次清理,该完善的完善,该重新修订的重新修订。

(四)拟定出台《促进港口发展意见》、《港口资源管理暂行规定》两个文件。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六

通过学习一公司的《致歉信》文件和经过讨论,深刻反思港口服务的核心价值,个人体会如下:

在学习一公司《致歉信》文件的时候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客户至上,优质服务”。这是日照港集团一直以来对客户的庄重承诺,这是我们工作的宗旨,是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的中心思想。

首先要拿出优质服务的态度,考虑问题时应从大局出发,整体把握,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切实把各项工作的落脚点聚焦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其次要时刻提醒自己把优质的服务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工作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客户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

我们的工作对内、对外交流比较多的,做好对内、对外的沟通交。

流,尤为重要,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一是要明,让客户、相关方、内部各公司成为“明白人”,遇到问题不能“盖着”“捂着”,要讲出来,各抒己见,这样能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二是要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与对方联系,不能有“等”“靠”的思想。三是要勤,要多与客户、与相关方、内部各公司进行交流,增强各方的熟悉度和信任度。四是要忍,对客户的不合理要求或不合理的态度要学会忍耐。

首先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向有经验的老同事学习,学习他们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经验,更好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

其次加强深入现场学习,通过去现场学习与实际工作进行比对,能在工作中更准确的做出判断,从而能避免“消极保安全、延误生产”的事情发生,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总结和反思,总结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和解决;反思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深刻反思港口服务的核心价值,及时纠正,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通过学习一公司的《致歉信》文件和经过讨论,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客户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并付诸于行动,为日照港发展史书写新的辉煌贡献力量。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七

为学习沿江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推动我区“商贸物流兴区,新型工业强区,统筹城乡富民”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12月5日-9日期间,区委书记郑蓉率开发区、发改局、商务局、经信局等部门负责人一行十余人,赴重庆、**、上海、**学习考察港口经济发展经验。这次学习考察行程安排紧凑,所到之处,亲眼目睹了当地经济社会特别是港口经济的迅猛发展,切身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边学习、边思考、边交流,触动很大、收获很大。

此次考察,印象最深的是,在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四地都把港口经济放在突出重要的战略位置,思路宽、定位高、气魄大、工作实,呈现出建设大港口、集聚大产业、实现大发展的宏大格局,发展态势迅猛。总结四地的经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定位,大手笔推进港口开发建设一是明确港口在城市总体发展中的地位。四地从城市整体、长远发展战略高度,定位港口发展,把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和动力,把港口功能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功能,强调以港兴市、港城联动,并据此科学编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确立港口在城市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港口发展站在城市发展的制高点上。二是确立具体的港口功能定位。四地都提出跳出地域限制,定位港口发展的功能目标,迎接机遇和挑战。如洋山港,借助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定位为代表中国参与东北亚国际航运竞争,建设世界第一大港。三是大手笔、高强度推动港口开发建设。四地港口面对发展机遇和竞争挑战,在超前谋划的基础上,高强度投入,打造港口发展强大的物质平台和基础支撑。这方面,**新港建设堪称大手笔,“十二五”期间概算总投资176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17亿元,以26个港区建设为基础,重点规划建设两大集装箱港区、1个新港商务区、5座临港新城、12个临港产业园区,目标是打造成为集现代航运物流、综合保税服务、临港产业开发为一体的现代港、国际港、枢纽港。

(二)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权在核心企业培育方面,四地的共同做法是:通过创新机制,加大政策支持,组建港口集团,做大做强这一核心企业,打造政府控制的港口开发运营实体。借助港口集团这一平台,充分体现和落实政府对港口发展的战略意图,把握发展方向。在港口核心功能培育方面,四地不约而同地都把集装箱码头建设作为港口开发的重中之重,从港口规划、合作伙伴、要素投入、腹地及市场开拓、陆域配套发展等方面谋划布局,竞相发展集装箱泊位,营造港口核心竞争力。

强化企业创新,招商引智,着力引进科技型、创新型团队;。

提升土地利用效能,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腾笼换鸟,盘活产业用地;。

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

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746亿元,同比增长21.2%;。

实际利用外资6.8亿美元,同比增长78.1%;。

出口总额58.7亿美元,同比增长23.4%。

(四)构筑发达的集疏运网络,拓展腹地和市场空间四地港口都十分注重规划建设方便、快捷、高效的集疏运网络和综合服务体系,加强与经济腹地互动合作,在重点货源生成地设立办事机构,通过与当地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吸纳腹地更多的中转货源。各地还着力打造集装卸仓储、加工分拨、配送联运、商贸信息、金融结算于一体的港口物流平台,增大物资流、商贸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货物进出提供“一站式”“**关”服务,利用便捷的**增强港口对腹地货源的集聚力。如重庆保税港区,地处内陆,码头紧邻机场,依托内河港,可实现水空、水陆多式联运,形成“水港+空港”的保税港区新模式。同时可借助保税港区功能延伸,通过兰**、兰新铁路至阿拉山口,实现与欧亚各国的无缝连接和贸易往来,有利于探索在内陆保税港区开展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业务的新模式。

(五)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创造快速发展的环境条件四地都有很强的以加快港口发展推动城市发展、以提**口等级水平强化城市地位和作用的意识。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配套一系列鼓励和扶持措施,主要包括财税和一些政策性收费等方面的优惠,岸线、用地及生产要素等方面的优先保证,全力支持港口、道路、临港产业、综合服务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功能的提升,迅速形成了一批临港型主导产业,港口经济成为当地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在出台地方扶持政策的同时,各地都千方百计地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以期构筑港口经济发展更诱人的空间。

通过这次考察,我们看到了四地在港口经济发展方面的大手笔、大动作,也在比较中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增强了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四地的诸多举措和做法,各有特色,值得我们仔细消化,学习借鉴。

(一)全面提升港口经济发展理念势在必行一要坚持港城一体理念。我们看到,四地都把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加快港口发展带动整个城市发展,成效非常明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我区来看,已经到了以港口带动城市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要抓住时机,大力推进港城一体化发展,利用港口集聚效应,形成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二要坚持区域互动理念。要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持之以恒,营造和强化比较优势,通过区域互动,优势互补,发展自己,服务大局。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面广泛融入成**,促进我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参与区域整合发展。三要坚持以快争胜理念。**作为后发城市,自身实力不强,如果不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会面临错失发展良机的危险。为此,必须果断行动,超前谋划,抢抓发展机遇,加速推进港口经济发展。

(二)全面发挥港口综合效应至关重要港口拉动多种产业发展、带动大量就业、促进城市全面繁荣的综合效应至关重要。当前,我们必须迅速将港口优势转化为临港产业发展优势,转化为城市综合发展优势。为此,要加大力度,有力推进相关工作:一要合理规划港口临近陆域空间,布局与港口功能紧密衔接、互动发展的临港工业区、物流园区、保税仓储区、出口加工区等产业板块,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充分衔接,出台具体的规划实施方案。二要突出重点,加快特色临港产业发展。临港工业,主攻机械、化工、食品和新材料等产业。港口物流,狠抓集装箱物流,同时巩固散货物流优势。涉港服务业,大力发展货代、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业等。建设依托临港工业和物流,以及与城市发展共生的综合性商贸中心。三要着力招大引强,瞄准大集团、大企业,狠抓大项目引进建设,瞄准一流目标一步到位,真正起到“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作用,并在合作中加快学习、培养人才、壮大自己。

(三)启动临港产业园区建设刻不容缓一要及早科学规划临港产业园区,明确园区产业布局和要素配置等问题。本着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聘请专业研究机构参与项目论证和前期工作,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制定临港产业园区近期建设方案和远期发展规划。二要积极向市上争取该项目由我区具体负责实施,整合全市港口经济发展资源,重点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和落实部门责任,形成支持项目建设的合力,同时请市上在项目建设投入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三是积极争取该项目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项目序列,解决用地指标这一阻碍该项目建设的首要难题。四要加快规划园区内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市场化运作的办法,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的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五要抓紧研究制定园区建设相关扶持政策,通过政策制订,向有投资能力和意愿的企业宣示政府发展临港经济的信心和决心,确定项目投资主体,落实相应的实质性支持措施。

通过学习一公司的《致歉信》文件和经过讨论,深刻反思港口服务的核心价值,个人体会如下:

在学习一公司《致歉信》文件的时候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客户至上,优质服务”。这是日照港集团一直以来对客户的庄重承诺,这是我们工作的宗旨,是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的中心思想。

首先要拿出优质服务的态度,考虑问题时应从大局出发,整体把握,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切实把各项工作的落脚点聚焦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其次要时刻提醒自己把优质的服务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工作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客户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

我们的工作对内、对外交流比较多的,做好对内、对外的沟通交。

流,尤为重要,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一是要明,让客户、相关方、内部各公司成为“明白人”,遇到问题不能“盖着”“捂着”,要讲出来,各抒己见,这样能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二是要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与对方联系,不能有“等”“靠”的思想。三是要勤,要多与客户、与相关方、内部各公司进行交流,增强各方的熟悉度和信任度。四是要忍,对客户的不合理要求或不合理的态度要学会忍耐。

首先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向有经验的老同事学习,学习他们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经验,更好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

其次加强深入现场学习,通过去现场学习与实际工作进行比对,能在工作中更准确的做出判断,从而能避免“消极保安全、延误生产”的事情发生,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总结和反思,总结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和解决;反思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深刻反思港口服务的核心价值,及时纠正,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通过学习一公司的《致歉信》文件和经过讨论,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客户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并付诸于行动,为日照港发展史书写新的辉煌贡献力量。

10月8日开始的广西之旅,是我港又一次组织人员对中国西南门户的两个重要港口进行考察学习,可谓用心良苦,用意深远。这既是一次学习人家之长的“充电”之旅,又是一次解除思想束缚的“破冰”之旅,查找差距和不足的警醒之旅,树立赶超雄心的“励志”之旅。廖廖数日,收获颇丰,让我的心灵有一次远行,深感不虚此行。现将考察心得汇总如下:

1、发展迅速。钦州港于1992年8月动工建设,1994年1月简易投产,1997年6月,钦州港作为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据该港工作人员介绍,目前钦州港正处在大力扩建阶段,2014年计划投资26亿用于开发建设新港区。从筹建到一类开放口岸仅用了不到5年时间,可见钦州港发展之迅速。令人称奇的是,钦州港2座21层的保税港区办公大楼从动工到建成用时207天,堪称神速。

2、货种齐全。钦州港主要开展内贸业务,货种包括铁矿石、煤炭、原油以及锰矿等有色金属,较之我港的木片、白糖等货种,生产利润倍增。同时,钦州港集装箱业务发展迅速,2014年吞吐量达到了1200万teu。

钦州港港池水深在退潮时为15.1m,最大可靠泊10万吨级货船。另外,钦州港拥有50万平方米的堆场,备有2014万吨的原油罐,为进出口货物的集散创造了条件。

4、管理规范。在进入该港考察时,我司的随行车辆经过了重重的关口,并且该港的保税港区有海关人员参与联检工作,各个关口均由部队人员把守,纪律严明,管理规范,为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5、设备先进。随着钦州保税港区大榄坪作业区的2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投入使用,钦州港已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集装箱码头设施最先进、通关作业最便捷的港口。此次进入钦州港口作业区,该港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今年新购入的3台价值4100万元的大型作业设备等。

1、港口大型化。防城港共41个泊位,其中万吨以上的泊位有26个,最大可靠泊26万吨级船舶,是个大型货运港口。该港口共有员工10000多人,其中正编的3000多人,该港口主要是外贸业务,还是全国最大的硫磺集散地。

2、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该港工作人员带领我司人员参观港口时介绍,目前该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只需几个人员即可完成大型机械设备的远程操作,装满一节载重6吨的火车车厢仅用45秒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中大海粮油是一家大型食用油生产基地,集进口、加工、制作、销售一条龙;泛洋矿业主要负责防城港内的矿业加工和销售,港口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临港工业的快速腾飞,而临港工业又促进了港口业务的提升。

4、港口资源丰富。辖区内港口、海洋、矿石、旅游、农林资源丰富;海洋方面,拥有4万多平方公里海域,是中国沿海最干净的海域之一,海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国;矿产方面,拥有丰富的锰、钛、锡、铝、锌等矿产资源,且矿藏品种多,品位高,矿点遍布全境。

5、临港物流。防城港市水路、陆路交通发达,发展临港物流产业,将会带动防城港市新一轮物流基础设施、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投资;将会带动防城港市机械、包装、加工、电子、信息、通信、互联网等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加快港口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

在这次考察的过程中,我感到他们重点做足了四篇文章:一是做足了港口开发文章。他们都能充分利用本地难得的深水岸线资源,矢志打造大港口,在他们多年不懈努力下,一个个世界级港口正在“崛起”。

二是做足了特色旅游文章。他们利用腹地的桂林,阳朔等国际旅游胜地,还利用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或挖掘当地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产业。

三是做足了城市经营文章。南部城市素以粗犷著称,但此次。

考察,大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之感,无论是防城市区、钦州市区、还是桂林青秀区,规划起点之高、建筑之美、管理之严,令人咋舌。

四是做足了载体建设文章,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用地集约的理念,这些地方一个个园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钦州打造了我国西部沿海唯一的保税港区,并正在发展石化、造纸、电子、能源、粮油、冶金、物流等临港产业集群。扬自身优势、拓发展新路已成这些地方一道靓丽风景。

广西之行既开阔了眼见,又看到了差距,更认识到了不足。差距不可怕,看不到差距才是可怕的。“宏图展望心潮涨,争分夺秒竞上游”。我相信,只要全港上下尽心竭力,,团结一心,奋蹄扬鞭,我们未来必将更加辉煌。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八

入了蓬勃发展的全新历史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取得显著成就。

经过60年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土流失防治进程明显加快,全国已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已有的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保持土壤15亿吨,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增产粮食180亿公斤,治理区农民走上了富裕发展的道路,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1大力开展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稳步推进。

小流域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为防治面源污染、开展水源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

1.2全面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防治。

5.2万次,查处违法案件1万多起,推动《水土保持法》的各项规定落到了实处。经过18年努力,已经形成了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督管理、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共同防治水土流失的局面,社会各界的水土保持法制观念明显加强,人为水土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1.3注重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大面积植被得到迅速恢复。

进入新世纪,水利部适应新形势,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定,做出了在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的同时,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选择。为了推动这项工作,水利部先后启动实施了两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涉及29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并在青海省“三江”源区安排了专项资金实施了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封育保护面积30万km2,初步探索出不同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模式和措施,成为各地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示范和样板。生态自然修复理念逐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北京、河北、陕西、青海、宁夏、山西6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发布了实施封山禁牧的决定,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6个地市和近1200个县实施了封山禁牧,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全面实施了封育保护,全国共实施生态自然修复72万平方公里,其中39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已得到初步修复。

1.4加强监测预报和科技支撑,水土保持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

防治对策,为国家宏观决策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60年不断发展,我国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机构队伍逐步完。

展势头,在我国生态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经验。

60年来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有力地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保护了珍贵的水土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群众生存发展状况,保障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开创中国特色水土保持新局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水土保持工作始终立足于我国人口众多,山丘区面积比重大、贫困人口集中,人均土地资源有限,人口生存与发展对土地资源依存度高的基本国情,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从服务民生和发展经济入手,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注重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大幅度提升水土保持经济效益,突出生态效益,兼顾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统一。近十年,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工程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水土流失治理区已建成上百个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培育了一大批水土保持产业基地,江西赣南的脐橙、晋陕峡谷的红枣和甘肃定西的土豆等,都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使群众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与环境的同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从而进一步激发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

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成因复杂、危害严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大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是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艰巨任务。历史经验教训证明,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摈弃以往人定胜天、战天斗地,人进沙退、向沙漠进军等错误做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尊重自然规律,符合植被建设规律,充分依靠大自然自身能力修复生态,实现由人工治理为主转向人工治理同自然修复相结合。近年来,生态自然修复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技术路线逐步成熟,各地总结出以草定畜、以建促修、以改促修、以移促修和能源替代等许多做法,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果,为大面积封育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多年实践表明,生态修复不仅在雨水丰沛的南方地区是成功的,而且在干旱少雨的北方地区也是可行的;不仅能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而且能促进干部群众观念和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生态环境和农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以较小的投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多快好省,费省效宏,是值得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经验。

理“两手抓、两手硬”。

3.56万次,对2.68万个水土保持违法违规项目印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2201个项目进行了通报曝光,有效增强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了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水平,促进了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督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也不断强化水土保持方案审查、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大力推进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工作,显著提高了水土保持方案的申报率、实施率和验收率。

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

外专家的高度评价,是我国生态建设最为宝贵的一条重要技术路线。

2.5在投入机制上,坚持改革创新和多元化投入,注重依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办水保的局面。

水土保持。

3、前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60年的建设,我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当前,水土保持工作。

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排得非常有限,难以满足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迫切要求。

3.2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右,人为水土流失呈现加剧趋势,未来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3.3水土保持法贯彻落实情况与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高,监督管理还存在缺位、不到位现象等。

3.4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建设与加快防治步伐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头管理模式,涉及部门较多,导致生态保护和建设投资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4、新时期水土保持发展展望。

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4.1今后一段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目标。

保护。

4.2防治对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防治对策是:

证,实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效益。

制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面上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第五,实施生态修复战略,发挥大自然的力量促进大面积植被恢复。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自然规律,切实加强封育保护与生态自然修复,充分发挥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搞好基本农田、灌溉草场建设,大力实施生态移民等工程,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为生态自然修复创造条件。

流失防治水平。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九

立法,就是为治国理政立制度、树规矩、定方圆,是创制与变动法律规则的专门活动,是法治作用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起点。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立良法需要科学的立法体制、明晰的立法权限、广泛的立法民主、严密的立法程序及高超的立法技术,这就需要《立法法》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撑。《立法法》是调整规范立法行为的一部法律,它决定着需要制定哪些法律、由谁来制定法律和怎样制定法律等基本问题。今年是我国现行《立法法》正式生效实施的第20年。20年来,该法助推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对立法质量要求的提升,《立法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

出台《立法法》回应立法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立法进程与改革进程相伴而生、相伴而行。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刚刚起步,迫切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无法可依问题,为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提供法制保障。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刑法》《刑事诉讼法》《选举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七部法律。这七部法律的出台迈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具有奠基意义的一步,邓小平对此评价,“全国人民都看到了严格实行社会主义法制的希望”。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的立法活动加速进行,短时间内出台了大量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但随着法律数量的快速增加,影响法制统一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尤其是越权立法、部门立法等现象,制约和影响了我国立法工作的进展,亟待出台《立法法》予以回应。通过《立法法》明晰各种法律规范的调整权限,明确各种法律的制定程序,规范立法监督的具体实施。

2000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立法法》被表决通过,并于当年7月1日起实施。这部明确了立法权限、完善了立法程序、细化了法律解释、确定了适用原则、完善了立法监督机制等内容的宪法性法律,总结了自1979年以来我国立法工作中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将其制度化,把国家的立法工作置于更加规范的法律框架之内。这意味着在经过20多年“加速式”立法后,国家立法开始从追求数量向更加注重质量转变,进入了提高立法水平的新时期。

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只有高品质的立法,才能充分发挥法律制度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满足新时代国家治理实践的各项需求。《立法法》实施以来,对改进我国立法机制,保证立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确保法律的质量,确保法制的统一,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立法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制定新法律、修改和废止已有法律,努力改变现行法律中可执行性不强和立法部门化倾向等问题,让法律更加精细、更加科学规范和体现民意。而落实这些要求的前提,就是要在深入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让“诸法之法”“管法的法”先科学完善起来。

2015年,我国对《立法法》进行了修改,虽非全面修改,但修改后的总条文数由原来的94条增至105条,变动的条文占原法律条文数量的近二分之一,内容涉及立法体制、民主立法、授权立法、配套立法、立法评估、备案审查、法律清理等诸多方面,涉及立法与行政、立法与司法关系的调整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平衡。其中,将“人大主导立法”明确写入法律,专门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将税收立法权收归全国人大,明确规定扩大公众参与立法等,这些规定反映了对立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对我国的立法体制机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立法法》面临的任务和要求。

临现实障碍,还需要进一步处理好人大与政府之间、人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人大主导立法的能力。三是信息时代对立法工作的影响。即时通信工具的快速普及,深刻影响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与社会舆论。一方面,许多重大立法面临广泛的社会关注与热议,另一方面,民众参与立法的过程更加迅捷和便利。立法也应顺应时代的要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助推立法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十

总书记指出:“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开创性地开展立法工作,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积累了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目前,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74件,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9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12000余件,以宪法为核心、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我国立法工作走过极不平凡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组建和巩固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艰巨任务。根据政权建设需要,从1949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我国颁布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令,开启了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制定了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1956年,党的八大提出,“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地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此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制定法律、法令130多部。这个时期的立法工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历史新时期。这个时期立法工作的重点是,恢复和重建国家秩序,实行和推进改革开放。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修改宪法若干规定的决议,同时制定了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7部法律,拉开了新时期大规模立法工作的序幕。

1982年,为适应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现行宪法,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和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前,我国先后于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对宪法部分内容进行4次修改,确认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等内容写入宪法,推动了国家各方面的发展和进步。这个时期,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的需要,制定了民法通则、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一大批重要法律,为法律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以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立法工作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经济立法,在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制定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等。修订刑法,形成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修改刑事诉讼法,完善刑事诉讼程序;为规范和监督权力行使,制定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等;为进一步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制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修改矿产资源法等。

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按照这一目标要求,为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继续抓紧开展经济领域立法,制定证券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等,修改完善“外资三法”和知识产权法律等;为规范立法活动、健全立法制度,制定立法法;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事业,制定行政复议法、高等教育法等,修改工会法、药品管理法等;对刑法、香港基本法有关规定进行解释。经过这个阶段努力,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进入新世纪,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紧紧围绕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监督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物权法等在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法律,及时修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集中开展法律清理工作,督促有关方面清理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制定法律配套法规。到2010年底,在党中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长期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新时代立法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进行立法创新实践,立法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呈现出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的新特点,开启了新时代立法工作新篇章。

一是通过《宪法修正案》,健全保证宪法实施的法律制度。在党中央领导下,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修正案》共21条,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完善依法治国和宪法实施举措,修改国家主席任职方面的有关规定,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制定监察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国歌法等,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先后两次作出对部分服刑罪犯特赦的决定,保证宪法有效实施。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立法。制定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反恐怖主义法等,及时修订刑法,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其他重大利益。制定民法总则,扎实推进民法典各分编的编纂工作,完善民事制度。制定外商投资法、电子商务法,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推动高质量发展。修改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制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作出有关决定,健全诉讼制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作出有关决定,构建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激发文化创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疫苗管理法等,修改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制定环境保护税法、船舶吨税法等,修改个人所得税法,落实税收法定原则。修订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制定消防救援衔条例等,完善国家公职人员法律制度。制定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弘扬爱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立法。

三是发挥立法对改革的引领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落实改革任务举措需要立新法的,及时推动制定法律或者作出相关决定。适应深化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需要,审议通过22个统筹修改法律的决定,涉及修改法律142件次。实践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试的,依照法定程序作出27项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授权有关方面暂时调整法律实施或者开展试点工作,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四是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强立法组织协调,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主导作用。自2015年起,连续5年提请大会审议重要法律案。建立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组织起草重要法律草案制度,共组织起草或提请审议法律案70余件次。出台立法项目征集论证、立法重大利益调整论证咨询、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等工作规范。健全立法专家顾问制度,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明确常委会初审和继续审议的法律草案都及时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已公布近百件次。建立并实施法律案通过前评估制度,使立法更加科学缜密。建立法工委发言人制度,积极宣介立法成就,回应社会关切。

五是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积极推动落实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制定备案审查工作规程,建立全国统一的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实行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备案审查工作力度不断加强。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开展审查研究,通过与制定机关沟通、提出书面研究意见等方式,加大监督纠正力度,推动相关问题妥善解决。2017年、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连续两年听取审议备案审查工作情况报告并推动实现常态化。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积极稳妥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

传承和发扬我国立法工作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立法路子,仅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完善。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立法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最根本、最关键的就在于坚持了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对立法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决贯彻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不会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才不会脱离中国的国情和现阶段发展实际,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体现。

二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法律是实践证明正确的、成熟的、需要长期执行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指针。

三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决定了立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立法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满足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

四是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立法工作中,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作为立法基础,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要求,把握规律、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法律稳定性与实践变动性的关系,妥善处理法律前瞻性与可行性的关系,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五是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我国实行统一分层次的立法体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是必须牢牢坚守的法治底线。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无论是制定立法规划计划、审议法律案,还是讨论决定重大问题,都自觉以宪法为准绳,严格依照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使每一项立法、每一个决策都符合宪法精神。建立健全宪法监督制度,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工作,坚决纠正违宪违法问题。综合运用制定、修改、废止、解释、清理等多种形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一

在人们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经验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个人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提升自我实力。我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各种经验学习,不断成长和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经验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发展经验学习的理解和体验。

首先,经验学习是一种非常实用和有效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课堂学习不同,经验学习更加注重实际的操作与实践。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知识,而不仅仅是在纸上谈兵。例如,在我大学期间,我参加了一个实践项目,通过与一家企业的合作,我亲身体验到了商业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实际操作,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对我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都非常有帮助。通过实践,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知识,还能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经验学习能够培养和锻炼我们的综合能力。在经验学习中,我们不仅仅是获得知识,还要学会合理运用这些知识。这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我参加一个志愿者团队的经验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与团队成员的良好沟通和协调非常重要。只有通过与他人合作并解决困难,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通过这种经验学习,我不仅提高了个人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我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经验学习还能够激发个人的创新潜力。在实践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发现其中的不足和问题。通过不断尝试和实践,我们可以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创造出更好的结果。例如,在我参加一个创业项目的经验学习中,我发现了一个市场需求,并提出了一种新的产品设计方案。这个想法得到了团队的支持,并最终成功推出了这个产品,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响。这个经验让我深刻体会到,经验学习能够激发个人的创新潜力,并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最后,经验学习还能够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和人格品质。通过实践和经验,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我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事物,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我们能够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这种经验学习让我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该尊重和理解对方,以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这种经验学习,我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并更加注重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的塑造。

综上所述,经验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激发个人的创新潜力,并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人格品质。通过这些经验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也为将来的发展做好了准备。我相信,通过不断的经验学习,我将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并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二

近年来,经验学习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谓经验学习,就是通过实践和经验总结,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下面我将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谈谈发展经验学习的心得体会。

首先,经验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持久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积累宝贵的经验,不断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正如杰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不管你再怎么聪明,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有所发现。”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经验学习,我们才能取得更好的进步和成就。

其次,经验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犯错误或遇到困难,这是难以避免的。然而,关键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及时调整策略和方法。正如成语所说:“吃一堑,长一智。”只有能够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我们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高效率和质量。因此,反思和总结是经验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另外,经验学习的过程需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往往需要与同事、师长或团队成员进行合作。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我们可以借鉴和吸收对方的经验和智慧,从而快速提升自己。同时,与他人的交流也有助于发现和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因此,经验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经验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是经验学习的源泉,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新的事物和突破自己的局限,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和进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勇于迎接,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正如古人云:“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奋斗,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和成果。

最后,经验学习的过程需要不断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只有保持学习的姿态,不断充实自己,我们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势,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效果。因此,在经验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乐于接受新的挑战和变化。

总之,发展经验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反思总结、与他人交流、挑战自我和与时俱进。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经验积累,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获得更好的成果和回报。让我们在经验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取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三

通过学习一公司的《致歉信》文件和经过讨论,深刻反思港口服务的核心价值,个人体会如下:

一、强化服务意识思想。

在学习一公司《致歉信》文件的时候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客户至上,优质服务”。这是日照港集团一直以来对客户的庄重承诺,这是我们工作的宗旨,是我们应该牢固树立的中心思想。

首先要拿出优质服务的态度,考虑问题时应从大局出发,整体把握,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切实把各项工作的落脚点聚焦到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上来。

其次要时刻提醒自己把优质的服务和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工作的过程中牢固树立客户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

二、加强沟通与交流。

我们的工作对内、对外交流比较多的,做好对内、对外的沟通交。

流,尤为重要,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做好:一是要明,让客户、相关方、内部各公司成为“明白人”,遇到问题不能“盖着”“捂着”,要讲出来,各抒己见,这样能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二是要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与对方联系,不能有“等”“靠”的思想。三是要勤,要多与客户、与相关方、内部各公司进行交流,增强各方的熟悉度和信任度。四是要忍,对客户的不合理要求或不合理的态度要学会忍耐。

三、加强学习。

首先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查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向有经验的老同事学习,学习他们解决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经验,更好为客户提供超值服务。

其次加强深入现场学习,通过去现场学习与实际工作进行比对,能在工作中更准确的做出判断,从而能避免“消极保安全、延误生产”的事情发生,进而提升生产效率。

四、加强总结和反思。

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总结和反思,总结工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和解决;反思工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深刻反思港口服务的核心价值,及时纠正,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总之,通过学习一公司的《致歉信》文件和经过讨论,工作中要牢固树立客户至上、优质服务的宗旨,并付诸于行动,为日照港发展史书写新的辉煌贡献力量。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十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习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本文将从个人经历出发,探讨发展经验学习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注重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发展经验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正如俗话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我在大学期间,曾参加了一个实践团队的活动,通过与队友们一起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经验对于成功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许多实际操作的经验,学会了如何团队合作、如何有效地与客户沟通等。这些经验的积累,让我从一个纸上谈兵的理论家,变成了实干家。

第二段:重视反思与总结的作用。

在发展经验学习的过程中,反思与总结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结果,总结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我们能够更好地吸取经验教训。在我的经验中,我曾经遇到过一次失败的经历。当时我在一个团队中担任领导,但由于没有合理安排任务和分工,最终导致项目失败。在失败后,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通过分析,我认识到了自己在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上的不足。这次失败的经历让我意识到,反思与总结是发展经验学习不可或缺的环节。

第三段:善于从他人经验中学习。

在发展经验学习中,与他人分享和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他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都能够给我们带来启示和借鉴。我曾经有幸参观了一家业内领先的公司,并与该公司的高级经理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他分享了他的成功经验和他从失败中吸取的教训。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深受启发。我从中学会了如何树立正确的目标、如何保持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等。通过倾听他人的经验分享,我不断地充实了自己的经验库。

第四段:勇于面对挑战和追求创新。

发展经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勇于面对挑战和追求创新。只有在面对未知的领域和任务时,我们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经验边界。在我个人的发展经验学习中,曾经有一次我接到了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需要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与新的合作伙伴合作。虽然面临了许多困难和障碍,但正是因为愿意尝试和迎接挑战,我才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第五段:持续学习,不断发展。

发展经验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持续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态度,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我的个人经历中,我通过参加各种培训课程和学习项目,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知识。这些持续的学习经验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也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总之,发展经验学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注重积累经验、重视反思与总结、善于从他人经验中学习、勇于面对挑战和追求创新,以及持续学习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不断发展和进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坚持这些学习心得和体会,不断完善自我,迎接各种挑战。

发展经验学习心得体会篇十五

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已成为全世界学前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么怎样的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才是高质量的活动。听了**、**两位教授的专题讲座,我从中深受感触。

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何为一个好老师?我们一致认为唱歌、舞蹈、美工、教育教学技能较强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为此我们幼儿园多次举办专业技能、教学技能大赛来衡量教师能力的强弱。可是,在幼儿园的一日保教活动中,教师的专业技能真的是最重要的吗?听了**教授的讲座,让我有了新的认识。高质量的保教活动,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是最重要的,而是保教人员对幼儿的态度。如果一位老师一直用粗暴的语言和方式和幼儿交流,使幼儿害怕和老师说话,看见老师就像猫见了老鼠一样,这能说是高质量的教育?因此,在幼儿园的一日保教活动中,要想孩子更好的发展,我们老师要改变对幼儿的态度。这就要求老师要爱自己的事业,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就要用心去做,用爱和孩子交流,用和蔼的态度对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用一份母爱容纳孩子,这样,孩子才会快乐,身心才会更好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学知识,在游戏中健康成长。”那么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如何开展以游戏为主的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呢?听了这几节讲座,我意识到,以游戏为主的基本活动是在幼儿主导下的经验活动,而不是老师高控下的幼儿活动。在幼儿的一日保教活动中,如:生活活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常规活动等都以游戏融入,以游戏为主设计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学知识,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园本教研如何引领和支持教师在贯彻实施《纲要》《指南》的过程中,改变教学关系、师幼关系,真正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听了**老师的讲座后,作为幼儿园的教学管理者,我有了新的方向。在以往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忽视了教师在制定研究方案中的参与权,没有真正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载,致使教师在研究中处于被动、跟随的地位。认识上的觉醒,使我重新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和质疑,对研究中的人际关系进行了重新把握,对自身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在今后的园本教研活动中,我们要进行有目的的调查,了解教师的感受和希望研究的问题。经常开展与教师访谈活动,征求意见,从教师的日常言谈中捕捉教师的需要,解决教师的困惑。以教师在幼儿保教活动存在的问题为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实践。

《指南》中强调“要充分认识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开展保教工作。”

因此,在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中,我们要以《指南》为指引,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把游戏的权利还给幼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