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8:37:41 页码:12
最新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优质19篇)
2023-11-21 18:37:41    小编:ZTFB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挖掘内心的想法,并将其转化为有意义的文字。它不仅仅是记录经验,更是一种对自我成长的自我认知和反思。写心得体会时,可以借用一些哲理和道理来反思和探究生活的真谛。在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人的不同心得体会,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和思考。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一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岁华诞。忆往昔,无数革命先贤为了民族的独立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看今朝,广大党员为了国家的富强披荆斩棘、风雨兼程。我们青年党员要自觉加强党史学习,认真做好学习党史的“三篇文章”,不断在学习中砥砺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前行动力。

“革命理想高于天”,要做好理想信念这篇“信”文章。理想信念是指引人生道路的灯塔,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明确的前进方向。回首百年,无数热血青年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理想信念的伟大丰碑:豪气冲天的夏明翰在狱中遭受敌人百般折磨,仍慷慨悲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矢志不渝的***在面对敌人的死亡威胁时,仍坚信“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坚贞不屈的陈履真面对敌人血淋淋的屠刀,仍坚定“下辈子还干共产党”。青年党员要从这些革命英雄身上体悟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在危机时刻豁得出去的忠诚担当,擦亮信仰底色,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思潮此起彼伏,这为西方不良价值观念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青年党员要警惕西方“和平演变”“普世价值”等意识形态陷阱,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明辨大局大势,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做好为民服务这篇“情”文章。党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把自己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一半分给群众;解放上海过程中,人民子弟兵露宿街头,不扰民、不入宅。焦裕禄同志夙夜在公、生死沙丘;孔繁森同志鞠躬尽瘁、一腔热血洒高原。在党的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为民爱民的感人事迹和先进人物。青年党员要对标党史上的先进人物,带着深厚感情学习党史,不断感悟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永葆党员本色。同时,要立足本职工作,把党史学习和“我为群众办实事”结合起来,要走进农家村舍、坐在田间地头,主动跟群众攀谈,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为群众解决困难想办法、出主意,真真切切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

“成如容易却艰辛”,要做好艰苦奋斗这篇“干”文章。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一切伟大成就都是艰苦奋斗的结果。新中国成立时,我们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试看今日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迅速崛起,“歼——20”战斗机翱翔祖国天际,辽宁舰、山东舰双双下水,“祝融”号、“天和”号叩问宇宙奥秘……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青年党员要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深刻体悟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自觉把艰苦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乘胜进军。青年党员要勇担时代重任,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党和人民的事业联系起来、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联系起来,苦干实干,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用奋斗扬起人生理想的风帆。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广大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要在党史学习中聚力于心、强志力行,在蓬勃奋进的新时代展现大作为,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二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对于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1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在经过一系列的波折之后,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第xx年。xx年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步地不断壮大坚强起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从创建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最后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身为当代中国青年,回望历史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共产党xx年的光辉岁月里通过不懈奋斗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应被我们牢记和传承,立足当下,学习党史、坚定信念。“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我们应该勇于在实践中练就过硬的本领、锤炼品德修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修养养成结合起,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的精神追求。面对此次来势汹汹的疫情,广大青年投身抗疫情前线,为抗疫做着自己的贡献。有青年化身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宣传者,有青年自愿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有青年积极为疫情严重地区捐款捐物,有青年对网络谣言进行严厉抨击……青年之担当是正义,是勇于挺身而出,是敢于同谣言作斗争。

一代一代的青年人,记得国家使命,去奔走、去呐喊、去想、去做,敢担当不畏难,当青年人充满力量,便是的时代。身为当代青年学子,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个的时代,我们要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一心跟着党走,主动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身为当代青年学子,肩负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个的时代,我们要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一心跟着党走,主动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矗立在民心的巍峨高山,你是心之所向;在时代的荒流浪潮中屹立,你是时代的中流砥柱;肩负起民族的重任,你是国之栋梁。7月1日,祝你生日快乐。回溯往昔,你从战火硝烟中诞生。还记得浙江嘉兴南湖上的那艘红色的游船吗?在江南的朦胧烟雨中,泛着中国希望的湖光山色中,一群有志青年集结在一起,讨论着当时的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问题。他们以肩负国家振兴为己任,以挽救国家危亡为目标,誓要建造起一个堂堂正正、屹立世界、有尊严、有底气的崭新的中国,让四万万中国同胞挺直脊梁做人,让底层的穷苦大众得到生的希望。而你,就诞生于这样一群有希望的人中间。从幼时的牙牙,到自己站立,你曾跌倒过,也曾彷徨过。但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你,依然是如此的可爱。见过冰天雪地的沼泽地,经历过艰苦卓绝的红军长征,你是那么的英勇无畏。体会过昼夜加急的赶赴战场,你是怎样的不怕苦、不怕累。1949年,你终是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彼时的你,心中是汹涌澎湃,热泪盈眶。青年的你,迷茫时不后退,困难时咬紧牙关坚持,你的成长是惊心动魄,是激荡灵魂,是民族的希望所在。且看今朝,你的风华依旧。新时代下,你的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不断发展与前进。一代有一代的有为青年,在你的指引下奋勇向前,敢与天公试比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你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智慧,向世界的美好进程提出中国方案。

你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却依然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把人民放在心尖上,俯首做人民的公仆。而人民又怎能不把你高高举起,为你心折?展望明天,你的奇迹还在书写。作为新一代青年的我们,在你光辉下成长的我们,也将在你的指引下,搏击长空。在世界发展的浪潮中,做那遏住飞舟的后浪,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将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生日快乐,可爱的中国共产党,愿你一切安好,愿你繁荣昌盛。生日快乐,可爱的中国共产党,愿你一切安好,愿你繁荣昌盛。

党史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全方位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必修课”入脑入心,在学史增信中汲取奋进力量。

以建党精神铸魂,笃学真学知史明史,汲取思想力量。中国共产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撰写了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坚持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有序开展个人自学、示范领学、青年联学、创新活学,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指示批示精神上见成效。

以建党精神明理,常学常新育人励己,汲取经验力量。好书不厌百回读,真理就要千次学。坚持把党史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学在日常、学在实处,创新多种学习方式,建立线上、线下学习渠道,限度调动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的积极性,主动对照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情况,以严的标准对自身进行“体检”,补齐思想短板。同时,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地和抹黑人民英雄的行为作斗争,用真历史滋养真担当,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以建党精神为鉴,善作善成昂扬奋力,汲取服务力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建党精神为镜,可以知兴替。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在察民情、访民意基础上,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建立台账逐件交办,加快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集中办实事与一直办实事的关系,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加真切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我们要永葆“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实”的作风,在追赶超越中不断开创新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又走进火红的七月。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传出巨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一,有了值得托付的导航人——中国共产党。砸碎铁牢的斧头和收获秋耕的镰刀勃然相会,悠悠长夜下终于熬出了一盏灿烂的灯塔,照亮着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驱赶着黑暗,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熟悉的歌声,把我们带回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带回了那风雨飘摇的岁月。在那个时代,做一名共产党员不是为了索取,而是随时准备牺牲。血雨腥风之中倒下了无数的真正英雄,击碎了许多无价的生命辉煌,他们以五千年长夜中亘古未有的荣光使历代风流人物黯然失色。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霞,多少革命烈士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流金的“七一”,燃情的“七一”,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展现着信念与理想。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银镰砸碎旧世界的机器,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将中国共产党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彻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都会为每时每刻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他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人。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中国共产党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和平年代里的雷锋留给我们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对同志象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象夏天般的火热。雷锋的精神鼓舞着几辈人,教育了几代人。雷锋的名字与点点滴滴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连在一起,雷锋成了做好人好事的代名词,雷锋成了为人民服务最闪光的符号。他圆圆的笑脸同五星红旗下的晴朗连在一起,他二十二岁的年龄同中国共产党永恒的青春连在一起。

光辉的“七一”,绚丽的“七一”,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为铺就强国之路,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在困难面前,有铁人王进喜,有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有抗洪勇士李向群;有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有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

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大庆油田灯火辉煌,长江大桥飞架南北,蘑菇云直冲云霄,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一国两制”的宏大胸怀,将失散在外的游子拥入祖国怀抱,绚丽的紫荆花和醉人的金莲绽露出久违的笑脸。申奥、申博成功、加入世贸……中华大地喜事连连。“七一”宣言汇集了一代代仁人志士,托起了东方地平线上一轮不落的红日。在我们新世纪医药公司,众多默默无闻的党员同志,爱岗敬业,公正廉洁,热爱本职工作,将“七一”厚望转化成拳拳之心,用燃烧的生命之火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着火红的誓言。他们时刻牢记入党誓言,把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尺,在平凡的岗位履行着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的庄重承诺。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八十三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我们要以时代为己任,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要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我们的全部才智。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7年的496万。200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为559万,20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610万,创历史新高。面对迅猛膨胀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均出台相应政策,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承载着培养人才重任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承担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探讨和加强学科体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高校生的职业观教育。

1、高校职业观教育现状分析。

1.职业观教育的缺失。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历来比较重视招生和知识教育环节,而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离。近几年,教育界出现了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蓝领”和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观点,随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高等教育应该是大众化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争论反映了社会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离。在很多人(包括大学生)看来,职业仍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3.轻视思想品德的培养。

2、当代大学生需要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产生于西方,契约的概念最早大概出现在古罗马法中。但作为一种精神,契约精神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用契约来解释人类社会规范的起源。在苏格拉底、伊壁鸿鲁等人的思想中,都能感受到存在于西方人思维中的契约意识。简单地说,契约精神就是对自主意愿表达所需承担责任的自觉履行。当代大学生需要契约精神:

1.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契约精神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契约精神是现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

以契约精神引领高校职业观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高校职业观教育中,应重视以下环节: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学校在剧烈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要求。

2.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取向。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个人需要的实现,又要正视社会需求,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3.注重学生诚信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三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首次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并号召全党同志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深刻诠释,鲜明指出了传承这一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伟力,中华民族这艘巨轮才能不断在历史洪流中披荆斩棘、乘风破浪,14亿多中国人民才能迸发出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高扬起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壮丽旗帜。伟大建党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根”和“魂”的重要内容,也是新长征途中点燃奋斗激情、激发斗争意志的“奔腾的地火”。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传承好发扬好伟大建党精神,深刻理解领悟其内涵精髓,把握着力重点,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坚定信念、启迪智慧、涵养品格,在新的征程上继续斗志昂扬、奋勇前进。

聚焦坚守理想、坚定信仰这个根本之点。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100年间成长为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也正是因为有着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李大钊、陈乔年、方志敏、焦裕禄、廖俊波等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劈波斩浪、一路前行,才谱写出气吞山河的时代壮歌。事实有力证明,信仰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赓续伟大建党精神,要自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感悟,切实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准确把握历史规律,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胸怀远大理想,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

突出勇于担责、敢于斗争这个核心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到“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从“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越是艰险越向前”,等等。百年党史,就是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与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困难、风险、挑战不断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要敢于斗争,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充裕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歪风邪气敢于挺身而出。要善于斗争,保持战略定力,善于把握规律、抓住矛盾,合理选择斗争方式,不断积小胜为大胜,积小功为大功,积小捷为大捷,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将新的伟大斗争不断向前推进。

彰显不忘初心、不负人民这个鲜明标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半条被子”故事中的徐解秀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她的话,生动诠释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每一段历程、每一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干革命、抓发展、促改革的每一项工程、每一个斗争,都是为了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是为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情怀。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总能得到人民的信任、拥护、支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时时铭记初心、处处担好使命、事事实干苦干,切实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立足岗位、立足实际,解决处理好群众的急难烦愁、关键小事,激荡一心为公、不负人民、书写大我的精神高歌。

一百年前,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中指出:“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新起点新目标新征程,尤其需要“雄健的精神”,尤其需要传承好发扬好伟大建党精神。听党指挥,就能破浪前行;请党放心,强国必定有我。让我们勠力同心、踏浪前行,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着人民群众向往的幸福生活,进发!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四

党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国家建设过程,其中建党精神是不可忽视的基石。本文将探讨建党精神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对个人的影响,通过对建党精神的研究和实践,总结心得体会和收获。希望通过这篇论文,展示建党精神的力量和价值。

建党精神是指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并培育发展的一种思想体系和精神风貌,包括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为民、自我革命、严明纪律、争创一流等方面。坚定理想信念是建党精神的核心,党员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矢志为民要求党员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自我革命是党在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进行思想和作风上的自我革新,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严明纪律是党员必须遵守的准则,党员应时刻自我约束,不断提高纪律观念和执行力。争创一流要求全党同志要勇于创新,追求一切工作的卓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三段:建党精神的重要性。

建党精神作为党员干部的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建党精神是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源泉,它代表着党的正确方向。只有坚持和发扬建党精神,党的事业才能始终在正确轨道上前进。其次,建党精神是党员干部心中的立身之本,也是党员干部能力提升和精神风貌的保证。只有践行建党精神,党员干部才能成为模范和榜样,引领他人前行。再次,建党精神是党内团结和党外凝聚力的重要纽带。只有坚持和弘扬建党精神,才能加强党的内部凝聚力,凝聚起实现党的目标的强大力量。

在党的建设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建党精神的独特价值。首先,坚定理想信念使我始终在党的正确方向上前进,确保每一步都稳步迈进。其次,矢志为民让我明白党员就是人民的代表,在工作中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再次,自我革命使我时刻警示自己,在党的建设中不断进取,不断改进自己。严明纪律让我始终保持严谨态度,不断提高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最后,争创一流让我深感责任重大,努力追求工作的卓越,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第五段:结论。

建党精神是党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它代表着党的正确方向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党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和弘扬建党精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用党的理论与工作相结合,将建党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党一直健康发展,实现党的事业的长久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五

党史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全方位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必修课”入脑入心,在学史增信中汲取奋进力量。

以建党精神铸魂,笃学真学知史明史,汲取思想力量。中国共产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撰写了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坚持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有序开展个人自学、示范领学、青年联学、创新活学,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指示批示精神上见成效。

以建党精神明理,常学常新育人励己,汲取经验力量。好书不厌百回读,真理就要千次学。坚持把党史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学在日常、学在实处,创新多种学习方式,建立线上、线下学习渠道,限度调动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的积极性,主动对照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情况,以严的标准对自身进行“体检”,补齐思想短板。同时,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地和抹黑人民英雄的行为作斗争,用真历史滋养真担当,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以建党精神为鉴,善作善成昂扬奋力,汲取服务力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建党精神为镜,可以知兴替。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在察民情、访民意基础上,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建立台账逐件交办,加快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集中办实事与一直办实事的关系,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加真切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我们要永葆“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实”的作风,在追赶超越中不断开创新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是党中央首次精准概括、深刻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内涵。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图谱的“主干”,充分体现了党的宗旨,凝结着党的智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殊时代背景,并且与民族传统文化融合,在救亡图存的革命实践中孕育生成。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全中国广泛传播,数量巨大的产业工人强烈要求改变被压迫、被剥削的状况。19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回眸历史,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不怕牺牲、不负人民的革命实践孕育出了中国共产党光辉灿烂的建党精神。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各种具体精神生成与发展的“母体”,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总源泉”。伟大建党精神离不开各时期各阶段的具体精神,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比如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有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具体精神都赓续传承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是建党精神的鲜活体现,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思想保证与精神支撑。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崭新历史起点,牢牢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遵循,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全社会磅礴之力,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我们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大力探索与创新思想理论;要旗帜鲜明信仰马克思主义,敢于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言行作斗争;每一个党员都应坚守、追求共产主义理想,严格按照党的纪律约束自己,从眼前工作做起,在公共利益需要时能舍弃个人利益。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广大党员干部须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自觉将初心使命转化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具体行动。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崇高理想要用热血来浇灌。从建党到新中国建立,牺牲的共产党员和仁人志士共有2100万人,可查到姓名的烈士370多万。广大共产党员须恪守初心、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不怕牺牲、不怕困难,甘做“垫脚石”“螺丝钉”;树立正确权力观、政绩观,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坚决抵制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与物质享受的不良倾向。

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我们要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着力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广大党员干部须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

通过建党精神学习,可以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切感受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作为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增强“四个自觉”,从党史学习中源源不断汲取奋进的力量。

继承建党精神,增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自觉性。党员干部要学习学好革命先烈“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勇气、舍生忘死保家国的伟大情怀、对党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要明晰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能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要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从党史学习中深刻总结党百年来解决自身问题、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经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始终聚焦“两个维护”政治任务,高质量高标准推动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落实。

继承建党精神,增强“为民服务守初心”的自觉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一切依靠人民的铿锵宣誓,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指南。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坚决扛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责任。无论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多大牺牲和代价,都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要始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以明显的实绩实效诠释初心。

继承建党精神,增强“主动作为担使命”的自觉性。“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从革命历史中可以获得许多震撼心灵的启示,激励党员干部不断担当使命、砥砺作为。党员干部要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各种风险挑战,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要不断强化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树立起勇挑重担、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的担当精神和踏石留印、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要树立“群众工作无小事”“真抓实干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把强烈的责任心完完全全地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去,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想干事上,体现到会干事上,锁定到干成事上。

继承建党精神,增强“廉洁自律守规矩”的自觉性。周恩来同志“三付饭费”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廉洁自律。对于党员干部来讲,廉洁自律是必备的政治品格,是防腐防变的第一道防线,既是“安全带”,又是“紧箍圈”,更是权力的“方向盘”。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干部只有自己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不搞特权、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才能把腰板挺直,赢得群众的信赖,有力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良好健康发展。相反,挡不住诱惑、守不住底线,干事创业就难有底气,与群众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欲望的背后是陷阱,贪婪的尽头是毁灭。因此,党员干部必须自觉地常怀敬畏之心、增强忧患意识、筑牢思想防线。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六

伟大的党建精神,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理想、践行初衷、承担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忠于党、不辜负人民。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百年大党历久弥新,百年征程旗帜鲜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气势磅礴、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思想深邃,让人无比震撼、无比激动。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将之自觉贯彻于我们各项公安工作中,对于我们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激发警心斗志、建设过硬铁军,更加全面完成好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各项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靖安公安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引领,以更加坚定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牢牢把握使命任务,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靖安中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鲜明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我们要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更好地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要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全面领导,确保“刀把子”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要自觉践行“两个维护”,不断强化忠诚核心、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确保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只有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公安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需要的困难和问题。要深入推进“双提升”工作,切实抓好案事件回访、警民微信群建设等工作,大力加强公安正面宣传,争取更多群众对靖安公安的理解和支持。要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服务意识、丰富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能,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力争使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公安机关承担着捍卫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宁的职责使命,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期望大、要求高。要进一步发扬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的好作风,紧紧围绕主责主业,忠实履行职责使命,努力为推动靖安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坚决捍卫政治安全。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为牵引,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深化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加快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做实新时代公安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工作,健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进一步提升基础防范水平和源头治理能力,全力维护社会安定。要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各类突出违法犯罪,纵深推进反诈攻坚,更多地破小案、更好地控发案、更快地破现案、更准地办好案,切实保障人民安宁。要坚决落实改革强警要求,深化推进警务机制和勤务制度改革创新,及早谋划、及时规范地推动各项改革工作落实落地,助推靖安公安高质量发展。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警更要本领强。公安机关是党绝对领导下的纪律部队,具有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传统。要不断增强全面从严管党治警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充分运用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推动公安队伍纪律作风形象持续提升。要聚焦“两个维护”“三个绝对”“四个铁一般”要求,毫不放松地抓好公安队伍自身素质能力建设,全面加强政治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班子建设、制度建设,不断提升队伍创造力、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为履行好新时代使命任务提供坚强保证。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是确保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历史长河中昂然屹立、奋勇前进的强大支撑和根本动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就是因为有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浸润滋养,有着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鼓舞。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根本,是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持久稳定的内在强大力量。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心和锐意进取、一往无前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的忠诚、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守和砥砺前行的勇气、意志和决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气质、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党的先驱们在建党过程中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的精神标识,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风骨和品格,决定着中国共产党与其他一切政党在精气神上、在政治品行上的根本区别,决定着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能够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饱经磨难而朝气蓬勃,跨越百年而风华正茂,始终自立自强、奋勇向前。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行为的意志层面的强大力量。它超越于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当中铸就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伟大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而又彰显于这些具体精神之中,是培育出这些具体精神的本根和基础。它超越于共产党人的具体行为而又在具体的行为中得以表达和确证,体现在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之中,并在党自身和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彰显其实践价值和作用,成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奋勇前进中战胜困难和挑战,不断创造奇迹与辉煌的强大精神支撑。

一百年来,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人以大无畏气概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书写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谱写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篇章。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世代相传。在新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仍然需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担当作为,开拓进取,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党经受住任何考验、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支柱。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就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共产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理想信念的坚定源自于思想理论的坚定,信仰真理,捍卫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必由之路,是党的灵魂和旗帜,是科学的理论,是真理,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坚实根基。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真理武装头脑、指引理想、坚定信仰,不论时空境遇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忘记初心和使命,党就会改变性质,就会失去未来。要把党的初心使命铭刻于心,积极同党中央要求“对标”,用人民群众所期所盼“透视”,始终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必修课、常修课,时常叩问初心、积极担当使命,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切实把党的初心和使命变成开拓奋进和埋头苦干的原动力。这样我们的奋斗才有更高的思想起点,才有不竭的精神动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顽强拼搏、矢志奋斗。党在斗争中诞生,党的事业在斗争中发展,党的力量在斗争中壮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勇往直前、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一百年来,我们所创造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都是党团结带领人民拼搏奋斗、不断斗争的结果。实现伟大梦想的新的征程上,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必须发扬敢拼敢赢的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做好斗争准备,选择合理斗争方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面对危机困难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忠于党、忠于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忠于党、忠于人民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时刻牢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思人民之所思,想人民之所想,盼人民之所盼,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心中有党,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永不迷失方向;心中有民,才能牢记党的宗旨,不负人民期待。每个党员都自觉站在党和人民立场上,知重负重,为党和人民担责,为党和人民尽责,党就能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殷切叮嘱: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

福建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的优势,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把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精心谋划、周密组织,深入动员、广泛覆盖,联系实际、彰显特色,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

省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学党史与悟思想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关键在领导带头。省委迅速成立由省委书记尹力任组长的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把动员大会以视频会议方式开到县一级,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印发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全省全面铺开、扎实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学什么?省委把悟思想作为学党史的关键环节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动员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和《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一学习教育的“纲”,组织通读研读4本指定学习材料,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通过重温党的百年历史,更好领悟新思想的真理伟力,增强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坚定新思想的科学指引。

党史学习教育怎么学?省委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组织开展4次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省级党员领导干部赴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集体现场学习,省委常委认真学、带头悟、主动讲、抓实干,深入基层宣讲,撰写学习体会文章,挂钩联系九市一区,加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部分老区苏区县的挂钩帮扶力度,现场协调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梳理各地探索实践,总结推广潜心自学、集体研学、领导带学、典型导学、巡听评学等“五学”方式,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学习提供了有力指导。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福建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贯穿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5月19日—21日,省管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暨省级领导班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在龙岩举办。省委书记尹力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抓好“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确保全省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3天时间,学员们认真聆听报告、沉心静气自学、开展现场教学。在毛主席纪念园、红军长征出发地中复村、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每一件历史文物、每一段革命往事,都让学员们引发深思、深受教育。学员们谈认识、说体会、讲形势、提建议,表示将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确保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要求和殷切希望逐步变为现实。

在省委的示范带动下,各级党组织把潜心自学与集体学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办法,让学习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动各级党组织学、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动全社会学的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推动学习教育出新出彩。

“3月18日,我们通过网络直播,带领网友们‘走’进宁化县长征出发纪念馆,当天直播观看量超过10万人次。”三明市“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党史故事云宣讲团成员林梦佳自豪地说。“云宣讲”是三明市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借助网络讲好红色故事的举措之一。

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如何用好这些精神财富?福建省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推荐两批共130个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省市县三级共推荐1182个参观学习点、499条参观学习线路,制作全省红色地图,累计接待参访29.37万批次、769万人次。各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设施学习热潮涌动,参观者络绎不绝,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让红色精神鲜活起来、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是学史明理的鲜活教材。福建省充分发挥优势,在抓紧抓实中央规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3方面学习内容,推荐了《摆脱贫困》《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等10本特色教材,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依托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等23个新思想实践示范基地,广泛开展主题党日、现场教学活动;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等列入了参观学习点,成为学习教育热门“打卡地”,增强了学习教育的贴近性、实效性。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营造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浓厚氛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贯穿今年工作的一条主线。福建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庆祝建党百年宣传工作贯通起来,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大力营造同庆百年华诞、共铸历史伟业的浓厚氛围。

——重大主题宣传有声有色。

开通福建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各级媒体集中优势资源和精锐力量,“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在福建”等重大主题宣传浓墨重彩,一大批有分量、接地气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产品广受欢迎,形成了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宣传态势。

“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和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近日,在参加“追寻建党百年足迹——网络名人福建行”活动期间,网络名人感慨万千。本次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总粉丝数达1.5亿的25位网络名人,网上总阅读量超过8亿次。此外,央视大型直播《今日中国》“风展红旗如画再谱福建篇章”全网收视率位居当天同时段第一,“中国有约·遇见福建”国际主题采访邀请40多位中外记者和网络大v来闽开展体验式采访,全球传播总量达1.55亿次。

与此同时,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党史上的今天”万屏联动宣传活动,依托8万多处室内外公共宣传载体,滚动播放“党史上的今天”日志海报,并覆盖900多万电视用户、数百个新媒体账号以及主要网站和“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成为人们可随时翻阅的党史“小红书”。

——艺术党课厚植爱党爱国之情。

“一个多小时的晚会气势恢宏、撼人心魄、感人肺腑。”6月23日晚,“百年风华山海交响”福建省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在榕举行,观看演出的党员干部群众心潮澎湃。

党史学习教育中,福建省广泛开展艺术党课,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干部群众爱党爱国之情。大型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在京成功演出,“颂歌献给党”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音乐会、“梨园百花颂党恩”戏曲晚会精彩纷呈,“习近平用典”主题书法创作巡回展反响热烈,闽剧《生命》、芗剧《谷文昌》等在京和省内展演,电视剧《山海情》《绝密使命》好评如潮,电影《守岛人》传播的“守岛精神”打动无数观众,“看红色电影、学百年党史”活动放映电影3.23万场、观影人数188万多人次,《主播说党史》系列短视频成为“爆款”产品,让党史学习教育“声”入基层、浸润人心。

——专题宣讲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这次宣讲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特别接地气。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6月5日,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在泉州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党史故事巡回宣讲活动,7名宣讲团成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古田会议、红军长征、谷文昌精神、木兰溪治理、福州古厝保护等故事,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委宣讲团23支队伍迅速分赴各地各部门宣讲,覆盖听众15万人次。在省委宣讲团的带动下,各地组织领导干部、党史专家、新时代宣讲师等,整合乡村讲师团、百姓讲师团、红色轻骑兵等宣讲队伍,深入一线提供“菜单式”宣讲服务,开展宣讲3.66万场,受众640多万人次,并依托“学习强国”开展各类“云宣讲”,把党史送到群众家门口、手机端,送到人们心坎上。

——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布城乡基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6月25日,在福州市晋安区体育馆,响彻全场的大合唱将庆祝建党百年体育健身操舞展演推向高潮,表达了新时代老年人“不忘党恩,永跟党走”的决心。

随着“七一”将近,在线下,读书学史、学习体验、致敬革命先烈、学习先进模范等群众性活动火热展开,教育系统“师生同上党史大课”“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等十大学习教育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参加;在线上,“学史明理,福建有你!福建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行,“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氛围更加浓厚,八闽儿女洋溢着迎接建党百年的欢欣喜悦。

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党史学习教育“贵”在虚功实做,“要”在解决问题,“重”在结合大局。各级党组织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以学习教育成效有力推动实际工作。

“我们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继承弘扬廖俊波精神,发扬甘于牺牲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到千千万万党员、干部为之奋斗牺牲的伟大事业中,走好新时代‘赶考路’。”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廖俊波同志母亲季平英同志回信,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第一时间,省委带头学习重要回信精神并下发通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弘扬廖俊波精神、践行为民初心”活动。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廖俊波同志为标杆,汲取践行党的宗旨、为百姓谋福祉的精神动力,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截至6月25日,全省已梳理确定办实事项目2.74万个,完成1.51万个。

在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激励下,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全省已设置党员先锋岗、责任区3.41万个,2万多支党员志愿者队伍常态活跃在基层一线,为群众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志愿服务,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学习党的历史,最终要落到开新局上。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决定》,明确8个方面38项重点任务,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部署结合起来,同落实“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结合起来,把省委的“规划图”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施工图”,做到党史学习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两不误。

今年以来,全省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统筹抓好“五促一保一防一控”,全省经济发展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今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2%,两年平均增长5%;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4.7%,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财政收入继续增加,福建省“十四五”开局良好。

与此同时,省委组建26个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其中省委教育工委8个、省国资委3个),真督实导、精准精细,把握方向、压实责任,已完成对178个单位的首轮指导,第二轮指导全面展开。各市、县(区)也派出700多个巡回指导组,有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站在百年历史新起点,初心不改,奋斗不息。

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和当前四项重点任务,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初心使命、坚持光荣革命传统、坚持推进自我革命,以党史学习教育新成效,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福建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以实干实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我们要永葆“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实”的作风,在追赶超越中不断开创新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及设计表达能力的提升。基于亲身经历和成果梳理,探求东京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学术交流渊源和发展路径,总结和比较各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培养目标、方式、特色,提出教学改革和创新构想,为城市设计教育发展提供多样化视角。

关键词:东工大;国际联合工作坊;城市设计;建筑学科。

(一)薪尽火传——东京工业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发展渊源。

1.东京工业大学:基于技术理性和研究室制度的师徒传承。

本科最后一年开始参与研究室的各种学习和研究活动,周边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固定,有利于开展连续性的思考和深入研究。“东工大学派”是以批判式反思(counter-thinking)著称的[1],学生在对教师观点反思和质疑基础上建立自身的建筑观。这种批判性质疑往往是积极的,是相互间认知的相同性和对立性共存的一种方式。

在东京工业大学执教的筱原一男是日本代表性的建筑教育家,在其建筑设计经历中可见证日本当代建筑的发展史。其创建的“筱原学派”和一般的学派大不相同,师徒之间的传承关系是在批判中确立的。最为著名的便是筱原一男、坂本一成和奥山信一之间的三代师承关系(见图1)。筱原一男作为“筱原学派”的创始人,致力于探索建筑作为一种“架构”的表达方式,其学生在继承“筱原学派”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延伸和拓展。如,筱原一男的“上原通”和奥山信一的“椎名町”间存在某些相似的表现形式——住宅的顶层都用了类似桁架的结构,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很不一样,“椎名町”所获得的空间效果就不是一种“架构”方式。此外,坂本一成的“家型”概念系统脱离了筱原内外隔绝、分界明确的设计特点,故坂本和奥山都是在“脱架构”或“脱构筑”的过程中探索建筑自由的可能性,从而建立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

2.华南理工大学:地域技术和在地实践的深厚积淀。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创建于1932年,在87年发展历程中,分别经历广东省立勷勤大学(1932—1938年)、国立中山大学(1938—1952年)、华南工学院(1952—1988年)、华南理工大学(1988年至今)4个阶段。得益于林克明、胡德元、夏昌世、陈伯齐等老一辈建筑家的探索实践,华南理工的建筑学科逐渐形成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教育传统,同时建立起以学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确立“专业基础+专业深化”两阶段培养模式,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通过高年级建筑设计“专门化”和导师制,训练学生的研究型设计能力[2],为开展建筑学研究型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对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1999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孙一民的带领下将“城市设计”作为建筑教学重要内容,在国内创新设立本科“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机制,促进跨学科的协同设计训练,培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跨界整合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继往开来——东京工业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学术交流渊源。

东京工业大学与起步期的中国建筑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22—1937年,东京工业大学(及其前身东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科培养出刘敦桢、柳士英、龙庆忠、陈伯齐等近40位建筑师,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建筑界影响深远。作为岭南学派创始人之一的龙庆忠先生,将东京工业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建筑思想运用到国内建筑教学中,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防灾经验,创立中国现代建筑防灾学说,延续发展至今,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立亚热带建筑研究体系的陈伯齐先生引领下,华南理工大学也逐步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亚热带地域建筑学科架构。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整体发展、建筑教育改革和学术研究成就,以及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均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传统基因。

由于历史原因东京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曾一度中断。随着2013年“筱原一男建筑展”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两校间合作与交流再度兴盛,包括学术交流互访、研究生交换和联合培养机制、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以及邀请日本专家参与华南建筑学院各年级学生课程作业评图,坂本先生工作室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合作完成“常州工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设计项目等。

(三)携手并进——构建“开放协同+学研互动”的城市设计联合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自2009年起,华南理工大学一直参与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与东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联合工作坊強化实地调研和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跨地域思考能力和解决城市问题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意识和基本素养。工作坊由东工大奥山信一教授和同济大学王方戟教授共同主持,东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所高校为核心成员,每年再另外邀请一所高校(一般是设计基地所在城市的高校)参与。学员多数为各高校具有城市设计背景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少数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的学生。东工大强调以研究生为参与主体,凸显研究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华南理工大学以“研究生+本科生”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更强调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近几年的工作坊实践来看,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在设计过程中表现活跃,具有较为突出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但由于接受专业教学和训练时间相对较短,其城市设计能力和经验稍显不足。新时期城镇化发展转型使存量更新成为中国城市发展重点,城市设计作为对城市空间形态实施管控的有效手段,面临新的挑战和需求[3]。工作坊的系列研究主题表现出对城市更新的地域性研究及建筑设计中城市环境的持续关注(见表1)。以空间资源、建筑改造为基点,重塑场所形态与价值。通过场地调研、方案讨论、评图汇报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建立对城市和环境的总体认知。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学科视角深入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

工作坊时间设置为3周,包括前两周的实地调研、同济大学现场设计+汇报交流(一般为每年的11月中旬左右)和东京工业大学(一般为次年的2月初左右)最终汇报三个环节(见图2)。每个环节全体师生均全程参与,整体教学架构和计划清晰合理。环节一,全体学员根据任务书要求,搜集资料、实地调研、完成初步方案构思;环节二,完善调研资料后前往同济大学,各小组开展方案设计及深化工作,完成阶段性汇报和中期公开评图答辩;环节三,各校师生前往东京工业大学,利用一周时间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完成最终公开答辩和评图活动。工作坊过程中,中日各高校师生持续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并相互学习。

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主要包括场地调研、方案设计、过程指导和集体评图等多个环节。教学目的是通过界定真实场域的城市问题,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深层次探索城市设计的创新理念与方法。由于中外各高校在文化背景、地域因素、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师生的城市设计理念、方法、技术和表达也呈现多样、复杂、冲突甚至博弈的现象,成为联合工作坊的最大特色。文章主要以2017年的工作坊为例,从概念导入、方案设计和成果表达三方面对差异性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探讨。

2017年工作坊主题是“地扪村公共中心改造”。基地所在的黔东南自治州茅贡乡地扪村,是一处典型的侗族聚落,千三河沿村落蜿蜒流过。村寨内有大量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粮仓,也有鼓楼、风雨桥、卡房等公共建筑。基地位于村落的主要入口区域,也是村落的公共中心。任务书要求学生通过对村落的田野调查,理解村落的自然和社会状况,以及当地的建造方式和条件,重塑村落的公共中心。

(一)概念导入。

由于工作坊时间安排紧凑,为使各组学生尽快在某个研究方向上达成共识,任务书中要求每组学生基于调研成果,以关键词的方式提出最初的设计主题和概念。鼓励各组从多样化视角提出设计关键词,并随设计方案的不断深入,实时对关键词进行调整和优化。工作坊8个小组提炼的关键词见表2。

这组设计不仅反映了建筑空间的连续性,还强调了建筑与整体环境的沟通和联系地形高度差异,正是沟通和融合的重要因素学生利用屋顶的形状变化和堆砌的楼梯,采用横向连接和纵向重叠的方式,使原本独立的建筑单体连接起来,形成外部空间的连续性(见图3)。

图3第三组(walkthrough)建筑及周边环境空间组织设计。

(二)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过程中,中日各高校学生持续交换设计理念、相互学习和交流,体现出不同制度和文化背景下设计教学的差异性。各种思想在碰撞与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新颖而“有深度”的研究方向,多样化的设计成果也体现出对复杂城市问题更好的适应性。

1.侧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结合。

东工大建筑教育不仅包括建筑意匠与建筑设计方向,还包括建筑工程各领域(建筑结构、环境设备、材料和构造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强调通过技术手段创造性解决问题[6]。华南理工大学早期建筑教育深受东工大影响,很早便形成强调基本功、重视建造技术和工程实践,主张借鉴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学特点,鼓励学生将技术研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尊重地域性文化,提升学生实践能力[7]。工作坊第二组学生(同济+华南+东工大)由日方学生领衔,在建筑功能布局和结构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侗寨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现代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核心,尽管两者选材方面具有一定差别,但设计思想却存在共通点。学生抓住这一特征,创新性提出结合两种结构的设计理念,然后共同探讨建筑空间序列和结构形式,合作完成设计。例如,小学建筑首层采用混凝土结构,二层及以上保留侗寨特有的木结构形式,通过新的建造方式将两种结构有效连接,采用喷漆贴面等装饰艺术融合不同材料,达到一种平衡的视觉效果。同时整个一层建筑空间面向街道开放,强调功能复合与公共性,以满足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审美需求。总体来看,第二组设计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有效应用传统建筑设计元素营造新建筑风格,表达出积极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态度(见图4)。

(三)成果表达。

由于课程训练模式侧重不同,中日学生在工作坊最终成果展示中选取的媒介方式和工具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中方学生倾向于运用各类软件渲染写实型或意象型表现图来描绘建筑及空间的细节、场所准确的尺度、比例关系。而日本建筑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强调手绘是概念和设计之间最好的连接。日方学生通过线稿图示语言将建筑内部结构及空间中的人物活动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诠释了建筑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中日双方在建筑教学中皆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力度有所不同,日方学生在制作能力和模型表达技巧上更具优势。中日双方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创造性结合电脑制图、手绘表达和模型制作等多种设计表达方式,生动地表达出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见图5)。

(四)小结。

通过对工作坊各环节学生差异性表现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旨在创造一个文化传播、教学互补和方法研究的平台。同时,学生的表现也反映出各高校鲜明的城市设计教学特色:东京工业大学强调建筑空间尺度和建造技术等环节,同济大学从系统、规划方法角度出发思考城市设计,东南大学注重扎实的建筑学基础和类型学传统,华南理工大学则指向更强的地域适应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全球交流与合作背景下,要提高中国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和实践水平,需更多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联合教学活动。通过交流检视自身不足,也平行地看到各校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特色,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建构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方法,不断推动城市设计教学和实践的创新式发展。

从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全过程可以看出,中日各高校通过真实的城市场域切入城市设计研究,从最初彼此不太了解到逐步深入交流,最终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合作交流状态——國际化视野下的地域性城市空间更新研究。这种跨文化和领域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突破了常规教学按年级和专业区分的传统模式,强化学生研究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是对国内外城市设计教学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和创新运用(见图6)。

(一)开放式教学思想和创新理念对中国城市设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1.强化国际视野:教学理念的共享。

作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东工大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体验式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为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加深学生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真实问题的理解。不同国家和高校导师针对课题提出不同观点并引发讨论,为学生提供多维视角的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开创性思考。同时导师的教学和实践理念相互交流,也可有效促进教学,长远来看对整体教学会产生积极影响。

来自中日四所高校的教师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差异。中方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外部环境与建筑结合的角度出发,从原有地形、外部环境中提取设计理念,对既有城市空间及建筑单体进行改造;日方教师则鼓励学生追求开放自由的设计思路,注重建筑单体的再生,强调对建筑内部功能布局和交通空间的深度挖掘。难能可贵的是,师生们在教学理念碰撞、磨合和演进过程中或达成共识,或打破固有模式获得新视角,或争执不下而“分道扬镳”等,体现出开放式教学对启发思维的重要意义。

2.创造多元体验:培养模式的革新。

在当下复杂的全球化进程中,从跨尺度、跨学科的多元角度理解城市设计尤为重要。城市设计的核心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提供后续设计指导,整合地方社区的多样性需求,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跨越既有学科、方法和文化桎梏,整合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资源,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是推动城市设计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作为一个短期项目,既有集中的头脑风暴环节,又有渐进式深入研究环节。由于时间紧凑竞争性强,学生大多以主动、开放的态度快速学习和吸收。过程中小组成员(随机组合)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开展跨国家和学科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师指导和集体评图过程中,中日不同教学理念融合与渗透,相关领域观点、知识交织与碰撞,也在客观上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前沿研究:社会实践的开放。

当前城市设计教学在以课堂和工作室传授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形式上更开放和多元,也更贴近真实的城市环境和生活,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很大。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整合国内外城市设计教育资源形成动态的实践教学网络,创建知识共享的交流环境,使学生以包容的心态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兼具城市设计的地域性和国际化视野。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绝大多数选题都围绕具有浓厚传统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场域展开,通过地域性城市空间更新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作出回应。2018年工作坊研究主题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正是对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活化和发展历史街区,如何凸显其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有力回应。文化观念和教育背景的差异,促成了工作坊师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学生对城市设计的理解获得长足进步,也有利于激发其将来对城市设计工作和相关领域研究的热情。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构想在城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反映出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改革和创新构想的实践应用特色。

基于传统建筑学教育的优势,开创性提出人居环境学科城市设计教育体系改革的整体思路,持续推动贯穿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改革探索。该课程体系早期的局部课程实验项目“基于城市整体观念培养的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在2005年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拓宽专业基础。借鉴国际先进的专业教学模式,继承自身悠久教育传统,建立以国际化视野及复合型知识结构为目标的宽口径基础型教学体系。以国内外各类型城市设计案例为教学素材,加强实地调研和实践训练,培养从国际化视野思考和解决城市设计问题的社会责任意识、专业精神和基本技能。

深化实践基础。应对城市发展的转型挑战,优化以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深入研究型教学体系。依托中国城市转型的现实需求,设置中外大学共同关注的前沿性城市设计课题,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以城市设计教学为核心,开展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教育与研究合作。

利用国际合作平台和学科优势资源,建立常态化的双向对等国际联合教学机制,提高城市设计专业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建立国际教学名师主导、梯队层次合理的联合教学团队。以长江学者、教学名师孙一民教授和密歇根大学城市设计专业负责人roystrickland教授担任教学主持,伯克利加州大学perterbosselmann教授、代尔夫特理工大学vincentnatin教授等知名学者作为课程海外导师,建立教研经验丰富、梯队层级完备的高水平双语教学团队。

依托国际一流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合作平台,依托优势一级学科群,华南理工大学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城市系统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与都灵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华南都灵城市设计联合实验室”。利用这些科研机构,建设覆盖本科及研究生全过程的国际教研合作平台。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城市设计课程,基本涵盖从单一街区到城市局部地段,再到城市区域总体的规划与设计内容,尺度和规模跨度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尺度)思维向城市设计的(尺度)思维转变,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城市形态的认知和设计组织能力,应循序渐进,依次建立从单一尺度规模到连续、复杂尺度规模之下的设计训练模式。尤其应从城市设计学科的内核出发,注重连续尺度的概念,从地块到街区、从重要节点到区域等,建立承上启下的形态要素关联和动态发展观念,以此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思维和多维尺度下的空间设计能力。

系统衔接建筑学科的现有教学体系,以本科四、五年级的“城市设计专门化”主干课程为核心,推动教学组织、课程结构和成果考核模式的改革。以促进学科协同与合作为目标,逐步推进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人居环境大学科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和设计训练模式优化。

城市设计作为独立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最多只能依托三个一级学科进行建设,因此,一开始就带有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基础和知识背景,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明显的学科偏向。在结合实践项目设置设计训练题目时(尺度和规模往往较大),会碰到多维尺度下的城市认知和形态组织问题,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现有解决思路是:针对城市设计的学科交叉性,以多专业共同参与的毕业设计板块为主干,促进跨学科的协同设计训练,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跨界整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拓展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强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

5.創建“开放协同+产学研互动”的合作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国际影响力。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优质的国际化科研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强化国际合作中的产学研一体化优势,构筑双向交流互动的创新人才培育平台,结合设计竞赛、公开评图和展览等活动开展各层面的教学成果国际交流。

多专业协同的开放式课程结构。整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的多学科教学团队,鼓励跨专业的学生协作,创建以城市设计专门化主干课程、毕业设计板块的长题设计为核心,以通识性的概论课程等为基础,以理论讲授、讨论课、国际联合工作坊、案例现场调研、国外访学交流(studytrip)等短期专题训练为补充的开放式课程体系。

产学研一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依托重大工程设计项目,在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教学中建立实践型研究、联合设计、短期访学、联合培养等互动合作模式,促进“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平等国际交流,共同培养双方的高素质城市设计人才,形成具有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教学及研究成果,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科影响力。

四、结语。

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和地区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活动日益频繁。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常态化地开展与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密歇根大学、代尔夫特理工、慕尼黑工业大学、都灵理工、香港中文大学、淡江大学等高校的联合教学和工作坊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中,以城市设计为主题(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工作坊占据多数。2018年,建筑学院又获批了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城市设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体现了城市设计学科及专业在大建筑学科教学体系中不断增加的重要性。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教育通过联合工作坊不断调整和优化,在参与国际联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拓展了与不同文化背景学者沟通的能力和跨学科、跨文化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理念的碰撞与融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城市设计面对的真实问题。作为一种前瞻性教学模式,国际联合教学突破了传统城市设计教学边界,整合了国内外优势资源,提供多元教学体验,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搭建了平台。国际教学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一种开放性教学模式,更是开放式教学思想与创新理念的融合。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为城市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实践空间,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培养城市设计学科所需的创新性、国际化人才,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是城市设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可为城市设计教学提供传承与创新的另一视角,基于技术理性和地域特征,建构更加多元化、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技术整合思想、关注时代性和地域性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综合素质和设计整合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性教学方法为支撑的城市设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2]何镜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析[j].南方建筑,2012(5):4-6.

[6]奥山信一,平辉.日本东工大建筑学设计教育体系[j].建筑学报,2015(10):6-11.

abstract:withtheaccelerationof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exchangesandteachallyinthefieldofarchitecturedisciplines,itisverycommontocarryoutjointdesignteachingwithurbandesignasamulti-disciplinary,openandinclusivetopic,whichhasbecomeanhem,tokyoinstituteoftechnology,tongjiuniversity,southeasar,anotheruniversity(usuallytheuniversityinthecitywherethedesignbaseislocated)isinvited,basedontheteachingtraditionsandcharacteristicsofeachschool,teachersandstudentsaroundtherealcitymarketarea,fromtheperspectiveofurbandesignandarchitecturalrenewal,foratotalofthreestages,cessemphasizesthecollisionandgameofdifferentconcepts,theexpansionandinnovationofdesignthinking,npersonalexperienceandresults,thispaperexplorestheacademicexchangesanddevelopmentpathsoftokyoinstituteoftechnologyand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summarizesandcompares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thedesignobjectives,methodsandcharacteristicsofurbandesignteachinginvariousuniversities,ceptionprovidesapersifiedperspectiveforthecurrentdevelopmentofurbandesigneducationinchina.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七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反动军阀政府的残酷统治下,中国共产党只能处于一个没有公共活动环境的秘密状态。大革命时期,党忙于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支持北伐战争,因此无法纪念党的诞生。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及设计表达能力的提升。基于亲身经历和成果梳理,探求东京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学术交流渊源和发展路径,总结和比较各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培养目标、方式、特色,提出教学改革和创新构想,为城市设计教育发展提供多样化视角。

关键词:东工大;国际联合工作坊;城市设计;建筑学科。

(一)薪尽火传——东京工业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发展渊源。

1.东京工业大学:基于技术理性和研究室制度的师徒传承。

本科最后一年开始参与研究室的各种学习和研究活动,周边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固定,有利于开展连续性的思考和深入研究。“东工大学派”是以批判式反思(counter-thinking)著称的[1],学生在对教师观点反思和质疑基础上建立自身的建筑观。这种批判性质疑往往是积极的,是相互间认知的相同性和对立性共存的一种方式。

在东京工业大学执教的筱原一男是日本代表性的建筑教育家,在其建筑设计经历中可见证日本当代建筑的发展史。其创建的“筱原学派”和一般的学派大不相同,师徒之间的传承关系是在批判中确立的。最为著名的便是筱原一男、坂本一成和奥山信一之间的三代师承关系(见图1)。筱原一男作为“筱原学派”的创始人,致力于探索建筑作为一种“架构”的表达方式,其学生在继承“筱原学派”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的延伸和拓展。如,筱原一男的“上原通”和奥山信一的“椎名町”间存在某些相似的表现形式——住宅的顶层都用了类似桁架的结构,但二者在表达方式上很不一样,“椎名町”所获得的空间效果就不是一种“架构”方式。此外,坂本一成的“家型”概念系统脱离了筱原内外隔绝、分界明确的设计特点,故坂本和奥山都是在“脱架构”或“脱构筑”的过程中探索建筑自由的可能性,从而建立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

2.华南理工大学:地域技术和在地实践的深厚积淀。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创建于1932年,在87年发展历程中,分别经历广东省立勷勤大学(1932—1938年)、国立中山大学(1938—1952年)、华南工学院(1952—1988年)、华南理工大学(1988年至今)4个阶段。得益于林克明、胡德元、夏昌世、陈伯齐等老一辈建筑家的探索实践,华南理工的建筑学科逐渐形成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教育传统,同时建立起以学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确立“专业基础+专业深化”两阶段培养模式,在夯实基础的同时,通过高年级建筑设计“专门化”和导师制,训练学生的研究型设计能力[2],为开展建筑学研究型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

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对城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从1999年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在孙一民的带领下将“城市设计”作为建筑教学重要内容,在国内创新设立本科“城市设计专门化”教学机制,促进跨学科的协同设计训练,培养具备团队合作精神与跨界整合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继往开来——东京工业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学术交流渊源。

东京工业大学与起步期的中国建筑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1922—1937年,东京工业大学(及其前身东京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科培养出刘敦桢、柳士英、龙庆忠、陈伯齐等近40位建筑师,对20世纪前半叶中国建筑界影响深远。作为岭南学派创始人之一的龙庆忠先生,将东京工业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建筑思想运用到国内建筑教学中,结合中国传统建筑防灾经验,创立中国现代建筑防灾学说,延续发展至今,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立亚热带建筑研究体系的陈伯齐先生引领下,华南理工大学也逐步形成了全面而系统的亚热带地域建筑学科架构。岭南现代建筑创作的整体发展、建筑教育改革和学术研究成就,以及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均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传统基因。

由于历史原因东京工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合作与交流曾一度中断。随着2013年“筱原一男建筑展”在华南理工大学成功举办,两校间合作与交流再度兴盛,包括学术交流互访、研究生交换和联合培养机制、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以及邀请日本专家参与华南建筑学院各年级学生课程作业评图,坂本先生工作室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合作完成“常州工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设计项目等。

(三)携手并进——构建“开放协同+学研互动”的城市设计联合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自2009年起,华南理工大学一直参与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与东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南大学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联合工作坊強化实地调研和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跨地域思考能力和解决城市问题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意识和基本素养。工作坊由东工大奥山信一教授和同济大学王方戟教授共同主持,东京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四所高校为核心成员,每年再另外邀请一所高校(一般是设计基地所在城市的高校)参与。学员多数为各高校具有城市设计背景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少数来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本科四年级“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的学生。东工大强调以研究生为参与主体,凸显研究的传承性和创新性,华南理工大学以“研究生+本科生”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更强调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近几年的工作坊实践来看,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在设计过程中表现活跃,具有较为突出的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但由于接受专业教学和训练时间相对较短,其城市设计能力和经验稍显不足。新时期城镇化发展转型使存量更新成为中国城市发展重点,城市设计作为对城市空间形态实施管控的有效手段,面临新的挑战和需求[3]。工作坊的系列研究主题表现出对城市更新的地域性研究及建筑设计中城市环境的持续关注(见表1)。以空间资源、建筑改造为基点,重塑场所形态与价值。通过场地调研、方案讨论、评图汇报等方式,帮助学生在建筑设计中建立对城市和环境的总体认知。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学科视角深入探索问题的解决途径。

工作坊时间设置为3周,包括前两周的实地调研、同济大学现场设计+汇报交流(一般为每年的11月中旬左右)和东京工业大学(一般为次年的2月初左右)最终汇报三个环节(见图2)。每个环节全体师生均全程参与,整体教学架构和计划清晰合理。环节一,全体学员根据任务书要求,搜集资料、实地调研、完成初步方案构思;环节二,完善调研资料后前往同济大学,各小组开展方案设计及深化工作,完成阶段性汇报和中期公开评图答辩;环节三,各校师生前往东京工业大学,利用一周时间完善和优化设计方案,完成最终公开答辩和评图活动。工作坊过程中,中日各高校师生持续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并相互学习。

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主要包括场地调研、方案设计、过程指导和集体评图等多个环节。教学目的是通过界定真实场域的城市问题,引导学生从多维度深层次探索城市设计的创新理念与方法。由于中外各高校在文化背景、地域因素、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师生的城市设计理念、方法、技术和表达也呈现多样、复杂、冲突甚至博弈的现象,成为联合工作坊的最大特色。文章主要以2017年的工作坊为例,从概念导入、方案设计和成果表达三方面对差异性及其产生原因进行探讨。

2017年工作坊主题是“地扪村公共中心改造”。基地所在的黔东南自治州茅贡乡地扪村,是一处典型的侗族聚落,千三河沿村落蜿蜒流过。村寨内有大量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粮仓,也有鼓楼、风雨桥、卡房等公共建筑。基地位于村落的主要入口区域,也是村落的公共中心。任务书要求学生通过对村落的田野调查,理解村落的自然和社会状况,以及当地的建造方式和条件,重塑村落的公共中心。

(一)概念导入。

由于工作坊时间安排紧凑,为使各组学生尽快在某个研究方向上达成共识,任务书中要求每组学生基于调研成果,以关键词的方式提出最初的设计主题和概念。鼓励各组从多样化视角提出设计关键词,并随设计方案的不断深入,实时对关键词进行调整和优化。工作坊8个小组提炼的关键词见表2。

这组设计不仅反映了建筑空间的连续性,还强调了建筑与整体环境的沟通和联系地形高度差异,正是沟通和融合的重要因素学生利用屋顶的形状变化和堆砌的楼梯,采用横向连接和纵向重叠的方式,使原本独立的建筑单体连接起来,形成外部空间的连续性(见图3)。

图3第三组(walkthrough)建筑及周边环境空间组织设计。

(二)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过程中,中日各高校学生持续交换设计理念、相互学习和交流,体现出不同制度和文化背景下设计教学的差异性。各种思想在碰撞与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新颖而“有深度”的研究方向,多样化的设计成果也体现出对复杂城市问题更好的适应性。

1.侧重建筑与外部环境结合。

东工大建筑教育不仅包括建筑意匠与建筑设计方向,还包括建筑工程各领域(建筑结构、环境设备、材料和构造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强调通过技术手段创造性解决问题[6]。华南理工大学早期建筑教育深受东工大影响,很早便形成强调基本功、重视建造技术和工程实践,主张借鉴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教学特点,鼓励学生将技术研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尊重地域性文化,提升学生实践能力[7]。工作坊第二组学生(同济+华南+东工大)由日方学生领衔,在建筑功能布局和结构创新方面表现突出。侗寨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现代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核心,尽管两者选材方面具有一定差别,但设计思想却存在共通点。学生抓住这一特征,创新性提出结合两种结构的设计理念,然后共同探讨建筑空间序列和结构形式,合作完成设计。例如,小学建筑首层采用混凝土结构,二层及以上保留侗寨特有的木结构形式,通过新的建造方式将两种结构有效连接,采用喷漆贴面等装饰艺术融合不同材料,达到一种平衡的视觉效果。同时整个一层建筑空间面向街道开放,强调功能复合与公共性,以满足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审美需求。总体来看,第二组设计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有效应用传统建筑设计元素营造新建筑风格,表达出积极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态度(见图4)。

(三)成果表达。

由于课程训练模式侧重不同,中日学生在工作坊最终成果展示中选取的媒介方式和工具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中方学生倾向于运用各类软件渲染写实型或意象型表现图来描绘建筑及空间的细节、场所准确的尺度、比例关系。而日本建筑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强调手绘是概念和设计之间最好的连接。日方学生通过线稿图示语言将建筑内部结构及空间中的人物活动和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诠释了建筑设计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中日双方在建筑教学中皆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力度有所不同,日方学生在制作能力和模型表达技巧上更具优势。中日双方学生通过协同合作,创造性结合电脑制图、手绘表达和模型制作等多种设计表达方式,生动地表达出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见图5)。

(四)小结。

通过对工作坊各环节学生差异性表现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旨在创造一个文化传播、教学互补和方法研究的平台。同时,学生的表现也反映出各高校鲜明的城市设计教学特色:东京工业大学强调建筑空间尺度和建造技术等环节,同济大学从系统、规划方法角度出发思考城市设计,东南大学注重扎实的建筑学基础和类型学传统,华南理工大学则指向更强的地域适应性和实践操作能力。

在全球交流与合作背景下,要提高中国高校城市设计教学和实践水平,需更多开展多维度、深层次的联合教学活动。通过交流检视自身不足,也平行地看到各校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的特色,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建构完善的教学体系和评价方法,不断推动城市设计教学和实践的创新式发展。

从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全过程可以看出,中日各高校通过真实的城市场域切入城市设计研究,从最初彼此不太了解到逐步深入交流,最终形成了一种互相促进的合作交流状态——國际化视野下的地域性城市空间更新研究。这种跨文化和领域的开放式教学模式突破了常规教学按年级和专业区分的传统模式,强化学生研究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是对国内外城市设计教学资源的一种有效整合和创新运用(见图6)。

(一)开放式教学思想和创新理念对中国城市设计教育改革的启示。

1.强化国际视野:教学理念的共享。

作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东工大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体验式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为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加深学生对城市规划与设计真实问题的理解。不同国家和高校导师针对课题提出不同观点并引发讨论,为学生提供多维视角的解读,引导学生进行开创性思考。同时导师的教学和实践理念相互交流,也可有效促进教学,长远来看对整体教学会产生积极影响。

来自中日四所高校的教师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学理念的差异。中方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外部环境与建筑结合的角度出发,从原有地形、外部环境中提取设计理念,对既有城市空间及建筑单体进行改造;日方教师则鼓励学生追求开放自由的设计思路,注重建筑单体的再生,强调对建筑内部功能布局和交通空间的深度挖掘。难能可贵的是,师生们在教学理念碰撞、磨合和演进过程中或达成共识,或打破固有模式获得新视角,或争执不下而“分道扬镳”等,体现出开放式教学对启发思维的重要意义。

2.创造多元体验:培养模式的革新。

在当下复杂的全球化进程中,从跨尺度、跨学科的多元角度理解城市设计尤为重要。城市设计的核心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提供后续设计指导,整合地方社区的多样性需求,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跨越既有学科、方法和文化桎梏,整合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资源,加快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国际联合设计工作坊是推动城市设计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作为一个短期项目,既有集中的头脑风暴环节,又有渐进式深入研究环节。由于时间紧凑竞争性强,学生大多以主动、开放的态度快速学习和吸收。过程中小组成员(随机组合)需要克服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开展跨国家和学科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师指导和集体评图过程中,中日不同教学理念融合与渗透,相关领域观点、知识交织与碰撞,也在客观上拓宽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前沿研究:社会实践的开放。

当前城市设计教学在以课堂和工作室传授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形式上更开放和多元,也更贴近真实的城市环境和生活,对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很大。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整合国内外城市设计教育资源形成动态的实践教学网络,创建知识共享的交流环境,使学生以包容的心态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兼具城市设计的地域性和国际化视野。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绝大多数选题都围绕具有浓厚传统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场域展开,通过地域性城市空间更新研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作出回应。2018年工作坊研究主题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正是对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活化和发展历史街区,如何凸显其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有力回应。文化观念和教育背景的差异,促成了工作坊师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学生对城市设计的理解获得长足进步,也有利于激发其将来对城市设计工作和相关领域研究的热情。

(二)教学改革与创新构想在城市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反映出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改革和创新构想的实践应用特色。

基于传统建筑学教育的优势,开创性提出人居环境学科城市设计教育体系改革的整体思路,持续推动贯穿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改革探索。该课程体系早期的局部课程实验项目“基于城市整体观念培养的建筑学毕业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在2005年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拓宽专业基础。借鉴国际先进的专业教学模式,继承自身悠久教育传统,建立以国际化视野及复合型知识结构为目标的宽口径基础型教学体系。以国内外各类型城市设计案例为教学素材,加强实地调研和实践训练,培养从国际化视野思考和解决城市设计问题的社会责任意识、专业精神和基本技能。

深化实践基础。应对城市发展的转型挑战,优化以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深入研究型教学体系。依托中国城市转型的现实需求,设置中外大学共同关注的前沿性城市设计课题,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2.以城市设计教学为核心,开展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教育与研究合作。

利用国际合作平台和学科优势资源,建立常态化的双向对等国际联合教学机制,提高城市设计专业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建立国际教学名师主导、梯队层次合理的联合教学团队。以长江学者、教学名师孙一民教授和密歇根大学城市设计专业负责人roystrickland教授担任教学主持,伯克利加州大学perterbosselmann教授、代尔夫特理工大学vincentnatin教授等知名学者作为课程海外导师,建立教研经验丰富、梯队层级完备的高水平双语教学团队。

依托国际一流教育和科研机构的教学合作平台,依托优势一级学科群,华南理工大学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城市系统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与都灵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华南都灵城市设计联合实验室”。利用这些科研机构,建设覆盖本科及研究生全过程的国际教研合作平台。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城市设计课程,基本涵盖从单一街区到城市局部地段,再到城市区域总体的规划与设计内容,尺度和规模跨度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的(尺度)思维向城市设计的(尺度)思维转变,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城市形态的认知和设计组织能力,应循序渐进,依次建立从单一尺度规模到连续、复杂尺度规模之下的设计训练模式。尤其应从城市设计学科的内核出发,注重连续尺度的概念,从地块到街区、从重要节点到区域等,建立承上启下的形态要素关联和动态发展观念,以此培养学生的城市设计思维和多维尺度下的空间设计能力。

系统衔接建筑学科的现有教学体系,以本科四、五年级的“城市设计专门化”主干课程为核心,推动教学组织、课程结构和成果考核模式的改革。以促进学科协同与合作为目标,逐步推进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人居环境大学科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和设计训练模式优化。

城市设计作为独立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最多只能依托三个一级学科进行建设,因此,一开始就带有其他学科的方法论基础和知识背景,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明显的学科偏向。在结合实践项目设置设计训练题目时(尺度和规模往往较大),会碰到多维尺度下的城市认知和形态组织问题,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现有解决思路是:针对城市设计的学科交叉性,以多专业共同参与的毕业设计板块为主干,促进跨学科的协同设计训练,培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与跨界整合能力的创新人才,拓展毕业设计课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强化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

5.創建“开放协同+产学研互动”的合作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国际影响力。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优质的国际化科研平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资源,强化国际合作中的产学研一体化优势,构筑双向交流互动的创新人才培育平台,结合设计竞赛、公开评图和展览等活动开展各层面的教学成果国际交流。

多专业协同的开放式课程结构。整合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的多学科教学团队,鼓励跨专业的学生协作,创建以城市设计专门化主干课程、毕业设计板块的长题设计为核心,以通识性的概论课程等为基础,以理论讲授、讨论课、国际联合工作坊、案例现场调研、国外访学交流(studytrip)等短期专题训练为补充的开放式课程体系。

产学研一体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依托重大工程设计项目,在本科高年级及研究生教学中建立实践型研究、联合设计、短期访学、联合培养等互动合作模式,促进“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平等国际交流,共同培养双方的高素质城市设计人才,形成具有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教学及研究成果,有效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科影响力。

随着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和地区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活动日益频繁。华南理工大学近年来常态化地开展与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密歇根大学、代尔夫特理工、慕尼黑工业大学、都灵理工、香港中文大学、淡江大学等高校的联合教学和工作坊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其中,以城市设计为主题(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工作坊占据多数。2018年,建筑学院又获批了与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城市设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体现了城市设计学科及专业在大建筑学科教学体系中不断增加的重要性。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教育通过联合工作坊不断调整和优化,在参与国际联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拓展了与不同文化背景学者沟通的能力和跨学科、跨文化思维方式,教师通过多样化教学理念的碰撞与融合,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城市设计面对的真实问题。作为一种前瞻性教学模式,国际联合教学突破了传统城市设计教学边界,整合了国内外优势资源,提供多元教学体验,为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搭建了平台。国际教学交流与合作不仅是一种开放性教学模式,更是开放式教学思想与创新理念的融合。搭建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为城市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实践空间,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培养城市设计学科所需的创新性、国际化人才,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是城市设计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东工大国际联合城市设计工作坊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可为城市设计教学提供传承与创新的另一视角,基于技术理性和地域特征,建构更加多元化、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技术整合思想、关注时代性和地域性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综合素质和设计整合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性教学方法为支撑的城市设计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2]何镜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科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探析[j].南方建筑,2012(5):4-6.

[6]奥山信一,平辉.日本东工大建筑学设计教育体系[j].建筑学报,2015(10):6-11.

abstract:withtheaccelerationof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exchangesandteachallyinthefieldofarchitecturedisciplines,itisverycommontocarryoutjointdesignteachingwithurbandesignasamulti-disciplinary,openandinclusivetopic,whichhasbecomeanhem,tokyoinstituteoftechnology,tongjiuniversity,southeasar,anotheruniversity(usuallytheuniversityinthecitywherethedesignbaseislocated)isinvited,basedontheteachingtraditionsandcharacteristicsofeachschool,teachersandstudentsaroundtherealcitymarketarea,fromtheperspectiveofurbandesignandarchitecturalrenewal,foratotalofthreestages,cessemphasizesthecollisionandgameofdifferentconcepts,theexpansionandinnovationofdesignthinking,npersonalexperienceandresults,thispaperexplorestheacademicexchangesanddevelopmentpathsoftokyoinstituteoftechnologyandsouth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summarizesandcompares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betweenthedesignobjectives,methodsandcharacteristicsofurbandesignteachinginvariousuniversities,ceptionprovidesapersifiedperspectiveforthecurrentdevelopmentofurbandesigneducationinchina.

党史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全方位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必修课”入脑入心,在学史增信中汲取奋进力量。

以建党精神铸魂,笃学真学知史明史,汲取思想力量。中国共产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撰写了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坚持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有序开展个人自学、示范领学、青年联学、创新活学,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指示批示精神上见成效。

以建党精神明理,常学常新育人励己,汲取经验力量。好书不厌百回读,真理就要千次学。坚持把党史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学在日常、学在实处,创新多种学习方式,建立线上、线下学习渠道,限度调动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的积极性,主动对照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情况,以严的标准对自身进行“体检”,补齐思想短板。同时,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地和抹黑人民英雄的行为作斗争,用真历史滋养真担当,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以建党精神为鉴,善作善成昂扬奋力,汲取服务力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建党精神为镜,可以知兴替。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在察民情、访民意基础上,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建立台账逐件交办,加快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集中办实事与一直办实事的关系,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加真切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我们要永葆“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实”的作风,在追赶超越中不断开创新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摘要:幼儿园开展童谣传承活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关键词:童谣幼儿影响认知审美。

本文从幼儿通过感知、体验等形式探讨童谣传承的幼儿教育策略,对培养幼儿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词汇量增长是最有益的时期。童谣根据内容大致分为游戏、常识、礼仪和情感四大类,其蕴含的“爱”可以滋润幼儿心田,陶冶幼儿情操;“识”可以启迪幼儿智力,发展认知能力;“美”可以培养幼儿审美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趣”可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身体发展。

(一)“爱”——滋润幼儿心田,陶冶幼儿情操。

(二)“趣”——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身体发展。

童谣节奏明快、趣味性强,它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把童谣结合到游戏中并与健康活动整合,如小时候我们在跳绳时唱的童谣:“金苹果,金苹果,金金金,银苹果,银苹果,银银银……”,教师可以在组织幼儿进行健康活动时让幼儿边玩边念。这样既增加了幼儿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健康活动更生动、活泼,对幼儿也更有吸引力,也就更能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三)“识”——启迪幼儿智力,发展认知能力。

童谣中很多作品的题材都以社会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这些童谣不但生动有趣,而且题材包罗万象,不仅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更能帮助儿童形象地感知自然,认识社会,从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四)“美”——培养幼儿审美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

蕴含着丰富审美意境的童谣主要来源于自然生活,而儿童总是喜欢用他们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和理解一切世界事物。通过欣赏或吟唱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童谣,可促使幼儿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

童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世世代代,耳口相传。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组织与实施是其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性操作,我园把童谣作为园本课程,通过近4年的研究,已初成体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符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健康又有趣的优秀童谣,并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之中。

1.在语言活动中进行童谣教学。

教师可以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欣赏和感受民间童谣,使幼儿体验民族语言之美。要注意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

2.在音乐活动中进行童谣教学。

(二)在环境布置中进行童谣教学。

我们还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呈现童谣特色。师生们共同布置了浅显生动的童谣墙,把学过的童谣展现在教室里,通过多种灵活而丰富的形式,让幼儿在自主的环境下受到熏陶。

近年来,《以创编童谣为依托——促进师幼共同发展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经过四年的教学,童谣那幽默、风趣的方言,吸引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一首又一首童谣在孩子们口中传诵。游戏时念童谣,集体活动时念童谣,个别活动时也念童谣,玩耍时离不开童谣,休息时也伴着童谣,他们觉得童谣就像自己的好伙伴一樣时刻不离。

(二)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引导幼儿学习童谣的有效教学方法。

1.做做玩玩说童谣。

2.说说画画学童谣。

学习童谣时,让幼儿边学童谣边根据内容画童谣,能让幼儿的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拉近文字与绘画的距离。老师尽量给幼儿自由表现的空间,哪怕是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只要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都应好好保护,尊重他们自己的想象、创意,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想法来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用画笔画出来。

参考文献。

[1]罗捷.民间童谣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j].芒种,2012(21).

[2]李毅.论幼儿园的儿歌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党史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全方位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必修课”入脑入心,在学史增信中汲取奋进力量。

以建党精神铸魂,笃学真学知史明史,汲取思想力量。中国共产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撰写了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坚持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有序开展个人自学、示范领学、青年联学、创新活学,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精神上见成效。同时,要把习近平同志《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结合起来,与各类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以建党精神明理,常学常新育人励己,汲取经验力量。好书不厌百回读,真理就要千次学。坚持把党史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学在日常、学在实处,创新多种学习方式,建立线上、线下学习渠道,最大限度调动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的积极性,主动对照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情况,以严的标准对自身进行“体检”,补齐思想短板。同时,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地和抹黑人民英雄的行为作斗争,用真历史滋养真担当,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以建党精神为鉴,善作善成昂扬奋力,汲取服务力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建党精神为镜,可以知兴替。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在察民情、访民意基础上,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建立台账逐件交办,加快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集中办实事与一直办实事的关系,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加真切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我们要永葆“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实”的作风,在追赶超越中不断开创新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

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指导,殷切叮嘱: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具有独特优势。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

福建省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实践地的优势,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把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融入党史学习教育中,精心谋划、周密组织,深入动员、广泛覆盖,联系实际、彰显特色,党史学习教育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

省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把学党史与悟思想紧密结合起来。

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关键在领导带头。省委迅速成立由省委书记尹力任组长的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把动员大会以视频会议方式开到县一级,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印发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全省全面铺开、扎实开展。

党史学习教育学什么?省委把悟思想作为学党史的关键环节和根本要求,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动员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和《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一学习教育的“纲”,组织通读研读4本指定学习材料,引导广大党员干部通过重温党的百年历史,更好领悟新思想的真理伟力,增强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坚定新思想的科学指引。

党史学习教育怎么学?省委以上率下、示范带动,组织开展4次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研讨,省级党员领导干部赴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集体现场学习,省委常委认真学、带头悟、主动讲、抓实干,深入基层宣讲,撰写学习体会文章,挂钩联系九市一区,加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部分老区苏区县的挂钩帮扶力度,现场协调解决基层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梳理各地探索实践,总结推广潜心自学、集体研学、领导带学、典型导学、巡听评学等“五学”方式,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学习提供了有力指导。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福建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贯穿党史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5月19日—21日,省管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班暨省级领导班子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在龙岩举办。省委书记尹力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抓好“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确保全省实现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3天时间,学员们认真聆听报告、沉心静气自学、开展现场教学。在毛主席纪念园、红军长征出发地中复村、长汀县水土保持科教园、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每一件历史文物、每一段革命往事,都让学员们引发深思、深受教育。学员们谈认识、说体会、讲形势、提建议,表示将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确保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要求和殷切希望逐步变为现实。

在省委的示范带动下,各级党组织把潜心自学与集体学习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办法,让学习生动起来、活泼起来,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动各级党组织学、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动全社会学的浓厚氛围。

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推动学习教育出新出彩。

“3月18日,我们通过网络直播,带领网友们‘走’进宁化县长征出发纪念馆,当天直播观看量超过10万人次。”三明市“风展红旗·如画三明”党史故事云宣讲团成员林梦佳自豪地说。“云宣讲”是三明市充分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借助网络讲好红色故事的举措之一。

福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如何用好这些精神财富?福建省因地制宜开辟“第二课堂”,推荐两批共130个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参观学习点,省市县三级共推荐1182个参观学习点、499条参观学习线路,制作全省红色地图,累计接待参访29.37万批次、769万人次。各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设施学习热潮涌动,参观者络绎不绝,旧址遗迹成为党史“教室”,文物史料成为党史“教材”,英烈模范成为党史“教师”,让红色精神鲜活起来、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是学史明理的鲜活教材。福建省充分发挥优势,在抓紧抓实中央规定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等3方面学习内容,推荐了《摆脱贫困》《习近平在福建》系列采访实录等10本特色教材,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党的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依托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木兰溪治理展示馆、宁德市摆脱贫困主题展览等23个新思想实践示范基地,广泛开展主题党日、现场教学活动;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俞邦村、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等列入了参观学习点,成为学习教育热门“打卡地”,增强了学习教育的贴近性、实效性。

紧紧围绕主题主线,营造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浓厚氛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贯穿今年工作的一条主线。福建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庆祝建党百年宣传工作贯通起来,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大力营造同庆百年华诞、共铸历史伟业的浓厚氛围。

——重大主题宣传有声有色。

开通福建党史学习教育官网,各级媒体集中优势资源和精锐力量,“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在福建”等重大主题宣传浓墨重彩,一大批有分量、接地气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体产品广受欢迎,形成了高潮迭起、精彩纷呈的宣传态势。

“革命英雄的光辉事迹和奉献精神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近日,在参加“追寻建党百年足迹——网络名人福建行”活动期间,网络名人感慨万千。本次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总粉丝数达1.5亿的25位网络名人,网上总阅读量超过8亿次。此外,央视大型直播《今日中国》“风展红旗如画再谱福建篇章”全网收视率位居当天同时段第一,“中国有约·遇见福建”国际主题采访邀请40多位中外记者和网络大v来闽开展体验式采访,全球传播总量达1.55亿次。

与此同时,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党史上的今天”万屏联动宣传活动,依托8万多处室内外公共宣传载体,滚动播放“党史上的今天”日志海报,并覆盖900多万电视用户、数百个新媒体账号以及主要网站和“学习强国”福建学习平台,成为人们可随时翻阅的党史“小红书”。

——艺术党课厚植爱党爱国之情。

“一个多小时的晚会气势恢宏、撼人心魄、感人肺腑。”6月23日晚,“百年风华山海交响”福建省庆祝建党百年文艺演出在榕举行,观看演出的党员干部群众心潮澎湃。

党史学习教育中,福建省广泛开展艺术党课,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干部群众爱党爱国之情。大型交响合唱组歌“中国精神”在京成功演出,“颂歌献给党”党史学习教育主题音乐会、“梨园百花颂党恩”戏曲晚会精彩纷呈,“习近平用典”主题书法创作巡回展反响热烈,闽剧《生命》、芗剧《谷文昌》等在京和省内展演,电视剧《山海情》《绝密使命》好评如潮,电影《守岛人》传播的“守岛精神”打动无数观众,“看红色电影、学百年党史”活动放映电影3.23万场、观影人数188万多人次,《主播说党史》系列短视频成为“爆款”产品,让党史学习教育“声”入基层、浸润人心。

——专题宣讲深入基层深入人心。

“这次宣讲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特别接地气。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6月5日,省委宣传部、省委讲师团在泉州开展“学党史、悟思想”党史故事巡回宣讲活动,7名宣讲团成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古田会议、红军长征、谷文昌精神、木兰溪治理、福州古厝保护等故事,深深感染了在场观众。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委宣讲团23支队伍迅速分赴各地各部门宣讲,覆盖听众15万人次。在省委宣讲团的带动下,各地组织领导干部、党史专家、新时代宣讲师等,整合乡村讲师团、百姓讲师团、红色轻骑兵等宣讲队伍,深入一线提供“菜单式”宣讲服务,开展宣讲3.66万场,受众640多万人次,并依托“学习强国”开展各类“云宣讲”,把党史送到群众家门口、手机端,送到人们心坎上。

——群众性文化活动遍布城乡基层。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6月25日,在福州市晋安区体育馆,响彻全场的大合唱将庆祝建党百年体育健身操舞展演推向高潮,表达了新时代老年人“不忘党恩,永跟党走”的决心。

随着“七一”将近,在线下,读书学史、学习体验、致敬革命先烈、学习先进模范等群众性活动火热展开,教育系统“师生同上党史大课”“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等十大学习教育载体吸引广大青少年参加;在线上,“学史明理,福建有你!福建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行,“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氛围更加浓厚,八闽儿女洋溢着迎接建党百年的欢欣喜悦。

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党史学习教育“贵”在虚功实做,“要”在解决问题,“重”在结合大局。各级党组织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以学习教育成效有力推动实际工作。

“我们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继承弘扬廖俊波精神,发扬甘于牺牲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到千千万万党员、干部为之奋斗牺牲的伟大事业中,走好新时代‘赶考路’。”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廖俊波同志母亲季平英同志回信,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引发强烈反响。第一时间,省委带头学习重要回信精神并下发通知,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全省党员干部中开展“弘扬廖俊波精神、践行为民初心”活动。

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廖俊波同志为标杆,汲取践行党的宗旨、为百姓谋福祉的精神动力,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截至6月25日,全省已梳理确定办实事项目2.74万个,完成1.51万个。

在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激励下,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彰显,全省已设置党员先锋岗、责任区3.41万个,2万多支党员志愿者队伍常态活跃在基层一线,为群众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志愿服务,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学习党的历史,最终要落到开新局上。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的决定》,明确8个方面38项重点任务,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部署结合起来,同落实“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结合起来,把省委的“规划图”转化为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施工图”,做到党史学习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促进、两不误。

今年以来,全省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统筹抓好“五促一保一防一控”,全省经济发展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今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两年平均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2%,两年平均增长5%;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4.7%,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财政收入继续增加,福建省“十四五”开局良好。

与此同时,省委组建26个党史学习教育巡回指导组(其中省委教育工委8个、省国资委3个),真督实导、精准精细,把握方向、压实责任,已完成对178个单位的首轮指导,第二轮指导全面展开。各市、县(区)也派出700多个巡回指导组,有力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

站在百年历史新起点,初心不改,奋斗不息。

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胸怀“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四个更大”重要要求和当前四项重点任务,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持理想信念、坚持初心使命、坚持光荣革命传统、坚持推进自我革命,以党史学习教育新成效,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福建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以实干实绩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伟大建党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激励着我们党永远坚守,砥砺着我们党坚毅前行。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概括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鲜明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我们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党的伟大精神的铸造史。

鸦片战争以后,我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在列强入侵、战火频仍、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惨境地,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那时起,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给正在苦苦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

李大钊同志曾说:“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事业有多伟大,征途就有多艰险。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同困难和挑战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八

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中国革命的灵魂所在。通过研究了解党的历史,参加党的活动,我体会到了建党精神的伟大意义,这使我受益匪浅。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和收获。

第二段:理论学习与坚定信仰。

作为共产党员,学习理论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对共产主义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这些理论的学习也使我坚定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我相信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我们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段:党风建设与廉政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党风的好坏与党的发展密切相关。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时刻保持党性,做到自律、自强、自省。廉政建设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于一个党员来说,廉洁奉公、拒腐防变是一种基本要求。通过参与党风建设活动和学习廉政建设的知识,我逐渐明白了党风廉政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有的道德底线。

第四段:团结合作与奉献精神。

团结合作是建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共产党一直强调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克服一切困难,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通过参加党内活动和组织外团体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力量,也懂得了只有与他人相互帮助、互相包容,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五段:奋斗进取与人民利益至上。

人民利益至上是共产党的宗旨。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关心人民的疾苦,并付出行动为人民谋幸福。通过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和党组织组织的工作,我深入了解了人民的需求和疾苦,也认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承担的责任。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奋斗进取的精神,明白了只有不断奋斗,才能为人民谋幸福、实现自身的价值。

结语:

通过学习党的历史和参与党的活动,我对建党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建党精神包括理论学习、党风建设、团结合作、奋斗进取和人民利益至上等方面。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素质和价值观。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将坚定信仰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做到自律、自强、自省;坚持团结合作,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努力奋斗,以人民的利益为重,为人民谋幸福。这些心得体会和思考将继续指导我的行动,使我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九

摘要:幼儿园开展童谣传承活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需要。

关键词:童谣幼儿影响认知审美。

本文从幼儿通过感知、体验等形式探讨童谣传承的幼儿教育策略,对培养幼儿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心词汇量增长是最有益的时期。童谣根据内容大致分为游戏、常识、礼仪和情感四大类,其蕴含的“爱”可以滋润幼儿心田,陶冶幼儿情操;“识”可以启迪幼儿智力,发展认知能力;“美”可以培养幼儿审美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趣”可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身体发展。

一、利用童谣内容,影响幼儿对知识及精神的感知。

(一)“爱”——滋润幼儿心田,陶冶幼儿情操。

(二)“趣”——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促进身体发展。

童谣节奏明快、趣味性强,它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把童谣结合到游戏中并与健康活动整合,如小时候我们在跳绳时唱的童谣:“金苹果,金苹果,金金金,银苹果,银苹果,银银银……”,教师可以在组织幼儿进行健康活动时让幼儿边玩边念。这样既增加了幼儿学习语言的趣味性,又可以使健康活动更生动、活泼,对幼儿也更有吸引力,也就更能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三)“识”——启迪幼儿智力,发展认知能力。

童谣中很多作品的题材都以社会生活常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为主。这些童谣不但生动有趣,而且题材包罗万象,不仅能满足儿童好奇的心理,更能帮助儿童形象地感知自然,认识社会,从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

(四)“美”——培养幼儿审美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

蕴含着丰富审美意境的童谣主要来源于自然生活,而儿童总是喜欢用他们自己创造性的想象来认识和理解一切世界事物。通过欣赏或吟唱不同题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童谣,可促使幼儿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能力逐渐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利用童谣与各领域教学整合,幼儿获得直接体验。

童谣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千百年来,世世代代,耳口相传。童谣在幼儿园课程中的组织与实施是其教育价值实现的实质性操作,我园把童谣作为园本课程,通过近4年的研究,已初成体系,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符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健康又有趣的优秀童谣,并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融入幼儿教育活动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之中。

1.在语言活动中进行童谣教学。

教师可以在语言活动中让幼儿欣赏和感受民间童谣,使幼儿体验民族语言之美。要注意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幼儿进行简单的机械记忆。

2.在音乐活动中进行童谣教学。

(二)在环境布置中进行童谣教学。

我们还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呈现童谣特色。师生们共同布置了浅显生动的童谣墙,把学过的童谣展现在教室里,通过多种灵活而丰富的形式,让幼儿在自主的环境下受到熏陶。

三、利用课题形式夯实幼儿全面发展。

近年来,《以创编童谣为依托——促进师幼共同发展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经过四年的教学,童谣那幽默、风趣的方言,吸引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一首又一首童谣在孩子们口中传诵。游戏时念童谣,集体活动时念童谣,个别活动时也念童谣,玩耍时离不开童谣,休息时也伴着童谣,他们觉得童谣就像自己的好伙伴一樣时刻不离。

(二)通过课题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引导幼儿学习童谣的有效教学方法。

1.做做玩玩说童谣。

2.说说画画学童谣。

学习童谣时,让幼儿边学童谣边根据内容画童谣,能让幼儿的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拉近文字与绘画的距离。老师尽量给幼儿自由表现的空间,哪怕是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只要是发自他们内心的感受,都应好好保护,尊重他们自己的想象、创意,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想法来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他们用画笔画出来。

参考文献。

[1]罗捷.民间童谣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j].芒种,2012(21).

[2]李毅.论幼儿园的儿歌教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1921到2021的百年征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拼搏,自力更生,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

100年,山河巨变。100年,历久弥坚。100年,风华正茂。

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巨变。从开天辟地,到改天换地,到翻天覆地,再到新时代取得历史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成就了昭如日月的丰功伟业。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发出的号召里必将有我: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荣光。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坚定信念跟党走,不负时代与韶华!

向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致敬,

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一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连日来,省税务局、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部门的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畅谈学习体会和贯彻思路。大家一致表示,***总书记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并将结合各自实际,用行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认真学习领会弘扬建党精神。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齐志宏感言,***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我们要牢记在心、继承传统、发扬光大。回首百年党史,总结历史经验,我们要从红色历史中汲取营养,坚定信仰,从红色故事中锤炼品质、提升本领,从红色基因中凝聚力量、奋勇前行,要坚决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立足实际,把握清楚山西税务面临的形势和现状,强化后来居上、三步并作两步走的紧迫感,深入开展“如何推动和实现山西税务跨越式发展”大讨论,落实好各项重点工作,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取得实效,为实现山西税务跨越式发展和服务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夯基垒台。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指南针’。要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在新征程上建功立业。要迅速在全集团掀起学习贯彻热潮,组织开展读书班和专题研讨,用心感悟思想伟力,凝聚起必胜信心和磅礴力量,把集团事业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融入到我省转型发展大局中。”山西金控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炯玮如是说。

太原海关离退休干部办公室主任刘大天表示,***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我们要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优异成绩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

走过百年,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一以贯之。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

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宏晋表示:“***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着坚定的信仰追求、强烈的责任担当、不变的初心使命、深远的战略谋划,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也是指导我们做好全省商务工作的根本遵循。党的百年历史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就要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初心使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就要继往开来,推进商务事业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聆听了***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后,省财政厅机关党委三级调研员孙亮深受鼓舞、倍感振奋,他说:“***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我们是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参与者、受益者,我们共享这一历史时刻的光荣。我将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做细做实每一件小事,为我省转型发展蹚新路贡献力量。”

省审计厅全体党员干部在收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实况直播后,纷纷表示,***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总书记对迈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号召令、进军令,审计干部将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坚决捍卫党和人民利益,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为党和人民奉献审计智慧和力量。

立足职能实际开创美好未来。

击鼓催征,奋楫扬帆,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使命在肩,领导亿万人民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前途光明。我们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云龙表示,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积极奋进、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全国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全局党员干部要以更加坚强的党性、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振奋的精神,主动把工作放到大局大势中审视,在砥砺奋进中精进不休,在推动粮食和物资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再立新功,开创美好未来。

省市场监管局宣传与应急管理处处长艾宇雷说:“回望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感荣耀在身、使命重大。我们要以***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听党话、跟党走,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着力为市场监管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在讲好市场监管生动故事,筑牢市场监管安全底线方面找差距补短板、求突破见实效,为我省转型发展蹚新路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7月1日,省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的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深刻领会***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要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开创行政审批服务事业的新局面。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二

近年来,人们在追求物质欲望的同时,也渐渐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满足。精神论文成为其中一个热门话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撰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精神层面的重要性,并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和心得体会。

在文章的第一段,我触及到了精神层面的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然而,精神层面的满足往往被忽视,被置于次要的位置。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人们追求精神满足的动机来自于自我实现和追求幸福的渴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物质无法带来永恒的满足,于是更多的开始探寻内心的根源,并寻求精神层面的回报。

第二段展开了我对精神层面满足的探索过程。我意识到,通过培养内在的品质和修炼内心的平衡,可以实现更深层次的精神满足。我研究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心理学理论,发现个体的心理状况与其精神满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培养积极的情感、发展自我意识和寻找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可以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同时,我也意识到,精神层面的满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修正和调整。

在第三段中,我讨论了精神满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通过精神层面的满足,个人可以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生活的质量。同时,社会也会受益于个体的精神满足。一个精神满足的个体更有可能展现出积极的行为和态度,他们更有动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建设一个精神满足的社会,对于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第四段探讨了如何实现精神层面的满足。通过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重个人发展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每个人都可以实现精神层面的满足。此外,我还强调了自我反思和心理咨询对于个人成长的积极作用。当个体遇到心理困境时,他们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实现自我发展。

文章的最后一段,我总结了本篇论文的主要观点。精神层面的满足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通过充实自己的内在世界,培养积极的情感和建立良好的关系,个体可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满足和幸福感。与此同时,精神层面的满足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关注和追求精神的层面,努力实现自我成长和内心的满足。

在撰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我深入探索了精神层面的满足,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和触动。我深信,只有关注并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幸福和满意的人生。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三

孟晚舟事件既然发生了,就是一件好事。不是好事也要把它变成好事!这是任正非的性格。任正非和华为都是压强出来的。孟晚舟未来有更大的责任,就需要这样的磨砺。大危机,是强者涅槃重生的机遇。

孟晚舟沉静闯过第一关。

孟晚舟第一次出现在加拿大法庭上,沉静、从容,还带着微笑。没有人知道,她是带着手铐脚镣来到法庭的。因为突然变故,她被拘几日,必需的药都没有带齐,而加方拒绝人道主义的照顾。法庭上的仪态是孟晚舟内在质素的显现。

第一次听证会开始之前,“她瞥了一眼身后的丈夫刘晓棕,后者则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她轻松地微笑了。

2018年12月11日法官当庭宣布:“考虑到孟女士在中国和其他地方都没有刑事犯罪记录,以及目前存在健康问题,加上她本人目前愿意居住在温哥华,有合适的担保人等诸多情况,决定允许她保释。”

孟晚舟获保释。她一边擦拭眼泪,一边向丈夫微笑。

根据孟晚舟律师的透露,她本人也已经想好了该如何打发这段时光——去位于温哥华市内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尚德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孟晚舟本来是个工作狂,不知道的以为那是对工作的痴迷,熟悉的都知道那是对生命的敬畏。人生就几十年的光阴,要抓住每一刹那绽放天赋潜能。眼下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她就选择去深造,去不停歇地充实自己。

没有如此突降厄运,世人那里得知孟晚舟的沉定力,已达到如此境界?

华为则如此回应孟晚舟获得保释:“我们的cfo孟晚舟女士近期在被加拿大当局代表美国政府暂时扣留之后,今天法庭做出判决,同意保释。我们相信加拿大和美国的法律体系后续会给出公正的结论。我们期待美国和加拿大政府能及时、公正地结束这一事件。”

强者都是危机压强出来的。

孟晚舟事件,连续几天成了大众、媒体及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华为史无前例受到如此之大的关注,可谓危机见人心。

陈氏太极11代嫡宗传人陈正雷大师,都按捺不住给我发微信:“王教授,华为这几天出这么多事,请问您怎么看?”

我回应说:“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孟晚舟事件既然发生了,就是一件好事。不是好事也要把它变成好事!这是任正非的性格。任正非和华为都是压强出来的。孟晚舟要担当更大的责任,就需要这样的磨砺。大危机,是强者涅粲重生的机遇”。

任正非熟通人性。他说一个人和组织的最大敌人是“堕怠”。人倾向于舒坦。没有人会有事没事找苦吃技罪受。

为人父母,不会主动给儿女添加苦难:为人领导,也会日久生情而不会主动给部下设置苦难。哪怕是旧时代的师父,也不忍心故意折磨弟子。

惟有外力,惟有对手会不停地给你设置陷阱,惟有不可测的灾难,突然降临,才是一个真性情的演示场。在现代磨炼儿女和部下的苦难,基本上没有主动设计的。

所以一旦发生灾难性的突变,一般人还在抱怨和惊恐之中,而强者却已经找到了涅槃重生之道。

这就是孟晚舟沉定力所展示出来的东西。或许,沉定力来自父亲的遗传。

任正非面对至暗时刻。

上世纪90年代,当时政府给小灵通发牌照,不给2.5g和3g发牌照。中兴通讯等公司都赚了100个亿了,华为却认为小灵通技术很快就过时,上马小灵通是国家资源的浪费,因而错过了小灵通的机遇。2000年,华为被逼从零开始走向了国际化。华为老员工说,当时设备白给人送都没人要。也是在2000年,it泡沫破裂,一大堆国际顶级公司都处在了危险中,华为更是雪上加霜:当年销售收入下降49%。

2000年,任正非最器重的左膀右臂李一男出走,高管与员工大量流失……也是那一年,任正非癌症第二次动手术,重度抑郁症第二次爆发。排山倒海的压力向任正非袭来。

那是任正非的至暗时刻。

至暗时刻,任正非不断追寻为什么,一层层深入,最后达到了很高的思维境界。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至暗时刻让任正非实现了某种程度的生命觉醒。他坚定了自己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至暗时刻,任正非开始涅槃重生,记录这一段内在激烈思想交锋的,反映在几篇商业史上不朽的经典文章之中:《华为的冬天》(2000年),《我的父亲母亲》(2001年),《北国之春》(2001年)。

先说《华为的冬天》。

一般认为《华为的冬天》是任正非的危机意识。时任董事长孙亚芳看了,身上却出了一股冷汗。她说:“任总,你这不是在说,兄弟们,如果哪一天公司发不出工资不得不关门,可别怪我呀。市场太残酷了。这样的文章,太悲观了,对鼓舞士气不利。建议推迟发表。”

文章出来,对外发布的时间却移到了2001年。

“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任正非在《华为的冬天》开宗明义,他进一步分析说:“不经过挫折,就不知道如何走向正确道路。磨难是一笔财富,而我们没有经过磨难,这是我们最大的弱点“。

任正非认为,华为在危机中要活下去,需要一系列心理准备与技能准备:

——比如像德国二战后工人團结一心主动要求减薪。在那种上下同欲甘愿奉献的意志力面前,所有危机都将无影无踪。

——世界围绕着价值罗盘旋转。危急耐刻,要建立健全价值评价体系、价值创造体系和价值分配体系的闭环体系。

——一切为了打粮食,提升工作的有效性。对事负责,对最终价值创造负责。对一年中既对价值创造没有改进,又没犯过错误的干部要就地免职。

——一定要推行以自我批判为中心的组织改造和优化活动。坚持自我批判后来进入了华为核心价值观。——敢于创造和引导需求,善于抓住机会,取得“机会窗”的利润。

——清晰流程,重复运行的流程,工作一定要模板化,一切都要可追溯。

——华为的危机,以及萎缩、破产是一定会到来的。危机不期而至,员工跳出自己的角度立场想问题,才可能跟上队伍。

——每个员工要专注头拱地,拿出与众不同的绝活。人靠绝活立身,企业靠好产品走出危机。

危机总是会不期而至。任正非忍受着身体的、精神上的巨大疼痛,为华为,也为自己,一条一条梳理华为度过严冬的心态和技能准备,深沉的慈悲和坚毅让人不胜唏嘘。

《我的父亲母亲》一文,则反映了任正非在另一场考验中的心路历程。

2001年元月8日,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遭遇车祸,却因逆行司机逃离,母亲身上没带身份证只有十几块钱,被当作无家可归者而耽误了治疗,因此意外去世。任正非急急忙忙赶回家,母亲已经几乎没有了意识。母亲走了。他悲痛欲绝。他内疚、惭愧、自责……那是任正非的至暗时刻。

任正非一个月关起门来不跟任何人见面。父母亲的音容笑貌在他面前涌现,一幅一幅画面鲜活起来。他想到了母亲的爱温暖着一家人,她没有自己,全心全意照料着家里每个人的困惑、纠结和向往。她的名言“面子是给狗吃的!活下去才是硬道理”。让任正非看清了眼下危机就是在考验他活下去的倔强。父亲“不要随大流,要有绝活!”也让任正非拨开那些泡沫与烟雾,看到了核心科技能力的建设。

“逝者已逝,生者前行”。一个月后,他回到了自己的原初花园,回到了自己的智慧之井。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让他一度淡化了市场竞争的无冕之王——内在的本性。他感受到了力量,一个月后,他推开了关着的门。

一月后出门,拿着一篇文章《我的父亲母亲》。可是,任正非用心血写的文章却不能用。时任董事长的孙亚芳说:“对不起,这篇文章提到了10年牛棚,提到了三年困难饿死人。我们是做公司的,不跟政治搭界。您必须修改。”任正非又开始修改,边改边流泪。改着改着,他把桌子一拍说:“我不改了!这就是我要说的”!那份隐忍和决断,让人不胜唏嘘。

2001年2月25日,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在华为人报第四版发表了。据他身边的人讲,这篇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当成任正非的一封绝笔。如果他要死了,这篇文章就是他对人生的交代。这里有回顾和忏悔,更有任正非对人生的定位,他的发愿以及他自立、自尊、自强的心路历程。

《北国之春》是任正非的又一重精神探索。

至暗时刻,2001年3月任正非又踏上了日本的国土。他是在探寻公司发展的路径,也在寻找生命走出至暗时刻的路径。

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连续十年经历低增长、零增长、负增长……这个冬天太长了。日本企业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些什么经验,能给华为什么启示?回国后,任正非就写出了《北国之春》。

这种内心强大的力量,震撼了任正非。他要把这样的精神境界和心的覺性传递给每一个华为人: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华为经过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会构成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在日本,任正非取到了真经:日本公司九死一生,他们从生存危机中醒悟到,不管做什么,不管大小,都要把自己的活做成绝活,才可以生存。不管是高科技,还是餐饮服务,都必须有绝活。这是日本的画面,大大小小的生意,到处都是绝活。

在日本,任正非为下面一幅画震撼:

在松下电工,我们看到不论是办公室,还是会议室,或是通道的墙上,随处都能看到一幅张贴画,画上是一条即将撞上冰山的巨轮,下面写着:“能挽救这条船的,惟有你。”

信自己!信自己的天赋潜能!信自己的英雄基因!信自己如如不动的心!

人的本质不依赖于外部环境,而只依赖于人给予他自身的价值。面对危机、挑战、挫折和崩溃,财富、地位、社会差别、甚至健康和智慧的天资都成了无关紧要的了。惟一要紧的就是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扰乱的。

孟晚舟事件走向。

孟晚舟事件,发生在世界全球化进程受阻,民粹主义抬头的非常时刻。我在《压强!是该提刀跨马上战场的时候了》一文中,曾经鲜明指出:既要有平实理性,又要有“提刀跨马上战场”的精神,几天时间微信阅读量接近30万,微博30多万。

我曾经还引用任正非的话说:见到土匪就缴枪不杀,见到文明人就据理力争。该出手时就出手,该隐忍时就隐忍。按照任正非的灰度哲学,扣其两端而执其中,因为现实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动态平衡。

我很同意张月娇转发的一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华为不需要民粹来站台,只要完全按照规则来就可以。本来就是家技术公司,几十年投入积累的知识产权可以与任何一家公司抗衡和利益互换。

2002年的思科案,美国就动用相同的手段,但是没有得逞。现在的中国和华为,已不可同日而语,有更强的能力、经验和自信。

中国人是中国的,中国企业是中国的,爱国是天生的情感,不需要煽动。国家发声了,就代表了我们的心声,表达的就是我们最理智的情感!

随着中国进一步对接美国,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中国企业面临此类的责难和打压会越来越多。华为事件,是这个大背景下的预热。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触及到各种精神层面的问题。精神论文是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的一种方式。在读完一些精神论文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它们的价值和意义。本文将就我从这些论文中所获得的体会和心得进行阐述和探讨。

首先,我认为精神论文对于人们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理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和分析各种心理现象,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行为动机。例如,通过阅读有关情绪管理的论文,我了解到了情绪管理对于个人的幸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这使我更加意识到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了更好地管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精神论文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理解他人的行为。通过深入研究人类行为的原因和动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选择。例如,通过阅读有关人际关系的论文,我了解到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心理机制和交流模式。这使我学会了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并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此外,精神论文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研究和探讨各种思维模式和认知偏差,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偏见。例如,通过阅读有关认知失调的论文,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思考问题时的一些盲点和局限性。这使我更加警觉地思考问题,并尝试推翻自己的既有观念,从而扩展了自己的思维空间。

另外,通过阅读精神论文,我还意识到了精神健康对于个人幸福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精神健康是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基石,对于个人的自尊和自信、人际关系的良好和谐以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和了解各种心理疾病和障碍,我更加体会到了精神健康的宝贵和脆弱。这使我更加重视自己的精神健康,更加关心他人的心理需求,并积极参与到精神健康的宣传和教育中去。

总结起来,精神论文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刊物,通过研究和分析各种心理现象和现象,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帮助我们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认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读精神论文是一种有益的行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为更好地发展个人和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五

第一段:引入建党精神的背景和意义(200字)。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百多年间,建党精神一直是党员干部们不断追求的目标。这种精神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既包括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包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包括党的纲领和组织原则的贯彻执行。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党魂,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能够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担当历史使命的原因。在我的实践工作中,我亲身体会到了建党精神的伟大力量和深远意义。

第二段:追求理想信念的坚定(200字)。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让我坚守宗旨,毫不动摇地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我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面对困难和挑战,我始终怀揣着“有困难找党找人民”的信念,勇往直前。同时,建党精神也教会我坚守道义,不做为了私利而背离党的初心的事情。这种追求理想信念的坚定让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始终保持奋斗的动力。

第三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00字)。

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我们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平凡的工作中,我们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履行着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创福祉的职责。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力量。无论是与群众沟通交流、了解民意,还是通过工作为群众解决问题、改善生活,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我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了党的初心和人民群众的期待。

第四段:贯彻执行党的纲领和组织原则(200字)。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集团,党的纲领和组织原则的贯彻执行是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党组织的力量和纪律的重要性。党的纲领和组织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循规蹈矩的框架,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责、保持党内团结。同时,党组织的教育和培训使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担当精神和责任感。贯彻执行党的纲领和组织原则不仅是对党组织的忠诚和尊重,也是我们作为共产党员的自觉行动。

通过与建党精神的接触,我收获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首先,建党精神让我明白了党的正确方向和人民的利益至上。在工作中,我始终保持对党的忠诚和正确的政治立场,不为个人利益和功名干扰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其次,建党精神让我认识到了勤奋和刻苦努力的重要性。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最后,建党精神教会我积极担当,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心怀坚定的信念和为人民的宗旨,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胜利。

总结: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通过深入了解和实践建党精神,我深切体会到了其伟大力量和深远意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彻执行党的纲领和组织原则,以及勤奋担当的精神,是我从建党精神中收获到的宝贵财富。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践行建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六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阐述了伟大建党精神,深刻揭示了党的精神之源。读懂中国共产党,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作为9514.8万分之一的党员,我们只有深刻感悟党的精神之源,才能从中汲取奋进力量,把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在于其成立之日起就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崇高追求。从“为了信仰第一个走上绞刑架”的李大钊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从“用信仰诠释以身为民”的廖俊波到认为只有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的黄文秀……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信念,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矢志不渝、前赴后继,无论生死考验,始终不改其志、不动其心、不阻其行。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干部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勤吸“理论之氧”、常补“精神之钙”,在实践中感悟和把握真理力量,增强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

初心不变,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植根于自己的信念中。百年党史充分证明,我党之所以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成就,关键在于始终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把初心牢记脑中,把责任扛在肩上。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到“倾尽生命之力,托起大山希望”的张桂梅……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他们忘我奉献、舍己为人,以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动力之源。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读懂党的动力之源,心怀“国之大者”,牢记初心使命,不断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底色。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历史。从坚信“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国家前途的光明”的瞿秋白到“甘将沃血沃中华”的赵一曼,从“砸锅卖铁也要把沙子治住”的石光银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重温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历史瞬间,感悟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中国之所以发生开天辟地、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本在于无数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伟大精神。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将依靠斗争赢得未来。生逢新时代,更需要读懂党的致胜密码,依靠斗争精神战胜奋进新征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危机关头迎难而上,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新胜利。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崇高品德。最是信仰铸忠诚,最是忠诚能致远。一百年来,我们党历经艰辛磨难依然朝气蓬勃、屡受挫折却日益壮大,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无论是腹中满是草根树皮宁死不屈的气节,还是百般酷刑下永不叛党的坚贞,无论是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的境界还是“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的情怀,一代代共产党人用生命、鲜血,拼搏和奉献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党员干部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读懂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砥砺对党和人民忠诚的大德,永葆忠诚之心、赤子之情,为党和人民伟大事业奋斗终身,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七

精神论文是一种独特的学术写作方式,它旨在探讨人类精神与意识的本质,并对心理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等学科做出深刻的贡献。在阅读和撰写精神论文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它所带来的启示和挑战。本文将利用五段式的结构,探讨我在精神论文研究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精神论文是一种探索人类精神与意识领域的学术写作形式。它通过概念的探讨和逻辑的推理,揭示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阅读精神论文需要有一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并且有对这些领域的深刻理解和思考。而撰写精神论文则需要精确的个案分析、理论解读以及推理能力。通过在精神论文的研究中,我不仅加深了对意识和心理学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第二段:思维的拓展。

精神论文的阅读与撰写是一种深度思维的训练和体验。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进行复杂的思想跳跃和逻辑推理,以理解和解释每一篇论文中的观点。这种思维的拓展挑战了我对一般知识的认识,也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在撰写论文时,我们需要将大量复杂的概念和观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逻辑的整体。这个过程需要仔细的分析和组织,同时也培养了我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第三段:观点与非观点。

阅读精神论文的一个重要挑战是理解和分析作者的观点。精神论文中的观点往往深奥难懂,需要我们有较高的哲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在与其他人讨论精神论文时,遇到观点的不同甚至对立时,我们要学会保持冷静和客观,并通过进一步的论证和证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这种辩证和理性的思考方式使我受益匪浅,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其他学科领域的观点。

第四段:实践的启示。

精神论文的写作过程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我们需要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来验证理论观点,并从中得出结论和启示。这种实践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学术理论的应用,并且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从中获得对问题的更深入的理解。

第五段:追求真理的动力。

精神论文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追求真理和思辨精神的驱动力。研究和撰写精神论文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本质,进而反思和审视自己的境界和精神追求。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提问和质疑,如何寻找真理,并将其用于实际生活。精神论文在启发我思维的同时,也让我对学术研究和人生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研究和撰写精神论文的过程中,我不仅加深了对意识和心理学的理解,也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通过精神论文的阅读和思考,我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并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研究的能力。精神论文的观点与非观点的辩证思考以及实践的启示,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最重要的是,精神论文激发了我对追求真理和思辨精神的动力,让我对学术研究和人生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精神论文的研究,我将继续追寻真理,并且把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八

伟大建党精神,指的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和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优良的精神品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坚定信心。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努力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鲜活力量。

坚持真理,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坚持真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基石。一百年来,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一条最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从积贫积弱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掌握了真理的力量,尽管这一路也走过不少弯路,但百年来党对真理的追求矢志不渝。“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百年仍是少年,中国共产党志在千秋,牢牢抓住马克思主义这个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不负人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与人民为敌,就是阻碍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要以史为鉴,不走人心向背的老路、错路,要始终做到与人民同向同行。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艰苦奋斗,以前所未有的勇气直面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朴实易懂,说出了一个真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有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奋斗精神,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明确性明显增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前所未有的勇气直面困难,接续奋斗。

坚定信仰,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近代以来,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人们不禁要问中华民族的前途在哪里?终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面对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的强大阻力,中国共产党以“虽九死其尤未悔”的坚定信念,经过28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我们才能团结一心,凝聚出让世界震撼的力量,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阻碍。

不经一番骨彻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总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汲取精神力量,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将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从南湖的“一叶扁舟”成长为“一艘巨舰”,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革命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归属,有了值得托付的领导人——中国共产党。悠悠长夜下终于亮起了一颗耀眼的启明星,它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在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将共产主义信念的火种撒向大地,把理想的火炬照亮强国之路。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历史的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

在战争年代里的每一天,我们每时每刻都会为发生在战士身上的故事感动着。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为了中国人民的事业,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无怨无悔地奋勇向前。我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感到骄傲,我以生在这样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和平年代里的雷锋留给我们做人的真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他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热。“雷锋精神”鼓舞着几辈人,教育了几代人。

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申奥、申博成功、加入世贸……中华大地喜事连连,照亮了华夏儿女的爱国之心。

红旗飘飘,党旗猎猎,祖国欣欣向荣,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空前居高,中国人民正满怀喜悦和希望朝着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迈进。100年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用历史验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程。我们要铭记党,拥护党,坚定理想信念。以信念为舟,政治为帆,以党章党规、系列讲话为指路灯塔,为梦想乘风破浪。

以上,就是可圈可点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当代大学生弘扬建党精神的感悟全部内容,可圈可点一直关注学习资料,为大家提供优质文章,更多内容请各位同学持续关注可圈可点。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7年的496万。200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为559万,20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610万,创历史新高。面对迅猛膨胀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均出台相应政策,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承载着培养人才重任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承担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探讨和加强学科体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高校生的职业观教育。

1、高校职业观教育现状分析。

1.职业观教育的缺失。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历来比较重视招生和知识教育环节,而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离。近几年,教育界出现了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蓝领”和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观点,随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高等教育应该是大众化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争论反映了社会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离。在很多人(包括大学生)看来,职业仍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3.轻视思想品德的培养。

2、当代大学生需要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产生于西方,契约的概念最早大概出现在古罗马法中。但作为一种精神,契约精神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用契约来解释人类社会规范的起源。在苏格拉底、伊壁鸿鲁等人的思想中,都能感受到存在于西方人思维中的契约意识。简单地说,契约精神就是对自主意愿表达所需承担责任的自觉履行。当代大学生需要契约精神:

1.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契约精神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契约精神是现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

以契约精神引领高校职业观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高校职业观教育中,应重视以下环节: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学校在剧烈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要求。

2.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取向。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个人需要的实现,又要正视社会需求,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3.注重学生诚信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我的家乡在新会,孩童时我住在奶奶家。静谧的夏夜,奶奶哄我睡觉,便会执着金黄的蒲葵扇,坐在我身旁轻轻地扇着,嘴里哼唱着我熟悉的摇篮曲,清凉中夹着阵阵葵香使我进入恬静的梦乡。

每天都能看到奶奶在院里忙碌,只见葵树叶子和剪刀在奶奶的手中上下翻飞。我问奶奶在做什么,奶奶笑着对我说:“奶奶在做葵扇,彤彤要不要帮奶奶一起做啊?”我欣然答应了。剪掉多余的葵叶后,用布条缝线收边,一把漂亮的葵扇就在奶奶手上诞生了。结果,奶奶忙得专注入神,我呢,玩得不亦乐乎,把葵扇剪成了各种各样不规则的图案,还剪了一个心形,送给奶奶。然后我觉得手指生疼,胳膊很酸,就扔下剪刀撅著嘴不肯干了。奶奶接过心形,甜笑中带着丝丝无奈:“还是孙女疼我!觉得很累,是吧?那彤彤跟奶奶来个约定,怎么样?”我有些迷惑地看着奶奶,“彤彤一定要用功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就不会那么累了!好不好?”我点点头。“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奶奶伸出小指和我拉勾,我看到奶奶的手指布满了厚厚的老茧。

爸爸说,奶奶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葵扇制作家,她还会做复杂的葵织扇。爸爸跟奶奶做过一段时间后,觉得太苦了,就出外经商谋生了。当地有不少商家想找奶奶合作,但无奈奶奶孤家寡人,势单力薄,便想让爸爸回来继承手艺。

有一次,爸爸与奶奶争论,不一会儿爸爸就愤然离开了。我走进奶奶房间,奶奶似乎忧心忡忡,我问怎么了,奶奶摇摇头:“我想让你爸爸继承我的手艺,把它发扬光大,可你爸爸不愿意放弃他的事业……”奶奶叹了叹气,没有往下说。

奶奶一直坚守着葵扇手艺,期望着爸爸的回归。可是奶奶没能陪我走过美好的童年时光。我读六年级时,奶奶因胃癌晚期住院了。我们赶到医院,奶奶握着爸爸的手:“儿子,我……知道很艰难,可那手艺我放不下……”爸爸泣不成声,使劲点头。

奶奶去世后,爸爸放弃原来的事业,回家乡创业。他走着奶奶走过的村道,重复着奶奶重复过的工序。爸爸到葵地摘回柄长30多厘米、色泽浅碧的葵叶,在院子里均匀铺开,日晒20天左右。葵叶干后,色泽变黄,然后洗净、烘干,并以重物压平……每天爸爸盯着手中的葵叶发愣。

苦思冥想后,爸爸决定结合现代工艺,让葵扇精品化,提升葵扇的收藏价值。爸爸拾起了奶奶守望的制扇手艺,重新在葵树中谱写属于我们家的新篇章。这是爸爸对奶奶守望的承诺,是对匠心精神的传承,也是他们无声的誓言。

新会葵扇自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受到政府的重视,爸爸更有干劲了。家乡部分学校开设了“葵艺班”,向年轻一代传承这古老技艺。

而如今,我也开始跟着爸爸学习葵扇的制作了……。

“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奶奶的声音犹在耳边,我暗自鼓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将爸爸的传承、承诺和“我”的传承、承诺交替写来,结构紧凑,叙述自然。中心突出,文化内涵丰富,情感饱满,值得玩味。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眼间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中国社会也在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每当听到激进的《义勇军进行曲》徐徐奏响的时候,每当看到那漂亮的国徽的时候,一种振奋,一种激昂,一种骄傲,一种自豪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一个名字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一唱雄鸡天下白,唤来春天照人间。从此,我们的祖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崛起在世界的东方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看到了金菊含笑,听到枫叶流丹,闻到硕果飘香。还有那抖擞的雄姿震憾,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我欣喜地发现,20世纪也是充满活力和经济飞速的时代。

回眸昨日,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豪情满怀新的世界,新的千年,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因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才竞争日趋激烈,那科教兴国该是治国兴邦的重大决策。新的世纪,我国要加入世界中等国家的列行,还有祖国宝岛台湾也即将回到母亲的怀抱。原子能、现代航天、分子生物、微电脑、电子信息的技术发展,都在期待着我。

走在新世纪的征途上,我感慨万千。面临科技发展的第五次浪潮,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说明人才是何等的重要,它是国家的财富,是振兴的希望。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世经重托,我们要跨越世纪的一代,是21世经的真正主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时代、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做个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宏图已绘就,号角已吹响;壮志在心头,扬鞭在脚下。让我们以满怀豪情再创新世纪的辉煌。

党史承载着红色历史,铭刻着红色记忆,流淌着红色血脉,凝结着红色传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立足自身实际,全方位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必修课”入脑入心,在学史增信中汲取奋进力量。

以建党精神铸魂,笃学真学知史明史,汲取思想力量。中国共产党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撰写了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坚持把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有序开展个人自学、示范领学、青年联学、创新活学,发挥“关键少数”作用,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的指示批示精神上见成效。

以建党精神明理,常学常新育人励己,汲取经验力量。好书不厌百回读,真理就要千次学。坚持把党史学习作为一门必修课学在日常、学在实处,创新多种学习方式,建立线上、线下学习渠道,最大限度调动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的积极性,主动对照我们党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联系个人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实际情况,以严的标准对自身进行“体检”,补齐思想短板。同时,要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明辨是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地和抹黑人民英雄的行为作斗争,用真历史滋养真担当,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以建党精神为鉴,善作善成昂扬奋力,汲取服务力量。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建党精神为镜,可以知兴替。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突出问题导向,在察民情、访民意基础上,找准查实基层和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建立台账逐件交办,加快解决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集中办实事与一直办实事的关系,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加真切感受到党史学习教育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向历史寻经验,向历史求规律,向历史探未来。我们要永葆“闯”的精神、“干”的劲头、“实”的作风,在追赶超越中不断开创新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建党精神论文心得体会简短篇十九

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品经济社会,而由此派生的契约关系与内在的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大幅增加:从2001年的114万,到2004年的280万,再到2007年的496万。2008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为559万,2009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610万,创历史新高。面对迅猛膨胀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部门均出台相应政策,把大学生就业工作列为工作重点。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为承载着培养人才重任的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承担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探讨和加强学科体制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高校生的职业观教育。

1、高校职业观教育现状分析。

1.职业观教育的缺失。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历来比较重视招生和知识教育环节,而忽视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2.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离。近几年,教育界出现了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蓝领”和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的观点,随后引发了社会的广泛争论。高等教育应该是大众化教育还是精英教育的争论反映了社会对职业价值认知的偏离。在很多人(包括大学生)看来,职业仍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3.轻视思想品德的培养。

2、当代大学生需要契约精神。

契约精神产生于西方,契约的概念最早大概出现在古罗马法中。但作为一种精神,契约精神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很早就用契约来解释人类社会规范的起源。在苏格拉底、伊壁鸿鲁等人的思想中,都能感受到存在于西方人思维中的契约意识。简单地说,契约精神就是对自主意愿表达所需承担责任的自觉履行。当代大学生需要契约精神:

1.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2.契约精神可以促进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建设。

江泽民总书记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3.契约精神是现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

以契约精神引领高校职业观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高校职业观教育中,应重视以下环节:

1.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要求,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学校在剧烈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也是大学生求职择业的要求。

2.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和正确的择业取向。合理的就业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把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既要考虑个人需要的实现,又要正视社会需求,不要盲目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

3.注重学生诚信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参考文献】。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编写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