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对于宁夏工会李蓉心得体会及收获(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19:57:19 页码:7
对于宁夏工会李蓉心得体会及收获(2篇)
2022-12-28 19:57:19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于宁夏工会李蓉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由银川市南门广场附近出发,经南薰东街、银横公路一路向东南约10.5公里即至鸣翠湖。而若由此继续向东,不到3公里便是黄河西岸。追溯这处湖泊的起源,便与它身边的这条大河密不可分。

宁夏地理学者汪一鸣对银川湖泊形成颇有研究。在他看来,黄河流经地势平坦的银川平原,无论地质时期或历史时期,河道均曾在平原上来回摆动。这种摆动,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迹可寻——由黄河故道形成的湖泊,便是证据之一。

查看银川地图,在黄河西侧,惠农渠与汉延渠之间,有一些湖泊,如鹤泉湖、周家湖、阎家湖、清水湖、福家湖……它们大小一不,呈南北一线分布。在汪先生的研究中,它们均为黄河故道遗迹。鸣翠湖,也在此列。

同时,根据汪先生对这一线黄河河道历史上迁移情况的考证——自明代末期之后,河道主流才最终东移,迁至河床位置。可知,鸣翠湖水域,至迟在明代末期才最终定型。约420xx年左右。

历史:从古井遗址说起

“定型”之后的鸣翠湖,又经历过哪些变迁?我们不妨从园区内一处“古井”说起。

古井,是曾在这里存在过的一处名叫“道祖庙”的寺观的遗迹。我区已故文史专家贺吉德先生曾作《鸣翠湖道祖庙碑记》一文。文中叙述“鸣翠湖为古长湖中段,据方志记载,昔日长湖南北迤逦十余里,至明末清初,长湖淤竭为三,自南至北取名杨家湖、岛嘴湖、清水湖,长湖之名遂失。湖之西南有长湖村,即其遗孑……”

所谓“古长湖”,由上述引文可知,这是一个至少在明代还存在的湖泊。

宁夏明代志书中,“长湖”之称最早见于弘治《宁夏新志》“长湖:在城(即银川原老城区)南十五里。”此后的嘉靖《宁夏新志》、乾隆《银川小志》也持同样说法。乾隆《宁夏府志》的内容详细了一些“长湖:在张政堡,去城一十五里……”

鸣翠湖,位于银川原老城区东南约10.5公里,汉延渠之西。若以明清时里数折合今里制计算,志书中的“一十五里”约为8公里多。以今银川南薰楼(古时银川城南门)为起点,向南或东南方向延伸此距离,均无法达至鸣翠湖区域。而若以东南方向为准,这8公里多距离的终点,倒是可以落到一处名为“长湖村”的地方。

考辨:清代属“连湖”一部分

长湖村,位于青银高速之南,汉延渠之西,且在这一带南北分布着一系列诸如“长湖沟”“长湖一队”“长湖三队”等很多与“长湖”有关的地名。询问当地的村民,他们说过去这里曾有个长形的大湖,后来逐渐干涸变成了现的田地。

再考证明代张政堡位置,《银川地名志》(1988年版)在今掌政镇“史家庄”条目下记载“庄北为明代张政堡遗址”。其位置在汉延渠之西。对照《宁夏水利专刊》中一张1936年绘制的“宁夏全省渠流一览图”,张政堡的标注也是在汉延渠之西,与其紧邻的一处南北长的大湖,明确标示着“长湖”之名。

明时湖泊地图无考,但由上述证据推断,且有古今走向基本未变的汉延渠作为参照,明代的“长湖”,更可能是在今长湖村南北一线,而非汉延渠之东的鸣翠湖一线。

那么,古时的鸣翠湖有何名称?或者说属于哪一湖泊水系?这一点,在成书于1780年的乾隆《宁夏府志》中可以找到一些踪迹。该志所附“舆地全图”中,在汉延渠与惠农渠之间,今鸣翠湖所属区域,有着一片连绵、密布的大面积水域,上面标注着“连湖”的名称。若以此图为据,倒是可以比较准确地说,鸣翠湖,属清代这处“连湖”的一部分。

往事:“打芦柴”的记忆

明清之后的鸣翠湖,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史料中也可找到一些踪迹。

查看《宁夏水利专刊》所附1935年的渠流图。昔日宁夏省城(今银川)周围湖泊远比现众多,由省城南关东门开始的宁盐路(今银横路前身),向东南方向蜿蜒伸展,穿行于诸多湖泊、河渠之间。当经张政桥过汉延渠,快至惠农渠上的永固桥时,道路由两处紧邻的湖泊间穿过,路北为“蒋湖”,路南为“陆家湖”。与地图比对,这片水域便是鸣翠湖所在。

53岁的顾维城是掌政镇本地人。他记得他年少时,还有一条被老人们称作“官道”的路,从道祖庙遗迹(今鸣翠湖观塔附近)南侧穿过。此处所谓“官道”,应该就是昔日宁盐路。也就是说,鸣翠湖,其实是由民国时期的“陆家湖”和“蒋湖”的一部分组成的。

顾维城的记忆里,他小时候常跟着父母去湖区“打芦柴”。这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更早时期里,鸣翠湖于当地人的最大功用。昔日的鸣翠湖,芦苇长满湖区。每到冬季结冰,人们便走上湖面收割芦苇。芦苇夜间被冻至最脆硬时,最易收割,于仕维城和家人常常在凌晨3点左右就开始了冰面上的劳作……

也是因这“芦柴”的效益,旧时的湖区常被整个或“切割”成部分归为某户人家所有,也便有了冠以姓氏的湖名。查阅昔日地图与资料,这处水域,除了“陆家湖”、“蒋湖”,还有过“刘家湖”、“卢家湖”等名称。

后记:古老湖泊的今日命运

岁月更替中的鸣翠湖,经历了诸多历史与变迁。上世纪90年代,穿湖而过的青银高速(时称银古一级公路)建成,鸣翠湖被一分为二。20xx年起,鸣翠湖开始进行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并正式更为现名。经过退田还湖、湖泊清淤、恢复植被等措施后,鸣翠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0xx年6月,鸣翠湖被批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如今,这里自然生态体系完整,人文历史景观丰富,成为塞上湖城的一处美景佳地。新的时代里,鸣翠湖开始了它另一种全新的命运。

对于宁夏工会李蓉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今年暑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塞上明珠”宁夏。

刚一下火车,我便被宁夏的美丽景色、清新的空气、浓厚的民族风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让我不禁忘却了旅途中的疲惫与辛苦。

在宁夏,我先后游览了美不胜收的沙湖、神秘的西夏王陵、古老的水洞沟、记载着人类文明起源的贺兰山岩画……在这些景点中,最令我难忘的当数中卫的沙坡头了。

沙坡头的美名我早有耳闻,果不其然,刚一来到这里,眼前的景色便深深地震撼了我——大自然用他的鬼斧神工将四种毫不相干的地貌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一眼望不到边际的腾格里沙漠、湍急的黄河水、成片的绿洲和连绵起伏的贺兰山交相辉映,相生相依,如同一幅壮美的画卷徐徐地展现在我眼前,这画卷既具西北风光之雄奇,又有江南景色之秀美,不禁让人流连忘返。

玩沙坡头骑骆驼是不可错过的。当我骑上骆驼,徜徉在连绵的沙海之中时,悠扬的驼铃声伴着狂野、夕阳、长河、孤烟,一种豪情四溢的感觉便迅速在胸中蔓延开来,难怪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游览了沙坡头后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千古佳句。

下了骆驼我们又换乘游艇穿越黄河,来到了沙坡头的腹地。在这儿,我惊奇地发现这里的沙子竟然非常的细,颗粒大约只有海沙的十分之一,随手抓起一把,不用刻意去扬,张开手来,顷刻间便会随风飞扬的无影无踪了。微风中你若能静下心来,便会听到一种奇怪的嗡嗡声,细究下来,原来这就是沙坡头的一绝——金沙鸣钟。怪不得宁夏当地流传着“宁夏归来不看沙”的谚语呢。

在沙漠中,最让我感动刺激的要数“沙漠冲凉”了,乘坐着沙漠越野车,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中肆意的奔驰着,不停的飞跃着,不时还会划过一个个极陡沙坡,所到之处,总会一起一阵阵惊叫声,让人感觉仿佛是在沙漠中乘坐过山车一般刺激。

在那之后,我们又乘兴品味了沙坡头另一绝——羊皮筏子。十六张从满气体的浸过桐油的完整的羊皮被分成四组前后排扎在一起,上面安装上木架,游客们直接坐在木架上面,延黄河水流漂浮,欣赏沿岸美景,那回归自然原生态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