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化旅游局心得体会和感想 参加文化活动的心得体会(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8 22:19:26 页码:13
文化旅游局心得体会和感想 参加文化活动的心得体会(二篇)
2022-12-28 22:19:26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关文化旅游局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目前我县的文化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初见成效。近年来太谷县在旅游发展上走生态养生、乡村旅游之路,建起了乡村生态庄园,形成了多个较大规模的采摘园区,“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的乡村旅游格局逐步形成。尤其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效,农家采摘成为了省城及周边颇具吸引力的短途游项目。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我县对《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实施力度小,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文化旅游基本上仍处于自然发展状态。县内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散,旅游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尚未建立,旅游产品较少。游客多是周末游、散客游、一日游。客流量少、时令性强、知名度低,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和气候。

(一)区位优势

太谷地处太岳山麓,晋中盆地东北部。省城太原正南30余公里处,东北与榆次畸邻,东南与榆社相连,西南与祁县交界,西北与清徐接壤。区位优势明显、农业发达,四通八达的公路已将太谷融入了太原半小时经济圈。

(二)资源优势

1、自然资源

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摄氏度,无霜期176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5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

2、人文资源

(1)历史文化资源。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是箕子的封地,孟母仉氏的故乡,太谷城距今已有1400年。明清时期更是以商业、金融业闻名全国,“商贾辐辏,甲于景阳”,“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是晋商文明的发源地,素有“金太谷”“旱码头”“中国华尔街”之称。

(2)非物质文化资源。太谷是中国十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乡、现有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个,分别为祁太秧歌(太谷秧歌)、龟龄集;省级保护项目4个,分别为定坤丹、太谷饼、形意拳和绞活龙。

(3)红色文化资源。我县近代对敌斗争历史内容丰富,光辉灿烂。抗战历史、革命遗址等一大批史料可作为开发红色旅游项目的重要内容。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与我县毗邻的祁县在旅游资源方面远不如我县,但起步早,发展快,收效颇丰。据报道,祁县今年1-7月份主要景区接待游客152.80万人次,实现收入9018.96万元。我县与相邻县在旅游方面的差距从根本上说是思想认识上的差距。近年来,我县虽然已制订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推进实施动力不足,各级领导干部中缺乏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主导产业的共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文化旅游业的氛围尚未形成,大旅游、大格局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

(二)宣传不够,影响有限

虽然我们在宣传促销方面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和打造旅游的力度相比依然不成正比,整体宣传为主、重点宣传不足,景点上的宣传还是以景点自发为主,可以说是零打碎敲、小打小闹的宣传促销,难以形成宣传促销———人气拉动———景点提升这样的良性循环格局。

(三)投资机制未建立

文化旅游业的大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作保障。仅仅靠政府财政投入自主开发力量有限。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引进战略投资者参与。目前我县对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尚不完备,财政投入较少,吸引社会资本和域外资本的力度较弱,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旅游发机制尚未形成。

(四)旅游产业要素配套不完善

我县的旅游餐饮颇具特色,但规模较小,宣传少,得不到广泛的推广。旅游住宿方面,高端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未形成规模,景区内商住饭店、宾馆设施陈旧,分布不均,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旅游交通条件较好,但景区之间连通性较弱,旅游交通设施有待完善。旅游景区景点无亮点,特色不明显。文化娱乐资源众多但缺乏整合和开发规模和品位都有待提高。县内旅行社数目少规模小接待能力弱缺乏特色旅游产品及线路。

(五)多而不精,缺乏龙头

乡村旅游星星点点不少,但大多处于起步规范阶段,真正像先进地区那样的龙头优势还没有形成。旅游行业是人气产业,有“名”才能做大做强,良性循环,我们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乡村游景点。

(一)转变观念,加强领导

我县应增强文化自觉,把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强化宣传教育入手,重点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针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现实充分认识发展文化旅游、以一业带百业对于实现“强实力、上台阶、进前列”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确立“文化旅游兴县”的发展新理念,建立完善的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建议由县政府牵头建立太谷县发展文化旅游业领导机构,由主要领导具体负责。

(二)多元投入,统筹开发

建议县政府制订促进文化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完善多元投入机制,优化招商环境,鼓励和吸引域外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兴办文化旅游项目。注重引进大集团、大公司等旅游战略投资者,深化合作,整体推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开发工作格局。必须坚决按照规划指导开发建设,实行分步实施,有序开发高品位建设。严禁走入各自为战、低品位、滥开发的误区,坚决杜绝借文化旅游开发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或其他违规行为。

(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

旅游的吸引力在于地区之间旅游体验的差异性。发展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必须突出太谷特色,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知名品牌。形成合理科学的旅游线路串珠成链整体推介,加强与各大旅行社对接协作,开展“谷色古香、美丽太谷”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对“品养生酒、打高尔夫、逛名品店、住生态园”的高端游和“游三多堂、尝太谷饼、登凤凰山、吃农家饭”的大众游两条线路进行包装、推介,整体提升“春赏花、夏纳凉、秋采摘、冬滑雪”四季游档次。构建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为主体的产品体系。对现有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突出挖掘文化内涵彰显文化魅力,使我县人文资源丰富多彩的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在文化旅游建设方面突出独特性、体现互补性、凸显前瞻性、与周边地区一体发展无缝对接,打造出“新、奇、特”的文化旅游新亮点。

(四)健全机制,强化保障

立足于大运作、大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优化软环境,构建有利于我县文化旅游产业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宣传咨询机制。建议聘请国内外关于文化和旅游方面的专家,成立文化旅游咨询服务委员会,为太谷文化旅游发展出谋划策,提供决策咨询,提高决策和发展的科学性。大力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对我县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整体包装,精心设计,树立太谷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和品牌。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借助外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建议由政府先期划拨一定资金作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建立健全文化旅游法规体系和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制定政策措施和行业规范,在旅游执法、旅游安全、规范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建章立制,强化保障,促进我县以坚实的步伐向设施完备、特色鲜明、产业繁荣、极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强县迈进。

有关文化旅游局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加快文化和旅游高端人才集聚

引育文化和旅游领军人才。依托泰山学者、齐鲁文化人才工程等有关人才工程,培养引进一批文化、旅游和文物理论研究方面的领军人才。

引育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军人才。依托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培养引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和精品旅游产业方面的创新创业、经营管理和技能领军人才。

设立“名家工作室”。选择文化和旅游领域代表性名家,设立涵盖戏剧、曲艺、音乐、文艺理论(评论)、文物、导游、旅游策划、手造等门类的“名家工作室”,充分发挥行业内名家的传帮带作用,推动山东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建设文化和旅游高端智库。遴选一批文化和旅游方面的知名专家,组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新型高端智库,立足山东实际,加强文艺、公共文化服务、旅游、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面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文化和旅游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

加大文化和旅游骨干人才培养力度

实施“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高层次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每2年选拔30名左右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青年拔尖人才,在项目实施、课题立项、宣传展示等方面予以支持,为文化和旅游领域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促进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加快成长。

开展多层次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统筹制定培训计划,每年根据工作需要举办专题培训班。实施“文化和旅游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支持文化和旅游行业申报省级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高级研修项目。每年组织一批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国内先进地区及境外开展“精准交流”培训。鼓励各级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职业培训。与省内有关高校合作,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施“山东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依托文化和旅游项目,每年推荐遴选30名左右从事文艺表演、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传统手工艺等工作的“山东省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对每个项目给予支持,打造一支能够担当乡村振兴使命的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

实施“青年文艺人才创作扶持项目”。鼓励支持全省舞台艺术专业人才开展项目创作实践,每年选择20个左右的项目,给予项目经费资助,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青年文艺人才的综合素养、创作能力和艺术水平。

实施“青年文博人才培养项目”。壮大考古发掘研究骨干人才队伍,5年内培养或引进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30名左右,总数达到100名。对引进或取得资格的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给予奖励。鼓励支持全省青年文博人才通过科研课题、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项目提升业务水平,每年选择30个左右的项目,给予项目经费资助。

实施“青年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围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产业,每年遴选30个左右在创新创业、经营管理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堪当重任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青年人才,给予入选者综合资助,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平台建设

加强文化和旅游学科专业建设。鼓励高等学校调整优化文化和旅游相关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与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为相关专业学生争取更多实习岗位,培养应用型文化、旅游和文物博物人才。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按有关规定聘任有实践经验的文化和旅游机构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才兼职。

建设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制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在省内选择部分文化和旅游学科实力强、教学水平高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建设“山东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基地”,承担全省文化和旅游人才培养培训任务。支持省内具备条件的文化和旅游机构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建设省文化和旅游行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用好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丰富艺术、图书资料、群众文化、美术、文物博物、旅游等专业领域学习资源,向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从业人员提供便捷、免费的专业知识学习渠道,促进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素质提升和人才队伍建设。

激活文化和旅游人才体制机制

完善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成果奖励机制。制定《山东省文化和旅游领域成果奖励办法》,对为文化和旅游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体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激发文化和旅游领域从业人员的创新创造热情、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推动职业资格与职称贯通发展。落实《关于做好文物博物领域和艺术领域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贯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打通艺术、文物博物领域职业资格与职称的对应关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培养更多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将导游职业资格与群众文化专业职称贯通,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和旅游人才支撑。

完善文化和旅游行业职称评价标准。修订《山东省图书资料群众文化美术文物博物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试行)》,制定《山东省艺术专业职称评价标准条件》,构建激励和约束并重的文化人才评价体系,注重能力、业绩和贡献,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四唯”现象,引导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导向。

加大文化和旅游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定期举办全省文化和旅游领域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高行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对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营造良好人才环境

强化人才宣传推介。定期选树文化和旅游行业优秀人才,深入挖掘报道各类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经营管理、行业带动等方面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尊重支持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创新的浓厚氛围。注重文化艺术人才的特殊性,扶持拔尖人才申报评选重要文艺奖项、组织实施重点宣传推介、举办艺术巡展巡演等活动,不断提升其艺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费用方面应视情予以支持。

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定期发布文化和旅游人才需求,积极做好人才供需双方对接,全心全意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规定,为符合条件的人才办理“山东惠才卡”,享受有关政策待遇。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支持专家干事创业。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落实《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实施方案》,各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党组书记要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每年根据本地文化和旅游人才工作实际,确定书记人才工作项目,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问题。

强化资金保障机制。按照财政绩效管理有关规定,组织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对符合条件的政策和项目,通过调整优化部门现有支出结构,统筹解决所需经费,形成稳定的人才措施资金保障长效机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