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 论语心得800字高中(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19:03:39 页码:9
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 论语心得800字高中(9篇)
2022-12-28 19:03:39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一

《论语》中有一些经典名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巧言令色,鲜矣仁。"、"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一篇中孔子谈到孝悌忠信等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原则。比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孔子看来,孝弟乃做人立世之根本。每个人如果对父母不尊敬侍奉,对兄长不听命维护,社会就乱套了。孝,悌,忠,信,是孔子经常涉及到的命题,也是孔子用以衡量做人的尺子。用今天的道德标准衡量,这些虽然并不是全都适合,但基本是合理的。毕竟跟封建社会不一样了,现在的人有了自己的规范,例如我们反对古人的"愚忠"、"愚孝"。

几千年过去了,可是孔子在做人与学习的关系问题上,所强调的做人第一,首先做好人,到现在依然受到肯定。

《为政》一篇也谈到了人生的修养。孔子把孝的问题,礼节的问题,忠信的问题,义勇的问题看得很重。认为一个人不具备这些品格,就谈不上有道德,也就无法立足于社会,更无法治理国家。另外,孔子对许多日常言行举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止,是知也。"孔子向我们强调了做人要实事求是,别不懂装懂。

2、"先引其炎而后从之。"则教到了我们要有重视实际的求实精神。

3、"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表露出孔子轻言重行的倾向。

我们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学到孔子的思想,而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人生取向也是有很大指引。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二

寒假中,我在爸爸的要求下,背完了《论语》,使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体会。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语录体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文学、道德等诸多方面,内容十分广泛,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了解到孔子对各个方面的深入理解。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实行“有教无类”,只要“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教育学生从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拿十条干肉作学费,他没有不教育的,使教育不再是贵族的权利,他开创了私人教育的先河。从这一点来看,他不愧为是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对学习和思考的论述非常精辟,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糊涂;只思考不学习,便会疑惑不解。说明“学”与“思”结合才是学习的正确途径。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为了这个目标,终生去践行它。他的.思想对现在的社会仍有启迪。他为了这个目标,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到了老年,他开始修订《春秋》、《诗经》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做出了贡献。

通过对《论语》的背诵,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我决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努力的去践行它。

在寒假里,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的句子令我回味无穷。

子贡说过:“老师以温、良、恭、俭、让知道了每个国家治理国家的方法。老师求得的方式,恐怕和其他人大不相同吧!”从这句话中,我知道,孔子的求得方式是多么的高明。

我发现,在《学而篇第一》中,孔子大都讲的是“孝”和“礼”。比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就是说对父母一定要“孝”。如果一个人干了坏事,但是他却孝顺父母,说明他还有悔改的机会;一个人没有干坏事,但是他却不孝敬父母,那么这个人就无可救药了。

在《为政篇第二》中,孔子讲了治理国家的方法,以及他是如何从政的。孔子是强力推荐不要以“势”来治理百姓,而是要用“理”来治理百姓的,这样百姓就会心服口服。而且,《弟子规》中也提到:“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三

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以彼此为不可替代。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那样用力的爱,直到哭了出来。

每个人都在用力活着,用他自己所知道的方式。

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上,没有谁能独善其身。

如果繁华是爱情的坟墓,那么痛苦就是爱情的滋土,因为痛,才懂得爱。

我见过你最深情的面孔和最柔软的笑意,在炎凉的世态之中,灯火一样给与我勇气,边走边爱。

如果犯错是成长付出的代价,那么改错也就是成熟的过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人生的路上,当你回头看的时候,你会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

时间有如一个万能的慰藉者,它能够开导我们忘记人生的伤痛。

只有把握现在,你才能在明天驰骋风云,只有把握现在,你才能充实虚幻的明天。

当你执于一念,即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

谁曾是从谁的青春里走过,留下了笑靥;谁曾在谁的花季里停留,温暖了的想念。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四

近日,一口气买下了宋代大儒朱熹之《四书集注》、钱穆老先生的《论语新解》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准备要好好的读读《论语》。不是为了其他的,以前南怀瑾老先生的《论语别裁》和于丹大姐《论语心得》也都读过,只是想了解得更深入、更系统些。

记得梁启超老先生在讲到读国史典籍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善于做学案,学案的浅层次就是读书笔记,所以便欣然从之,既算是对学问的一种自我领悟,也是对坚持的一种自我历练。我人生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读书笔记正式开始(颇有些感叹为时已晚,自愧啊)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上学以来,我们就一直朗诵着,但是我们很多同学往往只记住了前两句,而把最精髓的一句给落下了,这句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可以说,此段既有学习方法的阐述,又有学习态度的思考,更有学术境界的提炼,切不可肤浅析之。

从学习方法言,学习必须“时习”,即“当日复日,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不倦,特别是此中之“习”,不能简单理解为温习,其还有“演习”之意,因为孔子特别要求所学必须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即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从学习态度言,一为“说”“乐”,即必须对学习感兴趣,学为乐,在学习中感觉到快乐,把学习读书当做是一件快乐之事,有兴趣才能有所成,有所成才能“有朋自远方来”,钱穆老先生就说:“学者惟当牢守学而时习之初境,斯可有远方朋友来之乐。”二为“不愠”,即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不是为了扬名天下,让人“知”,不是为了追求功利,成为谋生手段,而是为了成为“君子”,何为“君子”,乃成德之名。

从学习重要性言,朱熹老夫子在其《四书集注》中有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而首篇之第一段,也是全书的第一段就将学习之要,由此可见学习对于做人做事的重要性。孔子一生重教,孔子之教又重在学,孔子教人以学,又重在学为人之道。列此为篇首,实有深义。

从学习境界言,在此余颇同钱穆老先生言,其曰:“学而时习,乃初学事;有朋远来,则中年成学后事;不知而不愠,达于最高境界。”解之,“朋”之义,不仅仅是指“朋友”,更多所指"“求学者”或“弟子”;“不知”之义,乃指学日进,道行越深,至于别人已不能领会,就像孔子自己所言:“知我者其天乎。”此段实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实亦孔子毕生为学之自述。

由此所感,《论语》的确博大精神,半部《论语》治天下在此就可见一斑。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五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说对人的分类与判断,我们学论语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培养我们的价值观,价值观就包括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在这一节课,我的到的对君子与小人的分辨是这样的:君子是有价值观、原则与思维方式的,所以学习任何知识都会学得比较好,因为掌握了方法,所以君子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没有局限(君子不器)。君子也是二元以上思维,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自己的原则但不去攻击别人(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学术上的另谈),君子先做事然后再说自己做的事,这样既不会有空话(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也能用在判断事上)。

小人呢?没有自己的原则、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也是一元或元都不元的思维,只能掌握有限的数量较少的知识,并且因为没有思维体系把知识串联起来,所以能做的事是固定的,像一个器具只能做相对于君子来说是少得多的事情(“小人器也”君子不器。当然,君子不愿意学某些东西或者有些东西不学另当别论),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所以喜欢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经常变脸,跟谁在一起都好,你好我好大家好。(小人比而不周,同而不和)。

温故而知新也是一种思,但是要结合学,否则光学不思,就会迷惑,如我在上文举的愚人的例子,典型的只学不思,甚至我怀疑是否学了(学而不思则罔)?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呢?这种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想到了歪路上,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为没有学(思而不学则殆)。

近日,岔河中学的张校长来我校做了一次报告,他所在的学校推行国学文化,张校长本人对《论语》研究颇深,我也静心读起了《论语》。

俗话说得好: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谓举足轻www.重,其文化影响与政治地位都是其他学术无法相比的。因此,《论语》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先贤政要的必读科目。可以说,大凡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论语》的。对于《论语》的解说也很广泛,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我第一次完整的读《论语》。真是不读不知道,读过才知道孔子着实伟大。他的远见卓识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就是对几千年后的我们也深有启迪,有着烛照千秋的意义。

孔子作为一代巨人,他首先是一位教育家,所以言语间总围绕着“教育”这一主题,离不开“育人”两字。大家知道,儒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我认为,这五个字既可以作为教育人的至高境界,也可以看作评价一个人好与坏的标准。你教出来的学生如果能达到“仁义礼智信”,你就是成功的教育;一个人如果能作到“仁义礼智信”,他就是一个好人。所谓“仁”,就是爱人,要有一颗爱心。仁是做人的基础,有爱心的人才能做好事情。作为一名教师,更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恒爱之心,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所谓“义”“礼”是说做人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遵守纪律、法律和道德的约束,这与我们对学生进行的礼仪常规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其实是吻合的。“智”就是知识、智慧。人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培养智慧。作到“活到老,学到老。”身为教者,更需要经常读书学习,通过读书完成知识的更新,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才能更好地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信”就是做人要诚信。

我是一名教师,所以我更关心《论语》中关于教学的言论。孔子在治学上非常严谨,他强调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要“学而不厌”,“敏而好学”,“博学而笃志”;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要学会谦虚,学会“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他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孔子对学习非常重视。他还特别讲究治学的方法,强调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方法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我就像是穿越了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和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面对面的对话。我从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博学多才、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其中的一些真知卓见,对我们深有启迪,可谓高屋建瓴,烛照千秋。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六

这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实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学校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但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样样。有时候总结原因是自己没有潜力,有时候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这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明白,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根据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或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决定,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能够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以前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验证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做错事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很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取。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学,说好了,把投稿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但是回来之后,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明白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向也没有发。心里很是愧疚。但是等之后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明白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必须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认真,像此类的活动,必须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但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用心性。

以后对此类事情要引起重视。务必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让别人明白做的结局怎样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七

《论语》是孔子说的名言大全,句句引人深思。比如说“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深入浅出,使我们不仅仅知道了句义,还明白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罔;只思考,不学习,就会落入深渊。

记得我上二年级的时候,学校举行过古诗诵读比赛。那时,老师只让我们背《论语》中的部分片段,没要求查意思,我背的虽然流利,可要让我解释,我还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不思则罔”吧。

《论语》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句子,每句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现在我读《论语》,还有许多字不认识,比如说“軏”、“輗”等等。通过查字典,我不仅认识了这些生字,还明白了它的意思,真是一举多得啊!

但有些句子,我还是不怎么明白,它们都太深奥了。如果有时间,我一定好好查一查,直到弄懂为止。

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谦虚的人、对学问一直追求的人。我觉得,他说的话,他做的事,一直围绕着“学习”和“虚心”。他收了那么多学生,却还向老子求学,可见他真的是把学习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了。正像他说的那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是我的榜样!

《论语》,伴随我成长!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八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是传承生命之火的人,他也应该经常考虑“人为什么活着?”,然后明白“人是为追求幸福活着”。如果此生注定不幸,而又有一种生前前知的可能性,我想人人都会拒绝出生。笔者认为,《论语》开篇《学而第一》的第一段话就讲什么是幸福。而且对于教师的幸福观启示尤大。“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告诉我们人生有三种幸福:学习的幸福,朋友讲习的幸福,心胸开阔的幸福。在这三种幸福中,第一位的是学习的幸福,因为它在生命成长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因此,笔者读论语的第一句话,首先悟出“人生幸福学习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论语》中的第一句话。《论语》第一句话就讲学习,决不是偶然的,它反映着儒家对学习型人生的向往,告诉我们学习是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生命成长就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造物主给了我们什么,二是我们努力到什么水平。因此,所谓命运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努力互动的结果。先天条件是不能选择的,只好把它叫做命,我们要尊重它,因为它是后天发展的物质条件,它决定着我们可以往哪些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因此儒家认为,做人首先要“知命”,“子曰:不知命不足以为君子”。“知命”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科学态度,就是尊重事实,就是接受自己,就是给自己的发展科学定位。这是科学发展观。“知命”才会“安命”,“安命”的人会把人生的宝贵精力从怨天尤人中解放出来,从而专心致志谋发展。安命以后,心有所止,气定神闲,所以张海迪、奥斯特洛夫斯基、桑兰坐在轮椅上笑对人生。安命之后,一个人才能积极从现有起点出发,创造自己的未来。所以知命、安命是人生成长的第一步。知命、安命就是接受、承担今天所不能改变的现实。但是生命状态中不仅包括不能改变的现实,还包括可以改变的元素。对于这些元素,应尽到最大的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感谢造物主,他只决定人类命运的一半,把另一半交给了人类自己。因此,当我们失意的时候,不要忘了造物主还给了我们一半的生命自主权,因此一个人永远都不可消沉。当我们得意忘形的时候,也别忘了,人不可能无所不能,人是有命管着的,必须量力而为。所谓成长,专指对于自己能把握的那部分的充分发展。而充分发展唯一手段就是学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就是汉语中学习这个词的词源。这句话首先告诉我们学习是“学而时习之”,然后告诉我们学习是是快乐的事情。可是今天很多中国的学习者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了。这跟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误读关系极大。长期以来,语文老师把它翻译成“学习完了之后及时温习、复习,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我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就是这么翻译的。那时感到很奇怪:学习完了及时温习、复习有什么可乐的?问同桌“你学完了及时温习、复习,很快乐吗?”他说“我从来不复习”,我笑了,难怪他学习不好!如果学完了及时温习、复习是很快乐的事情,那么中国还会有学不好的学生吗?尤其是还会有厌学的学生吗?因此,那时觉得孔子很浅,说的话不符合人之常情。

但是我现在明白了,孔子被现代人误读了。我们怎么能把“学而时习之”中那个“习”翻译成温习、复习呢!习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上下结构,上面是“羽”,下面是“日”,习的本意是小鸟学飞,小鸟学飞得一遍一遍地练,因此习的本意是练习、实践的意思。这样一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就可以理解了吗?学完了之后就时不时地把自己学到的用于生活、用于工作,那么学习到的都是有益于生活、工作的事情,学习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原来《论语》中的第一句话就包含着我们中国哲学的一个伟大的命题“知行合一”!

这句话可以解决中国当代教育中的很多难题——为什么中国的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赢在起跑线上输在终点?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教育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为什么很多大学生人格萎缩?因为我们的教育与生活、社会实践严重地脱节。学习应是学而时习之,结果成了学而不习,成了仅仅掌握书本知识,只备考试之需,学习者意识不到考试之外它还有什么价值!因此,学起来索然寡味,学习就成了只有硬着头皮才能坚持下去的事情!学习不是为了生命的成长,只是为了考试,因此,在考试之前还有动力,考试之后,动力全无。学习与生命成长脱节,这正是中国人感觉到学习是苦差事,而外国人不以学习为苦的原因。

然而,更可怕的是,中国很多的教师都不喜欢学习。中国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在很多地方都是低效的。有课程和培训者水平的原因,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很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殆,没精打采,甚至混日子,敷衍学生。很多教师除了教科书、参考书之外,有益文化水平提高的书一概不看,几年不读一本正经书,看书看的都是《女友》、《故事会》、市井小说一类的东西。学生课代表给老师往办公室里抱作业,总是看到老师在打无聊的网络游戏。“师者,人之模范也”。老师如此,学生怎么能在学习方面欢欣鼓舞呢?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同样,有其师,必有其学生。老师怎么能给学生发挥这种教师影响呢!因此,老师不学习就是误人子弟。

笔者因为在河南省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教学效果好的缘故,因此,经常受到河南省各地教育局、中小学校、教师进修校邀请,给中小学教师讲学,深感中小学教师素质良莠不齐,很多中小学教师不学习。为什么?学习观不端正。把学习仅仅与狭窄的功利目的联系起来,只要不考试,就不学习。把学习仅仅理解为学,而不把学到的东西想办法用于生活、工作,结果生活、工作无起色,也就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因此,今天学《论语》,目的就是重树正确的学习观。《论语》中的学生观告诉我们,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我学习,我快乐;学习是生命成长的需要;因此应该学到老,活到老;学习是人生快乐、幸福的源泉;学习使我们青春常在。

因此,教师节来临之际,我要对亲爱的同行们谈谈我自己对幸福生活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想当一个好老师,尤其是想当一个拥有快乐心情从而享受幸福生活的老师,此生必须与学习相半。在古代,秀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我认为是有道理的,不仅如此,“书中还有不老药,让我们将来免得老年痴呆症;书中自有金钥匙,让我们一生更理性;书中自有好朋友,让我们一生不感孤寂;书中自有好气质,让我们超群绝俗。”教师只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不管他长得是否漂亮帅气,站在讲台上,就会光彩照人。好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就是站在讲台上就显得比一般人更美丽的人!

最新论语心得体会高中和方法九

“礼之用,和为贵”,要说起维系中华上下千百年历史的文化纽带,当非儒学莫属,若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百家争鸣”画上休止符的时代算起,儒学的光芒已经在神州大地上荡漾了两千年,此中亦有不少儒学精华被传承至今,体现在当今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若要说儒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那么《论语》则是儒学文化的结晶,或者说,朴素而华丽的真理。

时间的长河冲不走《论语》带给后世的文化沉淀,历史的冲刷刷不掉《论语》立于中华文化中的丰碑。作为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将孔子“仁”的思想作为中心,言语间无时无刻不在默默传递着“礼”、“德”、“孝”等思想。纵然时隔千年,细细翻读《论语》,那位对于“八佾舞于庭”而感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恪守周礼的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推崇孝心的孔子,建议统治者“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强调以德教化人民的孔子,仿佛就在读者面前触手可及——他不苟言笑,举止庄严,用礼得体——两千年的厚重历史带不走他在读者眼前的真切感。

——在孔子自己的眼中,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圣人,他有时也有不解之处需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也有“沽之哉!我待贾也!”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但他所言所行中的“仁”都以一种和谐的姿态安逸地落在《论语》中古老的文字上,几经岁月的波折,被历史的浪花磨去了棱角,如一枚鹅卵石般静静地躺在人类文化海洋的滩涂上。

《论语》是朴素的,其中除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外没有任何多余修饰的辞藻,一行行文字如商周的编钟般利落大方,而叙述道理也常常使用朴素的比喻。例如“子罕”篇中提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言辞简洁,以朴素的松木作比,准确有力地道出了孔子对于“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志的肯定与赞扬。

但同时《论语》又是华丽的,这份华丽如一口被尘封许久的檀木箱子,只有你静下心来轻轻拂去表面的尘埃,再小心地顺着开口推开盒盖,你才能发现其中真正让人赏心悦目的瑰宝。细细品味“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上如揖,下如授”,可以感受到孔子行周礼时的庄严感与华丽感,而又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不难察觉到孔子对于天地万象的不断变化发出的感叹,或许孔夫子善于从迁流的现象追求不迁流的本体,才能看到另一种华丽的人生境界吧。

《论语》的华丽蕴藏于朴素之中,使人在品读之余无限回味。冥冥之中总能体会到一位长者穿越时空的谆谆教诲,纵有千年时间间隔,却仿佛也能听到他在教导着我们: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